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06:57: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商管理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姓 名: 应女士
性 别: 女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87年03月09日
户 口: 浙江省
学 历: 本科
毕业院校: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所学专业: 工商管理
外语水平: 英语 (CET-6)
电脑水平: 熟练
工作年限: 1年
联系方式: 13888888888
求职 意向
工作类型: 全职
单位性质: 不限
期望行业: 贸易、 进出口
期望职位: 贸易/物流/采购/运输、 外贸 业务员
工作地点: 杭州市
期望月薪: 不限/面议
教育经历
2005.9-2009.6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必修了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与实务、商务 英语 、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ERP、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品牌管理、经济法等,同时大学期间有自学国贸相关知识,也经常去旁听国贸课程
工作经验
2007.6-2007.9 浙江(武义)阿波罗运动休闲用品有限公司 外贸 部 外贸 业务员 等客户 询盘 后报价,通过洽谈确认订单,下生产订单,由跟单员跟单,最后验货交单,同时进行业务登记及文件的存档。
2008.6-2008.9 韦博国际 英语 学校 市场部 市场拓展员,寻找对英语感兴趣的顾客,留下个人信息,方便客服人员联系
大学四年期间 真维斯服饰(中国)有限公司 市场部 问卷调查,在杭州、绍兴等地开展消费者对服装市场的调查,同时统计数据及结论方便市场部制定发展计划
2009.6-2009.12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 直销员 开发客户,组建销售市场。
专业技能
熟悉windows的基本操作,如Word、Excel、ppt、Photoshop等
工作业绩
中国青少年第三届书法美术大赛优胜奖;
经济管理学院书法美术大赛二等奖;
两年国家励志奖学金;
两年学校三等奖学金,校优秀团员干部;
一年学校二等奖学金,优秀干部
1、适应国家和地方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大中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涉外公司经营管理、金融、商贸企业等领域的工作。
2、该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3、工商管理涉猎知识面很广,囊括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金融学、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等等。因此它的就业范围也是很广,可以从事会计、金融(银行和证券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按以往的毕业生去向,主要从事销售、会计、证券行业。
4、根据麦可思(MyCOS)研究院的2011年度最新权威数据显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有:薄记员、会计和审计员,文职人员,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出纳员,人力资源助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1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必须在充分认识并明确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基础上。在地方经济转型期和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期,特别是当前工商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培养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也应该根据目前大趋势进行重新定位。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旨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学生实际特点和师资力量状况出发,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合理定位为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够用,实践动手能力强,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正是需要培养具备在工商企业经营管理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工商管理人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才得以凸显。民办高校工商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应该围绕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展开,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校企合作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传统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偏重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培养的毕业生谈起管理理论头头是道,但面对实践的各项管理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虽然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有较大差距且创新能力不足,无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也导致了近年来工商管理学生就业普遍不理想进而影响到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招生形势更不容乐观。上述问题的产生既反映了目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又指明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改进的方向。上述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脱离了实践,脱离了与工商管理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缺乏在实际工商管理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刚开始也只能纸上谈兵,当然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要。要解决上述问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是根本之道。校企合作能解决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制度性设计缺陷,为了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地方经济发展和工商管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校企合作作为实践教学实现的重要形式应该享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3校企合作办学常见机制
目前对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研究较少而且绝大部分偏重于对职业技术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对于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金彦龙等(2013)提出了“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的基本框架,“融合式”校企合作机制就是在深入研究并有效调整校企合作系统内在要素结构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作用机理与功能,进而实现内在机制的转换,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问题。史晓娟等(2013)认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主要在于:一是建立政府主导平台,二是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三是注重从学生的主体性来推动创新教学。很多学者的研究都认同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政府的主导和投入是关键性因素。在现行中国高校教育体制下,政府、高校、企业都有各自利益导向,这些导向的差异化导致了校企合作很难开展,而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实际上又左右和引导着高校和企业的利益取向,高校往往是政策导向的而企业往往是利益导向的,因此政府从政策、法规和财政投入方面的引导作用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实际校企合作运作中,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并从财政投入方面进行倾斜,大大地促进了本地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例如经济发达的江浙和广东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性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
4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构建
公办高校校企合作由于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支持,校企合作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买单而各方受益,地方经济得到了发展,高校达成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目标,学生得到了免费培训、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企业能得到相应培训的人才和相应财政补贴等。而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普遍不长,较难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同时也较难得到企业的认可,在校企合作实践中,企业参与意愿不足,普遍存在“校企合作失灵”现象。顾金峰等(2013)对“校企合作失灵”原因进行了研究,一是劳动市场的不完全性和外部效应导致校企合作失灵,也即非校企合作企业存在免费搭车或挖墙脚的动机从而大大消弱合作企业参加校企合作的动力;二是校企合作项目的不确定性导致校企合作失灵,这些不确定性包括学生在合作企业就业的不确定性、合作培养学生质量的不确定性、合作院校合作行为的不确定性,校企合作教育的诸多不确定性,对于风险回避型的企业而言,或许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参与校企合作。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很难照搬公办院校的已经走过的路径,而应该从自身办学特点和需要出发,构建适合自身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需要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由于政策支持的滞后和合作企业积极性缺失,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应该基于以下基本点:民办高校主导,鼓励企业参与,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首先民办高校要主导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中扮演动力机制角色,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开展。民办高校要获得政府、企业、学生以及家长的认可并获得正常的发展,其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自身特色,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有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校企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在校企合作各参与主体中民办高校应该是最积极最主动最迫切的一方,并且有一定资源可以作为动力机制的推动方,民办高校可以从校方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倾斜等多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推动力;其次是以互惠共赢为出发点,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减少校企合作中的阻力。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自身特点,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企业方往往积极性缺失,不愿意接纳学生参加实践,特别是很难成建制定期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实践,成为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中主要阻力。因此民办高校要以互惠共赢为出发点,从多方面着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例如给予企业实践教学补贴、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优先选拔优秀毕业生人才机会等等,化企业阻力为动力,使校企合作能顺利深入开展;最后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巩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学生应该来说是被动接受安排的一方,但又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长期开展的关键因素。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践如果能遵守校企合作中各项规定,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诚信,严格保守实践企业商业秘密,能在规定期限内稳定为企业服务,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则校企合作能顺利长期深入开展下去,反之则反。现实中学生不服从实践教学安排,跳槽频繁甚至让实践企业商业秘密泄露现象时有发生,对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是一个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巩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基础就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构建校方、企业、学生都应该作出努力,如果能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则会锦上添花。
作者:范万剑 单位:武昌工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严谨务实,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适应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具备职业经理人潜质,能在各种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实践教学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提高本专业专业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整个教学计划体系中,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都是理论教学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计划的设置过程中和整个教学计划执行过程中,大力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本专业的教学真正面向企业,使本专业的学生真正回归企业,大力加强其实践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团队意识,在当前巨大的职场竞争前提下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工商管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我国开办工商管理学专业经验丰富、开办较早的院校,其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其人才培养体系还在沿用老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可套。从当前的工商管理教学计划尤其是实践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来看,本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有:
(1)实践型教学师资力量不足。任课老师直接来自学校的模式非常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影响和制约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尤其是具有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特别是具有双证的双师型教师少,在师资队伍中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2)部分开设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本身不重视实践教学,政策指导淡化。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与评估机制,不去引导和鼓励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与评估,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没有被发挥出来。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往往是刚从校门毕业的研究生,缺乏横向科研水平高以及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导致实践教学往往变为自习多,指导少,实践教学理论化比较严重。实践教学全面的关注和指导重视不够,创新性不足。
(3)校外实习涉及时间短,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从目前工商企业的角度看,工商企业接收在校未毕业的实习学生需要付出一定的培训,管理成本,同时接收未毕业的实习学生进行实践风险高,社会责任重;尤其是在新《劳动法》实施之后,企业在用工方面面对灵活用工的机制正在健全,相对来说付出的成本相对长期用工要高。而且对于本科高校来说,高校实践教学的经费往往是不够的,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实践经费相对于理工科专业要少很多这样对于实习企业来说不能得到适当责任风险补偿,最终导致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在有些高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活动就由校外企业实习变为了校内“自习”,一些校外实习或实践成为“走马观花”。同时导致有些学校不注重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考核实习报告和实习日志,最终学生的具体企业实践变为了在教室写日志和实习报告,使实习实践流于形式。
(4)没有形成动态的、系统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体系,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需要改进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是需要不断改进和深化的,而很多学校仍然采用固化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践教学。很多设置有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在专业教学方案及教学计划的制定时,对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设置比例都有规定。但是以上的规定只注意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忽视了实践教学模式本身是一个体系,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应该贯穿始终。
3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改进对策
(1)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践行教育实践化理念。实践教学是一个教育的理念,它不仅指的是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涉及到企业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不能完全同于传统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过程,需要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通过课堂内外,构建一个完整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教学实习,科研实践,社会实践,生产实践教学动态的体系整体,以保证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际的实践教育过程中,更灵活地掌握学习的方法,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开放地进行思维训练,更加系统化地构建知识结构。
(2)学校应注意客观条件的完善,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政策支持:应建立多个长期的、合作型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建立基地过程中,注意对相关工商企业的甄别,针对课程设置进行合作企业的选择,针对实习内容进行合作企业项目的设立。实习基地建立过程中注意合同的签订,针对高成本的问题,资金较困难的实践实习,学校应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证实习培训经费,保证实践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为了打消实习实践企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责任风险考虑,国家应大力推行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意外保险应包括实习学生在校实习实践风险。
(3)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与综合素质决定了实践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本身具备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实践,对于指导学生实践环节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建议学校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学历同时具有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进入高校工作,同时鼓励和支持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从事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同时,自身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专业实习或参加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成为“双师型”教师以解决实践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
(4)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针对工商管理学科日新月异的特点,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形势,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不断改进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对工商管理学实践教学进行全过程管理,并不断进行总结与评估。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工商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76
1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目标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针对企业的要求对人才类型进行专业培养,跟随经济发展的潮流,符合市场的需求。另外,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体现出工商管理的专业特色,在策划、管理、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企事业管理工作上下功夫,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也需要在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上学会不断创新。同时,社会关系复杂,也需要工商管理人才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要有综合能力,懂得团队协作,有热心,懂得如何与下属和上级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好计划,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控制好各环节的工作,组织团队顺利完成。当然,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还要求具有理科思维,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等,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和电子商务时代。
1.2 工商管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作为高级管理人才,培养时应同时注重理论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综合培养。很多情况是这两种人才的均衡失调,“理论型人才不会技术性工作,技术型人才又缺乏管理理论知识”是现阶段本科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很难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也不能胜任现实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
(2)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设置上缺少专业的特色,实践类课程虽然有设置,但是体系仍不够健全,培养方式还不完善,使得课程内容与企业所要求的能力不相匹配,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具备实际的能力,往往是具备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很难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3)人才培养缺乏创新意识。工商管理专业课堂缺乏实践创新精神,传统的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只能以老师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为主,缺乏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思考的培养,无法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在这一传统方式下,很难开拓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2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及改革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2.1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目的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通过深入的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充分锻炼专业技能,才能对这些实操技能有亲身的理解和更加深入的认识。所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应当始终以培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来进行。完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对于新时代人才培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工商管理专业这样一种既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又需要实际操作的应用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同样也是多种实践能力的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尤其不能忽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实验实践教学应充分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笼统的简单化实践教学,而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2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专业实验(如管理信息系统实验、物流管理实验等)、专业实习(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企业生产管理实习等)、专业实训(如工商管理专业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模拟实训等)、专业实践(如营销调研活动、业竞赛活动、商务策划大赛等)的过程。通过这样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升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现实问题的专业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创新创业的潜意识,并开拓了勇于创新的精神,是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满足于书本上现成的答案,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实践,用不一样的眼光和态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发现了问题的同时拓宽了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知识面,实践教学使得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大大提高,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土壤,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通道。
2.3 实践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的一大进步,它使人才培养体系更为完善,对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和视野确立了一个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各校进行全方面的革新,使大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适应时展需求。重要手段和重要目标结合起来便是实践教学改革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3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1 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及目标
通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改革,能够达到真正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意识,用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第一课堂与第二、三课堂也能相结合起来,从而构建一个较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形成一个因行业所需而进行的专业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最后到就业指导的一站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达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
3.2 实验实训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改革
3.2.1 实验实训教学改革
(1)改革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应该对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体现其针对性,即针对相关专业和相关理论知识拓展的实践操作;实践性,即需要专业实验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即通过这一实践能够真正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效力,以此来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强化专业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强调其专业性,设备和实训平台的建立都要强化,包括设备的更新换代,教学软件和硬件的购买,包括“ERP实验室”等一系列专业实验室的扩大和增加更多工商管理专业相关实验室,提高模拟实训的效果。
(3)加强中间环节的监控。建立质量监控制度,定期检查实践实施环节当中的质量问题,以免发生质量隐患,同时设立保障体系,完善保护措施和安全措施,以免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危险。
(4)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实验室应加大开放力度,不应仅仅只对需要上验课的同学开放,应健全开放机制和安排好开放时间等,将实践教学平台充分服务于每一位专业大学生。
3.2.2 社会实践教学改革
(1)拓展实习基地。继续加强与地级政府和省级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保持与孵化基地等实践基地的沟通与合作,继续开拓大学生对于孵化基地实习的需求;强化现有实习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实习基地的平台,提供更多有专业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基地教育体系。
(2)多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例如多组织一些社会性调查,组织学生开展假期“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调研考察活动,充分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能学习到更多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
(3)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多开设相应创新创业课程,增强就业指导力度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增强创业指导,多将创新创业课程设为公共课,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体验,激发自主创业的思维。
3.3 针对实践改革的措施和方案
(1)加强模拟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体验专业模拟实验,增加ERP、SCM、CRM等管理信息化模拟实验室、沙盘推演实验室、跨境电商模拟实验室、金融和国际贸易实验室等实验室的建设,让学生学会具体操作专业软件和各种系统,通过提前接触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模拟日常的生产经营的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完善师生互动机制。强化师资的建设,以“以学生自主为主,以教师辅导为辅”为原则方针,遵循教学相长,强化师资力量的同时,更应当有互补性的师生互动,大部分老师也是刚从毕业学校走上教师岗位,在人才引进和借助外部师资的同时,更应切实加强对老师的培训,发挥其灵活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让老师和学生共同研讨实践问题,加强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重视创新分的激励作用。学校可提供更多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类的资格证书的考试信息,鼓励学生多参加这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资格考试,并对获得这类证书的同学增加一定的创新学分奖励,以此来鼓励学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
(4)建设更加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现阶段的实习实训基地虽有一些,但是也会存在信任力不强的隐患,学校可以在选择更多不同类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同时,加强其稳定性,能够让学生更加信任,也能够更加深入的熟悉工商业及高新技术型企业的生产流程及特点,在稳定的实习实训过程里,培养出当代企业更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5)加大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针对一些作假和伪造现象以及部分虽然提交了实纲和计划的课程但并没有开展实习任务的现象,即使设立了完善的机制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质量,所以必须要对每一个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机制,对操作流程和相关的计划要进行监督和反馈体系。
4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
4.1 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
广东海洋大学在实践教学这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也有适当的实践教学的设计,但是其过程只是体验式、参观式实验实践,没有重视对学生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大部分是对于已学过专业知识进行验证和简单重复,没有创新意识,没有从根本上丰富大学生的专业实践经验。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在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收获不大,一些专业课程的实习只是参观,没有太多收获。这也表现在学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上缺少重视,对实验技术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缺乏经验,因而没有起到能够真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专业能力的作用,也就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专业创新创业的潜意识,调动学生勇于创新的心智。
(2)工商管理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和基础设施设备投入严重不足。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实践教学平台资源的投入和使用不足,许多学生没有真正参与专业实践中去,由于实验资源和平台的不足,团队分组实验中,往往只是少数学生得到真正锻炼,大部分都只是消极应对,得过且过。再加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量逐年攀升,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这方面的平台和设备,基数大,但是相对应的投入量却不高,学校很难满足学生对实践的需要,实验条件也很难保障,不利于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
(3)老师的调动性不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有将本科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去的,特别是专业类科研项目,即使有也只有少数几个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师的专业学术研究项目中,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是相当少,老师的调动性不够,学生也就只能从老师平时的理论课上学习到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训环节就被忽视。在毕业生末期专业毕业实习时,由于平时缺少老师在专业实践训练的必要指导,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思维弱,不能够顺利完成毕业实习满足企业对专业实践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等。
4.2 设立第二课堂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第二n堂是在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与专业相关且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实习课程。这一课程的设立应当以拓展教学平台为主,而不是以活跃校园文化为主。部分活动所营造出的校园文化气氛很好,但是并没有将其列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缺失了这些活动的集体效应和专业特殊性,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脱节,也没有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2)第二课堂的场景模拟达不到实际的效果。实验方式的模拟没有创新意识,仍然是采取大课堂集体讲学的方式,并没有让学生切身体验实践操作过程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方式的体验,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教学设备和资源,形式较为单一,有些专业实践课老师干脆直接随便发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写完实验报告即可,这种方式学生只能凭空想象,达不到实际的效果。
(3)第二课堂在资源上的限制。由于第二课堂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在这方面的经费和资源的投入的多少明显也会影响实践教学的作用大小,例如一些专业设备的引进和实际操作软件的购买使用等。第二课堂的场地安排也有明显的限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第二课堂的场地可以非常多元化,仅仅局限于实操模拟软件等设备是远远不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但现阶段第二课堂的场地资源单一也是其现状之一。
4.3 针对广东海洋大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提高学生实战的机会。针对学校存在的体验式,参观式实践教育的弊端,在设计上可以加以变化,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的重视,将参观和体验提升为真实的实践,与校外企业工厂等达成合作关系,保证学生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当中有实战的机会,从实战中总结经验才能有所收获。
(2)加大实践教学平台和基础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例如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等,在本科生基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使用实践教学设备、平台的幅度和比率,在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并引进升级到更高级的硬软件,让学生能够有更加专业、更加超前的体验。
(3)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和从事实验工作的师资力量。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积极调动,让学生能够在参观和体验的基础上得到更多实践的指导。同时可以将本科生纳入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去,特别是专业类科研项目,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锻炼的机会。在老师对专业实践训练的必要指导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4)开设与理论基础相关的第二课堂。拓展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实习课程,最重要的是要以拓展教学平台为主,将第二课堂的活动列为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发挥集体效应和专业特殊性。例如,可以多开设一些发明创造、创意设计竞赛等一系列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
(5)使实践学习更具真实性。开发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使实践模拟更加创新,让实践操作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具有真实性,监督专业实践课老师的实践教学行为。课堂要以问题的形式陈述,摆出真实的问题,呈现现实的挑战,学生才会学会自己搜寻解决方法,认识到事物还存在新的可能性。
5 总结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实践改革的进程如何,都是为了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尤其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和新时代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之下,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激发唯有在学生时代就引起强烈的重视,通过系统专业的理论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实践、实训项目以及实习活动等一系列专业实践教育才能顺利完成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适应现代企事业单位和社会需要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欧阳泓杰.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2-4.
[2]张欢欢.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文献综述[J].文教资料,2013,(1):3-4.
[3]李华金.实验教学和第二课堂结合的专业技能育化途径探析――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1:1-2.
[4]魏宁,徐德珏.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012,(12):1-2.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1 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 《2011 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 年下半年将有 660 万普通高校毕业生 ( 比去年增加近 30万人) ,以及 700 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 “两后生”( 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 ,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 “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
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 ( LaTrobe) 大学的商业管理 ( 旅游管理) 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 ( Leisure Studies) 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 4 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 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 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末三个阶段做了以下实践教学的探索。
1. 课程前阶段
超市经营管理课程定于 2009 年 9 月开始。为了让学生对超市的管理工作有切身的认识,笔者在2009 年的上半年多次与学校附近大型超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希望超市能够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机会; 鉴于各超市的用人需求额度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在暑假假期 ( 课程前) 就进入超市实习。学生通过岗位应聘、岗前培训、超市管理工作实训等一系列实习经历,深入接触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获得了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好这一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另外,在处理繁杂的超市经营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锻炼了自身吃苦耐劳的能力。
2. 课程中阶段
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时,笔者除认真备课外,还经常结合学生作为消费者所接触的超市服务案例来阐述课本的超市管理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容易。此外,还给学生布置针对中山市各大超市实地调查的实践作业。在这一实习作业中,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先期与各大超市的管理人员密切联系,详加说明,再对学生做好分组及相关安排,与学生一起讨论超市调查问卷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各组学生完成调查工作后,学生按组上交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到超市一线,仔细观察人、机、商品、服务等具体业务活动,让所有学生能走出校门,到社会现实中去锻炼。特别是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调查统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大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判断力、分析能力。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当务之急。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前沿理论和实用技能,并能正确运用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对工商企业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但就目前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来看,教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有限,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之路,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最终达到学校、学生、教师和企业多方共赢,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校企合作是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最佳途径。校企合作是实现高校转为应用型的一种途径,企业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融入企业,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便于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为企业培养适合职位要求的员工,向社会输送优秀人才,提高社会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多侧重于高职高专层面,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研究甚少。从实操层面看,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仍处于浅表层次的合作,总体来看具有以下特点。
1.理念上达成共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普遍认识到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在理念上都意识到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级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2.初步开展了合作工作。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初步开展了校企合作工作,主要采取“企业配合”这种简单粗放的培养模式,少数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开展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仍有部分高校为了应付转型评估,通过社会关系虽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实际上这种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基于诸多因素并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
3.深度合作举步维艰。由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成立时间短,还没有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可,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时,企业合作热情不高,同时又受资金、利益取向、人才需求差异及办学理念等因素的制约,致使校企很难开展深度合作。
三、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目前主要采取“企业配合”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处于辅助教学的地位,学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学校会邀请企业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参与方案的制订,征询专家的意见,设置相关企业课程,由企业富有实践经验的骨干来校讲座;企业也会投入一些实训设备,与学校共建实训中心。这种模式具有弥补学校资金不足、更新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等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健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没有出台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致使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缺失。学校和合作企业联系松散,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内容主要是企业帮助学校解决顶岗实习,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同时,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很难实现其利益诉求,碍于情面,勉强应付,校企双方没有真正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共建、共管、共享和共赢的模式。
2.合作形式单一。目前,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学校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或选派专家来校讲座,这种单一的合作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能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不能发挥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
3.参与校企合作的后劲不足。目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企业是盈利性经济组织,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选派业务骨干或专家来校参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还需要安排专门工作人员指导实习学生,实习开始时,由于学生操作不熟练,频繁出错,浪费原材料,生产效率极低,增加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毕业后真正想留在企业工作的学生甚少。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所以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热情不高,只把校企合作作为选择人才的一种渠道,并没有把校企合作纳入产业链价值创造中。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难之间矛盾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会给企业带来风险。基于多种因素考虑,企业不愿意深度参与校企合作。诸如,企业接纳学生实习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担心商业机密外泄;学生在实习中发生伤害事故,事故的责任认定、纠纷的责任分担等问题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些都是制约企业深度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四、“产教融合,校企互动”模式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结合企业人才需求分析,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带着任务深入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寻找需求和切入点,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实训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等工作进行系统建设和持续改进,形成“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职业标准,确定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规格和培养方案,设置全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到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应用需要的高度吻合。同时,“顶岗实习”及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善。结合“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教学管理改革,制定由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考核的体系和标准,形成“用企业专家的眼光审视办学质量,用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标准衡量人才培养的水平”的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共同制订基于能力导向的模块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双方根据职业标准,按照“产教融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岗位要求,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重新划分能力培养模块,梳理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关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保证学生的能力符合企业的职位要求,使得学校、学生和社会三方完全对接。
2.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教学计划实施时,由学校提供师资力量参与公共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企业提供企业师资力量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和参与指导学生论文、实践和创新活动等,以便学生学到的技能更加贴合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设立专职班主任,将企业和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对接在一起,同时做好教学行为分析,严格把控教学质量。
3.双方联建实训室,营造全真实训环境。为了鼓励“共建专业”贴近市场需求办学,鼓励学生和教师创新,按照“真设备、真产品、真环境”的原则,校企双方联建实验室,原则上向全校师生开放。实验室将紧跟技术和行业发展,集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校内产业型实训基地,仿真实现实训的基地就在企业,实训指导教师是企业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实训项目是企业真实案例的全真实训环境;按照技能培训由浅入深的规律设置实训单元和规范实验室布置,并结合学分制管理模式和信息化管理手段,探索开放实训项目和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
4.创新“双能型”教师的培养及使用。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兼职工程师,紧跟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通过专题培训、推行现场教学和行业案例教学等途径,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能力。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同时,利用企业人才优势资源,更新“兼职教师人才库”,充分发挥兼职教师作用,一方面由企业项目经理等人员担任实训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核心专业课中实行“双师授课法”,将课程中实践性、综合应用性强的内容由兼职教师以案例、讲座或MOOC等方式进行教学,改善“双师”结构。
5.学生与企业之间零缝隙对接。学生通过企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实践课程的学习后,企业负责全面推荐学生进入到企业完成企业实训项目;为保证学生未来顺利就业,校企双方共同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深度参与实战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必要的服务,包括就业前职业生涯规划、简历指导、面试技巧分析等全方位辅导,实现学生与企业之间零缝隙对接。企业全面负责完成合作专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和就业咨询辅导,并对合格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
1.1学术论文研读量较为缺乏,研读深度较浅
尽管在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中,教师总会要求本科生在日常要增加对学术论文的阅读量,这对于本科生熟悉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专业术语和写作模式颇有益处,但部分本科生却充耳不闻、置之不理,本科生的阅读量不足的突出表现之一在他们呈交的各类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申报书中可见一斑,如申报书中基本上没有文献梳理与述评的部分,研究问题的提出缺乏必要的文献基础,研究的内容与现有研究的关系没有涉及,甚至有些申报书连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具体研究内容是什么都模糊不清,等等。虽然有些本科生的课外阅读量较为充分,但就阅读的内容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实用性较强的期刊与文献,例如行业动态、管理实践等,而对于那些学术味道浓厚、最具学术权威性期刊以及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了解却置之甚少。就阅读的深度而言,他们一般只会浏览论文的题目、摘要和关键词等内容,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等却基本都一一略过。总而言之,本科生的阅读量仍较为缺乏,阅读深度过于肤浅,而且多为短期行为,缺乏对权威文献的精读与思考。
1.2学术论文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
在工商管理专业文献研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科生常常抱怨不懂得如何检索学术论文,而且学术论文中的专业术语繁多,内容晦涩难懂,尤其是不少工商管理研究的前沿文献属于令不少本科生阅读前就心生畏惧的外文资料,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难以把握,对文献的发展脉络模糊不清,这些都说明了他们尚未掌握学术论文的研读技巧缺乏,研读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他们没有在认真领会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图书馆的资源自选主题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从而未能形成实用的文献检索技能;第二,他们对学术论文里提出的研究问题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没有感性认识,不明白其要解释的管理现象的概貌和细节,从而难以理解论文作者研究该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与重要性;第三,他们对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了解较少,对学术论文中各部分的作用不明确,从而难以捉住学术论文的精华部分;第四,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于众多专业学习中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把握不到位,从而难以读懂学术论文中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内容;第五,虽然目前本科生的外语水平比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他们往往缺乏对专业外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从而对专业词汇以及专业文献中出现的大段长句、难句感到无所适从。
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的改善对策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专业文献研读质量的提升。
2.1优化课程考核评定方式,促进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目前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考核往往是形式大于实质,其对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往往存在不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调整成绩评定方式,以改变本科生对专业文献研读课程的学习意识与投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加大专业文献研读成果(如书面汇报、课余练习和课堂陈述等)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中的比重,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文献研读习惯和意识。由于大部分本科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必修课成绩,因此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加大对学生专业文献研读成果的奖励力度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研读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启发和团队协作精神。另一方面,在期末考核中设置一些与专业文献推荐清单中所列内容直接相关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考前复习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记忆和理解,促使学生在考前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对工商管理专业经典论著的融会贯通,从而促进他们在强化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专业文献的研读意识和习惯。
2.2提供专业必读书目的详细清单并规定阅读汇报的内容,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学术论文的研读量与研读深度,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向学生提供一个工商管理专业的推荐研读著作及论文清单,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该清单中选择规定量或以上的著作和文献,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分阶段研读这些著作与论文并定期以个人作业或小组作业的形式提交研读汇报,研读汇报主要可包括以下内容:研读著作或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创新之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不足之处及其改进。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详细审阅这些研读汇报并据此分析学生研读专业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在课堂上澄清这些问题以及提供正确的研读指引,从而有利于切实改善学生的专业文献研读深度。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形成制定选题的文献综述,文献梳理与述评有助于扩充学生的研读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的专业研读量。
2.3重视传授本科生专业文献的查阅和研读技巧,培养他们专业文献研读能力
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必要性
1.是改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措施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增加实践课程与课时来实现。当然这也对实训场地及实训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校内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如此多的实践教学需求,还需要通过开拓校外实训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开发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充分拓展利用实训资源,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必然要求。
2.是企业需求与培养目标结合的重要保证企业为了控制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期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直接上岗展开工作。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高职院校在制定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邀请合作企业一同参与制定,将企业中各岗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具体要求纳入进来,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训环节与技术应用的无缝对接。由此可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既能提升毕业生的实践技能,也能帮助企业快速引进人才。
3.是校企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可以实现学校、企业、毕业生的三赢局面。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增加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储备相关岗位人才,节约招聘及培训的费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使毕业生提升实践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更好的适应岗位工作。
二、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校企合作指导思想片面落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指导思想上出现偏差,认为学校与企业单单就几个实训项目进行合作,或者企业帮助学校做好毕业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这种形式的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把握住本质,缺乏生命力,难以持久。此外,出于利益方面的衡量,学校与企业之间过于注重自我服务与自我循环,自成一套系统,无法完成区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
2.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认识不足校企合作的目的应该是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进行共享,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实际的情况却是学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交流也不够深入,合作只停留在表面,单单围绕几个项目进行。同时,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也不看好,认为学校很难实现其利益诉求。这种光靠学校苦苦哀求、企业勉强应付的合作方式是走不长远的,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双赢。
3.校企合作形式内容陈旧单一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一纸合作协议,由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组建工商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合作项目仅停留在学生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这种由企业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学校输出廉价劳动力的合作模式,绝非教育部所倡导的校企合作模式。单一的校企合作,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呈现学校就业率的质量水平,不能为企业带来丰富的效益回报,无法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最大优势。
4.校企合作资源优化组合不力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工作中,缺少统一的规划,各专业也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特点,寻求可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的项目。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部分还仅停留在合作项目的数量,而不是追求合作项目的质量。导致的结果就是,合作项目数目繁多、交叉重叠,又缺乏统一的管理,无法将校企合作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最大功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三、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改革的策略与措施
1.依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伴随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人员需求稳步上升,就业人员结构也逐步优化。国家三化建设也已明确提出要求:不断发展壮大主体,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努力提升服务水平,组合优化服务资源,逐渐形成功能完整、结构优化的第三产业体系。例如商贸服务业,可以作为服务业发展一个的主要方向。每年零售批发餐饮贸易等行业以百分之十的增长率发展,而通过现代管理技术与方法,改造这些行业,积极拓展仓储超市与连锁经营等新型服务,这就对基层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结合企业这一用人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明确定位这些服务行业,培养出能够适应各个部门基层管理工作的人才,这些岗位主要涉及市场销售岗位、行政人力岗位、客户服务岗位、生产管理岗位等。
2.基于岗位管理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将目标定位之后,可以与企业的专家进行探讨,听取专家顾问对服务行业基层管理岗位用人需求及要求的建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分解,明确各基层岗位对核心能力的要求,进而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开设课程,设计课程讲授内容。专业课程应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模式,针对市场销售、行政人力、客户服务、生产管理等岗位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市场营销实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门店运营管理实务、商务沟通与谈判技巧、通用管理能力等,并通过这些课程进一步提炼出服务业基层管理岗位的核心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构建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项目课程专业教学体系。
一、确定多维性的教学目标
案例在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对象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法学案例向学生介绍过去的判例,是作为一种可模仿的范例来起作用的,并不要求学生如何自己去处理;工商管理案例则提供了认识、解决管理问题的模拟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是一名管理者如何处理,以培养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因此,目标的明确是案例教学的前提。
1.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带动理论教学。大学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而持续的学习能力是理论教学效果提高的保证。现代高校纷纷实行“多课少时”的做法,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全面灌输”的讲授,教师和学生都会疲于奔命,而案例教学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虽然是单一的、具体的,但造成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要用到的知识是全面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去了解案例环境,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在对理论知识理解和巩固的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觉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开课之前针对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布点”,从而实施“以点带面”的教学战略安排。
2.增强学生的实践感悟,体现工商管理教育的特性。案例教学是促使管理知识内化的有效手段,既符合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又紧扣管理学科的特点,具有传统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管理活动具有很强的权变性,任何管理制度和方法都要在具体环境中结合具体的人和事来进行。因此大多管理能力的提升更多的不是靠“学”,而是靠“悟”,实践感悟是工商管理教育的根本特性。而案例教学则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的管理情境,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分析环境,运用理论,解决问题,一步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不同的管理人生。
3.培养学生的管理素养,提升管理潜质。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工商企业实务工作,又已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者潜质。管理者所需要具备的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冒险精神及诚信品质等,在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下难以培养。而通过案例教学,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合作中都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决策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日渐形成一定的管理者潜质。
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通常是指一个管理问题或管理决策的描述,提供有关存在问题及所需决策的各个事实与资料,再现管理者曾经面临的真实情景_引。一个好的教学案例一般不包含案例所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没有思考或分析某一情况的“确切”方法,没有唯一的“最佳方法”。取而代之的是提供给学生争论、问题、选择以及信息,并希望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适合的行动方案。每个案例往往最后需要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面对案例中描述的环境,我将怎么办?”因此,在案例选择时应注意几下问题。
1.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充分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特点,针对成教生和硕士生,可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融于案例中,而不必拘泥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针对本科生,教学应在强调知识内容完整性、系统性的基础上,通过案例画龙点睛,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运用和理解。
2.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阅历。对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开设较早的基础类课程案例的选择应更多地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将基础打牢,如果过多地涉及其他知识内容则可能使学生很难深入分析下去。而对项目管理、市场营销、运营管理等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则可以运用综合性案例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的选择应考虑国情。有人提出管理无国界,一段时间哈佛案例曾经成为工商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首选,但不考虑国情的管理往往是无效的,管理方法、手段的运用离不开社会环境,针对本国企业编写的本土化案例更能满足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场景的需要,从而更具有现实意义。
4.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案例内容的补充与调整。工商管理对象内容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工商管理案例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不能一个案例多年使用,一成不变,对于已有案例应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5.教师应主动编写工商管理类案例。相对而言,根据文献资料或实地调研、走访各类机构和组织而自己动手编写的案例更加具有针对性,编写的案例应将现实生活中各经济组织所遇到的市场营销、生产运行、组织行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仓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管理问题以通俗易懂并引入入胜的语言,紧凑的结构,生动的情节形成故事描述出来,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评价。在案例编写中关键是搜集数据,可以通过查阅文件、档案资料,对编写对象的相关人员访谈,直接观察编写案例对象的运行状况。在选择数据搜集的方法时,编写者必须综合比较各种数据搜集方法的优缺点,针对管理的不同流程和阶段进行选择。
三、强调教学过程的全员参与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成为案例教学的主角,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全员参与、充分互动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1.教师应明确自身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先知角色,而是可以局外第三人的角色评判案例,或以辅导员的角色推进案例的有序进行,或以智库的角色不断地答疑解惑,或以企业最高利益代表者的角色居间协调内部的矛盾、冲突,也可以公司竞争者的角色寻找案例分析中的漏洞。
2.强调全员的参与,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案例教学应在学习型团队中进行,课下将教学班级划分为5~7个人的小组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表明观点;课堂讨论时以学生作为发言主角,鼓励小组之间展开争辩,教学营造讨论气氛、引领讨论话题、进行必要的点拨,师生之间相互启迪、共同思考、分享体会,通过脑力激荡共同感悟管理真谛;课后学生撰写案例分析体会,组长对每个组员的参与情况作出详细说明,作为评价成绩的依据。
3.案例教学处在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可能会遇到节外生枝、偏离主题的情况。工商管理类课程案例中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方案的制定都需要一定的前提与假设条件,如果忽视了这些条件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开展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防止偏离主题。
四、强化案例教学的支撑和考核体系
一、实习的内容、目的及成效
1.工程教育的内容、目的及成效。大二学生的第一学期进行为期三周的工程教育,这也是入学的第一次实习,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一年的理论学习后,让学生深入企业,在生产车间进行参观实习,同时要聘请校内外的老师和技术人员开展一些讲座。通过工程教育使学生能够对企业有感性认识,直接面对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学生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在实际中看见过现代化的生产场面,所以工程教育是了解工业生产的现代化和装备现代化的非常好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开阔眼界、热爱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理论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2.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内容、目的及成效。第四至第六学期分别进行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间是两周至三周。实习地点是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各有关科室。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是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和将来可能面向的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让学生初步建立起专业概念和专业感觉,获得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目标性的增强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使学生对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进行熟悉和了解,消除过去的模糊感和神秘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是接触社会的良好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管理工作的性质、内容和方法等等,可以体会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如何将过去学过的计算机知识和经济管理等知识用于企业管理实际工作中。所以这一环节的实习可以学习到学校里无法学到的很多实际管理知识。
3.毕业实习的内容、目的及成效。大学的最后一学期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毕业实习,也是在校期间的最后一次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根据自己从事研究的情况和实际项目的需要,或者根据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确定毕业实习的工作要求,然后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毕业实习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单位情况的了解,提出在毕业论文阶段所要解决的实际管理问题,并经指导教师与所在实习单位的同意,最终选择一个具体问题,即毕业论文的题目,并围绕该问题,进行详细的资料与数据的收集,拟订初步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教育基本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因为其集中度高,参观时间短,不对企业生产和管理造成影响。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有点较晚,最好提前到一年级的第二学期,这样能够在完成第一学期的理论学习后能够尽早地使学生接受生产实际知识的学习,开阔眼界,进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思想基础。
2.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实习单位不太愿意接受实习学生,因为学生实习给实习单位的工作、生活和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在多数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的办公空间不是很大,人员较少,工作较紧张,没时间对实习学生辅导,加之实习时间较短,实习学生和管理人员不容易建立良好的师徒式的关系,等双方熟悉后实习时间也该结束了,其实习效果不是很好。第二,学生的主动性较差,不能够主动与管理部门的人员沟通,不能够很好地虚心学习,收集资料难度较大,上手率低。第三,由于在校的几届学生几乎每学期都要进行实习,实习频繁,企业管理部门不愿意经常接收实习任务,所以实习的接收难度加大,要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毕业实习由于主要是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实习地点分散,绝大部分是学生回当地单位实习,所以可控性较差,部分学生弄虚作假,开假证明。辅导老师不好考核、监控。
三、做好实习工作的建议
1.建立优质规范的实习基地。实习的首要环节是建立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一般不愿接受非毕业生实习,建立实习基地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但应该认识到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一个管理先进的企业会使学生实习时处于兴奋状态,除能学到更多知识外,还能激发其学习的激情,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形成;而管理落后的企业只能更多地让人悲观失望,甚至使人感到前途渺茫。高校应该花大力气选择先进、就近的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合作单位。如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得以正常进行,我校与包头钢铁集团公司、北方重工集团、包钢稀土公司、包头啤酒厂、包头工商局、包头晚报社、明浩酒店、富鑫龙商贸、牧神酒业、佳合酒业等一批包头地区乃至全国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伙伴关系,并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合作模式,确保了每次工程教育、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
2.完善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过程的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实纲拟订实习计划。实习前两周,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商量确定实习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实习前两天,召开实习动员会,请学院相关负责人做动员报告,强调实习的作用以及实习安全注意事项。进入实习单位后,首先由单位领导介绍企业和本部门情况,并强调企业相应岗位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其次,组织学生听专业人士讲座,指导教师详细介绍与现场有关的理论或管理知识,并根据实习计划提出相应的要求,使学生对本专业本部门的工作流程、部门构成和工作性质等有一般性的了解。最后,将学生分配到科室进行实习;必要时可带领学生去有关生产车间参观学习,由专业人士和指导教师现场介绍和回答相关问题,做到管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3.严格要求、加强考核。安排好实习流程后,还要制定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对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社会实践进行跟踪评价,客观地评价学生经过实习后所达到的水平。主要包括,一是现场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提问和查看日记的方式考核学生的实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程度。二是评定实结报告的质量,包括全面系统性、撰写规范与质量、问题探讨以及知识的总结提高程度等。三是考察交流汇报情况,即对所获取的知识的掌握与表达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考查。
4.对于毕业实习的管理。第七学期期末,按照实习计划召开实习动员会,同时发放实习联系单(学院公函),学生凭实习联系单在假期自行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实习开始后一周,学生要交回或邮寄回实习单位盖章接受的联系单,指导老师在收到联系单后,对每一个学生的实习单位详细信息及时进行审核整理。在学生联系单位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班主任随时关注联系情况,对到时间可能找不到单位的同学,指导教师事先进行指导并帮助寻找落实相关实习单位,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按时到岗实习。实习期间,采用电话检查和实地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与监控。在实习结束阶段,与实习单位进行联系,查看学生是否仍在实习的同时,对实习单位表示感谢。学生实习返校后,上交实习手册和实结材料以及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单位对实习生的评价、实习日记与实结的情况,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会和座谈会,并经过一定的答辩程序,最终评定实习成绩。
截止2018年3月,美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排名前五名的学校,具体如下:
1、宾夕法尼亚大学,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是一所私立研究型大学,由本杰明·富兰克林创建于1740年。
2、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伯克利市,是公立研究型大学。
3、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是美国西海岸私立研究型大学,1880年由监理会创立。
4、乔治城大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是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创建于1789年。
5、本特利大学,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森林街,是一所私立男女同校大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