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社会管理思想

社会管理思想

时间:2022-08-03 06:00: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社会管理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社会管理思想

第1篇

一、秉持管理就是服务的社会管理理念。

资产阶级的社会管理表面上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特定阶层的利益,因此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而在无产阶级性质的国家,社会管理活动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一种管理活动,其更是一种服务于人民的活动。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执行者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其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像工人一样领取工资,并在工作中接受人民的监督,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实现真正的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理论中还强调要提高大众的社会管理素质,使之积极参与到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中来,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表现。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真正的社会管理,必须树立服务的理念,将社会大众作为服务的对象。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政府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权利。为此,党和国家在社会管理上便是要创造条件满足大众的公共需求,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保障,增进社会福祉。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意识到其所行使的公共权力是由人民所赋予,因此其应该将公权力用于服务于人民,而非凌驾于社会公众之上对其进行一味地管制。

二、扩大社会管理主体的范围。

社会管理的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大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一任务不可能靠某一社会个体或某一机构组织单独完成,而是需要社会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的社会管理思想便强调社会大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性,这不仅是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性质决定的,也是实现社会管理效果的现实要求。我国在进行社会管理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在社会管理中要充分调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中介的作用,让他们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社会公共诉求的同时,进一步规范社会公共管理行为,从而使得社会管理的各方主体形成合力,提高我国的社会管理效果。这表明我党已经意识到让社会组织或团体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要想形成这种管理合力还必须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广大群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而且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也具备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素质,能够为社会管理建言献策。要想进一步扩大社会管理的主体范围,党和政府还应该拓宽民众以及社会团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保证其合法权益的实现。

三、彰显社会管理对象和内容的公共性。

在理论著作中,多次论述到社会管理的执行者应该通过普选推举出来,无产阶级在获得政权后,必须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得社会管理权并交由普选出来的公职人员行使,这也就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管理为特权阶级服务的性质,真正实现社会管理的公共性,这是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管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现代国家的社会管理中,公共性也是其本质属性,但应该意识到这种公共性质并不与私人权益相对立,相反,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管理是在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为了促进社会个体的进一步发展而开展的活动。当代,随着民主意识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在公共性价值诉求上也日益增强,他们希望国家各项公共事务的决策、执行与监督都能在民主环境下进行,因此我国在社会管理中要满足大众的公共性诉求,就必须要为公众提供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积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共同决策关乎各方利益的社会管理事务。

四、创新社会管理方式。

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新的社会发展需求都会影响到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环境出现了新情况,社会个体不再被严格束缚于体制身份,社会流动人口大幅增长,他们对社会管理有着新的公共诉求。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很难在公共事务管理上继续发挥巨大作用。马克思社会管理思想认为社会管理方式应该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因此我国在面对新的社会发展环境时,也应该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具体来说,政府可以积极构建协商对话平台,既可以是现实的沟通途径,也可以是一个网络沟通平台,让不同的社会主体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诉求,并基于公共利益的角度各方能够互相协商并做出一定的妥协,使得各方利益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一致性,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作者:王素玲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第2篇

[摘 要]从社会质量的视阈出发,现今我国的社会管理存在社会质量较低的问题。在社会保障维度,社会管理重管控轻服务,社会公

>> 虚拟社会管理视阈下的执网平台优化路径探析 社会管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探析 后发展视阈下的社会管理 老子的社会管理思想探析 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地方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探析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律师社会责任探析 甘肃社会管理问题的研究 法团视阈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路径 虚拟社会管理视阈下的社会心态失衡及治理 社会管理问题初探 消防社会管理创新难点问题探析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问题探析 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职能转变探析 城乡建设中的社会管理问题探析 创新社会管理视阈下高校舆情工作的研究 浦东视阈下的区域化党建和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现代共同体视阈中的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 社会管理视阈下对台湾地区职务犯罪的思考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的和谐城市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_t=1447376462998,

2015-11-03.

〔2〕张海东.社会质量研究及其新进展〔J〕.社会学研究,2012,(3):223-240.

〔3〕〔美〕阿兰・G・格鲁奇.比较经济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806.

〔4〕迟玉华.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思考〔J〕.职业技术,2007,(6):104-105.

〔5〕汝信,等.2011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4.

〔6〕王俊秀,等.社会心态蓝皮书: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79.

第3篇

综观古今中外,其各种管理思想理念与方法那是“百花齐放”、多彩多样,且各家之言也皆具一定现实的经验和方法的指导意义。然则管理学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哲学对其原理和方法论的发展指导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建设和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必然对于中国现代管理学起着积极地作用,同时也对管理实践有着高效的普世价值。对此,笔者将在如下的篇幅中加以相关论述。

一、管理学的基础

(一)“人性论”与管理学理论

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自我发展、自我接受和自我批判的产物,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是全面的、普世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有人格的个体”。所以人既然是“有人格的个体”,那么在管理学中人必然是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人性假设则是管理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不同的社会文明孕育了不同的人性假设思想,而不同的管理理论则又是在不同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纵观中西方管理学理论思想的发展史,从管理人性观的视角,我们发现中西方管理理论思想虽没有根本性的冲突,但仍然存在着追求方向上的差别。

就中国而言,中国古代强调的是拟天地而定人伦,因为天地之大德是尽善尽仁的,自然人性也一般被界定为是“本善”的,这样就必然导致管理理论上以“生养”为社会管理的最基本原则,从而强调道德的规范教育和个人人格修养在社会管理过程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如道家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儒家所主张的“仁治”和“礼治”。

而就西方来说,其人性观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大量的行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研究的基础上,这不同于中国重视个人主观价值偏好和一般经验主义。所以,泰勒在“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梅奥在“社会人”的人性假设前提下提出了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

于是,通过管理理论思想的发展,它清晰地展示了看出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人性观是管理理论的依据,也是构建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这对于解决管理活动中的深层次实际问题,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境界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中西方其理论自身存在的过于简单和片面的不足,所以尽管各方理论思想都具有合理性,但对人性的认识始终都未能到达科学的高度,也就很难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维度来考察人性的本质。

(二)关于“人性论”与管理学理论

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只有及其哲学能够通过对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发面的综合分析,来克服中西方相关理论思想的局限,从而对于我们认识当下的人性表现,选择符合中国这一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合理科学的管理方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论断则清楚地表明了对于人性论的研究,也必须坚持从人的本质实际出发。所以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良好发展的条件下,必须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具有利己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管理活动中有效地统筹兼顾各方利益,从而使管理效果达到最优。

第二,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虽具有其自身的不完善性,但其“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在现实理论中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第三,现代动态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柔性化的管理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催生缔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管理思想的一大进步,它承认马克思关于“重人”的思想,从把人当作机器看待进步到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价值这一实践中来。

所以,在当今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社会管理理论和时间都更多地强调“自我管理”的内涵,重视人性价值问题,有意识地建立积极的道德准则与核心社会价值体系,以实现有效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二、对于当代管理学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一)化的管理学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众所周知,和谐历来是中国社会管理活动中的核心理念。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自然也会被赋予新的意义和内容。中华文明重“和”,那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固有特色,这种“和”是一种“”,是一种平衡、统一的矛盾的状态,也是一种成事的道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平衡和运动是分不开的。在天体的运动中,运动处于平衡中和平衡处于运动中。但是,任何特殊的相对的运动,即这里的一个运动着的天体上的个别物体的全部个别运动,都是旨在确立相对静止即平衡的一种追求。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本质条件。”根据这一段话,我们可以从中体味到十分丰富的内容。绝对的运动中包含着相对的静止。对于具体事物而言,都追求自己的存在并可持续发展,即保持相对静止状态,量变状态。而要保持这一状态,则深层次地就是要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保持矛盾的平衡状态。这也体现了和谐思想的根本之点。

由此可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状态和事物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平衡状态,对管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它能保持社会管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相对合理于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也能使社会各个利益阶层都能获得自己相对满意的诉求利益,平衡社会各种力量,从而不仅有利于实现和谐的社会管理状态,而且也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巨大的支持作用。

(二)化的管理学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笔者在上面以谈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一般来看,和谐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的。社会和谐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经济的繁荣也是社会和谐所要求的,同时更需要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保障。

第4篇

为了理解什么是数字化管理?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字化?简单地讲,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数字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将化管理思想、管理、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充分加以数字化,从而全面提高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由于国际互联网技术及电脑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化管理是一种理想,是一种潮流,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数字化管理将改变什么

数字化管理更加支持Y,强调要给员工授权,要激励员工各种能力,相信员工能做得更好,要让他们充分掌握智能化工具。

数字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形成一些扁平型和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组织形式,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更加强调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数字化管理更加强调管理是一种服务,管理要创新,要面向未来。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能利用好数字化管理工具,与全体员工成功地走向未来的人。

数字化管理强调竞争,但更强调合作。日本人创造了“竞合”这个词,实在是一个很好的管理理念。知识要分享,才能更有效率,大家只有合作,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才能拥有更多的知识。

数字化系统将是一个速度快、效率高的数字神经系统,管理手段更加现代化。员工不再是机械工作者,而是知识工作者、信息和知识共享者。工作作风将更加务实,更加强调运用数字事实的力量。

数字化管理是使数字化的重要保障,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标志,是使知识资本成为共识和可能的前提。数字化管理的本质就是更加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确认知识资本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知识资本的能量。知识资本等于人的能力乘以人的激情。数字化管理时代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时代,是人的价值充分实现的时代,是使员工基本上都能成为知识工作者的时代,人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人们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战略设计和决策,人们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和满足。

数字化管理是通过改变组织的神经系统,从而达到全面改变组织的物流系统、资金流系统、决策指挥系统,全面改善循环系统,提高企业素质。

数字化管理将改变管理和决策的速度,使组织的运作更加稳健和有效,对危险和机遇都能迅速作出反映,信息能快速传递给需求者。

数字化管理可以打破个人和组织固有的边界,把他人甚至全世界的智慧都集中起来,以快于思考的速度管理好组织。

数字化管理将使那些单一和机械性工作全面被淘汰,管理者和员工将自主地、创造性工作,最大限度地增加工作的附加价值。让生产部门、其他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员工利用好财务、成本数据,主动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

数字化管理对于改善企业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能大大扩展企业业务空间,使用商务系统,可以实现及时生产,实现零库存境界,减少中间商,降低营销成本,加强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

三、我国财会管理工作与数字化管理时代的差距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财会管理工作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数字化管理思想已经在一些先进的企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中初见端倪。他们已经开始建立自己需要的数字神经系统,单位成员开始融入到数字资讯流当中,快速、准确、广泛地接受、传递、反馈、数字信息,初步实现了财会工作过程整体的计算机信息化和计算机处理化,比较高效率地开展各项财会管理活动。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财会管理工作距数字化管理时代还有一大段距离,需要我们加快速度,缩短差距。

我国财会管理工作现代化标志之一是许多企事业单位实现了的电算化。但我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表面上虽然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有很大的不同,但本质上只不过是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翻版,仅仅是信息处理手段有了改变,并没有实现数字化管理的转变,没有实现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改造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这一宏伟目标。目前我国会计软件的最大缺陷是财会工作参与管理的功能不足,不能满足现代管理的需要,离数字化管理的要求还很远。1989年,我国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是为了规范商品化会计软件而对会计核算软件提出的基本要求。1994年又了《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对会计核算软件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1998年又进一步提出会计软件应当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要求。金蝶2000在财会软件上有较大突破,但我国财会工作电算化总体格局并没有根本改变。

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企事业单位数字化管理进程的主要因素是专业人才的缺乏,管理人员中精通计算机的人才实在有限,财会人员中真正懂电脑的也不多,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另外,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都是一些“孤立”的子系统,没有能够真正融入本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去。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的缩写)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中还没有一家全面成功地实施过。ERP作为企业管理思想,它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而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它同时又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目前数字化管理的象征。90年代初期由美国GartnerGroup公司提出,很快掀起一股ERP热潮,也很快超越MIS(管理信息系统)和MRP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为许许多多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从1998年以来,ERP在我国也正红极一时,国内许多软件厂商推出自己的ERP软件,很多企业也跃跃欲试,纷纷上马。这是我国企业初步进入信息的必然要求。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知识与信息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是人、财、物等基本资源的表现形式与载体。企业需要综合管理人、财、物、信息、知识等资源,ERP系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我们的电算化系统也只有融入ERP系统中去,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也才更有价值。但也应该看到ERP的实施绝非一件易事,国际上实施ERP的失败率高达60%以上,80%~90%的信息投资没有取得相应的回报!对于广大而言,更是困难重重,而且还要面对一系列特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难题,如不成熟的市场环境,特殊的企业机制,管理不规范,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等。

我们必须看到,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企业将无法实现数字化管理理想,无法真正提高管理水平,无法抢占经营管理的制高点,无法与国际上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ERP将成为企业决战市场的通行证。我国许多新兴企业正在准备应用ERP系统。虽然我们面临许多困难,但不能等待,必须迎头赶上。

四、数字化管理重构我国的财会管理

首先,应当转变财会管理观念,紧跟数字化管理潮流。传统的财会管理观念认为财会工作是企业的一种具体的资金管理工作和帐务处理工作,重复性的工作较多,执行性的、创新性工作较少;主要目标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管理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型的;财会管理者是监督者;财会管理手段主要是人工模拟系统。数字化管理则认为财会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一种资金管理工作和帐务处理工作,而是企业综合资源的运筹帷幄工作;不是仅仅变动地去执行某项工作,而是创造性地去开展各种工作;财会管理工作者要掌握更多的智能性工具,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财会管理的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和化,财会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容易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人士进行沟通。财会管理人员不仅仅是监督者,而是服务者、创新者,是知识工作者,要与全体和企业有关的财务关系人共同分享知识,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更高的回报并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其次,加强统一领导,制定数字化管理的财会管理工作规划。数字化管理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管理的一场伟大变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当制定数字化管理时代财会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划,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包括数字化管理时代的财务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体系和知识应用体系。规划应当有目标、有重点、有方针政策和实施办法,并且组织落实,按期完成。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主要包括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科研基地、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技术中心等。要完善数字化管理的保障体系,制定合理的支持政策,如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紧跟时代潮流的社会风气。同时,政府还要搞好协调工作,加强数字化管理的学术、经验交流与合作,建立起分工明确、步调统一、团结协作的政、产、学、研之间的新型关系,促进各种要素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有效结合,创造我国数字化管理的新时代。

第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体财会人员数字化管理水平,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数字化管理作为一种知识时代的管理潮流,其灵魂是不断创新,而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这有赖于科教事业的发展。虽然“科教兴国”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但在具体落实方面,以及人们对“科教兴国”的具体认识方面尚存在诸多。我国会计人员之所以还不能在数字化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与我们的财会人员的素质上不去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科教事业的发展,才能保证我们的财会人员及其他人员跟上数字化管理的步伐,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管理创新中心,要使有关的高校、科研院所成为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和培训基地,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及时更新会计电算化软件,使会计电算化软件向管理型、智能化、通用化、兼容化方向发展。要改变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培训方式,应当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不断更新知识。这样才能将数字化管理思想落到实处。

第5篇

全球化仍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各国都在政治、经济方面做出了相应的结构性调整。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现状, 我国政府也对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了参考、借鉴, 力求在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管理体制。那么, 新公共管理思想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究竟有何借鉴意义呢?本文对此做出了回答。

1、新公共管理思想和内容

1.1 新公共管理思想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出现的一个思想理念, 其产生背景如下:在20世纪70年代,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转换, 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管理需要, 因此,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发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简莱恩是新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 他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学说, 推出了《新公共管理》一书。在书中, 简莱恩运用经济学知识, 就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实用性进行了精准分析和界定, 并就一些之前无法确定的定性公共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简莱恩的《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管理思想也成为新公共管理领域的代表作。与传统的从人、政治、制度和环境视角出发的公共管理思想相比, 新公共管理思想将公共管理视为政府的服务手段, 主张将现代经济学和企业管理方法用到公共管理中去, 主张借助竞争机制、契约和公共合同来提高行政管理绩效, 这种管理思想, 显然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所以, 它也受到了东西方国家的普遍欢迎。

1.2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

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如下:政府的管理职能应该是掌舵而不是划桨, 在公共行政管理中, 政府的作用应该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政府服务要以顾客和市场为导向, 要根据顾客需求为他们提供服务;政府应采用授权+分权的方式进行公共管理, 政府的社会服务和管理权限要尽量下放给基层单位和社会基本单元, 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服务能力;政府要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加强人力资源、成本、效率和质量管理, 以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这也要求政府就外界情况变化尤其是不同的利益需求, 及时做出反应;在公共管理中, 要引入竞争机制, 给私营部门提供参与公共服务的机会, 以避免公共服务的垄断性, 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应放宽行政规则, 实时绩效目标测量和管理;让公务员参与到政策制定中去, 对高级公务员进行政治任命, 以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

2、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

2.1 实践证明了新公共管理的实效性

虽然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产物, 它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共管理问题, 但是, 社会发展实践证明了新公共管理的正确性, 如在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 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始了公共管理改革, 并且有效提高了国家公共管理水平, 也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可否认, 新公共管理思想在一些方面还不够完善, 如它过分地依靠经济学知识来进行政治管理, 必然会给政府管理带来许多问题, 但是, 它的系统性、普适性、明确性也是值得肯定的。目前,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公共管理领域隐藏的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如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而那些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发展理论, 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参考和借鉴的, 新公共管理思想也不例外。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适用于我国国情

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如今, 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已经开始了全方位的改革, 其中, 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尤为显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使得我国经济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 我国经济建设要想实现长远发展, 必须要有合适的政治体制与之相匹配, 这也决定了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已经起步, 但是, 当前我国行政机构改革采用的仍旧是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 传统公共行政思想仍未过时, 公共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行政法规不健全、职责不清、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问题仍旧存在。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思想, 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核算等管理思想引入到公共行政管理领域, 能有效提高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效率,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和社会法发展。

3、我国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对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借鉴

3.1 更新观念, 政府管理企业化

政府企业化管理, 高效管理, 是新公共管理思想的重点。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机构在管理方面始终存在管理模式僵化、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非常多, 主要原因有:计划经济使政府权力高度集中, 几乎所有事务都被划分到政府管理范畴, 政府管理事务繁忙。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 人员编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政府机构日益庞大, 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机构重叠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政府机构重叠, 导致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非常模糊, 管理空白也在所难免, 在出现问题后, 有关部门还经常会出现踢皮球的现象。新公共管理提倡像管理企业那样去进行政府管理, 并且在政府管理中将管理效率和效益放在首要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在经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管理任务的情况下, 这一思想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企业管理必须要制度完善, 管理职能清晰。在新公共管理思想影响下, 我国政府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中, 首先更新了管理观念, 完善了公共管理制度。然后明确了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职权定位, 并要求政府管理人员树立效率意识, 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 这必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功能, 推动我国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

3.2 借助企业管理手法, 提高管理质量

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成本管理,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新公共管理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将企业管理手段引入到公共行政管理领域, 参考企业管理手法, 通过目标管理、成本核算和控制、绩效管理来提高公共行政管理质量。这一管理思想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改革来说有着积极意义。确切来说, 经管我国行政管理在管理对象、目标、方法上, 与企业有着显着区别, 纯粹的企业管理手法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务管理, 但是企业管理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对市场需求和客户的重视等, 对于公共行政管理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将企业重投入重产出、关注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的手法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中去, 能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人员的责任感, 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公共管理领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联系, 进而提高管理质量。如在财务管理中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实施绩效管理, 能有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提高政府的社会服务质量。

3.3 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服务效率

长期以来, 在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都处于垄断地位。新公共管理提倡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去, 这一提议, 对于我国行政管理来说, 具有以下意义:首先,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领域, 给私人企业提供参与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机会, 尤其是在电力电信、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发挥市场机制, 允许私营企业参与其中, 既能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节约公共管理成本, 还能有效进行资源配置, 加快公共资源流通,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其次, 私营企业、部门参与公共服务和竞争, 必将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发生新的变化, 政府在公共服务压力减轻的情况下, 可以在公共管理组织管理和监督方面持续发力, 解决公共服务产品单调、供给不足等问题, 还可以促使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化、个性化和差异化, 这些, 都有利于实现公平化、均等化的社会发展目标。

3.4 依法行政,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自觉性

新公共管理非常重视工作绩效, 但是它所关注的工作绩效和优质服务都要在法制健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当前我国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因此, 在借鉴新公共管理思想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 我国政府必然要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并本着依法治国原则, 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那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公务员和公务员队伍是推动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力量,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 不仅行政部门的公务员管理模式和方法会发生改变, 公务员的薪资待遇和级别也会发生明显变化, 他们的收入会与绩效直接挂钩。在法制健全、目标明确的情况下, 在行政工作中, 公务员群体只有与时俱进, 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意识, 依法办事, 才能提高行政绩效, 获得公众和单位的认可, 才能实现长远发展。因此, 从某种程度来说, 新公共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公务员群体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

综上所述, 新公共管理在传统公共行政模式改革、政治和经济管理等方面有着显着的优势。所以, 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改革方面, 要善于从新公共管理思想中汲取营养, 然后结合我国国情, 积极推动行政管理改革, 以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实现行政管理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昱晨。新公共管理对中国行政管理改革的借鉴意义[J].才智, 2017 (30) :209.

第6篇

(一)管理思想陈旧。

高职院校的管理宗旨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让高职学生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将工作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而不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忽略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其根本原因是教育人员的管理思想陈旧造成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足,缺乏管理水平,导致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导而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如此的教育必然不会提高高职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德育教育方式刻板。

德育教育是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也是高职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但是多数的高职院校中,德育教育方式刻板,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因为专业课程紧张,导致德育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但是书本教育并不是十分理想,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方式应该进行改善,以便能够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素质。

(三)管理方式不正确。

高职学生管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教师缺乏正确的管理方式,家长对学生放手管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缺乏效果,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

(四)管理模式单调。

高职学校的管理模式单调也是难以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高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以高职学生管理规范为主,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以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规范来处理,导致不能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另外,学校管理工作人员缺乏和学生家长的联系也是导致学生管理模式单调的主要原因。

二、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教师管理思想观念。

教师的管理思想陈旧是学生难以提升素质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改善思想陈旧的主要措施。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技能进行教导,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培养。学校应该组织培训,加强教师的学习,使教师通过进修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其管理思想觉悟才会提高,将消极的管理思想转变为积极的管理思想,能够有效的增加管理效率,使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学生的素质得以有效提高。学校的管理模式将会更加完善。

(二)灵活的德育教育方式。

高职院校通常采用书本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但是书本的内容枯燥,教育方式单一,学生难以接受,致使学生的德育素质难以提升。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应该运用灵活的德育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角色,通过演出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感受到所饰演角色的内心,加深对道德素质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德育素质。灵活的教育方式是教师需要钻研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素质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

高职学校的管理方式欠缺致使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高职学校实行的是教师管理模方式,但是教师的管理又和家长脱轨,致使管理不能有效的进行,学生的素质难以提高。针对此类问题,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管理别人。学校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实行民主选举,教师只负责监督和考核。该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是集体的一部分,可以积极管理他人和进行自我管理。同时,教师的监督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更正。该种管理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教师处在客观的角度去观察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素质提高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使教学管理变得更加科学、有效。

(四)创新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单调是学生素质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教师负责,缺乏各方面的辅助。针对此类问题,改进管理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在学校方面,学校应该重视人性化管理,在保证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对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加以支持,让学生以学校为家,重视学校的管理。在社会方面,学校教师应该和家长建立长久的联系,始终了解学生的动态,能够更好的针对学生的问题去进行管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管理模式。让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可以让学生的素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社会转型 制度建设 择优机制

一、引言

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提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但是,学界仍然在延用20世纪80年代初以管理二重性为理论基础,提出的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管理科学建构指导思想。其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未深入探讨以我为“主”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如何判断和选择众学之“长”,怎样才能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可操作性管理模式。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二、西方管理理论在转轨时期应用研究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但是,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浸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差不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的陷阱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三、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应用分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四、操作模式的建议

本文赞同在探求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过程中,广泛吸取多种管理创新资源,从中国现代独特的价值、文化视角去发掘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和中国古代以“治国之道”表现出来的管理文化。但是,必须强调这种文化的汲取必须由新的企业产权制度的安排来起主要作用。由于该制度的功能机制却在于企业家作用。现代产权制度的构建需要众多的真正的企业家在实实在在的经营实践中去探索、去博采众家、融贯中西推陈出新。为此,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不仅要求符合市场经济本性要求的企业内部和外部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而且与完善企业经营者择优机制是不可分的。在这种择优机制的作用下,优秀企业家的涌现不是靠亲情关系的提拔,不是靠行政式的领导赏识,而是靠制度性的竞争,以优胜劣汰的规则产生。因此,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企业家择优机制的形成是西方管理科学得以真正移植,并能同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相融合而达到建构中国自己的管理科学的充要条件。

另外,在具体操作模式中,既要极力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又必须强调允中谐协、知权通变。以平等、开放、宽容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管理知识,从西方管理科学和中国古代管理文化中分析、剥离出各种不同的观点、思想,审时度势,在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基础上,将他们应用到实际管理中去,最终建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管理学课程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管理学课程教学是学生学习与实践管理学的必要途径。如何保证管理学课程教学,既重视理论传授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值得管理学课程教学工作者们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笔者从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就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问题作探讨。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受到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探索改革现有课程教材中不合理的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进一步更新完善教学内容。第一,注意将近三年左右的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保证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动态;第二,注意将我国现代企业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保证学生能够结合实践管理问题开展学习。

2.重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笔者依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当从管理者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管理过程的思路重新安排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

(1)基本知识讲授。管理学基本知识,如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职能、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管理方法,以及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能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也是学生对管理学形成最基本认识的基础。

(2)管理思想讲授。管理源于管理思想的产生,掌握必要的管理思想是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对管理思想的学习,主要是对管理思想的萌芽、古典与新古典管理理论及现代管理理论等进行讲授、学习与讨论,目的在于将管理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观点全面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3)管理职能的讲授。管理职能的讲授是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其主要涉及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四大职能,需要对其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有所了解,并清楚掌握各职能之间的关系,是培养学生成为成功职业管理者必备的基本管理技能。

上述部分内容形式上是相互分离的,实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基础是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管理思想,核心则是管理职能。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师单向“灌输”、学生单纯“接收”的教学方法;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应该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管理运用实践能力;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必不可少。

1.案例教学法,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将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适当处理后引入到课堂中,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案例背景资料讨论、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在日后管理中予以运用和改进。教师要根据教材章节、内容需要,选择客观、真实、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2.双向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1)角色演练法。角色演练法的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结合管理内容让学生参与到管理活动中,从而成为“管理者”,在管理者角色中体会管理。

(2)模拟练习法。模拟练习法是通过不同程度的模仿、再造真实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会知识、学到方法。该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时间,真正做到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鼓励学生放飞思维、提出看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运用该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讨论式教学方法则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和主动权,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创新思维能力相应得到了提高。

4.讲座、报告,给学生提供与成功人士交流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管理学科前沿成果和发展变化趋势,应该鼓励学校积极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讲座和做报告,通过讲座、报告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管理学知识、管理技能和管理学理论动态变化;聘请成功的企业管理工作人员现身说法,以自身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成功人士人身上体会职业管理者身上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与专家、学者面对面的交流,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5.商务演讲,提高学生管理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商务演讲,是指学生在对某一单位进入深入调查后,针对调查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而做的演讲。对于商务演讲的实施,需要做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所选单位进行调研,收集相关资料;第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和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第三,对尚不清楚或不能确定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调研。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方法对于管理学课程教学来说只是一些辅方法,应该以讲授为基础,保证上述方法实施占教学总时数的30%,最适宜;尝试将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 以人为本 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 和而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夏代算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实际的历史可能更长。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以至秦汉,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完成了其核心思想的构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无比灿烂辉煌,缔造了繁荣、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要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道路,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汲取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思想。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从文化的渊源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关注人本的伦理文化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儒士阶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种学说主张争相辉映,盛极一时。到了先秦时期,儒家学说从各种学说中逐渐脱颖而出,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成为显学,形成了庞大的儒家学派。从汉代开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独尊”,成为“官学”。宋明以来,以儒学为核心,儒、道、佛三教合流,使儒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广为传播。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所指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600年到公元之交的几百年),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很重要的变革,从殷商时代的尊神事鬼的巫觋精神向周代的尊礼敬德的宗法意识转换,继而向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在自觉的伦理意识转换,中国文化逐渐开创了一个内敛的过程,专注于人的道德良知的发掘。从孔子“恭、宽、信、敏、惠”,到孟子的“四端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无不是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专注于人自身的管理。通过人的管理实现对事对物的管理,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关注人,强调人为帮本,强调人的修为,强调入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文化。

2.从文化的哲学层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为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之间关系的辨证思考。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都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人在天地间的作用,即“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

既然天人合一是一体的,人就必须关注自我,强调自身的修为,使人道合乎天道,顺应天道。儒家认为“仁”也是天道,是中正之道。“仁”首先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克己安人,强调人的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天道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根基。

3.从文化的内容和层次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和而不同”,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内涵的生命有机体

中国传统文化从创立初期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从秦汉以后的“独尊儒术”到唐代的佛教东进,从草原文化到中原农耕文化,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脉,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共生共荣的一个内容丰富的生命有机体,并且充满着渗透、融合和变革,但始终是“和而不同”,保持着各自的个性和色彩。比如,儒家文化在吸收和认同道家“天人合一”的天道大哲学的基础上,主张人自身的积极修为;佛教文化既满足了人们对宗教的需求,适应佛教的因果轮回,也体现了儒家的现实修为,提出不仅要“修现世”还要“修来世”的主张。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有“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仁者爱人”的博怀,“克己致礼”的谦恭自牧,也有“天行健”的阳刚之美,“厚德载物”的阴柔之德,更有“日新其德”、“生生不息”的变易思维......无不闪耀着往圣前贤的睿智之光,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4.从文化与管理的关系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创造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

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中国以人为本的传统伦理文化,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人的自我管理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人自身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通过人自身的积极修为,实现经世致用,达到管理别人,管理事和物,以至影响和管理天下的宏伟目标。这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圣贤们对本与末的哲学思考和智慧结晶,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物,管好事。

中国管理哲学,汉朝陆贾说得十分清楚,就是《大学》以经之,《中庸》以纬之。“大学”的最终目的为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之道实际就是管理之道。中国传统文化开创并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最科学的管理哲学和思想,进行了人类历史时间最长,规模和范围少有的伟大管理实践。从华夏始祖的教民农桑到秦王朝统一中华,从汉代的“文景之治”到唐朝的“贞观之治”,从元朝的中华版图到大清的“康乾盛世”,从万里长城到四大发明,从丝绸之路到郑和七下西洋,从中原文化到华夏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的管理哲学和思想成功地管理并延续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缔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中国传统文化是巨大的管理思想宝库,必将对中国的现代化管理和管理现代化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对西方现代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1.西方现代管理的哲学思想基础来源于西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产生于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的主脉。西方文化传统是一种神的宗教文化,其基点是人对神的敬畏和遵从。神是万能的,神是唯美的,人是被动的,人是罪恶的,对人的管理就如同对物的管理,就必须按神的意志制订规则和律法,实现对人的管理

发端于西方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西方现代管理,其起点是对物的管理。虽然,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也开始注重对人的关注,管理学科中的行为科学也强调人性因素,但管理的根本目的仍是物的生产,对人的管理也是把人当成物来管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因此从本源上看,西方现代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是以否定人能实现自我管理为出发点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以人的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的人本管理是不一样的。

2.西方现代管理的发展历程体现着融合创新的西方文化发展模式

西方文化发展模式是一种超越的融合更新模式。希腊的浪漫主义和罗马文化的物质主义以及基督教的唯美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三种传统,是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核。中世纪末,中国儒家文化以人为本的哲学观使西方两只眼睛盯着上帝逐渐改变为一只眼睛看着上帝,一只眼睛看着人,人本主义逐渐渗透到西方的文化之中。到了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融合更新和变革导致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取代封建社会贵族的政权,导致了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思想、政治和产业的三场变革以后,到18世纪下半叶,一个崭新的新兴工业文明开始崛起于西方。

美国著名管理思想史专家丹尼尔A・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中根据西方管理学发展的时间顺序把管理思想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当代时代。西方管理从对物的管理,到泰勒把人当机器的科学管理,到开始关注并研究人的人际关系学派,才开启了社会人时代,再到“管理理论丛林”的当代时代,更加重视人性。西方管理已逐渐将尊重人,理解人,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升为现代管理思想的主流。

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了西方管理从物到人的演变。从西方管理的不断发展更新,我们依稀看到了中西方管理思想融合的前景。

三、和而不同――中西方管理的融合创新之路

1.中国周边国家的管理实践证明中国管理思想的生命力

20世纪70年代,世界管理理论的正统地位由美国转移到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日本。在日本管理界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高层管理者几乎人手一本中国的《论语》、《周易》和《孙子兵法》等书,把中国的伦理人管理模式与美国的经济人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企业的辉煌。日本和许多东亚、东南亚国家的文化都与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渊源,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就是西方市场经济在机制方面的优越性,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的有机结合的产物。

2.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管理本土化其实质是对中国现代管理思想和文化的吸收融合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西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进入中国之初,由于中西方文化和管理的差异,几乎都出现了“水土不服”。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西方公司着手开始了大规模的“本土化”管理的革新与实践,结果证明是极其成功的。许多世界跨国公司500强大部分都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这不仅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经济魅力的吸引,更是中西方管理文化融合成功的实践。

3.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既影响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也必将影响世界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文化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注目的伟大成就,这是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之本,大力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和管理思想的成果,是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现代管理在帮助人类实现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应当帮助人类共享美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西方管理不可能独自承担,必须凝聚全人类的智慧。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悠久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必将对这一世界潮流和趋势产生积极影响。

4.中西方管理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和而不同”的融合发展

现代社会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快,地球村日渐形成,中西方文化已完全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融合。但由于中西方的人文特性不同,中西方文化必将保持自身基本的合理内核和元素,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管理思想以及几千年的管理实践是中国管理现代化的切入点,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和核心内容。中国管理现代化应正本清源,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思想、理念和价值,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系统、变化、适中的思维习惯,大力弘扬爱国爱民,责任奉献,修己安人,信义忠诚,和谐中正等核心价值和精神,摈弃人情过重,人治过滥等弊端,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和管理中的法理文化和制度文化,探索中国现代化管理的未来。

西方现代管理不可能完全代替东方管理,中国现代化管理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西方的管理。中国现代管理必然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充分发掘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和思想,并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的科学思想和先进理念,开创中国现代化管理的美好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现代化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和而不同”,共同谱写人类社会现代化管理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赵 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张岱年 方可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10篇

[关键词]墨家;兼爱;管理思想;企业管理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鸣,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在那样波澜壮阔的背景下,诸子著书立说,希望凭藉自己的思想理论而建构一个自认为理想的社会,儒、道、墨、法等诸家无不如此。从这样的层面看,诸子学说是一种管理学说,有着强烈的政治、社会管理的色彩。墨家是先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先秦时代,墨家学说足以与儒家思想相颉颃。墨家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其主张虽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但并不能减损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

如果从管理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墨家思想,那么,兼爱则是墨家管理思想的伦理基础,尚贤、尚同是其管理原则与方法,贵义则是管理思想的最高目标。墨家的管理思想,是力图构建一个人人相爱平等、社会安定、生活安足、崇尚道义的理想社会。

一、兼爱:企业管理的伦理基础

《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墨翟贵兼,“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最根本最典型的特征。“兼”是整体、全部的意思,《经上》说:“体,分于兼也。”“兼爱”也可以说是“尽爱”、“俱爱”、“周爱”。“兼爱”的另一层意义是“爱无差等”。可见,兼爱是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的爱,无血缘、亲疏、贵贱之分。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有着鲜明的不同。孔子说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仁”,只是属于君子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实行“仁”,践履“仁爱”,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小人”是没有“仁爱”可言的。“仁爱”的等级化显然不是下层平民所能接受的。墨家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兼以易别”,在墨家看来,儒家的“仁爱”实际上是一种“别爱”,要用“兼爱”来代替它。《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中,孔子没有明确说明,而孟子则标举人性善的旗帜,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墨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性。但是,综观《墨子》,其自然人性论思想比较明显。墨子认为,古代社会是个纷乱动荡的社会,其原因是大家只爱己身而不爱他人,《兼爱上》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因此。·在《墨子》中,兼爱常常与交利并用,“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有互爱互利的意义。墨家对“利”也有自己的诠释,《经说下》说:“义,利也。”墨家所指的“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利,而非一己私利。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才能社会稳定,生活安足;反之,就会社会动荡。墨家说仁人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与儒家罕言“利”有着根本不同,先秦儒家在义利之辩中认为只有小人才会重利,割裂义与利的辩证关系;而墨家则把义与利有机统一起来。

从管理哲学的层面考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台湾学者王蓑源先生指出:企业管理是科技整合的实践。然而,其中以政治管理的影响最早,现代企业管理兴起于欧美,其早先就曾引用政府和教会的管理经验。而且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的性质也最接近,虽然二者任务不同,但管理对象一样,都是人,先把人管好,一切都好办,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现代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的管理。如何定位劳资关系,即雇主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调动整个企业中人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以人为本”,那么,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劳资双方平等的、互爱互利的关系,惟有如此,在制定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中,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全体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劳资双方虽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共生关系,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兴衰存亡与企业员工有直接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如果能够充分贯彻墨家的兼爱思想,就像《兼爱中》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员工视企业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就会实现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进而实现企业的效益。

二、尚贤与尚同:企业的管理原则

“尚贤”是墨家思想的第一个论题,由此可见尚贤在墨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墨家所说的贤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具备墨家伦理思想的人,与儒家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儒家的圣人观中,圣人应该是具备仁义德性的。儒家所说的“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理、智“四端”,推而广之,就成了人的四重常德。而墨家的贤人应该是能够实行兼爱思想的人,兼爱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因此,墨家所说的贤人应该是功利主义者。在《尚贤上》中,墨家提出了贤才的标准:“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认为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尚贤上》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事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尚贤”是“为政之本”。在《墨子》一书中,《亲士》《尚贤》诸篇反复论证贤良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亲士》说:“人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尚贤上》说:在一个国家中,“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对于贤能之才,不仅要储备,而且要予以重视,并给与丰厚的报酬,“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也。”(《尚贤上》)

那么,如何寻求贤能之士?《尚贤上》以古代圣王为例来说明,“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也就是,对于用人应该打破门第、血缘、远近、亲疏关系,“唯才是举”。这与儒家又有显著的区别,儒家认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儒家一般不把“小人”包括在贤人之内。墨家以兼爱为伦理原则,小人与君子在才能与品性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不应该为求人才划定界限。对于贤能之士,墨家认为要做到各尽其才。《耕柱》篇指出:用人“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节用中》也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鞲、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尚同与尚贤是相辅相成的。《墨子》认为,在一个国家中,如果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动荡。因而,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指出,贤人治理国家,应该一统天下之义,才能政令畅通,社会稳定。从组织关系讲,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以上级的意志为意志。用现代政治学来评判,《墨子》尚同思想是一种开明专制。对于开明专制的评价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墨子》也对贤能之士提出了监督与约束机制,《尚同中》就指出:“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无有下比之心”。《尚贤上》更指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而且,对于贤人还要“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尚贤中》)。可见《墨子》并不是无原则的“尚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墨子》的尚贤与尚同思想虽然是就行政管理而言的,但在企业管理上同样也有借鉴价值。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当今企业竞争,是资本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因为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因素。广泛的延揽人才,不分远近、亲疏、学历、城乡之别,并做到知人善任,才可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人无完人,在用人上不可求全责备,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美国管理学家杜鲁克就曾告诫管理者:“一位经营者如果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才,刻意挑其短而非着眼于展其才,则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相通之处。现代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

与尚贤对应的尚同思想,虽然诚如梁启超所说在政治上容易导致开明专制,但在企业管理上却有相当的价值。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民主与政治民主不一样。在企业内部,虽然决策也要求民主化,可是一旦形成决策,就要一同企业之义,全力以赴。而且市场瞬息万变,如果完全套用行政管理的民主决策程序有时会痛失机会。企业的民主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一种民主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防止管理者滥用权力,而不应该在决策上盲目追求民主。当然,企业用贤能之士作为管理者,他们就应该具有一种典范的作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不信者行不果”。

三、贵义:企业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在墨学“十论”中,虽然没有“贵义”一说:但是,在整个墨家思想体系中,贵义与兼爱密不可分,成为墨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墨子·贵义》一开头就说:“万事莫贵于义。”儒墨两家都言“义”,在儒家那里,义是与利相对应的词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是对立关系。在儒者看来,“义,事之宜也”,做应该做的事就是“义”,至于结果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相反就是不义,儒家反对见利忘义。由此可见,儒家所谈的“义”是就动机来说的。墨家对“义”有自己的界定,《经上》说:“义,利也。”《大取》也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义”与“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前面说过,墨家所谈的“利”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在墨者那里,“志功为辩”,“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统一。必须指出,墨者虽然是功利主义者,但不是那种只重结果而不论动机的人,“合其志功而观”是墨家义利统一观的思想基础,《鲁问》以鲁阳文君与墨子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这一观点。鲁君谓子墨子日:“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朱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墨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义利关系,认为:“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贵义》)在墨家那里,做对个人、社会有益的事就是义。因此,墨家大力提倡“贵义”,教化天下之人,《鲁问》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就现代企业而言,不须讳言,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发展壮大的资本,就失去发展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利润成了企业唯一的目标或者终极目标,有益于社会、国家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所谓企业最高目标,是相对企业的共同精神或共同价值观念而言,或者说是企业的理念。美国学者杜克在其所著《管理学》强调管理的使命,认为:“任何讨论管理的书籍,不以所要完成的使命为开始,则是不了解管理。”企业的存在不仅在于利润,还有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至于出现短视行为,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目前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笔者想以墨家的“贵义”思想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就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理解成功的时候,有时有偏差。有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就是一种成功。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如果要说这是成功的话,那么也仅仅算小有成就。真正的成功还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成功。港台和西方国家的不少企业家,抱定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不是把企业的利润用于奢靡的个人消费,而是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比尔·盖茨设立基金会,救助那些处于困顿中无助的艾滋病人,李嘉诚设立李嘉诚基金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等等,他们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为我们的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笔者认为,这应该成为现代企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企业就会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而社会大众的认同又是一个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用“兼相爱,交相利”来说明这一点。

第1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财会管理;控制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煤炭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煤炭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顶梁柱,其能否得到有效控制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收益。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财会管理无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内部问题。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煤炭企业有必要对内部财会管理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以保证煤炭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发展优势。

一、煤炭企业内部财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煤矿资源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大增,进一步促进我国煤炭企业的迅猛发展。基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煤炭企业开始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纷纷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多数企业都意识到管理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均在提高管理水平方面入手进行改善,特别是作为管理顶梁柱的内部财会管理的有效控制方面,希望借此使企业内部财会管理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以保证煤炭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与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煤炭企业由于经营方式不当等因素,导致内部财会管理出现诸多问题。

(一)管理观念思想落后

煤炭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人员作为财会管理工作的承担者和负责人,他们管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效益。但是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的大多数财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还有待提高,他们因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依旧在沿用一些落后的管理方式,普遍存在责任意识弱化,只落实工作实施不到位等不良现象。这些落后的管理思想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二)财会管理制度残缺

虽然煤炭企业针对财会管理工作设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形如虚构,财会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不但不严格,在执行和落实管理制度、措施、方案方面的力度也不足,导致财会管理工作混乱,管理工作难题不断。此外,财会管理制度的残缺也造成了管理条例的严重脱节,进而进一步影响了管理质量。

(三)管理技术有待创新

煤炭企业毕竟属于大规模企业,其内部财会管理工作所涉及的业务很广泛,管理人员的工作都很繁忙,包括资料的收集审核及数据统计等,管理技术低下、分工不清常常导致混乱现象出现,工作效率也严重受到影响。同时,也无法按时上报准确的财会数据给上级单位,上级单位对企业的流动基金情况难以完全掌握,财会管理技术落后,存在严重的管理技术弊端。

(四)财会管理者的素质较差

煤炭企业财会管理者的素质在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财会管理的管理人员绝大部分素质低下,缺乏必要的管理概念,都是拿工资不做事,做事不负责,管理监督力度不到位,只是落实工作但并不实施。在整个资金管理过程中,马马虎虎随便了事,导致整个管理工作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开展,从而影响管理质量。

二、企业对内部财会管理的有效策略

煤炭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的有效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管理工作的有效控制。

(一)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作为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和负责人,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首先,这方面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管理知识,不允许专业不对口,并且要对他们进行综合素质的提高训练,定期开设一些培训课程,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其次,培养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对不负责的管理人员进行处分或更严重处罚等,最后,管理人员必须管理到位,每天须对财会资料和数据等多番检查核对,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更正,每天定时做汇报,汇报财会管理工作的进展和流动资金数目,致力控制因管理不慎而导致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煤炭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质量。

(二)完善管理体系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而是处于工作分配不合理,任务责任不落实局面,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落实任务制,让这些制度能在工作得到实实在在地落实而不在是处于一种悬空状态。财会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是煤矿管理体系中的一大残缺。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能放任财会管理体系长期处于这样的不完善状态。完善管理体系要从监督入手:首先制定相关制度,加强法律执行力,呼吁企业员工参与到财会管理监督中去,共同为内部财会管理的有效控制努力;其次,对严格执行管理部门提出的相关条例。因为管理部门作为财会管理工作的带头者,在管理中起着带头作用,所以必须严格要求相关人员把管理任务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财会管理工作中去。

(三)加强内部财会管理的控制工作

煤炭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控制工作,不仅要对与财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把企业的经济收益置于管理监控之中,而且要对与企业资金流动相关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度的掌握与控制。只有通过多方面管理控制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财会管理工作的实效性。所以,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的控制活动。一是资金流动方面。身为财会管理部门,必须要对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都进行全面了解,有效做到资金调度使用控制,杜绝资金来源不纯问题发生。二是成本使用问题。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各个项目之间每天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消费支出,财会管理部门必须严格监督成本使用问题,防止出现公费私用现象。三是权利使用问题。财会管理部门是针对企业资金管理进行的,具有一定的资金操作权,身为财会管理人员要“正其身”,不能、监守自盗。

(四)加强内部财会预算

企业的内部财会预算是实现财会管理有效控制的职能之一,同时它是企业控制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依据。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充分发挥财会预算在财会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帮助财会管理工作有效实施。因此,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财会预算工作的重要性,使企业能更好地进行财会管理的有效控制工作。煤炭企业属于规模大企业,其日常的收支与支出都是一笔大数目,对企业每天的收入和支出进行预算、制定预算比较表、对收入和支出通过比较、分析每天的收益,那么资金账目自然能清楚明了,账目混乱不清的问题也会得到解决,内部的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平衡内部控制水平

我国虽然是煤矿能源大国,但是由于地域差异性的因素,各地煤炭企业的内部财会管理控制水平各有不同。个别企业由于所在区域的发展优势,其内部财会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反之,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造成的差异原因与企业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关系。面对这些差异,企业间应该促进团结,领先企业要发挥带领作用,带领落后企业促进共同发展,让较落后的企业认识到内部财会管理控制工作在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把企业发展的经验分享给其他企业认识,共同促进煤炭企业在市场中的发展地位,达到共同发展。

三、结语

煤炭企业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内部财会管理存在着多方面问题。要实现管理的有效控制,就要从多方面入手,运用多种措施。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内部财会管理有效控制对煤炭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田.浅议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经贸导刊,2010(09).

[2]郝素利,丁日佳.中基于社会责任的煤炭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体系框架设计[J].中国矿业,2011(02).

[3]刘彦青.浅析煤炭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J].商业经济,2011(10).

第12篇

1.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古代的思想家和管理者,早已认识到管理事物的核心在于掌握住人,也就是通过引导人的身心,管理人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实现管理目标。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是管理的第一要素,谁能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能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人是管理的主体又是客体,所以管理的核心是做好人的管理。在呼唤管理创新的时代,当一般程序性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已日益成熟时,也就给大量的非程序性管理带来了创新空间。就中国管理理论薄弱的特点来看,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形成新的人本管理模式,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

2.自我管理的伦理管理

以儒学为代表的伦理型管理思想可概括为“修己”和安人”,即以自我管理为起点,以社会管理为过程,最终实现:平天下”之目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是其管理思想的逻辑演绎,将家、业、国、天下的管理只看作是人口和范围的不同,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没有本质的差异,对家族的管理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和国家,这样就形成了以家族管理为出发点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

3.无为而治的管理目标

道家强调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也将“无为而治”作为管理的目标,强调通过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以达到天下大治的目标。事实上,如果一个组织中所有的部门、机构和人员都能自觉按照组织目标来管理好自己,那么管理者也就“无为”了,而他们如果真能“无为”,则“无为”也就实现了“无所不为”。过去,行政职能部门将企业统得过多过死,管理者尽管做了很多,也很辛苦,但企业失去活力,员工失去积极性,结果与初衷相背。现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不再是本部门、本企业内部的事,而是全球性问题,这就更需要管理者“无为而治”,以实现“大治”。

4.法治的管理原则

从管理理论上讲,管理的最佳原则是法、理、情的有机结合。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树立法规、制度为管理原则,同时还要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晓之以理,并以情动之。传统文化,讲究“法、术、势”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由于没能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常常片面认为中国文化自占就只讲“情少“理”,忽视了其丰富的法治思想,就很容易使我们的管理实践片面化。因此,全面了解、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合情、合理更合法成为中国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构建自己民族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对于更好地在世界竞争中取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弘扬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有利于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强调刚健自强。《易传•象传》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天的运行是刚健的(因为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人能法天之“健”,张阳刚之气,成完美之德,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在天人关系中,强调人是核心,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的。这种刚健自强的精神一直传承下来,后来成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人文精神。

2.“重义”“先国后家”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构建凝聚力强、管理效益高的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推崇重义轻利、尊公蔑私、贵理贱欲,主张以民族、社会、国家、集体、家庭或家族利益为重,主张民族性高于个性,群体重于个体,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或整体利益。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价值取向世代相传,造就了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人物,造就了多少为了民众利益或者为了组织利益、为了集体利益而克己奉公的模范人物。今天,我们要塑造现代管理文化,就要弘扬这种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并使中华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理想融为一体,创造出崭新的现代管理文化来。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有利于塑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管理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几千年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不仅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更因为中华文化具有综合性(兼容性)的特质,它能够不断吸收、兼容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

今天,我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以构建现代管理文化,不仅因为管理文化必须适应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战略的需要。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中,中华文化要立于各种优秀文化之林,就必须彭显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只有这种建立在自己民族文化基础上的管理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管理中的渗透

1.关于管理对象

现代西方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对象中最能动、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事实上,这些现代管理思想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能找到源头活水。《尚书•盘庚》记载:“重我民”、“施实得于民”;孔子主张富民、教民,重视“民、食、丧、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坚持“民为贵,社翟次之,君为轻”的基木观点,强调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国灭身。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总之,各家立论不同,却无不承认民在立国安邦方而的重要性,因而都主张重“民”。

2.关于管理组织

(1)企业员工行为管理的“律”与“和”

企业是一个群体组织,既有带强制性的“律”,也有自觉行为的“和”。“律”包括他律和自律,他律是借助于教育、惩罚、强制等外力约束个体行为的规范形式;自律是依靠个人进行自我约束的规范形式,制度强调他律的一面,是整合个体行为符合组织整体目标需要,但组织活动离不开个体的自觉和责任感,所以,也要依靠自律部分的自律和整体上的他律能较好地平衡矛盾双方: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尽量发挥自律作用,更好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和”是群体和谐,是整体优势面临激烈竞争考验的企业,应该大力培养企业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这里需要的正是人们崇尚服从与依附的集体主义精神。

(2)企业织结构设置的“权”与“情”

“威”是一种权威、敬仰与威性,是不容动摇的力量。企业是一个生产性的组织,有着严密的管理,这体现在“威”的运用上,同时“威”也是企业“社会政治”的象征,但是,企业又是一个人家庭,家庭里的“情”也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管理中的“威”有“分威”和“集威”,组织结构设置中“分威”与“集威”矛盾的平衡,常常要根抓具体企业的性质、规模、环境等确定,如大企业采用事业部制则趋于更多的“分威”,有助于下级的主动性,创造性;小企业采用自线制强调更多的“集威”,有助于统一指挥、统一行动。企业的“集威”与“分威”矛盾不是静止_的,随着影响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变动而运动。儒学中“情”是一种“仁爱”思想,主要包括爱人之心、怜悯之心、宽恕之心,即“爱”需“仁”,没有原则的“情”是徇私,让职工觉得企业这个家无“家法”可循,但是仅有原则而无恻隐之心,则是“无仁无义”,企业员工感受不到家的温情事实上,“威”与“情”之间也是矛盾的统一体。

(3)企业管理中的“纵”与“横”

纵向管理即高层、中层、基层管理;向管理即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科技、生产、营销、财务管理等。纵向管理其实质是“威”与“情”的和谐,横向管理是企业内部矛盾的调和,多种经营要素的优化组合。“横”也包括横向比较,与国内国际同类企业比较,以便在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两者的相互结合、适宜,必须有科学的组织制度作保证,在纵向结构上,应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突出综合性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实行单职制,少设或不设副职,使企业变“扁”为适应市场竞争需要,应尽可能分散权限,发挥基层积极性在横向管理结构上,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协作,对能源、安全、质量等综合问题可采用委员会制,跨系统直协调,也可以通过建立例会制、专业搭接等制度解决。

3.艺术化的处事技巧

微观层面上的管理方法难以尽述,就中国古代的管理手段而言,“中为道”不失为其中的精华,“中庸之道”的处事原则数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管理的合理与适度对实践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中庸为准则的管理方法,给了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中庸思想不但为我们处理人际关系和遇到棘手的管理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和手段,同时,作为扎根于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传统文化,并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特征,也会为营造一个愉快、归属感强的企业内环境提供和谐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