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5 16:31: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为中小企业发展铺路搭桥——访沈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张世忠
现代学校需要的不是“教师”而是“助学”
企业,要学会善待“闲人”
应重视给每个人的思想“涨价”
创新价值观箴言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急需高端技能人才
为何重用“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
让公务员心理充满七彩阳光
开辟派遣员工维权绿色通道
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打造领导力驱动型组织
组织设计的四个导向
规模化研发组织的模式创新
细说薪酬审计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离职影响与对策
员工离职的工作交接如何到位
职业生涯的岔路口在哪儿HR大智慧
80/90后员工职业生涯的有效推动
快乐管理新生代——从“心”开始
管理的常识
人力资源管理:回归常识看问题
收入倍增计划三大难点
寻找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
安全是企业的命脉
安全管理中的几点法律问题
如何应对辞职员工
“浮躁”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企薪酬改革:须考量利益平衡之外
我国派日研修生是“劳动者”吗
专家坐诊
“末位淘汰”与法有悖
经济处罚管用却难合法
高价值人才的职业化培养
破解会展人才培养难题
职涯规划的六个关键词
权威
数字圈点
捕风捉影
海外资讯
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如何在多极世界引领并管理企业变革
道德领导乃企业长寿之道——论造就有道德的企业和道德型领导者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给员工幸福的感觉
招聘谈薪要读心
从企业规模看人力资源部的组织建构
追寻部门考核指标之来源
三步教你构建结构化面试宝典
招聘广告小,写作学问大
校园招聘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实践差异化体验优异化——访康明斯(中国)东亚区HRD何奕
劳动合同解除与续订的纷争
员工提出辞职,就等于办结劳动关系了吗?
未签订劳动合同,谁之过?
骑驴找马的农夫
“全能”的鼯鼠
兄弟射雁
关键词:人才管理 创新 市场化
一、人才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1.具有适才的体制和环境。适才也就是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择、使用以及发展的良好环境。人才管理的环境和秩序是人才顺利成长以及合理使用的基础。只有建立了这个基础,人才的各种管理手段才能是有效的。人才管理的环境或秩序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才资源的管理体制。它通过人事管理权的合理划分,明确人才管理部门法定的职责、权限,保证人才资源管理的有效实现。二是人才管理的规则。指在整个人才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相关管理部门依据什么原则和思想指导行动,人才资源是依据什么原则来指导行动,人才资源依据什么标准和途径被使用和选拔。它决定人才资源的来源以及发展方式。三是人才资源的各种管理机制。管理机制要把现代人才资源管理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具体的管理措施以及方法当中,提供人才积极进取的保障体系和动力机制。
2.具有求才的基础和渠道。我们所说的求才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去争取优秀人才。一方面要扩展人才来源的相应社会基础,确保政府从社会中能够广泛获取优秀人才,要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采取择优录用人才的方式;另一方面,对于优秀人才要敢于委以重任,开辟功绩考核以及晋升惟功的发展路线。
3.敢于大胆用才的胆识。对已经获得和选用的人才,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合理地使用,做到用人不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潜能,做到人尽其才。通过用好人才实现求得到人才和留得住人才。
4.持续培养教育做好育才。在使用人才资源的同时,还要对人才资源进行不断的开发以及培养,使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育才的主要方法是多层面的人才的培训以及继续教育。
二、创新人才管理方式
1.整合资源,培育人才市场。一是整合市场资源。要组织相关部门,对非法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打击,进一步形成规范的人才市场。二是整合人才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全面发展专业人才市场,培育企业人才以及科技人才市场。全面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采取现代资讯手段整合人才信息资源。三是整合资金投入。在政策上倾斜,在资金上扶持,在功能上完善。四是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各类培训,认真分类梳理,制定更加科学的人才培训计划,减少培训学习的交叉重复性,解决资源浪费问题。
2.拓展空间,延伸人才市场。人才市场必须从单一的面对面洽谈方式中走出来,利用好网络载体进一步拓展空间。当前网上人才市场充满活力,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要注重有形人才交流市场和网络人才市场的结合,依托网上信息和网上应聘等多元化方式来使人才市场得到延伸,用更加开放的视野,赋予人才市场更加鲜活的内容,形成网络和现实人才市场相得益彰的完善市场体系。
3.优化服务,展示人才市场。人才市场应以优质服务作为第一要务,用良好的服务提升形象。一是要做好信息服务。信息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才市场发展程度的好坏,要善于抢抓和捕捉各类信息,为人才提供更加高效和优质的信息服务。二是做好就业服务。要转变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一方面应经常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状况调查,掌握用人单位第一手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应建立各类人才资源信息库,把各类人才的详细信息登记造册,形成较好的人才储备,在用人单位和人才之间搭设起沟通的桥梁。三是做好后勤服务。发挥人才市场工作职能的优势,为各类人才做好职称评审、档案管理等后勤服务。实行人性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让进入市场的每位服务对象都能够得到满意的服务。
4.活化机制,规范人才市场。要从体制和机制入手,建立完善科学的人才市场体系。一是要实现人才招聘公开化。在招聘岗位条件以及报名和考核等环节上要推行公示制度,坚持公开透明,不搞暗箱操作。二是要规范市场行为。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相关职责和监督行为加以规范,确保市场公平有序,以此促进人才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努力实现人才流动法制化。随着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的竞争和流动也日趋频繁,人才争夺造成的争议也开始增加。现行的人事仲裁制度缺乏一定制约措施,按原有规定难以解决,已无法适应争议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加快对人才流动的立法进程,将政府的调控权、单位的用人权、个人的择业权以及人才市场调节人才流动的体制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个人和单位双方合法权益加以保障,使人才流动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马林.干部素质与能力训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企业;人才管理;策略
Abstrac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expounding the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of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analyzed the main defects of the enterprise personnel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strategy of enterprise personnel management: talent is the lifeline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personnel selection, appointment, training, examination, treatment mechanism; dilute the pursuit of interests, consistency outstanding employees and business interests; people-oriented, change management services.
Key words: enterprise; talent manage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市场经济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角逐上。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因此,当务之急,加强人才管理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
一、人才管理的涵义及其意义
(一)人才管理涵义
所谓人才管理是指对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人才管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爱惜才,重视人才,管理者需要有一双慧眼去识别人才,在工作中合理的使用人才,要有容忍下属犯错的心态。
(二)人才管理的意义
所有的管理都离不开对人的管理,人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管理的。对人才进行合理的管理对企业而言有着重大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几点:
1.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对于实力相对较薄弱的企业而言,想要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需要不断在员工素质、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的运作方面有所突破。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坚持人才管理,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究底是人才的竞争。
2.提高团队凝聚力
21世纪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所有的事业都将是团队事业。依靠个人能力企业不能取得什么成就,它得有团队精神,有凝聚力。如果企业的目标不被员工们认同,那企业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正如歌词里面唱的“团结就是力量”,我们必须得拥有了一支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强的团队。经常对员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激发员工“爱企如爱家,敬业创新”的精神。这样企业才会不断的发展壮大。
3.减少企业人才流失
古人云:“圣人所贵,人事而已”。这句话虽然说的是打仗用兵的经验总结,但是,在现代社会的人才管理上仍然值得借鉴。圣人所重视的是调动积极性,重视人的作为,任何事情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持,而在这三个要素中,人的因素是首要的。在企业的员工管理上也需要先进合理的理论作为支撑,只有真正的重视人才的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企业才会稳定发展,员工才会安心工作,降低人才的流动。
4.减少人力成本的浪费
人力成本的浪费是企业最大的浪费,这一点也是企业最需要控制与改善的部分。之前被称为隐形成本的人力成本,现在逐渐的被企业家们所关注,逐渐处于企业管理的核心位置,它不仅是人力成本,更是人力资本。因为它具有增值性和可投资性,具有创新性、创造性,是具有应变力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所以,在企业的人才管理中,做到合理的引进、培训、留住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减少人才成本的浪费。
二、企业人才管理的主要缺陷
(一)员工流失频繁
目前,我国的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企业的意义,企业的管理中并没有员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因此企业往往只关注自身而不考虑员工对于未来发展的要求,使企业和员工的发展相脱节,致使大量的有潜力的员工流向更好的企业。所以,在人才管理方面,首先要敢于引进优秀人才,对于各个岗位,要有明确的标准,只要能符合标准的人才,都积极引进,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给管理人员充分的权限,并且每个人都有考核制度,考核与收入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同时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称职审核。
(二)职工的责任感和忠诚度不够强
不少企业并没有把企业文化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不善于运用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忠诚度,致使企业文化所具有的动力、导向、凝聚力等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没有把经济发展本身的科学规律加以总结和应用,职工的责任感和忠诚度都将成为空谈。
(三)不注重人才的培养
绝大多数的企业家出于对员工的忠诚度的怀疑,在人才的使用上多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基本的思路是瓜分现有人才蛋糕。重视人才却不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愿意在用人上面花钱,但不愿意在培养人才投资。较多的是采取在同行业中高薪挖人,而不愿意把员工派出去培训、学习。让企业总是出于这种人才不断流失,又不断的大量高薪挖人的恶性循环。
(四)缺少对员工的激励
许多企业将员工招来之后只是将其作为劳动的工具,对他们并不重视,制定的激励措施也往往只有工资这一项,忽略精神激励; 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业绩考评流于形式; 尚未建立完善的奖惩标准,评价与考核仅通过上级的有限指标与主观印象来决定,存在很大偏差,没有从员工的自身需要出发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三、企业人才管理的策略
(一)视人才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企业人才管理中应当树立这样一些观念:人才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企业发展的最深厚的活力,是企业生存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企业重组和改革的深化,企业虽然赢来了机制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企业的竞争环境却更加激烈。目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技术上逐渐演变成了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视人才为企业的一份子,把人才当做是企业的生命线。
(二)建立合理的人才选拔、培养、任用、考察、处理机制
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短期的、中期、长期的发展目标,制定好人才发展战略和实施计划,适度的吸纳人才,并且合理的进行人才配置。首先,在人才的引进上应该坚持扬长避短,量力而行。管理者们也应摒弃个人爱好,不要一味的追求高学历、高职称,或者只在自己的交际圈中招人。而是要放宽视野,深度挖掘,在人才竞争的夹缝中寻找并引进人才,坚持“不要最好的,只选择最适合的”。其次,引进适合的人后,也要对人才进行定期培训,对于培训结果还要进行定期的跟踪回访,尽量做到人才和岗位相匹配,使其发挥其特长。最后,企业还得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要以满足员工的各种需求为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激励的激发与约束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激励应当存在于员工的各个方面,包括要了解他们的需要,把握他们的个性,这样才能使员工将企业目标视为个人奋斗的目标,将自身的发展与企业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同时也使企业获得丰厚的效益,最终实现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
(三)淡化利益追求,突出员工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性
企业的本质是多种利益的平衡,只有当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一致时,企业才能多赢。只有在古典经济学家“经济人”的假设下,企业才是一个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的有机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由土地资本要素向金融资本要素,乃至人力资本要素转变。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履行了各组成部分的契约责任,并使各个契约利益得到平衡的时候,企业才能有所发展。我们的员工作为契约的一个主体,只有当他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一致时,他的利益才有保障。所以,企业从本身上,不应该盲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要让员工和企业利益一致。
(四)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
企业要立足发展必须树立人本化管理的观念,增强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满意感。人力资本是企业中最为活跃和重要的因素,也是企业中最具潜力和宝贵的资源,企业的产品最终是由员工的劳动所创造的。所以,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多考虑人的因素,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管理者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官老爷,而应该做员工的服务员,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强员工的组织的归属感。
企业发展的核心是经营,经营的核心不是经营业务,而是经营人才。在现代社会里,人才是组织中最有能动性的资源,如何吸引到优秀人才,如何使组织现有人才发挥更大的效用,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每一个领导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人人都是千里马,放对位置并让其参与赛马,用科学方法使人与人、人与事作适当的配合,发挥最有效的人力运用,即“人与事配合,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晓光.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宋奇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
第二条人才公寓是引进人才在绍创业期间的政策性租赁用房,主要为市区企业引进的暂无住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周转用房。
第三条人才公寓由政府统一规划,按照国家、省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实施意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市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财务监督管理办法和*市政府投资项目工程变更审查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
第四条人才公寓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30至45平方米内,只租不售,并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规定实施物业管理,接受当地社区管理。
第五条下列人员可申请租住人才公寓:
(一)从*市区外(含本市高校中越城区外生源)引进到市区企业单位工作、无市区住房(包括私房、公房、暂住房等)的全日制高校应届本科以上毕业生;
(二)户籍在市区、在市区企业单位工作、居住条件确有困难(指家庭住房的人均使用面积低于12平方米)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
(三)来市区“先落户、后就业”的市区以外生源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
(四)经批准认可的其他人才。
第六条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租住条件的,由个人提出申请,用人单位统一向市人事局申报,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市区人才公寓租住申请表》;
(二)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应届大学毕业生应提供市人才服务中心出具的介绍信;其他人员应提供本人学历证书、户籍证明、身份证、经鉴证的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住房或租房情况证明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来市区“先落户、后就业”的市区外生源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凭市人才服务中心出具的有关落户、档案托管的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明,直接向市人事局提出申请。
第七条经市人事局审查,认为符合人才公寓租住条件的,发给申请人《*市区人才公寓准租证》。申请人凭《*市区人才公寓准租证》及本人身份证与人才公寓经营管理单位签订租赁协议。
第八条人才公寓租金标准实行政府指导价,租金基数参照相应地块市场价确定,租住人按一定比例缴纳,缴纳标准为:第一年为基数的35%;第二年为基数的50%;第三年为基数的65%;第四年为基数的85%;第五年为基数的100%。
第九条人才公寓实行以租养房、以租养管。人才公寓养护和管理经费不足部分,由经营管理单位自筹解决。
第十条在租住期限内,承租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租人可按约解除租赁协议:
(一)承租人由单位或个人自行解决了住房的;
(二)调离本市、辞职、辞退或自动离职后未在市区重新就业的;
(三)转租、转借或改变住房用途的;
(四)在市区变动工作未重新办理租住手续的;
(五)有其他违反租住协议的行为。
第十一条当人才公寓入住率不足60%时,经报请同意,人才公寓经营管理单位可以对30%的租住房实行自主经营,自主经营不改变产权性质和租住性质,周期不超过3年。
第十二条人才公寓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定期向市人事局报告人才公寓租住情况。
企业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将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最大的财富,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市场资源的流动更为频繁,这其中就包括人力资源的流动。笔者对我国一线城市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都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发现困扰这些企业管理层的一个致命问题便是人才流失。个别人才流失可以被看作是正常的市场流动,但很多企业面对老员工、整个团队、中层干部离职等现象时,往往会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核心竞争力,对于一些小规模企业来说,人才流失会使企业大伤元气,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壮大,现阶段对企业人才管理的研究可以说意义重大,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企业人才管理不当的现状
1.1 人才制度不健全
职场中,每个人在企业中都想通过努力工作、勤奋学习获得公司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企业制度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没有完善的人才制度,人才的上升空间将会被打压,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笔者发现,很多也缺乏最基本的人才制度:人才上升渠道不透明,员工培训和培养机会较少,人才招聘和薪酬待遇不合理。没有针对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层管理理念不够民主,使得员工的意见和诉求很难得到回应,企业自身发展理念与员工理念不同等等,这些制度漏洞使得企业员工长期没有归属感,一些有能力、有想法的员工长期得不到重用和升职,使他们看不到未来的希望,逐渐产生了离开公司的想法。
1.2 企业激励制度缺乏
笔者对这些备受人才流失困扰的企业进行调查后发现,这些企业普遍存在一个弊端,那就是激励制度不合理。尤其是一些研发企业和销售类型的公司,一方面,企业员工常年加班工作,为企业付出了很多,赢得了大量的市场和利润,而一些企业老板思维保守,在给予员工奖励上过于苛刻和吝啬,个别企业甚至不兑现奖励承诺。有的公司绩效考核不够合理,员工干多干少一样的待遇,这就很难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仅仅把奖励放在了金钱物质上,对员工的精神奖励较为忽视,这样就无法让员工和团队获得心理上的被认同,缺乏对工作的和公司的荣誉感。这对于企业挽留人才和团队都是致命的弱点。
1.3 缺乏企业文化
现代职场,每个员工除了为工资和奖金工作外,也希望在企业获得认同和尊重,这就是现代企业文化制度的重要作用。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被社会和员工共同认可的一个理念。如果这个理念或是目标与员工个人的理念相同,在道德和价值观念上互相认可,职工就会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对待。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企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企业食堂的饭菜让员工难以下咽、领导给人的感觉高高在上、员工休假权力被剥削等等,一些看似与管理无关的事情,会让员工感受到不被认可和尊重。员工的心理诉求长期不被满足,这也是导致企业员工考虑离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企业人才管理的策略
2.1 完善企业人才制度
良好的企业制度能够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企业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制定能够吸引人才、让人才安心工作的制度,公开透明的竞争上岗制度,使人员流动和上升的空间打开,真正使得能力强、业务过硬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让所有员工看到希望和动力,使得整个团队形成良性竞争。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给予员工适当的培训和提升的机会,让员工在工作之中全方位得到锻炼和培训,满足企业未来的人才发展需要。
2.2 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
企业员工能否留住人才,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激励政策,纵观全球知名企业,无一例外具有长远而又全局战略的奖励政策。例如我国的华为公司,旗下团队年薪百万以上的员工超过了一万名,这也是为什么华为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世界著名电子设备公司的原因之一。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甚至会给员工以公司股份进行奖励。当然,激励政策不一定都是金钱上的,企业要想留住人才,就要给员工宽松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简单化,公开奖励制度,能者多得,将关系到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好。让员工精神放松、精力集中地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
2.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财富,员工每天在公司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在家里的时间,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尽可能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加人文关怀,让员工找到归属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在工作之余给予员工适当的福利,例如:干净的午餐、合理的休假制度、通勤补助和加班补助等等,在员工生日当天,可以给员工送上一个生日蛋糕,这些暖心的举动很容易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热爱。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不要用死板的规章制度去束缚员工和团队,要想办法使得员工的信念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这不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1、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
2、课程及教育体系设置缺乏合理性
这些问题都反映了教育者没有形成专业研究,建立课程体系的概念。课程设置是否顾忌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课程之间是否能够衔接,形成一个体系。这些教育工作者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课程设置没有与行业发展同步。旅游业紧随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但是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具有滞后性。院校不能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主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客观上,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及时调整。可见,必须加快课程体系改变的步伐。
3、人才培养缺乏可靠实操平台
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应用能力,强调实践能力的专业。即使学校提供相关设施加强学生锻炼,但不能同真正的工作岗位相提并论。目前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在国际旅行社和高级饭店进行实习。实习单位多数选择指派他们从事非一线工作。学生工作停留在廉价劳动层面,最终可能也没有熟悉旅游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技巧。至于专业技能,工作素养是否得到训练则是更成问题。由于稳定的实习基地较少,学生实践锻炼很难得到实际成效。
二、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只有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才能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项目。要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就要深入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首先,旅游管理专业与以理论型培养目标为主的高等教育类型不同。
其次现代行业对单方面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减少,主要转向复合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说明了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因此从以上专业特点来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人才培养需要理论与实践全方面的发展;树立地域性区别的观念,满足不同地域的旅游发展需求;随时跟进行业变化,保持现念,提高行业素质;掌握现代旅游管理技能;打造实践力、应变力和创新力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各级各类旅游企业单位第一线从事工作的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以下几个特征:与高等教育相比,专业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则要突出理论知识层次的深入性,强化管理思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时调整教育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人际、创新、管理三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比重。
2、根据就业导向完善教育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旅游专业的教育规划要注重人才相应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有机结合。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特性要求,所以理论和实践课程比例要做相应调整,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要形成体系,增强综合性。专业实践课强调真实性和实用性。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的一种,所以只有在真实性更强的环境中才能让学生掌握顾客服务,管理应变的能力。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管理决策的能力。因此实践课要尽量还原社会氛围,并突出功能性强的实践课程。比如旅行社客户接待、模拟导游接待等。公共课用于培养工作素质。旅游行业工作不规范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从业人员素质问题,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还要注重学生工作素质的培养。公共课提供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以便更好的融入工作,融入社会。但要注意公共课与专业课程设置的比例问题。素质熏陶是一种潜移默化,因此公共课不需要过多的灌输,可以组织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点是要辅助专业学习效率的更大发挥。
3、走产学结合道路
关键字:人力资源西部地区反思出路
面对中国版图,我国西部地区广大的土地便映入眼帘,这片土地物产丰富,自然资源丰饶。西部地区是我国人口比较稀疏的地区,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源开发存在一系列问题。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经济振兴的关键因素,如何解决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是当今西部经济发展极其紧迫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较晚的国家。
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关心的热点。人力资源开发最早出现在国外,国外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由于开始的比较早,因此比我国成熟,研究国外的人才开发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国外人才战略
1、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与现状
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劳动人口,也是衡量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是把人力当作一种财富的价值观,人力资源开发旨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有效的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力资本(HumanCapital)。人力资源包括社会的、人文的、个人的因素,具体的表现在人口的特征与结构,民族的文化程度与健康状况,劳动者的工艺技术水平以及整个公民群体的工作热情,奋发向上的精神。人力资本是也被称为人力资源,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
1970年,麦迪逊(Maddison)研究了1950~1965年的22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在考虑了劳动者年龄构成、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认为“有效的”劳动供给(包括就业增长、劳动者素质的变化、劳动者年龄构成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5%。1972年,纳德里(Nadiri)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力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显著贡献。
2、人才与城市经济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才的积聚。没有人才这股新鲜的血液维系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便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发展的活力。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推动现代城市经济增长的模式的转变。经济增长的模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粗放型增长方式,一种是集约型增长方式。对于以往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我们不能质疑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种增长方式是以大量的消耗资源来换取的。在当今社会资源越来越稀缺的现实下,再依靠这种增长方式,经济会渐渐的失去发展的潜力。现阶段寻找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最活跃的成分,重视提高人的素质、技能,是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途径。一个城市真正重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经济才会腾飞!
3、人才资源的放射性开发
人力资源的开发在国外体现的是一种放射性的状态。以美国为例,为了使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在加强高等教育、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美国许多科学技术学院的专业完全是根据当地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要确定的。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要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业单位的意见,然后进行评价,再报地方委员会批准,如发现劳动力市场某类技术人员过剩,即报教育委员会批准,停止招生。这种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以短期的高等教育的形式大力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美国传统大学的同一专业内设有多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按行政区域设社区学校及初级学院,现有的社区学院与工商企业挂钩,共同开设成人教育课程。美国不仅重视本国人才的培养,也注重挖掘外国高级知识精英。美国对外国高级的知识分子的也是相当优厚的,优先获取“绿卡”的优惠。
4、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现代化发展
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重要内容,通过我们的调查,西方的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早,具有丰富的经验,比较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然资源依赖型,一种是人力资源依赖型。一般的现代化国家基本上都是采用人力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人才的培养是这些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高科技发展的带动,哪个国家掌握先进的技术,哪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就越高,高科技是以人才为后盾的,国家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为国家源源不断的输送高科技人才,形成了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软肋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扩大。虽然西部也保持了连年的经济增长,但是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西部。要缩小西部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这就要求西部必须以高于东部的速度发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那么西部要以怎样的增长动力才能保持高于东部的增长水平?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必须以人才为后盾,最后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其潜能的充分发挥。因此,西部地区是否拥有足够数里的高素质人才是推动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1999年上半年,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这为西部特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就西部大开发而言,它是中国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而发展西部的人力资源开发事业是重中之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现在来将还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1、西部人力资源现状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60%,总人口约2.85亿,占全国人口的23%。丰富的资源、辽阔的土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应是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西部地区却是全国最贫困、落后的地区,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5.7%,各专业科技人员也仅为全国的15.5%。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与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密切相关。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大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普查登记总人口为35531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为25990.1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3.37%,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27.12%。
(2)劳动年龄人口出现老化的趋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看,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年龄人口45-49岁组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从1990年的7.35%,上升到10.82%,上升了3.47个百分点,45-64岁组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23.35%上升到30.13%,增加了6.7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劳动力人口趋于老化,在一定程度上将加速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进展,人口的老龄化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少,同时对社会、政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国家政策对西部的倾斜,重视科教事业的普及,西部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总体说来,比1990年有大幅度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比1990年下降一半,受过高等以上教育的劳动年龄人口上升。但是,西部地区劳动年龄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看,西部地区200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7.03年,比1990年有较大提高,已达到初中水平,说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已见成果,但是尚低于7.63年的全国平均水平;除陕西外西部地区各省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好地区,集聚了大量的劳动年龄人口,而幅员辽阔的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对人才的吸引力不高。特别是中国户籍政策的进一步放宽,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和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地区的人口和劳动力的集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与这些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拉大。
(4)人才流失
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以从西部企业和员工个人角度来分析。就西部企业的组织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组织结构本身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复杂、管理力度不当。就领导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领导者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计划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不足,也可能是领导者风格、个性原因导致,主要表现为任人唯亲、墨守成规、集权控制等。就计划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目标设定不当、目标管理失效、工作与人员不匹配等;就协调、控制职能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可能是权责不清、沟通不足、奖惩失当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用人机制僵化、招聘人才不当、员工培训不足、激励制度缺乏力度、薪酬不合理、考核不力、人际关系失调等。就员工个人而言,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个人目标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不同、主导需求差异、个性及价值观差异、晋升渠道限制等。西部地区在人才流失的众多原因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的经济环境,信息的沟通条件差。
2、西部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劳动力人口过剩,劳动力素质低下,进而导致就业不充分。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5.72年、4.41年、4.87年、4.15年、4.14年,而同期全国平均数为5.52年,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文盲、半文盲比例远远高于汉族地区。据卫生部2000年统计资料,农村地区新生儿死亡率为25.8‰,婴儿死亡率为37.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5.7‰,分别大大高于城市地区的9.5‰,11.8‰,13.8‰和29.3/10万的水平。另据世界银行考察报告,1993年中国农村最贫困的1/4人口只花费了卫生总费用的5%。大量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的疾病负担集中于贫困和偏远地区。在处于或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儿童中,大约有一半人患有轻度的营养不良。高达90%的贫困儿童感染慢性蠕虫病。这些都制约着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质量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的增长依靠劳动力的高素质(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来提高生产效率,运用知识,科学的管理方法。而西部的教育和卫生事业的落后,直接制约了本地的人力资源开发,导致高文盲率。严重制约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又导致经济发展的缓慢,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三、改革开放下中国人力资源的反思和考虑
1、人才流动与人才资本的优越性
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的反映,只有正确的引导人才的流动才能真正的起到人力资源开发的目的。人才流动是调节人力资源不均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人才的流动能够带动新技术的传播,新管理经营理念的普及。“没有一个公司嫌人才多,但是也没有一个公司不浪费人才”,人才流动也是一种很好的防止人才浪费的方法!
2、东部发达地区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和影响性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一方面东部地区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生产效率高,生活条件优越。东部人均教育经费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其差额分别为176元(与中部比)和191元(与西部比),分别超过中部和西部84.6%和99.0%。另一方面东部地区交通方便,与国外联系紧密,一些先进的知识,东部地区近水楼台先得月,高度发达的经济也使起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更轻而易举。所有在东部地区开发人力资源是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的。
东部地区具有开发人力资源的优越条件,同时东部也在为西部培训具有高级知识型人才,利用自身的优势,为西部把好人力资源观,不定时的加强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交流,用自己的开发方法对西部进行深远的影响,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3、西部人力资源的出路
(1)人口数量庞大,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影响劳动力资源丰裕程度的因素,但并不能认为:人口越多、自然增长率越快,对地区经济发展越有利。地区人力资源的优势依赖于劳动力的质量与利用效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地区靠人口数量来致富,而只能是“越生越穷”!中国实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有比较严格的制度措施来保证计划生育措施的实行。应采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来最大限度的控制人口数量。对农村人口政策的贯彻执行,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下大力气来监督、管理、落实。要重视计划生育惩罚措施的合理性和适当性。并考虑好农村无子女老人的抚养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当地人民树立正确的生育观,科学的人口观。
(2)人力资源素质低下。人力资源素质资源素质低下有众多的原因。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投资,宣传科教兴国战略,实行义务教育。对于已经存在的文盲半文盲,在工作之余开设一些免费的辅导班,夜校。在生产过程中提高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水平。采用较为强硬的措施,保证西部地区每个人都有机会受到基础性的教育,尽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免费义务教育的措施,真正让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得到好的基础性教育,不至于没有钱而退学;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教育,达到职业基础性教育的实用性,优质化,正规性。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方向,增加市场强手的职业培训力度;强化就业后的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3)人口与劳动力的城乡结构不平衡。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城乡结构的变动以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为主要流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与经济发达的地区转移,是生产要素与人力资源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的表现。但统计资料显示:在东部地区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大下降的同时,西部地区仍然保持极高的农村人口与农业劳动力比重。严格控制劳动力的流动,在一些资源条件优越交通环境优越的城镇大力发展小型的乡镇企业,实行就近安置就业。
(4)劳动力就业机会少,隐蔽性失业率高。政府应该大力的引进外商投资,为外来的客户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同时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并且对一些高科技企业进行专项的资金扶植!国家要加大对西部工业发展的投资,在政策上予于优惠!对传统的企业实行专门的养护政策,实行适当的政府保护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把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最为解决劳动力及就业机会少的突破口。在政策上给与乡镇企业已支持,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增强剩余人力资源的流动,大规模的增加人力资源的流动,通过流动性提高人力资源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务输出的力度,运营国内的资本促进人力资源的优质开发。
4、人才资源的开发与中国的世界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世界影响力会大幅度的提升,在日后的时间里中国国内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还需要朝以下方面努力: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使用人才。
2、完善自己对人才的激励方式。
3、丰富现有的人才激励手段。
4、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
5、完善用人机制。
6、推动人才管理上水平。
7、能者上。
8、不能者下。
9、改革现有企事业用人事部门的工作方式。
10、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11、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
四、综述
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关系到西部经济发展,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是西部开发成败的关键!总之,西部人力资源开发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严峻的人力资源状况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及人文环境西部人力资源开发还要有忧患意识,全局意识。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时机不断深化人力资源开发,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的振兴!
参考文献:
(1)汪建新李晓玉著《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济》1997年第2期
(2)A·P·Thirwall著《增长与发展》(中文版)翻译出版社2002.8
(3)劳伦斯·S·克罗雷著孙非译《人力资源管理--获得优势的竞争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4)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5)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9
(6)许统邦涂台良著《怎样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4
(7)冷宣荣著《国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对我们的启示》《理论学习研究》2000年第3期
(8)张忠元向洪主编《人力资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1
(9)徐人仲雪蘋著《面对世界的人才之争》新华出版社1992
(10)李富增张鸣彭松建主编《人才与经济发展》1987.10
(11)阿姆扎德赵履宽潘金云主编《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8
经常就有老板这样问:我的企业管理人员也配了很多,可就是不知为什么,管理还是这样乱这么差?那可能是因为你的“管理人员”不是“管理人才”!或者你的企业里只有“管理人员”没有“管理人才”!
这句话其实很多人都想问,大家心里也都存在着类似的疑问――为什么企业里管理人员配置比例已经很高了,可是管理就是没效果?在企业里,很多辅助类的职位其实都是管理员,比方说,跟单员、专员、仓管员、品管员、会计员、统计员、助理员等员级岗位都是管理人员。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员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执行者,跟一线生产人员是一样的,只不过分工不同而已。一线生产工人执行的是工艺文件,管理人员执行的是管理文件,就这么简单。而“管理人才”就不一样了,基本上都是主管级别的,是带领管理人员做事的人,说白了,管理人员只是一个“兵”,而管理人才却必须是一个“将”。在企业中,要是没有这些管理人员,基础的管理都没有,正常的运作可能都没法进行,但是,要是缺乏“管理人才”,管理就必定混乱不堪!
管理人才既然是“将”,那起码应该是做一个主管职位吧?能够主管一个企业的,你就是总裁,能够主管一个部门的,起码就是一个经理了,就是再差一点的“管理人才”,也应该弄个科长、处长干干。但是,一个主管一个将才起码应该具备基本的管理规划能力和系统管理思维,应该去思考企业管理中的逻辑和思想,应该去设法建立系统控制流程,应该有能力把管辖范围内的目标计划、制度流程标准等进行全面规划,再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让下属管理人员们去执行。否则,你就不可能是一个真正地“管理人才”,企业内部管理自然就会很乱,就是配置再多的管理人员也没用。
遗憾的是,按照“彼得定律”的描述,在中国,大部分位居要职的“管理人才”们其实都不具备真正的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管理才能,很多号称“人才们”的管理者大多缺乏管理技能而只有伎俩,或者会溜须拍马、或者会投机钻营、或者就是关系户和裙带关系。大多数都缺乏系统管理思维,都只能像普通管理人员一样去“救火”,这些人上任后,为了掩盖自己能力上的缺陷和不足,就只能是尽量多配备一些管理资源,安排更多的下属“管理人员”来分担自己的责任,使组织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殊不知,这样做却恰恰是验证了自己的弱智和无能。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在一个组织中,管理人员越多,管理就越乱,这都是因为身居要职的“将帅”无能造成的,是“将帅们”没有把管理规划好所致。打个最流行的例子说,现在的城管人员够多了吧,都跟军队一样开始阅兵了,可是城市管理还是照样乱不堪言、矛盾重重,城市街头天天上演城管暴力,不是这个被打,就是那个被杀,这其实都不是城管人员的问题,你就是配备再多的城管人员,照样还是逃脱不了被打被杀的命运!
管理人员其实不是管理人才,起码刚开始时不是。企业里那些只会搞销售的老板也不是管理人才,那些只会去招聘的HR总监、只会在现场跟单的生产厂长经理们也都不是管理人才,那些连食品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局长们更不是管理人才!任何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缺乏的其实都是具备雄才大略和系统能力的真正地“管理人才”,更缺乏一种能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而绝不缺乏那些普通的“管理人员”!大学里那些文科类、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们对基层管理员职位都是情有独钟,问题是企业要有本事把这些人用好才行啊。所以,怎样找到自己的“管理人才”,或者怎样让这些有潜质没经验的“管理人员”们变成“管理人才”,这才是企业老板们领导们的职责所在!
(总裁网)
一、企业当前的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企业人才是企业在当今时期的严酷竞争中获得健康发展的必要助力,企业人才管理的现状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败,然而就目前而言,企业旧有的人才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人才管理要求,企业的人才管理现状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人才管理工作的重视力度,努力探寻新的方法实现对于人才的良好管理。本文接下来就简单分析一下企业对于人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首先,企业实施的对于人才的管理工作缺陷呈现在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工作中,当前企业对于人才的招聘普遍存在着一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当今时期,社会人才大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性化的发展,而且企业的各项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呈现出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专业需要。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依然囿于专业的限制,或者是人才表面素质的勘查,这就使得企业招聘到的人才严重的缺乏对于工作的针对性,人才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会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从而导致了企业人才管理工作实施的障碍。
再者,企业当前的人才管理弊端还存在于企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不能达到企业人才之间有效的合作与竞争。当今时期,企业大都健全了人力资源部门,但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还仅限于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招聘、工作记录、假期调整、奖惩金发放等比较死板的工作,这些工作严重的缺乏特色。工作人员在出现问题时得不到鼓励及关心,而且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以及竞争状况也处于比较低下的水平,企业领导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于这些问题存在着极大程度的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这就使得企业人才作用的发挥严重地受到了阻碍。
二、企业对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相关对策
当今时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必须应对时代的需求,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分一部分转移到对于人才的管理工作上来,对企业人才实施有效的管理,以推动人才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本文接下来就从几个方面谈论一下企业对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对策:
1.构建合理高效的招聘机制
企业对人才实施良好的管理,必须依赖于一种良好的人才招聘机制,通过招聘工作的良好运行,实现对于本企业各个岗位人员的良好选择。首先,企业领导要对本企业进行合理的定位,明确本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各项工作对于人才的需求,并且在整体方面了解到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然后,根据这些需求制定出一套系统的人才招聘方案,严格地落实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需求在企业招聘工作中作用的发挥。再者,企业还必须构建一个高效的专业招聘团队,实现招聘团队中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并且在团队实施招聘工作前对招聘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这个团队首先要有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再者还要有需要招聘工作人员的部门的专业人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地找到适合各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企业在招聘这一个环节实现了对于人才的控制,就对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完善企业内部人才管理工作
企业对人才实施高效的管理,就必须充分地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企业内部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以实现对于人才的良好管理。首先,企业必须加强人力资源部门的建设,切实地使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发挥人力资源部门对于人才进行管理的作用。企业领导必须加强对于人力资源部门的规范化管理,选择具有过硬知识和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人员加入到这个部门,充分调动这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活力。再者,企业必须充分尊重企业人才个性发展的需求,为企业人才提供进步的途径,使企业人才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达到对于自身的提升,从而实现企业每一个员工对于企业建设工作的力量的贡献。比如,企业可以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将企业的人才全部纳入这个平台中,并按照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不同喜好等依据对人才进行归类,实现人才分类的交叉,使企业员工达到对于其他人才的体谅及关心。此外,企业还要定期组织不同人才进行交流和学习,还可以针对不同人才的需求,在其工作表现突出时,对其进行合适的奖励。
【摘要】本文从人才总量、人才结构、人才环境三个方面描述了宁波人才资源的现状,并对人才资源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宁波;人才资源;现状;分析研究
人才和城市的发展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一个城市发展决定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主要是决定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决定于人才结构的优化,从这个角度看,笔者认为人才是决定我们当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核心关键的因素。为此,有必要对宁波人才资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1宁波人才资源的现状
宁波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964亿元,发展速度惊人。这样的发展速度,既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浙东宁波历来是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纵观历史,浙东宁波养育人才之众,涉足领域之广,取得成果之富,产生影响之大是宁波的特色和亮点之一。但20世纪的宁波本土,人才资源却非常匮乏,许多人才都从宁波走向了上海及各大城市,这种人才不断外流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30年,宁波的人才资源有了很大的改变。
1.1人才总量:以2005年为例,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48万人,其中党政机关3.2万人,事业单位13.5万人,国有企业3.9万人,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27.4万人,每万人人才资源数为871人。到2007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56.2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9万人,每万人才专利授权量由2001年的66件提高到2006年的113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一位,2005、2006年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人才科技贡献率达50.3%。
1.2人才结构:根据2005年数据资料分析,从学历结构看,本科以上学历10.7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8万多人,分别占人才资源总量的24.3%和63.6。45岁以下的人才26.5万多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3%,已成为我市专业技术队伍的生力军。从职称比例看,高级职称1.5万人,中级职称9.8万人,初级职称21.7万人,高中初职称比例为1∶6.5∶14.5,初级职称比例逐年下降,高、中级职称比例逐年上升,高中初职称比例为有较大改善。现为甬服务的两院院士12人,博士(博士后)860余人,硕士7400余人,高级职称19000余人,人才竞争力名列全国第13位。
1.3人才环境:宁波市在人才环境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了国家级CAD重点示范城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兴贸重点城市、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区域性人才市场。同时,人才使用效能也进一步提高,我市每亿元GDP所使用人才数由2001年的248人下降到2006年的189人,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仅次于苏州、上海,人才效能居于第三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宁波百万元GDP所使用人才数最少,人才效能居首位。
此外,宁波还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佳会展城市和全国首批文明城市。目前,全市六县、区均已进入了中国经济百强县。
2宁波人才资源状况分析研究
2.1人才资源的特点分析:经分析,宁波人才资源特点有:一是人才资源数量快速增长。在2001年,我市人才总量只有32.5万人,而到2007年人才总量就有56.2万人,每万名人口中人才拥有量有了大幅度的攀升。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上万名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攻关、项目合作、新产品开发等活动,我市人才资源的集聚力日益增强。二是人才整体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引进和培养,我市现有高级职称人才已达19000余人,比1998年底增长了1倍多;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从2001年的1950人,提高到2006年的8260人,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明显增加;高级职称人才从2001年的9100人,提高到2006年的19000人。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在人才总量中的比重分别从2001年0.6%、2.8%,提高到2006年1.54%、3.55%。三是人才队伍结构趋向合理。从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有20多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80%以上,已成为我市专业技术队伍的主力军;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人才占11%,第二产业占32%,第三产业为57%。人才分布正在逐年趋向合理。四是人才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率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市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建设,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用才环境,使得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也使宁波进入了全国先进城市行列。
2.2人才资源存在问题分析: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宁波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人才储备的后续力量不足。与深圳、杭州相比,宁波人才总量明显低,人才后备力量不足,影响着宁波的发展。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影响更大。截至2005年底,全市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约占技术工人总量的7.5%,这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二是人才结构失衡问题明显。目前全市高、中、初级职称比例为1∶6.5∶14.5,这与国际上较合理的职称比例1∶3∶6相差较大。三是宁波人才竞争综合实力依然较低。宁波的人才竞争力不仅较多地落后于上海、深圳等人才强市,也落后于杭州等城市。体现在宁波高校总体实力不强,国家级科研院所少,重点实验室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综合竞争力不强。四是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全市科技投入经费比例仍然偏低,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有限,企业总体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创业的承载力不强,且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五是人才政策体系有待完善。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政策优势不明显,引进人才的易地安家补贴费、科研项目启动资金等都相对偏低,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和完善。
面对存在的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宁波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1.选人用人机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任人唯亲的弊端,同时,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规划。盲目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忽视对引进人才的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全方位考察,导致高校师资配置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现象共存。在用人机制方面,对教师的后期培养及挖掘现有人才潜力的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严重影响高校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缺乏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不仅影响到学校内部教师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创新效率低下,导致学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协同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更影响了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创新协作能力的提升。
2.考核评价机制流于形式
考核评价机制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展考核工作对广大教师员工的教学、管理工作做出客观评价,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完成。可是目前,对内,高校在对教师员工开展考核的过程中,呈现出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简单、指标过于狭隘、导向偏差、结果使用机制不健全等现象,从而导致高校人事管理中难以推行绩效管理。对外,高校之间或校企之间缺少互聘高层次人才的业绩评价机制,影响了引进或特聘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某些技术领域深入研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此外,目前由于受到国家宏观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高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依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上的论资排辈、行政管理干部职务“能上不能下”以及事业单位职工身份的“终身制”等现象始终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外部缺乏有效的竞争压力,内部缺乏职称晋升后的考核机制,导致许多高校教师在评上职称或提升职务后安于现状,不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和研究领域的创新。高校间、校企间高水平人才缺乏相互交流,人力资源得不到科学合理利用,对于高校开展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创建优秀科研团队、发展学校优势学科等都存在一定的影响。
3.竞争激励机制不完善
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用人制度目前在高校普遍推行,实行教师聘任制度,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管理制度中,通过竞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但实际上,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竞聘范围的局限性、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往往导致竞聘上岗流于形式,造成高校“进不来、出不去、流不动”的困境。校内缺少竞争不仅影响全校教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使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缺少动力和活力。此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平均主义和“重报酬、轻工作满意度”的现象,缺乏对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关注以及对教师的培养、个体发展、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激励。
二、构建协同创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
构建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模式要求高校在选人、用人、考核、评价、培养、激励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营造协同创新氛围,激发教师协同创新能力,促进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协同创新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就是要突破以往管理体制的壁垒,共享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间的人力资源信息,实现人事人才的管理创新合作。高校人事部门应以此契机,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完善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创新人才的发展,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人事服务机构、教育主管部门等要为高校提供政策、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外在支持。
1.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第一资源”的理念,作为高校师资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打通以往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壁垒,鼓励校校间、校企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激发每个教师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方面的潜在能力,重视教师的个体发展,提供多渠道的培训途径及职后教育模式,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且能适应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协同创新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
2、建立开放灵活的岗位选聘制度
严格遵循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选聘人才,从源头上严把队伍入口关。高校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招揽国内外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引进具有较大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通过优厚的薪酬待遇、超常规的配套条件引得进、留得住。高校实现协同创新除了需要学校自身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外,更要聚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和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优秀人才。坚持教师聘任制的改革方向,理顺岗位与聘用之间的关系,科学设置岗位结构,以“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原则,以转换机制为核心,淡化“身份”评审,强化岗位聘任,破除职务终身制。要构建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就要求人事部门在岗位设置时兼顾人才、学科和科研三位一体的共同发展。教师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展开。人员聘用模式以聘用全职的教师为基础,还要通过一系列人才计划的短期项目、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学校顾问、专家讲学、项目合作等形式,积极吸纳各类高层次人才。同时,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去,通过攻读学位、出国访学、进修及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形式,鼓励教师去其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担任兼职,通过技术服务、合作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参与行业企业生产、工程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来提高教师协同创新能力。
3.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高校实行的教师聘任制度已不再以单纯的年终总结作为评价与考核的依据,而是成为聘后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也是实施与岗位聘任制配套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是岗位聘任制长期良性运作的基本保证。通过评价,教师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不足,调整修正自己的教学,管理层能更好地认识到教师队伍存在的不足,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要改变以往单纯以论文项目数、科研经费、获奖层次为主的考核与晋升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科学的多元化教师评价体系,设计全面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改变教师一味追求对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从传统的单纯注重科研论文数量的考核评价方式中解脱出来,注重创新和实效,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基本原则的人才评价与分配机制,探索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及有利于人才协同创新的双聘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此外,高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以合理的人员流动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水平,增加教师活力。通过教师评价考核为教师队伍科学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促进高校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和学校创新能力的增强。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高校人事人才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要建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认可那些优秀人才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引导他们在新兴或交叉领域不断创新。建立以任务目标为导向的人事人才管理模式,以重实绩、重水平、重贡献为基本原则,实施多维度激励分配制度;要以超常规的待遇和优惠政策留住优秀拔尖人才。同时,高校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合理调整人力资源配置,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大教师培训、进修、访学、出国研修、社会实践等继续教育力度,构建多样化的校本培训模式,着眼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把教师的自身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5.营造开放大气的创新氛围
学校要为教师的潜心研究提供一个宽容大气、不怕失败、学术自由、实事求是的良好氛围,把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元素融入高校的组织文化环境。高校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要为高校协同创新的要求提供外在支持,减少行政干预,提供一个充分尊重个性的、平等竞争的、充分发挥创造力的学术环境。坚持对外开放的办学理念,打破学科之间、学院之间的壁垒,打通学校部门之间、部门与院系之间人才双向交流的渠道,加强人员之间的互相交流和沟通。
6.建立高校间、校企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
高校与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人事管理部门要加强协作,善于创新,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制定共同目标,构建协同创新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对外加强与国内外高校间人事人才管理协同,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进一步提升引进人才质量和水平。对内要聘用一批国内外承担过重大项目,具备重大科学研究能力的优秀团队,有效整合资源。加强高校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与科研机构高水平人才间联合协同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能力,为高校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与保证。
三、总结
关键词:河北,产业升级,人才战略,政策建议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国对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带动人才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河北省作为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从本世纪90年代初至今近二十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宏观环境得到改善。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得河北目前支柱产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面临产业升级的极大压力。而人才尤其高级人才的匮乏,却是目前产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如何开发、引进、培养、配置人才,发挥自主人才资源优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增强竞争力,成为河北当前制定人才战略的核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有着类似的发展过程,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准确把握我国产业调整的方向和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将十分有益。
一、英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重视人才的经验
1.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英国作为全球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其产业结构调整始于六十年代,兴于七十年代,至今仍在进行。到目前为止,在主体上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与此同时,也对传统工业进行了必要的改造,保留了部分传统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传统产业在就业机会的提供、所占GDP的比重,都有所下降。更重要的是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劳动力的文化结构得到了相应的改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综合素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产业结构调整中重视人才的做法。英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除了重视城市规划和基础建设外,创造人才环境的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1)人才培养。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是解决人的素质问题。无论是伦敦、曼切斯特,还是格拉斯哥、爱丁堡以及巴黎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首当其冲是人才培养。为了进行大规模、有效的劳动力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制造大量适应市场需要的新的就业机会,而制造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途径是培育大量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的成长必须依赖于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必须有一个高质量的终身教育培养体系予以保障,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也推动了信息化进程。
(2)环境营造。一是提供信息;二是转变观念;三是生活环境。尽管欧洲的生活环境总体上看质量都很高,即使如此,为了吸引人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地千方百计优化环境,特别重视环境保护,以形成舒适便利、具有特色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许多著名城市城市,除了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各种精美的写字楼外,他们根据高新技术人群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娱乐都与其它产业的人群有较大差异,在住房、娱乐、文化设施等各个方面按照市场导向,做了大量投入,在城市的舒适化、便捷化、多样化方面成为从事高科技的年轻人的首选之地。
3.河北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1)河北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现状。人力资源现状:河北人口6699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为3.07%,文盲比重为7.62%,人口总体素质逐渐提高。但比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两个数据分别17.55%和4.23%,全省16岁⒍~59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4.79%,其中在业人口占85.82%,即劳动人口为4340.37万人,还有615.46万人的潜在劳动力潜力。
产业结构现状:河北省是中国北方一个沿海省份,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十分迅猛,连续十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国大陆省份中居第六位,2001年河北GDP完成5578亿元,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一万亿元,达10116.6亿元,增长13.4%,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省份之一。自然资源丰富,有耕地650万公顷,是全国粮棉油集中产区之一。海岸带总面积100万公顷,海洋生物资源200多种,是北方重要的水产品基地。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16种,储量居全国大陆省份前10位的有45种。具有建设大型钢铁、建材、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和发展煤化工、盐化工、油化工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市场容量潜力巨大,与北京、天津构成的京津冀经济区内拥有1.2亿消费者,市场容量占全国大陆总量的10%以上。
(2)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①产业结构方面。目前支撑河北省经济运行的支柱产业均为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比重较小。工业经济素质低,市场前景狭小,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难以支撑河北省经济在新世纪快速发展。河北省的优势产业大都是依矿依农的资源型产业,且多是原材料型产业,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而深加工、精加工的制造业不仅比重小,而且处于萎缩状态。大多数工业行业技术装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制约着产品升级换代。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经济效益低下,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水平增速下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在市场需求地弥合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不少产业日益萎缩,企业抗风险能力脆弱。工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整进展缓慢,不适应WTO要求,形势比较严峻。
②人才结构方面。与产业不匹配。大量人力资源仍集聚在第一产业,
二、三产比例小,尤其第二产业比例偏低,这与河北二产突出发展的要求不适应,与GDP占比极不协调。产业与经济发展急需的冶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专门人才匮乏。文、教、卫等服务人才占比过大,创造价值和为主导产业服务能力低。2002年,教育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83.9%,而农业、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仅分别占2.5%、3.14%和5.98%。③分布不合理。首先是地区分布失衡,人才实际分布与产业规划布局不一致。其次是企业分布失衡,不同所有制企业人才相向发展。外资企业以其相对优越的条件吸引聚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负担重,缺乏资本和技术优势,人才凝聚力较弱。据统计,近10年来全省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约13万人。再次是结构分布失衡,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省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仅为134人,其中高层次人才不足0.2%。④流动不均衡。二产人才流动频繁,
一、三产人才相对稳定;25岁左右的青年人才流动频繁,中年以上人才相对稳定;民营企业人才流动频繁,外资企业人才相对稳定;热门人才流动频繁,一般性人才相对稳定。产生如此不均衡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收入的多寡,二是对企业和自己发展预期不同,三是企业人文关怀的差异。据统计,近年来流出的高层次人才有上升的趋势,主要集中在电子、机械、电气、化工、土建、财会、管理、中青年教学人员等专业,且流动方向单一,有一半是流向东部沿海和北京。
二、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1.经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河北目前产业结构发展基本符合三次产业演变规律,可以按照产业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
(2)河北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对人才吸引力的因素较少。目前产业结构在各项指标数据显示,存在着人才和智力不足,实施与产业政策相配合的人才战略是当务之急。
(3)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相对产业结构不合理更为严重,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深化和升级的严重障碍。
2.政策性建议。面对新的形势,本文认为河北省人才战略应从以下方面调整:
(1)率先”接轨“、快速“抢滩”战略。市场经济中的”先发效应“和”马太效应“非常明显。哪个地方发展快,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就向那里集聚;哪个地方发展慢,生产要素不仅难以引进,而且还可能倒流。对于河北而言,人才管理体制、运作机制要率先与国际惯例接轨。一是加快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建立企业经营者选拔、配置、约束的市场机制。加快国有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程。二是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分配制度创新,制定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操作规范,实现知识向资本的转化。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人才服务机制率先与国际接轨。政府要用市场方式培育人才中介行业,形成市场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四是要打开民营经济人才发展空间,将其纳入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轨道。
(2)实行人才与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人才开发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才、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对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实现“一体化”战略,关键在于:一是人才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随着河北经济社会迈入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才发展应选择国际化、市场化、集约化的发展途径。二是要为人才”柔性流动“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优化引进国外智力和人才的政策环境,要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间的多种渠道,三是支持企业成为人才、经济、科技、教育一体化的”龙头“。大力培养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培养管理和技术复合型人才,支持一流人才向企业集聚。
3.人才发展“集约化”战略。实现人才发展集约化,涉及人才培养水准提升、人才投资增长、人才利用率提高、人才结构优化、人才总量调控等。构筑人才高地要突出重点,优化人才结构最为紧迫。在人才行业、产业布局上,要突出抓好教育、医药卫生、电子信息、机械、化工、建筑和农业等河北优势产业”人才主峰”的建设;在人才区域布局上,要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结合,与构筑环渤海、环京津的大体系相融合;在人才专业结构上,要以信息化人才为重点,以中心城市优势产业需要为目标,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要发挥政府调控人才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做好全省人才总量平衡、供需平衡、结构调整等工作。
4.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面对经、津大都市、国际跨国公司及外资企业的人才竞争压力,河北应扬长避短,有针对性地采取”人才本土化”对策。一是着重培养开发河北优势产业方面的人才,增强企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以优势产业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二是着力优化人才环境。河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依傍京津是经济和人才发展可资利用的独特优势。特别要以事业、感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是重视和发挥民营企业、创业型科技企业的用人机制活,人才决策效率高,人才价值体现充分的优势。四是充分发挥河北教育、科研的现有优势,以骨干企业为中枢,以人才为纽带,与国内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拓宽人才、智力、信息通道。五是要充分利用河北籍的海外人才资源,在海外设立联络点或必要的工作机构,建立河北籍海外人才信息网,吸引他们回河北工作或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利群崔会东王国贞:加速河北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经济论坛,2004.10
[2]史俊仙:河北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4
[3]王伯鲁:对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探析.攀登,2000.6
[4]肖翔张维林左都凯:论21世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趋势.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