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媒体管理

媒体管理

时间:2022-11-18 22:35:14

媒体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色彩画面布局字幕层次

中图分类号:G434

视觉元素是多媒体课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中的视觉元素设计主要是指页面设计。一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除了内容的科学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外,同时也应该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实践证明,通过对页面的精巧设计和完美的艺术构思,完全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中那些较为抽象、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内容。使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正具备艺术品的直观、生动、形象的特征,从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如何使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以较为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合教学对象的心理要求,富有吸引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拟从色彩、布局、字幕、层次四个方面,对多媒体课件页面的构设作以探讨。

一、色彩构设

色彩是表达意思、传达感受的媒介物之一,也是多媒体课件的页面设计中首先要面临和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在页面的构设中常遇到的媒体主要有:字幕、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五种,每一种媒体都与色彩有关。就某一个页面来说,不可能五种媒体都出现,但色彩却是随处存在的。所以说,处理好背景与媒体、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彩色关系,是多媒体课件页面构设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实验表明,人对各种色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感受情绪来说,红色、橙色,黄色使人感到温暖,蓝色、青色、白色使人感到寒冷;从感知速度上来说,感知最快的依次是红色、绿色、黄色,最慢的是白色。而且各种色彩对人的视觉刺激的强度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暖色大于冷色,原色大于补色,补色又大于消色,红色最强。所以,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页面时,对色彩的处理必须谨慎,不能只凭个人对色彩感觉的好恶来表现,而要根据内容的主次、风格以及学习对象来选择合适的色彩作为主体色调,如内容活泼的常以鲜艳、亮丽的色调来表现;柔性诉求的则以粉色、紫色系列来传达;政治、文化类的以暖色、绿色来衬托,一些科技类及专业内容则以蓝色、灰色来定调。

背景的色彩基调就是课件的整体基调,一般来说,一部课件要有一个整体基调,不管层次多么复杂,课件的整体基调不能变,不能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黑,一会儿白,那样,色彩就乱了,使课件内容首先从页面上失去了整体感,从而显得杂乱无章,不统一了。网络课件由于传输速度的需要,根据其文字内容量大、字体小的特点,背景一般采用白色。而单机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提纲),背景常采用深色或浅色调,一方面便于衬托媒体,更重要的是为了装饰和美化的方便,如在深色或浅色的背景上可作一些过渡色及边框修饰,镶钳一些图案、材质和花纹等,起到美观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而白色背景在装饰上就受到限制。为了使字幕和图形显得清晰,背景或采用深色或采用浅色,而不可用不深不浅的颜色,否则,字幕和图形不管采用何种色度的颜色,都不能得到清晰的显示。

需要强调的是,页面构设中把握色彩的原则是:背景与所衬媒体的色调要基本一致,整幅页面要保持一个主色调,同时,相互之间在颜色的深浅度上要形成反差,以使媒体(主要是字幕)在和谐的背景衬托下显的清爽明亮,整幅页面从色彩上达到和谐美观。

二、布局构设

页面布局指的是同一页面中各种元素、各种媒体的相互搭配和各自所处的位置。多媒体课件对页面布局构设的总体原则是:在突出主体的前提下,各媒体之间应相互协调,整体美观。每幅页面都有主体内容,它属于突出表现的部分。因此,在进行页面布局时,它应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并通过一些方法使其醒目、突出,常用的办法有:在亮度、色调等方面加大主体与背景的反差,简化背景以及虚化背景等。在位置编排上,要按照人们的视觉习惯进行编排。人们在观看事物时,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而且对页面各部分的观察频度也不同,在进行页面布局时就要考虑到这一习惯,将主体内容摆放在中上方或者左方,将重点内容的关键词、句、概念、原理等,运用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它信息区别开来,或处理为热键、热区,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焦点。

突出主体内容的另一个方法是简化页面,做到每幅页面的内容主题单一,清晰明确。因为简洁的画面内容容易被记忆,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同一页面各媒体的组合上宜简不宜繁,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多余的一概不用,不能为了显示多媒体特点,而故意的堆砌多种媒体于同一画面,造成学习者视觉上的不适应,产生心理烦躁,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同一页面上次要内容的布局应让位于主体内容,如作为文字补充的图片,一般都置于右边或右下部分,除特殊需要外,通常都不宜放得过大,以能看清楚画面内容为原则。

视频、动画媒体一般都单独布局,在演示视频或动画时,其它媒体应退出页面,因为动态画面的信息量远大于静态画面,需要学习者集中精力去观看、理解。

按钮的位置通常都置于页面底部,造型不宜过分花哨,以免对画面形成干扰。按钮的设计风格和颜色要与背景相协调,上面注有功能文字,在整部课件的每幅页面中位置固定不变,便于使用者随时使用而不用四处寻找。

边框和点缀物的占位要适当,要让位于画面内容,边框不能太宽,颜色不能太艳,图纹不能太繁杂。太宽的边框象厚厚的包子皮,不仅不美观,而且挤占了宝贵的空间,有些巧妙的安排是将章节标题或导航信息压贴在作为装饰的边框上,既增大了信息量,又节省了空间,是一种可取的好办法。花里胡哨的边框不仅显得俗气,而且干扰人们学习的注意力。值得借鉴的办法有:或虚化处理,或采用没有明显指向性的材质花纹。

这里提倡的是要善于运用线条,因为线条既节省空间,又简洁干练,有很大的视觉表现力和很强的概括力,是构设多媒体课件的重要造型元素。合理创作和使用线条,不仅能作出十分优美简洁的边框,而且能组成多种简明概括的图形,如箭头、结构框图、流程图、直方图、扇面形、圆等,为页面的布局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运作空间。

总体来说,页面的布局要平衡中求变化,要错落有致,切忌逐一堆砌,更不能见空间就塞,要留有适当的空白地带,就象高楼之间要留有草坪一样,给人一种透气感。

三、字幕构设

第2篇

(1)多媒体设备的管理不够科学高校多媒体教室建立的时间不同,多媒体设备的购买时间也不一样,品牌、型号不同,操作方式也不同,这样给多媒体管理员的维护工作造成了很多不便和麻烦。另外,很多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归属于不同的院系或部门管理,有些部门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来维护设备,难免存在管理疏漏的现象,导致设备频繁地出现故障,降低了使用寿命,甚至造成设备的丢失。(2)多媒体管理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多媒体管理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工作思路有一定的偏差,服务意识不强,在工作的过程中缺乏耐心,导致多媒体设备的保养不当。(3)多媒体设备的购置经费不足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很高,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每年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和更新都需要足够的经费给予保障,许多学校的经费不充足,无法保证支持多媒体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导致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4)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管理的认识不足教师认为多媒体设备操作简单,而没有严格按照使用的程序,很容易造成多媒体设备的损坏,延误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2、高校多媒体设备管理的改革

多媒体教室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满足师生教学的需要,以及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要建立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提升多媒体管理员的职业素质。

2.1建立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是多媒体管理员管好多媒体设备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保障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发挥其教辅作用,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对多媒体管理员与任课教师的行为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多媒体设备的故障率。首先,多媒体管理员要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且提醒学生不得随意使用、拆卸多媒体设备。其次,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运行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果多媒体设备运行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通知多媒体管理员,暂时无法解决的,可以申请一个临时的教室。第三,教师需要在计算机内安装教学软件时,要将安装盘交于多媒体管理员进行安装,不能私自带磁盘或光盘进行安装。第四,多媒体管理员要做好多媒体设备的安全工作,如电源插头、开关、设备线路是否老化,灭火器的安放与使用。第五,在授课或活动期间,系部对设备安全负责,未经批准,不准移动或拆卸多媒体设备,活动结束后及时关闭设备。

2.2明确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多媒体管理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热爱本职工作,做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积极主动地管理和维护好设备,勤学勤动手,多看多动脑。恪守工作纪律,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基础,团队和谐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设备,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问题。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多媒体管理员必须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以及各种连接线的接入方式。同时,还要了解各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如清洁投影的过滤网,电脑主机的机箱内部。此外,电脑系统漏洞修复及清理文件垃圾,还有经常使用的软件的升级。首先,严格按照课程安排开放相关设备,课前10-15分钟打开教室和相关设备。上课后,查看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使用情况,没课的教室及时关闭设备和门窗。下课后在20分钟内关闭所有设备、门窗并反锁防盗门。其次,在走动式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如有无法解决的故障及时汇报,并向师生做好解释工作。第三,每天清理总控台表面卫生;每周对电脑系统做优化,并记录在工作日志上。每月月初清理总控台内部、功放、电脑以及投影机防尘罩,整理线路并记录。第四,每天检查所管辖范围内的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掌握设备的维修与维护知识,符合岗位规定,提高业务水平。要做全面的安全检查:设备关闭情况、门窗关闭情况。第五,每月月初记录投影机灯泡的使用时间,检测灯泡的亮度,及时更换亮度低的投影机灯泡。每个学期的期初和期末核对多媒体设备的资产,确认后将核对结果作记录。

2.3提升多媒体管理员的职业素质

首先,多媒体管理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有高尚的情操,自强、自立、自信,乐于帮助别人,热爱自己的职业。其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要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总结,多学习。第三,多媒体管理员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尽心尽职的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坚守岗位。

3、小结

第3篇

[论文摘要]传播媒介管理体制的产生与发展,以下四个因素起着关键作用,即关于新闻出版的理念渊源;社会经济的作用;政治方面;法律道德。

作为传播媒介实体,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它不仅要有先进的硬件和科技设备,也需要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的从业人员,值得提出的是应有符合自身发展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直接关系着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其管理机制亦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除去社会制度的影响外,主要的决定因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传播机构的内在权力划分,利益分配模式,经营方式等,这些都是影响传播媒介选择管理体制的因素,西方新闻出版事业领先我国百年,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一、关于新闻出版的理念渊源

探析西方传媒的管理体制,不能不提弥尔顿。传播媒介管理体制的建立,在理论渊源上同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分不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形容弥尔顿对传播媒介的影响时曾说:“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有一声炸响的霹雳穿过至今,仍隆隆回荡……这就是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的核心是(Givemeliberytoknowtoutterandtoarguefreelyaccordingtoconsience)“让我们凭着良知自由的认识,自由的发言,自由的讨论。”在这篇名作中,弥尔顿深刻揭示了对言论出版自由限制的弊端,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对事件的讨论才能不断的获取真知。弥尔顿大声疾呼任何权力机构不应该阻止、妨碍,公众运用合理的手段获得真知。

《论出版自由》虽然在思想界、传播界掀起轩然大波,但毕竟仍未具有法律效应。《人权宣言》的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媒体建构自身的管理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人权宣言》明确指出,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担负责任。

它言简意赅的表明:第一,人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人和利益集团、政府机构都不得以自身的利益为借口,干涉、限制公民获取及传播信息的权利。第二,要为自己传播的信息担负责任。美国的一位大法官霍姆斯在审理一件案件时曾说:“宪法中的言论出版自由不是绝对的,它绝不能保护诸如在剧场中大喊‘着火了’一般。”西方传播媒介管理机制,在建立时就对假新闻及新闻造假做了法律上的规定,如果在法律及宪法规定的规则范围内活动,政府会乐意看到这一切,但如果踏出这一范围,那么传媒机构必须要为它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二、影响西方传播媒介体制管理的经济因素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二战中,由于适应战争与外交的需要,国际广播迅速发展,从1939年到1945年的二战期间,拥有国际广播电台的国家从27个猛增到55个,翻了一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形成了几家大型的垄断机构,但媒介从根本上说是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分不开的,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密不可分的。例如,美国是高度私有制和高度竞争的国家,它的传播媒介管理体制必然要适应美国的经济发展,即市场经济。

英国的BBC公司,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另一种传播管理体制形式。表象上BBC是公营类似于我国的传播机构,其实不然,BBC由于技术方面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与其它西方媒体的体制管理表现出特殊,是由于英国与他国国情的不同决定的,其主要因素是英国的经济体制。其次,是新型科学技术装备的应用,影响着传播媒介管理体制的建构,正是由于高新科技设备的应用,西方媒介管理体制才日益完善。

三、政治体制是媒介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政治体制是媒介管理体制建立的一大因素,在不同种的社会制度当中,媒介的管理体制的性质是不同的。我国的媒介管理体制是姓“社”的,所以媒介管理体制的建立就必须首先为广大人民群众而服务,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上面。而西方则情况就不同了,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媒介管理体制就必然姓“资”,所以它是建构于经济利益之上的,它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服务。媒介管理体制的构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所以西方媒体存在付费的成人频道。

四、新闻道德和新闻法律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随着社会责任论的诞生,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新闻道德建设的步伐,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陆续出台,旧有的规范被完善和修葺,媒介机构纷纷将这些道德目录拉入自身的管理体制当中,媒介管理机构在内部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我们需要明白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自律本身只是在新闻机构内部依照自愿的原则上建立,其原则的应用只能依靠自觉来进行。尽管这一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但因其缺乏无力的制裁措施没有很强的约束力。

新闻自由是必须的,但必须要有一种力量来约束,防止其“过于自由”。保护自由和预防新闻自由的泛滥,体现了调控传播媒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团体、政府的调控是极其必要的。

美国的著名法学家福乐(Fuller)在其《法律的道性》(《Themoralitylow》)一书中提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福乐把道德区分为两种。第一是“愿望的道德”。第二是“义务的道德”。福乐认为第一种是对善的追求,追求的愿望是道德的进步,受到舆论的好评。而“义务的道德”是对人类秩序生活的基本要求,遵循义务道德不会受到人们的表扬,但是违背了它就要受到谴责及相应的惩罚。“愿望道德”是一种理念,证明“愿望道德”不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行为准则,而“义务道德”则是人们所必须践行的。

近代以来,西方的新闻实践也贯彻新闻道德的法律化,但是任何关于道德方面的手段及行为方式都不具有强制性,它只是建构媒介管理体制的肉身,所以新闻道德化不仅要把道德法规与法律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必须将社会普遍道德纳入到法律结构中来,这也是建构媒介管理体制的要求。

在新闻媒介管理体制当中,新闻道德法律规范化,作为新闻媒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新闻道德的规章化和制度化使新闻媒介有了严谨的行政手段。约束其以利益为目的而不顾新闻真实性的恶劣行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它,更好的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当然新闻传播媒介管理体制的道德的规章化、制度化,很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道德的过泛化”。二种是“规章过泛化”。“道德的过泛化”会使新闻道德显得过分脆弱,没有强制力的道德将很难约束新闻行政、运营行为;“规章过泛化”极易会发生新闻机构运营新闻呆滞化,没有任何创新的行政运营手段,只会让新闻机构走向衰败。如果新闻规范过于苛责的话,那么新闻从业人员将会对新闻采访、编写、播报畏首畏尾。

探析西方新闻媒介管理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对搞好我们现在的新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媒体管理体制变革,搞好我们的新闻体制改革,使我们的新闻管理体制更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鸿铎.应用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

[2]黄旦.从新闻职业化看西方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浙江大学学报,2004,(1).

第4篇

关键词:《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等这些财经类媒体是本论文的关注重点,对这些新财经媒体,本文侧重于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众所周知,管理学其实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前者是目标,后者是方法,只有目标正确,方法才有?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财经媒体队伍日益壮大,根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的分类方法,按媒体基本定位我国经济类报纸分为五类:

①泛经济型财经媒体,如《经济日报》、《市场报》等,其基本定位是权威的经济专业报纸。

②证券型财经媒体,如《证券市场》周刊等三大证券媒体,这些媒体更专注于资本市场领域。

③经济专业型财经媒体,如《经济学消息报》等,这类报纸更像是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大众媒体。

④行业依托型财经媒体,如《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产经新闻》等,这类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与某个特定的行业有天然联系,利用特定资源为立足之基。

⑤新财经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华夏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这类媒体的基本定位的目标读者是与经济和市场紧密相关的参与者、操作者、管理者、研究者,其处理新闻与信息的方式更财经化,更注重其中涵盖着的利益、机会、趋势、方法,在注重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同时,更敢于描述、提供自己的判断,分析与观测其运作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专业化、市场化。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读者定位、报纸内容、版面版式安排、财经观念、处理财经新闻的方式方法、公信力与影响力以及与市场的对接等方面,新财经媒体都在尽力靠拢国外,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报》等主流财经媒体,而“做成中国的《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日本经济新闻报》”更成为这些媒体追求的目标与口号。

    不过虽然新财经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但竞争也更加激烈,财经日报、周报、杂志纷纷出现,不仅同类型媒体之间,如财经周报之间进行竞争,而且日报与周报、周报与杂志之间进行交叉竞争。基于此,财经媒体竞争对战略管理有特别急迫的需求,以便于按产业化规律来管理、经营财经媒体。

二、财经媒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财经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与问题如下:

1、国际财经巨头凯觑中国市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福布斯》杂志己经以新媒体的形式推出中文版进入中国市场。如建立于2003年的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不到一年就吸引了70多万注册用户。

2、周报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财经周报市场主要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华夏时报》等,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3、财经日报市场逐渐显露。2004年11月15日,随着总部处于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刊,中国新财经日报正式登场。财经日报在中国发展趋势是非常宏大的命题,《第一财经日报》也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2005年4月)。该报被认为是中国报业市场上一座里程碑式的报纸。由三家重量级的传媒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三方共同出资1亿元创立,得到了中宣部、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和三地政府的充分肯定。这一跨地区跨媒体的合作办报模式,不仅开报业之先河,而且为中国财经日报市场的启动打下坚实基础。

4、互联网影响加大。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中国财经媒体来说,互联网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网络,财经媒体的内容得到广泛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转载阅读财经报道,而大大减少了对财经平面媒体的购买需求,缩减了报刊的发行量,同时更为致命的是,网络通过对平面媒体内容的转载,分去了原属平面财经媒体的大量广告份额。

三、财经媒体的战略思考

个人认为,财经媒体的战略管理不外乎内容、发行、广告和品牌4个方面。

1、内容排在财经媒体的首位,因为内容是后面一系列业务的基础,内容过硬,有深度、高度、影响力,发行、经营才能做得顺手,因此需要将之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可以说财经媒体运作,要求内容先行,而对内容地位的最高形容,就是常说的“内容为王”。

2、发行战略是财经媒体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作用是支持公司的整体业务战略和竞争策略。因此,对平面纸媒而言,发行战略要配合、服务报社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与广告、内容制作、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其它职能战略相互策应,共同支撑整个报社的发展战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报纸制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与此对应,发行战略也随之调整。

3、广告战略必不可少。针对财经媒体的广告特点,可以有以下广告战略:提高对汽车、IT、通讯、家电、房地产的关注力度,可以以专版的形式予以重点报道,以此引起这些广告客户的关注度,拓展广告源。

4、品牌战略非常关键。品牌管理以品牌战略为指引,以品牌资产为核心,围绕创建、维护和发展品牌这一主线,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以达到增加品牌资产、打造强势品牌这一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统称。

从组织结构上看,财经媒体可以成立一个比行政、内容生产、技术管理等部门高半级别的品牌战略研究机构,甚至此机构可以与采编、发行、广告地位一样,其本身就是“四轮驱动”的重要一轮,此机构直接向财经媒体一把手直接汇报。

参考文献

1.阮志孝,《传媒发展大趋势对我国舆论引导的挑战》,《今传媒》,2009年

2.林晖,《信息渠道及话语主导权、决策参考权》,中华新闻报,2008年

3.周鸿铎主编,《媒介产业案例分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

4.周鸿铎著,《洞析媒介—回应传媒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5.胡苗丹,赵憬慧编著,《品牌代言》,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

第5篇

1.1设备使用问题

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偏差,把多媒体教学简单理解为计算机加投影幕布,对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不熟,课件制作简单,难以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多媒体设备操作不熟。课堂一旦出现设备小故障时就束手无策,必须等技术人员解决才能继续讲课,从而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发挥。

1.2设备安全问题

硬件安全:多媒体教室一般配置的设备有计算机、投影、幕布、中控、功放等,整套设备值上万,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如安保措施不到位,容易发生设备被盗事件。因而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比较严格,教师和学生借用手续繁琐,影响多媒体教学作用的发挥。另外,多媒体教室设备老化等故障(如投影、灯泡损等),也会影响教师正常教学。软件问题:主要是计算机本身的操作系统漏洞,容易受到病毒攻击。另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一般只安装基本应用软件,不允许老师自行安装软件,这就会影响部分老师的教学需求,降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积极性,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

1.3设备维护问题

多媒体教室设备需要定期保养和维护更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专款用于日常设备维护保养,而办学经费相对短缺,造成了很多学校实际维护经费非常少,很多设备超龄使用,这也影响多媒体教学实际效果的发挥。

二、加强多媒体教室的科学管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作用

2.1定期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能够适应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多媒体设备,解决多媒体设备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二是加强使用人员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达到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更好的提升教学目的。

2.2加强管理,确保设备安全

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实现多媒体教室全方位开放,而又不担心多媒体设备安全问题。一是做好统计教师使用软件需求,提前安装相关软件工作保证教师能正常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二是安装监控摄像头,实现监控功能,确保多媒体教室设备安全。三是每天巡查发现隐患时及时给予处理,保障多媒体教学的正常进行。

2.3定期维护,保障设备性能

第6篇

如今,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越来越受到追捧,企业也纷纷尝试把社会化媒体作为自身传播与营销的工具。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发现它既不像添加了一个新工具那么简单,也不是总能如愿以偿,甚至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那么是否应该透过种种成与败的表象去进一步挖掘社会化媒体,乃至新媒体、媒体的本质和趋势呢?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尽快寻找到正确答案。

虚拟世界的“话语权”和“干预力”

纵观媒体的发展历史,无论是纸的诞生,还是电视、广播的发明,以及互联网的蓬勃兴旺,其实既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社会发展史。事实上,媒体的发展与社会使用,不管是新的还是旧的,都与具体历史时期的特定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形态,有一种相互促进、互为构建的关系。而媒体的确是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

各种新媒体形式的迅速发展,使舆论信息随时随地互动传播,其参与主体多样复杂,内容数量庞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虚拟世界“话语权”和“干预力”不断增强。正如理查德・山姆布鲁克所观察到的:“新技术正在使受众的期望迅速变化,重要的变化包括受众主动发挥作用、参与媒体、按照自己选择的时间和方式利用媒体。”

对于企业而言,面对新媒体,同样意味着是一种社会化的进程。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曾有一段关于在新媒体面前政府会对信息的控制力下降的评述,笔者做了“偷梁换柱”的修改,同样也能体现企业所面临的来自信息的种种挑战: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弱化了企业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使企业透明度越来越高,受到的牵制和约束也随之增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传媒的垄断性,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企业的管理和控制的,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这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企业对信息的控制力下降。

那么如何面对这种挑战?有专家讲,对新媒体的管理,要从原来的硬性控制管理,逐渐向现在的弹性合作博弈转化,由单一的线性关系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关系。而背后一定不是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必然是核心理念的根本转变!所以企业在尝试使用新媒体之前,必须意识到使用的过程可能是要求企业为之变革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营销新工具的使用。这种变革不仅是机制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皆是如此。企业必须更开放、更坦诚、更透明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化媒体加快了这一进程。

媒体管理“喜新不厌旧”

尽管多数人对媒介融合并不否认,但在认识层面上差异颇深。第一,从时间意义上,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可能是一个相对时间范畴内的体现,而最终结果是一种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覆盖或替代,比如对纸媒的未来即是如此。第二,媒介融合只是各媒体之间的简单组合,比如由传统媒体向数字媒体的延伸,但彼此泾渭分明。第三,媒介融合只是局限于新旧媒体之间。笔者认为,真正的媒介融合是在尊重各种媒体存在价值基础上的彼此整合,且有可能形成介质间突破的一种表现。有时这种融合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日本电通集团设计的phonebook产品进行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以亚马逊畅销的一本Phonebook读物《Ride Ride》为例,作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书”,讲述的是POPO & MOMO的历险故事。与一般儿童读物不同的是:在书的中央特别设计了一块镂空的区域,刚好可以镶入iPhone手机并显示其屏幕,在预先装入配套的程序后,孩子们可以通过惯常的方式阅读图书,每一页都有故事情节或主题,而这些情节或主题则利用iPhone手机超强的多媒体功能实现,以特有的“触摸”方式翻页,实现与iPhone手机的互动。内容动静结合,信息量大,素材丰富,完全突破了传统图书或是电子阅读器泾渭分明的边界,引发家长与儿童共同的兴趣。

无独有偶,前不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法国安盛公司(AXA)做出了保险界的一项新尝试:他们将自己的平面广告与iPhone的APP应用相结合,推出了名为“i-Ad”的创新性营销活动。为了帮助和指引那些交通事故保险赔偿的事宜,安盛先是在报纸上登出了一起交通肇事事件的现场照片,当用户将安装了相应APP程序的iPhone放到指定位置时,便可以通过一段神奇出现的视频了解到整个事件的真相。这两则案例均建构于真正意义的媒体融合的基础上,既不是简单的替代,覆盖;也不是传统媒体借船出海、借路出门,而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促成媒介融合后的丰富性提升。

我们说,尽管现在微博火爆异常,但不意味着其他媒体形式就无立身之地,比如企业博客,比如面对面的新闻会。但微博的出现的确有助于与主要媒体、渠道形成有效互补。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各种媒体为我所用,形成以媒介融合为特征的有效体系。

目前,以ipad为代表的多媒体移动终端的发展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许多企业也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为企业服务的平台。但欣喜之余必须做好服务能力需要极大提升的准备。

《华盛顿邮报》一则对美国政府和商业机构深度访谈、题为《美国最高机密》的深度报道,出现在了订阅该报读者的ipad上,他们一共采访了约2162个政府机构和6941个商业机构(事实上,还在增加)。每个采访点,制作者都在地图上标注了位置,用户可以点击任何一个点(红点代表政府机构、蓝点代表商业机构)来阅读相关的访谈文章。如此多的机构,阅读者一方面可以通过点击地图上的位置来获取想要的信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上方的find companies来直接搜索公司。人们也可以通过search the data这个按钮来做一些数据查询。更进一步,在这个新闻报道组合中,制作者也嵌入了一些相关视频,让阅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

这种融合式的媒介报道,已经完全超出了纸媒的表现形式(文字、照片),它动用了大量的前沿的新闻报道技术,比如多媒体、地图化分析、数据新闻、互动式图表、搜索技术,等等。为了这则深度报道,《华盛顿邮报》派出了数名资深专业记者,前后花费了20万美元――这不是web2.0上那种用户生成内容式的业余化能完成的。专业、严谨在未来的信息世界依然有一席之地,但对企业而言,必须考虑更先进的传播手段,以更复杂的媒体表现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所以,也绝不是“旧瓶装新酒”式的转移,技术层面的提升仍是以理念转变为基础。

“公共关系”将会返璞归真

第7篇

相关概念阐述

1.媒介融合。“媒介融合”一词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合”一词源于自然科学,在人类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被引入到传播学和社会学领域。其中最早指出媒介融合趋势的是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他提出“当前的传播技术正在遭遇变形,如果你想要对其进行简单的了解,就必须把它们当作个体事物来对待。”即如果将传播技术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根本就无法真正了解媒介形态的融合趋势。随后,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在之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传播形态融合”这一概念,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指出,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现存的各种媒介正在以不同的速度呈现出功能一体化的形态,而这些媒介主要是指传统媒介的融合,并没有涉及新媒体。至此,“媒介融合”在传播学界和社会学界引起广泛的研究讨论。笔者通过对于相关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得出,“媒介融合”应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媒介融合”是指社会中一切与媒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融合,既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的组织结构、传播系统、传播内容等多方面要素的融合,是指在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背景下,将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一切相关因素与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传播介质融合起来,实现信息的集中化处理,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整合的信息多渠道传递给受众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狭义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性质的媒介形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这种说法仅仅局限于具体的媒介形态,并不包括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分析,笔者更倾向于将广义的媒介融合作为本文的研究背景。2.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纸媒在根本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一方面接受党和国家的领导,另一方面要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受到纸媒体制机制的影响,纸媒的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方面与传统的事业单位的机制体制基本相同,而纸媒作为一个具体的实业,又属于企业的一个分支,因此纸媒的人力资源管理既带有行政色彩,又不乏企业特征。纸媒的人力资源主要为纸媒提供日常的内容输出,纸媒的输出内容属于一种公共产品,其本质与普通的商业产品不同,尽管双方都追求一定的经济利益,但是纸媒的输出内容形式上具备一致性,但在内容方面是没有固定性的,需要媒体人依据日常发生的事件进行改动,基本上每天的内容输出都具有不一致性。另外,这些内容是面对所有的公众,不管内容和形式是否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纸媒都需要承担起为公众负责的担子,从这个方面来讲,纸媒的人力资源既需要具备这个纸媒行业所需要的知识量,还需要有高度的政治精神与媒体人的高度媒介素养。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纸媒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于组织内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以及分配等一系列调配活动,而最终达到纸媒组织内部人力资源实现最佳的合作状态,促进纸媒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融媒体背景下纸媒人力资源现状

1.传统媒体人对新媒体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需要由传统的单一内容和手段的输出,转变成碎片化信息和多媒体平台的输出,而这种内容和输出手段的改变对于传统媒体人来说是很突然的,他们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来接受这个转变。随着信息传播速度增快、公众获取信息的手段增多,纸媒从业人员要想拿到第一手资源并且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具备更强的信息整合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从业人员的工作量,导致很多工作人员经常处于疲惫的状态,更有甚者会出现“007”的工作模式,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多数媒体人经常会觉得不适,还是更愿意延续传统的工作方式。另外,目前纸媒的工作环境是跟不上时展的步伐的,再加上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冲击,多数媒体人在纸媒行业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对于自己在纸媒的发展前景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面对频频的裁员,传统媒体人很容易产生转行的心理,因而对目前的工作存在懈怠的情况。2.在不断探索中寻找适配人才。在新媒体时代,科技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对于纸媒的媒介产品的生产流程和内部结构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革新。现在新媒体岗位尽管也有很多名称与纸媒相同,但岗位的职责并不完全相同,这也意味着相同的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纸媒的采编和营销属于两个部门的职责,位于采编岗位的人员只需要将所需要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就算完成了任务,并不用管后期的营销问题,而现在的编辑记者不仅仅需要进行采编工作,还可以通过客户端等社会化媒体直接接收用户的信息反馈,并通过后台的数据分析该信息受到用户的喜爱程度和内容的传播效果,以此作为依据进行后续的内容调整,并根据自身的从业经验提出相应的建议,在融媒体背景下,信息采编与产品营销相结合的方式,使得编辑这个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多数纸媒的管理者始终从事传统媒体,对于现在媒体岗位的职能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他们心中对于这个岗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不十分确定,只能在不断地探索中寻找适配人才,这也为纸媒人力资源管理变革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3.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复合型人才”“全媒体人才”是近年来传媒业的焦点词汇,媒体行业与其他行业存在的不同点就在于,每个岗位的人才并不仅仅只负责本岗位职责,通常情况下都是各个领域都有涉猎的,尤其是采编和编辑岗位,他们往往要求编辑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还能熟练使用“两微一端”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等社交媒体,对于社交媒体的基本运营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对用户的评论和浏览量进行数据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工作调整。对于一些需要图文结合的编辑岗位来说,他们还要求编辑会简单的视频剪辑和拍摄,能够将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互动通过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充实文章的内容。而现实情况却是,传统纸媒拥有具备较强采编能力的人才,但他们中有绝大多数的人对于现代的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制播设备并没有足够的了解,对于新媒体技术有一定了解的人才,并不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因此,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能够推动数字化媒体转型升级的全媒体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即无法实现内容采编、技术开发及运营三者的完美结合。4.纸媒的用人制度落后。随着“转企改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纸媒属性有所改变,但是媒体的用人制度并没有实现根本上的改变,还是存在“双轨制”。老员工拥有较多的经验,能够按照制度享受媒体编制内的待遇,但新人就不一样了,新人并没有足够的经验,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具备市场化的劳动聘用制度,对于编制内的福利并不能享受,甚至部分实习生只有餐补等补工资,连基本的底薪都没有。在融媒体背景下,用户对于新媒体的需求远远高于纸媒,新媒体部门地位的提高使得媒体对于新媒体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媒体人才不仅被要求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整合能力,还需要充当“把关人”,对于的内容进行查核,这样一来,新媒体人才的工作强度较高,很容易造成纸媒内部人才的流失,对外界的新媒体人才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融媒体背景下纸媒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措施

1.注重培养媒体人的互联网思维。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思维”一词被提到的次数越来越多。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31亿,可以看出,不管是手机网络用户还是手机网络新闻用户的规模都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数量,意味着移动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一半以上的中国人都已经开始使用社交媒体获取网络信息。互联网思维是经由互联网行业首先提出,并经过发展逐渐渗透到传播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等领域。在融媒体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增高,媒介产品生产者应当转变原有的思维,积极汲取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中心”“信息共享”等意识,坚持以“受众”和“用户”为中心,进行内容的生产和甄选,并注意用户对于内容的反馈,真正实现“内容为王”“用户为中心”的媒介产品生产理念。2.积极引入外部新媒体人才。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纸媒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积极引进外部优秀新媒体人才,为纸媒的转型提供动力。在融媒体背景下,媒体发展的主要动力就在于内容、组织结构以及技术的创新,而这些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存在。因此,纸媒要顺应融媒体的发展新趋势,加大外部新媒体人才的引进力度,为纸媒增添创造活力。当下已经不再是纸媒一家独大的状况,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逐渐形成纸媒与新媒体“二分天下”的局面,纸媒要想获得更多的用户群体,就必须利用新媒体人才进行有效的用户数据分析,依据用户的阅读特点和阅读习惯生产出用户所喜闻乐见的媒介产品。3.改变纸媒的人才聘用标准。在融媒体时代,纸媒的人才聘用标准应该更加细化,对于人才的采编能力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都要有所考虑,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旨在寻找兼具传统媒体人与新媒体人特质的复合型人才。纸媒人力资源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需要对求职者的个人阅历和价值观念进行双重考察,现代多数媒体人对纸媒的组织文化以及价值追求的认可度不是很高,因此,对于纸媒这个行业没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的求职者不管是否具备丰富的工作经历,都会有跳槽的可能性。另外,对于纸媒的人力资源部门而言,需要加大对纸媒内部媒体人的培训力度,提高内部员工的新媒体技术使用能力,并不定期地开展专业的业界专家座谈会,以提高媒体人的整体素质。4.建立健全动态薪酬计划留住人才。相对来说,纸媒传统的体制特点限制了其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当前市场的薪酬标准并不完全吻合,更不能与新媒体相比了,因此,纸媒要想吸引优秀的新媒体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就必须建立健全动态的薪酬计划。所谓“动态的薪酬计划”就是给员工的工资制定一个可活动的空间范围,首先应当保证新进员工的底薪与纸媒老员工的薪酬水平基本持平,从而激发新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设置不同等级的薪酬激励机制,对于为新媒体项目有杰出贡献的员工给予适当的鼓励,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不能单纯依靠员工内容产出量进行绩效评比,还应当充分考虑受众对于内容的反馈和员工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充分考虑员工的绩效考核。只有将员工的绩效、奖金与媒介产品的数量与质量直接挂钩,才能充分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最大的才能,实现纸媒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当前,纸媒一方面要接受来自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冲击,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在融媒体背景下,纸媒的发展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选择接受挑战,并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随着纸媒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纸媒要想适应现代化媒体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对内部阻碍纸媒信息化进程的因素进行革新,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既要保证内部人才的转型升级,又要加快外部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只有这样,才能让纸媒在融媒体时代保持发展活力,实现纸媒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潘甜.媒介生态学视角下媒体融合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3).

[2]臧雅娜.媒介融合环境下报业集团人力资源管理[J].现代企业,2018(07).

[3]丁光莹.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媒体人离职研究及应对策略[D].暨南大学,2016.

[4]刘岩.对传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探讨[J].新闻战线,2015(20).

[5]薛慧.数字化转型期纸媒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南京大学,2014.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以往任何一种先进媒体的无法比拟的。然而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也呈现出诸多缺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积极有效地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必然会推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论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发展迅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潮流,而且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教学虽然有众多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呢?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它特有的魅力诱导、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变成主动的“需要型”,由消极被动的无意活动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有意活动的效果。对学生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3]

1.2采用多媒体辅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许多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了,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大量的课上写字、绘图等板书的时间。能使教师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向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单位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授课,一节课几乎讲不了多少内容,教学效率很低。

1.3有利于资源共享、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

随着校园网的建成与完善,好多教师的课件可以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地点巩固讲过的内容、预习未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兴趣浏览非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授课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难于抓住重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明显减少课程的学时数,但讲授速度太快,内容过多,难以记笔记,是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极大问题。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使学生听与记顾此失彼,无停顿与思考的余地,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分析、整合和储存,使其难于抓住重点、难点,降低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要求,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2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有所降低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好多教师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过分依赖投影,忽视板书的应用,使得部分青年教师的板书应用水平呈下降趋势。由于长期对着电子显示屏照本宣科,因此某些教师的语言表述有所下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快速的应变能力、广博的学识、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甚至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是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以期达到的较高境界。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学生的表情,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受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忽略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致于出现了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的现象。

3讨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中许多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了,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的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扬长避短,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的好帮手,提高教学实效,从而开创教学暂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常淑凤,郭领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辩证思考[J].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65.

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权威;政治地位;意识形态

一、新媒体是什么?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至1967年出现后,最早在美国流行,不久拓展至全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开始以各种形式出现,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也越来越宽泛。新媒体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媒体且不断变化的概念。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的传播媒介的不同。传统媒体的传播工具为报纸、广播和电视,新媒体传播载体一般为同时兼具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媒体功能的互联网,我们一般将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并非大众媒体,信息接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有个性地选择接收信息的内容,我们视其为分众媒体。它是一种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收者之间具有充分互动性的复合媒体,其内容的呈现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在文本、视频和音频之间任意转换或兼而有之,且可以跨越国界,信息以最低成本让全球无数人共享。

二、新媒体的发展对党管理媒体形成的挑战

现如今网络的发展速度和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与传统的报纸、电视等媒体相比,公众从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获取信息的比重越来越大,新媒体逐渐变成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快速通道。作为我国的最新生产力,新媒体表现出的影响力、社会地位、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标志着其成为我党宣传工作的主渠道。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运用新媒体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网络信息传播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调控,将有可能破坏政府的形象。因此,对政府而言,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政府所用,也可以破坏政府形象。

(一)新媒体对党的新闻权威的挑战

除了部分党和政府直接管理的媒体外,中国多数媒体已走向市场化。由于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传播内容变得一味以吸引眼球和追求第一时间、追求点击率为目标。这种形势下,新媒体在传播内容上就不可避免地偏向于强势资本的利益,导致对公共信息传播上的偏差和失衡。

在进入这种以吸引注意为侧重点的新媒体时代后,中国共产党的主流媒体的作用逐渐弱化,传统媒体权威性受到挑战。对执政党来说,资本与媒介新的关系会导致媒体在报道党和政府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减弱,这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党和政府的社会动员力和政治动员力面临严峻考验。因此,党执政府如何改善和重新树立新闻权威性,是新时期新闻执政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对党的执政地位形成挑战

“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互联网的出现使中国遇到了真正的对手”,“要用互联网崩裂中国的长城”西方媒体曾一度这般扬言,甚至在境外开办了反动中文网站,很多言论都是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互联网上的影响与反影响、渗透与反渗透、攻击与反攻击将更加频繁。和敌对势力的斗争将长期而艰巨。我们一旦失语,就会丧失舆论的主导权,扭转劣势的难度将会成倍地增大,党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三)对意识形态管理形成挑战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中国社会已出现新的舆论形成、发展机制。在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等方面,传统媒体的比重逐步减退。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认识社会,和评价公共权力。这就对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南方周末》新年特刊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改动一事,被该报记者通过微博抗议后,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一些境外媒体也关注到此事。互联网上有不少意见领袖支持《南方周末》编辑部,微博上还出现以该编辑部落款署名的措辞强硬的声明。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额外阵地,不断有宣传指示或执行过程被捅到网上,丑化政府部门。这件事就是媒体管理模式遇到挑战的突出例子。

三、新媒体背景下党管理媒体的对策思考

(一)新媒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原则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的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党的声音、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激励教育和动员人民、引导社会舆论、营造昂扬奋进的舆论环境的光荣使命。坚持党管媒体原则,是我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

(二)提升新媒体对外宣能力

要提升新媒体的对外宣传能力。对外宣传是十分专业的舆论控制过程,需要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具备高度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充分意识到,提高对外宣传人员的职业素质迫在眉睫。此外,中国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对外传播体系。我们必须打败以国家之力对抗国际非政府组织这种单打独斗的政治局面。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曾说:让媒体说话,天塌不下来,让网民说话,让民间组织说话,这是提升中国形象的阳光大道。

(三)加强意识形态教育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型的传播媒体,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层层设防,使来自全球范围内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长驱直入,通过网络进入我们的视野。在今天的开放的新闻环境下,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增强新媒体的运作能力及其舆论影响力。党的执政地位得来不易,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所以我们要研究其他国家执政党兴衰的内因外果,并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有利于我党更好地稳固其执政地位。同时,在信息时代.要把运用新媒体的水平当作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领导干部也要与时俱进,学习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全面了解信息。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政治生活.并善于把新媒体当作开展工作的重要平台。

(四)重视政策法律建设

依法管理新媒体是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提高对新媒体依法管理水平,首先要提高网民要依法上网意识,可以通过结合网络实名制工程,加大网络法制意识的宣传力度,来逐步规范网络社会秩序。尽快建立法制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互联网新闻宣传管理体制。同时,要建立健全互联网上下游业务间的连带责任法律制度。对未经批准或备案登记的网站,运营商违规为其提供接入服务的行为要予以严厉处罚。违规的运营者,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主管机构在追究相关直接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同时,应当同时追究违规向行为人提供服务的服务商的连带法律责任,强化互联网服务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尽快规范新媒体场域的秩序。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丁柏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新闻传嫌关系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tR),2006(11).

[2]张敏.互联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双刃剑”[J].江南论坛,2000,(2).

[3]童兵.大众传媒的使用与驾驭:执政能力的重要标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

[4]唐维红.网络媒体对新闻价值及新闻观念的冲击[J].新闻记者,2006.

第10篇

关键词:手机媒体,手机短信,I-MODE,3G

本文写作于在日本电通公司研修期间,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播技术最新发展及其影响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虽然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新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新闻、收发EMAIL、游戏娱乐、订购商品与服务等等。手机已不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而且是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越来越像一台随身携带的小电脑。

1手机短信(SMS)——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重要存在形式

2003年春节期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及广东爆发“非典型性肺炎”,被手机短信大量传播。手机已经成为传播新闻与广告的新兴媒体。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在中国,一些人误以为手机短信(SMS)就是手机媒体,并误称手机短信为“第五媒体”。其实,手机短信只是手机媒体在现阶段的一种存在形式,但不是全部,也不代表未来的方向。不过,在中国目前上网手机不普及的情况下,巨大的手机短信市场不能被忽视。

1.1手机短信市场巨大

在整个欧洲,每月有50亿条短信息被发出。在德国,一个无线运营商每月要处理超过3亿条的短信息,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月10%到15%的速度增长。

据中国移动提供的数据,2000年,中国移动的短信量是10亿条;2001年中国移动的短信量是159亿条,加上中国联通短信量为189亿;2002年中国移动的短信量超过750亿条短信,加上中国联通的150多亿条短信,短信量总共达到了900亿条。

据2003年2月13日北京日报报导,2003年中国春节发送拜年短信达70亿条,平均每人在节日期间发送了30多条短信。

方便、低资费的短信已经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常用的沟通方式。结合已逾2亿人的手机用户的规模,中国短信增值服务市场是一个巨大市场。有人预测,2003年中国短信发送将超过1500亿~2000亿条,由此产生的直接利润将达到150~200亿元人民币。

2003年2月,零点调查公司在中国10个城市、9个小城镇地区进行的最新调查显示,中国城镇地区18~60岁的手机用户中近40%的用户收发过短信息,其中17.9%的人还使用过其它的短信服务。调查共抽取了京沪穗等10大城市的3276名居民及浙江诸暨、河北辛集、四川彭州等9个城镇的1482名居民。结果显示,在男性、大专以上学历以及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短信的普及率更高。他们人均在短信上的月支出达到28.15元。

在各种增值服务中,短信聊天游戏使用者比例达57.1%,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服务。

对于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来说,短信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比例至少在30%以上。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现在可以通过新浪Sina、搜狐Sohu、网易等门户网站享受订阅服务,例如每天订阅15条重大新闻。他们也可以从网上下载名人或卡通图像。

根据国外著名电信运营商沃达丰的经验,现阶段以短信为主的无线数据业务收入至少可以达到运营商总收入的20%,而对于中国的移动电信运营商来说,这一数字只有5%,发展空间还很大。

2.2多媒体短信(MMS)的发展

多媒体短信MMS突破文本的限制,具有丰富的内容,直观的视觉效果。彩色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应用,使手机短信进入一个多彩的世界。

新华社2002年12月19日报道,中国大陆移动WAP用户突破百万户,中国移动2002年推出以图像、声音、文本的多媒体为特征的彩信业务。中国移动的彩信用户在2002年末超过5万,在2003年春节7天假日期间,中国移动的彩信发送量已超过100万条。中国移动公司预言:到2003年末,彩信用户肯定会突破百万。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预估,全球MMS用户数在2005年将达7000万个,未来十年内,MMS将成为电信业者最重要的加值服务之一。而据Datamonitors研究公司预计,多媒体短信市场在今后四年里将以混合年增长率388%的速度增长。不过,到2006年年底,其市场规模仍然只有49亿美元。

在近几年内,文本短信的消费都仍然是主流。多媒体短信目前的手机型号太少,价格偏高。

1.

手机短信已经成为重要的招聘广告媒体

据《工人日报》2002年12月11日报道,自2002年10月北京开通手机求职业务至今,已有近2万名求职者接受了这种服务,累计接收信息8万余条,每天在线人数2000多人。

与传统的招聘会、媒体广告、网上招聘、猎头招聘等相比,招聘短信手机增值服务更通畅、更有针对性。求职者先把自己的相关信息,如个人情况、需要寻找的职业等输入到北京人才移动网,电脑自动从用人单位储存的数以万计的招聘信息中,挑选出与用户个人要求最接近的工作岗位,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发送给求职者,有时仅需几秒钟。不论求职者在任何角落,也不论他是否关掉手机或手机没有信号,一旦开机或有信息,招聘短信会立即显示出来。

2002年5月,深圳已率先推出这种服务,目前每天在线用户已达到了上万人;上海市紧随其后也于9月激活,目前每天发送的招聘短信息达到3000~4000条;武汉、长春两市也开通了这项服务。

2日本I-MODE取得巨大成功,使人们不再怀疑手机是新兴的媒体

2.1I-MODE在日本的发展

INTERNET在日本迅速普及,日本在吸收美国经验的同时,更注重手机上网。日本I-MODE诞生于1999年2月22日,是世界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之一。I-MODE中的“I”的含义是INTERACTIVE,INTERNET,和I(代表个性)。

根据日本电通公司提供的数据,截至2003年2月,日本手机用户总数是7390万,其中DOCOMO为4303.3万用户。截至2003年1月,在日本手机用户中有6023.5万是带上网功能的手机用户,占手机用户总数的79%。其中DOCOMO的I-MODE为3688万用户。换言之,日本带上网功能的手机用户占生产年龄人口的70%,占总人口的47%;其中I-MODE的用户占生产年龄的人口的42%,占总人口的28%,占上网手机用户总数的60%。日本的I-MODE手机目前可以达到56KPS的速度。日本2002年I-MODE手机广告收入是70亿日圆。日本手机是单向收费的,用户无须为手机广告增加经济负担。手机广告

[page_break]形式多样,如通过手机送虚拟优惠券、有奖应征。手机广告可以分为:旗帜型(图片型)广告、邮件型广告、网站型广告等。I-MODE广告具体做法有:在适当的时机发送手机电子邮件,吸引顾客;通过网络游戏吸引用户;在网络游戏中打出企业LOGO等等。

日本手机媒体的商务模式值得中国借鉴。I-MODE的核心就是向大众提供各种服务,它成功还在于:内容,标准,价格,手机。日本I-MODE的月租费不算太高也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I-MODE为了吸引客户,日本NTTDOCOMO还与电脑游戏研制企业合作开发适合I-MODE的网络游戏,这一新业务成为吸引年青客户的法宝。

2.2I-MODE作为技术模式不可能成功移植中国

日本I-MODE作为技术模式不可能成功移植中国。因为中国的手机生产企业,无论是中国独资还是合资的,都不可能采用I-MODE技术标准。欧美的手机生产企业亦不会采用I-MODE技术标准。中国政府也不会支持I-MODE技术标准。目前的移动通讯技术发展趋势是3G,而不是2.5G的I-MODE与WAP。

中国没有像日本NTTDOCOMO这样能够实现对手机制造商工艺和发展、销售、标准的定义和控制、内容网站进行全面控制的企业与组织。尤其是中国的手机收费高,而且是双向收费,用手机上网更加昂贵,这决定了手机上网在中国难以普及。

3

3G时代的来临使得手机成为交互式大众媒体

3G,英文拼写是“3GENERATION”,即第三代手机。我们以前使用的模拟机是第一代手机(1G),现在使用的数字机是第二代手机(2G)。

3.1中国电信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手机媒体的基础

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显示,2002年中国通信业增加值达到2746亿元,较上年增长13.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

截止到2003年1月份,中国电话达到4.3亿户。其中,固定电话达到2.1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12亿。平均每天新增电话用户逾30万户,平均每天新增15万个手机用户,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电话普及率达33.7%,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为17.5%,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6.2%。中国信息产业部统计表明,截至2002年12月,中国国产品牌在国内手机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1年底的14.13%上升至突破30%。

3.2中国3G前景看好

由大唐移动主导开发的TD-SCDMA技术是中国第一个由企业自主研发并为国际电信联盟采纳的国际电信标准,该技术标准与欧洲的WCDMA和美国的CDMA2000一起成为第三代手机(3G)技术的三大国际标准。TD-SCDMA作为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不仅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了中国移动的支持;大唐移动还联手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等8家中国企业,共同成立了TD-SCDMA产业联盟。

2003年1月24日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公司宣布,成功打通了中国第一个室外移动语音、数据和图像的通话。这一通话是建立在上海贝尔阿尔卡特上海3G网络应用中心端到端UMTS试验网上的。该网络不仅能传输基于电路模式的语音通话,而且能够成功传输基于分组模式的数据和高速视频图像,并完全符合W-CDMA3GPP标准。

3G手机的特点是高速度、多媒体、个性化。它不按时间收费,而是按数据量收费。它的速度很快,不仅能通话,还可以高速浏览网页、参加电视会议、观赏图片和电影以及即时炒股等等。3G时代的来临将使手机媒体具有网络媒体的许多特征,成为人们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大众媒体。

4.手机媒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

一些不法分子虚假信息,大肆招摇撞骗,各种信息和流言蜚语借手机流传,败坏了社会风气,误导公众,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据香港文汇报2003年2月14日报道,珠海市公安局通讯监察处抓到两名通过发送移动电话短信息,散布大米、食盐将面临紧缺等谣言,造成市场严重混乱、紧张的违法分子。此次案件是一起有预谋、有组织的破坏行动,造成的市场恐慌影响极坏。

现时最让普通大众切齿的是所谓“欺诈型”的短信,其纯属一种空对空的诈骗犯罪。新华网2003年3月2日消息:武汉市公安局经侦处日前破获了一起利用国际互联网进行非法传销的案件,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吕萍、伍莉华等人。这是武汉市破获的第一起网络传销案,涉案金额高达135万元,涉案人员1000余人。

4.2侵犯个人隐私

多媒体短信MMS手机的出现,是因为手机制造商纷纷将竞争焦点集中在手机的功能扩展方面,以及用户要求简讯以外更多的多媒体互动功能,但这种新型手机除了涉及国防保安和商业机密问题,还可能涉及其他法律问题。MMS手机有其独特功能的设计,把摄像镜头安装在手机的背部,并且还可以被隐藏起来,因此佯装打电话,也能轻而易举地拍下一些机密东西或侵犯个人隐私。

4.3信息垃圾

新华社2003年2月26日北京电,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调查,中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16封电子邮件,其中垃圾邮件有8.3封,垃圾邮件数量已经与正常邮件数量相当,并大有超过正常邮件的趋势。垃圾邮件给使用具有上网功能手机的用户带来的烦恼与损失更大。

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协调小组成立于2002年11月,试行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反垃圾邮件规范》。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开发了反垃圾邮件举报处理系统平台,用技术手段掌握垃圾邮件的传播情况并进行分析。

4.4信息安全

一些手机的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用户使用手机收简讯或上网时要留意一些不明信件,对有乱码出现的信息千万不要打开,要马上删除掉。

有些病毒利用了手机芯片程序中的漏洞或缺陷,用短信的形式把病毒代码播发,从而造成破坏。而其他曾经出现过的手机病毒,能使手机自动关机、死机等,甚至破坏内部芯片。部分出现过的手机病毒甚至还可使手机自动报警、将机内个人地址簿自动转发等。

4.5有关手机传播的信息立法

目前手机短信的发送主要有手机间点对点发送、通过人工声讯台发送、网站发送和计算机软件发送等方式,由于后两种方式有较强的群发能力,不良短信往往是通过后两种方式发送的。从技术上讲,移动通讯运营商只能了解到短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而不能监控到短信息的内容,目前还很难对垃圾信息进行过滤。

不良手机短信已经显示出对于公共秩序和社会风气的危害,为了不让手机短信沦为一种新的信息公害,中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相关的信息立法,全面加强管理和规范,在确保通信自由的前提下,涤荡阴霾和污垢,还信息时空一片洁净。

结论:

手机媒体在中国的发展,不可能直接拷贝I-MODE模式;在现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手机短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DM杂志 媒介经营 营销策略

DM杂志是近两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成为都市高档生活、休闲、娱乐场所的必备之物,以供来往之人随手取阅。DM杂志,这个以广告营销为直接、单一的目的,以杂志形态为载体的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什么会成为流行,又如何流行的呢?事实上,在国内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对于DM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免费发行的概念上,因此,在当前广告业和传媒业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为进一步规范、引导国内广告和期刊市场,对DM杂志这个流行而又略带神秘感的新兴纸质媒体进行系统研究十分必要。

一、DM杂志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1、DM杂志的定义

DM是Direct Mail的缩写,主要是指通过邮件、递送服务,网络直投(简称NDA)将信息直接发给目标对象(潜在顾客、个人或企业)的各种形式广告,称为直接邮寄广告或直投广告(英文Direct Mail,简称DM广告)。①狭义的DM广告是指将直邮限定为附有收件人名址的邮件。在实际操作中,DM广告形式无限多样,主要可分为印刷品、电子目录和实物三大类。DM杂志是DM的一种形式,是以杂志的样式制作,通过专业队伍直接送达或通过邮局送至特定目标对象的免费读物。

2、DM杂志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DM在欧美国家发展十分迅猛,是仅次于杂志、电视的第三大媒体,占美国广告总量的20%左右。

如今DM在中国已经走过12个年头,中国第一本DM杂志《生活速递》创刊于1998年11月,发行量为4.5万册,上海版为3万册。其后出现的DM杂志有京沪的《目标》、《品味》、广州的《新生活》、深圳的《Flink Life》。现在许多中等城市拥有近十本DM杂志,成为高档场所的风景线。

二、DM 杂志的运作困境

1、目标受众模糊

广告宣传要达到好效果,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投放对象和区域。产品或服务的针对性要求做广告的媒体具有针对性。但我们身边众多的DM杂志,似乎只要会说“高档场所”、“白领”,就是一本杂志。总而言之,大家都盯紧富人的钱包,但却不知道富人现在需要什么。

诚然,DM杂志把目光聚焦于白领、高收入人群并没错,因为这部分人的购买力很强,广告价值自然很高。但问题是这部分人规模有限,不会全是杂志的受众,杂志也不可能面面俱到。

2、专业性弱

在内容上,目前的DM杂志存在包打一切的问题。其中一本DM杂志的内容定位是这样的:“致力于成为一本时尚、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综合型资讯的专业性杂志。”一方面,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矛盾显而易见;另一方面,时尚、科技、文化等,定位的不确定性可见一斑。这种不确定性是中国DM杂志行业的普遍现象。DM杂志精准发行的特点决定了内容过于综合会增加发行难度,降低传播速度,赢利上的要求也相对更高。

3、投递方式有待改进

免费直投一直是DM杂志的独特卖点,但实际常常面临流失的风险,投递出去的杂志在到达读者之前已经大量流失:部分被门卫、秘书、服务员等不该拿的人拿走了;还有的被小区物业扣留。

在某一公共场所固定投放的DM杂志,读者带走深入阅读的可能性较小,阅读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广告的到达率受影响。这种方式并没有将每一个独立的顾客看成一个细分的市场,一对一、针对性和人情味这些营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数据库营销不足

数据库营销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本身没有数据库,国内大多数媒体都拥有所谓的定位在高档消费人群的数据库,实际上是把杂志投放到高档社区,每个进入社区的人都可以拿一本,或者是放到高档消费场所。这并不是真正的数据库营销。

另一方面,数据库营销在国外使用最大的价值在于筛分出一定群体的共同兴趣,并针对这些共同兴趣进行营销。而筛分共同兴趣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处理工程,国内杂志的数据库普遍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往往是通过区分受众的居住地点或购买某一物品等简单因素设立数据库,对于数据库内受众在不同时期的消费需求、实际经济状况乃至工作、生活的重大变化都无法掌握。②

三、DM杂志的经营策略

1、培养消费群体

感情可以培养,消费欲望也是可以培养的。从广告效果来说,人们往往在看了广告7-9次之后,才有可能对介绍的商品产生兴趣,对DM杂志而言也不例外。而且我国消费者对DM杂志还不太认可,更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

长期坚持一定会有收获。现在的商品营销中存在体验营销。比如你光顾茶店,茶店的服务小姐会用精美的茶具烹制各色茶叶,请你免费品尝。大多数人会在品尝完之后购买一些。从心理学角度看,消费者在免费享受了别人提供的服务之后,如果直接走人会产生负疚感,也就是心理失衡。这是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为了弥补心理的内疚,只有在此掏钱消费才能恢复心理的平衡。所以体验式营销实际上是商家给消费者设下的一个“陷阱”,只有少数“意志坚强”者才可以“幸免于难”。借鉴这种体验式营销,只要DM杂志认准目标,就应该坚持不懈地投递下去。

2、提升受众针对性

由中国铁道部出版社主办的杂志《旅伴》,几乎没有发行收入,撇开它有一个新闻出版总署的刊号,运作模式与DM杂志相同,而它的成功在于独特的渠道优势――唯一指定在所有列车上赠阅的高档时尚、旅游类杂志。《旅伴》目前在全国动车组列车车厢、所有直达特快进京列车软卧包厢、部分特快、快速进京列车软、硬卧包厢及相应贵宾候车厅赠阅,每日覆盖动车组列车、直达特快列车及特快快速列车共500趟。

《旅伴》的独特发行渠道给它带来了3大优势。首先,目标受众明确――中高档的商旅人群。根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的研究显示,《旅伴》的读者主要是“在路上”的商旅群体。以中青年为主,大专以上学历占到80%;中高级职位为主;平均月收入为4504元。这一人群的事业成就突出,有较强的消费能力,注重品牌及身份象征,认可广告对生活及消费的影响。其次,列车上纯净的、舒适的、干扰度小的媒体接触环境也保证了信息传播的高渗透效应。为了消磨时间,受众会在车厢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或被动或主动地阅读《旅伴》③。不仅如此,列车宽敞、舒适、自由的搭乘空间搭建了高品质、高品位的阅读环境。最后,列车相对较长的运行时间也增加了阅读的可能性和重复阅读率。新生代的研究显示,有72.5%的《旅伴》受众阅读一半甚至更多内容,50.6%读者阅读了大部分甚至全部内容。

3、完善读者数据库

在特定场所免费派送,较普通杂志发行范围缩小,针对性更强一些。不同DM杂志的公共场所投放点具有很大的同质性,特别是综合性DM杂志几乎毫无差异地覆盖了城市大多数高档消费娱乐场所。客观上DM杂志之间相互区别的也只剩下直邮到个人的部分了,此类间接数据库能不能对广告主产生足够的吸引力、这部分明确且固定的读者群是不是目标消费者,直接影响着DM杂志的数据库质量和数量。

美国有本很成熟的《网络工程师》杂志,全美国只发行8000本,和中国的DM杂志一样,只刊登广告,但它的广告价格与《TIME》相差不大。因为他们的数据库运作非常到位,他们的数据库是全美大型公司的网络工程师,这些网络工程师对公司内部大型网络设备的购买有决策权,而且全美只有这8000人拥有该决策权。管理这些数据库的团队一共120人,随时更新这些网络工程师的资料。而他们的广告客户是大型网络设备的生产商,他们的产品不需要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宣传,只需要让这些有购买权的网络工程师了解就可以了,而且生产商一般没有这么完善的数据库。④

4、进入市场前充分调研

了解市场、研究当地人的消费心态,是任何媒体进入市场前需要研究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即使是运营成功的DM杂志在不同城市的创办也不能一成不变。在北京运营成功的《生活速递》想在上海开拓市场,先是花了8个月的时间做市场调研,然后针对调研的结果,在杂志的内容和结构上作出调整。

总体而言,中国DM杂志出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未来必定有很长的路要走,并且必然会不断地壮大,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虽然现在面临诸多问题,但我们相信,通过从业人员自身的努力,专家学者的研究,以及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的不断改善,中国的DM杂志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①增田太次郎 著,梁瑜芳 译:《广告兵法――DM实战手册》,台湾世茂出版社,第9页

②王云石,《中国DM杂志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编辑之友》,2007(3)

③马丽婕、林汉,《旅伴:一本高铁渠道杂志带来的经营启示》,《广告大观(媒介版)》,2008(2)

④赵明,《DM杂志偷切传统媒体奶酪》,mings.省略/m-

ings/204927

第12篇

【关键词】实验指导 资源管理 应用

图像处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与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将各类知识信息进行新的组合,创造出新的方法和新的思路,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1]。从影像科筛选有价值的图像, 建成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 系统运行正常; 具备图像上传、图像管理、图像检索与浏览、实验报告提交、教师批阅等功能; 能满足使用要求[2]。

1.实验内容设计思路

1.1项目建设内容和方法

数字图像处理的内容:完整的数字图像处理大体上分为图像信息的获取,存储,传送,处理,输出,和显示几个方面。

数字图像信息的获取主要是把一幅图像转换成适合输入计算机和数字设备的数字信号,包括摄取图像,光、电转换及数字化。数字图像信息的存储,数字图像信息的突出特点是数据量巨大,为了解决海量存储问题,数字图像的存储主要研究图像压缩,图像格式及图像数据库技术。数字图像信息的传送 数字图像信息的传送可分为系统内部传送与远距离传送[4]数字图像信息处理包括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彩色与多光谱处理图像重建,小波变换,图像编码,形态学,目标表示与描述。数字图像输出和显示,最终目的是为人和机器提供一幅便于解释和识别的图像,数字图像的输出和显示也是数字图像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数字图像处理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既空域法和频域法

空域法:是把图像看做平面中各个像素组成的集合,然后直接对一维和二维函数进行相应处理,根据新图像生成方法的不同,空域处理法可为点处理法,区处理法,叠代处理法,跟踪处理法,位移不变与位移可变处理法。点处理法的优点,点处理的典型用途 a)灰度处理b) 图像二值处理点处理方法的优点a)可用LUT方法快速实现b)节省存储空间。区处理法,邻域处理法。它根据输入图像 的小邻域 的像素值,按某些函数 得到输出像素。区处理法主要用于图象平滑和图像的锐化。叠代处理法:叠代就是反复进行某些处理运算,图像叠代处理也是如此,拉普拉斯算子或平滑处理的结果是物体轮廓,该图像轮廓边缘太宽或粗细不一,要经过多次叠代把它处理成单像素轮廓——图像细化。频率法图像是在二维空间分布信息,若将图像进行二维正交变换,则灰度变换对应二维空间频率域的频谱。既空间域-频率域,对图像频谱进行的处理称为图像在频域上处理。跟踪处理法:一般用于图象边界,边缘的跟踪与提取,以便进行图像的分割,识别及特征参数的计算。频率法处理的一般过程:频域处理是建立在修改在图像傅立叶变换基础上,增强感兴趣的频率分量,再将修改后的傅立叶变换值再做逆傅立叶变换,得到增强的图像。

2.协同建设教材

教材对教育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我们在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内容上都做了改革,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熟悉的模拟信号基础上增加了从模拟到数字的转换,引入采样定理;在介绍傅立叶变换时也是从基本的非周期信号入手等;教材的体系结构充分考虑与前后课程的连接,对本专业已经学习的离散系统的知识略讲;教材内容注重基础性和先进性,适当引入新的理论与实用方法。2002年在多年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从应用系统设计的软件和硬件入手,我编著了《 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电子教案。

图像处理涉及的技术比较多,如几何处理,算术处理,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编码,图像识别,图像理解等。原先占实验主体部分的基本验证型实验项目和实验理论部分一般按实验项目和单元进行介绍,各项实验的知识有一定的独立性,逻辑联系不紧密,实验过程中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不足,实验结果雷同,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将实验课程中大于75%的课时更新为综合设计型实验,将多个单一的实验技术集中体现在一个综合设计型实验项目的实施中,前后相互依赖、贯通[1]。

为进一步深化我校本科实验教育建设和改革,切实推进“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实验教育改革专项基金”项目申报,力争通过实验教育改革,创建和培育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的实验教育成果。以项目建设推动课程建设,打造品牌,创出特色,带动我校本科实验教育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

从影像科筛选有价值的图像, 同时将已有的具有较高教育与科研价值的胶片转化为数字图像, 撰写影像表现及诊断意见, 存储于SQL服务器中, 建立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 在客户端利用IE 浏览器调阅相关图像进行实验教育。完成系统软、硬件建设, 建成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 系统运行正常; 具备图像上传、图像管理、图像检索与浏览、实验报告提交、教师批阅等功能; 能满足教育使用要求。系统具有操作方便、直观、互动性好、安全可靠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2]。

以培养学生图像处理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为目的,为本科生开设了“图像处理”课程,对研究生开设“计算机视觉”。由于图像处理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本门课程教育内容选择余地大,也增加了教育难度。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定位在了解图像处理基本结构、特点和应用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并掌握一款图像处理芯片的设计方法。实验内容包括(1)基本实验;(2)图像输入装置片内外设实验;(3)显示器片外设备控制实验;(4)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数字图像信息处理包括图像变换,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彩色与多光谱处理图像重建,小波变换,图像编码,形态学,目标表示与描述。

3.方法

3.1 平台的建立

1) 图像资源的格式与组织。JPEG 是面向连续色调静止图像的一种压缩标准。虽然压缩时被删除的资料无法在解压时还原, 但压缩效率高, 广泛运用在Interne t上, 以节约宝贵的网络传输资源。这样可以减小图像文件大小, 节省磁盘空间。同时, 考虑到实际应用、编程难度和时间要求, 选用了JPEG 图像格式, 而没有使用T IFF、BMP、DICOM 等格式。

2) 图像数据库的建立、维护与查询。图像数据库 SQL服务器可以是基于文件系统的, 图像都是以文件形式存放在服务器上, 为某次检查建立的某一个文件夹下面, 而图像的有关信息包括图像的物理存储路径以记录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 这些记录起着索引的作用。完成后通过IE 浏览器将图像及相关信息上传到服务器的SQL 数据库保存。系统允许对数据库文件进行维护和管理所有图像资源采用模糊查询, 构建3种查询方式: 成像设备查询、检查部位查询和按疾病名称、类别查询。

3) 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的建立。系统采用B /S( Brow ser /Server, 浏览器/服务器) 架构, SQL 服务器操作系统选用Window s Server 2003, 安装SQL Server 2005, 通过IIS (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 Internet信息服务)提供web服务和图像存储与检索服务。自行开发医学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网站程序,用于收集和管理图像资源。编程工具选用的系统开发软件为Visual Studio.

3.2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的功能

数字化实现教育平台具备图像上传、图像管理、图像检索与浏、览, 实验报告提交、教师批阅等功能。

3.3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的应用

1)课堂实验教育。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进行影像学实验时, 学生操作简便, 会上网就会使用系统,

2)网络教育与指导。本文还利用各种正常或有病变的图像, 制作教育课件, 存储在网络上, 并利用网络进行实习教育和考核, 向学生全部开放, 让学生练习或实际书写各种实验报告书, 教育老师通过网络进行修改和指导。

3)开放性实验教育。课余时间学生需要大量阅片学习, 才能使得读片水平迅速提高。快速地调阅各种教育片, 真正实现开放性实验教育。

4.开放性实验的教育模式

学校通过开设开放性实验室,促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实验教育过程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开放式实验室不仅加大了实验资源的共享度,而且有助于知识结构的互补优化。

开放式实验教育模式,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操作程序:首先教师介绍的基础理论及发展前沿,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宽厚基础,拓宽学生的视野;然后学生进行积极思考探索,对实验进行立项、设计方案并实施;最后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发现的新问题进行再探索。

5.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实验教育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实验教育也自然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达到提高实验教育质量的目的。它倡导环保理念,以优良的教育软件实现实验教育内容、实验教育经验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并在实验教育中融入了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使实验课教与学的互动性更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新问题,培养了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3]。

参考文献:

[1]尹尚军、钱国英等.面向综合素质培养的生物化学综合设计型实验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11,2

[2]祝元仲、游金辉等.医学影像学数字化实验教育平台的研发与使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2

[3]宋智勇,涂敏,崔鸿.生物科学专业实验课教育模式及评价体系思考.中国大学教育,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