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时间:2023-02-02 13:0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信息系统质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经济

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基础的对称性和稳定性,并在此状态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指标,它的基本要求并非是经济总量,而是特定时段内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因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质检部门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经济新常态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四个层面来开展:一是质量数据的统计,二是质量档案的建立,三是专业设备的完善,四是人才队伍的组建。对此,本文立足产品质检单位的工作实践,围绕上述四个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当前,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了很多信息管理软件,其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产品质检部门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服务,这一系统的出现,淘汰了传统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流程,如样品登记、检验和出具检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规范。其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产品质检部门的综合管理力度,并通过数据管理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性。它能精确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准确显示数据的录入时段和变化情况,协助产品质检部门处理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二是快捷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简单,信息传输速度快,平时以数字化状态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需要使用,则可立即打印成纸质文件。如产品检验结果的打印,与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中,一旦明确了检验结果,则能立即打印成检验报告并转给送检方。三是灵活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自动处理输入的各项数据,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四是集成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多种功能和多个子功能构成,每一个功能和子功能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数据处理模块,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它们集合,又能将它们分散。

2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质量数据的统计

要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首要前提是统计当前的质量数据。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数据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将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检产品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记录备案,通过整理成为质量数据。同时,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质量数据统计中,将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呈现。然而,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储存需要一个软件平台,当前,可用于数据统计和储存管理的软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体,在数据录入、统计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而lims则是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它以“实验室”为核心,实现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便于产品质检部门和各中心单位更高效快捷地进行质量数据统计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2.2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档案管理是产品质检部门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档案柜储存档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档、归档和档案利用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极低。而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可将档案录入信息系统,将纸质化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查阅。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通过两个层面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其一,利用ETL数字仓库技术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这一技术为产品质检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撑,它的工作特点是,涵盖了从档案录入到档案利用中的所有环节,提高了档案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属于综合性管理软件,它的代表性软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归档通讯系统互补,如将ETL与PACS和LCS等归档系统相结合,或与莱微、金锐、易度等信息管理软件组合,在提高档案储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享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其二,创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产品质检部门质量管理档案的“总目录”,它涵盖了质检部门在一定工作期限内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数据。但按照类型划分,检索系统中只包含了两个类型的信息,其一是对外信息,如某一时段内样品送检的数量、合格率、出具检验结果的时间段等;其二是对内信息,包括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如财务、制度等。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产品质检部门而言,鉴于其工作性质与企业不同,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检索语言的设置,将档案内容按照字母编号录入检索系统,便于随时查阅;其次是检索内容的分类,主要包括档案类型检索、存放位置检索、文档部门检索和录入时间检索四个类型。

2.3质量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

随着产品质检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计算机系统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门内部扩大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硬件支撑。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首先要构建一个集业务、财务、部门、职工等综合一体化的计算机工作平台,部门下属的各个中心单位都要以计算机平台为工作载体,将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公布、传递与共享,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其次,通过产品质检部门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对各个中心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步升级与完善,更新换代要及时、有效,保障信息流程畅通,从而建立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下,无论是软件操作还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因此,产品质检部门应加大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组织职工定期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让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或在单位内部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演练和讲解软件、硬件的操作。同时,将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一项评定指标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范围,督促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产品质检部门也可与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训,营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可让职工参加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培训,从而通过产品质检部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组建一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3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包括了软件、硬件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效能,从而使质检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代红梅,黄忠全,张根保,等.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04(8).

[2]吕庆领,唐晓青.支持产品协同制造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4).

[3]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9).

[4]贾晓燕,杨晓英.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5).

第2篇

目的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PDA时间确认、宣教和统计功能,依托PDCA循环管理理念,针对微生物样本缺陷原因进行分析,不断优化采集前流程,来降低检验样本缺陷率,提升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方法选取该院病区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检微生物样本,用PDA进行宣教、采集时间确认,用PDCA循环进行监管前后,微生物样本缺陷率、样本送检时间超时率、PDA规范使用率,分析比较。结果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后微生物样本缺陷率、样本送检时间超时率明显下降、PDA规范使用率上升。结论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完善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样本质量,为检验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手段,使全面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成为可能。同时PDA规范使用率上升,准确记录了采集、宣教时间和数量,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

[关键词]

PDA;PDCA循环;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护理管理

质量是检验生命,样本质量是检验报告准确、可靠有力保证。缺陷样本退回影响临床工作的有序进行,重新采集样本易引起患者不满。在宣教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覆盖率[1]。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难以实现全面管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检验质量的有效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2]。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管理程序,它以高效性、科学性、时效性而在全球得到大力推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予了充分肯定[3]。规范使用PDA,使样本送检时间缩短,时限性样本超时率、危急值样本率大幅下降[4]。只有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只有护理部与检验科积极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检验全面质量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PDA功能

吉林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PDA健康教育功能,能实现采集前床旁“标准化告知”和床旁即刻“采集时间确认”。

1.2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一个通用模型,被戴明博士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制订和组织实现过程,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

1.3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病区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检微生物样本,5、6月使用传统宣教模式和以往采集流程,为对照组;7、8月开始实施PDA进行宣教、采集时间确认,并运用PDCA循环进行监管,为实验组1;9、10月针对样本缺陷原因实施持续改进,为实验组2。

1.4方法

传统宣教模式:留取样本前,护士拿着宣教单到病人床旁进行告知。PDA宣教功能:留取前根据类别,到病人床旁依照PDA提供内容宣教,宣教前后各扫描腕带。PDA记录扫描腕带间隔时间,一般为2~5min,视为宣教,低于2min或>5min,视为无效宣教。避免护士为应付宣教进行集中扫描、宣教过于简单或宣教不到位。以往采集流程:护士将所有采集完样本,回护士站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下统一将样本做采集时间确认,导致LIS记录采集时间与实际采集时间不符。PDA采集流程:护士取得样本后,用PDA立即进行采集时间确认,PDA会将采集时间同步回传LIS,LIS记录同时对采集时间进行分析,根据1min平均采集一个患者(3个样本),10min内有超过30个样本同时采集确认时,系统提示进行了集中采集确认,以此保证采集时间准确无误,避免护士回护士站做集中采集确认。

1.4.1P(Plan)计划把握现状:2015年5、6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37例,缺陷样本526例:痰液留取不合格307例;尿液留取污染116例;样本超时15例;容器错误32例;信息错误12例;其他44例。分析原因:痰液样本多由患者自行留取,大多患者留取前没有清洁口腔,或将唾液或漱口水混入。以往护士在患者留取前,只是发放容器告知留取,未告知如何留取及留取具体时间,或把宣教单给患者自己看,造成痰液留取不合格。尿液污染是患者留取前未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未留取中段尿,也有直接从集尿袋里留取尿液。样本超时是留取时间过早或未及时送检。血培养需氧瓶和厌氧瓶条码粘反或位置粘错,机器无法识别。尿培养未发放无菌管,痰培养用咽拭子留取等。样本量少和无样本,是由于病人不知道样本留取标准量,以及疾病原因,病人留不出样本或是留取时间过早造成样本干涸,护士责任心不强将空盒送检。信息错误是医生申请检验项目种类错误造成。设定目标:微生物样本正确留取直接关系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预期在4个月后降低痰、尿样本的缺陷率,提高采集时间准确率,保证PDA规范使用率。拟定计划:完善PDA宣教内容,要求各病区采用PDA宣教。加强全院护士样本规范采集培训,包括采样前标准化告知,PDA采集流程、容器正确使用等。

1.4.2D(Do)实施①制定《样本采集手册》发放组临床,使各项操作有据可依。②由检验科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保证样本质量。③完善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成立检验前质量管理小组,由检验科和护理部分别指派人员全程监管。由检验科将不合格样本记录在案,每月由管理组长统计分析不合格样本种类、原因。护理部每月通过PDA和LIS提取数据,监管护士PDA规范使用率及宣教和样本采集数量,并将量化结果与月绩效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④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每月邀请重点科室护士长参加质控会,讨论不合格样本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检验科各组长分别包保各病区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参加医护共同查房和严重感染病例讨论会。

1.4.3C(Check)检查①质量管理组长对组内成员职责进行检查。查看不合格样本登记是否及时完整,与临床沟通及相关知识培训记录等,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②每次培训后进行答卷考核,护理部对护士进行随机提问,检查留取样本的宣教内容和操作流程等掌握情况。尤其对新入科护士,将此项纳入上岗前考核内容中。

1.4.4A(Act)处理每月对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完善修改检查规程和制度,调整计划,把共性问题或新出现问题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2结果

7、8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380例,缺陷样本235例:痰液留取不合格55例;尿液留取污染25例;样本超时120例;容器错误8例;信息错误15例;其他12例。9、10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14例,缺陷样本97例:痰液留取不合格14例;尿液留取污染9例;样本超时26例;容器错误31例;信息错误14例;其他3例。

3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对照组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较多,是护士宣教不到位造成。将此问题作为7、8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1: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下降,但暴露出样本超时比例上升问题,是规范使用PDA后,采集时间准确,杜绝了隐蔽超时样本。将样本超时作为9、10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2:样本超时率下降,而暴露出容器错误和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比例上升,是由于9、10月入院很多新护士,缺乏相关检验知识,造成容器发放错误,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是由于检验科一直以来都是与护理部沟通,而未与医务部沟通。下一步监管内容将是加强对新入院护士培训,并与医务部沟通,将医务部纳入检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PDA与PDCA循环融合,降低了微生物样本缺陷率,保证样本采集时间准确率,提高细菌检出率,为病人救治争取良机,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该研究开发了PDA新功能,为健康教育落实提供了强制性手段,通过后台监控宣教时间与采集时间确认的时间间隔,提高PDA使用率,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了量化数据。通过该研究,检验科与护理部、医务部共同配合完善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对于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来说,持续质量改进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提升了检验质量管理水平,使全面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成为可能。

作者:亢杰 周景鑫 王雪霁 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检验中心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 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唐翠.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护理质量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21):9-10.

[2]杨宾利.持续质量改进在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5):137-138.

第3篇

[关键词]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效果

[作者简介] 梁万龙,广东电网公司东莞供电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广东 东莞,523008

[中图分类号] F2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11-0043-0002

一、引 言

信息系统由人、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共同组成,能够用于收集、传递、存贮、加工、维护和使用信息。信息系统出现的历史较短,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调查了解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据此建立正确的数据库,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为其进行决策提供参考,从而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综合经济效益。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将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引入到信息系统项目中,能极大地优化信息系统项目质量,加强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

二、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目标

(一)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

利用信息系统收集初始信息,包括从各级干部、卖主相似的企业、本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领导小组、各种文件以及从书籍和杂志中收集信息,根据原始信息数据评价现存状态,识别目标、系统开发方法、计划活动等计划约束条件,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准确地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是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的关键所在。进行用户需求分析时,应注意将用户进行分类,并区分开不同用户需求的层次及优先级。根据用户需求预测市场趋势,分析市场导向,据此制定投资行为计划,并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为投资决策者提供决策参考,使投资决策者尽可能利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提高项目质量,降低项目风险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更注重主动控制项目目标,以便预防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从而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是一项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贯穿信息系统项目的全系统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

由于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及各种资源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在实施信息系统项目过程中,由于人、计算机或数据的误差或偏差,可能造成信息系统项目的变更,使得信息系统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的主要风险有: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系统内各个子系统自建不能很好地衔接、实施计划不完善,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新系统和组织内其他系统有冲突、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系统退役后的处理不当引起的泄密等。因而,应建立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过程管理循环。首先,应正确定义信息系统项目组织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式,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并对风险进行标识,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为了加强评估的可靠性,可复查风险评估,执行风险降低活动,同时对风险降低活动进行监视和跟踪调查,进行后续观察和改进,以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

(三)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

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信息系统项目能帮助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利用信息系统项目对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核心流程、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岗位描述、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七大模块,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七大模块的项目控制流程图,结合企业各岗位的工作实际进行评估,用以评定该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职能,进而制定出企业管理体系。制定公司的目标体系和分解方法,设计目标管理应用表单,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三、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一)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信息系统项目设计过程中,根据信息系统项目的要求,分析论证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并编制项目设计文件。通过将项目设计具体化,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结构等对项目建成后实体的质量、功能和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需对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保证项目质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加强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标准是对设计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的综合成果,是进行设计的技术准则和参考依据。信息系统项目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项目的质量。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把住设计方案的选择关与审核关。设计质量的基础是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选择与审核专业设计方案时,应对设计参数、标准、设备和结构选型、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检验其是否经济、美观、安全、可靠。设计评审是对设计文件综合性、系统性、文件化的综合性检查,从而评价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若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解决。评审设计时,应主要审查设计文件质量特性的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可实施性、适应性、经济性、时间性和美学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设计时,要对设计接口工作进行严格控制。明确规定设计接口的标准,并按照相关管理程序和流程规范,切实做好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设计内部各专业间的设计接口工作。此外,还应建立设计成果校审制度,逐级检查和验证设计成果,确保其质量符合规定。同时,还应建立设计文件的会签制度,保证各专业设计相互配合和衔接正确,从而保证设计质量。

(二)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项目开发也需要质量管理的方法来支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通常受到项目进度的控制,由于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便进入项目的下一步。因而,应树立清晰的质量经营思路,落实项目规划。定量统计开发活动的过程性数据,确保其按规范执行,从而降低最终交付的质量风险。统计以往开发项目的数据,得出经验数据,并持续加以修正,如果新项目和以前质量数据相当,则可认定项目的开发过程的控制较为得当。很多的质量数据都有上限和下限。因而,若文档的检视缺陷密度很高,说明作者交付的初稿质量不高;但如果很低,质量部反过来会认为检视是否不够充分。因此,执行质量管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常会发生通过伪造数据而使质量数据符合规定,从而造成项目交付质量很高的假象。因此,应对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加控制。

(三)投运后的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投运后,借助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安全高效的流程再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企业道路。在企业信息化设备的关键岗位实现数字监控和自动控制,使其进销存系统、生产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完成信息化升级,使得主要办公地点全部实现局域网连接,数据报送实现网络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运行,将使与原料出入库相关的计量、质量、结算等业务全部实现自动化,从而有效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可靠性。

项目投运后,应注意将实施的结果与计划的要求进行对比,适时进行反馈,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同时,将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纳入相应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中,处理已发生的问题并防止其再次发生。如果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尚有未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来,作为遗留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为下一阶段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四、结 语

将信息系统与质量管理思想结合起来,能够极大地优化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环境,简化项目的实施步骤,有利于控制项目的进度,加大信息系统项目的可操作性,这对于当前的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而,应注意总结前期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的优良经验,扬长补短,加强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提高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丹.信息系统项目的质量管理方法[J].网络与信息,2012,(9).

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 质量管理质量控制

Abstract: Concept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pplied to the quality of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our actual experience, the winning projects as a systems integrator how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quality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o start on.

Key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quality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信息系统的集成,不只是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的功能,而是要通过网络的建立,将复杂的硬件、软件、业务、信息、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用户最大限度地整合信息资源,提供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平台,为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决策、发展规划提供帮助并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信息系统集成的质量控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编制详细的、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才能真正实现信息系统的质量建设目标,让客户满意。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目标不仅仅是系统运行正常,而是在系统运行正常的前提下满足客户的需要,出发点是项目的全面质量管理。

1 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

项目实施之前,首先要对影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的因素,按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质量预防、控制措施。

1.1 干系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

干系人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系统集成商、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软件设计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等。

(1) 系统集成商要对项目经理资质、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进行评审,确定能胜任的项目经理。项目经理除了必须了解项目团队成员包括网络设计和调试人员、软件开发人员、施工作业人员、管理人员的特点、经验、技能外,还应了解他们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质量管理。

(2) 系统集成商包括项目经理及其项目团队要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多沟通,了解其执行的标准、规范和质量要求、流程,制定有针对性的质量计划。

(3) 对于施工分包单位、软件设计分包单位、软硬件及其其他配件供货商应纳入合格供应商评价体系,对其资质、质量体系、产品质量、施工质量、供货期、售后服务进行评审。

1.2 现场环境勘察和系统需求分析因数

自然环境、作业环境、管理环境、系统接入服务环境、供配电输入环境和防雷接地环境都会对系统质量形成相当影响。

现场环境勘察和客户需求的调查分析的结果,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数据库定义是否合理、适宜、完善,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1.3 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和软件开发设计因数

系统规划设计将直接影响项目硬件和应用软件、数据库的可靠性、正确性、充分性、合理性和系统运行效率。

软件开发设计将影响程序的可维护性(可读性、可理解性、可修改性)、代码逻辑与效率、函数(模块)接口正确性、可测试性。

1.4 设备材料和系统开发、运行平台

设备材料的质量、规格、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规定的标准直接关系到项目硬件系统的质量。中间件、系统开发、运行平台、数据库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软件产品质量标准将直接关系到项目开发应用软件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兼容性、可测试性。

1.5 质量计划应强调的质量因素

质量计划对影响项目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明确和落实。

(1) 质量目的是为确保项目完成的工期、实现系统的功能和达到的性能指标以及系统运行的可靠性,规定质量保证措施、资源及活动应具有的顺序,确保产品的实现过程受控有效,完成的项目满足用户的要求。

(2) 落实项目实施的管理组织、职责分工、工作程序、项目实施顺序、质量控制点以及技术工艺、方法、工具等。

(3)风险控制及预防。

2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

2.1 质量计划编制

系统的目标决定了系统的组织,而组织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数,所以质量计划首先是确定项目质量目标,并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将目标分解到每个工作包,并按职责分工将工作包的质量目标落实到每个小组成员。每个工作包的输入和输出都必须予以明确。工作包根据项目情况不同,一级WBS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规划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设备材料及软件采购、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售后服务等。

对于项目分包,必须建立对分包方的管理制度;同时,分包方必须要有相应的质量计划和实施方案,经过总包方审核后实施。

建立与项目目标相一致的项目管理组织,明确各工作包的质量责任人。

2.2 质量保证

建立质量保证组织。质量组织和项目管理组织不同,项目管理组织主要是执行质量计划(质量管理方面),质量保证组织是组织实施质量活动、检查质量计划的执行情况。

制定质量活动计划。根据项目进度计划制定质量活动计划,如:系统需求报告完成后进行需求评审、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评审、现场施工的质量检查、各个阶段质量记录的检查、质量整改闭环检查等。

2.3 质量控制

对于在质量计划实施、质量活动中发现的缺陷和问题,必须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进行改进。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质量管理包括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从不同侧面对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进行质量管理。

3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质量控制点

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涉及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深化设计的质量管理、系统实施的质量管理、集成运行测试的质量管理、变更控制的质量管理、收尾及验收的质量管理、保修期的质量管理、保修期后的质量管理。

3.1 需求分析的质量管理

需求分析是系统实施方案的输入,是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最困难、对项目成败影响很大的过程。有几种原因使需求分析变得困难:

(1)用户需求不明晰,理解有误;

(2)需求自身经常变动;

(3)设计人员理解有误。

第5篇

【摘要】 目的 实现把全实验室质量管理(TLQM)理念融会在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MS)的网络建设改造中,完善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方法 在医学检验中,全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3个阶段,即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在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建设、网络改造升级中规范检验流程,确保分析前医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选择最合理、最经济的项目检测,并控制护士标本的采集、保存与运送的质量;分析中,完整的质量体系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始终贯穿于检验科的检测中。分析后,实验结果的再分析,再确认,保证合格报告的发出,保证实验结果及时发给临床后,临床医生能合理地分析报告,正确的运用数据,用于诊断和治疗。结果 功能齐全、操作简便、高效管理的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 。结论 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更新完善了检验科的管理模式,较好的实现了全实验室质量管理。

【关键词】 检验;信息系统;管理;质量控制

To strengthen the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 the laboratory se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he overall quantity of the examination section manage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ystem is the key to guarantee the quantity and raise the examination level,which is needed by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actual work.Methods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of laboratory was divided into 3 parts,that was quality control before,during and after analysis.Examination process was made standard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uparading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which ensured the optimal examination was chosed and samples quality control before analysis,perfect quailty control system and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were used throughout the analysis,re-analysis and re-ensurance of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performed.Results LIMS was constructed with the characteistics of perfect function,easy performing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Conclusion LIMS rums smoothly and realize the overall quality management successfully.

【Key words】 examine;the information system;management;quantity control

检验科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是检验科全面管理的需要,是实际工作的需要。我科在研发、改造升级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中融入全实验室质量管理理念,以适应实验室全面自动化发展趋势。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TCP/IP协议构建局域网络,Windows NT 4.0作为网络操作系统,MS-SQL作为数据库。工作站的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98 ME;Microsoft Windows 2000中文版、Microsoft Windows XP中文版;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4.0、Windows 2000中文版或Windows 2003中文版。

1.2 方法 根据每个实验专业组工作流程,全实验室质量管理(total laboratory quality management,TLQM)[1]理念融会在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MS)[2]的网络建设改造中。

2 结果与讨论

检验科不仅要求仪器分析过程的自动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检验科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我科于1997年和北京海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计开发建立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10年间先后遵循ASTM国际检验仪器通信标准,卫生部2002年修订颁发的《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中《临床检验分系统功能规范》[3],卫生部《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暂行)》,国际标准化组织《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ISO/IEC15189),《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ISO/IEC17025),《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标准规范,对该系统进行了4次改造升级。

2.1 总体设计升级原则 (1)可靠性原则:保证各系统长期稳定运行;(2)安全性原则: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和保密,设置系统权限;(3)实用性原则:系统使用起来自然易操作,符合行业习惯;(4)先进性原则:选用技术既必须是成熟的,稳定的,又要有相当的先进性;(5)扩展性原则:模块式设计,以利系统将来的扩展升级;(6)特殊性原则:骨髓、微生物等特殊要求。

经过改造升级的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为模块设计,实现了从分析前处理的医生申请、护士采样、传递、核收、分析过程中的质控,以及分析后处理、审核、发送、查询整个全面质量控制,充分保证科学合理的标本工作流程,确保标本检验的整个环节的质量监控。同时LIMS根据每个实验专业组工作流程,通过个性化地设置和组合,来满足不同规模、流程的临床专业组的需求。

2.2 LIMS 分为标本管理、试剂管理、仪器管理、质控管理、分析管理、结果管理、参考值危急值管理、系统管理、知识库管理、安全管理、日志管理、人事管理、科室管理、统计管理等模块。

2.2.1 标本管理 使护士熟悉每项实验对标本的要求,即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最佳时间、标本的代表性、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要求;采血顺序:病人的准备、病人状态、饮食、药物影响、标本运输要求。通过条码管理标本以减少人为误差[4],以适应新形式下的医院管理模式。

2.2.2 仪器设备试剂的管理 医学检验设备和仪器,试剂是产生误差的重要因素,也是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2.2.2.1 试剂管理 包括厂家资料、试剂入出库、消耗品管理,使用情况、失效状态等,可查询库存量,最大量、最小量提供预报警,并可预报将要过期的试剂及需要认购的试剂等全面的管理。统计各项指标,供成本核算。

2.2.2.2 仪器管理 包括仪器工作时间、工作状况监控、维护或维修的问题记录。对仪器设备耗材进行细化分类、核算单机成本。

2.2.3 质控管理[5] 在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各种温度记录、室内质控记录、室间质控记录、失控处理记录、按照各类仪器分别设定质量控制标准,根据Westgard规则,既允许按照单一规则,也允许按照组合规则评价质控状况,所评价过程由计算机自动计算并给出结论。计算机可实时监视质控状态,当失控或异常时立即报警,以便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工作人员能够方便地统计质控监测数据,描绘质量控制图,从而掌握仪器准确性,以便适时采取措施。

2.2.4 分析管理 分析过程中的全程自动监控,检验数据的自动接收入库、图像图形接收。

2.2.5 结果管理 检验结果的动态分析,结果异常自动提示系统;试验结果的自身对比分析模块;检验项目申请与结果自动效核、检验结果汇报、自动发送。

2.2.6 参考值危急值管理 实验方法、设备、修改日期、修改人、依据出处溯源,通过颜色危急值优先报警提示系统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检验模板设置、计算公式设置、公共字典维护。

2.2.7 安全管理 权限规定、密码管理。每个检验人员分别设置用户名和密码,并根据等级设置权限。所有数据均为双备份。

2.2.8 日志管理 检验报告记录变更操作者记录(时间、操作者、结果),对标本的验收,不合格标本的处理,标本采集、送检、实验及发出报告的时间,室内、室间质量评价结果,仪器的维护、维修,试剂的批间差异,实验中发现明显异常或有重大抢救任务时与临床医生通报实验结果的记录(包括电话报告记录等),都应有详细记录。

2.2.9 人事管理 人员的基本信息,能跟踪人员的变化情况。

2.2.10 科室管理 行政事务管理。

2.2.11 统计管理 工作量统计、检验结果统计、检验项目统计、检验费用统计、检验效益分析等,支持经济核算和科研。

2.2.12 知识库管理 临床意义、必要的解释咨询、检验项目相关的技术标准、相关的设备资料,如何使用此检验项目,此检验项目针对不同人群的指标,指导医生准确地使用检验项目,指导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史、临床病症准确地选择项目用于诊断和治疗[2]。

2.3 临床检验信息管理系统升级的意义 (1)实现护士、医生在线对病人的检验全程信息化管理的数据信息共享,方便病人就诊、医生诊治。(2)利用LIMS系统的内部核查和质量控制管理程序,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支持医院的医疗事务管理、医疗动态与医疗质量的宏观监督与控制。(4)满足医疗保险制度的需要。(5)规范检验报告单,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是临床科室对医技部门提出的更高要求。(6)实现TLQM。提高科室管理的质量,由经验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管理。(7)强化科室各级经济核算,实验人、财、物的合理流动,实现全程信息化管理。

我国临床实验室的检验设备急速发展,检验科逐渐向实验室自动化系统(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发展,进而实现实验室全面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2]。今后的LIMS应该具备与医嘱双向沟通、采用条码管理质量控制,规范检验流程,模块化结构,满足新需求,适应新的检验和方法,便于将来增加新功能、而又不破坏原有结构,保证原先投资,使系统在最低成本下进行扩展。为临床诊断提供辅助决策,支持医院的科研和教学服务,提供了检验信息的深度处理、技术支持和保证,提高了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杨振华.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20,99-123.

2 从玉隆.临床实验室管理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45-71,266-284,285-291.

3 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检验管理分系统,2002.

4 从玉隆.现代医学实验室管理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112-125,181-210.

第6篇

在现代项目管理中,更注重主动控制项目目标,以便预防在项目实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从而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是一项风险管理的过程,风险管理贯穿信息系统项目的全系统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主要部分,其目的是追求积极活动的最大化和不利活动的最小化。由于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及各种资源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在实施信息系统项目过程中,由于人、计算机或数据的误差或偏差,可能造成信息系统项目的变更,使得信息系统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当前,信息系统项目的主要风险有: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合理、项目预准备不充分、设计流程缺乏有效的控制环节、系统内各个子系统自建不能很好地衔接、实施计划不完善,过程控制不严格,阶段成果未达标、新系统和组织内其他系统有冲突、实施效果未做评估或评估不合理、系统安全设计不完善、灾难防范措施不当或不完整,容易造成系统崩溃、系统退役后的处理不当引起的泄密等。因而,应建立信息系统项目风险过程管理循环。首先,应正确定义信息系统项目组织及成员风险管理的行动方案及方式,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方法,确定风险判断的依据并对风险进行标识,然后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为了加强评估的可靠性,可复查风险评估,执行风险降低活动,同时对风险降低活动进行监视和跟踪调查,进行后续观察和改进,以保证信息系统项目质量。

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

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执行力两个方面都到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成功的根本,信息系统项目能帮助完善开发企业管理体系。利用信息系统项目对企业的各种有效资源进行评估,分析企业发展战略、核心流程、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岗位描述、绩效管理、激励机制七大模块,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制定出七大模块的项目控制流程图,结合企业各岗位的工作实际进行评估,用以评定该岗位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职能,进而制定出企业管理体系。制定公司的目标体系和分解方法,设计目标管理应用表单,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信息系统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一)设计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在信息系统项目设计过程中,根据信息系统项目的要求,分析论证项目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并编制项目设计文件。通过将项目设计具体化,实现项目的质量目标和水平。设计技术、工艺、设备、结构等对项目建成后实体的质量、功能和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需对项目进行精心设计,保证项目质量。在项目设计过程中,应加强设计的标准化工作。标准是对设计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其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的综合成果,是进行设计的技术准则和参考依据。

信息系统项目对科技进步和创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项目的质量。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把住设计方案的选择关与审核关。设计质量的基础是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选择与审核专业设计方案时,应对设计参数、标准、设备和结构选型、功能和使用价值等方面进行重点审查,检验其是否经济、美观、安全、可靠。设计评审是对设计文件综合性、系统性、文件化的综合性检查,从而评价设计是否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若发现问题应立即予以解决。评审设计时,应主要审查设计文件质量特性的功能性、可信性、安全性、可实施性、适应性、经济性、时间性和美学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设计时,要对设计接口工作进行严格控制。明确规定设计接口的标准,并按照相关管理程序和流程规范,切实做好设计部门与采购部门、设计内部各专业间的设计接口工作。此外,还应建立设计成果校审制度,逐级检查和验证设计成果,确保其质量符合规定。同时,还应建立设计文件的会签制度,保证各专业设计相互配合和衔接正确,从而保证设计质量。

(二)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项目开发也需要质量管理的方法来支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通常受到项目进度的控制,由于时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项目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便进入项目的下一步。因而,应树立清晰的质量经营思路,落实项目规划。定量统计开发活动的过程性数据,确保其按规范执行,从而降低最终交付的质量风险。统计以往开发项目的数据,得出经验数据,并持续加以修正,如果新项目和以前质量数据相当,则可认定项目的开发过程的控制较为得当。很多的质量数据都有上限和下限。因而,若文档的检视缺陷密度很高,说明作者交付的初稿质量不高;但如果很低,质量部反过来会认为检视是否不够充分。因此,执行质量管理时往往会出现偏差,常会发生通过伪造数据而使质量数据符合规定,从而造成项目交付质量很高的假象。因此,应对开发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进行严加控制。

(三)投运后的质量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投运后,借助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安全高效的流程再造,坚定不移地走新型企业道路。在企业信息化设备的关键岗位实现数字监控和自动控制,使其进销存系统、生产实时监控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都完成信息化升级,使得主要办公地点全部实现局域网连接,数据报送实现网络化。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投入运行,将使与原料出入库相关的计量、质量、结算等业务全部实现自动化,从而有效保证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可靠性。项目投运后,应注意将实施的结果与计划的要求进行对比,适时进行反馈,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同时,将取得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并纳入相应的标准、制度或规定中,处理已发生的问题并防止其再次发生。如果在信息系统项目中,尚有未解决的问题,应及时提出来,作为遗留问题转入下一轮循环,为下一阶段制定计划提供依据。

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汽车零部件; 质量管理; 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34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53- 02

1引言

十堰市作为我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城。目前,汽车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十堰市政府计划要将十堰建设成为真正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商用车基地,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湖北省汽车工业园。这个计划的实现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加大信息化投入,加快信息化建设,打造出高质量的品牌产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进度。由于整车生产企业为降低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竞争力,或面向全球择优采购,或将新产品开发部分地转移到零部件供应商[1]。因此,汽车零部件企业为适应整车发展,需要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和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建设,在此过程中更要加强质量监控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国内各汽车生产厂家,如通用、重汽、奇瑞、东风日产、东风康明斯都已建立基于自身质量管理需要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东风商用车质量管理信息化方案也正在实施中。但十堰市大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质量管理信息化进展比较缓慢。

2 十堰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分析

2.1基本概念

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方面的活动。质量管理信息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协调活动方面的信息[2]。

质量管理信息化是对一个组织(单位、企业或部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人与计算机相结合的产物,它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进行质量管理。

2.2十堰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

通过对十堰市汽车零部件企业信息化情况的调查,目前仅有4.3%的企业进入企业信息化成熟阶段,15.9%的企业处于业务重组阶段,37.7%的企业进入内部集成信息化阶段,42.1%的企业处于个别流程信息化建设阶段。系统中涉及质量管理方面的应用较少,单独采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企业几乎没有。以上数据表明,十堰大部分企业信息系统还处于个别业务应用阶段,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特别是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比较模糊,质量信息大多是通过人工收集,不仅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解决相关问题,还影响工作效率,增大了成本,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优化企业质量管理流程、整合企业资源、实现质量信息的迅速传递和响应,已经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质量管理信息化道路,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质量管理,将是中国汽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全面实施十堰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首先条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产品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第一,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信息。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可对产品来料检验、工序检验、成品最终检验、库存检验、出货质量控制以及客户使用情况等方面的产品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解决了人工处理引发的大量数据流失,管理分散,统计、分析和查询困难等问题[3]。第二,产品质量基础资料的规范管理。产品质量基础资料包括检验标准、检验项目等,是进行质量控制的依据[3]。质量管理信息化可规范管理这些基础资料,并做到动态维护和直接调用,不仅规范了检验过程,还避免了文件性失误。反之,企业检验标准管理分散、更改和换版周期长、查询不方便、更改不准确,增大了造成不合格品的可能性。第三,关键质量控制过程的规范化运作。目前,企业在先期策划、生产批准、生产检验、合格判定、不合格品处理以及市场反馈的质量问题的处理等过程中,大多由人工通过纸质表单传递的方式实现,过程规范性和实时监控很难保证,出现质量问题后的追溯无法有效实现。因此,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质量控制工具。第四,制成品质量检验。十堰市零部件企业大部分采用的是人工抽检,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在成品中挑出废品。当然,这也可以保证出厂产品的质量,但是却有其固有的弱点。有些没有检验的零件就有可能在组装整车过程中出现问题,总的来说是管理的效能比较差。第五,质量信息查询、追溯。当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时,为了分析原因,需要快速查阅该产品在制造过程的质量信息,包括所用原材料、入厂检验、生产过程检验以及曾经出现的不合格品及处理信息。为了满足不同人员的分析需要,这些质量信息需要能够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查询。第六,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工具。只有对质量信息进行充分、科学的统计分析,才能找到数据中存在的规律,发现产品及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客观评价当前产品质量水平及运行状况,为质量改进寻求正确的方向和有效的途径。在发达国家,统计过程控制已经被认为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十堰,由于资源有限和技术缺乏,统计技术的应用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数据收集后,得不到有效的分析和利用,也不能作为决策过程的有效依据。第七,质量报表。质量报告通过人工收集相关信息,用Excel绘制简单的图表,不仅增大了工作量,降低了效率,而且报告显得不够准确、丰富。在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条件下,系统能够自动、快速生成生产日报、周报、月报以及其他相关报表。同时,在质量报告中还可以自由选择添加各种统计图表、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使报告更具说服力。

2.3 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效益

十堰市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信息化的总体效益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首先,促进公司质量管理信息化发展,实现以质量为核心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整合改造现有流程,以计算机辅助管理,以信息化流程固化过程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影响,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带来效益。通过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开发过程,有效促进公司质量信息流程优化和数据的标准化;实现各领域质量信息管理由分散式向集中式转变,各类质量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和关联,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其次,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及时、可靠、权威的依据。通过系统生成的图表来分析采购件的质量信息、生产过程质量问题、售后质量反馈信息等,通过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可靠、及时和权威的质量数据,为重大质量问题的处置提供准确的范围、分布查询与锁定。通过对关键质量指标的监控,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即时预警信息。最后,减少用户抱怨,提高用户对公司品牌的忠诚度。通过系统的使用,提高公司处理质量问题的效率和反应速度,有效减少用户抱怨和赔偿损失。将先进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密切结合,将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实际的企业运营相结合,真正实现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持续增强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

3结束语

十堰市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指导方针是“坚持一手抓发展整车,一手抓发展零部件,促使整车发展与零部件发展良性互动,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群”。当前汽车行业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各汽车厂家应通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将有效地促进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运作,在此基础上,为企业质量管理经验的积累、先进管理技术的使用、管理流程的优化和管理的持续改进,提供计算机技术途径,保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与企业管理同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崇欣. 汽车零部件企业电子商务发展实证研究[J].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0(1):54-58.

[2] 张吉善,边志伟. 浅析质量管理信息化的发展[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97-198.

[3] 匡竹平,尤建新. 汽车制造企业制造过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2):43-47.

第8篇

[关键词]涉核特勤疗养;质量指标管理;信息化平台

涉核特勤疗养作为巩固和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各级部门的广泛重视[1]。为提高涉核特勤疗养质量管理水平,增强涉核特勤疗养效果[2],笔者结合所在疗养院四十多年涉核疗养质量管理经验,研发了《涉核特勤疗养质量指标管理系统》,系统可及时发现、纠正疗养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偏差,使之按规范的标准运行。

1研发背景

涉核疗养纳入特勤疗养时间短,自身质量管理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随着涉核特勤疗养的不断发展,提高涉核特勤疗养质量管理水平的需求日趋明显。1.1管理标准不一目前,军队疗养院疗养质量管理执行的规定和标准多是针对疗养机构制定的(属院级),适用于疗养机构达标考核,而科级质量管理则由各单位自行制定,且标准不一。1.2管理手段缺乏目前,全军各疗养机构的涉核特勤疗养质量管理仍沿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当涉核特勤疗养员集体疗养时,大样本的疗养质量管理效率低下、结果不准,而必要的整体分析与个体横向比较,更是难以进行,给科学决策带来不便。1.3管理理念落后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应达到动态监管、全程控制的要求,才能对质量管理进行及时的干预,而目前涉核特勤疗养质量管理多以终末管理为主,疗养结束后,多数指标才开始统计分析,事后控制使疗养质量管理造成滞后。

2设计思路

借鉴医疗质量三级管理模式,参照《军队疗养机构疗养工作规则》《军队疗养院疗养质量主要评价指标》等相关规定,采取权重计算方法,将各项指标赋予分值,并遴选出疗养工作全过程、全要素的19项质量管理指标,将指标和评价标准嵌入到系统中,为涉核特勤疗养质量管理提供依据;多数量化指标按照“信息采集点尽可能设置在信息发生点”的设计思想[3],由系统从《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自动抽取、转化、加载,确保疗养质量管理的客观性;设置质量指标结果查询、比对和报表生成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充分利用现代软件开发技术,激活系统的各项功能靶位,达到设计先进、应用科学、效果实用、操作便捷的研发目标[4]。

3技术特点

系统使用PowerBuilder9.0(简称PB9.0)程序开发工具,将指标设定标准编入程序;采用C/S(客户机/服务器)架构方式,后台采用非面向对象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对应用数据的维护,以及存取控制,前台应用程序利用PB9.0提供的可视化编程技术实现用户的各种需求;选择Oracle数据库,支持海量数据应用,方便数据切片的抽取分析;服务器操作系统升级到Windows2000Server以上版本;对数据报表进行类似GHOST的自定义备份、恢复;征求质量管理部门的意见,分配用户权限。

4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4.1信息提取管理模块信息提取管理模块可管理所需涉核特勤疗养团体或个体疗养质量指标的提取过程。根据入院时间,将所需疗养团体或个体设定批次,通过批次管理可进行人员信息更改,利用信息提取功能,获取各项质量指标情况。疗养质量指标包括首次疗程记录完成率、入院主要疾病确认率、体疗率、疗养效果良好率等13项从《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中自动抓取、分析的数据,另外参训考核率、训练伤发生率、健康教育覆盖率等6项手工录入指标由相关辅诊科室和质量管理部门通过手工信息录入功能录入,见图1。4.2质量指标评价管理模块质量指标评价管理模块主要是将某批次提取的质量指标进行单项评价或综合评价,并得出分数,也可与往期质量指标进行比对,同时设置了报表生成、打印、备份和导出功能,通过该模块可实时掌握某批次各疗养质量指标得分情况,大大提高了质量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见图2。4.3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维护模块用于系统管理员对该系统各类信息的维护。系统管理员可根据用户岗位职责,对用户设置不同的功能角色和管理权限;通过用户管理功能,实现对用户的增加或删减;同时将手工录入指标根据科室职责进行分配,见图3。

5系统应用

系统经过研发、测试、论证、反馈等操作阶段,基本实现“兼容、客观、精确、快捷、动态”的设计目标,能够明显提高涉核特勤疗养质量管理水平。5.1增强了质量管理安全性涉核人员信息安全保密要求高,该系统依托疗养院现有的信息化平台,能够在军队保密系统中运行,淘汰了传统的基于纸张的质量管理统计,有效防止管理资料的丢失,增强了信息管理的安全性。5.2提高了质量管理精准性该系统匹配目前各疗养机构使用的主要信息化平台,通过多数量化指标从《军队疗养院信息系统》中抓取、比对、分析,避免主观干扰因素和数据手工统计造成的错误,确保了质量管理的客观性、准确性。该系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拓宽了质量管理的功能,对象既适用涉核特勤疗养,又适用普通疗养,既适用团体,又适用个人;通过数据提取、比对,可查询指标情况;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备份,既可纵向比较多年、横向比较同期的指标情况,经过比对发现问题,改进疗养干预措施,提高疗养效果。5.3实现了质量管理全程化改变涉核特勤疗养员出院后再统计疗养质量指标的滞后性,将涉核特勤疗养质量管理指标分解细化,实时监管,如入院前期重点监测疗养首程、入院记录等指标是否按时完成,做到及时发现,督导改正,从而达到全程监管、即时评价、及时反馈、重在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少文,周辰光,李小龙,等.军队特勤疗养工作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1):42-43.

[2]施文兴,王瑞淦,刘俊松,等.特勤疗养质量管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8,12(17):716-717.

[3]傅征,任连仲.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51-53.

第9篇

关键词:从血管到血管;信息系统;过程控制

良好的过程控制是保证血液质量的重要保证,从献血者登记献血到受血者的临床输注全过程,亦即血液“从血管到血管”的全流程,需要进行多个环节的处理,中小血站在设备、技术上相对较弱,在过程控制上更需要发挥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作用,在血液处理上辅助以严格的管控,全面有序记录、分析血液数据,才能跟踪一袋血液的处理过程,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查找原因,纠正错误,保证血液的质量安全。因此,仅有正确的血液信息是不够的,血站还必须要有完整的血液信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中小血站对血液质量的控制能力逐步提高,血液信息管理系统已经能够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和记录。

1信息管理系统在“从血管到血管”过程中的精准控制

1.1系统筛选、招募合格的固定献血者

信息管理系统在献血招募这个血液采集的首个环节就要起到智能筛选的作用,从采集合格血液出发,筛选合格的长期固定献血者十分必要,几十年来,各家血站在信息系统中建立的献血者的基本档案库,稀有血型献血者数据库等献血大数据,在招募阶段,信息系统发挥大数据检索分析、智能筛选作用,找出捐血车所去的目的镇街,献血2次以上的合格固定献血者,由系统自动定向发送短信和微信通知,通知捐血车流动捐血时间和地点,有效为献血者提供及时的服务,采集到的血液合格率较高,是血液质量的第一步保证。根据多年的数据统计,血站在献血前招募阶段的筛查,定向通知有效提高了采血工作的效率,也方便了长期献血者的定期献血的善行。如图1所示。

1.2血液采集环节

血液采集过程,包含身份核查、体检、初筛、采血等步骤,此时信息系统在过程中发挥核查身份、核对历史献血记录,上一次献血检测结果情况,不合格献血者在此阶段应及时识别出来,终止献血流程,合格献血者记录身体检查、血液快速检测等数据,导引采血过程的按步骤进行,使采血工作流程规范化、系统化[1]对采集到的血液进行标识、称重、留样操作,同时记录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等。近年来,各中小血站在采血环节都使用PDA等手持式终端设备,对于流动捐血车的街头献血可以实时记录采血量、血型、时间、采血者等数据,进一步提高了过程控制能力[2]。

1.3成分制备过程一体化处理系统

成分制备是对采集的全血加工处理成血液制品,如红细胞、血浆的过程,在工作中,成分制备一体化系统起到了质量把关的重要作用,如超过采血时间8小时的血液无法再分离新鲜浆,由于全血在采集时已实时录入了采集时间,所以要求采集后必须要在8小时内送回血站进行血浆分离并速冻,否则将影响血液质量。信息系统在成分制备进程中尤其重要,不同于批量生产的药品,血液制品来源于不同的献血者,严格意义上具有不同的质量,成分制备过程需要逐一处理。血液制备过程包括成分分离、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等等。信息系统在各环节都设置必要的条件、如分离时间、离心温度、离心速度等,诸多细微环节都可能影响血液制品的质量。成分制备过程一体化系统及PDA投入使用,实现血液制备全联调的登记与追溯,包括原来无法追溯及定位责任人的滤白、离心等过程。

1.4标本的检测,筛选合格血液,检测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信息系统在此对接检测仪器、无论是ELISA方法、还是核酸检测方法,信息系统需逐一对每个标本跟踪到底,记录检测仪器从加样、检验各数据,并绘制质控图进行质控对照,确保检测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信息系统起到贯穿全局监控和统计作用。信息系统需要编制详细的检测规则、做好规则的维护,制订检测项目的判定方案,对不同类型的标本绘制检测流程图,规定检测试剂、检测次数等条件,最终判读结果。试验的权限控制也是信息系统关键控制点,授予相应人员常规检测和核酸检测的权限,系统的授权控制是检测工作分级管理的具体表现。检测结束,信息系统需做检测结果一致性分析,酶免、核酸鉴别对比统计,S/CO值分析等。每一个标本的每次检测都在物料系统自动消耗一人份试剂,联动物料管理系统准确核算试剂的出入库、消耗数量。

1.5储存运输、冷链,发放环节

采集的全血在血站完成各项处理,对合格血液贴合格标签,入库,然后发放到医院,在储存环节,与储血冰箱联网的信息系统对储存温度等要素实时监控,跟踪监测储存运输冷链温度,保证温度适宜,防止在此过程中温度失控发生溶血问题。

1.6临床输血

临床输注前的交叉配血,是进一步确保血型等指标与用血者符合,避免出现输血反应等事故,信息系统在此环节严格核对病人、血液制品的血型等要素,起到输注前的最后把关。信息系统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可分解为:血标本接收和处理、血型鉴定、配合性实验、实验结果核对、发出报告等子过程。输血目的必须与疾病相吻合。决定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血型、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指标检测。血型正确无误后方可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不合时,应进行抗体筛查实验,输注后病人,要监控输血反应,治疗结束,利用信息系统预先设定的疗效评价规则库,评价治疗效果,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数据和依据,如图2所示。

2未来血液信息系统的流程设计要点

(1)流程设计应与法律法规相符,及时响应法律法规的变化。血站目前执行的与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全血成分血质量要求》、《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随着采供血事业的发展进步,行业规范的变更,血站业务操作流程需要不断修改,因此,信息系统的也要相应升级以适应业务的变化。(2)信息系统对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建立覆盖从“血管到血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点,提升AI水平,智能处理血液处理流程中的各环节,把控关键控制点。全面有效地保证输血安全和临床合理用血。(3)信息系统功能点设置贯穿全流程,增加参数化设计范围,以适应不同处理模式,快速响应各种行业标准的变化和本站业务流程的改变。

第10篇

[关键词]综合管理;人资;质量

1.引言

目前设计行业很多企业都有自己的信息管理软件,如经营管理、项目计划管理、出图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等,但这些管理软件很多都是不同厂家的产品,信息无法共享、没有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造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我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多个系统多个平台,导致信息无法共享。2010年初,为了对生产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优化,设计院引用北京数字建设的ECA平台开发了生产项目信息系统。随着生产项目管理系统的成功上线,设计院开始规划建设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开发采用分批、分步骤进行,一期重点开发了人资管理子系统,满足人资业务的管理要求。二期开发综合办公子系统、经营管理系统;三期开发科标业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管理系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基本覆盖我院日常管理业务,统一业务流程、规范相关表单,实现在统一平台规范化管理,做到表格电子化、审批网络化。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进一步提高设计院内部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院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系统目标

实现日常综合事务在统一平台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表格电子化、审批网络化,逐步提升日常办公和管理效率。统一业务流程、规范相关表单,使纸面上的管理制度通过信息化手段得以落实。

3.系统功能简介

建立“管理为中心、业务为导向、数据为基础”的系统设计原则。将各个管理子系统集中在同一操作平台,设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经营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管理、科标业管理系统、安全质量管理系统五大子系统。

3.1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事管理、绩效管理、考勤管理、级师管理。人事管理实现了人员业绩信息汇集,建立了人才档案数据库,为其它模块提供人员基础数据,达到人员信息的共享;绩效管理根据设计院部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和考核机制的相关业务,以网络化、信息化形式对部门绩效管理信息的收集、汇总、展示、查询及配置等整个过程,提高了绩效考核的自动化程序[1]。考勤管理提供管理部门每日工时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展示图表。实现网上请假出差的申请,并与刷卡系统数据关联与统计分析。级师管理对晋级评定标准中易于量化部分进行量化维护,提供自动判定员工申报生产类各类级师资格,院各级领导审查评定,汇总、查询及等过程。

3.2经营管理系统

经营管理系统具体包括客户信息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采购管理、投标信息管理、合同管理、工程外委合同管理等子模块。为院领导和经营管理人员及时提供任务信息、合同和收费信息,做好工程勘测合同的管理以及掌握收费情况,同时能掌握合同中包含外委合同的执行和付款情况,能随时查询某工程的合同基本信息、业主信息、到款情况、外委合同基本信息、付款情况等。市场信息和关联的客户信息可以及时的提供给决策部门,使决策层实时了解到最新的市场情况,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2]。

3.3综合办公管理系统

综合办公包括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医疗管理、计算机管理;会议管理包括会议接待、费用预算、会议室管理、会议纪要管理、接待申请、招待费管理等。使得管理者和参会者能够准确、及时、便利地知道会议相关信息,大大降低了会议成本、提高办公效率。车辆管理包括派车管理、车辆管理、驾驶员管理、安全记录等模块。实现了在院统一平台上进行派车申请、审批、分配、打单等整个派车管理流程,统一管理院驾驶员信息与全院车辆用车情况信息,管理更加规范。医疗管理包括门诊管理、药品管理等模块。职工医疗管理系统是为了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对职工健康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职工医疗档案管理系统的建立便于医务室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预防和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计算机管理:全面覆盖设计院硬件和软件管理,实现计算机软硬件信息的集中管理。系统包括计算报修管理,为员工和计算机管理部门搭建桥梁,积极响应,提高服务质量。

3.4科标业管理系统

系统以项目管理为主线,通过对工作流、信息流的控制,实现科技项目的计划管理、过程管理、验收管理、产值管理、成果管理等全过程的跟踪实时管理。科技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院的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设计院的科技决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系统包括科信部部务管理、科标业项目管理、科技采购管理、科技成果管理、科技管理报表与查询和科技管理配置六大模块。

3.5质量管理

随着生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不断深化,在线运行的工程越来越多,许多质量信息,尤其是成品质量问题的处理过程缺乏高效的监控和追踪手段。质量管理系统通过业务梳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归集质量信息来源渠道,实现不同来源质量信息的输入、统计、考核及关联应用,最终形成全院的工程质量信息库。工程质量信息库的建设,首先从源头管理上,来自于工程设计企业标准规范的生产管理流程,严格遵循全院三标操作程序文件规定执行,确保工程设计过程规范管理,做到严格的工程质量保证与质量监控,从而在数据源头确保各种质量信息采集的完整性。将工程质量信息库分为六大功能:质量信息采集、质量信息加工、质量基础信息库、员工质量档案库、统计分析报表和系统维护。

4.结束

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推动扭转了信息经滞后制约电力设计企业发展和管理的被动局面,完成了信息化应用从条块分割的部门级和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的企业级的转变,实现了电力设计企业的信息化跨越发展。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不断地充实、完善和改进,建成具有鲜明设计院特色的一体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闭环供应链;逆向物流;质量实践;质量变革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is the ke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forward)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must be chang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ten changes of the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and presents a quality management practices case under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environment;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the transition of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chain quality management to a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evious literature.

Key words: closed-loop supply chain; reverse logistics; quality practice; quality change

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全球化制造时代到来之际,国家之间的竞争更是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的竞争,提高整条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意味着提高整条供应链经济效益;最终提高国家经济总体竞争力。

基于SCOR(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模型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模型没有太多涉及到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问题,然而在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是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是一个集成了正向和逆向物流的闭环供应链系统,如图1所示。闭环供应链(Closed Loop Supply Chains,CLSC)是指企业从采购到最终销售的完整供应链循环,包括了产品回收与生命周期支持的逆向物流。它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法律法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四个方面的利益。

1 国内外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闭环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的质量控制。从图1可以看出:闭环供应链制造系统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制造,而且还包括基于产品回收,检测和分类、拆卸和再生产、再测试、再验证流程的再制造系统。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不仅包括全新产品的质量控制,而且还包括再制造产品的质量控制。在再制造系统中,不仅存在回收品及回收物料质量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在回收品的检测和分类、拆装与再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于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新的质量问题;有时再制品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比全新生产过程中工装夹具的技术设计难度更高;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保证将比传统供应链下的产品质量保证复杂的多[2-3]。王金强[4]等研究并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王慧[5]等给出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运作对策和建议。姚巨坤[6]等研究了装备产品再制造过程中的工序质量控制及装备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技术。齐芮[7]等研究了闭环供应链质量成本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Yiannis Nikolaidis在2012年编著的《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8]一书,汇总了世界各国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总现状,强调了逆向物流中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新西兰学者Umut Corbacioglu and Erwin A.wan der laan在《基于价值创造的闭环供应链质量框架》[9]一文中基于逆向物流中客户价值增值的视角,研究了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框架模型。K. K. pochampally等在《逆向物流中的全面质量管理》[10]一文中给出了逆向物流网络设计中潜在回收设备能力供应商的选择指标。Mehmet Ali Ilgin等在《再制造模型和分析》[11]一书中研究QFD工具在再制造体系中应用。Robert Sroufe[12]指出应该按照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来保证消费类电子产品回收中的质量。Visich et al[13]和Ondemir O[14]等认为通过RFID技术可以识别退回产品的质量水平并以此来增强价值的创造。Wei Zhou[15]等在《基于物流网RFID数据项质量信息: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的制造》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数据项中的质量信息的反馈,在闭环供应链中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质量控制。Wei Zhou, Selwyn Piramuthu[16]在《基于RFID再制造优化、精益与质量改进》一文中研究了如何基于物联网的质量数据的信息化,进行整个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改进和精益生产活动。Chouinard et al.[17]等认为质量保证是产品修复活动遇到的主要挑战之一。Kishore K. Pochampally[18]给出了如何评价闭环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指标。

从总的文献检索来看,国内外研究闭环供应链运营中协调机制的文献较多,而研究闭环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的文献相对较少,这些文献从闭环供应链运营的角度,研究了闭环供应链某些环节上的质量管理理论,然而,如何使中小型企业在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是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的空白。

本文基于如图1所示的闭环供应链的流程,以电子制造型企业管理实践为例,给出了在正向(前向)的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从企业在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方面需要做出的十大变革方向和变革策略,为中小企业在现有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快速地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提供理论基础和方向,助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的视角来看:电子制造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一般如图2所示:

结合传统供应链环境下的企业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应在以下10个方面做出变革:(1)质量管理体系策划;(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成熟度及持续改进;(3)产品设计中的质量管理;(4)质量成本管理;(5)与质量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6)质量管理信息系统;(7)产品可靠性管理;(8)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绩效指标;(9)供应商管理;(10)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包括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变革方向如图3所示:

3 质量管理实践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十大变革方向

3.1 战略质量策划目标的变革―建立整个闭环供应链的绩效指标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中小企业战略质量策划的内容较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的战略策划内容要复杂得多,与正向供应链的战略策划相比,进行闭环供应链战略质量策划时应考虑:(1)绿色产品设计能力;(2)再制造能力的评估指标;(3)绿色供应链的达成率;(4)投入和环境效益比;(5)企业逆向服务管理能力;(6)废弃资源处理和利用能力;(7)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协调能力;(8)检测筛选设备能力、回收能力及逆向物流规划能力;(9)对回收商的管理与考核、法规的符合性与执行力等指标;(10)交付可靠性与响应性;(11)企业的创新与公众参与。

3.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的变革―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集成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QC08000有害物质管理体系[19-20]、CSR26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分析、综合;找出必须执行而又可以执行的关键标准条款;执行上述关键标准条款时,对企业现有资源条件进行评估,并找出差距;制定出短期执行计划、中长期执行计划,并将短期和中长期的执行计划及任务分解落实到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及表格记录中,落实在企业的每一个质量实践环节中和每一个员工和质量团队及相关的质量负责人手中。从而将多种质量管理体系的宗旨和准则贯彻到整个企业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中,高效而简单地实现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融合,进行多种管理体系的综合与集成。

3.3 设计开发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变革―建立基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

闭环供应链的设计开发过程中的变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了TS16949的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和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质量管理工具,并且兼顾QC08000、CSR26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绿色设计、模块化设计、绿色供应链选择设计,实现企业在环境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2)导入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全生命周期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在产品设计方面:采用模块化的、全生命周期的PLM绿色设计理念。考虑可制造性、可维修性、可回收性、可利用性,将同类型的或企业以前的产品退货信息暴露的产品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做为设计开发需求矩阵的输入,并且在设计质量策划输出阶段,除了输出产品设计质量策划外,还应输出包装运输及整个闭环供应链物流服务方面的质量策划,制定出整个闭环供应链的战略方针、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可靠性目标、质量控制计划等。

3.4 质量成本方面的变革―建立闭环供应链上的质量成本

在正向供应链环境下,正向供应链的质量成本[17]=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成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逆向物流收益-收集成本+运输成本+检测分类成本、拆卸成本、运营成本、零部件再造成本、材料再生成本、废料最终垃圾处理成本以及建造固定设施的固定成本[7]。在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中小型企业应该做出变革,寻找正逆向物流环境中的增值机会,提高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5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变革―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团队人才

闭环供应链中的再制造由于在业务流程上和具体的操作上与传统的新产品制造有着本质的不同,每个回流产品的独特性、随机性,导致存在的问题和拆卸方法乃至拆卸程度等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很多环节难以自动化和标准化,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再制造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再制造工作仍主要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来凭技术和经验完成;因此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将进行如下的变革:(1)高技能员工的培养,多技能维修工的培养等将成为闭环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首要的考虑内容。(2)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员工培训计划、员工培训内容、员工多技能矩阵及关键岗位的设立都需要重新评估。(3)成立专业售后服务团队、供应商管理团队,这些团队成员的知识素质、沟通协调素质、项目管理能力的培训都需要进行评估和重视。(4)培养优秀的技术和管理复合型的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和售后工程师。(5)质量数据分析与改进工程师也是闭环供应链管理的培养的当务之急。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培养的变革决定着中小型企业从传统供应链质量管理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转变的成败。

3.6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革―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信息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管理职能。闭环供应链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平台是每一个企业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制造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更高,而且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9],能使正、逆向物流真正首尾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物流系统。系统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回流预测数据和再处理数据等进行数据挖掘,为设计、采购、制造以及客户服务等部门工作提供参考,以改进各自的业务,可形成一个不断改进的闭环供应链体系。

3.7 可靠性管理方面的变革―提高全新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

在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中,可靠性管理[21]更应该成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RFID的物联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再制造体系的实施,逆向物流的服务水平的提高,这些都使质量数据的信息化成为可能,同时使质量数据的反馈和循环的实现途径更加容易和方便,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的活动更容易进行。通过闭环供应链的质量数据的反馈,使设计、试验、制造、使用过程、再制造等形成一个可靠性保证的循环技术体系。循环的反复,使产品的可靠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比如在正向物流的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考虑再制造产品的可靠性验证计划、可回收物料的评估验证方法、可回收组件的重复使用次数、使用寿命等。

3.8 供应商管理方面变革―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绿色供应链建立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中:要求供应商提供ROHS(Restriction of Hazardous Substances)、REACH(Regulation Concerning the Registration, Evaluation,Authorization and Restriction of Chemicals)等有害物质检测报告,并且优先选择通过了QC08000[19](Hazardous Sub-stance Process Management, HSPM)有害物质管理管理体系认证的供应商企业。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实践变革就是指:打造一个基于绿色材料、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包装、绿色使用和绿色回绿色回收的绿色闭环供应链系统[23]。表1是在新供应商导入时,传统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对供应商考察内容的异同点,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1中的4、5、6、7、9、11、12、13条款部分。表2是闭环供应链和正向供应链环境下,对合格供应商品质绩效管理监控内容异同点的对比,不同点具体体现在表2中的4、5、6、8、9、10、11、12、13。通过对比,可指导企业在传统供应链供应商选择和管理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向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和管理过渡。

3.9 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方面的变革―逆向物流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在正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除了进行常规的全面质量管理外,同样的应导入逆向物流中的产品质量控制,即在客户抱怨与客户退货管理、再制造流程、质量持续改进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尤其要重视客户退货的检测、维修、测试、原因分析及质量改进中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一点在质量实践中经常容易被忽略。在逆向物流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导入全面质量管理:

(1)在再制造系统中,除了导入基于回收品和回收物料合格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再生产过程中产线的直通率指标的质量监控、工序质量的CPK、设备利用率指标、产能指标的监控等与正向物流过程中的相同的质量数据监控指标外,还应着重关注全新产品维修、再制造产品维修、客户退货维修的质量数据分析,这些维修活动中的质量数据分析与基于PDCA(Plan-Do-Check-Act)循环的质量改进活动被认为是逆向物流中重要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也是逆向物流质量信息在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的应用。(2)注意生产物流过程中包装材料和各工序剩余废液、废渣、废气、能源节约按照质量管理文件的要求进行排放和回收利用。(3)当拆解至采购物料仍无法直接再次使用时,就需要将其退回给供应商,由供应商进行再制造处理,供应商选择、评估的标准均与传统情况下有所不同,更加注重供应商的绿色供应和处理能力。(4)对因客户订单要求更改或订单做错的返工等逆向物流行为进行返工方案的质量策划和返工方案的评估与评审。

3.10 产品质量持续改进量方面的变革―采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和质量创新

在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在正向质量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逆向物流中质量保证问题,在逆向物流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中,要采用正向物流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方法(即质量技术和质量工具),并将发现的质量信息反馈到正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活动中。伴随物联网和RFID信息技术的发展,形成了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闭环供应链质量信息系统的形成,形成了质量大数据,在闭环供应链形成的质量大数据中, 将正向和逆向物流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相结合,进行质量分析,既可以进行工序级的微观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也可以进行宏观层面的质量改进和质量决策,更容易找到质量改进的突破口。借用大数据分析的工具,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质量管理[8-9],不仅可以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和预防、创新活动,更容易找质量创新的突破口,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4 结 论

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实践活动既有相互平行一面,又有相互交融的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正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考虑逆向物流中的质量管理,将逆向物流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潜在的质量问题作为突破点, 在正向物流中进行持续改进。本文从质量管理实践[22-24]的角度,在国内外学者在闭环供应链下的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上,给出了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实践变革的十大内容和策略,其中每一个变革内容根据不同的行业都可以作为后续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为了更进一步地帮助中小型企业的质量管理实践快速向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过渡,本文也从微观层面上给出闭环供应链环境下绿色供应商选择评估和绩效监控的实际案例,旨在推动中小型企业在正向供应链管理实践的基础上,快速应对闭环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早日实现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23-24];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系统目前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外也属于探索前进阶段。“不推动质量管理,就无法推动生产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引起国内外学者对闭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zk?Dr V, Ba?拶l?Dg?Dl H. Modelling product-recovery processes in closed-loop supply-chain network desig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2,50(8):2218-2233.

[2] 吕君. 电子产品闭环供应链运营管理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11):27-33.

[3] 贺超,庄玉良,王文宾. 基于闭环供应链的再制造管理体系探讨[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54-57.

[4] 王金强,刘胜,梁学栋,等. 闭环供应链环境下基于HOQ的供应商选择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0(8):235-237.

[5] 王慧,张诤,郝宇. 我国电子行业闭环供应链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 物流科技,2013(1):77-79.

[6] 姚巨坤,杨俊娥,朱胜. 废旧产品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J]. 中国表面工程,2006(z1):115-117.

第12篇

【关键词】 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40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31-02

信息技术的渗透力极强,具有强大的增效功能,其迅速的介入,使医院管理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1992年,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医院诊疗工作上的应用,标志着医学诊断技术的重大飞跃。近年来,医院信息化建设正在飞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护理工作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其管理特点,成为了广泛应用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深入研究护理工作,促进护理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护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 护理工作与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的联系

医院信息系统,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也就是利用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综合管理医院的物力、人力、财力,采集医疗活动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储存、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为医院的运行提供各种服务信息的全面管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是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相结合的精品,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护理管理工作在医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护理人员数量多,护理工作范围广,贯穿于病人就诊、治疗、出院的全部过程中,因此,护理工作的管理更需要标准化、规范化,而信息技术正符合护理管理的需要,所以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护理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十分重要。

1.1 医院信息系统的数字性与护理工作的复杂性 由于护理工作十分繁杂,其管理需要依靠信息技术去量化,以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医院信息系统可以让护理工作人员通录入工作信息,进而实现工作行为思维数量化,其不仅可以客观反映护理人员的工作规律,也方便管理者实施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除此之外,护理管理量化也可实现严格管理,强化落实规章制度,从而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

1.2 医院信息系统的共享性与护理工作的管理形式 护理工作的范围广、程度繁杂,因此其管理工作难度大。例如业务查房、调整班次、护理质量监控等,其管理过程费时费力,且管理信息反馈所需时间长。运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还利于信息快速流通,进而及时反馈护理信息,完善工作中的不足。

1.3 医院信息系统的时效性与护理质量监控 护理工作贯穿于病人就诊、治疗、出院的全部过程中,实现对护理工作过程的质量监控,就应注重管理每一个环节的护理质量,实行护理环节质量监控,增强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可对信息发生点进行记录,其信息录入具有实时性,使信息管理具有时效性,使环节质量管理得到了可靠保证。除此之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自动标记任何时间内每个岗位的工作信息,简化了环节质量分析和评价工作,使之有的放矢。

1.4 医院信息系统应用的广泛性与岗位的多样性 医院信息系统涉及医疗工作管理的全部过程,任何部门的问题均会为医院整体效益带来影响。护士岗位涉及医技科室、卫生经济、临床科室以及医疗统计部门,医院信息系统应囊括多种护理岗位的工作范围。护理岗位应成为医院信息系统的最早参与者、最活跃的群体,必将受益极大,最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管理水平。

1.5 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与护理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了医院各方面的管理,对医院管理工作流程实现了重构和优化,网络作业有效的规避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缓解了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同时增加了护理服务时间,使护理服务得到改善,进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使医院分割式管理模式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化,使单项管理变为多方面的控制,护理工作和管理活动也将变得透明,进而提高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

2 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联系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其实现科学管理的必备基础,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可以体现医院管理水平。护理管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因此,护理管理者应积极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知识水平,促进护理管理发展。

2.1 更新护理管理观念 提高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的水平,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应强化信息意识,运用信息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医院运行医院信息系统后,标准制度、传统工作模式以及医务人员的观念等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管理者观念对实施管理影响重大,管理者的信息意识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性因素。在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学习,不断强化信息意识,探索护理管理规律,积极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活动,以满足护理管理发展的要求。

2.2 探索护理管理方法,努力实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创新 信息化管理改变了护理工作模式和各岗位工作流程,护理管理方法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应用医院信息系统后,护理人员的工作通过计算机终端录入的信息来反映,信息发生过程反映了工作质量。因此,护理管理者应熟悉系统功能,还应该掌握数据分析、管理方法。例如病人入院、处置、核算、交费、出院等流程中的信息处理,可以通过监控工作截面来实现。在此,我们应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护理管理软件的开发,把先进的护理管理思想转化为工具,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不断扩充护理管理领域,依靠科技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综合上述,全面加强医院现代护理管理,我们应以医院信息化发展工作为中心,不断探究医院信息系统管理与护理工作相结合,转变护理观念,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护理管理创新,顺应护理管理的科学发展。在此鼓励护理管理者积极参与医院信息化建设活动,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为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樊晓玲.护理管理与医院信息化建设[J].护理管理杂志,2012,2(1):33-35.

[2] 白利峰.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652-653.

[3] 胡小波.计算机网络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1,22(7):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