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27 10:1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师范生教育实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教育实习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育实习,使我们(实习生)基本熟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技巧,初步具有中学相应的教学工作能力。
2、通过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
3、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全面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根据现状让我们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4、通过教育实习,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树立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是使命感,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对自己的要求:
1、必须尊重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指导。
2、必须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遵守纪律。
3、要接近、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热情帮助。
4、要按时作息、上课、听课、开会不迟到不早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习内容
(一)、教学工作实习
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说课、试讲、上课、评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
实习期间,必须坚持互相听课和参加教学评议。
(1)、听课
听课不少于10节,做好听课记录,实习结束要上交听课笔记,以备检查。
(2)、参加教学评议1—2次。
师范生教育实习计划20XX年9月2号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踏进了向明中学,我们首先是见了实习指导老师励颖老师,然后励老师带我们去见教导主任,登记完信息后,我们就一起去了励老师的办公室,在那里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该校今年学生等级考试的情况,该校拿了上海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听到该消息后我们是非常的高兴,虽然我们才刚刚踏进这所学校,但是这意味着我们去了一所很不错的学校,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是非常的出色,她具有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
然后励老师问了下我们学校对我们提出的实习要求,然后她根据我们学校的实习要求和自己的教学计划,对我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她要求我们最好每天都能去,去了听课、备课、写教案、还有就是协助她完成moodle里面的题库设计和编号,励老师让我们思考当今课堂老师需不需要使用moodle、怎样使用以及哪些课程适用moodle。
励老师对于我们的教学要求就是两本教材和moodle平台的使用,两本教材分别是:《高中信息科技》(统一模块)和《算法与程序设计》(选学模块)。励老师的教学计划是一个星期两个教案,正式开学后的第一次课是对学生的初态测试,即是学生的摸底考试,来了解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她对我们的要求是九月份听课、写听课记录、然后自己备课、协助她完成moodle平台里的题库设计和编号,10月份开始走上讲台上课。平时没有课的时候让我们在办公室备课、写教案、学习moodle。励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件非常好的办公室,给我们每个人都配备了一个新的一体机,供我们三个办公和查找资料使用,我们三个都非常高兴。
励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该校的机房和实验室,那里有iphone一体机实验室,还有机器人实验室,即将有ipad2实验室,看的我们三个那是一个羡慕,该校现有的设施远远超过了我的本科院校。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励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我的实习计划如下:
首先,协助励老师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少要完成5个教案、10次听课记录。但是我们三个都想听听其他课程老师的授课,所以我们当时问了励老师,励老师也同意我们的想法,她会给我们安排时间、事先和其他课程老师沟通好,让我们去听课的。
其次,因为个人具有当老师的意愿,所以我想锻炼的是自己敢于走上讲台,站在讲台上课不胆怯、不紧张。这个是我最想锻炼的,也是最想从老师和同学那边学到的。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决定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时至今日,免费师范生教育实施已两年有余,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已就读大三,并即将在大三年级第二学年或大四年级第一学年展开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化日益成为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今日,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教育的教学能力培养与训练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历来被视为理论与实践相衔接的纽带,其价值、功用及存在的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有学者指出教育实习的三个基本问题:教育实习应该给学生提供什么内容供师范生学习;教育实习应该运用哪些核心目标来帮助学生学习;教育实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到什么程度?[1]归结起来,三个问题实际上共同指向了一个诉求,即教育实习目标。显而易见,目标在教育实习中意义重大。然而,6所部属师范院校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的设计上是否存在问题?存在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问题?怎样消除这些问题?为此,鉴于理论界对教育实习目标探究偏少的现实,本文立足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试对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存在的问题、原因及重构思路进行初步探讨,以引发研究者对此问题的更多关注。
一、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设计存在的现实问题
1.目标缺乏关注度,流于简单及肤浅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在高师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2]然而当前,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环节在现实中缺乏有意识地当做“课程”来进行精心、系统地设计并加以实施。这种“课程身份”的缺失,一方面导致对影响教育实习目标确立的各方面需求关照不够,如社会对新型教师的呼唤,及免费师范生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等,从而容易使实习目标显得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另一方面它可能导致整个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在没有目标指引、监控及评价的状况下“自然运行”,从而使教育实习被迫卷入实习场所(通常是中小学)的秩序和轨道之中。为此,教育实习未能真正意义上获得“课程身份”,实习目标得不到足够重视,必将全面引发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的降低,以及教育实习诸多价值、功能被搁浅于形式之上。
2.目标缺乏实效度,落后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特定历史时期的课程目标必须代表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保证各方的有效需求。就教育实习目标而言,当前国家、社会对免费师范生具有较高的、不同以往的新要求,免费师范生往往被定位为“未来的教育家”角色。这种变化要求部属师范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对此发展趋势作出必要反应和调整。而以往实习目标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未能将目标置于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教师专业化的框架内进行思考,往往过于抽象,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且有脱离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嫌疑。“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态度的转变。”[3]这就意味着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目标要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展开,深入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目标所具有的指引、激励和评价的功能。
3.目标缺乏清晰度,欠缺可行性与操作性
一般认为课程目标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然而不管是行为目标还是表现性目标,都必须在得到明确、规范叙述基础下才能得到切实地实施。反之,如果目标比较抽象和模糊,就无法真正引导和调控整个教育实习过程,往往使得整个实习容易处于茫然、无头绪的状态。然而,在以往教育实习目标的表述中,频繁出现诸如“素质”、“实践能力”、“基本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一些比较宽泛、不够明确的术语,这不仅导致师范生在目标理解与把握上模棱两可,且在真正实施过程中也欠缺可行性与操作性,最终导致这些目标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得到实现。由此可见,如果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目标继续沿革当前的教育实习目标话语体系,而不作全面深入的重新建构,则不免大大影响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质量。
4.目标缺乏区分度,免费师范生群体特点凸显不足
作为系统意义上的教育实习目标,其本身应当不断趋于开放及变革的态势之中,也只有这样的系统才能对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灵敏和及时的反应,从而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和鲜活力。然而当前,部分高师院校往往为了“省事”“省力”或者“省心”,采用“千人一面”的教育实习目标,简单地沿袭之前的蓝本,而没有现实地关照免费师范生群体的特点以及他们在教育实习中所应获得的不一样的东西。众所周知,国家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其主旨是为了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大多数的免费师范生在毕业之后将直接面向各个省份的农村教育。因此,他们对农村及其教育环境的适应性问题异常重要,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去留走向。毋庸置疑,如果免费师范生培养机构能在教育实习目标中思考这些特殊之处,并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效得到实现,则必然将更好地吻合国家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出发点,也将更好地对免费师范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职业体验和职业引领。
二、优化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设计的思路
既往教育实习目标往往从师范生培养方案中演绎而来,并非真正建立在需求评估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设计而出,为此,其科学性、可行性值得反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要建构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精神的目标体系,必须依靠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1.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建构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地位得到确立和巩固,教师专业发展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当代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之一。”[4]在教师专业发展呼唤下,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教师,是免费师范生培养机构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所谓教师素质被看作是教师拥有的以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5]实际上,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以一种结构形态而存在的。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教师的专业知识;二是对于有效实践运作的自主性;三是基于专业责任所应有的价值与态度。[6]其中专业知识包括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包括教学技巧和教学能力等;专业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伦理等。毋庸置疑,对于免费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不可能的。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师教育环节中的重要一极,其目标必然应该对教师知识、能力和信念等素质培养有所观照。一方面,对免费师范生专业技能,即教学技能的培养依然应该是教育实习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另一方面,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免费师范生热爱教育尤其是热爱农村教育的高尚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感同样不容忽视。
2.以课程开发原理为指导设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
按照“泰勒原理”,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社会生活和学科专家的建议是确立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实际上,“泰勒原理”充分表明课程目标的制定并非是一个封闭运行和固守单一来源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听取多方声音的过程。
泰勒对课程目标确立的论述对当前制定教育实习目标具有较强借鉴意义。其一,在考量免费师范生的需求时,目标设计者可以在实习之前充分评估免费师范生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结构,以及学生对于实习的认识和期望;其二,当前社会正朝着学习化社会方向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提出很多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成为研究者、终身学习者等等,这必然要求教育实习目标对此作出必要反应。只有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才能够把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目标集中到教师专业发展上面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教师。其三,就专家而言,需要咨询长期从事教师教育和教育实习研究的专家,听取他们对于实习的理论设想以及目标预期,这可以保证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当然,通过以上途径得到的教育实习目标,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甄别,使之系统化,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以求更好地引导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
3.从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视角设计教育实习目标
教育实习并非只是师范生直接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对号入座”的过程,也不是用教学实践去验证某种教学理论正确性的过程,更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去教学现场感受真实的教学情境的过程。“教学理论的学习在于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并以此观照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即教学实践。”[7]而教学实践也不是某种教学理论教条式的应用,不是某种教学经验或技能的重复表演,而是“一种与正确计划相联系并坚持正当行为的践行过程,即教学智慧不断显现的过程。”[8]为此,教育实习应当是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有机整合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没有割裂理论与实践,而是“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要求在免费师范生实习目标设计上不能贸然倒向理论或者实践一方,而是力图寻求平衡点,将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学习有机地融合起来。值得指出的是,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在教育实习目标中有机融合诸如乡土课程开发、农村课程资源利用、农村中小学教学手段运用等理论及实践点必要而且重要。
当前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目标所面临的困境,孤立地看,是由于对教育实习目标重视的不够,对免费师范生群体特点的认识不足,以及高校课程的学术倾向等原因造成。然而,如果我们站在课程开发的视角来看,不能不说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缺乏被当作一门“课程”来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为此,提前关注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并从目标入手来开发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课程,必能开创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陈嘉弥.师徒式教育实习之理论与实践[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16.
[2] 张迎春.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3] 陈永明.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85.
[4]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
[5] 黄小莲.教师专业素质建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之谱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
[6]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98:266.
[关键词] 师范生 教育实习 问题 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检验和信息反馈,也是探索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多年来,我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创新发展为宗旨,从教师基本功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管理机制建设等环节入手,对教育实习进行了系统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型的时期,师范生的实践型教学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将成为办学单位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传统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是一次性的、终结性的教育实习。往往在全学程的最后安排六周或八周进行实习。此前没有对基础教育进行了解,没有对教育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没有对教育教学进行实际接触,而是完全依靠高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也是在等、靠中进行实习,由于事前不了解中小学现状,事中缺乏积极性,缺少教育教学技能的多层次训练,事后缺少反馈和改进,很难通过一次性的实习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剧增,更加大了实习的难度。有些学校为了学生的自主择业和管理方便,就开始了“放羊式”撒手不管的实习方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在首届中国教育论坛上明确指出:“师范生一进师范学校的校门,就应该让他们接触中小学、接触孩子,进行专业思想的教育,培训他们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说:“培植教师专业意识、感情和信念应贯穿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不能等到学科专业学习结束后才安排。”[1]叶澜教授指出:“从我国的教师教育实践来看,往往有着自然成熟的倾向,对新任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其成长可能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教育学家提出的解决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问题的一些思路,引发了对高师教育实习与师资培养问题的深入思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高师院校要因地制宜地组织高年级师范生,到中小学进行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可见,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现行的师范生实习方式必须尽快改变,到中小学实习应尽早安排,把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尽可能地融入到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去。
二、调查分析
通过对我院2007届教育实习基地的实习生、实习科目教研组长、指导教师的实习交流座谈和研究者多年来带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我们设计了《教育实习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实习及其它方面的综合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进行,请已经结束教育实习的在校应届毕业生填写调查问卷。另外,对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和学校领导进行个别深度访谈,以全面、准确地掌握毕业前夕学生的实习现状及取得的成效,并通过对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教育实习的几点方法。
(一)教学工作实习调查
教学工作实习是整个教育实习的中心内容。这是由“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的规律决定的。教学工作实习主要包括备课、试讲、上课、课外辅导、作业的检查与批改、成绩的考查与评定等。
1、课堂教学实习情况。
我院实习生基本上能够完成教学工作任务,75%以上的实习生通过4至6周的授课能够掌握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55.6%的实习生能够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80%的实习生能够做到课后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通过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工作。同时,实习生普遍认为在教学目标的阐述、教学重点难点处理和教态方面把握得较好。表1显示,实习生亟需改进的是课堂调控能力、教师基本功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应用等。在实践能力方面,36.4%的实习生还不能很好地将大学期间所学理论知识用于中学课程教学实践,38.2%的实习生不能很好地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需要加强。
2、教师教育课程应用情况。
在访谈中发现,对实习生帮助最大的教师教育课程依次是:教材教法、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同时,大多数实习生提到教材教育课程脱离实际,教育心理学教材陈旧且应用性不强等问题。部分学生还提到教师基本功训练等问题,有的认为最应大力加强的教育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材教法。
(二)班主任工作实习调查
班主任工作实习是教师教育实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班级日常管理、班风建设、个别教育和家庭访问以及处理偶发事件等方面的实习。在接受调查的360名参与教育实习的学生中,有320名学生参加了班主任工作实习,占实习生总人数的88.9%。
表2可以看出,我院学生基本上能够胜任中学班主任工作,能将在校期间习得的教育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巧,在制定班级计划、组织班级活动和处理偶发事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锻炼。家访是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在调查中75%的实习生在整个实习期间没有进行过学生家访,25%的实习生进行了1至3次家访。
在问及“对班主任工作实习帮助最大的人是谁”时,55%的实习生选择“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另有26.1%的实习生选择“实习组同学”,18.9%的实习生选择“师院指导教师”。由此可见,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实习生班主任工作实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我院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是很明显。
(三)实习指导教师调查
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包括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两方面参加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的教师。这两部分指导教师在实习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情况。
我院15%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对他的教学工作指导责任心强,37.5%的人认为一般,40.5%的人认为较好,3.0%的人认为差。关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10.5%实习生认为强,46.5%的人认为较好,38.0%的人认为一般,还有5.0%的人认为差。整体看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提高实习教学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综合素质仍有待提高。
2、师范院校指导教师情况
关于我院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工作,11.0%的实习生认为针对性强、有帮助,26.8%的人认为针对性较强、较有帮助,36.2%的人认为针对性一般、有一定帮助,15.5%的人认为针对性弱、帮助较小,10.5%的人认为针对性差、帮助很小。可见,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我院派出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得不是很充分。同时,从访谈中得知:实习生最想从我院派出指导教师得到指导是“如何上好课”,其次是“如何尽快适应实习生活”。因此,我院指导教师应着重从这两方面加强对实习生的指导。
(四)综合调查
1、编写教案和运用教法情况。
通过对我院实习生所写教案进行抽样分析,发现教案书写缺乏新意,课题内容系统性不强,对基本部分的内容比教详细,而对准备导入部分和结束部分过于简单。运用教法针对性不强,不能结合中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预设性备课。对课堂教学中可能生成的问题不能预见性思考,暴露了实习生对课堂教学方法与教育技能理论掌握程度不够。因此,实习生还应在备课技能上下功夫,并且不断努力探索与积累课堂教学方法。
2、组织教学与新课程认识情况。
合理的课堂组织与教法是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途径。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实习生对于教学常规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调查表明,在课堂组织教学中,有24%的实习生能够比较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及顺序,并能够因时、因地、因人而改变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手段顺利地组织教学。然而,有5.5%实习生随意变通教学步骤和内容,课程内容组织与目标不一致,脱离了教学实际。从调查中还看出,只有44.4%的实习生对新课程理念有所了解,大部分实习生不了解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内容,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听说过课程改革。
三、几点思考
(一)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与中小学校的广泛联系
教育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师范院校单纯的教学行为,而是牵涉到中小学教师、学生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关系。由于师范院校和地方行政部门及中小学教育没有隶属关系。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地方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之间的协调,激励中小学校积极参与教育实习工作,同时借鉴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经验,努力开设并推行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实习基本经营模式。首先,师范院校应尽可能发挥自身优势,在资金、设备、技术、信息、师资培养上给教育实习基地以帮助和扶持;其次,将职校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基地与职能教师的实践培训整合;第三,依托高校教学科研力量,联系当地优秀教师成立区域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履行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师职能培训的职能;第四,中小学也可选派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进大学校园去选修课程,优秀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或中小学教育管理领导甚至可以走上大学讲台,客座讲演实践课程或阐述基础教育工作的内涵。
(二)增加教育实习时间的比重,实现教育实习环节全程化
教育实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学习环节,更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和教学实践调查等内容在内,并由此形成的大教育实习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全程教育实习模式,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程化,强调在整个大学期间进行多次教育实习。即:由表及里的见习、讲习、实习“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据此,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上应分三次进行:第一次是入门“见习”阶段,安排本(专)科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在修完教育心理学课程之后,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在一年级下学期开学初就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参观,进行为期1周的职业感受活动;随后,还要分两次到中小学进行3周的入门教育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到多所中小学去充当在职教师助手,进课堂观摩,实地体验和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熟悉和积累教师职业技能。第二次是模拟“讲习”阶段,应安排并贯穿于大学本科二、三年级(专科二年级),在修完教育技术学课程之后,时间为二个月左右。第三次是应用“实习”阶段,安排在本科四年级(专科三年级)上学期,在修完教材教法课程之后,时间为三个月以上。可选择三种基本模式推进教育实习:一是顶岗支教型教育实习模式,二是委托自主型教育实习模式,三是分散定点型教育实习模式。本阶段强调“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以上,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学校管理工作能力和进行独立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使学生既成为善于思考的研究者,又成为胜任、称职的教育工作者。[2]
(三)规范实习管理机制,加强教育实习质量监控
实习期间,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教育管理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的教师跟随实习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现场指导,要从教材教法、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的角度去指导实习生。首先,制定指导教师选派标准,强化责任意识,并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与指导工作。;其次,由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委员会组建教育实习巡查组,在实习过程中分两次深入教育实习第一线督促巡查。第一次在实习工作开始阶段,主要检查各实习基地实习工作落实开展到位情况,解决存在问题。第二次在实习工作中针对课堂教学与班主任工作等实习内容,依据实习目标及考核细则进行听课、调查、考核与评价,以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实效。第三,成立实习生同伴教育成长小组,动员并推荐有责任心、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与教育实习的自主管理工作。在每个实习基地成立实习生工作队,选派一名队长,负责实习基地的教育实习日常工作,并结合实习任务需要,分别成立课堂教学教研组与班主任工作学管组,在高校带队老师与基地现职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集体研修,善始善终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第四,建立教育实习指导中心,下设培训、实践、督导、调研四个部门,共同做好教育实习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
(四)丰富教育实习内容,进行全学程综合规划
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经验,丰富实习内容,拓宽实习范围。从教学准备,从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实施和评价,从课内到课外,从学生到老师到家长,要让师范生了解并参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培养未来的合格教师,更要对师范生从新生入学第一天起即行实施,包括教师职业理想和信念教育,教师基本功“三字一话”训练。
(五)重视教育课程建设,加强实习前的教育理论准备
我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一般仅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所占学时在所有课程中的比重不到6%。因此,在强化专业教学的同时,一方面要增加教育课程的教学时效,使其占总课时比例提高到15%左右,达到国外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要改革教育课程内容,教材教法课应与新课程改革联系,教育技术学应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联系,以克服教育课程理论与中小学实际脱节的矛盾。[3]同时,要加强教育实习与教育课程的结合,通过实地参观、见习观摩、优质课案录像分析、微格教学等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活动,引导师范生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善于在实践中消化所学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信念和行为,使教育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理性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必须看到,师范生教育实习直接涉及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思想、办学观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计划的调整,其效果关系到师范院校改革的成败。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教育实习工作对师范教育、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认真反思和研究高等师范院校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探索与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实习模式,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寻找新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晨光.师范生教育实习应尽早安排[N].中国教育报,2007―9―25日(第一版).
20xx年9月9日至10月30日,我在安顺市第六中学七(2)班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实习。实习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在原任指导老师武老师和班主任孙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教育实习任务。
实习期间,在武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总计听了8节课,上了32节课。教学实习中,总的来说,我能认真备课,所设计的教案规范准确。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能当堂消化、巩固,教学重点突出,明确,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课外辅导耐心细致,批改作业仔细认真,还经常请武老师指出缺点和不足,以不断地提升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上一堂课容易,但要想上一堂精彩的课很难!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在教学之前,我都认真听了指导老师的课。从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我都准备好每次课的详细教案和课件资料,并全部交给指导老师修改。
实习期间,作为实习班主任,每天课间操时维持秩序,监督到位,耐心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节期间,我在班主任孙老师的指导支持以及学生的积极配合下,筹办了以"尊师重教"为主题的班刊展览活动,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极大肯定。
在整个实习生涯中,我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情。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受益匪浅,为以后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时间把握不当,不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常常出现疏漏的地方,给学生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所以,我想,作为一名师范生,要真正走向了工作岗位,还需要自己以后两个月的实习不断地努力实践,追求进步。
实习尽管辛苦忙碌,但却是对我人生的一大有益的尝试和磨练。最后,我要特别感谢辛勤指导我的武老师,是他让我学到了很多的教学知识,使我从稚嫩的教学走向了成熟的教学。同时,我也要向指导和勉励我的孙老师以及六中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关键词: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体制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院校的重要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健全的管理体制是不可缺少的,它是教育实习得以顺利有效开展的保障,也是评价师范生培养院校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实习管理主体单一,监督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使得教育实习管理体制过于松散,教育实习陷入流于形式的困境。建立健全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增加对教育实习的重视程度,是师范生培养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共同职责,也是教育实习取得成效的关键。
一、师范生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主体单一,缺少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教育实习的管理主体是师范生培养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三者的协调配合是教育实习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主要是由师范生培养院校负责,包括实习学校的选择、实习工作的开展、监督和评价等,而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则很少甚至没有参与实习管理。这就造成管理主体的单一化,不仅使师范生培养院校的管理任务过重,而且难以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积极性,也难以得到中小学校的积极配合和支持。很多中小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对实习生的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实习学校的不配合,不仅加大了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难度,也使教育实习的质量令人担忧,实习生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不容乐观。
(二)监督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教育实习管理主体的单一化,师范生培养院校在教育实习管理过程中,不免存在很多的疏漏和不当之处。其中,教育实习监督和评价体制不健全是最突出的表现。一般来讲,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形式,以集中实习为主。但受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实习经费、实习生的自觉性等因素的限制,师范生培养院校对教育实习的监控存在较大的困难,对实习生是否真正参与教育实习、指导教师是否尽心指导实习生、实习成绩真实与否等缺乏有效的监控。而且,教育实习评价对象主要是实习生,而对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评价较少;评价内容过于单一,主要依据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调查报告等静态性的文本,缺乏对实习生上课质量的动态考察和监控;教育实习评价标准主观化严重,几乎所有的实习生都能通过教育实习,而对实习生的真实水平缺乏准确的鉴定。监督和评价体制的不健全,管理主体的单一化,导致教育实习工作陷入流于形式的困境,难以真正的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二、 完善教育实习管理体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鼓励多主体共同参与教育实习管理
教育实习并不仅仅只是师范生培养院校的责任,而是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师范生培养院校的共同职责。只有三者协调配合,共建共创,才能保证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和良好成效的取得。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行政调控能力,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和支持。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现实需要制定相应的教育实习制度和规章等,为教育实习提供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适当增加教育实习经费,改善教育实习条件,增加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补助,调动师范生培养院校、中小学校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此外,鼓励师范生培养院校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并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政策、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帮助。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中小学校与大学合作,争取多管理主体的共同参与,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多主体的共同参与,不仅有利于教育实习管理体制的完善,最主要的是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实习的效能,提升实习生的角色适应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构建完善的监督和评价体制
教育行政部门在明确各管理主体职责的同时,组织成立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师范生培养院校和中小学共同参与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教育实习工作的组织、监督和评价。该领导小组与师范生培养院校的教育实习领导小组的区别在于,其主要职责是统筹区域内的教育实习工作,监督各师范生培养院校的教育实习开展情况和质量。同时,监督中小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实习指导工作,督促中小学校和指导教师接纳和指导实习生,切实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加快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步伐。此外,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对中小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体系,将教育实习工作效果纳入对中小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指标之中,增强学校和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当然,师范生培养院校和中小学校也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将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意识,加强对教育实习工作的管理,保证教育实习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孙小梅,赵建华.我国高校教师教育实习管理模式之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10):54-55.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校的数学专业师范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应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一席之地,而数学教育实习恰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的平台。首先,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的体现,也是全面检验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必要措施。其次,教育实习是实现本专业目标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师范生能否顺利完成教育实习,达到实习的基本要求,对于奠定他们将来的工作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教育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有关部门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着误区
首先是相关政府部门,虽然每年各地政府均鼓励大专院校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但是具体的措施却并不多,资金投入也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单位即使同意大学生前来实习,但由于数学是贯穿小学至高中的三大主科之一,为了不影响成绩,在很多方面都不会让实习生“放开手脚去干”,因此,实习的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缩小,数学教育实习难以真正达到目的。
2.学校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加教育实习方面存在着误区
许多高校的管理者在谈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总是只重视它在其他方面的作用,而忽视它对就业所产生的推动作用。首先,传统的“应试”教育观点把课堂认为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认为实践环节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或有益补充,因而重视不够。其次,随着三本、专接本学历的认可,高校盲目地扩大生源,一些高等师范院校根本无暇顾及专接本学生的教育实习,而只是安排了短短的校内实习,虽然有教法老师的悉心指导,但毕竟面对的不是真正的学生,课堂也只是一个模拟的环境,教具提供极为有限,试讲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倍受限制,因此数学教育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3.从学生层面来看,数学专业师范生自身也存在着误区
有些大学生完全没有想到要为自己进行一次职业锻炼,从现在做起,有目的地寻找一些有益将来就业的社会实践岗位。从来没有想到要为自己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为自己做一次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而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教育实习的时间便变成了回家帮忙、去看朋友或外出休闲等放松的时间,完全没有就业紧迫感,也就更谈不上数学教育实习了。
二、改进数学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的对策
1.重视数学教育实习,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1)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明确领导者的具体职责。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制定支持大学生教育实习实践的政策和具体措施,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新闻媒体在此问题上责无旁贷,应大力宣传有关政策法规知识,全面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实践的关注度,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氛围。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师范生不但具备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其在校学习期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数学教育实践,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掌握实践的技能技巧。
(3)加强管理,强化实践育人意识,不断完善教学实践体系。各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不断改革教学实践内容,拓宽教学实践范畴,整和教学实践资源,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教育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把就业率作为检验社会实践成果、教育实习成果的重要指标。
2.数学专业师范生应在实习工作中严格自律、积极进取
在教育实习过程当中,实习生要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端正实习态度,对每一节课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写出完整的教案,认真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试讲熟悉教案。
实习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全力投入到教育实习工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做到教态大方,能适当运用数学原则与方法,达到讲解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流畅、板书规范、举例确切、内容无误、教学效果好等基本要求。实习生应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实习后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应争取观摩其他年级、其他学科的课,以全面学习学校老师的教学经验。
实习生要自己自始至终完成好所承担的实习任务。此外,还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深入班级关心学生,协助班主任开展工作,并为班级建设提出有益建议。
3.合理安排数学教育实习时间
数学专业所招收的师范生,一般分为本科(包括三本)、专科、专接本三个学历。其中本科的学制是4年,专科有些学校是2年,有些则是3年。因此,专接本的学制一般为4或5年。大学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安排时间一般都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年,时间大约是4月到5月之间,长度为一个月左右。此时,有的师范生正面临着就业,奔走于一些大大小小的招聘会;有的学生正面临着考研复试,忙于紧张的复习;其余的学生也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和四、六级考试。所以,大多毕业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准备教育实习,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进行教育实习。因此,笔者建议教育实习的时间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安排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时间为两周即可,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及早给自己定一个职业规划,及早为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心理准备,并及早发现自己与一名好老师的差距,从而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缩小这种差距。第二次教育实习应安排在修完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教法课之后和考研准备之前,时间为一个月左右。通过第一次的实习奠基与不断的努力,师范生便可在这次教育实习中大显身手,挑战自我。
4.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应以就业为导向
时至今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很多高校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各校的相关教育也是五花八门,或偶尔请一位社会名流来做一场报告;或在大学生毕业前夕和招聘会前夕,由有关领导进行一次动员,开展一些给学生求职应急的就业教育。可以说还未步入正轨,学生也无法把握宏观就业形势,对社会适应能力差,对就业的艰难性也认识不够,准备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就业率的提高。
目前,实习基地学校普遍对教育实习不重视,在唯升学率至上的大背景下,学校担心实习生上课会影响教育质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担心教育实习会影响教学效果,导致孩子成绩下降。广大教师普遍感觉实习生幼稚,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教育实习现在面临极为尴尬的局面。广大实习生在实习学校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批改作业,日复一日地做着机械式的琐碎工作,登上讲台上课成为极奢侈的事情,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那么,如何加强教育实习建设呢?
一、健全教育实习基地学校的实习管理制度
教育实习基地应做到,一方面加强对教育实践的管理,制定、健全教育实践的管理制度,指定专门人员对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对指导教师进行考核和选定, 全面检查和监控教育实践过程。指导教师应该时常深入实习生中,了解实习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及时地进行反馈,不断地改进实习工作,鼓励实习生与在职教师之间互相协作、相互学习,使得指导教师乐于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实习生更多的帮助,引领实习生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做好与高等师范学校的沟通,将实习生反应的问题及时与高等师范学校的领导进行沟通,使得高等师范学校的有关领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对实习生的教育指导活动中,给予实习生更大的实习空间和实习帮助。
二、健全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机制
从大学和实习生对指导教师的评价来看,很多时候,实习指导教师是否让实习生走上讲台,让实习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应该尽力体现对指导教师群体和个人的尊重。一方面,教育实习活动的安排多倾听指导教师的意见,指导教师培训课程的内容多考虑教师的愿望和需求;另一方面,尽量让中学指导教师也参与教育实习相关决策的制定过程中,充分体现中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个人专业发展的价值。此外,要把教育实习同中学指导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研讨会、教师培训等方式为指导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帮助其实现职业梦想。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尊重感增强了,心理上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参加实习生指导工作。
三、实现对实习生教学实习的个性化指导
实习生是教育实习指导的对象,帮助实习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实习的主要目的。实习生的个体需求是影响中学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的最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人成长经历、教学技能、教学观念千差万别,为了取得好的指导效果,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生的个体状况,适当调整自身角色和指导策略,“因材施教”,那些能够满足实习教师需求的指导方法的指导教师角色是最成功的。
四、创建理想的实习生实践空间
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实习生参加教育实习,在实习基地学校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减轻对真实教学环境的不适应感,增强从事教师职业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教学技能,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教师在教育实习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学实习指导教师是实习生眼中的“教学技巧大师”“经验丰富的前辈”“可以效仿的榜样”,因此,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实习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明确指导教师的角色、指导策略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教育部门更好地安排教育实习工作,协调“师徒”关系。中学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指导教师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认同、实习基地学校重视程度、社会的需求、实习生的个人素质,这些因素导致指导教师角色和指导策略的多样性,应更好地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增添中学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实习指导工作的动力和信心,为实习生提供更多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空间。
实习生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第一次参加到现实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新生代教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为之奋斗、勇往直前的斗志和信心。教育实习中,实习生把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求知精神带到实习学校,增添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因此,作为教育实习基地学校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加强探索创新,为师范实习生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教育实习;英国;“三明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019-02
一、普通高师实习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在校生毕业之前能够得到最全面、最真实、最权威、最准确的中小学教改情况的信息源。可以说教育实习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目前我国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涉及到教育实习所占课程学分低,实习地点落实难,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还在于教育实习时间短且集中。
我国教育实习的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短而集中。在时间上,我国的教育实习在各校教学计划中本科一般为6~8周,只占其总时间的5%,专科为4~6周,其中要除去实习前一周的准备时间以及实习后一周的总结时间,实际实习时间仅仅才一个月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即集中在大学四年级秋季。而外国的实习则相反,英国非常重视实践体验特别是教育实习对教师发展的作用。首先是绝对时间长,即教育实习的时间几乎占了全学年的1/3,二是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教育见习分散于1~3年中,而教育实习集中在某一个学期。英国的教学实践不仅有教育实习,还包括各年级段中的教育见习,时间一般在20周以上。学生在至少四年的实习过程中,要在多所不同的合作学校见习、实习。低年级每周半天到中小学见习,以了解中小学实际,熟悉和积累教师职业技能。高年级的实习则强化“重负荷教学训练的特点”,实习生需承担教师工作量的1/3,以获得足够的教学经验。不仅实践体验的时间长,而且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经过各方面文献收集与整理总结,现把英国对师范生“学校体验”时间作的明确要求列于下表1[1]。
短时间的实习只能让实习生完成几节课的教学或者配合中学班主任做一点工作,而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全面掌握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家访等,则根本无法落到实处。这样,在师范生和正式教师之间缺乏一段重要的体验、尝试、适应、熟悉、提高的自我培训阶段。这就把教育实习从整个高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使教育实习成为高师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不能很好地将教育实习贯穿于高师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与高师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
二、英国的“三明治”教学
美国学者研究总结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2]培养反思型教师,必须从教育实习开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模式。所谓“三明治”教学,即是指在校学生到企业实践,并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学教师合作讲授有关课程;“三明治”教学又可分为“厚三明治”教学和“薄三明治”教学。前者指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先在企业工作一年,在后三年课程的安排上着重于实践性课程;后者指学生采用工读交替的方式,先在学校读一年,第二、三年安排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全在学校。基于我国的国情,笔者认为可参考“薄三明治”教学模式。
从表1可以看出,在培养模式上,英国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要求,幼儿教师有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3年或4年制的本科,另一类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证书,我国目前只有前一类,后一类主要是针对非师范生的,英国不仅注重师范生的实习,对非师范生的实习也很重视;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都有两类培养模式,一类是一年制(3+1)本科后教育证书,同样是针对非师范生的,另一类是2年制的培养模式,其中包括2年学科专业,2年教育专业,后两年更加重视教师技能方面,这是英国教育注重教育理论和教育体验结合的体现;在实践体验上,师范类幼儿教师实习时间需要达到32周,非师范生类幼儿教师也需达到18周;小学教师非师范生需达到18周,师范生必须达到32周,而中学教师非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也需达到24周。更多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出更加合格优秀的教师。
三、 英国的“三明治”教学对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启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而且对师范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培养符合新课改的新教师,针对目前教育实习存在问题亟待解决。我国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短和集中,笔者参照英国的三明治教学提出了相应建议,主要体现为延长实习时间,将教育实习与教育理论课结合起来。
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的时间短而集中,应参照英国的教学模式,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习。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需要,我们可以将见习与实习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次排在第二学期,时间为2周,以观摩、听课为主,并结合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参与中学教学改革的调研;通过见习班主任工作,观察了解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写出相关的教学论文或总结。第二次安排在第四学期,时间为4周,结合所学的学科教学论和其它课程,以听课、讲课、评课为主,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讲三节课左右,协助班主任工作,参加学校日常工作的管理。第三次安排在第六学期,实行集中实习,时间为10周,主要实践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学科课外活动的指导、班集体管理和个别教育以及教育调研等,实践的主要方式有讲授、指导、调查和撰写报告。这期间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综合地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和提高独立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通过对中学教育现状的考察、体验,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和认识,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通过对中学教育现状的考查与研究,形成对教育现实的初步了解,培养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方法。以往的教育实习都安排在第七学期,笔者认为,第七学期可以安排一些教育类的课程,不能仅满足于传统的“老三门”教育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可以在师范生实习阶段结束之后,带着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再来结合具体的教育类课程进行反思性的学习,比如,中小学心理学、中小学教育学、中小学教师技能、班主任管理等学科。
我国师范生的培养还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换句话说,本科阶段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该不同。笔者认为,本科阶段的师范生应该注重第二、第四、第六学期的见习与实习任务;硕士阶段在本科充分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再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学习;博士阶段则需更加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旨在以更加殷实的理论指导实践。
在对初任教师的要求上,我国要求不同年级的老师需要有相应学科的教师资格证,据调查,师范类毕业生毕业之后一般都会直接拿到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生类的学生相对难一点。相对美国、英国来说,我国教师资格证的获得要容易得多,在教育理论和职业体验上的要求都比外国的要求要低。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教育实习,不再是师范院校单方的任务,而应是高师院校与实习学校共同的责任;不应仅着眼于提高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还要促进实习学校教师的发展;不仅要改善高师院校的教学质量,还要促进实习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2]一方面加大对合作的中小学的资金投入,多方联系,力求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要一年一个实习点。另一方面高师学校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个基地是大学教师、实习生和中小学教师共同的活动场所,实习生成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之间联系的枢纽。大学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基地进行实证调研,中小学教师可以在此进行交流、讨论、学习,提高行动研究的能力,比如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就和银山中学建立了合作关系。
还需要考虑的一点就是师范生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实习生的就业率。这样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师范生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可以减轻师范生心中的焦虑,由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和考研的时间冲突,如果能以“准教师”的身份任教,在实习过程中责任心则可以大大加强,有效的提高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赵国金,高艳梅.普通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2):19-21.
论文摘要:通过对物理专业师范生多年教育实习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实习生由于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同时,分析了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找到了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途径.
教育实习是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为培养师范生形成独立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门课程,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川。同时更是培养师范生从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根据笔者的了解,我院物理专业实习生在近年来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不大,特别是面对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他们对中学物理教师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缺乏了解,直接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和今后的从业。因此,对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分析实习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对于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提高今后的教育实习效果,促进高师教育改革,己成为师范院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这是一项非常紧迫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1.教师职业技能对教育实习的影响
1. 1.在课堂教学方面
由于大学、中学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同,加之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因此,许多实习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中学内容有些脱节,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致使在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方面欠缺合理性。
1. 2.在板书板画方面
由于平时师范生在这方面注意不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板书写错、板书设计不规范、不合理等现象,特别对于物理专业实习生来说尤为突出,如图形、图像画不好将导致讲解相关知识点或练习题时讲不清楚。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 3.在教学语言方面
部分实习生由于地域差异,方言严重,普通话不够标准,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语句常带有语病,加之初上讲台,教态不自然,致使许多学生都不适应,很难听懂。于是就不想听,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1. 4.在教具制作方面
物理教学往往需要利用一定的教具进行演示或讲解,而他们在教育实习过程中都显示出教具制作方面的无能为力,致使在教学上许多能进行直观讲解的内容缺乏直观性,学生于难理解。
1.5.在教学手段方面
许多物理专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致使许多知识点费了很多劲也未讲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实习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实习生的专业知识不够,而是由于实习生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还体现了实习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缺乏。
2.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
2. 1.部分师范院校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技能课程设置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下,部分师范院校的办学方向更倾向于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以适应社会要求和满足学生的兴趣。这在相当程度上忽视和削弱了师范性课程的教育力度,有些涉及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学科课程少之又少,基本上还是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虽然部分师范院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技能训练课,比如:书法课、普通话课、职训课等,但是在课时的安排上又大幅度减少,且实际重视程度不够,或只是重视毕业时的竟聘上岗,如我校的说课练习等,但上岗后往往是后劲不足。
2. 2.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缺乏中学教育实践经验
职业技能训练课的任课教师中,虽然有相当一部分是搞教学法的,但普遍还是存在缺乏中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尤其是缺乏对中学教育最新动态的了解。而有的师范院校,在任课教师的配备上也缺乏合理性,如:有的上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师,并不是专门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专业人员,他们缺乏对专业课程内容的掌握,而有的上专业教材教法课程的任课教师则对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会对学生进行实践性的教育了。在调查中发现,在讲述《教育学基础》课程第七章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内容时,老师讲解一些概念和要点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学习,而学生对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又没有多大兴趣。如果任课老师在讲授《课堂教学设计》内容时,适当地穿插一些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或者是讲解一些如何应对课堂中遇到的突发问题等,这样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授课的效果,这无形之中影响了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效果。
2. 3.中学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的经验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唯一较为正规、较长时间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都有专门的中学任课教师指导,然而,有许多中学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教材教法、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指导实习生发挥教师职业技能方面就有些薄弱。例如,在实习过程中,有的实习生问及指导教师:课堂教学相关环节的设计是否需要写成完整的教案,通过审阅合格之后再上讲台。而有的指导教师虽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却说不清楚具体有哪些课堂教学环节,因此,对实习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也就忽略了。要是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在经过相应的培训之后再来指导实习生,那么,实习生将会有很大的收益。因此,这个因素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2. 4.“老三门”课程实质上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部分任课教师在“老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存在教学内容空洞、陈旧、乏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许多教师在授课时只是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并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训练。例如,拿我们物理学专业来说,学生反映大三下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学法》和大四上学期开设的《中学物理教材分析》这两门课程,虽然有专业的教师任教,但都是在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唯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机会就是让每个学生准备十到二十分钟的演讲稿到讲台上练习试教,虽然也有收益,但并不明显。因此,部分学生建议老师讲解大量有关中学物理学习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可是,老师却说由于多年没有上中学物理课,自己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许多知识点很难把握。因而,教材教法这门课程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取得效果,这也成为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因素之一。
2. 5.师范生自身缺少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要学习很多专业课程,学习负担很重,三笔字、普通话的练习时间确实很少,而有的学生要准备英语过级考试,要准备考研究生,他们每天都在读英语单词,看语法书,看专业书,做高等数学题,所以,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十分宝贵,分秒必争。而且,还有些学生则认为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额外的负担,除规定的训练时间外,都不愿意花专门的时间去训练,且每次规定的练习也都敷衍行事,不认真去读、写,或者根本就不去练习,根本达不到训练的目的。由于疏于训练,职业技能也就相当缺乏,以致于影响教育实习的效果。
2. 6.师范生缺少学习先进教学手段的机会
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进入中学课堂,利用幻灯片、投影仪、电影、无线电广播、电视、录音、录像和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中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日益走向普及。而作为未来的教师,他们必须学会驾驭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并运用自如,才能有效地引导中学生学习,才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胜任教师一职。然而,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大多实习生都采取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很少有实习生运用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育、教学活动。问津才知道,有许多师范生都不会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之部分实习学校没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实习生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机会大大减少,得不到适当的实际训练。
在讲述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八节《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当讲到频闪照片时,由于书本上的图例中显示的是一连串的小球,许多学生就误以为是同一时刻不同小球的运动位移,加上书上的理论解释过于简单,这让学生一时之间难以理解。试想:如果实习教师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演示教学,就可以清晰地表象出一个小球下落的动态效果,这能使学生获得更多丰富、鲜明的直观表述,从而让学生易于接受。由此可见,师范生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给教育实习带来一定的影响。
3.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构想
通过分析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缺乏的原因,我认为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 1.更新指导思想,促进高等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配套改革
高等师范教育的生源来自中学,毕业后,他们的主要就业渠道是中学,因此,高等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和深入研究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主动积极地进行自身的教育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高等师范院校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力的措施,激励教师及有关人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特别是要创造条件,促使担任中学课程教学论教学的教师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一线。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始,已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每位教学法教师每学期必须到中学听4节课,参加2次教研活动。当前,要着重研究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一系列问题,研究我国中、小学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以利于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全面突出师范性,培养符合基础教育实际并深受欢迎的创新型、素质型师资。 3.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增设技能训练课
目前,师范院校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虽与综合大学有区别,但总体看来,师范性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教育学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师范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学习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意识不到当一名教师究竟需要何种能力和技巧,正如已经毕业的师范生所说:“学过的没有用,有用的没学过。”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把有关的教育学科课程贯穿师范专业学习的各个学期。这些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班级管理学、健康教育、高校美育等,其中一些应作为必修课程。二是要解决好“处理教材的能力偏低”这个突出问题。中学教材教法课的设置必须加强,增加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让师范生在中学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下,通览中学教材、熟悉中学教学大纲的机会。这样,师范生就能在走出学校大门之前,就对将要教授的中学课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重点、难点。另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师范生撰写某些内容的教案,配合教育实习,试教某些章节,及早取得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三是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始终贯穿在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如,一年级上学期开设普通话训练课,并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就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经常营造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让普通话比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带动另一部分普通话较差的学生。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演讲课,演讲的内容不要泛泛而定,要具有教师的工作特色,可以选择主题班会、时事讲话、模拟家访、批评犯错误的同学等作为演讲的内容;二年级主要开设书法课,写好“三笔字”。粉笔 字、钢笔字是教师最基本的技能,在授课中,不仅要教会怎样写好字,还要教会如何辅导中学生写好字;三年级主要开设现代教学技能训练课,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如,制作幻灯片、制作电子课件、制作教 学光碟等;另外,也可以开设有关练习写教学计划、写教案的课,有助于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运用自如。四是加强中学物理教法实验的训练。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结合实验讲解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因此,院系对中学物理教法实验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五是在《中学物理教学法》和《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内容,使物理专业师范生更好地适应现行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要求。
3. 3.进一步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
目前,多数师范院校十分注意“三笔一话”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在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方面,由于受重视程度、具体措施、设备条件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实习生的实际运用水平参差不齐,极少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捉襟见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应在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大量开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课余活动。一是开展有关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关讲座、讨论会等,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如,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水平不能只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还要加强规范的物理语言的训练。二是提倡师范生自己组织到中小学进行观摩学习,也可以组织指导中小学生开展课余活动,如,帮助他们举办演讲比赛、文体活动、办黑板报等,这样,既能丰富师范生自己的课余生活,又能学习指导课外活动的技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加强课件制作方面的相关软件的学习。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己经被广泛应用,所以对相关软件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如Powerpoint2003中文演示文稿、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Photoshop6.0图像处理等。四是举办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的活动,如,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课堂教学设计”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教具制作”比赛等,以增强师范生自我训练教师职业技能的自觉性。五是开展以“我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为主题的综合训练活动,让师范生通过讲、写、画、礼仪等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来塑造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以此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更加具备教师的风格。
3. 4.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一、紧抓关键环节,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以来,学校师范专业每年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在一本控制线30分以上,生源质量较以往有了明显提升。为了更好地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目标追求,近年来,学校专门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和教师教育办公室,定期召开免费师范生培养工作专题会议,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各个关键环节的目标要求进行认真论证,大力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工作。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科学习阶段所形成的良好专业基础和发展潜能,对于师范生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入研究教师教育发展趋势,认真总结多年来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念和通专结合、文理交融的原则,积极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进校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培养,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并完成教育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校级精品课程100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通过建设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力争使免费师范生经过大学四年的本科学习,具有厚实宽广的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2.建立专业机构,强化免费师范生教学能力
为了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实践能力,学校以建设“国家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为契机,组织精干力量,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建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积极创新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理念和思路,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语言文字表达等多个方面,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从教能力进行专题培训与测试。同时,学校每年举办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通过教学方案设计、说课、模拟授课和现场回答评委提问、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等环节的实践演练,使免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与提升。
3.设立创新项目,提升免费师范生研究能力
作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学校,学校十分重视免费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还建立专门的研究基金,实施“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支持师范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学术研究,培养初步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各院部和职能部门也从不同层面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学生处从2010年开始设立“大学生勤助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目前已经立项132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设立“大学生开放性实验基金项目”,从2007年至今,立项611项,目前已经结题505项。这些工作的实施,有效地培养了免费师范生的学术研究意识,促进了其研究能力的提升。
4.开展理想教育,培养免费师范生从教信念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立志从教、终身从教”的职业信念,四年来,在免费师范生新生入学后,学校不失时机地启动以“坚定理想、牢记使命、立志从教、快乐启航”为主题的“免费师范生入学教育活动月”,围绕“理想教育――西部基础教育现状与师范生使命”“励志教育――做人民的教育家”“专业教育――我的大学”和“成长教育――快乐启航”四大主题,在免费师范生中开展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特色鲜明的入学教育活动。学校举办“教师教育论坛”“基础教育名师讲堂”“博雅讲坛”“启梦教育论坛”,同时,学校在大学二年级,为免费师范生开设《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大学三年级开始,结合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做坚定的教育工作者。
5.注重人文教育,提高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
学校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免费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制订《大学生必读书目考核办法》,推荐30种“教育名著阅读书目”,引导免费师范生充分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师范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人类已有的教育文化奠定应有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古诗文吟诵活动,鼓励免费师范生背诵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学名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积极开展“晨读经典”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正确理解经典名著的文化内涵;理工科基础教学部和人文社科基础教学部分别举办“博雅讲坛”和“启梦教育论坛”,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加强制度创新,保障教师教育培养质量
制度建设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保障和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学校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
1.推行“教授接待日”制度,创建全员育人氛围
2009年,学校实施“教授接待日”制度。校内各学院每周至少安排两个单元时间,在相对固定的地点,由教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心理及学业等方面存在的困惑。通过教授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和沟通,启发学生尽早形成学术研究意识,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悟从师者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和教学风格,“教授接待日”制度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近三年来的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强化了广大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调动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了良好的全员育人氛围,而且对于培养免费师范生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实行双导师制,促进师范生专业成长
为了强化免费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提升其从教专业能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地聘请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大学和中学教师,共同担任免费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并从不同角度帮助师范生逐步提升学科专业和教师专业的知识与理论水平,为其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奠定应有的基础。同时,学校还专门设立“专家导引室”,坚持每周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学生面对面讨论学习和生活问题,增长学生见识,开阔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3.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免费师范生学习动力
为了营造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校坚持每学期对免费师范生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进行统计比较,对于品学兼优的免费师范生给予奖励,提供多种奖学金,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选派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和深造;对于学业成绩较差的免费师范生给予警示和督促,对于学习动力不足、挂科较多的免费师范生,及时进行学业劝诫。学校还建立本科专业分流制度,实行入学一年后专业分流模式,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这些激励与约束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采取切实措施,提升教师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免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校积极引进相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利用多种方式资助教师出国研修,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同时,在相关学科设立“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曲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研究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曲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设置暂行规定》《陕西师范大学教师队伍学历提升计划实施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奖励暂行办法》《陕西师范大学“三英人才计划”实施方案(2010年―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教师转岗分流工作暂行办法》等人才工作制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大力促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构建起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的教师教育学科学术梯队。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教师教育培养特色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巩固免费师范生的专业思想,培养实际从教能力,建立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育事业的思想感情,树立从教职业理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以来,学校认真总结十余年“校县共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活动,将直接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与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着力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的各项工作,努力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
1.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实习支教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指导全校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同时,在各学院相应设立由主管院长负责,学科专家、学工组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教育实习工作领导小组,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开展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以及实习基地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教育实习的学校安排、生活接待和业务实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了校内和校外教育实习的两级管理体制。
学校十分重视制度建设的作用,在实践探索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陕西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实施方案》,从目标、内容、时间、组织机构、工作模式、成绩考核、学分认定、经费管理等方面,对实习支教进行系统的安排部署,以确保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学校还制定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见习工作实施办法(试行)》,要求师范生在第1学期到第6学期,每学期至少参加为期1天的教育见习,加深学生对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的了解,为开展教育实习工作奠定了基础;修订了《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经费管理办法》,将实习经费从学院业务费中单列出来,按照“限额分配、部分包干、专款专用”的原则进行管理,为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工作提供应有的经费保障。
2.开展改革试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适应性,保证首届免费师范生一学期教育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探索免费师范生实习支教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学校积极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2008年,组织125名师范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支教,2009年,扩大试点范围,组织505名师范生进行半年实习支教试点工作。在实习支教期间,学校领导还带队赴新疆等省和陕西各地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中学领导和教师对学校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从各个环节完善教育实习的制度设计和组织管理工作。通过试点,学校探索了“区域集中、分片管理、两级指导”的教育实习工作机制,确立了多学科专业混合编组与单一学科专业编组相结合的教育实习组织方式,为做好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奠定了应有的基础。
3.强化指导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为了保证教育实习质量,近年来,学校一方面组织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中学教师,担任师范生指导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截止2010年末,已经正式聘请学科教学兼职教师400余人,主要承担师范生在中学教学一线的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学科教学论教师的引进及培养培训工作,建立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按照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原则,聘请学科教学论专家,组成专家指导团队,赴各实习点巡回指导,为学生教育实习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同时,学校充分利用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建设成果,通过教育实习网络指导平台,成立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针对学生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在线答疑,实现网络化、即时性的指导。
4.拓展实习基地,确保实践教学效果
根据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数,学校积极拓展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按照“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先后在省内外建立了320个师资力量强、办学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2009年,学校结合与西部六省区开展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工作,将实习支教与免费师范生将来的就业去向进行统筹设计,重点遴选100个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教育实习创造便利条件。2010年秋季,首届免费师范生分赴9个省区300余所基地学校,开展教育实习和支教工作。其中,在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开展教育实习的学生人数为:新疆402人、甘肃297人、宁夏350人、青海256人、81人、陕西765人。各省区在人力、财力、物力等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对教育实习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学校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共建,对于教育实习工作成绩的取得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继续探索,积极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
从陕西师范大学四年的探索来看,国家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譬如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设计弹性空间过小,没有建立免费师范生退出与非师范生转入的相应机制;试点学校师范生规模与培养条件不相匹配;规定免费师范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的服务年限过长,不利于吸引优秀生源;不允许免费师范毕业生报考脱产学术型研究生,不利于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继续深造,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沟通不够,渠道不畅,信息共享有待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如部分省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政策要求学生回生源所在县中小学任教,不符合国家关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缺乏全面了解,缺乏与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合作意识,未能充分参与到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活动中来,尤其是示范性高中等优质中学在接受免费师范生开展实习中表现不太积极;市场经济下就业双向选择与确保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矛盾,对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的地域进行限制,不符合由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机制;各地免费师范生招生数量与教师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确保免费师范生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存在一定困难。针对上述问题今后我们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
1.积极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第一,国家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开展地方高师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各省区结合自身条件,选取1至2所师范院校进行改革试点,建立高师院校实施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层次的师范生免费教育体系,不断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为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的优秀教师。
第二,在以各省财政为主的前提下,建立国家层面师范生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经济、教育状况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合理分担地方试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办学经费。
第三,建立健全免费师范生的选拔、准入与退出机制,将真正热爱教育、有志于长期从教的学生选拔到免费师范生队伍中来,使真正有志从事教师职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进入免费师范生行列,使不愿意或不适宜从事教师职业的免费师范生能够退出免费师范生行列。
2.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到中小学任教的就业政策
第一,允许免费师范生面向全国教育系统就业,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免费师范生派回各省区教育行政部门,由各省区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安排到本省师资紧缺地区任教。
第二,国家应严格审查各地制定的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督促有关地方政府修订不符合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尽量使各省区在就业管理工作实践层面的相关规定(就业原则、就业途径、跨省就业等)保持相对一致。
第三,各省区政府职能部门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免费师范生就业督查机制,监督、审查本省各地区对免费师范生的岗位工作落实是否得力,考核、监控免费师范生工作表现及流动情况。
3.切实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相关政策
第一,制定免费师范毕业生申请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入学基本条件、用人单位考核标准、报考专业与学校、学费、指导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具体实施细则,允许学生在六所部属师大之间跨校报考;选拔部分优秀免费师范生(10%左右)攻读全日制教育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毕业后再履行协议规定的从教义务。
第二,适当缩短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的服务年限,同时,部属师范大学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持续深入开展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教育,使其履行承诺,立志从教,终身从教。
第三,在免费师范生本科和教育硕士学习期间,设立专门的国家奖学金,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国家设立免费师范生国际交流基金,进一步加强免费师范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采取校际交流、访学、联合培养等方式,搭建师范生成长的国际交流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教师。
4.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和经费投入
完善教师教育改革的制度设计,建立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联动机制。地方政府要支持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和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收免费师范生实习工作纳入到对中小学的业绩考核中;师范大学要进一步拓宽与中小学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合作领域和方式,进一步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英语师范生 教师职业技能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89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ocal College English Normal Studen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ZHANG Lil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44)
Abstract By Shenyang two local university 90 senior English Teachers surve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ers. Local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currently found negligent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wareness, and vocational skills teaching and the problem of improper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ineffective education and other area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measur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Key words English normal students; teachers' professional skills; questionnaire
1 问题提出
教师职业技能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练习、训练,形成、巩固下来的迅速、准确、流畅、熟练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其结构包括教师基础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学生教育技能。教师职业技能的优劣会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
然而,目前国内的研究显示高师职业技能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重教师基本功,轻教育技能;教育实习效果差等问题,导致高师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低下的现象。因此,了解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对促进英语师范生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2 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2.2 被试特征
本次调查以沈阳地区两所地方大学的大四英语师范生为被试。其中综合型大学以A代替,另一师范院校以B大学代替。本次调查共发放100份问卷,有效回收90份,回收率达90%。被试对象中,男生18人,占20%;女生72人,占80%。另外,参与教育实习2-8周的学生占样本80%,8-12周占20%。
2.3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1 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认同感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 调查英语师范生入学时和师范专业学习后对教师职业认知的变化及英语师范生了解教师职业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在入学之初有75.4%的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有所了解,而24.6%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并不了解教师这个职业。90%以上的英语师范生认为可以在进行理论学习之前参观中小学校园或观摩课堂教学来增加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在了解教师职业方式方面,英语师范生认为主要有观看介绍教师职业的视频、录像,大学老师课堂讲授,中小学校长或优秀教师做报告等方式,可见英语师范生最倾向于观看视频、录像这一直观方式。
(2) 针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的调查设置两题,结果显示:81.4% 的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具有认同感,认为这个职业影响到社会的未来。然而,对师范生毕业后是否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的调查结果是令人堪忧的,因为有41.3% 的师范生选择在考虑之中、别无他选或者根本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3)原因分析。当前,一些家长希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在毕业后能从做“稳当”的工作,所以替他们填报了英语师范专业;一些则是由于家庭条件、学校位置、自身性格等客观原因选择了这一专业,因此部分英语师范生入学时并不了解教师职业或对此职业毫无兴趣。
经历四年专业学习之后,近半数英语师范生毕业后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这一问题,是值得深思的。当今社会,关于教师的负面评论颇多,即使一些正面的宣传也是颂扬教师如何吃苦耐劳,很少提及教师职业的幸福与乐趣,加之教师普遍工资待遇又不高,导致师范生对教师职业产生恐惧感和压力感。
2.3.2 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原因分析
(1)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掌握的自我评价部分采用掌握较好、一般、较差3个梯度等级。调查显示,英语师范生认为其在处理班级突发事件能力方面最薄弱,排在各项职业技能首位。其次,教学研究和自我反思等教学技能欠缺程度紧随其后。(2)对职业技能水平影响因素的调查设置5个选项,可多项选择。调查显示,英语师范生认为影响其教师职业技能掌握水平前三位的因素依次为在校学习期间技能训练机会太少、学校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学习和学生自身重视度不够。学生在提出课程设置等客观问题的同时,也注意到自身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其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3)在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设置一个因素,经过统计,90.4%的英语师范生都认为职业技能培养非常有必要,且有利于日后的教师工作。(4)原因分析。针对英语师范生技能情况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在班级管理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非常欠缺。由于英语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许多职业技能课程均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为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环境,导致很多学生对于班级管理等实践性强的职业技能停留在理论掌握的层面。因此,导致英语师范生的教学反思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较差。
2.3.3 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针对职业技能课程教师教学水平的调查,设置两个问题。第一题调查学生对其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看法。结果显示,13.2% 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第二个问题设置4个因素调查学生认为其职业技能授课教师的教学有哪些不足,可多项选择,结果显示排在前两位的为57.5% 的学生认为老师只重理论讲授,缺乏训练指导,47.9% 的学生认为,讲课老师大部分时间在照本宣科。可见,多半英语师范生认为教学中缺乏实践性强的授课内容和课堂技能的操练与指导。
(2)针对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方式和时间安排的调查,结果显示英语师范生认为参加教育实习、观看优秀教师课堂视频并有专家点评和实践案例学习是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教师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式。
另外,英语师范生对教育实习时间安排的调查结果为,41.9% 的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周期应为3~4个月,19.7%认为教育实习应为5~6个月,17.9%认为应该延长至一年。同时,多数学生认为大四安排教育实习并不是合适的时间。
(3)针对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查显示,60.2%的英语师范生以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与作品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接受考核,而只有3.1%的英语师范生通过期末试讲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可见,考核方式上存在重理论考核,轻实践考核的问题。
(4)原因分析。目前英语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方式上存在很大问题,如教育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指导教师不给学生实践机会,职业技能培养方式单一,缺乏实训和指导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忽视对教育实习的管理,很多实习无组织、无指导、无要求、无考核,英语师范生很难在实习中真正实践教师技能。另外,高校对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统一要求,没有强调实训方式的重要性,导致授课教师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指导不够重视。
3 强化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建议
3.1 强化英语师范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
教师职业认同感是指教师能从心底接受教师职业,并能对教师职业的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和正面的评价,从而愿意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观心理感受。英语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是其追求自主专业发展的源动力。然而,调查显示,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现象在英语师范生当中已大范围存在,这不得不令高师教育警醒。由此可见,帮助英语师范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是高等师范教育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应该加强对英语师范生入学初的职业认知教育;增加积极乐观的职业规划和引导,使学生们了解教师职业虽然责任重大,但“绝不是异己的‘他在’,教师也绝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牺牲者。教师职业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充盈着自由和快乐,内含着创造的幸福”。从而使英语师范生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完成职前教师职业技能的积累,为其终身专业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3.2 优化课程体系与考核方式
调查显示,目前高师职业技能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脱节的现象。因此,调整职业技能课程的授课形式,在保证合理的理论学习基础上,增加课堂技能训练与指导,以播放教学视频并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堂点评代替照本宣科式的讲解、以学生参与的各国优秀教学案例分析和模拟班级管理与教师实时指导代替教学技能和班级管理技能的纯理论学习。另外,目前多数职业技能课程的考核方式均以期末+作业为主。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理论学习与职业训练的结果。由此可见,高师教育应增加期末试教、作品展评、开展班级教学竞赛和基于教学视频观看、教学案例分析等方式作为英语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课程的考评方式。
3.3 强化教育实习管理
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践训练,使英语师范生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得到初步的提高和发展,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但调查显示,目前英语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还存在着时间短、学校和实习基地支持力度不够和学生自身重视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高校应提前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并增加教育实习周期。具体采用教育实践三步走的方式,即大二实行2~4周的教育见习,大三开展8-12周的教育实习,大四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循序渐进,延长英语师范生教育实践周期,使他们提前进入教师职业的状态。另外,高校和实习基地应共同派出负责人员组成基地管理小组,对学生教育实习的整个进程进行监督和管理。切实解决英语师范生教育实习中“见多习少”或“只见不习”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万敏.由师范生看家本领看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3):47-48.
[3] 杨富英,胡卫东.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137-138.
[4] 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23(4):63-67.
关键词: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模式
0引言
在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因此,各国的教育也随之不断改革。为了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也应随之改革,而高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实习的改革。从未来教师的素质培养出发,中外教育实习改革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一体化等特点。“为研究而培训”将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向,教育实习改革的发展也会在培训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等方面有相应的改革。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师范性的体现,也是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本文从探讨近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中外教育实习改革的比较,以及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实习现状的分析,从而探讨一种更加有利于我国现阶段师范生教育实习的实习模式,这将对高师构建面向21世纪的课程体系和师范特色教育课程结构有所启迪,同时,这一研究对其根据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培养合格教师的途径也有所借鉴。
1.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现状分析
实习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在问卷调查中,老师和同学们反映最多的是教育实习。目前师范专业学生在实习中存在较多问题。如“实习时间安排不合理,时间又太短”、“实习指导力度不够”、“实习经费太少”、“学校实验室少且设备陈旧”等,问题较多,不一而足。教育实习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开展的成功与否,会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提高及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甚至发展前途。
我国师范生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学生组队派往就近一些中学,时间一般为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了解中小学教学常规任务,巩固师范生的专业思想,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培养从业能力。在此之前的大三则安排讲习,让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知识,感知教学方法,进行技能、方法、能力等训练。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师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在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认为物理师范生教育实习还存在以下弱点与不足:
1.1实习时间短而集中,形式单一
我国的师范生教育实习由于观念、人力、财力等各种主客观原因,讲习与实习的总时间过少,不足总学时的5%。即使在近年高师课程改革和重视教育实习的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下,除个别院校教育实习增加到一学期外,本科教育实习一般仍在6—10周内徘徊(往往还含五一或十一大假一周)。而且实习内容与形式主要是锻炼备课、上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等少量“规定动作”,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生活;忽视作为学习促进者的学业指导、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班级管理等全面的职业素质培养和锻炼。这不利于师范生在实质上与心理上形成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技艺、方法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必要认识。
1.2实习管理过于单一
目前我国的师范教育实习中实习生的管理基本由师范院校全面负责,实习学校协助配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有效介入很少,这种管理模式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而且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距离,给实习的安排带来困难。
1.3实习指导力量单薄
实习指导工作原则上由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共同担任,但由于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实习生人数聚增,实习地点的分散,导致师范院校实习指导教师的相对不足,且由于实习地指导教师与师范院校带队指导教师都有较多的其他教育教学任务,使他(她)们也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指导的工作中,从而给实习过程中应有的“传、帮、带”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1.4缺乏稳定的实习基地
虽然我国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教师,但是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及基础教育机构的关系普遍疏远,即便是眼下的高师教育改革,也主要立足于“自身”的改革,而不是立足于基础教育的需要。中小学也因考虑自身的教学质量与升学压力等,而对高师教育实习普遍不热心、不欢迎。故此,高师教育实习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年年实习年年难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就像一把双刃剑,既不利于高师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基础教育自身的持续发展。
2.比较与启示(国外教育实习的共同特点)
2.1实习的时间充分、基地稳定
各国都十分注重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并把教育见习、实习作为提高师范生专业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注重给师范生提供实地接触中小学学生和基础教育实际的充分时间和机会,并采用平等互惠的原则,与中小学建立长期、广泛的联系,建设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的时间普遍在15周以上,教育见习、实习分布贯穿整个教育周期,占到总学时的12%,(各国情况表现见附表1-1)其体现了教师教育面向中小学、注重实践和应用的价值取向。
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实习时间欧美部分国家实习时间
日本7~14周美国最短:15周
中国6~8周英国15周
韩国9周前苏联17~19周
朝鲜8周法国27周
马来西亚4~12周联邦德国72周(18个月)
(附表1-1亚太地区部分国家与欧美部分国家师范生教育实习时间的比较)
2.2实习的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落实
英美通过大中小学的教育专家、校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合作指导小组,分工协作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式的训练,各自的目标责任明确而具体;德日两国还通过立法的形式实施严格的国家级考试。同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师范生在开展全面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技能、心智、能力的全面锻炼和发展,体现了教师教育从“学习成绩”为本向“实践能力”为本的转变。
2.3实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各国普遍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分散见习与集中实习结合,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及个人反思相结合等多种形式,使师范生在整个教育周期内有较充分的机会,多次、全面地接触、认识和了解中小学教育实际;在不同阶段相应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教育教学的技艺性、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注重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从研究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师范生不仅能从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站在教学的前沿,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2.4实习的管理规范、评价科学
大中小学共同参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合作指导小组,对教育实习进行多位一体的联合指导,共同负责开展教育实习的科学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性指导和规范科学的评价,切实保障和促进了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化能力发展。
3.新时期教育实习模式改革的探讨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实习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已显得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在借鉴外国教育实习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师范教育的实际情况,对教育实习模式进行改革是必然之趋势。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的特征,师范院校实习模式的探讨主要可从以下几点来考虑:
3.1拓展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
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化要求愈来愈高的职业,具有理论与实践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科学的,有基本规律可寻,这可以从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中获得;另一方面,它又是艺术的,要伴随着具体的教育情景而变化,需要在真实的教育情景中亲身实践、体验、感悟、积累和发展。因此高师教育实习应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经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拓展见习实习的内容与形式,由主要是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扩展到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方面,以培养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科研能力。作为物理师范生更加应该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组织一些实验性课程,做一些创新实验研究,搞一些模型制作比赛,提高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能力。并通过实地参观、见习观摩、优质课案录像分析、讲习实习等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联系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3.2加大教育实习时间的比重,进行分段实习,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育专业化方向的发展与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昭示,改变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应用、重学术轻师范的观念与传统,加大教育实践课程的比重,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强化未来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应用,是改革现行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未来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具体做法应将教育实习延长到至少三个月,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增加1—3年级的教育见习,并加强讲习指导和现代教育技术等实践课程;从大一开始,从微观处着手,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见习讲习、微格教学、学生自主分散训练与教师组织指导训练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师范生逐一进行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等单项及综合的训练与考核,切实培养和发展未来教师的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3.3联合管理模式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增强与中小学的广泛联系
树立现代的、开放的办学思想和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实习学校的积极性,培养稳定的实习基地,对教育实习进行联合管理。这是搞好实习工作的首要环节,它不仅能解决过去教育实习管理单一性的弊端,还能有效的加强实习的指导工作,在目前的体制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政策法规的建立来保证,并由实习学校和师范院校甚至是地方主管的功能部门组成的“联合指导小组”,充分调动参与指导教师和各部门的积极性,从而使教育实习得以顺利、有序的进行。(2)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在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师范院校和实习学校在互惠的基础上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如果前者将实习学校置于消极被动的地位,那么后者则将其置于主动的地位,更有利于实习学校积极参与实习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实习效率。这种实习合作管理模式,不仅保证了教育实习的相对稳定,也便于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全方位的训练。同时也是师范院校与实习基地学校相互交流和学习的绝好形式,对双方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4.两种新教育实习模式的构想
通过以上的分析,传统的实习模式已显得不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分析我国教育实习现状后,在此提出两种新的模式,可能会更有利于现阶段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第一,将实习的总时间延长为3个月,其中,大四上期的集中实习时间保持不变(现有的6—8周),其余的时间分布到大二、大三,其形式为到中学去参加教育见习,建议每学期教育见习时间为一周;并在校内进行教学试讲、模拟教学,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基本功、基本方法、基本环节、基本技能和教育技术的训练,使教育实习与试教有机的分离。拓展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由主要是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实习,扩展到课外活动指导、教学实验、社会实践、教育调查等方面,以培养实习生教育教学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和初步的教学科研能力。第二,将前一种模式提出的教育见习时间放在一个学期来完成,即将大三的下期一个学期作为教育见习的时间,这种模式更加有利于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前就更加全面地深入到中小学的教学当中,并在见习过程当中吸取别人的经验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模式会与理论课程的开设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建议用第一种模式,可能会更加适合现阶段的师范生的教育实习。
综上所述,要培养出能更加适应现阶段中小学教学的物理师范生,就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而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的重要实践活动之一,高师院校应更新观念、加强对教育实实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任务、细化目标、落实责任,增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加强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与中小学的广泛联系,拓展教育实习的内容与形式,加大教育实习时间的比重,进行分段实习,重视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那茂菊.中外教育实习改革的趋势.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45-48
[2]姚云.中外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比较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1998年,第1期:63-65
[3]张世俊.师范教育实习引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期:38-40
[4]陈永明.国际师范教育改革比较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期:15-18
[5]陈俊珂,等.国外高师教育实习改革的特点与趋势.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21
[6]刘晓红,段作章.中外几种教育实习模式的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O0年,第4期:84-86
[7]郑金洲.走向校本:学校教育发展的走向.教育研究信息.2000年,第3期:62-63
[8]朱元春.对高师教育实习管理模式的思考.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年5期: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