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06:47: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外汇管理体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外汇管理 体制改革 发展 建议
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外汇管理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同时会对我国市场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在我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的条件下,如果做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科学有效的预防经济危机发生,将成为我国外汇管理的重点。以积极稳妥的方式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发,加快外汇智能的转变是今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
(一)中国现阶段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作用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外汇交易对象和规模的扩大带来的外汇监管困难
在新国际环境下,我国外汇管理体制需要推陈出新,适应形势的急剧变化,应该主动落实价格管理、主体监督和事后监管的道路。如果继续固守现有的管理体制,将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人员、设备、资金以及技术都会成为局限因素,大大降低管理效果。
2.国际收支调控难度很大。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主要通过限制性的管理条例对外汇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管,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管理职责的落实。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具有成本较高等不足之处,原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开始显现出其局限性,国际收支平衡风险加大。
(二)我国现阶段采取的外汇管理改革措施。
现阶段我国外汇管理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决定了,以积极稳妥地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开发以及加快外汇管理职能的转变为指导方针,推进各项改革,是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发展趋势。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
经常项目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因此关于经常项目的外汇体制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外汇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目前,我国在经常项目上主要制定了一下政策:
首先,降低了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门槛。第一,不在对中资企业设置开立外汇账户的经营规模限制并允许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中国企业在外汇制定银行开立经常项目账户;第二,提高外汇账户的限额,取消了以往外汇账户开户审批的模式;第三,对于中资和外资企业采用相同标准进行外汇账户结算。
其次,通过简化进出口手续来增进中资企业的对外贸易和跨国投资。外汇管理局已开始逐步简化出口人工核销过程,开始实行海关和银行的自动核对,采取对总数进行核销与不定期抽查企业的手段。
2.关于资本项目调整的外汇管理政策
我国对资本项目管理做了相应调整,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大力推广外汇账户系统,逐步放宽资本汇结限制。
二是,按照最新统计数据对原外债口径做出了调整,将我国境内的金融机构对外所负债务纳入我国外债统计范畴;将中国外资银行所吸收的离岸存款列入我国外债范围;将三国月之内的对外融资列入外债计算;同时排除了国内机构对境外金融机构所负债务。
三是,我国开始逐渐取消一些外汇项目业务的审批手续,减少了政府对于企业的正常运营,扩大了市场调节机制。
3.逐步转变外汇管理方式与手段
外汇管理首先应该考虑为宏观经济的顺利运行积累所需外汇资源,保障微观经济有序、科学、公平的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对外汇管理方式和手段做出如下调整:
第一,转变了外汇管理观念。最近新出台的政策逐步在外汇管理中建立起服务意识,以宏观经济发展为导向,朝着为企业提供制度保障的方向发展。
第二,外汇管理方式的转变。我国外汇加以对象规模的空前扩大,使得现在直接面对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外汇管理方式运行成本高、效率低。因此,我国开始有直接监管转向间接监管的模式,充分发挥了银行监管企业收支的作用。
第三,外汇管理职能的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外汇管理机构都承担着对企业具体业务的审批和对外汇管理法规进行研究的职责。现在,我国外汇管理职能开始向提供服务和在外汇收支活动中起到指导和监管的趋势发展。
三、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发展建议
(一)放宽管制,实现收支平衡。
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不变的大前提下,我国应该逐渐对资金流出放宽限制,降低对居民外汇资金流入的严格要求,同时结合行政、价格等综合性手段实现对资金流入的规模控制。
(二)选择性开放资本账户。
开放资本账户是我国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型的重要标志,资本账户的开放程度代表了我国经济融入社会的程度,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指标。应首先选择风险较小、投资期长的资本账户开放,逐步向流动性强、风险大的证券投资过度。
(三)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过程中,处理好以下问题至关重要:
1.继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性和灵活性。改革措施应该将扩大银行间的外汇买卖汇率幅度作为重点,同时,当汇率出现非常规波动时,中国银行应能够及时启动平准基金,有效控制外汇市场。
2.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过去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强制结汇制度,这显然不利于建立宽松的外汇环境。对于结构不合理外汇储备,采用市场的手段逐步化解,推出种类更为丰富的外汇交易工具,让机构、企业、个人都有更大的机会融入外汇市场。
3.根据国际规范培育外汇市场主体。改革发展应该充分结合外汇制度的完善经验,适当的增加外汇的交易主体,而不是始终以中央银行为主体。中国银行在未来汇率机制改革中应该充当外汇市场的调控者,不应该频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主要应该充当审慎的管理者。
参考文献:
[1] 夏斌,陈道富.“十二五"时期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
[关键词] 外汇储备外汇管理体制游资货币供应量
一、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的现状
外汇管制,是指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间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制性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基本上属于部分外汇管制,即对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实行或基本不实行外汇管制,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交易进行一定的限制。我国外汇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建立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制度,正确制定国家外汇法规和政策,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和汇率的基本稳定,有效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根据国务院1996年1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内容我们可以把中国现阶段的外汇管理体制做一个框架分析,《条例》中主要分为四章――经常项目外汇、资本项目外汇、金融机构外汇业务、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市场。金融机构外汇业务主要就是银行的外汇业务,他们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并由他们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因此,我们可以把我国现阶段外汇管理体制的结构分为对三方面的管理:经常项目、金融机构和外汇市场。
1.对经常项目的管理
经常项目是指国际收支中经常发生的交易项目,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单方面转移等。目前我国的经常项目下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外币计价、结算和流通,停止发行外汇券。
(2)实行银行结售汇制。
(3)属于个人所有的外汇,可以自行持有,也可以存入银行或者卖给外汇指定银行。
2.对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的管理
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须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领取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未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外汇业务。经批准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不得超出批准的范围。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客户开立外汇账户,办理有关外汇业务。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交存外汇存款准备金,遵守外汇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并建立呆账准备金。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应当接受外汇管理机关的检查、监督。经营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向外汇管理机关报送外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报表资料。
3.对外汇市场的管理
对外汇市场的管理,主要是对经济主体的结汇和售汇进行管理,进而影响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的供给与需求,最终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双方的力量均衡,以此为基础来制定人民币的汇率水平。
(1)实现汇率并轨,完善市场汇率形成机制。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取消官方汇率,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在稳定境内通货的前提下,通过银行间外汇买卖和中国人民银行向外汇交易市场吞吐外汇,保持市场汇率的相对稳定。
(2)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从1994年1月1日起,国有企业的外汇收入都要卖给外汇指定银行,不能直接进入外汇调剂市场。外汇市场成为银行买卖外汇的场所。外汇市场是半市场化的,外汇市场交易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外汇银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持有外汇。
二、外汇管理体制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经常项目规范的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国家外汇管理局对于经常项目是有严格规范的。然而近年来随着对人民币升值和受本外币利差的吸引,使得很多境外资金通过种种方式规避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流入我国。
在我国近三年的外汇收支出现了两个特别鲜明的特征:一是贸易结售汇顺差的增长远高于贸易顺差的增长;二是个人结汇呈现历年来罕见的高速增长。也正是上述两个因素成为直接推动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重要渠道。下面就这两个方面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行研究。
(1)贸易结售汇顺差的增长远高于贸易顺差的增长。近年来我国贸易项目持续顺差,而且呈不断增大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明显增多。在外汇管理局对外汇指定银行的检查中发现不少企业预收货款的规模和频率明显与其经营规模不符,少数企业存在已预收货款名义代其他公司收取境外资金的行为。有的企业与外方在购销合同中明确订立预付货款的利率条件,一些企业甚至随意提供或者虚报出口收汇核销单号码以实现收汇目的。以预收货款名义混入其他性质资金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企业无实际出口,但有预收货款;二是出口量少,预收货款多;三是以预收货款名义向境外母公司融资;四是预收货款长期占用;五是预收一定时间后又全额退还等。与此同时,企业进口项下推迟付汇,少付汇或者不付汇的现象也明显增加。
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本是正常的贸易结算方式。但随着境内外人民币预期的增强,预收货款和延期付款相应增长,直接影响了贸易项下外汇收支的平衡。同时由于两者均存在物流与资金流不匹配的特点,使外汇主体在规避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上有机可乘,因而出现了异常资金通过这两种渠道流入的情况。
②企业将以往滞留境外的资金调回境内结汇。一些过去结汇较少甚至没有结汇的企业2002年以来结汇明显增加,反映出一部分过去滞留境外的外汇被调回境内结汇。如某公司与2002年12月至2004年7月期间,共调回境外外汇8000多万美元并结汇。
③国内外汇贷款和贸易融资大幅上升。在人民币利率高于外币和市场预期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和控制风险,纷纷改变过去以购回支付进口货款的做法,转而直接借用外汇贷款支付进口货款。仅在2004年1月~6月期间,企业以外汇贷款支付进口货款就高达112亿美元。另一方面,银行的贸易融资急速增长(只含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和打包放款)。2004年1月~6月,全国贸易融资共计156亿美元,其中进口押汇发生额为126亿美元,同比增长210%;出口押汇余额为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打包放款余额为8亿美元,同比增长72%。
企业借用外汇贷款和进口押汇用于出口付汇,直接减少了银行贸易项下的收汇,出口押汇和打包放款在出口货款未收汇的情况下结汇等于提前结汇,也扩大了贸易项下的结售汇顺差。最终体现了贸易结售汇顺差的增长远高于贸易顺差的增长。
④本外币置换现象突出。为了节省利息支出以及控制汇率风险,部分企业通过采用“借外债并结汇-归还国内人民币贷款-再向中资银行借外汇贷款归还外债”、“借外汇贷款-用于支付货款-归还人民币贷款”,“中资银行离岸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方发放过桥短期贷款”等方式进行本外币债务置换。
外汇资产置换为人民币资产,主要表现为:一是中资银行卖空结售汇周转头寸;二是企业将各类外汇账户内资金结汇转作人民币定期存款。
外汇资产结汇提前偿还人民币贷款。部分企业将外汇账户资金结汇用于归还人民币贷款,或者将外汇质押进行人民币贷款提前偿还人民币贷款。
外汇主体增持人民币资产、减持人民币负债的意愿增强,进而对本外币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了策略性调整,是外汇主体在市场条件下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或降低经营风险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但是本外币置换不仅会扩大结售汇顺差,造成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从而造成外汇市场上的不均衡,影响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最终使我国的货币政策趋于失效。
(2)个人结汇呈现历年来罕见的高速增长。我国近年来个人外汇收支变化的基本状况。一是结汇和售汇均发生了方向性的逆转。自1994年我国实行结售汇制度后,我国个人结售汇一直呈净结汇态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态势发生了扭转,开始呈净售汇态势。这一态势延续了3年,从2001年8月开始逆转,结汇从持续下降转为持续上升,售汇由持续上升转为持续下降,差额由逆差转为顺差后急速扩大,2002年的顺差为2001年的7倍多,2003年的增长速度达到了89.96%,2004年增长速度也达到了91.2%;二是结汇和售汇变动的趋势具有普遍性,但在沿海、沿边地区尤为显著。据统计,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全国31个省市的个人结汇普遍增长,大部分省市的增长幅度都超过了1倍,而售汇额则出现了下降,就个人结汇增长的绝对量看,前国个人结汇变动的绝对额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其中结汇增长的90%以上集中在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北京、新疆、吉林、辽宁、黑龙江、江苏、山东等地,其中新疆、吉林、辽宁、黑龙江者仅个别方言边省份在全国个人结汇增量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在全国结汇总量中的比重;三是个人涉外收入快速增长,个人外汇资产结构发生变化。根据国际收支间接申报统计,2002年居民个人涉外收入比2001年增长65.7%,是2000年居民个人涉外收入水平的2.3倍。2003年的居民个人涉外收入增速为49.57%,2004年的居民个人涉外收入增速为52.87%。
2002年居民外汇储蓄存款人保持增长,但是全年增加量仅为77.97亿美元,明显低于2001年86.12亿美元和2000年176.04亿美元的水平,增长态势已明显疲弱。2003年,居民外汇储蓄存款最终扭升为降,上半年仅增加了15亿美元,而从7月开始,呈现负增长态势,下半年共减少了53美元,全年外汇储蓄存款余额比年初减少了38.45亿美元。2004年外汇储蓄存款持续下降,而且下降趋势更为显著,比年初减少了52.77亿美元。
尽管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对经常项目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还是有很多异常的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我国内并且结汇。客观上造成了外汇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2.“游资”渗入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坚持资本项目下的管制,可以免除境外资本的大规模流入而迫使中央银行为了保持稳定的汇率而过多的投放基础货币,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长;或者避免境内资本大规模的流出使中央银行为了保持稳定的汇率而不断的回笼基础货币,从而使货币供应量下降。无论是资本的大规模流入或者是流出,对本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都是一种考验。如果当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和资本的流向导致的后果保持一致的话,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往往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和资本流向所导致的后果是背道而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国汇率的稳定,从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牺牲当初制定的货币政策取向,也就是影响了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因此在现阶段的中国可以免除这种导致削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因素,只要监管得力,资本项目下的管制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的一个很好的“防火墙”。
[关键词]外汇;物价指数;供应量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2-0058-02
1 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化
1.1外汇储备规模上的变化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发展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91年),国家外汇库存与中国银行外汇结存并存期。1992年以前的外汇储备由国家外汇库存和中央银行外汇结存两部分构成。其中,国家外汇结存占用基础货币,国家对其拥有绝对使用权。而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不占用基础货币,国家不能无条件使用。
第二阶段(1992-1993年),国家外汇储备初具规模时期。1990年开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和限制进口的措施,这使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初步出现较大增长。
第三阶段(1994-2000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快速增长期。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企业外汇留成,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汇率并轨,建立了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数量随之大幅度增加。在此期间我国的国际收支大量盈余,1996年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开始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外汇储备第二大国。
第四阶段(2000年至今),外汇储备进入超常增长时期。2001年10月,我国外汇储备突破2000亿美元,在这样的巨大基数上,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年增幅达35%,2004年增幅竟高达51.39%。到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了8188.72亿美元,外汇储备出现超常增加,2006年达到10663.4亿美元,2007年更是跃居全球第一,为15282亿美元。
1.2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上的变化
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变迁,我国外汇储备的经营管理也在发生变化,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79年以前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1979年以前实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属于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收统支的外汇管理体制,特点是:外汇政策和外汇立法是以外汇的国家垄断为基础,实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的方针;外汇收支实行全面性计划管理,企业无权持有外汇,外汇由国家按计划分配;管理和平衡外汇主要采取行政手段;人民币汇率由国家规定,长期处于定值过高状态;国家的外汇资金和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
(2)1979年至1993年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1979年以来,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1979年开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外贸体制从几家国营外贸公司垄断经营走向多种体制企业互相竞争、自负盈亏。
(3)1994年以来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1994年开始,国务院正式授权中央银行领导下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经营外汇储备。这一年,中国银行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将经营的外汇储备移交给国家外汇管理局,从此外汇储备司(现名储备管理司)作为职能司,经营管理国家外汇储备。2006年以来更是提出“藏汇于民”的思想。
2 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2.1外汇占款引起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的增加
我国基础货币基本上通过两条途径投放:一是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是外汇占款;二是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我国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也主要通过这两条渠道实现。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前,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再贷款的方式投放,外汇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确定的结售汇制度引起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之后的2000年,由于外汇占款量增长速度放慢以及外汇占款减少现象,我国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连续两年下降。2001年我国外汇占款量回升,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达到89.35%。可见,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运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我国基础货币的增量起重大作用。一国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积,我国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起基础货币增加,然后再通过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2我国近年物价指数的变化情况
1998-2002年我国出现了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但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走出持续五年的低谷,启动了新一轮的增长。在本轮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头羊地位的是住宅、汽车、电子通信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随着这些行业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回升到9.1%,2004年更达到了9.5%。GDP平减指数在2004年达到6.9%,高于2000年的0.9%、2001年的1.2%、2002年的0.3%、2003年的2.2%的水平,且在两年内从2002年的0.3%升至2004年的6.9%,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在逐年增加。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自2003年9月起快速上升,进入2004年后继续保持快速上涨态势。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1.4%,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粮食价格回落直接驱动食品价格回落,进而驱动CPI下行。根据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二季度的货币执行报告,2006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但通货膨胀压力继续加大,因为我国货币信贷在2006年增长较快,2006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2.3万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比上年年末高0.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比上年同期高2.7个百分点,比上年年末高2.2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论文文摘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快速增长,目前稳居世界第一位。巨额的外汇储备应该怎样管理呢?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整理和分析了一些国家外汇储备管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国际外汇储备管理对我国的启示,提出相关建议。
一、我国外汇储备现状
自从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大量盈余,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如下图所示,1994-1997年,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平均每年增长约297亿美元。1998-2000年收到东南亚危机的影响,增长放缓。2001年至今,外汇储备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直至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8536.72亿美元,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到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5282.4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中国外汇储备增长如此迅速呢?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直接原因。自1994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为负值以外,其它年份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连年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另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外汇储备的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各种投资资本流入中国。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外商投资的政策性优惠等很多原因也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
二、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面对巨额的外汇储备,我国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地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财政部没有起到主导作用,更没有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外汇储备的专门管理。所以,绝大部分外汇资产集中于货币当局,其他经济主体都只能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持有外汇储备。这种外汇管理体制产生于外汇储备短缺的情况,对于我国目前的高额外汇储备不适应。2007年4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公告调整六项外汇管理政策。三项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得以调整,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采取方式按照国家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者购汇进行相关的境外理财投资。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正在向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转变。
随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外汇储备管理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其一是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界定问题。有人认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过多;也有人认为人均外汇储备还相当低。在界定外汇储备合理规模问题上仍然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其二是储备管理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储备大量增加,为稳定汇率,央行进行持续性、大规模的外汇冲销,必然会受到财政政策的制约,人民币的内生性加强,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其三是外汇储备的合理运用问题。我们必须实现大量外汇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合理运用外汇储备,不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其四是储备管理中的法律保障问题。目前的《人民银行法》仅仅规定了外汇储备由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对储备资金的使用方向、管理程序、绩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却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也没有其他任何法律条文对此加以明确。缺少法律保障,外汇储备的管理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据,不利于规范管理,运营风险较大。
三、典型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管理模式
国际上有很多典型的成功的外汇储备管理模式。本文主要介绍日本和美国采取的双层次的外汇管理体系,新加坡和挪威采取的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1日本
1993年末日本外汇储备达956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此后至2006年2月底,日本长期位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巨额外汇储备不仅没有给日本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带来了较好的投资回报。日本的外汇储备管理由财务省负责,财务省主要通过日本银行的外汇资产特别账户进行储备管理,日本银行按照财务省制定的目标和决策对储备进行日常管理。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的外汇平衡操作担当,以及国际局的后援担当两个部门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外汇平衡担当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得到财务省批准,而后援担当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日本银行把大量买人美元改为大量卖出美元。为了避免大量美元被抛进外汇市场导致美元暴跌,日本采取既控制外汇储备规模、减少过剩外汇储备,又避免冲击美国经济引起美元暴跌的措施。另外,日本的外汇储备并没有大量集中在国家手中,而是“藏汇于民”。数额庞大的民间藏汇不仅分散了日本央行的风险,也让日本国民的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
2美国
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进行,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金融政策制定的,美联储则负责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及执行。在外汇储备管理方面他们共同协作,保持美国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具体的外汇市场干预操作始于1962年,由纽约联储银行实施,它既是美联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财政部的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各自拥有美国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财政部主要通过外汇平准基金来管理外汇储备,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来管理外汇储备。
3新加坡
新加坡采取“三驾马车”的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方式,即财政部主导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Te-masek)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体制。所谓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多余储备则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GIC专门负责外汇储备的长期管理,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几乎都在海外,投资领域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它目前管理的外汇储备资金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位居世界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列。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大规模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据统计,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进行投资的回报相当可观,年累积回报达到18%4挪威
与新加坡类似,挪威也实施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央行(NB)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lM)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体制。其中NBHM的主要任务是履行其作为投资管理者的职能,发挥其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挪威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挪威银行建立了货币市场组合、投资组合以及缓冲组合。货币市场组合以高流动性的国内货币市场工具投资,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投资组合以全球配置的权益工具和固定收益工具投资,满足盈利性需求;缓冲组合,也就是政府养老基金,以油气资源导致中央政府现金流人为资金来源,通过积极的海外投资满足发展性需求。
四、国际外汇储备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储备管理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外汇管理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的储备管理体系,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积极的外汇管理模式。
1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要多元化
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过于单一,主要还是以美元资产为主,超过一半的外汇储备是美元。日本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元最近几年一直处于贬值的趋势。美元的贬值将使我们以美元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外汇储备遭受资本损失,所以我们应该在储备增量中减持美元。另一方面,欧元区经济复苏进程依然脆弱,而日本经济尽管消费疲弱,但仍然是经济大国。在照顾国际贸易构成和尽量减少汇率风险之间进行权衡,我国必须逐步实现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多元化,逐步减少美元储备比重,增持欧元、日元,以及韩元、澳元、新加坡元等,以实现外汇储备的多币种配置。
2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要多元化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多为美国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和高投资级别的公司债券等,这些债券资产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良好的流动性,但其提供的收益率普遍偏低。从挪威的经验可以知道,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我们应该增加黄金储备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民间持汇,相对的多投资于非洲、拉美和中亚等的资源性项目,支持社保基金、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等实体投资于国内外企业股权,进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3建立多元化的储备经营操作机构
关于中国储备体系的操作机构,目前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来进行操作,保持了一定的高流动性。这种单一的管理体系下央行货币政策日益严重地受到汇率政策的牵制,往往难以取舍。而且,我国巨额储备在用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方面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目前急需建立中国的GIC、NBIM和中国的淡马锡,负责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外汇、房地产市场的积极投资。国资委的职能局限于对存量资产的整合与转制,无法在国际间进行战略性商业投资。若果我国可以组建国有资产控股管理企业,那么国资委就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多的注重国际间的战略投资问题。
关键词:对外开放;国民经济;经济竞争力
1978年,党的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的发展应以对外开放来推动,并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自此,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即“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内地”,逐步推进深入的开放政策为我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基础。30多年来,我国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国际劳务合作、创办经济特区和在海外建立公司等多种形式,通过与世界各国、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大力推进对外开放,不仅加速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是显著。
一、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即汇率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及品牌战略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外汇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用于美国财政部债券和投资收益率较低的美国国债,这种单一外汇储备结构,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若美国出现美元贬值,势必造成我国外汇储备严重缩水,进而,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力求彻底打破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确保我国外汇储备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开展。
2.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对企业产业结构完善与调整,经过多年的努力,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大多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相对低下。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导致其尚未全面认识到第三产业的重要性,造成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就发达国家第三产业而言,其主要以信息产业、咨询产业、科技产业以及金融产业等诸多新兴产业为主,为我国第三产业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为主,部分新兴产业虽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但没有得到我国企业的重视,再加上,我国现行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以及营销技术低下,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造成难以立足于竞争力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
3.品牌战略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品牌不仅是企业的形象,而且还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总结来说,企业只有构建起独立的品牌才能够更好的立足于国际市场之中,进而,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就我国现行企业而言,品牌营销意识较为薄弱,再加上,我国现行企业缺乏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技术,导致其企业丧失了维护国家以及企业自身安全的战略主动权,此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企业品牌的构建,进而,不利于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
4.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
有效的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目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相对滞后,其结构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首先是我国大多数产业位于世界生产价值分工链条的最低端,大多数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隶属于“高成本、低收入”,难以对西方发达国家同行业形成相对竞争力;其次是我国企业精加工、深加工的产品较少。就我国电子产品生产制造而言,其高附加值的芯片和软件、关键性的电子器件大都是由国外进口,之后,中国企业进行加工生产,使得中国获取到极少部分的经济利润,以至于难以实现中国企业的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为此,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当前的产业结构,以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基于对外开放的促进我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有效对策
1.建立健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兼备的汇率制度
健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兼备的汇率制度对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汇率高低程度最大程度上决定着汇率制度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汇率制度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投入,即在以市场原则的基础前提之下,以防止汇率剧烈波动,保障其稳定为目标,利用浮动汇率来引导经济协调发展,确保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应有的职能。就我国现行汇率制度而言,其缺乏稳定性和灵活性,所以,这就要求在传统汇率制度的基础之上,通过实现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有效结合,优势互补,力争构建起健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兼备的汇率制度,以此,不仅能够为外汇需求营造一个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且还为促进企业核算的精确化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2.不断完善外汇管理体制
健全的外汇管理机制对稳定汇率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实现外汇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对结售汇制度的持续调整,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电子化信息化的突飞猛进发展,传统的外汇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行外汇管理的需求,为此,应通过借鉴和汲取国外先进的市场机制、非现场监管等管理机制,实现外汇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与成熟,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对外汇管理体制的有效监督,进而,保证外汇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以及政策协调等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
3.不断完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并创造竞争优势
由上述可知,有效的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关键因素。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对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所发挥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虽相对滞后,但我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上三点优势为合理规划我国产业结构提供基础保障。因此,对于我国的具体实际来说,我国相关部门只有立足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转变和优化产业结构,才能够最大限度上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效果,进而,实现我国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
4.加强缺乏竞争力的特定产业建设
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特定产业尚未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为此,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推进比较优势逐渐向竞争优势转变,切实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我国缺乏竞争力特定产业资源闲置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所以,为鼓励和促进我国特定产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其国际竞争力,应实施贸易保护,进而,最大限度上加强对缺乏竞争力的特定产业建设,保障推动我国社会进一步壮大与发展。
5.进一步强化国际品牌战略
品牌不仅是一种名称、一种术语、一种图案、一种标记以及一种符号,而且还是企业国际竞争 综合表现。基于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低下,再加上,大多数企业品牌打造意识较薄弱,以至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品牌培育能力较低。因此,首先要不断加强企业品牌意识,使其能够全面的认识到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其次是通过不断借鉴和汲取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国际品牌战略,结合我国企业的发展需求和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品牌战略,进而,为我国打造出更多的国际知名品牌。
三、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充分认识并正确把握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坚持不懈地把对外开放深入推进,为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高我国国际投资竞争力本文是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总结为基于对外开放的促进我国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有效对策,即建立健全的灵活性与稳定性兼备的汇率制度、不断完善外汇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和调整产业结构并创造竞争优势、加强缺乏竞争力的特定产业建设以及进一步强化国际品牌战略。
参考文献:
[1]张寒梅 王 硕: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J].新,2011,(05).
[2]罗 峰 张 准: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J].中国经贸导刊,2011,(02).
[3]丁 源:“十二五”期间我国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商贸,2011,(23).
[4]王 硕:提升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J].企业研究, 2011,(07).
关键词:外汇储备;基础货币;协整
在一个开放经济体系中,外汇储备变动已成为国内金融政策和对外金融政策的连接点,成为反映本外币政策冲突的关键性政策指标之一,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持续稳定增长,出现了国际收支结构非对称性的双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攀升造成的外汇占款问题已影响到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增强了货币供给的内生性,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对维系币值稳定和控制通胀水平都产生了很大压力。因此,研究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供给的影响,探讨相关的政策建议和解决途径,关系到我国货币市场及金融秩序的稳定。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分析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揭示外汇储备及其变动在货币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第一部分探讨了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供给影响的理论基础和影响路径;第二部分为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第三部分给出了实证分析的结论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一、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供应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20世纪60年代前,经济学家大都将货币供给量视为中央银行可加以绝对控制的外生变量,凯恩斯就认为货币是外生变量,中央银行可以决定基础货币的水平,而货币供给又是基础货币的稳定函数,因此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所决定。60年代以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货币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的政策意愿,而是取决于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新剑桥学派的卡尔多(1977)则认为货币是内生性特征。后凯恩斯学派的格利和托宾从金融创新和货币乘数等角度说明了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和不可控性。承认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要分析外汇储备变动是否是引起基础货币变动的前提。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也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 Money),是具有货币扩张或收缩能力的货币,是货币供应量形成的基础。基础货币为流动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和存款货币银行保有的存款准备金(准备存款与现金库存)之和,基础货币直接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表示为:MB=C+R。
根据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在假定一国货币需求函数为一长期稳定函数的前提下,开放经济中一国基础货币由两个途径产生,即国内信贷(用D表示)和国际储备(主要是外汇储备,用F表示),则有:
MB=D+F
其中,D表示中央银行国内信贷,包括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对国家财政的透支和贷款以及一些财政性质的贷款以及其他以放款、证券投资等形式进行货币投放的项目;F表示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即国家的外汇储备。而货币供给M为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乘积,于是有:
M=m·(D+F)
其中,m为货币乘数,m·D为国内货币供应量, m·F为由外汇储备波动引致的货币供应量。
由上述关系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变动是货币供给量变动的重要渠道,因而贸易余额和资本流动通过影响外汇储备会对货币供给产生冲击;其次,外汇储备占款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资产,具有高能货币的性质,通过乘数效应对货币供给产生成倍的放大作用。可见,中央银行通过收购外汇,同时投放基础货币的行为影响基础货币,由此外汇储备与基础货币供给产生内在的逻辑联系。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中央银行收购外汇形成外汇占款时,才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增加的动力,而并不是所有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上升都会导致基础货币的扩张。当外汇占款造成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时,如果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不大,也很容易通过收缩国内信贷等方式进行冲销操作,以抵消货币扩张效应。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除境外机构和投资者持有的外汇可以在指定银行开设现汇账户外,国内企事业单位所得外汇收入必须按当日外汇牌价卖给指定银行,而外汇指定银行由于受外汇头寸的限制,多余头寸需要在外汇市场上再出售给中央银行,实际上中央银行成为了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唯一的做市商。虽然2003年允许中资企业在指定银行开设外汇结算账户,但也仅只能保持在一定的限额之内。
这种以强制结售汇制以及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管制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外汇管理制度,是我国官方外汇储备增加的制度性原因,也是根本性的原因。其造成的结果是:外汇储备被动地集中到国家手中,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引起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银行和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持有的外汇由于政策的制约具有刚性,没有同步增长,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与民间持有外汇所占外汇总量比例的差距日益增大。随着外汇储备规模增加并向国家集中,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冲销操作维持合理货币供应量的余地越来越小,外汇占款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增加的压力转化为基础货币的现实增加,并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扩张。本文对我国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关系的研究就是建立在这种传导机制的基础之上的。
二、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实证检验
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检验以基础货币(MB)为因变量。在自变量的选择方面,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来看,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主要为外汇占款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而外汇占款主要是受外汇储备的影响,这在本文理论部分已有论述,因而将外汇储备(eF)作为自变量之一。
除此之外,货币当局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受再贴现利率(RR)的影响。而从基础货币的定义可知,基础货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组成,因而受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LRR)的影响。为了保证模型的完整性,也将这些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模型。
2. 实证分析
首先采用ADF检验法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次进行协整检验,最后因果关系检验,均通过,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可以用OLS方法对各变量进行回归,得到LNMB和LNEF、LRR、RR之间的长期关系方程为:
LNMB= 7.20120 + 0.3244524*LNEF + 0.05275847*LRR - 0.04825578*RR (3.1) 45.19 18.56 15.42 -4.66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R2=0.993124 D.W=1.68 F=1636.866 T=38
由 回归方程的参数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D.W.=1. 68略微偏低,说明残差序列可能存在着自相关性。对模型进行一、二阶LM检验,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水平上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一、二阶自相关。LM和其他残差检验结果见表1。各项检验都表明,模型统计性质良好,残差符合正态分布,且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表1 模型诊断结果 检验
LM1
LM2
正态性检验
White检验
(不带交叉项)
White检验(带交叉项)
F统计值
0.589092
0.589092
2.232411
1.004626
0.582076
P值
0.4482
0.1794
0.327520
0.4026
0.8003
通过对2001年至2010年季度数据的检验可以看到,我国的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模型(3.1)是对这种长期稳定均衡关系的数学描述。从各自变量的系数和显著性都可以看出,在长期中,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最大的,基础货币对外汇储备的敏感程度明显强于其它自变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模型中由于EF与MB均进行了对数处理,回归系数0.3244524是FE对MB的弹性系数,即EF每增加1%,MB相应增加0.3244524%,这表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十分明显。这充分映证了前文的理论论述:在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政策和外汇管理体制下,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对基础货币的投放有显著影响,增强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必然给基础货币调控制带来巨大压力。此外,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对基础货币的影响虽然具有显著性,但从系数来看,影响程度很小。这也从另一方面论证了随着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影响的增强,基础货币更多地通过外汇占款投放,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形成及其影响作用过于集中,甚至是比较被动的运用,使得其它调控基础货币中国内信贷工具的作用不大,从而增强了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客观地讲,这样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是不利的,因为外汇占款的运用限制了其它政策工具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有可能会降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有效性。
三、结论和启示
利用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可得以下重要启示:
1. 从长期来看,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外汇储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基础货币就同方向变动0.324个百分点。外汇储备是货币乘数的格兰杰原因(显著性为0.0326)。这一结论符合中国外汇体制现状: 政府结售汇,通过外汇占款影响基础货币。 而在现实经济中,外汇储备的变动是由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的,这就加大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调控的难度,给开放经济下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带来压力。
基于这种影响,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超常增长的形势下,需要通过调节国际收支、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以及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新的冲销手段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国际收支失衡是通过现行的外汇形成制度对基础货币产生影响的。如果现行的外汇形成制度不改变,这种传导途径就会一直存在,中央银行也就会一直处于购买外汇,以外汇占款的形式投放流动性,然后再通过冲销操作回收流动性这一困局之中。因此只有对我国目前的外汇形成体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2. 根据格兰杰检验,准备金率与基础货币的联动性非常高,准备金率的变动是基础货币发生变动的显著原因。但根据模型3.1可知,准备金率的变动使基础货币变动的比例很小,准备金率提高1%(绝对变动),基础货币仅变动0.053。因此准备金率虽然是影响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变量,但影响力不大,如果过于依靠这一个工具,达不到货币政策的既定效果。而过高的准备金率将不利于我国的银行系统,会带来一些难以控制的副作用。
近两年来,为了收紧流动性,央行频繁的提高准备金率,变动次数多,幅度也非常大。与欧美国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17%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严重偏高。据统计,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法定准备率为3%、德国为5%、日本为2%、英国为0.5%,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日益完善的情况下,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取消了法定准备金制度。尽管具体国情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业已经日渐开放,并且越来越国际化。从长远来看,偏高的法定准备金率会让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状态,不利于促使银行主动寻找资金投向,参与市场竞争。
另外,一种政策从开始实施到产生结果,中间会有时滞,准备金率也是如此。在前期政策效果还没有显现之前,就盲目地加大政策力度,往往会造成政策适用过度,本来想对经济降温,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却导致经济降温过渡,抑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一、现行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效应
1.政府在政策组合中的选择
1994年我国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极小,始终保持在1美元兑换8.26人民币左右。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扩大,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严重削弱,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的政策组合。
2.基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深化,我国开放步伐加快,为了维持汇率稳定,无论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外汇流入时,中央银行必须投放人民币买入。在国内信贷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就会通过外汇储备渠道迫使货币供应变化。在目前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模式下,人民银行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收支顺差的变动,外汇占基础货币投放的比重越来越大。在长期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外汇占款上升成为基础货币投放关键内生性因素。
3.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投放量的增加
我国的国际收支已多年出现“双顺差”,从经常项目上看,在国内商品市场相对过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寻找外销,出口增加的外汇收入因结汇制度挤出了基础货币。从资本项目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在吸引了大量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也迫使央行增加基础货币。此外,美国长期贸易赤字和外债增加,使美元资产相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吸引力明显减弱,导致全球资金逐步从美元资产转移到未来投资回报率更高、汇率风险更小的亚洲国家以及其他新兴地区,推动了这些国家汇率升值。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引起了投机者的兴趣。境外热钱在人民币升值利益的驱动下不断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外汇储备增长。
二、从汇率角度提高货币政策效应
我国当前的汇率制度安排使得“双顺差”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票据对冲、抑制投资等手段进行调节,效用都是短期的。
1.对于我国来说,短时期内汇率完全浮动不现实,但汇率浮动幅度能够更为灵活完全可以做到。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人民银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增发大量基础货币,从而收缩市场货币总量,有效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多极化趋势,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中,美元成份可以适当减少,增加欧元、英镑、日圆等货币比重,避免美元波动牵连我国货币大幅度波动风险,将未来以市场为基础的均衡汇率与世界多元化经济体联系在一起。
2.现有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基于外汇紧缺时期,结售汇外汇管理体制对于外汇储备增加有积极作用。随着贸易顺差企业出口创汇越来越多,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使投放的人民币大量增加。因此,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家集中储备外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有条件的对外投资转变,是我国金融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才能实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彻底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3.汇率制度改革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基础,使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逐步融为一体。同时,调整贸易政策和引进外资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与对出口和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密切联系,在当前出口贸易激增和外商投资数量扩大的背景下,内外资一视同仁“两税合一”成为大势所趋。
4.加快外汇市场建设,为各类经济主体规避风险提供有效渠道。进一步加快外汇市场建设步伐。允许不同交易目的的主体进入外汇市场交易,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同时为使市场参与主体具备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增加经济主体的选择,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中的投机行为,使市场对人民币的价值定价更加真实、准确。
5.引导企业主动适应汇率变化,适当运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企业要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培养和引进相关的专业人员,增强处置汇率风险的能力,增强对外汇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强成本核算,控制费用开支,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注重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尽快实现产业升级。
6.银行应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商业银行应适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形势和要求,抓住外汇市场快速发展和企业汇率避险需求迅速增长的机遇,正确处理改进金融服务与防范风险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金融产品,推出适应不同需求的外汇避险工具,并相应拓宽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期限设置。
【关键词】外汇储备;巨幅增长原因;应对策略
经历过外汇短缺时代的中国,随着经济增长和1994年以来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外汇储备迅速增长,2006年2月底我国外汇储备总体规模达到8536.72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截止到2012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32850.95亿美元。
一、分析我国外汇储备增长之势迅猛的原因
1.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2011年年底为止,除
了1998年资本与金融账户存在逆差,17个年头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是形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系列优惠政策和稳定的国内环境,及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来的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中国;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及1994年汇率并轨导致的人民币贬值对出口的刺激,促进了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因此,十几年巨额“双顺差”的积累,为我国外汇储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流。
2.在“双顺差”背景的同时,我国在1994进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这一制度刚开始对增加国家储备,防范金融风险有着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储备规模越来越大,这一制度并没有跟着变化了的国情而革新。与发达国家“藏汇于民”,及黄金储备占国际储备相当大的比率这些情况相比,我国公布“藏汇于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巨大,以致国际投机者看好人民币升值,大量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中国,名义上增加了外汇总量,同时也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偏离真实经济所决定的汇率水平,反过来又使人民币汇率产生变动,增大中国金融风险。
3.主要发达国家由于国家利益的考虑,对中国有意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然而这些正是中国现在急需的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购进这种产品也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赚取外汇的主要目的之一。并且这些商品的附加值高,如果这些产品出口被管制,发展中国家必定会有较大比重的外汇闲置。
现阶段,降低外汇储备数额,为巨额外汇寻找“走出去”之路,是我国加强外汇储备管理的重要课题。
二、从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入手,结合国际上管理外汇的经验提出的对策
(一)在保证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的前提下,加快从“藏汇于国”向“藏汇于民”的政策转变的步伐,分摊国家持有外汇的风险,提高储备的经营管理效益
2008年8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实施后,要求经常项目外汇收支应当具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取消外汇收入强制调回境内的要求,允许外汇收入按照规定的条件、期限等调回境内或者存放境外。放松或取消结汇制度,有利于增强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持有和使用外汇的自主性和便利性,有利于分散外汇风险,有利于外汇管理机构对资金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这种“藏汇于民”的做法,使国内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贸易区域结构来组合自己的外汇结构,从而缓减央行对外汇储备结构管理的风险,减轻官方外汇储备增加的压力。
(二)进一步完善各项吸引外资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例如,不能再把引进外资作为考核地方部门企业政绩的硬指标。目前,新企业所得税法实现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统一,吸引外资政策方面的优势相对以前降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外资转化为本地采购的现象,从而降低外资转化为外汇储备比率,最终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币的使用效率和对外开放的水平。
(三)优化储备结构,提高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比率
黄金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良好的保值作用,政治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其黄金储备也多,这说明黄金储备仍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然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截至2005年6月,我国有600吨的黄金储备,约占外汇储备的1.4%。2009年4月份,中国通过购买国内黄金,增持外汇储备,截至2012年5月,中国黄金储备为1054.1吨(黄金占外汇储备1.7%),这与债台高筑却拥有8133.5吨黄金储备的美国(黄金占外汇储备75.9%)相比还有一大截距离。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外汇储备大国,黄金储备小国,这种状况和一个发展中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四)完善金融服务市场,加快实施外汇“走出去”战略,增加战略物质储备
第一,要鼓励优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加大对目前和今后国内紧缺的战略性资源领域的投资,最好是能够控股,建成战略储备体系。这不仅对于减少顺差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我国和资金投入国来说也会是一项“双赢”的合作。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丰富的资源,却面临着资金短缺、勘探和开采技术落后等难题,这与我国的情况正好互补,加上中国对外投资是友好且不附带任务政治条件的活动,致力于世界和平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应该是这些国家首选的合作对象。
第二,适当加大进口幅度,着力推进关键技术的引进,培养高级人才。众所周知,如今早已进入以科技和经济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时代,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要实现“弯道超车”,那么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实验和生活环境,有步骤地把各类专业人才送往国外培训,是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根本上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用超额外汇储备投资高科技知识产权比投资于金融产品具有更稳定的收益,且比投资于物质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利益。中国的巨额外汇是在牺牲环境、消耗资源、出卖廉价劳动力和应付贸易摩擦等一系列代价之后积累而成。在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下,中国加大进口什么原材料,什么就涨;中国出口什么物美价廉的产品,默默地承受着资源枯竭的威胁和环境污染的迫害,莫须有中又被套上“倾销”的“帽子”。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给中国再一次敲响了警钟,面对减排等一系列环保指标,中国的产业必须经受脱胎换骨的阵痛,要勇敢地从与可持续发展相背离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就必须好好地利用外汇储备,加大对先进科技的引进力度,缩短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周期,为早日实现新型工业化社会积累“知本”。
综合技术水平不仅包括先进技术,还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我国的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相对较少,所以可以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专门人才。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加上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发达国家实际对中国出口先进技术的金额小的可怜。因此,我们如果完善人才引进制度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我觉得先进人才的引进比先进技术的引进难度要小,也更具灵活性。可以对引进的人才按照国际标准用美元支付其薪酬并允许其汇出境外,提高其为我国科技发展服务的积极性。
(五)从根本上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这一困局的结构性改革办法在于,改变“国富民穷”的局面,这包括将国有资产股权分给老百姓、降低各类税率。关于国有资产的民有化改革,可以考虑通过成立国民权益基金、将国有资产注入其中、然后把基金的股份均分给13亿多人,或者通过直接送股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为中国民间消费提供更多不断增长的财产与收入基础。
国内消费增长之后,出口顺差就会减少,外汇储备的困局也将得到缓和。但消费本身具有刚性,人们收入突然增加,一旦形成消费惯性之后,中国的经济底子是否经得起超前消费?或者由于中国人消费习惯,人们拿到钱后大多投入资本市场,消费市场依然热不起来?所以这就还需要国家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为目标,合理分配这一部分资产。“家电下乡”、住房按揭贷款利息折扣等措施,提升了居民对工业产品、房地产的消费需求,而这些刺激消费的举措才应该是经济救助计划的重点。通过这些政策调整来增加国内消费、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这也会缓解外汇储备的压力。
三、结语
总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资金流动变得更加频繁,以我国现行外汇规模和实力,对外汇实施积极管理,这对国内外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到时相关利益者在国际上也会针对中国发出更多的声音。因此,为了实现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人民福利提高这一最终目的,我们改革还是不能拔苗助长。
参 考 文 献
[1]余芳.“我国现阶段外汇储备管理问题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学位年度:2007.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8-03-19
[2]于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困境与管理”.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学位年度:2007.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7-20
[3]梁白洁.“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学位年度:2007.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11-23
[4]秦爱红.中国外汇储备过多的对策分析[J].特区经济.2008(10)
[5]曲国明.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投资国外高科技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J].金融发展研究.2008(7)
[6]李朝伟.浅析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合理使用[J].世界经济情况.
2009(7)
[7]天勤.尽快调整外汇储备的投资组合[J].国际融资.2009(4)
[8]谢伟杰.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及对策[J].企业导报.
2010(12上)
[9]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国家外汇储备规模(时间序列数据)的月度数据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取消外汇留成与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即客户通过银行办理本外币兑换和外汇收付。
改革之初,由于外汇资源短缺,我国取消了中资企业出口的现汇(或外汇额度)留成,要求其出口等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必须全部卖给银行。目的是为了集中外汇供给,保证外汇需求,为人民币逐渐由完全不可兑换走向经常项目有条件可兑换提供物质保障。但这一强制结汇的要求,既不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居民个人,也不适用于资本项下的外汇收入,它们被允许全额保留外汇,实行意愿结汇。换句话说,当时的所谓强制结汇,只是针对中资企业的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并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近年来,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外汇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我国逐渐统一了中外资企业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政策,放松了对境内企业持有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限制。与此同时,为抑制套利资金流入的冲击,有关部门还加强了对资本项目外汇收入结汇的管理,如:不允许国内外汇贷款转换成人民币使用,限制中资企业国际商业贷款结汇,禁止外商投资企业境外借款结汇偿还境内人民币贷款,明确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资本金和外债以及外贸企业的出口预收货款等结汇必须在境内有采购用途而不得用于囤积人民币等等。这些都是在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情况下可资借助的手段。而从意愿结售汇倡导者的初衷考虑,相信他们眼下也不会建议放宽资本项目强制不结汇的要求。
至于意愿售汇,管理中并无这样的概念。如果望文生义的话,就是想买外汇就买外汇吧。这不是意味着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了吗?难道拥有近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就表示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了吗?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相信这也不是意愿结售汇倡导者的初衷。因为,尽管目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建议人民币汇率应该增加弹性,但还没有什么人建议人民币现在就完全可兑换的。相反,许多人和国际组织建议,考虑到中国金融体系脆弱的现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必须慎之又慎。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所谓实行意愿结售汇的建议,其实质仅是要求对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实行意愿结汇。那么,下面我们就局限于这一点来探讨银行结售汇制度的改革问题。
1994年实行强制结汇制度,是出于集中外汇资源、保障外汇供给、推动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考虑,在外汇短缺时期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安排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企业处置外汇收入的自,增加了企业本外币兑换的成本。
1996年以来,顺应外汇供求形势的变化,作为推进贸易便利化的重要举措,我国逐步放宽了国内企业持有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限制,并统一了中外资企业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管理政策。到今年4月最近一次账户政策调整后,现行情况:一是有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或具有涉外经营权的中外资企业在外汇局登记基本信息后,都可以直接到银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二是账户限额按照其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80%与支出的50%之和核定(这种核定方法甚至可能超过企业全额保留外汇的量),并允许进口提前购汇存入账户,有实际需要或特殊用途的境内机构还可以全额保留外汇;三是超过限额的外汇收入可以持有90天,超过90天的才要求卖给银行。
而且,随着经常外汇账户政策的不断调整,境内机构实际保留外汇的余额占账户限额的比例不断降低。2004年该比例约为30%,现在降到了25%以下。由此可见,尽管我国仍对企业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核定限额,但这并不构成实质,境内企业基本可以按照自己意愿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且远远没有用足目前核定的限额。
那么,是不是现在可以宣布在经常项下实行意愿结汇呢?无疑,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放松乃至取消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因此从长远看,实行意愿结汇是大势所趋。现在如果进一步放宽持汇限制,乃至宣布实现意愿结汇,也不会有多大风险。可以预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境内机构持汇的积极性不高,实行意愿结汇恐难达到分流外汇的目的。相反,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看,随着外汇管制环境的放松,还有可能进一步刺激外汇的流入。至少,企业没有必要为了保留外汇而将出口收入截留境外。
【摘要】 近几年来,由于受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影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逐年迅速增长,顺应管理的需要,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也由以前的“宽进严出”逐步向流出入“均衡管理”转变。由于多年来外汇管理理念转变的时滞,以及国际市场的迅速变化,不少外汇监管法规政策仍存在一定的缺失和滞后性,外汇“宽进严出”格局有待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外汇政策;均衡管理;宽进严出
一、目前外汇管理政策在均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宽进严出外汇政策仍然存在。出口方面:出口核销制度自开始至今主要以加速出口企业收汇、防止逃汇为目的,以对企业逾期未收汇为监管重点。对出口项下的预收货款汇入管理,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措施,对长期未出口报关的预收货款缺乏有效的跟踪管理,也没有有效措施正确区分正常与非正常预收货款。在操作上,出口核销一直采取这样的流程,即领单-报关-收汇-核销,这种流程监管的重点是企业的逾期收汇或逃汇。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不仅贸易项下收汇在报关之前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且各种短期资本也源源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流入我国,上述的核销流程对当前的出口收汇核销管理已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进口方面:核销体制对企业出口不收汇及少收汇能实施有效监管,但对进口不付汇监管却存在空白地带。在当前条件下,外汇局可以通过“中国电子口岸系统”查询进口报关单金额,确认报关单的真实性,但这种数据共享仅局限于逐笔查询的范围。(2)外汇管理政策在执行中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外汇事实上“宽进严出”。一是个人外汇政策存在漏洞,便利各类资金从私人渠道汇入。虽然国家出台了《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规定了年度结购汇5万美元的限额,对遏制大额结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目前个人项下收结汇仍没有得到有效限制。二是与个人渠道外汇可以轻松流入相反,个人财产对外转移及投资管理措施因缺乏操作性,资金流出仍却相当困难。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虽已为个人境外投资业务的日益放开提供了政策接口,但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却仍然空白。国内相关部门对境内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管理政策仍有相当多的约束,致使个人对外投资难度重重。三是外商投资资本金真实性审核、支付结汇管理的政策效果不够明显,无法实现对资金的延伸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却难以取得效果,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下,近年来资本金流入和结汇增长迅猛,结汇率不断提高。四是差额核销政策方面的规定,可能导致无贸易背景的外汇资金流入,加大监管难度。按现行出口收汇核销政策,单笔核销或批次核销平均每笔核销单多收或少收汇在5000美元以内的,可以直接核销而无须提交差额核销申请和相关证明资料,若笔数很多,就会出现一个相对较大的敞口。
二、进一步完善均衡管理体制的建议
(1)未雨绸缪,顺势而为,在监管立法中树立博弈意识和动态监管理念。一方面必须看到交易主体趋利意识的增强正是我们运用价格杠杆调控国际收支平衡的必要前提,对此必须加以保护和引导,不宜简单否定或取缔;另一方面在监管立法中要切实树立博奕意识和动态理念,事先研究市场主体对新出台政策可能出现的应对与反弹,防止出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前在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资金流入监管的同时,也要预研如何防止套利资金获利后借助“促流出”的政策便利回流。(2)建议应尽快完善银行与银行间、同一银行的不同网点间的相关系统信息功能共享,增加预警功能。对同一人在不同银行或不同网点外币提现实施总量控制,超出警戒线,系统不再允许处理提现业务,为银行前台人员正常执行政策提供便利。(3)加快政策法规建设,有效疏导境内个人资金的有序流出。简化境内居民个人财产对外转移手续,有效疏导移居海外人士境内合法财产的转移。(4)完善核销管理制度,将预收货款的管理融入出口核销管理过程中。在具体操作上,应同时采取领单-报关-收汇-核销和登记-收汇-领单-报关-核销两种流程,后一种方式适合于企业采取预收货款方式出口的情况。外汇局以登记信息和收汇信息为线索,对企业收汇后未报关出口情况进行监管,这一操作流程的监管重点是企业收汇后预期报关出口,或不出口。(5)对进口不付汇的报关单实行余额监管。改进进口付汇系统的监测统计功能,通过共享海关进口报关数据,将各企业进口报关数据导入进口付汇系统,对企业进口不付汇的数据实行余额监控,将超过期限未付汇的进口报关数据通过进口付汇系统转入外债监测系统,全部视同外债管理。(6)完善资本金结汇管理的政策规定。一是对现行的支付结汇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可对现行支付结汇制度进行调整,放宽对资本金结汇时间的限制,重点加强对结汇资金用途的监管;二是完善有关政策,尽快出台银行对外汇资金流入真实性的审核办法,对违反资本金结汇管理法规、规定的银行行为、企业行为制定明确的处罚规定,使资本金外汇监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7)完善差额核销管理,防止核销政策滥用。进一步细化单笔出口额实行5000美元的差额核销的范围,尤其对单笔小于5000美元和单笔金额绝对大的情况进行明确。对批次核销的,是否也可考虑对批次核销总金额绝对较高的情况,规定一个最高限额,以防止出口收汇敞口的无节制增大。
关键词:保险外汇;外汇业务;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F8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雪10-0048-02
一、保险外汇发展的概况
(一)保险外汇管理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为改革统收统支的外汇分配制度,我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办法,外汇留成的对象和比例由国家规定。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改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一家经营为设立多家商业银行和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外汇业务。随着保险外汇业务的逐步展开,国家外汇管理局陆续出台、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各项管理政策顺应不同时期保险外汇业务的发展,为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经济转型时期的保险公司外汇管理。对保险公司外汇管理的规定,最早见于国家外汇管理局1993年颁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规定》,其中对保险公司开展外汇保险业务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等进行了规定。由于这一时期保险公司外汇业务品种单一,规模较小,因此保险公司外汇管理的内容相对较少。199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并于1996年12月宣布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同时对资本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
2.现阶段的保险公司外汇管理。2002年以来,为促进我国保险市场发展,规范保险市场外汇收支,国家外汇管理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险外汇管理的法规,不仅规范了业务操作,而且便利了保险机构的业务发展。一是放宽部分保险外汇业务的限制,如:取消对保险外汇业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工作、取消外汇保险必须以外汇缴纳保费的规定;二是简化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经营相关申请事项的审核程序;三是拓宽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的运用渠道,增强保险公司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四是,支持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进行交易。
二、现行的保险外汇管理模式
当前,我国的外汇管理政策主要按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进行分类,因此,保险外汇管理也是根据交易活动的性质,对外汇收支实行结汇、售汇和付汇的汇兑管理。同时,对保险公司从事外汇收付活动的保险业务等实行特殊的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对其外汇资金的流动实行专门监管。
(一)对外汇保险活动涉及到的外汇收支的汇兑管理
主要包括:对境内从事外币计价结算的保险活动实行监管;对缴纳保险费、支付保险赔偿和给付的外汇收支实行真实性审核;对保险费或保险赔偿的售汇和结汇进行真实性审核等等。
(二)对保险公司外汇业务市场准入和资金管理
主要包括:审批保险公司经营外汇业务的资格;对保险公司的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币种调整进行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账户使用和合规性进行管理;对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运用活动进行管理等等。
三、保险外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外汇相关政策法规还有待完善
《保险业务外汇管理操作规程》(以下简称〈操作规程〉)在结汇审核的具体业务程序上有可操作性,但在资本金结汇真实性审核方面却不具操作性,没有对保险公司资本金结汇的必要条件做出明确规定,如:保险公司哪些方面的结汇申请可以核准没有明确,保险公司提供的报表哪些项目、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办理结汇没有说明。增加了分支局在真实性审核中的工作难度,也容易造成保险公司在结汇过程中对外汇局工作的误解。
(二)保险外汇统计监测的手段落后,监管难以真正到位
一是保险经营机构外汇账户没有纳入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不利于保险外汇资金的风险防控。现行政策规定,取得《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保险经营机构,可以在境内银行直接开立外汇经营账户,并应在开户后10个工作日内到所在地外汇局备案。由于保险公司外汇账户没有纳入总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外汇局只是被动接受纸质开户资料,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保险公司外汇收支情况和外汇账户的使用情况,不能对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二是保险外汇业务管理基本为手工操作,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实施有效监管。外汇局对保险公司相关业务的核准,仍停留在一笔一单的手工操作上,使之不能发挥外汇局非现场监管理的能效,影响了保险外汇的监管水平和质量。
(三)保险各管理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影响监管效率
作为保险公司外汇业务的管理部门,只侧重在外汇资金方面与其行业主管部门的配合,凸显管理手段单一的弊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保险各管理部门的监管重点各有侧重,且不能及时了解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因而外汇局对涉及保险公司经营状况、信用情况的信息来源甚少。由于相关职能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比较少,缺乏协同监管措施,极易形成监管盲区或重复管理情况。
四、构建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的设想
(一)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提出
为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推进便利化,同时为保险公司的外汇资金、外汇业务的经营活动,营造一个既有管理,又适度宽松的有序氛围,促使其运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立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监管工作力度,增强保险公司守法合规经营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解决目前外汇局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管理人员不足的境况,降低监管成本。因此,完善的保险外汇业务非现场监管体系,首先,应有一个以外汇局相关数据信息为主的非现场信息监管系统;其次,建立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协同管理;第三,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和监管人员操作守则,实现非现场监管为主体的有效管理。
(二)构建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框架
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建立,主要依托保险公司和外汇指定银行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辅之以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信息等。
1.外汇局利用技术手段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并开展主动性监管。建立并运用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外汇局监管人员利用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中的监测模块,对保险外汇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定期数据分析机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找出重点监管目标,使得保险外汇管理有的放矢,实现管理目标,为提高保险外汇监管工作效率和水平提供保障,这也是整个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的核心部分。
2.建立外汇指定银行报送保险外汇异常变动信息的风险预警体系。设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警量化指标,建立外汇指定银行异常交易信息报送制度。外汇指定银行是保险外汇前沿监管部门,能掌握第一手交易信息,并能及时发现异常保险外汇收支的情况。为充分发挥外汇指定银行独特的优势,外汇局应建立并充分运用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与监测,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发出警告,防患于未然,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从一定程度来讲为保险外汇非现场监管体系提供了必要的补充。
关 键 词: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借鉴
中图分类号:F83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5-0012-02
中国外汇储备自2006年2月底就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位。据中国人民银行和日本财务省数据的统计显示,到2006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941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37%;而日本外汇储备为8648.8亿美元,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我国外汇储备自1996年末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以来,就一直处于迅速增长的趋势。外汇储备充裕,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货币的信心;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然而,巨额的外汇储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构建更为市场化的储备管理体系。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储备体系的简要介绍和比较,给出了中国应如何改善其外汇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新加坡、挪威: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新加坡和挪威的储备管理体系,是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由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一)新加坡的储备管理体系
新加坡的外汇储备管理采用的是财政部主导下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控股(Temasek)+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体制。新加坡实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新加坡经济增长强劲、储蓄率高以及鼓励节俭的财政政策,新加坡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新加坡政府在对经济前景进行评估之后,确认国际收支平衡将保持长期盈余。为了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政府决定改变投资政策,减少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投资的低回报的流动性资产,允许外汇储备和财政储备投资于长期、高回报的资产。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 )即新加坡的中央银行,是根据1970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于1971年1月 1日成立的。MAS持有外汇储备中的货币资产,主要用于干预外汇市场和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部分,由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和淡马锡控股负责。1981年5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成立,它主要负责固定收入证券、房地产和私人股票投资。它的投资是多元化的资产组合,主要追求所管理的外汇储备保值增值和长期回报。淡马锡控股是另外一家介入新加坡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企业。淡马锡原本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淡马锡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高科技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003亿新元。
就对外汇储备积极管理而言,发挥主导作用的为新加坡财政部。GIC与淡马锡所管理的不仅仅是新加坡的外汇储备,也包括了新加坡历年累积的财政储备(主要由GIC管理)。GIC和淡马锡都为新加坡财政部全资拥有。
(二)挪威的储备管理体系
挪威外汇储备的管理采取的是财政部和挪威中央银行(Norges Bank,以下简称NB)联合主导下的挪威银行投资管理公司(NBIM)+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NBMP/MOD)体制。挪威也实行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战略,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净出口国,随着石油收入的快速增长,挪威于1990年建立了政府石油基金。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开始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财政部对石油基金的管理负责,但石油基金的管理运作被委托给挪威银行。就财政部而言,其责任主要在于制定长期投资策略,确定投资基准,风险控制,评估管理者以及向议会报告基金管理情况。而中央银行则是按照投资要求具体进行石油基金的投资操作,以获取尽可能高的回报。
成立于1998年的NBIM,是挪威中央银行下属的资本管理公司,它的成立奠定了今天挪威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架构。它不介入一般的银行业务,其主要任务是履行其作为投资管理者的职能,发挥其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管理。 2000年NBIM进行了小规模的指数和加强指数投资。从2001年起,一些组合已经开始投资于股票,2003年开始,又投资于没有政府担保的债券,从而使基金资产组合更加多元化,投资的持有期限较以前也有所延长。挪威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市场操作部主要负责外汇储备的流动性管理,其职能类似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储备管理司。
除上述国家外,韩国也建立了财政部+韩国银行+韩国投资集团这种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二、美国、日本:双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美国和日本采取由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管理外汇储备的管理体系。
(一)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
美国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政部和美联储共同管理。美国的国际金融政策实际上是由美国财政部负责制定的,美联储则负责国内货币政策的决策及执行。在外汇储备管理上,两者共同协作,以保持美国国际货币和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事实上,从1962年开始,财政部和美联储就开始相互协调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具体的干预操作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它既是美联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国财政部的人。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财政部拥有一半左右的外汇储备,而美联储掌握着另一半。
美国财政部主要通过外汇平准基金(ESF)来管理外汇储备。其管理过程是:(1)早在1934年,美国《黄金储备法》即规定财政部对ESF的资产有完全的支配权。目前ESF由三种资产构成,包括美元资产、外汇资产和特别提款权,其中外汇部分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主要用于在纽约外汇市场上投资于外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和政府债券。(2)ESF在特殊情况下还可以与美联储进行货币的互换操作从而获得更多可用的美元资产。此时,ESF在即期向美联储出售外汇,并在远期按照市场价格买回外汇。(3)ESF所有的操作都要经过美国财政部的许可,因为财政部负责制定和完善美国的国际货币和国际金融政策,包括外汇市场的干预政策。此外,美国《外汇稳定基金法》要求财政部每年向总统和国会就有关ESF的操作做报告,其中还包括财政部审计署对ESF的审计报告。
美联储主要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来管理外汇储备,并与美国财政部保持密切的合作。其管理过程是:(1)美联储通过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联储公开市场账户经理(the Manager of the System Open Market Account)作为美国财政部和FOMC的人,主要在纽约外汇市场上进行外汇储备的交易。(2)美联储对外汇市场干预操作的范围和方式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化而变化。这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联储更多的是关注黄金市场上美元能否维持平价,而不是外汇市场。第二阶段是1971年之后,浮动汇率制度开始形成,美联储开始积极干预外汇市场,当时主要采用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的方式。第三阶段是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美联储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很少使用货币互换,而是采取直接购买美元或外汇的方式进行。
(二)日本的储备管理体系
日本财务省在外汇管理体系中扮演战略决策者的角色。日本的储备管理体系由财务省负责,根据日本《外汇及对外贸易法》的规定,财务相为了维持日元汇率的稳定,可以对外汇市场采取各种必要的干预措施。而日本银行根据《日本银行法》的规定,作为政府的银行,在财务相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干预外汇市场时,按照财务省的指示,进行实际的外汇干预操作。
日本银行在外汇管理体系中居于执行者的角色。 一旦开始进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所需资金都从外汇资产特别账户划拨。当需要卖出外汇时,日本银行主要通过在外汇市场上出售外汇资产特别账户中的外汇资产来实现;当需要买进外汇时,所需要的日元资金主要通过发行政府短期证券来筹集。通过大量卖出日元、买进外汇的操作所积累起来的外汇资产构成了日本的外汇储备。日本银行的外汇市场介入操作通常在东京外汇市场上进行,如有必要,日本银行也可向外国中央银行提出委托介入的请求,但介入所需金额、外汇对象、介入手段等都仍由财务大臣决定。日本银行主要通过金融市场局和国际局两个部门来实施外汇市场干预。其中金融市场局负责外汇市场分析及决策建议,并经财务省批准,而国际局则负责在财务省做出决定后,进行实际的外汇交易。
除了美国和日本采取双层次的外汇储备的管理体系以外,世界上还有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采取同样的管理体系,如英国、香港等。
三、中国:单一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
我国的外汇储备是由中央银行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进行管理。这实际上是由中央银行独立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在储备管理体系中财政部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政府投资公司进行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因此属于单一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各主要经济体的实践表明,由财政部决策的、中央银行执行的双层储备管理体系和由财政部主导或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共同主导,并且建立政府所属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这种多层次的储备管理体系,它们是储备管理的基础。
目前由中央银行独立进行战略和操作层面的决策当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也会带来弊端。一是使得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无法避免。中央银行从2002年开始发行票据对冲外汇占款,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日益严重地受到汇率政策的牵掣,往往难以取舍。二是巨大的储备规模决定了其运用必须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单纯从中央银行角度进行相关决策,缺乏达到和实施上述战略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储备管理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的储备管理体系。
四、启示与借鉴
1.采取积极的储备管理战略。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获取较高的投资回报,以保证储备资产购买力的稳定,这与传统外汇储备管理的流动性、安全性目标存在本质不同。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主要考虑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对短期波动并不过分关注,但对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货币构成、风险控制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在中国外汇储备数量不断增加,外汇储备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更应该学习新加坡和挪威的管理经验,采取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战略,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在世界发达国家,外汇储备的一般金融资产性质越来越明显,增值已成为了功能之一。我国目前外汇储备经营的原则应当迅速由“零风险、低收益”向“低风险、中收益”上转移,拓宽投资领域,改革投资机制。外汇储备具有同一般金融资产性质相同的一面,在增值投资方面,我国应当积极研究储备资产的增值盈利方式,在投资领域中,不只局限于存款、债券,还可以选取一部分资产,运用国际通行的投资基准、资产组合管理、风险管理模式进入房地产、股票市场,增加储备资产的盈利能力。
2.建立统一的储备管理体制。中国外汇储备的管理是多目标多层次的。这种储备管理除了需要统一的战略设计,也要处理好体制上的分权与集权的问题。国外的储备资产虽然归属于多个部门,如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分散于GIC、淡马锡和MAS,但是由于新加坡政府特殊的权力结构,可以有效保证外汇储备管理分权基础上的有效集中,特别是参与积极管理的GIC和淡马锡,在新加坡政府首脑的直接掌控之下,既有明确的功能分工又有相互的密切合作,非常有利于贯彻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战略意图。中国政府的结构和权力配置与新加坡不同,与未来外汇储备积极管理有关的政府职能分散于若干不同的部门手中。目前各个部门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政策,彼此之间的政策协调也并不顺畅,甚至在同一部门内部,尚有事权划分不清的问题。因此,要将这些部门统一在共同的使命之下,并使有关部门进行良好的合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对现有体制进行重新的规划整合,则体制内部的矛盾,将极大阻碍管理目标的实现。
3.建立多元化的储备经营操作机构。中国储备体系的操作,目前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来进行,保持了一定的高流动性。但我们仍然建议,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促成储备经营操作机构的多元化。目前亟需建立中国的GIC、NBIM和中国的淡马锡。储备资产积极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在操作策略和技巧上完全不同,将外汇储备积极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置于一家机构之下,会使两部分管理彼此相互影响。因此,建议在外汇管理局之外独立成立中国的GIC、NBIM,负责外汇储备在国际金融、外汇、房地产市场的积极投资。另外,到目前为止,国资委的职能还只局限于对存量资产的整合与转制,无法在国际间进行战略性商业投资。中国有必要着手组建类似淡马锡的国有资产控股管理企业,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从对国有控股企业的商业管理中解脱出来。
参考文献:
[1]者贵昌.中国国际储备的分析与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5,(5).
[2]苏平贵.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比较[J].当代财经,1997,(6).
[3]胡庆.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J].西南金融,2004,(4).
[4]IMF,Guidelines for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Management?押Ac-companying Document and Case Studie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