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时间:2023-01-26 14:32:4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语文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语文论文

第1篇

一、与作者产生共鸣

在新课改下,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学习现代散文产生一定的兴趣,语文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散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散文的线索,并以饱满的热情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变化,对文章中比较有艺术感染力的段落进行重点感悟,以便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文章的情感变化,促使学生也能够受到文章情感的感染。只有如此,教师的传递情感、教授知识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学生才能真正感悟到文章所表达的含义。另外,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便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与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散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讲解《背影》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深情的语调向学生讲述这篇散文的背景知识,以及这篇散文作者朱自清的重要事迹,以便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伟大人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会将自己真正融入到文章的情感中去,同时也会以最真挚的情感来阅读文章。利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的浓浓父子情,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学习这篇散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学习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也会使学生更加喜欢散文题材的文章。

二、重视情感体验

现代散文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文学体裁,这种题材的文章往往是为了体现作者的情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是家庭灾祸后一位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主要描写了父亲送儿子远行的场面,并着重描写了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小事,重点刻画了父亲让“我”流泪的画面。这几个场面的细致描写,假如读者是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进行阅读,则很难使读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讲解这篇散文时,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景,并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促使学生去感悟一位父亲送儿子远行时内心情感的变化,并体会那种充满希望却前途渺茫的复杂心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篇散文的情感。当学生在散文阅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后,学生会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散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写了忆花,在这一部分,作者回忆起了生活中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并让学生能够由此体会到作者的深沉情感。而后半部分所描写的是紫藤萝瀑布,当作者发现紫藤萝后,其心灵被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所触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由深沉变得愉快,从而促使学生真生地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现代散文是能够陶冶学生情操的美文,所以,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在散文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并对文章进行细致揣摩,以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在现代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环境下对散文中的优美语言进行细致推敲,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变化,并确保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促使学生的自身情感能够与文章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特别是现代散文教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阅读能力,也要重视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散文的教学方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在散文学习中才能使其情感与文章情感产生共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提高,现代散文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实现。

作者:薛肖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八路中学

第2篇

1.创设情感教学情境

语文教材内容不仅文字优美,而且情感丰富,教师创设情感情境,一方面可以营造良好切合的气氛,促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另一方面可以深化启发学生语文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体会和发掘情感,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感情境,优化开展语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专业的语文朗诵资料创设情感情境。例如,教师在讲《海燕》这首诗歌前,可以从网上搜寻专业的朗诵材料,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深意,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学生情感。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感情境,加深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体会。如《父母的心》这篇文章,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部电影给学生看,让学生领会电影中深厚感人的母子之情,然后开展文章内容讲解,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和深意。教师创设情感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进步,而且有利于学生情感陶冶和丰富。

2.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语文文章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描述或者深化,所以与我们的生活有相似之处。教师想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内容,就需要创设相符的情境,让学生深入体会、深入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更积极专注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端午节》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端午节大家都做什么。有的学生可能说:“吃粽子,赛龙舟。”有的学生会说:“插艾草。”当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大部分学生会说:“纪念屈原。”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再展开文章讲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如,教师在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回忆自己年少的经历和心境,通过回忆勾起学生对童年的美好体会,营造积极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教师创设生活教学情境能使语文教学不再晦涩难懂,从而减轻学生听课和理解知识的难度和压力,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精彩。

3.创设言语教学情境

在初中语文这门课程中,虽然教学方式先进多样,但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主要采用口头讲授的方式。所以教师的言语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教师对于言语的有效运用,能为语文教学增强效果和魅力。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把握语文课堂,就要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言语掌控能力,有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首先,可以提高言语的幽默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多说网络流行语,穿插小笑话,在调节教学氛围的同时,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推动学生语文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将感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语更好地体会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在讲《黄河颂》这首诗时,可以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诵,让学生感受句子间语气和感情的变化,既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美,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中感情的体会。教师创设言语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成绩,促进自身综合素质提升。

4.总结

当时代对人才培养有更高要求时,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教学方式和理念不能故步自封。教师应当对自身能力和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从而深刻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纰漏,并进行有效改进和完善。情境教学无疑是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师应当合理把握、充分利用,为学生语文学习营造积极氛围,提供更好条件。

作者:周晓华 单位: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第3篇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如果只是一味的肯定,却丝毫没有赞美,或者即使学生有错误也不进行指正,这样的评价,是忽略学生本身的。而当学生对文本有不同想法时,老师不能根据情况进行讲解,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利于学生提高课堂积极性的。因此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评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提问的路径选择

(一)重视提问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准备,也叫等待时间。有调查显示,60%的老师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在8秒钟以内,这样的时间长短显然是不够学生进行充分理解和思考的。所以等待时间需要更加长一些,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回答问题。在等待时间里,老师可以对所提问题进行一些引导,逐步让学生对问题的解析有思路可言。如学习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狼》一课,老师在和同学一起解读文本后,往往除了提问“这篇故事主要讲了什么”这样的直观问题,还会进一步提问“屠夫靠什么消灭了狼”“如果你出了这种状况会怎么做”的理解性和拓展性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文本的时间,在有了一定认识后进行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深入理解;学生也掌握的课文的基础知识,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回答。

(二)合理设计提问内容,讲究提问的方式

在课堂提问的问题应与当堂内容紧密联系,而问题的数量也应该恰到好处。按照每堂课40分钟,每5分钟提出一个问题进行计算,每堂课应该提出8个问题。老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是始终围绕教学重点的,针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混淆的地方和比较有鲜明特征的地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某位老师在讲解鲁迅先生《风筝》时,先是利用学生是不是喜爱放风筝作为开始,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文章阅读的兴趣。在对文章的讲解中,为了使学生更加体会兄弟之间的感情时设计的问题:“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关于描写兄弟情感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与本文的学习重点联系并不密切。对于学生而言,喜欢的句子很多,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没有了重点感,思路不清晰。如果能这样提问题:“文中描写鲁迅先生对兄弟感情的片段很多,请问哪些词语或者句子打动了你,最让你有所感触。”这样的问题使学生在思考时找到了明确的方向,便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解答了。

(三)恰当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鼓励和评价。实验表明,老师越是积极主动的评价学生的回答,越是肯定欣赏的态度,学生越是能乐观向上的学习内容。一方面,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时,很多老师用的是“很好”“回答的非常正确”这样的空洞词语,其实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来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学生答错问题时,不要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要找出学生回答中对的方面或者对的地方,充分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然后再对错误的地方予以指正,这样既能保护学生不被班级学生嘲笑,也能让学生自己明白如何改正错误。

三、结束语

第4篇

语文的听、说、读、写要求,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和倚重某一方面。只关注读或者写都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但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常常是对语文中的读写比较重视,以为教育教学就是为了读和写,学生会读会写就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其实不然,语文中的读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听、说环节,学生只有在听说环节中听说质量高,才会促进读写。从这一点来说,听说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处理,关系到后面一系列教育教学环节更好地展开。再者,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积极地进行听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

二、听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

听说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目标,主要在于听话和说话这两个层面的目标。

(一)听说训练中的听话能力的目标

依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设定听话的目标,有以下三个阶梯层次。初中一年级阶段,听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能够礼貌和专注;通过听话训练能够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听话训练能够积极地记笔记。初中二年级阶段,听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能够集中注意力,在听的同时能够记笔记。能够对新闻广播听出主要内容。初中三年级阶段,听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更长久地听话,能够对说话者的话有选择性地听,能够对说话者说出的话做出对错的有效判断。

(二)听说训练中的说话能力目标

跟听话能力的目标一样,说话能力的训练目标也有阶梯性。按年级也分成以下三个层次。初中一年级阶段,说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积极地培养初中学生说话的兴趣,能够让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普通话进行表达,语音准确,语句上能够通顺。初中二年级阶段,说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复述,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初中三年级阶段,说话训练主要目标在于能够做到有详略地讲述故事,在讲述自己所见所闻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思想。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且意见有说服力。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的不足和成因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上的不足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听说训练一直是淡化的部分,一直以为只要努力将学生的读写能力提高就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其实不然,没有良好的听话和说话的能力,学生的读写必然会受到影响。而就目前来说,初中学生的听说主要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初中学生的普通话不够过硬,对一些卷舌音和平舌音区分得不够准确;二是表达上吞吞吐吐,不够通畅,缺乏良好的说话习惯;三是在听话中不能把握住话语的重点;四是初中学生的听说能力欠缺,不够扎实。

(二)造成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上的不足的因素

造成初中语文教学听说训练上的不足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应试教育是导致听说训练缺失的主要因素。因为要考试,学生的笔试是唯一检验形式。为了考试,教师必然要对学生的读写,尤其是书写给予重视。而对于听说则淡化处理,甚至没有列入日常的教学。导致听说训练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二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还处于滞后状态。因为专业的听说教材严重缺乏,不能满足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

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的思路

(一)进行有效地分段训练

学生的听说能力的发展,常常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家庭,二是学校。另一方面就是学生自己。可以根据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的学习,将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分几个层次。总的三个层次就是“敢说”“能说”和“会说”,具体到年级段就是:初中一年级阶段,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积极地观察哪些学生不敢说话,不善于说话,或者是在说话的时候,没有话可以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地鼓励这些学生,让他们敢于说话,敢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前,进行三分钟的听说训练,组织初中学生讲述他们的亲身体验的事情,积极地培养他们大胆说话的习惯,用习惯引领学生敢于说话。初中二年级阶段,由于通过“敢于说”的训练,学生有了说话的习惯,有了表达的欲望,就有“能说”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积极地培养学生能够在敢说的基础上说出道理。作为教师应该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在讲述中有一定的要求,即表达有重点,说话的语言流畅。初中三年级阶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地培养学生会说。同样一个话题,之所以有的学生表达得比较抓人心,是因为有一定的表达技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表达的技巧,不仅让学生敢说、能说,还要会说,每一句表达都有说服力。

(二)课内外结合积极进行听说训练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跟书本知识是有必然的联系的,这种联系是割不断的。在进行初中语文听说训练的时候,有必要让课堂和课外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有效地听说训练。比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先有感情地说出《济南的冬天》描绘的美丽风景,随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说说当地的冬天景象,并布置观察作文———《家乡的冬天》。

(三)加强听说和读写的结合,促进听说训练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地进行听说的训练,有必要积极结合读写环节发挥促进作用。毕竟,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是彼此相关的环节。听说环节是读写环节的基础,而读写环节又影响着听说环节的提高。在对初中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时候,有必要积极地结合学生的读写,有力地促进听说训练。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可以用写家乡的春,训练学生“说”,先说说家乡的春的特点以及意义,从而促进学生说的能力。

五、结语

第5篇

1.挖掘每个学生自身的潜能

首先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师要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公平、客观对待学生,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例如转变课堂教学的问答式,将“答题卡”发放给学生,让其他学生做答,教师予以评判和修改,并将信息回馈给学生,这样能够锻炼学生解题能力和记忆力。其次增强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增强学生使用母语的能力,培养发展汉语语感的思维,提高学生交际、写作和阅读能力。此外语文教学可以树立学生健全人格,推动身心和综合素质的共同发展。最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发展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积极性,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增加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同学间的探讨、聆听、提问和发言来完成语文学习,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想法。

2.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

首先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要逐步转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中心和主体地位。

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例如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学案导学式”等方式,转变观念、改变单一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发言。其次丰富学习内容。

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不但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向纵深发展,用语文独有的敏锐性去思考和认识生活,进行生态理论、环境理论等教育。新教材增加与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教师要收集新发现、新科技资料或者地方资料,并分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情感自由、创新自由和思想自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优化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构建起有活力又开放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要立足于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以及语文知识应用的范围,重视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方法和内容的整合、渗透和交流中开阔视野,增强学习效率,得到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实践能力。

语文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也让语文课更加形象,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识。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通过CAI课件,将退思园、拙政园以及其他古代园林的风貌展现在学生眼前,让他们在教师的讲解中欣赏舞榭歌台、假山盆景、小桥流水,并对园林的装饰和结构予以了解。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思路,让语文课堂气氛更加活泼生动。

二、结论

第6篇

一、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改良措施

对话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师生问答,真正的对话型教学是老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倾听从而敞开心扉,对教学的过程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根据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的教学现状,笔者提出几点改良措施:

1.营造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对话兴趣。要想对话型阅读教学顺利的开展,老师则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宽松的阅读环境中敢于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不同的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便利将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展示。通过静态到动态、文字到短片的转变和呈现,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从而为话型阅读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阅读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结合阅读教学的目标在网上下载相关的短片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播放。为了让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变得平等,老师则可以适当的改变学生“秧田式”的座位方式,以半圆形的座位形式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通过座位上的改变和多媒体对阅读内容的呈现,能够让对话的氛围不同于传统教学氛围的死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兴趣。

2.精心设计对话的内容,调动对话热情。在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代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越多就能让阅读教学的效果变得越好。对话的“量”变多,对话的“质”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受到影响,这样容易让师生之间的对话变得流于形式。因此老师要对对话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在符合阅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而不是为了对话而对话。通过调动学生的对话热情,促进对话型阅读教学目的的实现。比如在阅读高尔基《童年》的时候,老师则可以对对话的内容进行设计:童年的生活通常都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高尔基所描述的童年却设计“铅一般沉重的丑事”?老师通过适当的点播和引导,则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一个探索的大方向,根据这样的对话内容设计,学生可以去文中寻找答案。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对话的热情,老师应当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敢于表现自己,符合初中语文对话型阅读教学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进行对话。老师普遍是偏爱那些成绩好、性格活泼的学生,在进行对话型阅读教学的时候更多的是与那些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对于那些语文基础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则是予以忽视。要想真正实现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目的,则需要老师以平等的心态来对待每一名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想法不同,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的看法自然也会产生差异,老师需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不同理解,从而达到对话型阅读教学的目的。比如在阅读吴承恩《西游记》的时候,《西游记》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书中的内容学生通过电视剧的观看就有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在对这一作品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来阐述对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唐僧是心慈仁厚,一只蚂蚁都不敢踩死。然而有的学生却认为唐僧是窝囊,常常因为盲目的仁慈让自己落到妖怪的手中,让孙悟空付出很多代价来救他。一件事情总有两面性,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看自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老师对于学生这样的表达应当予以尊重,在大方向不错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从而让对话型阅读教学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二、总结

总之,为了落实《盐城市加强全市中小学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意见》,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对教学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利用好对话型教学的方法,则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平等的互动和交流让学生敢于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作者:孙菊 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罗桥初级中学

第7篇

(一)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或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或作为课本内容的延伸,或对课文内容做进一步的解释,这些插图使得单调乏味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充满了乐趣,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些插图的重要性,并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插图。例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将插图画出来,然后对插图进行分析讲解,或者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去解释插图的含义,在学生完全理解插图含义之后,教师再将插图和文本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内涵。对于内容较为简单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画图,然后对所有学生的图片进行比较,最后选出最接近文章内容的图片。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语文是所有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其他所有学科中都可以发展语文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例如,当我们在学习关于“人与动物”这一章节时,我们可以将这些文章与生物课本中关于人与动物的知识结合起来,应用生物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讲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在初中地理和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的图表、表格和曲线图等,我们可以选取部分简单的图表和曲线图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大部分语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就会发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户外活动,在活动中指导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写出来。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车站的公交车站牌上的内容、各种加点器的说明书以及药物的注意事项等,让他们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渐渐了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内容,并且认识到生活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必不可分的,体会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在阅读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提高自身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四)学以致用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得所学的知识能够发挥它的用处。例如,在预习之前教师可以设计图表,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复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然后用图表的形式将知识总结起来。另外,教师可以在语文考试中加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通过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进行考查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笔试和面试测试、问卷调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等,还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使得学生感受到在学习中取得成就的喜悦感,进而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五)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宇宙的形成时,教师可以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图书或者互联网查阅资料,搜集与宇宙有关的诗歌、音乐和传说等,宇宙形成的过程和意义,最后教师对搜集的所有知识进行比较。

二、提高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的意义

提高学生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由于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习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开阔学生的视眼以及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从而为我国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三、小结

第8篇

一、回归,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组织者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新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学生学习“”的回归,势必打破教师的一言堂模式。为此,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首先,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习得知识,有效地指导学生收集与查阅有关学习课文的信息,组织必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我所认识的鲁迅先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于是我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带领学生一起参观上海的“鲁迅纪念馆”与“鲁迅故居”,使学生在实地参观过程中,逐步了解及感受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伟大的人格魅力。然后,让学生去查阅鲁迅先生的相关作品,并要求学生将参观经历与资料查阅加以整合,进行充分的交流。因此,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不仅仅是肤浅地为了解而了解,而是近距离去感受鲁迅的人格魅力。在这样一个课前活动有序的组织与安排下,课文的学习与探讨也就容易多了。其次,在课堂设计过程中,以往总是多考虑教师如何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然而新的课程理念下要求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多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活动安排,这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更必须具备极强的思辨能力与应变能力,而不能听任学生随意地发挥,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安排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低,分层指导分类作业代替了以往的一刀切;探究与合作的作业代替了以往机械的抄写与简答。总之,只有教师的精心组织与策划,同时必须是在新课程理念科学与有效的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通过学习活动来体现他们思维的火花。

二、因势利导,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引导者

在自主性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向这个目标行动,引导学生在语文自读中探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探究,在对课文学习的提问中探究。其次,引导不是“牵牛”,引导要抓住时机;引导不是“钓鱼”,而是要导之有方。尤其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或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学生领悟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后,提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者塑造克拉里斯这个人物形象在当时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是采用哪些方法塑造的?揭示了人物具有怎样的典型性格?”这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其实质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及对作品中主人公的判定已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样,作品中菲利普的形象及他对于勒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另外,要充分信任学生,注意抓住学生思考的火花,进行肯定和引导。例如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提出了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为什么在周敦颐的眼中不如莲花?”我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周敦颐所处的时代(课前曾做过资料查阅),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看法:东晋末年,战乱纷飞,民不聊生,陶渊明为躲避战乱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在周敦颐看来,这是逃避现实的表现,而他却敢于面对现实,虽世俗险恶,但能“出淤泥而不染”,所以他认为莲花是君子,要胜过像那样的隐士。学生能提出这种激活思维的问题并且能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与教师恰当的引导密不可分。最后,引导学生由关注文本到拓展文本,由拓展文本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例如学习《爱莲说》时,学生提出“出淤泥而不染”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否矛盾?这是由于启发学生从对文本的感悟来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后的又一发现。因此,在引导与探讨中可以发掘出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陶冶。

三、教学相长,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促进者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要有开放性的课程意识,要在比较整合中求发现。如采用“主题教学”“组元教学”“引进学生的习作作为拓展文本”等方式进行灵活的设计与教学,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语文教师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力,让学生敢想、敢说、爱想、爱说,让师生平等,通过民主模式,充分让学生主动参入学习过程,实现双向交流,教学相长,这样必将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动力,最终达到师生共同享受、共同发展的目的。综上所述,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型与定位,在新课程理念下日益显示出迫切性与必要性。教师转型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真正落实与实施。

作者:戴祥珍 单位:江苏昆山市费俊龙中学。

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崔承志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