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设论文

建设论文

时间:2022-09-09 08:42: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设论文

第1篇

狭义的师德是针对以教育为职业的人来说的,一般指的是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唐代韩愈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对于从事教育职业的人,他自身应该是得道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由于限制在职业范围内,专指对于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时的要求,故称为狭义。

广义的师德是针对所有人的,指的是掌握客观规律。《道德经》指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我们古代就有许多杰出的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虽然生前不很得志,屡遭困境,但他的很多学生却总是追随着他,他去世后,也受到中国乃至海外知识分子的强力推崇。孔子的智慧是十分伟大的.他认真了解自己的学生,然后又毫不吝惜地夸奖他们。比如他说颜回“不二过”、“不迁怒”等。他对学生很有感情,颜回早亡,他大哭。孔子还不单纯教授知识,还传授学习方法,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还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没有高尚师德,没有对学生深深关爱的老师是提不出这些理论的。

从目前社会整体来看师德建设是取得很大成绩的,但也要看到师德建设的任务相当繁重。特别是在一定的意义上,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知识修养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劳动的这个特点,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修养,并处处为人师表。有的学校师德现状与教师劳动的严肃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和冲突,存在着由此引起的奉献精神衰落和不负责任倾向的加剧。

师德的核心是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是处理好与教师职业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有敬业精神。第二,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第三,要处理好与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这意味着教师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克制私心。一位优秀的、受人尊敬的教师一定是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要做一个好教师,必须热爱这个职业,认识到自己所特有的职业尊严。过去,教师常被当作社会培养人才的“工具”,甚至可以称作“知识的搬运工”。这一职业常被认为没有什么特殊性,教师自身也没有多少尊严感和自豪感。这样的情况下,师德问题也就容易产生,尤其在城市学校中比较严重。

其实,教师的待遇水平并不是师德问题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能否体会到职业的尊严感及神圣性。如今提倡的教师资格证制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尊严——教师不是随便可以做的,教师也像科学家、艺术家一样有职业特殊性。新课改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体现教师的自主。所以,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而且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教师是学生一生中最信赖、最崇敬的,也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而青少年又正处在一个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可塑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无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也就成了建立和谐校园的关键,而师德则是根本。我校从努力“立师德促生规”做起,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只有老师心中充满阳光,才会把阳光撒播在孩子的心中。“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要求的浓缩。师德是我们教师的第一智慧,如果为人师者能用心点亮“师德”之灯,让我们的爱和温暖洒向每个角落,校园定会更加和谐。校园需要平安和谐,平安和谐是我们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一个平安而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校园。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才是一个关系融洽,团结合作的校园。和谐而平安的校园是我们的追求,而发扬教师良好师德,就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一个根本。师德教育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它是塑造未来人才需要的净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用高尚的师德去打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学校这块土地会更适合幼苗的成长。

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应重视加强师德的建设。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木;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我国汉代哲学家扬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多年以来,教师献身教育、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成为和谐校园文化的主导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师德的要求更加广泛、更加严格。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而且要“保护学生安全”。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师德建设的宏观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少数人思想政治水平不高,道德品质、人格特性有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形象,给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乃至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影响。因此,在新形式下,加强师德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培养的要务是探索师德建设的新方向和新路径,以适应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变革。加强师德培养,构建中学和谐校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一点看起来不重要,但实际影响力却不小,一个怡人的环境对师生性情和情操的陶冶是不可或缺的,试想一下,一个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琅琅书声的地方,你还有不拼搏的理由吗?怨不得很多家长带着即将高考的孩子漫步在北大清华这样的校园里去接受心灵上的熏陶。

第二,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处理好校园内的人际关系.利益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获取利益和维护利益。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来说,为了自身及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必然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在人的诸多需要中,其中最基本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教师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归根结底是由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应该建立健全教师利益表达机制。所谓利益表达机制,就是使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自己利益要求的正常渠道。为此,首先,我们要顺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密切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及时了解教师的各种思想问题,听取他们不同的心声,给他们更多的话语权,通过沟通和交流来听取他们的意见,回答他们表述的各种问题,构建一个畅通的利益表达平台,充分做到信息上的畅通。其次,要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上,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同他们谈心、交朋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以及做一名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第三,运用物质和精神激励,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抓好以师生价值观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物质激励,要有一定的力度,对于业务素质高、道德品质好或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要敢于重奖,在整个学校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做到物质激励的同时也应注重精神激励的作用。与有形的物质激励相比,无形的精神激励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影响力更为广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做好舆论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大力表彰优秀教师。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较高的层次上有“尊重的需要”,每一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他们思想上、事业上的进步也需要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如果管理者对他们的所取得的成绩能够给予恰如其分的宣传表彰,在他们内心深处则会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热情,促使其取得更好的工作业绩。精神文化是构成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师生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练发展而成的,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取向,在校园文化中处于最高层次,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起着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历史积淀与发展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德的引领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师生和谐相处,制度完善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朱前《试论构建和谐校园》教学与管理,2005(8).

2.于兆波《法制视角下的和谐校园与工会使命》2006,(6):19~22

3.张青山《深化工会工作,构建和谐学校》2006,(11):23~24

4.陈绍斌《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四个环节》安康师专学报,2004,(2).

第2篇

作者:杨莉 单位:高作镇文化站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睢宁县乡镇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群众的实现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层干部的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受体制、机制的制约,乡镇文化发展处于弱势地位。基层干部的认识有限,在文化工作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基层文化建设发展缓慢。各级领导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成为基层文化建设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二)文化服务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各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但由于经费不足,文化设施不健全,文体活动开展较少,参与人员较少、活动档次较低。例如,农家书屋由于经费和人员的不足,书屋管理使,出现图书归档混乱、丢失等问题。(三)文化工作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各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较少,除城关镇之外的其他15个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只有1人,既是站长又是工作人员,部分乡镇还兼任其他职务或有其他工作安排,文化工作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文体活动开展。(四)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对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各文艺团体实力较弱,没有形成独特的文化活动品牌,活动缺乏连贯性,活动规模较小,在群众中没有形成较大反响,未能充分发挥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

我县基层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基层文化建设牵涉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存在问题有着多层次的复杂原因:(一)思想认识没有到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现象在乡镇普遍存在。有些干部认为文化建设是一项抽象的工作,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容易出成果、出典型,不能很好地把握和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二)缺乏创新意识。不少基层干部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在新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创造新业绩,提升文化品位,发展文化产业,发挥文化的优势等方面尚未取得成功的经验。(三)经费严重不足。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但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增长仍然不相适应。加之县乡基层财力有限,文化活动开展、文艺团体的扶持等所需的经费难以保证。(四)人员使用存在问题。由于乡镇机构改革等原因,乡镇人员数量减少,各岗位上的人员调换频率较快。文化事业在乡镇工作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数量逐年减少,很多文化站长没有经过上级部门的任命而是临时代做,甚至没有正式编制。

加强我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睢宁县基层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破解,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一)提高思想认识。党委政府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自觉把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文化的特殊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二)建立考核制度。要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镇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和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考核、一起检查,一起评比,激发基层干部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三)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群众集资为辅、民间资本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使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建立资金统一管理、经费项目上报、审批、验收制度,确保文化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力开展舞动乡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等工程。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引导、扶持文艺团体发展,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五)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阵地,“开门”办文化,充分利用农闲、节假日和农村集市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六)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配备文化站工作人员,定编定岗,通过业务培训、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加强人才的选拔和培训,提高基层文化战线干部的工作能力,培养一批业务精通、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干部队伍。加大考核激励,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农村是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文化力量。

第3篇

1.1经济状况。2014年全镇经济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非公有制经济总收入均比上年大幅增长,各项存款余额在3400万元左右。根据对皎平渡各村的农业生产情况以及耕地面积调查显示,皎平渡镇并不是单纯的农业镇,第三产的发展规模逐步扩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相当活跃,而第二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

1.2资源。皎平渡镇耕地面积24720亩,人均占有耕地约1.1亩。该镇气候条件良好,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该镇还拥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多元化的民族文化,其中48%为少数民族,包括彝族、傈僳族和傣族,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的汇集,形成了多元化交融各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民族艺术。同时,该镇还拥有浓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如巧渡金沙江指挥部旧址(四川窑洞)、皎平渡大桥等当年巧渡金沙江留下的革命历史遗迹与纪念性建筑。此外,皎平渡镇矿藏资源丰富,如皎平矿山是昆明市最大的铁矿基地。

2.村镇规划建设要点

2.1认真贯彻国家城镇建设方针,坚持城市与小城镇共同发展。自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后,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积极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2加强交通体系规划。为彻底改善镇域内外的交通条件,创造经济发展的条件,需要形成区域内外有效的流通渠道。结合禄劝县总体规划,可规划建成禄大二级公路;结合对外公路的建设,将通往各村委会的道路统一提升至三级公路标准,并实现路面的硬化;建设镇区客运站,促进全镇交通运输;在各中心村加强临时性公交站点设施建设;实现中心镇区与各村委会之间镇村公交的畅通;实现村委会与各村民小组之间车行交通的联系;抓好镇村公路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常年无阻。

2.3给排水工程规划。给水工程的规划中,需要对各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予以考虑,根据人均综合用水量对镇域的用水量进行估算,各村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生活用水水源,建设生活用水处理设施,并保证生活用水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有关生活用水水质标准。在排水工程的规划中,各村组污水处理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处理方法。如在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中,宜采用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技术处理;而分散式与合流制生活污水处理则宜采用净化沼气池、双层沉淀池或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同时在经济欠发达、不具备建设污水处理厂条件的村镇,需要结合当地具体条件,采用简单、低耗、高效的多种污水处理方式。

2.4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针对村镇公共设施比较缺乏的现状,为了减少因公共设施对村民生活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对公共设施的配置,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包括卫生队伍、服务体系、卫生设备与卫生室(所)的建设,从而有效地提高村镇的卫生人员素质,改善村镇的卫生条件。在皎平渡镇区的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中,规划建成卫生院,以及各中心村建卫生室,进而为村镇居民提供基本医务服务和执行防疫保健任务,构成镇区———中心村并渗透到基层村的卫生防疫保健网。

2.5重视教育事业规划发展。加倍重视农村的教育事业,在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免收杂费,同时应根据村镇的学校建设情况,在中学要配备电脑室,引入电化教学方式。规模较小的村,能到中心村就近入学的就近入学,条件不允许的,设立教学点。各中心村可配置幼儿园、文娱活动室来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在有需要的基层村建设小学,严格按照学校建设标准实施,力求提高教学质量,以形成全镇基础教育网。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设施,建立农村扫盲工作站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提供服务。

2.6充分运用资源优势,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根据国家、市、县发展旅游业的精神以及各种法规、政策和战略的安排,在村镇的规划建设中应以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正确处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三者关系,创建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同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完备旅游产业体系,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使村镇旅游业实现旅游资源市场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3.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沼气;新农村;能源

1德国沼气技术现状

1.1总体情况

到2005年,德国沼气农场数量从1992年的100多个增加到了2500多个,自1997年12月,在日本召开《京都议定书》后,德国作为发达工业国家,被要求要进行CO2的消减计划,因此沼气工程的增长程度迅速加快。并且随着沼气技术的改进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推行,仅在5年中沼气相关公司的数目就增加了3倍。

1.2工艺简介

近几年来,德国的农场沼气工程普遍采用“沼气发电、余热升温、中温发酵、免储气柜、自动控制、加氧脱硫、沼液施肥”的模式,以大型的发酵装置地上USR工艺为主,中小型牧场地下池的完全混合式为辅。

德国沼气发电的基本工艺过程是:原料——发酵——储存——发电——厌氧发酵后处理。

1.3主要原料

发酵原料主要是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和一些青贮饲草,餐饮企业的有机污水,生活农副产品加工的剩余废弃物,以及残余粮食等。

德国农场大都养殖奶牛和猪,禽类和其他种类很少,为大力发展沼气发电开发利用新能源,其很大一部分耕地被用来种植能源植物,包括油料、淀粉、糖类和木质素类植物等具有高利用价值的农作物和一些速生类树。

1.4设备设施

基本采用三种材料作为发酵池的材料,即钢筋混凝土、专用设备材料组成金属罐体及组合式的钢板,后两者是金属材料为主,发酵池采用金属制作,既可以节约材料,又有质量保证,并且便于拆装修改。

德国农场主都采用可供生产电力和热能的所谓“集团热电装置”,由一个燃油机驱动的发电机组生产电,产生的余热用于供暖,发电机组所产生余热通过热交换管对沼气工程进行升温,一般在40℃左右,即使在冬季-30℃——20℃的情况下,发酵料液也能达到35℃以上。在此温度基础上,发酵料液不结块,脱硫后沼气直接发电,无需储气装置亦不封顶,系统装置都自动控制,整个过程不仅省时省力还省钱,冬天无需再建设专门的供暖系统,不同设置专门的储气设施,自动化发电不需要人力协调。

1.5法律支持

1990年德国实施了《电力输送法》,规定对利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力每kw时的偿付金额最少为电网经营商从终端用户所获得的平均受益的80%,并规定了按地理位置电力运营商接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义务范围和详细结算方法。

2000年,德国联邦参议院批准了新的法律——《可再生能源优先法》。2004年5月,政府对《可再生能源优先法》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进一步强化鼓励沼气发电的措施,并增加了对使用能源作物、新的发电技术的鼓励。这一政策为广大农场主建设沼气工程并通过发电上网增加收入创造了极好的法律环境,使沼气利用显示出了持续增长的势态。

2江苏淮安的沼气利用现状

近几年来,淮安市农户沼气池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不少农户将沼气池作为自家近期投资的主要项目,目前全市已建设沼气池3万多只,其中以涟水县为核心的农户沼气池建设已近万只。寒冬腊月,尽管气温在-8℃,多数农户仍能正常使用沼气,为一日三餐提供燃料。据一些农户介绍,一个3~5口家庭,建一个8立方米沼气池,养2~3头猪,再加上人粪尿,每年能产气400立方米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全家常年一日三餐的燃料和照明。沼气池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昔日的烟熏火燎的炊事方式,使用沼气已成为当前解决农村生活用能最经济适用的措施之一。

沼气的发展也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在朱码镇樊卜村,300只沼气池带动了常年存栏1000头猪的养殖规模。因为要使沼气池正常运转必须发展养殖业,为沼气发酵提供充足的原料。该村之所以成为养猪重点村,主要就是沼气池拉动了养殖业发展,农民自觉地扩大了养殖规模。

利用沼气发酵产生沼液、沼渣,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沼气池深受政府重视和农民欢迎的重要因素之一。沼液、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料,养分全面,缓速兼备,且施用沼肥还可以抑虫防病。在淮安涟水,各沼气村均利用沼气作为纽带,因地制宜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3江苏淮安的沼气利用存在的问题

为了推进沼气建设,淮安市政府组织制定了《淮安市2003-2010年沼气建设规划》,规划到2010年全市建设生态家园工程26.77万处,沼气入户率达30%,建成江苏及至华东地区的沼气大市,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要认识目前淮安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

3.1农户对沼气的认识水平偏低是制约沼气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沼气作为新兴产业,给部分农民带来了许多方便和实惠,越类越被大多数群众认可和接受,但还有相当一些农户对沼气的认识水平处于较低层面,影响着沼气池建设步伐和相关技术的推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偏远乡村农户对沼气概念含糊不清,根本不知道沼气是用来干什么的,国家为什么发展沼气,沼气对农户有哪些好处,因而建沼气的积极性不高。②一些农户对沼气虽有所认识,但很不全面,仅知道沼气是用来做饭、照明的,还不了解沼气对种、养业的带动作用,更不知道沼气还能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卫生健康水平。③部分农户对他们建沼气池虽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却以来国家投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3.2综合效益难体现是沼气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淮安的沼气技术虽已将种植、养殖和新能源利用结合在一起,但其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大中型综合沼气利用工程的发展也并不乐观——基建投资高,除去运行成本、贷款利息、靠沼气回收投资多,多数养殖场承受不了。

另外以砖混结构为主的建池方式也存在多方面问题,严重制约沼气大范围推广,玻璃钢商品化沼气池因原材料家额问题难以拓展。因此,开发新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建池材料和生产工艺设备是当前商品化沼气池产业首要任务,同样也是淮安面临的重要问题。

大力研究制造沼气发电机组也是目前的重点任务。在沼气发电方面,我国已有2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在淮安尚不成熟。而且发电成本在0.5元/kwh,大大高于煤电的发电成本,国内的沼气发动机主要是双燃料式和全烧式,数量不多,无法构成规模化的发电工程。并且沼液、沼渣的后续利用开发也受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限制。而且沼气工程原料主要来源于养殖场畜禽粪便,一旦养殖场亏损倒闭,沼气工程投资也将全部沉没,使得沼气工程项目具有风险,难以吸引投资。

3.3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是沼气产业发展的瓶颈

沼气的主要原料来自于畜禽粪便,沼气产业与畜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是,畜禽圈舍建设标准较低下是制约淮安一些农村沼气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大部分农户圈舍简陋,多为土木结构,有些农户甚至实行散养,黄土垫圈,家畜粪便无法入池利用,从而出现了沼气池可利用的原料仍然不足,也有个别农户异地购买粪便入池,增加了建设成本。

4淮安新农村建设的能源利用策略

淮安农村人口远大于城市居民人口,改变农村的能源产生和消费方式,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资源对建立持续的能源系统,建设新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4.1加强宣传引导

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宣传沼气综合利用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意义和作用,让群众对建设沼气池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为沼气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发展环境。②适时组织干部和群众代表到沼气产业发展较好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用事实和典型说服和教育群众,以激发群众建设和发展沼气池的积极性。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能源推广、畜牧发展、沼肥应用等方面进行算账对比,从美化和改善农村环境的角度进行宣传教育,真正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疑惑,从而提高认识层次,促进战略升位,以沼气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

4.2拓宽投资渠道

在筹资渠道上主要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市里安排一点,各部门支持一点,沼气户自筹一点的办法。①积极向中央争取国债项目和省农村小型公益设施项目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沼气建设项目资金的基础上,按照公共财政原则,把沼气建设配套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范围。②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采取多种融资和经营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同时,县、乡政府和金融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到沼气产业发展上来,采取拆、借、贷等方式,帮助群众解决沼气池建设资金困难。③整合部门资源形成合力,把沼气池建设项目与畜牧、水利、农发、扶贫等涉农项目有机结合,将农村沼气建设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资源开发、改水改厕、农业产业化、科技三项经费和文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统筹安排、相对集中、渠道不变、用途不乱的原则,将其经费捆绑使用,投入农村沼气建设,充分发挥资金的投资效益。④发挥群众投入主体作用。调动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和投资积极性,鼓励有建设愿望、有投资能力的农户自主建设沼气。

4.3加强农村沼气技术与服务体系的建设

从德国的新能源法来看,德国政府更加支持小型的和以农场为基础的沼气发电工程,这一方面说明了立法者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扶持小型农场主,减少城乡差距,与此相对,淮安政府可以应对有机废物的排放和综合应用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制定相关的配套辅助政策。如,对于以养殖场畜禽粪便为原料进行沼气利用的工程,对于农村及小城镇利用生活污水和植物秸秆进行沼气建设的工程;对于使用沼渣、沼液生产的有机肥进行农业生产的农业生产单位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补助,也可利用贷款贴息和财政直接补助等形式,扶持建设沼气发电工程等废气物利用工程;为了减轻国家财政预算的直接负担,可以借鉴欧洲大部分国家从消耗的矿物能源中适当加价。

其次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德国的沼气发电系统,将淮安局限的沼气技术拓宽,不仅仅限于热能源转换,电能源也是我们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学习知道沼气池的用料和构建技术,整体了解“集团热电装置”并将其转换成适合淮安地质条件的思想合理运用。

虽然德国的工程体制软件技术超前,工艺完善,硬件材料先进,但由于高成本的问题,生物质原料条件还跟不上其生产工艺技术的所需程度,所以其不得不大量种植农作物来实现资源转化。而淮安应该人口比较多,农村面积也比较广阔,生物质产量极大,如果能将产生的废弃有机生物质都合理用于沼气生产,将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4.4大力发展畜牧产业

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尽快实现以畜促沼的良性循环格局,首先应千方百计增加畜禽存栏总量。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服务,帮助群众发展畜牧养殖,并想方设法全面实行畜禽舍饲养殖。加快改革传统的粗放散养方式,建设标准化养畜圈舍,使粪便能够直接随水入池,提高家畜粪便利用率,保障沼气池原料供应。在此基础上可以实行庭院生态养猪的模式,即农户自家庭院内建立起“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模式,就是猪多——粪多——沼气、沼渣、沼液多——有机肥料多——菜多(饲料多)——猪多,形成了以沼气为杠杆的庭院生态循环经济。

4.5制定激励政策

在沼气发展中,经济效益的受益主体是农户,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受益主体则是整体社会。因此,在提高沼气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提高沼气的经济效益是扩大沼气应用、推动沼气快速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其规划、协调、监督和服务的职能,统一担负起指导、管理、服务的重大责任。同时,把沼气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并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双文明考核目标管理,签订责任书,安排部分资金,建立目标管理奖励基金,实行奖优罚劣。加大对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发展的宣传报道,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金奖励,调动建设和发展沼气产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关心沼气工程和户用沼气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子元.大通县沼气产业发展的调查[J].吉海农牧业-调查研究,2007,(2).

[2]黄蓓.发展沼气能源,建设生态新农村[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9):154-156.

[3]杨建华.启用沼气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式、作用及思路[J].能源与环境,2007,(2):79-80.

第5篇

1.建设项目造价管理需从决策阶段做起。

项目的决策是选择并且决定投资行动方案的一大重要过程,它是对拟建项目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来进行一个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的建设方案来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从而做出判断,以此来决定过程的正确性,而一个项目的行动来源正是一个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一个项目决策是否正确也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也同样密切关系着投资效果的好坏以及工程造价的高低,比如新井的建设,它与煤炭的赋存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结构构造、煤炭的品种及它所处地理环境外部的运输条件,还有国家的煤炭规划等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要使煤炭建设项目决策科学化,则必须对各种可能性来拟定一个建设方案以及技术方案来进行一个认真的技术经济分析,并且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所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评价,需要在此基础上来决策建设规模并且选择技术方案

2.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是重中之重。

忽视了建设项目前期在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而是把控制的重点放在了施工阶段以及审核施工图结算,这样做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虽然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但它毕竟不是以消减建设项目的无效及低效活动来入手的,也不是从提高建设项目各项实施活动的绩效来入手的,而是一种事后控制工程的缺陷已无力改变,同时也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方法。依据分析,设计费一般是不到建设工程全生命期费用的,但是这少于的费用能够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甚至占到其比例以上。由此可观之,设计质量对于整个的工程建设效益必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煤矿企业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需要做好如下极大工作要:用全生命的周期造价理论来指导设计,从理论上讲一个工程寿命周期是指其产品从研究开发到设计建造以及使用直到报废所经历的全部时间,一个工程寿命周期的成本不仅仅包括了经济意义上的成本,而且还包括了社会成本、环境成本以及煤矿生产。矿井企业生命周期短的也有几十年长的则有着上百年,而其投资从几亿到几十亿不等,煤矿的运行费用也占到了一个相当的比重,且应通过设计与计划来使得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可以做到最小,这对于煤矿建设是具有着重要意义的。工程产品在其全部寿命周期内对于环境的现在和潜在的不利影响便是工程寿命周期环境成本。煤炭目前仍是我国重要的可用资源之一,它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在环境成本方面既需要考虑到煤炭的回采,又必须要考虑到对环境的破坏及影响,这对于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着积极意义,而推行限额设计且用造价影响来设计限额设计就是先要按照设计任务书进行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来进行一个初步的设计,然后再按照初步设计概算的造价限额来进行施工图设计,直到最后需要按照施工图的预算造价来对施工图所涉及的各个专业设计文件再做出一个决策,煤矿建设项目投资大且专业也多,如果不实行限额设计,那么在设计中各专业一味地贪大,将会造成施工图的预算超出预期,因此推行限额设计用造价影响来设计实施,且主动的控制造价将是设计阶段控制工程造价的又一种有效手段,推广优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可以使技术与经济相结合一体,将大量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到设计中便是标准化设计,它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建设速度、节约了建筑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煤矿建设主要由采掘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排矸系统、地面运输系统、供电系统以及通风系统等系统组成。有的系统则有土建与安装工程,而有的系统中有矿建与安装工程,因此在设计阶段必须协调好各专业的施工图设计,以此来防止出现专业之间的技术矛盾而导致的返工,避免造成金钱与时间的浪费,且在在加强设计方案的审查是要积极听取专家的意见,善于听取施工技术人员以及使用单位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更要加强施工图审查和工程造价的合理性以及施工技术的可行性的审查。

二、建设全过程中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探析

1.控制施工这一阶段造价。

需要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尤其是费率这种招标工程,它是审查施工组织设计的措施是否合理,审查有无不合理的或者不必要的措施,并且也审查施工设备是否存在了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其次还要控制建筑材料标准,以防止施工单位以坏的冒充好的,影响了工程的使用寿命,相对应的掌握装饰材料的档次合理提高工程造价以此来防止使用高档次的、无必要的装饰材料,防止过度提高工程造价是第三要点,严格变更的程序、并且设置相应的制约机制这一方法来合理的变更,这样虽然会增加造价,但是对以后的生产运行有着很大益处,使得运营成本大为节约,即使超过了投资计划也应当给予支持,但对一些提高装饰标准来增大建筑面积且又没有效益的变则,则必须决定性的掌控。

2.考虑所用资金的时间价值。

固定资产的投资都能够看作是投资主体为了达到其预期收益的资金的一种垫付行为,资金的价值因为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的,资金的时间价值便是其变动的这一部分,煤矿建设周期长、项目投资大、单位工程多,因此需要合理的安排单位工程的施工顺序以此来说煤矿建设项目的造价管理必然有着其现实的意义,比如非关键线路上的工程上万元的迟投入,按照一年的年利率计算利息便是万元在煤矿建设中关键线路上的工程可以采取的经济措施、技术措施、合同措施以及组织措施来使关键工程尽量提前,而不是关键线路上的工程在不影响安全职工生活的前提下尽量晚投入,这样能够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并且使得工程造价降低。

3.为避免条块分割,需加强集成管理。

建设项目全要素集成管理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从全局这一观点出发,并且以项目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作为它的目标,考虑项目范围时间造价质量与专项管理的协调及整合为内容来开展的一项系统性及综合性的管理活动,目前煤矿建设项目系统多专业、多加强集成管理以此来使质量造价工期等各系统各专业协调与整合能够取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并且避免了质量造价工期管理条块分割的这一问题。

4.重视审核结算,高效控制工程造价。

工程完工后的结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是公共方与建设方的核心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工程结算中发生的各种问题,这是合理控制工程造价的又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审核结算时需要认真阅读招标文件以及投标文件,来防止招标报价中包含的内容利用一个变更的名义出现,且对以费率进行招标的工程要进行认真审核施工图以及工程量。正确的套用定额来对使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形式招标的工程则需要正确把握工程量清单报价中所包含的内容,以此来避免工程量清单报价已经被包含的内容会利用其它的形式来造成工程造价的无必要提高。

三、结语

第6篇

一、更新理财观念。

经济决定财政,而经济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结构与布局、税源的可持续性直接影响着财政收入质量。在组织收入时,不能单纯看收入规模及增幅,要看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比重、本级可用财力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在安排财政支出时,要突出支出重点、支出方向,尤其要看财政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绩效如何。特别是安排专项支出时,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数量、用途,还要规定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同等条件下,要把财政资金安排给效益较好的地区和项目,资金使用后,还要跟踪检查使用效益,彻底改变重支出轻效益的作法。

二、抓好“五个更加注重”。

即在注重战术性质量措施的同时,更加注重战略性质量策划和实施,如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财政质量指标体系;在注重强化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等“硬手段”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培训等“软措施”,如财政文化、作风建设;在注重财政运作程序的质量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运行结果、资金效益的质量监督;在注重当前财政工作整体运行质量管理的同时,更加注重长远财源培育与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控制;在注重单独的质量控制活动的同时,更加注重把质量与工作效率相融合,完善管控体系。

三、着力提升收入质量。

要转变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方式,逐步改善财源结构。积极应对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阶段性特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应,支持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着力开发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财源后劲。要按照政府间的事权划分,调整转移支付制度。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构建结构优化、分配规范、激励监督有力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逐步取消各类专款、单项结算等转移支付形式,将各类补助资金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等。要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依法组织收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增强国家与企业分配的透明度,让政策透明、财务透明、税收透明,改变税务部门自征、自管、自查的体制,强化税收征管监督,建立以工商税收为主的公共财政收入机制,保持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要杜绝虚假收入,不能“为数字而凑数字”,严禁空转收入、列收列支、先征后返等虚增收入行为,也不能“压库”、留存而减少收入。

四、着力提升支出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由财政支出管理水平、财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决定。提高财政支出管理质量,要做到支出决策科学化、支出程序化、执行规范化、监督公开化。首先,建立健全绩效预算制度,把好资金分配第一道关口,财政预算的范围、结构和方向与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保持一致,提高预算支出的科学性。其次,提高支出执行水平,继续完善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等制度,保证和控制财政支出按预算要求执行。再次,提升支出管理水平,突出保发展、保民生两大重点,引入论证和民主参与机制,对项目支出先论证后预算,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最后,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支出保障体系,将应由社会和单位负担的部分支出从财政支出中转出去,通过市场途径解决。

五、着力提高财政监督能力。

要延伸监督触角,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介入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走出“以账论账”的俗套,要从资金用途和效益上进行监督。改变监督方式,由过去突击监督改为日常监督与突击监督相结合,由事后监督改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趋于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以提高财政监督效果。坚持查处并重,监督处罚是手段,规范管理是目的,如果重查轻处,不仅达不到监督效果,相反还会助长违纪违规行为,查处并重是达到预期效果的有效手段。

作者:袁春钰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第7篇

鳌江是浙江省水系之一,干流全长90km,流域面积1530.7km2,分为北港和南港两个流域,其中北港流域面积806.0km2。

该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768mm,顺溪南雁一带是降雨中心,年均降雨量2125mm,最高年份(1960年)达到3351mm。流域洪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雨造成。据埭头水文站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16.3m3/s,最大洪峰3680m3/s(2005年)。根据鳌江水文站潮位观测资料分析,最低潮位-2.32m,最位5.04m(2002年),最大潮差6.41m。鳌江潮水的顶托作用可以影响到水头镇。

根据《鳌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鳌江流域防洪治理按照“上蓄、中疏、下排”的原则进行。提出解决流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措施主要有:一期工程上游兴建顺溪水库、岳溪水库并结合下游防洪堤、河道拓浚、整治等工程,使水头达到5年一遇防洪标准要求,使麻步以下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远期兴建南雁水库,使水头镇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

2建设顺溪水库是鳌江流域防洪的迫切需要

2.1北港流域洪涝灾害成因

2.1.1水文气象因素鳌江北港流域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每年夏季7~9月,受台风活动影响,常造成暴雨洪灾。自1951~2000年受台风影响的有108次,平均每年2.2次。其中灾害较重的台(水)灾有47次,年均近1次。1960年、1990年和1994年是台风造成灾害最为严重的年份。2003年以来受灾情况尤其严重,2004年的“云娜”和2005年的“海棠”、“泰利”及2006年的“碧利斯”、“桑美”等台风都对平阳北港流域造成严重影响。

2.1.2地形、地貌因素上游顺溪为暴雨中心,山高坡陡,加上水头镇以下地势低洼,附近有闹村、凤卧、鹤溪三条支流汇入,麻步以上集水面积614km2,其中山区566km2,占92%,造成洪峰重叠。由于河道弯曲,河床淤积抬高,洪水不能归槽,造成漫滩行洪,泛滥成灾。下游受潮水顶托和萧江水闸、朱家站水闸等下泄洪水影响,排水不畅。

2.1.3城镇规模扩大,天然滞洪区域缩减九十年代中、后期,水头镇各项建设迅速发展,土地使用价值不断提高,工厂、居民沿江建房,特别是一些大型、重要的建设,如金凤中学、制革中心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等,给水头镇该段河道的开拓疏浚与筑堤带来极大困难。水头镇上游人类活动,水土流失,抬高了河床的淤积高程,缩少了过水断面,使得水头镇的防洪现状更加严峻。现在水头镇甚至达到了一年几淹的状况。

2.1.4缺乏流域性的蓄洪控制工程由于建国以来,鳌江流域水利治理的重点放在南港流域,北港流域上游无控制性拦蓄工程,防洪工程很少。鳌江上游仅有小型水库;河道堤防也很少,埭头、溪南等地有保护村镇堤防13km,詹家桥~岱口左右岸各有堤防20km(堤顶高程7.5m)。鳌江下游河口北岸有江堤21km,按抵御50~100年一遇防潮标准建设。鳌江干流,北港的麻步~水头河段,长18.8km,两岸无堤,沿岸耕地6.27万亩、人口12万人,防洪能力极低。

2.2北港洪水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北港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建国以来,受台风影响的平均每年2.2次。流域内发生大灾平均1年一次。1960年、1990年、1994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是台风造成灾害最为严重的年份。如1994年共遇三次暴雨,每次降雨量300mm左右,使北港流域山洪暴发。水头、南湖、麻步等乡镇水位猛涨,水头镇最大积水水深达4.0m。全县全年累计洪灾损失近5.0亿元。1996年8号台风全县又造成经济损失2.03亿元。2003年以来受灾情况尤其严重,2004年的“云娜”和2005年的“海棠”、“泰利”及2006年的“碧利斯”、“桑美”等台风都是近10年来少见的台风。

历史上鳌江干流最大流量为1853年7月25日,埭头站洪峰5930m3/s。建国以后最大洪水,据温州市水电设计院《鳌江北港流域水利规划》,1960年8月8日~10日,全流域三日降雨521.4mm(其中埭头以上607.3mm,埭头以下371.4mm,南港452.3mm,是建国以来最大暴雨,但是此年埭头站没有实测最大洪峰资料建国以来第二大洪水,为2005年13号"泰利"台风暴雨形成的洪水。于9月1日在福建莆田平海镇登陆,受这次台风影响,浙江省从8月31日8时开始降雨,至9月3日8时降雨基本结束,暴雨中心位于温州文成、泰顺一带,单站过程降水量最大值为泰顺外洋604.8mm。文成县、泰顺县、平阳县所辖区域面平均降水量分别为336.5mm、336.0mm、224.0mm,平阳县维新乡513.2mm,水头镇168mm,南雁镇341.2mm。鳌江流域埭头站洪峰、水位均为历史实测最大。埭头站实测最高洪水位19.78m,最大洪峰流量3900m3/s。平阳县受灾人员达43.24万人,被困人员达21.23万人;倒塌房屋806间、损坏683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6.3万亩,其中西部山区单季稻6万亩左右绝收,平原地区晚稻2万亩左右绝收;道路路基冲垮34km、通讯线路损坏46km。北港地区的工农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全县直接经济损失达8.231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263亿元,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0.82亿元,工业交通运输业直接经济损失5.52亿元。

2006年的8号强台风“桑美”是近50年来强度最强的一次台风,登陆时最大风力14级,降雨量最大达250mm,强风、强降水使平阳县遭受了特大暴风雨的袭击,造成巨大破坏。据初步统计,全县受灾人口70万多人,受洪水围困人员25万多人,因灾受伤14人,倒塌房屋4963间,直接经济损失9.534亿元。其中水利设施损失约0.9亿元,损坏山塘4座,冲毁小山塘1座。损坏标准堤2km,损坏堤防58km,损坏引水渠道31km,损坏机房泵站92座,损坏水闸、旱闸65座,损坏水文设施13个,损坏桥涵28座。

台风洪水一年几遇,洪水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特别是水头镇是平阳县的经济强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洪涝灾害是其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建设顺溪水库是鳌江北港流域灌溉供水的需要

根据2003年完成的《平阳县城镇供水水源规划》,平阳县鳌江流域沿海平原缺水类型主要为水质型缺水,枯水年份兼有工程性缺水。北港流域山区水资源丰沛,缺水类型属于工程性缺水。邻近流域飞云江上的珊溪水利枢纽和赵山渡引水工程已经建成,平阳县配套的输水渠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珊溪水库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标准,是理想的城镇供水水源。根据平阳县人民政府“平政〔2004〕77号”文件《平阳县人民政府关于向珊溪引供水工程引水的报告》,平阳县从珊溪引水的需水规模40万m3/d,供水范围为沿海平原(瑞平平原和鳌江平原)的城镇,主要包括县城昆阳镇、鳌江镇。顺溪水库和五十丈引水工程水源水质较好,符合饮用水水源标准,主要解决用于鳌江北港干流两岸的城乡供水。

作为平阳县目前最大的灌溉工程——北港引水工程,依靠堰坝拦取河川径流,灌溉蒲潭堰下游北港两岸4.3万亩农田,干旱年和干旱期缺水现象也较为严重,灌溉保证率低。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有一定规模的蓄水工程提供灌溉水源。

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及水源调蓄工程缺少使北港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加上下游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的水质日趋恶化,致使可供水量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而随着平阳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下游城镇的供水紧缺问题也日益突出。寻找洁净稳定的城镇供水水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4合理开发水力资源的需求

水力资源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是国家政策鼓励的优先开发的能源资源,本工程可结合大坝建设,配套建设水电站,为电网提供优质电能,也增加工程自身经济效益。

第8篇

关键词:服务营销文化建设

先进文化既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浓厚和完善的文化可以激发员工对优质服务的追求,这对服务业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服务生产和消费的性质决定了服务营销文化的重要性。服务营销文化能够整合服务业员工思想和行为,培养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具有强大的驱动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良好的服务营销文化会促使服务业经营业绩的长期增长,正确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的变革。

服务营销文化内涵的界定

服务作为一种营销组合要素,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对于服务本质和特性的争论也在继续,服务行业的营销还远远落后于制造企业的营销,但是服务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具有的经营思想,有关服务营销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也不断涌现。在此大背景下,创造一种优秀的更加重视提供良好服务和顾客导向观念的服务营销文化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服务质量是各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要成功地进行质量管理,必须创造一种能够提高服务质量的优质的文化。服务业中的质量控制远比制造业中要困难得多,因此必须在服务业中宣扬服务导向和质量意识、价值观念。服务业在制定和实施服务战略时需要组织中所有员工的参与和支持,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人员、支持人员都要参与其中。保证所有人员的参与及对优质服务的认同十分重要,这时就需要能被称为服务营销文化的企业文化,服务营销文化为这种认同提供了内在的基础。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服务营销文化的涵义是:它追求优质服务,每个人都把向内部的顾客和最终的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视为生活的自然方式和最重要的规范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因素不重要,但是它确实意味着服务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和战略实施当中需要最优考虑的。我们知道,服务营销随着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而变,市场中的个体所具备的经营思想,其核心理念是顾客的满意和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互利互惠的交换,最终获取适当的利润和服务业长远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服务营销文化发展三个层次之“洋葱模型”(见图1)。

由图1模型可知,在洋葱的外层是第一层次,传统营销文化侧重于销售产品,不注重服务的作用;剥开洋葱的外层,进入第二层次,过渡期营销文化开始强调与顾客的沟通与交流,注重保留与维持现有的顾客;在洋葱的内核是第三层次,服务营销文化时时关注服务的作用,与顾客形成伙伴关系,创造新的价值,促进服务业长远发展。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对服务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应解决好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树立服务导向的价值观

服务是服务业所有活动存在的理由,需要把它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以形成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战略,但这并不排斥其他价值观的存在,如内部效率、成本控制等。服务营销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关于服务业价值观、经营思想、服务理念、精神风貌、服务形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局性和系统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应站在全局和战略的角度来考虑,以使服务营销文化与服务业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促进服务业目标的实现。

服务业发展战略多是关于服务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谋略,对此,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尽早谋划,适时介入,为服务业发展营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随着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国际商务交往的日趋频繁,这就要求服务营销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这是服务业走向世界的文化战略。

管理者要在服务营销文化建设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在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时,使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服务营销文化互相匹配,积极调动各方面的要素,保证服务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服务业内部,服务导向可以增强内部的氛围,改善内部服务的质量。从外部看,服务导向可以为顾客和相关群体创造优质的感知质量,并强化服务业与他们的关系。当员工以顾客为导向提供服务时,服务导向就形成了影响组织成员的共享价值观,在此条件下,员工之间、员工与顾客、员工与其他相关群体的接触就会以服务营销文化为指导,向对方提供优质的服务。

服务导向的价值观应该在组织中占主导地位,不能只将它视为次要的、边缘的东西,而是要将它看着战略层面上的东西,它必须用于对服务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指导和对员工业绩的衡量(服务导向的作用如图2所示)。很明显,服务营销文化通过优质服务的价值观促进了服务战略的实施,这对服务业赢利能力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实施人本管理

在服务营销组合中,人员是关键要素。服务业员工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一种“经济人”,更是“社会人”和“文化人”,是服务业的主体。根据“服务业-员工-顾客”链条关系,在服务传递过程中,员工是联系服务业和顾客的纽带。顾客服务主要是依靠员工与顾客面对面的交流实现的,服务业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服务业比其他行业更加注重人员的选择、培训与管理。员工是服务业的内部顾客,实行人本管理,有利于促进员工的满意和忠诚,使服务得以顺利传递。

服务业实行人本管理,其核心就是以人为中心,理解人、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进一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员工积极参与企业事务,逐渐形成对服务业的归属感,为服务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管理者要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就应使员工以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来代替消极和对抗,这种在服务业内部友好合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被称之为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经常使员工处于轻松愉快、和谐团结、友好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中,可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极大的发挥,工作成效显著。

只有充分发挥这种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才能真正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服务业效益的增长。服务营销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文化的培育和推进,帮助服务业员工寻求工作意义,使员工形成团结和谐的团队,让服务营销理念内化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组织和个人得到最优的组合与匹配。

(三)倡导创新精神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服务业面临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面对的是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常规事情将日趋减少,社会各方面都呈现出加速变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必须辨识变化中的顾客需求和新的商业挑战,关注这些需求和挑战的出现,在这些新机会变化或消失之前,迅速地、恰当地做出反应。

服务业能否快速应变市场环境变化,事关服务业生存大计。顾客导向的服务理念是服务创新的方向和指导思想,服务创新的每一步都应当符合服务理念。事实上,要让一项新服务让顾客接受,首先要让服务业员工接受。提高员工对新服务接受率的途径可以是:鼓励员工参与新服务的构想和设计;加强服务机构的内部营销。可以说创新是服务业的生命内核,创新是服务文化同样也是服务营销文化的精神内核。

因此,把创新这个内核植入服务业价值观,全方位融入服务营销文化诸要素和建设服务营销文化的全过程,培育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使创新成为服务业的品质,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所有成功服务业的共同经验。

(四)形成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的创立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能力而设计的,核心能力显示了企业鲜明的创新个性和不可复制性,为企业持久地提供利润。所谓核心能力是指服务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核心能力理论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特殊能力,具有价值优越性、异质性、难模仿性、不可交易性、难替代性等特征。具有活的动态性质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追求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依据核心能力,确立服务业的使命和目标,是服务营销文化建设应明确的方向。

第9篇

1.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指“以人为本”,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基点,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目标,运用文化的力量和方式对医院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如何引领医院职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增强医院凝聚力,激励医院工作人员增强信心,奋发向上,加速自我完善和提高,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医院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构建医院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利器。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建设逐渐地成为医院软实力的证明,决定了一所医院能否塑造一流医疗品牌的关键要素,对医院的发展前景起着重要作用。

2.医院品牌的塑造植根于医院文化的基因中。纵观古今中外,医院文化培育优秀的医院品牌,医院文化是医院品牌的根基和灵魂。譬如家喻户晓的同仁堂,何以历经3个世纪的风雨仍然保持勃勃生机?从最初的作坊店发展到今天的集团公司,300多年的历史无不渗透着同仁堂的深厚文化底蕴。翻开同仁堂的历史,人们感受最深的是同仁堂浓厚的文化气息。无论是企业精神、企业使命,还是堂训、自律意识、服务铭,都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正因为同仁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把自身的品牌文化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同仁堂文化,才最终成就了同仁堂今天的伟业。还有代表美国医学最高水平的梅奥诊所,堪称世界医学和护理领域的圣地、医学的麦加,患者认为她是“最后能求助的法庭———医学诊断的最高法院”。“梅奥对于高水准服务质量的追求,对于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对于招聘员工价值观的重视程度,都表明梅奥是一所具有丰厚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底蕴的医疗组织,患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成为梅奥经久不衰的源泉。”无论是同仁堂还是梅奥诊所,他们品牌的成功塑造,都源自长期积累和沉淀起来的传统文化和医院精神。文化是品牌最强有力的支撑,而品牌则是医院文化大树上最美丽的花朵。

二、品牌形象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表现

1.医院品牌的内涵。医院品牌是医院在长期的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等经营性或公益性活动中向公众提供的服务承诺和形成的服务特征,更是社会、顾客对医院价值取向的总和。它往往是以医疗质量、服务特色和组织文化为载体,来体现医院文化的一种无形资产。医院品牌作为一个医院的无形资产,它给医院带来的价值远远要高于创建品牌所付出的成本。医院品牌作为一种文化力的再现,它反映的是医院全体职工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将医院理念、医院远景等要素高度提炼并符号化,通过全方位的媒体渠道,有计划、准确、快捷地传播给社会公众,使之形成持久而深刻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同。因此,建立医院品牌,在公众中进行品牌推广,对于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品牌形象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表现。塑造医院品牌要重点表现在医院的医疗服务、组织文化、服务特色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要集中体现医院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内涵。一个品牌推向市场直到被广大公众所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进程和途径。一方面,广泛宣传是实施品牌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新闻媒介广泛宣传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特色,宣传名医、名科等公众需求的热点,唤起患者对医院的感知、兴趣、偏好、需求以及信任和依赖感,从而树立医院的外在和感性品牌形象。另一方面,一所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要体现医院的品牌特色,要与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相契合,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医院文化是品牌形象的灵魂和根本所在。

三、如何塑造医院的品牌形象

1.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要靠一定的硬实力。没有雄厚的实力做后盾,塑造良好品牌就是一句空话。衡量一所医院的实力强不强,主要看它是否拥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一流的医疗设备以及一流的诊疗技术。一是建设一流的医技队伍。我们医院从实施“研究生人才战略”至今,全院医疗队伍的整体素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有高级职称人员346名,博士研究生23名,在读博士生60余名,硕士研究生32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临床医学专业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有博士、硕士生导师40余名,为提升医院整体服务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引进一流的医疗设备。我院拥有1.5T核磁共振、双源CT、直线加速器等众多现代化诊疗设施,为提升医院服务功能给予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三是提供一流的医疗技术。我院在介入治疗、微创外科、辅助生殖、重症医学、移植技术等方面均获重大突破,多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营造社会舆论氛围。从2003年起,我们创刊了《和平人》院报,记录了和平人十多年来的改革创新发展,多次被评为全国医院优秀报刊,成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窗口。同时利用电视、报纸开辟专栏,长期举办专家医疗咨询、预防保健讲座,积极参加义诊等社会公益活动。院内通过院报、橱窗、专栏、文艺演出活动等,有计划、有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实施宣传,逐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些举措扩大和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让患者成为医院良好口碑的代言人。患者对医院各方面的体验最深,感受最直接,每一名患者背后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他们既可以是塑造医院品牌的代言人,又可能是诋毁医院品牌的传播器。患者的评价最真实、最可信、最可贵,从这个意义上说,病人更相信病人。因此,塑造医院良好品牌,一定要高度重视病人的切身利益和身心感受,坚持“以人为本”、“患者第一”的服务理念,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改进服务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优质、方便、快捷的服务。我院采取了以下便民措施:一是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通过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医护工作站预约等多种方式,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缩短了候诊时间。二是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在门诊楼、住院部的显著位置公示就医流程及科室分布示意图;实行挂号、划价、收费一体化管理;启动了门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叫号系统、全自动血压监测仪、自动查询系统;开设节假日全天候门诊、午休门诊、方便门诊。三是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志愿服务进医院”活动,为门急诊患者提供导医、咨询、陪同检查、取送检查报告单等服务。

4.塑造良好的医院品牌,全院职工是医院品牌的代表者。人是医院建设的灵魂,他们既是医院文化的体现者,又是医院品牌的塑造者。医院的品牌决不是只靠院长、书记、科室主任就能塑造完成的,要靠全体医护人员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医院工作的每个人都是特定场合下医院品牌的代言人。当患者在对一所医院不熟悉,不了解的情况下,他看到的医院员工特别是医护人员,就代表着医院的品牌。同时,医院的品牌也与每一名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与每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因此,全体工作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强化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思想,像爱惜自己的荣誉一样爱护医院的品牌。

第10篇

摘要:我院特需病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大环境下,随着医院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的深化及队国内外开放的扩大,在原有华侨病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特需病房建设尚处初创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特需病房及其护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

1特需病房的特点

1.1收住对象

特需病房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应运而生的一个特殊病房,是医院为满足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特殊群体病人对医疗护理较高要求而专设的病房。所收住病人有外宾、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有外资、合资企业的白领阶层,也不乏有一定经济实力并有特殊要求的病人,相对于国内一般社会阶层来说,在总体上,所收住对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

1.2环境要求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如:宽敞、独立成套、清洁整齐的病房,良好的生活娱乐,通讯联络设施,可随时提供医疗监护设备、专家的随访,并考虑到病人的特殊要求,提供必要的包房和会客室等。

1.3技术要求

1.3.1全科性综合病房

由于收治病人病种的多样性,包括血液、肾脏、消化、心血管内科、泌尿、血管、普外科、神经内外科、妇产科、小儿科、骨科、眼耳鼻喉科、皮肤科等,医疗护理涉及多科室,具有综合性。

1.3.2全面的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因为这些特殊群体有选择治疗医院的自由,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认识,比较注重个人治疗需要的特殊性和保健指导,在医院的选择上注重适合自己疾病治疗的医疗护理质量和特色服务。因此特殊病房的建设只有在医疗护理服务方面保持优良传统,并不断进取,努力创造新的特色,才能提高信誉,增强竞争力。

1.4病房应具有较强的人文氛围

病房管理中既要严格执行医疗护理,有关外事,干部保健等制度,又应更多地为病人着想,适应他们的需要,为病人的治疗创造较为宽松的条件和文化氛围,如在文化生活、外出活动、病人伙食、来访接待、家属陪伴、代办事宜等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2特殊病房护理特色

护理服务是病房重要的基础工作,特需病房更应努力满足病人对医疗护理高质量,广泛多样的需要,提供最佳护理,在创造护理服务特色上下功夫。

2.1全科护理

全科就是护理服务工作除了有一些常规的、共性的基本内容外、还应有各专科疾病的一些特殊的技术要求和一定的特色服务。要求护士在业务技术上下功夫,要严格认真贯彻医嘱,既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护理工作,又要努力对患有不同病种的病人特殊的护理要求落实完成好,增强护理本身应有的实力,使病人对病房的全科护理建立起一种时时在在的信任感。由于特需病房收住对象的特殊性,病种复杂多样性,且各专科无固定医生在病房内,有时患者病情来势凶险,时间紧迫,着无疑给给护理服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和一定的难度,但也最能体现护理质量。有一位香港百岁老人,因糖尿病并发严重感染、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大出血、机体因严重失血而致肾功能损害,脑组织缺氧,全身皮肤由于重度失血营养循环障碍而致褥疮等,对这位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高龄病人,全科医护人员共同配合抢救,经70天治疗护理,病人终于康复出院。

2.2全程护理

全程就是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中要尽可能通过我们的护理服务让病人得到身心两方面优质护理,除了做好病人入院、特殊检查、手术前后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外,每位护士对所负责病人身心问题要了如指掌,不放过病人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使病人与病房医护人员密切配合,乐于接受治疗,增强治疗信心。护士应做到任劳任怨,冷静地对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种种情况,善于观察进行心理分析,耐心做好相关工作,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如从病人入院时的接机服务甚至是外籍病员不治而亡的尸体托运回国等系列服务就是全程护理的一个缩影。

2.3全方位护理

全方位护理是既要为患者,也要为其家属;既要在患者治疗护理过程中,又要在其非治疗过程中;既有涉及院内,也有涉及院外等的各项联系服务,都要努力尽可能地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方便、指导,及时解除后顾之忧,满足一定文化需求。由于病人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担任着不同社会角色,对所患疾病有不同的认识,对医疗、护理水平有不同的需求,文化差别形成了人们在观念和意识上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服务中应注重病人的社会性,注重多元文化在护理服务中的体现,以现代先进护理观和技术为指导,以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贯彻整体护理思想,为病人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的护理,如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导医、导购、导游、做礼拜、参观寺庙等信息。

2.4护理服务艺术

由于特需病房所收住对象的特殊性,面临这样一些经济富裕、社会地位高的群体及面对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怎样开展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经过多年护理服务实践与研究,形成了“不、情、忍、乐、全、换”六字服务艺术。“不”即不断提高对病人及家属说一个不字,想方设法解决所提出的困难和疑问。“情”即真情相对,情义无价,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忍”即对过分要求,挑剔的病人,忍让在先。“乐”即千方百计让病人得到满意、快乐。“全”即提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换”以心换心、换位思考,以适应不同层次病人的特殊需求。几年来,由于护理特色的形成,使病人满意率100%,病人周转率快,病人入住率逐年增加,与历年同期比较:1998年较1997年增加30%,1999年较1998年增加70%,1999年较1997年增加了120%,连年来,特需病房多次获得市级“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卫生系统“共青团号”、市“十佳特色班组”等光荣称号。

3体会

3.1特需病房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护理水平的提高,扩大医院知名度,充分发挥医院现有资源的作用,提高办院效益,并为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一个可延伸的空间,具有广阔前景。

第11篇

作者:陈俊红 李红 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所

为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职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0个远郊区(县)39个乡镇共选聘村级全科农技员1 039名,围绕村级主导产业开展全科医生式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使科技资源与生产初步实现有效对接。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1)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主体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1]。2)政府与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借助此平台,将科技资源输送到北京现代农业建设中。3)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才下基层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至今,累计聘任推广教授(研究员)20人,推广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5项。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考核,积极引导评价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校)合作等服务项目,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技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瓶颈和农民需求难题,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成果扩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支产业创新团队;大兴、密云、房山、延庆4个区(县)创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与大兴已连续实施了3期共29个项目的院区合作创新模式。坚持城乡资源互动,强化农村民生科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北京市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实施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村村通光纤网络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目标初步实现,数字影院、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达到全覆盖[2]。科技支撑绿色北京建设实施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工程项目,打造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绿化美化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了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促进了绿色北京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123个、生态村达1 204个;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43个,评出北京最美乡村53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县。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市、区(县)级组织比较健全,各区(县)都相继成立农业局,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但区(县)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问题;虽然各个乡镇政府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但存在多头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不清、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缺位,技术入户(村、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1)乡镇级服务机构存在编制—岗位—人员脱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以动物防疫员为例,中专以上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1%和92.7%的动物防疫员没有系统学习兽医专业知识或缺少兽医工作经验。2)技术服务方式单一、单调等,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推广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工具利用率不高。3)服务领域还比较窄,重点放在产中环节,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比较缺乏[3]。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在乡镇层面,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处于明显劣势。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广经费挪用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迫使基层推广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创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但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技术推广和基本建设项目也主要由县级机构承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用房不足。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或变动,部分乡镇的机构资产流失严重,不少办公地点房屋年久失修,业务用房匮乏;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工作缺少固定培训场所(地),办公条件普遍较差。第二,仪器设备匮乏。据统计,具有简易仪器设备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平均不足10%,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培训专用设备的不足20%。第三,固定的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少,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尽管北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部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发挥有效作用[4];信息缺乏统一管理,难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多数组织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产后服务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合作社等组织少。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成长阶段,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也不强,企业+协会+农户生产组织模式还存在筹资困难、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高素质的农村人才缺乏虽然实用人才开发增长速度较快,但年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缺乏带头人和领头雁。北京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又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正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困境,目前的人才开发政策还不能全面实现广为吸引人才的目的。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阵,造成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对农业科研单位考核偏重学术价值而轻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等新兴产业技术需求还未完全得到满足。农业科研院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科技服务难下沉、难维持。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视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推进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理顺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理顺管理体制本着“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原则,进一步明确理顺区(县)农委、农业局、农业服务中心的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职能。重点加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技术服务岗位工作,做到专人专岗专用,使专业技术人员集中精力为“三农”服务。建议乡镇机构的人员、经费、资产等由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统一管理,在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中,充分听取乡镇政府意见。坚持农业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和主体地位,敦促落实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相关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职能履行,科学核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保证专编专用,尽量防止在编不在岗和混岗混编现象。加快推进村级全科农技员工作,力争在北京10个远郊区(县)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以农户覆盖率、解决问题有效率、农民满意率为主的动态考核评价机制。采取不定期的实用技能培训和中长期综合素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技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水平,落实工作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提升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推广经费投入大幅度提高区(县)财政用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改善基层推广机构业务用房、仪器装备、基地建设、配套交通工具等条件。选择一批重点乡镇或中心区域站,重点支持其设施设备、交通工具、现代化综合服务手段等改善,扶持一批示范展示效果好、运行管理模式新、产学研一体化、地点相对固定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4]。继续推进农民田间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科技套餐工程等建设,并探索科技服务的新渠道和新模式。完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加快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文件要求,完善农民合作组织章程和组织机构的建设,推动和扶持“五有”品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围绕主导产业,鼓励和支持建立产业联合社。充分发挥农业专家指导组和辅导员队伍作用,加强对农民办社的指导、培训和服务,提高合作社管理人员素质,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性人才。加快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理顺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和生产的关系,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机制。研究制订北京市院(校)区合作促进办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办法,促进科研院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其与郊区农业生产和经营等领域中合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基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农村实用技术普及推广专项经费,完善科研与推广并重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不同的研究领域、研究层次、研究项目等实际情况确定评估难度。进一步扩大农业推广教授(研究员)制度实施范围,将研究职称评价指标的设置向一线人员倾斜,向创新人才倾斜,向农村实用人才倾斜。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村级全科农技员培训、骨干农民培养等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扩大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模式,造就具一定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采取内引外联、产学联手共同开发的方式,培育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人才[5]。实施农村农业实用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对村级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提高其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和鼓励大专院校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落实相关配套政策。搭建平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搭建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快北京市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整合,促进信息资源的互通、互联和共享。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开展技术服务,发挥“12316”、手机短信、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服务手段,着力提升信息的有效性、多样性、综合水平。组建由合作组织、种养大户、运销大户为主体的信息员服务队伍,向农民及时传递各类信息。支持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逐步推广数字终端设备、条码技术、电子标签技术等新技术。壮大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实力以区域特色产业或产品为基础,推动土地使用权向种植能手、农业企业集中,提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落实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6-7]。加大对精深加工、食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由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内部分工协作、相互促进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自律、协调等职能,以整体优势,提高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经营能力的贸易流通型龙头企业、中介服务组织,推动城镇社区、批发市场、超市与郊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接[8-9]。加强市场的配套建设,完善仓储、保鲜、运输、检测、信息服务等功能,增强市场的聚集和辐射能力,畅通农民进市场的渠道。

第12篇

文化产业管理是一门理论和应用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需要很强的应用能力。因此只了解外在文化生态的相关环节,依靠单一的校内培养,是无法胜任的。在与企业的交流中,企业的困惑之一就是学生上手慢,沟通与应急能力差,实践能力明显不足。目前企业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出现了明显的偏差。高校吸收中外优秀管理经验,构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校企协同培养的实习基地,是一项创新又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二、高校文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一)作用有限

现有实习基地模式是高校与基地签订合同,学生在大四实习期间可以优先选择实习基地,但僧多粥少,多数实习基地不能容纳较多的学生参与实习,致使诸多基地成为有名无实的空头基地。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实习基地,自行寻找的公司常常与专业完全不对口,甚至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工作,只是挂名实习。加上文化产业涵盖范围较大,就业口径较宽,学生兴趣点不同,有限的实习基地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二)投入不足,管理落后

除了校内教学,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尤其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人才培养活动时,高校要花费建设、管理及其他费用,成本太高,经费出现严重不足。加上一般高校院系没有专人负责与共建单位的沟通联系,对实习基地的概况、能承担的实习项目、规模容量、基本设施等资料档案掌握不全;教务处缺乏对全校实习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协调、检查和评估,也是高校实习基地建设及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主要障碍。

(三)基地自身支持力度不大

由于工作任务繁重,竞争压力大,管理人员不足,不少企业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即使碍于人情接纳实习生,也不会让实习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有些企业是项目制运作,学生可能在项目组工作较好,但由于学校课程的原因突然离开,企业损失会更大。因此作为基地的企业对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兴趣不大,有些实习基地甚至变成了观光、游览基地。

(四)实习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在实践教学方面,实习教学内容与企事业工作内容脱节的情况常常存在。高校实践教学计划安排刚性,没有体现专业特色及共建单位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知识本位的价值观在我国高校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而把实习教学视为其附属与补充,所占课时与学业分较少;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本身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加上学校的烦杂琐事,无法带学生到实习基地完成实习任务;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则由于精力、报酬、教学经验有限,也不乐意协助学校指导学生。总之,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存在诸多空白区域,如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基地管理,使学生真正落实实习工作,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高校文管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发展新思路

(一)借鉴国外做法

在欧美许多大学,专业实践或实习都有正规的教学计划,有较高学分。美国有的工科院校规定,大学生在大学4年学习期间要花15个月的时间在工厂、企业学习。许多大学开展与企业合作教育模式,如安提亚克学院就是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定期转换,每个学生都必须按照规定的“学习—实践—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业,要求每个毕业生都应当具有在多部门、多领域工作的实际经验,实践学分占相当大的比重。在欧洲,为弥补传统学校教育的不足,文化企业也参与办学。早在1999年,法国著名的疯影动画公司就将长期耕耘动画的热情扩大至整合教学体系及维护精致艺术创作两项主轴上,成立了欧洲炮提叶动画电影学校,但学校的性质依然是财务独立的大学,并非是简单的疯影人才训练班。著名导演、摄影师、电影配乐家、电影发行人员、文学教授、剧作家与演员,都曾推开学校大门,与学员们分享创作经验。英国阿德曼动画公司与英格兰西部大学合作展开培训计划。校企合作的模式将合作教育功能从单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领域,显示了广阔的前景。

(二)确立校企协同培养的机制

1.确立实践第一的思想。

国家教育部的改革方向已经明确:普通高等院校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占高校总数的50%。这意味着,普通高校传统的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已经严重不能满足业界的需求,即使是不强制转型,高校也要将实践教学的理念放在第一位。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实习基地的创新建设将逐步提上高校的教改日程。

2.设计一套严密的协同培养方案,这也许是目前高校遇到的最大困惑。

目前学校面临统一管理的问题,由于实习基地的工作项目与内容不一,因此在实践时间上,学校可以放权给每个院系。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都可以算做实践学分,不一定是泛泛而谈的统一书面报告。当实习基地有项目需求时,及时派遣学生参与,当作个人的实践、实习或创新学分,学生参与项目的热情也较高。比如湖南商学院文管系与湖南艺术玩家签约实习基地,当艺术玩家要举办大型艺术展览活动时,学生会参与到布展、策展、接待的活动中去。遗憾的是,虽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较好的锻炼,因为不算学分,导致有些学生的参与热情受到打击。还有实习时间的安排也要合理。现行的体系是学生大四第二学期开始实习,一般是八周,八周以后,学校强制学生返校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等事宜。对学生而言,进退两难,一方面是逐渐上手的工作,一方面是不得不面对的毕业论文。逼不得已,许多学生放弃了已经可以签约就业的公司,待完成毕业论文之后再重新寻找工作单位。这种情况为众多企业所诟病,也是校企之间持续性的矛盾所在。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急需学校修改培养计划与方案,提前毕业答辩,延长实习时间,或修改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将实习单位的项目成果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由老师亲自去单位调查。

3.实习基地的选择与就业的挂钩问题。

如何真正发挥实习基地的就业导向,需要高校领导与教师经常与实习基地沟通,为学生搭建真正有用的平台而不是使基地流于形式。这一点湖南商学院的文管专业做的较好。该校文管专业自2009年初办以来,已有两届毕业生,由于是小班教学,课堂操作比较灵活,教师经常带学生到各个相关企业参观学习,与企业领导交流,给学生牵线搭桥。许多企业虽然没有正式签约实习基地,但对学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有企业自愿为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获奖学金的同学日后可优先在企业工作,这也是校企协作的一个方面。目前该系已取得湖南艺术玩家艺术品公司、湖南省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湖南臻纪文化传播公司、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书画研究院画廊、美庐美术馆、长沙市湖湘文化艺术品大市场等艺术市场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已正式签约五所实习基地。这些单位在项目运作或招兵买马之际,也会优先考虑该校教师推荐的学生;毕业生进入这些单位工作之后,表现抢眼,也为下一届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平台。在文管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校企协同的合作模式进入实质阶段。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