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贸易专业

贸易专业

时间:2022-06-06 12:5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贸易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贸易专业

第1篇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

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并且是不可忽视的环节[1]。然而,我国各高职院校目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偏弱。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性专业。我国加入WTO后,外贸以及协作企业(外运、对外保险、海关等)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更高。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毕业后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具有明显的择业优势?本文试从实践教学角度来研究如何培养高职国际贸易专业高技能人才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概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

(1)课程性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

(2)集中性实践教学(或称综合性实践教学)是指需要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论文)等。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该课程讲授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为今后从事外贸及相关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2]。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各国都在本国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了教学改革,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普遍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法国非常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完善,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应用性极强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1)从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看,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那些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到,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其重理论轻实践之程度可见一斑。

(2)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3)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从事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仅以科研成果的多寡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则往往不在考核之列。

2.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

以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处理外贸业务。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所以实践能力提高得较慢。同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交易磋商与制单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解决整个贸易流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制单也只是根据已给定的信用证填制提单等相关单据,对如何开立信用证则讲解甚少。这些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

3.校内实训室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院校由于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诸如生物、化工、信息等专业实训室建设要远比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4.学生的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不到位,部分毕业生虽经过公司的培训,但仍难以胜任公司的岗位,最后不得不转行。毫无疑问,这既没有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原有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制订。此外,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2.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本科雷同,只不过稍作精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调整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制过渡到两年制后就更为突出。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建设实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与社会上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商务师、物流员等资格证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为这些证书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立实训基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并为一些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训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在积极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3],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作场所,比如参观保税区、港口等,看集装箱、堆厂、港口、铅封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操作和掌握的自信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4]

4.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职业学院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的产物,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将那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能人”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外贸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很大,学校应给予一线教师以足够的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才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3篇

论文提要:国际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是许多本科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本文在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该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

一、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校内实践教学

1、实验室外贸模拟软件操作。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在校内实验室主要通过外贸模拟软件结合专业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普遍使用的是出口模拟操作系统(简称TMT)和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世格软件)等。这些外贸模拟软件都是以一笔完整的出口贸易操作为主导,依托模拟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扮演不同当事人,亲身体验一笔出口贸易的全过程。出口模拟操作系统((TMT系统)主要是由学生扮演出口商,指导老师扮演进口商,学生通过查看老师每次发送的操作要求,进行有目的的操作训练;SimTrade的主要角色划分为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学生登录系统后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模拟环境中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主动完成工作。

从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上,一般分为课内实践或单独设课。课内实践是以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老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室运用外贸模拟软件相对应地进行综合性和验证性的实践操作。单独设课的实践教学通常是利用一周或二周内相对固定的课时,学生在实验室集中进行实训,通过老师精讲、指导,学生多做,让每个学生在外贸模拟软件进出口业务流程中轮流扮演不同的业务角色,相互协作,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

2、课堂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实践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老师通过收集最新的与外贸业务相关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将案例所涵盖的外贸知识理解透彻。一些有过外贸从业经验的老师可以把自己在外贸业务中发生的真实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例如,有过单证员工作经验的老师,可以用真实的外贸单证作为案例蓝本,从信用证收证初审、收单和制单的初审与制作、交单、单据结算的全过程执行和跟踪等各方面,让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养成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掌握审证、制单过程中的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单证的质量及各项条款的正确性。

3,聘请相关人员参加实践教学。通过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老师、外贸企业、银行结汇部门、海关、商检等机构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学校老师全程辅导、管理的形式,能够拉近学生与国际贸易相关职能部门的距离,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例去帮助学生解决平时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外贸行业动态。

(二)校外实习基地现场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场所和功能缺陷的有效补充,能够提供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零距离”接触到外贸公司、生产型外贸企业、货代、港口、海关等重要场所,加深学生对外贸的认识。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港口现场参观,可以直观地了解到集装箱的类型、尺寸及集装箱船的结构,对集装箱堆场的运营管理、码头的业务流程有了具体认识,现场了解到叉车作业、箱装货、托盘货等不同类型货物的港口装卸方法和规则,把抽象的专业知识变得形象而具体。

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一)实验室模拟实践存在的缺陷。一是实验室模拟实践的课时设置偏少。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例,10个课时每个学生仅能扮演5个相关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中的一个,完整地完成一笔交易时间都很紧张;交易过程中出口商的角色任务最重,供应商和银行的角色任务相对较少,每个学生训练的内容、强度都不同,要让每个学生把5个角色都做一遍,至少需要30个课时以上;二是外贸软件操作多为案例式,重视单证的制作和流转过程,而忽视了国际贸易往来中最重要的商品交易和人际交往。外贸商品被抽象化,只有象征性的几张图片和一些简单的描述,并不能展现实际国际贸易中商品的重要作用,只有对外贸商品的各项参数、生产工艺流程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有实力和信心去对外销售该类商品。人际交往,在软件中是通过邮件的形式体现的,这也仅仅是真正外贸工作中的一种沟通方式,对于面对面的询价、英语听说写的锻炼,都较少涉及。

(二)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欠缺。教师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但目前在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大多是从学校入学校,缺少国际贸易方面的实际工作经历,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设计及实训指导能力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校外实习基地作用的局限。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但由于企业需要考虑自身利益,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同时,受实习经费所限,实习基地大部分就在学校附近,过于集中的实习给这些企业造成的压力也比较大。而校外实习基地一般只停留在表面的参观,真正能参与动手实践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一些外贸企业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出于外贸企业自身的商业保密或不愿新手失误造成损失,也不会将核心的业务或单证交给学生去做,使学生不能接触到实际业务,有时甚至只能被随机地分到一些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生产流水线上。

三、加强与改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国际贸易专业校内实验室建设。一是注重模拟软件质量。根据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与变化,不断充实完善内容,更新知识,使学生了解国贸新信息、新动态,掌握与实际相符的操作技能;二是要加强仿真场景型实验室建设。如,建立产品展示厅,让学生通过商品的推广或客户的开发,了解商品知识,真实体验外贸交易过程;三是通过增加实验室开放时间,使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进行模拟软件的实践操作,以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

(二)加强“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建立教师实践学习制度。定期选派国贸专业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进修,学习兄弟院校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取长补短;二是要有计划地安排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等实际业务部门进行调研、实习或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报考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四是引进具有业务实践背景的国贸专业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五是聘请外贸企业中的业务骨干担任兼职实践教学教师。通过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比率,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第4篇

    一、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是由高职学生特点决定的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大都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这一包括两次飞跃。实现两次飞跃除了需要学生自身素质和努力外,教育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要求学生全面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二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要求学生初步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多种能力。显然,第二次飞跃更重要,它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从客观上决定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必须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而且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也为完成上述任务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就业方向明了,学习目的明确,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力,又有明确的定向学习意识。第二,学生追求知识的实用性,不仅要求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求加强实践环节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以上这些都是搞好教学的有利条件。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和学生特点决定了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必须坚持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并且适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流式等双向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集这几种教学方法于一身,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管理人才的重要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措施

    案例教学法又称实例教学法(案例一词来自英语Case,故也称实例),是美国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收集、筛选、整理并形成客观书面描述的典型案(事)例作为教学材料,供学生思考、分析、决策的一种教学方法。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把案例教学法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获得了很大成功。课堂教学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我们在这方面有较强实力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任务,却是一个新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课堂教学只能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两者很难在课堂上得到高度统一。近几年,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了社会实践环节,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然而,仅通过有限的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许多问题。由于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培养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因而在较短时间内很难使所学知识在实践中一一对应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很难使所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都得以深化,很难使学生诸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摸索与探讨,并且参考国外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法,在目前不可能频繁进行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案例教学法则是弥补社会实践不足,把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融会贯通的较好方法。它把“社会”浓缩于学校,使学生在学习的不同阶段都有一个训练机会,为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从事实际工作架起了一座桥梁。

    三、案例教学法特点和作用

    案例本身除了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模拟性和给人印象深刻等优点外,还有以下显着特点和作用。

    1.案例教学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实践观点是的基本观点。由于知识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因而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对传统教学法在传授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积极作用应予肯定,但它把学生置于被动听讲的地位,对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十分不利。虽然传授知识是获取智能的重要途径,是必要的,但仅靠传授、记忆获得的知识,只是一种过去的知识、已知的知识、刻板的知识、静止的知识;只有经过思考和劳动汗水浇灌得出来的知识,才是学得最真实、最扎实、最活泼的知识。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详细阅读案例,了解企业情况,可以在较为真实的条件下评判是非。特别是对较为复杂的分析性案例,有意放入适量的枝梢末节,甚至加以渲染,把实质性的问题隐藏起来,引发学生在思考、认识、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深入钻研问题,并启发学生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小中见大,寻根究源,进而找出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以便根治。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钻研、巩固、运用所学知识,而且有利于锻炼、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系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大胆地把案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积极认真准备,然后让自己的方案接受检验,从辩论中辨别优劣。这样,随着讨论发言的深入,学生仿佛置身于企业运筹帷幄之中,从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不在其位试谋其政”的机会,使学生把学习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学习便会有压力、有动力、有兴趣。

    3.案例教学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是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它特别重视用启发、暗示来调动学生的潜在智能。案例本身虽没有明确的经验可资借鉴,仅为学生掌握一个或几个原理提供素材,但由于可供讨论的余地大,答案多,因而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有利于锻炼学生出谋划策、灵活应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是学生间取长补短的好机会在案例分析发言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发掘出来,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一人讲、众人听的单向信息传递形式,成为多角度的多维交流。不同见解之间的争辩,不同思想之间的交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扩展视野,而且可以从别人发言中吸取有益营养,是学生间取长补短的好机会。

    5.案例教学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好手段案例只给情况,不给答案,通过情节安排进行暗示,引而不发,逼着学生在复杂的情况下权衡利弊,“辨证施治”,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智慧的综合考核。因此,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而且可以作为一种考试方法而改变过去单纯笔试定成绩的局限。

    四、案例教学法的初步尝试及存在问题

第5篇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

1.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人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

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第6篇

[关键词]技能竞赛;国际贸易;教学实践

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其中国际贸易专业是以培养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人才为主,毕业生具备企业要求的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性思维和一定的实践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学院对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视。目前,学院已建立了国贸实验室等相关硬件设施,但实验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依附理论课的内容来设置,相对较程式化,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学

作者简介: 徐辉(1975-),男,哈尔滨金融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国际贸易。

李长华(1978-),女,哈尔滨金融学院商务英语系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语言语用学。

基金项目: 全国商科教育学科竞赛(技能竞赛)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

习的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与实际相结合。2010年学院首次选派学生参加了全国商科院校大赛国贸专业竞赛,学生通过自主设计竞赛作品,提高了理论学习水平和创新实验能力,第一次参赛就取得了本科组三等奖、专科组二等奖的佳绩,对学院国贸专业建设产生了积极而重要影响。

一、国贸专业技能竞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我国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社会活动,竞赛的内容紧扣当前高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某一专业内容与多专业内容的结合,专业竞赛不仅激发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能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国贸专业技能竞赛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发展

竞赛不仅能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对高校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了教学开发的多元化。国贸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课程多,并鼓励新技术的应用,这不仅是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检验。大学生的专业竞赛是生动的教学实例,比枯燥的课堂教育理论更具说服力,让教师和学生都自觉地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观念,使其成为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和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竞赛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动员和组织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同时,竞赛辅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采取高年级学生带低年级学生的方式形成梯队,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实验,调动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可见大学生学科竞赛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扮演着先行者的重要角色,是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三、国贸专业技能竞赛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

国贸专业技能大赛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活动,不但考核学生的竞技水平、学校的教学质量,也考核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所以,技能大赛推动了学校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使高校完善师资队伍,优化教师结构。一是专职和兼职教师并行发展。专职教师要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训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回校后把在企业搜集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同时,院校应利用校企合作基地的优势聘请企业业务骨干作为学生毕业实习或者专业顶岗实习的兼职教师。二是支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考取或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职称资格,同时强化实践培训,要求教师根据取得的职业资格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四、国贸专业技能竞赛深化了校企合作

作为教师,参与竞赛的辅导工作,会切身体会到与企业合作的重要性——在与企业合作中不仅要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还应以企业人的角度,把参加专业竞赛当做一次真正的“实战”。对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学生自身职业意识都是非常有益的。高校可利用技能大赛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对技能大赛的支持,并以此作为深化校企合作的契机和突破口,切实加强和企业(行业)的联系,建立良好型的校企合作关系,让专业竞赛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助推器。通过组织比赛,了解企业需求,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

五、国贸专业技能竞赛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

举办技能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因此,专业技能竞赛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不但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状况,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高校为参加竞赛活动,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选派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调整理论课课时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专业课实验部分及实训环节的学时;同时,针对实训设备陈旧、实验室教室紧张等实践环节教学资源短缺的情况,要加大经费投入来购置实践教学的基础设备,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硬件基础条件。哈尔滨金融学院目前有报关软件和世格软件,这为学生的校内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所以,在此基础上该学院要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全力推进课程改革,以达到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教学目标。此外,还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企业真实项目作为选修课引进课堂,以增加学生对实际操作的认识和熟悉度。

六、国贸专业技能竞赛丰富了教学手段与方法

传统的国际贸易等课程虽然普遍采用案例和情景教学法,但终究是纸上谈兵,学生无法真正深入其中而获得切身的感受。而技能大赛通过对真实企业贸易环境的“真刀实枪”模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授课,有助于学生对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有更真实的体验与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技能,增强实践的能力。同时可以实现教学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以教学设计与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这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与形成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学效率与降低教学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创新。

七、 国贸专业技能竞赛完善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全国商科学校国贸技能大赛的开展有利于高等院校以技术标准和专业素质为基础完善国际贸易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从国贸大赛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评委的构成看,国贸技能大赛综合考核了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的能力状态,其考核标准是在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的评价体系,因此对改革课程评价标准具有参考借鉴价值。高等院校需认真搜集研究、领会大赛的评分机制及考核标准,在教学中将大赛评分机制、检验标准融进课程评价之中。学生除必修课程外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职业规划,参与一些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可以多方位发掘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再通过考核合格后还可获得相应的学分。此外,国贸专业的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获得学分奖励,在各种省部级或全国性的技能竞赛中获得荣誉也可以根据获奖的等级得到相应的学分奖励,这样就给参赛学生提供极大的选择空间,在保证评价公平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使他们的个性优势得到发挥,使国贸技能大赛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大赛对国际贸易教学产生很大影响,国际贸易竞赛不仅是高校学生展示自己专业技能的平台,也是实现高校与行业企业加强联系的纽带与桥梁,是推动国际贸易教学实践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动力。高等院校要把握好竞赛的契机,不断深化和完善国贸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符合外贸行业和社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明道.利用技能大赛推动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教研,2011(3).

[2]王莉芳.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新议[J].石油教育,2008(8).

[3]钱大庆.反思职业技能大赛作用,重构职校实践教学体系[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第7篇

您好!

我是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的一名应届本科毕业生,主修国际经济与贸易。

97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在这四年里,我学习努力,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在课余,我研读了各种报纸、书籍,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尤其是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未来的走向,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步入大学校门伊始,我就问自己:到底怎么做才能更加完善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以,我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如文艺方面,我多次编排舞蹈,参加演出,成为大学生艺术团的文艺骨干;体育方面,我多次参加运动会并取得名次。另外,我还积极参加辩论会、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等多种活动。

大学生活即将告一段落,在这里,我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真正做到了:

有知识又有文化

有学历又有能力

讲形象又讲修养

会做事更会做人

我相信:

有选择的选择——你

有选择的选择——我

第8篇

 

20世纪后半期,全球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标准国际贸易理论将这种增长的原因归结为世界范围内关税的普遍削减,但如yi(2003)指出的,这一观点无法解释两个现象:第一,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关税下降了11%,而世界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上升了3.4倍,如果以关税降低来解释世界贸易增长,则意味着贸易对关税的反应弹性大约为20,这显然大大超过标准贸易模型对该弹性的判断;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关税的削减幅度要大于这之后的时期,而前一时期贸易增长的幅度却比后一时期小,事实上,80年代中期以后贸易对关税的反应弹性急剧上升,这一弹性呈现的非线性特征也与标准贸易模型不相符。ishii和yi(1997)、hummels等(1998,2001)、yi(2003)等认为,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存在是回答上述难题的关键,能够很好地对世界贸易的增长作出解释。

 

国际垂直专业化是指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为不同的生产阶段,散布于多个国家(地区)进行,并以跨国界的垂直贸易链相互连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建立在此基础上贸易的快速发展,被认为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区别于。19世纪晚期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明显特征。这一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近年来在此领域涌现的大量研究文献,使标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范围与内容得到拓展。

国际贸易理论从广义上讲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与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从狭义上讲仅指纯理论。概括而言,国际贸易纯理论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贸易的起因,当然在解释贸易起因的同时亦会涉及到贸易的形态或模式,即对贸易流向、结构等的分析;二是贸易的经济影响,这其中又包含贸易利益与收入分配两个方面,前者考察贸易参加国总体国民福利的变化,后者分析贸易对一国内部不同部门与要素报酬的影响。国际贸易政策理论则研究贸易政策制定的依据、贸易政策工具及其效应等问题。本文论述国际垂直专业化对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主要涉及狭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即纯理论方面。

二、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这种生产环节跨国界垂直分布现象,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有学者注意到,balassa(1967)可能是最早发明“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这一名词的,而findlay(1978)也是较早使用这一术语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理论界的普遍关注,近年来对该问题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成为国际经济学等学科领域值得注意的动向。学者们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并通过量化方法说明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度量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与趋势的主要方法包括应用投人—产出表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比重或进口中间投入占总产出、总投入的比重,以及使用中间品贸易、加工贸易等国际贸易统计数据间接说明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情况。其中较好的方法是hummels等(2001)建立的vs(vertical specialization)指标,即计算出口中包含的进口中间投入价值(vs值)及其占总出口的比重(vs比重)。hunnmels等(2001)计算了10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和4个新兴市场经济体的vs比重,并对整个世界的vs比重作了推算。如图1所示,他们的计算结果表明,近几十年来建立在垂直专业化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1990年他们考察的14个国家(和地区)的vs比重达到21.1%,与1970年相比增长了近30%,1995年达到22.2%,与1970年相比增长了近35%;1990年世界总体的vs比重为21.2%,较1970年增长了约33%,1995年则达到22.7%,较1970年增长了约43%。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技术进步、运输与通讯成本降低、贸易自由化等因素。技术进步使生产过程能够分割为不同的阶段,而运输与通讯的发展便利了生产环节分配到不同的国家。关税等贸易壁垒的削减则极大地促进了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及整个世界贸易的增长,因为垂直专业化涉及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等多次跨越国界,当世界平均关税水平降低时,散布在垂直贸易链上的不同环节均能享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利益,使贸易对关税的反应弹性大大提高。并且,如果关税水平较高时不存在垂直专业化,而当关税下调到某个临界值以下时垂直专业化出现,关税削减就会产生较之临界值1;22:更大的贸易增长效果,这样贸易对关税削减的反应就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这正解释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与之后国际贸易对关税不同反应弹性的实际情况。

三、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的起因与模式

在解释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起因与模式的过程中,标准贸易理论主要在两方面得到了拓展:第一,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对象由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标准理论中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划分,扩展为产品间分工与产品内分工的划分;第二,一些学者将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概念纳入贸易模型,出现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一)从产品间分工到产品内分工

按照标准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起因的解释,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前提下,解释产业间贸易;另一部分是“新贸易理论”,建立在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解释产业内贸易。但是,无论是产业间贸易理论还是产业内贸易理论,都暗含着一个前提假定,即作为分工和贸易对象的产品,其全部生产过程在某一国家或经济体内部进行。换言之,主流贸易理论以产品作为基本分工对象,而产品的生产过程被假定为不可分割的。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出现和发展,意味着国际分工对象从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产品的生产过程分割为多个生产环节,形成了一个价值增值链条,并在跨国界的不同区位进行分布。与此相适应,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也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下,考虑的就不只是特定国家在什么样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在特定产品生产过程的哪个或哪些生产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在新贸易理论框架下也同样,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国际分工不只停留在产品层面,通过将具有不同有效规模的生产阶段加以分离并安排到不同的空间场合进行生产,同样可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的。ishii和yi(1997)、卢锋(2004)等认为,与标准贸易理论对贸易起因的解释相类似,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只是这种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需要深入到工序层面来考察。

下面以比较优势理论为例,说明国际垂直专业化如何使贸易理论的研究由产品间分工扩展到产品内分工。考虑一个2×2×2的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即两个国家——资本相对丰裕的a国与劳动相对丰裕的b国,两种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x与劳动密集型产品y,两种要素——资本(k)与劳动(l)。在图2中,aa′与bb′分别表示a、b两国两条等值的等成本线,aa′与bb′的斜率差异反映了两国要素价格的差异,a国劳动相对资本价格较高,b国劳动相对资本价格较低。通过aa′与bb′交点的射线os具有国际分工临界线的经济含义,生产扩张线斜率大于os斜率的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密集度高于os线代表的资本投入密集度,应当由资本丰裕的a国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生产扩张线斜率小于os斜率的产品,生产中资本投入密集度低于os线代表的资本投入密集度,应当由劳动丰裕的b国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在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对象是最终产品x、y,按照赫克歇尔—奥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em),a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x,b国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y。图2中x0、y0分别为x、y两种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显然,a国生产单位价值x产品的成本要低于b国,因为按照b国现行的要素价格,表示其生产单位价值x产品成本的等成本线一定位于bb′的上方;同样,b国生产单位价值y产品的成本低于a国。ox(通过x0与aa′的切点)与oy(通过y0与bb′的切点)分别为x与y的生产扩张线,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的两侧。

现在考虑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以x产品为例,假定x的生产可以分割为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1阶段与资本投入比较密集的x2阶段,两个阶段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别由生产扩张线ox1、ox2表示。x产品的总要素密集度为x1、x2两个生产阶段要素密集度的加权平均,生产扩张线ox上单位价值x产品的实际生产点,可以利用对x1、x2两个生产阶段矢量加总的原理来确定。如图2所示,假定x1阶段的生产扩张线ox1位于国际分工临界线os以下,这就意味着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1阶段应该转移到b国进行生产,这种分工可以带来成本的节约。在这个例子中,国际分工与贸易仍然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但是,分工的对象由不同的产品扩展到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

(二)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相结合的分析框架

除了从标准贸易理论出发解释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发生及其模式,还有一些学者将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贸易模型,将贸易与企业组织模式选择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国际垂直专业化研究领域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实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垂直型国际直接投资,在一体化企业内部完成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并进行企业内贸易;二是进行国际外包,而国际外包又包括通过契约从其他企业获得某种特定投入以及通过现货市场交易购买某种普通投入。”将产业组织理论与贸易理论结合起来的分析框架,主要是应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权、交易成本、激励系统、委托等有关企业边界的理论,对企业在外包与一体化之间的组织模式选择,或者对契约外包与普通外包之间的选择等问题作出解释,特别是分析企业选择契约外包而不是在一体化企业内部进行生产和贸易的理由。例如,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企业的边界依据交易成本最小化的原则来确定,而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生产有利于消除企业间通过契约进行交易的成本;但另一方面,建立在国际直接投资基础上的垂直一体化需要较高的固定投入,外包却可以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因此企业必须在外包带来的生产成本节约和外包契约不完全性引致的交易成本之间作出权衡。

在探索不完全契约下国际外包发生条件的过程中,研究方法上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将契约模型并人标准的一般均衡贸易模型,特别是要素禀赋理论模型以及建立在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基础上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与此同时,影响国际垂直专业化形式的多种因素被提出。例如,grossman和helpman(2005)指出了市场厚度的重要性,市场厚度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当市场越“厚”,即市场上中间投入的生产者或供给者数量越多时,一个独立的最终产品生产企业越容易找到适当的特定投入生产企业,因而企业内部垂直一体化相对于外包交易成本较低的优势被减弱,企业间的交易更具吸引力。再如,antrs(2003)认为,垂直专业化贸易的模式与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以及中间投入的要素密集度有关,并预测一个国家通过企业内贸易进口中间投入的比例是出口国资本-劳动比的增函数。又如,antrs和helpman(2004)指出,企业不同的产权结构和中间投入生产区位的选择与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密切相关,并分析了行业内企业生产率分布状况与行业间特性差异对企业组织模式的影响。

四、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的经济影响

有关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大量文献,除了研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基础与动因,还分析了其经济效应。在贸易利益方面,与标准贸易模型相比,由于垂直专业化将国际分工的对象由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因而使贸易利益的范围扩大,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国家有可能达到更高的福利水平。而在收入分配方面,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型在引入产品内分工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一国内部资本与劳动之间、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报酬的相对变化,以及国家间要素价格差异的变动趋势,其结论较之标准贸易理论更为丰富,更具有不确定性。

(一)对总体国民福利的影响

与标准贸易理论相类似,在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型中,一般情况下,自由贸易可以带来国民福利的提高。并且,如jones和kierzkowski(1998,2001b)等指出的,与不存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国际贸易模型相比,垂直专业化扩展了贸易利益的范围。国际分工的细化与程度的加深使得那些在某种产品特定环节生产上具有优势的国家也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利,而且可能使原本就从最终产品贸易中获利的国家福利进一步提高。

以图2的情况为例,考虑资本丰裕的a国将x产品生产中劳动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xi阶段转移到b国进行的情况。图3反映了当国际分工由产品间扩展到产品内时a国的福利变化,其中两个坐标轴分别表示资本密集型产品x与劳动密集型产品y这两种最终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在不存在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为tt′,自由贸易下的国际比价为pw,a国在q点生产,在c点消费,相应的效用水平由无差异曲线u表示,a国出口x换取y。当a国将x生产中的x1阶段转移到b国时,如上文所述,这种分工符合比较利益原理,可以使x的生产成本下降,与此相适应,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将外移为了tt″。假定国际比价不变,a国的生产点移到q′点,消费点移到c′点,x的产量上升,y的产量下降,a国达到了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国民福利比不存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情况下提高了。

当然,国际垂直专业化扩大贸易利益是一种可能性,是一般性的结论。像在标准贸易理论模型中一样,即使在自由贸易下,贸易参加国的福利也有可能恶化。例如,deardorff(1998a)、jones和kierzkowski(2001b)等指出,如果在发生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后,与图3假设不同,国际比价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发生了变化,那么贸易参加国的贸易条件就存在恶化的可能,其国民福利也就有可能降低。

(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在标准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是较为明确的。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通过贸易,一国国内出口品的价格上升,进口品的价格下降。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tolper-samuelson theorem),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收入将提高,另一要素的报酬将下降,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将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与标准贸易模型不同,关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对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分析缺乏简单一致的结论。

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受到了经济发达国家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普遍关注,因为经济发达国家将特定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转移到劳动丰裕的发展中国家,被认为会对经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特别是对非熟练劳动的收入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amdt(1997;1999)、jones和kierzkowski(200la,200lb)、kohler(2003)等的研究表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收入分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具体结果可能依赖于国家的要素禀赋、产出模式、具体的垂直专业化分工情况以及本国在特定生产阶段的要素密集度等因素。

仍以本文图2、图3的模型为例,amdt(1997)在类似的框架下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作了分析,指出工资与就业的变动取决于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国家与行业的性质。具体说,如果像图2、图3所示,资本丰裕的a国将出口部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x的部门)的劳动密集型阶段转移到劳动丰裕的b国,a国的工资水平会下降;但如果发生垂直专业化的不是a国的出口部门,而是其进口竞争部门(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部门),a国的工资水平则会上升。”图4描述了后一种情况。假定进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是y产品部门,同样考虑其生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劳动投入比较密集的y1阶段与资本投入相对比较密集的y2阶段。在不存在垂直专业化的情况下,a国出口x,进口y,国内要素比价为w/r,出口部门与进口竞争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分别为ox与oy。考虑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情况,a国将y生产中劳动投入较为密集的y1阶段转移到b国,国内y的生产只剩下y2阶段,在w/r的要素比价下y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变为oy2。仍然假定发生垂直专业化后商品比价不变,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使y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表现为单位价值等产量线了。内移为y′),这将使y的产量提高,要素价格比也将随之调整。如图4所示,新的均衡要素比价为(w/r)′,相应的等成本线同时与x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x0与移动后的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y′相切。显然,(w/r),线比(w/r)线更陡峭,意味着劳动相对于资本的价格上升,收入分配发生了有利于劳动的变化。当然,这会使两部门的资本-投入比例发生变化,两部门的生产扩张线分别变为ox′与oy2′。

如果将图4中纵轴的资本不仅理解为物质资本,而且也包括人力资本,横轴的劳动则可代表非熟练劳动,那么上述关于劳动与资本之间收入分配的分析,也可以推广到非熟练劳动与熟练劳动之间。不同学者的研究同样表明,从理论上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对非熟练劳动收入的影响,结论是不确定的。

标准贸易理论在考察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时,还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并且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国际间自由流动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以替代要素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这就是所谓的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 price equalization theorem)。在国际垂直专业化贸易模型中,学者们也探讨了垂直专业化能否促进各国要素价格趋同的问题,但结论与标准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相比仍然表现出较强的不确定性,jones和kierzkowski(2001b)认为结果依赖于国家间要素禀赋比例的差异程度,deardorff(1998b)则认为关键在于国际垂直专业化发生后不同生产环节的要素密集度与生产分割前技术的对比。

五、结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最明显和最常被引用的证据。而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贸易的盛行,是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新的显著特征。当特定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为多个环节并散布于不同国家(地区)进行时,国际贸易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家(地区)之间越来越多地就特定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国际分工与交换由产品层面扩展到工序层面。并且,由于垂直专业化涉及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等多次跨越国界,贸易壁垒削减的影响被放大,世界贸易量因此得到了迅速增长。

近年来,对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这些研究的内容与标准国际贸易理论相似,主要集中在分析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生的动因、模式,以及这一现象对国民福利、收入分配的影响等方面。但由于研究对象由产品间分工深入到产品内分工,因此标准贸易理论在研究范围、方法与结论等方面都得到了拓展。

第9篇

1.国际贸易英语专业缺乏统一化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

从调查数据来看,当前的各个高校国际贸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明确的,即以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英语水平与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的教学目的。但是,通过何种方式和标准来考核这个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通过何种手段和途径来衡量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在这两个主要的问题上,目前大多的高校还没有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标准与测试方法,在评测考核方面也是各自为阵,这些因素的存在就造成了国际贸易英语教学中水平不一、良莠不齐的现状。

2.教材使用不统一,导致教学内容层次不齐

对国际贸易英语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教学时大体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选用综合国际贸易英语教材;另一种是选择国际贸易专业课的英语教材。两种办法各有利弊:综合性国际贸易英语教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英语总体词汇量、综合阅读与理解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国际贸易英语实际能力的提高。而用专业性国际贸易英语教材教学则使其变成了一种专业课教学。

3.教学方法较为落后,难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目前,各高校国际贸易英语的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从英语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国际贸易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如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方面的谈判、写作国际贸易文书等能力。结果是,学习多年国际贸易英语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却无法从事相关的工作,难以在国际贸易专业方面与外国同行或客户直接进行对话和交流。

二、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对策思考

1.以加强教学针对性为手段,不断促进专业教学系统化

教育部门要对当前各高校国际贸易英语教学的不系统性与随意性进行改革和调整,从顶层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国际贸易英语教学体系。对于国际贸易英语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使得学生要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并且,即使对于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来说,国际贸易英语的教学也是一件需要很强技巧和能力的事,而国际贸易英语词汇是进一步学习国际贸易英语与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针对国际贸易英语的这一特点,建议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开设综合性专业英语课,设置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基础的英语国际贸易术语,为下一步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大学高年级阶段,可开设不同类型的以实践为主的国际贸易英语课,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国际贸易英语的能力为主,如用英语进行谈判、起草国际贸易函件、开展模拟谈判等。在研究生阶段,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培养目标不同的国际贸易英语课程,如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国际贸易英语专业课,具有高度专业化特色以实际应用为主的国际贸易英语专业课,等等。这样,从本科阶段到研究生阶段,形成一个渐进式的国际贸易英语教学体系,学生可在这个体系内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贸易英语运用能力。

2.加大专业教师培养力度,打造优秀的专业师资队伍

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一是,由精通英语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来承担国际贸易英语教学;二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来承担,但是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可以通过进修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或获取国际贸易方面的相关学位来获取国际贸易英语教学的资格;三是,直接聘请外国国际贸易专业教师或专家参与国际贸易英语教学工作。

3.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英语学习氛围

在国际贸易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型教学中,可以组织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国际贸易方面的英语原著,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入英语的语境中去学习。同时,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国际贸易英语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提高国际贸易英语应用能力的相关课程中,以口语会话和短文写作为主,不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最终,在学生大量的学习、练习和实践操作过程中,使学生的国际贸易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稳健地得到提升。在国际贸易英语口语教学方面,情境教学法应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包括外国在华的国际贸易工作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英语学习环境,营造真实的国际贸易英语应用氛围。

三、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培养模式;综合改革

A

周恩德(1980-),男,讲师,硕士,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负责人。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技术经济及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研究。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湖北省地方高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及保障机制研究”(编号:2011B07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校级专业综合改革”(编号:JX201302)。

近年来,由于受到华尔街金融风暴、欧洲债务危机和国内国贸专业人才严重供大于求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连续几年被第三方教育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列为“红牌警告”专业。为突破就业危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人才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下工夫。

一、实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意义—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

1有利于发挥资源优势,凝练专业办学特色。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该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汽车产业链”为依托,坚持“以汽车贸易为中心、以汽车经济和汽车金融为两翼”的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汽车产业相关资源优势,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作为贸易产品,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外贸操作实务的融会贯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可借助学校所在地十堰市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商用车之都”的契机,充分挖掘十堰市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实习资源;最后,能够凸显本专业的汽车贸易特色。

2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学效果。教师是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者,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实施,为教师凝练研究方向、统筹教学内容提供了契机。依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规划构建汽车贸易、汽车经济和汽车金融三个专业课程组,在分析现有教师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对人员进行整合,结合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逐步形成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学队伍,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3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丰富知识结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需要体现汽车贸易特色,但又不能唯特色而特色,既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又要综合考虑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备性。构建以汽车贸易为主,兼顾汽车经济和汽车金融两个方向的课程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体现差异化人才培养理念,另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分散就业风险。

4有利于扩大专业影响力,打造专业品牌效应。专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既影响生源质量,也影响就业质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在区域内乃至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需要体现教学特色,更需要体现科研特色。目前国内关于汽车贸易的相关研究较多,而汽车金融研究相对较少,几乎没有汽车经济的研究。通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综合改革,在教学上体现汽车贸易特色,在科学研究上凸显汽车经济和汽车金融特色,有利于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形成品牌效应。

5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国民经济重心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汽车产业人才需求向汽车后市场转移,汽车贸易与汽车金融的融合程度与日俱增。同时,我国政府职能也开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各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的岗位中,对学历和经济学基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扩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层次,在人才培养中,需重视研究生和公务员这两个就业领域,而这两个领域都需要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在专业综合改革中,凸显汽车经济特色,可引起学生对经济学的重视,为他们迈向更高层次的就业岗位奠定基础。

6有利于强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实践教学改革是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在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坚持服务汽车产业不动摇,同时也要兼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探讨面向汽车企业、金融机构和面向农村相结合的差异化实践教学体系,既可解决当前面临的实习岗位不足、实习内容单一的问题,同时可充分发挥本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尤其是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

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的内容

遵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创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将围绕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特色教材建设、企业培养环节建设、学业指导等内容展开,具体内容如下:

1构建“以汽车贸易为主体,以汽车经济和汽车金融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围绕汽车贸易、汽车金融和汽车经济构建三个课程体系模块。汽车贸易模块以培养学生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为主,该模块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汽车贸易》《外贸实习平台操作》等课程。汽车金融模块以拓展学生的汽车后市场知识为主,该模块主要包括《汽车金融》《汽车保险与理赔》等,内容涵盖汽车金融、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市场等。汽车经济模块以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对产业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为主,该模块以《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为基础,以《SPSS统计软件应用》《经济分析与预测》等实践课程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分析产业经济尤其是汽车经济问题的能力。围绕各模块的培养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探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教法改革,在兼顾共性的基础上突出特色,使各模块相得益彰。

2围绕“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编写《国际汽车贸易》《汽车金融》《汽车零部件贸易理论与实例分析》等一系列特色教材。特色教学资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目前《国际汽车贸易》教材已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汽车金融》和《汽车零部件贸易理论与实例分析》两本教材已经与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协议。今后将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围绕“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编写其他特色教材,形成特色鲜明、内容精湛的特色教材群。

3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一支“以高职称、高学历教师为先导,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兼顾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围绕核心课程群,凝练教师队伍。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给予宏观指导,围绕专业目标,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人才引进计划。积极支持专业教师参与“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支持专业教师参与各种专业培训,鼓励教师围绕专业建设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到“十二五”末期,基本建成一支协同创新、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国际汽车贸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巩固《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资源网站,优化教学内容,在将《西方经济学》建设为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基础上,争取获得省级立项。同时,以《国际汽车贸易》特色教材为基础,将《国际汽车贸易》建设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5加强企业培养环节建设,实施校外实习“小型化”和“多元化”工程。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在《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课程中尝试了校企联合培养,积累了一些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学生受益面,突破企业接纳能力瓶颈,探讨实施校外实习“小型化”和“多元化”工程。在“小型化”方面,增加3~5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实习基地;在“多元化”方面,增加1~2个金融类实习企业和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习单位。从而有效提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契合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实际工作的密切程度,强化本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尤其是农村经济的职能。

6实施专业教育和学业指导“系统化”工程,编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业指导手册》。将现有的专业教育成果汇编成专业教育手册,内容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解读、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介绍、专业学习方法、外贸从业资格考试、研究生与公务员备考指导、就业解惑、经济与贸易前沿问题等模块展开,按照各学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特点规划专业教育内容,将专业教育常规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7构建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施毕业生与在校生“一帮一”工程。借助网络技术,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友联络平台,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享就业、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成功经验。探讨毕业生与在校生“一帮一”工程建设,成立以校友捐赠为主体的“就业促进基金”,一方面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就业资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奖励在研究生考试、外贸从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

8实施教学管理“标准化”工程。在教学法活动、教学资料管理、教学过程监控等环节构建“标准化作业程序SOP”,编写《教学资料管理办法》《日常教学标准化作业程序》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强化制度约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专业综合改革的技术路线和目标体系构想

根据项目内容的不同,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综合改革分为顶层设计、基础部分、特色部分和品牌建设四大模块,具体技术路线和目标体系如图1和表1所示。

第11篇

1.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课程性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

(1)课程性实践教学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与课程理论学习同步进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课程作业(平时作业、综合练习、模拟考试、大作业)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

(2)集中性实践教学(或称综合性实践教学)是指需要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论文)等。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该课程讲授国际性商品交换的具体运作过程,包括环节、操作方法和技能、应遵循的法律和惯例等行为规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为今后从事外贸及相关工作奠定专业技能基础。

2.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因素[2]。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各国都在本国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了教学改革,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首先掀起了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加快培养科学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运动。这一改革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并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改革浪潮。进入90年代,各国的教学改革仍方兴未艾,普遍强调把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例如法国非常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提出学校必须“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劳动市场”。我国也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手段,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完善,对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应用性极强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来说尤为重要。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1)从学校和专业建设的定位上看,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认为那些具体操作属于低层次的要求,一般中等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培训就能做到,所以未能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重视。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来对待,其重理论轻实践之程度可见一斑。

(2)从课程体系设置上看,有的高职院校设置了较多的理论性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概论、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国际投资等,但像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国际贸易函电、报关实务、国际贸易模拟谈判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3)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校内课堂教学质量和从事科研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仅以科研成果的多寡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否进行实践教学则往往不在考核之列。

2.操作方法与教学内容简单

以往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以模拟实习为主,学生分别作为进口方和出口方,处理外贸业务。通过指导教师的讲解,学生和教师共同处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完成各个交易环节的内容,所以实践能力提高得较慢。同时,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交易磋商与制单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解决整个贸易流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而且制单也只是根据已给定的信用证填制提单等相关单据,对如何开立信用证则讲解甚少。这些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

3.校内实训室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重点院校由于有国家配套资金支持,情况要好于一般非重点院校和民办院校。同时,诸如生物、化工、信息等专业实训室建设要远比金融、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实训室的建设早得多、充分得多,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根本没有配套的实训室,有的甚至连多媒体教学都未能实现。

4.学生的实习机会少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的机会不多,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前根本不清楚具体的国际贸易工作会涉及哪些方面;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外语应用能力不到位,部分毕业生虽经过公司的培训,但仍难以胜任公司的岗位,最后不得不转行。毫无疑问,这既没有满足市场需要,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三、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构想

实践教学是提高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

1.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计划

原有的高职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制订。此外,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要结合国际贸易专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聘请一些长期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专家,共同参与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2.调整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学本科雷同,只不过稍作精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学校的定位,即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来调整课程设置,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学制由三年制过渡到两年制后就更为突出。为了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课程的设置首先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建设实训中心,改善专业实训条件;加强教师(包括理论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应该与社会上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相结合开设相应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外销员、商务师、物流员等资格证考试。教师要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以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因为这些证书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建立实训基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职业技术学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实训基地,并为一些企业“订单式”培养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实训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机会。在积极建立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建立实验室、模拟国际贸易博览会、模拟公司等,以相应的软件作为支撑,通过软件操作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各个环节和整个流程[3],以及实际单据的填写、谈判会涉及和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作能很快上手,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了增加学生对实际业务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工作场所,比如参观保税区、港口等,看集装箱、堆厂、港口、铅封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也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操作和掌握的自信心。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设新型的实训基地,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来完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重要选择[4]

4.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职业学院本身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的的产物,在教学上采取工学交替形式,一年分两个学期,每学期24周,其中12周在学院学习,12周在企业培训,学生熟悉实际生产组织,掌握各种工作岗位的职责,需要时还可顶班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将来的工作岗位有大概的了解,同时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和学生选择职业提供机会与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为此,高职院校应深入企业,将那些既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熟练操作技能的“能人”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培养一批适合本校特点的高水平教师,这是推动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首先要拓宽“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来源,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做法。可采取兼职的办法鼓励社会上从事外贸工作的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这样既充实了教师队伍,又有利于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同时要提高教师待遇,增加教师的科研及进修经费,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锻炼、外出进修,以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教师的压力很大,学校应给予一线教师以足够的重视,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才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6.加强校企合作

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缺少见习和实习基地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难题。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应鼓励高职学院与企业合作[5],鼓励企业资助学校的实验室建设,向学校提供毕业论文选题,指导学生的实习。学校要承担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向企业转让新成果,向企业职工传授新技术发展所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从而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发展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韩常青.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41-142.

[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6,(9):141-142.

[3]蔡珍贵.试析外贸模拟实验在外经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1):246-247.

[4]陈万卷.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20-22.

[5]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105-107.

第12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创新能力;调查分析

目前,大部分浙江省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只不过专业名称稍有不同,如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贸易类(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医药方向)、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设计与贸易类等。招生类型主要有文科、理科、单考单招和五年制转入(3+2)四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中小微企业。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缓1慢的情况下,一方面,很多中小微企业纷纷裁员降低成本以求度过难关。就业难就成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毕业时面临的紧迫任务。另一方面,随着出口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对外经贸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尤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为了切实了解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更好的促进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开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社会调研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是基于企事业单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学生和实际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三维视角进行的。根据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和我们的调查目的,我们设计了3份不同的调查问卷,即高校企事业单位问卷、学生问卷和高校专业教师问卷。企事业单位问卷选取浙江宁波、绍兴、杭州、温州等地区的外经贸企业、事业单位共49家外经贸一起进行调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问卷包括绍兴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2015级毕业生。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师调研主要是到嘉兴、杭州的两所兄弟院校调研。

2.调研方法

三份问卷在编制过程中先参考了相关文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头脑风暴法将已有研究成果重新讨论,加入新的开放式问题,在广泛征求来自高职院校同类专业教师、学生与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基础上,编制形成的相关选项。49家外经贸的企事业单位调查问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电邮方式)和实地访谈两种方式进行。企业所在地覆盖了浙江的几大主要城市。其中我们对绍兴、义乌、海宁和宁波的10家企业进行了实地走访。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调查是通过向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实务专业2009级-2015级的21个毕业班共发出学生问卷500份,其中收回问卷301份,有效问卷235份,有效回收率为60.2%。实际从事教学的专任教师问卷选取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专任教师。访谈对象主要是选取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015级各班的学习委员、相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任课教师及个别企业的经理代表。通过与他们座谈、单独访谈,进一步了解学生、任课教师和企业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和岗位对接情况在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二、调研结果分析

1.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分析

(1)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倾向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问卷调查显示,49.3%的专任教师、51.6%的学生和54.7%的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2.8%的专任教师、35.4%的学生和40.1%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是应用型人才,10.4%的专任教师、8.9%的学生和3.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只有7.5%的专任教师、3.1%的学生和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应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的背景下,深处时代变革的教师、学生和企事业单位,都已经意识到了经济全球化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不仅能够从事一般的经贸岗位工作,而且都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见表1)

(2)课程结构基本合理。对于目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结构,73.5%的专任教师认为基本合理,16.4%的教师人才不太合理;60.4%的学生认为基本合理,20.9%的认为不太合理;51.6%的企事业单位认为基本合理,39.7%的认为不太合理。(见表2)

2.创新能力培养的关注程度

通过对兄弟院校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表示“非常关注”的人数占34.8%,“比较关注”的占47.6%,“关注”的占17.6%,;2005级-2009级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当中有28.1%选择非常关注、50.4%选择比较关注,21.5%选择关注;企事业单位对创新能力培养格外关注,其中35.7%选择非常关注,40.5%选择比较关注,这说明在当前全社会崇尚创新的大背景下,专业教师、学生和企业对创新能力培养普遍持关注态度。(见表3)

3.创新能力素质的内涵

创新能力素质,集中反映了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和评价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素质。53.6%的专任教师、48.4%的学生和52.6%的企业选择了业务拓展能力。(见表4)这说明业务拓展能力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创新能力素质中处在的核心地位。关于如何培养业务拓展能力方面,而在形成和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业务拓展能力调查中,显示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和专业、毕业实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同时,各类专业学术竞赛和学年的毕业设计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社会实践调查和毕业实习,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阅历,而这一点正是外经贸企业招聘职工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见表5)

4.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状况

关于当前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状况,有53.6%的专业教师、58.4%的学生和39.4%企事业单位认为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很强,只有3.6%的教师、6.7%的学生和4.6%的企业认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很强,这说明我院毕业学生对创新能力的认识深刻,但是创新能力不强。(见表6)

5.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在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方面,学生认为影响自己创新能力的因素占较大比重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别站到45.1%和42.4%,而自我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所占的比重比较小,但是事实上自我创新意识和自身的思维能力却是创新活动的重要的内在因素,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学生对创新能力概念认识不清的现状。(见表7)

6.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在面向2005级-2009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您通常以什么形式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多选)”,选项占的比例最大的是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其中有76.8%的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科研项目训练可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70.1%的学生认为通过小组讨论实现,46.7%学生认为通过案例分析实现。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创作良好地合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见表8)

在面向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您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教学中应该?”,多数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其中有53.42%的专任教师认为通过建设教育创新工程,提高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改革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38.72%的老师认为通过改革灌输式教育为启发诱导式教育来实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见,大多数教师都已经认识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见表9)

三、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师生的创造力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长期综合性的陶冶与熏染,而民主、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能力素养成长不可或缺的土壤。只有在良好的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性格塑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个公正、平等、竞争的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成长环境。

2.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素养

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型师资队伍,只有教师富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外经贸人才。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就无从谈起。要建立健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修养,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3.更新传动教育理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来自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质,单一知识结构难以提高创新能力,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知识结构优化的保证。在设计课程体系方面要体现多学科的交叉、文理的渗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人文、社会、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的基本知识。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4.积极改革考核方式与考试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应该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为加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考试可以采取知识和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点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灵活运用,有实践环节的要进行实践能力考核。具体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小论文、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以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加强校企协同创新,整合实践资源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操作层面,要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各产业的协同创新,借助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校企合作的前提是互信,合作的基础是互利,合作的目标是双赢。校企双方要建立长期合作的机制,可以以项目带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总而言之,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专业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要不断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型外经贸人才,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荣.基于CDIO理念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对外经贸,2012(9):125-127.

[2]吴建功,万雅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能力结构探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3(1):116-118.

[3]胡俊文汪朝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索质的评价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5):63-64.

[4]惠啸.地方综合性高校大学生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11):317-318.

[5]江高翔.论大学生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