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7 08:51: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就业道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中技生;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技生就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迅速增加,原来中技生就业“风景这边独好”的形势已经逐渐变得萧条。现在的招聘单位更看重个人素质水平,例如诚信、自律、谦虚和责任心等等,并且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中技生有一技之长的优势,但从实际就业状况上看,中技生应聘能力低、工作不稳定,究其原因,多是个人素质水平低下未能满足招聘单位的要求造成的。
职业道德是个人素质的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有高水平的个人素质,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挖掘中技生个人素质潜力,是提高中技生的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中技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一)只重眼前利益不重长远发展。
一方面,中技毕业生普遍选择走向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应聘收入丰厚的企业单位,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实际能力尚不能满足这些地区和企业;另一方面,偏远贫困地域的企业无人问津,艰苦脏累的岗位遭到冷落,而这些地区和岗位很可能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现在的就业市场就形成了人找工作难,工作找人也难的两难局面。
(二)缺乏科学且完整的职业生涯设计。
适宜的工作选择应是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业所需,择己所力。有些技校生报读的专业由父母确定,而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专业。另一些中技生对专业了解甚少,盲目选择专业,如有的同学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造力,却选择了设计和游戏等方面的工作;不善言谈,性格沉闷的同学,选择了公关文秘或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还有一些同学盲目选择薪水高的岗位应聘,选择的职业不是自己理想的职业,工作缺乏热情,更谈不上奉献精神。以上各例是没有及早做好科学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设计的表现,最需要中职技校帮助他们策划职业生涯。
(三)职业道德素质偏低。
中技生普遍来自农村和县城,其思想道德平均水平与城市学生相比较低;此外,不少中技职校只注重技能培训,忽视了思想品德培养,这两点导致了中技毕业生职业道德素质普遍偏低,使他们的就业能力受到了严重限制,跟不上许多企业招聘条件,在经济危机之下更成为了中技生就业竞争中的致命弱点。
二、加强中技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正确认识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处理好专业理论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关系。
技工教育它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其重要特征是鲜明的职业性,它侧重培养工艺型、操作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与此相适应,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不能只抓技能教育,忽视职业道德教育;也不能重抓技能教育,轻抓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将两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统筹兼顾,两手同时抓,用同样的力气抓。
(二)注重在细节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技工学校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应从课堂理论教学入手,逐步向养成教育和实践教学过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及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学会自我职业生涯设计,根据市场需求择业。此外,学校要营造一个文明、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例如,通过“文明班级”、“星级宿舍”的评比培养学生讲文明、讲卫生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专业技能比赛等,提供给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从而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再如,在公共场所设置职业道德教育的格言、警句牌等,在校园网上开辟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站或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开辟职业道德教育专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用“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把择业观、职业理想等根植在广大学生的心中。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整合师资队伍结构。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中技生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其次,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再次,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力
(四)学校与家庭、企业、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学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技工学校要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所要从事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初步具有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能力;根据家庭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企业、社会和家庭在学生公共道德培养和一般职业道德养成方面负有重要责任,尤其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个性品格和道德情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共抓共管,职业道德教育才会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傅建东.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21).
[2]张铎.谈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6,(02).
[3]马德华.面对就业难,人们从茫然走向坦然[J].人才开发,1996,(07).
【论文关键词】文秘专业 职业道德 就业导向 课教改革
根据法国职业研究中心统计,全世界目前有1600余种职业,秘书排第六位。据北京市2002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数字,北京市文秘岗位的需求数排第三,岗位与应聘人数比为1:6。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秘都将是一个热门职业,社会需求量很大。另一方面,文秘岗位求职人员多,竞争非常激烈。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多种新型经济模式、新型社会实体不断诞生和发展,这就对文秘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更新、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学校传统教育机制的陈旧与落后,许多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新形势的要求。而且,由于部分文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不能正确处理个人感情与工作的关系,以致于有人笑称文秘专业为“花瓶专业”、“小蜜专业”、“二奶专业”。因此,进行中职文秘专业课教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文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大势所趋。
为响应国家七部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中职文秘专业的课教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相关人员精心编制了《文秘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和《文秘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4个调查小组,历时3个多月,对近200名毕业生和80多个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了认真统计(见表1)。
通过对以上调查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文秘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观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都有比较大的差距(个别方面除外),而无论是对狭义职业道德,还是对广义职业道德(包括狭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能力、毅力等),用人单位都特别重视。所以说,适应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中职文秘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文秘专业的职业特点和文秘专业的职业道德内涵,才能在中职文秘教学中有针对性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秘书工作的特点和道德规范,决定了秘书人员必须遵守以下的职业道德:一是忠于职守,忠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忠于本机关、单位的政治、经济利益,积极主动履行职责,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擅权越位,不掺杂私念,不渎职;二是恪守信用,各项工作安排要准确及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三是严守秘密,秘书人员接触到的机密文件、函电、会议、谈话比较多,要有保密观念,保密习惯,不得泄漏,出卖机密情报;四是善于合作,秘书接触到的部门、人员较多,要能与他人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既要分享成果,也能共担失败;五是服从领导,当好参谋,在服从领导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六是兢兢业业,甘当无名英雄,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七是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以权谋私,不接受贿赂;八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九是刻苦钻研业务,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以适应工作需要;十是公私分明,与领导接触中避免掺杂个人情感。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相脱离的问题,改革教学手段陈旧、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促进职业学校德育的针对性,突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专业性要求,使职业道德不仅作为一门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作为未来从业者的职业规范,使学生比较快地介入职业生涯领域,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意识的培养,把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紧密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进行中职文秘专业课教改革,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从中职文秘专业的教材改革入手。现有职业道德教材体系,主要围绕职业道德的共性要求展示,未能结合并突出中职文秘专业的特点,教材内容陈旧,结构死板,过于概念化、理论化,缺少鲜活案例,而且更新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反应和体现企业对文秘专业的职业道德的要求与评价,更缺少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使得目前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松(抓得不紧,时有时无)、浅(不深,浅尝辄止)、空(理论脱离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效果差)”等诸多不足。进行中职文秘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教材改革,必须把国外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适用经验、理论,与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适应多种经济制度、多种经济模式的社会单位的需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在教材中增加案例教学和情景分析,让教学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课堂教育的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也提高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领会和接受。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中职文秘专业进行课教改革,其重点应该是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的交替或者协同进行,提高课堂教育的趣味性和对中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比较教学法。将国外中职文秘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及发展、研究方向与国内的现实状况做比较,让学生站得高、看得远,自己适应职业道德的发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的历史与本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在或者将来的可能情况做对比,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潮流。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采用收编相关资料传阅和举办名人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秘专业的正确认识和思想的提高,提高学生对文秘专业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实例及个案,把职业道德规范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其自觉行为,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对从事文秘专业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选择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
加强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要进行“灌输”教育,做到使学生入耳入脑,还要进行诱发与驱使学生真正转化为内在领悟进而落实于职业行为的自我教育,做到使学生入眼入心。为此,我们应努力实施职业道德教育手段的立体化。
听课、听报告、看录像固然需要,但同时必须走出校门辅之以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实习、实训、调查、考察、参观、访问、座谈、研讨等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和深入企业,让教师、学生都能尽快获得社会对文秘专业的现实要求的第一手资料,做到有针对性地授课和学习。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秘书日常工作的某段情景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把握秘密的工作角色、工作流程和工作技巧,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秘书形象;通过对秘书工作涉密或掺杂个人感情,造成损失的案例分析,告诉学生如何做到公私分明、忠于职守、严守机密。同时这些案例在文秘人员的日后工作中都可以借鉴或者利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快适应角色,尽快进入秘书的工作状态。
大脑风暴法(圆弧讨论法)。学生围绕老师近距离圆弧状就座,通过对没有固定模式、答案或者现有政策尚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老师在讨论后归纳总结,形成职业道德规范细则,让大家自我参照、自我评价、自我约束。
分组辩论法。通过对有争议的职业道德问题、现象进行分组辩论,老师最后总结引导,真理通过辩论会越辩越明,最终拨开云雾见天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合作学习法。通过把某些个人不能或很难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协作完成,提高学生对团体协作的认知,提高在今后工作中的合作能力。(当前企业,尤其是在大型企业最重视的是团队精神,而不是技术。)
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法。老师精选某段秘书工作情景,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征,选派若干同学,担当情景剧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实际剧情表演,让学生课堂上获得实际工作体验,同时领会实际工作中对秘书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独立完成带有职业性质的专业任务。如筹划新闻会、记者招待会,借此来修炼“内功”,展示个人魄力。
关键词:职业道德;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接受的第一个考验不仅是怎么“做事”,更是如何“做人”。引导学生从职业角度了解社会、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抗挫折能力、变换职业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创业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加强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
1.职业理想教育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从业者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在职业上确定的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个人渴望实现的境界,即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或专业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职业理想首先考虑社会的、公众的需要,要求每个学生从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职业理想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一定的职业和从业者人格上的充分体现,崇高的职业理想的实现,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保证。
2.法制教育
法律是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一个连法律也不遵守的人,是不可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的。所以,我们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就必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义务和责任意识。只有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良好的职业伦理精神。另外,还要使学生树立起全面履行法律义务的意识。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学校的教育正处于学生的成长阶段,在学生的一生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职业责任教育
职业准则感是个人对职业准则的认同,并能自觉遵守职业准则。职业准则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它反映着社会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客观要求,并以规章制度等形式确定下来,成为人们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准则。
职业敬畏感是一种敬业的自省、自控精神,是从业者发自内心的、真正“以遵守职业道德为荣,以违背职业道德为耻”的意念,要有“修好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职业敬畏感。这种自省、自控精神的确立,是职业道德规范得以有效推广、执行的保证。
职业责任感是自觉履行职业责任的意识。有位教育家说过,德育的基础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学会负责”。可以说,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能尽职尽责,敢于负责,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4.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职业道德规范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体现了职业道德对劳动者的具体要求。尽管每一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在内容上是各不相同的,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职业道德仍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它适用于各行各业,是对各种职业道德的共同要求。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除了要对高职学生加强这五个方面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外,还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相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才。
二、职业道德对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竟争力影响
1.良好职业道德有利于补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中的不足
长期以来,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不论是在哪个领域内都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现象,在招聘的过程中,往往将高学历和是否是重点大学毕业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标准,这让本来就在求职路上就存在着诸多困难的高职学生的就业变得更加的艰难,在整个就业群体中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随着时代的进步,虽然用人单位依然将学历和毕业的院校作为人才招聘的参考标准,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一标准的地位已经被弱化,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在用人单位招聘标准得到调整后,这对广大的高职大学生来说是个良好的机遇。高职学生之所以在就业的道路上走的艰难更多的不是因为专业技能的影响,而是专业技能之外的综合的职业素养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说到底就业竞争力实际上一种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在很多情况下都体现在职业道德层面上,从某种程度上看,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由他们职业道德决定。
2.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调节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时刻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其中,尽职尽责的完成本职工作,对职业前景总是充满着期待,无时无刻不用职业道德规范着自己的职业行为。目前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浮躁的心理,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难以让心静下来,作为大学生的高职学生自然也有这样的心理,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各种因素交织发展的结果,如自制力不强、学校监管存在空白区域等,这就导致了高职学生在就业上面临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明确的定位,有着很高的心理期望,眼高手低,总是想着进入一家薪水高、工作量少、环境好单位工作;二是在校期间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综上所述,良好的职业道德,将成为高职学生事业成功的一大助力。在当代社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职学生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临危不乱,从容面对,稳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开辟一条顺利就业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道德 职业理想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现状
1.奉献意识不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受到家庭的溺爱,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少,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奉献意识弱化,在就业选择中自身利益是考虑的首要依据。
2.诚信品质欠佳,缺乏敬业精神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某种程度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的应聘材料弄虚作假。很多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问题是不守信,眼高手低,缺少实干精神,缺乏对岗位的敬业态度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一些学生常常把签约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有机会就毁约、辞职,挫伤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
3.抗挫能力弱,缺乏实干精神
进入职场之初,每个毕业生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并期望一开始就脱颖而出,但真正开始工作后,与原来设想中的工作岗位相差甚远,不甘于平庸,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因而容易产生失落心理。
可见思想道德素质已成为诸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软肋,要想解决这个就业瓶颈,必须从加强在校的思想道德素质着手。
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上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功利性,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职业的“含金量”,把薪水待遇作为衡量职业价值、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在择业上,大学生往往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的现实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就业。
2.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部分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淡化。反映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部分毕业生为了找到好工作不惜在个人简历上弄虚作假,工作不理想就随意毁约,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害怕吃苦,缺少实干精神。有些毕业生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工作不如意就跳槽,无形中造成了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成本的损失,破坏了正常的企业运作。另一方面,这些行为造成企业对聘用大学生的不信任,也影响了大学生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甚至导致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所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应在于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意识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3.思想道德教育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愈发深入,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的就业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引发的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加。通过开展德育课程和职业道德课程,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咨询的多种方式,把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进取、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等人格特征。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注重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心理教育辅导和学生就业抗挫能力的提高,以使其能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就业与工作中的得与失。总之,思想道德教育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
三、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紧密结合
1.加强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和专业性
大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首先使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和注重大学生个体差异,不断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加强专业教师了解大学生的程度,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性的指导,充分发掘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优势作用,克服以往的不足之处,因材施引,扬长避短。
2.加强国情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国家需要选择就业
大学生的就业总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紧密相连的,国际国内甚至区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走势都会直接影响就业市场上的人才需求、人才结构和专业类别的人才供求关系。高校应通过专题讲座、形势报告等方式开展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市场预测、就业政策导向、就业素质准备等方面的就业指导,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正确认识当前就业形势,从而树立起符合国情的正确的就业观。
3.强化认知教育,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就业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种种行为均表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等内容的“认知教育”已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任务,应该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找到自身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尹景玉.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11
[2]徐贵相.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4
[3]胡泽勇.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容忽视[J].教育与职业,2005.12
[4]邓恩远.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与探索
关键词:职业道德;培养;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023-01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职业劳动应遵循的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品质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分支,也是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如今,因供大于需、供需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用人单位对被聘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除了测试拟聘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外,还极其重视考察其道德品质。职业道德素质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素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就业指导应依据专业对口行业对岗位人才所需素质的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把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放在学校培养的核心地位。
1、职业道德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主题。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经过在校阶段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就业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参与就业竞争的专业技能,软实力则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用人单位更为看重学生的敬业精神、协作精神、诚信意识、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即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正如很多单位录用人才时都强调:有德有才者破格录用、有德无才者培养使用、有才无德者限制使用、无德无才者绝不录用。 所以,就业指导课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应聘技巧,要告诉学生职业道德对其毕业后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校学生,一方面要在专业技能方面多下功夫,以胜任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就业储备职业道德软实力,因为职业道德素质决定了将来的工作态度。事实上,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好比鸟儿的一对翅膀,应聘技巧作为包装形式则类似于翅膀上绚丽的羽毛,真正体现竞争实力的还是巨大有力的翅膀。
2、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包含要素 当今社会更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个人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团队精神和遵守职业纪律等,更通俗地说,就是讲诚信、有责任心、保守公司的机密、对企业忠诚、不传播与工作无关或有损公司的小道消息、团队协作和守时等。其中,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是个人职业道德的基本品质,在此基础上心怀远大目标、行动执着追求的人则能够为企业同时也为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敬业常常是用人单位对员工提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首选。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往往很珍惜就业机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和敬重之情,甘于为工作付出和奉献并从中感知实现自我的成就感。敬业精神也是个人品质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人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明确的目标选择、认真负责的态度、忘我投入的志趣。所以,敬业精神不仅是人们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高度热爱,也是一个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是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更是做人的高远境界。诚信即诚实和守信,即在职业活动中要做到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诚信是个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德,更是职业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要素。几乎所有的用人单位都十分青睐忠诚守信的员工,并给予较多的发展和重用机会。
团队精神是员工职业道德素质中必不或缺的要素。成功的企业必然都拥有凝聚力超强的高效团队,因为只有团队员工之间彼此了解、取长补短、气氛融洽,才能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职业纪律是职业道德的底线,也是企业对员工最基本的行规约束。所以,在遵循职业道德方面,个体首先要习惯严格遵守职业纪律,既保证工作秩序正常进行,也有利于树立自已遵守职业纪律、工作认真负责的好形象,从而使自己的职业生涯得以更好地延伸和提升。
二、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策略
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并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技能学习、实习的过程中,体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并努力内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成为自觉行动。
1、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为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学校视职业道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的全过程 我国就业指导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根据中国国情状况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前通过就业指导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尤为关键,为此要落实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贯穿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就业指导不仅要解决学生即时就业率的问题,更要关注学生的中长期就业率,即要关注有多少学生经过试用期后能够真正被用人单位留下来。
摘要: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本文针对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职业院校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通常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规范: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刻苦学习、提高技能;勤俭节约;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热诚服务、文明生产;讲求质量、注重信誉;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
不同职业会有不同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但以上基本规范是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循的,是各种职业道德中具有共性的东西。因此各院校在大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职业能力鉴定的同时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
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人的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是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事实表明,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遵守规章制度,遵循操作规程,不怕吃苦,有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状况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情况令人担忧。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研究”课题组对550个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有55.8%的单位认为大学生更缺乏“实干精神”,47.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综合素质”,而在大学生中,选择缺乏“实干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只有12.5%和20.7%;20.9%的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职业道德。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呼吁高校重视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而大学生自身几乎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高职生同样如此,这能不让人担忧吗?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做得很好,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择业观上,很多学生在未踏入职场之前,其择业观就已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往往对所提供岗位的工资待遇、工作地点极为关注,大城市、薪水丰厚的工作几乎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共同愿望。在敬业精神方面,奉献意识明显弱化,他们十分强调奉献与索取成正比,并将二者置于同等位置,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他们有成就事业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些刚毕业参加工作一两年的大学生往往把目前所在的工作单位看成“跳板”,待遇不好就另谋高就,或是有比这家单位更好的工作就立刻跳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这种“骑驴找马”“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心理,缺乏敬业素养。我们曾对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某专业9个就业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毕业生离职的原因,有3个人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3个人觉得工作条件过于艰苦,两个人拒绝公司去外地工作的要求,1个人因没有责任心和不遵守纪律遭公司辞退,而因能力和业务水平问题离职的却一个也没有。这虽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流问题,但至少说明当今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精神和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职业道德品格。在团队协作方面,由于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个性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往往在刚工作时表现出傲慢自负,不愿听从他人的意见,缺乏互助精神、团队意识和应有的礼仪修养,不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诚信方面,制作虚假简历的现象十分普遍,据了解,有的招聘单位收到的学生自荐表中,在“任职”一栏中填写同一学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或一个班的班长、副班长的竟高达十余人;在“政治面貌”一栏中一个班有竟50%以上填写了“党员”;制作虚假成绩的情况也很多,一些毕业生为满足用人单位对学习成绩的要求,随意修改自己的成绩单,把不及格的科目修改成及格,低分的科目改成高分等等;单方擅自违约的事件也屡有发生,目前,有部分已签约的毕业生不顾学校、单位的利益,不顾个人诚信,随时擅自违约,使用人单位对该校的学生在诚信感上大打折扣。
2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原因
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在职业道德上会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呢?
首先,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不重视对职业道德的培养。据调查,26%左右的大学生认为职业道德在工作以后再培养也不迟。许多学校领导、德育人员尤其是辅导员也认为:“职业道德只有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甚至认为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有一部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学生课很多,考试很多,职业道德教育会加重负担,等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
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到目前为止,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的高校很少,大部分高校还是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或就业指导课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只有“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而在我们考察了不同版本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科书后,发现职业道德教育几乎是其共同的盲点。尽管其中某些章节对职业道德有所涉及,然而内容都很少且不具有系统性,更没有专业性与实践性。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肖平等对100所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做的调查显示,思想道德修养和就业指导课中的职业道德内容都偏浅:①职业道德内容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太少。17所学校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足2学时,16所学校不足4学时,占4学时以上的学校多限于有医学和师范专业的学校。②有限学时所包含的职业道德内容多数不涉及具体职业道德问题。根据前面的调查,有49所学校采用本省的教材,占到被调查学校总数的70%。而在我们收集到的7省区9种“思想道德修养”和部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材(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只有4/9的教材为职业道德教育留了一小块空间,约占总字数的1%。这么一点篇幅,至多只能讲讲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已,对于专业性的职业道德内容根本无法涉及。
再次,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大学德育的诟病之一是重知轻行,言传与身教脱离,学校教育与社会导向脱节。学者杨志君对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方法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教学方法上多以灌输理论条款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我国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道德课多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灌输,重视榜样的作用,要求言传身教。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授课形式利于职业道德知识体系的传授,学生较易掌握课程的内容,但职业道德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以具体的职业道德知识为切入点,以职业道德的传授乃至灌输为主,甚至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程度,把狭义上的知识当做职业道德的全部,忽略了对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在生产中实践职业道德的原则与规范,进而把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身的为人处世的能力。
3高职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3.1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就业指导活动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高职院校应非常重视对学生即将毕业前的就业指导,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灵活的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良好的应聘技巧;通过建立比较牢固的就业渠道和庞大的就业网络,形成一个值得信赖的就业指导系统,对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产生了定位和引导的灵活作用;通过对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反馈信息,使学院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调整实习实训内容,使学生到企业能够零距离上岗。
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强调对职业意义的认识,使学生懂得职业并非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它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聪明智慧的场所。只有懂得了职业的崇高、伟大和必不可少,才能对职业由衷地产生敬仰、挚爱、忠贞之情。这些积极的思想感情是学生形成正确职业观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纠正学生中的种种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应聘技巧,毕业班在就业指导课上开展了“虚拟应聘”,通过这种形式对各种择业行业和观念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的课程可以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主动地探索和学习求职技巧,完善自我,提升了职业道德理想和追求。
3.2职业道德培养需通过实践活动
职业道德教育也可以通过技能大比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和职业创新能力。开展技能竞赛,应根据人才需求情况,各项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通过各类比赛既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学有专攻、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又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及指导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师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应切实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各专业学生毕业时都具有职业资格证,能迅速适应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需求,以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快、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认可。职业资格证书的推行,使原本模糊的职业技能问题有了明确清晰的标准,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资格意识。学生知道如果没有职业资格证书,就将丧失在本专业上岗或优先上岗的资格,这种紧迫感、责任感的形成对职业生涯是十分必要的。
3.3学生校外活动
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学生活动之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养成艰苦奋斗的职业习惯。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高校;择业观
我国高校的现代教育体系中,通常都会设立一个就业指导中心,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就业相关的问题。在高校就业指导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可以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排解就业压力,帮助学生顺利的就业,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核心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只有正确的就业观才能帮助学生选择正确择业标准,并为就业做好准备。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包括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有恰当的择业价值判断的标准,以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指引等这几个方面。(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理想。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应该考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接班人,更应该将个人融入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将获得一份社会地位高,报酬丰厚的职业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在择业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利益。(2)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择业时,选择正确的判断价值标准,让大学生树立一个乐于奉献的观念,自觉的承担起国家和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3)思想道德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正确与否会对大学生整个四年的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从业的过程中对社会的风险和责任,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于个人的尊重和满足。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一份工作好坏的判断标准并不仅仅是社会回报了你多少,而是你奉献给这个社会多少,这份工作能否让你对社会有过贡献,能否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满足社会的发展。
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就业心理素质与一个人先天的心理素质有关,同时也是一个人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总和。就业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选择适当的职业,取得成功的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可以通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分析自身的问题,并且要通过自我的调理消除心理方面的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这样大学生才有可能应对外界激烈的竞争。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及时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帮助大学生调节不良的心理状况,增强大学生接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为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奠定一个心理基础。
三、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腾飞,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的一些思想涌入中国,这其中夹杂着很多不好的思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不免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进行简历造假,随意的违约,不断的更换工作等。这些情况严重的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看法,进而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困难,也不利于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断的渗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了职业道德法规教育和诚信教育,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面对大学生不断的多元化和价值观的功利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他们职业情操的重要途径。
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拥有高尚的职业情操,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让大学生能够顺利的择业,成功的就业,也有利于我国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靳海燕.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
1.专业技能素养教育
职业岗位近期和长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专业理论课是基础理论课沿专业应用方向的综合与发展,如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与实务、物流运输管理、物流营销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物流机械设备等,这类课程应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强调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培养。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广泛开展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并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和融入关于品格、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内容,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重视生产第一线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得本专业毕业生“超越”了其他专业毕业生“纯理论化”的缺陷,具有重实践、会动手的特性,而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明晰,在就业时不像其他专业毕业生那样容易“朝三暮四”。这些特点更符合企业注重职员的踏实肯干精神和忠诚企业的意向,因此,企业择人趋向于毕业生就业态度和个性表现的契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
2.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1)职业教育必须以加强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第一目标,培养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一是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按订单培养人才,有的学生刚进学校就被用人单位“预订”;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如果学生们能够用好这些机会,将使得自身在岗位职业能力储备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二是由于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对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做得早,使职业学校学生较早地做好了就业心理准备,这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前锻炼,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就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2)职业道德素养实质上就是两种对立的道德意识之间的斗争,是善和恶、正和邪、是和非之间的斗争,对于从业者来说,要取得职业道德品质上的进步,就必须自觉地进行两种道德观的斗争。职业道德素养上的两种道德观的斗争,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必须认真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改正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缺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的水平。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1.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通过军训和素质拓展训练,训练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团结合作的精神,为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课。(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认知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奉献社会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3)通过组织各种主题团课。例如,、一二•九运动、国庆、建党等纪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观念。
2.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的方法
以物流实训中心为实训场所,综合运用仓储、配送、社会调研、运输组织管理等专业知识,进行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实训。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物流专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走出去、请进来”。不但对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很大提升,对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1)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如何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促进学风建设。(2)以专业为基础,依托专业老师和合作企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物流技能大赛”“操作员技能比赛”等专业技能大赛,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比赛。在与企业的零接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3)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和模拟招聘、岗位模拟小品大赛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求职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调整就业难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3.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方法
第一,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意识方面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四个部分。职业道德的培养,应当首先从明确认识开始,这是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问题的基础。第二,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职业道德情感一旦形成以后,必定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深刻影响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学生对于工作岗位的持久力程度、吃苦耐劳的程度、对工作岗位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等。第三,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这是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此种坚毅且持久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评价和衡量每个物流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第四,职业道德信念的培养。这是物流从业人员都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
三、结语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伦理教育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迅猛增加,从而导致了近年来大学生毕业数量的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显而易见,高校扩招虽然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但是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充分条件,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大学生就业伦理观缺失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来,有关大学生履历造假、证书掺假、随意毁约等系列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大学生就业道德缺失问题已不容忽视。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表现
为了准确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现状,进而揭示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和原因,对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部分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96%,其中有效问卷187份,有效率为97.3%。从调查对象的分布范围来看,既有正在面临就业问题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又有已经工作的往届毕业生。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伦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利益至上
当前,有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在择业时过多地考虑自己的意愿,过于看重自身价值的实现,忽略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忽视了回报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一切从自身利益出发,其功利性显而易见。当调查中问到“您选择职业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仅有4.91%的大学生回答是“社会需要和贡献”;在被问到“您认为最能留住员工的因素是什么”时,36.14%的学生回答是“待遇”;在被问到“如果有猎头公司找到您,请您去另外一家单位供职,您的做法是”时,70.18%的学生表示“会去”,而“待遇高”则是选择去的主要动因,选择“不去”的主要原因则是“待遇不理想”。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过于重视经济利益,重视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忽视职业的社会价值,这种就业观与讲理想、讲奉献、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截然相悖。
(二)职业定位功利化
当前,有些毕业生能根据专业特点择业,做到专业特点与职业要求相匹配,真正发挥专业特长,实现应有的价值。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和社会对专业的需求量等因素,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的专业不匹配,就业仅仅作为个人谋生的手段。大学生这种主观上的追求再加上择业中受到社会世俗观念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导致择业价值观扭曲,在择业中盲目追求哪些环境舒适、收入丰厚、社会地位高的热门职业。在调查中问到“您选择职业时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时,选择“待遇”的人占到41.05%,选择“社会地位”和“工作地点”的分别占15.79%和27.19%。由此可见,受市场经济利益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急于把就业单位所能够带来的眼前的物质利益作为就业求职的评判标准,过于讲求实惠,价值取向呈现功利化特点。
(三)诚信缺失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在求职中诚信意识淡薄。在对“在制作简历的过程中,你对自己的基本信息是?”的回答中,只有17.19%的人选择“如实填写”;35.09%的选择“基本属实”;而选择“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的多达47.72%。在问到“您对简历或证书适当拔高的态度是”的回答中,表示“赞同”的有16.49%;表示“不太赞同”的有36.49%;而表示“可以理解”的高达47.02%。在被问到“您在面试时对自己的工作经验或是知识能力会”的回答时,选择“实事求是”的有18.42%;选择“基本属实”的有34.74%;而选择“根据需要进行修改”的则达到46.84%。从以上可以看出,这些现象比较集中地出现在毕业生身上,每个求职的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求职履历进行包装,以期在求职中给用人单位一个好的印象,这一点本无可非议。但目前产生的问题是,一些大学生擅自改动成绩,或者复制他人的荣誉证书。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原因
(一)就业压力的加剧
一方面,近年来由于我国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庞大,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今后一个时期新成长劳动力增长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八五”期间,我国每年新进入劳动年龄人口(16岁)为1952万;“九五”期间增至2022万,比“八五”期间平均每年多增约70万;“十五”期间增至2391万,比“九五”期间增至369万。如此大规模的新成长劳动年龄人口自然递增,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目庞大。据有关材料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1996年只有86.7万人,1997年为90万人,2004年已经有约280万人左右,到2008年已达到532万人,预计2011年的毕业生为800万左右。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据笔者对100名大学生的访谈,只有41%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找到自己较满意的工作,59%的学生表示没有信心或说不清。大部分学生反映,“现在好难。就业压力太大”。“就业压力是目前最大的压力。”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就业歧视造成的求职困境
据统计有54.9%的人在就业中曾经遭受歧视,其中身份歧视据首位,其次是性别歧视[1]。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加之我国目前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机制不健全,社会歧视得以在这种夹缝中生存。目前,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一般有以下几种:年龄歧视、户籍歧视、性别歧视、经验歧视、学历歧视等。当前就业市场上甚至出现了更为离奇的血型歧视、姓氏歧视和籍贯歧视。
(三)教育观念的偏颇
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力很强,理论研究很成熟,但问题是我们的理论明显的落实于时展的需要,德育有一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原理、原著的分析上,与现实结合的并不密切。思想教育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再加上功利主义之风盛行,功利主义之风的盛行必然影响到大学校园,校园不是孤立的,而是随时随地与外界发生着信息交换。近年来,伴随着高校的扩招、重组、升级,竞争愈加白热化,功利主义的浮躁风气在高校中蔓延。另外部分教育者道德形象的失范以及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一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就业伦理的负面影响。
(四)“强求公正”的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们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除积极地展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外,有的还动用方方面面的关系,个别出现了违背政策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干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秩序。面对不公平的竞争现象,一部分大学生恨不能接受,在他们的意识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是与就业状况的好坏成正比的,但现实有可能并不是如此,这种现象对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以,在就业过程中,有不少同学埋怨上天不公,恨自己“出身”不好,怪社会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条件。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重构的途径
(一)营造道德生长的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涌现出大量道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作为整体的社会道德价值体系是不能缺少的。我们必须提倡一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核心道德价值。同时也要加强法制建设,法制的完善,从制度上保障了道德观念的重塑能够顺利进行。也只有在“德治”和“法治”的互动中,道德才有了信仰的基础,道德重建才成为可能。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信用体系
高校可以尝试建立就业信用档案,就业信用档案建立的目的是对大学生“伦理缺失行为”进行约束,有利于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在参加工作或其他各种社会竞争时处于优势地位,从而激励在校大学生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发挥就业信用档案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注意保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防止不合理的或者侵犯到学生权利的情况发生。
(三)改变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人,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人[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足。数量不足,就业困难,这也彰显出我国人才培养的弱点,即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改变现有的大学教育模式,培养适合市场的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诚信就业,减少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行为。
(四)完善大学生的自律道德人格
大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以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依据的。然而,对专业课的过度重视往往使大学生忽视了对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诸如人文知识和道德知识。自我修养的学习还应虚心求教、勤于积累。同时还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大学生在就业中,不管是最终有档案查询的学生干部经历,还是无从考证的各种实践和兼职活动、个性品质、爱好特长等等,都应遵从实际的情况,据实对待。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代的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主体,他们的专业水平、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将直接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甚至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就大学生的个体而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社会对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个公民的道德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道德素质的缺失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产生的危害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学校和个人,而且会波及到整个社会,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稳定。总而言之,关注当代大学生就业伦理缺失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及时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省略.2007.3,27.
作者:胡烨丹 陈民 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高尚的品德是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在国家建设中涌现出大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建设者,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将是前途无量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岗位技术应用型人才,是直接承担为社会服务的职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充满热情地投入到自己从事的工作之中去,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二)高职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前提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就业人员从业的标准要求是越来越高。他们不仅重视应聘者的技能素质,更注重应聘者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品质。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不愿意接纳和认可一个做事懒散、粗鲁无礼、无组织纪律性、时间观念淡薄、心胸狭窄、没有职业理想的职员。作为现代的高职毕业生,只拿到了各类技术等级证书并不能使自己顺利就业。现在的用人单位更多看重从业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这些要求甚至高于基本技能要求[3](P124)。当今社会,只有既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又具备较强的技能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顺利就业。(三)高职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基石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具备多项成功要素。首先就是一个人要有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认真工作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它是使自己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其次,要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智慧,专业性的技术和技能。一个人只有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从点滴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接触的每一项工作,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总结完善自己,才能真正成长起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热情,没有持之以恒和艰苦奋斗的执着精神,个人主义特别强,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即使绝顶聪明,成功也会与他擦肩而过。因此,高职学生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就要从高校学习过程中十分关注自身品行和习惯的养成。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增强职业道德观念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教育是职业道德观念增强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日常学习中,高职生必须详细掌握职业道德知识,明白职业道德对未来工作的影响,明确违犯职业道德后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职业道德认识,把握好基本原则。(2)陶冶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3)磨练职业道德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韧果敢,不被困难和挫折打败的信念。(4)具有拒绝不良因素诱惑、干扰和影响的能力。高职生只有在日常学习中把职业道德变成一种高度自觉的要求,才能逐渐养成一种职业习惯,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人[4](P45-47)。(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从业者的职业行为的明确要求。它既有共同的道德规范,又有各自行业的道德规范。共同的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都必须遵守,称之为一般的职业道德。一般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包括:(1)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教育;(2)办事公道、公平公正教育;(3)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教育。高职院校还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进行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如:师范类专业会更多强调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会计类专业会强调廉洁自律、公平公正教育;医疗专业则会强调生命至上、医德至上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学生们更懂得了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必然会促进从业者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把职业道德要求变成实际行动。(三)树立现代竞争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多强调了竞争的重要性。就业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谁也无法逃避。高职生都希望自己能够顺利就业,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日常的学习中,高职生就要有意识地储备知识和职业技能,要善于搜集用人信息、职业要求,主动参与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学会自谋职业,自我创业,更好地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与用人单位联系,建立职业道德实习基地。还应通过校园网建立起职业道德网络管理平台。在校园内,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类技能比赛、岗前职业道德培训、职业道德大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职业道德在高职学业中的价值[5](P16-18)。(二)建立职业道德培训机构在各类专业院校设立职业道德培训机构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开设第二课堂,让他们承担起校外辅导员的任务。学校可以引进一系列的行业道德标准、行业道德测试系统。培训机构阶段性地开展职业道德讲座、职业性心理疏导、职业能力测试、专业专项训练等活动,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要求、职业能力、职业习惯入手,让学生逐渐形成与本职岗位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三)提供职业道德实践机会在给高职生提供专业实习基地的同时,还应特别重视职业道德在实习过程中的评价,这样可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机会。应把学生能否遵守作息时间、工作期间能否与服务者融洽交流、与同行业的成员之间合作是否愉快等作为实习内容。这样,学生实习面更广泛、规范性更强。通过这种品德加技能的实习方式,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逐渐转变成一种习惯,并内化成一种道德涵养,渗透到思想之中,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四)规划学生职业道德生涯人们经常强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但很少把职业道德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拿出来进行系统规划。其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特点、个人能力、基本素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形势的宏观变化结合起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为本人的阶段性就业和长远性就业目标做好规划。只有这样,高职生才能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不断修正自己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挖掘自我潜能,修炼职业品格[6](P6-8)。(五)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加强自我教育就是对自我成长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会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好平台。学生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社团活动,把学生们组织到一起,在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合作意识、配合学校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通过社团联合会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个体学生带入到群体之中,通过活动开展来培养学生热爱专业、服务群众、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或多或少存在不诚信行为。本文拟从制度层面、道德角度分析产生这种不诚信行为的原因,从道德层面和法律角度探讨构建有效抑制就业市场中不诚信行为发生的诚信制度体系,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效监督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健康发展
诚信分为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在法律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道德_J的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道德诚信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法律上的诚信表现在对就业管理制度的遵守与执行,这些制度包括国家制定的、地方政府制定的、还有各个高校制定的。道德上的诚信表现在就业市场三方言语的真实程度,即向他人发出的信息是否真实,还包括三方是否恪守诺言、履行义务。基于以上理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诚信归因就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道德监督的不力。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也基于以上两个层面来要求,一是从法律制度层面,通过制度来硬性规范就业市场。二是从道德角度来要求,通过软环境来约束就业市场。文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指以学校为中介的就业市场,它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是全国就业市场的特殊部分,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客体,校方只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中介。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不诚信现象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经常发生,这些不诚信现象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校方)进行归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就业主体的不诚信现象
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想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找到一份称t2,如意的工作,致使不诚信现象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方面:(1)“一女多嫁’’式签订就业协议。目前,每年都有毕业生采取一些违反就业市场“游戏规则”的做法,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定就业协议,最后毕业时才挑出一个自己最满意的用人单位就业。(2)不真实的毕业生就业材料。有的毕业生在自荐材料中把自己的某些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方面写得淋漓尽致,缺点却一字不提,甚至有的材料造假,如各种假证书、假材料充斥其中,导致用人单位无法真实全面地了解毕业生。(3)“瞒天过海”签汀就业协议。如有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毕业证书,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没有主动向用人单位通报,违背了就业市场的诚信原则。
(二)用人单位的不诚信现象
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责任和义务向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用人岗位要求,履行就业合同的基本内容。但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也时有违约现象发生,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有意宣传不当造成的违约,有的用人单位在宣传时多讲优势和长处,少讲或不讲劣势和不足,有的甚至许诺不切实际的优惠待遇,引导毕业生走入误区;有的用人单位由于主管领导发生变动,位用人政策随之变化,单位不再承担对就业协议的违约责任。用人单位片面强诟J用人自,忽视了毕业生就业权利保障,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就业主体的合法权益。
(三)校方中介不诚信现象
校方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起着中介的作用。应该履行管理、监督的职责,保证学生和用人单位材料的真实性。但有些学校为提高学校就业率,为毕业生大开方便之,如推荐表的内容(毕、I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相关环节把关不严,在没有严格核查的情况下就盖章,不能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情况,有的内容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使用人单位不能获取真实的信息..再如推荐表原件每位毕业生只应有一份,但有的学校却控制不力,致使有的毕业生持有多份推荐表,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混乱。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归因
以上二三方面不诚信现象,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同程度存在,并且有蔓延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毕业生就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地位逐步回归。计划经济时代,是以客体(用人单位)与中介(校方)为主,毕业生只是被动接受由校方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合同,而校方更多地充当了就业市场的主体,取代了毕业生的主置,行使了本应该属于毕业生的权力。现在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地位逐步回归,逐渐改变过去本末颠倒的机制.主体由原来的校方逐渐转变为毕业生本人,实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的职能逐渐得到矫正。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的签订由校方代劳,一切由校方安排,毕业生本人完全失去或部分失去这一方面的权利,毕业生不可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余地;同时,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知情权也严重丧失,他们无法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当然也无需知道,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知情权被无端地委托给校方或主管毕业分配的老师。而现在,毕业生的自逐渐增强,对朋人单位的面试、应聘、签合同的整个过程,都是毕业生自己在亲自操作,而校方过去的许多职能逐步转移给毕业生,校方只是行使中介的职能,如就业信息的汇总、公布,对毕业生的就业培训,对毕业生就业行为的监督等等,实现了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方职能矫正。最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政策、法则逐步完善,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学毕业生就业正从国家汁划分配逐步向自主择业转轨,从“计划调节”到“供需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是社会主义『“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体制发展的必然趋势原来由国家作为计划主体来宏观调控毕业生的就业,毕业生分配工作遵守的是国家的政策,遵守国家政策为第一准则。在现阶段,“双向选择”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双向选择”以市场调节为基本手段,通过市场来调节毕业生的就业,遵守市场规律是第一准则。
在就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旧的就业制度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还起到一定的作用,而新的就业制度还没有完全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行完善,使得毕业生、用人单f电、校方及家长的就业观念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没有及时制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政策、制度,对毕业生就业给予引导,使就业市场的三方在一定时期还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整个就业市场短时紊乱,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
同时,在社会转型时期,还没有形成适应现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监督机制。在整个毕业生就业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的不诚信情况、不诚信问题,不仅需要法律制度的制约,更离不开道德的约束。但目前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没有形成完全主导的道德价值取向,毕业生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而复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价值评判标准的二元性或多元性,即毕业生对自身或他人的任何一种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多种价值观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依据。这样,执行着双重或多元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使得通过道德手段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监督相对乏力。加之,目前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诚信行为缺少一种道德批评的环境,无法通过强有力的道德谴责,避免或尽量减少这种不诚信现象的发生。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体系
(一)建立就业诚信规范,明晰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权利和义务
要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制度,促进就业市场的有序管理,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我们必须明晰、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的权利与义务。
毕业生应该拥有的权利:(1)知情权: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2)签订合同权:与用人单位签定合同的权利。(3)索取权:有权向校方索取本人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
毕业生应尽的义务:(1)必须向用人单位提供真实的材料,诸如成绩单、就业协议书、各种荣誉证书、国家考试证书等。(2)只与一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一旦签订就业协议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3)对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发生的有违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校方。
用人单位应该拥有的权利:(1)知情权:首先,对校方在毕业生学习、教育、管理方面的基本了解;其次,对毕业生本人提供的资料、在校表现情况的全面了解;最后,对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2)签订合同权:与毕业生签定合同的权利。(3)索取权:有权向校方索取毕业生的与就业有关的资料如就业协议书、成绩单等。
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1)必须如实地反映该单位的基本情况、聘用条件、岗位待遇。(2)签订就业协议后必须严格履行协议内容,不得随意更改协议内容或不履行。(3)在签订协议与到用人单位报到这一时间段发生的有违协议的事情,要及时通知毕业生或校方。
校方拥有的权利:(1)知情权:一方面,对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单位聘用条件、就业岗位、岗位待遇、就业合同条款的了解;另一方面,对毕业生所签协议、去向的了解。(2)监督权: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具有监督的权力,对违反就业法规,就业制度的行为进行追究,对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行教育;督促用人单位践履协议。校方应尽的义务:(1)服务的义务:一方面,必须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就业材料,如成绩单、毕业鉴定等;另一方面,必须向用人单位如实介绍毕业生在校情况,公正地做出评价。(2)监督的义务:对毕业生所提供的与校方有关的材料提供审核、鉴定,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行为进行跟进监督。(3)协调的义务: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争执时,校方具有协调的责任。
(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制度,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
要使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正常有序地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制定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毕业生就业法、牛业生权益保护法等,才能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常发展。通过立法明晰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各自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三方应遵守的规则,保障用人单1=、}=自主选人,毕业生自主择业得以顺利进行。通过立法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明确合同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而校方仅仅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一旦签订就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都有责任执行,不能有过多的随意性。如果解除就业协议,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须由一方提出建议,说明理由,承担有关责任,另一方同意解除协议,报主管部门批准。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监督机制,促使诚信制度的有效实施
一职业道德的含义与作用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2]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就业市场的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的不断增长与市场的高质量要求,造就着就业形势不断严峻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得“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3]职业道德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是确保其作为职业人在自身岗位上不断认识自己,超越自己并创造自身价值的重要因素。它对大学生以后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为社会营造稳定有序的工作氛围,有效调节整个社会职业活动中的各种矛盾,让就业关系更加融洽;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能够有利于促进就业环境良好循环,使得各类人才各尽所用。再者,当前存在着大学生频繁“跳槽”现象,而且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职业道德缺失或是大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关。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频繁换工作,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同时仍然还没有认识到自己职业道德方面出现了问题或是总是以一些诸如不喜欢这份工作或那份工作、我要换工作谁管得着等这样的借口来作为“跳槽”的理由以掩盖自己职业道德出现的问题。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对其职业道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二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不受重视,观念陈旧
当前,高校教育中还没有专门开设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但有关职业教育内容一般被穿插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课程,以及一些专业课内容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以及实践性。大多数人认为大学里应该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德育教育为辅。这便使得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人员经费投入不足,教师培训欠缺、知识更新缓慢。甚至有人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就业上岗后由用人部门培养,职业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习惯在实践工作中养成提高。甚至有人认为职业道德观念属于德育的范畴,职业道德教育仅仅是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能够记住这些职业道德规范内容就可以了。随着第三产业的崛起,对各行业职业细分更加具体,对职业道德有更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观念显然和当今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显得陈旧落后。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落后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上主要倾向于一般社会道德内容,如爱岗敬业、忠于职守、诚实守信等内容,缺乏与专业结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但我们知道,职业道德具有适用范围的有限性。每种职业都担负着一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各种职业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同时,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里缺乏针对行业、针对性别、针对职业等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只掌握大方向的职业道德规范后,对自己从事的具体职业道德规范不了解。
(三)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多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学习灌输的状态。很多职业道德教育都是通过一些书面形式的理论讲解,并没有直观的表现性。忽略了学生在实践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容易存在一定抵触心理,觉得这只是老师口中的教条理论,没有现实性可言。学生听听就过去了,并没有对他们形成一定感召力和约束力。
(四)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考核评价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考核最主要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理论考试,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一种是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就某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二种形式虽然可以考查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的态度、情感、认知。但是总体来说,这样的考核方式更多的是针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实践的考核。对于有很强实践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大的不足。
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观念
要认识到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职业道德具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由于职业具有不断发展和世代延续的特征,不仅其技术世代延续,其管理员工的方法、与服务对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历史继承性。同时职业道德兼有强烈的纪律性。通常以制度、章程、条例的形式表达。大学有责任有义务将这一传统传递给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让他们在认知上、心理上做好充分准备。大学毕业生作为新一代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程度。高校,作为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聚集地,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理应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首要任务。
(二)更新当前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考核方法
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陈旧,与实践脱节这一矛盾,应该尽快更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注重时效性、针对性,将社会职业道德的最新内容尽快反映在教学内容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需要在遵循大方向的职业道德准则下,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群体进行具体的针对性教育,以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对于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实现公选课与专业课的有机集合。除了要有公选课的统一指导外,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理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性,需要专业老师注重专业职业教育的传授,以便让学生更能具体知悉各自专业的职业素养。再者,对于教学方法的改进。要实现知行统一的教学方法,尽可能以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让他们手脑并用,增强实践性教学内容。如利用网络技术、利用实地考察等方法。而对于考核方法的完善,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加强学生对现实案例的分析能力的考核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考核方式,实现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导。
(三)注重大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形成规范的职业行为
最后,除了知识的传授,实践锻炼,教师应该注重从行为习惯上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通过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只有当一种行为和素养形成习惯的时候,这种行为和素养才能具有持久性。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与提高,不是一早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开展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时做好这个教育的前提工作。职前教育,这是对大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就业时就应该做好的教育。大学生入学受教育,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所以,学生在校三至四年时间里,学校就应该从学生刚踏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要引导好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时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进行阶段性的跟踪与考察,并做好信息反馈的档案入库,以便能及时的做出调整和改进。只有这样,注重点滴行为的培养和养成,才能不断实现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完善。
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不管是对于国家的发展、企业的效益还是对与学生个人自身的权益,都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的。但是,这一教育需要全员多方位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防止学生频繁“跳槽”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也是摆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所以,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值得我们去探索。
参考文献
[1]于静.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六成新人三年内跳槽超两次.北京青年报[N],2012-11-12 .
[2][3]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