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12:19: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当前经济形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我国经济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当前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阶段的局部调整
我最近出访韩国、印尼,包括中国的台湾省,对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十分关注。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减,但不可能大起大落,这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已形成了自主增长的机制,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确立了以内需主导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国已形成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健康;三是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板块已走出低谷,出现复苏。只要中国社会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颈约束。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增长率过高,特别是少数行业投资过度。
2003年全社会固定产投资同比增长26.7%,投资率达到42.8%,在9.1%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需求的贡献力达到70.95%,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过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的支撑,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长,供过于求。在有些领域也会造成通货膨胀,产生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8亿元,同比增长43%。去年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长了107.2%、40%和101.4%。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从市场经济规律看,这些行业加快增长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由于投资过度,在建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按目前发展势头,到2005年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电解铝1000万吨,水泥10.5亿吨。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同时房地产、各种园区建设,也包括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项目都有过热的现象。投资过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过猛。2003年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上涨3.6%,一季度又上涨4.8%;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资料价格2003年上涨8.1%,一季度又上涨14.8%。进入二季度钢材价格已开始下浮,但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的趋势持续下去,将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经济增长粗放问题仍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有人称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注意在资源、环保、生态、人力、财力、人民生活质量上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增长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讲已十分严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第三,就业、“三农”和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必须迈过去的三道坎。就业的压力将持续20-30年。“三农”问题中,既有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市场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风险不仅有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有以增量资本产业率来衡量的投资效率也越来越低。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风险。今年以来,中央与国务院坚决果断的进行宏观调控,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有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决不可能立竿见影。
所以我认为,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比去年略低,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出口会减少,物价总体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变动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市场形势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增长13.8%,2003年增长19.5%,2004年预计增长15%左右,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从1-4月份的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销售大幅增长,增速仍在提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全社会累计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4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加速增长,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1.8%,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达35.8%。二是固定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42.8%。三是房地产、汽车行业增速不减,进一步扩大了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场供需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30种主要生产资源供给平均增长21.6%,市场需求平均增长20.6%,增速比2003年分别加快2.8和0.92个百分点。市场从2003年的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转为资源增长快于需求增长;供需差率也由负转正,从2003年的负1.04%转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这种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价格升势开始减弱
4月份,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升势出现明显回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4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环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比1、2月份回落了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国家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过度的市场需求预期和过高的市场价格预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动价格大幅上升的金属材料,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建筑用钢材和铜的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据统计,4月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7.8%,市场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吨,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吨,部分地区已经跌破30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700元/吨;线材价格比上月下降8%,市场由3月初的4250元/吨,回落到33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600元/吨。全国钢材产品平均价格比3月份下降0.17%、废钢下降0.12%、有色金属平均下降0.84[next]%,其中铜下降4.85%。三是能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继续攀升,成为支撑价格高位坚挺的主要因素。据统计,4月份,汽油价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预计今年生产资料市场增势将逐渐趋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当前,生产资料市场既有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因,也具备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方面,这次市场高速增长与1993年的市场膨胀有明显的区别。1993年市场“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内部产生的泡沫需求所至,当时,市场秩序混乱,中间需求很大,很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市场大幅波动。而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增长有其内在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是近几年,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车、电讯和旅游消费升级。为生产资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间。二是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又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推动地区经济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发西部地区,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无疑将扩大对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四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为解决好就业矛盾,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也会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市场运行角度看,今年生产资料市场也具有较快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GDP增长9.7%,今年我国的GDP增长估计为8%-8.5%,为市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环境。二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主要靠投资需求。全年投资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三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增长虽然会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四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目前中国舆论一面倒向消费拉动论,“投资”成了一个不好的代名词,甚至被有些网评家认为是中国经济中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我是少数还在强调投资重要性的经济学家。这种舆论的形成始于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储蓄和投资太多、消费不足,由此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威胁到国际经济的稳定,主张中国转为采用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减少储、投资和外贸盈余。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中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宏观调控措施,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这些投资使中国避免了大规模的失业,在外部环境极端不利的情况下经济迅速恢复增长。但是,和国外一样,中国经济学界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政府采取反周期的措施,认为中国应该依靠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并借机进行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1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节节下滑,加深了国内外对中国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批评,和可持续性的怀疑。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美国的过度消费而不在于中国的储蓄、投资过多,这个观点我在2012年6月从世界银行任满回国以后出版的《从西潮到东风:我在世行四年对重大国际经济问题的思考和见解》一书中有详细的论述和经验证明,在此仅增加一点证据以供参考:中国进出口贸易盈余从2007年占国内生产总值7.6%的高点降为2012年的2.8%,这段时间中国的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没减少,而且还从2007年的41.6%增加到2012年的48.1%,消费则从2007年的49.6%略微减少为2012年49.2%,可见国际收支巨幅不平衡的原因不在于中国的“过度储蓄和投资”。
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自2011年一季度以来节节下滑,持续时间之长为改革开放以来所不曾有过,但其他新兴经济体在同一时期经济增速下滑的情形比中国还严重。例如,巴西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10年的7.5%,降为2011年的2.7%,2012年的0.9%;印度的增长率则从2010年的9.0%,下滑为2011年的7.0%,2012年的5.3%。巴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低于20%,而印度投资的占比也只比30%多一些,可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原因不在于中国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为何不管以投资作为增长主要动力或是以消费作为增长主要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在同一时期都出现了增速下滑?
原因有二:一是,欧洲国家的经济出现了二次探底,美国的经济虽然有所回暖,但2012年的增长率仅为2.2%,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13年的增长率估计也仅有2.0%,远低于过去经济复苏时的7-8%的增长率。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疲软,使得新兴经济体的对外出口增长锐减。二是,2008年以来的反周期刺激的项目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国内投资需求下降。将因为周期性因素所造成的增长速度下降归咎于中国的增长模式也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论断。
投资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确实长期居于高位,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则从改革开放初期的接近三分之二降低到现在的不足50%,然而这是否就是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取得了33年的快速发展,但是,维持经济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仍然是中国的首要任务。事实上投资比重的多寡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绩效,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斯宾塞所领导的增长委员会的研究,从二次世界大战到现在共有13个经济体取得了“维持25年或更长时间年均7%或更高增长率”的成绩,这十三个经济体的五个共同特征之一是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在经济增长被称为奇迹的东亚经济体中,现在新加坡的人均收入居于首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新加坡的人均收入高达60,688美元,比美国的48,112美元高了26%。日本则为33,668美元,仅为新加坡的55%。新加坡的储蓄率长期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50%左右。日本的储蓄率则从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前的34%降低到2011年的22%,但是消费占比的增加并没有使日本经济走出泡沫经济破灭后的20多年困境,所以,最近安倍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内容之一恰恰是增加政府的投资以启动经济的增长。
提高人民的消费和生活水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的,短期间增加消费也能增加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是投资而不是消费。其原因在于消费的持续增加以收入增长为前提,而后者有赖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两者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要靠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来降低交易费用,消除增长的瓶颈。没有投资,就不会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劳动生产率不提高,增加消费就成了无源之水,继续增加,就只能靠举债,越积越多,到还本付息时,危机就来了。这次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是这样,南欧国家也是这样。反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率提高,收入增长,到下期时,不仅投资可以增加,消费也同样可以增加。其实,2008-2012年间,中国消费年均增长9.2%,而1978-2007年间中国年均的消费增长则为7.7%,也就是在中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最受海内外非议的这段时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增长最快的一段时期。学者或许会关心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但是,居民追求的是消费的绝对水平和消费的增长。
对比印度和中国的发展绩效最能说明在发展中国家以投资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机制的重要性。两国同属人口超过10亿的文明古国,二次大战以后先后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运开始了自己国家现代化的努力。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按美元现价计算,中国的人均收入为182.3美元,印度为227.6美元,比印度低了20%;2011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则增加到5429.6美元,印度才达1458.5美元,中国的人均收入为印度的3.7倍。这种发展绩效的反差显然和两国投资率的差异有关,中国的固定资产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比印度高10多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增长率在近些年有明显的提高,其固定资产的形成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长期低于25%增加到2005年以后的30%以上。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着各种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结构性问题,尤其中国以双轨渐进的方式来推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这种方式固然使中国的经济避免了苏联东欧休克疗法所带来的崩溃和长期停滞,并且在转轨过程中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双轨制所遗留下来的一些扭曲和干预,也导致了收入分配的恶化和寻租、腐败现象的屡禁不止。中国确实需要毫不动摇地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解决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扭曲,建立现代化、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釜底抽薪的方式消除寻租、腐败和收入分配不均的根源。中国的投资在如何避免潮涌现象、产能过剩、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上也有许多可以改善的空间。但是,把中国国民经济中存在的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货币超发、创新能力不足、污染、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都归结为投资惹的祸,因而认为中国应该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改为以消费来拉动中国的经济增长,显然是一种头痛医脚,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主张。
在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过宏观微调和鼓励民间投资来启动需求,以稳定增长速度是完全必要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内城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等方面还有许多经济和社会回报都很高的投资机会。这方面的投资既可在当前启动需求,消化过剩产能,提高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收入和消费;建成后还可提高生产率、增长的潜力和质量以及经济运行的效率。上述投资在中国仍将会是一个一举多得,有利当前和未来的措施。
【关键词】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 分析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欧元,但是欧元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而自顾不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
【关键词】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结构 外部环境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果令世人瞩目,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从八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较快增长。种种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但同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市场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各种不良的影响。目前,显露在外的问题有经济增长模式无法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失衡;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等滞后以及市场化进程参差不齐。所以,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整体状况仍然不错,国内发展速度仍然维持在一个比较高速的状态,但是国际环境逐渐恶化,国内有又有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中国想要保持高增长、高就业、低膨胀的良好态势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遏制内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面,笔者将详细解析我国市场上存在的不良因素,以及遏制这些因素的方法。
一、深层问题探析
(一)经济增长模式
据专家分析,我国目前还能维持“稳增长”的手段主要是依靠国家政府增加投资。这种任务性的投资虽然也能起到刺激经济的作用,但是所能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任务性的投资大多是劣质投资,在房地产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劣质投资的后果就是房地产泡沫的急剧增加,居民无法“安居”,建造出来的民居又大量闲置。
此外,我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但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制造业依旧局限在低层次的循环圈内,难以打破体制经济的束缚,实现产业升级。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建立在大量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消耗的基础上。但是在全球能源危机的今天,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算不上是高科技产品,滞销的后果将使企业入不敷出。
但是在2009年那次经济危机中,我国就是采取这种“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事实上也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因此,经验使得我们再次习惯性地选择这种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那么,经济短期下滑、长期低质量增长的结局不可避免。而且一旦锁定成型,最终的结果将是经济急剧衰退。所以,对于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除了转型,无路可走。
(二)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个产业的比重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以及增长动力结构畸形。我国的第二产业远远超过发达国家,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出十到二十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74%的水平,也低于同期的俄罗斯63.3%。同时,产业内部失衡亦较为突出。三农经济仍未发展完善,主要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工业大而不强,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但企业极度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与创新产品;服务业服务效率和附加值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占40%左右,而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还不足30%。区域经济对比中,城乡收入差距为3.3∶1,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此外,城乡的社会保障机制、公共基础设施也相差甚远,城镇的社会保障机制已经基本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部分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城镇的科教文卫事业远比农村先进,这也导致农村在近期内难以追上城镇经济的发展水平。
据统计,我国的投资率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二十个百分点,但是消费水平则低二十个百分点。本轮实施的一揽子计划仍然是采取大幅增加政府投资,这又将进一步扩大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差距。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势必会产生更大的历史性影响。
(三)外部环境滞后
政府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但是随之产生的弊端是,政府精英们颁布的调控措施远不如市场变化来得快、来的有效率。同时,少数精英人士做出的决策难免带有主观因素的决定。现实是地方政府这几年来急于出让土地以获得政府收入,同时向商业银行贷款用作土地的前期开发。这一举措使得政府财政收入不仅依赖土地的出让,而且对商业银行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加大,这对于需要稳定运转的政府来说可不是什么有利的事。因为一旦银行方面出现危机,政府就是立刻受到波及。为了避免被牵连,政府不得不进一步颁布有利于银行的政策,主动救助陷入危机的商业银行。即使商业银行方存在过错,政府也不方面采取强硬的改革措施,例如上调准备金率(上调准备金率会影响银行的营业利润,但是如果不上调的话,通货膨胀无法得到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法制环境的滞后也阻碍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法制不仅能很好地规范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能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但是我国法制环境的现状是重点打击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但是在非犯罪层面给予的保障不够完善,甚至在许多领域依然是原则性保障或者完全是空白。
一言以蔽之,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等滞后,使经济由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延伸的渠道不畅,多元化的增长方式未能形成,有形成低层次自循环圈的可能性。
二、应对措施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两方面——产业机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前者是指三种产业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使产生的效益实现最优化、最大化;后者是指产业机构升级,即生产结构系统由低级形式变为高级形式。调整产业结构首先需要增加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这就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节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对自然、社会温和的产业。其次,需要调整需求结构。政府、企业、家庭或者个人对所需要产品或者服务的需求比例各不相同,但是根据市场供给规律,需求决定生产及产品价格。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在需求结构优化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最后,引导资金的流向(包括国内资金以及外资的流向)。银行的资金流主要是从农村吸收储蓄存款,将可流动资金应用于城镇的建设,如贷款给房地产公司。由此可见,国内资金流过于单一,导致房地产等几个利润高的部门出现资金饱和、生产过热的现象,最后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大量泡沫。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国内资金流也进行引导和调控。而外资的流向对于产业调整和地区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资的政策是积极引导,以促进我国国内经济的增长。该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个,但是其负面效用是外商无限制的进入,使得地方对外商毫无选择,有些甚至引进档次较低的技术,或者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外资项目。因此,有必要积极、合理地引导外资的流向。
(二)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我国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因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经济萧条的时代,扩大内需可以转移大量剩余劳动力,加快程式化进程。在经济发展节奏放缓的同时,可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增长,而且还能解决就业问题,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但是单纯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是不行的。因此,还需要同步实行提高工资待遇。目前的工资水平难以保障正常生活的需要,也进一步影响了消费市场。高积累、低消费反而会对经济发展的正常发展不利——国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会导致高收入者消费高档进口商品,导致国内消费市场的萎靡。
通常的做法是维持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引导投资作用,如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村教科文卫设施的建设等。同时鼓励民间经营组织的发展,实现多渠道融资的畅通,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
(三)改善外部环境
法制环境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如投资法、信贷法、预算法等亟需完善。改善法制环境不仅依赖立法上的完善,而且需更加注重法的实施效果。今后的重点应该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在执法过程中,加强执法力度,凸显出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权威。
参考文献
[1] 王保安.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基本特征、深层原因与对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0:8-13.
[2] 刑杰.浅析当前的主要经济形势及其对策[J].商业文化,2010:150-151.
(一)21世纪以来南非经济快速增长
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南非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1994―2000年经济平稳增长,2002―2007年则进入较快增长周期,GDP年均增速为4.78%。其中,制造业和采矿业是南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2―2007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1.1%和8.31%;金融、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南非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南非矿产资源丰富,在非洲地区范围内制造业水平较为发达,因此,南非的主要出口以煤炭、金矿、铁矿、钻石珠宝以及机械和车辆类产品(主要是出口到非洲地区)为主,此外,南非大量进口石油和石化产品,以及高附加值的机械和电子类产品,与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印度的贸易联系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高失业率、不平等和贫困是南非长期面临的问题。2003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失业率有所下降,但2007年仍高达23%;黑人的失业率高达28%;社会贫富差距较大。另外,随着2002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南非经常账户赤字不断扩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重高于7%。
(二)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实现复苏,但2012年以来增长势头明显减弱
南非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短暂衰退后实现复苏。2008年第四季度南非经济增速下降,2009年南非经济下滑1.5%,2010和2011年经济开始复苏,增速分别为3.1%和3.6%。2012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减弱。受欧债危机和国内工人罢工事件的影响,2012年经济增速降为2.5%。
2013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一是经济增速大幅放缓。2013年第三季度经济仅增长0.7%,为危机后经济复苏以来最低值,全年经济增长仅1.9%。二是通胀压力较大。全年CPI变动率为5.7%,仅略低于央行6%的警戒线。三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劳资矛盾激化,罢工事件频发,2013年南非失业率为24%。其中,15―24岁和25―35岁上的青年人失业率分别高达48.9%和28.3%。四是兰特急剧贬值。与年初相比,贬值幅度高达18%。五是经常账户逆差和财政赤字扩大。2013年贸易逆差较2012年增长98%。南非由于危机后实行反周期的财政扩张政策,2009年年开始由盈余转为赤字,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六是资本市场大幅波动,2011和2012年外国对南非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净购买额分别为248和852亿兰特,2013年降为13.29亿兰特。由于经济结构性矛盾和脆弱性凸显,南非与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土耳其成为公认的“脆弱五国”(“Fragile Five”)。
二、对当前南非经济面临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南非经济形势的恶化,与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资本大量流入、国内结构性矛盾突出、美国宣布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后国际资本流向逆转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经济普遍陷入衰退,尤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经济负增长,为促进经济复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而新兴市场国家在受到短暂冲击后,经济呈现出复苏迹象,金融市场也相比较发达国家较为稳定。国际资本在此情况下大量流入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投资于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前文已讲到,2009年以来国际资本对南非股票和债券的净购入额持续增加,导致南非对外债务急剧上升。
(二)信贷繁荣和经济较快增长背后的结构性矛盾持续
在外需减少造成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南非采取反周期的经济政策,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内银行机构对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的贷款大幅增加。
一是经济增长的同时风险资本价值上升过快。国内外充裕的资本进入市场,不同程度带来投资、消费和进口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出口减缓,矿业、制造业等部门的投资受到影响,容易造成风险资本价值的上升过快。2010年和2011年南非经济增长3%以上,同时股票市场价格涨幅较大,明显高于美国和除土耳其外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
二是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导致局部领域矛盾激化。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不足、初等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不足造成的劳动力技能不能适应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50%,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导致收入在不同群体间分配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
三是出口结构单一和进口需求刚性带来经常账户赤字急剧扩大。南非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出口结构以铂族类金属和钻石为主,而进口以石油、石化产品和高附加值的机械类为主,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带来经常账户赤字的不断扩大,导致本币的贬值压力,本币的贬值在出口需求增加有限而石油和机械电子产品进口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又加剧了经常账户赤字的扩大。
(三)国际资本流动环境的变化和资本流出迹象的出现
随着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美联储2013年12月宣布保持低利率政策不变、减少证券的购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收紧的启动,以及美元升值的预期影响了全球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情绪,造成了投资者对包括南非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资产的投资兴趣降低,从而引发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出新兴市场国家。2013年第四季度南非已出现了资本流动逆转的迹象,国际收支平衡表中金融账户下证券资本的净流入显著减缓,2014年以来出现净资本流出。
(四)国内经济结构问题凸显背景下,经济面临负反馈的风险
资本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投资信心、产能利用率,还包括国内结构性问题,如家庭负债、政府负债、经常账户赤字。
第一,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南非的国内私人消费需求是GDP的主要构成,由于经济增长信心的变化,国内对家庭的信贷增速下降,加之,南非储蓄率较低,国内储蓄总值/GDP不足15%,家庭债务/可支配收入高达70%以上,另外,劳资矛盾激化情况下,生产性投资受到影响。这些都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因素。
第二,通胀压力上升。资本流出使得经常账户赤字较大南非兰特本币急剧贬值,通胀压力加大。为控制通胀,央行将基准利率提高0.5个百分点,但这无疑加大了资金成本。
第三,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国债收益率趋于上升。2013年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5.4%,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013年11月份以来呈现出上升态势。
第四,经济低速增长背景下收入差距扩大和高失业率导致矛盾激化。2014年金属制造协会工人号召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其原因是他们认为资本家实际上从法案中受益更多,而就业市场没有好转。基于罢工形势的恶化及其造成的生产损失,部分外国资本计划撤出其在南非的矿产业投资,将会导致就业人数的减少,失业问题趋于严重。
总体上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信贷的繁荣是不可持续,国内金融体系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没有显现出矛盾,而是在发达国家资本流行性大幅扩张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信贷繁荣的同时,延迟了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使得发达国家资金收紧时,由于国内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凸显和局部领域矛盾的激化,使得国内经济面临较大风险。
三、南非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进入2014年以来,南非经济增长势头较好,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同比上涨2.5%,其中,石油和化工业、钢铁、非有色金属产品和机械业增长较快,由于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1―2月份贸易逆差同比略有下降,尤其是2月份由于对非洲地区的顺差增加,而对其他地区的逆差减少,出现小额的顺差。但是,南非仍然面临严峻形势。
首先,本币贬值,通胀压力再度加大。2月份1美元兑换的兰特达到2003年以来最高值,1月和2月CPI变动率分别为5.8%和5.9%,2月份环比上涨1.1%,从物价上涨的因素看,主要是食品、原油和健康保险价格的大幅上涨。南非中央储蓄银行(简称南非央行)已于1月份改变从2012年以来基准利率5%的水平,提高0.5个百分点至5.5%。
其次,工人罢工事件不断,南非矿业与建筑工人协会于1月23日发起对全球三大铂族金属生产商的罢工,持续至4月份,而3月份金属制造工会又发起全国联合罢工,抗议《就业促进税收法案》及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第三,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由于南非的汇率灵活,资本账户的开放,因此,资本市场的变动,会造成汇率的大幅波动。在2013年出现非居民的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大幅下降的背景下,2014年1月份出现306亿兰特的资本净流出。
(一)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胀水平攀升,逐步陷入“滞胀”
由于仍旧缺乏自主增长的动力,同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发达经济体在刺激政策到期后,经济加快复苏的态势也不得不终止。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增速仅为0.4%、1.3%和2.5%(环比折年率),远低于去年3%的水平;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增长则由一季度的0.8%大幅下滑至0.2%(环比),曾经表现强势的德、法两国经济几近停滞,英国经济也呈现下行态势;日本经济则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与之相伴,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形势再次恶化:美国失业率自3月份降至8.8%后再度回升至9%以上;英国和欧元区失业率则分别稳定在7.9%和10%的高位难降。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美、欧的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快速升至3.9%,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核心通胀率也达到了2%的警戒目标;欧元区通胀率则连续9个月超过2%的警戒线,英国通胀率更是高达4.5%。依据当前的形势判断,英国已经陷入了滞胀,而美国和部分欧元区国家正在步入滞胀。
(二)新兴经济体因政策紧缩而经济减速,因流动性泛滥而通胀高企
自去年进入加息周期以来,巴西、印度、俄罗斯已经分别连续8次、11次和3次上调基准利率水平,中国也5次加息并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政策紧缩措施的效果在今年开始逐渐显现:巴西前两个季度GDP分别增长4.2%和3.1%(同比),工业、服务业的涨幅均明显回落;印度则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放缓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7%(同比),创6个季度新低;俄罗斯二季度GDP仅增长3.5%(同比),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在前两个季度也有所回落。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已经率先实现了完全复苏,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但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
(三)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击,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美国债务上限上调之争和信用评级被降,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法国3A评级可能不保,美联储预期经济前景悲观等标志性事件无一不使紧绷的全球投资信心濒临崩溃边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股指和国际油价数个交易日的单日跌幅超过5%,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已经全部回吐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涨幅。衡量投资者恐慌程度的标准普尔VIX指数甚至在8月8日跳升至48,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高点。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中的避险资产受到追捧: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8月一个月的时间内上涨接近300美元,最高触及1911美元/盎司;瑞士法郎和日元也因为避险需求的增加而连续升值,迫使瑞士设定汇率下限的方式阻止瑞郎升值;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仅没有因债务评级被下调而上升,反而持续下降并在9月初跌破2%,创60年来的新低。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随着美国QE2结束以及美、欧债务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全球经济前景渐趋悲观,国际大宗商品(不包括黄金)价格失去了继续攀高的动力,8月后多次出现单日暴跌现象。然而,由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仍维持宽松,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相对强劲的支撑,CBOT玉米、LEM铜等品种价格仍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二、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一)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殆尽,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面对债务和泛滥的流动性,欧美决策者手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尚未找到刺激增长和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尽管得到了上调,但其也将被迫重视财政纪律,不可能、也无力继续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同时实践证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使实体经济恢复造血功能,反而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而欧洲各国更是已经陷入“债务危机―减赤―增长前景恶化―债务危机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二)欧洲债务问题的持续蔓延可能危及到全球现行的货币和金融格局
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欧洲国家进行彻底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从而扭转以财政赤字维持国民高福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则需要欧洲国家实现更为均衡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提高政府的偿债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债务问题短期内难有改观,不仅各国国内改革步履维艰,抗议声不断,而且欧洲经济在全球经济放缓和政府紧缩计划影响下,短期内还有进一步减速甚至负增长的可能。一旦意大利、西班牙这些较大经济体出现偿付危机,将直接冲击到欧洲乃至全球的银行体系,引发金融系统崩溃而酿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而且,如果欧元因此而崩溃、欧元区因此而解体,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造成重大影响,全球将失去一支抗衡美国经济霸权和美元霸权的重要力量。
(三)全球新一轮宽松可能引发货币战争
由于美国经济前景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奥巴马提出了就业促进和减赤方案,美联储也宣布实施“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以刺激经济。尽管美联储并没有直接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但其可能推出一些非QE的货币政策刺激措施,如调整债券期限结构、设定债券收益率上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重新估值黄金储备等,已经对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预期。针对未来美国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酝酿应对之策,如英国央行宣布将在两个月内重启国债收购举措,日本央行也随时准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抑制日元升值,瑞士则直接锁定瑞士法郎与欧元汇率下限,同时巴西、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也正在放松收紧的货币。如果更多的国家效仿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引发一场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战争。
(四)金融市场波动将导致负反馈循环,从而冲击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可能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会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息。现阶段负反馈循环的风险正在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更加暗淡,如果银行流动性得不到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动荡预示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更具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增长;同时信贷紧张压低投资消费,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信贷紧张。
三、世界经济下一步发展趋势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快速度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
(一)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二)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出现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三)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经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的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四)新兴经济体经济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将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二)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增大,多元化战略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3.2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而美债问题和美元贬值将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缩水风险。同时,随着欧洲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而且,如果欧元因债务危机而崩溃,不仅使我国直面美元独大局面,而且使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遭受重大挑战。
五、对策建议
(一)继续坚持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将“调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以国内经济为出发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应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减速的时机,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留出空间,并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带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多边渠道参与对欧洲的救助,在支持欧元的同时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从战略角度来看,支持欧洲度过债务危机,避免出现欧元区解体,对于保证我国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支持和积极参与对欧洲的救助行动,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欧洲各国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之时,通过IMF或者联合金砖国家等多边方式进行援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在援助的过程中扩大我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唯一可以抗衡美元的欧元,也因欧债危机的影响而自顾不暇。我国正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时机,通过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国家和规模、加速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四)调整外汇储备,在合适的时机下增加黄金储备资产
今年,中国政府提高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同时向外界传递了可能进一步增加贷款利率的信息。加息预期、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以及能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使企业成本增加和资金紧缺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求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对策、寻找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支出的办法、最大限度消化贷款利率增加以及原材料上涨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生产经营稳定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 利用银行利率调节杠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构建企业融资新格局
今年4月27日,央行宣布实施新的商贷利率政策,上调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其中六个月短期贷款利率由原来的5.22%上调至5.40%,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58%上调至5.85%。其后不久,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表示,“如有必要,中国央行会进一步上调利率”。利率的上调以及今后进一步上调的预期使银行贷款额度占企业资金较大比重的天然气企业融资成本随之同步增大。如何有效化解贷款利率上调后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结合多年的经验与国内融资环境的变化,我认为根据城市天然气的资金使用周期,可以采用短期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对于经营性/贸易性融资,或者短期内(1―2年)在现金流上有明显改善的企业(如我们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可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办法支付供应商货款。这样不仅可将利率上调的不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而且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构建了新的企业融资格局。
1.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介绍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是指根据协议约定,买方(付款人)签发的商业汇票在由买方或买方开户银行承兑后,买方承诺由其支付贴现利息,卖方持未到期的汇票向其开户银行办理贴现业务,银行审核无误后,向买方扣收贴现利息,并将全额票款支付给卖方的一种授信业务。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主要解决交易买方由于资金周转不便产生的延期支付问题。通过银行的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商品的卖方可以持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全额获得交易款项,而贴现所需要支付的利息由买方承担。这一新的票据品种对传统票据业务由卖方作为持票人承担贴现利息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适应了市场的现实需求,使得交易双方能够根据市场状况合理分摊交易成本。
2 .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给企业带来的“有形收益”
(1)资金成本更低――与贷款相比,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买方的资金成本就是贴现利息。因为贴现利率远低于同档次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我公司办理的贴现率最低为2.64%,最高为3.24%,平均为3%),可以大幅降低企业财务费用。这是企业办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的主要的动力。
(2)获得与支付现金同样的效果――买方充分利用银行信用,解决了全部付款的负担,卖方可获得票面全款,货款支付的效果同现金一样。这是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
(3)随用随开 ――避免了资金可能的闲置,提高了买方的市场地位,有利于获取较高的商业折扣,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案例
以我公司为例,向供应商购买价值1000万元的商品,分别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办理货款支付:
其一,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公司需先向银行借款,金额1000万元,期限6个月,利率5.40%(半年期基准),然后以现金方式支付。资金成本为贷款利息27万元。
其二,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公司向供应商签发商业承兑汇票1000万元,期限6个月,贴现利率为3.00%,由供应商向银行申请贴现。公司的成本为贴现利息15万元。
通过两种方式的比较,很明显采用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后,公司的资金成本较现金支付方式下降了12万元,下降幅度为44%。因此,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4.今年我公司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节约的融资成本
开办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以来,我公司向具备条件的供应商大力推广此项业务,不仅方便了供应商资金及时回笼,而且也为我公司节约了可观的银行利息支出,有效降低了公司财务费用。据统计,我公司开展此项业务以来,共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5亿元,商业承兑汇票0.4亿元,总计为公司节约融资成本300万元。既有效地化解了银行利率上调给企业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又为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运转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利用资金杠杆调节作用,向供应商加速付款,有效控制企业原材料成本,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
今年由于政府加息以及国际、国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许多重要的长期合作供应商,纷纷表示了提高对我公司原材料售价的意愿。为了公司采购成本增大的风险,公司通过采取支付大型长期合作供应商前期欠款和预付年内货款形式,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未来增贷的风险,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1. 公司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关说明
(1)根据公司资金沉淀情况以及和大型合作供应商往来款项结算情况,确定了3500万元人民币额度来推行这一方案。一方面调整和上述供应商资金的结算方式,并付清历史欠款;另一方面,预付一定额度的材料款,同其签定“临时协议书”换取对方保持价格稳定的书面承诺。
(2)我们选择大型长期合作供应商来实施此方案,主要是基于和上述供应商所建立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便于我们方案的顺利推行;并且由于大型长期合作供应商在公司原材料供应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大,可以有效控制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增长。
2.加速付款方案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情况
公司推出的向长期供应商加速付款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厂商的支持和配合,根据目前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情况来看,为公司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具体得益见表1。
关键词:经济形势 民营企业 转型升级 思考
民营企业所指的是民间私人经营、投资、收益获取及经营风险承担的经济法人实体。通常民营企业具有家族式企业及合伙式企业两种形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但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民营企业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给予解决,以促进民营企业的顺利转型升级。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营成本大
随着我国节能减排理念的实施,民营企业的成本优势不容乐观,投入成本不断上涨,并且我国的劳动力供求情况也出现了很大变化,根据阿里巴巴的调查可知,我国20%以上的民营企业存在用工短缺的情况,每家企业平均用工缺口为14人,对于民营企业来说,用工难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除了人工成本外,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人民币的升值,这些因素均使得民营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加大,加大了企业产品出口的压力。
(二)准入门槛高且融资难
在我国经济发展下,民营企业很难进入垄断行业中,尽管在2010年国家颁布了新36条,期望将垄断行业的壁垒破除,不过由于政策细则的缺乏,投资服务不健全,退出机制不完善,而执行监督又不到位,使得行业准入门槛依然很高。在民营企业转型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融资问题,民企的融资渠道窄,融资力弱,很多民企缺少有效的资产抵押,民企需要有抵押设备、房产或者第三方担保,方能获取银行贷款,而且融资方式的门槛高,手续多,融资渠道也单一,对于政府拨款、民间借贷与资本市场的融资等方法应用较少。
(三)高端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是首要的战略资源,可以说,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大量优秀人才,但当前很多民营企业的高端人才缺乏,这主要是民营企业中一些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专业人才数量少,而民企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不好,例如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等未得到有效解决,无法吸引或留住高端人才。民营企业要转型升级,新产品开发及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在转型升级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对技术创新体的自身利益造成了侵害。企业通过大量人财物实施了技术创新后,其创新工艺及技术因法律法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合理,使得知识产权不能有效被保护,新技术或新成果进入市场之后,易被其他企业跟进,并挤占市场,影响企业的利润获取,进而影响其创新积极性。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措施思考
(一)强化民企的政策扶持力度
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当中,政府具有引导、服务与推动等作用,为了促进民企的转型升级,政府要提供政策扶持,并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首先,尽快出台有关新36条的配套细则,让民企进入电信、金融与基础设施等相关领域;其次,强化财税支持,有效降低民企负担,加大民企发展的资金规模,并采取财政担保、贷款贴息及财政担保等财政方式,对民企的自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其税收可采取降低税率、直接减免与加速折旧等方式给予优惠;再者,加强相关法律环境的保护,对于知识产侵犯行为应加大查处与处罚力度,对各类侵权行为给予坚决制裁,有效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
(二)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加强融资支持的力度
对于民企来说,造成贷款难及融资难的原因较多,不仅有企业本身原因,也有银行等机构的原因,不过政府应发挥自身作用,帮助企业进行贷款融资,强化财政支持,以补偿方式促进支持民间资本投资于民营企业,以拓宽融资的渠道。并发展民企服务中介,降低收费,改善融资的条件,对于符合国家环保及产业政策的民企,要增加信贷的投资力度,并加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培育相关的信用担保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要给予担保费率的优化,以减少融资成本。
(三)加强高端人才的引进,创新管理制度
民营企业要顺利转型,需要高端人才的引进,政府部门应积极完善人才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住房条件、子女教育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为人才引进提供优质服务,并注重生活服务平台的构建,辅助民企人才的引进,并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高端培训体系,为企业提供多层次人才。同时,企业要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建立人才引进与激励的管理机制,构建高素质人才,可通过职业生涯的规划及管理留住人才,也可通过事业及感情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也能有效吸引人才,从而构建高素质人才队伍。当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为家族式的管理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家族式管理方法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企转型发展,民企应加强制度创新,打破家族式治理,构建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治理方式,推动企业管理方法、利益协调、内部决策及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创新,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以推动民企顺利的转型升级。
三、结语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企转型升级是个长期蜕变的过程,政府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及推动作用,为民企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民企知识产权,并拓宽融资渠道,以解决融资问题。而民企也要积极创新管理制度,实施人才战略,构建企业文化,在政府与企业的合力作用小,有效推动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进一步稳固加强,国民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前三季度增长10.6%,规模达到了26.8万亿元。按照季度来看,国内GDP的增长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特点: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是11.9%、10.3%和9.6%。
从工业增长走势来看,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长了13.1%,工业生产增速连续五个月处于13%~14%的区间内。重工业增长了13.2%,回落0.2%,轻工业则增长了12.9%,回落0.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比较快的增长。前10个月,固定资产投资18.77万亿元,同比增长24.4%,比前9个月回落0.1%;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5%,加快了1%。
10月份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1~10月比去年同期上涨3%。在新涨价因素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较多,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涨幅比9月份扩大0.7%。11月份,PMI小幅上升,达到55.2%,创下了近七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连续21个月位于50%的临界点之上。
如何看待经济增速逐季回落
前高后低态势的出现,主要是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基数的影响。2009年1季度,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率最低的一个时期,GDP增长率只有6.5%。但在政策的刺激下,这一指数开始逐渐回升,全年增量达到了9.1%。所以,由于去年的基础是逐步升高的,今年同比增速回落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从我们测算的环比指标来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依旧比较健康,不存在明显的下滑现象。其次,这也是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相应体现。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国家和各地方都要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但是,今年上半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超耗的现象,这对下半年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带来了巨大压力,所以各地政府都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要充分认识经济回升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003年~2007年,我国GDP连续五年保持在10%以上。从季度GDP走势来看,2007年上半年增速14.5%,达到了最高峰,之后就开始进入下降通道。到2008年第四季度,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蔓延,进出口大幅下滑,我们才深刻体会到经济降温的意义。
现在,美国国内的房屋和汽车价格已经探底,但美国依旧资金充足,有足够的资金提高劳动生产率,产业盈利能力也比较强。但是,美国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9%以上的高位,消费者消费信心指数也在下滑,个人储蓄率已提高到4%~5%的水平,估计这个储蓄率还将延续较长一段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复苏的过程十分缓慢,经济增长率远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也是美联储前一段时间第二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原因。
要客观看待当前通货膨胀水平
2009年,中国的M2/GDP达到178%,今年可能还会更高。我国M2规模偏大主要原因是:现行的结汇体制下外汇占款不断增加,基础货币要增加;信贷规模的增长;金融深化的程度较低,金融杠杆率较低,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
而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物价上涨,因为我国当前并不存在物价大幅上涨的基础。首先,今年我国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总产量有望连续第七年丰收,有利于稳定粮食价格。其次,国内大宗商品供求关系比较稳定。再次,我国多数产品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管制相对比较严格,国外热钱并没有便捷的通道进入。所以,当前的通货膨胀水平,物价上涨水平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但肯定不会延续,不会演变成恶性的通货膨胀。所以,尽管当前的物价上涨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不会演变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经济运行的矛盾和需解决问题
我国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比较乐观,增长潜力也很大。在经济运行中,我们也积累了很多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二五期间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平衡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是实现我们国家经济均衡发展的一个根本的途径,2005年~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从41.6%上升到47.5%,消费率从52.9%下降到48.6%,这个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值60%的水平。
关键词:经济形势;房地产销售;新策略
一、 前言
当年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市场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对房地产的增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虽然当前在整体经济和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虽然房地产有了起色,但是并没有真正的走出寒冬,这里面除了前文提出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房地产本身的营销和市场都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使当前的房地产的问题,在适应外部环境的同时,要采用一些积极的改变策略,去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 在外界市场环境上,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率下降,房地产投资收紧。从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过短暂的的经济刺激以后,经济现在又重新步入到下行的轨道,经济增长的下行,势必会对居民的购买力造成比较大影响,使人们加大对房地产价格的敏感度,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于行业的整体不景气,房地产的投资热情度也有所降低,客观上降低了房地产发展的速度。
第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但是在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家为了让房地产企业以价换量,对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政策采取了较大的限制措施,所以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现金流不如以前充足,从银行贷款的渠道受到较大的限制,即使是能待到款,也是以较高的利率,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从长远来看,国家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也没有放开对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控制。
第三,政府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虽然存在着房地产企业政策博弈,但是中央政府已经强制各地政府制定了大量的限购政策,比如个人购房贷款的利率限制,贷款额度的限制以及关于购买数量的限制,已经把一些投资性的购房者阻拦到房地产市场之外,而且政府一再强调不会放松会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的放松调控,而且在长远来看,对针对房地产市场征收房产税,这一税收政策的实施,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
第四,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由于我国房价的居高不下,很多消费者已经不能够负担起房屋价格,所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除了一些进行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初次购买的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喜欢户型小而且设计精致的产品,甚至消费者会放弃购买,消费观念较以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引起了产业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土地提供上,地方政府实行了土地挂牌制度,增大了土地的产品成本,也提高了产品的成本。第二,产品价格居高不下,不理市场的健康发展。第三,房地产市场中政府着手建设保障房,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市场化中的房地产市场。第四,市场中刚性需求比例大幅度上升,以前的投资性需求降低。
二、 当前房地产的销售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上述的房地产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当前的房地产市场的销售策略还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之上,没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当前房地产的销售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第一,房地产营销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前期我国房地产行业十分火爆,在加上进入门槛较低,企业招聘了大量的销售人员进行销售,在招聘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看重学历和其他营销的基本要求,只要形象气质,在加上由于销售状况良好而忽视了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的基本素质上良莠不齐,客观上给销售造成了不利影响,客观上也限制了营销的创新。
第二,房地产出现过度营销。房地产市场的热销,造成了新楼盘开发层出不穷,为了尽快实现资金的周转而取得巨大的利润,房地产企业就扩大了销售的手段和规模,销售手段五花八门,广告铺天盖地。现在房地产市场处在低谷时期,房地产企业更是穷奇所尽,采用各种销售方法,甚至出现了一些违规的销售方式,使销售的市场上处于一定的混乱。
第三,销售手段功利性强,导致营销手段贫乏,阻断市场营销竞争力。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楼盘设计方面的研究,不重视与购房者的人文交流,忽视对于现代人文化需求的深层次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一些没有实质文化内涵的广告来招揽消费者。在加上一些楼盘市场境遇差的情况下,使用一些重复性质的销售手段,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在营销的手段上也比较单一,没有创新性,结合到具体的楼盘营销中来寻找一些差异化的销售手段,也没有研究最新的销售方式方法。
一、经济超预期复苏回升,个别领域出现下行迹象
(一)印度经济强劲增长,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至5.7%。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印度经济呈增长向上态势,1、2季度分别增长8.6%和8.8%。制造业和采掘业增长迅速,2季度增速高达12.4%和8.9%,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但农业依然疲弱,仅增长2.8%。受外部需求放缓影响,出口增速逐月下滑,7月增长13.2%,而进口增速高达34.3%,当月贸易逆差超过130亿美元,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放缓,6月增长7.1%,而前5个月增速均超过10%。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季度间接税(关税、消费税和服务税)同比增长43%,但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仍超过10%,未来削减赤字压力依然较大。高通胀是当前印度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核心风险,今年以来虽然消费价格指数呈逐月下降态势,但7月仍超过10%,受农业增速低、农产品供应不足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居住价格涨幅也较大,加之外需不稳、出口和工业生产呈下行趋势,印度未来能否维持高增长态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巴西经济摆脱衰退,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
去年巴西经济下滑0.2%,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衰退程度较轻。今年1季度,巴西经济增长9%,复苏速度大大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季度经济虽有所降温,但增速仍高达8.8%。巴西是内需主导型经济,今年以来,内需的持续增长是经济迅速摆脱衰退的重要原因,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投资同比增长26.2%,1―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5%。尽管2季度后欧美市场需求减缓,但受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强劲影响,7月出口增速仍达25.0%。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由3月的18.9%下降到7月的8.7%。通胀形势比较平稳,1―7月平均涨幅5%左右,4月后呈逐步下降趋势。就业形势稳步好转,至7月失业率已降至7%以下。近期巴西宣布将削减相当于GDP1%的财政支出,逐步退出财政性刺激政策,受此影响国内需求可能有所放缓,但由于巴西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其经济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三)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但内生性增长动力尚显不足
去年俄罗斯经济下降7.9%,是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跌幅。今年1、2季度,受外贸盈余大幅增长影响,俄罗斯经济分别增长2.9%和5.2%。出口快速增长,2、3月增速超过60%;但受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4月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至7月已降至23.2%。进口增速逐月加快,其中7月增长31.2%,年初以来首次明显超过出口增速。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今年前6个月平均增长10%左右,但受出口放缓等影响,7月增速大幅放缓至5.7%,连续2月呈下滑趋势,加工工业和采掘业增速下滑最为明显。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失业率由年初的9.2%降至6月的6.8%,但7月反弹至7.0%,当月失业人数自1月以来首次增长。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步趋缓,由1月的8.0%降至7月的5.5%,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食品价格上涨较快,1―7月累计同比上涨5.9%,远高于同期欧盟国家的1.4%。2010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5.4%,较上年的6.2%有所改善。俄罗斯经济增长受外需和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投资长期处于负增长或微弱正增长状态,出口和工业生产下行趋势明显,加之出现严重自然灾害,今明两年经济复苏形势仍不容乐观,不排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
二、采取措施力保经济继续复苏,积极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
(一)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也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
业发展。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太阳能装机容量扩大到2万兆瓦,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近期对外公布了离网及屋顶太阳能应用新规则,并于8月签订了100兆瓦的太阳能电力购买协议,以加速推动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巴西近期成立了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府工作小组,并将电动汽车的工业产品税由25%降至7%,巴西政策性银行也计划为电动汽车的研发和销售提供贷款支持;此外,巴西还积极推动汽车使用生物乙醇等清洁燃料。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拉动投资和解决就业,促进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继续复苏,并为其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创造有效需求,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俄罗斯将组建总价约合6.7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为电力、公共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计划3年内将基金规模扩大一倍;同时,俄还将通过提高汽油消费税的方式组建联邦道路基金,计划到2015年前将俄85%的道路进行维修,并新修1.4万公里公路。为筹备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巴西将投资约30亿美元用于机场建设,并积极筹建圣保罗等节点城市间的高速铁路。相对于发达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潜力巨大,当前开展的大规模建设不但会助推其经济稳定复苏,而且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发展。
(三)更加积极吸引外商投资
受欧洲爆发债务危机、新兴大国利率较高和经济实现超预期复苏等因素影响,新兴大国的外资流入大幅增加;上半年俄、印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210亿美元、43.9亿美元,均是上年同期的数倍。近期主要新兴大国积极采取措施为未来引资做准备,例如今年以来印度大幅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允许外商在印设立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外国航空公司增持其在印国内航空公司的股份、外国散户投资印股市等。由于外国投资者日益看重新兴大国市场加之国内软硬环境不断改善,相信外资将为其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更大支撑。但也应看到,当前流入新兴大国的资金带有一定的避险性质,不但会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反向出逃,而且易诱发本币升值,从而对其未来经济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四)延长部分刺激经济政策期限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陆续到期,加之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国内通胀形势严峻,各国已开始退出部分财政和货币刺激经济措施。然而,今年2季度以来,受外需增速放缓影响,主要新兴大国出口及相关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速迹象,对此,各国纷纷延长刺激经济政策期限,力保经济继续复苏和防止二次探底。印度将延长出口刺激政策,重点支持纺织品、手工制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体措施包括出口退税、出口手续简化、进口生产资料优惠贷款和利率等。巴西政策性银行也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主要新兴大国保持经济复苏的连续性,但也有可能导致长期利率上升,加之未来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都将抑制消费和投资增长。
三、经济进一步企稳复苏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一)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时机较难把握
目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已开始出现下行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刺激经济政策过早退出有关。印度等新兴大国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加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货膨胀间寻找平衡,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刺激经济政策以及政策退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如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协调不力,特别是若在利率政策上缺乏协调,就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稳定运行。
(二)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
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市场逐步企稳,但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仍有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有待剥离处理。就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与欧洲债务危机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可能继续出现,不但会造成个别国家经济减速,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的外需,而且易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以及国际汇市大幅波动和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干扰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进一步企稳回升。近期欧美均宣布继续实施金融救援计划和刺激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及后续影响不确定。
(三)能源资源价格存在剧烈波动风险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增长受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今年年初,部分欧洲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流动性紧张,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随之大幅走低,至7、8月间大多已低于年初价格。短期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出现减速迹象,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难以再度高企,对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于减弱。同时,考虑到地缘政治、美元汇率、市场投机等因素的不稳定性,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依然存在暴涨暴跌风险,这将增加主要新兴大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中长期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还将走高,但何时以何种程度走高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迫切要求主要新兴大国更加积极地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可能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等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也针对他国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近期,巴西通过反规避贸易决议,试图加大贸易救济措施的执行力度,7月,巴西针对自中国进口的无色平面玻璃启动了反倾销调查。可以预见,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还会进一步增多。
四、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能否维持当前高速回升态势尚待进一步观察
一、允许困难企业暂时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
在确保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支付、社会保险基金不出现缺口的前提下,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欠费不超过6个月的困难企业,允许在2009年之内缓缴五项社会保险费,缓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经核准缓缴期间,企业和职工缴费年限连续计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继续享受。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加收滞纳金。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的,须经工会或职工同意,并经县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地税、财政部门报经县政府同意后报市政府批准。经核准缓缴的单位应当签订缓缴及补缴社会保险费的协议,并提供担保、抵押。
二、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根据宁政发〔2009〕22号文件精神,从2009年1月起至2010年内,将失业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由2%降为1%(个人缴纳比例不变)。根据我县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和结余情况,在确保参保人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在2009年内,从2009年5月1日起,将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比例由8%降为7.5%(个人缴纳比例不变),企业工伤保险在现行的缴费比例基础上降低0.1个百分点,生育保险的缴费比例由1%降为0.9%。
三、努力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困难企业安排职工放长假、轮休作业或脱产半脱产培训的,应采取与职工协商约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修改分配制度等方式,适度调整工资支付标准。
因工致残5—10级“老工伤”人员,从2009年5月1日起,工伤医疗费纳入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四、适度提高职业介绍补贴、岗位补贴
职业介绍机构免费成功介绍失业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签订一年期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职业介绍补贴标准提高到100元/人次;其中介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的,补贴标准提高到180元/人次;免费成功介绍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并签订三个月以上劳动合同、按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补贴标准提高到80元/人次。公益性岗位和商贸服务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岗位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
五、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的功能
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承诺在本年度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在2009年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社会保险补贴标准为企业缴纳部分。已享受缓缴社会保险费的企业不能同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对连续五年按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困难情况下组织职工开展在岗、转岗和技能提升培训并参加考核鉴定的,在2009年内可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适当安排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依据《企业破产法》实施破产、法院已受理进入重整程序、职工生活确无保障、以往年度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标准,发给困难职工不超过6个月的生活补助费,所需资金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列支。
六、积极开展就业援助
广泛采集和挖掘空岗信息,建立公益性岗位动态管理目录,公益性岗位资源优先用于满足城乡困难群众的就业需求。通过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台账,开展就业援助,实施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一对一”就业帮扶,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和零转移家庭。延续有关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灵活就业,按我县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方式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足额缴费的,可按我县最低缴费基数缴纳社保费的10%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七、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缓解阶段性就业压力
开展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指导培训,按照每人30元给予补贴;引导和鼓励本县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初中毕业生培训期为一年,高中毕业生培训期为半年,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2009年内分别给予1200元、600元培训补贴;继续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要开展培训,取得相关证书的,享受职业培训补贴。鼓励企业按规定提足用好职工培训教育经费,开展以提升技能等级为主的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稳定性的提高。
八、实行劳资平等协商,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宽松环境
执行企业裁员规定,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应提前30日向劳动保障部门报告。2009年内,企业需一次性终止解除劳动关系50人以上的,应提前15日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困难企业经过多方努力,仍需要实行经济性裁员的,在企业与工会或职工依法平等协商一致后,可签订分期支付或以其他方式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协议。困难企业拖欠职工加班费,如及时、集中支付确有困难的,经平等协商可与劳动者签订分期支付协议。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群体性、突发性劳动争议案件,应尽可能采用简易程序,做到速调、速审和速裁。坚持教育整改与处罚相结合,对企业的违规行为处理做到事前告知,注重整改,实行初犯不罚、轻犯不罚和整改到位不罚,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和谐宽松的发展环境。
九、指导企业合理制定工时制度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指导企业因企制宜制定工时制度,在符合基本条件、方案切实可行、劳动者权益又能得到充分维护的前提下,简化审批程序,县劳动保障部门自受理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为企业因生产任务不均衡调节工时、依法合理地减少人工成本支出,提供就近就便快捷的服务。
十、建立就业失业监测信息直报及应急处理机制
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变化动态监测制度,实施农民工返乡和企业用工情况监测制度,对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监测,重点监测用工人数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数量增减、降薪、放假待工等情况。对因就业和劳动关系调整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各镇(区)和县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做到快速反应,积极介入,妥善处理。要特别重视和处理好关停企业拖欠工资问题,实行欠薪报告制度,凡企业连续欠薪两个月或累计欠薪达三个月以上的,由企业将欠薪情况报所在地镇政府和县劳动保障局;所在地镇政府要加强对欠薪企业的管理,制定相关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