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9 09:23: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自我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5-0160-02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630万,比去年增加20万人。除此之外,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需急迫就业,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该如何正确面对,是否已经在心理、知识和能力方面准备充分,是否能平稳顺利地找到人生中第一份工作,是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社会、家庭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许多大学生缺乏自我提高的意识和积极性,沉迷于网络、游戏、恋爱,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意识,导致沟通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事能力不强。因此,如何使大学生明确自我管理的内涵,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在积极主动自我管理中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紧迫的就业形势,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1进行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的要点
对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增强自我管理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出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快、能快速融入社会新环境、懂得如何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优秀毕业生。需要从校园管理平台、学生组织自我管理、学生个人自我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进行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
1.1搭建校园管理平台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校园管理制度及文化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念和自我发展。创建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活和自我发展主动性的校园管理制度和文化环境,可以宏观影响学生的成长观念,增强责任意识,激励学生追求上进,自觉寻求自我提高的方法和途径,使自我管理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1.2发挥学生组织自我管理的作用
班委会、团支部、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的成员为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做好学生组织建设,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这些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干部为学生中的领头羊,兼具学生和老师的双重角色,与其他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说服力强,同时自身先进性强,能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1.3提高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
要想培养高素质大学生,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只有具备了自我管理意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把自我管理养成一种好习惯,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并取得成功。这就需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如何认识自我,明确自己需要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和生活规划,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知识素质、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高度的自觉性、强烈的事业心、紧迫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
2.1开展励志教育,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
每学期有计划地邀请成功人士做讲座,以鲜活的成功范例激发大学生奋进努力的热情。辅导员老师结合班会、年级会,通过表扬先进个人、优秀事迹的形式,培养学生追求上进的精神,并注意将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结合到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实际困难的同时,给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状态。
2.2完善学生组织制度建设,增强能力素质
严格学生干部选拔制度,摒弃不正之风,确保品学兼优、踏实肯干、具有无私奉献精神、乐于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当学生的领头人。加强学生干部教育与培训,开展党课、团课教育,以学期为单位,结合时事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培养学生干部的政治敏感性、工作灵活性和责任感。完善学生干部考核和任免制度,在学生刚任职时,明确提出对其职责要求,期末结合学业排名、工作实际、工作态度进行考核,据考核结果确定学生干部的任免。
2.3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高自我规划的能力和技巧
完善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每个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帮助学生理解职业规划、创业创新的内涵,树立自我规划、自我调控的意识,掌握相关技巧。对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提供进修机会,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激发教师的上课热情。辅导员老师以个别谈心、跟踪指导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个人特点的学业、职业规划。
2.4优化人文课程,加强大学生人格修养
从小学到高中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更加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却忽视人格和情操的培养,导致许多大学毕业生只死记硬背专业知识,却不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优化人文课程,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开设特色人文课程、举办大型竞赛、辩论赛等形式,将人文教育融入各类专业,培养学生气质、兴趣、修养和道德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全方面开发潜能。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教育,可以培养他们自我管理意识和技能,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增强心理素质、扎实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进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缩短适应期,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世佰.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模式探析[J].观察,2010,(3).
[2] 廖秀美.浅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0,(2).
[3] 陈星宇.提高学生接受能力,加强学生自我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4] 孙东,刘毅.在多元化信息获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探讨
自我管理,即自己对自己、同学之间在提高自我的思想觉悟和自制能力的前提下,让大学生进 行自我教育,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满足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日益发展的要求,因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利用及整合自身资源,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规划、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学习与自我开发等的活动。大学生在完成这些活动中,所运用的具体方法、方式以及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已经起到有明显的作用
(1)能够更好地锻炼大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而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 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大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他们主动参加管 理, 同时又要自己的管理,进一步强调主体是学生。
(2)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独立性品质。“自我管理”的实质是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在校纪校规的监督下,锻炼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及独立能力,加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对别人负责, 对自己负责, 对社会负责。
(3) 能够帮助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是软性管理的一种,大学生在校纪校规的约束下,能够明白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自我教育的同时,对自身的不足能有效进行弥补,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4)能够使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他们开展校园活的积极更强,提高大学生交际能力,提高大学生 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
二、怎样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呢
当前90后的大学生有较强的依赖性,不太成熟。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缺失有以下几个方面:对辅导员依赖性强;难以解决心理困惑;不能控制自己的经济;自制能力培养也缺位;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90后大学生的今后成长、发展有重要意义。他们会广泛进行学习,主动吸收自己有用的知识,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所以,高校应根据我国教育环境及学生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个性,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提高认识,完善自我,加强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大学生在独立意识、团队精神和大局观念确立后,就会积极主动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 才能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责任感;才能认真细致做事、有条不紊;才会 有自己对事物的主见、分析及判断,才能果断的作出判决; 增强的自我管理能力。90后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特点,才能主宰自己。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础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学习。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中的问题,正确把握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目标,找到适应自己发展道路。还应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大学生们在制定理财计划、规划作息时间时,还应自我对照,在学习、生活程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其次、要充分放权,让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实现学生自主管理。要改变以辅导员为主的“保姆式”管理,实行抓大放小,将管理重心下移,让学生干部主动、大胆去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的。大学的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重点抓好学生思想工作,引导他们学习,规划职业生涯。因此要解脱繁杂琐碎的日常事务,相信学生干部,最大限度的自给学生干部。
(1)改变“辅导员包揽”的做法,将管理重心下移给学生干部。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思想和行为不同,辅导员是无法一个人完全掌握的。需要对学生分层次、类别进行管理,自主管理的核心是班委会和团支部,做到统筹全局,掌控班级整体的动态。辅导员主要是指导,掌握主要方向。
(2)要培养大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能力。他们从学生到学生干部的转变,也是从被管理者向管理者转变的一个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意识提高的过程。学生干部跟班级学生整天呆在一起,他们清楚班上同学的实际情况,往往可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其他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是大学生管理者特别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3)要制订符合实际的学生干部选拔、组织、培训、激励及考核的制度。90后大学生的管理要控制和把握住学生的主要发展方向,健全学生干部的管理制度是给学生干部放权的先决条件,“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学生工作者对学生干部的管理的基本原则。
最后,转变观念,教育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理念。
(1)转变学生管理中观念,将“命令式服从”改变为“互动融合”,使学生能科学民主参与。高校应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鼓励学生发掘潜能,达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目的。不要将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和方式仅仅当作是管理者实现教育管理的一种手段。
(2)对学校来说管理的主体是90后的学生。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会限制。传统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不够重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90后大学生日常管理更不利于需要改革,理论够用就行,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发展意识得到满足。教育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的理念,利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力,发挥自我管理意识、潜能。
总之,要想充分地实施大学生自我管理, 需要搞高认识、充分放权及转变观变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及相关制度的约束下,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以人为本”、“以学治学”,提高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最终实现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的价值偏失、管理的形式主义、管理的封闭性等。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议题。大学生管理要以生为本,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引导并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1.问题的提出
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模式延伸到高校基层的大学生管理中,主要表现为注重高校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忽视大学生自身对管理的反作用;注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注重教育管理者的管理功能,忽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功能。尽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高校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学生在协助日常的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学风校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学生管理的权力更多的是在学工部、学生处、辅导员之间游离,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权力是极其有限的,并未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自身管理的功效。面临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征及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有必要对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考察与反思。
2.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中价值取向的偏失
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实践中,忽视大学生主体性、个性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官本位”思想严重,甚至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自己的“政绩”来抓,操作上往往不顾学生态度、情感上的接受程度,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也就会事倍功半。同时这样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功利化倾向,把评优、评奖、入党等作为自己的积累资本。
2.2管理中的形式主义
2.2.1大学生管理者工作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平时很少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交友等问题,遇到上级部门检查便临时部署学生工作,应急而设。
2.2.2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
在大学校园里,有许多学生社团缺乏严密的监管机制,而且由于当前社团经费基本靠成员集资,实行自负盈亏的方式,为了扩充经费,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以尽可能多地吸纳会员或社员和吸纳资金为目的,同时社团活动的开展并未做到有始有终。在社团活动中,有些学生社团并不能提供具有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活动。因此,活动的质量、活动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更达不到以此来发展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目的。
2.2.3管理方法上的形式主义。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管理中主要注重特定活动及比赛,而忽视对大学生日常状态下思想及行为的考察。管理育人是高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融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将教育、管理、服务融为一体,而不是仅凭几次活动、几场比赛来实现管理育人。
2.3管理的封闭性
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隔阂。高校领导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管理者与学生分开,形成学生管理者阵营和学生阵营。有些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的人员往往把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作为实现个人某种目的的手段,因此与上层领导接触多,而不重视与学生的交往与情感的交流,管理的目的意图、方式方法、途径等往往只在管理者中流通,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大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鸿沟,往往使管理者和学生缺乏沟通,并在大学生中形成消极影响,致使部分学生个人本位价值观念更加突出,道德行为认知存在偏差,有意犯规行为增多等。
3.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主要功能是正确引导学生,促进其成长、成才,并把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要以“为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为中心,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需要特别重视大学生自身的内化和体验,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大学生的思想还处于尚未完全成熟时期,一直以来接受的都是理论和经验教育,对社会的复杂性和是非性还没有体验或者较深的体验,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浮于表面,因此大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同时却显得辨别力不足,容易误入歧途。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对学生严而有格,取法乎上;尊重、理解而决不迁就,把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起来。
完善的大学生管理制度应该包括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毕业就业管理制度等。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必须科学、完善并可行,一方面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德、智、体培养的目标,并且管理制度要随时代形势及教育发展而不断完善,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了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还必须坚持不懈、狠抓落实,避免管理制度成一纸空文。
3.2建立健全大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3.2.1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学生骨干队伍是联系学校、教师、同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起着先锋模范作用,是完成学校各项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学生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要公开、公平、公正,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杜绝一些学生走后门等不良行为,克服学生的功利化思想,将那些有热情为广大同学服务且责任心强、思想品德好的优秀同学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
对于学生骨干人员,大学生管理者要尽力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践的磨练,增长其才干,培养其能力,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活动,使其尽快进入角色,端正动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技巧。建立公开公正、操作性强的学生骨干人员考核制度,采用教师、管理者、同学、自身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定期对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工作实绩、平时表现等进行多方面评议,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促进学生骨干努力学习、刻苦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成才,防止产生凌驾于其他同学之上的优越感,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3.2.2发挥班、团学生干部在日常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一项繁重琐碎且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如果大学生管理者事事亲历亲为,不仅易于陷入疲惫不堪的状态,产生职业倦怠感,而且没有时间对自身工作进行总结、反思与研究,不利于学生管理者能力的提高及长远发展。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团干部的职能,大胆放权让学生干部参与学生工作管理的全过程,如早操、寝室、晚自习、上课考勤、教室、班级等方面的管理,发挥他们在处理、解决问题中的主导作用。这样不仅减轻了广大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培养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主人翁精神。
3.2.3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主动参与,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而且是管理的主体之一。缺乏大学生自身这一主体的任何管理活动,其成效必然是微小的,难尽如人意的,甚至管理是混乱的。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学生服务的管理意识,做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引路人,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全员参与,做自身管理的主人。高校应创造良好的竞争与育人环境,实行班级干部轮换制度,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进取心,扩大学生干部群体,给全体大学生以充分展示自身才华能力的机会。高校应通过为同学服务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等,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与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加强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力争以心交心,以理服人。
管理活动首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如果在交流中忽视平等性与理解性,管理必然失灵。行政管理与大学生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管理者们应当考虑的首要关系,学生管理层要简政放权,在学生的宿舍、伙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在发挥学生自身作用的同时给予恰当的行政指导及引导,以平等对话代替行政命令。在大学生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能够积极进行对话的心理环境和氛围,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关注正在发展、成长的学生,既尊重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志趣,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在平等交流的对话中即管理实践中,体验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进而张扬自己的主体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总之,大学生的管理理论要与时俱进,管理实践要因时、因校、因人制宜。既要有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高校要结合本校发展现状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鞭辟入里,恰到好处。高校应以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主线,把加强管理与教育结合起来,以管理活动来教育学生,以育人来促进更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普洛瑟,基思·特里格维尔.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2]朱文.新世纪高校大学生管理初探[J].前沿,2003,(4).
[3]许明璋,彭卓,张毅博.加强自我管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5.
关键词: “80后”大学生 自我管理能力 培养
一、“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背景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大都是“80后”,他们在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具有许多新特征,带有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色彩。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外思想观念不断进入,“80后”大学生观念、意识受到极大冲击,思想活动及行为的以自我中心、多变等特性表现突出。做好“8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工作越来越成为当前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
二、加强“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意义
加强“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对“80后”大学生自身,对校园管理与建设,以至对整个社会都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高等人才是客观现实的需要。自我管理能力是每一个大学生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必需能力之一,它关系着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
(二)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提高“80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管理是指以自身素质、情感和意志等学识和心理品质为工具去管理自己,在自觉塑造自我的活动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情绪、行为和认知,从而达到一种“修身齐家安邦平天下”的目的。这里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修身,是“80后”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其它素质的实现都应建立在有效自我管理的基础上。
(三)加强“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是整个社会对高校提出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的爆炸、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使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将会越来越快,终身教育将成为人们必然的选择。大学教育应该为人们接受这种新的教育打好基础,不仅要打好智育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打好德育的基础,其中最核心的,是要打好自我管理的基础。从这点意义上说,重视“8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将关系到我国今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还是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我国各高校的教育与管理改革中,培养大学生的自主管理、积极创造等优良素质是倍受关注的焦点之一。社会上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模式,以及种种管理模式改革,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对“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方法途径的一种大胆尝试。加强“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现已成为高校教育与管理体制改革的考虑方面。
三、培养“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主要措施
培养“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是高校或大学生哪一方面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只有社会中的各种力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完成“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任务。
(一)“80后”大学生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事实证明,大学生服务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有利于磨炼他们的心理和意志,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社交范围,有利于解决他们的现实思想问题。由此,我们只有让“80后”大学生充分接受社会实践的考验,使之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同,才能更好地促使其成为能够真正管理自我的社会成员之一。
(二)高校要不断创新学生管理模式。高校要深入开展有利于培养“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四自工程”。具体做法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让“80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变昔日的“严防死守”,为今日的“自我管理”。在大学生中成立“自律中心”,让学生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宿舍、教室、图书馆、食堂、实验室等;建立大学生文明卫生监督岗,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班集体建设;鼓励学生成立社团,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投入并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这些为“80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及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使“80后”大学生充分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产生自身需要,才能使他们变外力为动力,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只有充分认清自我管理的意义,才能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以一个完整人格的人,独立地、创造性地改造世界,去挑战一切不合理的条条框框,进一步推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开展。
(三)社会舆论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面对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80后”大学生群体,应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等机构对“8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方面的引导作用。媒体工作者们,应当在充分认识和了解“80后”群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正确把握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取向等,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批评与鼓励相协调,促进权力部门及时根据实际变化了的情况调整各项方针政策,从而使社会其他的机构团体凝结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促进“80后”大学生较快培养起高水平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提高“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强调平等民主,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80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触及学生思想深层次的东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要体现平等民主的观念,师生不能因认识的偏差,而产生嘲笑、歧视;更不能因为自己是师长而指手划脚,要允许差异的存在。不同观点不同认识在没有达到统一之前,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去认识、理解,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80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确实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克服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认真倾听师长及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和建议,理性地进行判断和思考,建立和他人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要坚持循序渐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循序渐进的过程。“80后”大学生自身在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时,要认真区分培养层次。社会在对“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提出培养要求时,要做到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而对不同类型的“80后”大学生,还要真诚地帮助他们认清自我。通过不同的引导方法,趋利避害,使其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格。同时,加强校园文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这对“80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耳濡目染,使“80后”大学生不断改造自我,逐渐融入社会。
(三)认真处理好“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环境及方式等诸多问题。针对“80后”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在进行能力培养时,要更加积极地为他们创造能力培养的宽阔空间,努力营造适合“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同时,还有必要通过为“80后”大学生提供自我认识、体验、选择等平台,促进其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活动。也应充分发挥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会、校园社团等组织的优势,以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种方式加强“8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新瑾.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模式创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6).
[2]黎鸿雁,邵彩玲,安涛.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
[3]罗竞红.当代大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4).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性
地方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个性张扬、思想活跃、乐于表现、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难以管理。艺术类大学生生源一部分主要来自中学阶段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同学,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对文、理科高考无望而被迫加入艺术大军的同学。由于艺术类高考录取的文化成绩相对较低,加之每年扩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艺术类学生不仅在文化基础上相对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普遍较差,同时也造成部分艺术类学生“专业不专”“特长不长”的客观现实。
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提高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决定了大学期间主动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多少与掌握的专业技能的高低,并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大学期间,自我管理能力无疑是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之一,自我管理能力缺失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如大学四年应学的知识没有掌握,应具备的能力没有具备,较难适应大学生活,毕业后,难以就业,难以适应社会。只有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利用大学里充足的课余时间,广阔的发展平台,宽松的教育模式,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方法
围绕培养自我控制力、自我约束力、自我适应力,规划大学生涯,实现自我管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合理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探析。
(一)加强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控制力
1.规划目标、制定计划。
根据艺术类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就业方向、实际情况等科学合理地制定好学习目标。查士德斐尔爵士说:“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也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共同提升,因此,制定一个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性目标的计划,努力朝着既定目标前行,“远粗近细”地将长期性目标进行宏观化设定,阶段性目标进行微观化细致化制定。“两手抓”即将长期性与阶段性目标共同抓;在学生出现困难懈怠时,教育管理者适当引导,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坚持不懈,确保目标实现。
2.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艺术类大学生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学习,应引导学生以提高效率和提高自我控制力为出发点,通过合理规划,合理安排时间,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将文化知识与艺术专业实践活动的时间错开,采用搭框架、重内容的学习方法,保证文化基础知识与艺术专业实践知识学习互不耽误。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各种教育学习资源,主次分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弥补学习时间的不足。
3.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
为培养艺术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时要将专业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得到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约束力
自我约束力包括自控力、自制力和自律力。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许多同学无法正确地把握。在新环境变迁和角色转换中,必须尽快调整心态,提升自我约束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方面的自我管理包括金钱管理、健康管理、情感管理。
1.金钱管理。
金钱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控力紧密相连。艺术类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更要学会控制管理好金钱。可借用“账本法”,即确定每个月应该花多少钱,然后平均到每天,学会记账,学会理财,学会节俭,树立金钱管理意识,明确金钱的去向和投资方向,尽可能地把金钱用于知识的获取、技能的提高上。
2.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制力紧密相连。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处于平衡状态。身心健康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条件,也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和心态,更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有益于终身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学生不仅应学会保养身体,坚持锻炼,有强健的体魄,而且应学会心理调适。正确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和大学生成长辅导室,只有将健康的心理和强壮的体魄相结合,才能造就出一批批对社会有用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3.情感管理。
情感管理与自我约束力中的自律力紧密相连。人的智商和情商,与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对智商和情商的研究中,得到两个数字: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完美的人生必不可少三种“情”,即亲情、友情和爱情。管理好这三种“情”,就会把人生点缀得鲜花灿烂。亲情是互相的、立体的,“亲情”重在“情”字,所有的情升华后都会变为亲情,它是人间最美的一种情感。至于友情,大学是交往的最佳时机,要乐于与他人交往,处理好人际关系,遇事学会宽容,经常帮助别人,以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关于爱情,在大学里恋爱应该彼此鼓励、共同进步,为前途而奋斗,避免因恋爱而荒废学业。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懂得人间的种种感情,管理好感情非常重要。
(三)加强思想方面的自我管理,提高自我适应力
大学生思想日渐成熟,自我适应力应不断提高。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管理成为日常工作的重头戏。思想是指清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对学生的将来会产生重要影响。积极负责的工作作风、端正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具备吃苦耐劳、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助于学生在工作和事业中创造辉煌的成绩。学校开设思想政治培训课程,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主动加强思想管理,以自我适应、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为主体,采用“对镜自照”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四、结语
【关键词】管理专业;自我管理;能力;模型
一、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包括了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或学习进行规划,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身的资源而开展的自我认识、自我计划、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控制, 以促进自我发展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关系到大学生学习、工作效率高低乃至个人是否能够成才的一项重要的品质,对管理专业大学生而言,自我管理能力是将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一条良好途径,是将管理落实于生活化的重要渠道,是高效管理的重要前提,研究探讨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模型构建
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笔者提炼了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模型,该模型认为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由三个子系统,五大能力组成。三个子系统即计划系统、执行系统以及控制系统,计划系统包括目标确定能力、计划制定能力两个个部分,体现在通过心智分析与取舍明确行为方向,是执行系统的前提和基础;执行系统属于行为层面,是对计划的开展与落实,包括了时间管理能力和激励协调能力,前者侧重于对事的管理,后者侧重于对人的管理;反馈系统是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计划系统或行为系统的调节与改善。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反馈体系。
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模型如下:
三、管理专业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内容简介
1.目标确定能力
目标是未来一段时间要达成的结果,它是计划的前提,是个人一切活动的指南。管理学家德鲁克曾说:“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规定了一个人特定时期内要完成的任务。
对大学生而言,目标的确定为大学生明确了奋斗的方向,然而,根据笔者对某地方院校的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制定发展目标方面存在一些误区,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为自己的发展提出明确的目标,这样在这些大学生发展过程中就容易表现出缺乏奋进的动力、随波逐流、被动应付的现象。还有同学虽然有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但目标确定得不合理,最后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制定自己明确而合理的发展目标的能力,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环,应当学会根据自身条件、专业要求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大学期间总的发展目标,还要善于将总目标进行分解,细分为每年、每学期、每月乃至每天的具体目标,这样以明确的目标来规划、指导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每天以及阶段性目标的落实而保证总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2.计划制定能力
计划是对未来活动的事先预测、安排和应变处理。计划制订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路线图或行动图,没有计划的目标形同虚设。
对于管理专业大学生而言,每天应坚持制定计划而且最好制定书面计划,这既是自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专业基本功训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有不到10%的管理专业同学有每天坚持作书面计划的习惯,其余同学或者心中有计划但未书面写出,或者根本没有明确的计划。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要求我院管理专业的同学每天坚持作书面计划,经过一段时间训练的以后,不少同学反映在训练前由于没有计划,每天生活随心所欲、虚度了很多光阴,内心感到很空虚,通过每天坚持作书面计划,每天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成就感。
3.时间管理能力
时间管理能力属于本模型中的执行系统,是个人在进行自我管理过程中,在时间利用方面的规划、掌控能力,以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既定的任务。时间管理的目的是确保自己把时间投入到每天计划所确定的任务上,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避免与目标、计划无关的各种活动的诱惑与干扰。
在大学生时间管理方面,不仅要懂得珍惜时光,不虚度光阴,更要懂得善于利用时间,根据个人所确立的目标来区分事件的重要性程度,根据事件的重要性程度来管理时间。德鲁克曾说:有效的管理者第一重要的是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做第二重要的事情。史蒂芬·柯维也主张:在时间管理中要区分事情的重要性与紧急性向度,先做重要而紧急的事件或者重要而不紧急的事件,然后再考虑是否有必要做不重要的事件。因此,大学生应当紧密围绕自身目标,时刻提醒自己把时间分配在那些有助于目标实现的活动方面。
在大学生时间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欠缺时间管理的意识、知识和行为习惯;二是意志力与行动力薄弱,无法落实时间管理计划。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时间管理的学习和练习来逐步加以改善和提高。
4.激励协调能力
大学生自我管理既表现在对事的管理也表现对人的管理。对事的管理追求的是高效,对人的管理注重的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激励协调能力是一种对自我与他人的管理能力。
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是快节奏、竞争剧烈、高度专业化与高度社会化,快速的生活、工作节奏、剧烈的社会竞争使管理专业学生内心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他们要具备较好地自我激励与团队激励能力,尤其是在在遇到困难、身处逆境的时候,通过自我激励使自己在困境中能够肯定自身价值,看到未来的希望,使自己有信心、有勇气面对现实,积极寻找克服困难对策,使自己能以饱满的热情实现心中的梦想。通过团队激励,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去感染团队,充分的信任来凝聚团队,真诚的欣赏来激发团队,从而使团队成员能够齐心合力、步调一致围绕既定的目标而奋斗。
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与高度社会化还要求管理专业学生具备良好人际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管理专业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人际摩擦与冲突在所难免,关键是应该学会通过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坦诚地沟通、真诚地付出来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实现彼此双赢的结局。
5.反省控制能力
关键词: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51-01
引言:在二十世纪末,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改革,民族地区一批高等专科院校陆续升格为本科院校。这类高等院校为国家改善高等教育资源现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类高校也面临着巨大变革,如何快速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这类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体现大学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民族地区新生本院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一、问卷调查实施的情况
(一)方法
1、被试
笔者选取具有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共性的广西某大学中部分在校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按照不同性别、不同学科来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308份,问卷回收率为93.33%,有效问卷295份,问卷有效率为95.78%。
2、材料
该问卷是在贺小格等人编制的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基础上经过部分调整而编制而成,共66道题。
3、数据处理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
1、民族地区大学自我管理的基本情况(见表一)
表一显示,从整体来看,295名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的大学生中有50.88%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平均水平;从对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进行测量的各个维度来看,295名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在组织计划、研究思考、交流能力、观念意识、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六个方面高于平均水平,而在学习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工作态度、趋势需要动力四方面则低于平均水平。
表一:民族地区大学自我管理的基本情况
二、问题分析
(一)社会环境
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负面因素普遍存在,而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学生由于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他们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成熟的时期,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了部分学生易于盲从,急功近利,从而不能静心修身,做好规划,做好自我管理。
(二)家庭环境
很多民族地区农村的学生习惯于被父母安排,父母往往也忽略了如何培养子女学会独立和自我管理。这使得子女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协作精神,软弱心态明显,缺乏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个性缺陷较突出。
(三)学校环境
民族地区新升本院校大多秉承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以说服、灌输教育为主,对学生采取的是统一的说教方式,较少考虑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培养他们人格的独立性,缺乏这种独立人格教育,学生自然就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与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民族地区新生本院校的学生们在中学时代,也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接受家长的安排,过多地依赖老师和家长,缺乏自我管理理念。
总之,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能力要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效果及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了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现状,为制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提供一定的依据,学校应充分整合家长、学校、学生自身资源,培养出能够自我科学管理、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单位:河池学院
作者简介:李晓东(1982― ),男,汉族,陕西蒲城人,河池学院政治与法律系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吴迪,谢志远,王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3).
[2]宋传颖.大学生自我管理状况调查研究――以重庆某大学为例[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Z2(16).
(一)关于自我管理概念与测量自我管理的研究始发于临床医学,然后在组织行为和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在教育领域,齐默尔曼(Zimmerman)认为学习者的自我管理就是个体主动对自身状况、学习行为和环境的调节以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民对自我管理的定义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控制不当冲动,克服不利情景,积极需求发展,取得良好适应的心理品质。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有布兰登(Brandon)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Q),坦尼(Tangney)等的自我控制量表(SCS);国内学者编制的量表有贺小格的13个维度量表,张国礼等编制的8个维度量表。综上所述,目前仍然缺少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大学生自我管理概念,自我管理的测量维度也有较大差异。因此,结合实证检验,继续探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建构模型十分必要。
(二)关于自我管理的影响因素关于个体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个体因素与环境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的研究与组织行为领域密切相关,对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有启发的观点包括:内控型人格特质的个体更适合在模糊的工作环境中扮演自我管理的角色,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个体自我管理水平;成就动机高低也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群体内人际信任将有助于改进组员的绩效。国内学者针对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的调查发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来自农村以及性别差异不能明显影响自我管理水平;不同本科层次、父母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水平对自我管理水平有显著影响。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于自我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比较少,对影响因素的探讨也不够广泛。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大学生。研究团队采取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法,剔除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840份。
(二)问卷质量分析借鉴已有的调查问卷,从心理学角度自我管理结构应该包括认知管理、情绪管理和行为管理。设定大学生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绪管理、自我计划管理、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五个方面。自我认知包括对自己优势和劣势、形象风度、知识才干的了解;自我情绪管理指个体对自己日常情绪的了解与控制;自我计划管理包括大学四年的个体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学校活动管理包括班级社团活动和学习活动管理情况;日常生活管理指个体对于饮食、消费活动的控制。自我管理水平量表的尺度选择6点等距法尺度。将问卷自我管理水平量表部分进行因子分析,KMO=0.892,P值为0.000,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有共同因素存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选择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共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5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54%。根据每个因子特征值大小顺序排列,将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因子1“学校活动管理”,因子2“自我认知”,因子3“自我计划管理”,因子4“自我情绪管理”,因子5“日常生活管理”。考察因子内部一致性:总问卷的α值为0.886,各因子的α值在0.636至0.832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系数值。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差异分析,本研究把差异源讨论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个体因素(性别、本科层次、是否干部、是否独生子女);班级因素(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家庭因素(家庭收入、父母学历);个性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内外控个性倾向)。
(一)个体因素差异分析关于个体因素差异源调查结果显示,女生在学校活动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方面平均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在大学阶段,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担任过班级或社团干部的大学生在5个因子的自我管理水平都显著高于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学生。这方面的差异一方面说明高校中学生干部选择机制比较有效,自我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更可能成为干部;另一方面由于干部角色需要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学生自尊感和责任感会提升,有助于提高个体自我认知水平和加强自身行为的约束。尽管在4个维度上非独大学生的平均得分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但统计结果并不显著。根据社会流行的观点,独生子女容易被过度宠爱,导致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然而调查结果说明独生子女身份并不会显著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行为。本科层次因素也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表明高考分数的差异更多体现学生入学时学业成绩的差异,并不能体现出个体对自身行为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差异。
(二)班级氛围差异分析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的组织环境,那么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是否会影响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水平呢?本研究设计了班级是否获得荣誉称号选项来考察,获得过荣誉称号的班级往往群体凝聚力比较强,表现出更加积极进取和团结的氛围。调查结果显示,除了自我情绪管理因子之外,所在班级获得过荣誉称号的大学生在其他4个维度平均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获得荣誉称号班级的学生。这说明在一个凝聚力比较强和群体绩效比较好的集体中生活,个体会更多体验到受欢迎,在活动中对自己的优劣势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自我认知水平会更高。同时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群体规范的作用会促使个体表现出对学习活动、自我规划和日常生活方面更好的管理水平。
(三)家庭因素相关性分析关于家庭因素差异源包括了家庭收入和父母学历。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收入在自我认知、自我计划管理方面显示了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了弱的负相关关系。虽然相关数字比较小,也说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更高一些;对消费的控制弱一些,可能是经济比较有保障,因此对消费行为控制力差一些。父亲的学历对大学生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而日常生活管理显示出弱的负相关关系。母亲的学历相关性更明显,对学校活动管理和自我认知有弱的正相关关系。以上调查表明,父母素质更高的家庭环境可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然而对于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对饮食和消费的控制)并没有正面效应。
(四)个性因素相关性分析本研究尝试研究两个个性差异因素:成就动机高低和内外控个性倾向。研究以上因素使用更合适定序型数据的Spearman相关系数。调查结果印证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即个性差异会影响自我管理水平。本次调查表明成就动机高低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成就动机越高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越高。这说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更看重目标制定、能力提升、监控和调整活动以及约束和控制自己,更善于进行自我管理。内外控人格特质在心理学文献中也称为心理控制源。如果一个人认为事件的发生是个人的能力和属性所造成的,可以由自己加以控制或预测,则被称为内控者。本调查显示内外控个性也与大学生自我管理5个因子都呈现出显著地正相关关系,越倾向内控型个性的学生自我管理水平也越高。这是因为越具有内控倾向的个体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愿望也越强烈,导致行为控制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本研究在840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差异。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可以把有显著差异的差异源分为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和无法调节的变量两大类。学校教育管理可以调节的变量为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这方面的变量包括:是否担任干部、班级氛围、个性差异。学校教育管理无法调节的变量包括:性别差异和家庭环境,虽然性别和家庭环境是无法更改的变量,但提示我们在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对学生实施差别化指导。
(二)对策建议
1.重视自我管理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机制。大学生已经成年,具有一定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教育法,对自己进行自尊、自信、积极进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从计划、学习、社会实践、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自我解剖、自我评价,从而进行自我控制,全面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
2.为学生担任管理岗位创造更多机会。当学生担任某个干部角色时,会产生角色认知,这种角色认知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自尊与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会约束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自觉控制行为。建议学校在班级、学生会等日常管理中,建立干部一学年一轮换制度,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为班级服务。另外要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建立社团组织,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从事组织领导工作。
3.多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班级是大学生四年生活学习的重要正式群体,如果班级很多同学对学习、社会活动、日常生活都比较有计划,有自控能力,那么个体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自我管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各种以班级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对于班级群体的认同感,在获得荣誉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关键词】 情绪障碍;自我护理;团体处理;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286-02
Impact Evaluation of Group Counseling on General Self-efficacy Among College Students/MAO Hong-jing*, LI Su-mei. *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2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standardized adverse emotion self-management group training tha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elf-efficacy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Sele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ofessional sophomore 200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gzhou,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of 100 persons,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dverse emotion self-management group training, two groups of students into the group and at 6 months were evaluate by GSES(2=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and a questionnaire of coping style and PSSS(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Results Six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intervention group mature coping, outside the home support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were higher. Immature-type coping intervention group scored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Mood disorders;Self care;Group processes;Students
自我效能对大学生决策能力和学习成绩有非常大的影响。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会付出更多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而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和无助等不良情绪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标准化的不良情绪自我管理团体训练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通过不良情绪自我管理训练,使大学生获得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增强自信,提高自我效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大二学生20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人,干预组男生57人,女生43人,平均年龄(20.12±1.27)岁;对照组男生59人,女生41人,平均年龄(20.33±1.32)岁。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不良情绪自我管理训练方案 共进行5次团体训练,每周1次,持续5周,以10人为1组,分为10组,每次团体活动时间为2 h;5次活动的名称分别为“理解自我管理”、“有效解决问题策略”、“放松练习”、“思维陷阱”、“培养自信”。每一项活动与团体活动的目标均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见表1。
1.2.2 评估时点 在训练前做基线评估,以及训练6个月后再次评估,因为自我效能是相对稳定的因素,短期内一般不会发生变化,所以选择在训练6个月后为再次评估时点。
1.2.3 测试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修订而成,用于测量总体性的自我效能感,共有10道题目,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2]。采用等级评分,1=“很不符合”,2=“较不符合”,3=“比较符合”,4=“很符合”,高分表示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积极的预期。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一致性系数α值达到0.82,具有良好的测量信度。(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采用Zimet等编制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3],共12个项目, 每个项目采用1~7计分,1 =“极不同意”,2=“很不同意”,3=“稍不同意”,4 =“中立”,5=“稍同意”,6=“很同意”,7=“极同意”,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教师、亲戚、同学),即家庭内支持和家庭外支持2类,这和国内研究[4]较为一致,总分及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的一致性系数α值为0.88,0.76和0.87。 (3)应付方式问卷本问卷根据肖计划等(1995)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修订而成,该问卷的信效度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4-5]。按5级计分,1=“从不如此”,2=“偶尔如此”,3=“经常如此”,4=“通常如此”,5=“总是如此”。根据分量表因子分为成熟型(解决问题――求助)、不成熟型(退避――自责)、混合型(合理化)应付方式。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训练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应付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表2显示,训练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应对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2 训练后6个月干预组和对照组应付方式、领悟社会支持、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 干预组成熟型应付方式评分、家庭外支持评分、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不成熟型应付方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不良情绪自我管理团体训练是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对训练内容标准化操作,采用团体形式,来训练学生克服不良情绪的基本知识、克服不良情绪的认知行为技能和克服不良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本研究以社会学习理论为依据,指导大学生学习自我管理方法和技能来监控和管理自身的情绪,学习有效解决问题策略、人际交往技巧、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培养自信心等技能,以制定周行动计划和反馈计划的形式对每次训练内容进行反复强化,要求参与训练的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反复应用不良情绪自我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减少因不良情绪对自身学习、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训练6个月后干预组“解决问题――求助”成熟型应付方式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退避――自责”不成熟型应付方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干预组家庭外支持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度越高,自我效能感就越高[6]。正性情绪也能增强自我效能,而情绪和应对方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地应对方式会缓解应激事件带来的冲击,避免出现过度的负面情绪。笔者认为,通过标准化不良情绪自我管理团体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以及有效的应付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 参考文献
[1] SCHWARZER R,ARISTI B. 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l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2]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3] BLUMENTHAL JA,BURG MM,BAREFOOT J,et al.Social support,type A behavior andcoronaryartery disease.Psychosom Med,1987,49:331-340.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113-115,131-133.
[5] 肖计划,徐秀峰.“应付方式问卷”效度与信度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64-168.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以及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职业生涯管理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建议.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显得相当严竣,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我国逐步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机制,教育部门和教学机构为此也己经进行了不断地实践和改革,积极引导广大毕业生通过各类就业市场实现就业.但是目前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管理,所做的调查研究还较少。因此,本项目以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了关于大学生就业及其职业生涯管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以及职业生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如何结合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促进大学生就业提供建议.
一、调研结果
我们以武汉大学四个年级近400名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收集了关于大学生就业情况、职业生涯管理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分析如下: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
1.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问题,选择“了解很少”这一选项的三个年级学生比例分别为61%, 64%. 69%.可见,大一至大三各年级的同学对这一概念都缺乏了解。
2.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的重要性的认识,各个年级都感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认为职业规划“很重要”的比例分别为79%,59%,77%。
3.面对就业准备的问题,各年级的意见比较统一,选择大三的比例依次为28},55},39}。而大一学生中,有35%的同学选择了在大一时就着手准备就业,而大二学生选择同一选项的更是低至6%。
(二)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1.面对职业目标的问题,参与调查的各年级都有相当多的同学没有仔细考虑过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大一到大四选择此项的比例各占47%,45%,46%和32 %;而相比之下,有着长远又清晰目标的人数则非常少。
2.在“参加职业指导课程或活动”这项调查中,80%以上的同学较少参加或者根本没有参加过职业指导,三个年级的比例分别为90%,82%,94%;而经常参加职业指导的同学少之又少,分别占了各年级调查人数的3%,8%和6%。
3.通过对职业指导知识来源的调查,我们发现,90%以上的同学选择父母或报刊书籍等作为获取职业指导知识来源,相较之下,学校职业指导中心的来源不足10%。
(三)时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
1.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程度。大部分同学都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因此选择“非常需要”或“需要”职业规划指导的同学占多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仍有相当比例的同学没有意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而选择了“需要一般”。
2.对职业指导需求的内容方面,同学们对职业礼仪、求职技巧、职场处世和专业择业等各方面都有需求,但对求职面试技巧的需求比较集中而普遍,三个年级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2%. 44%和51%。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虽然相当一部分同学感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绝大部分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了解甚少,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多数低年级同学都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四学生确定目标的比例相对较高,但这部分同学的目标也大都是在大四之后才逐渐确定下来的。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来源方面,对于身边已有的资源,比如学校的选修课程和讲座等,同学们的热情和参与率都不高,系统的完整的职业规划培训就更谈不上了。而且同学们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通过系统的学习而大多通过浏览报纸书籍或者与父母交流得来。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缺乏规划,综合素质未得到提高导致就业能力不高
首先,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缺乏规划。“很多同学没有进行规划,一方面是没有规划的意识,跟着感觉走;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往哪儿走。考上大学之后怎么读,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目标在哪里,对这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清楚,由此导致定位不准确。”这方面的缺失使许多大学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部分同学把它归因于社会变化太快以致适应能力跟不上,或者学校的管理和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而实际上学生自身才是根本原因。
其次,大学生毕业时没有个人的职业生涯管理。他们对自身的才能、特长、爱好没有充分的估计和定位,同时也不清楚自己所选的行业是否适合自己滞着这种盲目性求职的他们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只是纯粹的想找一份工作,而又好高鹜远、就业期望值偏高,最终导致大学生出现了“有业不就、无业可就”的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影响了自我就业
一是“盲目攀比”的误区。有的毕业生择业时不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学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等实际情况,而是观看和打听别的同学往那里签或到那里去。二是“一切向钱看”的误区。有的学生找工作,首先关注的是报酬多少,工资待遇如何。三是“个人理想主义”的误区。有的总想环境好一点,工资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把方方面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四是“走向极端”的误区。有的学生对当前就业工作的形势了解不够,对有关政策规定认识不清,在找工作时,缺乏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五是“侥幸心理”的误区。有的学生在校其间不认真学习,没学到真本事,毕业时把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朋好友身上。六是“创业追求体面”的误区。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必须”做大事、创大业”的观念障碍,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三、政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引导就业:首先,政府应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缩小城乡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别。坚持政府为主导,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同时,在大学生毕业后,政府还应提供财政补贴,帮助大学生获取继续教育机会和企业实习机会,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次,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是典型的二元结构市场,大城市以其相对完备的资源配置、较高的工资水平、优质的各种生活设施等对大学生有着绝对的吸引力,而小城市,或者乡镇、农村等虽然高等人才紧缺,却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而政府就需要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引导政策,如:提高大学生到中小城市和乡镇就业的待遇;实现大城市与小城市、乡镇之间人才流动的良好对接等。另外,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出台以来,作为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就业质量,对于大学生和企业乃至社会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个环节中,政府要做的就是将这部法律落实,真正实现劳动力市场的良好、规范运转。
2.积极探索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建设,积极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作用。由于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较晚,而且劳动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状况长期存在,因此劳动用工还极不规范。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健全,积极发展失业保险制度,对于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有重大意义。我们认为政府在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初期,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补贴、学生缴纳部分失业保险费等方式将所有学生纳入失业保障的范围,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扩大失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二)教育机构层面
1.横向:一是注重专业设置,使其更符合社会需求。大学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往往造成劳动力市场结构性过剩。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所找的工作有七成以上与本专业不匹配。高校要建立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转换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结构的动态调整机制,主要在专业设置上增加弹性,调整专业设置,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循环.二是学习之外,加强实践学习,把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不再让课本成为学生学习的所有内容,而是结合时事或者具体可见的项目对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三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辅导,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生涯管理的合理预期,并指导他们做好相关准备,一般来讲,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就意味着身份和地位的大变革.因此大学生常常对接受高等教育有着较高的预期,希望毕业后短期内能收益,这样就容易产生不合理的职业预期.
2.纵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速度和规模问题.现状表明,在短期内大幅度扩展高等教育规模导致的大学毕业生供给的增加,而其所学与市场需求并不完全对口,便出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不平衡。一方面,二元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现状的存在要求高校要从为服务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就业供给机制,实施创新性人才培养战略。高校和社会形成良好互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平台,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提供不同人才,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除了一般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外,一些符合规定的公办或者民办机构可以在政府支持下,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技能培训,使其更快更专业地进入社会,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三)学生层面
1.转变观念。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形成自身职业期望时可能过于关注职业地位、职业收入、职业发展等因素,而忽视了自身的性格和素质与这些职业的相互匹配性,导致了职业期望和实际就业现状的巨大偏差。这就需要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预期,积极进入社会。
2.根据自身情况,客观选择未来发展方向。一般来讲,在入校之前,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状况、发展前景,让自己对所学专业有明确认识。另一方面,对于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专长喜好,学生也可以通过各种较权威的测试以及同学、家长的评价,进行综合,然后客观对自己进行一个评价。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管理 自律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42-02
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市场经济环境复杂。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只有能独立自主地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与合作,顺利融入到集体和社会之中,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完善自我。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一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大学生自我管理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有效整合自身资源,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教育活动。自我管理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强,具有鲜明个性化,但独立意识欠缺,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学习动力不强,不善于调控情绪,自律观念薄弱。自我管理是大学生约束、调控自己的行为,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自省自励,提高自我,规划人生,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盘,为步入社会和适应社会做准备,让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健康成长。
二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内涵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自我管理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的生活管理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他们处于家庭的中心,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生活上依赖父母,缺少生活经验,缺乏独立性,自理能力差,一旦远离家人,失去照顾,就变得手足无措,生活混乱无序。因此,大学生要树立独立生活的意识,摆脱依赖心理,加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以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顺利走向社会。
2.大学生的学习管理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急速发展,要求每个人善于不断获得知识。大学给予了学生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自,大学生需要学习管理,能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排除各种干扰,进行自主学习。要善于选择学习内容,构建清晰的学习目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积极开展学习活动。大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宰学习生活,主动探求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具备学习管理能力,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丰富知识技能,让自己将来处于人才竞争的不败之地。
3.大学生的情绪管理
大学生的情绪易兴奋,易冲动、易波动起伏,经常因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消极的情绪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情绪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未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心理素质。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那么将来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或各种挫折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冲突,导致心理疾病。
三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大学生拥有广阔的自主空间,拥有更多独立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一个关键的课题。
1.形成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
自我管理意识是实行自我管理的基础,积极的自我管理意识使自我管理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正确地对自己进行定位,确立自我管理意识,才能有效地开展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在动力,因此,大学生树立自我管理理念,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管理意识的自觉性,树立自主感和责任感,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重要途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的地方,大学生应在学习专业知识时,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使自我管理意识走向理性,把握好自我,积极进取,努力成为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2.学会自理
作为一个大学生,只会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会独立面对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掌握独立的生活能力是现代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自理就是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日常起居、个人卫生、饮食条理有序。制定一日生活制度是促进自己生活条理化的有效办法。自己给自己制定作息制度,对自己的时间有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规划来完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每日生活有一定的规律,这既有利于完成自己的计划,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大学生在时间规划、生活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不断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成为生活的强者。
3.学会管理学习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非常充裕,更多的是需要自学,这就需要大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性,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要学会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总结适合本专业的学习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广泛学习,吸收各方面的知识,接受各方面的锻炼,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根据所学专业特点及自身特长,有选择地参与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专业理论与实际结合,巩固和拓宽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学会调控情绪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容易失控、极端化,呈现不稳定状态。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应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情绪沟通、情绪控制、改变认知、合理宣泄等方法,将冲动、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遗忘或转移。要学会寻找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在痛苦、打击和逆境面前,有效进行自我鼓励,获得力量,在挫折中振作起来。只有通过情绪的自我管理,大学生才能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情感的主人。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的人才。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生活适应、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交友恋爱、择业求职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对于大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发挥主观能动性、完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学生的成才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的高低。然而, 高校学生的管理也渐渐成为社会上炙手可热的话题。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 应该坚持学生自我管理为主, 高校的监督为辅。这不仅是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总体目标的外在需要。本文着重介绍了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及如何实现自 我管理, 提出了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新理念。
当前,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发展, 高校学生的管 理也面临重大变革, 以往的“鞭策式” 的管理模式已经不 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 也不适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 要。在此, 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应对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加强高校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这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 的客观要求, 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什么是“自我管理”
所谓自我管理, 就是在高校学生接受教育阶段, 在提 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前提下, 让学生进 行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自我教育包含三个方 面: 一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二是学生有教育自主权, 对自己实行必要的教育手段; 三 是自我教育与他教不同, 自我教育显得更实在, 更符合学 生的实际需要。 现代高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不实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 而是将管理这把抓手放在隐形 地方, 强调学生自治, 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起到一定的监 督作用。
二、学生自我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我管理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重要的一面, 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 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 增强解决实 际困难的能力。“自我管理” 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扮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重身份, 学生主动参与管 理, 又接受来自自己的管理,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 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独立性品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 实质上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在高校规章制度的监督下,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感, 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 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社会负责。
再次, 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发展自我。“自我管理” 是一种软性的管理, 学生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 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 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 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 实现自我发展。
最后,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 力。学生如果自我管理, 更能积极地去开展校园活动, 丰富 文化生活, 增强交际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三、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的实践途径
(1) 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 加强对“自我管理” 的认识
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同时, 高校学生管理正凸显一些 问题。比如说, 学生管理仍实行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 学生只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 我发展;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 整天都在忙于日常事务, 或从事自己的工作, 没有时间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要, 把握不了 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对学生工作不够重视, 整天忙于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务中, 把学生管理置之度外; 有的高校不断修建新的校区, 后续的工作没有跟上, 对新 校区的学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不闻不问。
以上的这些情况, 在很多高校都很常见。然而, 这种 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 因此学校 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这种观念, 接受新思想, 树立以学生 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2) 创造大学生自我管理环境, 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环境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环境包 括人和物两方面。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是建设文明校园 的主力军。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才能 建设文明校园,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宿舍是学生主 要的生活场所, 因此, 宿舍氛围的营造是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良好的宿舍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发 挥巨大作用; 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保持教室的安静是每 个学生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3) 制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些制度,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要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就必须有相应的制 度来约束。实行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 而必须 有一些制度作为底线, 否则, 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违背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 相关制度的建立, 对于 大学生的自我管理, 起着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总之, 要想有效地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全体师生必须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班主任、辅导员或学 生管理工作者的指导下和一些相关制度的约束下, 充分挖 掘学生的潜力, 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在自我管理中全 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纬明, 余达淮, 曹菱红, 姜晓平.高等教育管理. 南京: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2] 王威.浅析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辽宁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