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场规划设计

广场规划设计

时间:2022-05-10 19:05: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场规划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场规划设计

第1篇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的发展是同步的。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来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特征,是人类生活环境和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起源于欧洲。早在古希腊时候,许多宗教活动,都是在广场中举行的。随着时代的变更,广场的种类日益地增多,在形式上出现了政治性广场、纪念性广场等,广场逐渐成了城市的象征。到了现代,城市居民对广场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广场,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需要而建设的,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的户外公共交往空间,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城市的标志。

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

休闲、社交等精神生活成为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的新追求,引起公共交往场所需求的大增。如今大多数居民不再去露天市场购买食物,不再去公共水井打水,不再去中心广场听别人消息,很多活动可以在家中进行,因此许多人渴望公共活动,即便只是午餐时的短暂时光。广场能够合理组合时间和空间,优化城市环境,成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广场景观被人为破坏,车辆随便进入,卫生状况差等诸多与城市形象极不协调,与日益深入的“人居环境”观念格格不入的问题,广场的人性化已日显迫切。 

城市广场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1、尺度过大

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特别是地县一级城市的广场,有许多在规划阶段就没

有科学地界定广场的尺度,导致广场尺度过大。广场尺度过大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a、势必会造成人力、物力及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城市其它项目的建设。

b、势必会使广场产生空旷的感觉,使广场不具备亲和力,在广场中游览的人也会觉得很累,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造成广场尺度过大的因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

a、当地行政官员盲目追求形式,追求所谓“气派”的长官意志。

b、一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科学地引导业主,而是一味地迎合业主的意见。

c、地县一级城市中的地价也相对于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较低,这方面的因素也在无形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些县市的广场面积达到了10hm2,还有的甚至超过了30hm2.按广场用地1m2/人的规划指标结合当地的人口来算,明显超标。再者,在城市中建广场也不宜把所有的广场面积指标都集中在一个大广场中,而应适当分散,建成一个广场系列,扩大广场的服务半径,提高广场的利用率。并且使每个广场依据其功能都有一个合理、宜人的尺度,使广场更具亲和力。

2、空间围合感不强,建筑形式欠协调

广场的围合有四面围合、三面围合、两面围合与单面围合四种形式,其中以前二者封闭感较好,有较强的领域感。围合广场常见的要素有建筑、树木、柱廊和有高差的特定地形等,其中以建筑围合较好。目前国内的一些广场有不少都是用道路围合,或只在广场的一侧到两侧布置建筑,容易使游人在行为及心理上产生不安定的感觉,至使游人在广场内停留的时间缩短,降低了广场的内聚力及吸引力。

有的广场周边的围合建筑在立面造型及体量上也缺乏统一,破坏了广场的整体性,其原因就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没有统一规划或是新建筑没有与旧建筑相统一。

3、对地方传统文化体现不够

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的内容远看似有、近看却无,从而失去了地方特色。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a.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 “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比如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 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 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

b.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 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第2篇

关键词:塔西广场;规划设计;洛阳

1设计背景

塔西广场是依托于整个瀍河回族区的背景下诞生的。瀍河回族区位于洛阳市东部,是于1957年11月15日正式成立的全国5个少数民族城区之一,素有洛阳“东大门”之称,东与洛龙区接壤,西与老城相邻,北依邙山,南濒洛河。瀍河回族区在2004年前仅仅只有民俗博物馆广场绿地,随着居民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大家对广场的需求越来越大。塔西广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2003年二广高速洛阳瀍河站高速引线开通时,塔西广场作为配套工程一起建立,于2004年4月竣工并对外开放[1]。

塔西广场位于洛阳市瀍河区,东临塔西烧烤城,西贴焦枝铁路,南靠塔西花园社区,北向二广高速引线,用地呈长方形,东西长250m,南北宽58m,占地21.8亩(图1)。

塔西广场作为“城市客厅”,不仅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人口集散、晨练活动等场所,还兼有美化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活力的作用。

图1塔西广场位

2总体规划

2.1规划构思

(1)总体规划上呼应城市道路机理,承前启后,使广场成为连接道路与民居的景观纽带。同时,利用塔西广场的设计升华了瀍河区的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了洛阳的城市功能,增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2)塔西广场在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和文化需求的前提下,立意改善城市环境,多重效益兼顾,体现了广场的公共性和综合性,折射出当代特有的城市广场文化现象,成为城市精神文明的窗口[2]。

(3)塔西广场绿地的设计在满足生态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附近居民的需要,体现园林“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大片的绿地和设施配置,贴近居民的行为习惯,强化规划设计中的“场所”精神,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设计中要强调服务对象“人”的多重需求和体验要求,强调景观延续性、适用性和多样性。

2.2功能分区

总体结构布局可以概括为一心两翼,一心为广场中心的娱乐区,两翼为广场的东西两区,其中西区有一管理区和休闲区,东区有一休闲区和娱乐区(图2)。

2.2.1管理区

广场的管理区主要是广场管理办公室和工具房,坐落在广场的西南处。广场西边为集会场所,人流量大,将管理区设在此处,便于管理。管理区设有停车场,为游人提供停车区。办公室旁设有一长廊,便于过往行人停留歇脚。

2.2.2休闲区

鉴于广场地形狭长,休闲区设有东西两片。东区位于东出口内侧,以两扇弧形的廊架为主,廊架北侧为混播草坪,南侧为微地形。廊架上攀爬紫藤,架下设有座椅,周围种植有丰花月季月月有花,大叶女贞四季常青,红花碧桃娇艳如火,在花架地下可乘凉消暑,近观花远观景,看尽四季变换。西区位于西入口东侧,主要建筑有两个,一为圆形的花架,架上爬满紫藤(图3),周围的铺装和绿地组成一个形似太极的图案;一为红顶双亭(图4),双亭斜向错位,造型别致。周边栽植有连翘迎春春花烂漫,枫杨栾树夏日庇荫。经长期观察,两处休闲区停留人数最多,停留时间也最长。

2.2.3娱乐区

娱乐区亦分为东西两片。东区位于广场东出口,是一半圆型铺装,北侧有成片碧桃,南侧种满丛状大叶女贞,形成半闭合空间,早晨常有老人在此晨练。西区位于广场中心,是整个广场的中轴核心,以圆形铺装为主,和南侧半环形平台形成半合围的开放空间。此处以雪松为背景,面向公路,视野开阔,晚间做为露天舞厅和临时影院,白日常有集会活动。周围的植物配置人性化,南侧种植雪松和法青篱,为塔西花园居民隔音;北侧道路两边以混播草坪为主,配置贴梗海棠等花灌木,使得广场视线通透,主题明确。

图2功能分布

图3花架图4塔西广场双亭

2.3交通组织

塔西广场通过三个主入口和四个次入口与周边道路进行衔接(图5),通过这7个入口对广场内部交通和景观进行整合设置,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三条景观大道和若干节点景观。广场以三条主要的步行景观大道组织主要的人流。其次考虑景观形态,采用以自然为主,与规则相结合的混合式道路布置形式。道路系统线条流畅,曲折迂回,增加了游园情趣。

图5交通组织示意

2.4园林建筑及小品特点

塔西广场属于休闲广场,在现代社会中,休闲广场已经成为广大市民最喜欢的重要户外活动空间。广场的规模不算太大,主要根据附近居民日常活动修建,广场上有亭子、长廊、花架等园林小品,虽然广场面积不是太大,但是这些园林小品的点缀使得广场更有回味(图3、图4)。塔西休闲广场可以让来这里的游人轻松愉快作为目的,因此广场尺度、空间形态、园林小品、绿化、休闲设施等都要符合人的行为规律和人体尺度要求。

2.5植物配置

植物材料在园林绿化中作为观赏、组景、分割空间、遮阴、覆盖地面、防护等素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塔西广场根据园林布局的要求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选择了雪松、合欢、黄山栾、国槐、银杏、蚊母、紫藤、法青、碧桃、樱花、紫荆、枫杨、桂花、连翘、红叶李、红瑞木、大叶女贞、大叶黄杨、刺柏、白三叶、高羊茅等20多种植物,合理的进行乔、灌、草搭配,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绿,体现植物的季相变化。植物种植采用多种形式,有片植、丛植、对植、孤植等,景观丰富,自然美好。

3塔西广场设计分析

塔西广场建成以来,基本上得到了市民的肯定,但同其他的设计项目一样,也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在使用当中逐渐显示出来。

(1)广场道路出入口主次没有规划好,设计时规划正北和东西为主入口,经过长期观察发现,游客主要从广场正北主入口、东北和正南3个次入口进入,这主要是因为附近居民主要集中在正南和东北方向,西方为铁路,北方为绿化隔离带,此方向人流很少。

(2)塔西广场作为高速引线和塔西花园社区的过渡,很多居民经过广场出行,通过的电动车和自行车比较多。但设计时,对其交通功能估计不足,道路多为游园小路,迂回曲折,经常发生压坏路面和人踩小道现象,影响景观效果。

(3)广场措施少,缺乏健身器材、园椅和垃圾箱等设施。健身器材的缺失使得晨练人员少,而且停留时间短。园椅的缺少,导致人流集中在藤架和双塔区,没有合理分流。缺少垃圾箱的话,会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加大许多。

(4)广场绿地面积很大,但有一半左右为冷季型草坪,而且大树多集中于南部,空间开敞有余,围合不足。围合度的不够,使得景观缺乏层次和深度。

(5)地方特色不足。城市广场建设应继承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3]。塔西广场位于洛阳回族集聚地,其对面就是塔西清真寺,但是广场设计没有彰显清真特色和河洛文化。

2013年5月绿色科技第5期4结语

城市广场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是整个地区建筑布局设计的一部分,它可以将不同的地区有机地连接起来,给人们创造聚集在一起的机会。塔西广场就为洛阳市民提供了怡情、放松的场地,它让人们从家中走出来,积极主动地互相沟通、交流、娱乐、表演,使现代化生活的人们在工作之余,获得良好的休息和恢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城市空间的形成是一种历史的延续、文化的积累,是空间关于时间的诠释。城市广场作为一种人为设置的提供公共活动的开放空间,其在城市规划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名规划设计人员,一定要兼顾广场性质上的公共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空间上的多样性、文化上的休闲型,要坚持以人为本、地方特色、效益兼顾等原则,从形象、功能、环境三大要素上全面满足人的行为及其精神需求。本文认真地把握了塔西广场总体规划的原则和全面分析了其所处的环境地理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总结了其设计上的优点,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多多少少还存在着问题,但只要用上述的思维和方法去规划设计,一定能够突破传统概念,不断创新出动人的场景。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天府广场 规划 和谐统一

城市宜人的、良好的环境质量涉及诸多的因素,公共空间的开发和建设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它对于完善城市整体环境,向人们提供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加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可的象征和人流聚集的中心,而且是融合城市历史文化、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成都天府广场就因其特殊的政治和历史渊源以及不可替代的地域因素而成为集会游行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的综合体。

1.区位

天府广场正位于成都市的中心区域,广场北面是四川美术馆,正北是省展览馆,广场东面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紧邻的人民商场、摩尔百盛、天府书城是人口流量较大的地方。

2.天府广场规划的闪光之处

由于成都的青城山是道教发源地,道教文化则为中国文化的根。道教宣扬天人合一的观念。所以天府广场东西两侧设计的是巨大的道教阴阳太极图,展示了天府之阴阳调和、天人合一之神态及造物万象、生机勃勃、推动历史发展的面貌。

2.1构思新颖并富有特色

天府广场规划设计构思新颖而不流于形式,气魄宏大而不失严谨,有突破、有创新,同时亦有相当的节制,设计手法纯正、娴熟,是一个将理想与现实结合得较好的广场。同时该广场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现有地上、地下空间,绿与水有机结合,将众多的、要求各异的功能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巧妙地设计了天府、水景、宁静三个尺度不同、功能各异的城市广场,形成以天府广场为主的城市开敞空间序列。

2.2水文化设计别具匠心

天府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引入了“水”,作为广场的重要构成元素。千姿百态的水在大府广场组成了一个极具灵性的世界,这里有水池,有河渠,有喷泉,有城市瀑布,也有水景世界。较重要的水景,一是设计有包涵成都丰富的水文化历史。水,白天反射光影、雕像,夜间则变成光束的来源,光与影的结合给天府广场带来一首美妙的变奏曲;二是设计了一条处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水渠引向广场的南边,通过瀑布跌落到下一层,形成另一水景。广场所增加的水景,对成都具有特殊性,不仅充分体现了成都历史水文化的特点,反映了成都历史上和现代治水的典范,而且增加了广场的灵性和亲和力。

3.天府广场规划的设计弊端

建筑为体,园林为衣,文化为魂,形神皆备,天府广场人文景观可为成都景观之典范。但天府广场的规划设计也存在着瑕疵。

3.1文化柱设计欠妥

广场十二根环立文化柱的文字说明位置偏高,观者须竭力仰视,还很难看完全文;而英文说明则更高不可视,无法阅读。应将下面底座与文字部分交换,以便于人基本处于平视和略仰视状态阅读。文字设置位置应以人为本,是诚心要供人观看的,不能以突出所谓雄伟险奇为宗旨,拔得太高,使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达不到设文字的目的。

3.2缺乏丰富文化内涵

天府广场内还缺少丰富的文化性、观赏性较强的标志性建筑,相反周围商业性广告却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其实,天府广场东侧有锦城艺术宫,西侧有伊斯兰教皇城寺,北侧有主席像、展览馆,南侧原有全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完全可以规划成为城市最大、功能最强的文化中心广场,让市民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3.3广场空气污染严重

修建天府广场本意是要在密不透风的闹市区辟出一片绿地,为市民营造一处清爽芬芳的休憩空间。但广场四周纵横交错的机动车道使广场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相当严重;加之广场四周高楼林立,广场内又无充足的树木遮挡,汽车废气向周边扩散受阻,转而弥漫在广场上空,直接造成广场空气的污染。

4.城市广场规划要和谐统一

4.1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广场建设要达到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就要尊重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观和地形地貌特点,突出地方自然特征。不同的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都有差异,城市广场的设计应当结合这些差异,以突出自己的个性。这就要求在设计建设时,认真调查场地原有的地形、植物、景观等自然因素,在综合信息的基础上,得出与其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设计方案。比如,在天府广场规划设计中,应重视植物造景手法。一方面,充足的植被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人类需要的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改善环境质量等;另一方面,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充足的植被在城市有限的开放空间内引入自然,再现自然,亲近自然,提高城市的生态调控机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2历史与现实的和谐

城市文脉是一城之神,也是它的风韵和魅力所在。强调历史文脉的“神韵”,首先要避免城市广场建设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排斥和压抑,避免旧城区的大拆大建,避免广场建设对城市历史文化所依托的城市聚落的冲击,尽可能地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和建筑特点,保持传统居民聚落的延续,注重广场与周围空间的环境协调;注重其历史性延续的特征;注重其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文化与自然环境条件的结合,营造文化主题;同时,也要注重其贯通性和叠置性,通过有机的加工和组织,形成完整统一、协调呼应的文化主题。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还应当以传统广场的历史延续为前提。

4.3经济与文化的和谐

目前中国的广场文化仍存在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分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商业性广场缺乏文化气氛的营造及与文化设施的配置,市政性、休闲性的广场不同程度地排拒商业设施或商业活动,对城市中为数众多的小商贩问题缺乏广场营业活动的规划安排,各种广场都有意识地排斥商贩活动及民间演艺活动,其结果是广场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这些方面,我们应加强广场经济功能与文化功能的融合与和谐。

第4篇

一、城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荡荡,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难怪有西方友人对中国迟迟不改几千年沿袭下来的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的建筑风格很不理解,并为之大发感慨。他认为建筑是人们赖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对解放思想能起到目染耳濡的作用。可喜的是在广州率先引进世界兴起不久的新潮流、新模式——广场建筑,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市场经济新时代,为广州迈向完全开放的国际化大都市谱就新篇章。这很值得各地城市学习和借鉴。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尤其是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相得益彰。

巴黎人以巴黎为自豪,因为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中除监狱和公墓外,一切都是完全开放式的设计,人们能够充分共享阳光下的空间。勿容置疑,广场建筑能在宏观上引导城市建设,又能在微观上调节人们的情趣。一位建筑设计专家颇为自信:广场建筑将会风行一百年。

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城市也耸立起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高层建筑。然而,这些建筑或因场地有限,或因资金不足,或因设计风格的不同,或多或少与完全意义上开放式的广场建筑在观念上有区别。相比之下,开放的建筑更显得文明与进步。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城市寸土寸金,留那么多广场岂不浪费?或云:建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建筑,有那么多资金和相应的技术吗?其实,这些都不成问题。如广场主体建筑向空中发展,地盘自然也就宽了;再如只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就能刮起城市广场建设的旋风。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树红花,多一点蓝天白云。

二、城市广场定义及其分类

(一)城市广场的定义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广场是市民生活、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总之,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

(二)城市广场分类:

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但一般不可通行货运交通。可在广场的另一侧布置辅助交通网,使之不影响集会游行等活动。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昆明市中心广场和前苏联莫斯科红场等,均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这类广场一般设置较少绿地,以免妨碍交通和破坏广场的完整性

。在主席台、观礼台的周围,可重点设计常绿树。节日时,可点缀花卉。为了与广场及周围气氛相协调,一般以规整形式为主,在广场四周道路两侧可布置行道树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其绿化特点是一般沿周边种植,为了组织交通,可在广场上设绿地种植草坪、花坛,装饰广场,形成交通岛的作用,但行人一般不得入内。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条件,绝对不可阻碍驾驶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例如广州的海珠广场。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可设置喷泉、雕塑等。交通广场一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起街心花园作用的形式。

3、商业广场。当代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

城市广场还可以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等,且现代城市广场形态越来越走向复向化、立体化,包括下沉式广场、空中平台和步行街等等;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

三、广场的大小和周边建筑的规划设计比例

1、城市广场的面积。城市广场面积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说,城市大,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也大;城市小,市中心广场也不宜规划得太大。片面地追求大广场,以为城市广场越大越好、越大越漂亮、越大越气派,那是错误的。大广场不仅在经济上花费巨大,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方便;同时,广场尺寸不宜人,也很难设计出好的艺术效果。城市广场尺寸太大会缺乏活力和亲和力。维特鲁威说:“罗马广场的尺寸应适应听众需要,否则场地会不够用,听众少的时候场地又会显得太大。所以这样来定广场的宽度就可以了:把长度分成三份,两分之长作为宽度。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排列方式也更适合与游览观赏的目的。”故此建议: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0~4.0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至于交通广场,面积大小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影剧院、体育馆、展览观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和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还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主体建筑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

中外著名城市广场面积比较

国别广场名称面积(公顷)

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39.6

大同红旗广场2.9

太原“五一”广场6.3

天津海河广场1.6

郑州“二七”广场4.0

外国庞贝城中心广场0.39

佛罗伦萨长老会议广场0.54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1.28

巴黎协和广场4.28

莫斯科红场广场5.0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政广场0.60

意大利罗马市政广场0.40

美国纽约济克非勒中心广场0.60

2、城市广场与周边建筑。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例如,天安门广场的宽为500米,两侧的建筑,如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高度均在30~40米之间,其高宽之比约为1:2左右。这样的比例使人感到开阔。但由于广场中央布置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型喷泉、灯柱、栏杆、花坛、草地,特别又建立了纪念堂,丰富了广场的内容,增加了广场的层次,使人并不感到空旷。一般来说,广场四周建筑物低,广场显得开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1:2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此外,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布满,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界面漂亮。例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等,是举世称颂的佳例。总的来说,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

四、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

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

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标志;实用;经济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商业的繁荣,城市广场的建设显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城市精神、特质的一种体现。同时它作为城市的公共活动空间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他以风格、体量、色调、高度、功能等形态元素向外界展示各个城市的文化和风貌。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城市,广场形态更是趋向多元化。

一个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多样性和丰富的层次,某种程度反映该城市的经济、市民文化素养、行政效率、投资环境的好坏。城市广场正式扮演了这个角色;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空间的中心,是市民活动、聚会、休闲的主要空间,是一个城市向外界自身展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是塑造城市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城市构成的一种重要元素。因此,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硬件之一。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另外,根据广场在城市中的定位的不同,他在城市中的作用、性质、规模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等,同时具有迅速汇集与疏散功能,与城市主干道相连,面积较大。交通广场是具有交通枢纽功能的广场。主要位于城市主要交通要道会交处,交通流量大。此类广场也可装饰街景,但小品布置要适宜,不能分散驾驶员过多的注意力,为了方便交通组织,此类广场主要以硬质景观为主要表达元素。在软质景观设计上,要符合交通视线安全规范要求,不能阻碍驾驶员的视线。商业广场,是现代城市中较为多见的广场形态之一。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显现,已经是现代城市都面临的问题,例如:北京、上海、重庆等。因此出现了和商业空间结合的类似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集市露天广场等形式,从而做到人车分流。

适宜的空间尺度对于城市广场是非常重要的;他要与城市大小、人口规模、性质相适应。实践证明,广场的尺寸太大,感觉空洞、缺乏层次,也很难营造出好的空间和艺术效果;按照人们休闲活动的习惯,一些小的广场,相对来说更具有亲和力,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依据城市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地建设一些小广场,这样投资小,利用率高,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空间品质。广场可以根据场地特点和周边环境采用各种布局形态;运用丰富的高程变化来划分不同的功能空间。

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空间规划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包括空间结构;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衔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是现代社会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保护、利用、尊重自然已经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作品必须具备要素。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性非常强的活动空间,要考虑城市广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融入这个环境中,是周边环境和广场之间能够很好的促进、改善和融合;比如;对区域气候的影响、风向、风速的影响、开辟生态走廊等。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作用应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应重视绿化,从而改善小气候。传统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小品、雕塑等,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三)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建设应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或延续地方的风俗文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加强人们的参与性。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打造出地方建筑特色品牌,同时建设还要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和谐与融合。

(四)空间功能多样性原则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们主要的户外活动“客厅”。广场功能、形式的多样性是对人性化设计的最好体现。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城市广场的建设对于整个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灯会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结合城市传统文化,是城市空间产生多样性的空间环境。

(五)突出主题原则

景观设计犹如写文章一样,确定什么样的主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章。城市广场虽然根据不同的空间,功能形式会有所不同,但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主题方向。应该根据主题定为以及区域特点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合理处理城市广场在城市中的空间尺度关系,营造变化丰富、多样的广场空间。

综合上述,城市广场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的复杂的综合体,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城市文化广场 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 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 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从而服务与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建设。为城市和市民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活动空间,为城市营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6篇

关键词: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参与度

0引言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中,所有公民可以任意到达的外部环境空间的总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包容性、公平与人性化的精神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各大城市逐渐重视起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这些城市公共空间在改善城市空间、生态和人文环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市民社会交往活动的需求。在近二十年来,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南京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流潮中,涌现了大大小小多个公共广场,随着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临近,人们越来越关注南京城市发展的成就与光环,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站在建筑景观使用情况的角度来剖析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本文将就南京公共广场的市民参与度情况,探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并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要的解决方法。

1南京公共广场现状研究

广场即经过空间艺术布局、四周建有某些建筑物、构筑物或绿化的开阔空间[1]。从20世纪90年代起,南京的公共广场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从单纯的水泥混凝土结构到规划统一、设施齐全的城市花园,在我国城市广场建设中树立典范。笔者从中选取不同类型的四个广场,包括规划完整的山西路广场、处于闹市中的“口袋广场”――大行宫人民广场、依傍莫愁湖公园的和平广场以及规模宏大的江宁白龙广场,以此代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广场进行类比分析。

山西路广场是南京商业区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项目,于2000年由市、区两级政府在原有的西流湾公园和市青少年宫的基础上建成,有绿地、湖边长廊水幕音乐喷泉等配套设施,功能分区合理、景观精细怡人。大行宫人民广场地处新街口商业圈,北临总统府,南衔中央饭店,东西南图、省美术馆相伴,四面建筑错落有致,广场面积不大,绿化绿却不低,是闹市中的一块静土。和平广场紧挨莫愁湖公园,是莫愁湖公园的门户,为免喧宾夺主,广场设施、绿化均以简洁为主,相较其他三个广场,倒显得“小家碧玉”。江宁白龙广场以“凤凰台”为中心,是南京最大的市民休闲广场,广场风格鲜明,以红为主色,与滨湖景观相得益彰,场地如凤凰形似,飞翔在百家湖畔。

2研究方法与过程

产品使用者的评价更易于反馈设计的合理性,我们把城市广场视为一种公共产品,调查广场使用者的评价,探讨广场规划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以此反思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本研究即从公共参与[2]出发,采用观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历时两个月,针对四个城市公共广场,对南京市民进行街头随机访谈和随机发放问卷,参与访谈市民100人,发放有效问卷378份。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个体相互比较

比较四个广场人流量,和平广场明显冷清许多。从访谈和问卷情况分析来看,市民一般愿意去距离居民区20分钟以内步行距离的广场,并对广场的配套设施与景观环境有一定要求。

(1)区位环境影响参与度。从区位环境来看,四个广场皆临大道,却又各具特色。山西路广场、和平广场靠近居民区,但和平广场与居民区有商业街相隔,加之依存于莫愁湖公园,造景稍逊,设施简洁,吸引力不足。而大行宫人民广场虽处商圈,但广场之下为大型卖场,又临南图、总统府,行人游客途径、休憩,人流不逊其他。江宁白龙广场体积庞大,视野空旷,与和平广场相比,距居民区路程相近,但因其作为滨湖广场,环境、造景得以吸引远近市民至此。

(2)功能设施影响参与度。市民参与度明显不足的和平广场,在配套设施上也欠缺活力。山西路广场与白龙广场虽气势宏大,但在空间功能划分完整,喷泉、绿地、座椅、遮阳避雨设施,一应俱全,相比之下,和平广场因绿化率低,在遮阳方面不能满足市民要求,座椅以方石为主,集聚一方,文化科普廊虽起避雨作用,但占地比例过大,广场整体规划不统一,令市民反应在布局上“舒适度不足”,平面构成欠缺优化。而大行宫人民广场因尺度小,但在绿化造景上优点显然,花坛灌木层次分明,色彩丰富,同时采用旱喷泉,节省空间。

(3)管理程度影响参与度。在两个月的调查中,四个广场的安全与卫生情况基本令人满意,但管理程度的不同,在广场各个方面均体现出对市民参与度的影响。除去采用旱喷泉的大行宫人民广场,在喷泉的管理上,无论是管理周全的山西路广场与白龙广场,亦或是小巧简单的和平广场,都出现水质浑浊,闲置甚久的情况,因此蚊虫肆掠,令人烦恼。而大行宫人民广场却出现另一种管理上的缺失,广场南面靠近地下卖场入口,非机动车辆的停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市民进入广场,却没有引起管理方的重视。

3.2个体内部比较

分别比较各个广场内部的市民参与度,从访谈和问卷情况分析来看,广场的不同区域因其规划设计的不同,都在公共参与度上体现出差异。现将分析总结如下:

(1)景观的可参与度。在这四个广场中总有几个令人遗憾的景观设计,例如山西路广场的湖心花园,因其安全度和可达性不足导致湖边座椅使用率低、暴露在烈日下的下层广场,缺乏树木遮阳,石座滚烫,空间犹如蒸炉,和平广场的文化科普廊无人问津,白白浪费空间,大行宫人民广场不可践踏的草坪致使游人坐在边上的地面,这些景观设计都使一定空间的参与度低。为公共设计的景观,应是能引导公众体验的,并由此萌发更多人参与的空间,即它不仅是可观赏的物,更应是能与人产生互动的一定范围,白龙广场的红色方框雕塑,形成别具一格的石廊,不仅与广场整体造景交相辉映,更在人机互动上堪称典范。

(2)人性化的“公共”。在山西路广场的调查中,市民普遍反应广场的照明设施不足,其原因是在广场设计之初,设计者借鉴国外优秀范例,却忽视了国人饭后散步的习惯。调查研究的四个广场在细节设计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尤其在是考虑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使用上。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确定了其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所有群体的使用,但就这一方面,我国的公共设计还稍显稚嫩。湖心花园的防滑处理不足、下层广场的台阶未考虑儿童与残疾人的可达性、不能满足不同数群体的座椅、让大众不解的现代雕塑群等,这些都是设计的细微之处,却能在市民使用中引起长远的不便。

4总结

城市公共空间以人为主体,规划设计为人所用,以使用者评价来反思选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绿化造景乃至管理体制、人性化考虑等方面的功与过,站在社会学角度,从市民参与度出发研究多主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不仅对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发展有一定帮助,更对营造独具魅力的城市环境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60.

第7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体系;城市热岛;热环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66-02

0引言

文丘里说:“我爱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实,城市如同建筑一样,其复杂性与矛盾性是与生俱来的,现代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缺乏、交通拥挤、用地紧张等一系列的生态困境,这不是必然的,这是人类长期对城市生态环境忽略的结果,而城市热环境作为其中的一方面也长期处于失控状态。

当我们的城市处于空前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正确的伦理观念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什么人类的城市让位给了汽车?为什道路越来越宽、交通却越发拥堵?为什么建筑越建越高、而木越来越少?为什么城市草坪越来越大,却没有适合人类活动的空间?为什么城市上空不再有蓝天白云?为什么“城市热岛”一词频频出现在媒体报刊的头条?

一系列的问题不得不引起规划师、建筑师及相关职业人士的思考,要解决目前的生态危机,人们必须在自身的生存观念和发展观念中进行一场变革。作为一名规划师,我们深知规划设计前期应从地理、气候、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而创造更具有地域性的城市空间环境。我们如何理性地在规划的各个层次将生态的设计理念进行贯彻落实,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1城市规划建立初期时的生态思想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城市发展初期,霍华德著名的“田园城市”理想,西蒂的艺术城市和格迪斯的“进化的城市”,虽然这些规划师大多数是编制蓝图并多数陈述的是他们所设想的城市的最终状态,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们仍然不受约束的创造出了新的城市形式,最明显的是,他们都从物质环境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和经济问题,把各类工程建筑物在空间地域做一定的组合布局的规划方法,总的目标是为各种活动提供合理的空间结构。①

城市规划初期时的生态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思路,城市规划必然要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政治问题,而非单一在一个简单地块做设计。因此,规划者必须具有宏观的思维。

2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各个层次

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各个层次如图1所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十二条、第十三条又规定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三十四条还规定了近期建设规划,这就形成了该法所法定的城乡规划体系。

3将生态环境的设计理念对应到城乡规划体系各层次时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图2)

3.1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的层次中,最重要的是对城市用地布局总体控制,除了对城市自然环境、水文及地质条件外,气候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气候条件在为居民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太阳辐射的强度决定着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等,建筑遮阳设施及各种热工设计也因此而有了依据。在规划布局中,还应该分析每个城市本地全年占优势的盛行风向、最小风频风向、静风频率以及盛行风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城市布局方面,要考虑城市和盛行风向的关系,利用自然和地形地貌科学规划留出锲形绿地、城市风道等开敞空间。道路走向应该顺应城市的夏季风主导风向,沿主干道布置城市广场或者绿地,对风流引入有很大的作用。对有水的城市,如果将夏季主导风由湖面或者江水方向带入城市内部,也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建筑设计方面,应尽量避开在城市的南面建设密集高层建筑,使夏天的东南风能通过“风道”进入城市,在城市其他区域建设的高层建筑也应错落有致,留有风道,风是热岛效应的“天敌”,当风刮起来,热岛与周围地区的空气进行交换,就降低了温度。

3.2 城市详细规划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应该控制好各项指标。建筑日照间距将影响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与用地规模。如果城市建筑物过于密集,粗糙度也相应增大,低层大气的水平交换受阻,造成垂直交换强烈而不稳,造成城市局地环流改变,因此城市风速将减小,不利于低层热量的扩散,更加重了城市的热效应。由于城市是人类集中活动的区域,冬季取暖和夏季制冷为主要缘由的人为释热也直接改变了局地的热平衡,城市热岛效应也越来越强。严格控制好强制性指标,避免城市中心因建筑密度过高而引起局地环流被改变和人口密度过大造成的人为释热。

3.3 城市详细规划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无论是城市某一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还是居住区的详细设计中,都要贯彻生态设计的手法。

3.3.1 强调绿化在调节生态气候中的作用采用大规模的绿化等软质界面取代硬质铺地,营造绿色广场。事实证明,大面积的草坪设计适用在气候寒冷的欧美国家和我国北方地区,但并不适用夏季日照强度大、气候炎热的广东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中,结合亚热带气候特色,构建合理的绿地系统,使集中绿地在城市内部不同地段中相对均匀分布,从整体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绿地上栽种的树种,多选择冠大、叶密的高大乔木,以起到遮蔽阳光、调节生态气候作用,并为各种活动提供舒适宜人的环境。在城市的核心地区,由于土地的紧缺和昂贵,建设大规模的绿地很难实现,因此建议推行立体绿化,如屋顶绿化、墙壁绿化,用以弥补建筑对地表绿地的占用,还拓展了绿化空间。小品设计中,采用开敞或半开敞的廊架蓬帐可以遮阳、避雨、避风,非常适合打造亚热带地区宜人的外部空间环境。②

3.3.2 利用城市的水体改造微气候环境自然水体方面:在太阳辐射下,由于水体与城市下垫面不同造成的温差,可产生局部区域环流的“水陆风”,周围温度相对市区较低,空气流动顺畅,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湖水、湿地、江面同时也作为城市的风道,对城市热环境改善有很大的帮助。③人工水体方面:在城市广场设计中,旱地喷泉的设计可以降低广场的地面温度,在非集会使用情况下下沉广场还可以转换为蓄水池,又可调节小气候环境。

3.3.3 道路设计时要考虑铺装的材质、道路横断面的布局亚热带地区的雨水丰富,而现在城市建设中多采用大量硬质、不透水的地面材料,破坏了生态平衡。道路铺地的不同材料的差距很大,花岗岩的地面温度最高,其次为混凝土道路,再次为有树荫的道路,其中最高和最低两种材料温度相差20摄氏度。通过对地面的材料的合理设计,使用可“呼吸”的材料或天然材料(如沙、卵石等)可以增加地面的透水性,带走部分热量,降低周边环境温度。②道路绿化设计能起到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和美化城市的作用。道路绿化可以结合分隔带和人行道进行,不仅可以营造绿化环境,又可以格里不同类型交通的相互干扰,也可作为横断面其他组成部分的发展备用地。

3.4 建筑设计阶段我国南方炎热,因而南方建筑应该通透,而现在很多建筑师为了追求立面造型,大范围采用玻璃幕墙,使原本该形成“风的通透”的建筑仅仅变成了“光的通透”的建筑,不仅无助于降温,反而因而增加了“温室效应”。亚热带地区的建筑应该具有地域特色,可采用底层架空、骑楼、连廊、通透的中庭、墙体隔热等技术措施,以满足夏季自然通风、隔热遮阳和防潮的作用。

4结语

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是一系列科学严谨的事务,对于城市发展方针和总体战略布局,不能简单的采用某种优越的或者偏执的观念,更不能被行政手段所强压,而是应该合乎规律地选择与当时具体条件相适应的形式。

城市作为一个与普通居民真实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场所,不能脱离具体的景观要素去组织安排空间,必须考虑到城市的自身条件及发展方向,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种效益的统一。①

城市热环境作为整个大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如果规划师、建筑师在规划实施的各个阶段能多考虑并能预先建立一种分析城市建成后环境效应的模型,则会为我们建立一个重要的评价体系。但最重要的,我们作为专业人士要先建立一种生态设计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得到实现。

注释:

①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9.

②阎瑾,赵红红.亚热带地区气候环境特征及城市外部空间设计-以广州珠江新城中央广场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05,23:127-130.

③高芬.武汉城区规划改造中的城市热环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中国建工出版社[M].2009.

第8篇

关键词: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新思路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其建设必须考虑教学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创造一个人性化、综合性、有内涵的大学环境,让莘莘学子能从高校的每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而这其中,高校的校园景观环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高校育人环境的标志,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品味。

1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现状

如今高校所处的位置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喧嚣繁杂、高楼林立已经把高校校园围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校园园林景观的改造来提升大学校园的内涵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周边环境恶化的新形式下,高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有新的思路。只有拥有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才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激励师生的进取意识,培养严谨的治学风气。大学生的许多思维方法和行为意识,都是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悄然养成[1]。

2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总体构思

因各高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有所不同,因此,高校的校园环境景观建设要结合高校本身特点。应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直接体现学校当地的地域特点、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及文化内涵等,使之成为学校乃至当地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2]。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先确定一个发展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来达到提升内涵建设的目的,而内涵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和教学方面,整体的文化环境的营造是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有效途径。针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特点,确定校园景观的主题定位——“生态校园、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展示自然、阳光的校园风光。

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总体规划

3.1校园中心广场规划设计

学校南门入口属于校前区部分,是进入校园后比较独立的空间,也是校内最大的一块绿地,是改善周边因高楼林立而产生压抑感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校园入口与其他校园景观的联系所在。这一部分是整个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该部分设计成校园入口广场即校园中心广场(见图1)。整个校园的景观设计确定自然式园林的风格,校园中心广场的设计首先选择自然式的高地形,抬高该处地形主要是为了能平衡校外高层建筑的高度,降低在校内形成的视觉压抑感。在抬高地形的过程中,还把握住地形与两侧建筑之间的空间平衡,在两侧建筑的前部空间里同时设计与中心广场风格统一协调的微地形,同样赋予自然式园林的风格。当然,在处理两侧的微地形景观时,也把握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原则。比如,在植物的选择上,主地形主要选用高大的乔灌木,达到以绿色为主的比较庄重的效果;而两侧微地形选择了色彩比较明快、树形低矮的花灌木,形成与主地形互补的轻松活泼的效果。这样不仅丰富了整个校前区部分的植被类型,而且从色彩上也有了变化,使得主地形与微地形相辅相成,形成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的独特风格。这3个部分的组合完成了校园南门入口中心广场区域,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协调中有特色,因地制宜,宛若天成。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师生感到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心情愉悦,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每天清晨久违的鸟鸣声伴随着师生的朗朗书声,确有心旷神怡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育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融入环境,环境辅助教学,得到的教育远远超出知识本身。

3.2校园教学区小游园规划设计

教学区小游园本是一片银杏林,因为过密,银杏树的生长势都很弱,没有形成景观,且银杏林中没有活动场地,造成空间的浪费,学生无法利用。在新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采用自然式可进入园林的形式(见图2)。具体的做法是,在原地形的基础上改造微地形,与校园主景区保持风格的一致性。该区域面积较大,同时肩负着师生晨读及休憩的功能,所以在设计时注意“静谧”的要求,植物的选择多以树冠丰满、树形高大、隔音效果强的树种为主。为达到可进入的目的,设计各种类型的汀步,同时兼顾景观美和文化氛围,在路灯、雕塑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增加文化元素和自然野趣。改造完成后的小游园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地方,在优美的园林中享受自然和文化的熏陶,这是新时代的教育者更应肩负的责任。

3.3校园生活区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围绕餐厅与宿舍区域,主体风格依然是自然式园林,因为餐厅周边人流量较大,在保证正常交通及集散的前提下,尽量增大绿地面积,在原地形基础上增加比较平缓的微地形,植物的选择上保留原有的大树,其他树种以中乔木及灌木地被花卉为主,形成具有野趣的田园风格。师生在就餐及返回休息区的沿途可以欣赏到美景,在诗情画意中放松心情。

4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不仅仅是要有教育模式的突破,同时还要兼顾利用有限的资源塑造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使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能沐浴在大教育的环境下,不仅是学业上,更要在综合品质上,在点点滴滴的熏陶中逐步成长和发展,高校的校园是培养学生高素质情操的阵地,一个科学、生态、优美、宜人、有文化的校园环境将给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通过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能给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廖友媛.论高校校园园林的人文功能及其设计理念[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4-26.

第9篇

一、城市规划应具有时代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更加开放,我国的城市化推进,进入了加速期。如何使城市规划工作适应新形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城乡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规划要充分发挥协调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需要和可能、平常时期和非常时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保护等关系。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从过去强调生产转向强调生活,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努力创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同时要通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四是要树立公众参与的理念。城市规划是反映公共、私人及各个团体的利益,通过相互协调对话的产物。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组成部分。

二、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就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而言,要重点强化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好事关城乡发展全局的战略研究。对这些重大战略的研究,一定要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流向,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明确城市的定位、性质、规模和发展战略及方向,从而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以集中方方面面的智慧,汇集中外各城市的先进规划理念,拓展规划思路,从而使城市总体规划真正做到高起点、有新意。三是要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衔接。既要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又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搞好与计划的衔接,是保证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近期建设目标实现的前提。

三、城市规划应具有可操作性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依据,要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搞好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分区规划要明确用地性质,确保一定深度,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少作或不作调整。增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覆盖面,确保一定广度,减少规划盲处,为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快专业规划的编制。绿地系统规划、道路网络规划、给水系统规划、排水系统规划、供电系统规划、供气系统规划、停车场规划、菜市场规划、教育设施配套规划、公交场站规划等等,由规划部门牵头会同相关专业部门对这些专业性规划进行共同研究,并根据总体规划提出主导性意见,以减少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要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另一方面对规划成果的质量要进行评审和考核,要改变过去只注重定性研究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并从系统的角度加以研究,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

四、城市规划应具有开放性

开放是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要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扩大规划设计的招标范围。将所有修建性详规以及城市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城市建设的设计品位和档次。二是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对一些专业规划在正式出台前,首先要征求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意见。规划部门与有关部门之间应建立通报制度或会签制度,以便能及时发现和弥补规划中的不足,提高规划的质量,确保科学合理。三是要实行规划设计方案公示制。对重大项目、标志性建筑等规划设计方案要公开展示,听取民声,问计于民,认真吸纳他们的建议,增强透明度。四是要对规划设计适度放权。

五、城市规划应具有经济性

城市规划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因此,城市规划一定要强调经济性。一是要有远见。城市规划要为城市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对城市用地功能、规划红线应进行严格控制,切不可随心所欲,急功近利,任意迁让。二是要加强对有增值潜力土地的控制。对道路两侧、广场四周的土地应尽量在道路及广场建成后再安排开发建设,以确保土地增值部分用于城市建设,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要充分发掘城市资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土地正日益减少,为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基础设施容量满足、不影响城市景观和日照通风等的前提下,项目规划时应适当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向城市空间发展。四是要优化规划设计方案。规划方案特别是专业规划要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定,以避免设施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第10篇

适应自然环境

崇尚自然,顺物自然,返朴归真是中国古代设计中所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老庄哲学思想中,崇尚自然、顺物自然是其核心内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即顺应自然,完全按照事物的自然本性任其发展和表现,不去施加人性的力量,使其改变原有的自然之性,保全其”真“美”。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应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即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造艺术手法和当地建造材料,保护结合处免受自然多样性的影响破坏,体现地方山水风景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等等。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反映本土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沉积着那个时代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文化观念对城市广场空间结构具有深层次的影响,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普遍的事实。今天,想要“包容主义地”、“正确地”运用历史,具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们需要广泛注意以下方面:

1.参考当地的历史原形; 2.参考世界范围内的原形;3.参考“遥远的”和“较近的”历史时期;4.全面探究历史先例;5.批判地评价对先例的选择和先例的种类。

显然,片面的历史参考是“排他的”,所以应该尽量避免。

广场是人与人交流的公共场所。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场所由空间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和历史文化涵义所构成。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文化扩散性与渗透性对本土化的影响

“本土化”实际上是一个内存的文化殖民过程,与其说它是非西方文化的复兴,倒不如说西方文化真正开始了对非西方文化的浸。在精英文化层面,本土主义知识分子所竭力倡导的“本土化”,却恰恰是要让西方文化合法地深入到本土文化的骨髓中去。

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本土化的概念内涵就是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层面的概念在被引入地受当地历史、文化、经济、制度、技术等因素影响,在吸收过程中被认同、修正,进而转化为与本地城市广场建设体系相融合的操作层面的设计概念,操作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同时对理念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进行修正,这两种不同层面的城市广场设计概念互相影响,在实践中调整、发展、并最终成为理念和操作并重的“本土化”城市设计的过程。

尊重本土,与时俱进

“当然,在文化传统中继承下来的圣域,也不是那样原封不动地永久保存下去,它会随着时代而消失,或者发生变化……”黑川纪章说的这句话用哲学观来解释就是一种物质的绝对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因此,在城市休闲广场的设计中,我们既要保存和宣传自己国家的“圣域”,保护文化自尊心的根源的同时又必须承认别人的“圣域”。但不能一味地去模仿别人,抄袭别人。更不能一味地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他人的排他思想。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是一个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固步自封,因循守旧,那么他是不会得到进步与成长的。

以人为本,创造人情化的场所空间

现代城市间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息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它的规划设计上十分明确,那就是更方便、更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注重对人所存于的空间中活动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深入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不同规模、各具特色的现代城市空间环境,目的是要适应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空间需要。在空间环境中活动的人,与人共处的行为中距离是最重要的。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个性的创造

第11篇

关键词:广场;空间形态;以人为本;杭州

1 城市广场概述

广场是于公元前5世纪出现于古希腊,我们统称为“欧洲”广场。当时的广场是通过周边各种建筑物或构筑物所围合成的空旷地。由于文化背景和相关历史的产业,中国古代广场起源于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半坡村人,将他们居住的小型的圆形或方形的房屋沿着圆圈密集排列,中间形成了一块空旷空间,那就是中国广场的雏形。

2 杭州城市广场的特征

2.1 杭州城市广场的类型

城市广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可按照功能性质、广场与道路平面关系、构成因素、广场等级以及广场形态等因素进行分类。杭州主要广场分类有:

重要改革建筑物前广场,如人民广场;周边形广场、平面型广场,如武林广场;立体型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如庆春广场。此外,还有其他商业广场、水体广场等等。

2.2 杭州城市广场的特征

一是市民化:通过近期新建的广场的建造风格来看,传统的内向封闭型态相对弱化,建筑与空间锁蕴含的政治色彩也逐渐消失,与之相反,它作为一种娱乐、休闲、民俗、商业和体育文化场地,是广大市民互相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是空间立体,结构多样:这主要表现在各种空间形态的融合以及城市空间渗透,如立体型广场—庆春广场的这个特征尤其具有代表性。

三是休闲、文化性:杭州作为中国古都之一,体现了其独特人文景观。

3 杭州城市广场现存问题及解析

3.1 存在问题

3.1.1 规划不能形成体系。影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主客体因素较多,对于杭州的广场而言,政府在建,自发的也在建,缺乏统筹规划,按钮一席形成整个城市的体系建设。

3.1.2 广场数量不能满足市民需求。城市化的加剧,人口数量的剧增,导致杭州广场的数量的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及时不断在建设,但大部分是自发的小项目,如街头绿地的广场、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广场等。

3.1.3 “以人为本”体现不明显:21世纪的设计理念更趋向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杭州有些广场就明显显示了这一弱点,例如,具体表现在空间形态的单一、缺乏可达性以及不能满足功能性等等。

3.1.4 广场和城市不能有机融合。杭州境内,部分广场与城市的公共空间分割明显,从空间形态和布局来看不能和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对周边环境无法带动或起到积极影响的作用。

3.2 实例分析

西湖文化广场、武林广场和吴山广场位于杭州延安路段。以分析这个路段的三个广场为例。延安路生横穿杭州城区南北方向,该区域是杭州最为繁华商业大街,也是最能体现城市形象的主导元素。延安路全长约3.5km。3个广场位置如图1所示。

3.3 原因分析

3.3.1 广场、城市不能浑然一体。如图1所示,广场的步行体系与城市的交通系统相互割裂,广场实际上分布于道路的一端,与其他道路交织。从布局上来讲,他们缺少相互的渗透和联系,没有有机延续建筑空间,因而,针对商业街上的购物、娱乐等人群的活动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继而,也就缺乏其独特的魅力。

3.3.2 广场、城市间整体性缺失。从规划和人体工程学角度来讲,一般认为500~800m是步行街最理想的长度,而武林广场和吴山广场见的距离则达到了近3000m,中间缺少一定量的集会、休息的环境;另外,与延安路交织的多个人行天桥更增加了游人的疲劳感。

4 杭州城市广场营造的对策

(1)形成系统体系: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整个城市开敞空间统一部署、统一规划。在杭州城市广场的总体规划中,要对广场的布局、数量和规模要作指导性规划,定位好每一个广场的特色及所需满足的功能。

(2)内容丰富,彰显个性:对于每一个区域的广场的特色进行塑造,使之具有独特的魅力,例如音乐广场、商业广场等。

(3)地域特色:广场营造时,要充分考虑杭州地域特点,注重其历史文脉和爱染要素的和谐统一,传达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

(4)以人为本:广场景观设计中,要特别强调游人的相关活动和感受。就客体而言,要从布局、功能等方面充分满足对主体的关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慢行交通;步行;自行车;接驳换乘

中图分类号:U21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长期以来,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现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交通拥堵问题,但只有合理规划轨道交通接驳换乘体系才能发挥其强大功能,而慢行交通与轨道交通的接驳换乘研究日益引起界内专家的重视。因地制宜形成机动车道路系统和慢行交通道路系统等配套合理的综合道路系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城市交通建设指导思想,使自行车、步行与轨道交通合理衔接,创造绿色和谐的城市交通环境[1]。

2 慢行交通概述

慢行交通主要相对于快速交通和高速交通而言,本文初步定义为平均速度低于20km/h、噪声较低、制动性好、以人为本、近距离出行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统称。主要以行人为动力进行空间移动,平均出行速度较低,步行速度一般为4km/h左右,而自行车速度一般在10km/h左右,出行距离比较短,一般在3km之内 [2]。

慢行交通是一种全新理念,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观念,其目的在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发展低污染、多元化交通工具,从而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建和谐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3]。

慢行交通接驳换乘不仅提高短程出行效率,弥补公交服务的不足,而且在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出行便利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机动化交通相互竞争、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城市客运交通系统[4]。

在能源供应趋紧、大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规划高品质的慢行交通衔接体系能够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理念,本文主要研究步行、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车站的衔接规划设计。

项目 :《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编号:GXTSZY234

3 步行

步行是城市轨道交通最基本、最主要的接运方式,只有通过步行的合理接驳,轨道交通才能真正实现对乘客“门到门”的服务。轨道交通与步行交通的接驳换乘研究主要包括人行通道、过街设施及人车分离设施的规划设计,为乘客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步行换乘环境,保证车站所有流动乘客顺利完成各种相关活动。

3.1 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步行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以轨道交通车站为核心,对步行换乘设施进行整合,提供独立的人行通道以连接车站合理步行区范围内的建筑设施,保证人车分离,提供安全、协调的步行环境;

②对车站周边道路断面优化设计,设置合理的行人过街横道线、中央安全岛及交通标识系统;

③设置良好的的导向标志,建立通达性强的人行通道以连接车站站台,并满足步行便捷、安全疏散的要求。

3.2 步行接驳通道设计

步行接驳通道的物理性状与几何尺寸直接影响了乘客换乘轨道交通时的走行时间,列车在车站内的停靠时间以及乘客在站台上的分布形态也会影响乘客换乘的时间,在规划步行与轨道车站的衔接系统时,确定步行通道长度和宽度是关键所在。

(1)通道长度

通道长度是指与站台衔接通道两端之间的距离(即乘客沿通道所走过的距离),但轨道交通车站换乘通道内往往设有坡道、楼梯及自动扶梯等多种垂直移动设施,这都会影响换乘乘客的步行速度。

在乘客换乘轨道交通的过程中,实际走过的距离为通道长度和乘客在两端站台上所走过的距离之和[5],通道单纯长度与乘客步行时间不会形成线性关系,在计算接驳通道长度时,应将所有影响乘客走行速度的设施折算成相对于水平移动的换算系数,则通道换算长度为各种实际长度换算后的总和,计算公式如下表示:

其中,LL―通道内水平步行距离;

Li―第i种非水平步行距离;

Ri―相对的换算系数;

n―非水平步行距离的种类。

换算系数的选取根据乘客通过非水平距离与相同水平距离所用时间之比来确定。

(2)通道宽度

换乘客流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为保证换乘客流的安全与舒适,步行通道应有足够的宽度,可根据以下公式进行估算[6]:

其中: q―高峰换乘客流(人/h)

σ―超高峰小时系数,一般取值为1.2~1.4

Im―接驳车辆到达平均时间间隔(s)

β―通道服务客流占全部换乘客流的百分比(%)

C―通道的通过能力(人/m・h)

―疏散乘客所需要的平均时间(s)

αlos―通道相应服务水平下的饱和度

4 自行车

自行车是城市轨道交通的接驳方式之一,参考我国众多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报告,在人口稠密的轨道交通枢纽地区,机动车换乘量仅次于步行换乘。自行车不同于定时、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具有便利性、随意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在距离轨道交通车站大约1km~3km的范围内,自行车作为便捷的接驳方式具有强大的优势,在居民区附近的轨道交通车站会吸引更多乘客选择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工具。

在我国城市公交系统不完善、服务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在轨道交通车站为自行车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停车换乘环境,规划合理的自行车接驳换乘体系,对于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吸引客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规划设计轨道交通枢纽时,应考虑一定的非机动车停放场地,若地面空间有限,可设置地下停车场,同时还应创建非机动车专用道并配备相应型号设施,以确保出行者的安全。

4.1 原则

对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车站接驳换乘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7]:

①与既有规划协调一致:自行车停车换乘比较适合于城市区或居住区附近的轨道车站,应规划一定规模的自行车停车场。在规划设计时,要与城市空间规划、总体交通规划及区域交通规划相协调,重视客流走廊,符合换乘客流往返规律。

②以人为本:自行车换乘系统主要为骑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乘客服务,应充分考虑行人交通需求,为其提供便利的换乘条件,更好地吸引出行者采用自行车存车换乘模式。因此,在规划自行车衔接系统时,从骑车人的角度出发,尽量提供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自行车停车场应与轨道车站出入口保持合适的距离,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换乘环境。

③功能与效益相结合:自行车存车换乘设施一般根据轨道交通车站位置与功能进行规划设计,对于换乘客流量较大的车站,应设置集中的专用路外停车场,对于换乘量较小的车站可分散停放。为避免自行车停放造成的不良影响,必须提供合理的自行车专用停车位,由于车站周边地区地价较高,建设投资大,在衔接系统规划中,要合理规划换乘设施位置与规模,尽量减少投资与风险。

④合理性与操作性相结合:自行车存车换乘顺利实施是衔接规划目标实现的基础,一方面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实施部门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规划自行车接驳换乘系统时必须遵循两者相结合的原则。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附近配备适宜的非机动车停车场时,应注意以下几项要点:

①所有车站应按要求配置一定规模的非机动车停放场,并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遮雨棚;

②结合车站各出入口位置,分散布置自行车停放场,与出入口距离应控制在80m之内;

③对于非地面车站,可结合高架桥下的空间及地下空间,布置适量的非机动车停车位;

④当地区中心用地条件有限时,可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周边的建筑情况,设置适宜的非机动车停放场,或采用立体式停车库;

⑤非机动车停放场还可结合绿化建设,在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地面的规划情况,可以同步建设非机动车停放场。

4.2 自行车停车场规模

自行车停车场面积取决于停放量和单位停车面积,自行车单位面积受到标准停车宽度和停放形式的影响,一般取值为1.8/辆,可按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式中:Nbike―高峰时段10min内换乘的乘客数量(人);

tbike―自行车的平均停放时间(s);

sbike―自行车停放时所需的面积(m2/辆);

Pbike―自行车平均载客人数(人/辆),一般取1.0人/辆;

αbike―某一服务水平下的停车饱和度;

βbke―存车换乘自行车数占停放自行车总数的百分比(%)。

4.3 自行车停车布局模式

(1)在出入口附近设置路边停车场

有些轨道交通车站周边土地已经完全开发利用,用地比较紧张,主要利用车站出入口旁边的空闲地块,设置自行车临时停靠点。

(2)在高架桥下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这种模式一般适合轨道交通高架车站与自行车的衔接系统,直接在高架桥下配置适宜的自行车存放场。

(3)在地下站厅设置自行车停车库

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地下大厅的布局模式,可设置地下停车库,采用该模式的车站出入口台阶还应带有斜坡,以方便自行车出入。采用这种模式时,换乘方便、距离短,自行车管理业方便,但为了减少资金利用,地下停车库应与轨道交通车站同步规划与设计。

(4)在站前广场设置自行车停车场

对于换乘客流量较大和换乘方式比较复杂的轨道交通车站,应规划一定规模的交通广场,并设置公交车、小客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等多种换乘设施,共同为轨道交通服务。自行车停车场应布置在车站出入口附近,避免靠近机动车衔接设施,以免造成自行车流与机动车流交织干扰。

4.4 自行车停车换乘管理政策

(1)加强停车场的管理[8]

由于自行车比较灵活、轻便,容易造成停放自行车被偷被盗现象,降低居民采用“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积极性。因此,应加强衔接自行车存放场的管理,采取相应措施与政策,配备一定数量的看管人员,避免存放自行车被偷被盗现象,使换乘停车更加安全,还可根据实际情况配置相应的维修服务设施,以保障自行车换乘的可靠性。

(2)允许折叠自行车搭乘轨道交通

近年来,由于折叠自行车轻巧,便于携带,且折叠后占用空间较小,很多市民已经开始采用携带折叠自行车搭乘轨道交通的方式上下班,为打通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带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使更多以轨道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乘客更加方便地出行。但折叠后的自行车虽然体积很小,但仍占据一定的空间,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乘客。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在方便一部分出行者的同时,将对其他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①限制可搭乘轨道交通的折叠自行车规格

折叠后的自行车不能有任何突出物(包括脚蹬)超出组成长、宽、高的六个平面。允许折叠后体积不超过0.05-0.06m3的自行车才能搭乘轨道交通[9]。

②配备适宜的包装袋

因为折叠后自行车车轮仍暴露在外,可能会对其他乘客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为携带折叠自行车搭乘轨道交通的乘客配备合适的包装袋,将折叠后的自行车放入专用包装袋内再搭乘轨道交通。

(3)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0]

a.公共自行车与私人自行车具有相似特征,但相较而言,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且占地面积少,有利于城市文明建设。

b.由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离出发地和目的地有一定距离,因此使用公共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必须考虑车站附近租赁点的布设情况,包括租赁点密度和规模,只有设置合理规模和密度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才能吸引更多居民采用公共自行车换乘轨道交通的出行方式。

5 结论

通过对慢行交通概念进行解析,主要对步行和自行车接驳轨道交通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其交通特性,对步行通道进行规划设计,得出通道长度和通道宽度的计算公式;根据自行车停车场规模计算公式得出计算方法,并对几类布局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对自行车停车换乘管理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静霞.新时期城市交通规划的作用与思路转变. 城市交通[J].2006

[2] 李晔.上海市慢通系统规划-解读[J]. 上海同济大学:绿色交通导向

[3] 宋新生.城市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25-26

[4] 熊文,陈小鸿,胡显标. 城市慢行交通规划刍议[J]. 城市交通,2010.1

[5] 杜鹏,刘超,刘智丽. 地铁通道换乘乘客走行时间规律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8

[6] 覃煜,宗传苓. 轨道交通接运系统规划方法浅析[J]. 城市交通,2006.9

[7] 陈思. 自行车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研究[D]. 长安大学,2008.5

[8] 殷秋敏,邓卫. 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与管理[J].东南大学,交通科技, 2008.4

[9] 蔡军荣. 折叠自行车评定方法探讨[J]. 科技发展,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