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

时间:2023-01-29 14:39: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养生保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养生保健

第1篇

笔者根据《内经素问》探讨养生保健增强体质。适当的锻炼身体,科学的饮食,有规律的起居,不要过度劳累,也不要过度安逸,通过这样的中医养生保健的健康教育,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1.1自2006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选择健康体检中各项指标正常的自愿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33例,其中男18例,年龄44-61岁,平均(49.2310.5岁。女15例,年龄42-60岁,平均(49.3410.33)岁;另一组为对照组33例,其中男17例,年龄44-60岁,平均(49.5310.46)岁。女16例,年龄4161岁,平均(49.1410.23)岁。

2方法

2.1实验组进行未病先防的健康指导,《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石: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就是告诫我们,想要健康长寿,必须未病先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石: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者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天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对照组不进行未病先防的健康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2实验组进行顺应四季养生的健康教育,应顺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起卧规律,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春三月,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应晚卧早起,无忧与日,使志无恕,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形,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冬三月,应无扰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呕夺。对照组不顺应四季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3实验组进行调节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笔者通过临床实践,主张第一先养脾胃,平时不要偏食,更不要暴饮暴食,要饮食有度,不要劳伤脾胃。因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是运化水谷之源,是五脏六腑之濡养。如平时过于偏食,多食辛辣刺激食物,就会伤及脾胃,波及五脏六腑。如《内经素问生气通大论》石:膏粱厚味,变生大丁,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己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脾气喘满,色黑,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对照组不进行调节饮食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4实验组进行养元固本健康教育指导,元气是人生命之本,内养元气可濡养五脏六腑,才能延年益寿;外养元气可使肌肤皮毛不受外邪侵袭,不得病。故《素问生气通天论》石:阳气者,若天与日,使其所得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密乃固。也就是说人身体中的阳气作用就像天体中的太阳一样运作,普照万物大地。人要顺四季阳气运行规律变化而变化。还要顺阳气以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元阳之气就是人生的命动力。故养元气益五脏六腑,则元气胜体无病,元气弱体亦病。故气行则血行,血行身自强,常年无病。对照组不进行养元固本的健康教育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2.5实验组进行索为无为健康教育指导,要有积极向上之心,助人为乐之举,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人人才能快乐,民族才能欣欣向荣,身体才能健康。另外我们也要做到无为,不过分去贪图名利权势,做到心静如水。《素问生气通天大论》石: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如反之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消也。这是先人告诫我们养身心先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身心健康,才能达到命如天寿对照组不进行索为无为指导,观察5年后与对照组进行对照。

3讨沦

重温明朝杨慎所著的诗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最后一切都是空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平时我们要在生活中注意保健养生,这样才能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一旦有病,必须要及时及早地止确治疗。不然要酿成大病,造成身体的伤害,不利于心身健康;如违背四季阴阳气候规律,就会伐其本,坏其真,百病丛生;饮食不节、失度易导致身体病变的发生,所以养生先养脾胃;养身心先静,心静不生病。综上所述,养生要细心,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健康的目的。

第2篇

关键词:天麻;中医药;养生保健

天麻又名赤箭,为珍贵药材。天麻的记载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入药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以赤箭为名记载: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本草经集注》中注云:其茎如箭杆,赤色,叶生其端,根如人足,故名赤箭。天麻主产于贵州、四川、云南等省。据现代药理研究,天麻具有降血压、调整脑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改善学习记忆、镇静抗惊厥等作用[1]。由于其药用历史的悠久及独特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天麻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天麻的四个方面探讨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阐述天麻在养生保健中的独特性。

1 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1.1天麻的性味功效

天麻性甘味平,入肝经。息风止痉、平抑肝阳,又能祛风通络、止痹痛等功效,临床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虚风内动、急慢惊风、癫痫抽搐、风湿痹痛、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本草纲目》记载,“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天麻主诸风湿痛、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力。久服益气,轻身长年”。《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祛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人于受病之中乎”。 由于天麻甘缓不峻,性平不偏,质润不燥,润补肝阴而泻肝阳,补中有泻,泻中寓补以达调整阴阳之平衡。

1.2天麻的性味功效与中医药文化阴阳学说的结合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易学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药,形成了中医药文化的阴阳学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反之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由此可见阴阳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肝主疏泄与升发,五行属于木 ,五化属生,五季属春,乃阴中之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 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万物生发只可舒展而不可抑制,肝之生理特性只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肝气藏于内而升发于外,五脏之气得肝气升发,则气血调畅,情志舒畅,五脏谐和,生化不息。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天麻专入肝经,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平衡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养生高度强调的阴阳平衡健康观,使阴阳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以达强身益寿,健康一生。

2 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2.1天麻的生长环境

天麻来源于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天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及寒温带的山地,在我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天麻分布的垂直海拔高度在850-1400m ,以950-1350m为野生天麻主要分布区,天麻的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了对高山区冷凉潮湿环境的适应特性;天麻自然分布区属自然土,黄棕壤至暗棕壤,酸性土,表层富含有机质,颜色为浅黄,剖面下端为灰黄色,表层土壤为团粒结构疏松,质地松,PH5.5-6.5。天麻地下块茎在地温14℃左右时开始生长,20-25℃生长较快,30℃受到抑制[2]。天麻是非绿色植物,其地下茎生长从播种到收获,都在土壤中进行。正因为有这种特性,在室外、室内,有光、无光的条件下均可栽培。

2.2天麻的生长环境与中医药文化适时养生观的结合

天麻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天麻自身都能做出良好的调节以适应变化,这种变化的特性昭示了中医药文化“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养生又称为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人类要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发生、发展规律是统一的,人必须适应自然界。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天地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阴阳变化规律。根据寒热温凉,适当调整,从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综合调养,与外界环境一致,其宗旨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环境包括地理 、气候 、社会环境和个人居住环境。《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 ,阳胜者先天 ,阴胜者后天 ,此地理之常 ,生化之道也 ,高者其气寿 ,下者其气夭”。非常清楚地指出居住在空气清新 、气候寒冷 、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 ,居住在空气污浊 、气候炎热 、低洼地区的人多短寿 。可见,水土、气候等环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非常重要,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

3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3.1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

天麻属为腐寄生草本,天麻需与蜜环菌等木腐菌共生,因为无根和绿叶,自身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依靠分泌溶菌酶来消化蜜环菌菌丝,以吸收营养。蜜环菌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侵入,但表皮层和中柱层之间有一个隔离抑菌区,阻止了菌丝的继续侵入,而且天麻含有天麻抗真菌蛋白,这种蛋白在蜜环菌等真菌侵染时能积累于根状茎的表皮细胞,对侵染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这样根状茎就不会腐烂,并能很好的利用侵入表皮深层的蜜环菌菌丝来摄取营养[3]。

3.2天麻和蜜环菌的关系与中医药文化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天麻是兰科植物中比较特殊的植物,无根,无绿色叶片,但能长出营养药用价值极高的肥大块茎。天麻既不能以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养料,又无绿叶制造葡萄糖养料,是通过共生的蜜环菌提供养分生长,故天麻与蜜环菌之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关系。天麻生长的基本营养来源于蜜环菌,没有蜜环菌天麻不能生长。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天麻对蜜环菌的寄生;在另一时期内,则表现为蜜环菌对天麻的寄生。天麻在极其复杂的生长过程中,展现出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容应对自身条件的不足,取长补短和谐与蜜环菌相依为靠,发展壮大自己。在当今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承受着职业、家庭、人际关系等重大压力,身心消耗过大,面对一些不顺心的事时,情绪波动甚大,出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学习困难等等,最终引发各种各样的情志疾病。

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情志与疾病发生关系紧密,不同的情志变化,产生不同形式的气机逆乱。《内经》中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情志和形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从情来,寿随志走。情志是形体之根,内涵精气神三大枢要。《黄帝内经》云:“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世代医家恪守的养生法则,也是中国式养生秘诀的总纲领。

4 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药文化养生保健的结合

4.1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

天麻中主要含有酚类及其苷[1-10]、有机酸类[1,7]、甾醇类[1,5-7]、含氮类以及多糖类化合物,还含有多种氨基酸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微量元素。现代药理研究报道,天麻具有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降血压、降血脂、抗血凝与抗血栓、增强免疫、抗肿瘤、抗眩晕症、抑菌、抗老年期痴呆等作用。

4.2天麻的化学成分和临床研究与中医学“治未病”法则的结合

天麻如此颇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决定了它是一种极好的养生保健之珍品,高度体现了祖国传统医学“治未病”的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天麻改善学习记忆、抗衰老、增强免疫等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为天麻扶正补益、养生固本、防病于未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传统中医“扶正固本”的指导思想以及“治未病”法则不谋而合。《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用“正气”代表人体抗病能力,用“邪气”代表致病因素,意思是说,只要体内抵抗力强,外邪就难以侵入,人就不致于发病。

第3篇

【关键词】围绝经期;妇女;中医养生保健

围绝经期为女性临床表现到绝经期,直至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女性会出现躯体疲劳、心悸、潮热、烦躁、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以及抑郁、同时合并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水平。因此,针对社区围绝经期女性,开展养生保健,应用效果显著[1]。本次研究中,总结围绝经期妇女实施中医养生保健的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社区2014年5月到2015年4月围绝经期妇女120例,龄为44-58岁,平均年龄为51±1.2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0例,中专以及高中44例,大专36例,本科级以上20例。120例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两组妇女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选取的患者均可独立或在家属辅助下共同完成后健康教育。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围绝经期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等一系列不良精神症状,再加上这一阶段女性,面临的环境压力以及精神压力较大,加重生理心理不反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劳逸结合,心情放松,获得充足的睡眠时间,饮食应注意少食多餐,低盐、低糖、低脂,多食用新鲜蔬果,补充纤维素以及维生素,摄入优质蛋白以及钙质。

观察组实施中医养生,具体内容为:①情志保健。进入围绝经期女性应有正确的心理认知,应了解到围绝经期为女性一个重要生理阶段,是一个必经阶段。消除女性患者的恐惧,保持心情愉悦,顺气自然。这不仅能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还能有效提高骨髓的造血功能,皮肤红润有光泽。②饮食保健。更年期饮食应注意营养丰富、清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因此可在患者患病期,考虑采用食物辅助药物治疗。③运动保健。应积极鼓励围绝经期女性参加体育锻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户外活动以及体育锻炼。通过锻炼加快新陈代谢,增强身体免疫力。但运动要注意量力而行。③药物对症治疗。中医讲求对症治疗。针对肾阳不足型: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颜面灰暗,可实施肾壮阳治疗,所取药物为羊藿、右归丸加仙茅、补骨脂;针对心阴不足型患者,症状主要为神志恍惚、头晕失眠,采用枣仁、柏子仁、 甘麦大枣汤、龙骨齿治疗;针对肾阴亏损型患者,症状主要为五心烦热、腰膝酸痛、便秘、尿少色黄,治疗方法为滋肾潜阳,主要方剂为百合地黄汤加白芍、茯神、白术、党参、杞菊地黄丸。

1.3评估教育效果

①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改善情况,根据焦虑(SAS,分界值50分,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为60-69分,重度焦虑>70分)、抑郁自评量表(SDS,分界值53分,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2)量表评价。②生存质量评分,根据WHO- QOL-BREF量表中文版,由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全科医生、妇保医生指导,有社区妇女填写。生存质量以及各领域评分,均按照具体条目计算分数,分数越高,则表明生存质量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19.5软件包分析,采用x2、t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实施前后的SAS、SDS评分

护理实施前,对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72.5±5.2)、(75.2±6.0),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72.1±6.0)、(74.9±5.6),护理实施后,对照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分别为(53.2±2.4)、(55.5±3.0),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44.5±2.0)、(45.3±2.2),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有明显减少,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对比

对照组患者的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环境、生存质量总分分别为(67.0±16.5)、(67.7±15.3)、(53.30±17.34)、(63.74±13.91)、(63.88±9.65),观察组患者对应各项评分别为(77.50±9.86)、(86.90±11.21)、(82.00±11.20)、(76.39±13.25)、(80.55±10.55),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关系、生理、心理、环境、生存质量总分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生育功能从旺盛到衰退的一个过渡过程,一般发生于女性40岁左右,其内分泌、生物学变化、临床表现到绝经期,直至老年期的一个过渡时期。因女性生理的变化,女性会出现躯体疲劳、烦躁、失眠、记忆力下降、焦虑以及抑郁,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水平。因此,针对社区围绝经期女性,开展养生保健,保证女性的身体健康,为晚年生活质量奠定良好基础在整个围绝经期,妇女因神经内分泌失调,而导致以及精神状态变化,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记忆力下降,躁动易怒,骨质疏松等,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当前受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的人数有明显增加,因此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护理工作十分重要。围绝经期妇女养生保健坚持中医学的“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发生前实施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以及传变,中医学提出该疾病发生的关键为机体正气不足,因此预防保健重点为维护正气,体现内因为主中医学防治理论。本次研究中,养生保健的情志保健、饮食保健、运动保健、药物对症治疗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简单方便,可有效减少围绝经期疾病发生,提高女性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中医;养生方式;社会各类人群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14-02

一?调研情况综述

调研人数:共发放问卷966份,收回有效问卷923份,无效问卷43份,有效率为95.55%?其中男性占41.98%,女性占58.02%?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29.01%,26―40岁的占34.57%,41―60岁的占25.93%,61岁以上的占10.49%?受访者的职业,农民占13.04%,工人占12.42%,企事业单位者占32.92%,个体经营者占12.42%,退休人员占9.32%,学生占19.88%?年薪收入,1万元以下者为24.54%,1万元到3万元者为26.38%,3万元到10万元者为25.15%,10万元以上者为3.07%,无收入者为20.86%?

调研内容:包括受访人的基本信息?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生活习惯?精神调养?术养方式等方面?

分析采集到的数据后表明,受访者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受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的影响较大,养生保健的行为有较大差异?此次调研比较直观地反映出了济南长清地区各类人群对中医养生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模式?

二?中医不同养生方式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运用现状

2.1食疗在社会各类人群中的认知现状

食疗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受到社会各类养生群体的青睐?超过半数的人都注重食疗养生,并认为食养对养生有所帮助,愿意身体力行?收入和学历较低的人群如农民?工人,一般不太在意食疗养生,多满足于普通的一日三餐?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学生会受工作环境?学习性质的影响,饮食往往不规律?

2.2行为养生在各类人群中的运用现状

作息作为人体生物节律的一部分,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调节有着重要意义?农民?工人?退休人员等群体,大都有较规律的作息时间,可以按时睡觉,不熬夜,睡眠质量也较好?农民?工人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大都从事较重的体力活动,休闲娱乐活动也相对较少;退休人员无工作压力,闲暇时间较多,且比较注重养生保健?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学生等群体,有时会由于工作繁忙或者一些生活问题,导致作息很不规律,经常熬夜甚至通宵?

2.3形养在社会不同群体中的运用现状

运动作为养生的辅助手段,对养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工人?个体经营者群体由于工作性质,基本没有时间来锻炼身体?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退休人员?学生群体,只是偶尔通过慢跑?打球等类的普通体育锻炼来运动?极少数的人群通过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中医传统功法方式锻炼?

2.4神养在社会不同群体中的运用现状

调养精神对养生起着高层次的作用?超过半数的养生群体,通过种花种草?旅游?登山等有情趣的生活方式来调节心情,放松精神压力?也有相当一部分人群会通过绘画?音乐?阅读等艺术活动来调节精神?小部分群体则会通过站桩功?内养功?坐禅等中医方式进行精神调养?

三?调研综述

社会是由各类群体如农民?工人?企事业单位工作者?个体经营者?退休人员?学生等构成的?由于他们的物质基础?文化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各有不同,加之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各类群体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知和不同养生方式的应用情况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总体来说,农民?工人群体运用的养生方式较为有限,而且水平较低?而企事业单位工作者?退休人员?部分个体经营者,由于经济基础较好,养生意识相对较强,所以养生方式较为多样,水平也相对较高?

在食疗?作息?日常运动?精神调养等方面,不同人群的运用情况都不尽相同的?在术养的方式选择上,50.31%的人群没运用过术养方式?32.38%的人群运用过推拿?拔罐?针灸的方式,部分人群运用过药浴?足浴?器物刺激等方式进行养生?通过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的宣传介绍,超过半数的人群表示,愿意通过食养?行为养?形养?神养等方式进行养生?小部分人群愿意通过气养?药养?术养等方式养生?大多数人认识到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养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四?建议和措施

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政府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对人民大众养生保健活动的引导,对有关部门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和扶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二是卫生系统及各级医疗卫生系统,定期组织专家团队督促?检查各项养生保健工作的落实情况,使养生保健机构规划化?养生保健系统完善化?医院?医学院校等应充分自身的优势,组织各类专家走进基层,宣讲养生保健的意义,教授养生保健的方式方法等?三是社会媒体等应设立养生保健专栏?专题,引领舆论导向?同时对各种宣传严格把关,规范化管理,严格防止不良机构和个人假借养生保健的名义,兜售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人民群众?

通过以上努力,希望不同养生群体都能加强养生保健的意识,学习相关的养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日常生活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养生保健的实践中?每日坚持应用食养?行为养等方式进行保健,注重作息规律,每周有一定的运动量,并通过养花种草?读书看报等方式加强精神方面的调养,积极尝试各种养生保健的方式?只要各级部门积极引导,各类人群积极加强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并加以实践,相信会在全社会引领出一种大众养生保健的新风向和新潮流,让中国梦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1]刘占文.中医养生大概念[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3.53(10);66-67.

[2]郑帅.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之道[J].生命世界.2011(03);54-55.

[3]中医养生箴言[J].北京中医药.2008(06);421.

[4]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2,18(4):209-210.

[5]吕述鹏,郭宏敏.中医食疗在老年人养生与防治疾病中的意义[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03);30-31.

[6]吴俊琦,吴俊涛,韩涛.中国古代医家体育养生思想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179-181.

[7]裴国清.《内经》气功“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及其对后世医家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

[8]曹娜.中医养生思想古今文献整理[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

[9]张玉苹.张仲景治未病思想探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07),32(7):443-445.

[10]和中浚,江玉.中医养生方法的归类及其内涵和特色[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03);6-8.

第5篇

1运动中医养生保健

运动,古人又称之为"动形"、"练形"。运动养生法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发源于古代的导引吐纳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创立的以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作为强身健体的肢体活动,是古代人们进行运动养生的一种原始方法。以形体动作为主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

1.1太极拳 太极拳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引导、吐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人与自然,肢体与意识的高度统一,是一种有实效的传统养生法。

1.1.1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心血系统有着积极影响 经系统观察、测试部分常年参加太极拳练习者和无训练者,在完成定量负荷运动前后的血压变化,发现同时在递增运动负荷后,运动组的心率、血压恢复速度较对照组有加快趋势。休干所对31名老年习练者进行了3年追踪研究。发现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能改善老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太极拳能够增强机体的血液供应能力,提高血液的循环速度,对预防冠心病、高血压、卒中等许多老年疾病都有积极的保健作用。

1.1.2太极拳运动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针灸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效,对28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针灸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4~8 w,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有效率>80%。认为针灸取穴于太极拳运动相互结合,动静结合,充分提高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复发率低。

1.2八段锦 八段锦是有八种不同动作组成的健身术,故称"八段"。八段锦的运动强度和动作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动作间充满了对称与和谐,以其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易动形随,神形兼备的运动,促进真气在体内的运动,以达强身健体之效。

1.2.1八段锦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八段锦可提高老年人的心血管、呼吸系统功能。我们对规律练习1年八段锦定量运动负荷前后进行评定,1年后受试者每搏输出量、心搏指数、心输量、血管弹力扩张指数和血管顺度等指标显著提高,而心耗氧量、左心搏功指数、心耗氧指数、收缩压、总周阻和主动脉排空系数等指标显著下降,肺活量明显增强。八段锦运动可以有效防治高脂血症,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是适合中老年的有氧运动健身方式。

1.2.2八段锦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八段锦锻炼结合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均有降低作用,增强2型糖尿病患者呼吸功能,而且能使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显著改善,体脂减少,脂类代谢和糖耐量得到显著改善,长期有规律的八段锦锻炼可以延缓老年人智能的衰退速度。

2针灸中医养生保健

针灸不仅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预防疾病、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针灸学在延缓衰老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防止老年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骨质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神经衰弱、糖尿病、痛风、癌症、减肥等,有确实的优势和疗效。

2.1我们观察了经典强壮保健穴足三里、肾俞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示针灸能调节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延缓衰老,还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压,防治多种老年病。

2.2中医养生保健灸法,中国古代的医家和中医养生保健专家,在针与灸的选择上,指标多采用针刺,而防病则多采用艾灸。根据艾的药性和良好的保健功效,古代针灸家和养生家把它作为材料进行火灸。隔药饼灸是常用的临床养生技术,以延缓衰老体征有一定的作用,能改善细胞免疫功能,稳定细胞免疫系统,有明显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灸大椎、命门、足三里穴,具有延缓衰老作用。

3按摩中医养生保健

按摩中医养生保健操作简单易学。按摩的中医养生保健作用可体现在许多具体方面,如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等。不仅具有针对肌肉、关节、骨髓诸系统的直接作用,也能有效影响血液、内分泌、免疫等内在生命系统功能。通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清一氧化氮讯号血清内皮素的观察,发现推拿治疗可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部分指标和血清ET水平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明显上升,说明推拿可调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通脉调气推拿法对紧张性头痛患者血浆血清内皮素(ET)水平,可用临床防治紧张性头痛。

4食疗药膳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药膳是具有保健、防病、治病等作用的特殊膳食。在中医药学理疗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地组方配伍,采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技术技工制作,既能满足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同时又能发挥人体健康、调理生理功能、增强机体素质、预防疾病的发生、辅助疾病治疗及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

5气功中医养生保健

健身气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和作用,气功入静能使大脑皮质处于抑制状态,依靠这种抑制过程的保护,可使那些过度兴奋而致功能混乱的大脑皮质细胞得到复原,使顽固性病理兴奋灶转入抑制状态,为恢复健康创作有利条件。练功时自己也会感到肠蠕动加快,有时肠鸣,有利于食物消化、营养吸收、肠道积气的排除及保持大便的通畅都有好处。

5.1通过观察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不同血脂水平人群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醋水平的影响,选择不同血脂水平中老年人群,将同水平血脂人群随即分为八段锦组和散步组,3个月后,采用酶法检测血清HDL、LDL、TG浓度的改变。结果八段锦可以降低LDL、TG、TC水平和升高HDL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散步组,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即分为气功锻炼组和对照组,观察五禽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运动组进行6个月有组织的气功五禽戏健身锻炼,对照组不安排活动。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运动组锻炼前和锻炼6个月后,安静空腹状态下血液流变学。结果表明,五禽戏锻炼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五禽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的流变性,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第6篇

“养生保健有五难”是三国时期著名保健养生学家嵇康的观点,而明代医家徐春甫也在《古今医统大全·总论养生篇》中提出过养生者所面临的五大难题。保健的根本,就是要驱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而这五点正是制约保健养生的关键,如果得不到解决,纵有灵丹妙药,也是难以实现健康长寿的。

难点1.“名利”的干扰:“名利不灭,此一难也”。沽名钓誉,贪财取利,见利忘义,不仅是人生于世的大忌,同样也是养生的大忌。一个热衷于“争名于朝、夺利于市”的人,是不可能有健康身心的。只有断然去掉名利观念,才有可能获得平稳安静的内心。“医圣”张仲景早在《伤寒论》自序中就对“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进行过批判。争名夺利最易扰心,最为劳神,最为损性。因追逐名利而曲运神机,劳心伤神,导致心旌摇动,耗血伤气,比真正患了疾病更难治疗。所以淡泊名利和清心寡欲,称得上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义。

难点2.“喜怒”的侵害:“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喜怒是情志的两个极端,属中医的“七情”范畴。中医强调“七情”要适度,过则为病。《黄帝内经》主张“百病生于气”,喜则气缓,会导致心气涣散;怒则气上,使得“血菀于上”,易导致晕倒,不省人事。“笑死程咬金”、“气死周公谨”、“范进中举”的故事,都表明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如果过强、表现失当,就会导致疾病,损害健康。而如果善于调控情绪,除掉不合理的喜怒,就会对脏腑气血有一定的正面调节作用。所以,中医主张养生治病要“和喜怒,安居处”,这是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关键之一。

难点3.“声色”的破坏:“声色不去,此三难也”。古人常用“声色犬马”来形容沉湎于享乐之中的酒色之徒,认为声色是养生的大忌。如果一个人过于迷恋声色犬马,过着荒乱的生活,若想获得身心健康,就会“难于上青天”。“耳不闻声,目不视”历来被视为正人君子修身养性的行为准则。只有下决心与放荡生活一刀两断,才能与健康长寿逐步接近。

难点4.“滋味”的妨碍:“滋味不绝,此四难也”。这里所说的“滋味”,不是指满足人基本生理需要的吃喝,而是指对大吃大喝、豪华餐饮的过分追求,也就是不利于养生的“膏粱厚味”。中医养生尤其重视饮食的调控,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是养生的重点。只有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粗茶淡饭而不贪嘴的人,才能获得身体健康。饮食上的滋味太多,往往是招致疾病的根源。

难点5.“神虑”的消散:“神虑精散,此五难也”。中医理论认为“神需形而存,形依神而生”,在肯定形体产生精神的前提下,精神对形体也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所以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医学家都认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要守住精神,不要让它消散。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养生家嵇康所谓的“神虑消散”之难,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养神实乃保健的关键。“人有三宝精气神”。精气神不仅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养生必须要懂得养神、调气、敛精。处心积虑,患得患失往往最易伤神损性;见色起意,荒无度则最易耗损肾精。保精守神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劳神耗精则是危害健康的大敌。

对于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的现代人来说,生活中面临的诱惑很多,坚守一种信念也并非易事。但只有真正解决养生保健的这五大难题,并且从始至终坚持下去,才能获得自由自在的健康身心。

第7篇

项目介绍

中医养生馆针对亚健康人群以及各种慢性病人,用刮痧、拔罐、针灸、按摩、食疗等简、便、验、廉的传统中医药适宜技术,达到预防,保健,康复的效果。不打针,不吃药,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

项目优势

1. 政策支持。国务院自2008年开始在全国启动“治未病”工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10年提出推进中医药服务“三进工程”(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0年推出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中医刮痧师和养生保健师;国务院(2010)5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要求: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鼓励有一技之长人员举办中医医疗机构;逐步建立本文由收集整理和完善执业医生和职业技能人员相结合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体系。

2. 真实可靠的技能培训。目前,社会上有很多的养生馆、足疗店、按摩店等,虽然也打着中医养生的牌子,但真正通过正规中医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员寥寥无几。而本项目方——中医院是国家三甲医院,培训内容严格按照《养生保健师》教学大纲内容培训,有专业的培训场地和设备,技术和信誉绝对优于普通的培训机构。培训后的学员,医院实行终身远程技术指导,包括医疗技术,客户服务,产品营销等免费服务,确保学员能100%开店成功。

3. 投资少,收益快,零风险。国家正规医院培训,无技术转让费,无加盟费。开店初期,有1-2名员工参加《养生保健师》考证班学习,拿到证书即可开业,设备投资就是几张理疗床,刮痧板,拔罐器,再购置一台全自动医用针灸治疗仪,设备投资加员工培训总投入6万元。开业当月就可盈利,年收入至少十万以上。

市场分析

中医养生已成为市场热点。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颈椎病的发病率达10%,糖尿病人7000多万,血脂异常人达2亿,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达2.8%,各种慢性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慢性病单靠药物是不能根治的,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往往一个病治成了多个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以其简单,方便,灵验,廉价的优势,能防治几十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必将迅速走红市场。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养生市场份额将近10000亿元,进入养生行业,永远不会淘汰,没有投资风险。

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用5-7年的时间,将抗生素的使用量从现在的87%降低到5%,今后大部分医生将转攻中医预防保健。这让中医养生产业在未来十年内都是医疗领域中的热门领域。

投资分析

开养生馆投资可大可小,以最小投资为例,开一家50平米的中医理疗养生馆,共计投资约6万元,其中房租1.5万元/年;装修1.5万;购买理疗床、针灸治疗仪、刮痧、拔罐、艾灸用具等0.8万元;2名员工技能培训费约1.2万元;进货1万元。

效益分析

养生馆的服务对象时亚健康人群,需要按疗程长期调理,销售模式以会员卡为主,单次消费68元;会员月卡800元;季卡2000元;年卡6000元。

若在1年内累计有100个会员,年主收入60万元。其中消耗材料费用、员工工资、水电房租占收入的65%,年纯利约20万元左右。

养生馆的另一部分收入来自保健品的销售,主要经营药食两用产品。按照雇佣5-10名店外销售人员,可按销售提成发工资,进行店外销售。若每人每月销售5000元,年销售额约60万,预估纯利12万元。

第8篇

《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中推荐了十种常用养生保健方法,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叩齿法 每天清晨睡醒之时,把牙齿上下叩合,先叩臼齿30次,再叩前齿30次,有助于牙齿坚固。

【解读】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民间有谚语形容叩齿的功效:“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每天早晨上下牙齿反复相互咬叩60-360次,不仅能强健牙齿,对身体其他器官也是很好的锻炼。经常叩齿,能使经络畅通、强肾固精。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使皱纹减少,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闭口调息法 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解读】中医认为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

咽津法 每日清晨,用舌头抵住上颚,或用舌尖舔动上颚,等唾液满口时,分数次咽下,有助于消化。

【解读】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现代医学发现,唾液中含有一种唾液腺激素,能刺激人体的造血机能,延缓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的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

搓面法 每天清晨,搓热双手,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可反复10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度。可以使面部红润光泽,消除疲劳。

【解读】搓面疗法是用手轻轻搓擦面部的一种民间疗法,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可防治一些身体疾患。此法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的作用,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产生。

梳发 十指插入发间,用手指梳头,以从前到后的顺序按搓头部,每次梳头50-100次。有助于疏通气血,清醒头脑。

【解读】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增强分泌活动,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经常梳头,可使人的面容红润,精神焕发。

运目法 将眼球自左至右转动10余次,再自右至左转动10余次,然后闭目休息片刻,每日做4-5次,可以清肝明目。

【解读】这个方法有助于预防眼翳。其本质是眼睛的自我主动按摩,它通过眼睛的主动运动,对眼皮内部神经进行按摩,使眼内气血通畅,改善神经营养,以达到消除睫状肌紧张或痉挛及消除初期翳状赘肉的目的。

凝耳法 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解读】耳朵周围穴位众多,如耳尖、翳风、头窍阴等,掩耳的同时可按摩这些穴位,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反复低头仰头,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充足的血液可使头脑清醒,让人深度放松。深度放松时可使微血管及微循环畅通,感觉温暖,同时使呼吸深长,血气旺盛,肢体及大脑得到充足供血供氧,顿时感觉精神爽快。

提气法 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再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解读】处于人体经络的督脉处,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气的作用。经常进行提肛运动,不但可以使中气升提,脏腑强壮,还有助于肛肠保健。提肛运动的主要要领是:吸气时收缩,如忍大便状;呼气时缓慢放松,如解小便状,一提一松即为一次提肛运动。

摩腹法 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解读】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经常按摩肚腹能协调脾胃,调和五脏六腑气血运行,促进肚腹血液循环,有提神、补气、添精等作用。摩腹保健宜在晨起空腹或睡前操作,每次36圈,每天操作2次,以腹部温热、舒适感为佳。每天下午1-3点这个时间段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消化的效果最好。这是因为此时段小肠经经气最旺,按揉肚子可以加速小肠吸收,能促进消化。

第9篇

生活规律,天人合一

老先生说,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饮食起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

老先生和夫人老两口一起生活,生活规律相似,比较容易步调一致。作息时间上,他们每天早晨6点之前就会起床,打扫卫生、做早饭;8点左右吃完早饭就出去活动,买菜、办事、散步,等等,总之不会“宅”在家里不动;晚上8点左右上床睡觉。

饮食上,老两口以清淡为主,种类多样化,注重营养均衡,每餐只吃七八分饱,晚餐基本纯素,量也更少。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很多人非常注重中医食补,网络上、养生保健报刊中的各种食疗方层出不穷,对此,老先生表示自己对饮食没有什么偏好,从不刻意多吃某些食物,也从不照搬某些食疗方,而是简单地遵循种类多而杂的原则。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就是营养均衡,因此身体一直很好,就连感冒都很少有,即使感冒了,应对方法也是多喝水、多休息,很少吃药。

如果非要挖掘一下,老先生有什么具体的、特别的食疗养生方法,那就是冬令进补了。近几年来,老先生每年冬天会服用人参,将人参打粉后直接口服,每天1~2克,连服半个月~1个月。老先生说,年龄大的人容易气虚,而人参可以补气,打粉后服用既简单又容易吸收,但血压高的人要慎服。对于女性,冬令进步可以补血为主,可选择正宗的阿胶,加芝麻熬煮后服用,每日10克左右即可。据老先生透露,他夫人冬季就常食阿胶。

顺其自然,适合就好

运动方面,老先生认为,运动养生方法不论高低贵贱,只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能长期坚持,就一定对健康有益。从中医角度来看,步行是一种很好的运动养生方法,温和,又很少受时间、场地的限制,不论男女老少、体质强弱、时间长短、强度高低,所有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步行方式。多年来,老先生没有特别的运动喜好,因此就顺其自然地运用了步行这种方法,自我感觉挺不错,特别是年纪大了仍坚持每日步行,这对延缓衰老、强身健体很有好处。

老先生顺其自然地养生,不仅表现在运动上,更体现在心态上。他说,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一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心理健康更重要,比如:心态平和的人,即使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病情也会比脾气急躁的人更容易控制、更稳定。他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心态好、想得开、活得开心尤其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晚年的生活质量。退休后,老先生顺其自然地保留了每周到医院坐诊的机会,能发挥余热,他会很开心;顺其自然地回归家庭、融入社区,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会很有成就感;能与环境和谐相处,与邻居与社区居民和睦相处、交流顺畅,他会很高兴……总之,心态平和、顺其自然、有事做,这就是晚年最大的幸福,是献给身体最好的养生方。

第10篇

内养功是中国传统气功中优秀的养生保健功法,由已故著名医疗气功专家刘贵珍先生在生前刻苦挖掘、整理、研究,并推广应用于人们祛病强身、养生保健事业,收到良好效果。于五十年代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我国第一所气功疗养院(现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刘贵珍先生去世后,其女儿刘亚非继承父亲遗志,专心研究和推广内养功养生保健功法。1985年在原“全国气功师资培训班”的基础上国家卫生部又在该院建立了“国家医学气功北戴河教育基地”。该基地除为国内培养了大批的气功师资外,还“走出去,请进来”,向国际友人传播内养功养生保健功法。每年都有数百人前来学习、培训和交流,今年夏天来此的团队有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的学员、学者、患者等。我来北戴河时正赶上德国学习团在这里进行内养功和太极拳的学习和培训,在此,我采访了德国索林根太极道养生学会会长乌伟。艾雄先生和罗冰女士,请他们介绍了德国开展内养功养生保健的基本情况。

问:乌伟・艾雄先生,你是德国索林根太极道养生学会会长,罗冰女士是内养功的老师,你们多年来在德国进行内养功养生保健培训,并带领德国朋友多次到中国北戴河医学气功培训基地学习内养功养生保健功法,请二位谈谈对内养功的认识。

答:内养功发源于中国,现在已经走进德国,走向世界。为什么德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的人们喜欢学习和练习内养功呢?这是因为内养功是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法。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起主要作用,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参加刘亚非老师的培训和多年的实践不断认识和理解内养功这个“内”字就是要通过内求的方法调动人体内部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和改善人体的内环境,加强人体的各部分功能,使阴阳平衡,达到一个新的状态。随着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竞争给人们带来的压力,长期的紧张极易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冠心病、肠胃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内养功的功法首先使人身各部位、各器官放松,“放松”对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练习内养功的松静法,通过调整意念、调形调息、动静相兼等内容,使身体各个部位达到松融,精神意念达到恬静,就有助消除紧张,改善血液循环,起到防治高血压、心血管病、胃肠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疾病的作用。内养功功法除了放松作用外,还有通过特殊的停闭呼吸法促进新陈代谢、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中国医学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内养功功法能起到疏通经络、血脉、呼吸、器官的作用,自然而然就起到了养生保健的作用。

另外要说明的是,人患病后,对症服药是必要的,但是凡药三分毒,有些药物副作用很大,如治疗青春痘的异维A酸胶丸,长期服用有人可患抑郁症,甚至造成自杀的恶果。而内养功的练习没有副作用,只要掌握正确的练功方法,并持之以恒练功,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我们称内养功是没有副作用的绿色养生保健法。我们太极道养生学会隶属于德国科隆体育大学,所办的两年制的成人再教育班,内养功是必修课。

问:既然德国人认识到内养功是很好的养生保健功法,在德国是如何开展内养功养生保健活动的?

答:德国很多人都知道内养功,并学练内养功,不仅有一些民间的学术团体组织学习、推广和应用,而且在一些研究机构、大学和医疗机构也开展内养功的培训和研究。在德国西部有波恩气功养生学会,中部有索林根太极道养生学会,在首都柏林成立了“内养功培训中心”和守中中医学校,专门开设了内养功的师资培训和医师培训,在法兰克福有“内养功学校”,南部慕尼黑等城市有中医学校和德国气功协会,也都开展内养功的培训和学习。从1996年起,在十几年里,除了以上各个组织每年在全国招生举办内养功培训班外,奥登堡大学、宏堡医科大学、爱兰恩医学院等也相继并展了内养功的培训和研究。刘亚非老师和冯益建老师到德国讲学,他们的足迹遍及德国许多地方,给德国人民送来了内养功、太极拳功法,送来了健康,送来了友谊。我们也每年在全国招生,到中国北戴河气功培训基地来进修、学练内养功和太极拳,仅德国太极道养生学会前后10年,就有200多人来北戴河接受培训。回到德国后,除自己养生保健外,很多人已成为辅导员或老师。目前,在德国很多地方都开展对内养功的培训、应用和研究工作。德国有8200万人口,其中有十几万人学练气功和太极拳。通过学练内养功和太极拳,许多人的免疫力提高了,收到了健康身心的良好效果。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学练内养功,德国有可能成为学练内养功的王国。

问:德国开展内养功养生保健活动很活跃,是否与德国政府的支持有关,请介绍一下德国政府是如何支持内养功养生健身活动的?

答:你说的很对,德国政府给了气功和太极拳在德国开展的广泛空间,并且通过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参与加入,使其应用与研究层次很高。这也是德国政府的聪明之处,他们明白,通过学练气功,能够增强国民的身心素质,国民不生病、少生病,身体健康,一来国民减少生病的痛苦,二来减少国家、医疗保险公司的开支,这是件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好处的事情。因此,国家不干涉气功养生保健活动,而是给予一定的支持。政府支持医疗保险机构承认气功保健,对于气功预防疾病的效果予以肯定。并明文规定,凡参加有德国资质气功老师(包括内养功)培训班的人员,医疗保险公司给予报销一定数额的培训费。参加中国刘亚非老师内养功培训的学员,德国医疗保险公司专门批示,列入此报销范围内。在德国北威州还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参加有资质气功老师气功培训的,可以从欧盟基金里报销培训费。德国有的企业还规定,凡参加7天以内各种进修培训的,其中包括参加气功和太极拳培训,不算休假,不扣工资。

以上各项规定,都起到支持和鼓励人民参加内养功等气功和太极拳的养生健身培训的活动。这对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心健康素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采访者:感谢乌伟・艾雄和罗冰女士的介绍,也感谢二位十多年来为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所起到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祝德国人民在学练内养功中不断获得身心健康! 编辑:迟昊

第11篇

当下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将“看中医”视为一种时尚,以此改善亚健康状态。

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拔火罐俨然成了“网红”,很多外国运动员都成了中式拔罐的粉丝。在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看中医”渐成时尚。

最近一个月来,家住武汉市武昌区车家岭的蔡小姐,每周都要过江到位于汉口沿江大道合作路的六源堂看中医。蔡小姐是80后博士,长期白班加夜班,去年以来经常感到失眠、多梦、脱发、腰酸腿疼,不得已换了岗位,还上医院进行体检并服药,岂料身体状态仍不见好转。

“现在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说是病好像又不是病。但说不是病吧,身体又极不舒服。身边不少朋友都去看中医,进行身体调理。我觉得中医和西医可以互相补充,并不冲突。中医把人的身体健康当作一个系统来看待,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蔡小姐坦言,她用中药调理三个星期后,睡眠质量有较大改善,感觉身体恢复了活力。

年轻人真的热衷借助中医方式来调理身体吗?上网搜索一番,答案也许让你惊讶。即使在“知乎”这样的精英问答分享平台,也有“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医”之类的讨论话题,600多个回答总体上对中医持包容态度。一页页浏览就会发现,不少网友现身说法支持中医,像“别分中医西医,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的回答比比皆是,当然网友们也反对“包治百病”之类的话。

4月公布的《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显示:15-44岁人群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69岁的人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水平亟待提高。其中,25-34岁人群为12.41%,在调查各类别年龄层中水平最高。这说明,文化程度越高,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就越高。

六源堂负责人说,前来看中医的80后比例是25%,占比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从个性上来讲,80后更加开放多元,更愿意去尝试传统的或新鲜的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已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事业压力普遍增大,对身体调理呵护的需求也较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政府都在支持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去年6月起,武汉市施行“新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据媒体报道,“二环线以内不再审批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限制规定,在新的规划内取消。与此同时,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店,可申请设置中医坐堂医诊所。

那么,如今中医门诊遍地开花,又该如何选择呢?蔡小姐道出她的经验:“名医+名药”最为关键。她去六源堂,就是看到名医李家庚教授在此坐诊。

李家庚教授出身七代中医世家,其父李培生被誉为当代伤寒学界泰斗。李教授现为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伤寒学学科带头人,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他先后主编了《实用中医肿瘤学》、《实用中医传染病学》等百余部著作,其中大部分都是我国中医史上的第一部,成为临床医生们的参考读物。

“长期以来,中医药发展确实遭遇到很多问题,比如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足、政策法规严重滞后等等。但是目前中医药发展已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相信会迎来一次腾飞。现在,中医回归本真,中医馆重现活力,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李家庚教授说,中医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新时期助力建设健康中国中具有重要作用。只要坚守中医精髓和追求产品品质,中医药会得到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

第12篇

2016年12月9日,“首届(2016)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大会”上,国务院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演讲题为《文化软实力引领中国健康品牌》时指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文化软实力的最大优势,高度的文化认同是未来发展中国健康产业的关键驱动力。”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伴随着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一门不断实践认识的医学科学。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兼容并蓄、创新开放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有着其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实际上,中医药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中医药将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张国祚表示,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承至今的中医药老字号中有着很多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例如中药材质量的品质保障,以及贯穿致中医药行业的诚信保障,都是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的行为转化。

早在2016年年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全国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水平为8.55%。也就是说每100个15至69岁的人群中,只有近9人具备了基本的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这组数据的背后,正说明着中国人对于中医药文化认识的匮乏。

“保护传统文化主要依靠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中医健康文化则需要贴合市场消费需求,按照实际情况规划文化传承工作。”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齐勇峰表示,中医药文化保护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其生命科学和哲学文化的两层内涵,二者之间没有边界,是高度融合发展的产物。

近100年内,中国人由于接触到西方科学教育的熏陶,不少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加深了一层神秘感和距离感。齐勇峰坦言,随着国家对于中医药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人们对于中医健康养生的认识度也逐年上升,但距离中医药文化繁荣还需经历一个缓慢的过度时期。

另一方面制约中医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地理广阔,人群的生活习惯、经济状况、风土人情不同,导致了健康素养认知水平不同的实际情况。中医药文化的学习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对此,在“首届(2016)健康文化创意产业大会”上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复兴中医药文化已迫在眉睫。

“如果把中医比作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中国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是其根,《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是其本,《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术体系是其主要枝干,而内、外、妇、儿各科的治疗及其方剂、药物等,则是其分枝、花叶与果实。”中国传统医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致重表示,复兴中医药文化,提升大众的文化精神境界,必须回归到中医药的原生态文化中,只有大众对于中医药文化有了高度的认同,才能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进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