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时间:2022-06-26 05:0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法;反思

一、设计教学目标

化学教师不但要熟悉教学大纲,吃透各知识点,而且要关注每年高考的细微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切合实际、难度适当、要求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讲授内容的难度把握、材料的呈现方式等细节问题。

设计一堂课首先要明确主题,核心思想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出来?思考上课要采取的思路:主要存在什么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设计主体定位于学生,他们能获得哪些具体进步?怎样呈现课堂的亮点?教学设计要用到哪些方法和手段?

二、讲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其目的是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景,反馈学习结果,提高教学效率。可以采用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主动实现意义建构。面对同样层次的学生,讲授同样的知识内容,不同教师用不同方法讲解,教学效果差异很大。化学课堂中,只有经过教师潜心研究的教学方法才能有较强的实效性,但由于带有教师的个性特征,故不能简单地效仿。化学课堂中尽可能采用探究式教学,还要用恰当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实验能力;适当地使用多媒体,使课堂教学更充实、科学、合理、有效。

三、注重教学效果

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核查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课堂中有哪些是亮点,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哪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点?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是否参与感悟、体验?是否关注社会,联系现实,形成感悟,充分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后必须要反思的问题。

四、反思教学得失

1.写反思日记或教学后记

教师要经常静心思索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以及学生中存在的误解或难点,并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对自己较成功的做法,如,教学的灵感闪光点、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创新处理、组织教学的新招、解题误区的突破、启迪的得当、训练的到位等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如,笔者在讲解用量气装置来测量气体的体积,读数时应上下移动右管,使左右两管液面相平时,学生对为何要左右两液面相平,使左管压强与大气压相等难以理解。实际上这是物理中连通器原理的应用。于是我联系平时病人输液时,药瓶拿低了会出血这个现象来说明压强的问题。我由此反思并受到启示:学生为何会难以理解?怎样帮助他们去理解?结论是要联系生活,加强直观教学,把陌生的知识熟悉化。反思日记形式可多样,如,点评式、提纲式、专项式、随笔式等。

2.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同一问题,见仁见智。同科组甚至不同科组教师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对自己有益的方法。例如,我曾经讲过一节以《硫酸》为题的公开课。课后大家谈到我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引入比较平淡,可否换成浓硫酸沿试管壁慢慢滴入浓盐酸中。我到实验室去按同事的意见操作了一下,效果的确不错。遗憾的是两种物质都是无色的,学生观察不够清晰,于是我想到用有色物质代替浓盐酸。通过几次实验,最后选定用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现象非常明显:当浓硫酸沿着试管壁缓缓流入过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先出现分层现象,无色的浓硫酸在中间层,几秒钟后,底部晶体变白,浓硫酸与上层饱和溶液接触处,明显有白色物质析出。这个现象不仅解释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还演示了吸水性。

3.组织听课、评课

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式;改革创新;艺术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48-01

一、以学生为本,增强对生物课重要性的认识

生物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使学生能从生物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表演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得以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21世纪又被很多科学家称为“生物世纪”,因为生物学科在现在和未来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想象的,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的具有综合素质的生物人才。教师一定要为生物学科做好“广告”,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的把课堂知识同现代前沿的生物科技联系起来,或者把生物知识同学生身边的东西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亲眼看到、切身体会到生物知识对于我们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中学生物教学应该结合中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化、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现代的探究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把教师难以说清和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内容,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只有深入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生物学教学应使学生学习比较系统的生物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的基础知识,并了解这些基础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开展师生双向活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结合讲授课、讨论课和实验课,不断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多的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获取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生物学发展的前景以达到激发学习生物学知识热情的目的。

三、实行探究式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实验课是生物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进入高中以后。由于受到来自高考的压力,很多教师都在争分夺秒地向学生灌输各种考试重难点,而常常把生物实验课压缩,甚至是完全省略,而代之以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实验课,试想这样的实验课又怎么可能到达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呢?因此,高中生物教师无论是在教学进度多么紧张的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实验课为代价,而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实验课。同时,教师在上实验课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一味地让学生模仿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否则就失去了开设实验课程的意义。事实上。只要方法得当,实验课并不会影响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相反,它还能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教师应该加强探究式教学,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愿意探究的问题材料作为新课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文本文件为载体,以教师引导、学生讲解、自主讨论和辩论等为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在讲解“绿色植物的色素种类及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大棚蔬菜和地膜育秧为什么都采用白色的薄膜覆盖?这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什么样的联系?然后通过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们互相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活跃课堂气氛。

四、提高教学艺术,改革评价机制,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和推动者,教师除了加强对生物的系统学习和研究生物教材以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持续学习中更新教育思想,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当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时,首先要自信,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去讲课,也才能赢得学生的佩服。一个优秀的教师还要善于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在讲课时会面向全体学生,与每个学生都有目光接触,通过接触可以告诉学生老师对他的期待、鼓励或信任。讲课的艺术还突出表现在语言和教态上,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生动、准确规范,富有节奏;善于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高低强弱的音调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量和感染力量;还要善于以表情、姿态、手势等作为辅助手段,使自己的语言更富有感染力,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于如何选取好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几种教学方式以供教师们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性教学理论是众多教学工作者多年实践经验总结的正确理论,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才会激发内心隐藏的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当充分发挥自已的幽默才能,用活泼有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学生对于繁多概念、公式、法则记不清楚,进而影响了继续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一堂这样的趣味课: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卡片分发给全班同学,然后要求他们找出同类的图形。结果同学们很感兴趣,积极配合学习,结果发现同学们出错最多的是将三角形中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混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混淆。针对这些情况,我逐一给学生分析这几个图形的特征,使他们很快懂得了区分的方法。开展这种趣味教学既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又确实帮助学生弄清楚了易混淆的概念、图形,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易混淆概念、图形、公式的印象,非常有益,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二、开展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它寓数学问题于游戏之中,让人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数学游戏对于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数学态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渗透数学思想,获得数学知识,有利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可以引入游戏,如可在重要定理、性质中引入游戏。

案例:猜数字游戏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一个猜数字游戏,大家可以在草稿纸上演算。

生:(积极性很高)好!

师:现在请大家在心里各自想好一个数。按以下步骤运算:把这个数加上5,再把所得到数乘以-2,再加上4,再除以2,再加上你想好的那个数,得出的数是几?……不要告诉我,因为我已经知道了,这个数是-3。

学生们面面相觑,脸上呈现惊喜之色。有的不由地问道:“老师,你怎么这么神啊?你太有才啦!”

师:想知道游戏的秘密吗?

游戏的引入,使学生们更加投入地进行研究活动。这个问题的运算流程如下:设所想好的那个数为n,则n—n+5— -2n-10— -2n-6— -n-3— -3,这就是刚才的五个运算步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程度对问题作适当的调整。如有时为了减轻问题的难度,教师可以先把运算流程告诉一部分学生,然后由这部分学生据此设计游戏,促使全班活动的展开。

三、启发性提问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问题的设置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乏启发性的提问是不成功的提问。富于启发性的提问,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他们领悟与发现。数学教学中十分强调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当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时,教师以“问”导引,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良机。所以启发性的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定义一课时,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同学们觉得这个问题连小孩都知道,便笑着回答:“圆形”。我又问:“大家都知道车轮是圆形的。有人见过别的形状的车轮吗?比如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别的形状?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想了想异口同声的说:“没有”。我又说:“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比圆大,也许车子跑得更快。”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我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最后找到了答案: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就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四、课堂学习生活化

课堂学习的生活化是指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课堂学习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1、课堂导入生活化

活动课《智慧游乐场》的导入,我将学校门口的景物和公共汽车拍摄下来,制成课件页面。当把它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亲切感立增,马上就融入了教学活动的角色当中。

2 、例题生活化

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中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3、练习生活化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创设了一个乘车的情景,同组的同学轮流扮演司机和乘客,要求乘客算出司机所提的行程方面的问题才能顺利开车。学生在生有趣的活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五、培养学生多练习的好习惯

数学这门课程主要与数字打交道,通过一些定理和公式去运算和解题。只有通过多练习才可以更好地记忆和理解定理和公式。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讲练结合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在参与中思考、学习,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

例如,“平行线的判定”其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先引导学生得出平行线的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的练习,加予讲评。这样学生在注意力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的疲劳,通过练习的时间得到消除,为下面的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什么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的练习,最后小结。

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应该做到:处理好课内和课外、基础与兴趣之间的关系;注重知识的现实性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形式应当是十分丰富的,比一比、认数、我会分类、简单估算、期末复习活动、专项竞赛活动都可以纳入活动范围。例如开展趣味数学竞赛活动,由两个班以班为单位参与,模仿电视上的娱乐节目,选出主持人,把两个班分为红方和蓝方,并以抢答趣味数学问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共分三个环节——必做题,抢答题和挑战题(各个环节有详细规则说明),最后,以得分高低决出胜方,并颁发奖品。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工作。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针对数学特点,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把数学教学质量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文章总结了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的策略,以期提高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政治课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74-01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对政治课还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他们希望老师能用自己的视野,从学生的视角,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诠释学习内容,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笔者认为,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不是谈论用不用多媒体,而是如何巧用多媒体,让其发挥应有的辅助作用。多媒体可以实现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可以实现直观化、动态化、交互式的教学场景,把知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巧用多媒体优化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对政治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政治课的冷淡和漠视,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的评价是:死板、陈旧,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笔者首先从课程的导入开始,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的环节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并且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歌曲、游戏、影视作品等形式,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轻松、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第一框的《剖析从众》时,在导入上,笔者就选择了《无绳实验》的视频,学生在兴奋、愉悦的环境下了解了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视频中,学生们看到本来没有绳子的地方,其他人看到别人跨过去之后,也跟着挎了过去,别人认为有绳子,其他人也跟着认为有绳子,这就是从众现象,由此,使学生对从众现象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在学生兴趣高昂的情境下,再引导他们就从众现象的利弊进行分析,他们积极发言,并通过实例分析来阐述自身的观点,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就在兴奋中积累和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内容。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比较匮乏,对法律、道德等相关知识的了解甚少,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还不能很好地做出解析。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对于陌生的、抽象的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费力,也很难真正理解掌握,如果再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以格式化和复制式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在花费巨大精力和时间的基础上也很难达到学习目标,而这些知识多数又都是学习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为此,政治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采取有效对策去突破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多媒体可以发挥其自身具备的声音、文字、动画、图片等于一体的优势,生动、形象、直观地把知识化繁为简,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攻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政治第七课《法律初探》这一章节时,学生对法律的本质很难理解,如果只把法律的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讲解给学生听,他们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对法律本质反映出来的寓意却无法理解。对此,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法律的渊源给学生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且通过罗列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相关法律来体会法律的本质。首先,列举了《汉莫拉比法典》中的一些法律条款,如:一奴隶主将奴隶伤害致死判无罪,一个奴隶不承认主人是自己的主人将被割除双耳,帮助奴隶逃跑的人将被判死刑,等等。由此可见,在《汉谟拉比法典》中,奴隶毫无权利可言,稍有过失即受到断肢的可怕惩罚。学生看到这些条款就觉得法律不公平,奴隶的地位太低,这个法律就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权益而不顾奴隶的死活。笔者就接着学生的思路引导他们:“这就是奴隶社会的法律,因为奴隶主是统治阶级,而法律中的条款都是反映奴隶主阶级的意志。”然后,在PPT上罗列其他不同社会的法律,如表格中所述,让学生一目了然:法律的本质——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三、构建学习体系,实现有效总结

在政治课堂上,学生做笔记不都是善始善终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笔记往往断断续续,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有效的课堂,不只是有精彩的过程,还应该包括及时的知识总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在每一堂课的最后,都会利用PPT对本堂课所学新知识以及之前所学的旧知识进行前后整合,给予引导,在梳理出知识点的同时再一次强调本堂课的知识重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最终达到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目标。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政治《偶像与自我》这一章节时,探讨到追星的利与弊的时候,笔者是通过学生辩论赛的方式来教学相关内容的,在辩论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辩论结束后,笔者在多媒体上打出了追星的弊端和有利影响,让学生及时在教材中标注出来,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多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总结,对于初中政治这样的学科来说,最后的教学总结是非常必要的,针对这一堂课来说,教师课堂的总结就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地掌握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并且容易构建起知识框架。

一、青少年追星的利弊:

1.追星的弊端:(1)如果对明星盲目崇拜、疯狂迷恋,就会丧失自我。(2)妨碍我们的学习,影响我们的生活。(3)浪费时间和金钱。

2.追星的积极影响:

(1)树立远大的理想。(2)追星是一种成长的动力。(3)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

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初中政治教学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诱发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探究性,并有效利用教学媒介。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教法,并渗透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提升自身素养。在新形势下,多媒体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教学中,这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理念,如果运用恰当,会极大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反之则不然。

总之,多媒体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就能够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给政治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显示出独特的教学魅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江万生.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改革与开放,2011,(12).

第5篇

关键词:自制教具;演示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方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6-0056-2

1 放大实验现象,激发探究欲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验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探究的热情和欲望,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环节,利用一些教师自制的、能把微小变化放大、现象明显的演示实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案例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新课导入环节,笔者利用一个小的电风扇,导入新课。打开电风扇吹动放在桌子上的纸片,说明风扇给空气一个向前的推力,然后提出一个让学生将信将疑的问题“空气会不会给风扇一个力的作用呢?”在学生的疑惑中进行实验展示,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将一个可充电的小电风扇固定在小车上,小车放在轨道上。打开电风扇开关,发现电风扇和小车一起向相反方向运动,利用这个演示实验把空气对电风扇的微小作用力放大。据此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2 设计实验方案,引发深度学习

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发展也更具深刻性。尤其对于自制的实验装置,教师可以将自己在实验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体会融入到实验方案设计过程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案例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探究环节,当老师利用DIS实验系统探究完运动物体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后,笔者增加了让学生探究磁铁之间非接触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小组合作利用力传感器研究两个磁铁之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质量和磁性都不同),画出方案设计图。

在各小组完成设计后,进行展示交流。选几个小组派出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设计思路,然后让其他各个小组对其提出改进意见,经过不断的讨论与修正,最终大家推选出最优的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这与笔者在课前自制的实验装置图不谋而合,如图3所示。

将一根长铁棒固定在两个铁架台的正上端,将两个质量不同的条形磁铁通过细线悬挂起来,细线呈竖直状态,目的是让磁铁的重力与细线对磁铁的拉力二力平衡。两个条形磁铁各自的一端N、S极正对,另一端通过细线与固定在铁架台上的力传感器相连,力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连接。两个力传感器与两个条形磁铁在同一水平面内,这样两个力传感器通过计算机显示出来的读数就是两个条形磁铁彼此受到对方的吸引力大小。

3 改进实验装置,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

现在教材中或试卷上介绍的实验方案虽然理论上看起来不存在任何问题,但是存在可行性的问题,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困难,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改进,做到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然后,再用改进后的自制实验装置进行科学探究。

案例 如图4所示为很多DIS说明书上或试卷上经常介绍的实验装置图,让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如果按照此装置,实验误差在30%左右。笔者在调节实验装置的过程中发现两个不可避免的难题:①要保持两光电门传感器的小孔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很困难,铁架台的竖直杆本身就无法调节到正好竖直,这样就不能保证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经过光电门传感器时挡光的宽度都是直径,尤其下面的传感器测量的时间误差很大;②小球由静止释放时,是手动控制的,只是通过肉眼观察小球直径差不多能通过光电门的小孔,但是小球实际运动过程中挡光的宽度很可能比直径小,存在很大误差。

针对上述问题,改进后的自制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①用一个宽度为2 cm,长为6 cm,厚度0.2 cm的钢片作为挡光片代替小球,这样改进的的好处:不需要维持两光电门的小孔完全在同一条竖直线上,即使错开一点也没关系,由于它的长度为6 cm,在钢片下落过程中经过两光电门的挡光宽度可以保证始终为2 cm;②钢片释放时用一个夹子来代替手动控制,这样可以保证钢片在下落过程中不发生转动,减少实验误差。

利用此装置,实验误差为3%左右,可见在经过实验改进后,精度大大提高,是可行的。

自制教具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多变的设计,它具有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原理直观、现象明显等特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开发价值。它的使用极大地扩展了教学的实验内容,提升了物理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为有效问题的设计提供肥沃的土壤,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更具深刻性。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人教版

一、引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科学性强的学科,人教版的教材相比通用教材,在内容上引进了标准数学实验,这种教学编排更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发现其规律、掌握其知识点,更能提高教师把握教学方法的能力。下文就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的其中一个知识点,通过设定问题情境表现出创新课堂对提升教学质量的意义。

二、人教版教材案例分析

1.教材内容情景设定

一个合唱队共有15名学生,十一放假期间有一个紧急演出,老师需要尽快将此消息通知给这15名学生。教师准备采用打电话的方式通知,计划一分钟通知一名学生。老师提问:请同学们制订一个方案,让老师以最短的时间将消息通知给每位合唱队员。

2.教师运用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1)优化教学模式引进小学教学课堂的时间不长,绝大部分老师在此之前较少接触“优化思想”,导致老师对这种教学实验内容感到生疏,难以把握核心知识点,无法制订出有效的教学方案。老师在引领学生找最有效的方案过程中,因对教材意图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讲解过程中会出现知识点复杂、过程累赘的现象。

(2)有些老师则放弃实验教学法,直接将最终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没有意义的,老师采用单方面传播教学,学生并没有在此过程中有任何信息反馈给老师,使人教版中设计的教学实验失去价值。

3.选择优化教学方案

人教版教材呈现集中教学实验方法:第一种方案,教师花15分钟通知每位学生,这种方案耗时最长。第二种方案分组通知。假设分为3组,即:每组5人,老师通知花3分钟三组中的一个人,再由被通知的三人分别花4分钟通知自己小组的成员,在这个过程中总共花7分钟的时间通知到所有人。以此类推,用此方法是否分得组越多就越节省时间呢?假设我们分为8组,老师通知完小组就要花8分钟,很显然违背了上述观点。学生通过分组结果可以看出所示的规律:通知之前,通知到人数0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1人;花费1分钟,通知人数1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人;花费2分钟,通知人数3人,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4人,以此类推得出第n分钟,通知人数2n-1,连老师在内知道消息人数2n。

按照这个规律,如果要通知50人,学生可以很容易得出所需最短时间为6分钟。这个打电话的案例实质就是教师和学生履行各自分配的任务,即学生接到消息后传递给下一个同学,不会出现重复通知的情况发生,这样是最节省时间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情景再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含义。

这样的教学实验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历相结合,使学生亲自感受数学逻辑推理的过程,体会数学奥秘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064-01

1.创新备课模式,适应课改需求

课改之后,课时减少了,但课程的内容并没有减少,因此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提高课堂效率和课堂容量。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并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消化,就需要老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所以很多人就感慨课改是“幸福了学生,苦了教师”,我觉得这是有一定的道理。

以前,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基本上还是停留在照抄现成的教案集,备课内容受到课本条条框框的限制,注重对知识点的覆盖。课改之后,高考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更加注重对知识的迁移应用。如果我们还是停留在以前的备课方式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很累,考试又考不出好成绩。因此,过去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需求。

课改不仅要求老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教会学生对知识如果迁移应用。因此,要认真备好一堂课,就应该注重备好以下几个环节:(1)备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我们要明确这一堂课教学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及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有所突破。(2)备学情。不同学生,甚至同一学校不同班级,学生的能力,基础知识是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备课过程中要针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制定一堂让大多数学生能接受的课堂。(3)备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很多老师基本上是满堂灌,老师讲了45分钟很辛苦,学生也听得很辛苦,但课堂效率又很差。现在的高考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需要,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如果综合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使用的教学方法要能够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活跃地理课堂

高中地理课堂不是教师独演的场所,是师生互动的场所;不能只纯粹向学生传授知识,应该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机械的掌握课本知识,没办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已经适应不了课改的需要。因此,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不再让课堂沉闷。

2.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要让课堂能够真正活跃起来,那首先要具备一个重要的前提:让学生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认真学习地理的感情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①把乡土地理引入课堂教学。地理教学的目标指出: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乡土是学生成长的地方,有了较深厚的感情,如果能把课堂教学与乡土地理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②充分利用地理教室的教具。现在很多学生都有建地理教室,配备有各种各样的地图、模型等教具。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具,学生就有了直观性,也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精心设置教学环节

一堂有效的地理课堂一般需要具备这么三个教学环节:①精心设置新课导入。一个好的新课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个宏观的认识。如“地表形态的塑造”的导入,我在上课之前就问了学生“我们班同学为什么有的长得高、有的长得矮、有的长得胖、有的长得瘦,形成不同的体貌特征呢”。这个问题学生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学生纷纷说出各种原因,我就接着说,那我们地球表面形态也不例外,它的形成是受内在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在因素(外力作用)的影响。通过这个导入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也对本节课要学_J的知识有了宏观的认识。②教学过程要灵活多样。教学过程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在成功导入后,我就给学生抛出了几个问题:“喜马拉雅山为什么一直在升高?”、“从地理角度解释台湾为什么自古就是大陆的一部分?”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先自己预习课本,再思考和讨论这些问题。最后,再帮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分析。③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并对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应用进行指导归纳,让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第8篇

一、创设故事性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比较起来较为枯燥,而且小学生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比较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针对这一特点来进行改进。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将问题情境故事化,以此来将学生注意力一直保持在课堂上。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故事:喜羊羊去一家广告公司应聘广告设计师这一职位,公司老总向其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一个长3米宽2米的长方形广告板,想要在上面铺设一层广告纸,我们需要多大的广告纸?”最后喜羊羊顺利通过考验,得到了广告设计师这一职位。那么喜羊羊是怎样得出所需广告纸答案的呢?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进而可以提升课堂学习质量。

二、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

小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的特性,很难在一堂课时间内都保持安静,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进而降低学习效率。针对这一特点,教师不如“将计就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比较疲惫容易开小差的时间段内,为学生创设活动性问题情境。通过合理性活动,不但能重新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而且营造了比较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更高。例如,在学习“测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室内物体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我们教室内什么物件最大呢?语文课本和数学课本哪个比较大呢?你是怎么确定的呢?”“数学课本长、宽、厚度是多少呢?”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回答,这时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来确切地回答问题,并针对测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设问,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经验来学习知识。如“同学们都测量过身高吧,平常人们说的高1米2是怎么测量的?其中这个‘2’指的是什么?”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可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通过活动性问题情境的创设,重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测量的相关知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刺激性问题情境

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捧在手心,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很强的争强好胜心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激将法”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带动整个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3的倍数”时,教师可以随便写一组数,如213、153、126、171、456、451,然后让学生计算哪些数字是可以被3整除的,比比哪位同学计算得最快,最后找出最快的学生并激发其他人对此学生的羡慕,然后再将他们“打入地狱”说:我比他速度快多了。学生听了会不以为然地说因为数字是教师自己出的,当然会快。这时教师就可以刺激学生:“你们随便出一组数字,我肯定比你们快,不信大家比比?”这时学生就会有一种不服气、跃跃欲试的心理。通过比较,学生会气馁地发现,确实教师比自己快很多,然后教师就可以抛出问题:“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算得这么快的吗?”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激发学生在教师讲课时更加认真听讲,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创设关联性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问题情境创设时所具有的关联性。通过关联性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本节课程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时,教师可以设置创造性问题情境,以班级人数比例入题,“我们班男生25人,女生15人,那男生女生各占班级人数分数是多少?百分比是多少?”“我们上次单元小测,及格的同学占全班人数的80%,其中80分以上的有15个人,那么我们班及格的人数是多少呢?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呢?”通过类似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再比如,在学习“统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就学生课外读物内容进入教学内容:“老师想根据大家课外读物内容做一个统计,大家说应该怎么做呢?”“扇形统计与条形统计有什么区别吗?分别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学生对学习知识点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关联问题的情境创设,进一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第9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一、器乐教学

器乐教学进课堂不仅有利于实施器乐教学与创造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又满足了部分孩子因天生声带狭小难以表现音乐,却能在器乐演奏中发挥特长的欲望,因人而异的进行因材施教,能够激发孩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潜能。因为小学生的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年龄段选择何种器乐也不一样。就器乐教学进课堂而言,也要根据不同年龄进行选择。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可做以下安排:

低年级(1~3 年级)学生建议引打击乐器进课堂。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模仿力强,但注意力不集中,如果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打击乐,与教材用的旋律及节奏相配合,不但能解决了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节奏感。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要求孩子们带来了自制的打击乐器:沙锤(饮料易拉罐装小石子)、三角铁(废钢铁制)、碰铃(废自行车铃制)、双响筒、大小板等,这样,上课时人人都有乐器,学生们可以一边歌唱,一边按声部要求进行击打节奏。

中、高年段(4~6 年级)学生建议引进竖笛或口琴等稍微有点难度的乐器进课堂。由于它们入门容易,难度不是很大,学习简单,携带方便,只要通过刻苦练习,一般都能演奏出一些令人陶醉的、优美动听的乐曲。

二、律动教学

音乐与律动是密切联系的,有时甚至是分不开的。律动是指在音乐进行中的各种游戏、歌舞表演、集体舞、民族舞组合等内容。音乐教学中加入律动是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的需要而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多元化的综合艺术手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静交替,以动态的韵律美感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好地调动积极性,从而更快达到审美、健身、掌握技巧的目的,更好地完善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训练节奏时用走步(四分音符)、跑步(八分音符)、后踢跳步(十六分音符)等动作来表示节奏的长短。在做"走过来,跑过去#的律动中,锻炼学生的空间概念,并对自己走步、跑步、距离的长短、速度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这种律动既训练了学生节奏,又促进了大脑的发展。还可以根据歌曲内容编排律动。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确实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形象易懂,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作用,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投入到表演活动中去,实现了欲速而达的效果。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适度、适时地运用律动是素质教学的需要,是提高课堂质量的需要。

三、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当前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成为各门学科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占每学期总课时不小的一个比例,它涉及到乐器欣赏、曲艺欣赏等内容。在器乐欣赏中,又涉及到民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形式;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等五个主要乐种,这些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通常的手段就是放映教学录像带。通过欣赏录像,学生可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白,听得清清楚楚。这样既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乐理知识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这是个理论上的问题,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比如说:要让学生认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的话,可能要花费不少气力,才能勉强说明白。如果改用电脑音乐系统则易如反掌,借助五线谱编辑窗,只要输入该种音符就能使电脑发出与之相应的声音。使学生在认识音符形状的同时,又能听到它的发音长短,既直观又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结论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培养各方面音乐能力的最佳时期,重视小学音乐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上可以通过器乐教学、律动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学科综合加深音乐理解等一些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途径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静文.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效率的策略探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05

第10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

1.革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教育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中职学校要根据时代精神不断革新教学理念,用先进的理念做引导,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首先,语文教学中要有民主的理念。中职学校要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多发言,勇于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开放性较强,没有固定答案,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保证学生的发言权。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要明白,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有的理念与措施都是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学校传统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作为课堂中的主体掌握一切,上课之前备好课,按部就班的讲完自己准备的内容,然后布置作业,学生要做的就是听课、写作业,语文教学没有活力,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对此,中职学校一定要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思想,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教和学不分家,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上,教师不应该只关注学生得出结论的对错,而更应该关注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职学校学生在个性上往往要比普通学校学生的个性强,教师要能够紧紧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对课堂不产生厌烦情绪,而是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

中职学校中的教学评价机制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检验教学成果。语文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就会产生考核标准不清晰的现象,而且单从一张试卷也很难真正看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因此,中职学校要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以更加多元化的方式对学生开展考核。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要仔细观察,精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语文功底,根据差异将学生分为几个层次,开展分层考核。这种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教师看到每位学生的进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另外,要对学生开展全面考核,不能从一张简单的试卷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从听力、朗读、背诵等方方面面进行综合考察,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实现教育的价值。

二、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语文课本不断改版,去掉了很多难懂又没有趣味的知识,增加了与生活联系更紧密的内容。这种革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紧紧抓住教学改革这个契机,灵活地选择教学内容。课本中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无法在课堂上把每篇文章都讲得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专业的差异性和学生的个体需要灵活决定教学内容,并适当融入课外知识,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根据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适当选择一些名篇名著,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要选择一些当代时文,传递当代信息,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最后,要选择一些综合性的文章,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能够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决定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开展生字听写比赛,每轮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听写结束以后哪个小组写对的字数越多哪个小组就获胜。背诵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困扰教师和学生的难题,在考核学生对诗词的背诵情况时,同样可以使用比赛的方式。例如在考核学生对《将进酒》的背诵情况时,可以选出几个评委为背诵的同学打分,不仅要考核背诵的流利程度,还要考核背诵时的感彩。这样,学生就会把背诵诗文当成乐趣,提前做好准备。这种竞赛方式能够将比较枯燥的内容变得有趣,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效果很好。

其次,可以采取辩论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思考。例如,在讲授《项链》这篇经典小说时,教师就可以问大家对女主角玛蒂尔德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为了一条项链耗费了整个青春,自食其果。还有的同学认为玛蒂尔德能够认识自己犯下的错误,直面困难,值得我们尊敬。教师可以将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并就这个话题展开辩论,这种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语文教学是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重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想提升语文课堂上的教学质量与效率,中职学校要革新教学理念,深化教育改革,把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健全考核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要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爱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4.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79-02

在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之际,我们就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了七项体育教学与管理有效策略,在此汇报,以供商榷。

一、规范行为,投身教学

科学、民主、高效、创新的管理,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决定因素。"情感凝聚人心,目标激励人气,制度规范人行",这既是学校领导层对"管理"的必要认识,也是实施校本管理的准则和策略。学校对教职工各方面的工作要分别制定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例如,对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辅导、检测等教学环节,到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质量评估等方面都应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要求,并将有关情况记入老师的业务档案,与评职晋级、评优选模挂钩,引导教师要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二、集体备课,优化教学

集体备课是指由多名教师对同一年级的同一教材,从教案设计,重点难点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组织与艺术等方面进行共同研讨、相互观摩和深入交流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中学体育教材是按学段编写的,"新课标"又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这就容易导致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以下现象:同一年级在相同目标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相同内容要实现的领域目标不同;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不同;同一动作的技术要领的理会有偏差,示范动作的准确性不同;教学手段优劣不一等等。针对这些现象,体育教师坚持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深入切磋"课标"要求与"教材"教法,重点研讨有争议、教学难度较大的教材,多次进行集体备课――教学――集体备课――再教学,找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并对症下药,寻求其解决办法,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同课异构,探究教学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对同一教材,不同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际,以及学生情况等因素进行不同设计构想,然后用不同教法、风格和组织形式实施教学。通过听课、评课和研讨交流,进行优劣对比,去粗取精,寻求有效教学。实施"同课异构",同仁们会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尽不同;不同的教学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后,通过互动交流,能把教师多维的视角,迥异的风格等进行碰撞和升华;通过切磋教艺,彼此交流,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能够整体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通过"同课异构"能够优化课堂结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品质。

四、兴趣分组,多师教学

是指一堂中,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志愿进行分组,由几名教师分别对"兴趣项目"的学生进行专项教学。我们的具体作法是:体育课开始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自己喜欢的老师那里去学习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兴趣组可以是一个班的学生,也可以是同一年级不同班的学生;除体育教师外,有某项体育特长的其他学科老师也可进行该兴趣项目的教学与训练。当然,兴趣项目、指导教师、学习时间等首先要由学校体育教研组根据教师、场地、器材等实际情况予以计划,事先公告,学生依据有关情况可以自定一项或几项兴趣项目,到时参加"专项"学习。

五、体能分组,分层教学

就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优劣进行分组,实行层次不同,其教学目标和要求各异的教学。即是教学中,把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分成"好、中、差"三大组,根据其差异,在练习次数、运动量、动作质量、检测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既能增强同伴们的竞争意识、感受竞争的公平,又能调动每个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喜悦,感受体育锻炼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六、男女分班,针对教学

根据性别、生理和心理差异,打破传统的行政班教学,实行"男女分班" 体育教学已成为趋势和必然。在实际操作中,男女分班教学在课时上的安排可以采用两班两师制,即同年级的两个班级同一时间上体育课,两班的男同学由一位教师教学,女同学则由另外一位教师教学;在排课过程中尽量考虑男女学生的比例搭配,如女生多的班级和女生少的班级安排在同一节课,当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本校的实际特点来安排。实行"男女分班"教学,教师备课在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比"男女混合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以学生的特点出发,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同时,这种只有同性别的同学(老师)在一起学习的方式,既可以避免因有异性的存在而怕做动作或影响练习质量和教学效果,能达到提高学生练习积极性的目的,又便于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教学中,教师还能引导两个班的同学互相比较、互相竞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既而实现有效教学。

七、培养骨干,辅助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一、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潜能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C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1.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几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 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多产作家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目的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二、开展分组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讨论方式非常重要,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增强认识,实现知识互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等。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先把学生分成几个语文学习小组,课前依据教学内容制定简短的导学案并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样,学生也能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解相应的知识性介绍等。而在课堂活动中,针对某一问题,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明确讨论的中心和重点,要求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调动组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汇总,让组员进行汇报、表演或是展示。在各个小组进行讨论时,我会对个别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或是引导,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这样,我就能掌握各个学习小组的讨论情况,方便对讨论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并对各组讨论情况进行相应的评判,最终我和学生共同完成讨论任务,实现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我为每个小组都布置了任务,让他们结合本组的理解来讨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刘兰芝死得值不值?焦仲卿在殉情前都做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课本剧表演。”学生们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各个小组成员都能畅所欲言,还有的小组开始了彩排等。最后,我引导大家从课文中寻找有用信息,一起完成讨论,完成教学任务。在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内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让其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更为主要的是,通过分组讨论能够提升学生的主观体验,提升学习效率。

三、设置情境,以情激趣,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优秀的作品,一部分作品都文质兼美。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最优秀的教学方法,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让学生在兴趣高昂和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中来。尤其是一些写景文章,更适合运用情境设置法。如“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一开始,笔者就放了一段桂林的视频,再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特风光,那清秀、奇异、美丽的胜景让人陶醉,让人禁不住赞叹它,学生个个专心致志,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美好景色地向往,带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走入正课。笔者边齐读这文质兼美的文章,边回味刚刚眼前泛过的美景,情景交融,产生了共鸣。接下来的鉴赏比赛,把教学提到了高峰。按照之前的探究小组,每组至少选出三处或三处以上美景进行鉴赏评比,看一看哪个组说得最恰如其分。学生各抒己见,分别找出了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加以鉴赏,把桂林山水的美都挖掘得淋漓尽致。最后,笔者又配乐进行范读,学生被教师营造的唯美氛围吸引,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也让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