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时间:2022-04-09 08:3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第1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企业校区;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58-01

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吸引力的必由之路。为此,校企合作也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关注的焦点,但在实际运作当中,尽管学校甚至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出现了一边热,一边冷的格局。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理论结合实际显得相当的必要和重要,而作为中职学校,要搞好专业的教学,走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是上上之选,本文将结合专业本身特点,谈谈其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对象的选取标准

1.具备较为完整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群作业流程和岗位;

2.具备较强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并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3.具有培训资质或相关人才储备;

4.能大批量消化吸收应用电子技术类相关人才;

5.应用电子技术类人才在其业务中所占比例不低于50%;

6.有相关意识的企业。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人认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主要模式主要有几下几种: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上的校企合作

这个阶段,企业并不实际参与较为实际的教学工作,当通过行业专家座谈的形式,结合行业用人需求预测分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和修正提供建议,并就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进行良好互动,避免避免造车。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实现校企共同编写教材,设计实训项目和案例,共同设计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并参与考核。这一模式企业人员参与校企合作可以通过支付相关报酬给予弥补。

(二)聘请行业专家授课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一阶段是在第一种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业务流程均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实训环节教学采取直接聘请行业专家授课的形式。这种模式主要的优点在于其实施比较简单易于控制调整。这个阶段,为吸引企业参与,可以采取资源互换的模式进行,甚至业务上支持的模式进行,比如学校的给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企业专家为学生提供指导的方式进行。

(三)订单培养模式

针对较为大型的应用电子技术人才需求机构,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的模式进行合作,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着手:

1.校企双方进行严谨论证磋商,确定订单培养方向、规格、质量,并明确相关责、权、利,同时签署相关协议文件。

2.制定学生选拔标准,筹划招生事项。

3.选拔学生,成班。

4.校企双方按照既定的教学分工,组织教学。

5.及时调整修正教学内容。

6.学生毕业技能考核。

7.学生进入企业。

8.总结办班经验。

这种模式,校企双方全程参与每个环节,需要保持紧密沟通,双方合作的范围深入广泛。

(四)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于把教育作为产业来运作,企业参与其中的目的就是获得经济利益,前提是企业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具有强大实力和影响力。这种模式能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能调动企业所有能量,企业是全程参与的,包括招生、教学、设备投入、实训基地建设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将企业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技能系统化的传递给学生,同时可以完成学生的职业化,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保障。

(五)企业校区

顾名思义就是把企业作为学校的一部分来进行运营管理,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使得多方受益。其主要的做法是把学生直接安排在企业,有企业承担相关的食宿,同时负责相关的教学设备投入和建设,采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有学校委派教师定点管理和课程设置,企业的员工可以委托学校进行业务培训和理论指导,也可以参与弹性学制的就读提升学历和理论素养,使得双方能够资源共享,利益最大化。在操作层面,学校对企业承办校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投入进行补偿,最好的做法是政府能够在用地和相关政策上给予照顾。这种模式的难点在于合作双方要建立全面互信关系和保障前期资金投入。同时,也要求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能够在建制和质量上有保障。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校方应有的两个意识

(一)投入意识

在该专业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校方一定要有投入投资的意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舍得无论在资金、人才或是资源的投入,不要有坐享其成心态。

(二)学生受益就是最大收益,学校不牟利的心态

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学校在合作当中要谋取一定的利益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作为学校,一定要有不赚钱,不为利益,以学生受益就是最大收获的态势开展相关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合作的公益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

(1)应用电子技术产业在我国发展没有产业优势。应用电子技术产业在全球不均匀的发展,有着地域的差别。在我国虽然互联网、大数据明显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不专业、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的问题,没有技术优势,仅能通过低成本价格战的方式在市场上生存,仅有规模的优势,没有形成自身技术产业优势,严重影响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也无法进行产业升级。(2)经费和人才不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临着科研投入较少的情况,这个学科不像其他学科吸引一些赞助商投入研发领域,多数是依靠政府投入,因此,面临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另外,这个行业也同时面临着人才外流的情况,很多这领域的人才往往选择出国,这就造成了人才的缺乏。(3)缺乏创新意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水平跟不上,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上,创新意识不足,使得整个应用电子技术产业缺乏创新,很多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没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二、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用的意义

(一)创新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上,通过创新教学让同学自己发现、解决疑难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课解决时空限制问题,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点,使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我主观能动性,形成自主观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二)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学习的兴趣,透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最前沿、最先进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创新是应用电子技术升级与应用的重要前提要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军、领跑者,必须要创新,创新是应用电子技术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在具体实践的应用中,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与时偕行。

三、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强化创新意识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强化创新意识,根据电子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规划教学课程,完善创新教学体系,重组学科建设。从根本上认识到创新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重要性。

(二)加大财政投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政府、学校、企业形成联合、联动,政府要加大投入,同时,要引导企业走进学校、走进科研、和学校以现实的需求为导向开发产品,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实操性更强。

第3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建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C-0055-03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现状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确保专业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近年来,由于国家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并形成5年一轮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专业及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于专业课群的建设工作,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基本还处在课群中各课程分别建设的阶段,重点还放在各门课程独立建设上面,而对课群中各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统筹、协调还未能高度重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随着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及社会发展成为各院校热门专业,如何建设好该专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电子技术人才,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联系密切,从而容易造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在教材建设中,由于缺乏有机联系,开设的课程不配套,不能很好揭示出该专业知识的内在有机联系,形成学生的知识盲点,并且造成教学各方面资源的严重浪费。这些将严重影响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因此,认真进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的优化整合研究及实践,使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成为建设应用电子技术优质专业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分析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应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在进行大量、细致的电子行业企业相关工作岗位及人才需求调研基础上,结合本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为:能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电子产品设计、装调、管理、服务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通过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岗位的分布特点,经过实践专家、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的共同座谈、探讨,明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是:电子电路的分析与实践能力、PCB板设计与装调能力、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能力、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能力。从而制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五大核心能力的工作任务。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设计

针对目前我国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设置与企业职业设置不一一对应的现状,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分析,转换配置出“校本化”的学习课程。综合考虑“由易到难”的教育规律和“由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并排序,最终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专业拓展课程等。新课程体系来源于整体化的职业分析,与传统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相比发生颠覆性变化。

为了确保核心能力的建设,对课群体系、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对外服务等方面分别进行研讨并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确定该专业相应的核心课程为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子产品制图与制板、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电气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共5门。

其中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相当于整合了旧课程体系中的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电子设备装接工艺、电子CAD、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实训等课程与教学环节。单片机应用技术及c编程课程相当于整合了旧课程体系中的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和C编程课程与教学环节。

四、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群优化教学实践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广泛开展对桂林科威电路板有限责任公司、广西申能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广西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市拓华电子设备厂、南宁市捷安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等调研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获取广西的电子信息主要岗位信息,与企业专家、教学管理专家一起,广泛分析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要培养的基础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岗位素质等,重构行动领域,建立强化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典型工作岗位与工作任务分析。通过电子信息企业生产线实地参观、和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人员座谈、对历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与企业人事主管座谈等方式进行大量调研,完成了行业、企业统计信息,拟定调研10多家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确定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

2.典型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对具有代表性的电子生产企业职业岗位设置与工作任务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岗位群所对应企业的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与高职教育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对专业主要面向的典型工作岗位实施职业能力分析。

3.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组织典型电子生产企业的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根据复杂程度整合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再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然后,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的原则,由专业教师和课程专家一起采用研讨等方式,重构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

4.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构建。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维特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5.根据课程方案构建多功能教学资源库。以工作过程分解得出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建设,联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整个课程资源库建设过程。通过实施多位一体的课程建设,完成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电力电子技术等5门系列专业核心资源库建设,构建多级网络课程资源,承接课堂教学、企业岗前培训、社会考证培训等多样功能。

(二)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

1.项目课程的开发思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企业实践专家共同进行岗位分析和课程目标定位,结合职业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和实训项目,将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课程标准和教材,企业专家参与整个开发过程。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将企业的工程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以项目组形式运作,删减内容陈旧和重复的课程,整合内容交叉的课程,进一步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开设专业特色课程。

第4篇

关键词:CDIO;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文初(1971-),男,湖南攸县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谢永超(1984-),男,湖南邵阳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讲师。(湖南 株洲 41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设计与制作》课程教改项目(项目编号:KXJ08083)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项目(项目编号:2010ZYK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21-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实际项目的开发为载体,让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CDIO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能力分为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三个层面达到目标。CDIO 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提出了能力等级培养、全面地实施指引以及实施考核的标准,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CDIO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直接参照行业的需求,实现专业对接行业的目标。本文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特点,分析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人才理念,探讨在中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相关问题。[1]

一、CDIO理念对高职教育的启示

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胜任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1.以职业为导向

由于不同专业的就业面向不同,专业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岗位和服务对象,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和有目的的企业调研,分析专业面向岗位的能力需求。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所有专业教育的共性。CDIO 理念说明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优化的。由于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通过企业调研,定期进行更新和优化。对于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优化需要广泛吸纳行业企业的专家深入参与,分析岗位能力。同时,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2.理实一体化

“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使得高职要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衔接,需要构建“功能多样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人员职业化”的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上岗。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通过操作真实设备,参与真实项目,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效果和学习成功评价环节,应吸纳职业岗位的评价机制和体系,使他们在校期间就可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实际进行学习,把现场专家的现场经验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毕业后不但能够很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环境,同时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实现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无缝连接。

3.重视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既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包括实践技能;既包括个体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体系,也包括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有机结合的价值理念。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应当坚持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通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教学内容要与岗位能力对接,教学与考核工作过程结合,强调专业课项目教学,提高“双师型”的比例,满足CDIO理念的教学需要。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秉承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的宗旨。主动服务电子装配、设计、制造业、铁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主动服务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质量的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培养思想素质高,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电子及信息工程领域安装、调试、维修和管理能力及一般设计开发能力的,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敬业精神的,能直接在生产、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以真实环境的“车间+公司”为载体(车间:电子产品生产的真实车间,公司:模拟的电子公司),按照就业岗位的三个层次,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教学,学生在“车间+公司”中通过知识学习、技能培养,职业态度和规范的训练,实现零距离上岗。教师在“车间+公司”中通过教学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项目开发,成为“懂生产、能开发、善教学”的双师。

依据就业岗位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了融教学方法组合创新、电子技术应用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教材、考核方式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性标志。

环境真实化、管理企业化的“三、四、五”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政府、行业、学院三联互动,携手共建校内外应用电子实训基地,实现了行业与区域共享,多方共赢。

三、融入CDIO理念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方案

根据CDIO 工程教育理念,为实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工作。

1.广泛调研行业企业,确定岗位面向,分析岗位能力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小组成员通过对电子行业社会、珠海伟创力、南车时代制作中心、富士康集团、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车时代株洲电力电子事业部等行业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得到了该专业的岗位面向、主要工作任务和相应的岗位能力,如图1所示。

2.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

根据专业定位,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对照岗位能力,将专业与产业的岗位能力深度融合,对接CDIO 工程教育理念,构建能够实现产业和专业完美对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用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以及师资配备。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岗位能力,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应职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类出了满足CDIO 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系统地结合起来,围绕基于工作过程这个核心,培养和训练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并将以工作过程为向导的培养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

4.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由学校、企业双方按照工程技术标准、技能要求共同制定,根据经多方专家认证的一系列教学目标,对人才需求和人才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其结果作为课程规划和整合、教与学的实践以及目标评价建立的依据。

四、结论

专业建设是构筑学校品牌的基础,专业改革是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CDIO是国外的工程教育模式,将其教育理念引入高职教育,是“本土化”CDIO教育理念的大胆探索。

第5篇

在校四年的大学生活将要结束,走出充满欢乐、充满幻想的大学生活,即将面临的社会的考验。四年来我的学习成果是如何的呢?以下是我所学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我鉴定,请参看并提出宝贵意见。

自进入大学以来,我一直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平均成绩在班内名列前五名,并多次获得奖学金。专业课名列前茅,如主干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曾在全系八个班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但这并不是我的特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为所用才是我所追求的。  

虽然在校期间我主修的是日语课程,但我深知英语的重要性,所以我时刻没有忘记对英语的学习。我自学《大学英语》并达到了大学英语四级的水平,争取在毕业之前,继获得日语四级证书后,再获得英语六级证书。

为能使所学的文化知识及时地在工作中得到体现,我利用寒暑假时间出去做兼职,做过日语翻译和电子工程助理,并及时地做好兼职工作总结。除此以外,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加入了科协(学院组织的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曾在科协任部长等职。在每年的科技节,都有我的作品参展,在这种课外活动中,锻炼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所学知识不在停留在书本的层面,尤其是在今年的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更是培养了我的工程素养。我所设计的“密码锁”.“无线电台监测仪”获得师生很高的赞誉。“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我在实践中最深刻的体会,在实践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感受到了知识的珍贵,它激励我满怀激情的为我将来的事业,为我的公司去学习.去奋斗.去拼搏。 

我是一名要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四年来的学习和实践生活我已经对工作有了一定的概念和认识,带着这份大学生自我鉴定,带着十足的信心,我已做好迎接新的挑战的准备。

第6篇

【关键词】CDIO;课程体系;应用电子技术

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学科知识为核心,学生工程实际方面以及个人主义、团队意识等方面明显缺乏,使得现代企业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认同感较低。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教育改革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把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特点,并且通过到企业进行大量调研、分析、讨论,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新的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相结合的培养。

一、CDIO的教育理念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此能力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而且包括学生的个人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产品、系统和过程的建造能力。CDIO的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

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要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以CDIO项目为核心,围绕项目设置核心课程。开发适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公开课,建设网络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项目驱动为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参与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为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全国和重庆市大学生电子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与竞争意识。通过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将集体荣誉感与个人成就感相统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态度、观念、道德等方面的职业素质。

2.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我们将CDIO项目分成了三级,一级项目是主线,包含了本专业每学年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DIO)的整体训练;二级项目是学期学习的核心,包含了一组相关课程群能力要求的项目;每个项目的设置均以电子产品为载体,内容的设置由浅入深。各个项目的内容尽量结合工程实际,并且有弹性,能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整个体系的设计涵盖专业知识体系,前后有连续性。

三、培养方式改革

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与各级别“技能大赛和创新设计竞赛”项目的实施,开展以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开展基于团队的项目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逐步把原来的单项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转变成开放和学生主动的、充满兴趣和活力的一级和二级项目研究与实施的学习过程。以核心课程教学设计为依托,体现“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原则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式教学,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按照校企合作的原则,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企业共同开发虚拟实验、虚拟流程、虚拟运营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四、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与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联系,积极选拔教师到同类杰出学校进行培训,学习其先进的职教理论与方法。以专业理论知识较为突出,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为对象进行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承担专业建设方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途径,提升专业驾驭能力。制定兼职教师任职标准、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从企业一线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来学院进行演讲与任职,建立相应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努力实现专兼教师比例大于1:1。在专业对口的大中型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每年派出3名以上教师到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承担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服务等多种工作,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同时,提高骨干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教师考核与奖励制度,保证上述建设措施有效地实施,建成重庆市级教学团队。

第7篇

【关键词】应用电子技术;漳州城市职业学院;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行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行业,其同时属于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全国各地的人才招聘市场岗位需求情况和相关就业部门的就业需求统计者反映出市场对应用电子人才需求较多,毕业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目前教育模式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培养很难满足社会对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更新,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与特点

(1)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招生以来,大多数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工作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内电子类公司,本系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校企讨论,最终明确了本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技术管理、维护与维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适应电子产品、通讯、仪器仪表等领域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装配调试、维护与维修、技术管理等工岗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其毕业后的就业主要面向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电子与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生产企业以及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电子类产品的销售与售后服务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中电子类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等部门,能够从事电子产品制造、生产工艺管理、产品设计、设备维护与维修、电子产品营销和技术开发等岗位工作。本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企业技术文件管理与编制、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企业生产管理、电子产品营销、电磁辐射与测量、节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模拟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组装与测试、电子仪表检测等课程。(2)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特色。立足行业优势,培育紧缺人才。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福建省“十一五”规划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在“十一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涌现了以福建富顺电子有限公司、漳州科能电器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规模较大、具有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漳州的电子行业发达,教学资源丰富。凸显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各种对接岗位的“项目化”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与漳州科能电器有限公司共建校企合作,前两年学生在学校学习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第三学年学生在该公司进行“课岗融合”的专业知识学习,实行现代“师徒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和专业实习的特色教学模式。

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本着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基础原则,以提高高职应用电子毕业生综合素质为教育目的,以培养创新性技术人才为指导思想,注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制定了以就业为导向,以电子行业职业岗位技术领域的企业认证和任职要求作为专业课程建设标准,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配合,以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为突破口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推广以高职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以产学研结合促进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进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双证书”高职教育体系。

三、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

(1)重新定位好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自招生以来,大多数的应用电子专业毕业生工作主要分布于福建省内电子类公司,本系经过多次实地调研和校企讨论,最终明确了本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技术管理、维护与维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能适应电子产品、通讯、仪器仪表等领域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装配调试、维护与维修、技术管理等工岗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2)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应用电子技术根据最终明确了本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中方案中增加专业实训比重。在新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时间由110周压缩聚为85周,而专业实践课程时间则由原先的六周扩展到二十五周。同时科学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学时进行重新调整,注重增加实验学时和专业实践学时。《电磁辐射与测量》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实验操作学时、选修课和课堂理论学时的比例为1:1。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许多理论课如电工技术、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电子产品营销、太阳能光伏发电、微机组装与测试等都必须要求在实验室进行上课, 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各占一半。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进行课程改革时注重将学生的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进行高度地结合,从而实现应用电子技术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本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均必须开展相应的实训。实训项目逐渐倾向于开发、综合、应用,验证性实验项目比例适当。同时,学院逐渐将实训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课程纳入到进出课程教学计划中。(3)从学生角度出发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注重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以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指导原则,积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建立并完善以提高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新教学体系。教师在课堂传学中注重利用网络资源并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将电子产品营销、电磁辐射与测量、节电技术及其工程应用课程教学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使大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可以自主掌握教学的进度和难度,对需要加强学习的可以进行自主反复实验,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4)定期组织培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技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1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1人,研究生1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58%,专业教师队伍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专业知识,学历、年龄、职称结构较为合理。另一方面,重视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作用,以结对的方式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指导年轻教师,以便其尽快适应实际教学的需要。此外,还有校企合作单位一批高级技师作为专业实训全程指导教师。专、兼职教师合作研究、共同培育,以确保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第8篇

一、电子专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新时期下,课程改革是对教育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各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加强院校工作内涵建设工作,必须大力展开课程改革工作。对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实用化。实行课程改革,去除没有实际作用的过时课程,添加新教学模式下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新课程;调整课程比重安排,优化教学资源,加强重点学科的教学力度,使学生能够多学到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二)教学风格特色化。通过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体、以课本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可以举办多种丰富有趣的技能大赛,并注意比赛结束后加强总结经验,以实现教学风格的创新。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改革过程必须要丰富教材器具,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让同学们切身体会现代化的应用电子技术。

(四)人才培养多元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门涉猎领域非常广泛的专业,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侧重的发展自己的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多元化的改革目标。

二、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1. 在重新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教学体系的改革。有效调整师资力量的配置,促进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在教师管理上应该做出合理调整,以符合当代对教育事业的高标准、高要求。主要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不断整合师资力量,通过制定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师管理水平。包括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制度和奖惩制度,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责任意识,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标准的有力依据。另外,高职院校应该继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体系改革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2. 在更新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也应该焕然一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该积极将这门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来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实践之上,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操作技巧,从而使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大大提高。在进行教学比例划分时,应该将《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控制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等主要课程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与实践结合的具体操作上,并促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空间,在熟练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改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实际工作接轨。教材尽量选择最新版的专业用书,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深入发展的。在课程安排上,应该以实用课程为主,对于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课程应该予以适当删减,使学生在无聊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将省出来的时间用来学习需要深入思考的知识上去。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高职院校加强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学生毕业以后可以选择进入企业,为企业服务。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根据学生各年级的实际水平,来分配其具体的工作任务。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逐渐递增的过程中,所做的电子产品难度也从简单到复杂,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理论知识,使所学知识能够系统化、规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条理清晰,思维缜密。在假期,为学生安排种类丰富的顶岗实习活动,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假期生活,还能帮助学生更加集中、深刻的理解以往学过的知识,通过更多的实践操作来积累丰富的经验。同时,对于一些目前已经在企业车间中使用但是还没有被教科书收录的先进的技术手段、生产理念,学生可以先睹为快,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激励学生在更深领域钻研所学专业的知识。

2.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仅是教学方面的,更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职业道德的教育成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不是空话,而应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比较经典的关于道德题材的电影等,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感。在提高职业素养的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举行一些各种形式的电子技能大赛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挑战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经过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对各种困难的一一克服,可以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和忍耐力,从而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

三、在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的改革问题虽然已经是迫在眉睫,但是要想真正实现改革的各个目标和任务,还面临着许多难度很大的实际工作,可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改革过程中,要涉及多个部门和人员,高职院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协调工作和沟通工作,将各项准备工作细分,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配合,才能真正将这项工作做好。例如,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既然需要与企业实行合作,就需要做好同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加强企业与学校在应用电子技术方面的交流,以顺利展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

第9篇

【关键词】“3+2”模式 课程衔接 中高职教育 应用电子技术

为了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高职院校逐年加大对中职学生的对口单独招生规模,这是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展的必然要求,以构建新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体系内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教育对象、学历层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行业指导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需要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中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就是统筹协调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 对“3+2”模式中高职课程衔接做分析。

一、“3+2”模式的生源状况

中考取得成绩较好的学生一般都直接进普通高中,而“3+2”模式的生源就是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毕业生,从初中升到中职的学生,显然“3+2”模式升学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差、中考分数较低。

三年中职学习后,然后可免试直接进入高职院校。由于文化基础差,底子薄,在中职学习中,教学成果难以见效。再有中职教学中专业技能课时在总课时中比重过大,没有高考压力,减少了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教育没有起到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基础作用。

二、中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衔接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目前没有统一的中高职“3+2”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时缺少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重复学习。通过调查、对比大多数院校的中职应用电子专业和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教学计划,可以发现两者其中很多课程的内容是重叠的,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等及技能训练内容。也有不少中职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反映,高职的课程又把中职课程重来一遍。造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学生学习时间浪费,学习内容丧失了新鲜感,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高职各自课程设置重点不突出,高职院校的老师对教学内容没有充分组织和深入研究。

(二)文化基础课程薄弱。

不少中职学校“重操作,轻文化”,中职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技能训练,因此影响了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导致中职学生文化基础的薄弱,自学能力不强,学习习惯较差,中职生直升高职院校后,普遍感觉文化课的学习比较困难,比较典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英语》等,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出现大面积挂科现象。显然,在思想上和原则上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

从职教育的特色而言,无论中职还是高职,都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学时占比例都要1:1或1:1以上。但是,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内容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而且高职电子技能训练设置脱离行业需求,没有体现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趋势的生产大型化、集中化、规模化的特点,也没有体现出产品一体化、智能化的特点,应该整合的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培养出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需求的毕业生。

(四)中高职两个阶段职业资格证考证不衔接。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在中职学校考计算机应用能力证、电工上岗证、中级电工证,高职学校学生也考这三证,为考证所安排的技能培训内容中高职两阶段有重复。职业资格证书不衔接,造成教学资源、时间和经济上的浪费,影响了学生的考证的积极性。

三、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有机衔接

中职和高职之间是交互的递进关系,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量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中职阶段应为高职阶段的学习打基础,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操作型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兼顾这两个层次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划分了各自课程,避免了内容重复,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主要课程设置见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表中分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岗位职业技能基础模块、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形成模块、职业技能模块以及两个不同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表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设置表

(一)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

中职公共基础课模块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程,达到中职学生应达到中职学校的学历教育要求、素质教育以及相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还应学会有关电子、电磁相关的教学内容,为学习专业技能课程和继续升学打好基础;以及选学语文、数学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达到高职相关公共基础要求,能够与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衔接。高职公共基础模块中《高等数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提高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能力,高职开设的英语课程是为将来学习专业方面的英语资料、达到全国普通高校英语的应用能力 B 级考证要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可参加全国四级或六级考试。

(二)岗位职业技能基础模块。

中职开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等,与高职开设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等课程与中职课程衔接。《电子技术基础》重点加强电路知识的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器件和基本放大电路的结构和特点,《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研究主要是电子电路的各类功能电路如功放、信号发生、电源、滤波、编码、译码、计数、脉冲信号处理等特性及应用;高职《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在中职学习51系列单片机的基础上提升到单片机通信技术及接口技术、I/O口扩展技术、AVR 单片机的综合应用;高职《传感器应用与信号检测》课程在学生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的基础上,学习传感器的新器件及新技术,培养学生信号检测能力和将新型传感器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能力;《高频电子技术》是低频电子技术内容的延伸,学习高频小信号放大、功放、调幅检波混频、调制与解调等知识,掌握通信电子技术的知识与应用。

(三)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形成模块。

紧跟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职开设的《表面组装生产工艺与过程控制》课程,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相关知识和电子装配焊接技能的基本操作上,让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子产品相关的工艺技术、安全生产和管理知识;体现电子行业技术发展要求,高职开设《ARM嵌入式技术与应用》、《FPGA/CPLD设计》、《通信终端设备》等课程。

(四)职业技能模块。

中职开设的《电工实训》、《电子技术实训》、《电子焊接和装配实践》等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高职设置《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与制作实训》、《单片机小型应用系统设计与制作实训》、《FBGA/CPLD课程设计》、以及顶岗实习等,逐步递进的训练层次,提高技能训练的技术含量,才能满足电子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

(五)不同阶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各个阶段的实训课程训练,以及职业资格考证强化训练,达到国家职业资格技能要求。在中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取电工上岗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高职阶段学生可以考国家电工中级证书、电工高级证书。

四、结束语

中高职对口学校的交流与研讨非常重要,有效地沟通协调,不断总结课程衔接经验,克服了原有教育课程体系中高职之间课程体系脱节、重复断档。鉴于目前对口招生以及单独招生在高职招生总量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认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还应建立起高职与中职对口的学校协作机构,加强沟通与合作,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作用,同时要紧跟行业发展,要在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专家合作的基础上,优化整个课程结构,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第10篇

关键词 高职 电子技术 课程设置 改革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办学目的就是为现代电子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地推进,要实施课程改革,就要明确改革思路、找准改革方向、理顺改革主线。要依据社会需求即学生就业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应该深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理清改革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高职院校一般是中职升格或高校主办的二级学院,高职的课程设置一般也是由中职加深或大学的课程简化而来的。从层次上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个层次;课程安排上采用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往往是只重视理论传授,不适合高职教育,不适应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也脱不了上述的通病,还有自身的不足,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严密性,严格地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安排对于本科生也许没有问题,但这绝不适合高职教育,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理论固然很好,但是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不了,也不需要掌握,他们需要学习掌握的是有用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这样的安排往往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我们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大学课程的简化版,从大学课程简化而来的课程设置一般是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大多数课程开设是为设计服务的,电路原理讲得很深奥,但这些深奥的原理对高职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将来从事的大多是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工作,即使到设计单位,也是从事一些设计的辅助工作。所以掌握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往往被轻视。

3.重功能、轻工艺。在现有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是只重视电路功能,不重视工艺。这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观,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实现电路的功能,而在企业,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被要求能够看懂工艺文件,并能按照工艺文件进行装配,我们的毕业生还被要求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设计工艺流程,改进工艺方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教材的问题,有教学条件的问题,有教师的能力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观念上的问题,课程安排者主观上重功能、轻工艺。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设置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几门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3.在课程内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引领,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锻炼和技能训练。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从复杂程度上由浅到深,任务应是为学习而设计的任务,能够承载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实验、工种实训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结合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大力的课程改革。在充分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规划了新的课程设置,这一方案已在新生班级使用。新的教学计划见附表。现就新方案的课程设置做如下说明。

1.采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这三个层次设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为专业主干课程,用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是专业拓展部分,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门化学习。

2.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以课程的形式展开。但这里的课程并非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是原有的多门课程的整合,是有机地融合而非机械地叠加。

3.专业主干课程已设计、装配和维修并进的方式展开。在保证设计方面够用的条件下,加强了装配和维修等课程,并开设了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和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等综合课程。

4.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技能,每学期都安排了不同种类的工种试训,从第一学期开始,有钳工实训、照明电路安装实训、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试训、电动机控制试训、SMT实训等等。

5.考工与教学融合。把学生的等级工考核和考前培训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毕业时既拿到毕业证书又拿到等级工证书。把等级工考前培训纳入实训计划,第四学期考中级维修电工,第五学期考中级仪表工,第八学期考高级仪表工。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课程设置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一些思考,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一点经验,也有一定的反思;课程改革的路还很常,还有许多是要做,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把课程改革工作做好;当然,课程改革的路有很多条,有许多的改革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夏晖.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6期

第11篇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作越来越引起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标准的制订是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的保障,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优化课程内容落到实处的保障。

 

课程标准作为课程的质量标准,为教学主客体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对于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良性发展具有实质性的重要意义,其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实现课程改革整体性突破的切入点。

 

一、电子技术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电子技术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长期以来,与苏南、苏中及泰州地区中小电子信息类企业联系紧密,培养了一批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最近三年累计毕业生共计130人,拥有9个校内实训室和4家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二、专业课程改革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和高中在校生源地日渐减少,近年来我校生源质量不可避免与以前相比大幅度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下降

 

随着生源质量的下降和为保持我校招生规模,在施教过程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学生由于高中基础理论知识较弱,滋生出了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即使考前老师给考试范围,宁愿挖空心思铤而走险考场作弊,也懒得去学和记。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学生自己不学习,还对其他人进行冷嘲热讽的现象。

 

2.课程体系学科本位痕迹明显

 

由于我校脱胎于中职教育,在快速发展中受普通本科教育的影响,目前仍有部分课程体系仍是基础论课程观所主导的学科体系,课程基础化、学问化、普通化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不能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重理论,轻实践,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一堆知识却不知道能做什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课程改革与企业需求存在较为明显差距

 

从宏观角度讨论高职定位,并以此指导课程开发,仍然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依据重新选择课程内容,而老师受其职业习惯的影响,也往往只关注教学生什么知识、技能,没有认识到围绕什么来较这些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导致对具体的微观内容模糊不清,是高职课程改革难以深入下去的首要原因。课程改革仅停留在表面上,课程内容陈旧,不能跟随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学生不受企业欢迎。

 

4.忽视课程开发,课程目标创新性要求操作性差

 

我校开设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拓展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对全校各专业而言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普适性。而各专业通过对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充分调研基础上,自行设置一定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该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较少。且各专业均明确要求所设课程应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但是一味地要求创新,却对应该如何创新、怎么样才算创新等没有具体规定,这使得课程目标关于创新性的设置失去可操作性。

 

三、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及做法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要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具体做法是对职业领域中工作任务进行剖析、选取、序化和教学化的过程,最终实现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对接。具体构建思路如图1所示。

 

2.具体做法

 

(1)确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定位该专业面向的岗位

 

①通过对企业专家观点的汇总,清楚、明确地列出本专业可能面向的岗位;

 

②根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统计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

 

③根据该专业的发展理念,在以上思考的基础上,最终筛选出该专业所应面向的岗位。

 

(2)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并同时进行任务的职业能力定位

 

①对已经确定的某一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

 

②分析岗位的工作任务时,可采取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具体做法是在分析专家的主持下,组织企业专家对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分析专家要对不同企业专家的材料进行整合,形成一份分析材料。最终获得一个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③对职业能力的分析,应当尽量避免简单地从现有教材中抽取内容,避免重复一些常规的能力内容。分析专家在引导企业专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时,应当尽力引导企业专家通过对自我经验的反省来获得职业能力定位,并要努力引导他们对职业能力进行细致的描述,尽量避免宏观的描述。

 

(3)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建设中,应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过程导向系统开发课程体系,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开发和实施。在课程建设中应注意课程的适用性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如单片机技术,以控制LED灯闪烁方式为载体,按典型工作任务划分若干个学习情境,使学习任务对应实际工作任务,并包含完整的工作过程。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学时分配上,既要考虑工作任务的完整性,又要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允许一些知识点和技能点出现交叉和重叠,重点强调技能的熟练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3.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1)工作任务确定后,如何将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加强与企业的对接,通过实施校企合作,构建了“课证融通”高职课程体系,从而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与模式,建立课程的评价、激励与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将职业岗位技能的标准纳入到相应的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职业岗位技能标准对职业技能的要求更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我们在制订高职课程标准时,适当引入职业技能标准,一方面,符合“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将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制度相结合,实行“双证书”教育;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课程内容,搭建新的建设基础与运行平台。

 

(2)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分析好之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

 

课程实施的关键是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总结实施较为成功学校的经验可以发现:专职教师队伍是有序、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主要基础,兼职教师队伍是更加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条件,既是促进课程模块建设的保障,也是拓宽专职教师专业视野的法宝。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既需要专职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精心组织管理,也需要兼职教师的专业技术及其实践经验。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专兼职教师要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4.取得成效

 

(1)鼓励、支持教师大胆创新,在教材内容的组合、编排上,打破学科界限,结合“任务”的工作流程和技能训练,推出模块化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如本专业教师参与编写的《电气控制与PLC项目教程》及《单片机技术项目教程》等2门主干课程教材,同时积极组织教师编写修订实训指导书,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2)与科兴电器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传感器与检测》教材和课件,将企业案例和生产过程引入到教材内容,提高了教材编写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服务企业生产实践的目的。《电子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分别被学院评为精品课程和优秀校企合作课程。与常州西玛特电器有限公司、春兰股份有限公司、泰州科兴电器有限公司等企业一道合作制定了突出职业能力的《机电生产实训》《家电维修》《彩电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子线路分析与仿真》课程标准。

 

(3)鼓励学生参加政府、行业组织的各级别技能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良好素质和扎实技能。2010年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二等奖。2011年3月,江苏省论文抽检本专业10篇论文,结果8篇合格,2篇基本合格,远超省40%平均合格率水平。2012年,学生毕业设计“畜禽舍环境控制”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三等奖。据统计,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为100%。

 

(4)通过召开企业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座谈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并,形成了“电子产品装接”和“电子产品调试”等7项典型职业行动领域和14项典型的工作任务,优化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综合职业技能明显增强。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100%,双证书获取率均为99.3%。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97.5%,学生半年后的起薪由2010届的2115元提高到2834元。

第12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梁超(1965-),男,广西岑溪人,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电路设计、单片机;廖芳(1962-),女,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工艺与电路设计、科研管理。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电子技能竞赛对高职实践性教学改革影响的研究”(编号:JXJG-10-41-2)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20-02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内容、模式陈旧

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是建立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参照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修订而成的。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课程设计的项目少、且往往以理论设计为主,毕业实习以毕业设计论文为主、设计制作为辅,应用性不强。

(二)安排不够合理、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编排在某些课程的实验中,且课时量严重不足,实训场所、师资力量缺乏,一个教师需要同时指导几十名学生实验、实训,教师讲解、演示几乎占用了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学生只能模拟教师重新验证一遍。

(三)重视程度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的具体表现是,实践教学考核的随意性。多数实践项目的考核,都是与相关的课程一起综合评定完成的,实验、实训成绩比例通常不足课程成绩的一半。因实践场地受限、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对实践课学生的管理难以到位,学生有没有操作、操作过程和结论有没有错误,教师难以辨别,只要学生上了实验课,实践考核就算通过。实践考核成为学生最容易通过的项目。

二、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在专业建设中,注重“以实践性、技能型为主”的培养目标,确立了“电子产品整机装配、调试、测试技术,电路设计与PCB技术的制作技术,现代电子设备的维护技术”等三项专业核心技能。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以核心技能课程为主线,设置专门的实践技能课程,设立了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实训、电子测量与技能训练、现代电子设备维修、电路设计与制板Protel、AutoCAD、智能仪器仪表的使用与维护等实践技能课程。

在实践技能内容的安排上,将实践内容分配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创新技能等几个层次,建立一个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从基础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创新技能训练的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改革

改善、更新原有的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实验室,增加电子仪器设备的品种;新建电子工艺设计制作实训室、电子综合实训室、创新实验室;开发仿真实验室,优化校内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场所。

注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步步高、广州瑞通千里激光设备有限公司、旭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个电子类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以缩小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加快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进程。

(三)实践教学方式及手段的改革

1.实践教学内容的转化。将原有的验证性实验向综合、设计实训转化,如将“串并联电路分流、分压关系的验证”改为“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及测试”,“日关灯电路的测试”改为“日光灯的安装与测试”等;大幅度增加实训项目内容,如“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印制板的设计与制作”、“直流稳压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等等。这些实训项目的改革,强化的不仅仅是实践教学的手段,更主要的是将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的技能。

2.改革实训主导地位。从“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动手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变革为“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实践教学方式。以专业知识的转化和实践技能的掌握为目的,鼓励学生实训过程的多样化、实训结果的规定性和独创性结合。如:在“稳压电源电路设计、制作”的实训中,只给出“将220V/50Hz交流电压变换为输出6V稳定直流电压”要求,由学生自我完成稳压电源电路的设计制作。学生可以采用分立元件设计、也可以采用集成电路设计;可以是固定的6V直流电压输出、也可以是包括了6V的可调直流电压输出;可以是先仿真再进行实物制作,也可以直接进行实物制作;可以采用万能板安装制作,也可以自制印制电路板后、再进行安装制作。不拘一格的实训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的结合。对于较复杂的实训项目,训练学生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本领;即复杂的实训设计制作项目,先运用Protel、AutoCAD、Multisim7等软件进行设计仿真,得出最佳结果时再进行实际制作。通过“电脑设计-仿真-改进设计-制作-完善-创新”这种仿真实训与真实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缩短设计制作的时间,降低设计制作成本,提高电子电路设计制作的成功率,同时有利于学生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4.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结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制定好各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例(>40%总课时),加大设立实训项目,合理安排实验、实训项目,使实践教学内容来自于课程理论,但又有所突破。鼓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完成实训项目,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采用开放实训场所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入实训场所,完成自己设想的项目或需要巩固的技能知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将专业知识技能与电子竞赛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电子竞赛,使学生在竞赛前的培训和竞赛过程中,巩固和升华电子基础和专业知识,培养、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学生的社会团体-电子协会为平台,在业余时间开展电子知识讲座、电子作品小制作、电子产品维修、学生优秀电子作品展、获电子竞赛奖励学生的经验交流等活动;不定期地聘请行业、企业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进行阶段性讲课、讲座或实训指导,注重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利用假期让学生去校外电子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践辅导,学生在电子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实践工程项目,大大缩小了学校教学和实践工作的差距,真正做到学校教学与实际的衔接、扩展。

多方位、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加快了学生适应社会、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进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毕业之后的就业率。

(四)实践成绩评定的改革

采取实践教学单独考核、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竞赛成绩列入考核(创新考核)、实践项目和实训报告综合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使之对实践课教师和参加实践课程的学生都起到促进、提升的作用。

实践项目分项考核的具体做法是:根据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训项目的内容要求,对学生进行逐个现场操作测试评分。实训报告考核的主要内容:条理是否清楚,实训的内容、测试方法、实训结论、改进创新方法等是否齐全。创新考核是指根据学生参加各种层次电子竞赛的情况(完成情况、获奖名次等),进行不同的加分。

三、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成效

(一)教师开发实训项目、编写实践性课程教材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近年来,我院教师编写出版的实践性教材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Multisim7.0仿真设计、电热电动器具原理与维修、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等;其中,由我院教师主编的实践性教材《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入选为国家级“十一”规划教材,并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获江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全国电子信息类高职高专优秀教材二等奖。

(二)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和江西省的各类电子科技竞赛活动,并获得较好的成绩。近年来,学生参加江西省及国家级各种电子竞赛获得多项奖励:其中12人获得一等奖、25人获二等奖、29人获三等奖,2次获团体三等奖,1次获团体第3名。

(三)毕业生的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强、团队合作意识好、专业素质高,使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良好,近年来就业率均在90%以上,且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高职实践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步伐必将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