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

时间:2022-12-04 12:55: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审计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审计文化

第1篇

关键词:审计文化;理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24-02

按照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国内审计文化研究日臻繁荣,故探究目前已经形成的研究成果对于理清未来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不仅有大量的期刊文章,而且已经有专家出版专著,分别从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审计文化内容要素、企业文化、不同审计种类的文化等角度开展审计文化研究。

一、从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研究审计文化

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于审计理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莫茨·夏拉夫的审计假设起点研究拉开审计理论研究的大幕开始,业内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构建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以审计环境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刘明辉,2003);以产权理论为逻辑起点构建审计理论体系(万力。2007);以审计目标为审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杜宁,2002);苏孜(2001)则提出二元论,即将审计目标和环境结合起来作为逻辑起点来研究审计理论。2004年,安徽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则从审计文化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满足的条件人手,提出了审计文化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是审计文化理论研究的切人点和导向,并以此为基点构建审计文化理论结构的框架:审计文化目标——审计文化理念——审计文化制度——审计文化建设,提出审计文化建设以“人、法、技”为核心,将审计文化研究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同年,陈正兴、周生春撰写出版了《审计文化研究》一书,从审计文化的概念人手,阐述了审计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原因和方法,并从文化的不同视角,如环境、结构、功能和变迁等,探讨了中国审计文化的历史、现状与理想模式,提出审计文化建设的思路。同年底,审计署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明确了审计文化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作用及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原则与途径。的确,这些研究成果使审计文化研究在2004年达到了一个高峰,业界从不同视角大力开展对审计文化的研究。

二、从审计文化的内容要素进行研究

现阶段,我国审计文化研究较多地关注审计文化的内容要素。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审计文化包括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刘誉泽,2009)。其中,物质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审计信息化建设,这不仅是一场审计领域的变革,而且也是解决审计文化悖论的有效途径(陈正兴,2003);制度层面的审计文化的创建过程历经四个阶段:创造积淀期、接受期、稳定期和完善发展期(陈正兴,2003),其内容包括审计组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审计规范及审计法律、法规、准则和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完善;精神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包含了审计价值观建设、审计职业道德建设、审计知识素养建设、审计信用文化建设等。第二,徐彦夫(2005)提出审计文化内容包括审计行为文化、审计管理文化和审计制度文化。

也必须看到,审计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种理论总结。审计文化包含审计理论中的审计规范、审计准则、审计职业道德以及为审计人员共同接受的观念、看法和思维方式等(刘红升,2002)。石爱中(2002)阐述了审计文化的六个特征,并把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归纳为:确定责任和真实、服务权利和公众、恪守独立和谨慎、遵循准则和规范、追求能力和修养、崇尚理性和证据、主张证明和公开、维护秩序和法制。周生春等(2003)指出审计文化结构是审计文化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排列秩序和搭配状态,其关系结构由显性和隐性两个部分构成。

三、从企业文化的角度研究审计文化

刘慧凤等(2008)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文化对会计信息披露发挥了主导作用,会计信息披露不仅反映公司治理的结果,体现公司治理文化特征,而且还反作用于公司治理。审计文化建设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陈正兴(2003)强调了审计文化建设中领导的创造者、倡导者、示范者等的重要作用。马梅香(2005)提出企业审计文化的内容包括审计的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道德、审计行为准则和审计实施等。总之,审计文化构建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亚男,2011;唐军,2003)。

四、从不同审计种类分别进行审计文化研究

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独立审计形成了我国三位一体的审计体系,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审计文化。

(一)国家审计文化

审计署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王善平等(2010)提出把国家审计制度融人国家审计文化建设中,使国家审计人员在被“灌输”和“强制执行”中逐步形成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共识,形成确定的国家审计文化。刑莉萍等(2011)进一步阐释了国家审计核心价值观作为审计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决定着审计文化的发展方向。管亚梅(2005)发现政府审计文化具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差异,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文化作用机制应注重审计文化的立体构建,将知识等因素和审计人员融为一体,使审计群体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将审计组织的管理与控制深入到审计人员的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制。从而,通过在审计客体和社会公众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凸显审计文化的“外化”。黎一幸(2006)强调审计文化是变革时代国家审计发展的基点,国家审计职能的确定及发挥作用依赖审计文化的选择和定位,进一步提升了国家审计文化的重要性。廖莹(2008)则从宪法思想的角度剖析了其对审计文化的影响。

(二)独立审计文化

王继敏(2011)认为独立审计文化有六方面的特征,并受法律、环境和情感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高娟(2011)基于传统儒家文化,在分析了独立审计“仁”、“义”、“礼”、“智”、“信”的两难困境后,提出会计师事务所的伦理体系应由基本原则、规范体系及评鉴标准三部分构成。郑琳等(2005)分析了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及审计精神文化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发现目前已经形成的一些审计文化理念只是局限于单个会计师事务所,尚未形成理论体系和文化氛围。作为“人合”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与合伙制精神相适应,打造协同、平等、自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参与意识的合伙文化。

(三)内部审计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内部审计的作用日益凸显。从现有文献来看,内部审计文化研究主要始于2011年。赵娜(2011)认为,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包括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特别是通过完善制度建设等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广辉则提出(2011)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应以职业道德建设为载体。因为内部审计的核心价值观是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集中表现内部审计人员的意志、道德追求和素质水准。宫军(201 1)在阐释了内部审计文化特征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关系基础上,认为内部审计与企业文化联系日益丰富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审计也通过企业文化途径影响内部审计,并得出结论:内部审计文化的使命是建设共性和个性的审计文化。

五、审计文化实证研究

以上审计文化研究大多采用了规范研究方法。周英虎(2009)以武鸣县审计局为例,从审计项目计划、工作总结、硬软件环境建设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反映出审计文化在市场经济审计监督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2篇

关键词:审计文化,部队审计文化,建设方向

审计文化对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现役部队长远建设和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好的审计文化不仅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为现役审计创造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为部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引、智力支持和精神激励。加强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研究,是部队内部审计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是公安现役部队在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体,是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包括审计理念、思维模式、工作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工作作风等。

服务大局是审计文化的主要表现。服务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审计监督的重要工作方针,也是构建审计文化的起点和基石。审计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公安现役部队中心任务,始终强化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以服从服务于部队中心任务为导向,正确处理好宏观与微观、监督与服务、原则和变通的关系,始终将工作思路与部队中心任务保持一致,加强形势研判,科学谋划实施,保障部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独立性是审计文化最重要、最能反映审计本质特征的精神元素,包括实质上的独立性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两个方面。形式上的独立性体现为审计机构和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尤其是组织、人员配置、经费保证上的利害关系。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指思想上的独立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在履行专业判断和发表审计意见时保持超然性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不依赖、屈从于内外压力和影响的精神状态。

遵守审计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是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基本要求和职业操守,也是审计文化的重要元素。遵循规范作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要求审计人员要时刻保持理性,在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阶段始终遵循规范程序的约束,这样才能将因疏忽或失职而导致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

另外,在审计文化中,廉政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保证审计人员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基石,奉献是整个审计价值体系和审计职业荣誉的道德基础,是审计工作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还有就是进取,进取包括审计事业的进取及审计人员的进取。审计事业的进取是指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紧跟公安现役部队建设发展步伐,积极承担新使命,发挥新作用。审计人员的进取是指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始终保持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胜任审计岗位需要。

二、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的意义

审计文化源于审计实践,是审计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好的审计文化能够培育先进的审计理念,树立正确的审计价值观,激发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不断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一)为审计人员自身建设提供动力和指导

首先,能够增强审计队伍的凝聚力。审计文化能够把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人员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上下同心、和谐一致的团队,创造出良好的气氛,使审计人员提升组织凝聚力。其次,能够激发审计人员的创新力。审计文化能够从观念、精神和意识层次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价值观念的革新和变化,培养审计人员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及责任感,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展现审计工作蓬勃生命力。再次,能够发挥引导和矫正作用。审计文化建立在审计群体价值目标之上,集中反映了审计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念,具有道德、精神层面的“软约束”, 这种无形的引导作用能够促使审计人员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矫正自身存在的偏差,树立起良好的审计形象。

(二)为审计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理念和支撑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推进审计工作实践的文化,实质目标是为审计事业发展服务。审计文化渗透于审计的各项活动之中,对树立先进的审计理念、培育优良的审计作风、增强审计集体凝聚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具有很强的软性感染力。良好的审计文化能够构建出积极上进的审计氛围,促进审计人员依法严审、务实勤审、创新强审、文明从审,不断提高审计实践创新发展水平,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三)审计文化能够为审计事业提供理论保证

审计理论是审计活动中遵循的依据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属于审计文化的中间层次,它通过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体现独特的审计文化。公安现役审计成立以来,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办法、审计指南及操作流程,在审计制度文化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也为审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法理基础,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理论保证。

(四)审计文化能够为审计事业创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审计文化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计文化的发达程度。审计文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公安现役审计系统人员、制度、设施等各项建设,保证审计工作紧紧围绕三支部队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实现“和谐警营”,努力主动作为,强化监督,维护部队的财经秩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及大量的、有效的、客观公正的审计结论,使上级党委和广大官兵理解、支持、信任审计,提高对审计的认识 ,从“要我审计”到“我要审计”,积极为审计工作造桥铺路,无论是在审计硬环境(办公设施、配套设备、各类库室、审计文化场所),还是软环境(技术手段运用、审计软件建设、党委首长重视)上都能够给予便利,使审计工作在和谐环境中顺利开展,更好发挥审计“免疫系统”作用。

三、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建设方向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培育过程。目前,公安现役部队对审计文化的认知还不够深入,审计文化体系框架尚未形成,审计价值体现还须进一步提升。公安现役部队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要确保取得实效,必须要立足于公安现役部队发展实际,着眼于科学长远建设,将审计文化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公安现役部队审计事业蓬勃发展。

(一)把握大局科学定位,提升审计工作价值

公安现役部队审计监督的服务内向性要求审计机构和人员必须将审计工作放在部队建设发展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准确定位审计部门的职责使命,着眼于部队中心任务及官兵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坚持原则,尊重科学,讲求效率,认真履行职责。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充分行使监督职能的同时,注重发挥服务和咨询作用,关注公安现役部队行政效能, 拓展审计视角,逐步实现从发现型、符合型审计向预防型、增值型审计转变,从单纯的监督检查向促进改善部队风险管理转变,努力提升审计服务建设价值。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全面实施审计人才战略,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二)树立务实审计的理念,培育公安现役审计文化价值体系

要注重实效,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建立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公安现役审计制度体系。审计法律法规,为公安现役审计工作设立了准绳,是规范公安现役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底线。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起系统、民主、科学的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并随着内外部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清理和修订,同时,要通过宣传典型、督导检查、奖惩机制等,确保制度执行和落实到位。同时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公安现役审计文化的内涵。公安现役审计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现实的反映,还应是未来的导向。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借鉴和吸收先进地区和单位的公安审计先进文化成果,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不断加强公安审计理念、公安现役审计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最终实现以公安现役审计文化的“软实力”促进现役部队的“硬发展”,更好地为推动公安现役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审计工作发展,推动审计制度文化建设

近几年,随着各级领导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重视,公安现役部队的组织建设及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工作必须要适应社会经济和公安现役部队的发展需求,及时转变审计目标职能,更新审计理念,拓展审计职能,推进审计战略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机关作为审计项目管理主体的作用更加的明显。紧密结合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实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建设更贴近实际、更具有 活力的审计体制文化既是公安现役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以完善法规制度为基础,建设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制度文化。公安现役部队审计制度文化包括审计管理、机关管理、人事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坚持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就必须加快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审计文化发展规范化进程。通过相关制度明确现役部队审计文化的内涵和内容,规范审计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式和程序。要及时补充更新切合审计文化发展实际的政策法规,加强审计质量和审计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相关审计纪律、廉政风险防控等办法措施,努力做到按章办事。

(四)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氛围

审计宣传是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转换审计成果、服务领导决策、扩大审计影响、塑造审计形象等有重要作用。但在调研中发现,公安现役部队学习审计、了解审计、宣传审计的氛围并不浓厚,部分人员不清楚审计的职能任务。对此,审计机构和人员要紧扣部队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彰显审计特色。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宣传重点,大力宣传审计监督在维护部队财经法纪、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成效,发挥审计监督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在宣传方式上,加强宣传平台建设,建立审计网页或开设专栏,创建审计业务交流阵地,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和重要活动,提高审计监督的辐射力和感染力。要进一步推进审计公开,提高审计监督的公信力,营造审计工作的良好氛围,为审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宫军.审计文化影响力与审计文化建设[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

[2]王爱国.中国审计文化的反思与重构[J].会计研究,2011(03).

第3篇

谈文化,就必须谈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具有很强的历史传承性,每一种文化的起源、演进和发展又有着各自的轨迹和脉络。这就决定了廉政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廉政思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本文试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加强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审计廉政文化的思想源泉

审计廉政文化既具有职业的特殊性,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这种既特殊又普遍的文化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审计廉政文化是整个审计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审计机关廉政文化教育的不竭资源

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审计机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同样也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道义力量,整理、借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深深地融于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廉政思想、历代清官廉吏广被传颂的典型事例、不断提炼、升华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都是我们开展廉政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三、加强审计廉政文化建设是继承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当前,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发挥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廉政文化传统,增强廉政文化意识,营造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社会氛围,这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一个治本之策。因此,审计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继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的统一。

一是继承传统文化,树立依法审计、坚持原则的审计精神。审计人员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时刻怀着“不逾矩”的敬畏之心,坚决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

二是继承传统文化,树立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审计精神。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把客观公正、公平正义的精神渗透到审计执法的各个环节,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定性、处理,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达到公平正义的目的。

三是继承传统文化,树立清廉自守、甘于奉献的审计精神C新时期的审计执法人员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更应当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全系统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四是继承传统文化,树立以民为本、服务社会的审计精神。一个审计人员做到了依法审计、做到了客观公正、做到了清廉自守,也仅仅是做到了“廉”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安排实际工作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之中,要关注民生、了解民情、听取民意、为民进言,树立以民为本、服务社会的审计精神。

第4篇

关键词:电网;审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文化构建目标

内部审计文化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机构及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责、实施经济监督行为时,培育形成的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体现在审计工作所恪守的理念、所追求的价值、所遵循的规范、所体现的风骨、所展示的形象等各个方面。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目标,就是通过内部审计文化建设,形成具有企业特点的内部审计理念和价值观,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咨询职能,构建企业内部审计文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宣贯企业内部审计理念,牢固树立内部审计价值观,积极构建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框架。

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价值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电网审计人应以“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作为内部审计价值观。

(一)独立是内部审计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是其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一是组织独立。审计机构单独设置,与被审计对象没有组织上的隶属关系。二是人员独立。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对象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不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三是工作独立。审计机构及其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不受来自其他职能部门、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干扰。四是经费独立。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依照审计办法的规定单独列入企业财务预算。

(二)依规是内部审计机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依规审计是企业制度管理在审计监督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必须以国家法规和企业制度规定作为审计的依据与标准;另一方面要求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依法履职时,规范自身行为。

(三)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基本的价值取向

审计的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保持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职时,不应有任何质量妥协,要依法办事,在搜集审计证据、评价审计事项、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时,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谨慎执业,客观评价。

(四)进取是审计人员开拓创新的基本品质

当前,电网依法治企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审计工作必须渗透到企业各项管理活动中,审计人员需要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不断钻研新业务,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保持专业技术的适应性,积极进取是审计人员基本品质。

(五)奉献是整个内部审计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

廉洁奉公,无私奉献是内部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审计工作的定位和职责,要求审计人员要技高一筹、德高一筹。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不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任何可能妨碍职业判断的利益;必须诚实守信,不得损害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必须严守秘密,按规定使用履行职责时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结论。

三、内部审计文化体系架构探索

为有效地落实审计文化建设任务,需要要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方面构建。

(一)夯实物质基础,构筑保障机制

物质文化建设理念是:机构独立、保障有力。审计物质文化是内部审计存在和发展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工作环境。相对独立的审计机构、运作正常的审计委员会、符合程序的审计干部任免、必要的经营管理会议参与度、定期的工作报告制度等,构成审计工作必需的运作机制。必备的办公场所、相对充裕的业务经费、适当的工资福利待遇、必要的现代化办公设备等,构成审计工作物质保障。

(二)完善制度规范,构建制度体系

制度文化建设理念是:体系健全、执行到位。审计制度文化是保证审计工作正常运行、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审计组织职能有效履行的关键。涵盖广泛、相互衔接且落实到位的审计制度体系,代表着审计文化建设所达到的水平和高度。电网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可从三个层次建设,一是审计工作办法;二是审计业务办法和审计管理制度;三是具体的审计业务指南。

(三)积极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行为文化建设理念是:爱岗敬业、争先创优。营造健康向上的审计氛围,有助于形成生动活泼的工作环境、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通过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行为,加强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考核评价,引导审计人员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和审计承诺。通过竞争的、动态的审计人才管理制度,加速人才培养,营造一个“学习、创新、务实、诚信”的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

(四)塑造形象,培养精神

精神文化建设理念是:客观公正、无私奉献。审计精神文化是审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要引导审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意培养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牢固树立“独立、依规、公正、进取、奉献”的企业内部审计价值观,做到“正直、客观、保密、胜任”,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有的精神家园。

四、内部审计文化构建与实施

文化理念的形成不能靠一朝一夕的灵感和热情,而是来自于水滴石穿的潜移默化,需要遵循审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

(一)加强组织,持续推进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按照审计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努力。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工作,分解细化建设任务,将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目标管理、审计工作规划、年度工作重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持续地加以推进。

(二)大力宣传,形成氛围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的文化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利用系统内的各种信息宣传载体,就审计文化建设的内涵外延、重要意义、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等方面,向企业审计人员及相关人员宣传交底,引导审计人员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并形成自觉行动。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系统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根据本单位实际,选择不同的突破口,抓住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四个层面审计文化的关键内容,精心策划,逐步实施。在文化建设上要力戒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更不能把文化建设狭义的理解为“搞活动”。

第5篇

政府文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本地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框架;各级政府每年从本级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重点引导扶持发展势头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文化类企业以及具有高增长点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下面从合理性和有效性方面就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和范围谈一些看法。

一、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基本前提

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绩效审计是财政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审计。从具体审计对象的评价来看,审计包括扶持资金配置的经济性、资金管理活动的效率性和资金投入的效益性,是一种最终评价,而资金投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评价是绩效审计的前提,审计活动脱离了资金投入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绩效审计就缺乏可靠的依据。要实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投入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健全可靠的资金投入内部控制系统,是做好绩效审计的基本保障。健全可靠的资金投入内部控制系统是财政财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对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的运用,不仅要求建立健全主管部门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也要求被扶持单位也要建立和完善各项控制系统。对专项资金的收入、分配和使用实行集体评审制度,防止个人主观臆断,缺少制约机制,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使用,以保证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为资金投入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第二,被扶持文化企业财政财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是绩效审计的基本条件。审计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通过对会计资料的审查,从中发现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合规、有效。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涉及的企业面广量大,必须要求被扶持企业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真实正确的,运用准确的信息,才能判断专项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公允性和有效性,才能对相关的经济活动做出有效性评价。

第三,对申请扶持资金企业申报资料的准确性是绩效审计的重要基础。对申请扶持资金的企业提供的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评审结果。对此,如果评审过程缺乏必须的评审程序,对申请扶持资金的企业提供材料的真实性缺乏正确的判断或做出一些主观判断,其结果将造成财政资金的损失浪费。

上述三方面工作的完善性,都会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产生影响,并会影响资金投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目标,主要是对扶持资金这一公共资源分配是否正常、回报(社会性)是否丰厚、效果是否显著等等。实质上也就是文化产业所扩展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扶持资金配置的经济性目标

在市场经济体体制下,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是以政府为主导,它通过制定扶持资金政策,利用具有优先配置资源权利的优势等各种手段来引导扶持资金的方向,左右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扶持资金配置要实现的经济目标,必须是坚持依法、公平、有效的原则和公共资源的配置结构的科学、合理、经济的原则。

影响扶持资金分配使用的主要问题是因领导干部疏忽或缺乏经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造成的,这一矛盾的存在必然会引发资源配置的失误,产生巨大浪费。在审计方面,对扶持资金的经济性评价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主要体现在国家审计机关对扶持资金配置过程的审计。主要检查扶持资金在配置中所采用的程序方法和手段是否透明化,不同扶持对象是否形成最有效的配置,扶持资金的运用能否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扶持资金配置的效率性目标

扶持资金的配置效率体现了各级政府部门密切配合协调水平和处理各项经济工作的能力。扶持资金的效率性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管理活动的审计或称管理审计。在绩效审计中,对具有支配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有关政府部门或主要负责人履行情况的评价,一是要对其扶持资金在配置过程的决策效果进行评价,二是要对其工作效率进行评价,以检查其勤政情况。在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一些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动用,市场发展的不断变化,要求管理者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制度创新,使扶持资金及时、准确、合理地得到优化配置,提高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率。所有这些靠领导干部的主观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具有高超的经济管理水平,熟练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扶持资金效率性目标审计实质上也就是对组织该项工作的领导集体经济管理水平和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审计。

3、扶持资金配置的效益性目标

财政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配置投入是对这一地区需要做大做强的文化产业所进行的一项战略性投资(扶持),进而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力。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被扶持项目建成后能否达到生产设计能力,能否达到预计的经济效益,同时产生辐射效应,带动产业链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决策管理水平和科技运用水平。

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入的效益性评价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目前所处的经济环境相对文化产业而言总体处于粗放发展、数量扩张阶段,集约化程度低,错位竞争能力不强,对外 宣传仍有提升空间,高端创意人才匮乏。也就是具有核心文化产业链尚未成型,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整体偏低。无论是体制上还是技术上,要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性审计难以得到保证,但是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使用效益性问题是一个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

三、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内容,一是政府为扶持文化产业所组织的经济行为过程和结果;二是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进行绩效评价的审计内容。根据上述二个基本因素的特征和基本涵义,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财政预算草案审计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预算安排是财政预算编制过程的组成部分,这项工作分为两个环节:一是财政部门组织预算草案的编制;二是人大在审议通过财政预算草案前,由审计部门对财政部门组织预算草案编制过程的审计。财政部门组织的财政预算草案在编制过程中最能体现财政活动绩效的是预算草案编制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直接关系到预算草案编制的效率性、科学性和效益性。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预算能否体现对文化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在不同文化产业之间体现公正、公平,这也是体现预算草案编制的合理性。财政部门将预算草案编制完毕,经政府讨论通过后直接由人大会议审议,事前未经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审计部门可尝试就单项财政预算编制草案进行事前审计,如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等。随着我国审计工作与人大审计预算草案制度的逐步完善,财政预算草案编制将成为财政绩效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2、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配置过程的审计

文化产业扶持资金配置过程的审计是对该专项资金投向的审计。它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文化产业扶持资金的投向是否符合文化产业行业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规划、引导、服务和管理作用。目前归入文化产业的行业有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印刷复制业、工艺美术业、演艺娱乐业、影视制作业等十大行业。从某市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中可以看到,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支持的重点已涵盖上述全部行业,未体现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方向,只是在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中设定企业规模。如:研发型企业收入100万元以上、中介服务企业300万元以上、生产服务型1亿以上、经营服务型20__万元以上。新注册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等等。这就要求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从绩效角度审查被扶持企业是否达到一定的文化水准并可产业化运作,在被扶持企业对象和扶持资金量方面,审计部门必须做出客观、科学、合理的判断。

(2)企业申请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是否符合规定程序。对这一程序的审计依据是政府出台的有关办法或者规定,如某市出台的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文化产业类企业在申报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时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其程序由以下步骤组成:1.填报《重点文化企业认定申请表》;2.企业营业执照正、副本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3.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4.连续两年的审计报告;5.主营业务收入专项审计报告;6.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证明;7.产品或技术鉴定证书、专利证书、产品质量检验报告、信誉证书等;8.其他相关材料。上述八项内容是构成审计内容的关键部分,主要包括申报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申报资料是否齐全;有关材料是否与申报主体匹配等等。由于在申报阶段,每个文化类企业都有申报的权利,因此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加强申报企业的审核认定工作。

(3)申领文化产业扶持资金认定是否符合规定程序。以某市认定申报程序为例,其步骤是:1.填报《重点文化企业认定申请表》;2.文化产业办公室初审,并对列入初审合格企业,组织相关专家现场考察;3.根据考察情况,进行评审,下达批准文件和证书。同时规定经认定为该市重点文化发展项目的,可以持该市《重点文化企业证书》优先享受市文化产业相关扶持政策。从这一程序来分析,是否对某一文化企业进行扶持,关键是专家的评审,取决于专家的主观判断。基于这一情况,审计首先是对专家的评审、认定结果进行检查。从某市已获批文化产业扶持资金情况结果发现,专家人员结构不合理,评审组多数由政府部门人员组成,缺少行业内专家和投资方面的专家。造成被扶持的企业在主体、投资项目的成本核算、扶持方向等方面问题都没有全部得到纠正,没有发挥扶持资金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文化产业扶持资审计中,一要根据有关档案资料,检查参加考察的行业专家数量符合规定,一般应包括主管部门工作人员、该领域(行业)专家、投资方面专家、财务会计方面专家。其次对专家评审的标准、依据进行检查,判断有关专家评定程序是否合规,评定依据是否充分,书面记载是否全面等。再次是审计部门还要对企业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进行鉴别,必要时应调取申报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检查。

3、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使用过程的审计

第6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文化 审计理念 审计职能 信任 支持 情商 经验分享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96-02

内部审计文化是组织中内部审计部门履行部门职责的一种行为方式、习惯等,其中包括制度规范、审计部门负责人和内部审计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及其思维方式等。如何建设好内部审计文化,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一、树立科学的内部审计理念

审计理念是在全面认识审计环境和审计功能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审计任务、审计方式而形成的适应审计环境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指导原则,它是贯穿于整个审计的始终、影响着审计工作及至审计管理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审计理念事关内部审计的成败与前途,因此,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审计理念是成功的内部审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1.宏观审计理念。宏观即全局意识,内审人员在日常审计工作中,一方面应在对局部、微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跳出审计看经济和社会,跳出局部看全局,跳出微观看宏观;另一方面,在处理局部、微观问题时要有宏观思维、全局观念,能通过某一具体项目的实施完善宏观政策,推进全面改革,规范全局管理,维护国家和集体整体利益。

2.民本审计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民众。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审计工作实践中,就是要坚持把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民众关心的、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用是否符合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来评判经济事项,凡是为民众造福的经济事项要坚决支持,凡是为少数人和小集团谋利益、损害民众长远利益的经济事项要坚决抵制。

3.阳光审计理念。“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审计人员在确保独立、公正审计的同时,应逐步树立廉洁审计形象。一是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拓宽审计结果公开的渠道和范围,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努力实现审计过程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和民众的监督,促进依法审计和廉洁审计,确保审计工作客观公正。

4.创新审计理念。创新的审计理念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在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在审计机制、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和方法、审计手段上创新,而且要做到全面创新、全员创新和持续创新,通过不断创新,优化利用各种审计资源,满足企业管理和发展对不断增长的内部审计的需求,永葆审计活力。

当然,审计理念也不是仅仅局限于以上的四种,不同的组织,由于其内部管理的特点和发展模式不同,其审计理念的侧重和选择会相应有所区别。

二、明确内部审计职能

传统认识将“查错纠弊”定位于内部审计职能,现代则普遍认为“增加组织价值”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两种定位并无对立,首先,查错纠弊有助于增加组织价值,其次,增加企业价值也不可能将查错纠弊排除在外,查错纠弊是组织增加价值的必要手段之一。国家审计署前审计长李金华提出,内部审计的职能是通过审计监督手段,达到服务于组织、增加组织价值的目的。

内部审计部门中的每位员工,为了达到增加组织价值、实现审计职能的目的,需要根据组织对内审部门的期望,毫不松懈地完成各项必需的工作,以满足客户、利益相关者、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公司员工或内部机构的需求,如内部审计人员向客户提交经营审计报告时,应确认客户经营活动是否有效率和有效益,并保证向其提供专业的、高质量的、及时的产品和服务;在对审计委员会的报告中,应汇报内部控制系统中是否存在弱点和重大缺陷等。

目前,由于对价值需求的不同,不同的组织其内部审计涉及的内容、深度各不相同。企业的大多数内部审计主要围绕经营活动展开,审计范围包括经营计划编制、经营计划执行、绩效考核以及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部分大型企业审计范围已经延伸到管理层面,即围绕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逐步将内部审计拓展到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治理程序审计等。而大多数非营利性组织内部审计则主要局限于合规性审计和定性分析层面。因此,不同的组织,可根据其组织内部管理需要,选择相应的审计体系、审计模式和审计范围。

三、获取内外部信任和支持

营造并保持来自内外部力量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支持,对于内部审计取得长期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来自内外部的支持不但可以增强内部审计人员面对外部压力时坚持自己价值观的信心,还可以不断增强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威信和影响力。首先,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支持审计人员的工作,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保证审计人员在通过自身努力的前提下,能按时保质完成审计任务。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之间必须相互支持,如给团队成员提供具有鼓励性的意见、认可并庆祝个人和团队的成功、真诚关怀同事等。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应尽量争取来自部门以外的支持,如审计委员会、高管层、客户、法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内部审计人员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以及其他方式获取外部各方的反馈,并对他们的反馈给予公正的评价和相应的改变,以进一步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要,和他们保持长久的支持和协作关系。

支持来源于相互信任,要想成功获取组织内外部对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支持,必须首先取得对方的信任。内部审计部门应该以优质高效的审计工作质量和廉洁从审的形象获取外部各方对内审工作的信任。其次,内部审计人员之间也应该建立相互信任的同事关系。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依靠同事的工作结果,当内部审计人员信任其他同事的工作时,一方面,所获得的积极性效果是同事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坚信其他同事能够完全胜任其工作,能够为自己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作赢得时间。当然,相互信任不应该与盲目的相信相混淆,如假设某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不需要指引都能按要求完成工作;复核他人的工作或询问他人的工作情况及未完成工作的情况并不是对其不信任,而是为了确保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同时也为部门成员提供重要的、具有指导性的反馈。

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如何创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呢?首先,必须做值得信任的典范。在工作时,仔细听取员工的想法,认真倾听客户的意见,不带任何感彩,给予对方坦率的具有专业水准的反馈;倡导公开讨论信任问题,将有助于员工深刻理解建立可信任的内部审计部门文化的重要性并推动信任文化的贯彻落实。其次,可通过来源于公司管理人员、同事、客户的问卷调查资料,确定内部审计团队的成员是否值得信任,哪些行为可以得到认可。最后,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必须重视信任文化的建设,在不同的场合和会议上,不断强调和表达加强信任文化建设的意愿。

四、培养高情商内审人员

情商是认识我们自己和他人情绪、情感以及激励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管理好自己与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情商实务》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是成功人士获得成功的关键特性。与情商有关的五种能力包括:

1.自我认识能力,即能够体察自己的情绪、个性、风格,按照本能的感知做出决定,并对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估,能够扬长避短,充满信心的干好自己所擅长的事情。

2.自我管理能力,即能够妥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有利于而不是干扰工作;能够勤勉尽责开展工作,不因成绩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因挫折而悲观丧气、一蹶不振。

3.自我激励能力,即把自己内在的、最深层的愿望当成指引,引导自己走向人生目标,即使是面对失败也坚持不懈、积极进取。

4.富有同情心,即善于体会别人的感受,具有同情心,能够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接受别人的观点,与各种类型的人都能保持和谐友好的关系。

5.社会交际能力,即敏锐判断形势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处事有分寸,并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这种能力,建立良好团队合作关系,说服、引导他人,协商解决问题。

在这五种有关情商的能力中,其中前三种是有关个人自我管理的能力,后两种是有关个人如何处理与各种外部关系的能力。两类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人能较好地处理各种外部关系,相反,良好的外部关系也能促进个人能力的提升。内部审计部门应该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情商的培训和评估,不断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情商能力,在部门中间创造这样一种氛围,使每个审计人员知道,将与情商有关的五种能力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不仅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目标之一,同时也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提升个人能力与素质、并与部门以外的组织建立相互理解和信任关系的必要条件。

五、分享内审工作经验

经验是个人或组织在经历了冒险、胜利和失败后所学到和总结的东西,其意义不同于一般参加课程或取得学历所获得的知识,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对于提高审计人员工作水平并持续性改进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各种工作经验,通常的状况是,内部审计人员都希望与其他同事分享其成功经验,而不愿意让大家知道错误或失败的经历。一般都认为,作为专业人士,如果承认了错误,就会在团队、审计管理者、客户面前很没面子。有些人愿意私下里让别人知道他们的错误,而另一些人则是简单地试着将错误隐藏起来。但是,经验表明,承认错误并且找出原因,不仅不会抵减信誉,反而会增强信誉;通过和同事们讨论工作中错误或失误的地方,可以和大家一起吸取经验教训、提升个人能力并提高部门工作效率和效果,对于个人和组织,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因此,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该提倡在部门中分享成功经验的同时,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通过适当的激励方法和具体实践,如定期的项目分析会,大力鼓励和倡导将工作中的错误和失误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并且要有勇气容忍并正确评价这种工作中无意造成的失误和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在部门中形成和谐的经验分享的氛围。

上述五个方面的对策是建设成功的内部审计文化所应当纳入考虑的,当内部审计部门掌握了这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时,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就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游运,秦莉,陈锋,王庭亮.浅谈审计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国内部审计,2011(2)

2.布鲁斯·亚当麦克,琳达·林尼克,乔伊斯·奥斯特罗斯基.夏青.内部审计部门成功的文化支柱.中国内部审计,2011(1)

第7篇

诸葛亮说“多忧害智”,患得患失的人,往往不能处理好很简单的事情。反腐倡廉是协审的前提条件,如果已经或即将与被审计对象结成利益同盟,必然会为被审计对象着想,目光短浅,思路不清,犯低级错误。语言表达不清,经常莫名其妙出现错误的人,很可能已经腐败,往往是愚蠢的,不能胜任协审工作。培养合格的协审人员,应该从“心”开始,教育他们不要贪图小恩小惠,应考虑个人的长远利益,考虑单位、审计系统和国家的利益。大胆起用性格开朗、语言清晰的年轻人,共同面对越来越艰巨的审计工作。

聪明的本意是耳聪目明,都是外界的信息进来,对信息不同的态度就是愚蠢,笨,聪明和大智。A愚蠢,坚决拒绝信息;B笨,选择性的接受信息;C聪明,主动吸收信息;D大智,告诉别人应该主动吸收信息。A刚好与2读声相同,B刚好是笨蛋的拼音首写,C刚好是聪明的首写字母,D刚好是大智的首写,是发现不是发明,是规律贯穿中外古今。古人无汉语拼音,不知英语A与2同声。手不是用来打人的,是用来说话的,像老和尚;眼睛不是用来看美女的,是用来看话的,像孙猴子;嘴巴不是用来抢话的,是用来苦口婆心的;喉咙不是用来胖的,是用来深呼吸的;鼻子不是用来哼的,是用来吸收的,像海绵。猴毛会听话,会吸收信息,所以西游记中反复体现猴毛的神奇。人不能连猴子都不如!鸡蛋从里面打破是生命,从外面打破是荷包蛋。人生也一样,否定自己是学习他人,是生命;否定他人,是要求他人明天否定自己。腐败往往是利益链,是团体,力量顽固、强大。仅靠个人与之对抗,往往无功而返;即使个人能力强,也难以拒绝亲友请托,更难以打败自己的心魔。必须依靠审计系统,利用系统资源、集体智慧,防止被打小报告而影响个人前程,防止威逼利诱影响工作。团结在审计局的周围,才能底气足,不畏权贵。协审工作的关键是沟通,善于聆听就善于沟通。聆听的步骤有三:

1.听对方把话说完,无论怎么讨厌对方,藐视对方;

2.听语言的思路,高明的语言都是科学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

3.听真实目的,有时正话反说,先抑后扬,前真后假,有时相反。三个步骤又密切相关:只有听完,才能理出别人的思路,才能体会其真实目的;从思路的清晰程度即可判断其水平分量,找出漏洞;如没做到前面两点,就不容易理解别人的真实目的,体会其达到目的决心。如对方重复多次同一观点,就没必要继续聆听。两三次表现出这样的聆听之后,基本上会得到认可理解。沟通是剂,其最高层次的是用眼睛听话,察言观色,即所谓心领神会;用行动说话,即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感动常在。

最高效的武功是点穴,优秀协审的语言应是言简意赅,棉里藏针,只说事物的关键。总之,无贪欲,依靠组织,用语言“点穴”,定能赢得理解,完成好协审工作。

作者:何岳 单位:宁波欣达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第8篇

关键词:审计文化;独立;法治

1 独立之精神

独立精神是审计机构及其成员必须具备的一种行为原则,是审计文化中最能反映本行业特性的文化要素之一。独立精神之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审计独特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审计是一种起监督和证明作用的管理控制活动。为了达到客观而有效的监督管理目的,审计必须独立于经济责任受托人和经济责任委托人,以公正的立场来组织审计行为。可以说,独立性是审计行业的特色,独立精神是审计行为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如果审计独立性受到某种程度的制约,则必然削弱审计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从而易使审计工作流于单纯的查错纠弊式的例行监督,呈现出人浮于事的疲软状态,最终不可避免地沦入恶性循环。

审计的独立性体现在体制和精神两方面。体制上的独立是指审计在机构设置、行为组织、人员安排、经费等方面所拥有的独立性,它是显而易见的、表面化的,也是审计独立性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然而,体制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审计被赋予了真正的独立性,只有具备精神上的独立性,审计独立性才能完全得到实现。精神上的独立性指的是存在于审计人员思想意识中、氤氲于审计行为中的一种独立信念,它是审计独立性的灵魂。换而言之,审计是否能够拥有真正的独立性,取决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养成独立之精神。

这种独立精神在审计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审计人员不应该唯唯诺诺、怕得罪人,也不应该见风使舵、失去原则,更不应该为了自身的得失而歪曲或隐瞒事实。他们应该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指出问题,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实施审计项目。

就中国审计行业的现状来看,其独立性尚处弱势,有待提升的空间很大。造成中国审计独立性较弱的原因不一而足,最为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另一个是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

从政府管理体制来说,中国现行的审计体制采用了行政审计模式,即审计机构隶属于政府,政府制约着审计的机构设置、人事安排和财物资源。很显然,在这样的审计体制模式中,审计工作势必或多或少受控于政府或上级机关,审计机构行使监督的职能将大打折扣,审计独立性从而被削弱。当然,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凸显,这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众所周知,在所有的改革中,体制方面的改革最为艰深漫长,需要细致而耐心地考证、摸索和实践,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中国审计的百分百独立性既不可能自行获得,也不可能今天想明天就实现,而是要依赖于国情的变化发展、循序渐进地达成。

影响中国审计独立性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庸”思想,它所倡导的 “过犹不及”、不偏不倚的有节制的人生态度被误读,旁生出了某些负面意义,形成了“和事老”、“和稀泥”式的庸常而消极的社会风气。“中庸”的这种负面影响多少也渗透到了审计文化之中,左右着审计人员本应具有的超然态度,从而直接动摇了审计的独立性。

2 法治之观念

审计是一项监督管理制度。制度存在的目的和意义是建立和维护一个合理而平稳的国家和社会秩序,作为秩序的维护者,制度首先需要获得公众的认同,并且保有一定的威严感和权威性。审计制度亦不例外。那么,制度的认同感和威严感如何获得并保有,答案是,首先必须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撑。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做到有法可依以及有法必依。

法律法规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利己的本能和需要,并且倾向于产生利己行为。经济学将这种状态下的人称为“理性人”,并且认为,社会是在“理性人”之间的互动中产生并发展的。然而,如果纯任“理性人”凭着利己的本能行事,社会的混乱将无法想象,因此,人的利己本能和行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行为规范的限制。能够约束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既包括道德准则,也包括法律法规,而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约束力最显著的,就是法律法规。

一旦有了法律法规,一个社会中的任何人、任何团体都必须严格遵守,只有这样,人或团体的行为才有可能得到基本的认同。对于审计而言,道理是一样的。审计不仅要谨守国家法律,还要以行业规则为行为依据,依法审计,依法设定各方的职责和权限,依法保证各方的适度利益,依法进行评价奖惩。只有合法、公正、客观的行为,才能有助于规范审计自身的行为,使审计避免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审计的过程和结果呈现出一定的科学性,从而就可以使公平和正义得到维护,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使整个社会得以在安定有序的氛围中科学而协调地发展。

对于审计而言,有法必依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审计人员应该以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为行为准绳,客观、公正、严格地行使职权,依法对被审对象进行或褒或贬的处理。二是指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对他人进行审计的同时,也应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避免假公济私、的行为。无论是审计过程中的依法行为,还是审计人员对自身约束和规范,二者都需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时刻保持着警醒的法治观念、形成优良的执法习惯,这样,才有可能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的干扰,避免各种外部因素的不良影响,才有可能安全而有效地进行审计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法治观念是审计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也必然是审计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俊.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审计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审计学院,2015.

第9篇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全国、省、市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回顾审计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开展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充分展示广大审计干部的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公仆形象,增强审计干部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审计工作中。

二、主要内容

(一)打造优秀审计项目。各业务科处要以纪念成立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围绕区委政府工作重心,抓住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找准审计定位,创新审计思维和方法,把审计项目审深、审透、做出实效。

(二)促进形成审计调研新成果。党的十给审计工作指引了新的方向,新形势增强了审计调研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全体人员深入研究分析,集思广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审计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力争完成立足实际、有骨有肉的调研报告。

(三)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继承革命传统”主题日活动。清明期间,组织全体党员干部与选派“第一书记”、“双管双责”社区党员到西炮台革命烈士陵扫墓,全体党员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重温入党誓词,党员代表向全体党员发出倡议。

(四)开展“争做忠诚的审计人”主题演讲活动。以“忠诚于法律,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为主题,歌颂追求理想、坚定信念,忠实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的审计人,激发审计人开拓进取、创新创业的豪情壮志。评选1名审计人员参加上级审计机关主题演讲比赛。

(五)开展审计实务竞赛活动。为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展示区审计队伍昂扬奋进、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组织开展审计实务竞赛活动,将以科处为单位,各分管局长参与,对同一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撰写审计报告,进行评比,评出一、二、三等奖,并予以奖励。

(六)开展审计文化建设活动。结合我局机关工作实际,每周五下午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紧紧围绕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廉政文化、环境文化和业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开展学习活动,使机关干部职工生活、工作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对内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树立形象、作出承诺、接受监督,推动机关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学习结束后组织相关政策法规、审计知识答题。

(七)参加市局组织的庆祝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文艺汇演。为了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用优秀健康的文艺作品宣传、讴歌审计工作者安心本职、敬业奉献、廉洁自律、务实创新、服务大局、创先争优的精神风貌,按照市局要求,组织我局参加文艺汇演节目的创作排练及演出,力争文艺汇演取得好成绩。

三、组织领导

成立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领导小组,负责纪念活动的组织领导、部署和检查。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各副局长、总师任副组长,各科室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负责活动的具体筹划和落实,并做好相关沟通协调工作。

四、总体要求

(一)本次活动要本着“务实、节俭、出实效”的原则,既要将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又要勤俭节约、精打细算,杜绝铺张浪费。

第10篇

区审计局提升文化软实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汇报

近年来,区审计局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坚持“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二十字方针,全面贯彻“人本审计”理念,不断加强审计机关文化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审计机关凝聚力、提高审计队伍战斗力和扩大审计工作影响力,充分发挥审计在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

一、突出“态度、责任、奉献”,构建审计核心价值观

XX审计长在20__年新任新任公务员培训上指出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为“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自开展审计文化建设年以来,博山区审计局把“感恩就是奉献,责任就是成长”作为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力地引导审计干部努力拼搏、创新创业。在工作中强调审计人员将审计作为贡献社会、服务人民的事业来对待,要具备优良的从业道德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严守工作纪律,提升胜任能力。工作中要锤炼依法执审、诚实守信、正直坦诚、勤勉尽责、保守秘密的职业品格,严格遵守审计“八不准”工作纪律和其他廉政规定,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在工作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从事审计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自开展审计文化建设年以来,该局坚持每周一的“审计论坛”制度,集中学习政治理论和专业审计知识。购置政治、经济、审计、法律方面的书籍开设审计图书角,开展以“书香机关”为主题的读书活动,打造“道德讲堂”将责任与感恩渗透到每名审计人员心中;积极参与全市审计业务能力大赛,取得团体成绩也在全市区县排名中位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二、倡导“民本与发展”,打造文化强审新思路

围绕全区工作中心,自觉地将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深化审计工作科学转型,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学理财,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秩序,当好“经济卫士”、“政府谋士”。 高度重视党委、政府关注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主要工作做法是:一是加强预算执行审计,努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开展20__年度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政府投资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共安排区财政局、区地税局、区园林局、区农业局等部门预算执行审计7项,并努力将绩效审计贯穿于财政审计全过程。二是加强政府投资审计,提高财政投资效益研究出台了《博山区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办法》等一系列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的制度和措施,规范了政府投资审计行为,对12项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进行了跟踪审计。全市投资审计暨扩内需审计现场会在我局召开。三是树立民生审计观,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始终把关注民生作为工作的重点,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突出专项审计调查,将全区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专项审计调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自6月份开始,我局组织审计力量集中开展了“扩内需、保增长”政府投融资建设项目的审计工作。

三、坚守“自律与廉洁”,重塑审计职业道德防线

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龙头”作用,推动审计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的落实。坚持把治理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纳入责任制。明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其他班子成员在廉洁自律方面的“一岗双责”,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责任制检查考核制度、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责任制工作告知与回告制度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及时发现本地区本单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制定办法,利用专项清理和专项治理等有效手段,防止不正之风的蔓延。立足于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逐步提高了执行廉洁自律各项制度的操作性,先后制定了《2013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方案》,并由局主要负责人、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积极引导审计人员严格执行、自觉遵守各项管理制度,增强审计人员的执行力,努力构建“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理财”的长效机制,先后出台《审计质量控制管理办法》、《审计工作综合量化考核管理办法》、《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办法》、《审计信息宣传考核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审理、审计综合量化考核、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审计质量控制机制,对审计计划、实施、 报告、复核、公告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抓好廉政工作与审计质量这两条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为审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编辑:杰作)

第11篇

1.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可规范企业财经秩序,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企业通过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可向企业经营者提供企业经营活动情况的全部过程,为企业经营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是高层管理者不可缺少的“眼睛”。

2.内部审计的评价作用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通过企业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为组织控制资源,实现管理目标而进行后种管理行为,不仅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实践性活动,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经营活动记录的反映、规划控制、计算分析及监督评价等方式,着眼于企业利益最大化来指导经济行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评价,保证财务活动的资料、手续的完备性、符合性,经济指标的准确性与适当性,从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价值。

3.内部审计的改进作用增加企业价值。内部审计通过对管理层执行的内控及控制过程加以监督,内部审计人员以其良好的道德操守及职业技术,对企业内部目标与战略程序、监控目标实现情况程序、衡量业绩及其“责任机制”程序、维护价值程序等一系列企业活动进行定期评价,提出改进意见,推动企业完成各项管理目标,从而实现企业价值。

二、内部审计如何增加企业价值的途径探讨

1.在优化公司治理中实现增值。内部审计既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又是公司的自我约束机机制之一,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可发挥以下作用:

1.1内部审计能降低公司治理的成本,保证受托责任关系的履行。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缓解问题、降低成本,直接为组织增加价值。一方面,内部审计通过检查监督等手段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审计,保证了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缓解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在公司内部存在多元关系,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是对受托方进行监督和评价,保证每一层级参与方受托责任关系的履行,同时还能对企业内部员工产生激励作用。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恰当的履行职责,能有效地降低受托-关系中的成本,并合理保证受托-责任的恰当履行。

1.2内部审计对高层文化的建立与控制。公司治理的内容既包括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审查,也包括对企业文化、道德规范和控制环境等高层文化的建立与控制。高层文化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从长远来看,具有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企业团队将会更容易实现企业目标,良好的高层文化会引导企业走良性的发展和竞争之路,在无形中提升企业价值。公司高层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功能的发挥。内部审计应定期对如下与道德文化相关的特征进行评价:道德规范是否清晰易懂、方向是否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否有道德文化的宣传教育和考核机制。内部审计还应充分发挥咨询功能,提供如下增值活动:对公司高层文化的形成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帮助管理层建设良好的道德文化体系,对道德文化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进一歩完善公司治理。

2.在完善内部控制中增加企业价值。

2.1内部审计能实现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管理、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个要素。从控制体系层次看,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有效组织经营,进行管理及各项经济业务有序开展的必要保证,对于维护企业生存、防范企业风险、增加企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内部审计本身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上的缺陷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遵循性和有效性。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针对其薄弱环节查清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改进的合理意见和建议,报告给企业管理当局,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责任,促使企业健全内部控制,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从而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达到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状况的目的,增加企业增加价值。在其间接价值方面,内部审计会对企业内的经营管理者和其他职能部门产生潜在的威慑作用,会促使他们严格管理,落实控制措施,从而预防风险,减少损失。

2.2内部审计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除了在日常工作中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还提供另一项增值服务——作为主体推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CSA)。CSA强调转变传统的内部审计监督方式,内部审计部门通过设计合理的程序,引导企业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都参与到对于内部控制的评估中来。这改变了以往内部审计部门单独评价的情况,一方面使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有更充裕的吋间从事咨询等能为企业带来较大增值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能使参与CSA的人员学到更多的内部控制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更为主动的改善内部控制情况,从长远看必然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有利的影响。虽然CSA的理论被广为推崇,但是现阶段在实践中实行的公司不多,所以尽管未来能解放更多的内部审计人员从事更为增值的服务,但是目前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员运用积累的经验和专业技能对内部控制的流程、关键控制点进行梳理,以设计规范的CSA流程,并对公司相关人员进行内部控制领域的相关培训。

第12篇

【关键词】 农村审计; 质量管理; 闭环管理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农村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监督力量,不仅直接保障农村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效益性,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充分发挥农村审计的作用将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起到重要的作用。要使农村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对农村审计质量进行管理至关重要。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有助于提升审计质量,本文就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农村审计质量管理现状

农村审计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单位的资产负债、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对提取、管理、使用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进行的专项审计及其他专项审计。加强农村审计质量管理是保证农村审计项目质量、防范和化解农村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农村审计质量也得到一定提高,但在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审计质量计划尚未制定

农村审计质量计划通常包括农村审计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控制的重点以及保证措施等内容。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审计机构只制定具体的审计项目实施计划,农村审计质量计划的制定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

(二)农村审计质量控制不受重视

农村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农村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审前调查的质量控制、审计实施方案的质量控制、审计程序的质量控制、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的质量控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业务会议的质量控制、审计结果落实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控制环境的质量控制等。目前,农村审计机构对农村审计质量控制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农村审计质量控制在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等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三)农村审计质量考核尚未全面实施

农村审计质量考核一般以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审计项目形成的资料和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等规范性文件为对象,采取一定标准,由农村审计机构内、外相关人员进行考核。由于大部分农村审计机构对审计质量管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审计质量考核也未全面实施。

(四)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未全面开展

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的内容包括:农村审计质量方针、质量管理的组织、质量管理的方法、质量管理文件、质量管理的氛围、质量管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等。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是一项较新的工作,目前大部分农村审计机构尚未开展。

(五)农村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农村审计质量责任的内容包括:审计组成员的质量责任、审计组组长质量责任、业务部门主要领导的质量责任、机构复核人员和负责人的质量责任、分管领导的质量责任等。由于农村审计质量考核和质量后评估尚未全面展开,因此农村审计质量责任追究也无法正常实施,农村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闭环管理系统及其在提升农村审计质量中的作用

(一)闭环管理系统概念

闭环控制亦称反馈控制,它的特点是系统有一个闭合的回路结构。它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反馈到系统的输入端,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差别,对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实时控制,以使系统的输出达到最优。在闭环安全管理模式中处处体现着“信息控制——信息反馈——信息控制”的闭环控制原理。闭环管理模式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要素组成。计划就是确定管理目标和相应的管理方案;实施就是根据预定的管理目标和选优的管理方案组织具体部门和人员实施;检查主要是管理部门对方案实施情况、工作成果进行评价,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处理就是采取措施对方案进行调整,以巩固成绩和预防问题再度出现,同时将本次循环中发现的问题转入下次循环中予以解决。

(二)闭环管理系统在提升农村审计质量中的作用

采用闭环管理系统对提升农村审计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1.闭环管理是提升农村审计质量的需要。闭环管理是提高农村审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闭环管理,可以更好地制定审计质量计划,确定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和内容,明确审计质量考核的标准、审计质量后评估以及审计质量责任追究等内容,及时发现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审计质量的建议,促进农村审计质量的提高。

2.闭环管理是提高农村审计风险防范能力的需要。当前,随着舞弊手段的不断升级,审计质量受到严重威胁,农村审计风险剧增。只有不断加强农村审计质量管理,才能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低水平。采用闭环管理,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3.闭环管理是完善农村审计管理的需要。研究农村审计管理必须研究农村审计质量管理,闭环管理是对审计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因此,对审计闭环管理的研究有助于完善农村审计管理体系。

三、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系统设计

(一)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思路

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主要是把审计质量管理过程作为一个闭环系统,把该系统中的各项专业管理作为闭环子系统,使系统和子系统内的管理构成连续封闭,并通过持续反馈对原管理标准作出变革,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在循环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农村审计质量。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农村审计人员闭环管理,是对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审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管理,逐渐完善审计人才信息,并根据需要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未来项目储备专业人才,主要解决审计人员技能不足的问题。

2.农村审计信息闭环管理,是将每一个审计项目的计划、控制、考核等信息进行整理、归档,以便在未来审计项目中可以随时调出,主要解决数据资料问题,以减少重复审计。

3.农村审计问题闭环管理,是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后续管理,及时追踪问题整改情况,是最重要的闭环管理,主要解决审计结果未能有效整改、审计执行不力的问题,并提供未来项目问题案例。

4.农村审计成果闭环管理,是将审计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归纳和整理,主要解决审计成果未能有效利用的问题,并为未来项目提供借鉴。

5.农村审计评价闭环管理,是对每一个审计项目的质量进行考核、后评估和责任追究等管理,主要解决审计评价质量不高、责任得不到落实等问题,并为未来审计项目提供参考。

6.农村审计文化闭环管理,是对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文化进行不断凝炼、提升的过程,主要解决农村审计缺乏约束力和辐射力等问题,为形成良好的审计文化创造条件。

7.农村审计沟通闭环管理,是对农村审计机构内部及其与外部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沟通进行有效管理,主要解决农村审计机构内外沟通不畅、审计效率效果不佳等问题。

(二)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模块设计

按照以上思路,农村审计质量闭环管理体系包括以下七大资源库:

1.农村审计人力资源库设计。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采用自主培养与引进、初任培训和后续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以审计项目为中心进行资源整合,根据项目需要可吸收乡镇农村审计站等人员,以弥补农村审计力量的不足,并建立审计人力资源数据库。三是建立专家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系统。农村审计机构可向政府审计机关及民间审计组织等进行业务咨询,并建立起相应的咨询渠道和专家咨询系统。

2.农村审计信息库设计。审计信息库的内容可分为综合类信息和业务类信息。综合类信息一般指内容较少变动,具有长期使用价值,对以后审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审计信息,如: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结构、重要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文件、重要会议内容、制度建设等。业务类信息主要指内容经常变动,只供当期审计使用和下期参考的审计信息,如: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制度、机制上的问题,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等。在形成信息库的同时,应形成信息索引。

3.农村审计问题库设计。审计问题库是农村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模块,为审计评价、审计意见和建议等提供参考基础。农村审计问题库的设计可结合具体情况进行,比如,可以按农村审计的主要内容进行设计,包括:货币资金审计问题、债权债务审计问题、财务收支审计问题、专项款物审计问题、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等,也可以按问题的严重程度等标准进行设计。

4.农村审计成果库设计。一是收集农村审计质量管理新理论、新发展趋势,收集审计业务所涉及的各类法律法规;二是收集审计项目实践性经验,并提炼出审计创新理论;三是收集问题库所产生的问题案例,研究更有效的审计方法;四是通过审计人员研讨活动积累创新成果,使审计进程不断处于动态发展状态。另外,研究成果可以用来培训审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其职业胜任能力。

5.农村审计评价库设计。农村审计机构需要与当地相关监管机构共同制定出农村审计评价体系,针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如:审计机构及其人员审计技能熟练性、专业性、创新性,发现问题的数量、金额、性质,问题表述清晰性、全面性,问题定性准确性、深入性,审计结论合理性、可靠性,审计建议针对性、可操作性等。农村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坚持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农村审计评价库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审计质量后评估和责任追究的有效实施。

6.农村审计文化库设计。农村审计在审计质量管理活动中应积极培育审计文化。农村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物质文化是基础,审计制度文化是保障,审计精神文化是动力。因此,应积极开展审计文化库的建设。首先,各部门和单位应大力支持农村审计事业,为农村审计机构配备足够的物质装备;其次,培育积极的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和正直、客观、保密、胜任的审计职业道德;最后,应加强审计组织建设以及审计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积极培育和构建先进的审计文化,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村审计质量。

7.农村审计关系库设计。农村审计人员应该利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和方法加强与内外各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沟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对各种沟通的情况事先进行计划和设计,将沟通过程进行记录并及时总结,为后续的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村审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农村审计与适当管理层和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与被审计单位和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与内部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之间的关系;与外部的相关机构和人员之间的关系;与农村审计机构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农村审计工作中与相关机构和人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可以促进彼此的交流与沟通,取得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理解和配合,及时获得相关、可靠的信息,提高审计效率效果,确保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贯彻,从而提升农村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办法[S].

[2] 于玉林,项文卫.审计管理学[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3] 郎庆田,陈杰,王元仁.闭环:一个国有重点煤矿安全生产14年的管理与实践[M].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

[4] 李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闭环管理体系模型设计[J].中国内部审计,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