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习市场报告

实习市场报告

时间:2022-12-18 07:05: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习市场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习市场报告

第1篇

关键词: 毕业生就业 市场营销双语教学 实践性教学 项目教学法

一、引言

市场营销课程是各所高校经济类和贸易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是较受其他专业学生欢迎的选修课程。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思路、方法及教学目标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已经较为成熟,但我国高校对市场营销的双语教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把外语(通常指英语)恰到好处地融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学生用外语思考和解决市场营销问题的能力,是市场营销双语教学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南海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开设了《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笔者作为任教老师,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可以从多角度加以研究,其中最有价值的角度之一是通过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研究双语教学与就业所需技能的关系,让学生成为教学改革的原动力。学生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缺乏的技能,就是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改革的侧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反馈

针对可能对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产生影响的若干要素,我们对毕业一年的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馈的就业需要的技能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就就业所需技能能否在大学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学习中得到培养这一问题,学生反映校内教学强调理论传授,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尤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在就业中急需的技能没有机会得到充分培养;就大学开设的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对就业有怎样帮助方面,学生反映课程使他们对市场营销和英语性营销知识有大体的了解,但是总体重理论轻实践,过多地灌输理论,实践活动较少,英语实践环节寥寥无几,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因此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需要通过岗位培训才能得到解决。

三、以实践为核心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设想

针对毕业生就业后反馈的问题,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必须本着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就业所需技能紧密结合的思路,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目标寻找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急需的就业技能,加强双语教学实践性环节的建设,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实际工作更紧密地结合,使学生可以在学校提供的实践活动中的接触社会,并得到充分锻炼,为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设计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学生刚刚就业时,作为新员工一般被安排在基础性岗位,做一些辅工作,了解企业和产品知识。如被安排去工厂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基本知识,与业务能力强的老员工一起参加商品博览会,在B2C网站(如阿里巴巴网、中国制造网)寻找潜在客户,维护、更新本企业的网站信息,做必要的会议记录,撰写总结报告等。这期间,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具备这些能力是学生做好这些基础性工作,并从一名新员工转变成优秀员工的必备条件,但是一些学生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及职业技能匮乏,在工作初期会遇到许多问题,无法适应新工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毕业后需要的基础性职业技能,设计出有效的市场营销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提供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得到职业锻炼,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模式”,而不是一味沉浸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中。应组织学生参加有代表性的商品博览会;指导学生在B2C网站上建立虚拟公司,并对产品信息进行整理;安排学生在一个学期至少撰写一份企划报告并进行公开小组演讲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较快适应就业后的工作模式,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

2.模拟场景,设计市场营销英语实践性教学环节。

根据对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我们发现约40%的学生工作涉及英语,55%涉及汉语,5%涉及其他语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与我们工作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毫无疑问,掌握好英语可以给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机会。

在市场营销双语教学中,存在一个不可小觑的客观现实:汉语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好设计,但是英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难设计。这里存在多方面原因,在中国大陆,官方语言是汉语,能用英语的机会和环境比汉语少,即使能用到英语,如一些国际性商品博览会,也需要有一定英语基础和展会专业知识的人员完成英语性商务任务,这些人员通常拥有一定的产品知识,并接受过专业培训。学校与企业合作,派学生到企业参加的外贸展会中实习,也只能安排一部分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锻炼和进步。现我校打造了一些校企联合项目,如学校和佛山陶瓷博览会联合培养为展会服务的英语志愿者,每年十月份会有一小部分优秀的学生经过层层遴选获得参加这个项目的实习机会,但是由于岗位有限及较高的选拔要求,致使大部分学生只能在学校继续学习课本知识,而无缘实习。

市场营销英语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设计出适合全体学生的实习,让他们获得同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教学设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虚拟公司,让学生以该公司为单位参加国际性商品博览会,并在博览会中收集部分企业的英语产品资料,如公司宣传彩页等。回到学校后,继续调查研究以上公司的企业和产品英语资料(如查找公司网上产品信息-英语版),写成英语调查报告。最后博采众长撰写虚拟公司的企业和产品英语资料内容,并在B2C网站上建立虚拟公司的英语网页。这样的英语实践性教学设计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必要的实践机会,提高职业技能。

3.使用项目教学法强化市场营销双语教学的实践性教学。

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市场营销双语教学实践性环节的发展。“因为它围绕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将个体学习目标转化为团队合作、获取运用知识的新目标”。[1]“它通过让学生解决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实现其自身对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2]

我们把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内容分为若干项目,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实现设定的项目目标。市场营销双语课程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市场营销概述;第二,市场营销环境;第三,市场营销战略;第四,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我们设计出贯穿整个教学内容三个项目。第一个项目: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并进行短期实习,初步了解什么是市场、产品生产和销售,分别撰写产品报告和市场报告,这是实践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的第一部分。第二个项目:要求学生参加若干国际性商品博览会,并收集相关产品的英语资料,选择若干竞争对手了解竞争和行业情况,通过收集信息的整合与分析,撰写英语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调查报告,这是实践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第二部分。第三个项目:要求学生在若干B2C网站上建立虚拟公司的英语网页,并调查网站上其他竞争对手的情况,研究虚拟公司市场营销战略,设计营销组合策略,撰写英语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规划书,并进行英语演讲,这是实践市场营销双语课程第三和第四部分。这三个项目可以使学生在大量动手实践活动中,获得一手经验,变被动填鸭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不断在团队合作模式下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获得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显而易见,项目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转变学习方式,还能帮助学生培养毕业后需要具备的职业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四、结语

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研究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效果,发现实践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市场营销双语课程应该设计可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培养毕业后所需的就业技能。应用项目教学法,能使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第2篇

7月9日,“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课题组领衔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向《财经》记者表示,保险交易所可行性报告已于今年3月完成,目前具体实施方案的研究也已结束。

徐文虎透露,上海保险交易所初步设计为实体场内交易,初期将经营原保险和再保险交易,后期考虑将风险证券化产品如巨灾债券、保险衍生品等纳入其中。

对于保险交易所这一金融创新,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值得一试”,但对于其前景,则不免有所忧虑。以中国目前保险业和再保险的发展现状而言,保险交易所的推出显得有些超前。

配套国际金融中心

保险交易所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套机构之一。

据屠光绍介绍,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具体内容之一是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和结构。保险交易所与信贷资产转让市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转让市场以及信托资产的登记转让市场,并列为计划搭建中的四大市场。

屠光绍透露,就筹建保险交易所,上海已取得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支持。即在上海强化再保险市场服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服务于保险资产和保险资产衍生品交易的保险交易所。

2009年4月,国务院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2009年5月,中国保监会和上海市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保险业将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参与和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徐文虎认为,从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这个国家战略来讲,需要建保险交易所,国际上有的上海应该有,国际上没有的上海也应该有,在一些金融创新方面,上海应该超前。

在《意见》前,上海保险界就已有了建设“保险交易所”的设想。之前,“我们已经和上海有关金融部门就此事论证了三四年的时间。”徐文虎表示。

早在2006年,吴定富就曾数次表示,上海应积极培育再保险市场主体,研究探索在上海建立再保险交易中心。

一位曾在上海某外资财险公司工作多年的高管告诉《财经》记者,上海市政府和上海保监局在2004年时就已有将上海建成再保中心的想法。

在那之后,进入中国展业的外资再保险公司大多选择在上海落户。2004年6月,科隆再保险上海分公司成立。2007年4月,全球排名第六的劳合社的中国子公司在上海开业。2008年10月,汉诺威再保险上海分公司开业。

上海确立建设两个中心政策出台,原本一直停留在设想中的“保险交易所”才正式提上操作日程,“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课题组也正是在那之后成立。

而除了“上海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课题组,还有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支队伍也在研究上海建设保险交易中心的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一位人士表示,为了让当前缺乏流动性的保险产品具有流动性,需要建立一个保险交易中心。此外,市场交易机制的建立是保险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有效途径。

从政策环境来看,目前国内对再保险市场的各种培育、保护政策皆已退出。中国再保险市场正逐步走向市场化竞争,这为保险交易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基础条件。

2001年,根据中国入世承诺,除人身保险业务以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笔保险业务的20%向中国再保险公司(下称中再)办理再保险,这一规定被称为“法定分保”。法定分保业务逐年降低5%,2006年,20%的法定分保业务完全取消。

此后,为保护中国再保险市场,旧《保险法》仍规定“境内优先分保”,即保险公司在办理再保险分出业务,应优先向中国境内保险公司办理。今年6月30日,中国保监会颁布《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删除了“国内优先分保”的规定。中外再保险公司实现市场化竞争。

一个值得关注的国际动向是,上世纪80年代停业的纽约保险交易所(New York Insurance Exchange)也在酝酿重展宏图。今年1月,美国纽约州州长大卫・帕特森向外界宣布,将拷贝劳合社模式,筹建国际保险交易所。此举旨在提供新的就业,以及巩固纽约金融中心的地位。

方案雏形

对于上海的保险交易所会建成什么样子,业界一直充满猜测。

徐文虎表示,上海保险交易所初步设计为实体场内交易,和目前的沪深证券交易所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是保险和证券毕竟还是有区别的,因此交易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初期将经营原保险和再保险的交易,再保险的交易主要包括直保公司的分保业务和再保公司的转分保业务。“以前直保公司有分保需求的话,需要和各个再保公司谈,以后则可以直接挂单到交易所内。”

原保险的交易主要是指企业与保险公司的交易,某个企业有重大项目或重大工程需要投保,可以直接到交易所内寻求交易,交易所内的经纪人会帮助联系保险公司。“个人客户暂时还不能进入保险交易所。”

因此,保险交易所初期的交易主体将以直保公司、再保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为主。

徐文虎介绍,后期则会考虑将风险证券化产品如巨灾债券、保险衍生品等纳入交易所。“交易所本身也有一个创建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先把它建成,然后逐步发展、完善、建好。”

英国劳合社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保险交易市场。徐文虎表示,在具体的交易规则、交易制度上,上海的保险交易所会借鉴劳合社的经验。

劳合社的交易方式非常特别。劳合社采用会员制,其会员包括个人会员和公司会员。会员按照承保险种的不同组成承保辛迪加,每个辛迪加的会员数量不定,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

每个承保辛迪加都设有承保人,由承保人确定费率,接受业务。客户不能进入劳合社业务大厅,如果需要投保,必须通过经纪人安排投保。

通常情况下,经纪人会拿着写明客户需求的投保单,寻找合适的辛迪加,如果某个辛迪加愿意承保,就可以确定费率、认定份额。如果还有剩余份额,经纪人则继续寻找辛迪加,直至保险金额完全承保。该保单的再保险业务也通过经纪人在其他辛迪加中完成。

据了解,上海的保险交易所不会采取辛迪加模式,但是可能采取会员制,直保、共保以及再保险业务都有望在交易所内通过经纪人完成。

对监管部门以及上海地方来说,保险交易所是值得尝试的。AIG副总裁、美亚国际商业险部总裁Robert J. Thomas表示,“如果需要企业的支持,我们也愿意介入其中。”

可行性争议

但是,以中国目前再保市场的容量,并没有建设保险交易所的需求,某外资再保险公司高管表达了业内一派观点。

中国目前的再保险环境没有完全形成,建设保险交易所只是个“乌托邦”想法。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表达类似观点。他认为,目前在中国设立再保险公司没有政策壁垒,但仍旧只有中再一家中资再保公司就是明证。

由于一些直保公司恶性竞争掠夺保费,使得直保业务质量普遍不高,导致再保险业务利润很低,使得中国没有投资者或者机构愿意投资再保险公司。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王国军也表示,目前市场上仅中再以及6家外资再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之间的转分保业务也不是很多,对保险交易所的需求并不十分迫切。

徐文虎则表示,保险交易所建成以后,并不是只有目前市场上的七家再保公司参与交易,国际上其他再保公司以及经纪公司都可以进入交易所。

但从将来可能成为保险交易所机构主体之一的保险经纪公司来看,现状也不乐观。根据保监会公布的《2010年一季度保险中介市场报告》,截至2010年3月底,381家保险经纪机构共实现保费收入61.29亿元,其中再保险业务类经纪保费收入2.55亿元,占比仅4.1%。

上述同济大学经管学院研究人士则认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保险公司对保险交易是有需求的。国内保险机构迫切需要更有效地扩展业务,在充分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开辟新的交易渠道。

王国军认为,现在保险业最需要的不是交易平台,而是信息平台,借以披露保险公司的各种信息,打破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信息屏障,使保险市场更信息化和透明化。

徐文虎认为,保险交易所场内交易受制度、法律、监管制约,保障交易的透明、公平、公正。这恰恰有助于解决现行市场中高手续费、私下交易等痼疾。

第3篇

v在人民日报社里面,人民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单位;在人民网里面,多媒体部门更是一个年轻人的天地。实习于此,感触良多。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

前言

到皇城根下学习和生活,一直都是我梦寐以求的。

那梦幻神秘的故宫,曲折动人的小胡同,地地道道的京片儿,扑鼻而来的烤鸭香味儿……组成我梦中的北京。除此之外,在这独特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国内重量级的媒体聚集京城、国内最出色的传媒院校落户京城、此起彼伏的报业大战的硝烟更是包裹着整个京城,这样的北京,怎么能不吸引人?怎么能不令人向往?

有幸可以得到北京的中央级媒体实习,我不仅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激烈的媒体氛围中,还可以亲身感受京城独特的生活味道和文化气息。出发之前,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用我的相机和文字记录下北京生活的丝丝片段和点点滴滴。

到了北京之后,每天买上一份当天的报纸,发誓要把北京的大报小报看个够,再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着好好掂量掂量一份报纸的价值;工作之余,带上一张北京的公车卡,自己一个人背着相机到处走走,不奢望拍出什么经典的大作,只希望可以留下我走过的足迹……

所有的这一切,我把它们整理为文字,汇成这样的一份实习报告。网名为圆圈,初次感受京城之大,故把实习报告取名为“把皇城塞进圆圈里”,希望这一切都能在记忆中得到永存。也许这其中生活的感受多于专业的见解。但是,对我来说,此次的北京实习不仅仅是专业的实践,更多的是对独立生活的磨练。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之工作五步曲

第一步: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机会

学会争取,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求生技巧”。三年下来,我更是明白成长中的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是一个蕴藏着无数机会的大舞台。无论是实习还是其他实践,学院都会提供无数的机会给优秀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想要出类拔萃,除了学好基本的专业知识外,就不应该放弃争取。

暑假来了,又是一年选拔优秀学生到各大媒体实习的时间。这个时候,我已经是大三下的学生,如果再不争取到这次选派实习的机会,那将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对将来就业的信心。在选拔赴北京的实习生之前,是选拔赴香港的实习生。虽然我明白自己在粤语能力方面存在着缺陷,但是我仍然毫不犹豫的递上了申请表。结果并没有让我意外,在四个名额的选拔中,我落选了。我开始怀疑了自己的定位,但从来没有后悔过这个尝试。虽然落选了,但是起码我可以骄傲的说,如果我的语言能力过关的话,我一定可以和其他优秀学生再来一次公平的竞争。

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并没有失败。也许,学院还有其他更合适我的机会在等我。按照往年的情况,应该还会有赴北京上海实习的机会。于是,我就一直等着机会的到来。当时的心情很慌张,因为作为学生,没有能力知道学院下一步的安排,更没有渠道知道这次暑假实习的具体媒体有哪些。我也害怕错过了香港,究竟还会不会有第二个实习单位?来了第二个实习单位,还会不会有更好的第三个实习单位?情况不容许我有太多的犹豫,只能有机会来了,就去争取。毕竟我对这次实习的期望在于长见识,学本领。在对自己未来的就业趋向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多尝试些新的知识有利而无一害。

也许我也是幸运的,在结束选拔赴香港的实习生后不久,就在网上看到选拔赴北京人民网实习的通知。我立刻就报了名,并亲自把报名表送到了学院。感谢我当时的当机立断,如果我错过了这次机会,或者迟交了报名表,那后来的一切都只是梦想了。我后来才知道,选拔赴北京中央级媒体实了到人民网和国际广播电台外,就没有了其他媒体了。其他的更也只是到地方电视台。对于想到中央媒体的我来说,的确抓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二步:了解实习单位的情况

也许和别人不一样,我是得到了可以去北京实习的通知后,才开始认真准备实习事项。因为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两次实习的经验,所以我知道作为实习生,想要学到有用的本领就要融入实习单位当中。这样第一步就是要尽可能地先把实习单位的各个情况了解个透彻,包括单位的部门设置,人力资源的配置等等。

经过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自己在网上的查找,大概了解了人民网的基本运作情况。

人民网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平台,是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中文新闻网站之一。人民网以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及时性、多样性和评论性等特色,在网民中树立起了“权威媒体、大众网站”的形象。

在我之前,有两位01级的师兄到过人民网实习。具了解到,他们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方面对实习单位作出贡献,并且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也好在有他们的努力在先,才让我们这些后来的师弟师妹能有机会再进去体验。

同时,相对与两位01的师兄,我也看到了自己对网络知识的掌握是存在不少缺陷的。在出发之前,除了恶补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外,还明确的给了自己一个定位。以前的实习都是在报社,或者文字媒体,自己的兴趣也在于文字,我不应该而且也没有能力去应付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但是结合人民网的实际情况和三年来我所接受的专业训练,我明白自己不仅可以借此机会直接挑战我的弱点,而且可以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发挥自己的所长。依托人民日报社的采编力量,人民网现拥有记者千余名,70余个记者站遍布全球,合作媒体超过500家,成为国际互联网上海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除此以外,人民网现在还在致力发展多媒体频道,希望可以通过和电视媒体的合作来丰富网站的内容。所以在我看来,相对于那些没有采访权的商业媒体来说,人民网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结合了采访和的新型的网络媒体。

初步了解了实习单位情况后,我更加坚定了我北上的决心,至少来说,我通过努力得到了别人没有的机会,更应该不放弃努力去争取因此换来的成果。

第三步:报到

和往年赴北京的实习生一样,我们这一回到北京后应该先到北京中心向中心的老师报到。

随着学院选派实习生的规范化,学生外出实习,学院开出来的实习介绍信、学生自己制作的简历、正规医院开出来的体检合格报告单等各样手续一样都不能少。此次到北京,因为准备的仓促,我忽略了不少去实习必备的东西,结果在北京耽搁了好几天,也着急了好几天。好在得到了北京中心的赵老师和程老师的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了实习介绍信,重新制作了简历,并且到医院进行了肝功能的体检。做完这些必要的步骤,这才可以在中心老师的陪同下到实习单位—人民日报社人民网报到。

人民日报社在北京东三环边上,之前路过两次由于没有相关的证明都不能进入参观。心想着这将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单位,古朴?严肃还是充满了生机活力?心里默默的期待着。

带队的老师在门口的传达室打通了人民网人力资源部的电话,得到了电话那头的许可,进而领着一张传达室的证明,才可以通过门口士兵的检查,进入警卫森严的人民日报社大院。

北京的东三环很多建筑都在装修,因而周围的沙尘比较大,空气质量很差,但是报社里面则是另外一番景象: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偶尔列步走来的士兵为这个古朴而又宁静的大院增添了几分严素和庄重。

人民网在大院的办公区的中心,离大院的南门、北门、西门、东门都差不多一样的距离。相对于其他古朴的建筑,人民网大楼门口独特的落地玻璃更显得现代和独特。在老师的引见下,我们和人民网的人力资源部领导见了面。根据专业和年级,我们三个人分到了不同的部门。而我作为大四的实习生,则被分到了人民网刚好要大力发展,而且正在缺人的多媒体部。报到当天,我们就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实习。

第四步:开始工作

如果说在人民日报社里面,人民网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单位;在人民网里面,多媒体部门更是一个年轻人的天地。

多媒体部的办公室不是在人民网的信息平台,而是和人民网的金报电子出版中心以及人民日报社子报例如《讽刺与幽默》、《健康时报》、《市场报》等同在一栋楼—人民日报社一号楼。据说这栋楼是人民日报社里面历史比较悠久的标志性大楼。每天上班下班,我都可以闻到各类报纸的墨香……

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是一位名叫苏瑞的编辑。虽然我尊敬地称她为老师,但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她却像位大姐姐一样帮助我。在我报到后不到一个星期,就部门里新来了一个员工,一位原来在黑龙江电视台知名栏目工作了几年,后来因为不想和爱人分居两地而转过来的北京工作的大姐姐白静姐。在办公室的对面,是多媒体部的领导罗华老师的办公室。除了一号楼几个员工外,在平台演播厅里还有几位部门的同事。

多媒体部主要负责人民网的视听频道。除了常规的文字报道,更多的是给网友提供视觉信息。多媒体部门的及时的视听咨询结合其他频道的快速的文字报道,组成了人民网这样一个全面而又完善的信息平台。具体工作除了负责整个人民网的视听资料外,还有录制网上直播的嘉宾访谈等等。而我实习的7、8月份,刚好是部门大力发展的大好时机,部门内外正在致力开拓和电视台合作的新业务。这个时候,学广播电视专业的我刚好可以派得上用场。除此以外,人民网和我们学院合作主办的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我更多了一个大展拳脚平台。

争取外出采访

无论是多媒体部,还是人民网的其他部门。都有出门采访的机会,只是看你会不会争取而已。部门里的苏瑞编辑,只是在我实习期间,就重大课题随着其他重要媒体的记者到各个城市采访了半个多月。单是听她回来讲路上的所见所闻,也成为实习中珍贵的收获。毕竟,这是了解正式的媒体人的工作状态的好方法。

当然,除了常规的“复制粘贴”网上的文章,只要部门里面有采访的机会,我也会尽量争取。多媒体部常年来和《大众DV》杂志社有合作关系。该杂志是行内获得一致好评的DV发烧友的乐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它常年举办的DV观片会,更是吸引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目光。刚好在我实习期间,《大众DV》杂志社就举办了多场观片会。

为纪念抗战60周年《大众DV》编辑部特别策划组织班忠义先生的记录片《盖山西和她的姐妹们》观片会。《盖山西和她的姐妹们》是一部记述山西盂县某农村的多名妇女在二战期间受日军蹂躏而顽强奋争故事的纪录片。主人公侯冬娥老人,因为貌美在当地被人称作“盖山西”。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公开承认遭到侵华日军集体性暴力侵犯的受害者。年间,她积极协助并参加抗日,被日军两次抓获,受尽磨难和人身侮辱。但她心地善良,爱护姐妹,两次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同村的姐妹。二战结束后,由于日军的摧残使她丧失了生育能力并受到周围的歧视。婚姻、家庭生活不理想,身体状况极为恶劣,最终,因承受不了精神和病痛的折磨,盖山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班忠义通过多角度的采访,再现了盖山西的催人泪下的受害经过。我作为人民网唯一派出的一名记者有幸参加了此观片会,并且可以和班忠义先生进行面对面的采访交流。回来之后还在人民网上发表了署名图片和文章。

经过了这次成功的采访,每次一有著名导演的观片会,《大众DV》杂志社就会给我发来邀请函,让我这个小小的实习生好好的得意了一回。

任何类型的记者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文字写作训练

虽然说人民网多媒体部是人民网的视频部门,侧重点在于视频方面,但是拥有文字特长的人在此也不会没有用武之地。在我看来,“任何类型的记者都不能丢掉最基本的文字写作的训练”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在专业上,除了可以采写发表自己的文章外,专业外,更可以运用自己的文字特长争取到不少机会。人民网和我们学院合作一起主办的大学生优秀DV纪实作品有奖征集大赛。能和人民网的老师一起,成为这个大赛的组委会成员还得益于我过硬的文字功底。平时负责起草编辑一些重要通知和信件、直接和参赛者交流、约稿以及做文字纪录等等。看似一个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但是在我看来,这恰恰好可以锻炼我做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通知参赛者DV格式不合格,我可以从中了解到视频文件中何为标准,何为次品;发信去约稿,我更是可以提前体会一个文字编辑的用心良苦……

如果说视频技术是专业技术的话,文字功底则是任何专业技术的重点基础。这一点我感慨良多,只喜欢平面编辑、文字游戏的我以为以后只可以到报纸、杂志工作,经过此次实习,我发现自己不仅可以应对网络媒体、还可以直接挑战电视媒体了。

不应该忽视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

如果说校园里面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的话,那么现实生活更是残忍和无情。人际关系始终在其中扮演着无可厚非的重要角色。外出实习,把自己真正的扔进社会中,可以提前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

在单位里,无论是外出采访、还是办公室实习,时刻都明白自己仍然是一个学生,应该学会谦虚对待身边每一位同事。碰到不懂的问题就要向前辈请教。实习不到一周,我就可以混熟办公室内内外外,平时还和办公室的同时一起就餐,参加活动。从她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在大媒体中应对自如。这一点也许是终身受用的。

记得有一次,单位里组织到坝上大草原春游,正式员工还可以享受春游补贴,一般的实习生当然就没有这种美差了。刚好部门里一个同事不想去,就把大好的机会让给了我。能和单位里的领导同事一起出游,不仅可以交流一下感情,还可以请教一些专业问题。这件事情把我美了大半个月。

第五步:结束实习

由于要赶回学校参加大学生戏剧节的排练,在实习时间不到两个月的情况下,我结束了实习。

先是向北京中心的赵老师提出结束实习的申请。赵老师会请示院长,得到院长的同意后,再在老师的指示下向部门领导罗华老师提出结束实习的想法。部门的领导同意后,会写出实习鉴定。接着,再把实习鉴定拿到人民网人力资源部请示人力资源部的领导。最后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会在实习鉴定上盖一个章,表示实习生实习成果满意,该实习生实习期结束。

新闻学院的实习生还应该到北京中心向北京中心的老师汇报实习成果,以答谢北京中心的老师两个月来的关心和操劳。

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北京中心的老师就跟我们说“人民网是新闻学院的签约单位,这次实习是组织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协议。所以,你们要为学院争口气。”实习结束了,我可以大声的说:“我做到了!”

“把皇城塞进圆圈里”之生活拾零

天子脚下的小三轮

北京的交通四通八达,上到飞机、公交车、的士,下到地铁,总会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前提是:只要你有钱,没有的士到不了的地方。可苦了我们这些没钱的又人生地不熟穷学生了,坐的士钱不够,做公车和地铁又找不着站,只能拼命往街头瞅瞅,看看有没有中小城市到处泛滥的小三轮车。看看能不能以便宜的价钱送我们到目的地,也省得隔三岔五的向路人问路了。

那天从昌平区到天安门,拖着我那个只用机托运的行李箱,受尽了路途的波折。从吉利大学打的出来昌平市区,再坐公车到德胜门,再从德胜门乘地铁2线复兴门,再转1线到天安门。走出地铁口,这可没完,离我们的目的地还有两条街道。

辗转奔波的我们脚上再也使不出半点劲,口中喃喃叫着“三轮车”、“三轮车”,脑海里浮现着汕头市区内挥之即来的三轮车马上就停在我们脚下。可是当我们回过神来,发现迎面列步走来一群兵哥哥,抬头一看天安门城楼就在跟前!亏我们还妄想可以在天子脚下截到三轮车,用北京话说就是“门儿都没有!”。只能乖乖的向兵哥哥问路,我们一句“请问北河沿大街走门走?”就得到了一个立正、敬礼外加详细解答的回报,有点受宠若惊了。呆着看着他们不肯走了。

这可好了,兵哥哥刚走过,我们马上就发现了停在我们跟前的小三轮车。据了解到,北京除了逛胡同的旅游三轮车,就只有残疾人可以明目张胆的开着三轮车载人了。眼前的车夫也是残疾人,只见他慌慌张张的招呼我们过去,嘴里还在嘀咕:“快点,快点,等会城管就要来了。”他还有个“把风人”--貌似他妻子的一个中年妇女,在路上不停地张望,不停地和车夫做手势。看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在就连在天子脚下也不例外。

这时,我们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政策对策了,像见了救命草般的提着行李奔了过去。说是三轮车,其实也不过是摩托车改装而成的改良摩托车。北京这种类型的车都一个样,车子的外层是绿色,车的后尾只可以坐两个人,背对着司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可以看沿路的风景、直接一点就是省掉了乘客上车要司机下车让位的麻烦。坐上车的我们也没得半点轻松,撇开车子的设计不说,单是个大行李已经把我们两给折腾得出不了半点声音了。可传说中北京的

的士司机也好、三轮车夫也好,都特能侃。这不,我们从上车开始,这爷们就说个不停,东北口音,听得我们一咋一咋的。无奈都已经筋疲力尽了,要不还真的要好好体验一下和三轮车侃大山的乐趣。

和车夫侃大山是乐趣,可是侃价钱就不知道是什么趣了。从天安门到北河沿大街,沿着长安街走,转个弯就到南河沿大街了,穿过南河沿,这不就是北河沿了吗?可这车夫就报了十元的价钱。我们想还价嘛,这车夫急了:“哎呦,姑娘!我绝对没有叫高价,这个您可以大可放心。”让我怎么放心啊,游胡同40多分钟才20块钱,这不才分钟工夫就收10块了。算了,算了,出门在外,就别计较这小钱了。给了车夫了事。作罢!以后出门提防点,坐三轮游景点就还可以,还可以听车夫做景点介绍,要是想图方便坐小三轮啊,还是算了吧,还不如打的去呢。

次日,偷闲到恭王府玩玩,这不还离景点还有几百米嘛,路上的三轮车就成排成排的摞在路上,见到游人走过,就招呼着:“游北京胡同,20快钱一个人,还配讲解!”说着还把胡同“地图”伸到跟前,让你拒绝不得,还得停下来跟他说两句。这时候,一句“不了,谢谢!”随口而出,而且还得面带微笑,眼光注视着热情的车夫。让车夫觉得你这拒绝还文雅而又不失果断,于是,他便觉得有面子的消停了下来。可是一个车夫消停了,接下来还有成百个车夫拿着地图晃悠悠的等着你。嘿,这几百米下来,“不了,谢谢!”重复了不下20回,把这个拒绝接受“人民为您进行有偿服务”的本事练得了炉火纯青。

自打那日被割了10块钱的肉,我就没再坐小三轮。天天上下班在公车上看着铁绿铁绿的小车,心里还真为在里边坐的人捏一把汗。

在王府井大街当穷人

“这就是传说的金街王府井啊?”刚刚看到眼前短短的步行街,我的确有点意外。

找了个房子就在王府井隔壁,下班了、吃饱了、洗澡了就去逛逛王府井,步行不用5分钟。把那些专门大老远国内国外跑来北京看王府井,却只能在这个“金街”上逗留几分钟得游客们羡慕得不行了。

说起来这街还真逗,说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除了书店里多几本中国历史书,还真的一点古香古色的气息都没有。就连老字号的帽子店、筷子店、布店都装修生怕老外不知道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既现代又摩登。我想不明白,外国人来这有什么意思,不就权当是回到自己的家了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王府井就是为外国游人的家。家里什么都有,只要在自己国家里见过的高级名牌,在王府井都能见;只要是在家里见到过的中国饰品,在王府井也能见;只要是在家里能吃上的菜,王府井也能见……还有这做这行生意的人,可精明了。看到外国游客,就热情得直想抱他,还可以用勉强的英文和外国人交流;看到中国游客,特别是看到喜欢讨价还价的国内游客,态度就不怎么好了,感觉就是你不买就算了,诡计还给你看穿了,没劲。

而我们这种穷学生,就是商贩子们捞不到半店油水的人。平时只能从街头逛到街尾,街头看到街尾了,眼睁睁看着本来是自己国家的国粹、手工艺品,现在却被商品贩子们搞成“中西合璧”状――就好像笔记本电脑也非得加点刺绣才算是中国制作,才能有点留念的价值一样。价钱就标得很高,咱们普通老百姓是想不明白不就是一个仿制的铁片嘛,写上“光绪帝曾用过的XX”,就上百,甚至是上千。兴许只有老外才能体会到其中包含着多少咱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吧。

东西是买不起,但看着不用钱,也可以让眼睛过把瘾嘛。咱学院北京中心的所在地东方广场就是一个让眼睛过把瘾的地方。记得第一天到东方广场的长江商学院报到,还被人误认来参加EMBA的新学员呢。我都被说得不好意思了,连说误会误会,可人家偏说:“看着你长得像长江商学院的新学员啊。”吐血……我是看起来有钱啊?还是看起来老啊?心想,既然长着这副样子,就好好打打如意算盘。哪天穿得漂亮一点,把楼下东方新天地里贵得乍舌的衣服通通试个遍,镜子面前东捏捏西扯扯,骚首弄姿一番,最后再给那些势利的服务员扔下一句话:“这衣服穿起来怎么一点也不舒服,便宜货就是便宜货!”,然后头不回的走人,嘴边还叨念着:“唉,香奈儿这一季出的衣服不如上一季!”这个计划当是想想就开心,也为咱们老百姓出口气。

不过话说回来,像我这种又怕热、又怕晒的南方人,在炎炎夏日的北京,除了逛王府井那些中央空调吹得你感冒的商店,就没有别的地方好去了。怎么说都是免费避暑的好地方啊,还可以又视觉享受,可真应该偷着乐。在街道的西侧,还有一些蜿蜒的小胡同。精明的游客肚子饿的时候就可以去那里找吃的,范不着在所谓的王府井小吃街上吃那些贵又不地道的小吃。胡同里多的是家常菜小炒店,两个人吃饱一顿也不用25元。和王府井正街内精致的餐厅比,这里偏街的小店也又另一番的风味。对了,就是胡同里老北京的风味。

整个王府井大街有三个大书店:外文书店、王府井书店和商务印书馆。看来,在王府井这样高消费的地方,是满足不了物质需求的。即使满足了,也会精神颓废几天――心疼白白花掉的钱啊。所以,带上个面包去逛书店真不愧是好选择。

我这个人也够肤浅的了,第一次到王府井大街,逛的就是卖漂亮衣服的地方,书店自然是吃饱了、喝足了、衣服买够了才去看的。说起来也惭愧,第一次进商务印书馆是因为手头上有采访任务进去的,也没怎么看里面卖的书。过了几天,终于有时间到外文书店去了,一进去,真的是忘记时间了,直扑到中国文化、中国历史那块角落去。真不愧是旅游地区的书店,介绍当地文化、当地历史的图片、书都很多。在这类书前停留的大多都是外国人,瞧他们看得起劲那样,可真有点洋洋自得。

王府井书店比外文书店要大得多了,书的种类也齐全得,的确是一个可以放松身心,投入到书的海洋里去的地方。这不,前几天,哈利波特第5版全球同一时间上市的时候,这书店就装饰得成个城堡得模样,引来了全国各地得读者。我对哈利波特不感兴趣,心里想着,既然来网络媒体实习了,就应该多了解网络媒体得行情,王府井书店满足了我的需求。我在三楼的西边新闻类图书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可以让我坐一小会儿的地方,手里捧着新浪总裁刚出的一本新书读得津津有味。这时,身边来了一个中国妇女领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来看书,妈妈嘴里念叨着:“怎么都是中文书啊。”小孩一出声就把我吓着了。“mom,let’sgo.Idon’tlikeChinesebook.It’sboring!”他令我吃惊的不仅仅是他流利的英文!

唉,这王府井啊,什么人都有!穷人就是在此看看世界万象,也是值得的。

与北京人一起看话剧

在北京,你不“文化”一下,一天到晚逛商场,看着那些这辈子都有可能买不起的衣服发呆会给人瞧不起。那天,恰逢是个愉快的周末,再恰逢是戏剧学生票价大打折扣的时刻,280元的入场券只需10元就可以。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不去“文化”一下就对不起父老乡亲了。

这人民艺术剧院,离住处并不远,横跨灯市口大街,就在王府井大街上。上班下班,逛街买东西,还真路过了无数次,就没机会走进去瞧瞧。门口上贴着近期上演的话剧海报,演员导演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可一看报价,可都不敢往里面瞅了。好不容易让我碰来了学生特价活动,心里喜得不得了。大学三年,怎么说也在咱学校气派的大礼堂像模像样的主演过两部颇具影响力的话剧,偷偷把自己定位为“行内人”,再偷偷的与那些没事做看话剧消遣周末的俗人区别开来。这不,剧院的门儿都没进都自个一个人偷笑,得意地想象着待会高雅地欣赏话剧的样子。

可这高雅的大门口还没进,高雅的兴致就被门口那些倒票贩子磨得一干二净了。我们以那么低的票价买了票,当然不会理会那些票贩,可是那些票没买着,又想座到好座位的人就不那么想了。可别说,票贩子周围还真围了不少人。他们大声讨价还价的分贝,一点也不亚于菜市场上卖猪肉。于是,我在想,猪肉是否卖得个好价钱除了本身的质量外,就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这倒卖的票兴许也是这个道理吧,管他人民政府禁还是不禁,只要有人想要就有人卖,还光名正大的卖。

绕过票贩子,好不容易走进大厅,在预定的位置坐下,眼前的舞台幕布随着音乐慢慢拉开。刚好一分不早,一分不晚,坐下马上开始。第一次可真的是第一次,无论看的是什么剧,剧里演的是什么人,那人手上拿的是什么道具,都震感了半晌。

剧名叫《全家福》,著名女作家叶广芩同名小说改编,描写的就是发生在北京城的故事,故事刚开始那会,东直门、西直门、复兴门、朝阳门和护国城墙都还在坚守着皇城。故事却以这几个城门的拆除为结尾,其中穿插着居住在老北京四合院古建队王满堂一家其邻里几代人的恩怨情仇、生死沉浮、悲欢离合的动人心魄又发人深省的世俗生活故事。可别说,要不是真的来到了这城里,我还真不能体会其中的韵味儿,就连什么是东直门,它是不是真实存在着都会让我纳闷。这像是一个老百姓生活的戏剧,更是一个反映北京几十年来变迁的历史剧。

主要演员是冯远征,那个不许自己老婆和“陌生人说话”的男人。恕我肤浅了,除了这个演过不少电视剧的冯远征老师,其他演员都还真没能叫上名。都说演话剧比演连续剧更能考验演员的演技。这话一点也不假,这演员都还没正式出场呢,就听到周围的观众在唧唧喳喳的讨论:“这冯远征啊,可厉害了!一连好几十场了,场场都有哭戏,场场都能哭得特动情。”咋一听没什么,仔细想想却不对劲了。这几个观众怎么知道人家场场都演得动情留泪了?凑过去问了一下,才知道人家可是标准的“有雅兴的人”,场场都来看,还场场都有不同的感受。哟!这皇城根儿下的人,可真有闲情逸致。人家问到“你不会是第一次来看话剧吧?”我这个貌似来看热闹的人,着实给人家好好的鄙视了一回。

说到这道具,可比我们平时在学校里面小打小闹的戏剧强多了。戏剧是讲述一个居住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的故事,舞台自然就得以一个典型得四合院为背景。这哪是一个背景啊,活生生就是一个四合院,有墙壁,有井,还有窗户。一场落幕了,舞台就沿着中轴线旋转,四合院的另一面就展现在观众面前。这舞台一定花了不少心思,让人看了就感觉真实。

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三个小时,演出结束了,观众有序的离开了剧场。人群中,我还“到此一游”的在剧院门口留了影,算是长见识的纪念。回头望望海报栏,这几天的话剧还挺多,黄磊监制的《晃晃悠悠》,《猫一样的生活》,还有试验话剧《confession口供》……看来,在北京闲不了!同时,钱包也不蔫不行!

“咱这可是正规单位”

“哎哟,小姑娘,你可别坐!这床单干净着呢!”

刚来北京那会,找房子可把我折腾得天昏地暗。太便宜了又不干净,干净的,又太贵。好不容易让我找着一间紧挨着天安门、王府井的招待所,可把我们乐坏了。进招待所看房间,一屁股就想坐上那舒服的床。才半蹲下呢,就被招待所里的服务员阿姨吓了一声。“你们可别坐,这床单刚换的。你们要定下了这个房间才能坐。”哎哟,这个的阿姨可真够厉害的。旁边的小师妹满意极了,连声说:“从这里的阿姨可以看出来,这间招待所绝对卫生和安全。”

这个时候,那阿姨还在不停的说:“咱这可是国营单位,没有正规职业的人咱还不让住呢,”说完,好像还没交代清楚似的再重申了一遍“咱这是正规单位!和在大街上看到的小旅馆可不同”!言下之意,不就是在说如果不是看着我们两个小姑娘一副学生模样,还在人民日报社这样正规得不得了的单位实习的话,还不让我们住进来呢。这招待所出了门口南边就是民政部、东边就是总部、王府井大街、西面就是咱们伟大的故宫、北面是北海公园,街上随便走走就都是“笔直”的兵哥哥,要不就是卖冰棍的便衣警察叔叔,能不安全吗?

住下是安心住下了,可真还没想到这个招待所里除了一个干部模样的大伯外,全是清一色的阿姨。她们的年纪都在50岁上下,讲着一口纯正的京腔,每天早上7点以后,整个招待所里都是她们的声音……

我到现在还搞不明白,招待所的退房时间是下午2点,可为什么所里的阿姨每天早上8点不到就开始整理卫生?这一整理卫生,可就没完没了。从第一间开始敲门“您好,我是服务员,给您打扫卫生来了”,碰到个客人好脾气的,就睡梦中嗯一声,就让阿姨开门进去打扫,打扫完了,阿姨自己会把门锁上,再去敲第二间。可是碰到脾气不好的,不免牢骚了“怎么那么早就打扫卫生?不打扫了。”阿姨也就作罢。

可是过了这个打扫的时候,等熟睡醒过来了,9点10点的,想叫阿姨再回来打扫一下卫生,我劝你还是别去了。那天周末,碰巧留在宿舍里看电视,安静的楼道里突然传来一个男生:“服务员!打扫卫生!”想想,如果这是在一个星级的酒店里,这么一招呼服务员一定会过来打扫,可是这可是老北京人开的“正规的、国营的”招待所,在这你这么一吆喝,服务员就火了,“刚才要给你打扫你不打扫,现在过了时间我们都休息了你才要打扫,安的什么心啊?”接着的场面可想而知了,双方谁都有理,一个说“服务员不就应该随时为人服务的吗?”,一个说“服务时间已经过了”,那个男子脾气也太硬了,最后骂得连不雅的文字都说出来了,阿姨当然也不甘示弱……经过那次,我们都学乖了,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得罪北京的阿姨,要不然可真是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不知道是北方人习惯6点起床还是怎么着?从7点开始以致整个早上,走廊里不是吆喝声就是阿姨的闲聊声。看来,在这招待所里睡懒觉也是永远也不可能的。

刚开始还有点不习惯,久了就都感觉到了虽然这里的阿姨都口口声声说这是正规单位,国营单位,可都把招待所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爱护,这这里的客人当成到她们家做客的客人一样招待。

有一天,北京来了罕见的大雨。我把东西收拾好了,刚要出门就被阿姨叫回来了:“小姑娘,要出门啊?外面下的雨可大着呢,先待着,等雨小了再出去吧。”可把我感动得啊,在北京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鬼都不认识一个,更别说还有一个嘘寒问暖的长辈了。我连拿出藏在包里的雨伞,说是有急事,阿姨这才让我出门的。

一天夜里,不知道是保险丝坏了,还是人为的恶作剧,整个招待所里停电了,一片漆黑。这个忙坏了两个值班的阿姨,不停的打电话找人帮忙、不停的跑进跑出。眼看楼道里的应急灯都快没电了,供电维修人员还要30分钟后才来到,一个阿姨就跑出去想借隔壁商店的插座充会电,可没半会,她就气愤的回来了。“没想到咱北京还有这样的人,不就是借会电嘛,还不愿意,我都跟他说了咱是正规单位,他还这样!你说这气愤不气愤啊!”眼看着她气得直跺脚,还不忘在黑暗中跑来跑去的小孩唠叨,“这谁家的孩子啊?大黑天的,别摔着了。”说完,还把买回来的蜡烛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送去……半个小时后,供电维修工人来了,阿姨这才松了口气。

现在我可想通了,招待所里的阿姨用的是她们那个年代的思想,服务的是这个年代的人。当时,究竟是她们该与时俱进还是我们该适应生活适应环境?

为什么不把自己也丢了?

来到北京,脚都还没站稳,就把几百块的眼镜丢了。在这样一个“沙尘暴”的天气,带上隐性眼镜也只能落下一个红眼病的下场。看着王府井的大商场里,就算是小柜台也只能看到“GUGGI眼镜”几个字在闪闪发光,我还不如看不见呢。

也罢,也罢,丢了几百块的眼镜就当花钱买教训呗,总好过别人一下在丢了几千几万块这个时候,再也怨不得自己小时候怎么虐待自己的眼睛,怎么不听老爸老妈的话……心里也只能这样想:北京怎么说也是首都,估计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盲道应该不少吧?

几天后,眼镜事件风波暂时告一段落。可另外一个风波又来了……

此次来北京,我带上了经过朋友鉴证无数次的天堂伞。它可是如今太阳伞中的骄傲,无论是款式还是抵挡紫外线的能力都是同类伞中的佼佼者。我得意的撑着它,拒绝太阳先生无数次热情的亲吻。那几天,北京的太阳可不是开玩笑,高达40度的温度随时都可以把我烤晕。想着,在这个异地他乡,即使晕在长安街,也没人认识我,稍不留神,把我当非法外来民工处理那可怎么办?越想越严重,为了保护我脆弱的生命,我发誓一定要保护好这个贴身的宝贝。

不知道我亲爱的眼镜是喜欢我从汕头带过来的天堂伞还是它也惧怕北京的骄阳?在眼镜消失不到一个星期,我的天堂伞也在我一次坐公车的过程中丢失了。巧合的是,丢失的地方都是北京的北边,昌平区。小两口双双徇情好不让人感动,可就苦了他们的主人我了。

没辙!只能在前门大街的街头小档随便买把十块钱的伞遮遮阳。我回去还有没有人样,会不会被人误认为刚从非洲实习回来的看来也只能靠它了。可别再让我出什么差错。

伞是勉强够用了,可这伟大的首都除了骄阳似火以外,沙尘也强劲如刚。刚刚从山清水秀的学校出来的我,怎么说也是把自己养得细皮的,怎么经得起烈日加沙沙尘的洗礼。一个星期不到,头发变得枯黄开叉不说,脸上还狂长痘痘。想着自己也老大不小了,青春痘这玩意儿早几年就丢还给后来居上的师弟师妹了,这回一定是适应不了北京“含金量”特别高的空气而起来抗议了。

天啊,趁着头发还勉强留在头上,脸上还没成为月球表面,赶紧给自己买了一瓶高效清洁肌肤外加抗痘的洗面奶。头发就还好,师妹的特润洗发露还真挺管用的。我想着老天也不至于和我这样的一个“四无青年”过不去吧?贵重的东西丢了也就算了,这些小玩意儿好好的留在我身边也不碍谁的事儿吧。心安理得的过了几天……

“师姐,你看到洗发露了吗?”下班回来,从师妹那么一问,我就知道没什么好事儿发生。洗发露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接下来洗面奶也不翼而飞了……不知道是丢东西丢惯了还是麻木了,这回我却一点也不着急,慢悠悠的自己对自己说:“丢了就再买过呗。”果真还真是屁颠屁颠跑去王府井买了新的。

越来越发现自己没救了,明明从丢眼镜的那一刻开始,就告诫自己以后一定要小心,可这屁事还接二连三的发生,这一次,还没完……

能和单位里的同事领导一起去号称中国第一草原的坝上大草原春游,作为实习生来说,应该是莫大的荣幸。老早就跑去超市买好干粮,准备到大草原去好好放松一番。最少假假的也应该去慰藉一下因为丢失了那么东西而伤痕累累的心。

经过八个小时的奔波,美丽的大草原就在眼前了。单位里的同事纷纷慷慨解囊,开吉普的开吉普通,骑马的骑马,好不潇洒。虽然自己囊中羞涩,但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马儿在我眼前跑,再说了,心里想着骑马作为付费项目自然也有他让人给钱的理由。犹豫了片刻,就登上了一匹马。马儿可真乖啊,一下子就服服帖帖,带着我在草原上悠闲的漫步。一尘不染的绿树,温和动人的阳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悠闲自得的马儿,多美的一副画面。微凉的高原天气真的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和忧伤。同行的游客都驰骋的奔跑着,可能是胆小吧,或者是预料得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我始终不敢“快马加鞭”的畅游在大草原。都那么小心翼翼了,可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下了马之后,兜里的手机消失了……据说是因为手机舍不得美丽的大草原,誓要留在那里享受余生!我相信了这个“据说”。

一路上回来,脑海里面只有一个问号:“为什么不把自己也丢了???”

后记

一万四千字的报告也不能把我记忆中的皇城完完整整的塞进圆圈的脑海里。生活在继续,记忆也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