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2-01 20:1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作总结

一、 初步成效

一直以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行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为目标,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二、方法途径:

1、按照“体验教育”的理念,把不同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内容通过情景设计、角色扮演、问题辩析、游戏辅导、娱乐活动等方式传递给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在参与式、互动式活动中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

2、通过专家心理知识讲座、心理热线辅导等,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在留守儿童中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他们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3、通过心理项目素质拓展训练,采用素质拓展训练项目进校园与专业基地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年级留守儿童的能力及特点开展心理项目素质拓展。

4、开通学生、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培训,同时要尽可能地吸纳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营造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

5、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过程管理。把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

6、组织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外出学习观摩,鼓励更多地教师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

7、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落实,有年度工作计划,有专人负责开展工作,有专门的时间保障。

第2篇

一、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性格孤僻。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缺少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二)心理自卑。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他们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依靠和保护,因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

(三)逆反心理严重。根据我们下发的调查问卷,我们感受到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同长辈、老师、家长、同学的对抗情绪很严重。

(四)电视、网络成瘾。一些留守儿童愿意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消磨时间,渐渐成了“小电视迷”、“网上游民”。

(五)行为道德缺失。有些留守儿童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但是很难及时得到纠正。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每年沟通交流的形式多以电话和网上视频为主。沟通交流时间、次数有限,导致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二)学校教育的弊端。农村小学,经济条件差,师资薄弱,缺少,甚至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教育。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熏陶。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效仿心理、好奇心较强,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三、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爱。首先,出外打工的父母要与孩子定期交流和沟通,交流内容除了孩子的生活、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其次,父母还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最后,临时监护人或者其他亲属要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一是组织学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了解儿童心理规律,使学校逐渐有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老师。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资料。班主任要建好班级留守儿童档案,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外出务工地址、联系电话、家庭状况等。三是进行家访活动。教师只有走进学生家庭,才能更加了解他们,才能取得家庭的支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四是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发挥家长代表的榜样示范作用,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交流家庭教育的优秀经验、方法,引导家长改变陈旧的教育方式。五是要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学校可以利用儿童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行校园文艺表演、演讲赛、才艺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多为留守儿童创造展示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同学的关爱和集体的温暖。六是重视感恩教育。很多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务工,不关心自己,他们在外赚钱就应该满足子女的所有愿望,这是父母对他们的一种感情偿还。这种偏激的思想必须及时纠正并加以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目的,理解父母的辛酸,尊重父母。

第3篇

关键词:智障儿童 心理健康 教育

一般来说,所谓“智力落后”是指人的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且在社会适应行为方面也存在明显的障碍。目前,在我国培智学校学习的智障儿童大部分是轻度的智力落后儿童,其智商(IQ值)大约在50—70或55—75之间(注:50—70为韦氏量表测定的智商值,适用于4—6.5岁儿童;55—75为盖塞尔量表测定的智商值,适用于0—3.5岁幼儿)。条件较好的培智学校,也招收少数中度智力低下的儿童,其智商(IQ值)大约在35—50或40—55之间,这些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学校主要是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智障儿童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是智障儿童发展的内在基础。有了健康的心理,智障儿童就可能有充分的发展。反之,智障儿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其今后的发展就有可能出现人格智障或心理疾病。

智障儿童通过在学校几年的教育和训练,在生活自理、劳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能力提高的同时,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如:怕与陌生人接触,怕别人耻笑,不敢面对老师的目光,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发脾气等等。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本不健全的心智更增加了负荷,给他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了使学生能够越过这些障碍,作为他们的老师,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已成了教育的首要问题。如何培养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一、创设良好环境,使智障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

良好的环境是由儿童、家庭与社区共同组成,形成合力。智障儿童环境包括实物环境、心理环境、语言环境等多层次、多侧面的环境。它们是按照教育目的为智障儿童提供有新颖性、启发性和引导性的玩具、物品、材料等,在调整环境时,也要经常更替交换玩具、物品、材料以激发智障儿童求知好奇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智障儿童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促进智障儿童与物质环境之间有益的相应作用,为智障儿童的全面发展服务,使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名智障儿童感到安全、欢乐,被尊重,为集体所接纳,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智障儿童的情绪变化。

如,开学前,我们会在教室、寝室为智障儿童摆放一些色彩鲜艳,材料轻软的绒毛玩具,在教室粘贴智障儿童与爸妈及亲人的照片,开设“娃娃家”,将教室装扮成家的样子。在日常活动中经常抱抱、亲亲智障儿童,给他们喂饭、穿衣,以表情、动作等各种方式向智障儿童表示与亲近,增强他们自身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智障儿童身心需要不断得到满足,情绪越来越好。

二、发挥游戏功能,使智障儿童保持愉悦的心境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游戏是智障儿童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培养独立性、合作性的最佳手段。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具有目标性、针对性。在角色游戏中,智障儿童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是有意义的。如,在“娃娃家”角色扮演游戏中,智障儿童可以充当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孩子等各种角色,老师适时地参与游戏,引导儿童模仿爷爷打太极、奶奶跳健身舞、爸爸妈妈一块带孩子到户外玩等,这样既培养了智障儿童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发展了语言能力,又使得智障儿童心情愉悦。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活动、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在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智障儿童的表述能力,让智障儿童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在活动形式上采用融合模式,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合年龄伙伴间的交往,扩大儿童交往机会,提高他们的合作性。利用智障儿童的生活活动进行随机教育。设立生活角,开展编织,十字绣、插羽毛等活动,使儿童在共同合作中锻炼能力,感受一种集体感。

四、坚持正面引导,使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智障儿童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老师应积极引导,帮助智障儿童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首先,老师要结合智障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生活经验、学习能力和个体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并认真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活动中老师为智障儿童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多用鼓励的方法,因人而异,使智障儿童表现得自信、主动、容易获得成功与自信。其次智障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智障儿童受认知水平影响,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故而老师要广泛收集智障儿童在智障儿童家庭中有关发展的信息,善于发现智障儿童的优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智障儿童,客观、具体、明确地评价智障儿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

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老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出发,了解和理解他们,并引导他们实现自我。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格。首先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老师应严于律己,善于自剖,深入反思。不嫌智障孩子笨、脏、丑,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子女、亲人一样对待。任何鄙视和嘲讽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孩子伤害他人和自残。其次,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在培智学校里,学生只有轻、中、重度和极重度之分,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参差不齐,行为和品德也存在很大差异。不管我们遇到哪种类型的智障学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老师要了解每名学生的智力水平、致残原因、个性特点、家庭背景、认识到每名学生的优点与不足,确定每名学生的发展目标,分类要求,使每名学生都学有所长、学有所得,对每名学生负责到底。

保尔曾说过:身体的残疾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心灵的残疾。苍天无情人有情,让我们携手用爱浇灌这些迟开的花朵,让这群拥有健康心灵的智障孩子,成为家庭的宝贝,社会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 心理状况 心理健康 听觉障碍 影响因素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康复,一方面是身体机能的康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理康复。学生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发育和思想的成熟,而且意味着心理的日益健全。在关注学生生理变化和思想动态的同时,不能对其心理状况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不能只有生理上的照顾和思想上的关心,还要加强心理辅导。《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章》第3章第29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提高学生保护和合理使用自身残存功能的能力;适时、适度地进行青春期教育。这里所说的“身心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身体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熟知和重视,但是,对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与学校德育有何不同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还有待进一步熟悉和加强。

何谓心理健康,英文表达为mental health,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心理健康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指维护心理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

一、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如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

1.社会条件的限制。由于缺乏语言沟通,听觉障碍儿童在学习或生活上常常受到挫折。一些健全人对他们有所偏见,持有异样的眼光,不愿和他们交流做朋友,甚至对他们讥讽和嘲笑。例如,称呼他们做哑巴、哑子、聋子……

残疾人教育落后于普通教育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上成年残疾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听觉障碍儿童有着一定的影响和诱惑作用。

2.不良信息的影响。当今知识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便利快捷,孩子们深受影响。在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面、娱乐生活的同时,一些言情戏说的影视作品、打打杀杀的动画是孩子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的节目。由于听力有障碍,听觉障碍儿童的眼睛就成为最主、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他们从外界获取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视觉,而且视觉记忆保持得比较好。内容低劣粗俗的图书、光盘充斥听觉障碍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对身心稚嫩、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很难忘掉内容不良的视觉信息,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1.家庭教育方式。部分家长出于失落感、低下感等心理,有意无意地限制儿童外出,力图使儿童处于自己的安全保护下不受外来“欺负”、“污染”,使听觉障碍儿童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阁楼儿童”,实际上是堵塞儿童认识自我,发展和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家长限制听觉障碍儿童的活动,使他们的生活范围狭窄,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和经验。又由于听觉障碍和语言发展迟缓的特殊性,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与健听儿童相处时说不清、听不懂,无法与人沟通,会出现经常无意识违反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现象。他们的交流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大多健听儿童不能理解和接纳的,所以听觉障碍儿童很快被孤立于伙伴范围之外。逐渐丧失对活动或事情的兴趣,没有自信,进而自我封闭。

2.家长的态度。家长对孩子听觉障碍的事实要么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听觉障碍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上,忽视听觉障碍儿童个性发展,要么不愿承认听觉缺陷的事实,希望他们像健听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较为突出的教养态度是:我的孩子和健听孩子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要好。在解读家长这种教育态度时不能一味赞同,需要从两个方面理解:首先,听觉障碍儿童与健听儿童一样具有心智发展的潜质;其次,由于听觉障碍儿童在感知和接受外部信息时受到一定限制,他们在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时需要更多努力和帮助。有的家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具有听力缺陷,在牺牲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帮助孩子康复的时候,同样抱着望子成龙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克服听力缺陷,像健听孩子一样完成各种生活和学习任务。他们急切想要看到每次语言训练之后的进步和变化,一旦短期内不能看到进展,就急着给孩子换另一个“更好”的教育机构。家长和孩子就在各种机构之间周转,孩子一边要完成语言训练,一边要适应新的环境,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3.自身生理缺陷带来的认知障碍、交往障碍。由于自身听觉缺陷和语言障碍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他人进行语言交往,他们不但无法与健听人建立适当的关系,而且容易对人产生误解。例如:有的听觉障碍儿童当自己的生活用品用完了,看到别人那里有,不征求他人同意就把别人的东西拿来用,认为:“我的没有了,他有,我拿了他的来用是应该的。这样才叫公平。”可见他们对“公平”的理解是多么肤浅。

听觉障碍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缺陷、语言障碍等生理缺陷会对其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水平造成消极的影响,他们很容易产生自我贬低、恐怖、焦虑、过敏、行为不当和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听觉障碍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听觉损害和语言缺陷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学习和认知活动及个性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在情绪、个性及行为等方面都会出现一系列障碍。

1.对自我的不良认识

自卑而孤僻,由于听觉能力一定程度上的丧失,影响听觉障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障碍重重,使他们觉得很难融入社会生活,进入同龄人圈子,导致他们喜欢独处,形成不合群的性格。

2.对外界事物的不适当反应

(1)敏感而多虑。他们对周围事物非常敏感,不管与自己有关无关,都会表现出猜疑和焦虑情绪。

(2)任性而依赖。这是大多数听觉障碍儿童共同存在的不良心理特征。由于听觉障碍儿童在家中作为弱者总是受到过多照顾,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听力的残缺有负罪感,认为孩子的耳聋是自己疏忽造成的,就千方百计地补偿孩子,对孩子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导致他们执拗任性,爱干啥就干啥。在生活上、心理上总是依赖父母,即使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不愿做。

3.不良的情绪体验。听觉障碍儿童如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或曲解其原意时,就过分激动,态度生硬,乱发脾气,不听劝告,甚至大打出手。

(二)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聋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唯有个性良好、心态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开展聋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加强聋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应该在聋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先行。

2.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目标就是培养听觉障碍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3.聋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由于听觉障碍儿童有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需要进行专门研究和开发。

4.聋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聋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可以借鉴普校现有的教育模式,根据听觉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内容、组织形式、方法上的探索。

三、维护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提高聋校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

要想让听觉障碍儿童身心得以健康和谐地发展,教师首先要保持心理健康。

(二)教给听觉障碍儿童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常用方法有:

1.积极参加学校集体活动,从中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集体认可;

2.珍视友谊有几个知心朋友,时常将自己的心事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看法;

3.学会利用保持心理平衡的宣泄方法,如可以写日记、写作文、给亲人或朋友写信;

4.开展适当的体育活动,发展特殊的兴趣爱好等;适当的时候接受心理咨询。

(三)营造促进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环境

1.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环境系统支持。

环境支持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的协作和支持。

2.加强学校教育环境建设。

(1)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例如,营造语言环境,设置音响环境,开设生理补偿的特殊课程,张贴激励听觉障碍儿童自强奋发的名言……

(2)重视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心理健康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活跃的教学环境,充分运用听觉障碍儿童心理补偿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

(3)努力营造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学校应该有计划地组织听觉障碍儿童走出孤独世界,参加社会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如去参观、访问、为社会服务,和健听儿童开展手拉手活动,参与书画、舞蹈、体育等各种竞赛。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

(1)建立心理档案,分类辅导。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区。

(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

(四)通过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咨询活动能有效提高聋生的社交能力和社交主动性,使聋生取得社交成功,增强社交自信,促进健康心理品质形成。

(五)满足青春听觉障碍学生同伴交往的需要

1.青春期听觉障碍学生同伴交往特点有:(1)选择同伴具有一定的盲目性;(2)有迫切与他人交往的需要;(3)在同伴交往中感情投入大。

2.创造能让听觉障碍学生与各种人交往的机会。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听觉障碍学生心理成长。这方面工作需要长期、细致、艰苦、富有创造性,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积极配合与协作,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特点,更需要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毛颖梅.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概论,2007:157-169.

第5篇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方法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农村学校教育人员,我们应深刻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进行分析和实践。

一、“留守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性格比较孤僻、胆怯

很多父母错误的认为,儿童的教育应该依托于学校,对于儿童的心理没有进行关注,缺乏与孩子沟通的时间,使得很多留守儿童都出现了孤僻、胆怯心理,不愿意面对陌生人,与周围人也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情感缺失

儿童从婴儿向成人进行过渡,需要家长与孩子之间形成一个依恋关系,才能够让孩子对社会、对世界保持信任态度,并且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为孩子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但是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和关爱,使得心理长期处于焦虑和紧张的状态,无法对其他人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阻碍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价值观不够完善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了能够补偿自己的孩子,往往采取给很多零用钱、买新衣服、买玩具等物质上的行为来进行弥补,而不对其进行感情上的沟通,尤其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使自己的孩子在无形中也受到“物质至上”观念的影响,价值观存在错位现象,比较重视享乐,安于现状,而没有认识到学习进取的重要性。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作为教育者,在“知”的基础上,应注重贯彻落实,将理论方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一)开展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缺少与儿童进行心里交流的时间,也没有认识到儿童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辅导。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应将心理辅导课程作为重要环节去落实,使留守儿童能够在学校中接受正确的心理辅导教育,对自己内心存在的问题进行抒发,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完善,从而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心理辅导课程可以通过集体辅导和个人辅导两种方式进行开展。集体辅导主要是通过班会、心理课程等方式进行,以班级为单位,向班级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正确树立整个班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集体辅导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地开展辅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找到学生心理方面的缺陷,帮助学生抒发自己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二)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应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阴霾。例如,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快乐的一天”为题,让学生写出自己生活中开心的事,有的留守儿童就在作文中写到,“我最快乐的一天是爸爸妈妈从城市中放假回来的那一天,爸爸给我买了好多玩具,妈妈给我买了好多衣服,但是到了下午他们就坐车回去了,我非常难过。”在阅读了学生的文章之后,教师联系了学生的父母,让父母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了解,并在作文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沟通感情,使学生的郁结得到疏解,使得家长更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

(三)在少先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校工作当中,少先队工作占据了重要位置,承担了大部分的德育工作。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所区别,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只不过德育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而心健康教育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培养,如果二者形成合力,效果更佳。因此,学校在组织进行少先队活动时,应时时处处考虑到留守儿童,特别是个别弱视儿童,想尽办法让孤僻的孩子们活泼开朗。教师要准确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家庭动向,根据他们的不同的心理需求给予不同的关怀。当他们没能过上生日的时候,及时地给予祝福,提出希望;当他们晚上在校思念父母蒙头哭泣的时候,及时地给予安慰,多关心多开导;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无私真诚的帮助;当他们因为父母的离开而黯然伤心的时候,及时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应该说,留守儿童是中国城乡长期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养家糊口或争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同时,他们在城市里,工作苦、环境差、待遇低,无法将他们的子女接进城里,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收教育。他们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造成留守儿童健康心里的缺失:

1、柔内的性格。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长期的父母分离,感觉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导致孩子自卑封闭心理。

2、自卑的心理。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许多希望和需求无处可求,更是实现不了,产生失落感,有的甚至自暴自弃。

3、寂寞的心理。父母的长期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寂寞,感到无助,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4、逆反的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

5、嫉妒的心理。留守儿童当看到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同学,他们的各方面的条件比自己好时,就感到心里不满,要么是埋怨自己,要么是嫉妒别人,甚至找茬发泄于他人。

二、留守儿童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不发达。另外父爱母爱的亲情缺失、家庭温暖和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与监管和家庭监管缺位是产生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社会和家庭的重视。

1、监护的缺位和“盲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进行有效有益的交流沟通。再加上还要或干农活维持生活,无暇照顾孩子,或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或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照顾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隔代教育显然力不从心。

2、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误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而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部分留守儿童厌学,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迷恋“网吧”等。

3、社会环境的“雷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为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以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管

1、实行留守学生的登记制度。在新学期招生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专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和家庭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2、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1)加强安全和法制教育。充分利用班队会、法制教育课、安全教育课等加强学生的安全和法制教育。(2)建设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加强班风、学风的培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班级文化。(3)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和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向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农村学校由于师资问题,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职责,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由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3、发挥班主任的横向和纵向沟通作用。(1)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聘请区域范围内有影响的心理咨询人士进行专题辅导班主任或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或者网上交流活动。(2)加强与家长或监护人的沟通。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家长或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座谈会;利用六一儿童节,开展忘年欢乐交流活动。(3)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困难。积极争取“春蕾女童”、“希望工程”等组织和有爱心的企业、个人对特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在生活方面给予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还给孩子一个健康幸福、平安欢乐的童年。

第8篇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们一样,享受父母的疼爱,家庭的温馨,但是由于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奔波,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少,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引导教育,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或是心理上的障碍。而现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正日趋严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2015年《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较不稳定,容易出现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并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在学业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有较多的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本人认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应对。

一、平等对待

根据调查结果,总的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的归于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那种人”。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不同,因而他们的思想状况、学习成绩及性格爱好等也不一样。对于留守儿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偏见而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只看得到他们的短处而见不到长处,这样就会挫伤了他们进取的积极性。对待这些学生要从“短处”中发现他们的“长处”,并给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不给学生贴否定性的“标签”,而是利用肯定性的“标签”做正向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家校互动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自小就会受到父母的人格魅力以及身体力行吃苦耐劳的影响。家长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家庭气氛的和谐与否都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要积极联合家长互动,不断提高家校互动水平,共同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很多家长对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毛病和缺点都感到头疼,但他们又缺少了了解孩子的耐心。比如学生在考试后,成绩好,便得到奖励,成绩差,便是训斥和打骂,长此以往学生便不愿意与家长交流,甚至对家长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导致家庭教育失败。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让家长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尽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农民工返流的机会,组织建立“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平台。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薄”,教师通过打电话或写信给外出父母反馈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学生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要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变化,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与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的计划方案,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科学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就都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加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授课时注意在课本内容以外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语文课本身就含有情感教育的内容、体育课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以及抗挫折能力等等。同时,教师的积极关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对学生多加鼓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在校内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并开展定期的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课程,这对学生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除了心理教师集中为学生讲授心理课程,也可以单独谈话、单独诊治,帮助心理情绪起伏不定的学生调整心态,形成健康心理。在农村小学,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做到大规模普及,但学校可以以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此外,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也是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多媒体,加强对学生科普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从中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开阔视野。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课余生活,引领“留守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和发掘他们的个人爱好和特长,使“留守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斌贤审校《.教育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毛蓓蕾《.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教材;激发兴趣

由于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心理健康程度也有所差别,儿童正处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的教育和引导至关重要,小学数学是小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老师应抓住这一优势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一、注意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学内容

数学教材不同于语文教材在心理教学内容上的直观,但是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心理教学内容,作为老师应该注意挖掘这些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渗透。数学课程主要培养的是学生认真、仔细和良好的耐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计算的方式,找出结果,发现结论,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情状态下快乐的学习,思维更加敏捷,思路更加开阔,对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使学生能够完全放松下自己紧张的心情,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自主学习,自由探索。使学生不在被动的去接受老师传输的知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主动寻找问题和解决答案,使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变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学习带来的无限乐趣,让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内,既学习了知识同样也掌握了技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体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既是教学对象更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只注重教学生学习的内容。所以,成功的教学模式首先应注意的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是否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积极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学以致用,将学习的内容运用到生活当中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体验到学习的目的和乐趣。小学时期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比较感兴趣,也更容易接受。但是小学的数学教材相对比较抽象,不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化抽象为具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的讲解出来,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自己动手寻求解题思路。在这样的互动环节中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自主思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习过的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有目的的指引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心理健康程度。

三、角色互换培养学生尊师重教

数学课程的解题思路比较复杂,老师可以在数学课上请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教授别人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对解题思路的印象。更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体验老师的艰辛付出,更加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多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自主奋发,努力向上的W习热情。对于学习情况不是很好的学生也应积极的鼓励和引导,相信学生,给予更多的信心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例如:当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时,老师应该对其进行鼓舞,并给予肯定。但是当学生没有解题思路,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应该多做鼓励,给予学生信心。

四、渗透人格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开阔自己的思维,将思维完全发散出去,所以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授学生数学数学课的时候可以将有成就的数学家的故事和和数学有关的史记讲给学生听。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热情。

例如:求桥拱半径时,可以讲关于赵州桥的故事,介绍一些日军侵华时的历史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教授学生无理数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下祖冲之的先进事迹,全面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将心理教育问题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灌输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为高学历、高素质、高智商、高情商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而不断的努力。

心理教育问题不是老师在课堂上简单讲解学生就能完全领悟的问题,是需要老师细致入微的不断渗透。也不是凭借一个老师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是需要每一老师都能以身作则,不断的努力奋斗的。课堂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做人、做事的大课堂。所以,儿童心理教育不仅在于数学课上,各科的教学内容都应该紧紧围绕以培养儿童健康心理为核心,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目标和重点任务。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促进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从调查研究中可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焦虑上。对此,笔者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从调查研究结果看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也存在新的突出问题。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做好新时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管理全天候。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组织领导。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建机构,调整并充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队伍,建立一支由校长总抓、专干分管、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和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筑阵地,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心灵驿站”和托管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四是定方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关爱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突出关爱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关爱活动,力求将留守儿童课内外的思品、学习、生活表现统筹兼顾好,实现管理全天候。

二、以家校互动为手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此外,笔者认为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平等对待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我们可以实行“阳光方案”,把阳光和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对待他们。在生活中,不能给予留守儿童太多的特殊照顾和关心,而是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公平、公正和平等,体会到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关爱和幸福。

【作者单位:灌云县小伊中心小学 江苏】

第11篇

根据我校留守儿童暑期活动中心实施方案安排切实了发挥学校、社会、团组织的实践育人功能,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暑期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教育现激发广大留守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广大留守儿童创造一个陶冶情操的阳光驿站、发展个性的丰厚沃土、快乐成长的温馨家园。现总结如下。

一、初步成效。

我校以帮助留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重点,以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失、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为内容,坚持“动真情、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原则,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取得了一定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提高了留守儿童心理素质。开发留守儿童心理潜能、培养健康心理品质、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增强了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适应、自我调节、适当求助、健康成长的能力,促进了留守儿童身心全面健康成长。

2、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政策、环境、师资等相关方面形成长期运作、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行动工作机制。

3、深入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在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把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初步建成了留守儿童幸福、温暖的大家庭。

4、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了团支部、教务处、少先队组织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工作力度,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了学校教育教学体制,纳入校本课程的开发。

5、通过对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形成一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现准备用一段时间,在全镇范围内、在全体学生中推广心理健康教育。

二.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指导,缺少专家引领。教育质量不高,效果不显著。

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尚未有效建立。班主任、德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第12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许多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他们的转移给农村留下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当前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约束,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出现缺失,并且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努力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发展。

一、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压力比较大

在农村,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要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还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弟弟妹妹,干农活等等。在学校中,教师和同学的压力比较大,要想有好的发展就要努力学习,考上高中、大学。而且许多初中留守儿童看到自己父母外出辛苦赚钱,也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巨大的压力,努力学习,想要改变生活的现状。除此之外,外出打工的父母为了避免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也会叮嘱、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并且要照顾好家里的老人和弟弟妹妹,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发展时期,这些沉重的压力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负担。[1]

2、心理发育不健全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温暖,会给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留守儿童造成心理和身体的缺陷。农村的留守儿童无法与父母沟通,而且祖父母的年纪比较大,彼此之间存在代沟,许多初中生不愿意与他们说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造成心理发展的不健全。

3、缺乏学习动机

留守的初中儿童在学习上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许多学生没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动机,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自己的学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出现不良行为

由于缺乏家庭的教育,许多初中的留守儿童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由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各方面发展不完善,对外界的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而且对诱惑的抵制能力也比较差,所以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人员的诱惑与利用,留守儿童是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的主要人员。

二、加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对策

1、家庭方面

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消除自己读书无用论的论调,要明确读书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要认识到家长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不仅要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也应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听听孩子的心事,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安慰和疏导。同时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过,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与教师商讨怎样有效的教育孩子,使留守儿童的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关爱和照顾。在节假日时,可以接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地,与父母团聚,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暖。

2、学校方面

学校肩负着教育留守儿童的重要任务,为了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就要不断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政策,实现良好的教育。首先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的资料档案,明确留守儿童家庭的地址、父母打工的地址、电话、家庭成员以及监护人的信息,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定期进行家访,明确家里的实际情况,对关心和爱护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发展。其次,学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机构,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向教师询问心理问题,实现自身的良好发展。最后,学校应与家长协商,定期给留守儿童写信、打电话、回家探望留守儿童,并且设置专门的电话、网络使留守儿童与家长保持联系。[2]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管离不开社会的帮助

和努力,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各界的教育管理力度,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切实提高教育的效果。广大社会各界人士应积极投身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来,深入到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建立帮扶小组,帮助留守儿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与他们多沟通、多交流,正确引导和教育留守儿童,多给予留守儿童情感上的关心与关爱,使他们逐渐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安置工作,农村村委会和村长要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关心,选派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或有知识文化的人,对孩子进行学业上的帮助与辅导,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断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3]

4、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为促进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开展,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管理力度,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留守儿童的各项利益,为他们的成长和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政府应号召有关部门对社会环境加强净化,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优秀的成长环境,在农村附近建立相关产业,发展乡镇特色的企业,吸引广大的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为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提供机会。[4]

结束语: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我国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青少年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应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

[2]王丽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索[j].老区建设,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