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0 04:5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乙肝免疫球蛋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的 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随访的hbsag阳性母亲及新生儿839例,根据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剂量不同分成2组,a组:269例,孕期注射hbig; b组:570例,其中孕期注射hbig组 496例,未注射hbig组74例。观察、比较2组新生儿12月龄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率,乙肝母婴阻断率,观察、分析hbig的宫内阻断效果。结果 a组 269例,免疫失败6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7%,12月龄hbsab阳性率84.39%;b注射hbig组496例,免疫失败11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7.78%,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b未注射hbig组74例,免疫失败5例,乙肝母婴阻断率93.24%,12月龄hbsab阳性率85.14%。a组和b注射hbig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p>0.05),12月龄hbsab阳性率分别为84.39%、87.70%,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b注射hbig组与未注射组比较,乙肝母婴阻断率分别为97.78%、9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剂量加倍,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孕20周始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母婴阻断率,母亲血乙肝病毒含量<103拷贝/ml,孕期可不注射hbig,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乙肝母婴传播与母血乙肝病毒含量有关,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宫内感染。 【关键词】 乙肝疫苗;乙肝病毒;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母婴阻断
我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自1994年致力于乙肝母婴传播和阻断的研究。现对2种阻断方案效果进行总结、比较和分析,以确定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最佳剂量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预防乙肝宫内感染的作用,探讨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7年4月初在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产科产前检查、分娩和随访的839例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hbac)10 μg 269例,母亲孕期注射hbig,设为a组;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肝基因疫苗20 μg 570例,设为b组,b组孕期注射hbig 496例,设为b注射组,未注射hbig 74例,设为b未注射组。a、b 2组孕妇年龄、孕产次、分娩孕周、首次发现hbsag阳性时间、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喂养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a组、b注射组孕妇于20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20、24、28、32与36周分别注射hbig 1次,孕妇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乙肝病毒含量(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400 u/次;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孕期注射hbig 200 u/次,a组及b注射组孕妇孕期均注射hbig 3~5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未注射组由于就诊时间晚未能进行宫内阻断。a组新生儿分娩后0.5 h内臀部注射hbig 200 u,另侧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hbac 10 μg,同时沐浴,母血hbeag(+)或hbvdna>103拷贝/ml,新生儿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1、6月龄注射hbac 10 μg,抽脐血查hbvdna及hbvm,6、12月龄采静脉血查hbvm。b组新生儿接种程序同a组,仅hbac剂量不同,为20 μg。检测hbvm:使用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酶联免疫试剂。hbv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试剂盒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操作步骤按说明书,hbvdna>103拷贝/ml为阳性。
1.3 诊断标准[1]
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u/ml为阳性;出生时静脉血hbsag(+)或hbvdna(+),并持续至1月龄为宫内感染,持续至12月龄hbsag(+)或hbvdna(+)且hbsab(-)判断为免疫失败;12月龄hbsag(-)且hbsab(+)判断为免疫成功;12月龄hbsag(-)、hbsab(-)、hbvdna(-)亦为阻断成功。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与分析
2.1 a组和b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1。表1 a组和b组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对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无效。2组hbsab阳性率b注射组虽然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增加新生儿接种hbac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脐血hbsag(+)或hbvdna(+)28例,a组复查静脉血仍阳性并持续至12月龄6例。b注射组11例,故用脐血诊断宫内感染并不准确。复查新生儿静脉血仍阳性者,再注射hbig 200 u,半月龄注射hbig 200 u,结果2组婴儿仍有17例免疫失败,此17例婴儿出生时均静脉血hbvdna>105拷贝/ml,为宫内感染。母血hbeag(+)或hbvdna(+)a组占29.73%,b注射组占4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及hbsab阳性率,如将此因素加之比较,b注射组hbsab阳性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
见表2。表2 b注射组和未注射组12月龄比较例(略)
由表2可见,2组母血hbeag(+)或hbvdna(+)所占比例比较,2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及2组hbsab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中未注射组样本小(n=74),可能影响与注射组(n=496)比较效果。观察注射组母血hbvdna(+)者孕20周前与分娩前乙肝病毒含量变化,发现注射组82%注射hbig后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转为阴性,有3例脐血hbvm中出现hbsab(+)。说明孕期注射hbig可提高乙肝婴阻母断率,同时提高新生儿hbsab阳性率。b组免疫失败16例,hbsag(+)、hbeag(+)、hbvdna(+)同时阳性14例,hbsag(+)、hbeag(-)、hbvdna(+)者2例,剖宫产(临产前)5例,剖宫产(临产后)3例,阴道分娩8例。说明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降低宫内感染率。
3 讨论
3.1 hbig与hbv宫内感染的阻断
hbv母婴传播有宫内感染、产时传播、产后传播3种方式,对于后2种传播方式运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已基本可以阻断,但对宫内传播目前的预防措施难以奏效,使其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big应用于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机制,目前正在探讨之中。可能机制如下:(1)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具有主动将igg型抗体转给胎儿的功能。刘海英等[2]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28、32、36周各注射hbig 200 u,结果新生儿脐血中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提示hbsag阳性孕妇孕期注射hbig,hbsab可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使胎儿在宫内获得被动免疫而减少hbv感染。本研究b注射组有3例脐血hbsab阳性,从而印证上述机制成立的可能。(2)hbig对机体hbv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状态有调节作用,hbig通过增加th1型细胞的活化,促进体内干扰素γ、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孕妇体内hbv的清除,降低体内hbvdna的含量,有效降低胎儿hbv感染率。(3)另有研究表明,hbv携带孕妇产前多次肌内注射hbig,能显著降低hbsag滴度和病毒数量。原因为hbig在体内可与hbv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增强体液免疫,快速清除hbv。本研究b注射组82%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5例hbvdna阳性转变为阴性,支持上述论点。
本文采用自孕20周始注射hbig,婴儿12月龄阻断率为97.78%,高于未注射组;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87.70%,高于未注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未注射组样本小有关。余敏敏等[3]报道于孕28周始实施宫内阻断,即孕妇每月注射hbig 200 u共3次,新生儿分娩后0、1、3、6个月每次接种hbac 20 μg,肌内注射hbig 200 u,12月龄母婴阻断率96%。孕期未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12月龄母婴阻断率90%。本研究阻断率高达97.78%,故自孕20周始可应用hbig阻断hbv宫内感染,hbvdna含量高,hbig剂量加倍。应用hbig治疗孕妇及婴儿均未见不良反应。本文b组免疫失败16例,母亲血hbvdna均阳性,且高滴度,据此可推出,若母血hbvdna阴性,孕期可不进行hbig治疗,新生儿出生后接受联合免疫即可。
3.2 2种阻断方法效果比较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和控制hbv感染的有效措施,但仍有20%~30%新生儿接种后未产生hbsab。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宜加大疫苗剂量,以提高hbsab应答率及滴度。本文b注射组与a组乙肝母婴阻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hbsab阳性率比较,b注射组高于a组,故加大乙肝疫苗剂量,婴儿12月龄hbsab阳性率增加。
3.3 免疫失败的原因和对策
目前的预防感染措施的实施使大部分新生儿免受hbv感染,但仍有免疫失败病例。关于免疫失败的原因目前认为与母血中hbvdna高滴度、hbv s基因变异以及近年来提出的hbv生殖遗传传递有关。故孕前进行抗病毒治疗,待hbvdna<103拷贝/ml后再怀孕可降低宫内感染。欧美医生从孕33周起口服拉米夫定100 mg,能减少母血病毒含量,减少宫内感染率,尤其适用于hbv高水平孕妇(hbvdna>108拷贝/ml),但需慎重选择。段恕诚等[4]采用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新生儿按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进行长期随访观察结果提示,近期无效,晚期大部分表现出hbsag转阴和hbsab(+)产生,这与接受被动免疫时间的早晚有关,hbig不能进入肝细胞内,只能在病毒进入肝细胞之前中和病毒,所以新生儿出生注射hbig越早越好。我院对1月龄宫内感染婴儿未再继续接种乙肝疫苗,无上述临床资料,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2.
2 刘海英,马玉燕,崔保霞,等.孕妇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2,11:128130.
【关键词】 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HBsAg;HBsAb;HBV-DNA
乙型肝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据统计全世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2.8亿,我国约占1.3亿,而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3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1]母婴传播已成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因此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对于乙肝的预防与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探讨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母婴传播的临床效果,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HBsAg阳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284例HBsAg阳性孕妇,年龄21~32岁,平均年龄(25.4±3.2)岁。所有孕妇均单胎妊娠,无先兆性流产、早产等情况,无肝炎症状与体征。284例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2例,两组孕妇年龄、体重、孕产式、胎龄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于孕28、32、36周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以及出生后第二周注射HBIG200IU,并全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对照组产妇孕期不采取特殊措施,在新生儿出生后采用上述措施。
1.3评价方法
采集婴儿出生时脐带血及1周岁时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HBsAb;用PCR法检测婴儿HBV-DNA,结果>103拷贝/ml为HBV-DNA阳性。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x ±s)表示,采用SPSS10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 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出生时脐带血HBsAg、HBsAb及HBV-DNA阳性率比较观察组婴儿出生时脐带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婴儿,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与对照组婴儿1周岁时静脉血HBsAg、HBsAb及HBV-DNA阳性率比较
对284例婴儿随访观察1年,观察组138例随访成功,对照组135例随访成功。观察组婴儿1周岁时静脉血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婴儿,HBsAb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婴儿,两组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的重要途径,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1/3是通过母婴途径传播的。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即宫内感染、产时传播和产后传播。[2]宫内感染是由于母体血液中含有HBV直接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而造成的感染;产时传播是分娩时胎儿吞咽了含有HBV的母体血液、羊水或者阴道分泌物而造成的传染;产后传染则大多数由于新生儿吃母乳或者接触了母体的唾液造成的。妊娠20周后,胎盘滋养细胞开始具有将母体IgG抗体主动传播给胎儿的功能,此时开始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3]其主要作用机理是:新生儿体内HBsAb可以起到抗乙肝病毒的作用,而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源于妊娠后期母体胎盘的运输,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的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促进Th1型细胞活化,促进机体干扰素-γ及白介素-12的分泌,有利于母体HBV的清除,降低胎儿HBV的感染率。王芳等[4]应用Meta分析,证实孕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的提高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阻断率。杨翠丽等[5]对HBsAg阳性的母亲于孕期肌肉注射HBIG结果82%孕妇静脉血中HBV-DNA拷贝数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本研究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HBsAg阳性孕妇进行对照研究,142例HBsAg阳性孕妇作于孕28、32、36周接受肌注HBIG200IU,新生儿出生6h内以及出生后第二周注射HBIG200IU,结果婴儿出生时以及1周岁时HBsAg和HBV-DNA阳性率低于孕期未注射HBIG者,HBsAb阳性率高于孕期未注射HBIG者。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
综上所述, 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有效的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玲,张爱兰,於利刚.孕妇HBV-DNA载量与胎儿宫内感染的关系[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8):49―50.
[2]陈晓芳.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9):62.
[3]Gambarin―Helwan M.Hepatitis Bin pregnancy[J].Clincal Liver Disease,2007,11(4):945-963.
【关键词】 阻断
AntiHBV immuno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in preventing intrauterine infection of HBV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potency of different methods in blocking HBV transmission from mother to the infants.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HBsAg/HBeAg positive pregnant women were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of whom 42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were treated with HBV immune globulin combin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40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B were treated with hepatitis B vaccine only, and 38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C received no treatment. Pregnant women in group A and in group B were subjected to treatment from the 20 th week of gestation. ELISA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the serum HBV biomarkers of pregnant women and serum HBsAg of the infants. RESULTS: The HBV infection rates of infants were 7% (3/42), 30% (12/40) and 37% (14/38) in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respectively. The HBV infection rate of infants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group B and in group C (P
【Keywords】 preventive intervention;hepatitis B virus;intrauterine infection;HBV immunoglobulin;hepatitis B vaccine.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A组42例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治疗,B组40例给予乙肝疫苗治疗,C组38例,未给任何治疗.A组和B组均在孕20 wk时开始注射,用ELISA检测孕妇HBV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的血清HBsAg.结果: 新生儿A组感染率为7%(3/42).B组感染率为30%(12/40).C组感染率为37%(14/38).A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
【关键词】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乙肝免疫球胆白;乙肝疫苗
0引言
孕妇携带的乙肝病毒可垂直传播给新生儿,虽然分娩时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完全阻断母婴传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1],因此,阻止母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环节.我们采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来控制乙肝宫内传播,获得了明显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202/200402在我院就诊的孕18 wk孕妇检查中检出的HBsAg和(或)HBeAg阳性120例,按接诊次序分为A(n=42)、B(n=40)、C(n=38)3组.120例孕妇肝功均正常,3组年龄、孕次、胎龄无明显差异.120例孕妇生产新生儿120(男64,女56)例.
12方法A组在孕20 wk每月1次在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1支免疫球蛋白(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200 U)和乙肝疫苗(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30 μg),B组只注射乙肝疫苗,疫苗来源、注射时间、部位同A组.C组38例未给任何处理.通过观察新生儿和孕妇血清标志物(HBVM)来评价干预效果
13血清标志物的检测孕妇采分娩前肘静脉血2 mL,新生儿采脐静脉血2 mL,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用ELISA,试剂由上海科化华生物有限公司生产.
统计学处理: 记数资料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
转贴于
2结果
21均衡性检验在孕妇18 wk时检测其HBVM,3组之间各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1, Tab 1).
表1孕妇18 wk时HBVM 略
223组孕妇产前38 wk HBVM比较孕妇分别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其产前A 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
表2孕妇38 wk时HBVM 略
233组新生儿HBV感染率比较与产前孕妇相对应的产后A组新生儿外周血中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B、C组(P
表3新生儿外周血HBV感染率 略
3讨论
我国是乙肝高发区,母婴传播是形成慢性乙肝感染的重要原因,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2亿,其中50%以上为母婴垂直传播所致[3],80%~90%的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为慢性携带者[4],而这其中35%将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最终有一部分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而成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的慢性化不足3%.因此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是控制乙肝流行的关键.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与母婴传播感染呈正相关,孕前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能有效的降低宫内感染率,而发生主要在孕晚期[5],特别是在孕20 wk时,此时胎儿各主要器官已发育成形,并且胎盘具有主动转运IgG型免疫球蛋白,给孕妇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不但可以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含量,而且HBsAb可经胎盘传给胎儿使其在宫内获得被动和主动免疫的保护,可以预防宫内感染的发生.因此可选择在孕20 wk时,加强免疫治疗比较合适.
从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孕晚期应用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治疗后,可降低孕妇血清中的病毒量机制可能是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使感染细胞释放出来的HBV发生中和反应,不但减少乙肝病毒再感染宿主细胞,也可能减少HBV在体内的复制.乙肝疫苗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改善机体的免疫状态,通过免疫调节而抗HBV复制,使血清病毒含量减低.
【参考文献】
[1] Zhang SL, Han XB Yue YF. Relationship beween HBV viremia level of pregnant women and intrauterine infection: Nested PCR for detection of HBV DNA[J].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98;4:61-63.
[2] 王清图,修霞. 不同方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2;18(1):51-52.
Wang Qing TU, Xiou Xia. Clinic study of different scheme preventing on motherinfant vertic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J]. J Hepatol,2002;18(1):51-52.
[3] Cacciold, Cerenzia G, Pollicino T, et al. Genomic heterogeneieg of hepatitis Bvirus (HBV) and out come of perinatal HBV infection[J]. J Hepatol, 2002;36(3):426-432.
[4] Shiraki K,Perinatal transmission of hepatitis B. Yirus emelits prevention[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0;15(Suppl):11-14.
摘 要:目的:分析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治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20年1-8月收治乙型肝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全部新生儿均注射乙肝疫苗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观察新生儿阻断率及免疫保护率。结果:全部新生儿阻断率为100.00%,免疫保护率为100.00%,其中高应答状态为99%,低应答状态为1%。结论:为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采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及乙肝疫苗治疗,可提升阻断率以及免疫保护率,发挥一定临床应用效果。关键词: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 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常是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超过半年以上,患者肝脏出现炎症坏死和(或)肝纤维化的一种慢性疾病。我国将其纳入一类传染性疾病,而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乙型肝炎感染患者是疾病的主要传染源,并且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性接触以及母婴垂直方式传播[1]。其中母婴垂直传播又包含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以及分娩后传播,通常宫内感染出现率较低,一般是在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皮肤破损部位或破损黏膜与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羊水、血液以及阴道分泌物等接触后,而出现感染情况。临床有学者认为[2],采用剖宫产方式可降低母婴传播风险。但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实施剖宫产分娩并不能使母婴传播风险下降。新生儿在发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约有90%会逐渐转变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对新生儿机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均产生不利影响[3]。因此,对于明确诊断为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需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予以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措施,从而改善疾病预后。但目前临床对于采用何种抗病毒治疗方式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一定程度上限制有乙肝病毒感染风险新生儿阻断效果的提升。本次研究选取乙型肝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采用乙肝疫苗以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效果明显,现将研究内容以及结果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2020年1-8月收治乙型肝炎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男45例,女35例;月龄7~18个月,平均(9.11±0.62)个月。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全部孕妇经临床诊断均符合乙型肝炎诊断标准[4];(2)所有孕妇经检查提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孕妇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如先天性心脏病;(2)乙型肝炎孕妇在纳入研究前已经开始规律治疗[5];(3)孕妇不愿意配合研究。方法:全部孕妇在分娩前均采集血液样本,对其中乙型肝炎感染免疫学指标和病毒学指标实施定量检测。所有新生儿均使用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1)乙肝疫苗接种方式: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将10μg乙肝疫苗采用肌内注射方式为新生儿进行接种,并分别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6个月时再次接种10μg乙肝疫苗。(2)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方式: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采用肌内注射方式接种100 U乙肝免疫球蛋白。采集新生儿血清实施乙肝表面抗原以及抗体定量检测,掌握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阻断情况。使用罗氏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仪器型号Cobas E602)检测血清样本中乙肝两对半定量水平,检测试剂主要使用罗氏电化学发光试剂。观察指标:观察全部新生儿阻断率和免疫保护率,主要包含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阻断、乙肝表面抗体以及免疫保护。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
结果80例新生儿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00%(0例),阻断率为100.00%(80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100.00%(80例),免疫保护率为100.00%(80例),其中乙肝表面抗体≥100 IU/L占98.75%(79例),乙肝表面抗体10~100 IU/L占1.25%(1例)。其中高应答状态为99%,低应答状态为1%。
讨论乙型肝炎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类型,并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同时其发病率也存在一定地区差异。我国属于乙型肝炎高发地区,乙型肝炎疫苗在临床广泛使用前,约有超过50%的慢性感染新生儿经母婴方式传播而导致感染。但是伴随着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以及使用,其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发挥一定效果,并且我国已经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中[6]。在我国家族性传播是导致乙肝高发的重要原因,其中母婴垂直传播又处于主要地位,若母亲被诊断为乙肝E抗原阳性,其所分娩的新生儿在未及时注射乙肝疫苗的情况下,大多数会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时,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与乙型肝炎发病率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对于胎儿以及新生儿而言,其感染乙肝病毒后,发病率最高,儿童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可有20%会转变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成年人在感染乙肝病毒后,可有3%~6%会成为乙肝病毒感染者[7]。因此,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尤为重要。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母婴阻断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其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最好在12 h内接种10μL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和100 IU以上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同时依据相关程序实施2、3针乙型肝炎疫苗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是经提纯后所获取的乙肝表面抗原,属于死疫苗,是临床预防以及治疗乙肝的特殊药物。在接种疫苗后,机体免疫系统可形成保护性抗体,该种保护性抗体可分布在体液中,当机体再次接触乙肝病毒后,抗体则会即刻发挥抗病毒作用,将乙肝病毒清除,避免机体出现感染情况,同时其对接种者肝脏功能不会产生明显损伤,使得接种者机体出现预防乙肝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8]。徐国荣等[9]研究发现,对于存在乙肝病毒感染风险的新生儿,使用乙肝疫苗以及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后,其血清抗体阳性率为84.3%,明显高于单一使用乙肝疫苗治疗者64.3%,并且其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3.1%,显著低于单一使用乙肝疫苗治疗者15.2%。因此,其认为将两种方式联合使用可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在本次研究中,全部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00%,阻断率为100.00%,免疫保护率为100.00%,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100.00%。高应答状态为99%,低应答状态为1%。分析原因可知,乙肝免疫球蛋白属于浓缩的被动免疫制剂,其中含有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较高,在经过生物浓缩工艺制作后,具有高效价特点。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联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可在新生儿未建立主动免疫前,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被动免疫,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并消除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抗原,进而消除病毒;同时使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为主动免疫抗体形成争取时间,进而有效提升机体免疫效果,减少或避免乙肝病毒抗原阳性携带者的出现。因此,针对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阳性的产妇所分娩的新生儿,需在其出生后早期联合以及足量的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而阻止乙型肝炎在母婴之间垂直传播,对于控制乙型肝炎传播、保障新生儿机体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在我国所生产的乙肝免疫球蛋白中,每毫升包含乙肝表面抗原1 000 IU以上,接种后可快速将乙肝病毒清除,确保机体能够迅速获得被动免疫功能,同时其还可以对血清中呈游离状态的乙肝病毒进行有效清除,进而防止乙肝病毒发生定位感染。将两种免疫制剂进行联合使用后,可在短时间内发挥较高的抗病毒效果[10]。在本次研究中,乙肝表面抗体≥100 IU/L者98.75%(79例),乙肝表面抗体10~100 IU/L者1.25%(1例)。所以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于有乙肝感染风险的新生儿,可获得良好的母婴阻断效果,预防乙肝病毒感染。但是还会存在部分阻断失败情况。因此,需依据阻断失败因素及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提升临床阻断率。所以要求孕妇在妊娠前或妊娠期间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孕妇机体感染的乙肝病毒滴度,增强联合免疫的母婴阻断效果。在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治疗时,需对新生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向新生儿家长进行乙肝疾病相关知识介绍,尤其需要向其介绍乙肝传播方式以及危害性等内容,使其意识到及时接种疫苗的重要性,改善新生儿家长的焦虑情绪,提升疫苗接种率。综上所述,为防止出现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使用乙肝疫苗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提升治疗效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Kolawole Oluseyi Akande,Adeola Fowotade,Olukemi Adekanmbi.The effect of Hepatitis D co-infection on the immunologic and molecular profile of Hepatitis B in asymptomatic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in southwest Nigeria[J].Journal of Immunoassay and Immunochemistry,2020,41(3):272-280.[2]崔爱民,秦刚,陈宏林.剖宫产不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J].肝脏,2020,25(3):233.[3]陈嵘,黄美玲,凌雪梅,等.替比夫定联合HBIG和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临床效果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5):752-753.[4]王义成,杨永华,孙风波,等.替诺福韦酯阻断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及母乳喂养对婴儿骨密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20,21(1):31-35.[5]卢小娟,罗秋平,汪红艳,等.HBs Ag阳性产妇乙肝感染状况及新生儿血清中HBs Ag和HBs Ab水平分析[J].海南医学,2020,31(7):879-881.[6]谭静,叶晓林,王慧.妊娠中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HBs Ag阳性孕妇HBV母婴传播效果及对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应答的影响[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1):49-52.[7]Shan Shan,Wei Wei,Kong Yuanyuan,et al.China Registry of Hepatitis B (CR-Hep B):Protocol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nationwide hospital-based registry of hepatitis B[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20,48(2):233-239.[8]丁德军,余小红.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0):2146-2147.[9]徐国荣,柴丽莉.乙肝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接种阻断血清HBs Ag阳性母亲HBV母婴传播效果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6):851-854.[10]刘坤.乙肝疫苗联合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3):525-527.
第一:乙肝主要是通过母婴、性传染和血液传染,可以男方注射疫苗,在怀孕的第7、8、9月份,要分别注射一只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止孕妇宫内传播乙肝病毒给胎儿。
第二:需要在生活上适当的隔离,避免体液以及血液的接触,目前可以做一些检查.检查一下肝功能以及乙肝病毒滴度,如果有抗病毒的指针的话,那么可以进行正规的抗病毒治疗,这样才有可能转阴以及不传染。
第三:大三阳的病人,往往在分娩的时候会感染孩子,所以,可以先进行正规的治疗,逐渐达到转归的效果,再行怀孕,此外,平时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基本上传染的风险也就小很多。
第四:在怀孕的第7、8、9个月,要分别注射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止孕妇宫内传播乙肝病毒给胎儿;待宝宝出生后,再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打乙肝疫苗,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宝宝被感染到。
第五:如果有异常的话应该在怀孕的后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管是否是由病毒定量高的情况都应该尽早给你的宝宝接种乙肝疫苗的,而且注射一针高效价免疫球蛋白,这样可以很好的降低母婴传播的。
第六:查一个DNA,如果阳性,最好等待机会抗病毒,转阴之后再生育,可以降低传染几率,另外,在孩子出生后24小时内,在不同部位给孩子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做好阻断措施。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联合免疫;垂直传播;乙型肝炎
中图分类号:R186.3;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498-02
垂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乙型肝炎慢性携带者大量形成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乙肝孕妇及其婴儿普遍采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阻断方案,为了解联合免疫对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现对部分实施了联合免疫的乙肝孕妇及其婴儿随访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在我院产检并于2005年1~8月在我院分娩的乙肝孕妇及其婴儿,符合以下标准:孕妇产时无肝炎表现,且丙氨酸转移酶(ALT)正常,婴儿出生时胎龄为37~42周,无宫内窒息,体重≥2500g,1min和5min均Apgar≥8分,67例孕妇共分娩婴儿67例。
1.2方法
孕妇于28周、32周、36周各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HBsAg(+)HBeAg(+)HBVDNA(+)400IU)],婴儿出生后24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15d时再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并于O,1,6月接种乙肝疫苗20vg/次,于婴儿出生6个月后对乙肝孕妇及其婴儿进行随访,了解孕妇乙肝感染状况,并对婴儿抽取静脉血ELISA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
1.3实验室检查
婴儿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ELISA使用上海实业科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试剂盒,检测方法和结果判断按说明书进行。
2 结 果
2.1一般情况
随访的67例乙肝孕妇中,小三阳[HBsAg(+)HBcAb(+)]40例,大三阳[HBsAg(+)HBeAg(+)]25例,单项HB―sAg(+)2例,67例婴儿随访时年龄为6个月至1岁2个月。
2.2婴儿乙肝感染情况
67例婴儿中,HBsAg(+)HBeAg(+)HBcAb(+)l例,HBsAg(―)HBsAb(+)64例,HBsAg(―)HBsAb(―)HBeAg(―)2例。乙肝母婴传播发生率1.49%,保护性抗体产生率95.5%。
3 讨 论
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在我国每年约有30%-50%的慢性乙肝患者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感染的。因此,阻断母婴传播是控制我国婴幼儿乙肝流行的关键手段[1-2]。为了让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以一个健康,愉快的心理来安全地度过怀孕期,降低一个病毒携带孕妇急性发作的机会,进而阻断母婴垂直传播,我院设立了母婴传播阻断室,凡是12周前到我院抽血检查乙肝两对半及HBV--DNA确诊为乙肝的孕妇均须接受健康教育干预,让其理解并接受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时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从2010年1月到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与分娩的211例孕妇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然后随机分成两组,其中A组的105例孕妇在怀孕后20周,24周,28周时分别到我产科母婴传播阻断室由专职的产科医生分别注射乙肝疫苗10ug 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同时由专职护士将其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B组的106例孕妇在怀孕后28周,32周,36周到普通妇产科门诊由医生分别按照以上方法进行注射,然后仅仅对其进行简单的口头交待。
1.2 阻断母婴传播健康教育方式的介绍
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开办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知识的培训,聘请肝病科的经验丰富的医生讲课。 (2)专职护士口头讲解。(3)医生,护士,孕妇三者之间进行沟通,信息交流。(4)针对孕妇个体差异开展个体化的健康指导,保护好其隐私。(5)建立咨询台。
1.3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的介绍
1.3.1对孕妇进行心理指导
妊娠12周常规检查乙肝两对半及DNA,确诊为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大部分孕妇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敏感多疑,心理压力过大,因此,护士应对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加强其正确遵医行为,帮助孕妇以一个健康愉快的心情度过孕期,降低乙肝母婴垂直传播。
1.3.2母婴传播阻断的行为指导
(1)重视孕期监护,定期检查肝功能,根据肝功能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HBV宫内感染主要发生在孕中期,为了阻断母婴传播,目前对HBV阳性孕妇,分别在20周,24周,28周进行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原因是孕妇早期注射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不仅能有效中和母体HbsAg和病毒颗粒,而且刺激其免疫系统,活化巨噬细胞功能,促进机体T细胞分化增殖,提高孕妇的细胞免疫功能,而抑制HBV复制,可快速降低HbsAg滴度和HBV DNA载量,同时发挥胎盘20孕周转运母体IgG型抗体的能力[2] ,使胎儿较早的获得被动免疫,从而减少HBV宫内感染率经胎盘滋养细胞主动转运至胎儿。降低宫内HBV的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得到的相关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及分析。卡方检验用来表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组间两两比较常常采用t检验,统计学认为P
2 母婴传播阻断的结果
A、B两组新生儿脐带静脉血HBsAg、HBsAb、HBVDNA的比较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发现:在A组105例患者中,新生儿脐带静脉血HBsAg阳性患者有12例,HBsAb阳性患者有27例、HBV-DNA阳性患者0例;而在B组106例患者中,新生儿脐带静脉血HBsAg阳性患者有51例,HBsAb阳性患者有9例,HBV-DNA阳性患者有7例。A组新生儿脐带静脉血HBsAg阳性率为11.43%,B组新生儿脐带静脉血HBsAg阳性率为48.11%,经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A、B两组新生儿脐带静脉血HBsAg、HBsAb、
HBVDNA的比较结果
注:P < 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通常肝炎可分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戍型肝炎五大类。我们常说的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那么为什么乙型肝炎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其它类型的肝炎呢?原因是:一、乙肝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感染;二、无明显的男女性别差异,但往往与家庭聚集性有关;三、各年龄的差异不明显,但以中青年感染率和发病率较高,占70%以上;四、感染者往往没有明显的时间记载,难以确定被感染的时间和来源;五、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不知不觉中已成为病毒携带者,一旦抵抗力下降,可引起急性发作,造成肝功能的严重损害。另外,乙肝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1993-2003年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特别是20-40岁年龄组发病率占70%左右 ,少数患者已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所以,它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如何预防乙肝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个课题。目前对于乙肝的预防有两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第一: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是由高纯度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即乙肝病毒的外壳糖蛋白,经化学或加热灭活制成的。自1981年问世以来,已接种数亿人口,临床证明是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注射到人体内后不能在体内增殖,所以要注射三次(分别是:首次、一个月、六个月),多次的接种,可使人体内产生表面抗体而预防乙肝,人体感染了乙肝病毒,大部分人可自愈。但是注射乙肝疫苗绝对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法,有的人认为:注射了乙肝疫苗就终生不会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一般来说,人体接种乙肝疫苗后,通过主动免疫方式产生抗体,使人获得对乙肝的免疫力。统计资料表明,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转阳率在95%以上,一般保护期在5年以上,抗体滴度越高,免疫力越强,免疫保护持续时间也越长。但也有极少数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HBs滴度很低,达不到保护阈值,这样就不能有效地阻止乙肝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另外,乙肝疫苗接种后,当抗―HBs滴度降至保护阈值以下时,也就不再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了,为保证预防效果,接种乙肝疫苗后,应抽血化验,查二对半,若抗―HBs呈阳性,说明接种成功,同时还应查抗―HBs滴度,并根据抗―HBs滴度情况适时复测。当滴度小于保护阈值(抗―HBs滴度在10国际单位/升以下)时,要及时补种乙肝疫苗,使体内经常保持有效的抗―HBs滴度,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真正达到预防乙肝的目的。
第二:经常与乙肝病人接触者除了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把病人使用的餐具、茶杯等放入2%的碳酸氢钠或0.5%肥皂水中煮沸20分钟,或将其放入3%漂白粉或0.5%过氧乙酸溶液中浸泡1小时进行消毒。
2. 对病人住过的房间消毒,可以把过氧乙酸(1立方米1克)置于电炉上加热,使熏出的气体扩散到整个房间,熏毕后再密闭房间1小时。
3. 对病人的所触之处最简单的消毒就是用0.2%~0.4%的过氧乙酸溶液擦拭,再密闭房间1小时。
4. 病人用过的卫生用具,可在3%漂白粉液中浸泡,2小时便可将肝炎病毒杀死。
5. 健康人的手不慎接触了肝炎病人的血液或粪便,应立即在10%次氯酸钠溶液中搓洗,然后再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干净。
当然注意饮食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感染乙肝的人群以青少年为主,这一人群大都陆续步入了婚孕期,所以乙肝在这类人群的成长、发育期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困扰着乙肝患者的生活。在我国的婚姻法中没有规定禁止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结婚。并且只要做好预防措施,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婚后是可以过正常性生活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血液、唾液、、阴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都含有大量乙肝病毒,生活密切接触,特别是,是乙肝传播的三大途径之一,故国外把乙型肝炎列为性传播疾病。若夫妻一方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一般情况良好,肝功能正常者,可以过正常性生活,但要注意性生活卫生,防止将乙肝病毒传染给配偶。若配偶有自身保护能力(即抗-HBs阳性),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过性生活;若配偶HBsAg及抗-HBs均为阴性,应尽早注射乙肝疫苗以产生抗体;配偶未注射乙肝疫苗之前,夫妻在过性生活时最好用。
那么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能怀孕吗?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呢?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使人群中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为减少。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临床上也已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为乙肝母亲生育解决了后顾之忧。据临床研究,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从怀孕20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均未检出阳性,其机理是怀孕20周起胎盘有主动从母体转输IgG抗体给胎儿的功能。所以,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如怀孕,可从怀孕三个月起,每月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使胎儿受到有效保护。对于已经怀孕接近临产的妇女,如果发现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新生儿应在诞生24小时内注射乙肝疫苗,剂量加倍,再于一个月后和六个月后作加强注射,对新生儿的保护率可达86.65%。如果在出生后立即及生后一个月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则保护率可高达97.13%。再加上母亲又从怀孕三个月起,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则对子女的保护效果更好。乙肝妇女一旦已生育则不宜用母乳喂养,以免乙肝病毒通过乳汁传播给婴儿。
除此之外,乙肝病毒也可父婴传播。研究发现,患有乙肝的男性,其中可检出乙肝病毒DNA,该病毒存于头部细胞浆中,进入卵细胞,尽管其母亲无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使这种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这种乙肝病毒的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宫内感染;垂直传播;联合免疫
1临床资料
200206/200506无症状携带HBsAg的孕妇131例,无其他内外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排除甲、丙、戊、庚型肝炎病毒感染,未曾抗病毒治疗. 随机分成3组,A组58例,其中HBsAg和HBeAg均阳性孕妇(简称母双阳)21例;B组36例,其中母双阳13例;C组37例,其中母双阳13例. 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分娩时胎龄、分娩方式等均无显著性差异. 131例孕妇共分娩新生儿131名. A,B两组自妊娠28 wk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200 U,im,4 wk 1次,共4次. C组只随访查体,未用上述药物. 新生儿娩出断脐后,于距胎儿端10~15 cm内取穿刺点,以生理盐水、30 g/L碘酒、750 mL/L乙醇依次擦拭及消毒穿刺点,抽取脐静脉血5 mL,分别检测5项HBV标志物及HBVDNA. 出现HBsAg阳性或/和HBeAg阳性或/和HBVDNA阳性即诊断为宫内感染,抗HBe阳性和抗HBc阳性则不诊断为宫内感染. A组新生儿行主被动联合免疫,新生儿出生后14 h内和14 d分别肌注HBIG 200 U,然后于出生24 h后,1,6 mo各接种乙肝疫苗(HBVac) 20 μg. B,C两组行主动免疫,只按同法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五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结果采用BIO1575型酶标仪分析;HBVDNA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试剂盒均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所用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婴儿生后7 mo及12 mo股静脉血检测乙肝五项. 各组之间阳性率差异采用χ2检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A组孕妇新生儿HBV感染率10.3%(7/11);B组11.1%(4/36);C组29.7%(4/36). A,B两组均低于C组,有显著差异(P
2讨论
对HBsAg阳性孕妇采用联合免疫阻断垂直传播效果肯定,但仍有免疫失败者,宫内感染所致免疫耐受为其主要原因. 本研究发现对HBSAg阳性孕妇采用母婴联合免疫可有效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HBV[1-3] ,提高婴儿血清保护性抗体阳性率. 免疫后发生宫内传播与孕妇血清内DNA含量有关[1-2]. 因此,孕晚期应常规检测HBVDNA水平,并采用高效、安全的抗乙肝病毒药物,加强抑制病毒复制的效力[4-5].
参考文献
[1] 刘颖琳,邝健全,张睿,等. 胎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65-468.
[2] 吴淑玲,郭松.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临床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12(6):67-68.
[3] 段文斌,王伯良,周小平,等. 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联合阻断宫内感染的疗效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2):191-192.
近年来,免疫球蛋白的功能越来越被人熟知。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非典、可以预防手足口病;能防治流感、肺结核、癌症等的说法曾在一些地方传播。一些病人在治疗时常常要求医生给其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也有父母给体弱的孩子反复使用这种血液制品。有些人把丙种球蛋白奉为“万能药”,认为只要打上一支就万事大吉,《人人健康》告诫,丙种球蛋白滥用有危险。
免疫球蛋白为何物
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人体受到细菌、病毒以及异物侵入或发生过敏反应时产生的抗体,一般情况下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以说是人体抵抗疾病的“战士”。这些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是检查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类的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IgG、IgA、IgM、IgD和IgE,其中IgD和IgE含量很低,故我们常规所测定的Ig主要为IgG、IgA、IgM三项。人免疫球蛋白中丙种球蛋白含量占90%以上,含有多种抗体,所以一般人们将免疫球蛋白称为丙种球蛋白。药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是采用健康人血浆或血清分离、纯化,并经灭活、祛除病毒步骤加工制备而成。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多种免疫中和及免疫调节作用。
一些免疫缺陷患者在输注这种抗体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确能迅速提高、增强。
在下列情况中可以考虑注射丙种球蛋白:患有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有其他特殊疾病,如小儿川崎病等,如免疫球蛋白G亚型缺陷病等;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陷病,如重症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川崎病;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和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
人免疫球蛋白制品不可滥用
球蛋白虽然有一定的抗病能力,通常人体在注射球蛋白后3~4周,体内保持一定浓度的抗体,可以预防有关的疾病,以后抗体含量逐渐减少以致消失,就没有防病作用了。
是否需要使用丙种球蛋白,取决于患者体内丙种球蛋白水平的高低,当血清丙种球蛋白低于正常值时,使用丙种球蛋白可以起到调节免疫、防止感染的作用;而当人体血清丙种球蛋白正常时,反复使用外源性丙种球蛋白则会抑制自身的丙种球蛋白的生物合成,不仅起不到免疫促进作用,反而会抑制自身的免疫功能,可产生“抗体”, 这样反而削弱了机体的抗病能力。一旦停用,疾病会更多、更重。
尤其是患儿反复生病或久治不愈时,不要盲目打丙种球蛋白,要先查清病因,看体内是否缺少丙种球蛋白。
滥用人免疫球蛋白制品,少数病人可出现头痛、寒战、肌痛、恶心、乏力、发热、关节痛和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可使大多数患者血黏滞增加,有的发生过敏反应,导致心率加快或减缓,甚至引发休克。
需要提醒的是,人免疫球蛋白作为血液制品,尽管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如果在提取过程不严格把关,就有可能感染乙肝、艾滋病等。临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使用血液制品,导致群体血源病毒性疾病感染的事件。
对于一些父母给体弱的孩子注射人免疫球蛋白的做法,专家提醒,儿童正处于自身免疫系统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阶段,反复使用被动免疫法,反而会干扰孩子自身抗体的形成,同时,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哪些人应慎用免疫球蛋白
1.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或有其他严重过敏史者,以及选择性IgA缺乏者禁止使用。
2.使用激素类药物,哮喘剧烈发作期,月经期,孕妇及极度衰弱的病人忌用。
面对王大妈的问题,沈阳市传染病院潘良宇医生说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甚高,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涉及到生育问题。很多患者和王大妈有同样的担心,她们害怕生育会将体内的乙肝病毒传播给宝宝,因此不敢生育,或是怀孕后顾虑重重。其实如果乙肝女性在怀孕前后预防措施得当,母体的乙肝病毒向宝宝传播一般是可以被阻断的。
乙肝携带者可以怀孕
孕妇携带乙肝病毒,并不是100%都会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有关专家说,是否导致胎儿、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首先取决于孕妇携带乙肝病毒的复制程度和母体的基因缺陷,如果孕妇为乙肝“大三阳”(乙肝病毒e抗原为阳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DNA)也为阳性,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高达90%左右:如果孕妇乙肝病毒e抗原为阴性,乙肝病毒DNA也为阴性,其感染概率只有30%左右。这就是为什么有乙肝家族聚集倾向的家庭中有的人得乙肝、有的人不得乙肝的原因。
“母婴”传染是可以阻断的
所谓“母婴传播”,是指患有乙肝或体内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它是乙肝最重要、最具威胁性的传播方式。
“母婴传播”途径
乙肝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宫内传播,婴儿在母体内通过血液循环而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方式引起的感染约占5%,母婴阻断失败主要发生在宫内感染的病例。二是产程传播,即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而进入新生儿体内。这一过程感染的可能性最大,也最为多见。三是分娩后婴儿与母亲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乙肝病毒。
将传播阻断是关键
“乙肝”病毒大多通过胎盘造成胎儿宫内感染:经阴道分娩或产钳助产也可能造成胎儿局部皮肤受损,使少量母亲血液渗入而引起分娩期感染。临床研究,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从怀孕20周起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均未检出阳性,机理是怀孕20周起胎盘主动从母体转输IgG抗体给胎儿的功能。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针对“乙肝”病毒的保护性抗体,可在血液及细胞中、或在粘膜表面与侵入胎儿体内的“乙肝”病毒中和,并逐渐清除,使其无法进入肝细胞内生长繁殖,保护率达90~95%。
对于已怀孕接近临产的妇女,如发现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则新生儿在诞生24小时内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剂量加倍,再于一个月后和六个月后作加强注射,对新生儿的保护率达86.65%。如果在出生后立即及生后一个月在注射乙肝疫苗的同时注射1支乙肝免疫球蛋白,则保护率可高达97.13%。由此可见,只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绝大多数母婴传播是可以避免的,传染乙肝的概率不过百分之几,应该是可以接受的风险。
乙肝妈妈是否可以母乳喂养
张女士:我是乙肝患者,听说乙肝妈妈不能母乳喂养宝宝,但母乳含有婴儿4-6月生长发育所需的全部营养要素,并适合婴儿肠胃消化和吸收。我想母乳喂养该怎么办?
母乳中确实存在乙肝病毒,但经消化道难以感染乙肝,且乳汁中病毒的浓度远低于血液中的浓度。如果婴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疫苗,母亲的无破损,母乳喂养是安全的。也可上医院做个母乳检查,查清楚你的母乳中乙肝病毒的含量。
沈阳市传染病院的潘良宇医生解释:乙肝妈妈不是绝对不能哺乳。我们一般不提倡乙肝“大三阳”的母亲母乳喂养,因为HBsAg阳性母亲的乳汁中含乙肝病毒颗粒,对婴儿有,肯定的传染性。“小三阳”的母亲,病毒含量较低,婴儿注射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母乳喂养。但喂前母亲应用肥皂流水洗净双手。
如果女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大三阳”,怀孕的第7、8、9月份,分别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以阻止孕妇宫内传播乙肝病毒给胎儿;待宝宝出生后,立即先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一周后再按第0、1、6个月免疫程序(出生后打第1针乙肝疫苗,1个月后打第2针乙肝疫苗,6个月后打第3针乙肝疫苗)。
如果女方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小三阳”或男方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宝宝出生后立刻按“0、1、6方案”进行乙肝疫苗接种。这样可以使95%以上的新生儿免受上一代乙肝父母的垂直传播,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
对于原先病情发作,经正规医院治疗,病情稳定一年以上,身体没任何不适,肝功能始终正常,结婚生育的乙肝患者,宝宝一出生必须及时按“O、1、6方案”接种乙肝疫苗。
另外,在新生儿出生满两个月、满7个月时,还要抽血查“两对半”和乙肝病毒DNA,了解宝宝的免疫是否成功。
TIPS:乙肝妈妈如何带孩子
如母亲恰在肝炎的急性期或慢性急性发作期是不能与新生儿同室的,因为她无力照顾婴儿,而且疲劳及睡眠不佳会影响其康复。但肝炎恢复期或肝炎病毒携带的产妇一般可实行母婴同室。不过,母亲与新生儿要分床。另外,在平时生活中,要尽量保护婴幼儿柔嫩的皮肤、黏膜,避免口对口喂孩子,孩子的餐具要分开专用。产妇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手。一般只要孩子出生后立即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不妨碍产妇带孩子。
链接:乙肝妈妈怀孕疑问Q&A
Q、对于乙肝妈妈,剖宫产和自然生产哪个传染几率更低?
A、分娩方式与其传染性没有相关性。HBsAg阳性孕妇羊水、尿、阴道分泌物均可检测出HBsAg。分娩时小儿皮肤黏膜外伤(母血经胎盘微细裂口进入胎儿血循环)、接触母亲的阴道分泌物或吸入羊水均可被传染。产程越长,婴儿感染率越高。但剖宫产并不能降低母婴传播率。所以生产方式要根据情况选择,能自然产最好。
Q我老公属于乙肝携带者,他会传染宝宝吗?
关键词:乙型肝炎(HBV);母婴阻断;HBIG;干预
全球HBV感染者3.5亿~4亿,占世界人口5%,其中33%感染者在中国[1]。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慢性HBV感染者约30%~50%是母婴传播所致[2]。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属于一种浓缩的被动免疫制剂。人体通过被动地接受这种高效价的外源性抗体,能够让机体迅速获得被动保护免疫力,并在短期内迅速发挥作用,中和并消灭血清中游离的乙型肝炎病毒,防止发生乙型肝炎病毒定位感染[3],目前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主要措施。现将我辖区326例HBsAg阳性母亲和新生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选326例均为湘潭市岳塘区监测的HBsAg阳性母亲和其所生婴儿。依据免疫方案的不同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孕期阻断+新生儿免疫的214例作为观察组,其中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患者(简称大三阳)46例;仅进行新生儿免疫的112例作为对照组,其中大三阳患者16例。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孕7、8、9月各注射HBIG200u,出生时抽取静脉血后依据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要求进行正规免疫即对于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尽早注射HBIG,最好在出生后12h内,剂量应≥100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重组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间隔1月和6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剂量同第1针。对照组仅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正规免疫。早产儿接种4针乙型肝炎疫苗。观察两组患儿及母亲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药物选择:国产乙肝疫苗10μg/0.5ml酵母重组乙肝疫苗,深圳泰康);HBIG(100u/支,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1.3评价标准 宫内感染:新生儿静脉血HBsAg为阳性持续至1月龄;免疫失败:持续至12月龄静脉血HBsAg阳性或HBsAb阴性。
1.4检测试剂 检测试剂盒采用北京万泰公司生产的ELISA检测试剂,都在有效期内严格按照试剂盒的操作说明进行检测。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宫内感染及免疫失败情况 两组新生儿宫内感染例数分别为10和5例,感染率为4.67%和4.46%;免疫失败人次分别为13和5,失败率为6.07%和4.4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母亲不同HBV 感染状态下,两组母婴阻断效果比较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的免疫方案对阻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0.05);但相同的免疫方案下母亲不同的感染状态对阻断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HBV为当今全球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我辖区2011年1月~2012年1月共监测孕妇6045个,其中HBsAg阳性者有326例,占总数的5.39%,所以积极开展阻断HBV母婴传播的研究对阻断乙肝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孕期使用HBIG目前预防HBV宫内感染的常用措施,其主要依据是HBIG能中和病毒,降低孕妇体内的病毒载量,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孕期使用HBIG并不能降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免疫失败率,与靖虹[5]等的调查结果相同。
近年来,针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的母婴阻断方法已基本达成一致,就是在新生儿出生后24h以内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婴儿生后给予注射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能够让机体迅速获得被动保护免疫力,对于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疗效肯定。Singh等[6]报道,进行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的情况下,阻断失败的原因与母亲HBV-DNA水平有关,我们由于条件限制未进行DNA水平测定,但一般来说HBeAg的存在表示HBV复制活跃。且HBeAg可直接参与乙肝病毒的宫内传播;另外免疫失败与接种时间及乙肝疫苗逃避变异有关。
因此,从降低预防成本,节约有效的卫生资源方面来看,采用新生儿出生后正规免疫的阻断方案,可以提高HBV母婴阻断人群免疫策略的成本-效益比,孕晚期注射HBIG对阻断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且花费较大,加强新生儿出生后免疫为有效的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Iloeje UH,杨壹,陈建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疾病进展:病毒持续复制的作用[J].肝脏,2006,11:410-412.
[2]宋婷婷,单芙香,程锦泉,等.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497-499.
[3]李小毛,施敏凤,杨越波,等.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2,10(1):63-67.
[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学分会.慢性乙肝防治指南[S].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