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时间:2022-03-10 16:49: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第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论阐释

事业单位是指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其最大特征是不以营利为目标。深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有助于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助于促进事业单位健康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涵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遵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合理地筹集、分配资金,核算、监管和控制单位经济活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单位预算、收支管理、专用基金、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资产和负债管理等。

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促进事业单位的生存和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任务是:准确编制单位预算,合理编制单位决算;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实施绩效评价,努力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加强财务控制和监督,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和原则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征主要有: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其他捐赠者;没有出售、转让、赎买等问题;不以营利为目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原则有:严格执行相关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妥善处理好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建设科学财务管理理论体系,有助于建设现代公共财政体系,有助于运用国际先进财务管理理念,有助于深化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

二、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的现状分析

1.预算管理层面

目前,我国不少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观念落后,仍然采用基数递增的方法,并不认真执行零基预算,使得预算编制结果不准确,从而不能反映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真实情况。集中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存在滞后性和盲目性。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年度的4月份才编制预算且实施,削弱了预算执行力。缺乏对上年度支出结构的分析,在编制预算前未进行科学预测,减少了预算的准确性。二是绩效考核效果不明显。事业单位相关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对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评估制度不规范,评估方法较为落后。三是预算监管职能乏力。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相关制度不完善,预算监管不到位,使得事业单位现有可利用资源不能重新配置。

2.资产管理层面

当前,我国事业单资产运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调剂使用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存量资产进行二次资源配置,使得一些单位资产利用效率低,造成部分单位重复购置资产,极大的浪费了财政资金。二是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尚未引进“累计折旧”方法,仍旧使用“固定资产”、“专用基金”、“其他应收款”等处理账务;仍运用“固定资产修购基金”的方法,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致事业单位资产和净资产虚增,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

3.财务风险层面

单位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使得单位的财务收益与预期产生差异。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支付风险。在实际预算管理中,各项经费整体结构分散,不断挤占其他项目的专项经费。二是管理风险。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不健全,内部机制执行力不高,严重影响力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单位内部监管乏力,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效率较低,以至于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欠缺,从而制约了单位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对策

1.加快建设绩效预算制度

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是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形式。一要抓好前期预算编制工作,妥善安排各项财务收支计划,健全科学激励机制,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决策评体系估,保障事业单位用有限资源完成既定经营目标。二要健全事业单位预算执行中期绩效控制机制,不断完善绩效预算管理信息库,提高执行部门预算的力度,不断强化财务管理执行监控,促使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三要建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后期评估体系,健全财务预算绩效反馈机制,促进财务管理规范化、流程化,确立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

2.继续完善资产运行管理制度

解决好项目预案算管理与经费购置资产不挂钩现象,要加快建设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资产管理制度。一要建立健全存量管理和增量资产预算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单位各项资产,促使存量资产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二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明确单位内部各部门职责分工,推进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审批程序规范化,促使财政部门发挥资产调剂作用,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控。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估机制,更加注重绩效评估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促使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3.着力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为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应着重培养风险意识、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一要合理确定风险控制目标,注重目标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财务管理信息真实可靠,尽可能降低事业单位经营风险。二要加快构建财务状况预警体系,健全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机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有效降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三要加强财务风险关键环节的控制,健全财务管理监督机制,着力创新监督手段和方法,加快构建实时动态监督机制,提高事业单位防范和化解自身财务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第2篇

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称旧财务制度)是在1997年制定实施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经济发展需求。尤其是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已经完全与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脱节,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政府也意识到了该制度的局限性,因此在2012年2月签署了第68号令,公布要对1997年颁布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修订,形成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1](以下称新财务制度),该制度不仅对原有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订,且增加了很多内容,适应新形势下的财政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并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核算进行了规范,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由此也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对新旧科学事业单位财政制度的不同点进行探讨。

1.新财务制度是旧财务制度的补充

与旧财务制度相比,新财务制度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订,总共对50余条制度继续内容或文字上的修改,不仅如此,新财务制度还在旧财务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20多条的内容,由此可见新财务制度是旧财务制度的补充。首先,新财务制度对旧财务制度在使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弥补和修订;其次,新财务制度相比于就财务制度,可以更好地用于实践,可以有效地将财务改革的成果用于事业单位改革中来,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最后新财务制度更是突出了财务控制、资产监督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内容,并增强其监督职能。

2.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与旧财务制度相比,新财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内容进行了补充,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修订。新财务制度主要是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内容进行了细化,并将事业单位的决算管理要求进行了明确。一、旧制度中的关于预算编制的内容是:财务部门在必须在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指导下,与其他业务部门来进行预算编制。主要是对上年度二代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参考,并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影响因素以及措施来进行测算编制收入预算;还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以及财力的可能性来进行测算编制支出预算。而新制度的主要变化在于:规定需要参考往年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依据预算年度收入影响因素和措施,并根据以往年度结转和结余的情况来对收入预算进行测算编制。二、新制度对于旧制度中关于预算执行方面内容也进行改革。在新制度中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法定预算编制程序来进行审核汇总,并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复后,才能够执行,而且事业单位还要注重对批复预算的执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需要对国家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预算进行调整。遇到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的事件时,必须要想主管部门进行申报,在审核后才能要求财政部门进行调整。三、新制度增加了决算管理内容,规定事业单位决算是指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而编制出来的年度财务报告,在编制过程中,事业单位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并交由财务主管部门进行审核汇总,并申报财务部门审批。

3.事业单位基建投资财务管理

在新制度的第63条中,对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内容进行明确规定,以期基建投资能够适应新财务规则。新制度对在建工程的含义以及竣工后,需要交付的手续都进行规定。在建工程是指已经投入了资金,但是却并没有进行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若该工程要求进行交付使用,则需要按照相关的规定去相关政府部门去办理竣工交付手续[2]。而旧制度中的43条也对基建投资财务管理进行了规定,要求单位基建投资财务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办理,由此可见,在旧制度中,并没有将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管理内容纳入规则中。这也就导致旧财务制度在国家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推进过程中,因基建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而使得财务管理的实践性落后。

4.事业单位支出管理

与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对事业单位的支出管理方面内容进行补充和规范。新制度中规定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支出管理制度,对单位的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管理。要求每项支出都要进行记录,并开出数据证明。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管理,并要求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与合同约定,来对支出管理的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进行全面审核。事业单位还要根据新制度规定来进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并将成本费用分为业务成本和期间费用,业务成本又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在新制度中还对不计入业务成本的支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5.结语

综上所述,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是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补充和修订,可以预计,新制度的颁布实施,可以更好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梅.关于财政部重新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几点认识[J].现代商业,2012(4)

第3篇

[关键词]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会计处理;财务制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15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22- 02

2013年1月,新《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开始正式实施。与1997年制定的原《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相比,新制度在科技产品核算方式、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在建工程核算、细化事业支出科目设置、调整收入支出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幅改革。本文主要以固定资产为例,分析了新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会计处理的差异,并对新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1 新增质量保证金处理规定

事业单位在建造固定资产中为确保工程质量,经常会使用质量保证金政策。旧制度未对此业务做出规定,新制度则明确做出规定:如施工方按工程款全额开出发票,应当按照构成固定资产成本的全部支出金额,借记“科研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扣留的质量保证金,贷记“其他应付款”或“长期应付款”。

[例1]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自筹资金建造一栋科研大楼,工程造价5 000万元,已经支付4 500万元,其余作为质量保证金待工程验收合格后再支付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已经按照全额开出发票。会计处理为(单位:万元,下同):

借:事业支出 5 000

贷:银行存款 4 500

其他应付款(扣留期1年内)/长期应付款(扣留期超1年)500

如果施工方按工程款开出发票金额不包括质量保证金,应当按照不包括质量保证金的支出金额,借记“科研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质保期满支付质量保证金时,借记“科研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假定例1中施工企业已经按照实收金额4 500万元开出发票,其他情况不变,则会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 4 500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额) 4 500

保质期满,支付保证金时

借:事业支出 500 贷:银行存款 500

2 固定资产改扩建处理发生变化

旧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应按改建、扩建发生的支出减去改建、扩建过程中的变价收入后的净增加值,增记固定资产。新制度规定: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进行改建、扩建、修缮后的固定资产,其成本按照原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科目账面余额减去“累计折旧”科目账面余额后的净值)加上改建、扩建、修缮发生的支出,再扣除固定资产拆除部分的账面价值后的金额确定。会计处理为:

(1)注销固定资产的原价及累计折旧,停止计提折旧,将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入在建工程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2)发生改扩建支出时:

借:事业支出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银行存款等

[例2]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自筹经费对本单位办公楼进行改造。该办公楼原值3 000万元,未提取折旧,发生改扩建支出500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事业支出 500 贷:银行存款 500

3 固定资产开始计提折旧

旧制度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做出规定,新制度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对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档案、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般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不考虑预计净残值,会计处理为: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贷:累计折旧

[例3]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自筹经费50万元购入一台科研设备,预计使用年限10年,会计处理为:

借:固定资产 50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50

借:事业支出 50 贷:银行存款 50

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5 贷:累计折旧 5

4 固定资产处置处理发生明显改变

旧制度规定:①因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按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清理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残值变价收入和清理费用列入专用基金科目中的修购基金。②出售固定资产时,按实际收到的价款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同时按原价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本科目。③投资转出固定资产,按“对外投资”科目的有关规定处理。

新制度规定:①出售、无偿调出、对外捐赠固定资产时,按照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按照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实际出售、调出、捐出时,按照处置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②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按照评估价值加上相关税费作为投资成本,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长期投资”科目,按照发生的相关税费,借记“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缴税费”等科目;同时,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基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按照投出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科目,按照投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

[例4] 2014年5月,某科研单位将一台设备出售,所得价款为10万元,该设备原值30万元,已经计提折旧15万元,出售过程中支付相关费用1万元,会计处理为: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15 累计折旧 15 贷:固定资产 30 借:银行存款 10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10

借:待处置资产损溢 1 贷:银行存款 1

借:其他支出 6 贷:待处置资产损溢 6

5 改进建议

(1)新制度开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但未考虑固定资产减值问题。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拥有大量科研设备的科学事业单位也与企业一样面临固定资产减值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应考虑这一问题,并在将来做出相关规定。

(2)新制度针对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盘亏设置了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该科目核算的内容过于复杂,建议增设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用以核算固定资产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盘亏仍由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核算。

主要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是指有国家机关组办或者国家机关主管,由其他机构组办的从事社会公益性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生产服务单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是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和相关文件规定,对其资金进行筹集、分配、核算、监督以及控制,以保证事业单位各项事务的顺利运作。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属于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保证事业单位的运营、政权建设、社会安定以及国民财政预算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事业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也不断得到加强,财务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不过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及点。

(一)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从事社会公益性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服务单位,是保障社会发展的服务性机构,其资金一般来源与国家财政支出,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单位。由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参与创造物质财富,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管理理念落后,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申报、审批上。管理理念的落后,造成财务管理的方式落后。

(二)财务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体系不完善

1、缺乏完善的预算体系

现在事业单位大多数缺乏完善的预算体系,一直是项目申报多少资金,就审批多少资金,划拨多少资金。预算没有得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重视,工作态度不认真,经常是仓促下完成,准确性也低。虽然国家相关机构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有着明确要求,但是许多事业单位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瞎编乱造一些文件。

2、预算执行体系混乱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执行体系混乱,造成资金支出审批制度很不严格,预算执行很混乱。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缺乏思想素质,资金瞒报、资金截留、境外账户、假账等现象严重。公款吃喝、挪用公款资金、挂名领工资等等一系列腐败现象在事业单位尤其居多。预算执行体系的混乱,只知道耗费了多少资金,却不知道这些资金用到哪里去了。

(三)财务制度不健全

主要是对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制度,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下拨给事业单位,用于专项社会服务项目建设的资金,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资金浪费严重,普遍存在把关不严、供应范围过宽以及资金分配随意等问题。

(四)内部控制弱化

虽然事业单位都建立有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可是真正得到实施的却很少,内部控制体系在不少事业单位只是一个闲置的制度体系,只有在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时才发挥作用,造成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综合以上对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事业单位的需求,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各事业单位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具体的对策可以试行以下几点。

(一)学习新理念

事业单位要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学习引进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要由过去的申报、审批的“报账、记账、算账”为主的“核算型”转向以“资金预算、风险控制分析与决策”为主的“管理型”。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从过去项目完成后的静态核算,变成参与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实现对项目资金的全方位控制。

(二)完善预算编制体系与预算执行体系

首先,事业单位应当组织培训让其全体财务人员认识到完善预算编制体系与预算执行体系的重要性,认真仔细的做好财务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工作。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编制体系与预算执行体系,从项目资金的筹集、分配、核算、监督以及控制,每个环节都要有章可循,务必避免资金的挪用与浪费。

(三)健全的财务制度

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加大对专项资金的审核力度。对专项资金的申请数目、申请范围以及资金分配明细等,要有明确的制度,做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保证事业单位各向工作正常进行的坚实基础。首先事业单位要通过举办培训班或者专题讲座,对全体员工进行内部控制体系重要性的培训,使其重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自觉的去维护、执行,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发挥应用的作用。其次,要积极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延伸,要科学的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严格的职责划分以及各部门间的协同运作,做好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最后,对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多方研究,根实际需要变革现有财务制度和背部控制制度,努力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事业单位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财务管理工作方式也不同与其他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因此,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就需要我们积极的去探索、思考。不能放下不管,也不能随意变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紧随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步伐,大胆创新,大胆尝试,那么我们就一定可以解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研究[J].投资与合作,2012,(1):102

[2]段晓霞.简述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改革[J].中国对外贸易,2011,(4):69

第5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金的流动变得丰富多样,在事业单位中,财务会计管理也被更多的入重视.本文从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出发,从规范财务人员活动,加强内部监管等方面加强创新,以促进国家的资金能够发挥到实处,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制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事业单位经费紧缺,但靠财政拨款已无法保证基本的办公、生活需要,无法满足工作条件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减少浪费,充分利用本单位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逐步改善办公、生活条件已成为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现就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改革,谈一点浅显认识。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资金是单位的基础,经济管理是单位最基本的管理活动,财务制度建设又是单位科学管理的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单位财务制度的健全与否,财力的强弱,决定了单位的兴衰成败。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单位的职能性质发生了转变,过去靠吃皇粮,现在靠向市场要资金,向管理要效益,发挥资金的最佳使用效果。再者财务管理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财务管理松弛的单位,注定要在低效率和低效益中走向失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离不开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单位的生存发展要强化财务管理,单位需要制定一套现代水准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2.会计制度滞后,会计体系的国际化程度低。第一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是1998年颁布实施的,它与我国事业发展的现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事业经费的分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科学合理的模式,都仍停留在老框框上,这就导致许多事业单位还是一门心思跟上级单位要款要经费。第二,从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事业单位在性质、业务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引出了一些新的会计事项,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对如何处理这些会计业务没有做出规定,使制度本身对这些业务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第三,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事业单位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在财务核算、存货计价、投资管理和财务报告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不尽一致,难以按国际惯例与国外交流。

3.事业支出与年终报表不统一。事业单位的支出统一形成事业支出,预算外收入是事业收入的一部分。而在企业单位的预算、决算报表中,要将预算外资金单独立项填报,反映其支出情况,这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矛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为了满足报表要求,不得不从事业支出中切出一块来填报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有些单位不按制度规定,单独设置“预算外支出”科目。要求设置明细科目单独核算,最后再将预算外支出分项并人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种预算外资金单独填报决算报表的处理办法加大了财会人员的工作量,同时报表数据的完整性、严谨性也有待探讨。

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的建议

1.强化收支管理和监督体系。首先,要强化收入管理,要积极鼓励各部门、各二级单位利用现有的条件刨收,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并对收人完成情况进行目标责任制考核,以奖惩分明的激励措施有力地推动创收活动的开展。其次,需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天财务法规制度的同时,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能力,强化支出管理。再次,各级财政、财务部门和其他有关管理部门要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依法实施监督,要严格把关,不恂私情。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追究主要领导的法律责任。

2.会计应遵守结算纪律,事业单位要做好会计员选派工作。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对出纳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金业务日益频繁的情况下,要求出纳员更加自觉地坚持结算原则,更好地遵守结算纪律。具体的职业道德包括:恪守信用、为人正派、忠诚可靠、公正无私、依法办事、思想端正、手脚干净、两袖清风、要保持心态平衡、对工作热心,遵守职业道德,有爱岗敬业精神、要有经营意识和公关能力。出纳工作贯穿会计工作的起始和终结,我们把出纳称为财会工作纪律的执行者。事实也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出纳人员,必定会为本单位的财会工作带来生机与活力。

3.改进和完善会计信息公布手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严格会计报表补充资料,及时公布价格变动信息、成本计价方法、企业经营业绩、企业发展目标、主要竞争对手、以及其他前瞻性信息,以此扩大公共信息量、信息恰当揭示无形资产信息及其潜在的巨大收益,正确估计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抗风险能力,增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财务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家庭、企业乃至国家,都不可能回避财务问题。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决策。第一是融资决策。就是获取企业或者单位设立和持续经营及其发展所需要资金的行为。第二是投资决策及时指以收回现金并获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投资决策是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前提是找准投资防线和具体的投资项目,核心的问题是进行投资决策分析,在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之间权衡。三是营运决策,管理的主要内容是营运资金。第四类是分配决策,是指对企业税后净利进行分配的行为。而我们在文章中提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是对分配经济活动以及在营运中涉及的一些经济活动的管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履行的是执法监督和社会一些管理职能,如部门所属的执法监督、监管机构等。这些单位自身作为一个监管者,通常情况下没有其他一些监管单位来监管它们。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比一般的企事业单位的难度更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应该下一番功夫,让这些单位的财务管理更加合理。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以及财务预算都不是很明确。并且财务制度存在一定问题。近些年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在一步步的深入,而相对的财务制度以及会计制度的改革相对来说比较滞后,这样就出现了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没能跟上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而不能与其配套。另外随着现在市场化的进程加快,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也在不间断的进行,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滞后的一个原因。第二,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的效率比较低。因为行政事业单位不是一个盈利性的企业,因此相对于盈利的企业来说科学理财观念比较差,在对资金的使用上也缺乏成本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方面大多都不做提前预算和合计,并且对事中控制这个环节上业相对来说很薄弱。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仅仅满足于事后的核算,很少对资金的使用效能以及用途的必要性进行考核。这样的话很难做到资金的使用效率较高。第三,行政事业单位通常在资金的核算方面都会出现票据不全等一些问题。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进行事后核算的,在事前没有进行可行性以及必要性的诊断,所以在进行财务支出时通常会比较随意。而且在行政事业单位办理有些事情事确实不能开到有效的票据。这时就出现了一些票据不全的情况。此外,除了票据不全外,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无效票据。这些无效票据的背后就是有些工作人员将部分资金中饱私囊,形成了这些员工的一部分灰色收入。这样也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不能够使用到合理必须的事情后者项目上。

二、行政事业单位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应该对外公开,并在一定时间内做一个总结,这个总结的时间应该比一般的企业更加短。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存在一些一般的企业必须向外公布一些资料,特别是财务方面的资料,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向企业学习这一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不盈利,一般都是国家供给资金运转或企业供给资金运转。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公开的信息包括现金流量表,年度总结表,各种花费明细表等。这些消息的公开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外界监管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看这些单位的财务是否处于一个健康的状态。这样就能避免那些无效票据和票据不全的事情发生。另外,公开这些财务相关信息能够避免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将其中的部分资金占为己有或者利用这些事业单位的资金进行公费消费。这样就能让这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合理的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公开的时间间隔也应该缩短。因为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相对于企业来说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公开的间隔应该缩短,这样更容易纠正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上出现的问题,更有效合理的运用资金。

第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员工,特别是跟财务相关人员的素质的培养。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某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以及有些员工的道德责任感不强是引起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薄弱的一个本质问题。加强员工的培养是解决财务管理问题的一个最根源的办法。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及时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每隔一段时间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应该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这也就使在这些单位工作的员工不思进取,在专业知识上比较滞后。另外,这种淘汰制度也能够引进一些更加适合这份的工作的人才,更新一些管理监督制度。这样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加有效的更新思想,更能够迎合快速改变的社会。

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问题是我国管理监督单位存在的一个弊端。怎样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加强财务管理是我们应该积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改革财务制度和改善管理人员的素质类加强对行政事业对财务的管理,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汤炳亮.企业财务分析.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2]杨春浦,李光富.财务管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第7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校财务;衔接

1989年以前我国事业单位执行的财务制度只是依照或参照行政单位相关制度执行,1989年1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若干规定》,初步构建起了我国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体系框架。1997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了财政部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独立、统一、完整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此《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至今已经实施了15年,随着财政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规则》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如一些规定已经与近年来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财政改革相脱节,也难以满足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因此,对规则进行修订也就成为必然。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于2012年4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财政部令第68号),进一步规范了全国120多万个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基本准则。

一、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内容变化

(一)进一步明确《规则》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则》的适应范围由原来的“国有事业单位”改变为“事业单位”,消除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影响。同时在附则中规定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对于本规则的适用问题。按照部分行业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要求,提出可在部分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二)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明确了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新增了对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的有关要求。

(三)规范事业单位收入、支出管理。修改完善财政补助收入的定义,即只有各类财政拨款属于财政补助收入,并进一步明确事业收入的范围,增加应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的收入管理的有关要求。

(四)完善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分别界定了结转和结余概念,在此基础上,将结转和结余划分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两部分,并分别作了原则性规定。同时明确了事业基金的管理要求,修改完善了专用基金的管理内容。

(五)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进一步完善资产的分类和定义,将在建工程单独列入资产管理内容。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以及对外投资管理,建立事业单位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明确了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

(六)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修改并完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中的报表种类和内容,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增了对外投资、资产管理、绩效考评的内容。

二、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主要特点

(一)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果相衔接

2000年以来,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陆续开展,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涉及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和改进。目前各项改革已趋于稳定和完善,新《规则》全面反映各项改革成果,创新和充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

(二)体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对财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详细、全面和真实可靠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信息,作为预算管控和政策制定的基础。新《规则》确立了大收大支的综合预算管理原则,资金不再提预算内、外,实行统一管理,完善预算测算的依据,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体现预算和决算的完整性。强调经济核算和支出的绩效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强化财务监督。

(三)为会计制度的制定提供支持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新《规则》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提供了不同的制度选择,为下一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制定和适用铺平了道路。

三、高校财务工作与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衔接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一项基本制度,主要体现在管理的宏观方面,在实际财务工作中还必须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为标准来操作。目前我国高校执行《高校会计制度》是于199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也是在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基础上制定的,由于会计制度的制订往往会滞后于财务规则的实施。由于目前还未出台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但现在的会计制度又与新规则不适应的地方,在目前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必须积极应对,主动适应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要求,做好衔接工作。

(一)加强培训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由于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对财务人员要求不高,财务工作较为简单,因此财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而此次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变化较大,新增内容较多,如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资金的概念划分与管理要求、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对外投资的规定,资产的折旧与摊销等等,都是需要逐字逐句进行学习理解的,因此要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学习,只有学习透彻才能保证新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落实到位。

(二)进行一次全面的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较为薄弱,且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能真实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因此新财务规则引入了固定资产计提虚拟折旧、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内容,同时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从原来的500元调至1000元,专用设备从原来的800元调至1500元。为了做好新旧制度的衔接工作,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资产清查工作,剔除不达标的固定资产,明确各类资产的使用年限,最终确定需计提折旧的资产数据,为下一步新制度的执行做好准备。

(三)加强财务监督,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规则》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建立健全了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事业单位要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机制。实行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制度,从而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监督,规范资金使用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其效实施,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并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促进自身财务行为的规范化、合法化。

(四)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第8篇

一、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企业管理理念,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它是在常规化与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利用更深入的思维与管理模式。这一种模式和思维要求企业能够科学细化生产与管理,并且做好合理的优化,也就是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尽量少占用资源,降低成本。精细化管理思想已经在各个国家得到了普及应用,并且也成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1]。

二、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式

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实现财务制度、财务预算以及财务会计体系的精细化管理,这样才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一)精细化财务制度

就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容而言,其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想要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过程,就需要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规范,因为制度是开展一切管理活动的根本,事业单位必须制定精细化的财务制度,才能够满足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相对简单,无论内容与规范目标都非常简单,虽然满足原本并不健全的社会制度与相对单调的经济体制,但是时代的变革已经使其逐渐凸显弊端,侧重于经费支出预算审批程序的内容就应该从根本上有所改变,并且还需要重视财务分析与资产管理等职能,如此才可以满足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要求。在这一方面,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立足于社会的发展趋势,遵守“制度规范流程、制度规范人员”的原则,这样才可以实现会计核算制度、信息制度以及操作制度的融合,分别保障各个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将制度的细化融入每一项业务之中,最终让管理过程有章可循,实现总体的财务精细化管理。

(二)精细化财务预算

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而言,财务预算是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财务预算可以确保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减少资金方面的浪费。而这一方面就需要事业单位设置好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预算管理,分析当年的财务状况,控制好预算的执行,并且为了满足财务预算精细化的运行,就需要完善相应的制度,让财务预算有理有据,进而满足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要求。在预算执行期间,需要对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和结果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呈现出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必要时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奖励与处罚,严重时可以追究当事人责任,这样才可以对事业单位预算的内容进行规范,满足财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需求[2]。

(三)建立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

精细化的财务会计体系包含了资产管理、成本管理以及收入管理的精细化。资产管理精细化是要求做好资产的入账与出库处理,事业单位需要设置详细的资产管理核算体系,并且定期做好盘查,直接将资产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去。针对固定资产,需要建立相应的折旧制度,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细化与完善。成本管理精细化则是要求做好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处理,分析各项支出是否具有合理性,进而提高财务的精确性,最终达到节约资金,减少不必要浪费现象的出现,最终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收入精细化则是要求事业单位可以对国库的集中制度加以完善,能够在系统之中纳入创收这一项,并对创收进行严格的规范。此外,事业单位还需要执行收支的双线管理,杜绝单位出现“小金库”和发放违规津贴等问题。

第9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预算管理

一、概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财务制度的规定,有计划地筹集、分配和运用资金,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财务监督与控制,以保证事业计划及任务的全面完成。它既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是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陆陆续续地对财务管理各方面进行了改革。多数事业单位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以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但目前还有一些单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反映出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财务管理,就是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以制管权,以制办事,以制管人,真正实现依法行政、依法理财。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单位领导对财经法规制度了解的不够。单位领导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较大,直接关系到其财务管理成效。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关键,目前一些单位领导对财务核算的重视远远不够,甚至理财观念淡薄,对相关财经法规了解的不够,甚至在观念上存在偏差,一些领导认为只要自己不违背财经纪律就可以了,对于单位怎样进行财务核算漠不关心,认为那些都是会计人员的事情。这样,由于轻视单位的财务管理,轻视会计的业务培训和再教育,而对单位财务管理带来了不良影响。

2、会计核算不规范。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一般比较简单,部门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常常是事后核算,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此外,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规范之处。

3、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够完善。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抑制财务风险的产生,并能形成一项长效机制。多数事业单位尚未设置内审机构,而对于那些已经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内审机构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一些制度虽已制定,却成为了形式化的东西,出现多关收费,多关开支,形成了“室室有收费,科科有财务”的混乱局面。这样不健全的内控制度为许多不良的财务方面恶性突发事件买下了隐患。

4、固定资产核算不合理。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在固定资产原值中不能得到真实反映。资产总量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而虚增,账面价值与净值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逐渐背离。事业单位因业务活动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费用,造成成本核算不完整是现在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显著问题。

5、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自身素质还需加强,绝大部分财会人员一身多职,疲于应付,加之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缺位,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难以推行,工作停留在账表处理等日常业务上,工作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参谋监督作用发挥很不到位。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1、加强主管领导和财务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行政事业单位违纪的主体,一是具体的财务人员,二是主管财务的领导。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好与不好与领导关系极大,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会计人员受主管领导的指使,不得不办理一些业务或做假账,所以,主管人员的素质对于职业犯罪的发生机率有着直接的联系。各级财政部门定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环节的规定和要求。

2、加强对制度的建设,并且在执行上加大力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各项财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财务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紧密结合单位财务管理的客观实际,按照国家关于制定财务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不能违背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从单位内建立起有效的支出约束机制,做到有章可循,并且严格按制度办事,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最大限度的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使单位财务管理逐步规范化。

3、加强单位预算管理。加强单位预算管理对于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执行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同时对优化财务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一定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加强政权建设。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并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中心工作。预算的执行力度对于事业单位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预算的执行。首先、建立责任中心,有助于顺利实现预算目标;其次,需要建立定期分析制度,以便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最后一点,建立预算管理的考评、分析机制,通过对预算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执行情况,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4、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事业单位资产是组织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行政工作的物质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于存在的重钱轻物的现象一定要坚决杜绝,一定要意识到实物资产的管理的重要程度等同于货币资金管理,不得一味的重视货币资金的管理而忽略了实物资产的管理,其对二者的管理应良好的结合起来。其次,对于各项资产要做出合理的配置,避免闲置浪费的情况发生。合理的配置有助于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效率,使各项资产发挥其最佳性能。坚决杜绝浪费的情况,例如部门为跟风将一些性能良好的设备提前报废,给国家造成一定的损失。其次,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国有资产的有关规定,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废、报销、出售、转让等的管理。最后,加强资产日常的管理工作,要根据单位业务工作的特点和管理需要,建立健全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5、加强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在财务管理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收支管理,有利于单位组织收入合理安排支出,有效地使用各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单位预算顺利完成。在事业单位收管理方面,主要是对收入项目、标准以及收入进度等进行的管理。由于各事业单位所开展的业务工作的性质不同,其收入的取得方式、途径和管理要求也不一样。首先,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有关规定,根据现有条件和优势,充分挖掘潜力,努力拓宽收入来源渠道。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第三,要根据不同收入的性质,按规定实行分类管理,要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

6、加强财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建立健全的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制定出具体的岗位考核内容,对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定期进行考核,并做出奖惩机制,对于业绩突出者给于适当的鼓励,反之,对于不遵守财务法规制度的要进行处分。做到奖惩分明,促进财务人员工作热情,激发其潜能。其次,加强对财务人员从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其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在事业单位已经运行一段时间了,财务人员也深深体会到了会计电算化给财务工作中带来的转变,不仅对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会计电算化的运行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位一定要定期不定期组织财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创新观念、不断增强单位经济工作的实力,以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文萍.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9,(21)

第10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2

在当今新的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由传统型逐渐转变成多元化综合性财务工作方式,这样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要求有所提高,为了更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形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尤为重要。

一、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现状分析

财务部门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人员又是财务管理的主体。我们一般所说的财务人员包括财务主管、会计、出纳等,他们担负着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记录、发表、收集等工作,是事业单位财物的直接管理者和操作者。

在经济新形势快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发展情况如何?根据本人调查的五十名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基本情况,做出如下分析:在调查的财务人员中,毕业于财会类专业的有23人,仅占46%。在岗财务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人,占2%;本科学历的有20人,占40%;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有29人,占到了58%。在岗人员中,持有财务从业证的人员仅有38人,未持有上岗证人员大有所在。从专业职称来看,据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的有4名,占8%。从财务人员年龄结构来看,50岁以上的财务人员有18人,占36%。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事业单位重业务人员,轻行政人员,所以在招聘中很难招到高学历和高职称的专业性财务人员,他们的整体学历和专业性水平不高,还有很多人是半路出家,没有进行系统的专业性学习。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协调,年龄大的偏多,由于年龄大精力有限,工作起来死搬硬套,很难接受新事物,更不用说创新上进了。再加上事业单位一般都是“铁饭碗”,财务人员也就不用过多的考虑利润核算,每天进行老一套的按部就班的工作思路,虽然有一些具有高职称、能力强的财务人员,但受事业单位的限制没有得到正式的编制,得不到单位的重用,久而久之会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的信心。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态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能随遇而安,要进行科学有效的转型。

二、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的重要性

传统的财务人员更重视财务技能,他们在财务工作中往往是死板硬套、墨守成完成财务工作。这样是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通过转型,转变成对财务知识、素质、能力等全方面于一身的综合型财务人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转型,不仅能在严格遵循各项财务制度、法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事业单位财务工作,而且通过加强财务风险控制和预算管理,为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更好的与新时期的发展相适应。由此看来,财务人员转型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人员转型可以转变传统观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只是掌握传统的财务技能,进行简单的财务统计核算。要通过财务人员转型加大对财务控管,增加预算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作。使其从原先传统的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为事业单位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由此可见,财务人员转型可以转变传统的观念。

(二)财务人员转型可以强化财务基础。财务人员通过转型,运用科学的财务工作方式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预算、决策、分析和控管。同时,通过他们转型后良好的协调能力和优秀的财务技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的通畅,为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财务人员转型可以顺应发展趋势。随着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财务工作也进入了网络时代,这样对财务人员有了新的要求。财务人员由原先传统、单一向创新、综合转型,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财务人员通过财务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增强了与各部门的协作,优化了工作环境。财务人员转型可以顺应发展新趋势。

三、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逐步被重视起来,加强财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完善财务人员队伍建设,重视财务人员的基础工作,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各项工作都走向了正轨。但从新的形势来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素质低

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需要一套过硬的整体素质,才能达到转型的目的,而我们从目前可以看出,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本来就少,高职称、高学历的财务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虽然有些刚从财务专业毕业的高校生从事此项工作,但他们只掌握书本上理论性的知识,缺乏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财务入行不严格,甚至出现没有从业证便上岗,没有通过专业性的学习,对工作处理起来就不规范。总的来说,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人才少、基础差、缺乏创新影响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的质量。

(二)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

每个事业单位财务部门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财务制度,而这些制度都是出于形式制定出来的,只是摆放的空架子,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没有制度来约束,财务人员在工作中无章可循,做工作时会很随意的做出判断,会影响财务人员水平的提高。没有制度来规范,财务人员进行日常财务活动会导致财务工作混乱无序,财务人员转型也就无从谈起。

(三)事业单位财务环境不完善

事业单位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环境。从财务用人方面来看,男、女用人比例失调,女性财务人员居多,女性除了工作的负担,还会有家庭的锁事,加大了对工作的压力。还有些财务人员,身兼数职,不能专心从事财务工作,影响工作的效率。从财务日常管理来看,财务人员工作繁忙,要求准确性高,领导期望值高,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会产生厌倦的心态。财务工作保密性强,与同事沟通少,缺乏交流,得不到理解。一些全额的事业单位是“铁饭碗”,不需要竞争,时间久了就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

四、新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人员转型的对策

(一)提高人员素质,确保人员转型质量

加强财务人员对财务法规、制度的学习,认真学习《新会计法》、《新预算法》、《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通过学习对财务法规有全面的认识,工作起来也会运用自如;做好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财务知识随着新形势不断变化,通过学习保证财务人员知识的更新,才能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建立合理的用人制度,选拔财务人员一定要用专业性强、学历高的人才,对财务人员上岗实施考核制度,鼓励提高财务人员自身的职称水平,真正的实现财务人员的价值。

(二)健全财务制度,提升人员转型速度

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活动的前提,更是财务人员顺利转型的保障。建立一套健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收支审批制度、资产处理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即规范了财务人员的日常基础性工作,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又提高了财务人员的水平;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随着新形势的变化万千,财务工作也变得更复杂,应及时应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对优化环节进行奖励,从而提高财务人员的责任心。

(三)营造财务环境,加速人员转型进程

财务人员实现自我调节。单位增加财务人员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会使财务人员增加沟通,减轻工作中的压力,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事业单位领导多关心财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多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消除工作中的紧张压力,建立良好的财务人员心里素质。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以最充沛的精力投入到财务工作中去;重视财务人员的多项工作措施。对财务人员实施工资激励法,增加财务人员的晋升机会,为财务人员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唐勇.财务共享服务下传统财务人员的转型[J].财会月刊,2015(19).

[2]林昕.财务集中管理下财务人员的职能转型[J].经济研究导刊,2015(2).

第11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综合治理

现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转轨变型期,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成份日趋多元化,资金渠道也在不断拓宽。但是,正是由于转型时期的相关政策法规尚未健全,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不规范的经济行为才不断地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当然很多,但会计监督的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弱化的原因

会计监督弱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解决这个问题,强化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制度的出台在一定程度是防止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为什么还出现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造假成本低廉,诱发造假行为

我国涉及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做出处罚规定的法律很多,如《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刑法》、《注册会计师法》等相关法律。但由于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力度不够的现象,不能起到惩戒作用。比如:(1)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各种制度尚未理顺,无章可循、有章不循的现象仍较普遍。(2)惩罚乏力,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仅缺乏刑罚和经济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誉损失,舞弊者不以为耻,有的还以此为荣,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3)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他们主要依靠行政处罚手段来应对会计信息造假,对直接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却很少,民事赔偿更是微乎其微。与普通商品造假一样,造假的会计信息造成的后果是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4)利益驱动,某些企业经营者存在违背会计规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使自己收益 (报酬、升迁等)增加的动机。

2.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制度不健全,控制不力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仍存在着不健全的问题,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广泛使用,与之相适应的会计监督制度却没有建立起来,因而使“两套账”或“账外账”等违纪现象有了钻空子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控制不力,必然导致私设“小金库”、“白条”入账等违纪现象的出现。

3.单位负责人会计信息准确意识薄弱

由于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致使许多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对会计工作不重视,对有关会计方面的知识也不愿意认真了解。由于单位领导不了解会计知识,不认真监督,便给有些想钻空子的人提供了机会。财务数据是领导者进行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对这个问题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必须予以重视,只有领导者懂业务,才能对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也才能有效地避免其下属单位人员做假帐、伪造会计凭证、办理违法会计业务的问题。

4.外部监督不得力

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其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人数较少。因此,使社会大众很难有机会对他们进行真正有力的监督,这就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外部条件。据大量有关资料显示,每年的财税检查,有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账目不够清楚,存在着许多偷税、漏税、欠税现象。特别是在个人所得税的问题上,事业单位代扣代缴,有不缴或少缴的问题,没有有效的外部监督,便使人没有了做好工作的压力,这样,他们往往疏于业务,不认真做自己的工作。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措施

1.对单位负责人进行再教育,强化会计监督意识。2000年7月,新《会计法》实施,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这就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加强责任意识,切实负起责任,明确保证会计信息准确的极端重要性,认真搞好财务监督。无数事实证明,某项工作只有领导重视,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对于财务制度,更是这样。

2.强化法律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要保证认真执行财务制度,最关键的还是财务人员,因为他们是具体干这项工作的。要使财务人员做好财务工作,关键是强化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要让他们知道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其次,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做事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第三,应尽量为会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会计人员掌握现代会计知识,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高规避防范违反财务制度的能力。

3.健全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要根据新任务、新情况,制定出适用的规章制度,使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同时,事业单位还要制定出明确的岗位责任制,确保权益的相互制约、相互牵制。对关键岗位及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稽核。

第12篇

一、加强预算管理,打破基期预算的编制方法

交通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打破“基数”观念,应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如零基预算法,以本单位的客观情况为基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将预算编制与本单位事业

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保证预算的完整性。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

随着交通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入,交通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越来越趋于复杂化,单位的应收账款也越来越多。而交通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办法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方面没有做出任何规定,这显然不利于单位真实、全面地了解应收账款的质量和流动性情况。所以交通事业单位应该以企业的做法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

三、重新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使其更合理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虽未达到标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沙发等简易办公家具设备也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这类物品易被损坏,更换比较频繁,核算与管理的工作量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将一般设备单位价值标准设置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设置在800元以上,明显偏低。应当提高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

四、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相应增加固定资产的管理规定

我国事业单位不要求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是从收入中按比例提取修购基金来补充的,这样势必会出现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第一,容易导致资产信息的失真。单位的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一直以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不发生变化。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要发生合理损耗,这样就虚增了资产和净资产总量,造成资产信息的失真。

第二,不利于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由于不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原值与净值相差越来越大,发生价值背离。固定资产在报废、毁损时,按原值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损失,难以划清责任。

第三,不能正确体现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企业是通过计提折旧的方法计入成本,收入和支出相配比。由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在成本核算中得以体现,人为地降低了取得相应收入的成本,虚增了盈余。

五、增加接受投资的核算和财务管理规定

随着我国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资金支持的减少,事业单位的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交通事业单位应当为了自身的长远,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办事业,逐步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自身的融资能力,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发展事业的格局。《交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办法》对接收投资情况也没有做出任何的管理规定,这显然与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应当对先行的交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增加接受投资情况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规定。

六、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完善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规定

当前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许多单位对预算外的资金的性质还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向财政专户上缴预算外资金收入不积极,有的甚至私设账外账,隐瞒收入,坐收坐支,违规收入,扰乱了财经秩序,滋生了腐败。而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预算外管理制度还比较粗糙,管理框架还不够完善,对外资金的性质、收支范围、征收体制、管理模式都缺乏明确的规定,难以实行依法管理。所以,应当对预算外资金加强管理,完善预算外的管理规定。

七、建立财务审批制度,杜绝挥霍浪费现象

加强交通事业单位财务审批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出审批制度,对于每项开支,都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权限审批后予以报销。制订严格的经费开支报销程序,每一笔开支都必须取得合法的单据,并附有关批件,由经办人员签字、主管领导审批、财务人员审核后才能给予报销。加强资金的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抵制不合理开支,杜绝浪费现象。

八、建立财务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对一定时期的各项财务活动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客观地揭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的问题,通过经验教训,改进和完善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同时,通过财务活动分析,让有关领导及时了解本单位的支出情况和管理状况,不断改进和加强财务管理。

九、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