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20:28: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科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1-0077-01
2015年12月8日,北京市第十一届中小学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举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王定东、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凌、北京市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等出席会议,同时,来自北京市各区县教研部门的负责人以及部分获奖教师参加了会议。北京教育学会体育研究会理事长陈雁飞教授向参会人员汇报了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的工作情况。获奖作者代表徐艳丽、韩月仓、张成分别作了主题汇报,与参会代表进行分享与交流。
自2014年9月论文征集活动开始后,各区县体卫艺科(体卫中心)对论文征集及上报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组织和布置,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发动广大体育教师及其他体育教育工作者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同时,各区县教科研部门结合此次科报会的论文征集工作,纷纷开展了“如何做好体育科研”的教师培训活动,有效促进了区域内学校体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本届论文报告会首次采用网上征集论文的形式,共收到北京市16个区县和燕山区报送的论文1464篇,比上一届增加228篇,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西城、朝阳、海淀、东城的论文数量维持了较高的水平,另外,顺义、通州、延庆也有大幅度的增长。此次论文报告会的作者队伍在中小学教师为主的基础上,涉及教科研部门、保健所、职业学校、幼儿园、市属活动中心等各类单位的教育工作者,作者范围更广。
从此次论文报告会的选题方面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论文选题百花齐放
本次论文征集分为11个类别,其中包括“校园足球运动类”。从征集情况看,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生体质健康”和“课外体育活动”仍然位居报送数量最多的前三甲,但与此同时,各类别的分布更加平均,表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表明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科研的关注点更为宽广。
2.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教师科研的“主阵地”
从论文征集的类别看,“体育教学与课程改革”排在首位,这充分表明,广大一线教师坚持从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解决对策。从入选论文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类论文涵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或模式、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等实践性、操作性问题,涌现出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
3.校园足球和心理健康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针对当前校园足球开展的需要,此次论文报告会特别增设了“校园足球活动”类论文,共收到此类论文上报64篇,其中35篇获奖,且一等奖入选了7篇,获奖比例仅次于“学生体质健康类”和“体育师资类”,整体研究质量较高。“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类的研究论文有了相当程度的提升,这表明,广大体育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和体能发展,也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75-02
2017年1月5-6日新年伊始,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局和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广东省第八届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暨总结研讨会”在深圳市罗湖区举行。来自广东省各地市的200位体育教研员、中小学体育教师及幼儿园教师参加了展示活动暨总结研讨会。
1月5日,参加者一同观摩了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湖贝校区的学生“交通手势操”“体操”活动。在深圳市中小学校里,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湖贝校区是校园占地面积最小、生均活动面积最小的学校,没有操场、没有跑道。但是他们因地制宜,创造了具有湖贝特色的“室内体能操”“室外体能操”,他们充分利用操场、教室和走廊的空间,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种空间做操的课间操模式,他们以突出体操教学项目的体操和交通安全手势操而别具特色,连续七年被评为“深圳市广播操标兵校”, 连续八年荣获“深圳市阳光体育活动先进学校”的光荣称号。
翠园中学的“足球俱乐部”自2014年成立以来,成绩卓越,已有多名学生足球运动员入选过国家青年队,涌现了百万转会费加盟山东鲁能的明星中学生段刘愚。去年又有5名中学生运动员以470万元的转会费加盟恒大足球俱乐部。翠园中学的“足球俱乐部”不仅成为广东恒大足球俱乐部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而且还问鼎了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之宝座。段刘愚的队友金远志等4人还被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和北京体育大学录取。如今,翠园中学“足球俱乐部”已成为罗湖区学校体育的一个闪亮品牌。
深圳市布心中学在“布道于心”的办学理念指引下,以“I CAN”俱乐部形式开展形式课外体育活动,学校有“I CAN”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跆拳道、象棋、太极、舞蹈、功夫扇、中长跑等俱乐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想方设法、用足人力,为俱乐部聘请国家级、省市级专业教练,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每天在校运动60分钟以上。学校初一年级以乒乓球俱乐部建设为主,初二年级以篮球俱乐部建设为主,每个班都拥有自己俱乐部的名称、旗帜、队徽、Logo、统一的服装、文化等品牌,学校在每个学期都组织严肃规范的各种比赛。初三年级分班开展体能强化训练和兴趣选项训练,有跳绳、仰卧起坐、引体向上、掷实心球、立定跳远、折返跑等多种体育锻炼活动。在每天下午4点55分之后的一个小时里,学校的操场上,到处都是学生体育活动的身影。正是班班有社团、天天有活动、学期有比赛,学生以“I CAN”的拼搏精神、坚定信念、昂扬力量,茁壮成长。布心中学不愧为深圳市“校园体育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校的典型代表。
多彩多姿的学校体育活动,为罗湖区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而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都有赖于罗湖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与保障,那就是“五个注重”。
1.注重青年体育教师成长
罗湖区开展了一系列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教学督导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规范教案、严抓教学常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多次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公开课和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注重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中高考体育
2014年以来,罗湖区所有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和评价都进行统一招标,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客观地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每年组织体育中高考的观摩、研讨和质量分析活动,指导体育教师的训练,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考试项目。
3.注重体育教研工作
罗湖区高度重视体育学科的教育科研工作,成立了学校体育联盟,开展了一系列体育教研的科研工作,如:罗湖区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体育学科高校课堂与小课题活动也开展得丰富而有效,组建了阳光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等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屡获全国大奖,在2016年12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学校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罗湖区有5篇研究论文获奖,罗湖区已逐步形成了体育学科“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
4.注重体育教师技能提高
罗湖区大力开展体育教师技能竞赛,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2014年,罗湖区体育教师团队获得深圳市技能大赛一等奖。2015年获得深圳市技能大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的好成绩。2016年,在广东省第八届中小学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5.注重校园体育一小时活动
关键词: 士官任职培训 知识论 课程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
分析士官任职培训教育现状,既有成绩又有问题。邢振红在2012年出版的专著《士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中指出当前士官人才培养中存在“教育内容笼统,缺乏层次性”及“教育方法手段落后,缺乏灵活性”等问题。本文尝试从知识论视角对相关课程知识及教学方法进行系统分析,意在规范教学过程,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和针对性提供理性借鉴。
一、从知识论视角分析课程知识结构
知识论是研究知识的学问,把知识的本质、内涵、形成条件、分类、结构形式及教育方式等内容作为研究对象。虽然目前学界对知识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但教学中从知识论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客观、理性分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知识含义很广泛,内容丰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性成果的集合,一般包括日常知识、生产性知识、科学知识、意义知识、信仰及意识形态知识等。本文按照士官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把相关课程知识划分为三种,即学科性知识、常识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这种划分有利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考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又根据知识用途考虑将其掌握到什么程度。
(一)学科性知识
学科性知识是构成课程的主要内容,指通过实践的事实积累,加以理论上的提炼和总结,获得对关注对象的认识,以概念、定义、命题、推理形式组织起来的科学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著作等知识形式。这类知识形式往往体现为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功能、结构、要素及相互联系的方式等的认识,基本上会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较为稳定的结构。
(二)常识性知识
日常生活类知识被归纳为常识性知识,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对经常接触的、经常使用的事物的直观认识与理解的总称,可以理解为学科性知识的前身。常识性知识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客观存在,它的内容是分散的,缺乏严谨系统的逻辑,被不断使用或口口相传,并不一定具有正式的、规范的文字表达形式。
(三)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关于生活实践中具体事物运作过程、运作方法的知识,如机器操作、工程施工、人员管理、装备维护、事故处理、活动组织等。这些知识往往具有语言表达直接、知识内容清晰、具体步骤明确、操作要求具体的特点。知识内容的结构往往以操作过程或者使用功能为逻辑穿插组织。
二、以课程知识结构分析指导教学方法的选择
从知识论角度来看,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通过不同教学方法进行解读和传递。常见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参观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对于士官任职培训教学来说,教员与其耗尽心力凭空开发更具有想象力的教学方法,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梳理教学内容,根据知识的不同表现形式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三种知识类型可以直观对应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学科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
学科性知识是士官任职培训课程教学的基础,涉及课程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功能、结构、要素及相互联系内容。这类知识一般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识记”,采用理论讲授方法完成,需要教员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功底和理论解读能力,能够通过系统、清晰的课堂理论讲授,为士官学员构建基本课程知识基础。如《军管》(士官)课程教学中,军队基层管理的概念、特点,管理法规,管理原理,管理原则及要求等内容都属于学科性知识的范畴,应通过理论讲授完成。
(二)常识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
常识性知识是士官任职培训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既然学科性知识是研究者将自己对事物观察分析研究的结果通过各种学术成果高度提炼、概括的结果,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的特点,就意味着它们和士官学员的生活实践及理解能力之间具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教员需要通过自己的解读,分解、重构学科性知识,将其还原为能够被学员理解接受的经验、体会,即常识性知识。这段过程实际上就是所谓的知识心理化过程,就是把知识转化为符合学员心理发展的可理解、可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三)实践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
实践性知识从知识论角度来说是知识的起点,是士官任职培训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因为它的内容和教学效果直接指向培训对象的岗位任职能力。随着士官任职培训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革新发展,教学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以致用”日渐成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实践性知识教学自然与实践活动紧密相连。其中,操作类实践性知识属于显性知识的范畴,教员可以带领士官学员进行实物操作完成教学过程;而运作类实践性知识则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只有在一定情境中由士官学员自己完成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知识才能被感知,教学效果才能有所体现。这类知识一般对应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必须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进行培训及后续考核。
士官职业培训对课程教学效果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提出了很高要求,教员在教学中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对课程知识结构进行认真分析,根据不同知识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理性取舍,进而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克服主观倾向,提高教学科学性、规范性和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真正实现“提升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季萍.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4:88.
[2]邢振红.士官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M].国防大学出版社,2011.12:86-87.
[3]陈理宣.论知识的结构形式选择与知识的教育形式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4.11:47-51.
[4]赵艳红.课程知识的概念性理解[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97-100.
[5]杜中一.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J].高教高职研究,2010,5:231-23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马维平(1971- ),男,甘肃民勤人,常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江苏常州213164)刘茂昌(1972- ),男,甘肃天水人,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甘肃张掖73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甘肃省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BG[2009]GXG064)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92-02
一、前言
未来教育将是现代化水平高度发达的教育,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未来教育教学质量。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信息素养更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广度与深度与现实要求还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存在严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加强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研究,对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高校适应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ry)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他从知识、意识、技术三个层面上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信息文化、信息意识、信息技能。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其信息素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具备敏锐的体育信息意识。即对信息、信息化的性质、信息化对体育的影响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积极融入体育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重视有关体育教学与科研的信息。二是具备过硬的信息技能。在信息知识方面,体育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不仅需要了解一般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应该深入了解体育信息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在信息能力方面,体育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力、体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及简单开发能力、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三是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体育教师在获取、使用、传递体育信息的过程中应遵循较高的道德要求,抵制不良信息,用健康、积极的信息影响、教育学生,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并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判断、评价信息。
三、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途径
(一)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要充分利用和发挥信息技术,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方法,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相关的四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构成。四种教学理论为: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种学习理论为:新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四种传播理论为:贝罗的传播过程四要素理论、罗密佐斯基的双向传播理论、宣伟伯的传播效果理论、罗杰斯创新推广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养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首先要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注重通过主动自学、积极参加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定期开展研讨来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水平。
(二)学习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是指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它不仅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从信息源到受传者之间承载并传递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而且也是为实现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一切技术手段。
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主要内容的认识程度,2012年在青海师范大学通过对参加全国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的78名教师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结果见下表。
上表显示: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发展、体育教学媒体编制的效果原理、体育教学媒体的应用策略四项指标的认识程度普遍较低,个别教师甚至不知道;对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类型、现代体育教学媒体的制作与选择原则的认识程度一般。由此可知,我国高校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主要内容学习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
(三)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1.学习网络技术。网络技术学习主要体现在对浏览器、搜索引擎、专业学科网站论坛和下载技巧的提高。这就需要每位体育教师平时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方法和技巧,最起码应学会从网上下载所需要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技巧和方法。熟悉并掌握常用的下载工具,如迅雷、网际快车、网络蚂蚁、BT等的使用方法是高校体育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2.视频声音编辑录制技术。利用视频回放技术进行相关体育教学,还是在课件制作中插入视频是当前体育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不管视频是从网上下载的还是自己录制的,都不一定能直接适应自己当前的教学实际需要,所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视频、声音编辑技术。
3.文字、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文字处理一般是使用文字处理软件,比如Word,WPS,ScienWord文字处理软件。无论在编辑教学案例还是制作课件中,均要使用图形图像来丰富教学内容,Phoshop是当前最专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同时一些小软件,如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都可以实现图形的最基本处理。
4.动画制作技术。动画制作是体育教师在课件作中必备的技术,学习Flash软件中简单的动画制作技巧就可以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如用比较易学的Swish Max此类软件小工具来制作,就可以基本取得用Flash制作的动画效果。借助《闪客精灵》(SWFDecompiler),可轻松地修改已有的动画作品,以更好地利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5.课件制作技术。课件制作技术最关键的是课件制作工具的应用。常用的课件工具有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奥思等。课件制作工具其实就是一个强大的课件制作集成环境。也就是说,它们是把文字、图像、视频、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平台。文字、图像、视频、动画等都需要用前面提到的软件进行处理,课件制作的真正核心是教学设计,所以需要掌握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设计理论,也就是现代教学设计。
四、结束语
概言之,信息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传统观念,在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前提下,主动以信息意识的培养为切入点,以自主研修的方式为主渠道,加强对信息素养培养具体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创造性地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对各类有效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从而达到运用信息工具与体育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黄静,冯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9(11).
[2]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国学;古诗词歌曲;声乐教学;通识教育课程
国学,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涵盖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术数、医学、星相乃至音乐、戏曲、书画、建筑、舞蹈等艺术范畴。中国古诗词歌曲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流传至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古诗词歌曲的遗韵。这些古诗词歌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而且活态化地展示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华文化中的音乐瑰宝。教育是人类文化延续最主要的渠道,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够对文化进行过滤和整合,将本民族文化中最有价值的精髓进行保存和传承,使之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因而,在高校音乐教育领域弘扬国学,在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视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与研究,应是我们无可推卸的文化担当。
一、古曲渐息——古诗词歌曲教学的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高教领域仅有中国音乐学院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由本科至研究生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教学”。这大概是我国唯一冠以“古典诗词歌曲研究”的学术机构,也是唯一开设了古典诗词歌曲专业的音乐院校(此处的“古典诗词歌曲”即本文的“古诗词歌曲”)。随着那位毕其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研究的傅雪漪先生的离世,随着创办这一专业教学的中国音乐学院王学芬教授的退休,也随着王教授苦心孤诣培养的7位研究生的先后“转业”,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这块原本是广袤而丰厚的文化土壤,而今已是地荒人稀、寂寥冷清。
2500年来,孔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国内外推崇得如火如荼。88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282所“孔子学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学。国学日兴,但儒家音乐文化的精髓——古诗词歌曲却声息渐远、日趋式微。点开“网络孔子学院”的音乐栏目,我们可以看到其下有民歌、民乐、戏曲、曲艺、歌唱家、演奏家、乐评论道、音乐资讯……唯独没有古诗词歌曲的介绍。近年来,我国数以百计的高校设立了音乐专业,但又有多少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列入课程体系并真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学与科研呢?我们难以设想在其他门类的艺术教学中——绘画不学水墨丹青、工笔重彩;建筑不懂雕梁画栋、斗拱重檐;工艺不识四羊方尊,长信宫灯;而书法不知道泰山刻石、颜骨柳筋、《兰亭序》、《华严疏》……假若如此,高等教育何以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因而,在高校的音乐教育中没有理由让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教学处于后位、甚至缺失。
难道是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多元将中国古诗词歌曲已经边缘化了?或是她自身的生命力开始衰竭?
二、诗乐同源——古诗词歌曲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从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一不是歌曲之词,随着时代推移,音乐佚亡,歌词尚存。凡词皆可歌可咏,应当说,中国文学史中的半壁江山存在于中国音乐史中。”[1]赵晓生阐述的诗歌与音乐同源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中国音乐发展中的文化现象,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这种现象同样存在。古希腊的“音乐和诗歌几乎是同义词”,“没有音乐,诗歌形式便没有名称”,抒情诗歌(lyric)最初指的就是“和着里尔琴(lyre)而唱的诗歌”[2],这和我国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3]几乎是同样的音乐行为方式。
然而,由于乐谱的佚亡,我们无法知道诗经、楚辞、乐府这些上古时期的诗词歌曲是什么样的曲调?用什么样的谱式记录?歌词与曲调的配合又是怎样的方式?
人类最初的音乐是通过自身的嗓音来创造的。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4]从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的吟诵进而“嗟叹不足故咏歌之”的咏唱,原始的歌唱是语言的音调化逐步加强的结果。由于汉语的“四声”音韵极富音乐性,“把歌词声调略为夸张性地朗诵,可‘吟诵’出曲调来。”[5]这正是《礼记•乐记》中“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的意思。因而,吟诵这种最自然的发声状态也常常成为营造古诗词歌曲清微淡雅、沉着高古的艺境特有的表现手段。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古诗词歌曲的初始阶段仅仅只是语言声调情绪化的强调,它应该还有与歌词同出一“辙”的曲调。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除了录有《河南周歌诗七篇》、《周谣歌诗七十五篇》,另外还录有与此相应的《河南周歌声曲折七篇》、《周谣歌诗声曲折七十五篇》。以“歌诗”与“歌声曲折”并列,由此可以推断应是词与曲的关系。《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得更清楚:“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这里“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6] 尽管当今学者对于“声曲折”或“歌声曲折”的谱式形态还见解不一,尚在探讨,但无论是认为“声曲折是用线条的曲折来表示音调的高低” [7]之 “曲线说”,还是认为“声曲折是用文字记写的方式标记歌诗音调之高下的乐谱”[8]之 “曲谱说”, 或者是认为“歌声曲折是现知中国最早的旋律谱本”之“旋律谱说”[9],基本的共识是古诗词歌曲在文学的诗词之外还存在表现音乐的歌曲曲调。由于至今缺乏实物考证,唐代以远的古诗词歌曲还不能如我国古代器乐曲那样根据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以及弦索谱和管色谱去“按谱寻声”,大量“歌词尚存”的古诗词歌曲均为后人补曲,这也为我们研究古诗词歌曲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历史发展到“依声度曲”、“倚声填词”的诗、乐高度分化阶段,我们依然可以从诗的整齐美、对仗美、节奏美、音律美以及词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散文化的语法句式中看到古诗词歌曲中音韵与旋律的关系,即诗乐同源、共为连体的关系。
三、修身养性——古诗词教学的现实意义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人类用自身的嗓音来表达内心情感,更为直接,更为深刻。古诗词歌曲大部分属于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尤其是唐、宋时期及其以后的古诗词歌曲,歌词精辞妙句,大多咏史叹世,直抒胸臆,寄情山林田园,参破人间宠辱;曲调则婉转迂回,韵味幽远,忧而不伤,哀而不怨,表现一种超脱、旷达的人文品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很大程度表现为气定神闲的“自娱性”音乐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 “中正平和、含蓄蕴籍”的审美趣味,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和谐的音响对人的心理有安定、抚慰的作用,音乐的和谐让心灵的和谐达到完美的境地,从而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音和——心和——人和——政和……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历来重视音乐与人生、人与社会关系的特点所在”。[10]
我们清醒的看到,由于当前社会媒介市场化、商业化运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带来了社会文化的低俗、恶俗现象,并日趋形成强大的媚俗文化势力。从颠覆审美的“文化丑角”到精神狂乱的“反智主义”,都是用瞬间的精神去满足人们日益浮躁、倦怠无聊的心态。长期 “速食”这种娱乐至上的快餐文化,人们将逐渐丧失审美的“咀嚼”能力和对一种高品质文化的欣赏耐心,直接导致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低下。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审美取向低俗化、娱乐化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上大声疾呼,在低俗化的时风下 “高校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发出科学的声音”、“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对民族的艺术思维作出独特的贡献”(2009.2.13于东南大学),这也是每一个高校音乐教育者的社会良知。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纳入高校音乐教育,引导大学生品读、演唱古诗词歌曲,在古曲中唱出诗的意境,在诗词中领略古曲的幽雅,在“唱着歌儿学古诗”[11]中修身养性,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他们在文化人格、艺术趣味、音乐素质方面的自我塑造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使他们能从情感上建立起母语文化的音乐情结,从而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向心力。
四、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古诗词歌曲教学走进高校
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主要的艺术品种,古诗词歌曲应该成为一种特定的声乐体裁进入高校声乐教学课程,并获得应有的地位,犹如德奥艺术歌曲、民族民间歌曲、现代通俗歌曲等,真正使高校课程体系包容多种文化形态,成为多元而丰富的现代教育体系。在高校实施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应首先从声乐专业教学切入,在教学实践中逐步获得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进而作出系统的理论总结,包括诗词审美欣赏、音乐本题分析、演唱风格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而推及到全校学生公选课的教学,形成专业化研究与普及性推广的全方位展开。
专业化的研究是指在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系统的进行中国古诗词教学与研究。
(一)组成教学团队
在高校的古诗词歌曲教学中,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担负古诗词歌曲教学的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声乐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广博的古典文学知识以及对古诗词歌曲音乐方面的分析解读能力,这种高素质师资人才的缺乏,也是古诗词歌曲教学难以在高校广泛展开的原因之一。综合性大学应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的资源优势,集合声乐专业教师、音乐理论教师、古典文学教师共同组成“三合一”的教学团队,形成学科知识的互补与共享,以获得对中国古诗词歌曲“全观视角”的整体解读。
(二)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明代魏良辅的《曲律》、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三)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四)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使他们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
(五)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声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索、创新一种“以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吟诵、咏唱为原点,并吸纳民歌、戏曲演唱技巧”的教学方法,在演唱中要求学生做到以情带声,以气出声,气息流畅,字清腔纯,尤其是注重无声状态下的气息连贯,培养学生在演唱中逐步进入和谐的情趣意境、淡定沉稳的气韵神态。
普及性的推广是指将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的外延扩大到非音乐专业范围,将国学的传承融入于高校的素质教育。“乐所以修内也”、“乐者,德之华也”,这些儒家古籍中的名言强调用音乐来提高内心修养,并在音乐审美中体现以德为美,说明高尚的道德和美的情趣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上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开设的六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第一类就是“文学与艺术”,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成为有教养的现代人。因而,构建一门“以国学传承为宗旨,以音乐教学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品读与学唱”尤为必要。在通识课的教学中可以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一对一”模式,将多媒体大课教学与口传面授的分组辅助更广泛的教学平台。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 2009年 12月12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办、北京世纪视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暨唱着歌儿学古诗•汪国真古诗词歌曲唱专 辑首发式”在北京音乐厅举行。此处借用“唱着歌儿学古诗”,是提倡一种边唱、边学、边背的古诗词传习方式。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西方音乐史 [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词分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7.
[5]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6]王力.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7]缪天瑞.音乐百科词典[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8]刘再生.“声曲折”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1990 (1).
[9]冯洁轩,李爱群.“声曲折”是个错定的词[j].中国音乐,1998 (1).
[10]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making a thorough inquiry into the chinese songs filled with ancient poetries
rao ze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