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8 14:0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本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3-0110-02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对先行教学教研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而校本教研就是对这种教研机制系统进行调整和改进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它是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情境中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的教育教学研究。在这种新型教学研究的理论指导下,我们进行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应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方向,以实际语文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并在研究和探索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力求有所创新。
当然,在开展语文校本教研之时,我们首先应当真正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标准,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增强教学的目的性与主动性,避免随意增加超标准的内容和不分轻重主次的教学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应简单地把它看做是学生必须完全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应把它看做是一种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和完善人格的范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认真遵循语文教材的进度来安排教学活动;更要用灵活开放的眼光来看待语文教材,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教情和学情,进行适当地筛选、增补和创新,才能有效地实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
切实地开展语文校本教研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自身的教研能力,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开发语文校本课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语文的校本教研过程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一种自我扬弃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进度及研究如何教好语文教材;更应是研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好语文教材,如何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实际,在自主学习中获取对知识的掌握和创新,从而达到课程改革的新目标。因此,为了强化语文课改教学,落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我们可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 认真研究教学现状,分析实践教学中所遇到的学情,明确校本教研的方向
可以说,校本教研的重要目标是解决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努力寻找实践教学中的问题,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所在。在认真学习语文课改的“新标准”后,我们发现,单独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开展,我们发现,这一全新的课型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和开展,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观念没有完全转变,对综合性学习这一课型认识不够,认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附属产品,可上可不上,因此在教学中显得过于随意,缺乏计划性。(2)认为综合性学习浪费了太多的语文教学时间,怕耽误学生学习的正常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没有真正认清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重要性,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是课本教学。于是,在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中,只是做了些简单搜集资料或积累素材之类的事等。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应及时进行校本教研专题研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到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来,让教师们不仅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还要在实践教学中自觉探索出有效的方法来,从而使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 转变教研观念,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实施校本教研,应努力淡化由上而下的教研管理职能,强化以课程、教学和教研为中心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及教学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服务。学校应根据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制定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思路,并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使教研工作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实践。当然,我们应清楚,校本教研的真正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教研工作才能富有实效。所以,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可将评价激励机制引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如可以是荣誉的激励,把它作为评选科研、教研积极分子的主要条件;也可以是物质激励,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提振教师的精神;当然还可以参评发表,把老师的优秀成果送到上级部门参评或投递发表。激励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让教师以研究的态度、探索的精神去对待教学工作,有利于校本教研活动的顺利展开,能更好地提高校本的教学研究成效,同时也能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进行。
三 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培训,使教师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
学校在积极开展研究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努力打造“教、学、研”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应以教师的自主学习和研究为主,以校本培训为中介,让校本教研作为整合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和纽带,为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使教师在参与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汲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从实践中体会和完成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再通过培训促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实现很好地参与教研活动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目标。这种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行动教研”,已成为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语文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而由于校本教学研究的问题来自于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地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根据教师工作的经验和水平的不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可以包括:(1)作为教研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自觉地做到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认真地写好学习的随笔、心得、读书笔记和教学反思等,并在学习和反思中,实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尽快成长。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在每上一节课后主动写好教学反思,认真总结每节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方法。让这种自我反思伴随我们的教师在课改中成长,能使教师对新课程的自我实践有更清晰的认识。可以说,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客观的自我评价,是参与校本教研的第一步。这应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种习惯。(2)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多元互动,进行经验交流。在语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互相听课、评课、研讨和交流,也是开展语文校本教研的又一有效途径。例如,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可以说是老师们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并提出的。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从小就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合作十分有必要。此外,各教研组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同样不可忽视,如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可以邀请体音美教研组的教师,参与语文组指导学生制作手抄报,这能使学生的手抄报更生动。(3)在大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应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规范研究程序,明确研究目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可是,由于有些课题研究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或研究的时间跨度较大,所以对一些课堂上的具体问题可能一时难以解决。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校各学科正在参与的课题研究,积极主动地针对发生在自己实际教学中的小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问题所在,组织开展阶段性的专题研究,切实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校以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能较好地提高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也能充分挖掘各具潜能的教师,扬长避短,让其人事相宜,人岗相适,使每位语文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五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我们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法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探究做了大量的工作,语文课堂较过去更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许多学生不喜欢语文课,老师没有信心教,学生更没有兴趣学,影响了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不可否认,一直以来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所以首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发现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有可能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课才有可能学好语文。而一个老师让学生喜欢的重要因素不一定是他渊博的学识或是敬业精神,而可能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亲和力。一些教师上不好语文课,很多时候可能不是教师的水平不高,也不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不够,而是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健康造成的。当然,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自身性格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中,我们可以渗入相应的人文关怀元素,通过校本教研培训,引导教师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和生活,使一些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重塑。可以说,学校依托校本教研活动这一平台,使教师在人文关怀中,铸造健康的心理,并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这种立足于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师具体工作的校本研讨,对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六 深入课堂抓教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骨干教师是中坚力量,他们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课堂教学。所以,在落实语文校本教研时,应始终把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摆在教研的主置,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新课标》的理论知识,并积极组织参加校际之间的教研活动,运用讲座、研讨会、送信息进课堂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培训语文骨干教师,让他们在学习和交流中,深入教改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研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打造出一批语文校本教研的强势群体,从而推动语文校本教研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清楚,骨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所以,骨干教师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和挑战自我,在新课改的现代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骄人的业绩。
总之,语文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提高全体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反思型转变,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语文课改的进程。一路走来,我们坚信:只有坚持走教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才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宁波.校本教研中的教师同伴互助[J].教育科学,2005
[2]陈世滨.校本教研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实践阐析[J].教学与管理,2006
合作教学得以实施的首要任务是变革教育思想,通过思想的转变来进一步指导教育行为,进而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水平。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强化培训工作,通过到其他优秀的地区交流学习,提升教学水平,也可以依托学校专家的力量,发挥教研部门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多思考,切忌走马观花,一定要与自己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觉得坚持合作教学的教研理念,通过合作教学竞赛使活动更具魅力。
说课、上课、评课是“合作教学”竞赛活动最为主要的三个环节。一般情况下,“合作教学”竞赛活动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积极作用,并以备课组为单位划分竞赛小组,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作用,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通过集体钻研教材备课的方式,采用一人上课、一人说课、多人评课的形式开展活动,充分展现其合作性与全员性的优势。
一、准备阶段
由学校教导处在开学初期负责安排此项工作,通知组内教师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老师在接到通知后,根据各自的情况明确分工,确定上课、说课、评课的人员,并且各自做好相应的工作,继而共同商讨并确定课题。由于为教师创造了成功的机会,教师尝试成功的力度不断加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研活动,抱有积极的期望和要求。
二、集体备课
准备阶段确定后,进入集体备课阶段,采用合作的方式完成教案的撰写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组内教师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浏览等途径搜集相关的课程资源,将文学、图片、声音、影像课件等加以整合,形成教案的初稿。让执教教师反复试教,在试教^程中,教师在合作教学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共同学习,共同研究。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进而转变教学思维,解放教学思想,这样全组教师不知不觉在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展示阶段
时机已成熟,教师个个都精神饱满,准备登台亮相。在课前,所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诱导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鼓励的语言或者物质奖励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使得教师感受到新教育理念的实践。如“拉拉你的小手”“喜欢你夸我”“摸摸孩子的头”……一次表扬、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份奖励、一句幽默的话语,师生间的一个秘密,使教师认识、感受了新理念下的合作教学,自觉、充分地认识教育的多重功能,真正把着眼点、着力点放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学生每一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个人发展的思想要贯穿整个课堂。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并和老师进行互动,共同学习,一起探讨。例如,在课堂上,小学生经常高高地举起手踊跃地回答问题。在课下,本组教师针对组内教师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论,弥补不足之处,让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另外,在评课的过程中,其他老师也主动地学习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长处,并运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双向提高。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组与组之间也进行对话,探讨问题,提升整体的教学水平。合作教学为合作探究设置了一种得以实现的情境,不仅有力地调动了教师的主动性,同时也加强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使得整体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总之,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充分认识自身的教学优势,校本教研为教师尝试成功、展示自我搭建了一个“舞台”,使教师自觉把新课程下的合作教学理念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了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关键词]美术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教学 整合 创新
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特别注重对学生个性与创造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为的是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验探究的愉悦和成功的快乐。
一、新课程的改革加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综合・探索”的学习实践学生要达到以下目标: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描绘春天是生活的好题材,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好方法,新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无论是对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对老师在更新业务和学习方面的提高,都是一个新的要求。如果不能在这些硬件方面有所保证,新课程的落实情况会不能有满意的效果。例如,在设计《春天的畅想》这一节时,把春天的话题进行跨学科整合,把这节课分为找春天、听春天、赏春天、画春天四个部分。并在导入时以做情景的方式,从猜谜游戏引出“春”字入手,通过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春”向我们传达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信息来提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向生活学习,以拓展思维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说平时积累的词语:春雨、立春、暖洋洋、绿油油……成语:春风化雨、春暖花开……诗歌:《春晓》春眠不觉晓……诗词《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与朗诵录音,杜甫《春夜喜雨》朗诵录音和背景音乐《春游》……俗语: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满人间、满园春色……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探究、自主学习中感知春天的美好。让学生在品尝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的同时,了解春天的特点,热爱春天,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用音乐的韵律美来唱春天、激发、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强化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观察激思,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画面更加丰富。从中发现“造型?表现”的规律。观察,掌握审美的方法。
二、新课程的整合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收益匪浅
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美术课标给新的美术实验教科书带来什么变化?翻开美术教科书,我们看到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了,学生动手制作的内容多了。以尝试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品尝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能够保护和珍惜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渴求,在教学《旅游节》这一节课时,充分利用大量的图片和电脑信息以及范图、图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表现画面的工具,并使用《旅游节》教学课件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美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向生活学习。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的旅游资源,突出教学主题,激思拓展。通过观察探索,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从中发现“旅游”的丰富内涵。对于学生也要做很多大量的课前准备,比如收集必须的资料准备更多的工具材料都将是实际的问题,如果能很顺利的把课前和课中的问题解决,新课程的整合让学生收益非浅的。播放课件出示厦门旅游资源图,通过学生的描述及搜集的资料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及景点概况。
师:厦门是很美,旅游资源也有很多,谁能说说厦门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生:“音乐之岛”鼓浪屿、海滨园林――菽庄花园、岛上的海底世界、万石园林植物……。
师: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厦门市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山海相依,四季花香,有“海上花园”、“中国最温馨的城市”之美誉。厦门自然旅游资源类型齐全,山、海、岛、城一体,是绿色人居之城。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厦门古今中外兼融,文化多元一炉,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也是闽台互通之门,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众好客、开放、文明,城市氛围温馨,历史曲折性与延续性留下丰富多样的文化遗存。
生:来了厦门,别忘了去海上渔排,体验一下悠然垂钓的渔家乐趣。
三、新课程的活动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具有创造意识
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不仅关注美术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审美情趣、态度习惯、兴趣爱好、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全面的综合评价。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新课标强调师生在互动中体现个性的发展。在美术教学画春天的环节活动中,让学生资源共享、自主合作、学会交流。技能演示、尝试学习,师生一起共同完成综合和探究的创想。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保护孩子们的个性,因为虽然孩子在互助中学习,但是真正的创作过程还是个人独立完成,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审美水平等都不一样,老师引导就可以让孩子们创造出形状各异的新奇画面。一些学生可能画得不太好,但只要他们认真参与,积极动脑、勤于动笔都应给予激励性的肯定和评价,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校本教学;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097-02
连云港市的文化古迹最为丰富,历史最为久远。境内山明水秀,古迹集中,有漫长海岸线和风光秀丽的海滨,汇“大海、古城、神话、天书、水晶、温泉”于一体、构成了连云港市特有的海城奇观。这样的优美地理条件,让我们在教授美术的过程中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在丰富了美术教学内涵,提高了美术教育质量的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谨。
一、创新校本教材教学方法的意义
我国向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美术教育就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化校本教材,在高中段开发本地美术校本教材绝不单纯是为了艺术知识和技艺的提高,更是对高中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创新鉴赏、表现、生态游三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的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无论学生进入到社会中还是高中毕业后继续进行深造,其良好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都将伴随其一生。良好的艺术创造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在高中阶段对于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创新,为其事业增添色彩。
其次,利用开发连云港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校本教材教学方法,必然培养出一批研究地方民间美术、创造地方民间美术新作的队伍,填补我市高中美术教育阵地上的一块空白,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意义也是重大的。
二、改善高中美术校本教材教学的途径
校本教材教学的要求一般是立足本土地域特色,就是要发掘本地区与其它地区不同,或者是本地区非常突出的资源。学校可以认真调查研究,联系学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人文地理、风俗民情、名胜景观、历史典故、旅游资源、特殊经济结构等实际,进行资源整合。
1.建立校本美术课程教学体系及艺术综合课。编写突出区域性、民族性等地方特色,又突出学科特点,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特征、身心发展为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教学内容为:连云港民间美术概述、地方民俗文化、民间美术作品欣赏。主要介绍将军崖岩画、摩崖造像、古城风貌、水晶等。
2.探索适合高中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校内建立各类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场所,或建立校外地方民间美术实习基地,聘请民间美术家或民间艺人担任指导。通过让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地方文化美术品,体会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地方民间美术的感情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贯彻《美术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同时,从美术学科出发,推广迁移到其他学科,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
三、校本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1.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美术教师不仅决定美术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教学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资源。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踊跃地参加学术交流和各种有助于完善自身知识储备的活动。熟练地掌握了专业知识之外,美术教师还应当涉猎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
2.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因材施教。众所周知,传统教育下的高中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事实上是—种不平等的关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组织者、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这种现象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加之目前美术高考只涉及到绘画专业考试,没有地方文化这一部分,高中美术教学以高考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要画什么。这种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本地高中美术校本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缺陷,它确认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为学习主体,让每一位学生独自或者经过合作来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参与到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其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作为教师,要摈弃过去的教学观念,不要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只是一味的将自己掌握的知识灌输进去,更不要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突发奇想”进行指责,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3.教师应鼓励学生,激发学习积极性。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从不同的角度与去欣赏学生的作品。在学生面前,一个微笑,一个点头的动作都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这也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当中,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的培养自己的审美观,这也更有利于达到美术课的教学目的。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要多安排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例如:出外写生。让学生远离喧嚣,亲身到大自然当中去,切实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魅力所在,并且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这样既能学习到美术的相关知识,又能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美,还能够缓解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可谓是一举三得。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的美术教学,还是当地美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开拓者,作为美术教育工作一线教师,有责任担起这份工作,有义务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资源,建构校本美术课程,极尽自己所能把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使美术课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面貌。同时也要认识到本土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高素质教师的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米长玮.高中美术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J].吉林教育(综合),2010,(7).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诊断 校本教研 听评课 课堂观察 师生共同发展
我国正处于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自2001年启动的第8次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4个年头,但校本教研的形式与品质并没有出现新课改所期待的景观,尤其伴随着学校年级组管理功能的日益增强与权力的无限膨胀,在我国盛行了五十多年的学科教研组走向了极为罕见的衰落与沉默。调查发现,当前学校所秉承的“向管理要效益”的治校理念铸就了一种强硬的组织文化,直接导致年级组权力“被凝聚”、学科教研组权力“被消解”,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阻碍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影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不利于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重构现代校本教研新景观成为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路,而课堂教学诊断成为担负此重任的必然选择。
一、现实背景:课堂教学诊断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也是学校教育的“窗口”,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复杂性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易患病性。学校年级组力量的增强直接导致了学科教研组的沉默与无奈,而教师困惑无法释解、课堂教学疾病缠身、学校发展遭遇瓶颈等因素构成了课堂教学诊断的现实背景,更彰显了课堂教学诊断的必要性。
1.教师现实困惑无法释解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颁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但由于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的滞后、教育教学管理的桎梏、教师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专业发展的不足等原因,偏重于知识教学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依然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主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阻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堂管理、课堂文化、课堂监控和课堂效能等方面遇到了很多的困惑:新课改理念很难转变为现实的行动力,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主体适合度难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很难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师生角色的转变很难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方式的花样翻新难以提升教学效果,学校推行的教学模式难以发挥教师的个性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难以有效整合,教师的成长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等等。尤其当前“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未能形成和谐共振的精神状态”,这种教育伦理危机的思想根源来自于“社会本位思想与二元思维方式”[1],到底如何实施新课程?如何教授新教材?如何构建新课堂?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因此,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诊断与改进,以释解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困惑。
2.课堂教学并非全都神圣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舞台,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重心地位,直接决定着育人效果和质量。然而,作为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师生缺少深度对话,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正如石欧教授所言,课堂教学“既是开启通往明亮天堂之大门的钥匙,也是开启进入黑暗地域之大门的钥匙”[2]。调查发现,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法单一、学法单一、目标固定、问题预设、评价单一、过程僵化等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教师与学生适合度的缺失,因而有必要进行系统的课堂教学诊断,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生态系统,教师与学生构成系统活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构成组织结构,教师、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系统恢复力。有序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主观性是课堂教学生态系统的重要特点,这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本身具有“患病”的可能性,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课堂教学诊断以“诊断”课堂教学疾病为己任,采用规范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促使课堂教学成为启智、增能、培优、怡情的场所。
3.学校特色发展遭遇瓶颈
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教师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最大瓶颈,但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表明,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是教学改革的决定性因素,组织文化改革是教师教学行为改变的关键,因而一切教育改革本质上都是组织文化的重建。“组织文化是组织里一种贯穿的属性,它涉及组织的各个层面”,由于“一个组织的文化通常通过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的领导风格、语言符号、日常程序和成功的定义等来体现这个组织的独特性”[3],因而学校特色发展的瓶颈不仅仅是教师,更是学校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组织文化所具有的导向、管控、约束、凝聚、激励与推动等功能来实现的,组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水平。由于学校充斥着“重管理轻教研”、“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重权力轻民主”、“重分数轻能力”的组织文化,致使教师的现实困惑没有及时予以解决、课堂教学疾病没有及时予以诊断,学校特色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诊断以促进课堂、师生与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依托,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挖掘并发挥师生的主体精神,为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形式改进:课堂教学诊断的必然性判断
课堂教学诊断以解决课堂教学现实问题为核心,以学科教研组为基本单元,以专家引领、教师同行帮助、学生配合、执教教师自我反思为解决途径,是基于学校教学实践需要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旨在实现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活动,而传统的频繁考试绑架师生、听课评课的盲目随意、课堂观察的失真片面等因素反映出课堂教学诊断的缺失,更彰显出课堂教学诊断的必然性。
1.频繁考试绑架师生
为了保障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将考试评价改革与校本教研改进作为推动新课改进程的配套措施。十几年过去了,校本教研竟然成了学校的“花瓶”,名目繁多的考试依然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将考试视为管控学校领导的唯一工具,学校领导将考试视为管控教师的唯一法宝,教师一方面将考试视为管控学生的唯一杀手锏,一方面将考试视为学校领导评价、检阅教学效果的一场博弈,甚至导致有些教师与学生合谋考试作弊的闹剧。被考试绑架的学生将考试视为学习的航标,将分数视为学习效果的最高标准;被考试绑架的教师将考试视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将分数视为得以安身立命的唯一依靠:考试分数寄托着师生的光荣与梦想、关系到师生的前程与命运。其实,考试本身并没有错,但日考、周考、月考、期中考与期末考等频繁的考试铸就了考试的变态,利用考试分数来实现管控目的的不良动机造就了考试的罪恶。不可否认,“中国是考试的故乡,以考促学,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读书学习的好传统”[4]。课堂教学诊断通过对课堂要素、结构与功能的改造来推动并优化学校组织文化品质,将考试作为信息反馈以调整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诊断方法之一,以鲜明的诊断效果吸引更多的教师与学校实施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从而优化整体校本教研运行质态,解放学校领导和师生,因为“人”永远是最大的生产力。
2.听课评课盲目随意
听评课是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年级组作为实体的学校运行机制下,架空了教务处领导下的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组织权,因而听评课活动成为年级组安排、备课组组织的日常教研活动。调查发现,当前的听评课活动并不像躲在“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所发现的那么“尊贵”。就听课而言,年级组统一安排的听课活动主要有两类:一是安排听考试分数高的教师的课,以推广该执教教师考分高之课堂教学经验,名曰“优秀教师观摩课”对其予以褒扬;一是安排听考分低的教师的课,以探视该执教教师考分低之课堂教学教训,名曰“劣等教师诊断课”对其形成一种压力。这种看似目标明确的听课活动,实则是对“优秀教师”和“劣等教师”的盲目摧残,其本质是一种威慑与控制。就评课而言,主要是在年级组的监督下由备课组开展评课活动,更有甚者听完课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根本没有评课环节。当前听评课活动的焦点问题是听课目标貌似明确实则散漫,资料收集不全面甚至偏颇,评课活动如隔靴挠痒。课堂教学诊断活动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常规性的诊视与判断,将听评课作为教学现场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采行兴趣激发、课题研究、焦点解决等策略,开展自下而上的聚焦问题的研究活动,从而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激发师生活力,优化课堂教学品质,推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课堂观察失真片面
课堂观察一度被认为可以“从随意性听课走向科学地观察课堂教学,从感性评课走向有理据地分析诊断课堂教学”[5]。其实,课堂观察只是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之一,课堂教学诊断的方法很多,除了课堂观察外,还有考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等等。课堂观察需要一个观察者或几个观察者进入课堂现场予以“观察”,势必对执教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压力,执教教师与学生会变得更“乖”一些,尽量将自己“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因而所“观察”到的“课堂”并非常态课;如果提前给执教教师打了招呼,那么所“观察”到的“课堂”就为“表演课”――这一点在目前盛行的公开课里是常见的现象。因此,这种课堂观察只是借助繁琐的观察量表而开展的听课活动,会造成课堂观察的“失真”与“片面”,更何况观察到的只是师生在特定时空里的特定行为与所处环境。课堂教学诊断不但重视“诊视”,而且也重视“判断”;不但进入教学现场予以观察,而且还借助于师生访谈、调查问卷、考试检测等手段全方位地收集资料;不但强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而且也强调总结经验与教学特色。课堂教学诊断坚持全息性诊断与焦点解决治疗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行动跟进措施来验证诊断效果,弥补了课堂观察的固有缺陷。
三、满足需要:课堂教学诊断的可行性审视
校本教研的革新与发展需要实用的、技术性的教育科学理念,更需要简约的、高效的教育技术。课堂教学诊断以明确具体的诊断目标、简约高效的干预行动、科学规范的操作策略以及主体协同的磁场效应等,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诊视’和‘判断’,协助师生发现课堂教学或学习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一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6],而师生、学校与时代的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诊断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适宜生存与发展的土壤。
1.师生急切希望改变现状
课堂教学是师生主体间心灵的连通与智慧的共享,更是以信任为前提、需要为基础、协商为关键、共赢为目的的精神的美餐与心灵的狂欢。然而,由于教师主体意识的缺失、学生主体精神的泯灭,被分数所绑架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一切都围绕着分数转,致使教师凄风苦雨,学生乌云满天;教师苦不堪言,学生疲惫不堪;教师汗流浃背,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咬牙切齿恨铁不成钢,学生眉头紧蹙深感泥巴不上墙;教师怒目圆睁直言学生不听话,学生唉声叹气直呼学习真可怕。课堂教学诊断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改善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品质、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之立场,坚持人本性、诊断性、教育性与发展性等原则,采用主体协同创新策略、兴趣激发参与策略、专业引领发展策略等,打造教师、学生、师生团队学习共同体,推动师生的现实改变力与行动力,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课堂教学诊断以干预行动的形式出现,其本质上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学习革命:通过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学习行动的改变倒逼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通过解构与建构课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课堂文化来改进与优化学校组织文化,进而提高教师的岗位胜任力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力。课堂教学诊断一改以往专家对课堂教学一厢情愿的应然情态的理解与阐释,而是致力于课堂教学全息性的实然质态的改进与变革,打造幸福课堂、幸福校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2.学校迫切期待走出困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学校领导的专业素质、优化学校组织文化生态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是破解当前学校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诊断以现代教育教学价值观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与教师《专业标准》为基本依据,通过常规制度保障策略、分层推进研训策略、项目管理落实策略、自我诊断推进策略等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改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诊断通过专家引领、同行帮助、学生配合来推动行动干预,通过对课堂组织文化的诊断与医治来改造与优化学校组织文化,推动学校动态平衡发展,进而倒逼校长提高专业化治校水平。同时,教师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实施教育教学行动,校长依据校长《专业标准》实施学校教育治理,在课堂教学诊断的行动干预下,学校组织文化生态将会得以优化,并进而“凸显学校文化特质,构造学校识别系统;建构学校精神,引领学校变革;呵护学校文化生态;塑造‘校园人’,构建‘人―文’交互系统”[7]。同时,课堂教学诊断在引入学生家长、高校专家、社会团体等实施主体协同策略的运行质态下,势必会有效改进与优化课堂组织文化生态,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另外,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生动、最活跃的环节”[8],直接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而开展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素质、解决学校发展问题的现实途径。
3.时代热切要求科研兴教
校本教研是立足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问题最经济、最便捷、最活跃、最有效、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作为校本教研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的课堂教学诊断,通过科研驱动深化策略、实践验证改进策略、训学研教融合策略等将进一步发挥教研活动在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中的作用,以简约的干预行动、规范的实施过程、严谨的模型建构、科学的操作技术、高效的诊断效果,吸引冷淡者旁观,促使旁观者参与,保障参与者获益,推动获益者成功。课堂教学诊断需要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促使学校走向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也需要课堂教学诊断的技术功效,促使校本教研走向常态化、规范化与科学化。调查发现,班级作业组(教同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所组成的团队)缺少合作性、备课组缺少研究性、教研组缺少灵活性、年级组缺少人文性,是影响校本教研质量的4大因素,也是课堂教学诊断亟须出具处方予以解决的学校教育顽疾。因此,理顺学校组织结构关系,矫正学校线条错位管理,是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师生共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更是课堂教学诊断必须解决的一大障碍。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诊断不仅是师生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科技时代对校本教研的客观要求,而课堂教学诊断既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也是校本教研科学化的重要推动力。“学校最重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进行一场学习和思维的革命”[9],走科研兴校之路,实施课堂教学诊断,是新时期师生发展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必然选择。课堂教学诊断以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和优化教学诊断思维为核心,运用考试测验法、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分析法、师生访谈法、团体会诊法、四诊合参法以及电脑化疗法诊视课堂教学及其运行质态的应然与实然的“差距”,从而抓住病症、探求病因、落实病位、诠释病理、分清病性、阐明病机、详悉病势、判病论治[10]。同时,课堂教学诊断采行主体协同创新策略、兴趣激发参与策略、专业引领发展策略、常规制度保障策略、分层推进研训策略、项目管理落实策略、科研驱动深化策略、实践验证改进策略、训学研教融合策略等,铸就现代校本科研新景观,实现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丽燕.从伦理的视角看课堂教学现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2] 石欧.教学病理学基础[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金・S・卡梅隆,[美]罗伯特・E・奎因.组织文化诊断与变革[M].谢晓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田建荣.科学的考试观与义务教育质量[J].江苏教育研究,2010(7).
[5] 张孔义.语文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尹达.课堂教学诊断研究总结与展望[J].教师教育学报,2014(6).
[7] 龙宝新.论学校文化工程建设的使命与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4(5).
[8] 尹达.“慕课现象”的本质阐释、现实反思与未来展望[J].电化教育研究,2015(5).
一、选取典型,在分析论证中求解困惑
教师要想搞好教育教学研究,就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科研意识。一线教师毕竟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能够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研人员必须在“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上下工夫。
1.联系实际,选择理论学习内容。只有当理论学习内容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内在需要时,教师才能从心底里愿意学习。如为开展听课、评课比赛活动而学习教学评价理论;为开展课题研究而学习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等教育科研方法,为开展课堂教学竞赛而学习课堂教学理论等。
2.研读文章,增强教师理论功底。学校出资订阅相关的教育教学报刊和一些教育著作,根据不同时期的科研需要,精选、指定必读文章,让教师通过阅读深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先进做法,丰富素养、提升内涵、触发灵感,使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自己和别人的教育教学行为。
3.定时集中,引导教师“讲”读后感。为扭转教师心情浮躁,读书看杂志走马观花、穷于应付、收获甚微的局面,教研人员组织教师集中在一起,讲文章中的哪些理论对自己有启发帮助,谈从书中学到了哪些做法,打算怎样学习借鉴。“讲”读后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迫使教师不做表面文章,必须深入学习、体会,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4.引导讨论,结合实际得出真知。对具体的工作来说,书本、杂志上的做法和观点不能全盘照搬,要引导教师结合学校教学实践进行讨论,做法越辩越明晰,见解越研越深刻,在研讨中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织,创新火花就会不断闪现。
5.实践磨炼,利用理论引领实践。学习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教研人员要引导教师将所学先进理论和做法及时用于各种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之中,使之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发挥真正的理论先导作用。
二、改良集体备课,促进专业发展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大家群策群力,在交流讨论中弥补个人的不足,在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协作和分享,才能够在互动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工作效率,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1.有“备”而来。集体备课要以个人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深刻透彻地研究教材,教师要深入浅出地处理教材,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多方收集信息,整合课程资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方案,带着思想、思考、思路参加集体备课。
2.开展集体交流。各备课组成员将自己深入钻研教材的研究心得、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理念做详细的介绍,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基础上共同研究出一条合理、有创新、可操作的教学思路。这个过程是相互争辩交流的过程,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是产生灵感造就智慧的过程。
3.个性化处理。集体备课后,教研人员要求每位教师再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风格,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己最近获得教学信息和研读教材的最新感悟,再在教案旁作旁注,可以增删教学环节,更换教学方法,添补教学内容和情节,以此来体现个性化教学。
4.为课堂的“生成”做好准备。教案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教学步骤紧紧相扣,但课堂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教师“二次备课”后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视具体课堂教学情况不断调整。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种种反应、回答,无论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表现出来,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更应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尽量考虑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形成“弹性化”方案,要给学生留有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本节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STS《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一节.
2设计思想
2.1教学指导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且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这一节课,我们应在STS教育理念下,根据现时能源的发展形势、结合当地核电建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将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联系在一起;将人、自然与社会有机地关联在一起;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最大限度地体现STS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2.2设计理念
在教法和学法上,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经过实验、体验、讨论、分析,自觉接受STS思想.在教育形式上,优化组合,贴近学生生活,符合认知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体现科学性、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趣味性.在内容和信息量上,与物理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深广度适当,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使物理课具有时代气息,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2.3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要了解核反应堆和核电站的知识以及核能开发的利弊,注意与社会历史地理等知识的联系,知道科技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人类社会影响的两面性,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2.4学情分析
学生对核电的知识可以说是感兴趣的,为此,本节课应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热烈,让学生主动参与,师生积极互动,通过网络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成功地实施STS教育.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核电站的构造、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了解核废料的处理方法.
3.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和上网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件展示,以及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环境保护意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点
知道核电站的构造和理解核电站工作原理.
5教学难点
知道核废料的处理方法以及环境问题.
6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搜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网址,利用电脑室上课.
7教学过程
7.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省内已经建成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阳江核电站正在建设中,而我市(台山)核电站已开始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四大核电站将为广东打造“核电特区”奠定了基础.那么,核电站的构造以及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呢?
7.2讲授新课
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核电站构造,再让学生了解核电站的工作原理.要想更具体了解核电站是怎样发电的,按[www.nynews.gov.cn/zhuanti/hedian/News_View.asp?NewsID=483]这个网址查找具体内容.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图1、图2中知道:核电站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再从网络查找到更详细的内容来理解这些知识.利用课件来展示核电站的优点:(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5)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式为稳定.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网上的内容中可知道核电站有下列缺点:(1)核能电厂会产生放射性废料;(2)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纷争;(3)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利用多媒体平台回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内容梗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前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前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除前苏联以外,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上网的内容了解下面几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消除对核电站的安全顾虑:(1)台山核电站主体工程开建广东规划首个“核电特区”;(2)世界单机容量最大核电机组落户台山;(3)两台机组年上网电量可达260亿千瓦时;(4)专家点评:核能安全隐患极低概率仅千万分之一.那么我国核电站的进程如何呢?利用多媒体平台介绍:(1)浙江嘉兴的秦山核电站位于杭州湾畔,1994年4月设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2)广东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1987年8月7日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2月1日和5月6日两台单机投入商业营运;(3)田湾核电站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年发电量为140亿千瓦时,2005年建成投产;(4)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于1997年5月开工建设.它位于广东大亚湾西海岸大鹏半岛东南侧.2003年1月全面建成投入商业运行;(5)阳江核电站的一期工程于2006年正式动工,2013年投入商业运行;(6)我国首个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2008年2月18日正式动工.项目位于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的备湾村,濒临东海,南距福州143公里,北距温州113公里,是我国第一个在海岛上建设的核电站.核电对人类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它产生的核废料是怎样处理的呢?指导学生在网上找出核废料有下列的处理方法:(1)玻璃固化法玻璃固化法是将废料混入玻璃材料中作成一固化之产物.(2)储存法各核电厂用自备燃料池可储存40年的时间,时间到了,便必须送去储存厂大约10年辐射已降低至无害,可像一般垃圾处理.(3)海洋掩埋法将核废料永久弃置於深海底的意思,利用水泥固化法将核废料储存在钢筒内,经过数年的暂时储放,等核废料中的放射性降到最低后,再投掷到深海或数千公尺海沟中,作永久性储存处理.
8教学反思
校本教材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结合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实践,探讨它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影响,不仅是对教材改革的深入,而且也是对校本教材影响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诸多问题的拓展。所以下边结合自己对多年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反思,对“校本教材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关键基础”这一问题进行详细地阐释和说明,以期引起研究者和广大高职英语任课教师对校本教材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相关问题的关注。
一、校本教材及其编写原则
(一)校本教材
众所周知,教材是各科教学法定的媒介。但是由于国家统编教材的周期较长,国家高职教育的不平衡性等教育问题的存在,使校本教材的编写进入了教学改革的视野。所谓的校本教材就是指由各高校反思自己教学实践的具体感悟,参考本校学生学习的特殊需求,根据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任务,组织校内或校外专家学者编写的、用于对国家统编教材的补充而使用的专用教材。
这也就是说,校本教材的编写由以下几个关键性因素组成:首先,校本教材的编写目的是为了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学任务。这一点,它与其它教材的编写是一样。任何一个教材的编写都要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来组织教材内容。其次,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这里的所谓的“实际”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即在第一个层面,它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在第二个层面上,所谓的“实际”指向学生的未来需要。即校本教材是适应本校学生学习需要实际的教材。再次,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其它教材的编写是一样的,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因此它的编写者必须是这一学科的专家。虽然有些高职院校的英语系不一定具备这样的专家学者,但是这样的高职院校却可以通过聘请外校的专家来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最后,校本教材在使用上具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即补充性。这也就是校本教材的使用,必须是配合国家法定的统编教材,它不可能单独使用。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
明确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读者理解校本教材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影响的关键。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本着下边这些具体原则来进行:首先,补充性原则。所谓的补充性原则就是指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为补充统编教材在某一方面不能达到教学的需求。无论是知识上,还是能力培养层面的缺欠,都是校本教材得以诞生和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实践的基础。其次,个性化原则。所谓的个性化原则是指高职英语校本教材的编写必须是为了满足本校的教学需求。虽然在达观的层面上,各地高职英语教学都有相同的需要,但是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平衡性的体现,各地高职英语教学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需求。例如以计算机和翻译为主打专业的高职院校,它们对英语能力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再次,实用性原则。既然高职英语校本教材是一种补充性的教材,那么它的编写就必须以实用性原则为主。只有突出了实用性,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校本教材: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关键基础
(一)校本教材与执教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主要依赖于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如何提高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使任课教师现有的执教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这是教学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首先,校本教材的编写可以提升高职英语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因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既需要任课老师详细地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又需要任课老师很好把握教学知识的体系。这也就是说,如果任课教师明确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就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找到知识讲解的切入点;他们就可以明确自己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对于前者而言,如果任课教师找到了自己讲课的切入点,那么他就可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很少的时间把相关的知识讲解透彻。从而为学生留有大量的巩固练习时间,即提升教学效率;对于后者而言,只有适合教学需要的教材,只有通过自己的编写实践才能使任课老师很好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运用得恰到好处。而这种对教材恰到好处的运用正是任课教师把自己现有教学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关键。所以说,无论是对于编写校本教材的实践而言,还是运用校本教材进行的教学实践而言,它都是提升任课教师执教能力的关键。所以据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校本教材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基础。
(二)校本教材与教学策略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而校本教材又是对现行教材的补充。所以说,校本教材的应用与教学策略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学策略是任课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而围绕教学实践所做的一切安排又都与教材相关。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如何运用校本教材,这都是教学策略应该关注的问题。任何一个教育研究者都知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通过教材这一媒介联系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因此说,校本教材与教学策略相关。
(三)校本教材与学习策略
校本教材不仅可以提升任课教师的执教能力,而且它还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影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不仅与教师的执教能力相关,而且还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关,特别是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下,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众多学者所认可。因此,如何通过校本教材的运用促进学生形成高效的学习策略这也是教学改革研究的焦点。所以在这一个层面上,校本教材又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成为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关键基础。
(四)校本教材与教学评价
关键词 生产过程 高职会计专业 校本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0.017
Vocational Colleg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nder Teaching and Production Process Taking over
ZHAO Wenwei
(Hu'nan Financial & Industrial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Hengyang, Hu'nan 421002)
Abstract Accounting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long-term existence of circumstances emphasis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taught, students are trained in many practical ability is not strong, which is precisely to ign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s strong applicability. To train with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of accounting personnel, must do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peacetime teaching, based on this,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docking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Aiming to take ove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vocational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made some useful exploration.
Key words producing process; voca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 廓清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下高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教材是根据一套成熟的逻辑体系编订的用于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学习媒介,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求学生掌握的具有某种使用价值的、对于实践活动有指导意义的学科知识,所以教学内容和教材之间并非是整齐划一的等同关系。但是,教学内容和教材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教材的意义表现为教学内容的有用性、教学知识的价值性,如果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没有价值,那么这个教材也是没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只有明确了教学内容,形成科学、成熟的框架体系,才能够产生形式各样的教材。
(2)校本会计教材开发的目标和作用的正确界定。高职学校校本会计教材开发的目标是要满足当前生产实践对于教学的要求,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生产一线人才的培养,它是国家和省两个层面上所编订的规划教材的必要补充。目前很多会计教材版本繁多,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使学生学到更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工作技能,必须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甄别,同时也鼓励积极开发本校的会计校本教材,争取编订出更加符合本校学生学情、更能提升学生岗位实践能力的新教材。
(3)学校校本会计教材开发的主力军是“双师型”教师。一方面,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累积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会和实践经验,所以他们加入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提升会计教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另一方面,教师作为师生双边关系当中的主导者,他们能够深入学生当中,及时获取学生的学情信息,能够坚持从学生的人格本位出发来组织教材内容,既强化教材的吸引力和逻辑性,又能在教材中充分展现现代企业对学生技能素养的要求,真正实现了教材编订得有的放矢。
(4)高职学校校本会计教材开发应该坚持与用人单位交流。高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并不仅仅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他们培养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接受用人单位的考核。因此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必须要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2 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下高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不可或缺的几个因素
(1)会计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是立足基础。会计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学校的会计教育观以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它们对于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统筹布置具有指导性的作用。为此,要求会计学科的教育观定位必须是明确而独特的,要保证能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各类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要求也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定教材。
(2)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发主力。“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导,因此也是高职院校校本会计教材开发的主力军。 “双师型”教师的优势是他们能够将本行业的重要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开发当中,能够敏感地嗅出现行教材的不足和空白,迅速找到编订新教材的突破口,在立足于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编订教材。
(3)体现会计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系统是核心。高职学校校本会计教材的开发并不是个别人的事,它最终的落脚点是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为此,我们要在会计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中建立起体现会计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系统,着眼于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积极培养能与生产实践接轨的专业人才。作为对国家、省级规划教材的补充,要求校本教材要更加突出院校特色,立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教材。
(4)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和改进机制是保障。校本教材的开发一开始并不是十全十美、毫无瑕疵的,不可避免会存在不足,为了保证校本会计教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强化学校的自我评价和改进机制,能够通过集体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反思等发现开发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地进行自我批评、激励和改进。将自我评价与外在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中介机构的评价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形成完整的评价系统。
3 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下高职学校校本会计教材开发的内容
(1)案例教材。案例教材是通过一个真实而具体的会计管理情境,来引导学生从会计管理者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教材组织形式。目前现有的教科书往往是按照一个成熟清晰的逻辑框架系统化的阐述本学科的各个知识,重理论而轻实际。而案例教材却与其大不相同,它是对一个真实的会计管理情境进行直白的、不带有任何分析和评论的描述,旨在引导学生从管理会计管理者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自主得出解决问题的决策,所以要加大案例教材开发力度。
(2)实训教材。在高职学校的会计教学计划当中,实训课时占到30%的比例,而且各个学校对实训授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类实训硬件投入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实训教材缺乏,导致实训教学的实际成果有限。为此,必须加快会计实训教材的开发。教材编订可以按照岗位设定的不同、或者学科设置的不同来编订教材,要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
(3)技能教材。会计专业技能是保证学生入岗后顺利开展会计工作的技能保证,是教材需要重点展开讲述的地方,为此,要求教材要全面、系统地讲述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人民币的识别技巧、点钞技能、银联卡和pos机使用、支票管理、纳税申报、凭证整理、会计信息档案管理的培训等等。
(4)网络教材。网络教材是利用新信息技术的优势、革新传统教材模式的重要创新,它将丰富传统的教材形式,而加入更多的多媒体因素,实现学习者和教材的双向互动。网络教材既可以帮助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形成网络模拟课堂,又方便教师的随时授课,还能充分发挥网络的存储性能形成一个开放性的教材编订系统。
4 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下高职学校校本会计教材开发的模式
4.1 合作开发模式
(1)校际合作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会计教育观和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相近的学校之间可以开展合并交叉式的教材开发,打破学校局限而实现与其他学校的互动。能够合作的学校之间除了必须拥有相近的教育观和人才培养模式之外,还必须是区域跨距比较小的学校,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也利于合理分配开发人员,因地制宜结合成合作小组,提升工作效率。合作过程中要坚持权责明确、各司其职、双向交流、意见整合的原则。
(2)企业与学校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最终要走向社会、落脚企业,接受企业和岗位的现实考核,为此,要在新教材的编订中加大实践经验、实践案例的讲述篇幅。此外,通过企业这个广大的实践舞台,校内教师可以系统地认识和了解当前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校本会计教材开发的丰富和完善。
(3)专家和学校合作模式。经验丰富、涵养丰厚的指导专家是高职院校会计校本开发一支不容忽视、不能缺少的力量。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一般都会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依赖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来指导学校的校本教材开发。但是他们的意见往往是具有指导性的,但并不具有决定性。
(4)出版商和学校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提升校本教材开发队伍的积极性、提高校本教材质量、谋求社会认可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出版商和学校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地鼓动人心,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出版商来说,能够有一条直接获得最前沿会计专业的全新教材的途径,可以为他们带来很大的收益。
4.2 自主开发模式
自主开发模式的主体是学校。在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当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学生也要强化主体意识。学生作为教材的使用主体,他们可以坦诚提出自己的学习心得、个人建议,可以为教材编订提出自己宝贵的意见。而教师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对社会上会计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要求和影响的了解,在关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编订教材,真正实现教材与教师、学生的多向互动。
5 结语
教材均为作为教师教授课程和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互动载体,它的开发和编订的水平和质量会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范围、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下的校本教材开发可以保证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贴合生产实际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竞争能力。通过上述本文的探索,笔者重点论述了4个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为高职学校校本会计教材的开发和建构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
[2] 于天明,仲剑锋,逢志敏.基于工作过程的《制药通用设备》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J].职业教育研究,2012(3).
一步。
一、一个制约
“规模小、分布散、设点多”这是我们菩萨庙小学历史办学特点,也是农村小学的缩影,严重制约校本教研的开展。
一是老师们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即便有心教研,也难以持续和突破。
二是很多教师身兼数职,角色多重。我们有13所小学,有的教师既是领导又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拳打脚踢”,工作量大,担任科目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搞教研。
三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一些教师几年也没有机会外出参加业务学习、观摩交流。
四是由于受环境影响,久而久之,教师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故步自封,对教研工作懈怠懒散,不想教研。
受这些因素的制约,教研工作只是走形式。一人演多人看,照着学没变样。感觉是:听的时候热血沸腾,想的时候波澜壮阔,做的时候涛声依旧。教师的专业成长受阻,教研工作没有走向实际,没有走向实质,使我们的办学质量始终徘徊在后头。
二、三个突破
挑战和机遇并存,在课改的大潮中,不进则退。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审时度势。以学校实际为立足点,以课题牵动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师的成长推动学校的发展为归宿地,探索学校发展之路。
1.集中办学――突破一村一校的历史格局
2005年,我们经过调研,在刘校长的带领下,在镇、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社会人士的捐助下,合并了七所小学。到2014年底,由原来的13所小学合并成了4所小学,达到了空前的办学规模。每校学生数均达200人以上,教学班齐全。教师竞聘上岗,选择专业知识丰富、有活力的年轻教师。
2.课题牵动――突破一人演多人看的教研模式
多少年来,我的教研工作只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始终处在被动地位。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遇到的困难,熟视无睹,束手无策。这正是校本教研的突破口。
(1)课题产生,使校本教研走上轨道
那时,在语文教学上,很多教师感到一课书按常规两三课时讲不完。有很多知识没讲透,训练不到位。尽管在读中感悟,究竟“悟”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知识,心里没底。于是“课前将课文读熟”是教师的一致呼声。这样,我们把“课前将课文读熟”提升为“课前预习”,规定了内容,纳入到教学管理当中。一年多的实践,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提高。校本教研的局面已打开,初步形成了“问题―课题―实践”的教研基本框架。
(2)专业引领,为校本教研指明了方向
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用以指导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多次聘请专业人员和专家来我校讲学,并且让教师走出去,学习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教研员在调研中又做了评议、分析指导,做了明确的指向,使我们明确了“大语文教学观”和“大课堂”的理念。
在课题的推动下,教师们大胆地实践,探索“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培养”“语文课前预习方法”“语文教学课外延伸”等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总结了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课前预习(感受、释难答疑、积累),课上交流(感受、释难答疑、积累),课后延伸(阅读相关文章,积累、寻找未解问题的答案)。初步完成了实践―认识的过程。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提高,相应的习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同伴互助,为校本教研增加了动力
专业引领固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味地指望专家学者来指导,而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以老带新,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新老教师结对子以后,老教师自觉履行培养指导新老师的责任,在老教师的指引下,新教师很快成为学校和市级的教学骨干。小组合作,促进小组成员共同提高。
3.专业成长――突破了请得进,送不出的经验交流惯例
以前,我们在观摩和交流中,不是请外地人员来校讲学上课,就是到外地学习听课。从没到外地介绍经验,上观摩课,外地也没有到我校参观学习,这已成为惯例。2013年,科研室组织的“自主学习”研究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形成了“问题―课题―实践―反思”的教研框架,应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反思交流”的教研模式,使我校的校本教研走上了有效的途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学习、努力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个台阶的自我跨越。只要立足校本,引进先进经验,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就能在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道路上前进。
参考文献:
2014年,我校与天津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以U-G-S模式为核心的服务基础教育项目,以该项目为契机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本项目以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方案,开展研究。以生态介入的方式改善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U-G-S代表三方构成的合作实践共同体,其中的U是指大学(University),G指政府(Goverment),这里特指各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S指学校(School)。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是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在服务天津基础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有幸成为了这一项目的合作学校之一。在项目的推动下,我校在教师观念、课堂教学活力、教师科研积极性等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山区农村学校的特殊性与发展愿景
山区农村校在环境、师资、学生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学校地处山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够便利;生活方式单一,民风淳朴,家长忙于生计,多数不懂教育,不关心教育的过程;学生大多羞涩、内敛、缺少自信,但天真、单纯、刻苦;教师缺少外出学习机会,教法传统,教育理念缺少更新。以上特点反映在课堂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识记的多,理解的少;(2)教师讲的多,学生想的少;(3)练习多,探究少。
师大项目负责人及各学科专家多次深入我校进行调研与讨论,通过听课、调查、与教师座谈等方式,诊断学校问题,提出改革策略。改革策略充分考虑到了我校的实际情况,以校为本、以生为本。项目提出,要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切入口,要构建符合山区农村学校特点的校本教学模式。
二、关于校本教学模式
“校本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模式,以学校的客观条件为基础,以满足市场的用人需求为目标,以学校的特色形成为重点,以帮助学生成功为关键,以不断改革和大胆创新为手段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
基于校本的教学模式研究是针对学校实际,研究解决学校教学中的现实问题的研究,研究的结果应有助于改革学校教学现状。对我校而言,就是要解决如何利用已有条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学生适应新农村生活奠定基础。
三、关于构建山区农村学校校本教学模式的认识
(一)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学校不能依赖城区部分优质学校的“示范”或“辐射”作用来实现发展,国内外有大量的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薄弱学校通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获得成功的案例。事实上,那种带有本土化特质的农村学校成长路径或模式更具有生命力和示范性。因为,城区学校与山区农村学校在师资力量、学生水平、区域文化、培养方向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将城区优质校教学模式照搬过来难免造成“水土不服”,甚至造成资金及人力的浪费。农村学校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交给学生一技之长,学生成功、家长放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均衡。
(二)有利于突出山区农村学校办学特色
山区农村学校的生源构成单一,学生基础较差。除少部分学生能够升入重点高中继续学习深造外,大部分学生将进入普通高中而后接受职业学习,或者直接进入技工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学生中的大部分人会成为新农村的建设者,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我们的办学特色就应该区别于城区学校。我们以“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教育理念,结合实际开设了乡土课程,如手工剪纸、地质勘探、篮球健身等。同时,针对学生基础较差的情况,在教师讲和学生学之间找到平衡点,狠抓教师讲,促进学生学,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针对山区农村学生不善表达、害羞、内敛等特点,强调学生课堂上的表达,让学生敢想敢说,培养自信,为他们未来的人生奠定基础。
四、“三个结合”教学模式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自信进取,勇敢有为,尊重差异,均衡发展”是我们基于学校实际及学生发展需要确定的培养目标。在此目标下提出的“三个结合”教学模式指的是“讲、练结合”,“学、思结合”,“思、语结合”。
(一)讲、练结合
指教师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练习相结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山区农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家长的督促与指导,知识基础薄弱的特点,强调教师的讲。要求教师备课时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思考,讲得明白,讲得精彩,讲得有吸引力。同时强调学生的学,如教师讲解完知识点后可设计配套习题当堂练习。在课堂结束前当堂检测,检验学生对当堂内容掌握的程度。
(二)学、思结合
指学生的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思考,只有通过深入的思考学生才能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将被动学习的过程变成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责任不是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或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思维方式、方法。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思考,导学案的设计要求从学生心理、学力、知识水平出发,不求面面俱到,但要求每份导学案都能围绕1~2个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借助导学案,让学生课前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表观点。这样不但促进学生思考,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做到事半功倍。
(三)思、语结合
指思考与表达相结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课堂上的表达。由于地理原因,山村的学生较为内敛,不擅表达,甚至不敢表达,或多或少有些自卑心理。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思考的结论用语言形式表达,不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帮助其加深理解。如果一个学生能将题目解答过程表述清楚或能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如果一个学生能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阐明理由,说明学生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营造开放、平等、研究、讨论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力及自信心。
《中国教师》:郭教授,您好!校本教研,顾名思义,即以校为本的教研,是指学校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我国学校历来有学科教研组的活动,例如备课研讨、听课评议等,校本教研的提出,在概念以及实施方面与学科教研组活动有何本质区别?
郭华:校本教研这个词是借用国外“school based”一词再加上我们的“教研”组成的。校本的理念就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
校本教研有自身的内涵和意义。首先,校本教研比学校里的学科教研的范围要大。我国有三级教研室,学校里各学科也有自己的教研组,但校本教研的对象通常是比较宏观的,它可以超越备课,超越学科,研究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学校发展、学生的德育问题等等。最重要的是,校本教研一定要研究自己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我们国家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教改实验,如南京琅琊路小学的“三个小主人”实验,其实就是非常典型的校本教研,只是那时没有使用这个词而已。为什么提“三个小主人”呢?“”十年浪费了很多时间,于是“”过后,要抢时间学知识。但是在教知识、学知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现,有的教师只教知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发展并不见得有多好,反而是那些课外活动搞得好的教师,学生性格活泼,学习成绩也不差。于是就提出了“课内外一体化”,既要学知识,也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后来,学校在南师大教育系的帮助下,进一步提出“三个小主人”,即“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这样的教学改革思路。这就是基于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真实问题所做的研究,超越了备课组、学科组的视野,是全校的一个课题。当然,校本教研也包含备课、听课等活动。
其次,校本教研强调所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来自学校内部,而非外部。来自外部的研究课题,有教育行政部门的也有大学的,等等。例如,大学教师承接一个重点课题,事先设计好所有实验方案、研究方案,然后找一所中小学校作为试点,这对学校来说就是外部提出的课题,中小学教师只是一个执行者。而校本教研的问题提出、研究设计等,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做(当然不排除外部的帮助)。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很多校本教研都是采用行动研究,即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因此,校本教研的主体一定是学校、学校教师,这与外部提出、由教师执行的教研不同。从这一点来看,校本教研具有它积极的意义。
此外,就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听课等教研活动来看,校本教研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三级教研在学校教学的指导方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但是,学校的自由度、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些限制,尤其是学校之外的教研组织在开展集体教研活动时,教师有来自重点学校、一般学校的,研讨的内容难以直接针对不同学校的教师的具体问题,统一性有余而个性化不足,针对性有限,在这个意义上,积极开展学校内部的校本教研活动就非常必要。
《中国教师》:近十年来全国各级教研系统都在推动学校的校本教研,您认为目前我国学校校本教研质量如何?
郭华:其实我国一些学校历来在做校本教研,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二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虽然之前没有提过“校本教研”这个词,但是他们一直以自己学校发展为主在做研究。其他一些优质高中的选修课的开发,也主要是以本学校为主来进行的。所以,“校本教研”这个词虽然是近十几年来才有,但校本教研的活动是早就有的。
就校本教研的开展来看,我个人认为高中校的效果相对好一些。高中的教学班一般都比较多,教师也多,所以,校本教研在高中阶段可以比较个性化地开展。而小学不同,有的小学一个年级仅有一个教学班,学校就那么几位教师,信息来源、教师水平都受局限,校本教研的开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络,开展联片教研、区域教研就非常重要了。
目前来看,对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实施有些僵化和片面,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课题研究上。由于常规的校本教研,例如听课、备课等活动,各级教研部门会去统一组织管理,开展的形式以及质量都有保障,没有问题。但就校本教研的课题研究来看,形式化严重,质量差参不齐。一个表现是,现在学校评优、教师职称晋升等等,都需要教师做课题,加重了教师负担,教师们对此怨声载道。这样一来,教师在时间、精力、资源、经费不充沛的情况下,研究的东西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率特别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盲目追求课题研究的校本教研效果并不好。当然,有些学校的校本研究还是很有特色、也很有意义的。
很多在学校开展的课题,也是上级规划的课题,是有经费的。但是由于研究重复多、水平低,经费的支持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效益。我个人以为,这些用于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经费还不如用来普遍提高教师的工资,让教师们从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去研究课堂教学,把教学最根本的问题、每天都要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清楚。其他相关的研究虽然也是应该做的,但不应该强制教师去做。
《中国教师》:您认为有效的校本教研需要怎样的基本条件?目前影响校本教研有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郭华:校本教研的有效性与学校类型有关系,与我们对校本教研的理解有关系。如何理解校本教研,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只要有问题意识,有一颗发现问题的心,想着如何把教学搞好,就能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就会想办法去改进。如果是学校教师,可以把每一天的教学活动都看作是一个研究,每天都是在做研究,不需要特别的条件。只要是在学校,只要是在认认真真地做教学,就是在研究。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每节课看作是一个实验。如,教师上课需要备课,备课实际上就是在写实验假设:目标是什么,达到这样的目标需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径,需要控制哪些变量等。目标可以看成是因变量,而选择的手段、教学过程等操作都是自变量,这就是在研究,而且是一种自觉的研究。有的教师上了十几年课,就不去备课了,那就变成了一种简单的重复。但是,任何一位想把课上好的教师,他一定会去研究如何教学生才能听明白。所以,我觉得校本教研不需要什么条件,如果需要条件的话,就是教师要有不断改变教学的想法,要有发现问题的眼光。校本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现在很多校本教研与学校直接的教学质量、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脱离了,似乎是为了做研究而去做研究,要命的是这种研究还贡献不出什么新知识、新方法。就校本教研本身的意义来说,校本教研就是要解决本学校自己的问题,只要问题解决了,就是有价值的,无论是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还是学校发展都有价值。如果是一个脱离具体学校情境问题的研究,则一定要有新知识或新方法的贡献,要给人以启示,能够被别人所借鉴,能够推广。现在呢,校本研究的题目与一般研究相混淆,既解决不了学校的具体问题,也没有普适研究的意义,这是很遗憾的。当然,即使是校本研究也要在借鉴别人的基础上,去做更好的研究。本来,校本教研既要解决本学校的问题,同时也提高教师的水平,而现在变成为了单纯地做一个研究,这就没什么意义了。
《中国教师》:大家都说学校要以科研兴校,以教科研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那么校本教研如何与学校科研整合呢?可作为一体吗?
郭华:学校科研能够脱离开所谓的教学研究或者校本教学研究,另搞一套吗?所谓的科研兴校,不是做一个与教育教学没有关系的科研,而是一定要跟学校发展(最核心的就是教育教学,当然还包括德育等其他方面)紧密相关。
《中国教师》:在提升教师校本教研能力方面,您有何建议?
郭华:每位教师确实不一样。有的教师确实发现不了问题,这与教师的工作经验、研究能力有很大关系。比如新教师几乎很少能够做研究,我们建议新教师最重要的事是把课上好。新教师刚参加工作时会特别忙乱,对学生不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清楚,还谈不上什么研究。职前教育只是教师的孕育期,教师的成长一定是在学校中。所谓的新手教师,他的研究就应该是熟悉学生、熟悉教材,去观察、学习老教师是怎样做的。如果说研究的话,这也是在做研究,但新教师的研究不是一般意义上要成果的研究,而是为了适应当下的工作。随着教师对学生、教材、学校的熟悉,对教学这一套游刃有余之后,才会去想怎么提高的问题。教师渡过新手期后,分化比较严重。有的教师悟性高,研究能力强,有的教师就是不断重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同学校的教师的情况会有不同。学校学科组、备课组的作用是巨大的。有些非常好的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很有一套。我写过一本书——《名校没有秘密》,其中有一部分就叫《年轻高手复制记》,写的是那所学校没有多少特级教师而年轻教师占大多数,但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比较高,就是因为教研有一套好的做法,所有教师的教学都不会差。所以,好学校的好教师就比较多,这的确和学校整体的氛围、传统有很多关系。而在同一所学校,有的教师出类拔萃,有的教师水平一般,这就与教师自觉的研究意识有关。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提起做研究,我认为教师做研究没有问题,关键是怎么理解研究。做研究,是需要专业自主和专业自信的,有的教师容易“跟风”,看起来思想很新,实际上没多少思想,无论写多少文章都不能算作是有研究。
《中国教师》:对于国家层面的校本教研推进工作,您有何建议?
郭华:校本教研用推进这个词语不太合适。学校是一个非常自主的社会组织,而且是一个专业组织。这个专业组织有它的专业活动,而且它一定是要做这件事,所以,不需要推进。校本教研本来就是作为促进学校发展、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常态工作。原来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研究。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哪有不做校本教研的?国家层面不需要去推进,而应该去倡导大家自觉地去研究教育教学活动,至于到底如何去做,各个学校的办法实际上是很多的。我们的教师是非常敬业的,大家都是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培训,愿意把工作做好。
我不反对搞各类校本教研的评比,但评比多了,也是一种负担,甚至会忘记最初的目的是什么,结果为了评比而评比。另外,要防止两个倾向,一个是不做校本教研,一个就是仅仅关注校本,视野不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