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

时间:2022-03-16 06:39: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教学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教学文化论文

第1篇

1.语言教学工作与文化的必然联系。作为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语言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语言教学工作中文化因素的内容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在现阶段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中,做好学生英语教学工作不仅仅是要求做好他们的日常单词、句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让他们对于英语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只有在了解和认知了英语环境中的文化内容才可以使学生充分的了解学习的内容,做好英语的学习工作。

2.语言文化差异的必然结果。在中学英语教学工作中,因为我国和西方在语言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造成了双方在语言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问题。正是因为这类问题的出现,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于这类文化方面的差异问题进行教育就变得很重要了。如在中国文化中,蝙蝠在中国文化中因为与“福”字同音,所以具有祝福的含义,但是在西方社会中,其英文名bat因为与西方的魔鬼形象相似,所以在英语中是一个具有贬义含义的词语。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将这些文化差异问题带进教学工作中,使学生可以及早的了解到文化差异内容,避免出现交流中的交流误解是很重要的教学工作。

二、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问题教育的工作方法

1.英语教学中文化比较法。在英语教学的文化教学工作中,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问题等内容的教学工作中,比较式的教学方法经常被采用。这种比较式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工作中,对于存在文化差异,容易引起语言误解的英语教学进行中英语文化差异比较,利用比较的结果使学生了解其中的差异所在。以语言中的隐私类问题为例。中国文化中对于人的年龄问题一般不会在意,所以经常在日常中询问人的年龄。但是在英语中,Howoldareyou?属于个人隐私问题,一般在私人交往中不能问及的。所以在英语文化教学工作中,对于此类西方社会中比较注意和重视的隐私类问题,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加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对于这种文化差异的问题,利用文化差异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就会形成很好地教学效果。

2.语言的词义内容挖掘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一些语言往往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含有更深层次的内容。中西方的文化环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内容。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工作中必须对于这一类具有更深内容的英语语言进行挖掘工作。如WhiteChristmas,白色圣诞节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再进行英语教学工作中,教育者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对于这一词语中更深层次的内容讲解出来,使学生对这一词语的全面内容有所了解。

3.教学中的文化提示法应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英语语法、文化背景等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在文化教学中起到提示的作用。这种提示可以在教学工作中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如在英语的问候语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问候天气情况的。这种问候的方法是因为英国天气问题比较严重。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对于天气问题比较重视而产生的。使用英语的语法现象和自然环境现象对于这种文化问题进行提示,是很好的教学方法。

4.教学中的文化体验法应用。在英语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英语体验工作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利用模拟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文化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有剧情的表演,利用剧情中所展示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以节日文化为例,教师以西方重要节日为题,为学生安排出自己的角色,利用英语进行模拟教学工作。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又可以很好的在教学工作中传播西方的文化知识,是一举两得的工作方法。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现象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英语教学中的主次地位。中学英语教学只是英语语言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和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工作中还应该以基础性的英语理论知识为主。英语文化类知识只是一项辅的内容,不应该将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所以在中学英语的教学工作中,一定需要将这一工作原则表现出来。而在英语教学考核工作中也应该将文化类知识的考核内容缩减至次要内容。

第2篇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教学 综述

一、文言文教学与多元化教学方式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一直给语文教师带来困扰。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张志公老先生曾经说过:“怎样对待和处理文言文问题,是一个很需要加深研究的相当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眼前的办法,要有长远的打算。”

从教学工作来讲,多元化教学方式即多种教学方式,包括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以及新课改以后“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合作探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着眼于现代文言文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文言文学习的过程中,全面训练和发展活动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言文教学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针对新课改以来普通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方面,涉及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中的文言文教学部分极少,普通中学和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研究者多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他们的研究对象也有着差别

(1)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宏观把握,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或教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的万进峰和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志凯都以“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为题作了他们的硕士论文。王志凯对“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重新界定,他从语言学、课程论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的科学性与可能性提出质疑的同时,运用文本互文性理论,对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提出个人的见解。而万进峰从文言文教学目的和文言文教学目的制定思路科学与否切入,将文言文教育的主要因素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以期获得对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突破。华东师范大学的易建平从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选文角度撰写了他的硕士论文。许令仪提出要结合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和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归纳教学理论应用到文言文的教学模式中。

(2)研究角度为共时研究,着眼于课堂实践,对象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东北师范大学的张海峡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向旭提出:“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代性不强”“教学实践中能采用的教学手段有限,特别是很少用现代教学传媒;师生之间文言水平差异较大,不易实行共享学习,教学相长;学生缺乏学习文言的大环境。”这的确是众多语文教师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邓美娟对诵读教学法进行了界定,并回顾了我国诵读教学法的历史。她又从多个角度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她认为在文言文诵读教学中要运用多种诵读方法和方式。

(3)研究角度为历时研究,着眼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或沿革。陈莉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的文化要创新和发展就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张锋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中学文言文教学历经了一个由传统迈向现代、由保守趋于开放的变革过程,事实上文言文教学已严重滞后于教育教学理论的现状: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陈旧,“教”与“考”严重脱节,教学实践缺乏相应理论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无从凸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够。种种问题表明,文言文教学确实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难题。

2.研究者为一线语文教师,立足于以应试为主的中学文言文教学,而非整体的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获得切身体会,并进一步升华为理论,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借鉴的平台。王海华认为,文言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可从激趣导入、朗读催趣、趣味导学、趣味延伸四个环节着手,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其对古文的阅读鉴赏力。但是,截至目前,这类研究成果尚不多见。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应用的成果也较多,研究者均为一线教师,只是研究对象有所不同。就现有成果来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研究者为中学教师,教育方式以应试教育为主,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的应用,但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1)研究者的侧重点为应用研究。卓伟的《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探究》一文中提到:在授课过程中,一是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出许多书本上无法直接表现的图像、视频、动画,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直观、形象;二是可以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悟保留、理解作者的情感走向;三是可以开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理解文章。虽然两者以上可称为多,但是仅仅三种教学方式稍显单薄。张美凤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式》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教学非常重要,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教学成果可以多元评价。在中学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将平时成绩计入学业水平考核的范畴,不失为一种突破。

(2)研究者的侧重点为理论研究。周松柏的文章题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内容主要阐述了多元化教学特点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两部分。在探讨教学方法时他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教学课程要进行合理评价,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孙丽丹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一文中提出要做到思维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的多元化。这种文章属指导纲领性质的纯理论文章,可操作性不强。

2.研究者为高等学校或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方式着重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研究对象为多元化教学本身或多元化教学方式在其任教学科中的应用。

过彩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思考》一文对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了界定,认为它是用八种智能进行教学,用全新的方式激励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并整理出了多元化教学设计五步骤:一是聚焦并分析内容,二是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三是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适当的工具,四是明确每种工具的使用方法,五是确定教学活动程序。充分应用KWL目标开展唤醒、拓展、教学、迁移四阶段教学。利用6S调色板完成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决定。文章对多元化教学方式思考较为深入,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方法步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可操作性。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副教授吴小华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探析》从艺术设计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包含传统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方式、综合教学方式等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种类、特性及利弊。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陈明的文章《高职教育背景下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启示》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阐述了英语多元化教学的意义及启示。武汉长江工商学院陈曦的《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一文提出,多元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发生改变,变灌输式教课为自主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强化其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有效推进教学资源整合。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的应用,可以激发教师教学自主性,体现学生自主性和任务教学的特点。

综上所述,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虽多,但大都是单篇的侧重于中学语文教学的论文或硕士毕业论文,众多的硕士论文虽然在理论上都有着各种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未能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而中学一线语文教师较多地研究了多元化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实践教学的领悟和反思,但是探讨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成果较少。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多元化教学方式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143031]。)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王志凯.中学文言文教学目的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4]张海侠.中学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问题及对策[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许令仪.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张锋.文言文教学之历史沿革与革新策略[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邓爱丽.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选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洪素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9]陈曦.多元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及评价[J].海外英语,2013,(22).

第3篇

【论文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大学英语语言的教学实际,论述了大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缺失的成因, 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就大学英语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拓展大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际性文化开放思维,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和建议。

一.引言

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身的文化。不了解其文化就不可能充分理解这种语言,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只注意语言的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文化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胡文仲 1997)同样,英语和英语文化也是紧密相连的,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充分重视英语文化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但目前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仍过多注重语言知识讲解, 而忽视了英语文化知识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语言教学英语文化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大学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教学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思想仍存在偏差,仍以语言知识的讲解为主,认为大学生学习英语,仍是学习语言系统成分的正确用法,结果是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的文化意义,不愿把时间花在文化教学上,文化教学也就从根本上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起来,致使当代大学生最后往往学到的就是纯正的无文化内容的英语。

(二) 目前大学英语教材不能满足文化教学要求

现行普遍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为主要目的,将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贯穿其中。这类教材是以词汇和阅读为重点的一些教程。文化教学并没有作为该教材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这就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缺失。这样,课文的内容就显得教条、乏味,不能和当今英语国家的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满足不了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要求。

(三)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课堂教学多是单纯的语言教学

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没能有效地将英语文化知识系统的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这样就使得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对于英语语言背后深层的英语文化内涵缺乏深入地了解。

(四)大学英语缺乏相应的英语文化方面的测评

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现状,导致大学英语教师长期偏重于语言的外在形式,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 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目前大学英语水平的测评主要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这些英语测试中几乎不涉及对大学生英语文化知识方面的考查。这种英语水平的测试直接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很少加强英语文化教学。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充实英语文化教学,转变英语语言教学理念

大学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英语教学理念,将英语文化教学真正的重视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词汇的记忆,也要对课文有针对性的设立文化主题,系统介绍相应的文化内涵,从而使文化教学融入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引导大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关注,也可以更好地培养新世纪大学生国际性的文化视野。

(二)更新大学英语教材,加大英语文化知识比例和比重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因此,要不断地更新大学英语教材,用丰富多彩的、深入英语社会的语言材料来充实教材内容,使英语文化作为大学英语教材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从而不断补充完善英语文化知识与其中的内涵。这样,大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就会更加立体。

(三)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架起大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桥梁

大学英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同时兼顾图片、声响、和音乐的特点,收集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大学生立体地、形象地展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文化;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大学生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领略英语文化,品味地道英语,使他们在声像并茂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善于发现英语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英语文化。

(四)改革大学英语考试结构,增加大学英语文化知识的考核比重

现在,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的学习方向。如果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能适当地加入检测英语文化知识的试题,相信可以逐步地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文化内涵,所以建议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增加检测文化知识的相关试题,并加入相应的评价标准,以此发挥其对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导向作用。

第4篇

关键词: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158-02

日本是亚洲医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医学英语教学,即EMP(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s)教学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尤其是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在日本乃至亚洲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军地位,该校JPatrickBarron教授在国际EMP教学领域享有盛誉。本文对该校EMP教学相关情况和特点进行简要介绍,以期对我国医学院校英语教学有所启迪。

一、日本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主要特色

1课程设置内容全方位、各学年全覆盖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课程既包含词汇学和专业文献阅读等初级课程,也包括EMP综合课程。初级课程以《Building a Medical Vocabulary》和其自编教材为主要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医学英语术语;综合课程分为专业术语、临床概念、医学会话和阅读四大类,涵盖了临床医学20余个专业领域。“专业术语”课程包含日常英语释义和专业定义;“临床概念”课程包含人体器官系统日文、英文要点释义及问题解析;“医学会话”课程主要内容是医患对话练习;“阅读”课程安排学生研读英语为母语的专业人士撰写的医学论文。在新生入学时组织英语分级考试,结合考试成绩开展英语分级教学。一至四年级的EMP课程均为必修课。一年级每周开设常规英语课2课时和EMP课程l课时,主要开设英语视、听、说和高级读、写、译等通用课程和EMP词汇学。二年级全面进入EMP教学,不再开设通用英语课程,每周1课时,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相关专业常用医学英语词汇,熟悉医学英语词汇构词法知识,培养学生在医学专业共性特征领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三年级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医学发展前景和学术研究前沿,把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医学期刊论文摘要作为主要教材,分专业进行选读。四年级重点开设医学文献阅读与翻译课程,开展分科教学,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翻译医学文献。五、六年级EMP为选修课。五年级学生主要在综合医院轮转实习,增设了医用口语和医学科普演讲等选修课,使学生不仅能听懂以英语为媒介的医学专业课程讲座,而且能够自如地使用英语参与医学专业学术会议讨论,发表学术演讲,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和各类病历、实验报告的撰写方法。六年级主要针对志在从事科研工作、发表英文论文的学生开展教学。除正常教学外,每月针对研究生举办一次学术讲座。讲座主题包括生物医学杂志投稿统一要求、在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上发文的技巧、如何做口头报告等。

2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新颖、突出互动性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以学生医学英语掌握程度为参照,采用“分水平小班教学法”,将学生分成A、B、C、D、E、F六组,每组18名学生,配备6名教师,在教学中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培养。再比如,借鉴和采用爱丁堡大学推出的“三人小组法”(“Triads”),将三名学生编为一组,要求学生阅读论文后认真做出笔记,然后学生A向学生B口头描述论文摘要,学生C聆听,学生B可提出问题,然后学生B再向学生C转述论文摘要,由学生C判断学生B的完成情况,依此类推。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体验和参与,既锻炼学生阅读、记录以及口头转述阅读所获信息的能力,又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力和涉及第三方的提问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还十分注重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除了定期播放英语原版系列情景剧,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对医药文化背景知识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观认识外,还模拟国际医学会议、专家访谈、演讲、诊断对话等方式设置情境,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鼓励其融入场景自然发挥,提高医学英语听说能力;还利用具体病例,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病例分析,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课堂教学之余,鼓励学生多参加各学科教研室的专题英语学术活动。学校请国外留学回来的教师进行学术讲座,或定期安排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沟通联谊,还积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演讲比赛、戏剧表演、有学科特色的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巩固所学的医学专业知识,提高EMP实际应用能力。

3教材更新快、针对性强

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负责研发EMP教学资源。他们不仅积极推广、使用传统EMP教材,而且还更新和推广最新教材。仅近几年就先后出版、引进、编译了大批与EMP教学相关的外文教学资料。比如,《医学英语沟通》、《医师英语》、《论文投稿统一标准》等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由匈牙利Pecs大学Maria Gyorffy教授撰写的《医师英语》,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模拟医患对话,对重要医学术语给予注释,同时,还重点向母语不是英语人士介绍英文论文写作技巧,内容涉及到论文撰写、投稿要求、处理同行评审意见及如何选刊等,应用性很强。此外,东京医科大学医学国际交流中心还在日本教育文化体育科学技术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发了亚洲首个全英文EMP教学网站,即wwwemp-tmunet,该网站免费开放,随时可以在网上查找到最新的EMP教学资料。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纸质教材的有机结合,不断丰富着东京医科大学的EMP教学资源,也使学生的学习资料更加新颖、多样,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东京医科大学自编EMP教材始终坚持了实事求是、因人制宜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合理取舍,满足个性化学习和专业发展需要。比如,为三、四年级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只选取英美人士撰写论文的介绍部分,而这一阶段学生很难读懂的讨论部分,就将其弃之不用,较好地实现了“因材施教”。

4考核评价侧重实用性、实际效果好

东京医科大学对学生EMP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的考核评价更加侧重实用性、实践性和实效性。考核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与日本医学英语水平考试(EPEMP)基本一致,都注重综合考查听说读写及专业英语运用水平,全面考核学生应用英语获取医学专业信息和进行医学专业领域交流沟通的实践能力。

在具体操作上,东京医科大学EMP考核将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对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分别进行测试。根据难易程度不同,EPEMP共分四级。四级主要测试医学术语及医学英文文献阅读;三级在四级基础上增加了听力测试;三、四级测试不涉及医学知识,但一、二级却要求考生具有相当的医学知识;二级拟就医学学术论文撰写、英语口头报告、和同事探讨医学问题以及EMP教学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测试;一级测试医学国际会议的主持以及医学杂志的编辑能力。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着力突出EMP分级考试在英语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比重的做法,既有利于形成正确的EMP教学导向,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日本医学发展的标准化和国际化。

5人才培养方式多、师资来源渠道宽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十分注重EMP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学术交流、积极引进、开展合作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早在1993年,东京医科大学JPatrick Barron教授就积极发起成立了医学口笔译协会,成立该协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积极组织学术活动、开展学术交流,从中发现和培养EMP教学和科研专家。近年来,还先后发起成立了医学英语交流研究协会和国际医学交流协会等多个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EMP教学专家。同时,东京医科大学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在EMP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比如向在职医学英语教师推荐爱丁堡大学的EMP暑期密集课程,为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和培训机会;积极同非医科院校英语系开设医学交流课程,培养更多的EMP教师后备人才;采取教学和临床相结合的模式,安排EMP教师和临床医生开展医院、学校双向交流,使双方在医学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从实践看,近年来东京医科大学采取的一系列培养引进EMP人才的举措有效拓宽了师资渠道。目前,一、二年级的EMP教学工作除了由英语教学部和少数几位熟练掌握英语的医学专家承担外,主要由医学口笔译协会中的专业医学翻译人员承担;而三年级以上各学年的EMP课程则由英语教学部和国际医学交流中心共同承担。

二、东京医科大学EMP教学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启示

1在设置课程上,要体现“差异性”、强调“针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仍然是通用英语,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一统天下,EGP与EMP课程学时比例严重失调,EMP教学内容差异性和针对性差,与学生医学专业知识严重脱节,因此,亟须参照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成熟经验和做法,按照不同年级和英语实际水平分别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建立针对性强、课时量足、实效性高、差异性明显的EMP课程体系。

2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参与性”、遵循“规律性”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所以,除了安排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之外,还要注重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实践的机会。

3在教材选用上,要坚持“丰富性”、确保“时效性”

不仅要选用和推广国内名牌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EMP教材,还要积极引进英语国家有代表性的EMP教材,精选医学专业期刊中优秀的学术论文安排学生研读。还可以借鉴东京医科大学的做法,分专业、分类别、分层次系统编制EMP实用教材,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和生动。

4在考核评价上,要突出“实用性”、发挥“导向性”

一直以来,各高校把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过级率作为英语教学的主攻方向和评价学校、教师英语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EGP课程设置比重过高,EMP教学处于不断萎缩的尴尬境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沟通交际能力十分薄弱。因此,亟需借鉴日本医学英语教育协会组织医学英语水平考试的做法,在我国医学院校中模拟开发医学英语水平考试,使其在医学院校逐步取代CET6,成为全面考核评价学生在医学领域应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手段。

5.在队伍建设上,要强化“专业性”、兼顾“多元性”

必须抓紧制定EMP教师培训长远规划,加大对现有EMP教师培养的力度,解决他们只懂语言、不懂专业的问题;积极组建EMP社团或协会,加强国际、国内EMP教学的交流与合作,努力发现和引进高素质EMP教学人才;积极聘请从事医学英语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从事兼职教学;在医学专业教师中选拔英语好、专业强的教师,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EMP运用能力和水平,与现有英语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承担EMP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吕桂,梁平聆听来自邻国同行的声音——东京大学医学英语教学评析[J].中国外语,2009(5).

[2].

[3]http://wwwemp-twu.jp/about/?id=1

第5篇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大学英语教学

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在外语教学界,广大师生越来越意识到语言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已普遍受到重视,然而效果却不容乐观。本文通过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理论,指出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缺失的现状并加以分析;同时,指明了如何将跨文化意识带入外语教学,指导学生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是intercultura1 communicatiOn/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中文译名,指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跨文化交际的形成与发展跟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和传播学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多学科的性质是跨文化交际的显著特点。许多学者把Edward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视为跨文化交际的奠基之作。随后,跨文化交际的相关著作陆续问世。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我国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的密可分,指出了跨文化交际对外语教学的重要性。

许多学者认为,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社会文化的过程。更近一步说,文化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核心。广义上,它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等。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现状及其分析

虽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并不容乐观。过去许多学校的外语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一直将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放在第一位,结果碰到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合,就会感到茫然和网惑。首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能力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致学生将语法学习和词汇学习当作学习英语语言的全部。其次,教师普遍缺少教师技能培训。近年来,由于外语教学受到重视,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能够得到保证,但是英语教师的能力培训还远远不够。虽然他们接受了教学实践的培训,但是受实习学校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很难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想。再次,英语教师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很少,其跨文化的敏感性不强,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大体来说,我国英语教师的语言文化知识基本来源于本土,其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甚少,因而其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足不够全面的。最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自身也很少意识学习外国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的策略

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我国的束定芳先生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采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教育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文化内容的本质。交际性原则是指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文化通过语言的交流得到传递和沟通。渗透性原则强调培养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不仅是简单的教学灌输,而应该在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中体现出来。因此,按照以上原则,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1.利用现行教材,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材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最基本的因素。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和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师在备课和讲课时,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大传授文化知识的力度。这样,学生才能慢慢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对异域文化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加深其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学生则应该在预习课本时,利用网络对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自主进行查阅和研究。这样,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的双重作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目的。2.对英语教师进行跨文化意识培训。培养一名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英语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保证我国英语教师的跨文化素质,我们应该在各个阶段的外语教学中,既关注外语教学的语言文学的初级目标,也要重视其社会人文的高级目标。这是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基础。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红玲指出,“我国英语教师需要三方面的培训:自身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实际教学能力的提高。其中,自身跨文化素养的培养包括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6篇

摘要:通过在澳洲进行的一个月的英语教学培训,我掌握了一些西方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我所接受的国内培训以及我在国内教学的经历有所冲突,也由此引发了我对自身教学的一系列思考。这篇文章着眼于我体会到的冲突,探讨了产生冲突的原因和我所思考的一系列解决方法。我希望能将这些方法与实际教学结合,不断地完善,使其真正适用于我们的学生。

关键词:冲突 任务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为期一个月的澳洲英语学习之旅结束了,此次学习的课程既包涵了基础的英语语言知识,西方语言文化的简要介绍,又涵盖了英语教学法的部分内容。在这一个月中,我不仅感受到南半球不同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经历了某些文化冲突,也体会到西方教育不同的方式,对其中的利弊有了一定的认识。

就西方教育来说,他们的基础教育实行的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较之国内的教育,他们削弱了科学文化方面的内容,特别是数理化课程比较简单,而强调了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音乐、体育、美术等内容。人文学科方面的分类也比较细化,就拿音乐来说,所设的课程并非音乐这类大课,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声乐、各类器乐、音乐创作等课程,类似于我们的培训班。这种学科设计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学生的潜力,保持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比如我房东的四个孙子,其中老二就很适合这种教育方式。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因此不仅在学业上成绩优异,也是足球队的主力,还是个非常优秀的萨克斯乐手。但这种教育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爱好广泛,学习努力。对于不够刻苦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的要求比较低,有放任自流的趋势。在澳洲也不乏不学无术、生活懒撒的“啃老族”。正如给我们上课的澳洲教师所说,他们的教育体制在时间的历练下也显现出不少问题,他们也在努力修正这些方面,他们也希望能够借鉴我们的教育模式中的很多方面。如何保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削弱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适应我们的教育,我们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

就英语课程来说,我感受最深的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他们对学习目的的阐述。国内的英语教育因为有四六级作为标杆,大多数学校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就是漂亮的过级率。作为教师,我很清楚这种提法的现实意义,只是对学生来说,这种英语教学目的会给他们无形的压力,触发他们的逆反心,降低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有技巧地阐述教学目的。围绕实用性,我们可以提出英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为多个国家的母语和第一官方语言,英文包容了很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亦是我们获取最新资讯、与外籍友人交流、接受国外最新信息和思维模式的重要工具。学好英语对学生以后的就业,甚至对玩好电游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学术方面,与学生密切相关的论文写作也需要英语的支撑。很多论文的新素材、新观念、新方法第一时间都是以英文形式发表的,所以熟练掌握英语能帮助学生搜集论文资料,也能使论文的英文摘要更通顺、切题。四六级考试从一定层面上检测了学生的英文能力,却并非他们学习英文的目的。

其次,教学法课上提出的“Task based learning”(任务教学法)也给我很大的启发。中国传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周边充斥着各种形式的信息,其承载媒介已大大超出音频的范围,有大量图片、视频以及互动形式的知识输入。这种趋势在学生身上反映得特别明显,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无法满足于“你讲我听”的课堂形式,越来越渴望与教师和同学互动,越来越期待展示自我的平台。而我在澳洲学到的任务教学法正响应了时代的号召,符合现在学生的特征,将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此过程中边体验边学习。这种教学法对英语这类实践型学科应是尤为适用的。

最后,国外教师对多媒体的应用也让我感触颇深。曾经读过一种理论,幼小的孩子过多接触视觉媒介会降低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我在教学中也感觉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因此,不太重视多媒体教学。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发现如能正确地应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多媒体不应只运用于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应用在课下。如在课程的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某些在网上可以找到的文章或各种资料(如视频、新闻等),让学生选取查阅,而在课堂中抽出一些时间对学生获取的信息进行检测。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课前掌握一定的相关信息,也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英语的适用性。

总之,数字时代伴随的一系列的软件、硬件的升级已经对我们的教育系统带来了冲击,作为较先接受这种冲击的澳洲,他们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改革。我们这次的学习也感受到这些革新所带来的成果。当然,这种改革也并不成熟,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在澳洲所学到的丰富知识,掌握的大量资讯平台和我的课程都能很好地融合。接受其中能够借鉴,有利于教学的方面,在实施过程中,继续探索更适合我们的教学方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这次旅程带给我的最大收获。今后,我在教学中因为结合学到的方法,会时刻铭记这段美好的记忆,以促使我产生新的思考!

(责编 张亚欣)

第7篇

论文摘要:语言体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容,语言足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本文有两个方面论述了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砍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

1、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通讯网络迅速发展,以“交叉”或“综合”为特点的世界性的“大科学”相继诞生。一个全球性的交往和沟通正在形成,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正面对一种新的国际生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而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语,而是学会把词和客观的事物联系起来。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使用语言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除了可以观察它的实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他们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来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容。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人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Youarethesaltoftheearth.”正确的理解是“你是位社会精英。”却被按照字面意思误译为“你是地球上的盐。”“狼吞虎咽”,英语是“Eatlikea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awolfandatiger".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高职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

2、加强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寒暄,称谓、道歉、致谢等用语,就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外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亦即“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通常只注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运用。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仅有这样能力远不足以保证我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一一语法和意义都正确的句子中,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会)运用规则一定会被摒弃。成功的英语学习应该是我们掌握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他们,即应有意识的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言文化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我们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2.1从教材中学习,课堂中了解

我们的英语教材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精心挑选的,教材的选择尽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侧面,采用了不少体现英语民族文化特点,原汁原味的语言,同时还兼顾了所选内容的趣味性。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课文的难度,而且抓住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我们学习者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有些课文还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特别适宜于揭示文化的各个方面,因为说话人都遵守规定的文化行为。其中有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都是从实践活动中选取的。有了教材,加上老师在课堂中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因素的讲解,我们就会获得相关的知识。

2.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中,语言形式运用的正确、恰当是教与学成功的保障而教师会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课堂艺术,增强英语课本身的吸引力。如通过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量地进行双边交际。利用各种直观手段组织模拟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英语语言中,置身英语文化之中,反复操练,争取达到运用自如,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2.3开辟第二课堂

交际能力并不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大量实践的结果。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不论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境界多么详尽,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反复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并在较集中内化所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那么我们的文化能力和整个交际能力肯定是滞后的。因此在搞好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应多读一些英语报刊、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来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尽可能多的组织和参加英语沙龙和英语角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力求在多学英语、多用英语的交际实践中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2.4加强课外阅读

第8篇

[关键词] 网络 英语教学 人文素质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互联网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特点,人文风情,适时的两国文化差异,让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可以使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从而确定了英语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观。

一、网络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发展

当前的网络英语教学还是以一种比较窄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是以突破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为最终目标,以做网上各式各样的题库来寻找网络英语的出题方向和规律,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被窄化为一种输入――产出,或手段――目标的过程,视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为一道道有标准答案的选择和判断题,生动形象的语言本身被肢解成一个个支离破碎的语言项目,整个教学忽视语言的多元价值、文化内涵及对人的精神的关注。

当前,国内的英语教学大多片面强调英语水平的技巧提高,以应试教育为主,考什么就教什么,重视短期成绩,忽略长期效果。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工作中的语言运用不成正比,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

二、人文素质教育观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教育。前者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社会责任感、爱国奉献精神、独立的人格意识等;后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经典文学作品、名言警句、文化艺术作品等。广义上说,一切能传承人文精神的载体都属于它的范畴。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如果忽视或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必然导致民族文化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下降。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对英语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反拔作用:其一,在实施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必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避免单调的技能训练,使教学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使英语教学不仅仅着眼于语言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而是对人的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发挥,进入较高层次的人类智慧和精神境界。其二,它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其从以往单纯地改进课程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手段,上升到充分发掘人文学科本质的高度,在理工科的英语教学中达到功用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完美结合。

三、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1.变“教学”为“教育”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习得和识记,更要强调语言学习内容的全面和教学重点的有效转移。语言习得是认识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确实很重要。在教学内容上应体现完美的社会科学理论,英语国家风土人情,英语国家的文化特色以此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变以前单一的由输入到产出,由手段到过程的“教学”为具有科学性、人文性、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

2.把人文与科学结合于英语教学中

在英语教学中,完与科学的完美融合是切实必要的。

教师作为语言的传授者,不是重在教授语法、词汇、固定词组等,而是要不断吸取英语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给学生灌输一种寓学于用的观念,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树立学生有效的文化认知观念,感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素养的差异性,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性,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语言学习的魅力。

同时,学生应进行切实有效的自主学习,并及时地调整和修正学习策略,以尽快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产生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式学习,注重科技含量的融入,通过各种网络、多媒体等各种手段来进行人文知识探索,进而达到在英语教学中人文与科学的有效结合

3.人文素质教育观下教学模式的改革

首先,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出各种交际任务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习得语言,又学会用英语做事,并体验学习语言的过程。

其次,用诗歌、音乐教学,陶冶审美情操。在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背诵一些原版的英语诗,并注意督促检查。这不仅可以增加英语语感,而且可以进一步感受语言的美感。同样,音乐是心灵之谷流出的泉水,它可抒发感怀,舒缓心情,许多学生都喜欢听英文歌曲。教师可在课时前后几分钟里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如经典歌曲“Auld Lang Syne”,“Edelweiss”,“Yesterday Once More”,“My Heart Will Go On”,流行歌曲“God is a girl”,“keep holding on”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悠扬动听,很吸引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教唱几首与课程内容有关的英文歌曲,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诗歌和音乐都是充满人文气息的因素,将这些内容引入英语教学,可使学生欣赏到语言的意境美、节奏美,同时,产生学英语的积极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人文修养,真可谓事半功倍。

第三,调整阅读策略,使学生充分接受文化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顺应人文素质教育潮流,调整教学策略,渗透人文素质教育:(1)应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教会学生从语篇角度出发,了解语篇体裁,分析语篇结构,从关键词中整合语篇的内容、主旨、观点、作者态度、作者意图等。(2)教师应关注并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等加以分析、指导和调控,并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技巧(如略读、寻读、猜测词义等),来捕捉所需信息,提高阅读速度。(3)教师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充和渗透,使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感受文化熏陶。

第四,英语写作的灵活多样化。英语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动笔,记下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有时,可能是课堂上讨论过的一个话题;有时,可能是对所看过的英文作品或英文电影的体会、评论;有时,可能是对一次集体活动或任务完成的记录等。学生不受题材、体裁的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写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文等,可以是诗歌、散文、短剧、故事等不同形式。然后,评出词汇最丰富、内容最充实、观点最新颖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欣赏。教师也要让学生经常写日记,用英文记下生命中的感动,但教师没有翻阅其日记的权力。于是,学生就能在自由的受尊重的关怀中书写丰富多彩的篇章。

四、总结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英语教学中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果我们持续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去不断努力,就能有效地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实践,尽显中国的人文素质教育风采。

参考文献:

[1]胡文仲.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9篇

一、引言

目前,医学院校通常会在学生大学生涯的前两年开展公共英语课程,并且在后两年也会为学生开设相应的英语选修课程,也有一些医学院校并没有认识到医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开设与医学英语有关的课程。这种教学模式及结构安排,很难满足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使其难以在毕业之后在临床服务、学术研究、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成绩。所以说在现有基础上,强化医学生英语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医学院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必要性

每年都有大量的医学生赴国外开展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日常生活中所应用到的英语与专业课英语具有较大差别。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在美国的留学生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医生与患者交流时,要尽可能不要用专业术语来讲;但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就要用专业术语了。这一问题不仅仅是在留学生中体现的很明显,就连一些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认识到这一问题,会为医学院的学生开设专门的医学专业英语课程。但是目前的医学类院校所开设的英语课程,主要偏重于公共英语,虽然也有一些院校已经开设了英语选修课程,但是所开设的课时非常少,仅为公共英语时间的六分之一左右,尤其是在口语交流能力与英文写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开展医学生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医学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方法

第一,教材选择方面的改革。对52个医学类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的选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表明,有17.3%的高校使用《医学专业英语》的统编教材,和高教社出版的《21世纪大学医学英语》,有78.8%的高校使用自编教材,有3.8%的高校没有固定教材。可见大多数的医学类院校使用自编教材,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很不规范,不能充分共享全国的教学资源。所以,医学类专业英语教学教材的有效变革方法,是编写一本由国家统一规划,有较高水平,并能被大多数医学类院校认可的教材。并且,新教材应该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升,不只是满足阅读理解的片面教学要求。为了使英语学习内容更实用、更丰富、更时尚、更有趣,学习方式更便捷,可以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技术建立起一个包含视听素材、文字素材在内的在线数据库,方便医学生的资料查阅,并要注意数据库内容的实时性与共享性。第二,增强师资力量纵观当前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没有医学背景的,由于不熟悉相关的医学专业英语,使得其在开展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承担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医学英语教学任务更是无法很好完成。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院校可以采取内部培养加外部引用的方式,成立专门的医学专业英语教研小组,并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以便于医学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英语能力有效提升。例如,英语小组可以由专业英语老师和医生构成,其中一多半是医生,根据其专业开展教学活动和教学示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第三,重建医学类院校英语教程。首先,认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必要性。其次,增加专业医学英语的课程时间。由于医学类高校的新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还不能实行强制降低公共英语的课时策略。医学院校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自身的发展实际,对医学生公共英语课时与医学专业英语课时进行适当调整,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这对于学生医学专业英语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专业医学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针对临床教改班的英语教学,更应该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综合各学科内容,辅以英语教学,使临床知识和英语知识相辅相成。专业医学英语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科普类:和卫生、医学有关的文章;2.视听训练:如CRI、BBN等国外知名的医学科普视频;3.翻译国外著名医学文章;4.医学单词:包括公共英语中与医学相关的常用词汇和专业医学英语词汇;5.为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医学类小说,以便于有效提升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小说里面不仅讲述医学知识,还有文化背景的描述;6.医学文献的涉猎;7.医学文章的写作,如CBM论文著作;8.进行临床情景演练;9.开展有关国外医学、医院的内容的讲座;10.适当采用双语教学和考试。

四、发掘新的评估方法

医学类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中,适量增加医学英语内容,对提高医学院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医学类研究生入学考试、用人单位招收毕业生等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公共英语水平,也要重视医学英语水平。这样,不仅对于医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医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与学习。

五、结束语

医学类院校应尽快从以公共英语教学为主体,向以专业医学英语为主体的新教学方法转变,只有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全面提升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才能满足医学类人才培养的需求。

作者:王佳煦

第10篇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英语专业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不强等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师范课程体系,即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注重英语师范生综合文化素荞的提高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强化,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教育要发展,关键是师资,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对人世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出反应,因为,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制约着外语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一、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建国后近50年的发展实践看,师范院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英语师资人才,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但进人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人WTO以后,现有的英语师范教育体系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与作用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课程设置定位模糊。现有的师范专业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对应设置的,如中文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做准备,数学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因而在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而忽视了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由于分科过早、过细,使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的基础,而理科学生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设置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同时也削弱了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区别,使师范院校赖以独立生存的办学特色不能突出。近年来,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些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有意模糊其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我国目前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被看作公共基础课,不仅课时少,学科门类短缺,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主管“教什么”的英语专业知识课比重过大,而主管‘.怎么教”的教师职业技能课与教育实践课比例过小。师范教育职业性不强,未能很好地突出“师范”二字。师范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1)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但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2)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体现我国英语教师职业特色的课程,但开设时间短且只限于最后一学期;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主观上有轻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倾向,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再加上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条块分割的纲要式教学,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以应付考试,更不要说将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了。(3)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见习、实习时间很短(有的专科只有三周),且缺乏完整的实习计划和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专升本考试,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

二、建构新的英语专业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办学方向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其主要目标的,既然培养目的不同于其它院校的英语专业,其培养手段、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21世纪的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要培养既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又具有超前意识、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味来教师,其课程体系就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优化。

1.夯实英语学科基础课。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而并非培养某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师范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性,这和非师范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基础性上做文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英语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指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章法,得体而熟练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意识地侧重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必备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开设的课程应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口语、听力等。尤其要突出培养的是标准的语音语调、融会贯通的语法等,因为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2.调整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宽阔的知识面,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各学科知识正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首先要提高公共基础课的综合化程度,在保证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削减政治理论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实行文理交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发展概论、历史、地理、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史、艺术、传统文化、法律等课程外,对于构建英语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来说,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宽泛的选修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不论是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还是汉语言文化都是英语师范生必须吸收的。很多学生的听力、英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过关,而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常导致英语交际的失败。

3.提高教职课程的比例。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主旋律,新型的师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突出师范教育的职业特色,对“专业课”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英语师范教育的专业课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职能课程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众所周知,教师的业务活动由“教什么”和“怎么教”共同构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懂“教什么”而不懂“怎么教”是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的。而教师职能课程制约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实用学科,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如何与中小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等理论知识。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有必要提前开设,并延长开设时间;增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测试及评价等理论的课程;英语师范生还应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英语并学会学习。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也与英语师范专业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英语教学领域,既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走向自主、协作和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时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文化 英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是两个重合的圈,要学语言就要学文化。我们常常把语言比作文化的镜子,通过语言可以认识文化。另一个比喻是将语言与文化比作冰山,可见部分主要是语言,它只是冰山的一角,隐蔽在水下的巨大主体是文化,如价值观、社会规范、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从哲学的视觉来看,语言与文化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文社会。从交际的观点来认识,没有语言,交际范围极为有限,但若没有文化,那就不可能有交际。从语用的视角来理解,语言是思维信息的载体,文化则是思维信息流通的规则,它可以促进思维信息交流,也可以阻碍交流。

1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

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同一个词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褒义的,而在另外的语言中却可能是贬义的。例如:龙(dragon),在中国文化中是高贵、神圣、伟大生命力的化身,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称皇帝为“真龙天子”,也有人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某某龙”,称有出息的人为“人中之龙”。而在英国,人们则会闻dragon(龙)色变,它常被用来指“凶暴的人”,因为在英语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是吐火伤人的怪物。由于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dragon(龙)还含有“海怪或海魔”之意。如theold dragon就意为魔王。又如,汉语中有:“贼眉鼠眼”、“鼠目寸光”、“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之说,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的形象大放异彩,成为千家万户所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儿童心目中,更是机智、智慧的象征,如“mickeymouse”。再如,汉语中人们用猫头鹰象征不详之物,如“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而英语中的猫头鹰则是智慧之鸟。美国的国鸟(nationalbird)就是一种叫白头海滩的秃鹰,是美国的象征,它不仅出现在美国国徽上,也出现在美国及其他旗帜及硬币上。

2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文化含义

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有些对应词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化内容却使其派生,其联想意义迥然各异,只有在熟知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产生的联想也会有差异。所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丰富的词汇,除了搞好字面意义理解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它们的社会文化含义,才能做到对这些词汇应用自如。

就汉英颜色词汇的运用为例,红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本义是相同的,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红颜色”。但其所表达的社会文化含义却截然相反:在汉语中是褒义最浓烈的一个词,例如“红火”、“红榜”、“红包”、“红双喜”、“开门红”、“红五月”、“红太阳”、“红心等:还有婚礼上红装的新娘子、庆功会上的英模披红绸、戴红花,都表示了喜庆、昌盛、幸福。而英语中则大相径庭,用它来表示危险、发怒、禁止。如redalert(紧急警报),redlfag(禁止)。再如白色,在中文中与丧事有关,治丧人家穿白衣、带白帽、挂白幡都是久远的民俗;而英语中white表示纯洁无暇、幸运吉祥,如whiteday(吉日),daysmarkedwitllawhimstobc(幸福的日子),whitechristmas(洁白的圣诞)。

3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

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用,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用“吃了吗?”“去哪儿?”而你如果对英美人说“haveyou hadlunch?”,英美人则理解为你是想请他吃饭如果你问英美人“w hereareyougoing?”‘‘how oldracyou?’’“areyoumarride?’’“howmuchdoyougainamonth?”会认为是触犯对方隐私,英美人是会不高兴的。

要注意以下儿点:不问对方收入(income)、不问体重(weigh0、不问年龄(age)、不问宗教信仰(religion)、不问婚姻状况(marriage)、不问“去哪儿”(where)、不问“吃了吗?”(mea1)、不问财产状况、服饰价格等。而“hello.”“howarcyou?”“goodmorning!”“goodafternon!”“goodevening!”“it’saifneady。isn’tit?”等关于天气的话题是比较适宜的。

第12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语已经深入到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传统英语教学中几 乎全是以英语文化为媒介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相继展开,中国正全面融入经济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国文化和文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本文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出发阐明了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呼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

一、文化与语言

在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如语法发音规则再加上一大推词汇,我们还要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正如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语言。”(1964)语言和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得到语言学家和教育学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在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中大量加入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却忽视了另外一种情况,及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中,由于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或者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学生避而不谈中国文化,而这正是大部分英语国家人士在交流中急切渴望了解的东西,从而由于信息差不足而导致交际失败。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师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正视因差异性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并举。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影响

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提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人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中出现“失语”现象,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获得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其根源是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学习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的输人造成的。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但很多中文基础很扎实。由于传统的英语教材都是以英语文化内容为媒介,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英语学习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更高,在薄弱的英语基本功基础上要求他们去理解陌生的文化内容,无异于难上加难,这就不难解释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仍然沿袭中学学习哑巴英语的状态,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利用中国文化的讲解比如加入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这样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从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且还学到如何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的人们,有助于在和英语国家的人流时找到更多话题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束定芳、庄智象说过,“本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了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交际能力。

其次,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过分夸大了母语文化的干扰作用而忽视了母语的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因此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学方式一味的加强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哥哥层面精神内容的介绍,却忽略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正迁移作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成了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流,现在已很少听到有人(尤其是年轻人或者大学生)会中国式的自谦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很自然且脱口而出的“谢谢”,甚至是“Thankyou”;“在‘西风颂’的伴随下,国人效仿西方人,吃着洋快餐,开着洋车,住着洋房,过着情人节、圣诞节,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我们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0A丛,2000)~语教学一味地强调英美文化的教学,单纯地引进。片面地理解和吸收,而对于母语文化的涉及颇少,这正是母语文化处于基本被忽视状态的症结所在。

最后,从学科设置看,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商业盈利性质,在课程开设方面相当谨慎,除了英语专业必备基础课程如听力,口语,写作课以外,其他的课程无非就是与英语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英美报刊选读》,《欧洲文化人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大量讲授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社会风俗。几乎没有用英语单纯讲授中国文化的,这样学生鲜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在传统英语专业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以英语文化内容为媒介,如综合英语,听力,口语等教材主要是针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的极少,这样就极容易造成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越容易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即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话题。更糟糕的是,在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英语测试中,如CET一4,CET-6,TEM-4,TEM一8考试中其内容也全是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即使2005年开始的TEN一8新题型改革中加入了10分的文化测试题也是以英美国家文化为基础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只会顺应考试需求专心学习英语文化知识,而放弃了对中文文化的探究和缺失了学习用英语准确表达中文文化的机会。

三、加强中国文化输入的策略

传统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没有对中国文化学习做出具体要求。大纲应该把中国文化学习纳入其教学计划中。出现频率高的中国文化词的英语表达应汇纳人大纲词汇表,英语专业教材编写者应该将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和中国经典文章的译文纳入英语阅读类教材中;听说类教材中应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内容。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增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应适当增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社会学,人类学这样的课程此外还可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某些领域的专题讲座及讨论活动通过这些介绍讨论对比等有意识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发现并了解语言文化的特点。英语教师本身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能使中国文化在教学中得到分的实现。教师要调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扩大知识面和认知能力,教师备课要将语言训练与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强调语言所表述的文化内容及意义:教师也应根据课文主题与作者观点,适当进行广泛的跨文化对比与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深刻地意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