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改方案

医改方案

时间:2022-03-11 18:53:12

医改方案

第1篇

新医改为什么要走国家包办的路子呢?

这和对前期医改失败原因的总结有关。3年前政府承认医改不成功,很快就把这不成功定性为是市场化造成的。正是这种定性,导致新医改要走国家包办的路子。前期医改失败,如果真的是市场化造成的,那么新医改走国家包办的路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前期医改失败真的是市场化造成的吗?

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很多领域取得了市场化的成功,如饮食业、汽车业等等。为什么医疗改革走市场化的路子就失败了呢?

我们回过头来检讨一下前期医改所谓的市场化,根本就是半拉子市场化。医药市场化了,医院没有市场化。医院还是属于政府控制的事业单位。政府一方面控制着医院,不允许资本自由兴办医院,另一方面对医疗部门的财政投入又严重不足,逼医院自行创收。正是这种局面,逼得医院依靠卖药赚钱,逼得医院千方百计挖掘赚钱潜力,提高收费。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罪魁祸首是政府垄断医院而投入又严重不足。

再加上市场化的医药行业也没有建立起公正有序的市场秩序。药厂成功与否基本上取决于能否拿到政府批文批号。北京依靠跑批文批号为生的医药公司有400多家,每个批号的行贿费用平均为200万。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和国家药监部门有关系的人开设的。这种局面使得药厂的心思和精力全用在做翻牌药上。把原来几分几毛钱的药换个牌子,拿到批文批号就可以几元几十元地销售_出去。美国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时间为10年,研发经费为10亿关元。美国食品医药管理局每年批准的新药只有几十个,而中国每年上市的“新药”上万个,成了丢尽中国脸面的国际大笑话。

很遗憾,新医改方案对这两大痼疾(政府垄断和监管失责)并没有拿出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一味强调政府主导政府包办建立三级医疗体系,这种表态式的态度是很好的。可是,建主覆盖全民的福利性医疗体系是需要花费大把大把银子的,政府有什么措施来保证所需要的投入呢?教育经费投入太少,被批评了30年,至今还是太少,在国际上的排名还是倒数。凭什么让我们相信,一纸医疗改革方案,今后的历届政府就会按需投入呢?

退一步说,即使今后历届政府都老老实实加大投入,也难以避免官办机构的另一大弊端:贪污和浪费以及高昂的行政成本。

由此,我坚决反对医疗体系由政府主导国家包办的方案。

我的医改方案如下:

一、除了事关公共卫生健康的免疫、防疫以及精神病院,由国家主办国家全额支付之外,其余医疗机构国家一律不办,现有的医疗机构全部出售。国家每年将财政收入的15%(发达国家占16%以上)转化为全民的医疗保险费用。由公民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投保。目前中国的财政收入为3万多亿,15%将近5000亿,平均摊到每个人头上将近400元,交付医疗保险费用足矣。让公民自行选择保险公司,势必促进保险公司之间的公平竞争,改善服务。公民凭保险公司发放的医疗卡到医院或诊所免费就诊。国家医疗保险费用来保障基本医疗,想获得更好医疗条件,自己另行增加保费。

二、国家给各种资本兴办医院和药厂提供便利政策,免费提供办医院、办药厂的土地,各种医疗单位以及药厂一律免税。国家按照每,万人100张病床的比例来规划医院设置,凡是建立医院,开办药房的地段必须设立两家以上以利竞争。

第2篇

“千呼万唤始出来”,备受关注的中国医改方案终于在2009年春节前夕亮相。

1月2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前者是改革的总体框架,后者是近期的实施方略。

1月21日的会议决定,从2009年到2011年,中国政府将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3年内使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时,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和支付限额。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药品报销目录。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增加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经费标准,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今年开始试点,2011年推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根据初步测算,为保障上述5项改革顺利推动,3年内中国各级政府预计要为此投入8500亿元。

中国官方媒体援引权威人士的话报道,新医改方案的实施细则将在全国“两会”后正式公布。

近20年来,中国的医药改革进程一直走得跌跌撞撞,引发了政府、学界、民间等多方面的争议,时至今日,中国“看病难、药价高”的问题依然未获得解决,这点在偏远地区尤为严重。此次的医改措施若能在未来数年取得良好成效,将成为胡温任内的一项重要政绩。

畸形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可谓臭名昭著。近年来,民间流传着一首讥讽某些改革之举的顺口溜:“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给你提前送终。”这则民间顺口溜绝非胡编乱造。

2005年中国媒体广泛报道了在浙江台州打工的外来女工尤国英因看不起病,无奈之下被家人送往殡仪馆的人间惨剧。当时,尤国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抢救,3天内花去1万多元医药费,经济窘困的家人无法再筹集医疗费,无奈之下,便将尤国英送往殡仪馆。虽然后来由于殡仪馆主任的阻止和众多好心人的捐款,尤国英又被送回医院继续治疗,但这条“活人死葬”消息披露后,却在互联网上引起了一场大争论。

中国普通人看病看不起、吃药也吃不起的事例,比比皆是。就连卫生部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无任何医疗保障,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约1.3亿人,享受公费医疗人数为5000万人。

2000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成员国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中国位列191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188位)。

2006年9月,卫生部原副部长殷大奎在上海披露的一组数字更令国民倍感人间悲苦。殷大奎说,根据中科院的调查报告,在中国政府本就不足的医疗投入中,有80%是为850万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另据监察部、人事部披露,全国党政部门有200万名各级干部长期请病假,其中有40万名干部长期占据了干部病房、干部招待所、度假村,一年开支约为500亿元。

这一系列数据都表明,中国目前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殷大奎说,一个国家的卫生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政府在制定卫生政策时,必须考虑卫生公平问题,“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公共服务产品,都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在世界银行看来,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的欠缺,是中国经济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2005年11月,世界银行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指出,对大多数中国城镇家庭来说,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而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

医改方向一锤定音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

的最近一次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

而医改话题被真正引爆是在2005年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刘新明的观点是,“看病贵”、“看病难”等现象,根源在于中国医疗服务的社会公平性差、医疗资源配置效率低;要解决这两个难题,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此后,《中国青年报》在当年7月28日又刊出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再次引起关注。国务院的这个研究报告认为,医改困局的形成是将近20年来医疗服务逐渐市场化、商品化引起的,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和政府对卫生医疗事业的主导不足、拨款不足有关,所以,“核心问题在于强化政府责任”,医改路向选择上应以政府主导,公有制为主导,坚持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共品属性。

在这两篇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作大的调整?新一轮的关于医改的论战,随即暗流涌动。

2006年8月,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14部委(后增加至16部委)成立医改协调小组,标志着中国式医疗改革方案制定工作正式进入起草阶段。

为集思广益、保证方案科学性和合理性,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决定委托独立、平行的6家海内外研究机构参与制定医改方案。

此后,医改协调小组共选择了包括北大、复旦、北师大、人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麦肯锡咨询公司等8家海内外独立机构起草的医改方案。

据曾担任北师大版医改方案主笔的顾昕透露,2007年5月30日-31日,8套医改方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过堂”结果完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原先主张“政府主导”的6套方案在最后时刻“临阵倒戈”,在当时所有的8个方案中只剩下一个半“政府主导”方案;其中,北大的方案一分为二,一半主张政府主导,一半主张市场主导。

2007年6月,清华大学联合哈佛大学起草了第九套医改方案呈交到医改协调小组上报国务院,供决策层参考。

虽然9套医改方案大部分都主张“市场主导”,此后风云突变,“政府主导”的态势原来越明朗。2007年10月,中共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更明确要“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对医改方向一锤定音。

利益博弈使医改方案难产

虽然对医改的目标指定了方向,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各部委的分歧仍较大。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周子君介绍,新医改面临两大改革对象:一是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要建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

据了解,卫生部原打算提出的方案是:基层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都由政府来承担,以此为基础,构建三层医疗体系。第一个层次,保障基本医疗是医改新方案的核心,即政府出资或筹资、政府直接举办医疗机构,免费向全体国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药品和治疗;第二个层次,通过立法强制全体劳动者加入,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保费由雇主和雇员分担,以解决大病风险问题;第三个层次,商业医疗保险,满足高层次的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需求。

但该方案没有得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认同。因为按照这个方案,当前正在进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面临重大调整。而且,由于目前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是由卫生部主管,如果按照这个方案,将来国家用于提供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免费医疗的约2000亿元的资金也将交由卫生部来操作。对于这种政府集免费医疗的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做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持保留意见。

据了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倾向于“德国模式”,即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无论是公立的还是私立的)都可以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才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除此之外,国家发改委也想综合各方意见提出自己的医改方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认为,医改涉及的部门较多,各部门都有自身的利益,很难在部门间协调,遇事非要更高层次的组织出面才可以进行协调。否则,各部门之间就会缺乏总体的统一改革方向、目标和操作步骤,使设计改革的思路从各部门角度出发。

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14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已经成立。这个协调小组,设在国家发改委,由时任发改委主任马凯和时任卫生部部长高强任双组长;小组成员包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等十余部委。

2007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分别在南昌、天津召开了南北两大片区的“医改座谈会”。据悉,南北方各省区市的主管副省(市)长,发改委、卫生、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均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最终确定了医改方案将在融合9家独立机构草拟的医改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一套中国式的医疗改革新方案,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2008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09年1月12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召开的2009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让人民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得病后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得起病,病有所医是中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两大最终目标”。

1月21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张茅履新助推新医改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非典”期间从国务院副秘书长位置上临危受命空降到卫生部担任党组书记的高强也正式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由于医疗卫生的复杂性与重大性,高强在2月6日临近卸任之际,笑称自己在卫生部工作的6年,“脑细胞已经耗尽”。

接替高强的是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张茅。他将与派出身的卫生部部长陈竺成为“新搭档”。在此时接过卫生部党组书记这副沉甸甸担子的张茅,站在医改的“门槛”,无疑将面临着更艰巨的考验。

履历显示,现年55岁的张茅长期在经贸系统工作。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的一位官员在评价张茅时说,尽管张茅没有医学专业背景,但最近几年一直负责相关领域的管理,“在掌控卫生领域全局上,已经积累丰厚经验”。

在公众视野中,张茅首次涉足医疗卫生领域是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2003年5月,“非典”进入全面防控阶段,张茅被任命为北京防治非典联合工作小组医疗组组长,并向北京市人大汇报防治情况。

2006年6月,张茅从北京市副市长转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此时,恰逢新医改讨论、制定方案之时。十多个部委组建成了医疗体制改革协调领导小组,发改委和卫生部成为小组的“双组长”。张茅分管的社会发展司,正是参与医改起草、制定的职能司局。因此,张茅成为国家发改委参与医改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就此结缘新医改。

一位发改委官员透露,在制定医改方案时,张茅多次指示发改委系统认真研究卫生规律,多重视地方实践。

“他对卫生改革全局很熟悉,有利于开展工作。”一位卫生系统人士分析,新医改将于2009年正式起步,卫生部门将解决更多棘手问题,卫生不单涉及一个部门,还涉及物价、财政等资源掌控部门,张茅的经历,有助于卫生部与国家发改委在医改进程中的合作。

第3篇

一份在2005年提出“中国医改不成功”的调研报告掀起千层巨浪至今波涛未平。

正是这个医改话题,一直让人们感到神秘莫测:国家财政对卫生事业的补贴从补“供方”到补“需方”,这看似简单的医改思路转换,其间却经历了三年坎坷的荆棘路……

至今,人们仍在讨论医改思路的是非得失,遥盼着新医改方案的出世。

医改思路僵持

“目前医改方案的争论就僵在:国家财政如何补贴卫生事业上。”11月21日,一位接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的人士告诉记者。

“现在已经有很大进展,医改协调小组中的各个部委都已认同‘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根源是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投入不足、被迫‘以药养医’。各方对通过国家财政补‘需方’(即财政用于补贴‘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方)解决‘投入不足’的思路,也不再有分歧。”该人士说,但在“如何补需方的问题上,争执颇大。”

“卫生部门现在提出,补需方的操作可以由社保部门把资金交给卫生行政部门,由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核定收支,以收定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这种 ‘收支两条线’的思路正遭到其他各部委的反对,”该人士说,“其他部委目前赞同的是,财政资金由社保部门直接和医疗机构结算,中间不经过卫生行政部门‘接力’。”

据了解,卫生部门的思路正处于“以一对多”的“不利态势”。其他部委对卫生部门思路的质疑是:

首先,“核定收支”如何操作?一个卫生局管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医院,卫生局官员人手有限,怎么核定这么多医疗机构每年到底实收多少钱、又实际支出多少钱?如果核定不了,各医疗机构岂不是可以钻空子?

其次,让医院“超收上缴”推行得开吗?这么做虽可以使医院断绝其逐利动机,但也可能使得公立医院的医生没有了积极性,造成另外一种“看病难”――看病要排队甚至“买号”,做手术、做检查要找熟人开后门, 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都将恶化等。

最后,对医院“差额补助”,即医院收支之间的“窟窿”由财政补贴,这岂不是要面对一个个“无底洞”?

对于种种质疑,卫生部门的态度是依然坚持上述思路,并认为预测到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想办法避免。但不能因此否定这一思路。

新医改“爽约”的背后

自从2005年7月28日,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的《医疗卫生与社会经济改革整合研究》提出“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被媒体当做标题刊出,引起舆论大哗之后,人们就开始期盼新医改方案的问世。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上,中央首次以最高会议决议的方式明确指出医改的方向――“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这次会议对医改的定调,的确为推动医改方案制定起了催化作用。

2006年10月23日下午,一个令人关注的事件发生了。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主讲人是来自卫生部门的前任官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刘俊教授,以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讲课内容是介绍国外的医改经验和我国卫生事业的关系。

由卫生部门的前任官员执鞭如此重要的讲座,以及卫生部门向外界透露的一系列动作,给人们的印象是,卫生部门将可能主导新一轮的医改。

各方分歧难调和

然而,2007年两会期间,前卫生部部长高强在透露“新方案即将面世”的同时,出人意料地宣布:涉及十多个部委的医改,终究不可能由卫生部一家部委包揽。他同时表示:“在医改方案的多部门讨论中,并不存在部门利益之争。”

2007年3月,前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医疗卫生问题不单是一个简单的财政投入问题,首先应从各国国情出发做好医疗卫生改革的制度设计。

金人庆说,医疗卫生中涉及到公共卫生以及民众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应该由公共财政给予解决;其他要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

“财政部的态度显然已经很明确了。”杜乐勋,这位7旬高龄的资深卫生经济专家指出,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性质之争,在决策层已经取得了一致,但在操作层面,各种分歧仍在继续探讨。

“每个部委都有自己的‘小九九’,各方都在医改中博弈。” 杜乐勋坦言,在医改思路的争执中,三家主要部门的意见分歧如下:

卫生部门的主张是,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不足,一直以来是“以药养医”的畸形运行状态,医改后的财政补贴应该侧重补“供方”,即资金应注入医疗机构。

社保部门的主张是,补“供方”导致医疗单位服务水平难提高,效率和公平性都欠佳,医改应改为财政 补“需方”,即投入到社保中来。

财政部门的主张是,卫生系统普遍是账面上亏损的,医改的财政资金拨不下去,肯定会被先用于“堵窟窿”,这样的拨付怎能改变长期以来卫生部门的 “大锅饭”现象,财政支出怎能不超支浪费。所以,财政部比较倾向于补“需方”。

新医改仍在路上

2007年两会期间,媒体透露,有高层人士说2007年六七月间,新方案将公示。

这一次,起草中的医改方案似乎真的被推上了“快行道”。

3月中旬,人们发现,财政部正在厉兵秣马。在其间举行的“中国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论坛”上,财政部社保司一位官员首次向记者透露,作为医改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财政部正在酝酿财政部的医改思路,对于“购买医疗服务”以及“市场化的模式”高度认同。

此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为之作序的一本名为《明智的支出――为穷人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译著被隆重推介。此书主张医疗卫生事业采取“集体融资”方式,解决医疗救治和资金筹集问题。据说对于财政部这个负责资金筹集和分配的部门,这一思路颇对胃口。

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不甘落后,在3月29日,由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东进出任会长的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应时”成立。消息人士指出,这家民间机构实质上是社保部的医改“智囊机构”,他们希望从医保专业角度向国家医改协调小组提出医改建议。

但是关于医改的分歧仍在协调,政府高层的行动也未因此停步。

7月23日,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2007年内在79个城市试点,2010年将覆盖全国。

10月,众盼已久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关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论述让医改话题再次成为热点。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贯彻“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思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探索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的综合改革,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

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筹资办医体系。

坚持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建立完善医院成本核算、收入分配、绩效管理、职称竞聘等监督、管理机制,落实医院经营管理自,强化经营管理责任,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努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坚持医药分开的原则。建立完善医药招标采购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建立完善预防和惩治医药卫生行业腐败长效机制。

坚持惠民便民的原则。紧紧围绕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施一系列看得清、见效快的惠民便民服务措施,让人民群众真正获得医改带来的实惠。

二、工作目标

通过改革,将市第一医院建设成为我市医疗服务中心和区域医疗服务头的三级医院,床位编制800张,人员按核定床位数1:1.4比例核定人员编制。并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市情、科学规范的县级公立医院体制、机制;达到公益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富有效率。

通过改革,使市第一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广大干部职工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医疗服务质量、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承担我市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和转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并承担一定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使人民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的诊治在区域内能够得到基本解决,逐步降低向上一级医院的转诊率,实现百姓“大病不出市”;同时就医感受大为改善,对医院医疗服务满意度大为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改革管理体制

1.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市政府作为公立医院出资人对市第一医院建设和发展承担主要责任。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理事长、发改、卫生、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编办、人事、药监、物价等部门负责人和医疗机构代表为成员的理事会,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市卫生局。理事会要制定组织章程,明确理事会职责、构成、会议制度,理事的职责、产生方式和任期,以及院长及医院管理层、监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的职责,构建公立医院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做到权责明确、政事分开。

以理事会为代表的决策层,行使市第一医院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重大投资、重大事项、大额资金使用、院长选聘及医院管理层薪酬制定,以及预算、收支、资产、成本核算与控制等财务管理的监管等职权。

以医院院长为代表的医院管理层,负责执行、落实理事会的各项决策,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全面落实医院独立法人地位,保障院长经营管理自。具体管理医院的医、教、研、人、财、物等工作。副院长由院长提名并报理事会批准,按干部管理权限办理任免。医院内设的职能部门和科室负责人任免以及人员聘用和内部收入分配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报卫生局审查备案。对医院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由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

以监事会(或职工代表大会)为代表的监督层,负责对院长及院领导班子履职情况的监督,积极推行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2.建立院长选拔聘任制度。院长由理事会提名,按干部任免程序考察任命。探索由理事会采取公开选聘的办法,公开选拔聘用院长。实行院长任期聘用制,每届任期5年。实行院长任期目标管理,建立院长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对考核不合格或不称职的,不予续聘或提前解聘。完善医院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院长管理能力培训,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3.改革人事管理。落实医院用人自,全面建立岗位管理和人员聘用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一是改革人员招聘工作,提高招聘效率。按规定的人员配备标准配齐医院工作人员,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规定和医疗卫生行业、岗位特殊性,卫生、人事行政部门在编制和岗位限额内,采取更为简捷有效的办法招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坚持信息、过程、结果公开和权责一致的原则,严格程序,规范运作,在监察等监督部门指导监督下,可由卫生主管部门和市第一医院具体组织实施,人事部门负责招聘方案审核,拟聘人选公示、人员聘用核准,编制部门负责办理核编手续。二是加快引进人才。引进本科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或本省相关专业学科委员以上、符合年龄结构的临床各学科带头人。引进人才由医院提出计划,经卫生局审核后制定引进方案,上报市编委研究批准,依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规定》(委发[2007]7号)文件精神,落实优惠待遇;三是合理设置高、中、初级专业技术岗位,按照岗位设置管理规定,全面建立岗位管理和人员聘任制度。积极推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全员聘任制,合同管理。打破专业职务终身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同时提高高级职数的结构比例。岗位设置报卫生主管部门同意后,报人事部门审核。并视专业人员资格或岗位变动,每年进行一次调整,建立一支稳定的以医疗服务相适应的卫技人员队伍。

4.建立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根据市政府[]34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医院绩效工资改革按有关政策实施,进入轨道。在职在编人员单位负担的社保基金由财政予以专项补助,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原有床位补贴取消。退休人员退休金由市机关社保管理中心直接发放给个人。医院自聘合同制卫技人员,在全院总数没有超过核定编制内,其社保基金也列入市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以医疗质量、工作绩效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医院进行目标考核,逐步扩大考核结果公开范围,并将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工作人员平均收入水平等挂钩,并向重点岗位、业务骨干、临床一线、贡献较大的专业人员倾斜,形成有责任、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机制。人事、财政、卫生部门依据医院上年度津贴补贴的实际发放水平、自有资金情况和经费来源情况,以及改革性补贴所需资金等因素,下达市第一医院年度绩效工资总量,扣除基础性绩效工资总额后,其余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发放。同时将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比例由7:3调整为5:5。通过提高收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二)开展重大机制改革

1.开展补偿机制改革。逐步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市第一医院逐年降低药品加成率,直至取消药品加成。对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合理调整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探索基本医疗保障收付费制度改革、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等多种途径予以补偿,补偿方式及金额由市第一医院提出,报财政、卫生核定,市财政预算内列支。

对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经发展改革、财政、卫生等有关部门论证批准后,建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项目库,根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安排所需资金,按市政府[]34号专题会议纪要落实经费。

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给予专项补助。对无主病人救治费用经民政、公安部门审核后按实际发生额,报市财政予以补助。

扶持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医院外科、妇科、儿科等重点学科其技术达到三级医院水平。主要在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

2.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充分利用上级赋予的试点县级人民政府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权限,在规范收费的基础上,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适当降低一些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治疗项目价格,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技术价格,合理优化医院收入结构。

3.实行基本医疗保障付费方式改革。积极推进按病种付费方式,努力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并增加其对住院患者的覆盖面。探索实行按总额预付、人头付费、按服务项目付费等其他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总额控制、分批拨付、包干使用、超支不补、定期考核、违规扣减”的制度,2012年开展按病种付费不少于12个病种(组),以后逐年增加病种(组)数。落实医疗救助、公益慈善事业的项目管理和支付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补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道路交通保险支付方式,有效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住院费用总额控制的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

(三)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按照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原则,重点加强市第一医院人才、技术、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

1.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在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配套的原则,重点加强医院人才、技术、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加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重症医学科、手术室、血液透析室、病理科、检验科、影像科、传染科、急诊科和预防保健科等基本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人员、技术和管理三配套,使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的诊治在区域能够得到基本解决,逐步降低向上级医院的转诊率,减轻群众转诊负担。加强急诊科建设,提高危重症救治能力,建立完善院前急救体系,配备必要的救护车和调度管理系统,提升急诊急救保障能力。加强医院中医科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按标准设置中医床位及配备相适应中医药卫生人员。

2.提高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开展管理干部专业化培训,提高医院管理团队整体水平。医院院长参加省级三级医院培训,副院长、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设区市三级医院培训。以推行医院成本核算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控制和降低医疗服务运行成本,提高医院效益和效率。依托信息系统建立医疗、财务、费用、绩效考核动态监管机制,提高管理效率和科学水平。

3.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养本市内学科带头人,加强医疗、护理、影像、检验、药学、病理等卫生技术人员培养,加强医疗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不少于3名的骨干力量,到三级医院学习进修,同时发挥老医疗骨干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鼓励和引导三级医院退休医疗技术人员到我市工作。

4.加强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保障安全、提升质量、改善服务、提高效率”为主题的创建优质医院活动。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加强人员、医疗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重点抓好病历书写、手术安全、医院感染和急诊急救工作。每年1—2次邀请上级专业机构对照各项指标对医院医疗质量安全进行评价和指导。结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三好一满意”、“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创先争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及医院评价等专项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推行临床路径、适宜技术和医学检查结果互认,2012年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数不少于20个。控制和规范医疗技术准入,积极推广适宜医疗技术,推进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增长,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比重不超过47%,医疗费用年增长幅度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5.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衔接的,以电子病历建设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网络。规范社保卡“一卡通”流程,拓展医院信息系统业务功能,重点推进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医学影像、门急诊挂号、收费管理、药房管理、财务管理、医保结算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强远程医学信息支持系统建设,实现与三级医院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教育等,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

(四)建立县级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

1.健全双向转诊机制。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展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级医院间的合作,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医疗管理制度和双向转诊机制。劳动保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鼓励双向转诊的政策措施,将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双向转诊和分级医疗情况列为考核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医保支付挂钩。

2.建立县乡医疗服务联合体。加强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指导。探索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托管等形式,与乡镇中心卫生院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提高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卫生院发展。同时,加强对其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帮扶和指导,促进人员、技术、管理等医疗资源向下流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

3.开展医疗服务对口帮扶支援。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县级医院的对口支援,推进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对口支援市第一医院,促进医院管理、医疗技术、重点专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深化市第一医院帮扶乡镇卫生院工作,继续实施“千名医师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办实事项目,采取合作、团队支援等方式,提高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鼓励采取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

(五)完善惠民便民措施

1.推行预约诊疗服务。通过实行网络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开展预约诊疗,社区转诊预约的优先诊治。2012年,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病人复诊预约率达到3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50%,节约患者就诊时间。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着力改善医院门急诊设施和条件,按日平均就诊人次需求配备轮椅、平车、候诊椅及饮水设施。开展错峰服务和分时段诊疗,简化就医手续,缩短群众等候时间。完善门诊信息管理平台,公开医疗服务信息,提供导诊、叫号、咨询、报告单打印服务和志愿者医院服务。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人,可开具2~4周的处方用量,方便慢病患者配药和就医。急诊病人抢救推行“三先三后”,即先救治后检查、先抢救后分科、先抢救后收费。确保急诊抢救“绿色通道”畅通无阻和救治的及时有效。

3.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增加临床护士数量,争取于2012年达到每张病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每名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个,逐步减轻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生活护理。2012年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30%以上的病房。

4.开展多种便民诊疗活动。全面推广使用社保卡就诊“一卡通”,继续执行出院即时结报,方便病人报销费用;对统筹区域内的参保者只收取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部分,其余部分与基本医疗保障经办机构直接结算。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组织专家名医下基层活动,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讲座,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基层。

(六)建立完善医院监管机制

1.实行卫生行政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业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2.加强医院运行监管。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院功能定位和发展规划的监管,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控制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床位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建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公立医院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医院运行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考核。

3.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完善医德考核制度,建立完善防范和治理医药卫生行业腐败长效机制,建立投诉处罚制度,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

4.建立院务公开和服务满意度调查机制。落实院务公开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医疗服务行为公示制度。建立以服务满意度调查来评价医院管理成效和改进医院管理的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医院的监督作用,接受社会监督。

5.充分发挥第三方调解功能。完善“五位一体”的医患纠纷调处机制,将医患纠纷的解决首先交由市医患纠纷调解中心,保障院内的正常医疗秩序。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将风险适当转移。配合公安部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

四、工作步骤

(一)调查摸底,学习考察阶段(年10月~12月)

学习文件,宣传动员;组织相关部门对市第一医院基本药物使用、业务收入、财务状况、人员编制、财政投入、资产负责、服务价格、运行成本等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分析测算,为全面改革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二)方案制定、征求意见和送审报批阶段(年12月~2012年1月)

由医改办牵头,研究制定市第一医院综合改革工作方案;征求相关部门意见提请市委、市政府审核批准。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月~2012年9月)

成立理事会,制定、出台相配套的政策、文件,并积极组织实施。

(四)总结阶段(2012年10月~2012年12月)。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副市长任副组长,卫生、发改、财政、人事、劳动、编办、药监、物价等部门为成员,统筹协调、指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卫生局。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强化财力保障。卫生、财政等部门要认真测算县级医院综合改革的经费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财政补助方案。市财政按照补助方案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保证综合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加强政府补助经费的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5篇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证覆盖面

主要任务:

1.将在校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平安参保率达90%参保人数达到2.5万人、居民医保参保达到3.3万人。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医保制度。

2.着重解决地方依法关闭破产国有企业、中央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解决好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的参保问题的基础上。

3.农村常住人口的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牵头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卫生局。

配合部门:经济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县总工会。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证水平

主要任务:

1.全面落实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人均120元补助。

2.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3.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65%和50%

4.资助城乡所有“五保户”低保对象参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平安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救助力度,减少资金节余,累计节余的资金一般应不逾越当年筹集资金的15%

牵头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民政局、卫生局。

配合部门:财政局。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主要任务:

1.根据核定并公布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

2.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集中招标推销、统一配送、全部配备使用、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及相应报销政策的制度体系。

3.完善基本药物医疗平安报销政策。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疗平安药品目录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药品目录。

4.加强对基本药物的用药指导和监督。

牵头部门: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

配合部门:经济局、财政局、价格监督检查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主要任务:

1个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牵头部门:发展和改革局。

配合部门:财政局、卫生局。

(二)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1.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

2.在岗培训乡镇卫生人员30人次。

牵头部门:卫生局。

配合部门: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

(三)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弥补机制

主要任务:

1.选择局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经费弥补机制改革试点。研究基层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和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相衔接政策。

2.研究拟定对乡村医生承当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

牵头部门:财政局。

配合部门: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价格监督检查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主要任务:

1.启动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预防接种、污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和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年底乡村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建档率达到60%以上。

2.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

3.启动农村妇女罕见病检查项目。宫颈癌检查250人,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250人;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

4.为12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

5.完成全县农村2500座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县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

6.落实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达到15元。

牵头部门:卫生局。

配合部门:经济局、教育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爱卫会办公室。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一)调整布局和结构

主要任务:

1.制定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2.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牵头部门:卫生局。

配合部门:编办、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局、法制办。

(二)改革弥补机制

主要任务:

使试点公立医院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进行弥补。对试点医院研究拟定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政策。

第6篇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实施范围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和省、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体要求,立足县情,着眼于人人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构建基层医药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体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责任,牢牢把握公益性方向;坚持立足县情、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坚持综合改革、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并举,维护公益性与调动积极性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实现改革成果共享。

(三)总体目标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高效规范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医药费用负担有效减轻。

(四)实施范围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及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

二、主要内容

(一)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

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理。

对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含撤乡并镇后的卫生院分院),在严格界定服务功能和任务、核定人员编制、核定收支范围和标准、转变运行机制的同时,政府负责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保障其正常运转。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所属行政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业务、人员、药品、财产“五统一”一体化管理,对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二)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核定编制、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

依据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工作任务,结合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及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等情况,由编制部门分类核定所需要的人员编制。

乡镇卫生院编制按照农业户籍人口的千分比核定,根据不同人口规模,分别按照0.7-1.0‰的标准核定编制。按标准计算不足10名的乡镇卫生院,可按10名核定编制。同时,结合地理状况(分为平原、丘陵、山区)、经济状况、服务半径等因素,在按标准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可上浮10%;城关镇卫生院下浮20%。乡镇卫生监督站人员编制仍为2-3名。乡镇卫生院核定的人员编制,作为其聘用人员和核拨经费的依据。

乡镇卫生院院长由县卫生局会同相关部门公开选拔、择优聘任,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乡镇卫生院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岗位设置,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实行合同管理。分流人员采取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过渡期间相关工资待遇、社会保险、经济补偿、学习深造期间的学费补助、内部退养以及病退人员待遇等费用支出,由财政部门纳入预算,统筹安排。在编制允许的情况下分流人员若没有适当的分流渠道时,可暂时进行在岗培训,合格后聘用,确保稳定过渡。

(三)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平、绩效管理的考核分配机制

根据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科学核定承担的工作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根据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口数量和服务半径核定;基本医疗服务任务根据前几年医疗服务的平均人次数、收入情况,并综合考虑影响医疗服务任务的特殊因素综合考虑核定。

建立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考核机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

乡镇卫生院要成立考核机构,对卫生院职工进行考核,考核要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乡镇卫生院职工的考核可在院长的主持下进行,考核结果报县卫生局审核。

建立按岗定酬、按工作业绩取酬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依据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管理岗位任务,制定内部分配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对职工进行绩效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的绩效工资制度。

(四)加快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步伐,逐步建立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规定。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由省统一集中招标采购,确定采购品种、剂型、规格、价格、数量和生产企业,统一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送企业由省政府组织遴选,各市可在省政府确定的配送企业中,择优选择部分企业为本市的基本药物、补充药物配送企业,我县可由市确定的配送企业中择优筛选部分企业为我县的配送企业。

建立基本药物采购、使用的监管机制。加强药品采购、使用过程的监管,成立相应的监管领导小组,制定监管办法并组织实施;统一使用基本药物监管软件系统;建立药品公开公示制度,公布监督电话,严厉查处违反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套取补助资金的行为,取消药品加成,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

(五)在实施综合改革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支出,由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

,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要与我县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经费,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前,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核定补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按相关规定执行。

政府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每月补助不低于400元。补偿资金由省、市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安排。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财政部门按行政村农业户籍人口每人每年4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其中省财政补助2元,市、县财政各补助1元。

三、实施步骤

县政府作为改革主体,各相关部门要协调配合,扎实有序推进改革。

(一)明确任务,定编设岗

根据《省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调整意见》,县编制、人社、卫生等部门依据各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工作量,科学核定编制,合理设置管理、专业技术、工勤技能三类岗位,确保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数的80%。

(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

县卫生、发改、财政、编办、人社等部门依据《省乡镇卫生院改革方案》相关规定,明确定岗竞聘的范围对象,统一组织乡镇卫生院实施竞聘上岗。所有上岗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按照国家及省有关规定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合同管理。

(三)妥善安置,确保稳定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维护稳定的职责,全力做好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按照《省乡镇卫生院分流人员安置办法》(晋人社厅发〔2011〕28号),对正式职工分流人员,采取系统内调剂聘用、允许内部退养、实行3年过渡安置、鼓励自谋职业、支持学习深造等多种方式妥善安置。对小集体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与原单位解除人事关系,补办企业养老保险,并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乡镇卫生院人员定岗竞聘工作完成后3个月内,分流人员均应妥善安置到位。

(四)绩效考核,落实补助

县卫生局负责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患者满意度、居民健康改善状况等进行综合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挂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内部职工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收入挂钩。

(五)核定收支,取消加价

县财政、卫生等部门依据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工作量和人员编制情况,合理核定乡镇卫生院的收入和支出,并按月预拨经费保障正常运转。所有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零差率销售。

四、保障措施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触及利益深、政策性强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相关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大局出发,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把各项改革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县医改成员单位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和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落实改革任务。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作

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基层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发改、财政、人社、卫生、编制、物价、药监等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协调,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突破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务必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各自的任务,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二)加强财力保障,严格资金管理

县财政部门要切实保障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要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监管,确保资金分配使用规范、安全、有效,严禁挤占、截留、挪用;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

(三)加强督查监管,确保规范运行

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检查机制,强化督查监管。县医改办负责对基层综合改革推进情况进行综合督查,县医改办成员单位负责职责范围内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提供情况、运行情况、财务管理情况、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药品集中招标采购配送情况、政府补助资金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规范运行。突出对分流安置政策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度的监督检查,确保分流人员妥善安置和社会稳定。创新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多方参与、协调高效、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及时发现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严肃纪律,及时查处违规行为。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要责令限期整改;违纪违规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强动员宣传,营造良好环境

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关系广大基层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改革动员和深入细致地做好基层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高度重视改革的宣传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讲清政策,统一认识,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五)加强培养选拔,打造人才队伍

第7篇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档案管理;管理制度;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49-02

1.前言

医院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体系对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这些特点的表现主要在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上医院构建有效的档案管理体系,给顺利开展医疗活动奠定基础,能够有效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有利于医院日程工作中的经营模式、技术研究和处理纠纷等有序进行。

2.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因为医院档案管理制度方式仍有许多问题发生,所以对新形势的发展不能完全适应,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2.1落后的档案管理观念

近年来,由于医院负责人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随意调用业余的工作人员负责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对医院档案管理的资金和精力投放越来越少。负责人存在落后管理观念必定会对管理人员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工作人员对待工作的态度不严格、仔细。如此一来,医院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医院的各种工作将无法开展。

2.2档案管理体系不健全

完善档案管理体系,首先应该加强医院档案管理。但是,大部分医院因为没有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这就使医院档案管理制度形成监督失效、无考核、不受约束和管理不严的局面。因为医院负责人没有过多关注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对医院各项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随着社会先进技术不断发展,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因建立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1]。

2.3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水平不高

随着医院档案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医院负责人必须重视档案管理体系和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让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但是因为现阶段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较低,没有能力去驾驭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所以需要一个具有专业管理水平和知识结构来负责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对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正面影响。另外医院没有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相关培训,并且在实施信息化管理体系过程中没有引入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2]。

3.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

3.1更新管理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对医院档案管理体系进行完善,首先关负责人应该重视制度建立的工作,医院负责人应归档更新管理观念,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放到管理档案中,使各项重要工作纳入到档案管理范围,以便及时处理日常管理工作。此外,必须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宣传,要求各科室积极配合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管理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对医院的重要性,对管理工作的整理和审查严格谨慎,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以提高档案管理意识。

3.2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要求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医院档案负责人在严格执行档案管理标准时,要求医院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规章制度的相关内容要了解透彻、具体明白,使其档案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同时,医院档案管理体系可以综合病例档案信息,使医院各项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档案管理体系的价值。

(2)要充分利用信息档案科的主体价值。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就要注重信息档案科发挥的作用,做到层次分明。信息档案科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是管理和审查档案以及相关的指导和培训;每个档案管理科室是医院档案管理最基本的单位,主要是负责收集、审查和整理档案的工作内容。

(3)建立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体系后,医院必须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可以顺利完成医院档案管理工作。

3.3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医院必须完善档案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的价值,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制度。实现网络化档案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医院档案管理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使其档案管理制度从而实现网络化管理。

3.4提高档案人员的工作水平

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受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的影响,这就要求医院增强档案管理团队的精神,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综合工作能力。首先在录用档案管理人员时,医院应该录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的员工负责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医院应该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培训,以提高档案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3]。

4.结束语

总之,随着新医改不断改革,医院理应注重档案管理在各项工作中所占的地位,利用新科技建立全方位的档案管理系统和档案管理机制,从而为有效开展其他工作提供良好的医院档案管理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改进方法

引言

医院档案管理是医院开展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更是医疗、教学和科研研究的理论性基础。现阶段,医院档案管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所以,医院应根据新医改中提出的要求,树立新的档案管理思想,做好档案管理工作,这已经是现代医院发展过程中急需要处理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指出了现代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其次提出了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的具体方法。以供参考。

1. 现代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1.1 缺乏较强的管理观念,档案实际利用率有待提高

到目前为止,医院中依旧有部分职工尤其领导者,未树立起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只对经营予以高度重视,完全忽略了档案的重要性,甚至有部分员工和领导者觉得档案工作有没有无关紧要,未充分认识到其在医院管理中具有的作用。由于他们对档案没有过多的重视,最终导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档案实际利用率难以提高。

1.2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良莠不齐

一直一来,在医院各项管理中,对医疗技术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有着高度的重视,而在档案管理人员方面,没有制定相应的计划与要求。医院中多数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并非专业出身,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窄、学历也较低,档案管理知识了解的不足,更有甚者之前所从事的职业与档案管理沾不上一点边。所以,他们无论在专业素质还是在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出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并且,日常工作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者们没有多少的进修机会,根本得不到系统性的档案知识培训,最终造成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发展,毫无创新与活力可言。

1.3 硬件投入不足,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部分医院中由于缺乏医疗用房,经常会缩小档案用房面积,这与档案保管标准规范不相适应。同时,所使用的档案管理设备比较陈旧、管理技术不够先进,严重影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虽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医院管理中得到普遍使用,促进了医院管理手段的进步,但是,很少会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仍有部分档案工作采用的是手工收集与检索,信息量较小,对于档案的收集、开发与利用极为不利。

2. 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的具体方法

2.1 树立良好的管理观念,加强宣传,促进全员档案意识的形成

档案管理在医院内部管理中属于核心组成部分,医院应做好档案管理的领导工作,将其归列到重要的议事日程范畴中,将其作为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医院业务建设统一规划和发展。另外,可采用诸多的形式,如参加相关会议、宣传典型事例等来加强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以此让医院上下级干部与职工均意识到档案工作具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且,充分认识到档案和自己平时的工作乃至生活间的紧密关系,积极配合档案管理工作,树立起良好的档案意识。

2.2 培养一批专业的档案人才队伍,提升职工的业务素养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好坏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要想确保档案管理工作健康高效的运行,就必须定期对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必要的教育,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实际中,可采用专业培训、进修学习、继续教育等诸多的方式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与知识水平全面提高,同时,还应把档案人员的培养归列到医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对档案管理工作与业务发展予以总结,以确保档案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另外,对于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也应积极的对自身业务能力进行培养,实际工作与学习过程中始终以主人翁的态度良好的服务和科学安排医院相关活动,将档案管理工作、医院医学科研、经济建设、管理工作这四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做好临床医疗、科研工作。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拓宽思路,不断创新,提高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度以及接受力。

2.3 加大硬件投入力度,突进档案现代化管理

新医改的主要宗旨是始终以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性质为核心,构建完善的基础医疗卫生制度,良好的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医院构建档案信息共享平台。现阶段,在医院整体费用中,患者的医疗检查所占比例较大,唯有建立患者档案信息共享(涵盖了病例、病理影像资料),才算得上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着想,进一步减少医疗费用。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加大了医疗科研投入力度,不过医院中依旧存在着科研能力不均衡、科研成果无法转化等现象,对医学科研发展极为不利。而如果医学科研信息能够共享,那么,就会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促进医学科研快速发展。

医院要想构建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就应购买和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匹配的软件与硬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储存医院中的各项业务以及形成方面的档案,便于需求者的查阅,大大节省了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另外,还应构建完善的检查系统,以确保相关人员查阅资料时的快捷与准确性。因此,医院必须加强档案管理自动化、网络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积极进取,满足医院发展过程中对档案管理的具体要求,为医院档案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总而言之,只要我们高度重视起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激发全员的档案意识,积极配合协作,就能够实现新医改中所提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卫立群. 运用医院信息平台实施档案管理.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9)

[2] 周秦.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几点思考[N]. 闽东日报,2010

[3] 张东青. 略论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N]. 江苏法制报,2010

第9篇

医改新方案:模式之争关乎什么?

据报道,医改新方案陷于难产状态。卫生部借鉴“英国模式”提出的“基层小病治疗由政府免费提供,一般大病靠社会医疗保障,重大疾病则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基本思路,受到了财政部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质疑;后两者倾向于借鉴“德国模式”,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的模式。

应该说,对医改新方案发生争执是很正常、也很必要的。中国人口众多,如何保障“病有所医”,确实有非常大的难度。在这一意义上,医改新方案“难产”一些并不是坏事,新方案在经过充分争论之后再产生,远比没有争论便悄然出台更能让人觉得放心。

而且,即便从常识分析,卫生部所提思路的缺憾也的确一眼即见:首先从道理上看,真正让老百姓“因病返贫”的多是大病。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家真正需要保的是大病而不是小病。而在卫生部的方案中,小病免费,大病却要依靠商业医疗保险。但众所周知,商业医疗保险需要平时便缴纳不菲的保费:而且,商业保险也有其一定的保险额度。简而言之,商业医疗保险一是会增加百姓入保的负担,二是未必真正保得了百姓从此不再会“因病返贫”。

自从几天前由卫生部传出“医改将借鉴‘英国模式”’的消息,笔者一直就存有这些疑虑。因此,当看到“医改新方案难产,卫生财政社会保障三部起争执”的标题时,笔者本能地以为: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定是看到了卫生部方案的缺陷而提出了质疑。然而,仔细看几部门争论的焦点,却又令人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怎么看,几部门的争执好像也距新方案本身的合理与否、效果如何等本质问题甚远,而是有着明显的“部门利益之争”的影子。

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提出的异议是:“现在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是既保大病又保小病,如果按照卫生部的医改新方案,那么现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里用来管小病的这笔钱,又该如何处置?”“将来国家用于提供社区和乡镇卫生院门诊免费医疗的这2000个亿,无疑就要全部交由卫生部来操作。对于这种集免费医疗的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做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持保留意见。”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质疑确实是有道理的,“集出资方和操作方于一身”的确容易发生问题。但虽如此,也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其所真正关心的,原来是2000亿资金的管辖权!由此亦或可理解:卫生部为什么要提出“保小病,大病求助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思路,因为实现这一思路的前提是必须建立起庞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乡镇卫生站体系,进一步则是卫生部门可以由此而管辖起庞大的可能高达2000亿的资金!

财政部则质疑道:“按课题组测算,2000亿只管小病,可是相应的医疗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养等等,这些难道不要钱吗?如果把这些也算进去,2000亿够吗?如果不够,那到底需要多少钱?”由此不难看出,财政部惟恐卫生部的方案是“钓鱼方案”,即一旦开始实施,财政投入便欲罢不能,有可能成为无底洞。应该说,财政部的质疑是比较“靠谱”的。但是,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几部门的争执,其深层原因都是为了本部门今后不落于被动,因而所谓“模式”之争,本质上仍是权力之争。

其实,只要能让2000亿元真正发挥出效率,老百姓并不关心这2000亿元由谁来管更合适。所以,对于医改方案本身来说,这是一个最为细枝末节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细枝末节成为几部门争论的焦点,成为新方案合理与否的判断标准,不由令人一声长叹……

可以断言:“部门利益”不除,医改新方案永难合理。

第10篇

一、组织领导

组 长:

常务副组长:

组 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院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薄芃兼任

各临床科室主任、经营主任、护士长为活动方案的具体执行者。

二、活动范围

本院 “三好一满意”活动范围:院属所有科室。

三、重点内容

(一)服务好

1.落实便民、利民措施,优化门诊流程,简化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做到服务热情、流程通畅。

2.做好医患就诊时的语言沟通,保证患者的私密性,减少医疗投诉,杜绝医疗纠纷。

3.做好门诊、病房、患者满意度调查。所有医护人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优质的服务,共同构建医患关系和谐。出现医疗投诉做好患者的安抚,杜绝医疗差错事故,推进平安医院建设。

4.加强法制学习培训,提高守法、用法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管理,依法行医。

(二)质量好

1.结合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医疗质量万里行”等有关要求,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规范病历书写、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体系。充分发挥院专业指控小组在医疗质量控制中的管理作用,持续改进和提高医疗质量。

3.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逐步开展临床路径、护理路径工作。

4.加强并做好本院医疗机构年检工作。完善医疗机构、各级医师准入和退出机制。

5.加强药品管理和安全使用。继续开展处方点评工作,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杜绝滥用抗菌药物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6.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医疗设备的临床管理,落实《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医务部对院内医用设备安全使用管理进行检查,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

(三)医得好

1.积极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创先争优,从我做起”以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外宣传、扩大影响,营造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

2.继续认真抓好医德医风考评制度,由院办公室进一步出台细化考评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奖励和约束机制。

3.严肃行业纪录查处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加大对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净化社会环境。

(四)群众满意

1.搭建与社会沟通交流平台,大力宣传医术、医德、医风,接受社会监督,争取患者和社会的理解支持。

2.积极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努力让患者和社会满意。

3.院内各职能部门开展自检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检查出的问题不能够及时整改的科室,本小组有权下令惩处。

四、活动安排

(一)查找问题阶段(6-7月)

领导小组要深入各科室,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查找存在的问题,查处违章违纪行为。

(二)整改提高阶段(8-9月)

对查出来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按照边查边改,制定整改方案,限定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确保整改实效。并将整改方案、措施和效果上报西城区卫生局。

第11篇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案例式教学 改革方案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技巧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而《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学中较为基础的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具有较大的成效。本研究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案例式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的改革方法,以丰富教学经验。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缺点,本课题提出将《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通过设计方案、课堂实践、问卷调查、完善方案等措施,探讨出如何通过改进,设计出更加适合《中医基础理论》的案例式教学方法,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的生动易懂。

2.方法

(1)案例选择法。在医案书籍中进行选择,包括《续名医类案》《二续名医类案》等,或者选择教师在临床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录像等形式。

(2)案例整理汇编法。将理论条目作为大纲,首先理论知识的解释分析至关重要,随后附上典型案例分析,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以及适当的优化处理。案例分析的过程,不是强调如何治疗,而是通过案例来更好的解释理论。

(3)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测、学生测评以及教学督导测评,其中学生测评分值最大。随后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客观测评进行分值统计,主管测评则将意见进行汇总分析。

(4)教学实施法。在教学初期,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同时进行有关案例分析;在教学中期,将问题作为重点代入案例进行分析;在教学后期,以案例本身为主进行小组讨论。

二、结果

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专业课程的主干课程,是学习中医的入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数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的沿用必定存在其合理性,当学生出现学时不足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理论讲授保证了其完整以及连贯。但是,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较多的弊端,由于平铺式的讲课使学生的上课热情减退,枯燥感十足,并且使学生处于被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案例式教学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临床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具有较大的成效。案例式教学也称为个案教学法或实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根据学时以及内容的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学习、研究以及有关能力的锻炼。目前,案例式教学盛行于国外,且逐渐成为无法替代的实效价值。案例式教学首先由20世纪美国哈佛大学的医学院运用于医学教学,现已成为较为常见以及广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完全颠覆了“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主体,对真实的场景进行典型化处理,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使课程更加丰富和灵活,也更加的有血有肉,提高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表明了案例式教学适用于实践教学,具有实用性以及探究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课程是新生入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之前学生并没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案例运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讨论,而是选择适合于本课程的案例,根据其特殊性进行循序渐进的导入,在不同的教学时期使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讲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对于理论条文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在不失案例真实性的基础之上,对对应的所需讲解的理论知识的案例进行典型化处理,同时加以文字修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这样既保留了案例的真实性,又起到了风趣幽默的作用,紧紧扣住教学主题,使案例式教学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更为创新型优秀中医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医需要人才来发展以及继承,而人才的培养倚靠的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作为较为重要的中医教学基础课程,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基础,融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增强了中医学的生命力。这样《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价值得到了有效的体现,达成了教学改革的目标,从而使《中医基础理论》得到持续的创新与发扬。

综上所述,《中医基础理论》应用案例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为日后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值得重视并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徐朝军,宋岚,杨进.心胸科临床实习案例式立体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07):102-103.

[2]蓝常贡,唐毓金,谢克恭.基于器官系统模式下案例教学法在骨科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J].右江医学,2015,43(02):254-255.

第12篇

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__年)(国发12号)》规定,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云发17号)、《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实施方案(—20__年)》(云政发199号)要求,按照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和要求,为积极有序地推进我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任务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1)扩大城镇职工医保覆盖面。,将现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濒临破产的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由政府给予适当补贴。20__年,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在85%左右的基础上提高到90%以上。

(2)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困难企业在职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确有困难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参加城镇居民医保。20__年,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在79%的基础上提高到90%以上。

(3)进一步巩固提高新农合参合率。新农合制度覆盖农村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20__年,新农合参合率在93%的基础上提高并稳定在95%左右。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落实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合补助。,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120元;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20__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具体补助标准按照国家要求落实,个人缴费标准按省政府制定标准实施。

(2)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在3.5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4.5万元;提高到5万元;20__年提高到5.5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在10万元的基础上提高到12万元;提高到15万元;20__年提高到18万元。城镇职工医保(含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我州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倍以上。

城镇居民医保启动,最高支付限额为1.6万元,在1.6万元的基础上增加0.4万元达到2.0万元;20__年,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3万元。通过逐步推广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力争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达到我州居民年平均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20__年,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3万元以上,达到我州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6倍左右。

(3)提高参保人员住院费报销比例。20__年,城镇职工医保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从的69.5%提高到75%左右。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平均报销比例从47%提高到60%左右;新农合参合人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乡(镇)级明显高于县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在38.16%的基础上提高55%到左右。

(4)开展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完善新农合门诊统筹。,在全州三县(市)全面推行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

3、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

(1)逐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层次。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实现州级统筹。

(2)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防范机制。按照国家各类医保基金“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使用的监管,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城镇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当年统筹基金收入的15%左右,累计结余原则上控制在6个月—9个月均支付水平。合理控制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基金的结余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累计结余率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医疗保险政策落实督查评估制度和基金监管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社会监督,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每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4、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成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资助城乡所有五保户、低保家庭成员、一、二级重度残疾人以及边境一线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农村居民的参合费和参保费。按照城乡医疗救助一体化的原则,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报销的基础上,取消病种救助限制和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封顶线,扩大救助范围,简化救助审批和资金发放程序。到20__年,城乡医疗救助最高限额提高到5000—8000元。

5、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1)健全基本医疗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州、县(市)、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四级医疗保障服务网络建设,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制定我州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建立健全完善新农合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操作办法,简化到县域县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管理制度,启动新农合建卡及全州统筹“一卡通”工程,在全州“一卡通”的基础上,实施参保人员异地就医“一卡通”工程,逐步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直接结算,20__年实现全州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保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目标。

(2)创新医疗保障服务制度。研究探索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 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一网通”经办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逐步整合经办医疗保障经办资源,在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探索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疗保险管理服务。

6、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补充机制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的补充保险机制,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探索开展城镇职工、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试点、新农合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试点,通过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实施,逐步解决城镇和农村各类参保人员按规定报销后自付医疗费用仍然过高的问题。继续抓好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完善职工医疗互助金管理。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发适应不同人群要求的健康保险产品,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参加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贯彻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7、制定我州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

根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求及我省实施国家基本制度方案,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机制,制定我州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和监管等各项配套措施。研究制定我州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8、逐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向农村配送质优价廉的药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药品价格。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以村卫生室为主体、农村零售药店为补充的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建立乡镇药品协管站,做到人员、场地和经费三到位,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和过期失效药品行为,确保广大农民用上安全放心的药品。完善执业药师制度,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或其他依法通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除品、、免疫计划用疫苗、免费治疗的抗结核药、抗麻风病药、抗疟药以及计划生育药品等按国家有关法规、规定执行外,全部纳入省级药品集中采购目录的,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方案,由确定的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药品和选择配送企业。

在国家规定的零售指导价格幅度内,省物价局根据招标形成的统一采购价格、配送费用等政策,确定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具体零售价格。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统一配备基本药物,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实行按照购入价格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

制定和落实财政对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政策,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确保政府补助政策落实到位。制定基本药物储备管理办法,完善基本药物储备制度。

9、完善补充我州增补目录,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

结合我州地方用药特点、地方病用药需求、地方财政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障水平,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增补目录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州增补品种。把我州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药品品种作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补充进行增补,根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有关规定,调整我州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将我州增补品种纳入州级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报销范围,把州傣医院的傣药制剂纳入我州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新农合报销范围。完善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年内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举办的3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其他各类医疗机构要将基本药物目录作为首选,并按照规定比例使用。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销售国家基本药物,患者可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11、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

(1)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建设标准和规范,争取将我州符合国家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要求的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纳入国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年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县医院、县中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制定、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到20__年,按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规模,每个县至少有1个县级医院、2个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建成覆盖全州的村卫生室服务体系,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使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布局合理的格局,方便群众就医。

(2)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到20__年,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建设3个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据审定的规划继续加大地方投入,逐步完善我州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能力。

(3)充分利用各种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社会、经济、人口的发展状况及农垦系统医疗机构移交地方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强调研、摸清情况,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的方式,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1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1)组织实施国家、省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规划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加大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实施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项目,使我州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执业医师。受聘医师服务期限为5年,享有中央财政每年2万元和省财政1万元的补助;按国家、省政策规定,受聘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转入单位编制内人员正常管理,不再核发项目经费。

(2)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培训工作。积极争取省级投入支持,力争用3年时间,培训680名在岗乡村医生。定期培训乡镇卫生院内儿、外科、妇产科、麻醉、医技等专业骨干医师和村卫生室骨干村医;完成40名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和社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工作。

(3)完善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服务基层。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岗位管理、绩效工资等人事 分配制度改革。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对志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由政府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鼓励公立医院退休专家、专业医师到私立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继续工作,缓解私立医院和社区服务中心人才紧缺问题。

(4)建立城市卫生服务资源支援农村和社区卫生工作制度。组织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市)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组织州、县(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轮流定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帮助开展医疗服务和技术培训。建立州、县(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有关制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继续实行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新聘用人员在获得医师执业证书后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1年,同时在申报中级、高级职称前必须到农村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利用“西部人才培养”项目,继续在县(市)选派基层卫生人员到省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5)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并启动试点工作。到20__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达20%以上。

(6)进一步完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充分利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20__年完善已覆盖的州、县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会诊体系,发挥远程会诊体系的作用,开展远程教育,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13、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1)改革乡镇卫生院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由各级政府按照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照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落实补助政策,补助标准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核定。医务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经费纳入县(市)级财政预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价格,按照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后,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农村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不得接受药品折扣。积极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2)完善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补偿机制。对村卫生室医生的补助在现有收入基础上适当提高。年收入不低于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低于现有收入水平。收入通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和政府补助3个渠道获得。

14、转变基层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1)转变服务方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以傣医药为主的中医民族医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转变乡镇卫生院服务方式,以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导向,完善新农合制度,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巡回医疗,提高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服务水平。优化配置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病人流向趋于合理,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方便群众就医。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工作,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业务、人员和经费的县级管理制度。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以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工作人员,严格执行卫生人员执业资格准入规定。健全完善乡镇卫生院院长公开招聘制度、全员聘用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做到以事定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研究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与州、县(市)医院双向转诊和委托管理机制。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1)规范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以社区和乡镇卫生院为依托,逐步建立以居民健康电子档案为基础的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通互联、信息共享、使用便捷、利于监管的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推行实施规范的管理模式。20__年,城镇居民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规范化建档率达到50%以上。

(2)实施重点人群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婴幼儿保健服务。为0-36个月儿童建立婴幼儿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3年至少随访8次,管理率达到80%;对每名0-28天的新生儿家庭访视1次,访视率达到85%。

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对0-6岁儿童建卡建证,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开展孕产妇孕期保健服务。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为每名孕产妇孕期至少提供5次保健服务和1次产后访视,管理率达到85%以上。

开展老年人健康指导服务。对行政区域内65岁以上的常住居民每年进行1次老年人健康管理,管理率达到50%以上。

开展慢性病患者健康指导管理服务。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提供防治和健康服务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季度至少随访1次,每年随访4次,管理率达到30%以上;每季度至少对糖尿病患者测指血1次,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和病情监测,管理率达到30%以上。

对重病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每年度至少随访1次,同时进行病情评估和督导服药,管理率达到60%以上。

(3)增强传染病防控能力。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登记并报告行政区域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为患者提供健康指导及治病管理服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发现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及时进行报告,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负责可疑传染病的监测和报告。

(4)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为居民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宣传材料,针对主要健康问题和健康主题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明确每年的具体工作任务。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利用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加大对健康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16、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按省统一部署和要求,为8岁至15岁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以上;按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数,为47500名35岁至59岁农村妇女免费进行宫颈癌早期检查;按省政府要求,完成对乳腺癌早期检查任务;为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孕前3个月和孕早期3个月补服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医疗补助,并最终达到免费住院分娩的目标;实施“光明&8226;微笑”工程,按照国家、省计划为全州具备手术适应症的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进行免费康复手术。

(2)继续推进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工程。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按省安排,完成农村卫生厕所建设,普及率达到20%以上;建设完善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监测网络,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质量和卫生防疫效果。

17、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编制、完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并对设施条件重点加以改善;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对鼠疫、霍乱、肝炎、结核病、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和疟疾等传染病的防控。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传染病医院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18、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经费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各级政府预算全额安排。按照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各级财政收入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20__年不低于20元,应由州、县(市)承担的部分,按州级30%、县(市)70%的比例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

(五)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9、研究制定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的有关政策

编制、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各级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等。对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布局欠合理的公立医院进行股份制改革或积极稳妥地转制为民营医院。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完善和落实民营医院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多元办医格局。鼓励发展规范的民营医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医院建设;允许保险机构参与州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改制重组。按省有关规定,研究制定民营医院在土地、税收、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考评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医院的同等待遇或优惠政策,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管等方面一视同仁。

20、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构

公立医院要坚持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探索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管理体制。开展医院法人治理改革试点,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和执业方式。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推广实施“一本通”就医管理模式,减少重复检查,减轻患者负担。研究建立州、县(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办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切实把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延伸到基层。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评价制度,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发展医疗执业保险,化解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按省安排部署,稳步推进改革。

21、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加大政府投入,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2个渠道;由各级政府承担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等公共服务经费。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定对中医院(民族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特色优势医院的投入政策和具体补助办法。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推进医药分开,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规范医疗和收费行为,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在成本测算的基础上核定我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完善医院补偿机制,逐步解决“以药补医”的问题。

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10%。鼓励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有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各项改革工作。州级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和州委、州政府的有关要求,抓紧提出相关配套文件的贯彻落实意见。发展改革部门要做好综合协调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医药价格核定及监督管理等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做好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工作。财政部门要抓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财政投入的落实工作。其他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改革。各县(市)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相关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积极组织推进各项重点改革,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统筹协调

各县(市)、各部门要从改革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健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安排各项重大医改任务。加强医药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整合相关部门医药卫生服务资源,逐步实现全州医药卫生信息共享。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建设为着力点,探索研究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并网互联和“医疗信息网”与“医保信息网”并网互联等技术方案,并研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各种资源,适时推进“一网通”工作。

(三)加强财力保障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医药卫生体制重点改革所需资金,确保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实施。政府对卫生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要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严禁违法违规使用资金。初步测算,—20__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投入医改经费8500亿元。

(四)加强宣传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制定分步骤、分阶段的宣传方案,利用各种媒体和有效手段,采取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要意义、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和政策的宣传,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问题,认真总结、宣传改革经验,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开展改革试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总结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开。要研究制定具体改革的试点方案,从开始,选择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公立医疗机构开展改革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