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时间:2022-04-14 13:1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生活与活动 说服 家校沟通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所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会对学生今后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作为教师,要引导好、培养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谐的语言、规范的行为和真挚的情感去影响、启迪、塑造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师高尚的师德沐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教育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仅靠思想品德课来完成,其他学科也应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因为各学科教师都肩负着既传授知识又造就人才的双重任务,因而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是德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课堂上创设情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全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使学生在课堂中了解自我与他人,明白某些事情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善抓细节,讲求实效,避免呆板,声情并茂,启发学生心智,调动学生心绪,拨动学生心弦,这对学生一生都有好处。

教师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思想、知识、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小学教师,他们是第一个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教育方法引导少年儿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人,他们对少年儿童乃至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少年儿童的心目中,教师是最神圣、最完美的人,是道义和知识的化身,所以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敬重超过了一切人,教师的每一句话他们都深信不疑,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要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成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高尚的道德素养,必须具备相当全面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小学教师应对学生真诚热爱,与同事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会在潜移默化中以为人师表的力量树立威信,影响少年儿童的言行举止,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取得育人工作的成功。

二、在日常生活及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行。因此,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榜样。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分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德观念。

此外,开展丰富多彩、适合小学生的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会、热烈的演讲赛、精彩的歌舞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学生认真听、仔细看、用心想,让学生参与,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从活动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受到触动,不知不觉地懂得深奥而抽象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劳动、讲团结、守纪律等良好品德,并逐步形成一种自觉自律的行为。

三、必要时进行反复的说服教育

小学阶段既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期,又是进行德育的困难时期。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多变,行为处于多动,情绪处于多样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不可能通过一则故事、做一次游戏就能形成的。即使良好品德已经萌芽或形成,也不可能永远地保持下去。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且不稳定,很容易与外界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反复性。为了收到正面强化效果,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好思想、好行为一次又一次地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促使他们能比较稳固地向前发展。发现缺点和错误时,教师要不厌其烦地说服教育,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教师在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与组织品德教育活动时,应考虑如何从正面多次反复地进行教育,以确保教育的针对性、持久性和实效性。

四、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

家庭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学生人格的形成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父母不知不觉中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积极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知识讲座,并与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方式,互相配合,共同教育,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在小学的教育工作中要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放在首位。应利用一切社会环境等因素创建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调动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双边作用,把小学思想品德课确定重要地位,提高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现阶段小学思品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在小学思品教育中存在多方面问题,例如,教育教学的环境;开展教育教学所用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

小学思品教育亟待解决的难题环境的定义:个人的生存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对行为有影响的外部条件。在这里主要讲影响孩子受教育的最基本的三大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最原始的影响学生的行为,从孩子接受教育开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恶劣的社会环境,导致学生处于亚健康的氛围,对孩子学习乃至品格行为的养成具有强烈的干扰作用,例如:社会的虚拟网络,孩子的抵制能力不足,会有一些孩子沉迷网络,迷失道德规范。(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是最适宜学生发展学习的环境,但是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学习成绩第一位的主导思想,而且,在大部分学生实行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再者,思想品德教育评价难以量化,没有评价标准,导致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方向。(3)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现在的家庭,或者父母忙着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甚少,或者部分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为孩子做各种事情,忽略了对孩子的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谈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学校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同样的存在不足之处。(1)教材内容。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课本内容过于简单化,而且脱离学生的现实学习环境,课本上内容与现实生活脱离实际,教材的内容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形式。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形式,一般是说教,这种课堂对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足够的动力,学生在这种枯燥的课堂进行着思品的学习,学习效果不能的到保障。(3)课程评估体制。在学校的课程评估体制关注的是孩子在课堂的表现,关注的是孩子的成绩,对于孩子课下的行为规范等表现没有有效的监督,但孩子的品行更多的是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对课堂以外的孩子的品德教育没有针对性,没有形成像课堂一样的评价体系,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内从事教学,对教学效果缺乏反馈和监督,对课堂外学生的表现更没有关注。

(三)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双边关系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教育的一个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扮演传授知识、组织秩序和引导学习等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接受知识、听从引导等角色任务,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现在,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这种双边关系不能够得到良好的配合。(1)教师主体地位不明确。现在很多小学,尤其是乡镇上的小学,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呈现混乱驳杂的现象。例如,在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或者管理层认为思想品德课不重要,把思想品德课划分给语文、数学等科目;或者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形式方法简单化,课堂枯燥无味,教学内容不能吸引学生;更有思想品德教师本身不重视自己所教科目,认为没有语文、数学等主科重要,这种轻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日趋严重。(2)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不重视。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受教育的主体,受教育就有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利,现在的学校教育活动中,没有取消学生的这种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严重忽略了学生受教育的主体地性。现在教育多是一味地强调成绩,填鸭式教学,并没有太多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现在学校教育这种生搬硬套、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忽略学生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同时,课堂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对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害无益。

二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策略

对于上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优化环境:建立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

环境促进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成长,优化思想品德教育环境,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教育来说,将发挥出积极有效的影响力。三位一体,顾名思义:社会、家庭和学校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环境应当为学生提供融洽的氛围,让置身于社会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身边的社会现象为镜子,更正自己不良的社会行为,监督社会不文明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品德的养成;家庭环境对孩子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家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引导孩子品德养成,并关注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做出及时制止、引导和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真实性;学校环境,应该创造一种文明校园,从教师到学生都是文明积极的,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发挥出学校的润泽学生的作用,给予学生巨大的精神鼓励,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最后就是整合三方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让孩子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自己走出思想品德学习的误区。

(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管理下功夫

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上,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规律,学生必须能够接受这些教学内容,从趣味性方面考虑,可适当的增加彩色插图、品德小故事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由我要学转变为我喜欢学,教学内容还要适当加入一些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纪念馆、清明节扫墓等,置于孩子这种特殊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悟,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简洁而不仅仅是简单,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自己理解,再引导孩子去认识社会,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革命故事、英雄事迹等课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品质,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欢快的实践活动,提高感性认识,感性带动行动,促进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最后,在对学生教学评价上,转变以往以分数高低来评判学生的评价方式,应结合试卷测试、日常行为等给予学生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必须做到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三)明确师生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中的双主体地位

教师队伍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品格和行为的养成,要培养优秀品行的学生必须要有优秀的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立优秀的队伍,学校应多给教师提供平台,进行业务学习、科研活动等,让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学习弥补不足,提高个人水平,每个教师努力,就会发展成优秀的教师团队。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走出校园,参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变“你应该怎么样”为“我应该怎么样”。要形成一种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相互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究的关系。通过互动合作来完成思想品德教学课堂的构建,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语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小学生的教育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教育者培养的不仅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而且是品行更加优秀的学生,学生的品行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关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以期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模式,促进小学生品格和行为的良好养成。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张志刚.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理想状态[J].东北师大学报,2003,03:140-144.

[3]毛伟.浅谈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J].南方论刊,2014,02:78-79+91.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施途径

小学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实施途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教学也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在新的时代下,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小学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可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十分看重对个人思想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融入到了小学教学的实际中去。小学生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没有十分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因此,教师的指导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认知方式等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为了使小学生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了解社会,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也能够教会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如何看待世界等重大的问题,从思维模式上得到提升。在如今这个思想来源复杂化的社会,更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不能够理解过于深奥的哲学道理;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使得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且通过实践的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不能完全拘泥于课堂教学或者书本知识上。举例来说,为了教育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因为故事的方式往往比枯燥的课堂讲解更为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认真听讲。而讲故事的方式也会营造一种更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使原本深奥的道理变成一个一个实例,学习起来就更加简单容易。如果学生对于故事产生了好奇或者一些疑问,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活动的时间里组织学生们参观烈士墓、博物馆等地方,去实地了解英雄事迹。

(二) 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除了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课余时间里开展一些多样化的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些基本的道德哲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也在不断跟进。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在校园内开展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学校可以每周设定一个“清洁日”,鼓励学生在清洁日的时间里寻找并且回收校园地面上的垃圾。对于做得比较好的班级或者个人,可以提出表扬,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小奖励,来鼓励学生们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来,校园内部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们就会在其他场合、其他时间也都自觉自愿地进行环保工作。由此可见,为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开展的活动,其意义不止在于活动本身的当时效应,更在于对小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正确引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就某一具体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举行作文比赛,鼓励小学生写出身边的道德榜样,并进行学习等等。

其次,学校还应该和校外机构等协作,共同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而努力。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实际情况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道德环境。就具体开展的活动来说,学校可以和图书馆、社区、文化公园、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先进思想的讲座和系列活动。有了社会的协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就能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途径,使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教学成果更上一层楼。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强化家庭品德教育

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还应该包括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家长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和学校教师保持积极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才能帮助小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个体。学校可以设立“开放日”,允许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为了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可以每期设置不同的主题,主题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相关。例如:闯红灯现象的教育、尊老爱幼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刘守金.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途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197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策分析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的基础。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根本目的。应试教育体系中涉及思想层面的内容不多,单纯的看书和做题只会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智商提高,情商下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使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茁壮成长。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缺乏感悟

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语数外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领悟并形成良好的品质,教育的目的更注重其内涵的培养,但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为教师授课的形式,“教师念,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方法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本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达不到教育目的。

2.任课教师不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但是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或聘请不到专业教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一般都是由非专业教师代课,这种现象普遍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教师只是单纯地按照课本念书,完成教学任务,但教学效果不佳。

3.课本内容过于陈旧,与时代脱节

为使学生了解历史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其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学习目标,课本教材在编写时总是以“炸碉堡”“郭沫若艰苦读书”“英勇赴死”等很久远的大事件来教育小学生,因学生的年龄小,既不能深刻理解时间的含义,又会使课堂氛围十分枯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不到思想品德教育的初衷。

4.家长不能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给学校教育带来一定难度

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导,还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身体力行,起到榜样作用。但是有些家长意识不到其重要性,认为学校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人,殊不知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家长不积极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具体改进方案

1.引进开放式教学模式,增强师生间互动交流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小学阶段的特色课程,在初高中教学中不会继续开展,而小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喜欢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和现场开展话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作的形式结合课上探讨的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

2.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结合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在不断改变,但是由于很多家长生活压力大、工作忙等原因,导致孩子普遍缺乏关爱,从而形成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对外界形成排斥心理。学校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也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互动交流会,让学生与家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弥补学生心灵上的缺失。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的团体活动,增进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

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引起社会重视,实践出真知

要小学生培养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体会良好品质的力量。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与人相处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社会中体会帮助人和被人帮助的乐趣。小学生的思想性和观察能力事实上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加之其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思想的熏陶和品质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代小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所接受的教育与从前大不相同,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与人相处与待人接物上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家庭教育的缺失也对当代小学生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所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对当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帮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实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崔相录.素质教育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第5篇

1教师要吃透数学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巧妙渗透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不是像过去我们使用的教材那样内容很详细,逻辑上循序渐进。而是有这样一些突出特点,即言简意赅,简明扼要。这种安排特点为我们教学留下了很大的“空白”,目的就是让就是和学生施展手脚,勇于创新。为此,我们要根据新的数学教材的这些特点,积极组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把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巧妙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这部分内容难度确实不大,重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以及元、角、分的换算和简单的计算。初看起来这部分内容并没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如果按部就班,或者照本宣科,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学生对这些内容也会不感兴趣。但是,只要我们吃透了数学教材,认真钻研教材特点,就可以挖掘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个内容时,在学生学习了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以及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后,老师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信阳市新县城关第一小学有师生1680人,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校师生每天节约多少钱?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角钱,全校师生每天节约多少钱?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全校师生每天节约多少钱?假如每人每天节约1元钱,全校师生每月节约多少钱?每年呢?就是608800元,假如我们把节约下来的钱捐给家庭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帮助多少人解决困难啊!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还紧密结合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了小学生的节约意识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2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注意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处于6—12岁的儿童期,思维单纯,对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生喜欢随兴而学、随群而动,情绪性和无意性较明显,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内容,运用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譬如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教育学生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亦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目的。例如:在讲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节时,可以采用师生竞赛的方法:先出几道数字较大的题进算,让学生自由选择计算方法,教师则用计算器。比赛谁在最短的时间内算出来。结果出来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计算器比其他运算方法快速、简便、准确。进而师生共同讨论之所在学校、工作、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举例说明)。让学生明确了解学习计算器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跟好的工作学习。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动参与课堂教学,又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又如,在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小管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让学生预习,然后利用教材后面的表格,让学生在教学中真的当一回“小管家”,记下家里的每一笔开支,算算自己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学生通过切身体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而且感受到“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的道理,感受到持家的不容易,从而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本文来自于《科学中国人》杂志。《科学中国人》杂志简介详见.)

3结合数学发展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这些都体现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特别是在备课时,要积极思考那些蕴含着爱国主义的教育的内容。比如:目前新课程每本小学数学教材里都有“你知道吗?”这一栏目。所写的都是我国或其他国家科学上的成就。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p96的内容是这样的“: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的原理来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出入相补的原理就是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这短短的一句话,通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可使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使学生明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读书和有所作为的责任感。

4通过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把品德要求落实到行动上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和要求,更为重要的让学生落实到行动上,养成“讷于言,敏于行”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把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具体要求是:老师上课要认真听讲,积极动脑,发言要大胆,作业要规整,并独立按时完成等,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认真细致的好学风。

作者:王燕工作单位:信阳市新县城关第一小学

第6篇

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

2、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要遵循三个原则。

一、“循序渐进,知行统一”的原则

培养品德集中到一点,就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上。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小学生特别是低幻儿童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

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我们称它为“思想品德评估导向标”),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

小学生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表现刻板,直接与外界(教师、家长等)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做为出发点,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下次再重做,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当然,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既要以激励为主,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但一定要讲清道理,使其明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去做才对。在使用“评估导向标”犑辈患欠郑瑺对犯了错误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处罚就是引导他限期(下次自我评价前)改正错误,重新做起,然后给予登记。再让其多次反复去做,这样就给了他改正的机会,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好胜心。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培养其道德意志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三、“以身作则,以情感人”的原则。

一个人的情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感染别人,使对方产生相同或与之有联系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的感染性。

在进行思想品德评价中,教师要针对小学生思想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心理特征,一方面要用自己对学生高度热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他“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又要用自己具有丰富道德情感的形象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所以在引导学生评价中要严格作好教师的自我评价,(我们为此在教师中开展教师工作评估,实行教师工作积分制)要求每一个教师用教师的职业道德衡量、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行为,注意自己对社会、对他人、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勇于自我批评,诚心诚意地、**地接受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做好学生的表率,不愧“为人师表”,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起到感染、教育学生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往往受教师、家长和社会评价的影响,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平时各项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恰当,要有激励性。特别是对待道德行为差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志和信心,使其刚刚荫芽的思想火花能够越闪越亮。

在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要为其道德行为的培养设置一定的情境,通过少先队、班集体,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之中,使其产生出各种道德情感,培养意志,促进道德习惯的形成。

第8篇

一、提高对网络思想品德教育迫切性和复杂性的认识。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它以开放性、时效性、匿名性及个体参与性等特点,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变化,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网络的发展削弱了其他传媒的导向功能。

网络所渲染的许多内容貌似客观、公正,向涉世 不深的小学生展示着新异、甚至诱人的信息。网络充分利用其快速而全面的传播,逐步确立了其传媒的主导地位,而以前在我们生活中的影视、广播、报纸等的传媒 作用正在开始弱化。对于长期在"应试"和"正面"的思想教育中,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和结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接受网络带给他们的信息,面对更具选 择性和趣味性的网络,作为师生之间沟通的阵地——"课堂教学"也正在受到新的挑战。

2、网络容易导致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内在心理冲突。

小学生对新异的事物和观点比较敏感,经 常探索所感兴趣、对感官刺激比较强的信息。部分小学生的在网络大家庭中,通过网上聊天、浏览信息等方式,经常和外面新奇的世界进行交流。网上所充斥的形形 的信息,往往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反差,会使学生在内心产生一定的矛盾和冲击,如果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会对他们的思想领域产生巨 大的冲击,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及学业发展。

3、网络改变了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

现在的小学生不再单调地重复书本知识,传媒 的迅速发展使他们有更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而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稳定性的互联网正在构成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小学生能获得更多的 快乐和满足。当现实世界不如他们的网络情境时,他们会更加依赖网络,使得他们原有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得到全面的更新与发展。

二、用网络优势,推进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网络在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富有特色的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网络世界,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姿多彩。

1、网络提高了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

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囿于课堂说 教和校园文化的陶冶。网络的出现,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网络天地里漫游,充分领略种种思潮与 信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对我们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消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2、网络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灵活性。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可以充 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根据网络匿名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交流和讨论,把网络作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生的教师 交流思想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对网上搜集信息、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

3、网络世界大容量的信息可以丰富思想教育的素材。

网络既是提供多媒体逼真的、典型的画 面,使人们尤如身临其境,受到更多的感染和陶冶。网络技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将许多历史性的、抽象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与内容 展现出来,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情绪体验。因此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性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更大的作用和效果。

三、确实采取措施,保证网络思想品德教育卓有成效。

1、完善规章,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我们应该适应新形势,大力推进学校网络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通过一批有特色的思想品德教育专门网站,使之成为利用网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领头羊。

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注意搜集、分析网上信息。教师要发挥互联网的守门员功能,"堵"是 不现实的,往往也是无效的。正确的方向是主动出击,积极引导。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者要积极上网,通过网络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并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由的讨论 和发言,对于有益的信息,要扩大影响,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特别要注意过滤不良信息,通过教育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 论,坚定他们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信念。

加强对局域网和校园网的管理。要加强对网上内容的审查,利用必要的网络技术、行政、法律 等手段,加强对流入校园网信息的监控,规范网络运作和网上行为,尽可能消除网络消极内容产生的不良影响;建立网络监控员,以校园网各版块的建设提出明确的 要求和管理规范,保证校园网的健康发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上环境"。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一方面,要采取监控措施,对非法网站进行打击;另 一方面,把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网 络道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2、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

网络的生命在于内容、在于特色,在于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而不能简单地将传播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移植到网上。

坚持网上有班、队组织的声音。我们可以开展基本的网络知识教育,确保思想品德教育进网络工作有正确、坚定的技术导向。引导师生建立他们自己的网站,在网上拥有自己的空间,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大舞台。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的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文化产品的营养,净化学生的心灵 ,振奋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优秀民族文化的功底和文化口味,增加他们自身的搞干扰能力,进而努力 地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各种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

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要精心策划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如开设网上论坛,网上游戏竞赛,各种设计比赛,利用重大节日、重要事件等契机,在网上开展富有冲击力的思想教育活动。

3、建立一支精干的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学校网络是融思想道德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 管理,这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不能是对网络一所无知的"网盲",这也是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老师不仅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关于 把思想教育工作融进网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首先要加强培训,有计划地对班主任开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和技能的培训和交流,并为教师上网提供便利条件,促使他们自觉学习网络知识和技能,努力适应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网络的需要,并以此提高教师的总体网络素质。

第9篇

【关键词】班主任;思想品德;作用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项活动、每一件事、每一节课、每一个细节,和风细雨、潜滋暗长,长期的感染和熏陶形成的。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他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班主任如何才能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情况呢?长期的班主任工作感受最深的是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逐步形成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机制,学生的道德行为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一、因材施教,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实际生活中,由于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脆弱,导致了各种心理障碍的存在,表现在学习上的紧张、焦虑乃至恐惧;表现在人际关系上的怀疑、孤僻、嫉妒;表现在社会关系上的自卑、失落、冷漠乃至失去生活乐趣,学习、生活等遇到挫折时,就心灰意冷,苦闷不安甚至消极态度等等。这就要班主任在课外活动和平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开拓精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社交能力、创新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尊重人格,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每个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立主体,独立自主性是其基本的行为特征。教育者必须注意维护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首先是自愿选择,教师把选择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指导但不指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内容,可以多项多次选择,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其次是独立自主,教师把开展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诱导而不包办,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再次是实践锻炼,教师要为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而不代替,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刻苦锻炼自己的毅力,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爱好形成个性特长;最后是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增强,创造才干得以提高。

三、身先垂范,持之以恒抓常规教育

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长期以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记在心中,要说得出来。这些办法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得到了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四、耐心教育,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探析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小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学校不仅以教书为任务,更重要的责任在于育人。学校必须树立“欲成才,先成人”的教育观。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笔者在本篇文章中讲解几种关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教师以身作则,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整个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长期的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同时,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小学生对人物的模仿能力非常强,教师是影响他们成长的关键人物。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仅在课上树立好的榜样,在其他课程教育中也把思想品德教育穿插其中,时时刻刻提醒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在教学开始时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把学习新课过程中出现的必须解决的学习问题用自学参考提纲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形式向学生发问。如:在教导学生“要孝敬父母”时,一开始上课我就向全体学生发问:“什么是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杨怀保是怎么孝敬父母的?”,值得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和教学课程紧紧相连,提问具有启发性、悬念性,以便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

三、多媒体技术和文艺作品的结合

在上课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关于先进人物的故事,利于激发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感,同时,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榜样。此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上课时,结合课程内容,给他们播放艺术感强的影视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观,陶冶他们的思想道德情操,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使精神世界得到高度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枯燥、僵硬的教学手段。

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第11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思想品德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43-02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通过系统、专业的知识教学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从而为他们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其学习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对于学生来讲足可见一斑。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桎梏以及影响,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对《思想品德与社会》这一科目的学习持敷衍了事的态度,总认为:“思想品德课仅仅只是一门副科,并不是主要的学习科目,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学习与了解。”在这种错误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小学生普遍缺乏对于这一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试想,如此状态之下,又怎么能保证学习效率及质量呢?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教学处境。

一、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重要性

1.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促进农村小学生正确的人生理想树立的重要阶段

小学生是初步建立人生理想的最适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他们无法光靠自己来制定人生理想,需要教师的一步一步引导,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树立正确人生理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有一部分在提供小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就培养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德育的发展。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和思考,帮助他们弄清是非,明晰道理,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现实生活。因此,我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作为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学生成为自己生活的实践者、观察者和反思者,在体验中明白道理,获得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2.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集体凝聚力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能够加强学生的凝聚力就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共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团体的凝聚力得以增强,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摆脱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心里的阴影,受到年龄及环境因素的制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父母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更有甚者产生了厌恶、憎恨父母的错误想法。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几位学生亲自阅读了他们外出的父母写给他们的信件,之后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完父母信件之后的感受与想法。如此一来,不但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思维,而且结合农村留守学生的特有心理特点,又促使他们深刻感悟与领略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而这显然正好是本节内容的思想主旨之所在,从而为学生实现对于这节内容的更好认识、理解与掌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1.针对农村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要尽可能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通过开展走出校门、走进家乡的活动,让孩子们对自己从小就熟悉的家乡有了新的认识。黄黄的油菜花,沉甸甸的麦穗,弯弯的河水,都蕴含着情愫!有那么多令他们心动的地方。如果能够正确的引导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和责任感。

2.既然农村儿童较早参与了家庭的生活生产劳动,那么,这就理应成为我们开展品德教育的良好资源。但农村家庭的家长,一般文化程度比较低,或者是外出打工者居多,这又是不利的一面。要开发这种资源,就必须在取得农村学生家长的配合上下功夫。利用假期对农村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浅显易懂的儿童健康心理、儿童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以取得他们实施农村小学品德教育上的支持。这样,许多把品德融入生活的教育活动,就能得以顺利开展,就能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农村品德课来。

3.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去调查了解自己从教地方开展活动的内容,结合新课程要求,筛选出能为教学所用的“精华”部分,确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活动内容。这样,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他们正确认识养育自己的这个社会环境,养成良好的中华美德,为长大后迈向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于教材。

三、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建议

1.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小学思想品德工作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学应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品德教育观念,增强教师对思想品德工作的认识,形成共同关注孩子成长、共同关爱孩子的心理健康,共同促进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在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同时,强化学校的校风、校训和办学理念,提炼出具有自身特色的、较为响亮的文化口号,形成向心力、凝聚力,对师生起到较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师生团结奋发的热情。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应多采用正面教材,用正面的好人好事感染学生。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多给予表扬和赞同,让他们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也成为众多学生效仿的对象。学校或班级要加强文化活动的开展,培养同学们的归属感、荣誉感,增强集体意识,例如,举办一些体育活动、益智类活动等。比赛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主动去结交朋友,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帮互助,增进友谊。

2.要创新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方式

第1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实施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针对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状况,采用的教育方式需要借助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设备,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品德和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回归于生活的思想品德教育,能使小学生享受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生活。

一、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课程实施和品德教育教学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时间的推进,社会生活不断地变化以及时代潮流的趋势发展,传统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适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我国的德育往往背离了个人发展特点,脱离现实生活实际,总是设定一个不可企及的硬性道德标准去要求少年儿童,将各种成人化的倾向和格式化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规定他们去遵守一些违悖个人身心发展健康的训条。在不了解每个孩子的具体学习情况和品德上就采用理想化、格式化的德育实践模式,导致学生失去兴趣。

1.课堂教学上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往往把教学地点局限在室内,专注于机械地备教材,讲教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师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围建设。虽然教材上也会举很多例子,但过于目的化了,以至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也顺着例子教一些偏死板,教条式的内容,而不贴近生活实际。这种枯燥生硬,缺乏活力的教学环境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老师举例子作相应的分析,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样的话会忽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变相地减少了学生的实践机会,因此学生缺乏主动精神。

2.对思想品德教育的不重视

思想品德课程一般是安排一周两到三个课时,即使是这样,也常会被其他老师占用。因为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和老师普遍认为这门课程是副科,没有数学和英语等主科那么重要。而且思想品德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经过题目的训练就可以达到直接效果。有的思想品德课老师并不是专业老师,而是语文老师或者其他老师兼任,其教育效果的不明显导致老师在探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尚有欠缺。

3.教学评价过于片面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缺乏对学生的综合性,全面性的评价。这门课程相对特殊,仅仅以卷面的分数进行目标评价过于片面化。老师一般是在考试前划重点让学生去背诵记忆,这种把焦点过度关注在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熟悉程度上,却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未免不人性化,过于简单粗暴。同时也不利于老师掌握和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效果,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不稳定性,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要求和目标实现。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回归视域下的策略

1.更新教学方式,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

回归生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所共同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充满健康活力的世界,教师在创建氛围中运用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把课堂活动范围扩展开来,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特别是集体性的活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生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同时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教师要把课堂作为学生生活的实践场和探究知识的实验室,通过对课程内容及实施方式的整合,更新教学手段,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在创建良好氛围上,教师要围绕目标,注重创设教学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远离儿童生活“成人化”。如在“我爱绿色”单元中,教师在教室里事先创设一个的情景剧,让学生扮演花草树木和扔垃圾的人。通过花草树木与扔垃圾的人之间的对话,间接地让扔垃圾的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对话的形式感受到绿色对生命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教学情景中渗透对学生的道德和理想教育的引导,让他们真正快乐地进行学习。

2.培养能力,注重探究过程

新教材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要求教师要将课本与教学大纲吃透,对学生充分了解,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说,敢于做,获得自主探究的体验。如在《我愿家乡更美丽》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张调查表,发动家长指导学生开展一次体验活动。学生通过调查家乡的情况,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获得相应的感悟和发展,并带到课上交流讨论。教师可以根据调查表上的内容提出问题,如我们可以为家乡环境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除了环境建设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等。从课外调查到课内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小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个体的社会化,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地位。

3.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是评价内容多项化。现有的德育课程评价是综合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用一张试卷给学生下定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注重卷面成绩的同时,也要关心重视学生其他潜能的提升。不仅关注教学的结果,还要注重学生接受知识的反馈和学习态度。教师要经常提问,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认知因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健康、积极地生活。

其次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一般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选择的余地。新课程改革后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坚持教师与学生互为主体,共同发展。生活回归视域下摆脱脱离、背离生活道德规范的教育评价,有利于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活动和道德建设,并进行自我调控和完善。其主体评价除了教师还包括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以及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等。主体评价的多样化有利于归纳总结学生的独立人格与意识倾向,而不只是单一的分数。

最后是评价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课后作业、问题讨论和情境设置等,从全方位多角度地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效率,各种评价方法的结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互对比观察,为原有的评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点和特长,同时做到客观、全面、公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

4.合理利用教材和课程资源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道德的培养离不开生活。教师在利用教材和课程资源的时,应深入了解新教材的特点,注入新鲜的元素。虽然《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不同的版本,各个版本也有不同的特色风格,但主导权在教师手上。教材内容大多结合各个学科知识内容以便于教师增强趣味性,立足于“回归生活”。新教材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具有延展性、开放性,非固定化地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教师在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时,应树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应时刻关注身边各种传媒信息和现实生活,意识到小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和活动中体验的重要性,整合、升华资源的教育价值,提升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中小学德育专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小鲁.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