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首页 精品范文 系统论文

系统论文

时间:2022-03-24 22:12: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系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系统论文

第1篇

1、GIS信息系统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与GIS技术的结合使得GIS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该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Flex技术为基础的RIAWebGIS管理信息系统由数据库以及WEB服务器和WEBGIS服务器组成。FlashPlayer根据Web上面的服务不同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采用AMF进行校验可以使得服务器和FlashPlayer二者之间实现交互,利用该协议可以传输大量的数据,这种通信方式效率较高。GIS的功能是由ArcMS服务器来提供的,其与数据库之间的连接通路为ArcDE,通过该通路可以实现快速的数据的读取。ArcMS还提供相应的数据地图以及栅格数据等,栅格地图的运用使得计算机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使得系统的响应和服务体验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应用服务器的瓦片技术实现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数据的传输、处理以及显示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客户端计算机的负担,将处理运算的任务交给性能强大的服务器来实现。

2、煤矿管理地理信息系统

在本文利用GIS系统建立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用到了矢量的栅格地图数据和双缓冲技术,在这个过程中要对煤矿管理中的基本业务数据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而且各个数据之间的层次要分析的较为清楚。也就是煤矿管理信息系统要包含煤矿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属性信息,而且还包括了一些空间信息。利用空间信息可以对于空间信息中的某些位置进行描述,即可以通过坐标在GIS系统中进行显示;在煤矿管理的过程中其数据量非常的庞大,而且其包含煤矿中大量的其他数据,还包括煤矿中一些设备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其进行管理,还能够通过该信息系统对于每个环节进行监控,将监控的参数或者是数据显示在系统的模型中,这些环节或者是参数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图形来进行标记或者是显示,这些环节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线或者是面,通过建立该区域的数学模型来重现煤矿的三维结构,并且现实的结构和对应的几何特征能够进行一一对应。几何特征或者是地物特征都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在该地理信息系统中进行显示。根据煤矿系统管理的属性可以将煤矿管理系统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煤矿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构建,其次是对于煤矿日常业务的管理,然后是对于煤矿中各个区域的监控。对于日常业务的管理包括对于工人信息的记录,对于工人考勤信息的记录,对于工人工作时间信息的记录,对于工人工资信息的记录,对于工人奖惩信息的记录等,这些信息都会被存储到系统的数据库中。

该煤矿管理信息系统利用WEBGIS技术实现了煤矿矿区三维立体结构的重建,利用GIS技术实现煤矿区域周围高程信息以及地理信息的提取,然后将这些高程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矿区立体模型的重建。在该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还加入了对于重点区域的视频监控,监控的内容涉及对于煤矿区域的安全性监测,通过视频处理技术对于监控区域内部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如可能出现的塌方风险,瓦斯爆炸风险;而且还对于煤矿监控区域中的人员的行为进行识别防止出现安全事故。综上所述,本文对于煤矿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求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于GIS技术以及WEBGIS技术在煤矿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属性数据,并结合煤矿区域的地理信息对于煤矿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设计与开发,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可视化好,能够有效协调处理矿区的事务。

作者:苏志强 单位:重庆千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第2篇

1质量的定义是什么?

现念:质量即符合要求,而不是好。

传统理念剖析:如果把这个问题向公司高层和中层的各位领导和基层的员工询问,估计会有几十种不同的答案。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对每天挂在嘴边的质量每个人理解都不一致。

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质量意味着好,而质量越好就要多花钱。这使质量的定义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认为质量越好,如果顾客对产品要求的等级是A,我们重视质量就是要给顾客A++的产品,只有多花钱才能把质量做好,才能赢得顾客。在这种质量观念的指导下,往往组织会提供给顾客本身并不需要的质量,结果导致产生了质量的过剩。

另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质量差不多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产量和成本。这种质量观念往往会使产品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使组织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结果导致了质量的不足。

思索:联系组织的现状,我们是否应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质量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首先,提出的问题是:谁的要求?当然是顾客的要求。但是我们对顾客的要求明确吗?我们真正了解顾客的要求吗?如果一个组织的客户是有限的几个或几十个,那么该组织对客户的需求通过业务员或平时的沟通或订货合同可以基本掌握。但如果一个组织的顾客是千家万户,有数亿的顾客,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顾客群要掌握顾客的需求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顾客群也客观存在着层次的差别:农村顾客群、中小城市顾客群、大城市顾客群、海外顾客群。每个层次之间对组织产品的需要会有较大的差异,试想将组织生产的一种规格的饮料同时既放在西部边远农村简陋的零售店销售又摆在上海白领夜生活的酒吧柜台上出售,希望既能满足农村孩子的需要又能满足上海白领的需要,是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由此联想:我们在设计、研发、工艺、设备选型、原材料、质量控制侧重点、包装设计、生产控制是否需要更多地考虑不同顾客群的不同需要?

组织存在有过剩的质量和不足的质量吗?很显然,不足的质量是存在的,这也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但是对过剩的质量,我们也应予以关注。因为过剩的质量是顾客所不需要的,过剩的质量存在即意味着浪费。试想:我们是否需要每个生产线都配置昂贵的生产设备?我们投向农村的产品是否都需要用昂贵的生产线进行生产?规定的产品工艺参数是否存在质量过剩的现象?对于直接影响顾客感观刺激的包装质量是否存在质量的不足?对十分刺激消费者的感官问题,如沉淀、悬浮物等是否存在质量的不足?对不同消费顾客群的产品是否需要有不同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方案?组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配置了:一流的生产设备,一流的分析检测设备,为什么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却总不如所愿?现实是:一个组织如果对质量的定义没有一致的理解,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需要高质量之处往往存在着质量的不足,而在不需要高质量之处往往存在着质量的过剩。

2质量系统的核心应该是预防

质量系统的核心是预防。产生质量的系统是预防,不是检验。检验是在过程结束后,把坏的从好的里面挑出来,而不是促进改进;预防发生在过程的设计阶段。包括沟通、计划、验证以及逐步消除出现不符合的时机;通过预防产生质量,要求资源的配置能够保证工作正确的完成,而不是把资源浪费在问题的查找和补救上面凡不符合项都有原因,凡产生之事皆可预防。其实我国古人早就有了预防的思想,如唐朝韩愈所说的那样,“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

传统理念剖析:很多管理者都能够理解预防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管理者对预防非常重视。问题在于很多管理者把以下的工作方法或理念当成了预防:

多一些检查总能发现一些问题。多一些检查有两个方面的现象:一种是管理层总希望多购置昂贵的检测分析设备来提高检验分析的能力,认为有了很高的检验分析能力就能够多发现问题,起到预防的作用;另一种是:管理层总喜欢多派一些检查人员到车间现场去进行定时或不定时的检查,认为只要多去检查,多发现问题,就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起到预防的作用。

预防的重点是生产环节和基层的员工。管理层认为预防的重点应是:对生产过程与基层员工进行严格的监督,因为是他们造成了质量问题。

联系很多组织的现状,我们是否应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A检验和分析不产生质量,检验和分析是不增值的活动。但在许多的组织中质量系统的人员构成比例是检验人员数量:质量管理人员数量=1~2。如果一个组织的质量系统人员构成比是这样的话,说明该组织的质量系统还是处在检验控制和事后把关的阶段,其质量系统的核心是检验而不是预防。

B预防的重点应该是生产过程还是设计、试验、过程策划阶段?如下图所示:影响成本的因素

如上分析:设计、设计工程、试验、过程策划,发生的总成本只有15%,而生产发生的成本达85%,所以平时管理层很自然地将预防控制的重点放在了生产过程上。而实际上设计等过程发生的成本虽只有15%,但实际对成本的影响却达到了95%,而生产发生的成本虽高达85%,但实际对成本的影响才只有5%。这说明质量系统的预防重点应放在设计、设计工程、试验和过程策划各环节,而不仅仅是生产过程。但现实是:许多组织的设计、研发、过程策划、试验的各工作环节都会排斥质量系统的介入。组织的管理层也不鼓励质量系统的介入,管理层认为质量系统只要把生产环节控制好就不错了,生产环节有着太多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检查和纠正。

第3篇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疑似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以自述腹痛、血尿、阵发肾绞痛等症状就诊,知情同意后参与本研究。其中男97例,女23例,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52.8±9.2)岁。本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检查方法

1.2.1CTU检查仪器型号

Aqullion16层螺旋CT机,日本东芝公司生产。扫描层厚2.5~3.2mm,螺距1.25,电压120kV,电流250mA,扫描野350mm。常规准备,嘱患者平躺,先行普通CT、增强CT扫描,再行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扫描。增强扫描仪非离子造影剂辅助,用量1.5ml/kg,速率不超过3ml/s。行多层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后处理方式,保证图像清晰度。

1.2.2MRU检查仪器型号

1.5T超导单梯度磁共振成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先行轴位T1及T2加权常规扫描,定位水平成像序列。二维扫描参数:TR:max、TE:1200、扫描野35~40、层厚70mm、间距0、二维扫描、扫描9s;三维扫描参数:层数增加至21层,扫描时间270s,其他同二维扫描。经MIP重建后仪器得出扫描图像。

1.3研究方法

综合手术、病理、临床随访结果,确定泌尿系统疾病有无及类型,以此为金标准,分别评价MRU、CTU二者检测敏感度、特异度、检测准确率。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金标准检测结果

金标准检出输尿管恶性病变14例:原发性恶性肿瘤10例、继发性恶性肿瘤4例;良性病变38例:囊肿10例、结合8例、单纯积水7例、单纯狭窄6例、其他7例;结石及结石相关病变51例。总阳性率85.8%。

2.2三种检验方法与金标准对比

CTU检测阳性89例,其中真阳性83例,其检测敏感度为0.806,特异度为0.824;MRU检测阳性96例,其中真阳性81例,敏感度0.786,特异度0.706;联合两种检测方案,对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结果与金标准完全一致。三种检出一致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4篇

KD患儿常有尿改变,包括蛋白尿、血尿和脓尿。其中脓尿是最常见的表现之一。Turner等报道没有尿路感染的KD发热儿童有43%的有脓尿,而发热儿童只有9%的有明显的脓尿,这一发现表明,脓尿是KD的特征之一。KD的无菌性脓尿与尿中单核粒细胞有关。尿中的主要细胞是单核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KD的无菌性脓尿是由于非特异性的血管炎导致尿道炎。Melish等报道4例KD伴脓尿患儿,从膀胱抽取尿液没有发现白细胞,这表明尿道炎是白细胞的来源,然而,Watanabe等发现5/10例患儿膀胱尿中有白细胞,并伴有尿蛋白水平增高和β2微球蛋白增高,KD伴有脓尿者血清尿素氮和肌酐较不伴有脓尿者高。这一结果提示有些KD患者的无菌性脓尿来源于尿道和(或)肾脏。最近还有报道1例KD伴急性膀胱炎,说明KD的脓尿可来源于膀胱。黄华等报道15例年龄<1岁的不完全性川崎病(IKD)首发表现为脓尿(尿白细胞≥10/HP),尿培养阴性。按KD治疗后脓尿痊愈提示在疾病初期,高热伴脓尿的婴儿疑为尿路感染时,如果患儿血象过高,CRP和ESR显著增高,血清白蛋白下降,或肝功能异常,连续使用两代以上头孢类或其他抗生素无效,仍持续高热,即便发热时间<5d,仍需警惕患儿是否有KD,特别是IKD的可能。KD的脓尿不总是无菌的,Shiono等报道1例KD左侧膀胱输尿管反流相关的脓尿和肾盂肾炎,由大肠埃希菌所致。Wu等报道8/75例KD有细菌性脓尿,目前还不清楚是细菌性尿路感染(UTI)引起的免疫紊乱所致KD,还是KD共存的感染。目前认为是感染激发易感宿主的免疫系统所至,因此,认为是UTI引起的KD临床表现。

二、急性肾损伤(AKI)

AKI是一个新的名词,代替急性肾衰竭,主要强调肾损伤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没有表现出可测得的肾功能指标下降之前,肾损伤已经发生。AKI常分为3个病理生理范畴,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KD导致的AKI有肾前性和肾性。而小管间质性肾炎(TIN)、HUS、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DSS)是肾性AKI的原因。肾前性AKI:发展为肾前性AKI的KD患儿几乎都伴有急性心力衰竭(AHF)或因胃肠功能紊乱导致低血容量,肾活检没发现肾小球和肾小管病变,随着AHF和低血容量的纠正,AKI恢复。部分KD患儿发展为AKI可能系AHF引起肾低灌注所致。肾性AKI:TIN是AKI的常见原因,特征是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在肾组织中发现有Th和Ts细胞,这提示这些细胞对TIN有致病作用。Veija等报道1例2岁男孩确诊为KD,同时发现伴有TIN,最后出现AKI,肾活检表现为弥漫性间质单核细胞和多形核细胞浸润,通过按KD治疗病情恢复。大多数肾性AKI不需要特殊治疗,少数需要血液透析。Bonag等报道1例8岁男孩,除了有典型KD表现外,还有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及急性肾功能减退等肾活检表现为TIN伴轻度系膜区扩大,无血管受累,诊断为KD伴肾病综合征和AKI,通过支持疗法病情痊愈,没有使用激素。说明KD合并的肾病综合征随着KD的治愈,肾病综合征可以自然缓解,而无需针对肾病综合征进行特殊治疗。有研究尸检1例因KD死亡病例发现TIN伴轻度系膜基质增多。这些均说明KD所致肾性AKI是由于肾小管间质炎症所致。因为T细胞活化在TIN和KD发生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可以使KD患儿发生TIN。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Nagamatsu等报道1例3岁KD男孩,发展为肾性AKI,病理学特点是:光学显微镜肾小球正常,电镜可见电子致密物上皮下沉积,提示由于免疫复合物导致的肾小球病变。与KDSS相关的AKI:KDSS是KD的一种严重形式,表现为低血压和灌注不足。炎症指标显著增高,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增高,二尖瓣反流,长时间心肌功能障碍。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10例发展为AKI,8例有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有10例AKI恢复没留肾的后遗症,MacArdle等报道1例2岁男孩KDSS发展为AKI,进行腹膜透析,肾活检肾小球正常,有少量浆细胞和嗜酸粒细胞浸润,肾小管坏死,这些表现提示AKI的发生是急性肾小管坏死(ATN)和多器官功能不全所致。

三、HUSKD并HUS

有2例报道,Ferriero等报道1例2岁KD女孩,有轻度HUS表现,通过支持治疗痊愈。Heldrich等报道1例3岁KD女孩,出现HUS和过敏性紫癜。虽然其发病机制不清楚,也没有进行肾活检,推测可能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

四、急性肾炎综合征(ANS)

ANS的临床特征是血尿、水肿、高血压。部分有中等蛋白尿、肾功能不全。大多数为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有些血管炎也可以出现ANS,如过敏性紫癜、Wegener肉芽肿、微血管炎等。Salcedo等总结7例KD并ANS,6例是儿童,平均年龄5个月,ANS的发生时间为2~30d,平均20d,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的发生率分别为7/7、6/7、5/7、4/7,C3和C4下降者为4/7,2例发生轻度肾功能不全,肾脏改变随着KD的缓解完全消失,而6例存在冠状动脉损伤,1例进行肾活检,表现为系膜增殖性肾炎伴间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系膜区有IgM和C3沉积,电镜发现系膜区和内皮下有电子致密物沉积。KD并发ANG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基于发现有电子致密物沉积于肾小球,4例有C3和C4下降,推测部分可能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

五、肾病综合征

虽然蛋白尿在KD很常见,但发展为肾病综合征者少见,Krug等报道3例KD,年龄分布为4、4.5、8岁,有肾病综合征表现,所有3例均给予阿司匹林和静注丙种球蛋白,均未使用皮质激素,2周内蛋白尿完全消失,Gatterre等报道11例KDSS,其中3例出现肾病综合征,尽管症状的严重程度不一,但所有肾病综合征患儿痊愈无任何后遗症。张琴等报道1例8岁男孩KD合并肾病综合征,肾病综合征发生在KD的恢复期,肾活检发现肾小球呈分叶状,系膜细胞及基质弥漫高度增生,广泛插入,形成双轨征,毛细血管管腔高度狭窄,基膜内系膜区可见嗜复红蛋白沉积,肾小管灶状萎缩及多数蛋白管型;肾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小动脉管壁增厚。病理诊断: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加用激素、环磷酰胺冲击、对症治疗,2个月后病情明显改善。

六、肾小管功能异常

肾小管功能异常时有报道。大多数研究是通过测定尿中尿溶酶体、尿IL-6、β2微球蛋白水平和尿NAG酶,发现这些指标在KD急性期增高,说明存在肾实质损伤。最有价值的研究是Watanabe等对23例KD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进行检测,根据尿分析结果分为3组,无脓尿、膀胱性脓尿、尿道脓尿。发现大多数KD有尿β2微球蛋白增高,但膀胱性脓尿患儿尿β2微球蛋白较尿道脓尿和无脓尿组更高。KD的肾小管功能异常的机制至今仍不清楚。

七、总结与展望

第5篇

系统设计

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智能语音模块和显示模块。

1智能语音开发模块设计

1.1MCU芯片的选择

从对功能的分析可知,系统不需要对数据做大量的存储,故不设片外存储器,也不需要特别复杂的控制,所以选择了单片机AT89C51RC2作为主控芯片,大大降低了成本。该芯片是一个具有高性能闪存的微型控制器。它包含了16K或32K字节的程序和数据闪存块。该闪存在并行编程模式或在具有ISP串行模式或者软件串行模式下都可以编程。AT89C51RC2保留了80C52的256字节内存所有内部功能,有一个可编程计数器阵列,一个1024字节的XRAM,能存储更多的代码。全静态设计降低系统功耗的AT89C51RC2,允许在它的时钟频率下降到任意值,甚至到DC状态,不会丢失数据。

1.2语音芯片的选择

ISD4004工作电压为3V,单片录放时间为8~16min,芯片采用CMOS技术,内含振荡器、防混淆滤波器、平滑滤波器、音频放大器、自动静噪及高密度多电平闪烁存贮陈列。芯片采用多电平直接模拟量存储技术,每个采样值直接存贮在片内闪烁存贮器中,能非常真实、自然地再现语音、音乐、音调和效果声。芯片设计基于所有操作必须由微控制器控制,操作命令可通过串行通信接口(SPI或Microware)送入,满足对语音录制和播放的要求。ISD4004系列芯片相对于ISD1700系列芯片、pm60系列等优点突出,能存储的语音长、编程控制简单。录音、放音、停止放音、快进、快退等只需发送相应的指令就可完成,使用灵活。

1.3智能语音模块硬件设计

智能语音硬件模块是在中青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89C51-ISD4000语音开发板基础上扩展1个串口和多个I/O口控制电路设计而成,原开发板也是采用89C51系列芯片和ISD4004设计,系统比较稳定。板上主要有AT89C51RC2单片机、ISD4004语音芯片、LM386功率放大器、通用键盘按钮。还有驻极体话筒(MIC)、话筒放大器、音量电位器、发光管、通用耳机接口等部件。

2显示模块的设计

2.1显示屏的选择

LED屏是由发光二极管排列组成的显示器件。它采用低电压扫描驱动,具有耗电省、使用寿命长、成本低、亮度高、视角大、可视距离远等多方面优点。其最大特点是制造不受面积限制,可达几十甚至几百平方米,可应用于室内外的各种公共场合显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图像等各种信息。本系统选择单基色、灰度为256级的室内LED显示屏,相对LCD价格低廉,能满足设计的基本需求。

2.2LED驱动模块的设计

为了减轻MCU的工作负担,简化AT89C51RC2的电路设计。LED显示屏控制电路独立出来与MCU进行通信控制,MCU按照LED显示屏驱动电路的接口要求,发送相应的指令控制LED屏显示。由于只需显示文本字符,系统选用市场上非常成熟的VSBLED显示屏控制卡。该卡可以根据需要导入不同的字符库,而且还可以多种方式显示字符,非常适用。系统采用简易RS232接口与MCU连接,可选波特率:9600,14400,19200,38400,57600,115200。数据发送过程可能产生错误、超时、溢出等,系统需制定有效的数据组织方式,使接收方能校验数据的正确性。为了能检测数据错误并能准确地识别每一个命令,使用如下的数据帧结构组织数据:每个帧的长度为512字节,数据和CRC16部分采用字符填充法来替换这两部分出现的0x55和0xAA,替换过程为:扫描数据和CRC16部分,将这两部分中出现的0x55、0xAA、0xBB,用0xBB和字符+1替代。如原始数据为:0x55、0xAA、0xBB,替换后的数据为:0xBB、0x56、0xBB、0xAB、0xBB、0xBC。

软件控制系统设计

1设计思路

软件控制系统主要完成语音存放地址的分配、语音段的组合与播放;语音信息与显示屏信息的同步、显示内容和显示方式的控制;显示当前、前次呼叫的患者号、诊室号和其它相关内容;完成实时响应各诊室呼叫请求、冲突处理、实现诊室的顺序叫号。系统语音信息采用了现场录音和语音合成两种技术。现场录音时,系统需指定ISD4004的某一地址用于存放语音;语音合成可顺序存放系统需要的内容。两者的区别在于现场录音需要去噪,而合成语音无此问题。根据呼叫的情况,软件系统根据语音存放地址调用相应的语音段并合成后播放。系统必须要保证语音信息与屏幕显示同步,才能完成正常的分诊呼叫,即要求在呼叫信息进行语音播放时,LED屏也需同步显示。主控芯片与显示模块采用串行通信方式。显示模块需要完成显示内容和显示方式的控制,根据通信协议需要有大量的数据传输,还需完成数据通信纠错等功能,处理时间较长。语音信息的合成相对较快,系统先根据呼叫情况完成与显示模块的通信,之后再处理语音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此种处理方式可以基本保证语音与LED屏显示同步。

多个诊室同时按下呼叫键时产生呼叫冲突。呼叫冲突解决不当可造成显示语音模块与实际就诊号不同步,或者产生叫号顺序紊乱甚至丢号等情况,需要有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在冲突的情况下系统仍能正常工作。对于各间诊室的呼叫信息,系统采用类似队列的数据结构进行缓冲,即先进先出。系统为每个诊室分配1个状态变量,当该诊室呼叫时将其置为1,没有呼叫或呼叫处理完毕将其置为0。为了防止长时间呼叫产生干扰,只有在诊室状态为0时呼叫才有效。系统顺序扫描缓冲队列中的状态变量,根据状态变量完成相应处理,并保存本次呼叫信息,执行下次呼叫时,显示屏上依然提示显示本次呼叫信息。软件设计了快速增加和减小呼叫序号功能,用于应对断电或者误操作等导致的错误呼叫问题。另外系统具有防抖处理,避免按钮的误操作。

2系统软件流程

系统工作模式有录音模式、自动分诊模式、空闲模式。录音模式与其他模式之间的选择采用硬件选择,自动分诊模式和空闲模式之间的选择采用软件控制。系统软件流程如图2所示。

结束语

第6篇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

等距离环绕白龟山水库一周,在此之内近似均匀地选取16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其空间整体分布如图1.根据《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具体定义,从水边到岸上,每个样地大小为7m×7m.每个样地内选择7个1m×1m样点,并采集样点内不同类别的优势种草本群落,竖直方向每隔1m取一个样点.其中第4、8、11号样地由于特殊地形的原因分别取5个、6个、6个1m×1m样方,共计108个1m×1m的样点.调研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的种类、群落类型、人为干扰情况,同时记录样地所在地的海拔、经度、纬度、坡度等.根据不同干扰程度下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对比分析得出结果.

2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野外实地采样,室内整理分析可知白龟山水库主要草本植物群落(表1)及每块样地的草本植物多样性状况。

2.1库区纵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库区纵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即库区上、中、下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实地调查的16个样地中1-5号样地为水库下游样地;6-8号样地、14-16号样地为水库中游样地;9-13号样地为水库上游样地.对表2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果如表3.从表3中可得到:上游草本植物种类只有9种,中游草本植物种类为12种,而下游草本植物种类有13种之多.因此,库区纵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有上升的趋势.

2.2库区横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库区横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即从水域到陆地(依次为近湖岸、中湖岸、远湖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表2中样地1-16,每个样地中的小样点1-2为近湖岸,3-5为中湖岸,5-7为远湖岸.植物群落的高度与湖岸远近关系由图2表示.对表2进行整理,得干扰因素与湖岸远近关系如表4.表4中近湖岸样点所受干扰因素中16个样点为水淹,14个样点为轻度水淹,水淹占近湖岸所有干扰因素的88.22%;中湖岸所受干扰因素较少,仅占33.33%;远湖岸受踩踏的样点为24个,受火烧影响的样点11个,踩踏和火烧双重影响的样点2个,分别占干扰因素的64.86%,29.73%,5.41%.因此近湖岸主要受自然干扰水淹为主,远湖岸主要受人为干扰踩踏和火烧为主,中湖岸受干扰影响最小.由于无干扰时,草本群落自然生长,高度为自然高度,物种最多,遵循自然演替规律;有干扰时,草本植物受到影响,一般会变矮小,一些物种可能会消失,物种多样性下降.因此,草本植物的高度和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成正相关。据图2及表4可得:①近湖岸草本植物群落高度较低,长势较差,主要原因为湿地水淹等自然干扰因素影响所致,草本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②远湖岸近道路草本植物群落高度最低,长势最差,一方面是其获得的水分和养分过少,并且长期受到火烧、踩踏等人为因素干扰,造成远湖岸近道路草本植物稀少、矮小,草本植物多样性较少;③中湖岸草本植物群落受水淹和人为干扰最小,并且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因此,中湖岸草本植物群落表现为高度最高,长势最好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应该作为湿地植被群落的重点保护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由于重力作用及其他因素,上游湿地的水分和养分流失过多,造成位于白龟山水库上游湿地的草本植物得不到较好的生长环境,因此产生了库区上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较少;中游湿地草本植物获取的水分和养分等营养物质多于上游湿地草本植物却少于下游,因此其草本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而处于库区下游湿地的草本植物获取充足的水分养分等营养物质,所以,其草本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因此库区纵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上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较少,中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而下游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2)白龟山水库从水域到陆地横向空间湿地草本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为:①近湖岸草本植物群落高度较低,长势较差,主要原因为湿地水淹等自然干扰因素影响所致,草本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②远湖岸近道路草本植物群落高度最低,长势最差,一方面是其获得的水分和养分过少,并且长期受到火烧、踩踏等人为因素干扰,造成远湖岸近道路草本植物稀少、矮小,草本植物多样性较少;③中湖岸草本植物群落受水淹和人为干扰最小,并且可以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因此,中湖岸草本植物群落呈为高度最高、长势最好的趋势,草本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

3.2建议1)科学实施白龟山水库湿地恢复工程.一是增加区域水域面积,通过退耕还滩、生境改善、湿地补水等措施促进湿地景观恢复和发育;二是拆除非天然材料护岸,在开阔水面近岸处设置浅水区,保护水岸自然弯曲状态,种植沉水、浮水、挺水植物,恢复水陆边界的生态属性;三是根据白龟山水库草本植物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合理建设,提高其生物多样性.由于中湖岸所受干扰因素最小,草本植物多样性最丰富.因此,建议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重点应放在中湖岸的草本植物群落上,在近湖岸可种植耐水淹草本植物群落,远湖岸游人较多的区域种植耐踩踏草本植物群落,并禁止烧荒,以保护白龟山水库湿地生态环境.2)建立完善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一是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政府部门应加快湿地保护管理站、管理点和检查哨卡建设,成立湿地保护巡查队伍,逐步形成完善的湿地管理、监测网络,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二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观察塔、界桩、标牌和围栏等保护设施,便于巡护、管理、防火、保护和宣传;三是建立科研机构和生态监测体系.开展湿地保护区内资源调查、研究和生态环境监测,为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科学依据.3)加强湿地的保护宣传和政策引导.一是通过媒体和宣传单、展板等形式,积极开展湿地科普和法制宣传建议,举办各种保护白龟山水库湿地的活动,如环湖播撒草种、向公众发放保护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宣传单等,使人们认识湿地的功能价值,认识到保护湿地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提高人们对湿地保护的重视程度和保护意识;二是要把湿地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法制制度、政策措施、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实行湿地保护检查、考核、通报和奖惩制度等行之有效的办法,有效地保护好湿地资源.

作者:鲁迪钱宏胜廖秉华王志超李仲凯单位:平顶山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7篇

将用户、终端、网络、模态联系在一起,需要贴近复杂的环境,贴近异构终端、异构网络环境,尤其是能够符合三网融合环境的需要,而在这种环境下,用户首先通过终端,经过各种异构网络接入三网,再统一链接到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用户才能使用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海量的信息资源[9];学术界一直研发新一代信息网络,国外的参考文献主要包括文献[10][10]、文献[11][11]、文献[12][12]、文献[13][13];同时现有技术中能够链接终端、三网和系统的主要是张宏科教授及其团队的一体化标识网,该技术通过接入标识代表终端的身份,通过交换路由标识表示终端的位置信息,通过连接标识作为服务连接和用户身份的标识,服务标识表示业务的各种服务,该技术对流媒体、话音、数据等给予支持,该技术相关的参考文献主要包括文献[14][14]、文献[15][15]、文献[16][16]、文献[17][17];基于此进行研究。

1.1用户、终端、网络的研究

为了研究用户模型,首先研究用户如何使用云平台下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用户接入到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必须使用终端,通过网络接入。在这个过程中,终端呈现异构化、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①终端目前可能使用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中的任何一网,可以通过WLAN、WWAN、Internet、PLMN、HFC、传统CATV、Ethernet和OAN中任何一网,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也可能使用其他网络,其网络方面的特征呈现异构化、多样化;②终端类型和型号都很多,其功能、用途等明显不同,造成构造的不同和复杂化;终端和网络的异构化、复杂化、多样化,造成了其效果差异化很大,主要体现在:①显示效果方面;②音效效果方面;③网络方面;④计算复杂度方面;⑤可用空间方面。从显示效果的角度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终端不同,其显示屏幕的大小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手机和电视的差距是最为显著的之一,笔记本、PC等终端设备屏幕往往适中,显示屏幕大小的不同一方面和用户持有终端是否便利有关,另一方面关系着用户浏览信息资源时屏幕的尺寸和效果。②终端不同,其显示所使用的分辨率不同,体现为显示时的效果明显不同,如显示时的清晰细腻程度、拍照取景和视频播放的效果等等,而且部分终端的分辨率是固定不变的,无法进行调节。③文件的格式不同,其显示效果可能不同,例如常见的视频格式有AVI、MPEG、DIVX、MOV、ASF、WMV、RM等,不同的格式记录相同的视频信息,其显示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④显示效果的程度决定了用户视觉角度质量的高低,其对于文本、图片、图像、单一的视频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对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效果也是有一定影响的。⑤显示效果的程度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用户是不同的,其高度影响高度依赖视觉的用户,但当用户不依赖于视觉的时候影响则不大。从音效效果方面来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终端硬件不同,其发声所用的效果不同,即使终端硬件相同其发声的效果也可能不同,例如一台笔记本电脑,如果其声卡是集成的则往往没有独立的声卡效果好,同样不同厂商所生产的声卡效果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别,不同时间、不同技术所生产的声卡效果也往往不同,但音效效果在设备、设置、播放内容等完全相同的前提下是一致的。②不同的音频文件,其效果可能不同,首先数字音频技术指标采样率、压缩率、比特率、量化级,分别控制单位时间内波形采样的数据数量、音乐文件压缩前后大小的比值、记录每记录音频数据一秒钟所消耗的比特值的平均值、用多少位二进制的数据描述的声音波形;其次,不同的音频文件格式不同,其音效的效果也可能不同,常见的音频文件格式有WAV、MP3、WMA、OGG、APE等。③对于部分终端来说,音效效果是可以调节的,但依然存在音效无法调节的终端。④音频效果的程度所带来的影响,对于不同的用户是不同的,其高度影响高度依赖听觉的用户,但当用户不依赖于听觉的时候影响则不大。从网络的角度来看,①目前大部分的电视网依然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存在单向和双向的问题,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单向和双向的问题最终会被解决,但是目前一段来说其依然是问题的一部分。②网络不同登陆方式可能不同,例如如果用户借助电信网登陆和使用服务有两种模式,其一是通过以点播为基础的短信息服务,需要利用短信服务的平台来传输信息,由于其平台经常是第三方提供的,因而实时性往往较差;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GPRS网络,这种方案的缺点是覆盖率较差、传输速度低、费用高,但可以实现实时。从计算复杂度方面来看,终端之间的差异很大,以电视网的机顶盒和电视机来说,即使运行一个非常简单的动画也会非常困难,而相同的困扰在计算机上往往不存在,换句话说计算复杂度高的资源无法在部分终端上运行,但同时部分终端上如果使用计算复杂度低的文件则也会浪费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同的终端适合使用的信息资源在内容、格式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从可用空间的角度看,如果可用空间的大小无法支持对应的操作,则后续的操作无法进行,同时可用空间较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运算速度。对于可用空间的大小,不同的用户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部分用户可能对终端的最小可用空间有自己的要求;还有一部分人对最小可用空间没有要求,但是最小可用空间不够用的时候会有自己期望的行为和操作。

1.2用户行为研究

用户的行为,①指用户使用云平台下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的行为,其根据用户的身份、目的、习惯、兴趣等不同而不同,用户可能是进行检索、获得、修改、保存信息资源,也可能是对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如计费等;既包括其行为的种类、参数,同时还应该包括其行为所导致的结果。②用户的行为受到其本身的制约,既要受到其身份影响,又受到其兴趣和目的影响,但最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可以通过用户的行为获得用户的信息,并做出调整,以便更精确地认识和了解用户。

1.3用户偏好研究

用户偏好,指用户在考虑服务或者商品的时候按照其自身意愿所做出的带有倾向性的符合理性的选择,是用户理性、认知和心理感受权衡后的综合结论,是用户个性化的体现。在云计算平台下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中,其可以作为个性化服务推荐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由终端、网络等带来的与视频、音频、可用空间等有关的偏好信息,此偏好信息用于确认用户偏好的信息资源的模态类信息,在此类偏好中用户往往偏爱一种或者几种终端,同时对于不同终端参数设置有不同的偏好;②用户偏好的信息资源内容方面的信息,包括学科、方向、难度等,这种偏好主要来源于用户原有的背景如职业、专业、知识层次等,并随着用户的发展而改变;③其他偏好,主要包括终端、所途经的网络、所在的位置等;④用户ID,用以唯一地标识和区别用户。

2用户模型研究

2.1用户基本信息模型

根据对用户、终端、网络的研究,建立用户基本信息模型,包括三类信息,分别是用户信息、终端信息和网络信息(详见图1)。其一是用户信息如用户ID、姓名、身份、年龄、知识层次、密码、密码提示问题、组别,其中①用户ID、密码是不可以省略的,其需要在用户登陆的时候确定用户的基础信息,同时用户ID对于整个系统来说是唯一的,也就是说所有用户的ID是没有重复的,是“独一无二”的;②身份、年龄、知识层次三项可以用于辅助确定用户的身份,以便在后续用户偏好模型未获得具体信息之前初步判断和获得用户的偏好信息,但鉴于部分用户的特殊性某些情况下是允许被省略的;③用户信息可以通过组别确定用户的权限的确认。其二是终端信息包括终端ID、终端参数等,其中①终端ID用于确定接入和登陆到图书档案系统的终端的身份,通过检索对应于终端的数据表可以获得包括其使用者、终端的类型、终端的基本参数及范围、终端的可能配置等的信息,可以初步确定终端的信息;②终端参数包括的是显示参数、音效参数、计算复杂度参数、可用空间参数,显示参数和音效参数分别是用户提供的其习惯使用的显示、音效参数的设置,而计算复杂度参数需要通过终端ID判断用户终端的具体计算复杂度获得,可用空间则需要在图书档案系统运行的时候通过其与终端之间的通讯获得;③终端信息中终端ID是不可以缺省的,但终端参数是可以缺省的,在缺省的状态下,系统依然可以通过终端ID获得终端的类型及基础的参数范围,再根据参数范围进行其他的判断,同时由于计算复杂度参数和可用空间参数不需要用户提供,因而也可以在缺省的情况下获得。其三则是网络信息如网络类型、常见位置等,其中①电视网的单双向问题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给予重点关注;②常见位置,是用户通常使用终端接入和使用图书档案管理系统服务的位置;③网络ID,用以唯一地标识和区别网络。关于用户基本信息模型,需要注意的有:①用户基本信息模型虽然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但是其是一个整体,可以通过数据库表示出来,其中的每一条记录都只说明的是在某一种情况下用户使用某种终端通过某种网络接入和使用图书档案管理系统的具体设置以及由此而来的各种参数,每个用户的具体信息可以不只一条而是若干条记录的组合。②用户基本信息模型的三个子模型,可以通过一个数据表体现,也可以分成用户信息表、终端信息表、网络信息表三个数据表的组合来实现。

2.2用户行为模型

用户行为模型,主要用于记录用户的行为、状态等信息,其由用户ID、用户行为、行为参数、状态参数三个部分组成,其中①用户的行为用于记录用户状态变化的原因,同时可以从中获得用户基本信息模型的部分信息,同时也可以完善用户偏好模型;②用户行为参数用于说明用户行为的细节,是用户行为有机的补充;③状态参数,用于表明经过用户的行为之后用户的变化。

2.3用户偏好模型

用户偏好模型是用户服务推荐的基础,其主要包括3个方向,其一是对所获取资源的模态倾向性,是与终端相关的,其中包括格式、显示性能、音效性能等,其大多数属性是范围;其二则是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倾向性,主要包括用户的身份、年龄、知识层次、专业等;其三则是用户通常所在的位置区域,可以用于以就近原则对其提供服务。

3关键技术分析

3.1用户模型应用研究

从用户登陆并使用系统服务的角度看用户模型,用户通过终端接入计算机网、电信网和电视网三网中的一网,可以利用一体化标识网络技术连接到系统,通过终端ID确定终端的身份(终端信息模型),通过终端所在的位置、IP等可以获得对应的网络信息(网络信息模型),通过用户ID和密码登陆系统进而系统可以确定登陆的用户(用户信息模型),如果需要调用用户偏好模型可以根据用户ID在用户偏好模型中检索相应的记录则找到对应用户偏好的信息(用户偏好模型),用户使用过程中会有所操作记录下用户ID、相关操作及对应参数则可以将信息添加到用户行为模型,根据用户ID可以从用户行为模型获取相关的参数则可以获得对应信息据此可以修改和完善其他模型。对于用户模型的应用,本文认为:①对于信息资源的检索和使用,既涉及到用户对信息资源模态的偏好,又要涉及到用户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偏好,同时还涉及到用户所使用的终端;在检索的时候首先要根据终端信息模型和网络信息模型判断终端和网络的特性,获得支持的模态的信息,获得显示、音效、网络、计算复杂度、可用空间等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和模态结合结合用户的偏好以集合的形式进行交的运算进而缩小可以接受的信息资源的模态范围并将其作为用户即时信息资源模态的偏好,再通过用户偏好模型内容倾向类偏好可以获得用户对信息资源内容的偏好。②显示、音效、网络、计算复杂度、可用空间等的变化会带来很多不同的情况,需要形成对应的策略,该策略既要符合用户的意愿,又要符合运营商等商家的利益,同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并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管。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阈值来划分对应的范围,根据阈值与当前值差别的组合来判断当前所处的情况,当差距过大或者达到阈值的时候可以按照对应的既定策略采取行动,如在许可的情况下重新生成对应的信息资源、只发送部分信息资源、压缩等。③用户基本信息模型中用户信息模型、终端信息模型和网络信息模型需要相互结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使用的时候相互辅助;同时用户基本信息模型、用户行为模型和用户偏好模型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通过用户ID彼此关联。用户ID在整个模型中是唯一的,其作用是唯一地标识一个用户,以便与其他用户区别。

3.2用户模型的初始化与完善

本文认为用户模型的初始化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①用户注册的信息②利用调查研究等方式从侧面获得的用户信息;③利用公众的大众化特征获得,其实质是首先获得用户基础信息模型,然后再从用户基础信息模型获取数据,以基础信息模型数据为基础结合概率归类和整理,去生成用户偏好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的初始数据。本文认为用户模型的信息完善与补充,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修正的动态反馈过程,通过机器学习对参数的重新估计和修正提高了预测的精度,进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可以为个性化服务推荐打下基础。其实质是通过训练来逐渐完善用户行为模型,再根据用户行为模型逐步完善用户基础信息模型和用户偏好模型。具体的实现上,本文认为①用户行为模型可以作为执行单元,学习单元通过用户行为模型提供的信息根据用户基本信息模型和用户偏好模型建立并改进知识库,执行单元格局知识库中的知识执行任务,再将执行后的信息反馈到用户行为模型作为下一步学习的资源。②可以用命令序列作为最小单元描述用户行为,通过定义两个序列、两个状态之间的相似度来代表和判断行为模式之间、状态之间的相似程度;模型工作的时候,计算序列相似度来判断行为和状态的变化。

4结束语

第8篇

城市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表现形式即为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将促进我国现代化水平、城市管理水平和国家信息化水平,从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数字城市综合利用3S、网络、多媒体和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对城市地理、自然环境、规划建设和管理等的动态监测、智能化管理和辅助决策等功能。数字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工作,建立和完善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机制,其中,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是其战略基础,表现形式为各种比例尺的线划数据、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地理空间数据库丰富的基础资源和更新能力为数字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该系统研究基于数字许昌地理空间框架平台进行构建,当前,该市的数据平台已采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NewMap软件构建完成,所有公共数据以网络服务形式向各个部门提供,行业内部保密数据则由对应部门独立存储。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该系统是数字城市框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市的公共地理数据由市级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并通过NewMapServer为地图服务,以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模式,通过专门授权供各个职能部门作为地理底图调用。水利行业内部数据采用空间数据引擎ArcSde和SQLServer数据库存储,由局信息中心管理,在部门局域网范围内以客户端/服务器(Client/Server,C/S)模式共享。为了保证数据安全,需要对空间数据建立相应的版本控制及多用户并发访问、更新机制,同时,考虑到功能模块的独立性和后续扩展性,系统采用组件式开发思想,将部分模块封装为类库,并采用动态链接库形式调用。系统选用通用的面向对象工具VisualStudio2010作为开发平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别采用ArcGIS空间数据引擎和SQLServer2008存储,系统专业平台选用ESRI公司的开发组件ArcGISEngine。

3数据库建设

3.1空间数据库建设

空间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理数据、水利设施数据和监测数据等。

(1)基础地理数据:包括1:50000航拍图、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交通、线/面状水系和注记等。其中航拍图、交通和注记以金字塔切片形式存储,并以网络地图服务WMS形式提供。

(2)水利设施数据:包括大坝、水库、测井、灌溉井、堤防、河渠和渡槽等,这些属于行业内部数据,需要由专门人员管理,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监测数据:包括收集到的地下水位、水质、变形、洪灾、用水量等数据,这些数据与具体的水利设施密切相关,需要设置关联字段以便后续调用。

3.2属性数据库建设

属性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空间数据的描述性信息或附加信息,可通过索引与空间数据保持一致并联动检索,另一类是文本性的统计资料,如日照、降雨量、气温等信息,可用于统计汇总。

4系统功能实现

围绕水利资源普查管理和业务特点,系统主要分为6大功能模块,分别是:数据管理、可视化浏览、水利设施管理、地下水位监测和分析、洪水淹没预测和水文分析,其中水利设施管理、地下水位监测和分析、洪水淹没预测为系统核心功能,其他功能作为辅助。

(1)电子地图:主要包含各类GIS图形操作功能,如地图的无级缩放和漫游显示,能够使用户快速以各种比例尺浏览城市的各类水利资源;标注的动态显示,可根据参考比例动态显示各类地图的名称信息,以增加可读性和视觉效果;关键字查询,根据输入的查询关键字从所有图层中过滤符合条件的图形;精确查询,根据设定的图层属性字段值精确查找特定要素;数据编辑,高级管理员可修改ArcSDE中的空间数据及SQL中的属性数据,一经修改,所有用户均可见。

(2)水利基础信息管理:水利基础信息包括历年气温、降水、日照、洪水灾害、各河流水质、地下水位线和城市农村用水量等数据,该模块整理编辑已有数据,并可根据时间段进行报表统计输出,对于新增数据,经检查确认后入库。该类数据以属性记录为主,为了确保与已有空间数据联动,可设置关键字,以期实现空间和属性的互查及符号化动态显示。该功能使当前繁琐厚重的纸质资料电子化,系统化。

(3)水利设施管理:该模块将城市已有的大中型水库、大坝、渡槽、灌溉井、测井、放水洞和溢洪道等集中管理,通过属性链接可直观查看已有设施的各类信息,如分布、库容、坝型、防渗类型、有效灌溉面积、对下游影响、水位和水质等资料,并能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更新和统计。针对当前水系分布特点和灌溉井分布不均的问题,根据已有灌溉设施计算灌溉保证率,在不能达标区域,结合河网密度,采用叠加最优法科学布置新的灌溉井,以实现位置最优,总体灌溉面积最大。

(4)地下水监测:地下水监测是直接获得地下水水质、水量动态变化的唯一方法而被广泛采用。地下水监测主要针对已有测井历年的采集数据,经克里金插值后转换为地下水位线进行。该功能可按照时间段进行横向或纵向对比,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变化的趋势和原因,为科学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系统可自动计算插值后的水位线和监测值之间的差值,若该值超过一定阈值,则自动推算可能存在误差的测井及其记录,以便修正更新。另外,系统也可根据已有测井分布及监测数据,从减少插值误差的角度计算新测井的布设位置。

(5)水文分析:水文分析是数字高程DEM数据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水流方向、汇集量累积、水流长度、河网提取、等高线提取、流域盆地计算等几个部分,系统根据研究区的DEM数据,经洼地填充后,计算水流方向和汇流累积量,以模拟水流过程,然后叠加上已有的行政区划数据,分析洪水可能经过的区域和淹没深度,为后期的防洪抢险、溃坝分析和河道改扩建等工作提供有益的技术支持。

(6)洪水淹没分析:洪水淹没分析是损失评估的重要环节,系统利用ArcScene建立工作区的三维模型,基于无源淹没分析法模拟洪水的固定抬升和匀速抬升,并计算某时刻的淹没面积、库容和水深,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数据,分析洪水淹没范围和影响,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5结束语

第9篇

1.1节点信息处理

系统数据处理模块实现对节点信息的封装/拆封处理、消息应答和收发规则处理以及对数据的过滤与管理。主要完成对节点加入网络的消息、网络管理类消息和节点网络信息的实时处理,确保网络监视和管理的时效性。

1.2节点信息显示

系统显控模块对网络中的节点信息要实时更新显示。网络节点通过对信息的图形化、形象化和逼真化显示,便于网络管理者和网络参与节点直观地了解、分析和判断网内各节点状态。系统将节点信息进行解析后实时显示网内节点的网络责任、指挥控制信息、位置信息、通信状态等信息。

2系统实现

2.1系统与网络

网络是由多个节点组成的,每个节点都配有数据源真实设备和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终端,每个系统终端又将节点信息处理模块和节点信息显示模块分开设置在两台任务计算机执行。模块之间、终端与数据源真实设备之间均通过以太网进行数据传输,节点之间采用射频网络进行信息的交互,如图1所示。图1系统结构

2.2关键技术

2.2.1节点状态监视原则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监视的对象为当前网络内所有的在网节点,掌握各节点的状态变化情况从而动态监视当前网络的运行状态。系统从数据源设备周期上传的节点网络信息中提取出当前在网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对在网节点周期性上传的状态信息进行解析分类,然后更新原有的节点状态信息。对超过设定时间长度仍未上传网络状态信息的节点判定为脱离网络,并变更其网络状态予以警示。

2.2.2特殊节点身份确定和转移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中需要指定一些特殊节点作为网络中重要责任的担任者。这些节点担任的角色可能是网络中的某种基准或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转站,不同的角色所需选取的节点具有不同的准则,要综合考虑节点的存在形态(固定节点或移动节点)和节点的传播能力等要素来确认某一节点是否适合担任网络内的重要责任。当特殊责任节点脱离网络后会导致网络的运行障碍,这就要求网络管理者在网络设计中或网络运行伊始就要预先指定替补节点,选取原则应尽量与原角色相似。当网络监视到特殊节点脱离网络后就可以由替补节点继续承担相应的网络责任,维持网络的正常的运行。

2.2.3信息的图形化显示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呈现给使用者的显示界面上应对各类节点的信息进行分类显示。数据源设备周期上传的节点状态信息量庞大且内容繁杂,而使用者关心的是一些关键点信息,并希望能对关键点信息进行分类汇总,从不同角度了解当前节点构成的网络状态。除此之外,对使用者关注度较高的信息种类还应进行展开显示,便于对特殊信息的进一步细致了解。

2.2.4注册和身份识别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必须通过注册认证才能运行,对每个运行系统的终端绑定唯一的注册码,保证了系统使用范围的确定性。系统的使用对象主要分为网络管理者与网络参与者两大类,对于网络管理者不仅赋予对全网的状态监视权,还同时承担网络的管理责任;对于网络参与者仅有网络查看监视权,无权对其他网络节点进行管理。

2.2.5动态链接库

网络监视管理系统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开发完成的,其采用QT作为界面开发框架,QT是一个用C++编写的、成熟的、跨平台的GUI工具包,支持动态链接库工程。系统中的节点信息显示就是将其界面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嵌入到其他通信软件的界面中。在LINUX系统下的动态链接库编译后生成的是后缀名为.so的到共享库的链接文件,主调工程需要包含动态链接库工程的所有头文件和所有到共享库的链接文件后方可使用动态链接库工程里的文件。动态链接库将类的整体作为一个EXPORT进行封装打包,可以把其想象成一个大的信封,信封里定义各种类及函数,但是它的初始类型只作为一个大的容器,不具有QT的基本信号槽机制和事件触发机制。

2.2.6多线程通信

在系统进行节点信息处理时,需要涉及到多线程通信。在Linux系统中,线程的调度是由内核来完成的,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编号,由于在使用线程的软件项目中,总体消耗的系统资源比较少,加之线程间相互通信比较容易,因此采用该方式完成节点信息处理可以提高系统的信息处理速度。QT有一个线程类叫做QThread,一般需要启用多个线程通信时会从QThread继承一个类,并重新实现QThread中的run函数,将其填写所需功能代码。依靠QT的信号槽机制完成子线程向主线程的数据传递,在所继承的线程类里定义一个信号函数,然后让它在run函数中被触发,并且在主线程里定义一个负责接收子线程数据的槽函数,在主线程里对这对信号和槽进行关联,这样信号触发时,槽函数就会响应,相应的就把子线程的数据传递给了主线程。

2.2.7远程信息挂载

一般LINUX系统下的开发流程是在开发机上完成源码开发,编译后将可执行程序通过网口或其他途径拷至目的机上运行即可。但在实际开发中可能存在以下开况:开发机与目的机CPU架构不同;出于保密需求不允许将开发机源码拷至目的机编译。若开发机为X86架构而目的机为PowerPC架构,二者架构不同在开发机上编译后的可执行程序便无法在目的机上运行;在这种情况下若还不允许将开发机中的源码拷至目的机编译生成可执行程序,那么可以考虑的解决方法便是将开发机作为硬盘挂载于目的机,允许目的机访问开发机上的某个指定文件夹,对文件夹内的源码进行编译,在开发机上生成适用于目的机的可执行程序,再由开发机将可执行程序拷至目的机。

3系统监控指标

对网络监视管理系统而言,根据设计的系统监测指标体系,数据处理和评估的内容如表1所示。网络监视管理系统的监视功能可以实时监控当前网内节点的数目,从而可以统计监视网内节点的在网率;系统对在网节点的网内时间长度和它脱离网络的时间长度进行统计;通过对节点状态信息的实时更新监控当前网内节点的实时位置信息和网络责任担任情况,如经纬度、高度等信息;系统对当前在网节点的组织关系实时更新和监控,指挥者可以及时了解各组织结构下的网络节点分布情况;网络监视管理系统在管理功能中主要可以监控的指标是所有网络管理消息的发送情况及网内节点对指令的执行应答情况。

4结束语

第10篇

1.增强了学院人事信息档案工作的效率。

(1)学院不再需要反复地核对学校的人事信息,被动地服务于学校的要求。(2)学院可以根据自身发展,依据信息数据制定人事政策,节省了去学校人事部门查询信息的时间。

2.及时为学校人事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

人事管理信息是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二级学院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地体现学院教职工的基本情况、师资力量等变化,为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规划提供了完备的数据基础。学院只有清楚地了解本部门的人事信息,才能为学校人事数据提供重要的可靠的信息。

二、二级学院建立人事信息系统的要求

1.数据精确、完整和可靠。

信息的精确性是体现基层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保障运行的根本。作为数据提供的二级单位,学院的人事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必须精确、完整和可靠。这就要求在信息录入前要收集统计二级部门教职工的详细信息并加以核实;信息录入时录入人员要认真、细致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

2.信息更新的时效性。

学院人事信息系统包括学院人员进出、职称评审以及教师培训等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人事数据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果收集、更新速度太慢,不能及时地进行信息传递,就会滞后人事信息的统计,甚至遗漏重要人事数据[2]。信息更新的时效性就是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本部门人事信息的变化。因此,在建立二级学院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时必须做到信息收集后更新的时效性,保证随时收集,及时更新。

3.确保信息的安全性。

设计二级学院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安全问题。涉及人事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操作信息的管理员。如信息管理员的操作错误,将人事信息无意地泄露出去,造成人事信息保密资料的丢失。(2)系统软件。如该系统性能不够稳定,存在着系统漏洞,也会造成人事信息丢失的危险。(3)信息联网。为提高工作效率,实行人事信息系统网络化也是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但目前网络病毒也非常凶猛,每年都会有很多的网络病毒对很多系统造成巨大的损失。

4.信息收集的系统性。

因为二级学院人事信息最能直接及时反映每名教职工的情况,只有把基层的人员信息整理完善,信息系统化,才能满足学校人事处要求的汇总统计本部门人事信息情况的需求;才能使学校人事部门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核对、整理,以为其提供详尽的数据。

三、二级学院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功能需要学院管理系统,就是教师信息管理和三级部门信息的管理。学院的发展,会伴随着人员的流动,教师的人动、职称、学历、考核每年都在变化,为了能及时满足于学校人事信息的收集、管理,人事管理系统需要有以下功能:(1)用户登录。需要进行通行验证,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2)主页面功能。它是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主要部分,包括录入、生成表格,管理员可以通过选择相关指令来打开系统的各个功能页面。(3)职工基本信息操作功能。编录、修改、删除和查看人员信息。(4)系统使用的简易性和方便维护功能。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对于该系统的模块并不会十分理解,这就要求系统能够有简单明了的用户入口,简单的使用界面,这样可以使人事管理人员缩短对该系统的熟悉时间。

四、学院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管理员管理界面:该模块只对人事管理员开放权限和使用范围。

这样可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便于管理,从根本上做到了自己的数据自己管理、负责。

2.教师个人基本信息界面:该模块是提供给人事管理员使用的一个能体现学院教职工基本信息的模块

例如:学历、职务、身份证号等。

3.教职工人事信息界面:该模块提供给人事管理员使用的体现教师具体的岗位性质、所在三级部门、职称评审情况、年终考核情况等信息的模块。

4.招聘人员信息界面:该模块可以体现学院需要招聘人员的基本情况。

5.学院与学校关联界面:该模块主要体现在二级学院的人事信息有变动时

第11篇

摘要:能量管理系统外网实用化

开展能量管理系统(ems)实用化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scada基础平台做保证。在公司领导和省调的关心支持下,在更新地调自动化系统主站的同时,结合基建、大修、技改、变电所无人值班改造和两网改造等项目,新建了多套厂站端远动设备,对部分老变电所容量小、精度低的rtu进行更换,基本把站端统一为新型交流采样rtu,使各项精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非凡是无功测量精度。同时对各站rtu的供电电源加以改造,保证了交直流双电源供电。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之后,建成的衡水电网能量管理系统(ems)于2003年1月15日在河北省南网率先通过省公司组织的实用化验收。本文总结了ems工程实用化的经验,介绍了实用化过程中一些新问题的解决方案。

1状态估计覆盖率低的新问题

本文所指状态估计覆盖率低,并不是指某些变电所没有数据采集装置,而是指本地调管辖范围内的一些220kv供电小区的电源来自无量测的外网。例如,衡水地调管辖的安平供电小区。该小区的安平220kv变电所的两条220kv进线分别来自外网的东寺220kv变电所和束鹿220kv变电所,和衡水主网没有任何电气连接。在状态估计时由于软件th2100系统只估计最大的可观测岛,国外有些软件可以估计两个以上的可观测岛,但由于两个可观测岛无电气连接,即使能计算,其所得的某些数据,例如相角等结果也多是不准确的,所以安平小区就成为死岛。直接导致状态估计覆盖率低于实用化要求指标,后经和省调多次协商,决定采用三级数据网将衡水电网所需的全部外网数据传至地调主站端。使状态估计覆盖率达到100%。

2各220kv变电所主变档位的采集

在ems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由于220kv变电所是所在供电小区的电压支点,220kv主变档位是否正确直接影响遥测合格率的高低,而遥测合格率是保证高级应用软件正常工作的关键指标。试运行初期,档位仅靠调度员来手工置位,这对于负荷峰谷变化和电压变化较大的电网是力不从心的。所以我们自行研制简易主变档位采集装置分期分批将所辖10台220kv主变中的9台档位全部采集至调度端(另外1台是无载调压)。仅此一项,将ems的遥测合格率平均提高近5个百分点。档位变送器原理如图1所示。

图1档位变送器原理图

3提高测点冗余度

实现了各110kv主变高压侧量测的采集,由于早期建设的110kv变电所高压侧均未设量测点,一般取中、低压侧p、q值相加代替高压侧量测,实践证实误差较大,非凡是q值受主变阻抗角的影响,制约着遥测合格率的提高。我们分别配合主变停电检修的机会从主变高压侧套管ta备用二次线圈处将量测值采集上来,使测点冗余度明显提高。

4等值负荷、线路电纳

将220kv变电所的35kv侧和110kv变电所的10kv侧的线路按负荷或等值负荷处理,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简化工程量的好办法;线路的电纳参数最好填入,因为它对处理单端开断的支路是有影响的,其参数值可以通过上级调度部门和实测得到。

5scada断面实时映射

我们知道,ems在实践中更侧重于电网的平安性和可靠性等的分析,而不注重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也就是说,scada的量测数据不必实时传输至ems。衡水ems以ftp文件传输方式每5min由scada请求一个断面,这样就保证了ems大部分功能的正常需要,又不至于使scada主系统的服务器负荷率过高。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在进行电网解合环等操作过程中,拉合断路器的操作时间间隔很短,映射断面还来不及刷新,因而调度员也就来不及进行潮流分析,为此,我们修改了scada软件,增加了手动截取断面文件的功能。实践证实,该功能实现方法虽然简单,却为潮流计算等功能模块的真正实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隔离开关新问题

隔离开关数量远远多于断路器,全部实时采集是不可能的,但若维护不及时则会导致计算母线模型和实际运行方式不同,造成计算结果不收敛或精度差。为此,我们修改了系统软件,增加了离线隔离开关置位功能,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电网内所有在运行的隔离开关全部进行了置初位。同时,制定严格的运行管理制度,电网每次进行操作和方式改变时,由运方人员及时通知ems维护人员,在scada系统上进行相应的置位。这样,既保证了scada实时信息的可读性,又大大提高了ems的各项相应指标。

7人员的培训

ems是远动、调度和自动化等多专业融合在一起的一门边缘科学技术,要想真正应用好ems,需要电网、计算机、自动化甚至包括通信等多学科专业,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人员多次到金华地调、南通地调、清华大学、烟台等地学习ems新技术,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组织专题讲座,使各相关专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更好地开展ems实用化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8程序质量

衡水ems结合衡水电网实际,核心程序采用了先进的、有效的和实用的算法,算法性能优良。例如,状态估计中采用国际领先的递归量测误差估计辨识法,最优潮流使用有功、无功交叉逼近算法。同时,一套先进完整的程序,在不同的应用环境和应用条件下,总会做相应的改动,例如现场提出的一些功能要求以及和scada系统的接口程序等。首先,做程序改动必须慎之又慎;其次,改动后的程序质量异常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的整体稳定性。

第12篇

1列车网络系统拓扑图

基于TCN为通信标准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拓扑有3种,第一种是二级网络(图1),具备重连运营功能,后2种为一级网络(图2、图3)。基于ARCNET、RS485等通信标准的列车网络系统拓扑有环形网络拓扑和总线型网络拓扑2种,都为二级网络拓扑(图4、图5)。以上拓扑中,基于TCN应用较多的是一级网络拓扑结构,基于ARCNET等技术应用较多的是二级网络拓扑结构2。

表1为网络拓扑及系统功能对比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ARCNET系统功能以监视和诊断为主,网络系统结构为两级。由于系统功能以监视为主,所以网络传输的信息也相对简单,主要为系统状态信息,网络系统设备无冗余配置。而TCN网络系统则相反,系统功能有控制、监视和诊断,网络系统结构以一级为主,网络系统传输信息既有控制指令,也有系统状态及诊断信息,信息全面,网络系统主要设备中央控制单元冗余配置,通信线路采用双路冗余。

22种网络系统对比

2种网络系统采用的总线形式见表2。ARCNET和TCN总线在技术特性上的对比见表3。表4为各图中缩略语的中英文对照。2种列车总线通信控制网络分别在不同地区得到不断发展,欧洲采用TCN,而日本采用ARCNET。现阶段2种列车总线控制技术都较为成熟,但两者间存在较大差异。TCN网络是专门为列车设计的,而ARCNET是为办公自动化而设计的网络,因其优越的过程处理能力而被移植到列车控制网络当中。TCN只能组成总线型网络,而ARCNET可以组成总线型或环型网络,但在列车控制网络中一般都采用总线型网络。TCN网络中,WTB总线只能作为列车级总线,MVB总线作为车辆级总线(可承担部分列车级总线功能)。

ARCNET网络中,ARCNET作为列车级总线,其车辆总线由RS485总线或其他总线组网。在数据通信差错控制方面,两者一般均采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RC)。在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方面,TCN网络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ARC-NET采用令牌传递总线(Token-PassingBus)方式。这2种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中,ARCNET的令牌传递总线方式最为稳定,因为它采用的令牌方式是一种按照一定顺序的在各站点传递令牌的方法,谁得到令牌,谁才有发起通信的权利,从而避免几个结点同时发起通信而产生的冲突,特别适合在数据流量巨大的情况下应用。编码方式上,TCN采用曼彻斯特编码,而ARCNET一般采用NRZI(NoReturnZero-Inverse)编码(非归零反相编码)。

3结束语

分析了国外主要地铁车辆制造商采用的列车网络系统的结构和总线类型,并对2种总线类型的网络系统及总线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作者:于浩然单位: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