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专业论文

体育专业论文

时间:2022-12-03 11:52: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专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专业论文

第1篇

1.前言

航海专业招生对象是男生,在体育锻炼上会有别于女生,本文主要对航海专业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与行为的进行调查研究,为丰富航海课程内容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航海技术系航海专业2012级、2013级、2014级学生。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和维普网搜索了相关体育锻炼动机的论文,查阅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书籍,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现状。2.2.2问卷调查法2012级、2013级、2014级各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0份,其中有效问卷268份,有效率达89.3%。2.2.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和收集的有关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由表1可看出,该校喜欢和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占71.6%,可见航海专业的学生对体育运动有着极大地热情,表现出极大地兴趣。3.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时数的调查3.2.1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该校学生每周练习的频次不是很高,从一周体育锻炼次数上看,有26.1%的学生一周锻炼3-5次,仅有2.6%的学生一周锻炼8次以上,而有一大半以上的同学一周锻炼的次数在两次以下。在锻炼时数上学生中有17.2%每次锻炼46-60分钟,有11.9%每次锻炼在一小时以上。说明学生体育锻炼的时数太少,缺乏主动性,不能达到每天体育锻炼60min的要求。3.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学习动机调查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增强体质与健康;调节大脑,提高学习效率;塑造良好体型。其中为了应付的动机在体育锻炼中排在后两位,说明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正确。但我们不能忽视部分学生是为了达标而参加体育锻炼的错误思想。这可能是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的内容比较单调枯燥,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没有激情与活力,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为了达标而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趣味化,同时应该改革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因素分析,采用帕累托分析法(Paretoanalysis)。帕累托分析法使用了帕累托法则,关于做20%的事可以产生整个工作80%的效果的法则。这种排列图把累积百分数在0~80%之间那些称为A类因素,是主要因素;累积百分数在80%~90%之间的因素被称为B类因素,是次要因素;累积百分数在90%~100%之间的因素为C类因素,在这一区域内的因素是最次要因素。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的帕累托分析图可以看出:体育可以很好的锻炼身体、校园体育气氛好、受同学与朋友的影响、受到体育运动传媒的影响、提高自身体育技术、受到体育老师的影响、缓解学习的压力、展现个性和才能、体育娱乐性强这九个方面来是学生参与体育的主要因素。而具体的影响因素可从生理、心理和外部因素进行分析。从生理方面来看,主要是出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从心理方面来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加强注意力,锻炼意志力,使性格开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外部因素:1.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和体育设施。2.有关体育运动的书刊、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体宣传。3.教师的表扬及专业素质、同学之间的互相肯定、体育学习分数、奖励。3.5航海专业学生体育活动行为调查3.5.1航海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和时间的选择航海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有41.8%的同学选择个人锻炼,33.6%的同学选择和同学好友一起锻炼。个人锻炼,一般比较枯燥,容易中断,但比较自由,而与同学好友一起锻炼,便于增进同学间的交流,达到娱乐、健身的目的。航海专业的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有一半(51.5%)的同学选择在傍晚锻炼,是因为这个时间段学生都没课,时间比较充裕。早上和晚上锻炼的时间分别是12.7%和21.6%。早上锻炼的人数比较少的原因是学生业余时间比较丰富,睡的比较晚,第二天起不来,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学校没有出早操和课间操的规定,所以学生没有早上锻炼的习惯。3.5.2航海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由表8可见,航海专业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游泳、篮球、武术。这跟其专业特点有着密切关系,航海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游泳这项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锻炼中会加强训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也深受学生的喜爱。3.6影响航海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航海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表9可以看出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是影响航海专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现代航运发展需要的航海人才应具备很多证书,学生学习任务重,功课紧,只好放弃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技术指导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又一个因素,会导致学生盲目的进行锻炼甚至无从下手,不利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缺乏场地器材是影响航海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根本因素,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运动累、身体健康无需锻炼则是内在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药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行为。

4.结论

4.1航海专业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比较积极,对体育运动有着极大地热情,表现出极大地兴趣。但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时数、次数上航海专业的学生每周练习的频次不是很高,说明学生体育锻炼的时数太少,缺乏主动性。4.2航海专业的学生体育锻炼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与健康,说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是正确的,能够全面的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与功能。4.3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因素:从生理方面来看,主要是出于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从心理方面来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加强注意力,锻炼意志力,使性格开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外部因素:首先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和体育设施。其次有关体育运动的书刊、电影、电视节目等媒体宣传。最后教师的表扬及专业素质、同学之间的互相肯定、体育学习分数、奖励。4.4航海专业学生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是个人锻炼、与同学好友一起锻炼。体育锻炼的时间上超半数的学生选择在傍晚锻炼。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排在前三位的是:游泳、篮球、武术。这跟其专业特点有着密切关系,航海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游泳这项基本技能。而影响航海专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大没时间、场地太少,缺乏技术指导。

5.建议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多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体育的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多组织开展一些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开展一些有关体育锻炼方面的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了解一些体育锻炼的健身方法与手段。学校领导也应该重视加大体育场馆与设施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设施,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便利。

作者:王姗姗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体育教研部

第2篇

作者:王云杰 王耀文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体育系

武术教研室层面,采用观摩、交流、“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手段,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武术教师的武术技能、武术理论知识,并着重探讨通过何种方式和手段、教授什么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对武术的需求及其就业需求,尝试着对武术普修课进行教学改革。武术教师自身层面,要用“师德”“武德”约束自身,在武术专业技能上,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并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将武术理论知识和现代社会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武术素养体育教育专业之所以不同于运动训练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在于它的师范性。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成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骨干,其在校期间的武术素养,尤其是在武术普修课中所培养的武术素养(武术专项的学生除外),决定了其武术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武术普修课上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至关重要。本研究认为,学生的武术素养首先要明确“武德”的内涵,“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明确并遵守武术的相关礼仪;其次,掌握标准的武术基本手型、步型和腿法,以在今后的健身、教学中做出标准的动作;第三,看武术图解进行自学的能力,这是“渔”即打鱼的方法;第四,武术健身能力,即懂得什么样的武术动作能够起到什么样的健身作用,并能够使用它进行自我的健身;第五,欣赏武术、评判武术的能力,否则学完武术以后还不知道什么样的武术是美的,什么样的武术是应该得高分的。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师在武术普修课规定学时内,完成基本套路教学的基础上,要重视这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武术素养,以使其成为合格甚至是优秀的武术传播者。充分了解传播对象的需求,并对之进行正确引导本研究中的传播对象包括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和中小学生,他们对武术有着不同的需求。在相关的武术教学改革研究中,多数学者都有这样的看法,由于学生对攻防格斗类内容感兴趣而不太喜欢套路类,因此就削减套路教学时数增加了散打时数。

但笔者认为,学生喜欢格斗类项目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武术需求并不明确,加之现代传媒对武术的片面宣传,而且缺乏教师正确的引导。体教专业的学生对武术的需求,除了有看似“防身”的需求(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攻防格斗的好奇心),还有终身体育的需求,以及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就业的需求。在对自己的武术需求方面,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武术相关知识,不了解武术的分类情况,不清楚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更不知道自己要为今后的武术教学准备什么。在法制制度日益健全的当今社会,仅仅关注学生对攻防格斗项目的兴趣,显然缩小了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功能。因此,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武术观,让学生自觉自发地想学、愿练、肯钻,为终身体育和武术教学打下基础。以“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为准,适当调整传播内容要确保较好的传播效果,受众的需求很重要。根据上文分析的体教专业学生对武术的需求,在原有的武术普修课教学时数内,要对现行的武术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第一,适当增加武术理论讲授和交流的时间(而不是仅限于增加教学时数),并增加武术欣赏的相关内容;第二,强调“武德”,并明确传统的武德思想与现代法制教育的关系;第三,可以考虑用武术段位制中的套路代替现行的基本套路,因为段位制内容既可以单练,又可以对练,还可以拆招,还能够考取段位,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第四,适当增加武术健身类项目,如健身气功,并使学生了解其健身原理;第五,适当增加女子防身术及擒拿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动作;第六,增加武术健身操的内容,以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七,强调学生看图自学环节和模拟授课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能力以及武术教学能力。中小学学生对武术的需求,除了有对攻防格斗的好奇心,更有健身的需求,以及由学习武术之后的成就感需求。研究表明,“武术健身操在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礼仪、增强武术认识和激发学习武术热情等功能上得到了大多数师生的肯定。武术健身操可以作为武术文化的标志符号,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8]所以中小学体育课上的武术内容,要大力推广武术健身操,也可以进行武术段位制内容的教学,如小学进行段前趣味武术、中学进行一到三段,既满足学生对武术中攻防的好奇心,学习以后还可以进行考段位,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另外,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女子防身术的相关内容。拓宽传播渠道,改革教学方式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而且以技术教学为主,武术理论的教学时数相对较少,而且真正落实的理论课时数更少。[9]为了确保武术普修课的传播效果,要拓宽传播渠道。武术基本技术的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课下复习为辅;理论教学以学生课下查阅自学为主,在技术课上随堂讨论、专门理论课讲授为辅;武术健身操的教学以学生自学、互学为主,教师进行指导;看图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课下自学与课堂教师的精讲相结合;武术教学基本功的学习要采用指定内容、自主备课、模拟教学实践的方式来进行。[10]与此同时,要多借助多媒体、网络、手机、MP5等现代科技手段,协助完成教学任务。

武术教育系统的完善、武术事业的繁荣,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各系统、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全民的共同努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是武术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国内武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抓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教学,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有利于武术的传播和推广,有利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因此希望各相关部门认识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改革制度,以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第3篇

在我国的体育教育上从上个世纪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很多的优秀的体育教学人才的出现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跟很多的行业一样,都存在很多的不足,目前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学生,由于综合素质比较低,所以很难达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不能成为合格的体育教育人才,这也是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理论和技术多方面的能力,掌握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一个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和条件。

二、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模式

策略指导。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讲,与普通的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中,在神经系统的分布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特比是在灵活性及兴奋性上占据着比较高的比例,而在其他类型中占据的比重则比较低。体育专业的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的特点后,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保证自己上升到高一个阶段,在此同时也不要放弃对文化课程的学习,要保证充分的劳逸结合,是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进步提高。开拓知识面。学生的知识面窄,统一造成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专业知识课程的更新换代较慢,课程种类比较单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要做出积极的改进措施,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和互动,能够为学生指出正确的方法和理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有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到达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工作中,要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不要将教学的重点单纯的停在理论知识的教育阶段,也要提高对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要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并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三、加强体育教育专业理论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创新教育理念

根据目前我国在体育教育中的现状分析,改变目前在体育专业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目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同时改变现在的教育理念。要从整体的课程出发,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按照大课程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工作与多媒体及多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学生的教学要注重在主要的知识点的讲解,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理解、掌握并在实际中熟练运用。

(二)制定策略引导

制定策略引导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性格,制定不同的教学引导策略。在体育专业的学生与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相比,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状况,这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基本条件及必备因素,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生理特点制定合适的强度训练。

(三)实行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工作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辅导对于目前的教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不但可以很好的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教学工作中更形象的进行教学工作。在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不但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也要保证教学手段的改进,要做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同时也可以多多的鼓励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多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结语

第4篇

1构建职前、人职、在职三位一体的专业化培养体系    

在我国,体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时期主要指的是在大学时期专业院校的学习阶段。在其职前培养阶段,学习重点应当是掌握大量书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要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专业知识主要指的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即有关体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原理及其技术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等等书本知识。专业技能不仅包含体育理论知识、相关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等,而且包含知识讲解、观察等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要提升其自身的组织能力、编制训练计划的能力、裁判能力甚至是挑选训练方式的能力等。另外,专业实践指的是教师所开展的专业实习。在人职之前,教师接受培训,这是体育学院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水准的基础。不同体育院校有责任同时一也有义务借助各种方式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变,加速体育院校的学生的身份转变,让他们成为具备专业能力的体育教师。    

人职的时候,其接受的培训不仅包含教学案例分析、教师经验展示、青年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等,而且还包含参与的各类教育科学高峰峰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其采用的方式不仅有集中培训、老教师的引导、新教师的研究修习等。依据新教师人职之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联系他们的特征,使用新的符合现实的培训系统,让新教师能够耗费最少的时间实现身份的转变,通过学习与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尽快成长为合格的体育教师。    

在人职之后,在职培训体系内培育的重点在于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让他们转变为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同时能够针对课题主导方向进行研究的体育专家。假如要达成这样的一个高度,必须在培训的过程中彰显出个人特征,扩展专业知识面,强化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专业水准。所以,培训的核心在于学科前沿的相关内容,与本人探究内容相关的知识,以提高个体专业知识素养。运用的培训方式不仅有校内的各类专业培训,而且有国际专业培训以及会议交流等。借助各类交流形式实现扩展教师的专业视线的目标,达到提升他们专业素养的目的。    

2构建学习型组织平台    

学习型组织属于一种互动性极强的组织,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多地参与到具备社会性质的学习中,建立学习共同体,而且能够让他们借助这些途径和互动方式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健全自己的知识系统川。同时,借助这一互动系统,教师们能够相互扶持,通过相互帮助建立自己的专业知识系统,获得职业认同。教师借助组织之内所完成的互动学习,不仅能够传递自己的知识经验,而且能够通过这些知识逐步生成新的知识,逐步加速知识的更新,推动教师知识升值,让体育教师掌握更完善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如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会形成一种教师相互扶持的多赢局面。在本类组织之内,其成员特别是刚人职的教师,借助学习型组织,可以快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    

针对体育课程进行变革,不仅给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且强化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因为主客观条件的不足,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数都是“单兵作战”,基本上不会进行沟通,也很少进行交流。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正好能够营造一个新的教师协作平台,推动教师的分享,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抬升自身的目标。营造教师相互配合的文化,必须要能够让教师相互信任,让他们身心感受到愉悦,各类情感能够顺利流动,实现个性的传达。在此环境下,教师和教师中间建立的属于伙伴关系,他们能够进行平等的沟通,教师一也可以借助这些组织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组织学习不仅能够让教师的思想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吸收别人的智慧,以此来提升群体智慧的力量。学校和教研组一也应该考虑体育教师的协作文化,借助建立教研小组和学习型组织来达成这一目标。    

3积极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在高校,开设体育教育的相关专业的目的在于专门为学校培养和输送专业体育教师。所以说,学生从大学阶段开始就已经进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时期。在整个大学阶段,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石。在现阶段,我国的学习制度通常是学生一旦进人大学就直接被划分到了专业院校。无论是在学习内容上,还是在所开设课程的设置上,相关专业都存在着一些不足。当教师进人工作阶段,这种不足就直接影响了工作表现。比如,在教学意识上比较陈旧落后,在教学方式上一味地模仿别人,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现成的,却从来没有去进行创新。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就是由于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掌握不足。所以说,只有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制度和课程的设置进行革新,才会推动体育教师专业的极速发展。

第5篇

1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在落实创业教育实践项目时,均普遍采用统一刚性的教学方案,即通过同样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方法来培养教育相同专业的大学生,可其在本质上忽略了学生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质。不少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仅仅停留于课堂或者学校的范围之内,始终沿用着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坚持“专业为核心、行业为辅助”的教学原则,单单重视专业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导致学生无法按照自身所需、所想来科学合理地挑选学习项目。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创业课程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课堂上没有在最大限度上激发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没有基于学生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广大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创业知识、被动地接受求职事实,严重缺失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

2有效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措施与途径

2.1加强高等院校师生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惯切落实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是当代严峻的就业形势所需,是开展教育深化改造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增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大学生认识“适者生存、如何生存”的重要渠道。而开展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加深高等院校全体师生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创业教学项目,让师生正确地了解到创业与学业、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在根本上消除创业误区。再者,高等院校应当制定与完善创业激励制度,让广大师生积极地投身到创业队伍中去,并且要对在创业教育实践项目落实的过程中表现突出、具备较强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大学生进行适当地奖励与表彰,在行动上支持创业,在认识上理解创业。值得各高等院校注意的一点是,为了全面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就务必要更进一步地提高教师对创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至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中,不断丰富自身的创业知识,并将自身所积累以及掌握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能力素养有效地融入到创业课程教学课堂当中,不断地鼓动与感染学生,从而将创业教育、创业素养培养工作全面地落实到高等院校日常教学项目当中。

2.2制定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教学方法教育体制改革要求当代教师依据“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创业教学方法,并将创新元素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方案当中,以新颖有趣、新奇创新的教学形式来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力,有效提高他们参与创业课堂的积极性。首先创业课程教师应当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规划各项创业课程的实际课时,从而确保部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创业课程具有足够的实践时长,为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实践机会。其次,创业课程教师务必要精心制定创业课堂的落实流程与教学内容,绝不能够让创业课程充满随意性。再者,在开展创业教育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强调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坚决抵制无指导无组织的创业项目,此外教师还应当始终坚持“走出校门”的创业形式,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创业实践机会与落实渠道,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创业实践性、目的性、效益性、全面性的认识。

2.3努力打造良好的体育专业学生创业教育落实环境各高等院校能够通过定期举办具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知识交流会等一系列创业教育实践项目,与此同时还能够定期邀请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前往学校给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亲身讲解自身的创业之路,分析可能导致创业项目失败或者成功的因素,为广大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借鉴依据。而且高等院校还能够开设创业培训班,为更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机会与实践机会,从而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自主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以外,高等院校可以加大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投资力度,在行动上重视与支持创业教育,且加强与相关体育部门的沟通联系,尽可能地将学生创业活动和体育部门发展结合起来,从而让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具备一定的产业化、适应化、经济化。

3结语

总而言之,构建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任务,需要得到学校全体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此外还需要高等院校结合体育专业特色与当代大学生特性,不断地探索与完善创业教育理念与方法,开展一系列具备体育特色的创业项目,努力拓宽学生创业渠道,从而全面地提升当代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作者:刘华单位:吉林白城师范学院

第6篇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国家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黄平(1966—),女,重庆市人,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体育科研方法。

第7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 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 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 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 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 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 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第8篇

一、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工作需要正确的办学思想

西安体育学院作为一所具有50多年历史的体育高等院校,始终坚持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根据不同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对高素质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修正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保证了学校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体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学院通过全面分析和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认真总结多年办学历史经验,把学院准确定位在:立足陕西,辐射西北,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立足体育,面向社会,为发挥新时期体育的健身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服务;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以教育为本,教学、训练、科研三为一体,着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体育教育、训练、管理、健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和竞技运动人才,服务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把学院建成以体育学科为主,相关学科优势明显,竞技特色突出、科研创新能力较强、教学与研究并重的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体育大学。并确定了“体育为本、人文为基、科技创新,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新的办学理念。这一定位使学院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为研究生的创新教育明确了发展思路。

二、完善和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各项管理制度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基础

本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改革求发展”的方针,努力探索适合学院实际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各项改革,并已取得良好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在招生方面,积极探索适合的研究生招生录取方式,规范复试工作程序,强化系、部在复试工作的作用;在培养方面,根据各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拓宽培养口径,增加了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通开课,规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与成绩考核;在学位授予方面,加强了对学位工作的监控,从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严格要求,对抽取的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研究生导师的素质与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研究生导师队伍也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根据本院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学院制定了《西安体育学院关于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的暂行规定》,对导师进行严格遴选,按照硕土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条件,根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按需设岗、宁缺毋滥”的原则,实行了导师遴选和聘任制,实行导师竞争上岗,与定期遴选和定期聘任结合起来,并进行定期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取消研究生导师终身制;同时对新聘任的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加强中青年导师的培养与提高,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形成了水平较高、结构合理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导师队伍。对在岗导师的学术成果每年进行一次汇总,向学生公开,供学生选导师时参考,以此来保障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培养能力不下降。为积极应对用人单位对体育研究生的新要求,积极增设新的研究方向,并积极实施双导师制,具有专项技能的教练负责研究生的技能培养,学术水平较高的导师负责研究生的选题和学位论文工作。

四、突出体育特色,带动相关学科

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学科建设作为高等学校发展之根本,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条件。本院学科建设以体育学为核心,突出体育特色,带动了相关学科,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体育学学科建设伴随西安体育学院的诞生而创建,迄今已走过50余年的历程。特别是自1979年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始终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学科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0年前本院只有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3个学科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进入新世纪之后,学院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本院拥有跨教育学和医学两个学科门类的7个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学位授予权,即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应用心理学、运动医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并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门类及数量已居全国体育院校前列。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被评为国家体育总局部级重点学科,并被陕西省确认为省级重点学科;田径和体操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五、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机制

1.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在制定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我们以“突出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培养质量”为原则,以“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位课程体系。各学科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拓宽培养口径,增加了一级学科课程或专业通开课,规范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学位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十分注重合理设置研究方向,科学、合理、规范设置研究生课程,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

2.加强学术活动,强化实践环节。研究生部经常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我院作专题学术报告,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交流学术思想,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并把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次数作为申请学位答辩必修的学分。同时鼓励研究生向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上,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对发表学术论文质量高的研究生进行一定奖励。

3.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强化答辩程序,规范学位授予。研究生部建立和完善了学位论文的开题、论文质量抽查、预答辩制度,并制定明确的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强调学位论文的创造性、前沿性和规范性,确保学位论文的高质量。

4.坚持将德育放在首位,切实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及时调整和合理安排课程,应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

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工作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它要求研究生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随着各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和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和体育课程设置的变化,各高校对体育教师的素质和专项技能项目的要求发生了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并根据研究生新生的实际状况,研究生部及时调整和增加了选修课程,如网球、现代舞等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安排选修课的内容和课时数。同一课程的内容可以不同、时数可以不同、要求可以不同,以满足学生普及基本技能或提高专业技能的不同需求。受现行招生制度的约束,新招研究生的身体素质和专项技能较以往研究生相比有下降趋势。针对此状况,研究生部积极联系场地和教师,大力开展身体素质锻炼和竞技比赛活动,明确提出:研究生必须掌握3-4项专业技术,突出2项专业技能,以应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

七、严格培养与学位工作的程序化,学生学习重心前移

研究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研究生在三年学习期间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寻找工作,这在客观上给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带来挑战。为了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和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硕士毕业生,毕业时又能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研究生部在培养与学位申请的程序上对以前的工作过程进行了修改,使研究生培养与学位工作严格程序化。在整体程序链中,合理地安排课程学习,严格把关开题,灵活处理中期考核和教学实习,严格硕士论文的预答辩和盲评工作。通过严格的开题和严格的预答辩,可以使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尽早得到提醒和解决。研究生可以在程序化培养过程中清楚自己的状况,灵活安排时间寻找工作。三年的实践证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程序化,在目标、时限和学习重点上能使研究生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该干什么,必须完成什么。当一名研究生顺利完成程序过程中的各个目标后,硕士论文的正式答辩就变得轻松。

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研究生教育创新的主要因素

1.各学科专业之间甚至各学科专业内部不平衡。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创新性、研究过程中所以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相对欠缺。具有较高创新性的学位论文还不多。

2.有些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学术前沿性不够,缺乏一定的深度。研究生的治学态度、创新意识、学风建设有待加强。

3.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尽适应研究生教育创新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理顺。

4.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导师缺乏创新精神,难以胜任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

第9篇

关键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4-0522-03

On Some Questions of Cultivating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LI Jing, XUE Cuixia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is still in primary stage in China and some questions are worth researching, such as how to select excellent students and make scientific procedure, be strict with the quality of mentor and increase the quantity,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doctor postgraduates through many ways, and monitor the process of making doctor dissertation for improving quality. Based on this situation, many strategies should be researched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octor postgraduates.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 doctor postgraduates; cultivate; questions

1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简况

1986年,我国批准设立了首批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专业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成为3个博士学位授权专业,标志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初步建立。到1996年底,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由原来的3个学科专业发展到运动生理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武术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化学等7个学科专业,累计招收了64名博士生,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17名。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了体育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从原来的11个学科专业压缩到4个学科专业,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在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

目前,我国体育学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四所院校,此外,还有13所院校拥有体育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其中,体育教育训练学9个、体育人文社会学6个、运动人体科学3个、民族传统体育学2个。同时还有三所体育院校联合招收博士生,也有一些体育院系本校其它一级学科下也招收体育学博士生(表1)。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学位授予点是近几年新增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由体育院校为主,综合性大学为辅的体育学博士生培养格局,改变了过去由体育院校为主的单一局面,形成了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开放性培养体系。

表1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点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从招生规模就可以窥见一斑(图1)。特别是2000年以来,体育学博士点的增多,招生规模的扩大,使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图1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收情况

(引自卢亮球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2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曾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的调查(表2),基本反映了目前的实际情况,但与次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同样也不能忽视。

表2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注:引自卢亮球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

2.1规范入学考试,招收优质生源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衡量考生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考试一般分为初试和复试。初试是筛选的第一步,如何把握好初试的难易度?是依据考生的数量来确定,还是依据体育博士学位的要求来确定呢?如何在初试中使有实践经验、科研能力较强但知识记忆却一般的考生和那些只善于死记硬背的考生区别开来。这些问题都是在入学考试时要考虑的因素。因此,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并不是普通意义的测验,而是一种多因素影响下的平衡、综合、复杂的对考生能力的检测,甚至有时是针对考生个体的一种判别。

在初试的笔试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一是出题,一是评卷。科学合理的试题是筛选优秀考生的第一步,除注意避免漏题外,更多的还是要对试题的难度、质量进行把关。其次是评卷过程中的客观性,避免人情因素的影响,要做到公正、可信。在初试的基础上做好复试更为重要,因为录取博士研究生的总原则是把那些科研能力较强、理论基础扎实,有一定创新能力,并能在经过博士期间的学习后成为本学科的高精端专业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考生挑选出来。但是如何在初试的基础上能把真正的人才甄别出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初试分数高低不是唯一的依据,还要注意考察考生的培养潜能,要对考生以往的科研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对考生的德行要有所了解。另外,正确把握考试成绩与导师自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导师的意见。

面对博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形势,面对一些体育学博士点都是新增的局面,面对如何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疾呼。规范博士生入学考试,探讨适应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招生规律的一套相对稳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的命题、阅卷、复试、录取制度,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2严格导师资格条件,扩大导师队伍

在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导师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从1981年创立学位制度,制定并实行了由国家评审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办法,制定了在教授中挑选学术造诣较深、科研成果显著、对国家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原则,聘任了一批博士生导师,对我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对建立博士生培养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办学自的下放,博士生导师的资格确认基本上由所在高校自己聘用。

随着近年来体育学博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博士导师数量明显不足的问题。为了满足招生的需要,一些院校不得不让导师超限带博士生,从而出现了一个导师一届带3~4名,甚至更多名博士生的现象,这其实是非正常的,远远超越了导师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有通过降低导师资格条件,使那些实际上并无导师资格的教授也混入导师队伍。特别是一些新增博士点的综合院校,由于这些院校在申报博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或点时,其借助的是综合实力,而实际上体育学科能力可能并没有达到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条件,也就是说,其博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是值得质疑的,有些导师甚至自己本人都没有经过博士、硕士研究生的经历。

在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招收规模较大,博士导师短缺的这种状况下,如何既能严把导师资格关口,又能充实扩展导师队伍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北京体育大学近年来主要采取了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的体育学者或政府官员担任博士导师,或从兄弟院校聘用有资格的教授担任博士导师,虽然通过这两种途径缓解了博士导师的暂时短缺,但是从根本上是不能解决此问题的。因此,在体育学博士导师队伍建设中,要从远景考虑,改革当前的导师遴选制,建立“导师组(室)制”。对某一学科或某一方向的导师进行整合,组建一个导师组或导师室,并配具有博士学位、拥有科研项目、学术思想活跃、有培养前途的副教授参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这样培养1~2届研究生下来,那些副教授也升格为教授了,同时也具有了博导的经验,这样可尽快的扩充博士导师队伍,真正解决体育学博士导师紧缺,水平有限的问题了。

2.3创造条件,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就是培养其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反映则主要通过其博士论文的价值折射。但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也不仅是导师个人的影响,而是学校全面的培育。鉴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短,学科较弱,而且大部分博士点都是新近增加的,所以在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更显“心有余,力不足”。现在大多数学校主要把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的重心放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等方面,这是当务之急的,的确在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有计划无实施、有课程无教材、有教学无评价,等等。但是,从体育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来看,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凭在教学中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博士生走到体育实践中去了解现实,获取需求,追踪热点,聚焦难点。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在实践中寻找创新,在实践中培养能力,因为大多数博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期间接触群众体育、运动训练、学校体育就比较少。怎么样让博士生走向体育实践,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学校、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共同开辟途径,创造条件,把博士生推向体育实践一线,在实践中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

北京体育大学是招收博士研究生较早的学校,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积累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北体研究生院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走过了由主干到边缘,由重点到全面的过程。所谓由主干到边缘的做法是,由抓培养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前沿性、规范性;抓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抓教学质量的高规格;抓导师的责任和评估;走向了开辟新的途径,抓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聘请专家定期讲学,建立“博士论坛”,加强博士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4监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提升论文质量

1) 把好选题关。有了好的选题才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体育学博士生论文的选题应主要属于体育学科前沿具有创新性的问题或学科发展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选题的质量是保证论文创新性的前提条件。博士论文的选题应尽可能与导师的科研任务挂钩,成为导师科研课题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或者是导师科研课题的延伸,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如果能围绕国家级重大课题,则比较容易取得新的突破。

2) 确保导师全程指导,这是培养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严格把好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等全过程,才能保证论文的创新水平和质量。

3) 加强论文质量管理制度建设,这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根本。应围绕学位论文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制度,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具体可从论文的开题、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审三个大的环节制定规章制度(表3),比如,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开题,开题要走一定程序,而且应建立负责人制度,这样可与最终论文完成时的评审与答辩结合起来。

表3提高体育学博士论文质量建立制度参考

论文开题相关制度论文中期检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定期开题制度是否按计划进展盲审制度开题申请制度质量监控末位淘汰制度开题负责人制度导师指导情况奖励制度在论文研究期间要对其是否按照旧开题设想进行,论文质量是否有所“注水”,导师指导是否到位与充分。在论文完成后,要对论文进行盲审以确保质量,并可采取末位淘汰与奖励制度。这样基本上对论文的由选题到最终的评审整个过程进行了有效的监控,较为充分的发挥了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职能,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策略

3.1明确形势,确定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

虽然现在有17所院校(包括联合培养)具有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资格,但是从整体数量上来说并不多;从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发展来看,也仅有近20年的历程,而且其2/3的学校却只有7 a左右的发展时间。所以,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无论从时间,还是从规模上来说都是个“新生物”。在这种状况下,应该由一些部门出面组织研究一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育质量服务。

3.2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具有招收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学校在导师资源、课程资源、科学研究实验条件、优秀生源等方面,存在着分配上的不均。怎么样充分利用、整合配置这些学校的资源,对培养高质量的、有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如何发挥各地体育科研机构为培养博士研究生服务也是要思考的课题。为了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质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人才和资源的综合优势,应该打破高等体育院校之间,高等体育院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相互封闭的局面,鼓励高等学校之间、与科研机构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建立开放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3.3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博士研究生授予点评估机制

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总体来说发展较晚,整个培养体系还不健全,还需要不断完善。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最好的办法是用科学合理的制度去管理,这样就需要完善和建立一系列的有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规章制度。如招生制度、导师聘任制度、社会实践制度、论文科研制度等等。国家要针对体育学科比较薄弱的特性,制定宏观的政策引导其发展,对新增的博士授予点要跟踪评估,不能只管授予,不管建设,不能只管结果评估,不管过程建设。因此,要加强对各体育学博士授予点的评估,形成一定的良性机制,促进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4结论

1) 目前,我国体育学共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14所大学拥有2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另外,还有三所体育院校联合招收博士生,有一些体育院系本校其它一级学科下也招收博士研究生。其中近三分之二的学位授予点是近几年新增的,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2) 随着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规范入学考试,招收优质生源,把招生纳入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全程中;严格导师资格,扩大导师队伍;创设条件,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监控学位论文研究过程,提升论文质量等问题。

3) 鉴于当前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要着重研究提高培养质量的策略。可以从确定博士研究生全国发展战略;整合社会资源,优势互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完善规章制度,实施博士研究生授予点评估机制三个方面考虑。

参考文献:

[1] 卢亮球,高鸿辉,麻雪田,等.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5):118-123.

[2] 钟秉枢,蒋家珍.以规范为基础以创新求发展――体育博士生培养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 7-12.

[3]新华社.政协委员疾呼必须重视博士生教育质量[N].黑龙江日报,2005-03-03.

[4] 杨贵仁,黄汉升,方千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审视[J].体育科学,2005, 25(6):3-12.

[5] 牛智有,廖庆喜.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措施[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66-168.

[6] 何方.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1):98-104.第30卷

投稿日期:2007-03-16

第10篇

实践课程质量较低。以毕业论文为例,应付现象极为严重,不少学生的论文是从网站上下载的,经过一些“加工”;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论文撰写的基本方法、基本程序都是模糊的,更没有经过立题、开题、搜集资料、实验、撰写论文等实际过程,论文撰写的质量可想而知。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议

2.1定位。必须摆脱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一致”的实践教学模式,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使毕业生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活动,所培养的须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2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应是吻合的,应围绕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技能为依据开设相应课程,并制定相应的与之配套的管理办法、授课计划、教法和科学的考试考核办法等。在理论知识具备“综合素养”的原则下,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所修科目进行科学的合理的重新组合,突出知识点、技能点、应用点、提高点,有时间有步骤逐步组织和实施。

2.3实践内容的构建。必须以突出能力为中心,身体素质综合发展为基本,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的实践不应只局限于哪个学期,而要贯穿于始终。

2.4指导教师。大多数指导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教学内容不能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给予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力度较低,所以,必须制定指导教师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才能及时有效,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5自主学习。入学伊始,应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并使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成为习惯,使学生主动适应,这样会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6实践基地一体化。在注重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应使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校内的各类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的各个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做到校内外实践的一体化。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3.1相关制度的保障。围绕实践教学的要求,要在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前提下,制定有关规定,并科学的组织实施,使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并能顺利进行。

3.2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以健身俱乐部为例,在此工作的教练员都有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长期聘请这些教练员为校外指导教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硬件保障。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有针对性的创建“创新基地”、“实践实验区”等,并适时改进设施和设备,确保实践活动的效果和质量。

第11篇

1.1 研究概况 

根据我国体育总局下发的相关体育教育研究文件的内容可以得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包括,体育文化的教育、体育学科体系的构建、体育竞赛制度的设立、体育传播价值的研究、体育行为规范的研究以及促进全民体育等方面。 

1.2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1.2.1 利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定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策、方针、政策等的制定与世界体育的发展状态、发达国家的体育技能及水平、我国国内的体育文化发展现状、我国体育教育水平、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正是研究关于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发展关系及规律的学科。所以,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发展利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即,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成果的准确、科学、合理、实用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定位的正确与否。 

1.2.2 影响着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关于人、体育、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联系到了大众、社会以及广大体育爱好者,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切身利益等,而且,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探讨了体育与社会的发展走向,而体育运动的锻炼是很多体育爱好者的理想和毕生爱好,因此,这一研究也带动了群众谈论、学习、关注体育的热潮,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 

1.2.3 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我国的体育产业作为我国经济产业的一部分,不仅带动了各地体育文化的发展,而且,提高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利于实现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了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利于提高偏远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体育区域体育文化的开发等。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涉及到了体育产业开发的方方面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给体育产业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开发思路,利于体育产业开发的科学、正确和合理。 

1.2.4 促进我国体育发展法制化建设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彻底地研究了体育与人的关系,分析了我国体育社会发展现状中的不足,分析了体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调查了社会发展带来的体育发展与时代不想协调的原因,构建了较为合理的我国体育行为规范体系等。这些研究数据的统计、研究现状的不足、体育发展的混乱等共同促进了我国体育发展法制化模式的出台、推广和施行,显而易见,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功劳。 

2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2.1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概念不明晰 

虽然,我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成果也相当可观,但是,由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各地区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目前还存在许多地方、许多体育研究人员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学科概念、学科研究内容、学科发展方向等不明确、不了解的现象,为了切实地提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水平,我国各大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机构、各大高校等相关部门有必要及时、广泛地进行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属性、概念的普及等,以方便促进“全民体育”。 

2.2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对我国社会矛盾的分析稍显浅薄 

由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研究体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双方的互相影响以及我国社会与体育发展的矛盾等。因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有必要着重对我国的社会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但是,调查发现,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少,即使有也是较为浅薄的研究,甚至只是对矛盾的表面进行解读等。究其原因,与我国社会变迁过快,体育的发展跟不上时代,体育发展落后以及我国社会矛盾话题的敏感性相关。但是,为了保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相关部门有必要邀请有资质的专家、学者等进行研究指导,以求保持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可持续,更加深入地分析社会,以便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2.3 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的研究远落后于应用的研究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和在实践中运用,这一点等同于其他一般性的体育理论一样,失去了在实践中的应用,一切理论研究都将变得毫无意义。然而,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远远落后于应用研究的现状。这种体育研究理论与实践不相协调的发展现状不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利我国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体育人文社会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何改善这一问题,如何使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步调一致,将是今后各大高校及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引起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3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完善方法及对策研究 

3.1 提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主体的自觉觉醒意识 

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浪潮中,广大体育人文社会学专家起到了引领的作用,而研究的主流仍然是广大学者、普通高校学生以及人文体育专业的学生们。为了切实的提高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水平,必须促进、引导广大学生们的研究意识觉醒,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习技能等。 

3.2 营造良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氛围 

体育人文社会学严谨、健康、科学、和谐的研究氛围的构建利于广大研究成员及时地交流研究成果、平等的探讨研究历程,利于对研究结果的评价和批判,利于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价值。 

3.3 加强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实践一体化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也不能只在实践中“蛮干”,而需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的問题及时地在理论研究中解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水平,这也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韩春利,曹莉,孙晋海,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1160-1170. 

[2] 胡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改革开放后二十年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概貌与特征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3. 

[3] 薛艮连.首都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4] 边珂.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问论文选题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例[D].北京体育大学,2014. 

[5] 屈杰,万义.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选题方向及方法特征——1999—2011年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论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5):13-17. 

[6] 杨烨,任海,王凯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441-1448. 

[7] 萨日娜.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第12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地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 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 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减少运动符合或采用趣味性高的耐力性游戏等方式, 增加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改变周期性中长跑运动的枯燥性和单一性, 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素质教育的开展 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 学术期刊论文投稿欢迎来稿

【正文】

1 前言:中长跑运动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周期运动项目。一般是指从800m 到1000m 之间距离的跑步项目, 对提高学生的体能,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揭示中长跑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合理探讨中长跑的体育教学方法, 有利于体育教师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潜在价值, 更好地发挥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2 传统中长跑教学方法的缺陷分析2. 1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的短期效果,不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 致使体育教学课堂枯燥、乏味。2. 2 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和纪律等, 而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权威性教学态度、统一的教学模式、功名化教育价值观等泯灭了学生的怀疑精神, 扼杀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2. 3 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 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培养, 另外, 过多的强调体质教育, 注重负荷量的不断增加。2. 4 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 未考虑学生个性、身体差异, 过于注重对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 忽视对学生身心素质及能力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 这样就致使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2. 5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只是对体育教材的原版“备份”, 其主观能动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

3 提高中长跑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探讨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师必须地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 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材施教, 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 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减少运动符合或采用趣味性高的耐力性游戏等方式, 增加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改变周期性中长跑运动的枯燥性和单一性, 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3. 1 提高学生中长跑成绩的教学方法分析在中长跑体育教学中, 通过采用“野营训练法”、“整齐划一法”等多种寓有氧训练与娱乐为一体的方法, 可以增加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 为学生带来新鲜感, 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3. 1. 1 野营训练法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教师讲解中长跑的技术要点后, 将全班学生以成绩分为各个小队, 让他们在指定的场地内进行有氧训练。训练内容为:a 营地: 由始发点至a 营地(始发点至a 营地距离300~400m ) , 并在a 营地进行匍匐练习2~ 3 组+ 腿部力量练习。b 营地: 由始发点至b 营地(500~ 800m ) , 并在b 营地进行简单地上肢力量练习。c 营地: 由始发点至c 营地(600m ) + 游戏。d 营地: 由始发点至d 营地(200~ 300m ) + 肢背肌练习。在上述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能调控。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迂回曲折的跑动, 尽量减少场地浪费。另外, 教师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创造出一个愉悦而且自律的氛围, 使每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监控范围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3. 1. 2 整齐划一法在进行技术训练时, 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个人的技术动作上的优劣点, 根据教学实际, 进行整合性训练, 从而达到整体上的提高, 并且要突出运动技术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影响中长跑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步频与步幅, 因而在练习步幅、步频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高矮结合) 进行练习。练习频率时要求高个子的同学跟小个子的同学相结合; 练习步幅时要让小个子跟大个子的同学相结合, 从而在练习中形成互补, 这有利于学生打破原有的动力定型, 改进动作技术。

【文章来源】/article/66/189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