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

时间:2022-05-29 06:4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可持续建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持续建筑

第1篇

《建筑技艺》受丹麦大使馆的邀请,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深度采访与报道。

谈到可持续建筑,也许在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联想到有着绿色墙面或者屋顶,有着成排太阳能光伏电板或者太阳能热水器,抑或上面有着转动风车或者排风烟囱的建筑形象。虽然这些都是实现建筑节能的显性要素,但有了这些是不是真的就能实现可持续?在可持续建筑设计领域,我国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到底什么样的建筑才是可持续建筑?要实现可持续性,我们应当从何人手?对于这些问题,来自丹麦BIG、SHL、HLA、PRO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给出了他们的解答。

KriStiail Lars Ahlmark

Schmidt Hammer Lassen architects合伙人

采访 任志翔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建筑技艺》特约记者

可持续建筑的四要素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包括四个要素:从环保的角度,它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是否影响一个社区、一个地方、一种行为?从经济的角度,要花多少钱做建筑?从能耗的角度,要利用和消耗多少能源?这四个层面没有孰轻孰重之分。

我们尝试从一个很全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看是否能给我们设计的建筑带来正面的影响。SHL在电信系统、冷却水、雨水收集等技术方面做得不错,这些技术手段在设计过程中的实现就是一种对建筑本身的塑造。

当我们谈到塑造形体,它不只是设计一个体块,还要让这个形体符合其所处的环境,例如适当的倾斜以利于太阳能或风能的利用。当然我们也包括了对基地周围环境的设计,例如我们抬起建筑,设置一个开放的公共广场等。所以,当我们真正开始做设计之前希望尽可能多地考虑到问题,争取在能够实现的范围内做到最好。当然,我们并不能够满足一切,所以有时就像是一场战争,要在各个因素之间取舍。

民主的方法

我们虽然根植于哥本哈根,但灵感却来自于世界各地,在不在丹麦并不重要,我们在北京或者在上海做项目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试图使建筑的综合评价更高,我们真正关注的是需求——什么才是这个项目真正的需求。SHL非常喜欢用一种自称为“民主”的方法来做设计——最大程度地让建筑本身开放,能够最大化地邀请公众进入到建筑内部。否则建筑本身就会像纪念碑一样自己屹立在那,变成孤立的个体。同时我们始终牢记,只要你要建立一些东西,必定会带走一些东西,所以我们新建的项目必须回馈社会、环境和基地本身,这是我们作为建筑师所要做的关键所在。

BIM

BIM系统是梦幻般的方式,可以使你的设计变得很高效。但是它在前期设计的时候是很不容易使用的,很多建筑师都会说:“哦,不,它是很死板的,用这个系统将会扼杀很多创造性”。但在许多项目中,我们同时用两条平行的方式来推进。在很多流线型的项目中会用到犀牛,也会用到很多矢量制图软件,比如AI,CAD等等;我们同时也在做BIM模型。当有了数字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在竞赛阶段中非常高效地分析通风系统、日照系统、经济技术指标等等。不同于过去常规的竞赛阶段,这使得更多赢得比赛的概念成功地转化为实际的项目,从而有很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得以在现实中实施。此外,BIM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多专业共同合作的高效平台。例如在很多可持续评测体系中,首先会考虑建设成本,如果它是昂贵的,那么就是不可持续的。

建筑物的生命周期

丹麦的可持续产业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或许五年前或者十年前,每个人都在谈论,可持续性是什么?我们如何实现这一切?而今天,可持续是我们法律强制实施的一部分。

在中国,人们想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想要一个更好的城市,拥有更好的生活,希望把所有这些想法融入到建筑物中。这一想法面前最大的挑战就是成本,这和我们已经经历过的是一样的。在做建筑的时候,客户有很多这方面的想法,但一旦建筑建成就不再重视这些东西了,例如住宅建成后,他们开始出售公寓,然后就忘掉绿色建筑本身了,没有人关注建筑物本身的生命周期。我想现在还可以勉强这样,但是在未来,我们不可以只是无条件地使用地球上的能源,这样就会导致能源价格越来越高。当供电、供热、制冷的价格一路上升的时候,人们就会后悔当初应该多花点钱得到生命周期更长的建筑物了。所以,尤其是在中国,这不只是建筑成本的问题,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将是越来越重要的问题。而当建筑物有了较低的能源需求之后,那么我们将会得到一个更好的将来。这是我们所发现的未来趋势之一,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服我们的客户去做可持续建筑的根本原因。一个真正良好的环境,让人们多一点快乐,少一点生病,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Siglle Kongebro

Henning Larsen Architects建筑师,助理合作伙伴,可持续部经理

采访 任志翔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建筑技艺》特约记者

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应该像灵魂一样存在于建筑中,如果从建筑当中把它拿走,建筑就会变得丑陋。因此,我们不仅做设计工具软件,还创新工作流程来适应可持续建筑的发展。

当我们开始方案设计之前,首先谈论建设的愿景是什么,寻找可持续设计的侧重点,如水的影响、能耗问题或材料的环保问题。下一步我们才开始真正进入绘图阶段。因为一旦开始绘图就很难再修改,所以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正确的设计过程。我们不仅着眼于建筑基地,还注重周围的基地。通过我们的设计提升环境,营造高质量的场所,这正是我们一直追求的。

基于中国现状的可持续发展挑战

一个真正的城市应该能够激励你,并使你快乐。在我来到北京这两天,发现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很少,都是带着围巾匆匆赶路。因此设计的重点应是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建筑内的空间,同时也要考虑建筑周围的空间。当建筑具有较好的空间与较低的能耗,城市才会更美好。

Gitte Svantemann

COWl咨询公司可持续建筑与生态城市部门负责人

采访 曾超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建筑技艺》特约记者

控制能量消耗

对于可持续性建筑,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控制能量消耗,更加精益地利用能源来达到低碳。中国的很多建筑有很高的能量消耗。如果我们可以设置更多的能量计量装置,实现分户计量就可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因为每个人的使用需求和个人对室温的喜好不一样,所以不能统一采用一个温度。新建的建筑也需要通过尽可能地采用被动式节能手段采用更节能的材料来实现能源的节约使用。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致力于提升室内小气候品质、利用太阳能、以及采用其他的主动节能措施。

2025年哥本哈根将成为低碳之都,虽然我们现在没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在中国打造这样一个绿色城市,但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来减少中国城市的能量消耗。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南京绿色灯塔项目,25kW·h/m2的能耗包括供热、致冷、通风、热水、强电,在中国国内很难找到相同能量消耗的建筑。我们主要使用被动式节能,包括寻找最佳朝向、遮阳、建筑材料、平面布局来充分利用自然能源,这些手段可减少66%的能量消耗。

可考虑的城市开发设计

在城市规划方面,我们致力于创造更加绿色环保的环境。我们深入探究了人们在哪儿居住、工作、购物。很多国家的城市规划建造了“环保城市”,数量如此庞大以至于我们甚至都忘记了“环保城市”的定义。所以我们的规划设计并不称之为“环保城市设计”而称之为“可考虑的城市开发设计”。在张家港的规划方案中,我们引入了“5min城市”的概念,即人们居住、工作、购物的路程所花费的时间不超过5min。各个区域职能被链接在一起,所以人们不需要交通工具,因此可以省去很多汽油,减少空气污染。中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中国的90%的能源供给都来自于不可再生能源,而中国政府也致力于减少这一部分能源所占的比例,我们应该在每一个层面上都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减少能源消耗和保护环境。

管轶群

丹麦KPF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上海柏研(PRO)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

采访 朱晓琳 《建筑技艺》杂志副主编

中国问题之一:通过技术来弥补设计的先天不足

现在很多建筑师做建筑,往往是形态优先,追求极度的个性化语言,追求眼球效应,全然不顾结构和节能要求的合理性,然后再把一些所谓的绿色技术叠加在建筑上,给建筑穿上“绿色外衣”,比如某个部位设太阳能光伏板,某个墙面采用垂直绿化,某个立面采用双层可呼吸式幕墙等等。这种通过“节能技术的拼盘”来弥补设计先天不足的模式是很不科学的。

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在设计出发点上应该是“由内而外”的,在设计要素上是“融为—体”的,技术手段上是“先被动,后主动”的。《论语》里孔子说“发乎情,止乎礼”。对于我们绿色建筑设计来说,这个“情”就是对节能环保的终极关注,而“礼”就是对节能技术的合理运用。但现在的情况经常是“情不发,礼不止”。

中国问题之二:技术成功了,建筑倒退了

在科技不发达的阶段,由于受到建造技术的制约,没有很好的技术手段来做强势的弥补,工匠们就因地制宜地采用“低技术”的手段,用被动式节能的方式去适应气侯,最大限度地创造了居住的舒适性,同时也造就了我国各地丰富的建筑形式。同时许多传统民居采用“低造价”的策略,大量回收使用废弃砖瓦,用于新建、改建项目,可持续的理念深入人心。而如今再去看看我们的城市,从南到北千城一面,大拆大建极度浪费。

这也反映出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建造技术的飞速进步给建筑师的创作带来极大自由,反而扼杀了建筑的丰富性。技术本身是无辜的,建筑师的创作态度却是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应该从地域性出发,善用、慎用技术手段,学会“止于礼”。用技术和金钱堆出来的建筑,不一定是好建筑。我们也没有资本和理由去挥霍技术与金钱。

中国问题之三:被忽视的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

我们认为可持续包含两层基本涵义:

一个是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性,一个是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性。生态意义上的可持续性主要关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的可持续性主要关乎社会关系及使用者的意识层面。两者相比,我们认为社会层面的可持续性对当下中国来说更为重要,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这里面也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持续快速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摧毁了传统社会关系与社区活力。如何重建社区活力,恢复邻里关系将成为重大的可持续课题。第二,使用者意识层面的可持续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等。一个技术上再成功的节能建筑,如果使用者没有节能意识,还是不可持续的。

解决之道:泛绿色

我们提出“泛绿色”的理念,包含以下几点:

1)强调可持续的生态与社会两方面。

2)控制从设计、建造到后期运营维护的全过程。

3)合理运用节能技术,注意技术的均衡性与统一性。

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取决于全民环保意识逐步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更需要的不是追求局部的“深绿”,而是尝试将朴素而简单的绿色理念与实践均衡地“泛化”到建筑单体的每个要素,“泛化”到建造运营的每个阶段,“泛化”到每个社会机构与个体的心中。

Kai-Uwe Berg mann

BlG建筑事务所合作伙伴,业务发展总监

采访 张萃 《建筑技艺》杂志特约记者

“革命”与“进化”

“革命”,意味着之前的所有东西,重新再开始,而“进化”则不同,它是从过去中学习借鉴,在过去值得保留的基础上建造,以实现进一步的提升。相比于革命,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进化。我们相信可持续的策略包含这一概念,即从过去学习,进而建造更美好的未来。

创意是将创新和需求相结合

当我们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不是在设计形式,而是在设计一个能够良好运行的项目,就好比准备一场演出,项目好似音乐家手中的小提琴,它是一种非常精准的乐器。你可能制造的是噪音,也可能是好的音乐,我们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创造出能够“演奏音乐”的建筑,在这种情况下使各方面实现平衡,这才是我们称之为成功的建筑。

第2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 建筑设计 应用 思考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57-02

在新的发展时期,资源能源日趋紧张,水资源日益减少,人地关系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心头之痛。在此情况下,建筑行业必须思考新的发展思路,在建筑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降低资源能源浪费,促进能源循环利用,提升建筑的环保功能,保障建筑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建筑设计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应用思考,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 增加建筑物的能量来源

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建筑物的能量来源比较单一,通常依靠电力带动各类用电设备,提供能量。单一的电力设备过多使用也是对资源能源的大量损耗,另外,一些电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大气环境或者对人体不利的气体或颗粒。新的建筑设计要求建筑能够利用大自然当中的绿色能源来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能量,以此来扩大能量来源途径,改善生活环境。而自然的绿色能源,主要指的是太阳能和风能。

1.1 太阳能及其应用

太阳能是常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目前为止,人类利用最广的一种绿色能源。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太阳能常常被予以应用。另外,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绿色建筑中应用太阳能源十分有利。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太阳能设备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吸收太阳能的装置;一种是转换太阳能的装置。吸收装置利用自身材质和结构,完成对太阳能的吸收和保存,而转换装置主要是将直接吸收的太阳能转换成其他能源,便于人类进行利用。吸收装置主要设计如下。

第一,吸收装置一般置于建筑物的顶层,通过面对太阳照射获得能量。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我国的大部分区域太阳能装置一般是面向南面,以获得更多的太阳能量。目前,太阳能接收装置已经逐渐应用于我国的民用居住建筑当中,为人类生活提供部分所需能量。

第二,太阳能的吸收装置还需要其他分部件,如蓄热装置。蓄热装置的设计是在吸收装置的基础上,将能量有效储存下来,如果是阴天或者天黑之后,用蓄积的能量进行继续补给。建筑物的室内也通常分布集热装置,比如集热墙就可以很好地储存热量。在建筑物的外部,也可以利用卵石构成蓄热装置平台。卵石本身具有较好的蓄热性,能够较长时间维持热量,减慢热量的散失。

太阳能的转换装置,是光能与热量或者电能之间的转换,这种装置的设计通常由多个装置组成。在建筑物的楼顶需要安装太阳能集热板或者热水器,进而传达给室内的热水器装置,以此获得热水来源或者其他能量来源。这种转换形式在我国目前已经应用较为成熟、广泛。许多家庭都安装了热水器用来给日常生活提供热水或者暖气。但是,这种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比如太阳能电池板的应用有限制,获得的电能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较多应用于对电量要求较小的装置。

1.2 风能及其应用

风能也是一种主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不断重视,风能的应用比例越来越大。我国当前的沿海和内陆一些地区都有诸多风能转换设备。由于在技术层面的不成熟以及条件的限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方面,风能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绿色建筑设计中,风能的应用主要是在通风换气和风力发电方面。

以往的风力能源利用,主要在沿海地区或者风力较大的内陆地区,在我国的城市当中应用较少。而随着不断地研究发现,城市中仍然可以有效利用风能,比如在高层建筑顶上或者两个高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大量的风力能源。高层建筑与高层建筑之间,会存在较大的风压差,形成较快的风速,这种原理形同于峡谷之间的风能。在这个原理下,设计人员可以根据建筑之间的具体数据设计风力发电装置。在设计发电装置之前,需要先建立一个模型,进行精确评估,确认装置的合理性和精确性,继而设计出完整的风力发电装置,为建筑提供一部分所需能源。我国的风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在一些地区,可以直接在建筑屋顶上安装风力发电机,通过屋顶风力进行发电。在我国城市中,出现了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将风能与太阳能进行结合,以太阳能为主,风能为辅,为人类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由于风力发电装置自身存在一定的限制性,故目前在普通居民区当中难以得到有效利用。

2 减少建筑内部的热量耗散

建筑的可持续设计,除了在资源能源利用上进行优化设计,另一项重要的设计措施是减少建筑内部的热量消耗。一方面,建筑物通过不断利用新能源增加所需能源来源;另一方面,建筑物可以通过多种技术或措施减少能量的消耗。这也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比如,建筑物可以通过一些的保温设备来防止热量的快速耗散,减少能源的使用量。

绿色建筑设计中,建筑的保温效果是重要的设计方面。建筑物可以通过良好的保温效果,来降低热量的流失,减少太阳能的辐射,降低热量的传递。维持良好的保温效果,通常需要选择较好的保温材料。主要的保温材料一般都是复合材料。保温设备可以分为三大类,即内保温和外保温,以及夹心保温。通常在建筑物的顶部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设计措施,来降低热量的耗散。如将屋面进行改善,提升屋面热工性能,将屋面设计为通风型或者架空型等。

3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措施。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主要是对建筑物在平时所产生的废弃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损耗,降低资源能源利用成本。在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建筑物废弃资源主要是水资源。对污水的有效循环利用,直接影响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效果。在以往的建筑设计中,生活中产生的污水通常不直接进行加工处理,而是通过下水道流入河中,或者由下水道通往污水处理厂。而污水集中处理一般含有各种成分的污水,处理起来十分麻烦,水资源浪费巨大。

而通过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直接融入污水处理设施,将排水管道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局,对废弃水进行分类收集,以提升污水处理效果,提升污水处理效率,也同时节约了大量的污水处理成本。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收集的雨水与生活中排放的污水汇集到一起进行集中处理,提升水资源利用程度。一般而言,生活中的污水污染程度不高,与雨水可以归为一类进行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4 结语

随着人类的快速发展和资源能源的日益紧张,人类能源的增长需求与紧张的资源能源形成矛盾。要解决好这对矛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要求。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中,只有进行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并通过有效措施减少建筑能量的损耗,加强资源能源,特别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才能实现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波.可持续建筑的节能技术经济评价[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 林亚星.BIM在绿色建筑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第3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节能;设计

前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揭开了建筑文明的新篇章,传统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负荷增加。“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和节能之路是必然的选择。

一. 可持续建筑概述

1.1概念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的建筑,设计理念上涉及到建筑物、建筑材料、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等因素,及与其相关的经济性、功能性、人文性和生态性。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建筑的室内居住环境,以健康、舒适、舒心为主题,以节约能源为目标。

1.2原则与理念

1)可持续理念,设计上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能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影响;2)资源应用效率原则,对于输入建筑物的资源如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要有效地使用,力求做到循环利用或回归自然,总之,确保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较高的层次;3)低碳理念,设计上注重新能源的利用率,例如,太阳能、自然风、光能等等,尽量减少传统能源的利用率,做到节能减排;4)防止污染原则,这里涉及到对建筑物的废物排放的设计理念,以利用可回收资源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为重要根本目的;5)和谐环境原则,降低环境负荷,从建筑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出发,力求与环境相融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

二. 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思路分析

2.1控制体型系数

1)从面积水准角度看,统计数据表明,国内近年的住宅建筑套均面积有123,世界排名第三,如果将套均建筑面积设计上控制在80~120,在同样满足人们“住”的问题上,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和金钱;2)从节能角度看,夏热冬暖地区分为南区和北区,在建筑造型要求能够满足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体型系数。以北区为例,单元式、通廊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35,塔式住宅的体型系数不宜超过0.40。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0。

2.2延长建筑物寿命

建筑物寿命低下,必然导致拆除、重建,带来各方面投入的增加,所以,在设计上应从延长建筑物使用年限的角度着手考虑。1)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减少甚至避免建筑物在正常使用年限内因规划调整而拆除。2)用居住水平发展的角度去设计,建筑物内部空间要有可塑性;外部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3)从居住业主的发展和需要出发,建筑物的寿命要融入人的气息,中国大多数人不喜欢频繁地迁居,因此在建筑物的寿命内,要考虑到业主老年时的需求。4)与建筑物的长寿命相匹配,在管线的布设上要便于更换与维护,设计上结构体与填充体最好相分离;在结构、墙体和保温的材料选择上应该把使用寿命作为选择的依据之一。

2.3保温隔热层厚度设计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为了夏热冬冷地区的节能目标的达成,对外墙传热系数和蓄热系数也做了规定,如表1所示:

按照表1中关于K和D的规定,结合一定的计算公式和材料本身的导热系数λ,可以计算出保温隔热材料的最小厚度值。具体在设计时注意点如下:1)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加气混凝土砌块,只要窗户和屋面等其他部分可以达到相关的节能标准或规定,外墙不需要进行特别的保温隔热施工措施便能够完成节能50%的目标;2)如果墙体结构选用的是粘土实心砖或者是混凝土砌块,需要分别将保温隔热层厚度增加至20.1mm和29.4mm以满足节能的目标,此外,这些传统材料既浪费了能源,又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应该尽量使用新材料来代替;3)实践证明,钢筋混凝土梁、柱是建筑物中最主要的“热桥”部位,其热阻相对较小,因此,其表层保温隔热层厚度应大于等于30.7mm,才能完成节能50%的节能目标。

2.4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2.4.1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这是节能和健康的有效途径。通过窗的开启方式、竖向风道和设置负压等组织室内气流自然通风。

自然光是一种无能耗光源,在设计思路上要予以强化:1)建筑结构设计上要最大限度地布设采光口的数量和面积,选择上尽量遴选光透性强的玻璃,增加自然光的透射度;2)在室内结合自然光的强弱,分层次布设线路,做到自然光足够时不开灯,自然光弱时开小灯,没有自然光时开全灯,使自然光源能量的利用率达到最大。

2.4.2利用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的新能源,例如:1)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应列为首选,太阳能提供热水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成熟、经济可行。2)地热能也是很好的能源,就是在利用上要具备以下一些条件:利用水文地质勘查证明其是否可行;要有水文地质、暖通空调、地热设备等各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城镇有地下空间规划;政府有机构从立项、实施和效果进行管理等等。3)两栋邻近的超高层建筑将风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用。

三. 结语

我国可持续建筑与节能一体化设计正处于发展时期,发展空间格外广阔。在具体的建筑工程设计上,应将我国国情和工程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尽量遴选各种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设计经济、合理的节能方案,确保把建筑能耗水平降至最低,真正做到建设节约型社会,有效地缓解能源供需之间的矛盾,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良好的发展,其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都是十分巨大的。

参考文献:

[1]梁建红.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约设计[J].职业时空,2010(1).

[2]叶耀先.科学理念与建筑可持续设计[J].住宅产业,2011(3).

第4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和设计的建筑,内容包括城市选址、建筑物、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以及与它们相关的建筑功能、建筑经济、建筑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可持续建筑注重以人为本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所强调的健康舒适,不仅包括通风采光、噪音控制、自然环境、空气品质等物理量,而且包括环境色彩、建筑美观、使用材料及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等主观性心理因素。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在社会得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同时,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当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续主要包括 3 个方面:能源可持续、环境可持续、生态可持续,而其中能源可持续是最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节约,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3 个内容。在我国,人均资源匮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冲击已日益严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 2 个方面:

1.1 建筑业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

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砖、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这些建材在生产加工、制作安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从而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1.2 大规模的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也对原有地理环境产生破坏

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区域原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受到冲击,地貌地质条件产生变化,生存条件趋于恶化。建筑耗能在我国社会耗能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早在2001 年我国建筑年消耗已达到 3.76 亿 t 标准煤,占总消耗的27.6%,现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会耗能的 1/3(不包括生产建筑过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国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水资源和生产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

2 可持续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历史

我国古人创立和信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论,与今天我们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不谋而合。受我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气候的影响,传统建筑中有许多可持续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鉴。其中最典型的理论就是中国风水学,其实质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天地人合一。

这种理念贯穿在中国传统建筑活动的各个过程,包括:规划选址、建筑单体、园林小品、室内外装修设计和施工营造等,我国现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许多可持续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许多著名建筑师都非常注重生态。例如: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他所遵循的将建筑与环境溶为一体的设计原则,体现了深层生态学的设计原则。由于设计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赖特认为没有一座建筑是“已经完成了的设计”,建筑始终持续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说可持续建筑必须是同所在的场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机地溶为一体。代表作流水别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证。

3 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念和方法

可持续建筑主张在设计时统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与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及环境技术的应用、循环再生型的建筑、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等。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设主管部门、开发商、消费者、建筑师的认可。目前在建筑设计领域,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续建筑设计的实践。

3.1 设计理念

3.1.1 建筑外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本身应与环境协调,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包括:⑴建筑应与地形地貌相结合,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的加工技术和设备;⑶注重建筑节能,推广使用高效绝热节能材料,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空气产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导致能源紧张、大气污染;⑸节约用水,可在建筑内设置废水处理设施和净化循环系统,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观水体、绿化浇灌、清洗冲厕等;⑹通过绿化建筑来净化空气、减少噪音、维护生态平衡,可利用屋面、墙面、窗台、阳台等处种植花草,使建筑群成为城市立体绿化园林的主体;⑺树立建筑材料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争取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3.1.2 内部功能的可持续发展设计

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应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设计过程,是通过建筑的可变性,使其达到较长时间的适应性,充分发挥实体材料的寿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整体设计的意识,即重全局、轻细节的设计思路;②结构方面采用新技术,如大跨度预应力叠合楼板、无梁楼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体系支撑起最大的空间,为其可变性提供前提条件。如日本 1997 年建成的新神户公寓,结构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与架空地板,天花板处不露梁,便于隔墙的移动,设计者列出了多达 31 种的隔墙布置方案供住户选择,充分体现了它的可变性设计思路;③建筑体形应力求简洁,减小建筑体量,门窗位置应尽可能满足多种室内布置的需求,为内部的改进创造条件;④管道井、楼梯、卫生间等不可变部分可作为一单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变部分的面积和灵活度,适应建筑的发展。

第5篇

【关键字】会议中心;可持续;能源;回收;再利用

可持续建筑如今已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但是“可持续”往往被误看作是普通建筑的锦上添花,然而实际上可持续建筑在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建筑自身的被动节能,并非普通建筑的基础上施以主动措施。

国外建筑师很早便开始有关可持续建筑设计的探索,试图通过可持续设计的手段使建筑的美观、坚固、实用与建筑的舒适度、能耗量及周围的环境相联系。很多优秀的可持续设计案例相继诞生,它们很好地结合了当地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下面将要讲述的多功能生态会议中心便是其中之一。

多功能生态会议中心位于英国某个生态主题公园中,此公园的原址是两个废弃的煤矿厂。当然生态公园的会议中心也是以绿色节能为主题,大量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可降解的无毒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对传统材料的依赖,运用各种被动技术以减少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了在建造、使用、废弃拆毁工程中的可持续。

建筑师在主被动技术的应用方面,着重设计了建筑的自然通风、采暖制冷和自然采光系统,以尽量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并用尽量少的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而传统的常规能源只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补充。会议中心是个覆土建筑,一半的体量掩映在山坡中,屋顶的绿植是它与周边的山坡融为一体,建筑自身也变成了园内的自然景观。屋顶的草皮土壤为建筑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层,冬暖夏凉,屋顶顺势山坡形成一定的角度,减少了不利风向的影响;建筑的结构墙构造也是着眼于节能可持续的特殊结构,它是内部填满混凝土块的金属筐,并在中间夹一层300mm厚的隔热层,暴露在外侧的混凝土块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充当保温材料;窗户为三层夹气玻璃窗,内充氪气,玻璃的反射涂层一方面吸收太阳能一方面减少玻璃的热损失;另外建筑还有良好的气密性设计。基于以上的一系列设计措施,会议中心的具有强大的保温隔热系统。

与此同时,自然通风系统、自然采光系统、太阳能采暖系统,也大大降低了对常规能源的依赖。

会议中心采用的热交换自然通风系统,与BedZED住宅项目的自然通风系统概念相似。建筑实现自然通风,从而避免了主动制冷制热技术的使用,比如空调系统,从而避免了对自然环境和使用者身体健康的影响。热交换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通风带来的热量损失,使建筑达到真实的节能效果。

主会议厅的屋顶上安装有大量的太阳能热水器,这是此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增大太阳光直射的接触面积,主会议厅屋顶向南倾斜,为太阳能集热板提供了吸收入射太阳光线的最佳角度。此处安装有两种不同性能的集热器:晴天时,主要是平板集热器吸收太阳能;阴天时,敏感的真空管集热器起主要作用。建筑的基础则被设计成一个混凝土蓄水池,其上附有400mm厚的隔热层。因为这个超级隔热层的存在,在冬季,夏季储存的热水可以用来采暖。另外,场地上安装的风力发电机和屋顶上的太阳能光电板可以提供电能,一部分被水泵用来使水在建筑中循环,一部分用作室内的照明。在冬季极度寒冷时,水的温度往往偏低,不能满足热舒适度的要求,此时安装在休息大厅的高效燃木锅炉将会起作用,继续加热使水温升高以满足室内热舒适的要求。而用作高效燃木锅炉燃料的木材都来自速生林,管理良好,每砍伐一棵树便栽种一颗树来补充,以实现对环境的零影响及建筑的可持续性。

在材料可持续性上,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是:减少新材料的使用,尽可能使用旧场地中回收的可再生材料,以避免新材料生产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建造过程中的建筑垃圾。此会议中心的材料约80%是直接回收或者再生后的,因此会议中心也被戏称为垃圾建成的建筑【1】。

作为可持续建筑,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建造及使用过程的耗能外,适当减小建筑废弃拆毁后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在建筑设计选择材料时,建筑师对每种材料产品的生产耗能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了精细的对比调研,放弃使用含聚氯乙烯等有毒化学物质的材料,真正意义地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性。

结语

多功能生态会议中心,本身是生态技术和可持续理念的教育基地,在绿色节能技术的推广中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它的设计和营造过程,对以后的生态建筑项目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A. Pearson. These buildings are rubbish. Building. January, 2001, pp. 40-45.

第6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 绿色节能;外墙保温

As the human face of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pressure increases, the energy saving problem more and more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problem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can ease tension in China's energy,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o should vigorously develop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projects.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posting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by 50%, it is required to consider the energy of every part of the houses. For example, strengthening palisade structure of heat preservation and heat insulation. Exterior insulation technology is paste thermal insulation layer in the outside of the wall, and does building insulation treatment. This paper construction, there have been some common diseases, from construction practice prevention Angle, try a further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y.

Keywords: Sustainable Building;Green Power; External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亦称环境可持续建筑,或绿色建筑,或生态建筑)是以生态和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设计、建造、改建、运行或再利用的建筑,是把可持续理念融入建筑全过程(从材料采购、场地、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拆除和建筑废料处理的全过程)的建筑。很多人不了解可持续建筑,认为它造价高,可能没有市场。但是,可持续建筑同一般建筑相比有很多优点:

(1)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 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 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 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办法, 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适应调节, 就像鸟儿一样, 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

(2)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产业化, 建筑的形式一律化、单调化造就了大江南北“千城一面”; 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 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

(3)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 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 片面追求批量化生产, 低成本建设; 而绿色建筑则将被看作一种资源, 以其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 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

(4)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和“大、洋、贵”, 追求标志效应;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将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重返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紧固、适用、愉悦”六字真经上。充分体现“美存在于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5)一般建筑能耗非常大, 建筑业是所有产业中的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 绿色建筑极大地减少了能耗, 甚至可以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一般而言, 发电节能可提高5%, 汽车节能若提高10%已极为困难, 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至60%。

(6)一般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 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寿命周期内, 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 从被动的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到主动地创造环境的丰富性, 减少资源需求。

2 外墙保温建设的技术与方法

外墙保温往往采用承重材料与高效保温材料岩棉板或聚苯板组成复合墙体。建筑中常用的按保温材料处的位置不同,又分为: 内保温、外保温、内外混合保温等方法。

外墙外保温技术,将保温层粘贴在墙体的外侧,进行对建筑物保温处理。其优点是保护主体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温湿度、射线环境中; 消除冷桥的困扰; 适用性强,新旧建筑物均可施工; 不影响住户的二次装修; 不影响使用面积,是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

施工中用粘结砂浆或固定件将材料贴挂在外墙上,挂抗裂砂浆压入玻璃纤维网,最后做装饰面层。或专用固定件将保温板固定在外墙上,将饰面板外挂在预埋件龙骨上形成装饰面。

保温板与墙体一次浇筑。具体做法是在混凝土框—剪体系中将聚苯板内置于建筑模板内,即墙体外侧,而后浇注混凝土,使混凝土与聚苯板一次浇注成型为复合墙体。苯板上设单或双面钢丝网或无钢筋网架。有钢筋网架的聚苯板依靠钢筋锚固作用与主体墙连接在一体,无钢筋网的聚苯板与混凝土一次成型复合墙体。水泥浆适量条件下,混凝土直接作为粘接剂粘贴聚苯板; 或者对聚苯板的背面进行界面剂处理则粘接效果更明显。

施工中浇筑混凝土可以连续进行,与主体一同施工,进度快。适用于高层建筑; 造价低。其缺点是对混凝土内水泥含量、苯板与混凝土接触面的界面剂处理等均有一定要求; 浇注混凝土时要均匀、连续,否则由于混凝土侧压力的影响会造成聚苯板在拆模后出现变形和错茬,影响后序施工。

第7篇

    环境工程学科始于20 世纪中期,初创时期以防治局部污染和末端治理为特征。随着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和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环境工程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展。上世纪末,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整体化和高度分化两大趋势外,还呈现出生态化的趋势。这是社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转向绿色文明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也是环境工程学科与其它科学技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在新世纪里,环境工程学科作为环保科技发展的核心和源泉,对“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过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环境工程学科将成为21 世纪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对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人类聚居环境工程建设

    人口、环境、生产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基本制约,与之对应,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经济发展就成了众所周知的三大难题。重要的是,随着诸问题的加剧,人们已开始体会到,这三大难题不仅是相互制约、跨越地域国界,而且是超越代际、左右后辈的。将三大难题综合平衡,并以全球的范围和几代人的生存兴衰为价值尺度,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观。

    针对人类生存环境而言,近二、三十年,全球人口猛增、资源锐减、住房需求量不断增加,而环境生态则相应地急剧恶化。如此下去,人类还能保证生存、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吗?正是在这种全球性的“可持续”大背景下,为了建筑、城市、景观环境的“可持续”,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学科开始了可持续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思考。人类聚居环境开始成为世界各国建筑环境等学科同行关注的热点。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1976年的“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1970年召开的“人居环境大会”;1986年温哥华联合国人居环境会议;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以及1993年召开的以“为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而设计”为主题的第18届国际建协大会。人聚环境问题研究与实践的国际性呼声日益高涨。

    关于人类聚居问题的研究,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Doxiadis)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Ekistics)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其着点已不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所考虑的是尺度、层次不同的人类聚居问题。对此,全国性的研究与实践首推美国。自60年代初期,《寂静的春天》一书唤醒了美国公众对于人聚环境质量的关注。继之,以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为开端,美国政府机构建立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与人类聚居环境保护开发有关的法规条例。而《设计结合自然》一书则作为学术专业性的指导,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一股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管理的浪潮度卷了整个美国。

    相比之下,当今中国的人聚环境建设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现实。如吴良铺教授所概括:“城市化与建筑象江潮一样地发展,象水波纹一样地逼近,一方面有大量的建设,产生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在进行相当多的大尺度的破坏”。为此,以1994年昆明《人聚环境与21世纪华夏建筑学术研讨会》为开端,中国建筑学术界开始了一场关于“人类聚居环境”问题的研究,1995年召开了《人聚环境与建筑创作青年专家学术研讨会》,1996年召开了《96中国人居环境学研讨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均先后成立了有关的专门研究机构,并出版了研究专集。

    2、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中的可持续建设发展观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需要有一个观念上的根本转变,需要确立可持续建设的发展观。与上述三方面的症结相对应,作者认为,可持续建设的发展观至少应包含三个层次的内涵。

    理顺人们头脑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找回我们丢失已久的“时间”感觉,把对“时间”的关注放在首位,在考虑近期建设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远期未来的情形。如同景观建筑规划师那样,以数十年乃至数百年为时间尺度,来统筹环境的建设、城乡建筑的规划开发。这是可持续建设发展观的第一层含义。

    摆正人工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工与自然的齐头并进是可持续建设发展观的第二层含义。以往的观念要么是以牺牲自然来换取高质量的人工,要么是以牺牲人类的天性,换取对于自然的原始回归,走的是二者必居其一之路:

    牺牲自然

    人工 大都市——城市——乡村——荒野 自然

    牺牲人的天性

    可持续建设发展观需要的是合二为一,是人工与自然的齐头并进:

    人工

    城市化

    园林化

    乡村化

    自然

    不是仅仅满足于解决人们生存物理空间质量和数量的需要,以及表面化的精神追求,而是要通过规划设计寻求表达人类深层精神世界的人类聚居环境。通俗地讲,这也就是规划设计中精神文化的追求,这是可持续建设的发展观的第三层含义。

    3、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中建筑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建筑环境工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提高而出现的新产业,该产业耗电正逐年快速增长,所以其节能措施的创新,是建筑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建筑环境工程包括环境绿化、夜景照明、空气调节与净化、噪音处理、水电气供应及智能化使用管理和污水、垃圾的妥善处理等。

    3.1建筑环境空调工程节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环境空调工程,20 年前几乎是空白状态,目前不同类型建筑空调安装率达30% ~70%。在城市用电高峰期,空调工程消耗了用电总量的1/ 3 以上。沿海地区已经大量采用了风冷式分体空调。一方面风冷式空调比水冷式空调多耗电15% ~20%,更重要的是风冷式会造成室外环境的热污染和噪音污染;另一方面小型风冷式分体机由于冷媒量偏差及其设备粘尘清理不及时,制冷效率可下降10% ~20%,造成能耗相应增加。

    3.2建筑环境生活垃圾处理新措施# 我国“十一五”规划说明中,首次提出要妥善处理城市的生活垃圾,要市场化管理,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要求将垃圾处理的费用、能耗及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目前城市垃圾处理主要有掩埋、焚烧、微生物分解3 种办法。笔者认为这些方法还不是妥善处理垃圾的方法,尤其是焚烧处理,它是市民最不能接受的,不仅投资高,处理成本高,耗能高,而且污染大气。倘若我们在海滨建一个千吨垃圾转运码头,在码头货场围地建造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地底部垫不可降解的聚氯乙烯塑料膜防止垃圾重金属流入大海,利用土石方与垃圾混合填埋,填埋完成后填埋场可以改造成万吨级码头。这样循环用地,收益很高,而且是垃圾处理较为妥善的办法。

第8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引言

近几年来生态建筑、绿色施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等名词、概念不仅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已经成为建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研究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对于建设领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1可持续建筑的定义

可持续建筑是对可持续发展有积极贡献的建筑,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建筑。可持续建筑观是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回应。可持续建筑观是一种全面的建筑观,它有别于一般的建筑思想,因为它强调的不纯粹是形象、风格,更主要的是强调设计思想和具体的技术,它是一场建筑思想革命。建筑的创作应寻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不再是对环境的剥夺和污染,而是促进同周围环境的协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能够持续地向未来发展。

2生态学与建筑学的有效结合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这个字100年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家或住地。生态学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的单元为研究对象,从各个侧面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深化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顺应和保护自然生态,创造适宜人类生存与行为发展的物质环境、生物环境和社会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具有迫切性的问题。生态建筑学的研究已是为了探讨这些问题而出现的,同时也是时代特征的表现,它既是生态学与建筑学交叉渗透的产物,又是自然学科的多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更大规模结合的产物。生态建筑学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首先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寻求创造生态建筑环境的途径和设计方法。生态建筑学一词是由美国意大利建筑师帕欧罗・索列瑞提出的,他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个词并为一体,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概念。

3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原则

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是会随着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但其基本的原则基于建筑在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中介地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对使用者的关心;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面向未来发展的足够弹性。生态的建筑设计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条件下利用适当的技术,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物质空间。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系统,考虑节能节水、方便美观、适用等因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3.1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

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从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能源的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建筑规划要走中小型化、花园化、智能化为一体的道路,提高绿地面积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体规划应体现建造场地、植被的一体化;减少对资源的干扰和污染;建筑及装饰材料的选择应考虑对能源消耗和对空气、水污染的影响;全方位考虑建筑绿化,沿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绿化建筑,形成多品种、多层次、立体的、广泛的绿化环境,改善建筑小气候,使人类贴近自然。在生态的建筑规划设计中要把具体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统的一部分,与城市建筑大系统相联系,使建筑内部难以消化的废物成为其它元素的资源。

3.2注重建筑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用

建筑外表面应考虑围护结构的热效率;设计规模恰当有效的供热、通风和空调系统;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可选择的再生能源,形成与建筑空间使用配套的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系统,建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从节能出发做好照明、器具设备和电气负荷的最优化设计;考虑建筑空间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有机成分,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提供新鲜的空气,建筑构造使用可循环或带有可循环材料(如钢材、铝材等)的产品,考虑建筑构件和建筑设备的再利用,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环设施提供方便,通过中水的再利用和节水装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顶、地面、门窗要进行隔热处理;广泛应用建筑采暖节能、制冷节能、通风节能、照明节能等建筑节能技术。

4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4.1生物设计法

借鉴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来解决建筑与环境间的冲突,是生物设计法的主要思想。生物设计法是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安排建筑内外的物质因素,以循环方式令资源、能源在系统内有序流动,获得一种低耗、高效、无污、无废、生态平衡的人工环境。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提出的“生态设计方法”。可以从4个方面进行:自然过程调查,视自然过程为资源,进行资源信息调查;生态因子调查,广泛收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料,进行资源信息调查;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先对各种因素进行分类分级,构成单因素图;再根据具体要求用图叠技术进行叠加或用计算机技术归纳出各种综合图;结果表述,对各主要因素及各种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进行适宜度分析,确定最优的利用方式

4.2气候设计法

气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原点。建筑适应气候要求的特征,在“自力更生”最大限度庇护人类的同时,也顺应和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气候设计法是指在建筑设计中以气候为参照物,选择和创造与场地气候相适应的材料、构造、建筑形式和自然能源的利用方式,其设计的生态意义在于影响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利用方式。气候设计法重点突出气候调节被动系统的设计,并从更高的技术起点来增强对自然能源的利用,其具体手法包括:①生物-气候方法,1963年,《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方法研究》一书中,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的各种成果,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生物气候地方主义”方法从影响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的因素出发分析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而确定可能采用的设计策略。奥戈雅的方法建立在建筑物理知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试图建立起一种通用的设计模式,具有科学化、理性化的特点。但对建筑师而言,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对环境中的多样性估计不足。②针对上述方法的不足,气候设计的另一个设计方法,就是重新挖掘和评价地方传统经验和建筑做法,找到典型的气候适应设计模式。通常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气候是比较稳定的外在条件,对地域建筑气候设计分析研究,可以为同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的建筑的气候经验设计提供参照。借助于现代管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传统地域建筑中的生态设计策略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评估;直接采用、修改或发展这些策略,使其符合现代设计和生活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中国的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建筑界的共识。如果我们能够从生态建筑设计出发,完全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已经犯过的错误,避免今后对大量已建工程的改造,减少有限资源的耗费。

参考文献

[1]徐子苹,刘少瑜. 英国建筑研究所环境评估法BREEAM引介[J]. 新建筑,2002,01:53-56.

第9篇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 建筑节能 系统优化

1 前言

我们向自然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研究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 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现代高科技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 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 外墙

分析外墙基本耗热量计算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 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 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文献[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 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 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 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 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 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 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 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 屋顶

1) 采用高保温材料。目前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 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 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 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经济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中国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 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 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 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 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 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第10篇

100年前,豪瑞在瑞士一个小村庄建设了第一家水泥厂,如今,豪瑞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建筑材料供应商之一。2011年,豪瑞的水泥产能为2.16亿吨,全球销售额超过200亿瑞士法郎(约合1380亿元人民币)。

“豪瑞在百年发展历史中注重以可持续的方式创造价值,长期致力于绿色环保事业,在节能减排、发展可替代原燃料、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豪瑞将用百年的成功经验来助力中国水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6月7日在豪瑞百年庆北京照片展上,豪瑞集团亚太区总裁Ian Thackwray道出了豪瑞持续百年的经验。

从在瑞士成立第一家水泥厂开始,豪瑞的发展足迹遍布于欧洲、中东、南非、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1995年,豪瑞开始在中国进行战略投资。1999年,豪瑞跟中国的百年企业华新水泥合作,并于2008年成为华新最大的股东。

“水泥,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的第二大被消费资源。在这个消费过程中,豪瑞所致力的就是尽量少剥夺自然所赋予人类的资源,尽量减少对社会造成危害,尽量产生更多的社会效应”。豪瑞集团中国区总裁Ian Riley表示,豪瑞集团与华新战略合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可持续发展。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理念和志向,两个百年企业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与豪瑞建立伙伴关系之后,华新的销售额年均增长3%,2011年达到130亿元,已是一个全国领先的建材企业集团。

豪瑞与华新分享了成熟的技术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帮助华新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资源利用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正逐步地将我们重工业、有污染痕迹的企业形象转型成一个对社会、对环境做出贡献的企业形象。”IanRiley表示。豪瑞和华新的市政和工业垃圾协同处置技术,是一套以豪瑞的全球经验和水泥加工技术为基础并且适合中国国情的领先技术。利用华新的水泥窑对垃圾进行安全处理,并将这些垃圾转化为安全、有用的产品。这种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模式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资源消耗和节约能源,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据Ian Riley介绍,豪瑞早期在中国主要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实现经验分享,涉及水泥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环境管理等。现在会更多地采用合作的方式,例如协助湖北省发改委设计湖北的碳排放交易体系。在所有大型水泥制造商中每单位水泥二氧化碳排放量全球最低的豪瑞也是获邀参与中国建筑业低碳产业研究的唯一一家外国公司。

豪瑞在全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还包括成立了可持续建筑基金会。该基金会鼓励以可持续的方法解决与建筑及建设相关的技术、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近年,有很多优秀的中国建筑师和学者在基金会出资支持的全球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中获奖。作为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水泥可持续发展倡议行动组织(CSI)的发起倡议者之一,豪瑞积极推动更多的中国水泥企业加入CSI,并承办论坛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交流和讨论。据了解,下一次CSI年度论坛将于今年9月在广州和北京举办。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1 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类本身。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

1.2 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2 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

国际上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 Soleri)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3年V•奥戈亚(V•Ol-gyay)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1969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McHarg)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它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70年代石油危机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在掩土建筑研究方面的成果尤为突出。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德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90年代后,绿色建筑理论研究开始走入正规。阿莫里•B•洛温斯在文章《东西方的融合: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进行的整体设计》中指出:“绿色建筑不仅仅关注的是物质上的创造而且还包括经济文化交流和精神等方面。”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绿色建筑研究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形成了整体性,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社会的推广,绿色建筑理念也逐渐得到了行业人员的重视和支持。1993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8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这一切标志了绿色建筑的兴起。

3关于中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其他几点认识

3.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建筑文明的重要历史见证,其对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所做出的独特解答,已成为建筑界关注的热点。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土和木。土取自于大地,当建筑结束寿命时又回归于大地;木材则是可再生资源。我国传统建筑材料的本质在于“源于自然,融于自然”。

适应自然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技术是经过长期的摸索而得出来的,虽然它没有现代建筑技术的华丽外表,但其朴实的内在却包含了许多现代技术原理,如众所周知的窑洞建筑所具有的“冬暖夏凉”特性,实质是其蓄热性能较好的厚重性围护结构,由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于较大的室外温度波动的衰减作用的一种表现。我国各地民居中也有许多宝贵的绿色建筑的经验。譬如关中民居,关中地区气候干燥,夏热冬冷,风沙多,因而关中民居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这种庭院充分反映了关中地区特有的深宅、窄院和封闭的地方特点,这样不仅节约用地,也解决遮阳、避暑、通风和室外排水等问题。

但是,笔者认为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却没能很好的在现代建筑中继承下来。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传统建筑的实践中,环境观只是一种模糊、自发的观念,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论。

3.2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步始于20世纪后半叶,是以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建筑节能入手逐步推广的。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北京》,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在21世纪中的工作准则。随之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02年年底,国家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进一步引进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和技术,并应用到我国现在以及未来蓬勃的建筑市场中,让绿色建筑的观念深入人民大众。

当前,中国的发展现状已对其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传统的高物耗的发展模式既不经济也不利于环境,它已严重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行新的、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模式即可持续发展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我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理念的认识日益完善,绿色意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从理想到现实,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4 结语

目前,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急剧恶化,绿色建筑的出现是建筑设计发展的必然结果。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在笔者看来还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这就要求建筑工作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设计理念,更好的切合绿色建筑的新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2]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 Edwards).绿色建筑[M].朱玲,郑志宇,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4]赵群,周伟,刘加平.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建筑经验刍议[J].新建筑,2005(4):33-34.

第12篇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建筑师;挑战;责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上对于建筑师这一群体在认可度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我国从1995年初开始实施注册建筑师执业制度,结束了自建国以来建筑行业内无注册责任制的尴尬状态以来,形成了全国统一规范的执业建筑师准入和继续教育深造的管理格局,我国建筑设计业开始逐步和国际接轨。当今国家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各产业业态等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和提高。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业态也在随着我国经济形势发生着明显的变动,面对这一社会现状,我国建筑师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执业困境。

1我国注册建筑师面临的困境

我国建筑师业务范围受限,注册建筑师制度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执业建筑师对施工质量控制力度不够,因此缺乏指挥的领军地位。(1)注册建筑师的准入门门槛较高范围较窄,存在不合理之处。(2)条陈僵化的规范规则等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我国建筑师行业业务的发展。(3)境外建筑师的大量涌入,冲击了我国本土建筑师的业务实践。据统计,全球规模最大的200个跨国设计公司中的140家在中国有业务活动,境外建筑师超越我国本土文化的建筑实践带给中国建筑师巨大的冲击和挑战。(4)目前,受我国经济的影响,国内建筑市场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建筑师收费困难、时间紧迫,导致难以设计出建筑精品,设计创意缺失。

2注册建筑师应有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目前,在我国实行的注册建筑师制度,注册建筑师被国家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且其权利受国家法律的保护,依据法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无理阻挠其依法执行注册建筑师业务,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是需要注册建筑师履行和遵守的。(1)建筑师应该通过建筑设计手段成为城市美化运动的创造者。建筑设计美观,城市空间宜居,是城市建设的追求。虽然,在其建设中,城市形象会受到城市决策者或者投资商的影响,但是执业建筑师应该尽其所能发挥专业优势,最大限度为城市美化运动做出贡献。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就深刻挖掘了美国当时的城市问题,理性的用专业知识影响了决策,扭转了纽约的城市改造。(2)推动可持续人居环境发展,促进可持续建筑的实现。如今,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共识。建筑师有责任和义务减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破话。建造可持续建筑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例如我国建筑师王澍,在追求前卫的建筑风气盛行的当前,王澍反其道而行,通过利用建设地废旧材料的回收建造了一些建筑。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社会资源的节约。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有赖于建筑师的道德水准。这是一种对经济、对社会负责的体现。(3)积极担当建筑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建筑既是一种文化,同时其也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师应当以普通百姓的姿态来对话百姓,在埋头创作之余,加强公众参与,让建筑深入人心。承担起传播文化的重任。(4)作为执业建筑师积极参加我国组织的继续教育。建筑业在不仅在我国在全球都是发展迅速的一门产业,作为执业建筑师有责任和义务在考取注册建筑师之后仍然继续完善自我加强知识储备,保证与国际接轨,学习更多的成熟技术。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常态的经济体制下,建筑产业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总体结构中,房地产建设业明显过剩。利民市政工程包括园林景观、交通工程等需求量加大。在城市建设领域中,新区的商品房开发需求量减少,旧厂区、旧城区等的改造更新项目增加,建筑产业面临深刻的战略性调整。

3以旧厂区保护为例论述建筑师转型

旧厂区是工业遗产的承载地,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城市文脉延续延续的重要载体,因此旧厂区的保护更新方式不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复兴有重要意义,对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的保护也有深远的影响。宗前文所述,在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新常态背景下,旧厂区的保护、更新以及再利用发展方向也将出现变革。旧厂区由于其自身功能的特点,在城市建成区中为城市功能的重置留下了很大的改动空间。废旧的厂区对新功能的置入限制较低,其可以变为城市景观公园、公共活动中心、艺术园区、博物馆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很好的缓解老城区等城市建成区城市开放空间较少的问题。

3.1新常态下旧厂区保护利用策略转型

(1)促进执业建筑师向关注文化创新方面转型。文化创新是了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旧厂区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技术水平。因此旧厂区的改造更新离不开文化驱动的创新,基于文化创新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可以为原有的破败的产区注入新的活力,恢复生机,为城市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3.2促进建筑师可持续设计手法的转变

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也逐步减慢。建筑建造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可持续的改造更新旧厂区,进行有计划的利用改造,摒弃以往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因此建筑师应该在保护利用旧厂区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执业建筑师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新常态经济体制下的旧厂区保护与再利用应该是协同式的。执业建筑师应该加强公众参与,将社会人民群众的意见加以调研采纳,让旧厂区的改建更加适应于城市居民,也让公众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该区的文化内涵,增加受益群众对该区域的认同感,自豪感,形成坚定的群众基础旧厂区的保护利用与更新是一项复杂的项目,通过对旧厂区的更新的列举,提出了在新常态的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建筑师应该如何转型升级迎接挑战的三条建议。本文提出的挑战是我国建筑师需要认真考虑的几点问题。在未来多领域融合的时代,建筑师应该克服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袁一美 单位:长安大学

参考文献:

[1]汪瑀,阳建强.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贵阳,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