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血浆纤维蛋白原

血浆纤维蛋白原

时间:2022-06-01 21:49: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血浆纤维蛋白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血浆纤维蛋白原

第1篇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纤维蛋白原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rel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to plasma fibrinogen.Methods Th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ymptom were chosen and p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n=40) or absence (n=40) of H.pylori infection. Positive H.pylori infection was defined as positive results of rapid urease test and 14C-urea breath test. The patients with H.pylori infection received treatment to eradicate H.pylori infection. Then we compared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of two groups.Results Patients with H.pylori infection had higher levels of fibrinogen than patients without H.pylori infection.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H.pylori infection were lower differently after eradication. Conclusion H.pylori infection increases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H.pylori infection might be a risk factor for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fibrinogen

关于Hp感染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国内外的报道结果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研究Hp感染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以期为H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机制作初步探讨,为Hp感染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相关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门诊因上腹胀、腹痛、泛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的患者,无吸烟史,2周内无服药史,肝肾功能正常,无冠心病、糖尿病、小肠及胰腺等疾病者,行胃镜检查,分为Hp阳性、Hp阴性两组,每组40例,年龄19~53岁。Hp阳性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8.8±8.2岁; Hp阴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3±7.4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受试者行胃镜检查前抽静脉血2ml,置无菌管中送检纤维蛋白原,并行14C呼气试验,后行胃镜检查,尿素酶试验,两者均为阳性者为Hp(+),两者均为阴性者为Hp(-),对Hp(+)的患者进行抗Hp的三联治疗,停药后8周行14C呼气试验以确定Hp是否根除,对已根除的患者再次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定量资料的t检验和方差性分析q检验法。

2 结果

与Hp阴性组相比较,阳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

Hp阳性组根除前后及阴性组三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经q检验,Hp阴性组和Hp阳性组根除后的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明显低于Hp阳性组根除前(P

3 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CVD)是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1991~1993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人死于CVD,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50%,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家庭、个人的负担更是难以估计。因此,CVD的预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许多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5],虽然可能的机制很多,但Hp感染后循环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可能是其中机制之一。

关于Hp感染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国内外的报道结果不尽相同。Zito等[6]的研究发现Hp感染可提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但是Carter等[7]报道Hp感染对纤维蛋白原无影响。本研究发现Hp阳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阴性组,Hp感染根除后,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关于Hp感染引起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机制可能是由于Hp感染可诱导全身免疫和炎症反应,刺激炎症急性反应物质如C-反应物质、纤维蛋白原的释放,而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则是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Hp感染可能通过升高纤维蛋白原含量,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众所周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许多都须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的方法之一。本研究的结果则支持对于那些合并Hp感染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必要进行根除Hp治疗,这不但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而且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刘大男,何作云,李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毒力与心肌梗死的关系.中国微循环,2004,8(1):26-29.

2 刘大男,何作云,李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6):541-544.

3 刘大男,李金生,赵慧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患者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血栓素B2的关系.贵州医药,2002,26(11):966-969.

4 楼丽娜,朱伟达,范竹萍,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2):156-158.

5 王化改,霍喜娥,郝玉明,等.冠心病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时的凝血与溶血系统改变.河北医药,2001,23(2):96-97.

第2篇

[关键词] 巴曲酶;低分子肝素;急性脑梗死;纤维蛋白原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069-03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为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近年来,临床上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大多采用纤溶和抗凝方法[1]。本研究旨在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更有效地治疗急性脑梗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2年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1~76岁,平均(62.5±10.6)岁,所有患者发病时间在48 h以内,有明确的肢体瘫痪(肌力0~Ⅳ级),无明显意识障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 1.5 g/L。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检查核实具体病灶。排除年龄超过80岁,既往有脑梗死史,出血性脑血管病,凝血机制障碍有出血倾向、妊娠、过敏体质、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房纤颤、2周内应用过纤溶药物,近期曾做过大手术或有严重外伤,血压 >180/100 mm Hg(1 mm Hg = 0.133 kPa),且经治疗持续不降、可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可能或证实为大面积梗死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1~75岁,平均(60.2±9.5)岁;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6~76岁,平均(60.5±9.2)岁。两组病例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及FI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0.3 g/d,3 d后改0.1 g/d,丹参20 mL加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点滴,1次/d,共14 d;观察组巴曲酶10 U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脉滴注,于第3、5天分别静脉滴注5 U,同时用低分子肝素钠2 500 U,2次/d腹部皮下注射,连续7 d。用药期间,如出现出血、血压下降等症状,则减慢给药速度或停药。

1.3 观察指标

用药前及用药后1周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无颅内出血及皮肤、黏膜、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出血情况,用药前及用药后均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1.4 疗效判定

治疗2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进行疗效评定,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 < 0.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有1例出现皮肤黏膜出血,未特殊处理自愈,2周后查头颅CT无出血;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指血栓形成或栓子阻塞脑动脉后导致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是一系列复杂的细胞代谢事件的最终结果。其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昏、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d脑梗死病情达到高峰。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系统呈高黏状态,其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导致凝血功能增强,而纤溶功能相对降低,故极容易形成血栓及引起血栓的进一步扩大。大量研究表明,高纤维蛋白原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3],其水平升高能增高血浆黏度,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其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过程中起连接作用。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溶栓是首选方法,一般认为恢复脑灌注的时间窗是6 h。但国外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动脉溶栓或动脉接触性溶栓的最佳时间是梗死3 h内。因此在有效的治疗时间窗内能积极畅通阻塞血流和减轻再灌注损伤及阻断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致残率的有效方法。

巴曲酶是由基因工程合成的单一成分的强力溶血栓及改善微循环治疗剂,可选择性作用于血浆纤维蛋白原Aa链末端和甘氨酸之间肽键,分解纤维蛋白为纤维蛋白单体,抑制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并诱发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增强t-PA作用的能力,以促进生成纤维蛋白酶增多,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循环等,且不影响止血和凝血功能[4]。研究表明巴曲酶不仅可以降低体内纤维蛋白、血液黏度,具有抗凝和溶栓效应,而且可以保护脑缺血后的再灌注[5],几乎不影响PT、APTT水平,降低了出血风险,提高了安全性。印卫兵等[5]研究发现巴曲酶的使用不用考虑治疗时间窗,其降低纤维蛋白原的同时不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低分子肝素利用化学或酶学方法将标准肝素解聚而成,可有效抑制凝血因子的活性,有较强的抗因子Xa活性和较弱的抗凝血酶(FⅡa)活性的效应,在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的同时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的其他功能,与普通肝素相比,其出血副作用减少,对溶栓后再梗死有预防作用[6-7]。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同样不受治疗时间窗限制,不影响凝血指标,安全性较高。

本研究选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临床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 < 0.05),治疗期间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Byrne JV. Interventioned neuroradiology: an emerging subspeciatity[J]. Clin Radiol,1997,52:898-899.

[2] 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廖维清,Frank wifg and wrnagl. 脑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损伤级联反应[J]. 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1998,6(4):197-199.

[4] 匡培根. 东菱克栓酶对沙土鼠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水肿的影响[J]. 中国新药杂志,1995,4(1):59.

[5] 印卫兵,丁新生. 不同剂量巴曲酶对脑缺血沙鼠的脑保护作用[J] .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2):1.

[6] 韩瑛,张颖瑛. 东菱克栓酶治疗不同病程脑梗塞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8,11(5):310.

第3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纤维蛋白原功能; 低分子肝素钙

中图分类号 R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1-0006-0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Plasma fibrinogen function levels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nd their changses in response to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 treatment.Method:100 case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ticoagulant group and non-anticoagulant group,50 cases in each group,and establish health group 50 peoples(the control group), Anticoagula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 .We’ve detected that Plasma fibrinogen function levels in 1,10 d,and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at two time points of plasma Fg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after treatment,the anticoagula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Fibrinogen function;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Calcium

First-author’s address:Liuzhou Municipal Liutie Central Hospital,Liuzhou 545007,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31.003

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危急病症之一,其发病主要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壁自身改变及血液理化特性等原因相互作用有关。急性脑梗死时脑内会释放出凝血因子,使得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水平增加,激活凝血因子X,使得脑供血动脉血管内的血液凝固[1-2]。目前,抗凝治疗是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可有效抑制活性凝血因子,从而改善高凝状态,延缓病程进展。为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功能的影响,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患者为临床对象,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52~79岁,平均(62.50±3.27)岁,其中基底节区梗死67例,额叶、颞叶、顶叶梗死23例,脑干梗死7例,小脑梗死3例。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随机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各50例。其中抗凝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凝剂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5000 U,腹壁皮下注射,1~2 次/d,疗程10 d。另设对照组50例,男37例,女13例,年龄51~78岁,平均(60.50±3.56)岁。三组性别、年龄、病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标本采集与处理

分别取患者住院第1、10天静脉血1 ml,按血液与抗凝剂(0.13 mol/L枸橼酸钠)9∶1比例,制备抗凝剂。以30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备用。在一定量酶诱导作用下,Fbg转变成纤维蛋白单体并发生聚合反应,所测项目:(1)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2)纤维蛋白原含量(Fbg:C);(3)反应延滞时间(DT);(4)纤维蛋白原功能指数(FMPV/AMAX,FI)。

试剂和仪器:中国蕲蛇毒(CAAV)冻干品系广州医学院蛇毒研究所提供,仪器为722型分光光度仪(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连接微机分析实验系统(西安交通大学血液研究中心马西等研制的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全自动检测系统)。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所定标准,基本治愈:意识恢复正常,基本自理,肌力正常;显效:意识基本恢复,生活基本自理,肌力提高Ⅱ级以上;好转:症状改善,生活不能自理,肌力提高Ⅰ级;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3]。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Fg功能比较

脑梗死组两个时间点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抗凝组与非抗凝组Fg功能比较

抗凝组和非抗凝组第1天检测Fg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低分子肝素钙干预治疗10 d后,抗凝组患者血浆Fg水平下降明显,与非抗凝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10 d后,抗凝组总有效率为92%,基本治愈18例(36%),显效28例(56%),好转3例(6%),无效1例(2%);非抗凝组总有效率为48%,基本治愈10例(20%),显效14例(28%),好转20例(40%),无效6例(1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不良反应与预后情况

抗凝组中,6例患者在皮下注射部位局布出现淤血,未经特殊处理,7 d后自愈。1例出现牙龈出血,停用低分子肝素3 d,出血消失,第4天继续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未再出血。非抗凝组,2例患者于治疗期间死亡,而抗凝组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常规基础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脑部血供,改善局部微循环,但致残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肝素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确切疗效,但其半衰期短、易引起自发性出血,从而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分子质量肝素钙恰恰克服了以上缺点,它是从肝素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的片段,平均分子量5000 U,具有较强的抗因子Xa及较弱的抗因子Ⅱa作用[4-5],从而起到抗凝作用,阻止脑梗死的进一步形成和扩大,保持血液正常流动,促进病灶周围的侧技循环的建立,以缩短脑梗死的疗程,促进恢复,降低复发,降低致残率[6]。

本研究结果显示,脑梗死组患者入院第1、10天血浆F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昊,张颖冬,徐俊,等.凝血相关因子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0,16(6):250-251,258.

[2] Spads R S,Toscano G.Ischemic strokc and fibrinogen in the elderl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04,9(Suppl):403-406.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4]洪梅.急性脑梗死的抗凝治疗与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81-82.

[5]冼煜,陈俊抛.血浆纤维蛋白原对老年急性脑梗死TOAST分型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0):1204-1206.

[6]任翔,杨杰.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0):9-11.

[7] Rodprasert P.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treatment in cerebral infarcions in 90 cases[J].Cerebrovasc Dis,1996,27(Suppl):135.

第4篇

[关键词]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急性肺栓塞

[中图分类号] R56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5-64-02

Study on the Value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D-D,Fg in APE

YE Junqin HE Yuejing HUANG Huiping

The Clinical Laboratory of Hospital of Shilong Boai Hospital,Dongguan 52332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combined analysis of D-D,Fg in the APE. Methods Plasma level of D-D and Fg in each patient was determined with STAGOSTA Compact,plasma levels of D-D and Fg were collect from 40 cases with APE,40 cases helthy volunteer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using SPSS11.5. Results The concentration of D-D and cTnI in AP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helthy volunteers group(P<0.05).The sensitivity rates of D-D and Fg in APE were 80.0%,71.6%,respectively,the specific rates were 41.2%,33.1%,respectively.In combined assay of D-D and Fg,the sensitivity rate was 95.0%,the specificity rate was 56.3% comparing with the single assay,combined analysis had much higher diagnostic sensitivity. Conclusion The assay of D-D and Fg is significant in diagnosis of APE. In Combined assay of D-D and Fg can improve the rate of early APE.

[Key words] D-D;Fg;APE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于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而引发的肺动脉循环障碍的一种疾病[1]。由于该病症状多种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故较易出现漏诊和误诊。本文就我院2010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APE患者血清中Fg、D -二聚体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旨在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对评价APE的诊断意义,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检测对象

40例急性肺栓塞病人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5月住院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螺旋CT确诊,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33~70岁,平均48.1岁。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冠脉成形术史、旁路移植术史、慢性肾功能衰竭史、中重度阻塞性肺病或合并急性感染。选取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年龄30~69岁,平均47.3岁,均经检查排除肺栓塞。

1.2 方法

所有病人采集完整病史及详细体检,所有患者均空腹8h,抽取上肢外周静脉血6mL,分离标本,入院24h内完成检测。D-二聚体和Fg用STAGO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正常参考值:D-二聚体<0.5μg/L;Fg:(1.8~4.0)g/L。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两样本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PE组和健康组血浆中D-二聚体、Fg单独检测结果比较

APE组血浆中的D-二聚体、Fg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APE组和健康组血浆中D-二聚体、Fg单独及联合检出率比较

联合检出率高达60.0%,明显高于健康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APE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Fg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

两者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5.0%和56.3%,见表3。

3 讨论

肺栓塞是一组日益增多的严重心肺疾病,该病表现多样化,无特异性,且现有的客观检查都存在局限性,因此肺栓塞的诊断有困难。国内报道其漏诊和误诊率在70%左右[2]。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是肺动脉造影,由于其检查有一定危险性,在使用中受到一定限制,增强CT扫描、MR在诊断肺栓塞有很好价值,但需要有大型设备的医疗条件,因此找到较好的检测指标就显得格外重要。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经凝血酶及因子Ⅻ交联作用后,再经纤溶酶降解后所产生的产物。因此只要血管内有血栓形成或纤维溶解发生,D-二聚体就会升高。很多疾病会引起D-二聚体升高,包括心肌梗死、心衰等,因此临床上已经把D-二聚体作为体内各种血栓前或血栓形成的检测指标。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浆内含量很低,但是当病人发生肺栓塞时,血管内形成的血栓会引起凝血酶活性增强和继发纤溶状态,导致D-二聚体含量增高。有学者报道D-二聚体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的阴性预测价值接近100%,D-二聚体阴性可以排除急性肺血栓[3-4],还有该检查由于检测方便,成本低,所以在临床广泛应用[5]。

本研究发现D-二聚体测定对急性肺栓塞诊断的敏感性高达80.0%,特异性为41.2%。Fg与血小板膜蛋白结合而激活血小板,加速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血浆和全血黏度,加速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血浆Fg浓度升高。临床症状、体征与APE患者相似的急慢性疾病,也可以表现出血浆Fg浓度升高,如感染、脑血栓等,虽然Fg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敏感性高,但是特异型不高[6],本研究检测40例急性肺栓塞病人血浆中的Fg的浓度为(4.0±0.9)g/L,明显高于对照组,检出率为25.0%,敏感性为71.6%,特异度仅为33.1%。但本研究发现同时检测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g对APE病的灵敏度为95.0%,特异度为56.3%,所以我们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同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g,对急性肺栓塞进行排除诊断。

综上所述,D-二聚体和Fg联合测定对急性肺栓塞患者早期筛选具有敏感、快速、价廉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9.

[2] 章世贵,孙启云,孙丽,等.血浆D-二聚体联合肺螺旋CT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6):412-413.

[3] 王榕生. 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4):100-101.

[4] 胡云建,陶凤荣,王厚东,等. 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2):95-97.

[5] 许进雄.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J].现代医院,2009,9(8):27-28.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非急性期老年男性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在全市689位离退休体检者中选择年龄≥70岁的男性,询问病史后测定血浆FIB水平、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及血糖等,在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对高FIB组(FIB>4.0g・L-1)与对照组(FTB≤4.0g・L-1)中心脑血管病患者的比率进行比较。结果在非急性老年男性中高FIB组心脑血管病所占比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对非急性期老年男性患者预防性降FIB治疗需慎重考虑。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非急性期;纤维蛋白原;老年:男性

近年来研究发现,炎性机制在冠心病(CH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炎性标志物的纤维蛋白原(FIB),不仅能特异性地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相结合,促进血小板聚集,在凝血途径中起决定作用,还参与了体内的免疫活动和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在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阶段到斑块急性破裂,导致心脏事件乃至猝死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FIB与CHD及中风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目前,国内有关FIB与心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绝大部分来源于住院的急性期患者,而FIB浓度受病情变化、介入或药物治疗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不能完全反映正常生理状态下的情况。作者在尽可能除外已知影响血浆FIB水平因素的基础上,观察一组老年男性高血浆FIB人群中非急性期心脑血管病的分布情况,以期为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6月至7月,全株洲市689位离退休人员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所有受检者均于来院当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枸橼酸钠抗凝)。根据受检者血浆FIB水平将入选者分为FIB>4.0g・L-1组(高FIB组,n=57)及FIB≤4.0g・L-1组(对照组,n=65)。本研究人选者均为男性(女性人数太少未计人),年龄70-83(75.5±3.8)岁。凡患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糖尿病、严重高血脂及近期(1个月内)有手术、创伤或其他疾病住院史,有吸烟、喝酒习惯者均排除在本研究范围之外。

1.2 方法

血浆FIB采用Clauss法,应用美德太平洋TS2000血凝仪及美国Pacific Hemostasis试剂测定。同时采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以及体重指数(BMI)、血压(SBP和DBP)。

1.3 诊断标准

依据1979年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有以下两条之一者诊断为冠心病:(1)既往有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此病病史;(2)本次专科医师确诊者。脑卒中诊断标准:(1)既往有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此病病史;(2)本次检查有脑卒中后遗症。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生化指标、BMI及血压比较

对两组观察对象基础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高FIB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及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

2.2 两组心脑血管病患者所占百分率比较

高FIB组和对照组中冠心病和脑卒中患者所占比率均较高,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第6篇

2010年2月至今,我科应用人血纤维蛋白原成功救治10例患者,回顾资料,结合文献,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9.8岁。非手术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0*109,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最低约65g/L,生化尚正常,心脏超声排除心源性疾病,入院时凝血功能正常;手术患者术前常规行凝血时间检查未见异常。

2、诊断与治疗支气管扩张伴大咯血1例,肺叶切除术后引流>1500ml3例,术中广泛粘连及二次手术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经胸部CT提示:两肺呈弥漫性炎症改变,经介入科会诊排除介入止血可能;肺叶切除及二次手术患者术后常规检测凝血时间,均发现纤维蛋白原含量极低,经静脉输人血纤维蛋白原5~10g。

3、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及时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复查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恢复或接近正常;1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发病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几乎为零,经静脉分期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后,咯血渐止,经进一步抗感染等处理后,复查胸部CT:两肺纹理清,未能发现明显出血灶。手术患者经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后引流颜色逐渐减少、变淡,均痊愈出院;门诊随访半年,所有患者未见异常改变。

二、讨论

纤维蛋白原亦称为第一因子、纤维素原。是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人体血纤维蛋白原在体内的半衰期是4~5天,主要在肝细胞中产生。血纤维蛋白原分子由称为α(A)链、β(B)链、γ链的三种多肽链,各自成对,以S-S键结合成二聚体1分子血纤维蛋白原以[α(A)βdoi:10.3969/j.issn.1009-6663.2012.06.075作者单位:210029江苏南京,南京胸科医院胸外科(B)γ)2表示,血液凝固时,受凝血酶的作用从1分子的血纤维蛋白原的α和β链分别游离出血纤维蛋白肽A和血纤维蛋白肽B而形成血纤维蛋白单体。血纤维蛋白肽A的游离是与血纤维凝块的形成相平行的,但血纤维蛋白肽B的游离较A慢。二种肽都是从血纤维蛋白原分子的N末端游离出来的。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

在以往胸外科的临床应用中,对于手术创面大、出血多的患者,大多习惯于应用输入大量红细胞悬液,血浆及冷沉淀;其不足之处在于:1.血液制品目前比较紧张;2.对于输血患者较恐惧;3.不同血型不可以交叉使用;4.起效慢、费用高。通过对10例患者输入人血纤维蛋白原,经过临床观察,均取得满意结果,优势在于:1.由于它作为一种底物,参与了各种止血途径,可有效的应用于临床止血;2.有资料说明,术前应用人血纤维蛋白原,可以减少术后失血量32%[1];3.如果出血明显且血栓弹力图表现为功能性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1.5~2.0g/L,应输注纤维蛋白原或冷沉淀;4.纤维蛋白原推荐的起始剂量为3~4g[2];5.纯度高,且经过病毒灭火,可以杜绝疾病的传播。目前可用于:1.严重创伤出血,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2.0g/L(2010欧洲指南26条);2.心脏外科手术;3.大咯血;4.胸外科手术时,创面大,术中失血多,术后引流多;5.术后出血,二进止血;6.手术顺利,失血少,但术后引流颜色鲜红,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为低危值。综上所述,人血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急救止血药物,应用前景极为广阔。

第7篇

【关键词】 双缩脲法;凝固法;免疫浊度法;纤维蛋白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91-02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简单的说,它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是一种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水平不仅关乎到凝血障碍,它与心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以及血栓病均有密切的关系,对其进行有效的检测,将有助于临床疗效。对于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通常有双缩脲法、凝固法以及免疫浊度法三种。本组实验中,分别利用这三种方法对纤维蛋白原进行了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而选择一种最合适、最准确、最省时的检测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60例患者作为临床实验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人,女性患者28人,年龄在20岁至78岁之间,平均年龄(38.92±12.09)岁。所举60例患者中,肝病患者1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口服华法令1周以上患者13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10例,心肌梗死患者1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9例。另选取来我院检查的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1.2 检测方法 首先必须对两个组的成员进行采血,我们所采用的工具为一次性自动定量采血器,采血器中的采血针和采血管为原采血器所有,采血管内含有109mmol/L的枸橼酸钠抗凝剂0.2ml,定量采血的剂量为1.8ml。最好选择在清晨对所有人员进行空腹静脉采血,采集后轻轻摇动使其混合均匀。之后进行3000r·min-1离心,离心时间控制在10min[1],获得乏血小板血浆。然后采用各种方法对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对于双缩脲法,我们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于凝固法,我们选用(美国太平洋凝血试剂公司)Bovinethrombin研制生产的纤维蛋白原试剂盒;对于免疫浊度法,我们选用(上海复星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纤维蛋白原试剂盒。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所用的仪器有:722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仪器厂)、7180生化全自动分析仪(日立)以及Sysmex全自动血凝仪(日本希森美康)。实验所用标准品为2.79、3.77、5.46(g/L)标准品(美国太平洋公司)。分别用双缩脲法、凝固法以及免疫浊度法对三种不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标准品进行测定,每种方法重复测定20次。[2]

1.3 数据处理 本组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和统计,组间检验用t表示,P

2 结果

三种方法均可用于对纤维蛋白原进行检测,双缩脲法的检测结果高于凝固法与免疫浊度法,见表1。对于60例实验组患者,我们根据双缩脲法的测定结果将各种方法间的比较分三组进行,即高值组、正常范围组以及低值组三组。Fg在4.0g/L之上为高值组,Fg介于2.0g/L与4.0g/L之间为正常范围组,Fg低于2.0g/L为低值组;并对30例对照组成员血浆进行检测;对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凝固法优于双缩脲法与免疫浊度法,能直接反映出纤维蛋白原的凝血功能,见表2。对于具体数据,我们参照表格如下。

3 讨论

纤维蛋白原的理化与生物特性决定了它有多种检测方式,本组选择了其中的三种双缩脲法、凝固法以及免疫浊度法,通过对各种方法的利用从而确定一种最合适、最准确、最省时的检测方法。双缩脲法是相对传统的一种方法[3],蛋白质分子中的甲酰胺基与碱性铜溶液作用后会形成一种紫色复合物,通过这种紫色物对蛋白质进行分析。虽然这种方法出现的时间比较长,但人们对它的利用率并不高,因它的操作步骤比较繁琐,实验所花费的时间相当多,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往往导致最终的结果偏高。免疫浊度法主要是利用纤维蛋白原多克隆抗体与纤维蛋白原作用,但此种方法的特异性较差,会导致结果偏高。对于凝固法的应用,已得到了国内国际社会的认可,它是一种功能测定法[4],能直接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凝血功能。本组实验也显示此种方法的可利用性。

参考文献

[1] 瞿治清,李家增.纤维蛋白原研究的某些新进展[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9):497-499.

[2]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院[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59-160.

第8篇

[关键词] 颈椎病 血液流变学 纤维蛋白原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可引起昡晕,颈肩痛等,影响工作和生活,同时与血压异常、心率紊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等20多种疾病有关。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有关,本文通过对颈椎病患者与正常人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指标的比较分析,以了解颈椎病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的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92例颈椎病患者均为2011年5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门诊及住院确诊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男50例,女42例,年龄29~82岁,平均年龄53.2岁,89例对照组均为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同年龄段人群,均未发现有颈椎病史及无血液病史,其中男50例,女39例,平均年龄52.7岁。

1.2 仪器方法

所有检测者均空腹8h以上,次日清晨取静脉血。取两管其中一管肝素抗凝, 用于血流变检测;另一管用枸橼酸钠抗凝离心后分离血浆用于纤维蛋白原检测,纤维蛋白原测定采用法国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测定,血流变学测定采用北京普利生LBY-N6G型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测定。所有检测均在4h内完成,并严格按照我科的操作指导流程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颈椎病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FIB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颈椎病是因颈椎、颈椎间盘、韧带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椎失稳、压迫邻近组织结构如脊髓、血管、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1]。颈椎病由于机械性的卡压、血管因素及化学性的刺激,而使血流受阻,颈动脉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这种机械性的卡压和化学性的刺激是引起颈椎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的主要原因。全血黏度反映的是红细胞的变形性,此时血液黏度增高,说明血液中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使得循环阻力增加。而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反映的是红细胞的聚集性,此时血液黏度增高,说明血液中红细胞容易聚集,从而增加血流阻力。本研究中影响全血黏度的因素主要是红细胞。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与红细胞比积升高有关,表现为高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升高,而红细胞的聚集性增高与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有关,表现为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升高。若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则通过毛细血管的阻力增加,使血液与组织之间气体和物质的交换受阻,而引起组织缺血和缺氧。红细胞聚集性增加时,使血液黏度升高,血液黏度升高必然导致血液流速减慢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流堵塞。阻力增加而导致微循环障碍。纤维蛋白原(FIB)是由肝脏分泌的分子量为340 kDa的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它作为纤维蛋白的前体,是凝血活化的标志物,同时也是血小板发生聚集的重要介质,另外它作为血浆中最大的链状蛋白,对血浆和全血黏度的影响很大[2]。FIB水平增高表明患者体内存在高凝状态,使血液黏滞性增加,血液流速减慢,易于血栓形成,纤维蛋白原增高直接影响着血浆黏度的变化,从而影响颈椎的血液供应而加重病情。本研究中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高切 、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表明颈椎病与血液黏度有密切关系,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5]。因此通过检测颈椎病的血液流变学可知本病急性发作时血液呈浓黏凝聚状态,改善血液流变性,决定它能够延缓和抵制颈椎间盘的退变,从而对颈椎病的防治起着重大作用。因此,血液流变学是颈椎病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检测手段。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外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2] 李丽.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进展性卒中关系的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 27(2): 167-170.

[3] 欧阳八四.血液流变学可作为评估颈椎病疗效的实验指标之一[J]. 中国中医骨伤科,1999, 7(5): 39.

第9篇

【关键词】凝血四项;病毒性肝炎;结果观察;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62-01

对于凝血机制而言,肝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多种参与凝血和纤溶的因子具有合成作用。当人体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后,患者通常会出现纤溶功能异常现象和凝血功能异常现象,具有出血表现[1]。本文对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对病毒性肝炎诊断的结果和临床意义进行了分析,先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8例,均符合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传染病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2]。本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年龄为16岁,最大年龄为69岁,平均年龄为(47.3±2.8)岁。48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患有重症肝炎,有11例患者患有慢性肝炎,有14例患者患有肝硬化,有16例患者患有急性肝炎。另在我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门诊部选取48例健康体检人员,其中男性体检者24例,女性体检者24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为(45.6±3.1)岁。选取所有人员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征、职业、病程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所有受检人员进行1.8ml空腹静脉血采集,将0.2ml的0.109mol/L枸橼酸钠注入到采血管中,进行快速均匀混合,所有受检人员的采血工作在1小时内测定完成。使用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血凝检测仪对所有受检人员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测定,操作中所使用试剂均使用原装配套试剂,按照检验科SOP标准文件进行操作流程。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3讨论

据相关研究表明,肝脏能够生成较多参与纤溶、凝血的因子,主要包括:抗血友病因子、前加速因子、纤维蛋白原酶原、纤维蛋白质稳定因子、Hageman因子、Stuart因子、Christmas因子、血浆凝血激酶前提因子、前转化素、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3]。当人体患有病毒性肝炎时,机体通常会出现纤溶功能异常现象和凝血功能异常现象,在临床的诊断中,通常是由凝血试验对患者肝细胞的损失程度进行判断,对临床治疗的指征进行了解和掌握。凝血机理的变化和病毒性肝炎的发生有关,当凝血机能发生变化时,则表示患者患有病毒性肝炎疾病。

纤溶系统和凝血机制能够对患者的血液凝固情况起到调节作用,诸多凝血因子是由肝脏产生的,肝脏在体内止凝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凝血酶时间的测定可以对血浆内肝素和类肝素等抗凝物质的水平进行直接反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验是对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行检测的最常用且较敏感的方法。纤维蛋白原是由肝实质细胞生产的急性反应性蛋白的一种,当患者伴有重症肝炎、肝硬化、慢性肝炎疾病,则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因子消耗量上升,纤维蛋白原的合成率降低,当患者伴有急性肝炎疾病,患者在环保初期机体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所以,对血浆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检测,能够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障碍较敏感指标和生物酶、蛋白合成能力进行反应。凝血酶原时间是对外源性凝血系统进行检测的最常用方法[4]。经本研究表明,当治疗组患者的病情加重时,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检测结果延长,主要和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肝脏受损程度有一定的联系。由此可见,使用凝血四项检测指标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够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情况、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直接反应,有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厉连福.143例肝病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2,02: 174-175.

[2] 郑素静.血浆凝血四项检测与肝病患者病情关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17: 2116-2117.

第10篇

【关键词】 脑梗死;纤维蛋白原;动脉粥样硬化

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视为反映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Fg水平测定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测分析不同的Fg浓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的收集 选择2007~2008年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男42例(70%),女18例(30%);年龄49~83岁,平均(67.1±12.4)岁,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CT和/(或)MRI检查证实。除外心房颤动、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其他非动脉粥样硬化原因引起的脑栓塞。

1.2 方法

1.2.1 颈动脉超声检测 由专人操作,选用美国产GE-LOGIQ 5多功能超声诊断仪,高分辨率线阵探头,频率为7.5~10MHz,选择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上方1 cm处后壁进行测量,从内膜表面至中膜外表面的垂直距离为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诊断标准:(1)IMT≥1.2 mm则为斑块形成;(2)易损斑块标准:①呈低、等回声或不规则低回声暗区;②表面薄的高反射区,厚度2;(3)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稳定斑块。

1.2.2 血纤维蛋白原测定 禁食12 h后,测空腹血浆纤维蛋白原,使用德国BE半自动血凝仪,采用Clauss凝固法原理测定。

1.2.3 统计学处理 本文借助Pems3.1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发生的基础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作为脑动脉的上游血管,其硬化程度与脑血流供应直接相关,利用超声技术检测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早期发现卒中危险并干预其发生以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意义,而纤维蛋白原是卒中、冠心病和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Fg浓度的分层分析发现,中浓度组易损斑块的数量明显多于低、高浓度组,但在

综上所述,在临床工作中,全面评估每一位高纤维蛋白原患者的个体风险,并为患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这对降低脑卒中及高纤维蛋白原相关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第11篇

【关键词】 活血降粘方;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中老年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疾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笔者根据科室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经验拟活血降粘方,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观测了该方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的影响,以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为活血降粘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8.32±7.80)岁,病程(5.6±2.5)年;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67.45±8.14)岁,病程(5.4±2.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07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确定。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TCD及相关生化项目检查。

1.3 排除标准[3] 因心房颤动、风湿性心脏病、颅内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感染、外伤等其他病因导致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近1个月内有严重创伤、手术史者;各种急慢性炎症、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肿瘤患者;以及神志不清言语不能表达者。

1.4 治疗方法 治疗组:活血降粘方(水蛭、丹参、赤芍、川芎等)为主方,随证加味,每日1剂,水煎服,疗程2个月。对照组:拜阿司匹林100mg(德国拜耳公司生产),每次一粒,每日1次,疗程2个月。

1.5 观察指标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采用SOUTH990全自动血液粘度动态分析仪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包括全血高切粘度(200/s)、全血中切粘度(30/s)、全血低切粘度(1/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压积(Hct)和纤维蛋白原(g/l)等指标。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 治疗组与治疗前比较:全血高切粘度(200/s)、全血中切粘度(30/s)、全血低切粘度(1/s)、血浆粘度(mPa.s)、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下降(p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主要反映血液的粘滞性、浓稠性、凝固性。它们既是独立的指标,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可作为缺血性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反映血液的粘滞性,粘度是流度的倒数,即粘度愈大,流动性愈差;粘度愈小,流动性愈好。血液的高粘滞性突出的病理特点是微循环障碍,而微循环障碍既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又促进其发展和恶化。血粘度增高易导致脑组织血管壁的物理损伤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使血小板功能亢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脑血栓形成。所以,纠正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改善微循环成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红细胞压积反映血液的浓稠性,红细胞压积增高,则表示血液浓而粘;红细胞压积降低,则表示血液较薄,全血粘度也相应下降。红细胞压积与脑梗塞面积相关,红细胞压积越高,脑梗塞面积越大,病情越重。因此,红细胞压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纤维蛋白原反映血液的凝固性,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血浆粘度相应增加,两者呈正比关系。纤维蛋白原具有增强细胞间的桥联力和减少细胞表面负电荷作用,可聚合于红细胞周围形成网状,影响血液流动。纤维蛋白原增高时,特别是其活性增强时能直接提高血浆粘度,而血浆粘度增高时又影响全血粘度,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直接或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血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预示自发性缺血、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性增加,纤维蛋白原不仅反映血液的高凝状态,同时是动脉粥样硬化活动性的标志[4]。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可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从而增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还可显著增强乙酞胆碱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扩血管作用以及保护低密度脂蛋白不被氧化[5]。目前阿司匹林已被认为是中风二级预防的重要药物,可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因此采用阿司匹林作为对照药物。

中医学将缺血性脑血管病归于“中风”范畴。张伯臾教授认为中风之发生,主要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所致的血脉不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根本原因[6],故活血化瘀治疗应贯穿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始终。

水蛭咸苦平,归肝经,破血逐瘀消,《本经》:“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为君药,丹参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调经,凉血消痈,《本经》:“破除瘕”,《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重庆堂随笔》:“降而行血”;赤芍苦微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滇南本草》:“……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本草备要》:“散恶血”;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本经》:“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本草汇言》:“……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丹参、赤芍、川芎辅助水蛭加强活血化瘀,为臣药,根据患者症状随症加减。水蛭中水蛭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天然特效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可防止纤维蛋白原断裂成纤维蛋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的聚合,防止纤维凝块形成,还可以抑制凝血酶与血小板的结合,具有的溶解血栓的功能。丹参对多种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同时能激活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促使纤维蛋白溶解。赤芍与川芎合用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降低丙二醛活性,在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能力及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方面产生协同作用,起到抗氧化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本研究结果表明活血降粘方能够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是非常复杂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仅仅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因素,研究血液流变学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早期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着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伯平.血液流变学在脑血柱形成病因分析中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6,4:38.

[2]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37.

[3]霍清萍,孔林,李金菩,等.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证候的多元统计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6):31-34.

[4] Benderly M, Graff E, Reicher-Reiss H, et al. FIB rinogen is a predictor of mort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the Beza FIB rate Infarction Prevention (BIP) study group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1996; 16: 351-356.

[5]赵玉群,马淑平,赵倩.阿司匹林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基础地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715-716.

[6]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1

第12篇

[关键词] 血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070-03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起病急且致死率高,多发于老年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3]。有研究表明,早期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患者机体的凝血状况有密切关系,高凝状况与血栓形成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4-6]。血脂是机体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需物质,可以准确反映机体的脂类代谢情况,是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交联后水解生成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可作为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志物,是机体凝血酶活性的体现;纤维蛋白原是机体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早期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抗凝血酶Ⅲ是机体肝脏生成的一种丝酶抑制蛋白,可有效抑制血栓的形成[7-9]。为了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在早期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价值,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28例与同期健康体检人员130例进行血脂指标、凝血系统指标、血浆指标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冠心病患者128例为观察组,年龄为52~76岁,平均(65.3±10.4)岁,其中男81例,女47例。患者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早期冠心病诊断标准[2]。排除患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感染、肝肾疾病、创伤、肿瘤患者。选择健康体检人员130例为对照组,年龄50~74岁,平均(63.9±11.2)岁,其中男82例,女4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6 mL,于3 000 r/min转速下离心3 min,取离心后的血清。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采用日本岛津CL-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凝血系统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浆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均采用ACL-ELITE全自动血凝仪(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进行检测。生化试剂为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凝血检测试剂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严格遵照说明进行操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脂水平分析

两组血脂水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凝血系统指标分析

两组凝血系统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2.3 两组血浆指标分析

两组人员的血浆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3 讨论

早期冠心病的发生机制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机体血液的高血凝状态是由多种因素诱发的一种止血、抗凝、凝血发生紊乱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血栓前状态,即形成纤维蛋白前的状态,容易引发血栓或多种血液病。在早期冠心病发生过程中,常伴有血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异常表达。

血脂是人体血浆中的中性脂肪和类脂总称,其中中性脂肪为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类脂为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三酰甘油可参与机体的能量代谢,胆固醇主要为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的有效成分之一。血脂含量的变化可以准确反映机体内脂类代谢的情况。血浆中胆固醇或三酰甘油水平迅速升高后,容易引发高脂血症的发生、高三酸甘油酯症等疾病,可诱发血栓的发生。

D-二聚体是一种在纤溶酶影响下由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在机体处于纤溶亢进、微血栓成型、高血凝状态下,血液中的D-二聚体含量将会快速增加。通过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体内纤溶酶的活性、血栓状况、凝血酶的活性,因而可作为监测机体血凝状态的有效指标之一。早期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在于血栓的形成,机体处于高血凝状态时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增加了早期冠心病发生的概率。

纤维蛋白原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与早期冠心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早期冠心病发生的有效独立指标,能有效反映出机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真是程度,对于临床诊治冠心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当机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后,其体内的血液将处于一种高血凝状态,伴有血脂的异常变化,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当粥样动脉硬化部位的斑块发生破裂后,作为凝血因子的纤维蛋白原将直接参与血栓的形成,进而增加早期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抗凝血酶Ⅲ是一种有效的含丝氨酸的蛋白酶抑制剂,对凝血酶及其因子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通过精氨酸与丝氨酸的肽键链接相结合后会生成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复合物,进而使凝血酶失去活性,机体内抗凝血酶Ⅲ的含量越高,对凝血酶的抑制效果越明显,更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因而抗凝血酶Ⅲ与血栓存在一定程度负相关。抗凝血酶Ⅲ的降低将会增加早期冠心病发生的概率。

凝血酶原时间是机体凝血系统中较为敏感的临床指标之一,可有效反映出机体的外源性凝血是否出现异常,主要的作用原理为机体在发生血小板缺乏时,通过加入大量的组织因子和钙离子后,满足机体凝血系统的外源性凝血条件后,将会使得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最终引发血液凝固,对于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也是机体凝血系统中较为敏感的临床指标,可准确反映出机体的内源性凝血是否出现异常。内源性凝血因子包括因子Ⅸ、Ⅹ、Ⅴ、Ⅷ、Ⅻ、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在机体发生凝血过程中均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准确检测有助于对早期冠心病的准确判断。

本次研究表明,血脂检测中,观察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血管粥样动脉硬化发生过程中,内皮损伤、脂质浸润、单核细胞吞噬脂质等反应均转变成了泡沫细胞,增加了血液中的脂肪物质含量,增加了引发各种心脏疾病的风险。凝血系统指标检测中,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说明凝血时间的缩短,加快了脂质的聚集速度,增加了发生冠心病的风险因素。血浆指标检测中,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说明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升高后会加速血栓的形成,抗凝血酶Ⅲ的降低会减少对血栓的抑制,进而增加早期冠心病的发生几率。

综上所述,早期冠心病患者存在血脂、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的异常表达,及早检测有助于早期冠心病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Cao J,Zou H,Zhu BP,et al. Sex hormones and androgen receptor: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elderly men [J]. Chin Med Sci J,2010,25(1):44-49.

[2] Elias SE,Proena RV,Koller MT,et al. Coronary calcium score improves classifica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in the elderly:the Rotterdam study [J]. J Am Coll Cardiol,2010,56(17):1407-1414.

[3] Lavie CJ,Milani RV.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in secondary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revention [J]. Prog Cardiovasc Dis,2011,53(6):397-403.

[4] Kang P,Li FF,Yao D,et al. Association analysis on pulse graph characte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ts blood-fat and thrombin [J].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13(5):810-815.

[5] Loon JE,Maat MP,Deckers JW,et al. Prognostic markers in young patients with prema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Atherosclerosis,2012,224(1):213-217.

[6] Pradeep N,Kausik KR,Christopher P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current and future therapies [J]. J Am Coll Cardiol,2010,55(13):1283-1299.

[7] Meng R,Li ZY,Ji XM,et al. Antithrombin Ⅲ associated with fibrinogen predicts the risk of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 [J]. Clin Neurol and Neurosurg,2011,113(5):380-386.

[8] Tu CM,Hsueg CH,Chu KM,et al. Simultaneous thromboses of double coronary arteries in a young male with antithrombin Ⅲ deficiency [J]. Am J Emerg Med,2009,27(9):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