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06:42: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科研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是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必然之举
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国家逐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保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电子档案管理办法》和《电子档案管理规范》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举措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国家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步骤。
1.2是档案传统式管理的发展趋势
中国最早的档案工作可能要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甲骨文、金文、竹简、羊皮卷、帛书等都是曾经档案的记录载体,发展到以纸张作为档案的主要载体后,档案管理逐渐制度化、系统化,但传统式管理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一是由于档案需长期保存,纸张极易受潮、虫蛀及火灾等灾害的毁坏。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保管经费,档案被反复查阅,不可避免的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导致档案工作人员为无备份而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担忧。三是档案传统管理特点决定了档案的交互性弱,不利于不同部门、不同地方和不同级别单位的使用。
2现代农业科研发展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2.1优化保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其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如科研档案课题立项的申请书、合同书、实验调查记录、科研过程中的照片以及科研人员在该项研究中撰写的论文等,既是生产资料,也是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载体。档案信息化建设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利用微机对档案文献进行收集、筛选和不同层级的加工,加强了对农业科研档案的保存优化率,是第二次农业科研创新,既扩大了档案保存的范围,又加深了档案管理的深度,有利于各种档案长期有序的保存。
2.2发展农业技术
农业在过去几千年作为主要产业,现在被称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如何有效传承农业技术?除了身传言教,我国还出现了农业著作和一些有关农业生产的记录,如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创造的十二气历对农业影响颇深。言传身教和过去的农业书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极易失传,印刷技术的落后和文言文的使用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承。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为标志,档案信息化管理也被国内外应用于农业。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的特点是易传送、易分享、易再次加工,这使得先进的技术、理论、手段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能被更多人和更多地方学习、使用,进而有益补充,更带动农业科学向纵深发展。
2.3经济效益
1节约了档案管理成本。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作为一门系统而专业的工作,既有农业科研工作的特性,又有科研档案管理的普遍性。传统式的档案管理需要长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之相比较,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档案信息化管理一旦建成就能减少投入,节约资源。2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科技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助力,农业科研档案是系统的科学技术的载体,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从最近几十年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档案信息化管理当然也包括农业科研行业可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对信息、计算机系统和人之间流动的良性管理可以带动广告收入、知识产权相关收入和农业增收等方面的提高。如果忽视了档案信息化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那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档案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3在农业发展中的现状和困境
3.1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缺乏统一性
我国农业科研单位的信息化管理发展水平不一致,不仅表现在技术水平,也表现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缺乏统一性。使用的电脑系统不兼容,运行的软件各自不能互用,全国又没有共用一个既适用于文件检索又可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管理软件系统,这些技术问题制约了档案信息化、电子化的进程,不利于工作人员利用电脑完成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快捷地出版信息编辑成果。3.2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进程的起因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的招聘机制分为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使得各个农业科研机构出现了一个怪圈,懂技术的不懂档案信息化管理,精于档案管理的又不熟悉农业科技领域。一些单位在发展档案信息化过程中没有配备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素养的人员,“抓壮丁”转去负责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档案、信息处理和农业技术复合型人才就更奇缺,大部分人员现代技术水平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是阻碍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现代化。
4对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当前档案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农业科研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变档案传统管理模式,打破档案信息化建设制约瓶颈,力争在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脱颖而出,这就迫使我们要正视档案信息化建设,对照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困境,积极地寻找今后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的应对之策。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科研和档案管理两大专业领域的有机结合,要实现其长期的良性发展就要求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弥补短板,巩固长板,形成合力。
4.1建立全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统一体系
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有力支持,要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全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建设统一体系,体系要对档案管理中涉及的硬件、软件和法律法规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规定,让一切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4.2高标准培养复合型人才
做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工作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作用,要制定一个长期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使其在档案、信息化和农业方面精而专,既能投入农业科研实践,又能做好农业科研档案工作,更能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好农业科研档案信息的价值,创新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管理方法。
4.3重视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层次开发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策略
农业作为我国国民产业中的基础性工程,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顾名思义,是以现代网络技术、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借助网络化的形式实现各环节之间的科学联系,进而形成良性运作的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库,以供相关农业科研人员进行资料查询和信息检索。而农业科研则是推动农业事业长远发展的助推剂,注重对农业科研档案的科学管理对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更为良好地保存农业科研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1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价值
1.1提升管理效率
农业科研档案工作以农业服务为宗旨,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把不同载体的农业科研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以网络化的形式互相链接,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信息库,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极大程度上节约了农业科研档案的人力投入和成本投入,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承,切实有效地满足科研人员的档案查询、借鉴与存档,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各项资源进行高效配置,优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结构,以便更好地为相关科研人员所服务。
1.2保持档案完整性
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保持档案完整性,防治档案丢失现象的发生。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是在农业科研研究工作基础上逐步完善的,传统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以纸质管理为主要方式,但是因我国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早,传统纸质化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极易发生变质,特别是在每一次查阅过程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耗,这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稳定发展极为不利。对此,以数字化为主要途径开展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科研档案的损坏,实现由纸质资源到数字化资源的系统转换,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奠定基础。
2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2.1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进行提供良好的外部框架,从而更好地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数字化管理方案,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实效性。农业科研单位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制度,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符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其朝着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相关管理人员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保证各项制度内容的贯彻与落实,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保密程度。
2.2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硬件基础,确定技术路线、技术结构及基础平台功能,并做好相关的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增强农科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含量和技术化含量,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相关工作人员要在传统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上,以计算机录入的方式对农业科研档案的各项内容进行科学配置,相关人员要对农业科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各项设备进行更换,结合当前时展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现代科学设备在档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平台,连接农业科研单位的内部系统,将档案的形成、整理、传输和归档等内容放置于同一个系统平台之中,实现各模块之间档案资源的共享互惠。
2.3构建一批高素质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队伍
2012年新疆大学的统计与分析新疆大学共刊登38篇论文,其中生命科学学院23篇,占论文总数的60.52%;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9篇,占论文总数的23.68%。与上年度比较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5。
1刊登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通过对《新疆农业科学》刊登论文学科分布的分析,可客观反映我区与农业相关的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了解不同学科发展状况,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有重要意义。据统计,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论文刊登数量前6个学科分别是:林学与园艺、作物栽培与育种、草业与环境、畜牧兽医、植物保护、生命科学,共296篇,占总总数的81.76%,其中排名第一的林学与园艺,占论文总数21.56%,表明在我区农业研究领域中,这些学科领域的科研工作较为活跃,科技产出较多,论文数量有明显增加,被引频次也有所增长[1]。上述学科相对发展较快,属于优势学科,见图6。
2通讯作者构成情况分析
对通讯作者的构成进行统计和分析表明,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达263人,占作者总数的72.65%,具有副高级职称的通讯作者83人,占作者总数22.92%,合计:95.57%。年龄构成分析表明,年龄在40~50岁的通讯作者有196人,占作者总数的54.14%,年龄在50~60岁的通讯作者113人,占作者总数的31.21%,年龄在40~60岁的通讯作者309人,占作者总数的85.35%;博士生导师119人,占作者总数的32.87%,硕士生导师153人,占作者总数的42.26%,具有硕导和博导身份的通讯作者占作者总数的75.13%。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通讯作者主要是高级职称、高学历的高层次研究人员,均为项目主持人、学科带头人,相应撰写的论文学术水平和质量较高,对《新疆农业科学》载文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办刊质量与水平起到了关键作用,见图7。
3年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的统计与分析
对2012年《新疆农业科学》科技论文来源统计分析:国家级项目论文225篇,占全年总数的62.15%,省部级项目论文114篇,占全年总数31.49%,地厅级项目论文23篇,占全年论文总数的6.35%。2012年度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的基金总数为339篇,占总刊登论文数的93.64%,表明《新疆农业科学》超过90%的论文来源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近几年均保持了高百分比。上述统计分析还表明,《新疆农业科学》的基金资助论文数量呈高比例态势,在科技领域投入不断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新疆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的国家、省部级项目的数量在稳步上升,农业科技领域的竞争实力正在逐步增强,农业科研的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和技术引进工作稳步发展。总体来说,《新疆农业科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撑、公益性行业专项)和自治区级(科技攻关、自治区基金、成果转化、重大专项)项目产出论文为主,地州级、高校基金、研究机构基金等为辅的多层次的资助体系论文。
4结语
(1)《新疆农业科学》的论文主要产自于科研机构和高校。近两年高校的论文比例较高,说明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在进一步增强,同时,由于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出台了“科研论文管理办法及激励机制”,并把作为衡量教师年度工作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使科研论文在高校绩效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措施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工作的发展,以及论文的撰写。(2)《新疆农业科学》此次统计将通讯作者列入统计范围内,通过分析通讯作者的构成,显示高学历、高职称者占比例较大,为本刊的质量与水平提高把关起到了关键作用。(3)统计与分析是一项繁杂的劳动,本刊积累了大量的宝贵数据,为新疆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管理部门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在《新疆农业科学》的统计基础数据和期刊评估指标。(4)项目统计是采用CJCR2012年的数据。在论文统计与分析过程中,笔者力求严格规范,细致准确。但由于一些实际情况,使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诚望广大科研工作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作者:张琼 王芳 程平 何婧 马建荣 戴俊生 单位: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 会计模式 创新
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科研单位没有科学的会计核算基础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研单位的核算基础采取的是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实行的是两种会计核算基础并行的核算制度。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模式和会计环境中,这种会计核算制度为加强我国的公共资金管理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结构的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需要进行改革和变更。农业科研单位在确认当期收入时采取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方式,该种记账基础只记录了以现金支付的支出,而没有反应没有用现金支付的隐性债务,这样农业科研单位反应的盈利状况和负债情况都是不准确的,这就使得农业科研单位对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比较差。此外,由于企业只有在支付金额时才能确认支出的发生,这样科研单位对其成本的核算就成了一个难题,那些已经发生尚未支付的费用不能确认为当期支出,使得农业科研单位的单位成本不准确,也不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控制。
(二)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要素没有合理划分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要素要划分为资产、负债、收入、支出和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差额。农业单位的净资产是其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是由国家或者其他组织投资兴办并由事业单位拥有的,在价值量上其数值等于总资产减去负债的金额。这里的净资产仅仅是数量上的概念,不能明确说明净资产这个会计要素的性质。此外,现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制度中的净资产包含基金项目和历年累计的余额项目,也包括当年的结余项目;包含存量指标的同时也包含流量指标。同一个要素之内包含不同类别项目使指标变得不利于分析和使用。
二、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
农业科研单位现在最重要的会计模式创新工作就是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方式。权责发生制的核算方式要求科研单位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的当期就确认收入或者费用,并不考虑现金什么时间支付或者收回。因此,收入反应的是在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数额,支出则反应在会计期间内应该支出的金额。权责发生制,顾名思义,它是在会计分期的基础上,计量会计期间收入和支出的配比财务成果,这是一种综合地反应会计主体在一段时期内经营业绩的成长的核算方式。农业科研单位采取权责发生制核算方式进行会计计量,能综合反应其单位情况,例如其举借的外债,其拖欠的职工工资,其应收而未收到的服务收入等等;权责发生制也有利于农业科研单位进行成本核算,便于其成本管理,因为不管任何单位要精细地进行成本核算,必选选择权责发生制的模式进行核算,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单位内各部门在经济活动中履行责任的情况。
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创新还要把会计要素重新划分,农业科研单位的净资产应该分解为基金和结余两个要素。因为基金要素不包含负债的因素,也能反映科研单位使用资源的限制,并且农业科研单位的基金要素划分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项基金的规定;而结余刚好可以反映本期的发生额,和基金这个期末余额指标可以对应。
农业科研单位还应该在会计报表体系上进行改建和改善。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现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中披露的信息很少,不能满足使用者对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完整的会计报告应该包括基本的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表和企业的财务情况说明。但是,伴随着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的会计环境日益复杂和多变,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对会计报告之外的情况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例如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单位的负债情况、单位面临的或有事项和非主营业务内的项目等等。此外,农业科研单位应该像普通企业一样编制现金流量表,因为近几年来,农业科研单位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复杂,经营的业务也越来越广泛,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管理者和债权人想要了解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仅仅靠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农业科研单位应该编制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内收到的现金,它可以反映农业科研单位在会计期间内的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收到或支出的现金。科研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可以让报表的使用者直接、直观的了解到最准确的现金流量情况,预测科研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詹丽香,沈新芬,夏海英.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
[2]周琦.农业科研单位会计模式的创新[J].湖南农业科学,2007
[3]戴静.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农业科研档案;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01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当今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也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科研中档案管理
农业科研档案主要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载体材料的总称,其主要包括课题从立项、申报、总结、成果鉴定等一系列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材料,如科研档案课题立项的申请书、合同书、实验调查记录、科研过程中的照片以及科技人员在该项研究中撰写的论文等。目前,部分档案管理基本上只是处于保管和利用状态,没有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所以,农业科研档案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没有完成社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根本变革。
从国家明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以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信息服务的最佳技术手段和实现途经。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已经逐渐开始改革,档案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档案信息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业科研中档案信息化的要求
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培训。结合档案管理的需要学技能、学操作、学管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加快知识更新,扩大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素质,从多方面努力,尽快建设一支以管理型人才为基础,以复合型人才为骨干的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队伍。
2.加强服务竞争意识。档案管理人员敢于开拓创新,农业档案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一部分,具有专业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双重性,即可为单位内部服务,又可向社会提供具有自己行业的各种服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的大环境中,档案工作者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档案工作的要求,转变、扩大、发展和调整档案工作的职能,努力探索现代化服务方式,增强服务意识,对内挖掘、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水平。要定位服务,主动征求领导和各部门意见,不定期地向科技工作者宣传档案法规和政策,满足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各类数据资料的需求,为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服务。另外,要充分利用信息网服务,加快建立农业科研信息化的传播,尽快建立以现有档案部门为中心辐射周边及农村、农民的档案信息共享体系,统一软件开放。用最快捷的方法进行信息传递,使其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3.加快农业科研信息传播,促进科研发展。信息资源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发挥作用并服务于农村、农民,起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我国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化工程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农业信息网”在互联网站还有综合性信息,此类信息应以实用信息为主。网络将成为今后农业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建立不同层次的档案信息站点,使其成为信息资源传播、反馈信息接收的枢纽,延伸到郊区各个乡镇、村落。“农业信息资源中心”作为信息资源发放、回收的集散地,将加工后形成的档案信息产品通过各级各类农业信息网,为农村用户提供特定档案信息服务。我国农业档案信息化起步缓慢,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档案信息化也随之迅速发展。提供一些农业生产技术资料和一些政策法规等信息,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必要的。农业远程信息服务是实现农业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的有效方式,覆盖范围大,内容丰富,对设备要求较低,打破了空间局限性,使农村学习人员能就近学到最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还可以和专业权威、专家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把最新的技术信息传授、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三、档案信息化对农业科研的作用
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使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传统的档案管理需经收集、整理、鉴定、编辑、装订等程序,工作量大,效率低。实现信息化后,档案管理更多的是体现自动化、实时化、网络化。能够集中统一管理档案信息,人机结合是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方针,即档案业务人员直接使用微机开展工作,档案信息自动化统一管理,能使集中管理和利用相结合,建立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散式系统,是农业科研档案较理想的管理模式。传统的检索方式是档案管理人员从总目录中找到所需档案,然后根据目录查找所需,费时费力。档案实行信息管理以后的检索与查询只需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既简洁又方便。此外,提供网上查询手段也方便了内部工作人员,使其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络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档案信息建设对促进农业科研发展的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整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实施档案管理信息化以后,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使管理员更好地从事档案的收集工作和编研工作,极大地提高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整个部门的技术水平。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是发展的大方向,只有实现档案工作信息化,才能和农业科研发展相协调,适应新形势下的变化。三是有效地为科研服务。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档案在网络上共享,科技人员可以在计算机上查阅所需档案资料,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档案资料的电子化更便于科技人员的二次利用,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因此,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农业科研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打好基础,使档案的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农业科研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郭秀萍.对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几点认识与思考[J].甘肃农业科技,2010(1):38-40.
[2]付华娟.关于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若干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8):96,4.
[3]徐兆辉.有效利用农业科技档案的尝试[J].河南农业科学,2000(2):20.
摘要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从课题的选题、申报、立项、中期监督以及结题,直至最终的归档,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科研管理工作,重视科研,加强科研管理创新至关重要。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对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创新;对策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及科研管理水平却与农业科技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吻合,从一定意义上讲,科研管理水平制约了科研的快速发展。因为科研工作是专业建设、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科研管理机制如何创新,如何使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显得十分重要[1]。当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相对滞后,限制了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从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提出一些对策。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研基础较薄弱,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因为地处基层,科研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理念相对薄弱,往往还意识不到科研管理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还停滞在以前的习惯做法,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滞后于时代潮流。对于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1.2管理体制较僵化,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程序较混乱,管理人才素质不高。归根结底在于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体制比较僵化,没能从根本上进行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致使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没有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年轻的更有潜力的高素质科研人才,这也是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造成的。
1.3优势专业较少,科研队伍较薄弱
总体来说,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各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力量上单薄且分散,一个专业的科研项目往往只包括了该专业的研究方向,集约化程度较低,缺少交叉优势和新的学科生长点,难以形成有竞争力、有特色的专业群;科研队伍缺乏足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科研工作缺乏深度的积累和纵深发展;科研范围窄小,科研成果形式单一,大都是发表的论文,而真正能为区域农村经济服务的科研项目较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就更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研管理人员的梯队有待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2对策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发掘这些特点是做好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的关键,也是一个单位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2.1确立创新观念
2.1.1确立创新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观念的创新是前提。要从传统的科研管理理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以科技创新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和目标,以科技创新服务未来,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任务是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研究人员能够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能够更好地进行科研活动,实现科研目标,创造条件,提供服务。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工作要尽可能地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和保证,确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目标,是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研管理工作要从制订规划、组织管理、基金资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等方面,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促进多出成果多出效益。
2.1.2确立协同攻关的观念。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将个体的、分散的科研力量集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有组织的科研,紧贴生产实际,加强科研攻关。要重视数据采集、实证调查、跟踪研究。要确立打造科研特色的观念。打造科研的特色是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科研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牢固树立特色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结合地理区位的特点,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有意识有侧重地进行优势力量的整合,打造本单位的科研特色,形成品牌。
2.2建立健全开放的管理机制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只有创新科研管理机制,科研管理工作才能够创新。科研管理必须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适合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从宏观上对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活动进行调控,增加协调,强化服务,使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充满活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2.1竞争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工作中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队伍整合难、资源共享难,科研竞争大多体现在个体之上,导致课题小型化、单干的倾向,个体之间彼此封锁信息,难以开展联合攻关,难以形成创新群体。为此,提倡群体竞争、团队竞争,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竞争机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在倡导竞争的同时强调合作,保证科研人员能加强联系与合作,促进其在相互联系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合力[3]。
2.2.2激励机制创新。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经济激励、机制激励、情感激励等。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在参考这些激励方式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单位发展的激励机制的整体规划,使激励成为促进其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依托,并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兼顾不同群体或个体的差异来进行激励。同时,对科研人员实施激励机制时,还应根据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研能力较弱的事实,合理设置激励的“度”。
2.2.3约束机制创新。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科研行为的规范,无论是纵向课题、横向课题,还是对论文质量衡量上都必须进行约束,否则将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给单位带来很大的损失[4]。如实行科研项目中期汇报制度,然后由科研处汇总向所领导汇报,纵向课题还要向上级有关机构汇报。项目到期如尚未完成研究任务或不符合结题条件的,应及时提交申请延期的书面报告,科研处签署意见后,报有关主管部门批准,且项目延长期不得超过一年。
2.2.4评价机制创新。评价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其对科研工作实际意义和效果的评价。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公平、客观和准确的科研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应将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使科研人员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促进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工作在质与量上达到统一。
2.3建立高素质科研管理队伍
培养一批有才干的科研管理人员和建立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应尽快使科研管理队伍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5]。
2.3.1科研管理工作者的自身观念要更新。科研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应表现为2个“强”: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效益观念强;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关能力强。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树立创新意识。既了解本单位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6]。
2.3.2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要到位。科研管理者要彻底改变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科研管理,向以“协调、服务”为中心的工作模式转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内强管理、外树形象”,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科研第一线,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工作中要有服务创新意识,为科研人员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技术转化途径等方面的服务。
2.3.3科研管理工作者的求新意识要超前。科研管理人员需从广阔的外界环境中吸取一切有用的先进经验,改变仅凭直觉经验和感情因素支配的狭隘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多角度、全方位、辨证地思考问题,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引导科技人才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取得突破。
2.3.4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竞争意识要强烈。竞争意识既是忧患意识又是进取意识,在科研活动逐步面向市场的过程中,科研管理人员要有紧迫感,把握住市场、企业需求的脉搏,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全力以赴地投身于工作当中,保持旺盛的创新精神,发挥在一般状况下难以发挥的管理潜能,提供高质量的全程服务,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2.4构建良好科研管理平台
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以本单位的发展实际为依托,以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引,清除科研管理过程中的政策盲点,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决策咨询研究条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
2.4.1领导高度重视是前提。领导要躬身下去,走到前面,为培养和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素质理清思路、创建体系、构建机制。单位领导既要搭台,又要唱戏;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只有领导重视科研,带头科研,营造重视科研、尊重科研人员的良好氛围,强化精神激励,提高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才能把科研上的“单兵”、“散兵”作战组织起来变为“兵团”大战,才能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2.4.2增加经费投入是保证。对科研工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必要投入,是科研工作正常开展的必要保证。重视科研工作的一项指标就是经费的投入;同时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国家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的立项,多渠道争取科研经费,保证配套经费足额到位,专项使用[7]。科研经费有力保证,不但可以购买供科研用的设备、资料,确保科研信息的获取,为科研创造有利条件,而且还可实施有效的奖励措施,激励职工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2.4.3人性化管理是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尊重人、关心人和信任人为管理的出发点,以造就人、成全人和发展人为落脚点。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以“用好现有人才,稳住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凝聚社会各界人才”为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科研发展规划,引导全体职员工关注社会的需要,为科技人员提升科研素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4.4管理方法创新是保障。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反映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相关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水平高、适应性强的公共管理软件,并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减少低水平、难交互的管理软件的使用,使各类数据资源、信息资源更好地运用于日常工作、项目监控、评估和科学决策中。科研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也应以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思路来考虑和安排,积极采用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实现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科研管理人员要大胆突破以往旧的束缚,思想上要超前,行动上要快捷,走出单位,走向市场,贴近社会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并融科研于科技服务、科技产业开发管理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让科研成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8]。
3参考文献
[1] 吴明瑜.科研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358-359.
[2] 林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问题与建设[J].怀化学院学报,2007(2):54.
[3] 郑存库.论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建设[J].科技论坛,2003(4):11.
[4] 郑咏梅.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模式的建构[J].吉首大学学报,2008(4):125.
[5] 游兆彤,绍建成.新世纪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农业科技管理,2004(4):34.
[6] 戴洪娟,白一光,蒋启东.浅谈农业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条件[J].农业科技管理,2006(4):78.
关键词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现状;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289-01
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组织环节,是管理学与农业科研、农业经济有机结合的调控系统,是科研发展的关键所在,是农业科研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之一[1-2]。向管理要项目、要成果、要效益、要人才是每个农业科研管理者面对的重要问题。结合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的科研管理比较成功的做法,对进一步开展科研管理提出看法与建议,以供参考。
1 科研管理工作现状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50多年来,主要开展了大豆、玉米、水稻、小麦、高粱、谷子等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品种资源、高产栽培、土肥、植保、蔬菜、果树、花卉和农业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48”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和省科技攻关等各级各类项目。现为国家专用玉米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基地、国家玉米水稻新品种展示基地、辽宁省大豆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豆、玉米、水稻3个综合试验站。
本着“科研立院、创新强院”的原则,从1965年至今一直主持辽宁省大豆育种攻关项目,是辽宁省仅有的2家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主持省级攻关项目的单位;1991年玉米、水稻,2002年花生也先后进入了省科技攻关队伍,开始承担省科技攻关任务。“十五”以来,大豆、水稻、玉米还相继纳入国家级科研攻关和产业体系建设当中,并开始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体系建设项目。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建院(所)54年来各项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承担国家、省、市项目520项,取得科研成果238项,审定(备案)品种150个,获奖成果126项,其中获国家级奖励3项,部省级奖励59项,厅市级奖励64项,累计创社会效益210亿元。其中优良大豆品种铁丰18号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铁春1号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铁单4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4号、铁丰27号、铁单8号、铁单12号、铁7922和铁C8605-2玉米自交系、铁粳4号、高粱TL169系列雄性不育等21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铁丰25号、铁丰29号、铁丰30号、铁丰31号、铁丰33号、铁丰35号、铁单9号、铁单10号、铁粳7号等27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或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知识产权管理上,30余个品种、自交系获得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2 科研管理机制与模式
一是科研项目实行主持人负责制管理模式,扩大了科研人员的自,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科研项目经费实行预算化管理,强化约束和财务监督,加大了科研发展基金统筹、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力度。三是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在院长领导下,对全院科学研究、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评议、发挥参谋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互相启发思路,提高项目申报的成功率。四是科研成果上出台科技奖励办法,对课题研究人员按贡献大小发放课题岗位津贴。对通过审定的品种、获奖成果获得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按不同标准给予奖励。五是重视资源引进,集成创新。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多出成果,出资购买资源,派出专家考查搜集。现已育成的大豆铁丰31号、玉米铁单20号、玉米铁研26号、玉米铁研124、水稻铁粳7号以及正在参试的材料都利用了这些资源。六是提出加速科技成果(品种)鉴定方法,建立异地育种试验站。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区间种植,在注重产量性状的同时,强调品种的综合性状和适应性。七是引进高学历人才,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目前已有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26人。
3 对策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把科研成果的质与量统一起来考虑,建立健全科研业绩评价机制[3]。做到定量管理与定性管理相结合,在数量中求质量,在质量中求数量,不仅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而且还鼓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的成果。二是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科研管理队伍。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科研管理人员,并建立相对稳定的知识化、专业化、高效化科研管理队伍。三是创新科研管理平台建设。要做好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工作,必须立足基层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实际,遵循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的同时,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完善科研服务体系,创新科研管理服务平台[4]。
4 参考文献
[1] 李桂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353-354.
[2] 周汝芹.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现状和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3-4.
1.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的独特性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85%的人口在农村,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农业在云南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又是多民族地区,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都十分复杂。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以上。高原独特的立体垂直气候明显,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云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种植技术和养殖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因此研究好云南,对于全国各种不同地区农业都会产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也正是云南农业文献的独特之处。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是记录农业科技与生产实践的载体。在内容上具有地方特点的天文、水利、自然灾害、气候、土壤、物产等资料,是反映云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价值的记载。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发表的文献中。地方农业是进行地方农业科研的情报保障。科研课题的实用性只能建立在充分可靠的情报基础上。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反映了云南农业科技生产的历史、现状、动态和水平,记载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留存了无数理论方法、实验数据和科学构思,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利用这一丰富的情报源,不但可以了解本地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和趋势,而且有助于研究全国其它地区农业发展的普遍情况,进一步促进教学、科研和推广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充分发挥地方农业文献的优势,有力地开发这一智力资源,对深化文献情报工作,直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2.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书目控制的针对性
云南农业大学是一所多学科的高等农业院校,担负着为全省培养农业科技高级专门人才,开展推广农业科研、科技扶贫等重任,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情报信息。农业高校图书馆不仅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而且也是全省的农业情报中心。云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云南省各地农业生产技术状况以及种植业、养殖业的研究成果、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揭示出云南农业的地区特征与地方特色。针对我省特殊的省情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依靠我馆54万册藏书,6388种期刊,4000多份内部资料的优势,把分散在不同类型出版物中,不同藏书范围内的云南地方农业文献予以集中,加以报导。第一步就是对云南地方农业科技文献进行专题书目编制工作,有针对性地全面揭示馆藏,充分反映馆藏特色,这样不仅可以弥补现有检索工具的不足,还可以提高文献的利用率与查准率,具有较强的情报检索功能。
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目录的编制主要针对我校所开设的主干课和科研课题,包括粮作、经作、植保、园艺、畜牧兽医等。为了方便检索,目录的编制体例依照《中图法》农业科学分类表序列,目录后附汉语拼音为序的著者索引。著录格式完全依照国家标准检索期刊条目著录规则中析出文献格式著录,为建立云南农业文献专题数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信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云南农大的图书情报工作也将采用微机处理系统,加大信息容量,加快传递速度,增强图书情报职能,提高服务能力,发展成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数据通迅网络为目标,兼有较强信息贮存和处理功能的信息检索咨询服务体系,目前主要是以数据库使用为核心。
3.开发期刊文献的重要性
期刊是重要的情报源,具有内容新、传递快、周期短、信息量大的特点。从已收集的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期刊论文占绝对数量,达90%。地方性农业期刊形式灵活、面广量大、综合性、时效性、地区性较强,它是本地区农业信息和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从云南农大图书馆收集的3767篇云南农业科技文献看,农学、植保、园艺三部分论文分布在79种期刊中,省农科院主办的《云南农业科技》载文量最高,占30%;《云南农业大学学报》、《云南甘蔗科技》、《云南烟草》、《云南茶叶》、《云南热作》……载文量依排序递减。省内各地州发行的期刊如:《昆明科技》、《红河科技》、《曲靖科技》、以及省外期刊《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业科学》《中国烟草》、《中国水稻科学》等也刊登云南农业科技文献。从期刊文献的内容分析,我省的烤烟、甘蔗、茶叶、水稻种植资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论文多,研究范围广。文献发表的数量随时间的增长而递增。由此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期刊文献,引导读者利用,对深化本省农业技术改革,科技兴农都具有重要作用。
4.利用本校文献的实用性
云南农大的著者既是科技文献的创造者,又是利用者。他们所生产的文献主要特征是以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材内容、完成科研项目为基点。所研究的课题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与指导学生课程试验、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本校作者著述的论文反映了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之,对于促进本省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校著者所发表文献的内容上看,侧重于农作物、经济作物、果蔬花卉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发表文献最多的是水稻病害研究、蚕豆病害研究、花卉病害研究等。这和省属重点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建在我校有关。近年来云南农大著者发表的《云南农业生态》、《滇型杂交水稻》、《植物病原菌》、《云南甘蔗》、《云南兰谱》等专著,以及多种自编教材都是教学、科研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为了运用现代技术和科学方法开发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论著及科研成果,云南农大图书馆正在自建《云南农业大学科技论文专著、专利、科技成果数据库》预计收录3000多条信息。我们认为要想持续性地补充数据库内容,必须有可行的地方农业文献呈缴制度作保障。云南农大图书馆围绕学校重点学科以及对硕士学位授予点的专业,开展定题、跟踪服务,对所收集的文献进一步深加工,撰写了《略述荞麦生产的现状和开发利用》、《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优质米生产现状和开发利用概
述》等三篇综述性文章。以最实用的情报形式提供给用户,均被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其中《云南农业抗病育种研究近况》还被云南省农学会评为优秀论文。农大图书馆还开展了跟踪本校重点科研课题,如:滇型杂交水稻及两系利用,云南烟草品种资源的收集和综合研究,云南水稻、烟草、马铃薯病毒鉴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云南省及其英国中部土壤侵蚀率和土壤保持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云南高原苹果园昆虫群落及害虫防治研究等专题情报服务。将所收集的农业文献以文摘或题录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此外还很注重情报服务投入、产出的效益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农大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少、边、穷地区。农村缺乏科技知识已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云南农大图书馆在收集地方农业文献的基础上编印了《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报道我校、我省农业科研、教学所取得的成果和科技动态,其稿件覆盖面达60%以上。从本省实际出发,重点刊载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专业性、针对性以及结合农事季节的实用性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刊出60期,赠送省内外各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农村基层单位,收到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深得基层农技人员的好评。大学生利用节假期带回家乡,青年教师下乡锻炼、扶贫带到农村,为广大农民提供时效好、针对性强、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的实用信息,为科技兴农和科技扶贫服务。由此可见图书馆能够通过对地方农业文献的深加工,缩短与读者需求的距离。
5.强化用户情报意识的必要性
一、基本概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以下简称橡胶所)是我国唯一以橡胶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十二五”以来,根据科技和产业发展要求,橡胶所主要开展天然橡胶遗传育种、栽培生态学及栽培技术、生理生化、热带土壤、热带作物营养、天然橡胶初产品加工工艺与设备研究、天然橡胶产业经济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所”战略,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凝聚和培育作为事业发展的基础,创新工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较好成效,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二、橡胶所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
一是制定人才发展规划。为加快实施人才强所战略,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总体要求和热科院《“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总体部署,着眼于为我所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制定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培养计划,确定培养目标,根据科研、开发、管理工作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科研队伍、管理队伍、科研辅助队伍建设,既要突出科研人才,又要重视行政管理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的培养,既要开发现有人才,也要培养后备人才。
二是将人才培养与所重点学科的建设结合起来。学科建设是科研单位的重要基础,也是实施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取得高层次科技成果的有力保障。重点学科是所根据事业发展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学科体系中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此外,学科建设可以有效的推动科研单位的科研活动,在重点学科建设中, 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重点学科建设中,人才培养与科研研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 学科中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和众多的科研成果成为重点学科的主要支撑;另一方面, 重点学科又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出现提供了基础园地。各重点学科不但在自身的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且也带动了学校相关学科和整体科学研究的发展。
三是加强现有人才的培养。鼓励现有科技人员提高学历,通过联合培养博士生、互派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岗位业绩优秀、发展潜力大的青年科技骨干,选送到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学位或开展博士后研究或学术研修。
四是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对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给予科研经费的支持,重视青年人员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设立“人才培养专项”,支持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开展自主选题的科学研究。对于一些有申报指标限制的省部级项目(如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向青年科技人员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在新进人员项目策划、项目申报、论文撰写等过程中给予指导,促进其快速的成长。
五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和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的重要保证。不断完善培养、引进、使用等激励保障措施。“十二五以来”,我对获得国家、省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科技人员进行重奖。成果获国家自然科技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热科院每项奖励40万,获二等奖的每项奖励20万。获国家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院奖励10万,二等奖5万,三等奖2.5万;中华农业科技奖获特等奖院奖励10万,一等奖5万,二等奖2.5万,三等奖1万;以上奖项我所均按1:0.5配套。此外,项目申报并获准资助100万元以上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给予5000元/项奖励;申报并获准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给予2000元/项奖励;一般科技项目给予500元/项奖励。成果通过会议组织的鉴定、评价,并经省部级科技成果登记公告,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给予40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给予25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给予1000元/项奖励;鉴定结论为“国内先进”,给予500元/项奖励。论文被SCI收录的影响因子小于3.0的论文,按其源杂志在奖励年度的上一年度影响因子分值进行奖励。奖励标准:1000元+影响因子×500元/篇奖励,若被SSCI收录,增加奖励1000元/篇。
六是实施人才战略科研产出迅速提升。“十二五”以来,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50余项,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973计划课题1项,863计划子课题1项,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项,948项目5项;产业体系专项7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项;农业部部门预算项目61项;海南省重点计划项目9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43项;海南省星火产业带项目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获授权专利295项,其中发明专利74项;审定品种3个;1078篇,其中影响因子3.0以上SCI论文33篇;出版专著22部;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项。
七是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十二五”以来,各类人才不断涌现,拥有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专家6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4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2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人,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突出贡献专家2人、“海南省515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政府直接联系重点专家1人。
通过实施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的总量和结构得到了优化,质量得到了提升,科技人员的内在动力极大地得到了激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我所近年新引进人员力度持续加大,在职在编人员已经增加到200人,学历层次显著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70%。近年来,年轻科技人员增幅较大,目前35岁以下人员占47%,虽然充满活力,但专业技能、知识经验积累不足现象突出。高层次特别是领军人才数量不足问题仍未解决。
二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尽管在橡胶树遗传育种方法与技术、抗逆栽培、营养与施肥、采胶制度与技术、死皮防治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但缺乏创新人才战略的实施计划,“论资排辈”现象严重。
三是管理机制和制度有待健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岗位责任、监督管理等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能力和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
一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注重人才引进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依托热科院重要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通过继续教育、项目合作、联合技术攻关、国外考察等形式,拓展人才培训培养层次类型,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农业科研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二是重视人才建设路径。加强人才的引育、使用、评价和流动,要育的好、用的对、评的值,打破人才“制度壁垒”和“学科壁垒”,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在区域、学科和产业方面的均衡分布;发挥职称评审等的人才评价作用,在评价中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确实把业绩好、贡献大的一线科技人员晋升到更高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上来,并给予更大的舞台。
三是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和贡献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向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拔尖人才倾斜。对柔性引进的人才和智力,制定专门的激励政策和待遇标准。
英文名称:Fuj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主管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情报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0384
国内刊号:35-1195/S
邮发代号:34-5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摘要】
农业科技档案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对提高科研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为农业服务已经成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但是由于农业科研管理需要毕竟长的周期才能看到效益,所以影响了农业科研档案的利用。所以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档案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
农业科研档案;收集;现代化;成果转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以提高生产力为目的,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展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开发、实验、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品的活动。”但是由于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所以如果开发农业科技档案的信息资源,成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新课题和根本任务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
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我们需要做出有效的农业档案的收集工作,遵循科技档案形成和科技指导工作的的客观规律
(一)强化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意识
农业科技档案记载着各种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成果和经验。这些档案对农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为生产跟领导决策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数据。所以我们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有“建档”的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在科技干部中宣传科技档案建立和交流的重要性,顺利推进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
(二)制定科学的档案归档范围
与其他科技研究工作不同的是,农业研究大部分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所以农业研究数据的内容和分类比较复杂,数据采集量大增加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的难度。这就要求档案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详细的农业科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让科技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范围。通过确定收集资料的种类、形式、内容等来增强对档案形成过程的掌控,保证资料来源的完整性和丰富性,才完善科技档案的收藏。
(三)及时的对档案进行归档
科研工作的内在竞争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个人荣誉和个人利益,将在科研工作中一部分科研资料当作个人资源而不及时归档,影响了科技档案归档的完整性。并且农业科研周期普遍较长,农业科技信息处理后得到的结果需要时间验证,这无疑延长了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归档的时间。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需要制定合理的收集时间,定期收集农业科技资料归档,如每次收集的时间间隔太长,将导致档案更新速度过慢,使最新农业科技信息难以共享。时间间隔太短又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对农业科技档案数量的增补不显著。档案管理人员应根据合理的时长定时到各科室收集应归档的材料,督促有关人员及时补办缺少和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文件材料,填补信息空白处。
二、当前对农业科技档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档案的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档案信息服务多为坐等上门,等有人来查阅的时候才提供档案,没人用的时候就放在库房,缺乏主动服务意识。有些科技档案信息属于保密范围并有查阅的权限,但是由于一些管理人员处于自身的情况,将未解密的档案提供给不具备查阅权限的人查看。造成科技档案信息泄密的情况。
(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开发利用的手段和方法落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还仅仅只是停留在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编写,信息采集还是多为手工进行。档案的研究工作进行的比较少,特别是对已经鉴定过了科技成果档案,并没有及时的跟进信息采集。这样不利于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利用。
(三)科技档案成功转化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农业科技档案部门“重保管”“轻利用”的特点仍然存在,认为档案机构只是像图书馆一样的做好资料的保管就算完成任务了,并没有认识到档案利用的重要性。这样使档案馆的哪些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一些可有可无的事。这是对科技资源巨大的浪费。农业科技档案机构工作的被动型较强,档案管理与科研机构以及使用者缺乏联系,一些有价值的档案无法进入到农业科技档案部门,所以不能很好的包装档案的完整性。
(四)相关人员对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没有足够认识
由于一些单位的领导对档案缺乏重视,主要是由一些学历相对较低,年龄相对较大的成员来安排工作。但是现在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要求已经比以前高了很多,要求对农业科技档案人员对农业专业知识、计算机、网络、英语、管理学等等都要有一定的涉猎。另外由于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经费不足等客观原因。也导致了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机会接受培训,思想观念老化,知识结构无法跟上。这样也严重的影响了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
三、对于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利用的建议
(一)加强规范化管理,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奠定基础
农业科技档案的价值是通过开发利用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来实现的,档案的质量对开发和利用影响非常大。档案部门要保证其完整性,所以要建立健全的管理规范,要将文件材料的形成、收集、整理等程序分到应有的人去管理。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列入研究课题、科研计划等工作中去。科研单位应该将所有的材料进行归档,材料收集整理后交给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管理,以保障档案的完整、系统和有效利用。与此同时,科研单位也要对归档的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考核,作为以后晋升、授奖等荣誉的重要考核条件。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档案的质量,为开发利用打好基础。目前,园艺档案室保存的农业科技、文书、财会、声像、书稿等各种门类档案达5000余卷。2000年以来,各类档案的归档率达98%以上,档案的齐全完整达到99%以上。同时,中心还系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报刊、图书和农业资料。
(二)利用农业科技档案,必须注重实效
首先要明确服务的方向,端正服务的态度。在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农业科技档案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式。主动了解农业科技生产与管理工作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实际需求,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次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工作,我国颁布了《档案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手段的日益发展,农业科研工作出现了课题写作的多样化、学术交流多元化。因此,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公开与保密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运行,要保护国家利用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的成果推广、实现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所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品种34个,其中国家审(鉴定)4个;出版专著8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312篇;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一千多万多亩,创社会效益3亿多元。
例如:本地区某农户承包100亩耕地,在选择施肥方案时,得知我们有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在我们的指导下,利用土壤肥力档案和土壤测速仪器,确定了施肥方案,每亩节约化肥投资20元,而且创造了单产550公斤的好成绩。
(三)充分利用档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长期以来,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科研单位普遍是重科研,轻推广。一项研究工作一旦结束,档案就放到档案柜,无人问津,很少有人去研究这项成果如何去利用,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永久的积压,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档案的转化率仅仅只是20%30%。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贡献率达到50%以致更高,首先要积极应到科技成果研制者转变观念,更加重视成果的转化,坚持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坚持科研源于生产,成果服务生产,发展依赖生产,科研要以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其次,档案管理人员要参与科技成果的转化,组织农业科技档案信息的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交流,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借阅、复制、科技咨询等等服务,加强科技档案的成果转化,将其充分利用。我所每年推广柑橘、猕猴桃等果树优质新品种10万亩,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湖南省园艺研究所建立了科技企业―湖南格瑞园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资质,先后承建绿化工程200余处,总面积达68万平方米,工程交验合格率达100%。
(四)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促进档案开发
信息化是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作为农业科技档案开发工作更应该如此,加快采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同时加强信息化法制建设,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体系。不但要保证科技档案所有者的权益,而且也是为了科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档案部门应该注意科技档案信息必须经过加工之后才能放到网上交流;建立农业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中心,把有关单位、人员联合起来形成网络,增加信息交流,这样更加有利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利用。不断拓展档案工作服务对象,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加快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目前我所档案网站上载开放档案目录10多万条,档案网站保持了较高的点击率。
(五)培养优质的管理队伍,强化管理人员建设
通过讲解档案管理基本知识,了解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了解自己在档案管理上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开展农业科技档案连着你、我、他的主人翁意识教育活动。在加强《档案法》宣传教育的同时,重视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每年坚持对专兼职档案员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各农业单位的办公室作为档案工作管理部门,带头认真学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管理知识,虚心吸取其他单位经验,全力支持、配合专职档案员抓好档案工作,很好的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业的科技化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广自主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国农业档案科技的成果转化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与农业科研机构缺乏联系等等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农业科技档案部分只有加强相关法规与制度的建立,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广泛的将信息化与数字化应用在档案管理的技术之中、增加农业科研与应用推广工作的密切配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提高农业档案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张伟.发挥农业科技档案在生产中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1(2):1
[2]许正春.新时期强化农业科研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5(6):7778
[3]王涛.加强农业科研档案管理思考[J]山西档案,2010(1)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紧紧围绕助推我省农业实现现代化这一目标,以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为手段,加快农业成果转化,坚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创新理念,破解了农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脱节难题,探索了“强农、惠农、富农”的发展路径,取得论文与成果双丰收,为全省粮食生产十连增、农民增收十连快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使全省的科技贡献率逐年提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创的“农业科技院县共建”模式被农业部作为十大农技推广新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并连续2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目前我院已经开展了四批院县共建工作,直接在全省39县开展共建工作,并辐射带动全省农业实现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作为全省农业科研龙头单位的省农科院,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构建“五位一体”的模式,使全省农业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48.5%提高到62.5%。一是建园区做展示。十年间在各县选择便于农民参观的地点在县里建农业科技核心园区125个、乡里建科技示范园660个、村里建科技示范田4750个。展示当地需要的作物新品种,新肥药及新技术等农业新成果2810项次,辐射推广面积879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1.9%。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举办田间博览会、标准化技术现场会,由省县专家现场传授农业技术,解答咨询,使农民能够就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得上解决问题的新技术;二是办大院重服务。在全省建设专家大院39处,每个专大院固定30名以上的农科院专家,与县里农技人员共同组成了一支常驻不走的服务“三农”的专家队伍。设置了专家咨询台;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系统、图书、挂图、农业技术光盘和标本,免费向农民开放,十年累计入驻科研人员12万多人次,解答农民咨询电话100多万次,实现了农业专家与农民的"零距离"接触;三是选项目促增收。在各县普遍开展了农业科技致富项目。通过致富项目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产业。省农科院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00多项科研成果免费向全省农民开放。累计实施致富项目580项次,涉及66.8万农户,实施面积1980万亩,使项目区年户均增收2715元,增加经济效益181.36亿元;四是搞培训育人才。为解决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能力较差的问题,省农科院坚持把培训搬到村屯,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对农民、乡村基层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远程技术培训,同时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技术和最新品种培训。在搞好大课堂、大集市培训的同时,突出搞好“点菜式”培训,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累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7万场次,举办电视讲座2910次,发放资料1029.5万份,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698.5万人次;五是建联盟促发展。为促使区域内农业生产各环节有效连接,实现节本增效。我院组织整合了科研部门、农业生产企业(肥料、农药、机械)、大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资源,围绕农业产业链建设,在全省范围内搭建创新性农业科技服务专业平台。我们的联盟吸纳农业优秀人才入会,涵盖了全省农业各个领域,百姓形象地称产业联盟为自己的贴心管家。目前,已经发展会员11万人,开展交流、研讨会302场,6万多人受益。
为保障院县共建工作的有效持续在全省进行,充分调动各个研究所、广大科技人员和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广大农民和现代农业新型主体的积极性,建立了全新的运行体制机制。一是保障有力。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工作,把在全省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全省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进行工作协调和指导;选派科技副县长。二是资源整合。合作共建的农业科研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农业大专院校科研设备设施、科研成果、科技园区一律互相开放,实行科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院县科技人员统一编队使用。三是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领导负责制。主管副院长包县、一个研究所牵头、多个研究所、多学科专家参与的科技合作共建体制。并对合作共建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完成的目标、时限、标准和责任人,实施定期考核,奖优罚劣;共建双方协调机制。在合作双方之间建立了相互衔接、相互沟通、相互支持、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使合作共建中遇到的问题都能基本得到及时解决;建立科研与推广并重的人才激励机制,将院县工作量化考核,在晋升职称、评选先进、分房等方面同等待遇,推动大批农业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并且不断匡正科研方向,使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紧密结合。通过组建科技专家服务团,落实科技服务责任制,下派科技副县长和财政资金拨给牵头研究所的有力保障,畅通了科技人员进入经济主战场的渠道,使科研和农业产业需求结合得更加紧密;建起了科技与农民对接的直通车,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了成果推广转化速度;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推动了结构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希望在科技、潜力在科技、繁荣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院县共建,是新形势下农业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成功做法,是一项既符合我省当前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际,又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