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2-05-25 04:43: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学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

科学的怀疑精神既是科学的基本精神,也是创新的起点。但是学生认为教师言行都是准则、真理,来不得半点怀疑。传统的喂养教学,让学生依靠教师的讲解去思考,好问的天性经常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的科学怀疑精神找不到适宜萌发的土壤。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生疑发问,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创造良好的生疑发问的气氛。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做实验前或试验后,经常要组织学生讨论,这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相信自己的观点,要鼓励学生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回答,不管正确与否,总是表扬他的勇气,对于答错的学生,耐心地听取他的想法,表扬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通过在平时的课堂中的每个细节,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充满自信,敢于尝试,成为万众创新、为国争光的一份子。

三、鼓励每个孩子动手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才会产生兴趣,印象才会更加深刻,所以在平时科学教学中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准备一份探究的材料,不能让小组中有的学生当记录员,有的当汇报员,当看客,这样就失去了一次动手探究的机会,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意当了,而去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甚至吵闹起来,当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探究,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劳动,准备更多的实验器材来服务学生。

四、合理设计探究活动

电和磁不像其它实际可见的物质或现象,是非常抽象的,学生看不见,摸不着,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则需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为自主探究搭建好平台。在规划准备这一节课时,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回忆四年级学的组装简单电路,试试小灯泡能否发亮,回忆电在电路中流过的路线,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指南针指向什么方向?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上方,与磁针指的方向相同,观察接通电流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源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这些知识于学生来说比较简便,大胆让学生自主实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作好知识的铺垫。

第二,探究:只有铁和磁铁才能影响指南针,为什么通电导线也影响了指南针呢?是不是电流产生了磁性呢?怎样才能有更明显的效果呢?为增大电流通过的量,我们去掉小灯泡,形成短路,但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实验结果效果明显,磁性变化增大。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发现通电导线周围有磁性。

第2篇

1 知识目标

继续学习4个有关水果的单词:

apple,banana,strawberry,grapes.

2 技能目标

(1)能听、说、认读apple,bananas,strawberry,grapes.

(2)会唱Let's sing中的歌曲。

3 情感目标

通过演唱Let's sing中的歌曲、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渗透科学饮食的教育,让学生多吃苹果,有益健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认读新词:apple,banana,strawberry,grapes.

【教学难点】strawberry的读音。

三、教学媒体设计

我选取了Let's learn,Let's sing,Let's check这三个环节来辅助本堂课的教学。

三年级是学英语的起始年级,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让其掌握单词的正确发音尤为重要,Let's learn环节则很好地做到了这两点,它不仅采用“看图猜物”导入本节课所学,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欲望,更有外教示范发音,让学生跟读,更好地确保了孩子的口语水平。

本课Let's sing环节通过教唱歌曲,既让学生复习了本课生词apple,又渗透了科学饮食的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最后的Let's check环节,让学生与光盘中的老师积极互动,通过听力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课生词的掌握情况,达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问的。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导入

[设计思路及资源应用分析]

通过常唱唱跳跳,活跃气氛,融洽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快乐地感受英语。意在帮助学生巩固旧知识,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2 新课呈现——Let's learn

(1)呈现新单词

[设计思路及资源应用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很强,喜欢挑战,用竞赛的口吻引出Let's learn环节,可让学生更认真地观看学习,另外,Let's learn中“看图猜物”的设计,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也更乐于接受,

(2)跟读

(师强调学生注意外教读Strawberry的发音,并让学生多跟读几遍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设计思路及资源应用分析]

对于学生来讲,第一感知是最深刻的,因此,在学生初接触新单词时,让其学习地道的发音(如本环节中外教的示范发音)是确保孩子口语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

(3)教师出示模具和词卡,带着大家认读,(齐读、开火车读、小组赛卖、男女赛读)

[设计思路]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法,加深并巩固学生对新知的印象,更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3 趣味操练-Practice

(1)游戏:I'm a little boss

a 创设情景,教师示范

b 提出要求

c 四人小组创编广告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并运用已学知识来描述水果颜色及称赞其味道

d 表演广告,学生集体评出优秀表演小组

[设计思路]

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在将知识学以致用的同时,巩固旧知(如三年级上册己学的有关颜色的单词,以及本单元第一课时所学句型I like…revy much),把发言权交给学生,以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另外,采用集体评价的形式则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以及自信心的培养。

(2)Sing a song:An Apple a Day

a 感受优美旋律,渗透科学饮食教育。

b 跟光盘学唱歌曲,(提醒学生,一只苹果是“An apple”,而不是“A apple”)

c 齐唱并比赛

[设计思路及资源应用分析]

本环节通过教唱歌曲,既让学生复习了本课生词apple,又渗透了科学饮食的教育,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4 课堂评价-Assessment

内容:光盘中的Let's chcck环节

目标:通过听力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课生词的掌握情况。

(展示Let's check环节,让学生与光盘中的老师积极互动)

操作步骤:

a 讲解要求

b 学生作题

c 评价(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小组评价)

[设计思路放资源应用分析]

通过听力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课生词apple,bananas,strawberry,grapes的掌握情况,

5 补充活动(Add activities)填写一张“个人喜好”调查表。

目标:通过Do you like…?句型来询问小组内同学对水果的不同喜好。

[设计思路]

检查学生对本课生词以及本单元重要句型Do you like…?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回顾整堂课,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 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创设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教学途径。

上课伊始,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并演绎改编后水果版的《Hello》,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中,快乐地感受英语。接着我为学生抛出寻找被藏的水果这一问题,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紧接着,在学完单词后,我更提出了相关的任务活动,主要以“我是小老板,我来做广告”为任务,并在其任务驱动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共同复习旧知,创作表演。让学生通过感知、思考,体验实践,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在交际中理解巩固并拓展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实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原则。

2 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学习评价,激励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和自信心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聆听一节美术课犹如欣赏一件精彩的艺术作品,使人神情舒畅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远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的呆板与乏味,而充溢着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我深感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外知识的心理……还有一堂小学美术课《傩戏面具制作》开始导入的环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导入方式,但这种表演式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将我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学习美术教学的技法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则能更多地使学生感悟身为教师,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美术史教师凯瑟琳,她在美术史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现代派的先锋画家作品入手,引导女学生们分析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标准等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在引导女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谁说了算等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提醒女孩子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从前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是教师们辛苦传授我们书本知识的人,他们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次教学案例赏析,我发现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有更为重大的关于人生的影响。[9]”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师范生学习如何育人。

第4篇

[摘 要]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要注意转变认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思维。数学思维训练需要有系统性,教师要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启发点,要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点拨、教案优化等方面多下工夫。

[关键词]数学思维 训练 方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86

数学是思维训练的最重要学科,所以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见数学思维由于有无穷的威力才拥有无上的魅力。数学能力的核心就是数学思维,数学学习的目的并非是仅仅获得数学知识,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强化小学数学思维训练,正是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创设教学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认知是一个由直观到抽象、由表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教材、教师、教法、环境等外部诱因,都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而教师是各种外部诱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利用教材、教具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思维展开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堂导入时创设了“我爱我家比比看”活动情境,让学生比比住房总面积、比比卧室大小、比比自己的床铺大小。学生听说要比一比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东西,自然是热情倍增,很多学生争相发言。有的学生说:我听老爸说,我们家房子是160平米的,在我们这个区是最大的。有的学生说:我的卧室是14平米,可宽敞了,放得下床铺、书桌、钢琴。

很显然,由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最熟知的,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所以学生思维很快被激发出来。通过比较,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有了更直观更直接的认知;学生对“平米”的概念也越来越清晰。

二、精心引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拔节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摆脱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精讲中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要准确找到引导点拨的方位角度,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有前瞻性的认知。根据学生思维特点,教师不妨在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面入手,让学生梳理好数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对数学现象进行细致观察,运用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方法,将这些数学因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较为系统的思维认知。

如在学习“认识小数”时,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小数这个概念,很多学生都反映不好懂。为了让学生对小数有更清晰的认知,我特别设计了一道实践操作题:在我们身上找小数。我让学生以直尺为测量工具,在自己身上找小数的存在。我首先做出示范:我的食指为12.3厘米,鞋子为42.5厘米。学生很快就找到操作要领,用直尺在身上到处测量,并记录下小数值。课堂展示时,有学生居然能够量出自己眼睛、鼻子的长度,虽然其准确度较差,但其对小数的认知却更加深刻了。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引导点拨非常简单,但学生却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这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有比较到位的认识。教师带头让学生测量自己的“长短”,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维训练。

三、优化案例分析,助推学生思维成长

数学教学案例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客体,教材文本中的教学案例,都是筛选出来的,而且具有典型性。教师对这些教学案例的运用,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追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不过多关注。学生学习充其量就是模仿秀,思维得不到有效促进。因此,教师应该学会列举“反例”,从反面进行思维突破,这对学生思维开发有重要作用。

教学案例并非要照搬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己设计。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中的案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提出几个问题:什么叫轴对称图形?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学生也都能顺利解答。我又给出新问题:找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刚开始时,学生表情都很轻松(大概认为这样的问题根本不在话下),可真正找起来却并不顺利,因为我们身边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实在是太少了。学生苦苦寻找,终于找到几个不是轴对称的图形,如鞋子、笤帚、抹布、半截橡皮。

在这个反例寻找中,学生可谓是煞费苦心,连半截橡皮都找出来了,这说明学生真的是开动了脑筋。试想一下,如果让学生找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一大堆来,这样还有什么训练价值呢?教师来个逆向思维,让学生找反例,这就是出奇制胜,给学生思维成长增加了催化剂。

第5篇

【关键词】埃及留学生 文化体验 案例分析

目前,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相关文献更加侧重于欧美国家和日韩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中文语言教学策略的研究,相对于埃及留学生的研究却比较单一。因此,本文借助对本校暑期埃及留学生班教学的机会,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针对埃及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策略。

一、课内文化体验及案例展示

文化体验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之一是实现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融合。针对埃及留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过多讲解文化还可能挤占语言训练的时间。让埃及留学生在教学中经历“感知文化―了解文化―理解文化―比较文化”四个阶段,从而促进训练学习者使用汉语进行叙述、描述、表演、概括、解释、比较、评价等语言功能的过程。

埃及留学生教学案例分析一

这里用吹画课为例来讲解下教学案例分析。吹画,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美术艺术绘画形式,通过借助创作者口里的空气,吹动颜料形成艺术图画的美术形式。由于埃及的国花是莲花,在传统习俗和中,他们认为莲花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灵之花;而在中国,莲花历来为我国人们所喜爱,认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具有忠贞、高洁的品质。从这一点出发,共同的文化便能激发埃及留学生的兴趣点,削弱两种不同文化间的障碍。因此本次吹画课则以《采莲》为主题进行授课。

1.教学资料的准备。教学工具:毛笔、宣纸或A4纸、墨汁、吸管、化学实验室使用的滴管。

教学视频:吹画作品演示视频《采莲》,在操作前给留学生介绍吹画文化,播放视频感受吹画艺术魅力。

口语练习:“我喜g吹画,我们一起吹采莲这幅画。我喜欢用红色的墨作画……等等”。

2.课堂活动设计。将中国的笔、墨、纸、砚一一展示给埃及留学生,并介绍用法用途。再播放笔墨纸砚简介的视频(5分钟)给埃及留学生观看,让他们初步了解这个文化点,引起兴趣。教其使用毛笔学写“莲花”两个字,体会与硬笔书法的差异。写完后再互相使用汉语评价对方作品以练习口语。最后有老师示范指导“采莲”吹画,让埃及留学生亲自操作,感受用不同的吹画方式描绘出他们喜爱的莲花。最后模仿中国画盖章签名的方式,让学生在自己的吹画作品上签名。

3.教学效果。吹画文化教学课程整堂课学生都积极参与,乐在其中。一改传统中国式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相反实现了埃及留学生参与和体验文化过程的最大化。教学期间,以莲花为主题达到了文化共同,不仅有作画体验过程,还包括汉语口语练习,全程汉语交流满足了埃及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操作中的互相协助合作又符合其群体式交流方式,一堂课下来,埃及留学生状态极佳、酣畅淋漓,这样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也使得中国语言与文化的传播变得轻松快乐。

二、课外文化体验及案例展示

国外学校课外教学实践更多追求的是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多彩,只要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不管是课堂还是外出教学,都能达到别有用心的效果。Field Trip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课外活动。学校里一切与学校教育活动有关的外出活动,包括踏青,去动物园,博物馆,去宇航中心看飞船,去参加橄榄球比赛,去听音乐会等等,都统称为Field Trip。目前Field Trip盛行于欧美国家中小学教育,在此,本文加以借鉴应用于埃及留学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

埃及留学生教学案例分析二

1.教学资料的准备。设计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研究课题,分小组进行资料查阅、问题分析、调研对象等,按照要求制定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题。

2.教学设计。(1)全班12人,每4人一组,共分成3组。(2)以“环境污染和保护”为实践主题,划分成环境污染现象、环境污染原因和环境保护解决办法三部分,三个小组各负责一部分进行调查分析。规定时间为3天,留学生按时间要求上交社会调查结果,否则会降低综合评分成绩。要求问卷调查、调查报告纸质版为拼音版,查阅资料做采访时要求中英双语交流,并给出了一些常用词,如“和……有关系”、“是……的原因”、“因为……所以……”、“……引起了……”、“解决的办法有……”、“是……的责任”、“我建议……”等。

3.教学效果。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中,充分调动了埃及留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环境污染与保护”是中埃两国共同关注的课题,即使身在中国,留学生也非常愿意投入实践,同时联系本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另外在口语老师和写作老师的要求下,留学生积极配合,汉语能力在短短一个月内有了不小的提高,同时在时间和成绩约束下,一改往日迟到作风,实现了文化共通。

文化体验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主体,注重的是文化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这种模式深受留学生欢迎,特别是短期来华留学生。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0-0213-02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美术在社会中充当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美术教育的功能和内容也比以往更为丰富。美术课程要凸显视觉性就必需强调对于美术语言的学习运用。一直以来,在小学美术课涵盖的四个领域中,“造型・表现”课是美术课基础的教学内容,是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刚刚入校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很喜欢美术课的,但是随着美术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难度的逐步增加,美术造型表现基础差的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很容易失去继续努力的信心;而美术造型表现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很容易体会到“造型・表现”的魅力,并在同伴的赞美声中感到自豪,从而增强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信心。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随着学校美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于美术语言的学习也有了新的要求,即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进行相应教学实施。关于空间造型的课程,仅仅从造型元素这一角度来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空间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在学校美术课程中,尤其是教科书中的内容应增加对表现手段的学习。我们选择本课题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教师在“造型・表现”课教学案例中进行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课后反思与总结,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提高“造型・表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美术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与兴趣的目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通过对小学生“造型・表现”课教学案例的研究,探索有效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最终达到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生美术素养的目的。

2.研究内容。对不同形式的“造型・表现”课进行案例研究,如:绘画、写生、泥塑、手工制作、版画等,探索有效的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力的教学方法。

3.研究方法。采用分年级,在每个年级选取对照班进行对比实践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调查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状况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案例分析法:对于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教育、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考察课题研究的效果,继续思考,进行研究。

4.研究步骤及过程。(1)理论学习,申请立项。本阶段的任务,主要在于学习美学理论、教育规律、少年儿童心智发展理论方面的书籍,为下一步课题实践做理论准备。(2)研究不同的材料、不同造型的转换可以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本阶段对教师的深入教学进行实践研究,通过多种媒材对比,探寻答案,并初步认识形、色、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激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创作欲望。比如:课堂写生线描造型和色彩绘画、泥塑、手工制作等。(3)具体实施,加强教学案例研究,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每个年级确定一个实验班级(六年级除外),在各实验班级中进行案例研究,其他班级使用平常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法的对比来比较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进行研究。教师选择写生、绘画、记忆画、立体制作、泥塑、版画等不同课型进行教学案例的实践研究,探索有效的提高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途径。(4)整理资料,申请结题。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预设问题的研究,遵照市教科所规划办的结题要求,填写结题申请表并撰写结题报告,按时上传课题博客,并检查和准备纸质的结题材料。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小学生的造型表现力确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1.首先,从课时设置上为学生创造条件。美术课作为实践操作课程,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于是我们将一周两节的美术课连在一起,使学生能在充足的时间内认真思考,静心学习,在思路不中断的情r下完成造型实表现、欣赏评述等环节,也给教师留下更多针对性指导学生作业的时间,这一举措得到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一致认同。美术课采用两节大课的授课形式,为学生创造了静心创作的条件,有利于学生造型表现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眼睛看到了,心中有东西了,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因此引导学生多多观察贴近他们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融入生活当中。比如:我们会根据新课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前观察作业,如:《洗澡》一课要求学生观察家人洗澡的动作、表情和洗澡的环境,《身边的树》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看到的树的根、树干的纹路、树叶的形状等。有了生活体验,学生再进行课堂表现时效果就好了许多,创作出了更多真实、生动、多彩的画面。

3.多给学生感悟优秀美术作品的机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欣赏、分析、比较等逐步积累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造型语言。我们将对艺术家和学生优秀作品的赏析放到平时的课堂中进行,学生普遍认为向别人学习可以帮助自己提高造型表现力。

4.加强对于学生的写生训练。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在写生过程中能够比较深入的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和美。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描绘丰富的生活,更要鼓励学生忠于自我的感觉,表现出自己眼中的事物,让学生画出深入细致的并有个性色彩的美术作品。

5.注重教师的课堂示范。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候教师讲了很多,学生还不一定能理解,而这时,教师如能恰当的利用课堂示范,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师要善用自己的特长来解决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提高造型表现力。

6.增加对于“造型・表现”手段的学习,探索多种材料与表现方法的应用,从不同角度、不同艺术形式出发进行研究,如绘画、泥塑、纸立体制作等,从而培养学生平面的、立体的、能够灵活使用多种材料的“造型・表现”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7.教师自身水平得到了提升。在课题实践研究的这段时间内,我们课题组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造型表现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而教师也通过小课题研究,促使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研究,从而改善了教学行为,在客观上,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达到了提升,这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的感受。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对学生的问卷调研时间没有安排好,有些晚了。我们在中期报告写完后,学校便开始了校园艺术节活动,艺术节内容很丰富,我们课题组教师将上课之余的大量精力都投入到艺术活动的准备中。首先对学生做了个问卷调研,了解学生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从学生填写的问卷表中,我们得到了不少很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有的方法很好,但是教师没有更好的使用,而这时课题研究工作也进入了期末,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对研究中产生的新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实践,这是觉得最遗憾的地方。

以后再做课题,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活除了正常教学外,各种活动较多,需要提前做好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在课题实施中,中期报告之前做好对于学生等相关人员的问卷调研工作,了解他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应及时小结,反思,对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再进行后期的研究工作。毕竟有些工作必须是学生在校时才能操作的,相信如能进行细致的时间安排,扎扎实实的进行实践研究,小课题研究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刘艳.小学美术互动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与探讨[J].中华少年,2016,(28).

[2]童颖.巧用儿童绘本提升美术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6,(25).

A Case Study on the Teaching of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in the Primary School Fine Arts

HE Ya-ni

(Yanta Campus,The Affiliated Primary Schoo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61,China)

第7篇

关键词案例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调研

案例是随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普及,被人们所熟知的。案例教学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师生的讲授-讨论-分析-总结-阐发等过程来提高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及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1870年,哈佛大学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教育。1920年,哈佛大学开始调查、编写教学案例,并进行试用。80年代,案例教学开始引入我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教学功能,与讨论会、课堂讲授、模拟练习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案例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居首位,知识的讲授和接受、储存方面居第二,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人际关系能力居第四。欧洲议会商业教育会对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能力调查后,也认为,案例分析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方面特别有效,在培养学生主动性、决策能力方面比较有效。国内教学案例运用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与传统讲授教学相比,来谈案例教学的特点;(2)关于案例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3)案例教学过程及操作策略的研究。但是研究对案例自身的介绍相对较少,对案例的一般规定性的介绍,也往往与案例的运用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涉及法律、道德、哲学等方面,案例运用较多。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优化,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能够让学生在感悟中实现理性飞跃。但是在案例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案作例用、案理分离和案评单一等问题。如何从案例的自身功能去发挥案例的作用,根据案例自身的基本要求,依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薄弱。因此,调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对案例的看法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为例,拟从案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时间、师生角色、质量与作用、与其他教学方式关系的四个维度,从实证的角度对师生的案例认识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一定的量化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原因所在,并有效地对教学进行改进,力求为培养师生正确的案例观念,以及良好的教学行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1调研情况

笔者采取立意抽样方法抽取我校540名学生,并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包含以下内容:(1)案例运用时间,如所用频率、时间段等;(2)师生角色,如运用案例教学时承担的是主导者、促进者或参与者等;(3)案例评价,如对案例态度、作用、质量等的认识;(4)案例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等。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537份,回收率为99.44%。其中,有效问卷526份,有效率为97.4%。调查结果显示:有47.72%的教师经常采用案例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所占教学时间20%~80%的为81.37%,其中20%~40%的为33.65%;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评价中,喜欢并支持的为82.32%,认为提供案例质量较好的为41.06%,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依次为提高思维判断能力74.71%,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72.81%,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72.05%。对师生在案例教学的角色认知中,有45.82%的学生认为学生是促进者、主导者,教师是参与者。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中,有83.08%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可以使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

2讨论

2.1存在的问题

(1)理念不清,难以体现案例运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案例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时空性等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根据基本原理和概念,关照案例,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学生系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的三维统一。调查显示,14.07%的学生认为学习知识比普通教学更容易接受,83.08%的学生认为掌握的知识点记忆长久,71.48%的学生认为教学应以普通教学为主、案例教学为辅,和大部分教师认为运用案例可以增加理论课的吸引力、趣味性,仍然是侧重于传统授受式知识教学目标,而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运用能力和价值观的提升能力,难以达成三维目标的统一。(2)案作例用,难以发挥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观培养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往往容易混淆了运用案例和举例的教学方式,简单认为,案例不过是一个例证,是对要传授知识的一种说明。误把案例当作举例,把案例的运用当作了演绎或者说明理论而不是为了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不是借助案例来完成。教师在举例中居于主要地位,学生通过例子被动认识理论,有近2%的学生认为对知识掌握程度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区别,有5.51%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没有帮助,有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案作例用,并未变学生的客体地位为主体地位,并未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3)案理分离,难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品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案例,相对于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因其具体生动,更容易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然而师生往往过于侧重案例的趣味性、吸引力,忽略了案例的思想性、理论性。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面;教师就事论事地分析案例本身,容易忽视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引导性。案例分析缺少时代背景、社会意义,难以揭示案例所包含的普遍结论以及对学生生活的现实意义,不能体现知识能力情感的关联性,结果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和觉悟提高成为无源之水。调查显示,对待案例教学的态度,不喜欢不支持的占6.46%,持无所谓态度的占11.22%,有3.61%的学生认为案例学习对自己没有帮助,2.85%的学生认为案例在促进知识掌握程度上,与其他教学方式没有特别大的区别或无所谓。(4)案评单一,难以符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要求。对案例的评价侧重于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墨守唯一标准答案,忽视多元化思维交流碰撞的生成。缺乏案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知识关联性,难以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学生的基本情况,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降低了案例教学的质量。只有19.58%的学生认为提供教学案例质量很好,有38.04%的学生认为一般,近1%的学生认为较差。

2.2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转变的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案例运用,传授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育学生相关思维和职业技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客观真实性、较强的综台性、深刻的启发性、突出的实践性、学生主体性、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性等特点。因此,案例生成“多元价值取向”与以为指导思想“一元价值导向”要求存在差距。传统的讲授教学一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其存在诸多弊端而屡遭诟病,教学案例的运用虽然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的不足,但与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差距。调查中37.26%的学生认为教师是促进者、主导者,学生是参与者。有的教师也没有完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从案情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受控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出标准答案。这就难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2)对案例本质认识片面。在实际的案例运用中,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就是案例加理论的描述或说明方式。或先讲理论,然后举出一些案例加以印证;或先举事例,后讲解概念和原理来说明、解释。事实上,前一种方法是举例,举例对于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很有帮助,难以形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后一种仅仅是导入教学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已,引起学生注意或兴趣,但容易架空理论。还有的教师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案例,忽视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关照案例的联系。(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盲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案例运用过程中,不仅需要案例所指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教育性知识及实践性知识。案例就是一种问题情境,案例运用就是设置内涵有理论导向的问题情境。在案例中,以问题为中心,汇集问题表征,指向问题解决。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案例运用方法作进一步的改进,是教师缺乏教育性知识的指引;教师不能把理论与案例及自身生活经验融合,赋予案例与经验的个别意义,并升华为一般理论,是教师缺少实践性知识的根基。(4)发展性评价难以全面落实。中小学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制度,使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狭隘地认为运用知识就是提取记忆。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成为附属的、次要的,乃至不需要活化的案例,增加趣味性和吸引力,但容易忽略案例中所隐含的理性知识,致使情感道德价值观失去生成和发展的引领,从根本上失去了理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观照,形成虚泛或苍白无力的情感道德价值观。

2.3应对措施

2.3.1转变理念,坚持指导下案例多元价值生成的耦合案例运用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于使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形成;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它生成着价值和意义;其目标是不以终端结果为满足,而是发现新的生长点,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是理论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教育三维的统一,教学案例的运用必须围绕和实现这一目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的要求,既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理论,让学生抓住理论体系的精华和灵魂,教学案例蕴涵理论,并为案例分析提供理论指导;又要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归纳出理论,强化理论指导意义,内化为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案例的运用,让学生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自己思想实际问题过程中,自觉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3.2强化案例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的背景基础上,能动地选择一种理论关照一个现实问题,或由现实问题指向已有理论。已有理论和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亦或是客观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作用于某种特定环境中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具有更强的意识能动作用和行动者的阐释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把问题或问题情境寓于案例之中,案例探讨获得的知识不仅仅是事实知识,而且还有对事实的解释。问题成为案例学习内容的载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便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过程。所以,任何一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案例,都不是率性而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更是概念、方法、态度三者的综合,和对命题或理论研究过程的理解。由此看来,案例所蕴含的问题必然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一定的开放性和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联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时时具备问题意识,处处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讨论基本概念或原理的发现历程,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经历独特感受,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2.3.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是以系统的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性知识包括学科教学法、一般教学法、课程知识、条件性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具体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体验、沉思、感悟等方式来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研究和教学实践中的知识及其认识。借助案例,糅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知识与教育性和实践性知识,使教师逻辑思维结构由书本转向问题,在案例、理论与问题的交互中,形成教师知识结构在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协调发展的整体性,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吸纳新信息的开放性,预见新成果的前瞻性,和自主获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性。2.3.4完善案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1)需要理论指导下的冲突。引发学生在已有理论或经验的基础上,讨论案例在教学中的价值,它指向一个什么理论。(2)要能理性做出决定。学生从案例参与者的角度来思考如何采取行动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并回答为什么。(3)案例要简洁、典型。事实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案例的主题,要尽可能涵盖一般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第8篇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客观的感性材料理解和分析、整理和归纳出抽象的理性认识,从而运用理性认识指导客观实践的教学方法。从哲学基础上看,案例教学法派生于欧洲大陆的理性哲学。根据理性哲学的观点,上帝并不能告诉人类一切,上帝将一般知识“隐藏”在他所创造的万物“背后”,人类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从而认识隐藏其后的一般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案例教学法就是赋予理性以实践意义,将学科的理性基础建立在“真实”之上。正是由于案例教学法具有理性哲学的思维逻辑,许多学者认为,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纠问式讨论。当然,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并不等同于“案例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认知能力,否则就沦落为案例讲授法。在案例讲授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师仍然是“言传”的主体,这种所谓的案例教学最多只能培养学生的案例欣赏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案例教学的主体由老师转换为学生。考察我国的教学模式历史,不难发现,教师中心主义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一直充当着“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角色。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从属地位,如果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则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这种消极传授的教学方法一直流传至今,只是教学规模由古代的几个学生演变为现代的几十个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知识锁定”功能,忽视或压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发挥,很难培养出“青出蓝而胜于蓝”的学生,从而使作为理性认知结果的知识范围很难拓展。同时,传统教学法具有“身份假定”倾向,老师被假定为知识渊博的“权威”,而学生被假定为“无知”的“儒子”,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主要依靠传统社会所倡导的“礼”来维系,而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价值,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之间纠问式的互动,老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都得以拓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案例背后的理性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这种新鲜的教学方法,从微观上讲,拓展了学生和老师的知识视野;从宏观上讲,推动人类知识的更新和传播。同时,在案例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双方关系的维系通过知识辩驳与思想交流进行,从而构筑了主动信任的心理基础。其次,案例教学的内容由抽象理性知识转变为具体实践材料。传统教学以传播抽象知识为主导,虽然在讲解抽象知识的过程中也偶尔穿插一些案例,但穿插案例只是用以说明所讲知识的完全正确性。传统教学方法以知识假定正确为前提,只是要求学生被动记忆或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思维,从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教学方法不具有知识创造或发现功能。而案例教学法以具体实践材料为主导内容,不受假定正确的理性认知所束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多维度对现实材料进行去繁剥茧式地分析,注重批判反思,为学生创造了充足的独立思维空间,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创造力。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大道无形”式的教学方法,不仅对已有理性认知进行辩驳,而且注重把握现实世界的不断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由传播知识向创造知识升华。

再次,案例教学的方式由被动讲授转变为平等交流。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具体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只有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增强学生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才能培养学生对既有理性知识的认知情感,提高学生的自我推进水平,从而实现认知价值的性格化,最终使理性认知转变为学生的心因动作。按照柯拉斯沃的教学目标分类法,情感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价值的性格化五个程序。从柯拉斯沃的教学理论来看,传统教学方法以被动讲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接受,因而难以实现教学目标。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平等交流为主导,在辩驳交流的过程中,既理性接受了人类社会的既有认知成果,又在适应客观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了既有认知成果,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认知,从而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即实现教育心理学上的图式一体化。从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将柯拉斯沃所主张的实现教学目标的五个程序统一于教学过程,既实现了情感认知目标,又实现了心因动作目标。

二、案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的交流辩驳为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思维是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获得印象并对该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应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教学对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对假设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应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为分析基点。从教学对象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层次的教学,只适用大学及其以后的学生群体。在讲授抽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举例论证所传授理性知识的可接受性,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以具体实例为思维起点,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抽象思维。

概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实现过程是从思维到抽象思维。按照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7~12岁为学龄初期,12~15岁为学龄中期,15~18岁为学龄晚期。上述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般情况下,7岁以前为人的感觉运动阶段和思维准备阶段,7岁以后具有思维能力,12岁以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唯一目标,心因动作目标才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仅仅是实现心因动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可能自觉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经历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初中、高中的学生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条件,自身也面临着实现社会自我认同的紧迫感。然而,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工来看,中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在大学以上的教育才面临着改造社会、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学阶段虽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社会需求。只有在大学及以上的学习阶段,才同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需求。从教学目标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课程,只适用于具有实践驾驭培养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是为社会主体需求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同样不可能适用任何课程。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小学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伪案例教学法”,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法的范畴。太多以讹传讹的学术探讨只能混淆视听,使案例教学法误入歧途。不管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本源还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是一种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哪些课程能够使用案例教学法,既不是由教学主体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对象决定,而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按照教学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所承载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社会实践素材的课程,才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否则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背离。从教学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只有对研究命题具有组合性争议的案例才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而,承载案例教学法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研究命题的多种假设及组合性争议。通过对具体案例相关理性认知争议的思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伪存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实现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识性。案例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向学生展示间接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的载体。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选择案例时过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使案例教学沦落为“讲故事”,这种做法偏离了案例教学法的本源。其次,所选案例应具有广泛争议性。案例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识具有广泛的争议,才能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组合性的争议进行思辩,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映像,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次,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习无意义材料的保鲜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学习一天后,仅保持1/3,学习6天后,仅保持1/4左右。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也表明,人们对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自发产生学习热情,并且容易记住相关信息,而对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记。所选案例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住相关的学习信息。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案例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实现上述目标,而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培养又通过教育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实现。因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围绕教育活动当事人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展开。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编选并下发适当的教学案例,科学构建案例展示载体。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主要通过案例进行,选择的案例要突出知识性、争议性,贴近学生生活。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案例,提炼案例所涉及的争议命题,比较分析相关争议焦点,并将相关教学材料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上课时被动听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争议观点的思想激辩活动。教师辛苦的课前准备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取案例材料以后,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科学构建案例的展示载体。虽然案例分析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表示案例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毫无作为。案例展示形式是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既可通过实物、影像,也可通过言语、行动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主持人和平等学习者的角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主动性、积极性不是由改造客观世界的时间过程激发起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调动。在展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的任务是提示争议命题,激发学生围绕争议命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感知要素,营造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

第9篇

【关键词】英语词汇 高中教学 构词法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江苏省高考说明中对学生需要掌握的英语词汇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约3500个英语单词、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且根据最新消息,2015年江苏省高考英语又新增50个英语词汇。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这本教材中的Word Power板块作为词汇学习的专题,是本教材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根据《牛津高中英语》 的使用说明,该板块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以下两种学习方法学习词汇:一是让学生学习与单元话题有关的分类词汇,二是通过构词法学习单词。该板块设计了图表、对话或短文,用以拓展学生对话与话题相关的词汇的认知和运用,学生根据构词法的基本规则学习和掌握单词,可以有效扩大词汇量。然而,在我们的常态课教学过程当中,“Word Power”这个板块的利用效率并不很高。因此,如何在基础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词汇学习法成为本次教学案例分析的重点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第3单元Word Power部分:Different Jobs

1.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Amazing People”这一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这一主题帮助学生了解在某些领域的几位杰出人物如特雷莎修女,贝多芬和比尔.盖茨等取得的个人成就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本节课是词汇学习课,学生将根据课本中的主题“different jobs”扩充词汇量并学会灵活运用这类词汇。

2.教学目标:通过讲授英语词汇构词法(后缀的用法)使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在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词尾加上后缀构成表示工作的名词,并且能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相关的单词练习。同时,还要使学生能了解各种工作的性质以及所需要的品质。

3.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掌握三大类后缀构词法以及与工作有关的词汇。

4.教学难点: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后反复练习并且学会运用目标词汇进行表达。

三、研究过程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g-in;借助PPT呈现几张关于各种工作的人物图片(policeman, doctor, singer, painter, photographer, teacher),提问学生几个关于职业的问题,以此导入本课的主题,使学生初步熟悉与本课相关的话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构词法学习奠定基础。

Step 2: Vocabulary learning;首先,开门见山地向学生介绍构词法(word formation)的定义和概念,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消除部分障碍。其次,通过一组词汇的变形来引出后缀这个概念(suffix:a letter or letters added to the end of a word to form a new word)。最后,通过表格的形式讲解如何在动词、形容词、名词后面加上后缀构成与工作有关的名词词汇,并对于其中的生僻词汇给与中文解释或引导学生猜测词义,并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er, -or, -ant,-ent -ist are often added to verbs,-ist, -ian, -er are often added to nouns,-ist, -ian are often added to adjectives,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Step 3: Consolidation ;在这个步骤中,我主要以练习形式来巩固学生对新学词汇的掌握。如填词、搭配词语。要求学生完成书上对应的流程图练习,根据工作的种类性质来对词汇进行分类,使学生了解各类工作的不同属性和范畴。

Step 4: game Time;要求学生根据所给词汇,自由组合成二人一组“你比划,我猜词”。游戏规则为一学生只能通过动作或相关的英文表达来提示另一学生,且每组仅有一分钟表演时间。此环节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各项感官来有效地学习词汇,加强他们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Step 5: Group work;通过问题形式来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并引导学生进行原因的阐述, 并提供学生适当的范例。(What kind of job would you like to have? Why?) 希望通过此环节学会小组合作的同时加强对已学词汇的有效运用。

Step 6: Homework;通过家庭作业进一步巩固并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四、研究结论

通过本次教学案例研究分析,笔者认为,高一年级的英语老师,应当更加注意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平时就注意讲授相关高考词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掌握词汇及用法。词汇教学作为高中英语的奠基石,我们更应该重视此版块,在实际课堂实践中探索如何有效地进行词汇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安桂清,徐晶.“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五: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J].人民教育,2011(2).

第10篇

【案例一】本案例来源于五(3)班学生四人活动小组第三组在中进行五年级上册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表演活动。小组中的组长(李婷)承担了重要角色,其他小组成员一直都是配角。由于优生(李婷)在小组中学习成绩好,有威信,所有活动中的重要角色都由她一人扮演。其他小组成员都认为组长是最优秀的,主角就该是她的。自己的角色任由其安排。长此以来,其他同学在组内缺少了竞争意识,只有配合和服从。

案例分析:此案例表现为在小组表演时,小组内分工明显倾向于优生。角色安排一概由优生指定,重要角色一概由优生担任,差生在组内基本上得不到表现机会。如果差生担任重要角色时,差生明显缺乏信心,表演不够到位,甚至会因表演不到位影响组内成绩。

调整策略:

1.教师分组时要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也要适当的考虑到学生间的性别、兴趣、人际关系等因素,小组合作情况会较理想。

2.教师要走进学生,经常找组长和组员进行交谈,解决小组合作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合作小组中各成员间的关系,尽量使合作小组中各成员的关系密切,并应尽量使成员间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高合作的质量。

3.教师要根据各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工合作安排。在活动中,要求各组必须有适当的分工,无论是结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分工还是轮值分工,必须制定适当的计划,并认真执行(哪怕影响合作成果的汇报),这样才能机会均等,才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案例二】本案例来源于五(3)班学生四人活动小组第五组在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课堂活动中,小组讨论交流本文的人物描写方法。组长发言多,中等生发言比较少,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困生不发言,完不成自己的任务,有时候会抄其他组员的。最后,组长自己作总结。

案例分析: 案例二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映出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组长最优秀,组长任务最多,其他组员参与活动意识不强,动力不足,甚至不去动脑,养成抄袭的坏习惯。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优生更优,差生更差”的现象。

调整策略:

1.教师想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人人都能参与活动,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就是贯彻“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应用知识,同时向学生传授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这里的案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用于揭示原理、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

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第一,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更加丰富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认识。

第二,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通过案例教学,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现实情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缩短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合格的公民。

第四、案例教学法能提高和促进中职学生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参与性、主动性,促进中职学生从《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理论学习中得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三、《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力求“案”、“理”合一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运用案例要有针对性,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的知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力求达到案例内容与教学理论知识点的有机结合,努力实现“案”、“理”合一。缩小学生思维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了解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现实问题,更好地去理解和掌握《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同时根据职业素质的要求,来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务必使“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通

案例教学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接近实践,以语言文字为基本载体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本是“符号世界”,书中所阐述的道德法律知识相对于现有中职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相反,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直观的感受建构的世界。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课本中的“符号世界”和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使学生跳出课本,走出课堂,实现《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功效,用案例进行教学不失为一种好形式。

3.努力实现启发思维,开智慧窗

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以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听课中思考,从案例中汲取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要根据实际问题来设计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的收集、讨论、演示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四、《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运用

1.精心准备案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主线。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它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准备好案例是用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上的案例,要对案例概念所涉及到的内容做好全面的、开拓性的诠释,以丰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同时广泛地搜集案例,并对案例进行适当遴选,应结合当前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选择好案例,可以通过书籍、报纸、网络、新闻等途径广泛收集资料,然后根据资料撰写或改写教学案例。在编写案例中要注意案例的选择要切合中职学生不同专业教学的特色,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相关,是已经发生过的或正在进行中的典型事例,是社会真实生活情境的一种描述与记录,而不是虚构的事例。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与时效性。案例的内容可长可短,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单一案例也可以是综合案例;可以是正面案例也可以是反面案例;可以是文本型案例,也可是视音频型案例等等。所设案例要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多向思维的空间,并能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疑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便于引发学生不同思想的碰撞,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辩论,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信息多角度寻找答案,做出高质量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2.灵活导演案例。案例教学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教师如同一个导演在设计一项学生参与下的活动,驾驭好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要考虑案例中如何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来层层剥离出法律原理;教师要考虑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既节省时间,又让所有的同学合作分享;教师要考虑如何引起学生持续探究的热情,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考虑如何巩固探究成果,应用得到的原理、方法去探究拓展案例;教师要考虑如何拓展案例,要考虑教材提供的案例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如果不适合的如何选择案例等。案例教学不是平铺直叙。平铺直叙的案例教学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导致《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丧失了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中职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的社会阅历有限,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思想观念易出现偏差。《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对案例教学的应用必须首先以启发为原则,帮助学生丰富《职业道德和法律》层面的认知,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体会,对照自己的言行,从内心深处去触动他们的感觉。案例教学不是教“案例”,而是以案例为工具让学生获得有血有肉的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的探究能力和获得的知识原理是他们进一步探究的保证,实现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因此,《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掌握案例的内容,而且应预先设计好讨论的程序。

3.组织讨论案例。教师可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独立地做好准备,然后再进行讨论,讨论可采用先小组后全班,或其他组织形式,教师负有引导、组织的责任,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进入角色。在讨论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灵活的组织能力和机智的反应能力。案例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要搞好案例教学,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置课堂教学环节。首先,教师要将与该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有关专题的研究情况讲授给学生,以便学生在进行案例讨论、探讨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其次,教师要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为导向,以“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冲突”作为切入点,结合教材内容,联系相应的案例来设置学生要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要针对教学目的,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加深对基础概念、基础理论、原理的理解掌握。最后,将有关的案例内容和思考与讨论的问题提前介绍给学生,指导学生广泛地利用多媒体、图书馆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讨论发言提纲,为上好课堂讨论做准备。

4.组织评价案例。这是对案例讨论的总结,一般多由教师来做,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等。评价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案例分析报告是对一次案例讨论课后的结果和心得体会的全面总结。通过课堂的讨论和辩论,教师指导每个学生认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它一方面可以巩固讨论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这对于中职学生职业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解决矛盾和冲突的能力提高都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五、结语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的课堂教学。它既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进行思想教育、法制宣传的有效手段;既通俗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并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的中职学生来说,《职业道德与法律》知识比较抽象,因而使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伟伟.中职德育课如何开展案例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

[2]王冠.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J].成功(教育),2007(01).

[3]黄海宁.案例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08(15).

[4]温丽琴.如何在中职法律基础课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J].职业,2010(23).

[5]范雪锋.案例教学法在技校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科技,2010(10).

第12篇

一、提问式教学的意义作用、特征

1.提问式小学教学的意义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双方老师学生往往缺乏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地位,课堂乏味,没有足够的语言交流致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高。提问式教学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强师生双方“语言交流”、“融洽感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通过这种提问式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质疑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学生回答,课堂上的表现、问题思维模式等“反馈信息”,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教学中的短板,调整教学策略、积累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

2.提问式小学教学特征。①提问式小学数学教学,互动双方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以是“学生——学生”,提问一方通过语言,引起学生的思考产生回答。②提问式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模式可以是“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教师根据苏教教材的难易程度,采取直接教学与间接教学方式。③提问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自由度”更高,教师可以根据“低、中、高”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调整教学进度,随即进行有效提问。使课堂充满未知性,趣味性。引发学生对于深层次问题思考,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提问式教学中现存问题及案例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架构、情景设置不当

案例(1):在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某老师采取多媒体教学模式,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大自然的景象,由一只蝴蝶引入大自然世界,不断掠过“对称”的树叶、鲜花。结束时,富含深意的说了句:“同学们看过视频,你们不觉得大自然中的万物其实在(图形)的世界里是一家人嘛。”课堂一片寂静,学生陷入了沉思中,原本不相关的“蝴蝶与鲜花”有什么联系呢。看到课程气氛反响平平,老师几经引导才回归“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正题。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中情景设置不当、案例架构不明,所列举例子典型不强,容易使学生误解。小学数学教学情景构建应具有针对性,化繁入简,使学生可以在提问中快速理解老师意图,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如这题换成两幅学生踢足球和打篮球的场景,“篮球”、“足球”进行比较,案例不仅接近学生日常生活,还能加快教学进度。

2.教师提问方式呆板,缺乏启发性

案例(2):在一堂“9加几”的公开课上,老师同样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播放了一段运动会影像,其中展现了学生参加,跳远、赛跑、踢毽子比赛的场景。结束时,老师问到“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什么·”;同学答“学校举办运动会”;老师问“还有呢·”“他们在踢毽子、跳远”老师继续问“还有呢·”连续数个问题仍旧没有引入教学正题“9加几”。直到最后几经引导,当问学生算法时除了“9+3还有什么算法”,课堂氛围显得沉闷。

案例分析:教师提问方式呆板,则会使小学数学教学满堂尽是“还有吗”、“知不知”、“对不对”,这样的提问,整个课堂气氛不活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善于提问、采取多种模式提问,则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启发学生思考能力,使教学丰富精彩。

三、提问式教学进一步全面发展的策略方法

1.小学数学教学常规提问方式

①猜想式提问模式。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探索、猜想问题解决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自考能力。

案例:教学“梯形面积计算”一课时,猜想式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是底乘高除以二,平行四边形也属于梯形,那么梯形面积怎么求呢”,同学思考猜想后回答“底乘高除以二”,根据猜想的进度,老师可以适当再次暗示“其实梯形底就是上底加下底。”从而进一步让学生猜测题目解答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②矛盾式提问模式。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固定”思维产生矛盾,进而引发学生思考,加深记忆,提高学习质量。

案例:教学“分数基本性质”一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却在中间画了等号。引起学生一片质疑,不断提问,引入“约分”感念,让学生自己计算、思考、约分化简、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