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13:37: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流行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流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可它一直鲜为学术界研究,从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探讨了流行文化的含义,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流行文化的发展阶段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等,希望借助利用流行文化正确引导消费者的行为。
关键词:流行文化;消费者行为;高雅文化
现在,当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产品随着全球化而充斥世界的时候,不仅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在全球各个角落普遍存在并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东西,就是已经彻底商品化和全球化的流行文化产品。由此可见,流行文化对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对流行文化的研究已经势在必然,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流行文化的界定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界定。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流行”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迅速传播或盛行一时。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或一个群体中迅速传播或流行一时的规格或样式,也称作时尚、时兴、时髦等。流行是一种追求新颖而背离习惯的企图,但同时尚未超出社会可以接受的形式和行为范围。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流行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的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范的行为模式。流行现象,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对特定观点、行为、言语、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流行,流行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从商业的角度看,流行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营业额、利润等)紧密相连的东西;从接受的角度看,流行在面向市场和社会时,极易获得广大消费者的共鸣和认同。
在学术发展史上,“文化”一直是最复杂的术语之一。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为“文化”进行界定的是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泰勒。截至20世纪50年代初,文化界定已经有164种之多。著名学者T.伊格尔顿在其最新的大作中指出,文化这一术语一直是在对立的两极之间被使用:它太宽泛又太狭窄、太充满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20世纪90年代,一些人类学者认为,文化界定可以归纳为两种,一为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另一是个体行为意义上的文化。前者指的是一个整体社会中长期、普遍起作用的行为模式和行动的实际准则,这些模式在那些给事件和人际关系以明显结构的形态和反复出现的周期规律性中呈现出来,并且构成常被归为“生活方式”的那种东西。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巨擘拉德克利夫·布朗就持此观点。后者是个体习得的产物,包括一个人类群体成员为了在他参与活动的这个群体中被相互接受地交往而必须知道的东西。据此认识,文化不必为该社会甚或该群体所有成员所共享,而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有关成员彼此授受意义,以至这些意义能够使他们达到共同的目标,因为他们建立了共同的理解和文化的想象。
很清楚,任何流行文化的界定都将会把流行的不同意义与文化的不同意义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不同的组合。因此,文化理论与流行文化衔接的历史,就是这两个概念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内,被研究者以不同方式组合的历史。
二、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流行文化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代言人。在《消费矛盾:消费社会的概念、行为与政治》(ContradictionsofConsumption:Concepts,PracticesandPoliticsinConsumerSociety)一书中,爱德华(TimEdwards)主张,透过流行文化,我们能够对当代消费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
流行文化是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社会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随处可见的消费现象,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体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一种趋同的消费选择。从总体上看,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1.流行文化引导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模式。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流行文化生产的目的在于消费,或者说在于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欲求。现代社会的实践证明,人们消费某种产品,并不仅仅因为它的物质特性和实用功能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还会因其广告所张扬的抽象的、非实用的精神因素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兴趣和认同。形形的广告无不传达着各种各样的观点、价值与精神取向,广告与其说是对产品的推销,不如说是对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哲学和意识形态的表达。比如耐克赢得了非凡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质地优良,更主要的是因为他们大力倡导了一种价值观,那就是:Justdoit(想做就做).Ican(我能)。这种价值观已形成了一种潮流以绝对优势经久不衰地席卷了美国乃至全世界,它不仅已嵌入了每个美国消费者的头脑深处,而且已成世人皆知的经典广告口号。
2.流行文化反映消费者行为。流行文化是消费者行为的一面镜子,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消费者的行为。美国当代强调年轻和健康的流行文化正好反映了美国消费者购买健美器械、定期去健身俱乐部、钟爱营养均衡食品等消费行为。
三、流行文化的发展阶段
流行文化一般会经历产生、普及和衰退三个阶段。流行文化潮流以前是由商家请专业设计者创立,然后自上而下进行普及。这里要注意的是,流行文化也会被名人无意创立。例如,1961年,肯尼迪在他的就职典礼上没有戴帽子就走过了宾夕法尼亚大街,这一无意行为却从此打破了男士戴帽的风俗习惯,也摧毁了男帽行业,联合帽业会不得不请求肯尼迪重新戴上帽子以希求恢复男士戴帽的流行文化。由此可见,名人对流行文化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现在商家把流行文化的产生寄托在年轻大众上。专门的市场调查公司投资请一些“酷仔”对身边的朋友进行关于流行文化的录音采访。这样的调研使得Reebock开始推销淡颜色的鞋子,而Burlington开始推销深蓝色的牛仔裤。
流行文化形成过后,最重要的是让它普及到大众,不然就不成其为流行文化,就不能引导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而这就要借助媒体和意见领导者通过广告等方式传播出去。广告是流行文化的信息源,它最先向人们传递社会潮流和流行流变的信息。当一种流行生成后,广告及时地把流行资讯广而告之。由智威汤逊中乔广告公司创意的“立顿红茶”系列广告非常生动形象地演绎了新产品的流行特性,也为广告对流行文化的传播作用做了天然的注脚:“紧跟潮流新步伐”、“散播热门新话题”、“洞察今夏新焦点”、“聆听流行新节奏”、“掌握时代新信息”。
广告报道着流行、演绎着流行、评说着流行,它以高度的日常性传播,使人们处在一种强有力的流行文化环境和认知空间中,从而不断地推进着流行市场的发展。人们通过广告传播、了解了最新的流行是什么,普及的范围如何,社会评价的程度怎样,广告已名副其实地成为人们获取流行文化信息的过滤网。只要我们稍加回忆,就会发现这些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从喝一般的汽水到喝可乐,从喝茶到喝咖啡,从喝白开水到喝矿泉水,从只知道自己烧着吃,到吃现成的方便食品,从吃大饼油条到吃肯德基、麦当劳等等,哪一种饮食流行没有广告传播的贡献?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广告的传播,哪怕流行文化已经形成,却难以快速地流行开来。当然,广告促进流行文化普及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首先,它不遗余力地对时尚主题进行不断重复的诉求,从而使其大面积铺排开来,形成一股势不可当的大潮。其次,广告为了促进流行的普及,竭力创设着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时尚模拟环境,并把每一个人邀为广告主角,竭力告诉人们拥有广告中所推荐的产品会多么快乐,按照广告所设想的方式生活多么美满,于是人们不是被强加为这个群体的成员,就是承受着由此而带来的群体压力,为了保持自身行为与多数人行为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个人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大家必须从众,必须去拥有时尚。这一来,广告传播的商品或服务便迅速获得众人的追随和采用从而得以普及。流行文化具有易变性、周期性的特点,这就告诉我们,流行文化在产生、传播并达到后会急转直下走向消失。流行文化周期的长短直接牵涉到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都做着“留住”流行文化的努力。利用广告巩固业已形成的流行时尚,并在前一流行的基础上通过内容更新、题材转换、形式变革等一系列手段,带出另一个相关的流行,甚至使其再度走向新一轮的,从而达到尽可能延续流行的目的。这是广告对流行文化的又一突出贡献。
综上所述,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举足轻重,一方面商家要善于利用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创造、普及并留住健康的流行文化,以保持健康流行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正确引导,这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圣刚.当代流行文化的形成机制与作用[J].中州学刊:文艺研究,2007,(2).
[2]杜春华.近年来青少年流行文化的成因及社会价值分析[J].天府新论,2006,(4).
[3]仲富兰.大众传媒:流行文化的合谋者[J].社会观察,2006,(4).
[4]刘乃歌.大众传播变革与当代流行文化的勃兴[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刘志梅.流行文化与广告[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6]万翔.消费时尚、流行与品牌战略[J].商业研究,2004,(13).
[7]陈立旭.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当代文化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2).
[8]羊小于.论流行文化对广告的意识形态影响[J].新闻界:传媒与广告,2003.
[9]张同道.文化肿瘤[N].中华读书报,2001-07-18.
[10]肖鹰.美学与流行文化[J].文艺研究,2001,(5).
[11]沃纳.塞弗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12]金元浦.重新审视大众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2000,(6).
[13]夏建中.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述评,2000,(5).
[14]陈立旭.现代传媒变革与文化革命[EB/OL]..文化研究网:.
自1993年中央电视台首次引进韩国电视连续剧《嫉妒》以来,尽管最初反映平平,但日后却赢得一浪高过一浪的“哈韩”欢呼。1997年央视播出家庭伦理剧《爱情是什么》,收视率高达4.2%,在中国观众中引起意想不到的轰动,韩剧热逐渐扩散。1998年,该剧在央视重播,再次引起收视热潮。同年,以韩国宇田公司为代表的韩国音乐公司将大量韩国知名音乐人的作品介绍到中国。1999年后,HOT、NGR等组合以整体姿态全方位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掀起音乐“韩流”。在《爱情是什么》之后,《星梦奇缘》、《恋风恋歌》、《异国女友》、《可爱先生》、《天桥风云》、《妙手情天》、《爱上女主播》(又名《夏娃的诱惑》)相继播出,韩剧自此盛行,并和韩国服饰、影视剧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韩流”,冲击着中国的大众文化。2002年,《蓝色生死恋》开始在中国21个电视频道播出,当年播放韩剧《明朗少女成功记》等达67部,同年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也在华创造了上千万元的票房奇迹。2003年《爱的阶梯》(又名《天国的阶梯》)、《All in》,2004年《浪漫满屋》、《对不起,我爱你》,2005年《黄手帕》、《加油,金顺》、《豪杰春香》和《大长今》、《我叫金三顺》,2006年《我的女孩》、《宫》(又名《我的野蛮王妃》)、《梦幻情侣》、《你来自哪颗星》和《百万朵玫瑰》,2007年《饼干老师星星糖》、《吴达子的春天》,这些片名一次又一次地汇聚起荧屏内外如炬的目光。央视八套反复重播的《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和《明成皇后》等电视剧虽然播出时段在晚间23点,但收视率仍高达10%。
韩剧,就如同这个国家的泡菜一样,以平实的特质和独有的魅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观众。如果说《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已红极一时,《大长今》则把韩剧热潮再一次推向高峰。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大长今》收视率达到4.9%,同时段平均收视率稳定在4%,位居第一。央视索福瑞对全国31座城市的数据调查显示,《大长今》的整体观众总量超过了1.63亿,引发了中国大陆前所未有的“韩剧热”。整体上看,据统计,2002~2005年几乎所有的省台都播放过韩剧:2004年我国电视台播出的649部引进电视剧中,107部来自韩国:目前央视电视剧频道57%的引进剧来自韩国。
韩星崇拜。随着韩剧的热播,全知贤、宋慧乔、安在旭、元彬、张赫、张东健、裴勇俊、宋承宪、权相宇等,对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很多电视观众来说,早已耳熟能详。“哈韩”族尤其如此,韩剧中人物的服饰打扮、言谈话语等方方面面都会马上引发起这些年轻人的争相效仿。
韩语热潮。来自培训超市飞龙网()的消息。从2005年9月底开始,咨询有关初级韩语学习的北京市民明显增多,各大培训机构韩语报名人数都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60%以上,除了少数人是因为工作或者出国需要以外,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受了韩剧的影响。
韩国歌舞大行其道。韩国流行音乐乃后起之秀,但发展却势如破竹。曾几何时“韩”气逼人的狂歌热舞踏入中国市场,让无数少男少女目瞪口呆,也使中国的流行音乐为之一震,旋即掀起了一阵阵韩流飓风。从最早的酷龙、H.O.T。到后来的NRG、安在旭,乃至最近在中国初露锋芒的BABYVOX等歌手或组合,从每星期在上海、北京等地举行的大小歌手见面会上,可以管窥中国青少年对韩国流行音乐如痴如醉的程度。2000年2月1日,H.O.T乐队在北京举行演唱会,现场狂热犹如当年欧美追随披头士。H.O.T穿着裤管异常肥大的超级“水桶裤”,戴着亮闪闪的首饰,耳朵上挂着耳环,无一不被争相模仿。中国最大的韩国流行音乐俱乐部Do-re-mi有约1万名会员,鼎盛期每月以3000人的速度递增。青年男女们唱着“H.O.T”、“神话”、“BabyOX”的歌,沉浸在HIP-HOP带来的动感和快乐中,而N.R.G和S.E.S的时尚前卫、劲歌热舞更是让他们疯狂。
正如1999年韩国的“酷龙”音乐组合掀起音乐“韩流”进而引发了人们对韩国手机、MP3、数码产品的热衷,韩剧热同样还带动了韩国饮食、服饰、医药、图书、美容美发等方面在中国的发展。如《大长今》中的宫廷料理、养生之道,不仅满足了观众对韩国宫廷膳食的探究和好奇,而且连同《大长今泡菜》等食谱也随之成为一些地方的畅销书,在图书市场上不只《香》、《冬季恋歌》等韩国爱情小说大都炙手可热,韩国旅游指南、餐饮等书籍也十分走俏。韩国餐馆更是大热,连一些中餐店都增加了韩国菜品,比如串烧、松糕等。韩剧中的古典服饰让许多中国女性为之倾倒,一些精明的婚纱影楼业主纷纷推出“大长今”主题婚纱照。韩剧中涉及的医药、美容美发也吸引很多韩迷跃跃欲试。
可见,在中国大陆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出现了以影响面最广、最强大的韩剧以及韩国电影、服饰、美容美发、流行音乐、餐饮、韩语、旅游、网络游戏、书籍等为形式载体的文化现象即所谓的“韩流”。它在中华大地魅力四射的精心打造,吸引着众人的眼球,牵动着国人的神经,从青少年到中壮年到老年人,从“菜篮族”到白领到业内学者,“韩流”赢得了自己跨代际、跨阶层的众许“韩”迷,其中最炫也最典型的当是“哈韩”族,他们从内到外很鲜明地标示出十足的“韩”味:典型的韩式五彩染发、超大马仔的牛仔裤和T恤,眩目橙黄和耀眼银色的韩装,色彩斑斓的袜子、彰显个性的手链、“流氓兔”等韩式配饰,玩的是《传奇》、《千年》、《奇迹》等韩国网络游戏,去的美容院、料理店也是首选“韩国”的,他们就是这样盲目崇尚、狂热追逐、痴迷模仿着韩国时尚流行娱乐文化,连穿衣打扮、思想行为都趋“韩”若鹜。由此,“韩流”在中国大陆从衣食住行思等各个方面如火如荼地拉开了韩式消费文化空间全方位的构筑。
二、“韩流”的意义及其制造
“韩流”在中国大陆之所以获得如此广泛的社会文化认同意义,首要归因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特质,这就为“韩流”与中国大陆受众之间的文化认同“协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日常生活的亲切感。
尽管“韩流”囊括音乐、影视、歌舞等不同文化门类,但它倍受韩迷特别是“哈韩”族青睐的就在于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因此获得的那份契然于心的亲切感。韩国的服饰、餐饮、电子、汽车直到它的影视剧,日常衣食住行思不仅构成了“韩流”这一超级文化文本表层叙事的核心,而且写意了其艺术文化品位的焦点,不妨以韩剧为例。虽然韩剧剧情推进非常缓慢,情节构成和戏剧冲突有模式化的雷同倾向,但韩剧的魅力恰恰在于“冗长”的时间使生活细节和小人物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不同年龄的人在剧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韩剧一般都是以“日常生活”作为其故事书写的重要载体,在家长里短和儿女 情长这些简实的日常叙事中,使一切变得真实而自然,平常而复杂的人生在剧中得到全景化、立体化的展现,让人从中体味到生活况味和人生哲理。如家庭剧《加油!金顺》就通过几家人的生活琐事,细致入微地展示了韩国人的日常生活,如同打开隔壁人家的门看他们家的生活。所谓越不像戏剧的戏剧越是真正的戏剧。越不像小说的小说越是真正的小说。虽然韩剧并不张扬,但却慢慢滋润观众的心灵,触动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中国著名导演尤小刚就说:“虽然韩剧大故事结构不如中国,但他们的作家心态扎实,关注生活、注重细节。韩剧很细节化,即使结构技巧差点,也不影响观众喜爱。韩剧正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家长里短真实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原生态,一下子让人觉得似曾相识或恰如其境,从而增强了荧幕的鲜活性和真实性,引发了观者的共鸣,让人倍感亲切。
2 精致细腻的表演风格。
用细腻的手法展现真实的生活,可谓韩剧捕获人心的第一杀手锏。不论是以《看了又看》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剧,还是《蓝色生死恋》式的爱情偶像剧,或者《大长今》一类的励志剧,剧中喜欢给演员长时间的大特写,这样的镜头更有助于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具有某种凸显“人”、重视人的文化表征意味。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呈现中都蕴藉着人物对家庭、婚姻、人际关系的深入洞察,而中间不时穿出的那些温情又幽默的台词,让人捧腹之余不禁感喟其娓娓道出的生活哲理。而且,几乎每部戏都会涉及到尊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文化美德,这些对于文化转型期的不少国人来讲,不免平添几多缺失久违而心冀向往的触怀。在文化共通中营造亲和气氛,在文化差异中展示独特风情,通过对一个个细节的精妙把握,赢得了中国观众的芳心。
3、唯美与时尚的品位追求
韩剧的青春偶像剧就是从审美方面给予观众最大的满足。它针对年轻的观众,满足年轻人的理想和梦想,让生活审美化。让年轻人体会到美好的生活与梦想真切地存在于平凡之中而并非虚幻。它的偶像剧主演大多是秀美俊逸的帅男靓女,力求诗化的画面风格,细雨、浓雾、滨海、村落、枫林等自然景观在镜头中得到了精美的呈现,给观众带来秀色可餐的视觉享受。背景音乐的旋律也根据剧情需要不停转换,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发展形成了完美的融合与共振。例如《蓝色生死恋》中披肩长发配上纯洁面孔的宋慧乔、《冬季恋歌》中身穿冬大衣、系着蓝围巾的裴勇俊以及《人鱼小姐》中贤淑典雅而又聪慧的雅俐英……唯美的同时往往一度演绎为众多“哈韩族”对其形象、衣饰、言谈举止等倾心赞许与追逐的时尚。这些青春偶像形象的成功塑造与推陈出新,迎合了广大观众尤其青年人求新求异的渴望心理。
其次,“韩流”适时契合了中国大陆多层次文化经验慰藉的精神需求。
21世纪是文化传播媒介操纵的世纪,市场经济的较量首先是文化上的较量。马克斯・韦伯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中阐述了这样一个原理,即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须有一种“核心精神”(价值取向),作为经济发展的“动源”,也作为一种“利益驱动”的节制或平衡。“韦伯学”在西方引起巨大反响正是文化被当代人越来越重视的原因。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韩剧中涉及的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伦理美德,弥补了转型期不少国人的精神缺失。现代生活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核在赢得国人文化认同的同时,产生了心灵的震撼与反省。比现代中国更像传统中国的韩剧情节唤醒了国人向传统文化的皈依。生活的真实固然值得人们信赖,但在起伏跌宕、不断流逝的时间中,人们又希望寻得一方安稳的乐土。因此颇具中国传统文化神韵的“韩流”,与时人一拍即合,满足了国人对此的精神寻求。而且,就中国大陆我们自身现有的国产影视剧景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像《汉武大帝》、《亮剑》等一批优秀剧作,并且可能在制作、内容、剧情安排以及所体现的智慧哲理方面超过韩剧,但是这样的作品毕竟不多,荧幕上充斥更多的是一些数典忘祖的戏说剧、消极颓废的偶像剧、低俗平淡的悬疑剧以及单一薄弱的主流励志剧,这些作品同精心打造的韩剧相比自然显得苍白而缺少吸引力。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会中产阶层的崛起,人们对于未来中产阶层生活的探知、向往与憧憬随之而来。而韩剧恰好以其浓厚的中产阶级口味,满足了中国大陆人们对于“中产”这一特定阶层特有的主体经验与社会文化认同的想象。
再次,“韩流”“新媒体带动新经济”背后的文化产业动因。
韩剧从走出国门,继而走向世界,从而拉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经济的勃发,引起人们对“新媒体带动新经济”的提出与关注。无可争议,韩国通过韩剧等文化商品的输出,占领了消费者的意识高地,获得文化价值观的认同。随后也获得人们对其要输出的商品消费理念的认同。
实际上,“韩流”尤其韩剧的这一成功运营可谓韩国政府十年来的文化产业战略的集中体现。在1998年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之后,韩国开始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进行培育。韩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至2001年整套“哈韩”必不可少的行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随着“韩流”的升温,2005年初韩国总理主持召开“政府对韩流的持续和扩散的支援方案”的专门国务会议,确定了以民间为主导推进“韩流”,政府为业界展开活动创造条件的基本原则。
三、消费语境中“韩流”的话语想象与认同实践
提及“韩流”的文化蕴藉,很多人马上反应的是与之不约而同的文化认同,觉得从中感受到了久违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余韵。这也是“哈韩”不仅见于中国大陆,而且风靡港台地区,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原因。不过有意思的是,当我们仔细体味、分析这份认同感,就会发现,当看到影视剧歌舞等作为具象化的韩国文化图像,如“韩国”的济州岛风景、料理、影音,以及在形象消费意义上接受的明星,我们认同的理由并不是基于它们与我们的文化亲和性,反而恰恰是因为它们属于“韩国”而非“中国”的文化异质性。
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文化接受的复杂性,我们常常以一种自动半自动的状态把自己的文化认同理念对象化,所以与其说是“韩国”流行文化,不如说是“我们(心中)”的“韩国流行文化”。进一步探究“韩流”在中国大陆的盛行的文化情结。与其说是基于彼此文化相通或相近的熟识与亲近,或许也更是出自一种在西方欧美文化盛行下的一种东方式的集体自救的心理和行为,是人们呼唤更久远的东方传统文化的普遍认同。
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心态呢?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产生不同的消费方式,而消费观念和消费心理的 不同也成为影响族群认同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哈韩”族与韩国消费理念的不认同超过了对商品和大众文化的认同。
由此得出结论:认同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实体,而是分裂的、交叉的多元和多维系统,包括很多不同的层面,把认同归结为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和否认其他方面,都是片面的。
又如:韩剧中多展示的是温情的浪漫的、中产与小资的,而实际上韩国的现状也有梁贵子《远村》所写的韩国的“底层”。于是,出现了两个看上去相去甚远的韩国形象,到底哪个才是韩国形象的真正代表呢?其实这两个韩国形象是一直同时存在的,这才是现实中的真实。但是,显然在时下绝大多数中国观众特别是韩迷的心目中,前者所营造出的那个韩国形象才是唯一的答案。因此,出现了城市“经验”与“想象”分离的深刻内涵,在于人们对城市知识中的文化诉求。基于国人的现代性想象,渐渐产生了关于韩国的公共知识,比如韩国抵制外国货而买国货的普遍存在的激昂的爱国主义,其实并不是这样简单的。可见,现实中这一超越经验的韩国流行文化有着意识形态特性以及意识形态化的过程,并有意无意中推广开来。
传统观念里,袜子与内衣一样是人们比较私密的服饰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袜子的实用性、功能性更容易得到重视,而对于时髦爱漂亮的人士,袜子是让自己更出彩的装饰品。因此它的美观和情趣一点也不被人们忽视,如同服装一样,袜子是人们展示个性和品位的重要方式,图案作为袜子最直观的表现元素,是满足人们审美性的最重要因素。关于图案更久远的文化记忆,起源于图腾,相比来说,它是比语言更古老、更不分国界的沟通形式,它通过视觉形成信息使人们达到思想和精神上的交流。我国早在东汉时期已有织出文字图案的锦袜出现,新疆吐鲁番阿斯塔也出土有唐代花鸟纹锦袜,发展到清代,已有在袜子上刺绣或手绘花纹做装饰。在西方,袜子图案设计更是被人们所重视,早在公元8世纪,袜子已为人们普遍使用,已出现在袜边上镶以刺绣图案或精美的宝石缎带作装饰的形式,袜子图案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图案的种类、表现形式、装饰风格和装饰部位也越来越丰富,20世纪尼龙丝袜的产生使袜子的面貌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并流行至今。
袜子图案在男袜、女袜、童袜中因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对于女士而言,图案可以让他们扮出不同的风格,她们的选择空间也是很大的,花卉、鸟蝶、昆虫、条纹、格子、迷彩、文字、动物毛皮等各类图案都适用于女袜:对于男士而言,适当的图案,如条纹、格子等可以让他们彰显自己的品味;对于儿童来说,如果能穿上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卡通图案的袜子,一定会给自己的心情加分。
一种流行图案体现着一个时代的基本精神,它反映了人们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美的需要。因此,袜子图案是一定时空内流行文化的重要载体,反过来也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
广义上来说,“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一款袜子是否流行,很重要的是袜子的图案基于某种价值观和审美观所形成的外观样式和风格理念是否被广泛认可并导致大量传播和应用。而这种价值观和审美观是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流行文化是以一定时空内最广泛的社会思潮和审美情趣为基础的,因此流行文化是一定时空内最普及和最有群众基础的文化,基于这样的群众基础,一款袜子图案同流行文化的紧密性成为决定它流行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重要因素。袜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对其的需求是源源不断的,从图案的角度来说,图案的造型越贴合人们的心理,人们追逐和拥有的欲望就越强烈,它的流行程度就越强,持续时间也越长。因此,流行文化在袜子图案设计中的地位不置可否。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流行文化,袜子作为服装的配饰,它的展现要符合服装的流行趋势,它要依托于服装来塑造人的美,任何具有美感的袜子,只有与之相应的服装形式和风格相融合时,才能体现袜子的真正价值,因此,服装是影响袜子图案设计最重要的流行文化。服装流行文化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波西米亚风格、爱琴海风格、北美风格、地中海风格、东南亚风情、和式风格、非洲风格、西部牛仔风格等,它也因不同时代流行文化的不同而不断地自我扬弃,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又自我肯定中发展,如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超现实主义风格、嬉皮风格、波普风格、摇滚风格、中性风格,解构主义风格等等。
袜子虽然只是服装的配角,但它的发展几乎是与服装同步的,可看作是人们腿部的一种服装。如兴起于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成就了服装史上的浪漫主义风格,直至今日仍有大量追随者。与之相应的袜子图案设计常以写实花卉为主要素材,强调整体的柔和、安宁、优雅、和谐。
距今有1700年历史的苏格兰格子图案,被奉为大英帝国历史的真实记录,它至今仍是服装设计中的常用元素,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它的图案样式的增长从未停止过,受服装流行文化的影响,与之相搭配的袜子图案设计也层出不穷。
再如起源于70年代的朋克风格,说到朋克,当然不能不提及朋克时装的先驱者“朋克之母”Vivienne Westwood,她在时尚界的前沿地位证明朋克这种流行文化拥有越来越庞大的群众基础,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为生活、工作等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人们越来越渴望一种精神的解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骷髅图案成为风靡世界的一种图案样式,原本是非洲原始人类、海盗或重金属摇滚乐团等社会边缘人士追捧的用来保护自己、显示身份和信仰的图案,近年来在服装、首饰、丝巾等各种产品上广泛运用,俨然一副将骷髅图案进行到底的势头,其中不乏奢侈品牌和大牌设计师的手笔,诸如男装品牌John Richmond、顶级银饰品牌Chrome Hearts、顶级服装品牌Alexander McQueen等。
在这样一种势头下,袜子作为人们重要的服饰品,当然也不会错过骷髅图案的流行之风,新时代下设计师笔下的骷髅图案或轻松幽默、或精致华丽、或滑稽可爱、或另类张扬,在现代的流行时尚概念中,骷髅已不再是前卫人士或者是社会边缘人士的专利,其传统观念中表达的思想与含义早已模糊,更多的是一种轻松、个性、自由或者反叛的另类时尚。
关键词: 流行文化 英语教学 导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意到在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生普遍地接受甚至狂热喜欢英美的流行文化,流行文化在现代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传统的外语教学强调语言学习技能的重要性而忽视文化因素的作用”(赵建常、关韶江,2001)。因此,传统的教育早已与语言学习的大趋势脱轨。而且难度过大、意义太抽象的内容常常会挫伤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如将英文歌曲、传媒信息和影视等不同形式的英美流行文化导入到课堂中去,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降低学习材料的难度,改变学生学习外语的惧怕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传递更多的与教材有关的补充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流行音乐、英文原版影音作为视听教学资料
1.将英文歌曲作为课堂导入
歌曲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学生可以在快乐的旋律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增进情感的体验,加强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英语学习效果。英文歌曲可以巧妙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内容,把相关背景知识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外音乐中的语言有其丰富性和趣味性,其产生的效果可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和引起他们的积极反应,有助于较长时间保持对学习活动目标的集中和指向。例如,《阳光中的四季》(The seasons in the sun),这首歌是爱尔兰西城男孩流行组合的经典歌曲,英文歌词简单隽永,男声组合舒缓的吟唱,发音清晰,适合模仿学习。在让学生欣赏歌曲、记忆歌词的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学习英语词汇,如“I was the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此句可以引出对动物比喻义的讲解,“black sheep”应译为“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借此,还可以引出as timid as a hare(胆小如鼠),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等。经常在这样被拓展的学习情境中,词汇量及听说能力自然会有较快的进步。
2.利用英文原版影音作为教学资料
影视作品是一种生动的视听组合,它直观、生动地结合了声音、图像和故事情节,自然流畅地传递了语言信息,创造了真实的语言和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视听环境,使学生全方位感受所学的语言和文化。
首先我们可以借此学习积累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由于受到学习环境的制约和母语的干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很难接触到地道的英语表达法。对于无法出国且很少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学生来说,看英美影片是他们学习地道表达方式的理想途径。例如《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阿甘在表达自己极爱吃巧克力时说道:“I could eat a bout a million and a half of these.”million一词在本句中是大量的意思,而并非说阿甘有过人之处,通过对million用法的分析,学生对美国人日常用语中夸张语气的用法有了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又如《狮子王》(The Lion King)Timon和Pumba的对话,Timon:“Hey.He looks blue.”Pumba:“I’d say brownish gold.”这里的blue不是颜色而是表示沮丧。教师可以执导学生对通过影片接触到的短语和句型进行整理、归纳,并且用它们编成对话加深记忆,让这些语句变成自己的语言,并能信手拈来。
我们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会应用这门外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时常常出现交际障碍,外语学习不能不了解相应的背景文化。通过影片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社会状况、风景地貌、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比如说,在电影《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当船快沉没时,男士没有争先恐后地逃走而是让女士和孩子先坐上救生艇离开,充分体现了美国“女士优先”(lady first)的绅士风度。
丰富多样的视听材料提供的语言形式和社会文化语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深入地了解并真正掌握该语言,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
二、媒体资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对当今大学生的要求是多元的,如果他们只懂外语而缺乏对当代其他领域知识的掌握就会落后于时代。因此在课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教师的职责。流行文化涉及面广,可提供各个领域的最新信息。例如,在讲解运动主题时,教师可直接引入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鸟巢、水立方或姚明、郭晶晶等运动明星的话题;在讲解环保问题时,教师可引入有关克隆或基因产品的信息;有关英美政治时,联系Watergate,Zippergate,Intelligence gate等事件启发学生对西方政治作深入思考,并通过设计有启发性、争议性的问题来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思考,使其批判能力和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教师应从教学角度来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流行文化作为素材补充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因为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内容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应加强自身对流行文化的了解,关注流行文化发展的趋势,勤于积累各种资料,将自己的外语教学经验和流行文化知识进行必要的、有意义的整合,以学生现有的语言能力和已掌握的流行文化知识为依据,尽可能地使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当前的语言能力、理解能力相适应,从而使教学内容中流行文化的分量适宜、难易恰当,努力探索出一条能提高学习效益的教学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Cheung,C.K.The use of popular culture as a stimulus to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Hong Kong[J]. ELT Journal,2001,55/1:59.
[2]Richard,Jack,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关键词:江南Style;流行文化;国际传播;文化涵义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黄璐,河北理工大学体育部副教授,河北唐山063000
韩国歌手朴载相(PSY)的MV《江南Style》(Gangnam Style)迅速走红网络世界,凭借YouTube、Twitter等视频分享与社交网络助推到国际舆论议程层面,这一具有“全球化思考(文化内质)、本土化行动(表现形式)”特点的国际媒体事件,为理解网络舆论产生的文化背景及传播机制提供了鲜活的分析案例。
一、《江南Style》的产生及在的中国传播
《江南Style》这一流行文化符号的产生及国际传播,是韩国社会发展走亲美路线的一个文化与商业发展缩影。《江南Style》表现出美国青年反叛文化风格,嘻哈、反讽、怪诞、夸张、挑衅、放纵等文化反叛元素与内容,是嘻哈文化全球一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成功典范。朴载相是韩国本土的Hip Hop艺人,曾留学于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一脉相承嘻哈文化风格,主打风格是嘻哈与说唱音乐(Hip-Hop&Rap Music)。《江南Style》在网络起势的关键时刻,美国流行音乐明星群体的助推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凭借Twitter的全球网络影响散播到世界各地。
欧美流行乐坛助推《江南Style》的幕后动机,无疑出于嘻哈文化同源上的战略同盟因素考虑。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最大障碍是在跨文化交流上的“水土不服”,而被改写过的欧美流行文化产品可以打破文化交流屏障,为美国文化精神的国际传播提供一个话语共鸣的支点,一个文化杂交且标榜普适价值的形式化产品。《江南Style》经过东方化和地方化内容形式的改造,一方面使嘻哈文化“形神合一”,内质为嘻哈精神,表现为反讽、怪诞、夸张等特征;外化为韩国风格,表现为明快的节奏、本土的怪诞、首尔江南区的叙事等特征,提升了美国文化精神的国际影响与认同过程。另一方面为韩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与实践平台,全球化一旦落实到某个民族国家或地区,就成了一种“本土化了的”(10calized)全球,近10年韩国流行文化崛起的国际影响得益于东方化、地方化、本土化的内容发展战略。
《江南style》在国际传播第一时间内,台湾校园版、新加坡小印度版、泰国学生版等不同形式的创意内容层出不穷,当然少不了中国特色。《江南style》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中国网络舆论议程,说明中国在行动意识上已经较好的融入到国际传播体系,其中90后学生军这一网络传播的先锋力量扮演了重要角色。一些经过思想教育规训的集体舞形式冲破阴霾,如《江南style》重庆南开中学课间操版、扬州大学校运会版等,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青年思想意识的冲动与热度。
90后青年引领娱乐的先锋性作用,无形中汇聚为一股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诱发主流娱乐明星的跟风行为,周立波、撒贝宁、陈一冰、赵忠祥、谢娜、潘玮柏、曾志伟等各界名人纷纷加入到哄抬“鸟叔”的行列,迫于身处流行文化圈的名人们不够与时俱进(敏锐和先进)的压力,掀起了新一轮中国传播,进一步与一些严肃形象的行业话题联系起来,形成舆论影响和观念冲击,航母style、消防Style等中国版本疯传网络,一波接一波的内容形式创意引发的舆论围观,层层推进《江南style》的中国传播进程。相对于“贾君鹏事件”这一本土化的网络传播案例,《江南style》这一植根全球流行文化范畴的中国传播,表现出的某些国际传播特点和文化涵义,值得深入反省与思考。
二、《江南Style》网络走红的文化涵义
网络海量信息将一切创意吞噬,一闪光便跌入黑暗中。能够持久闪光的“转帖”,必然蕴涵丰富的文化内容与价值共鸣。《江南style》的亚文化风格和身份认同切合欧美青年一代的审美趣味,在价值普遍主义的名义上得以辩护与传播,同时韩国本土元素发挥到极致,共同衍生出一种变异的全球一本地化交往行动模式。青年风格从亚文化到时尚市场的传播不仅仅是一个“文化过程”,还是一个由新型的商业与经济机构组成的事实网络或基础设施[2]。经过市场过滤的青年风格,已经蜕变成主流文化和商业体系的辅助部分。《江南style》以反讽首尔江南区富人们的奢靡生活为噱头,“高富帅”的表现主题与“屌丝”(穷矮丑)的实际形象形成显著反差,抱以“草根”仰望星空的姿态,将中产阶层对富人们羡慕嫉妒恨的纠结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讽的文化批评形态对既有的文化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对主流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更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商业发展可资利用的文化素材形式存在,淹没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
与消费主义驱动的嘻哈文化国际传播不同,《江南style》的中国版本表现出强烈的本土价值观,侧重于青年思想教育的创新形式和规训作用。如《江南style》重庆南开中学课间操版和扬州大学校运会版,嘻哈风格已被改编到面目全非,前者貌似广场舞,后者貌似健美操,一个经过思想教育工作者审核通过的文化教育杂交版本,惟有在学生们的阵阵笑声中,才能明辨原来是校方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成果。
流行文化的本土化过程受到制度框架的约束和社会规训的改造,文化群体能够予以妥协接受,并自觉进行内容创新与社会传播,必然是流行文化中的某些价值主张和文化元素得到传播者的认同与共鸣。
其一,《江南style》的内容叙事富有想象力和文化激进色彩,这在文化政策相对保守且缺乏心理宣泄途径的社会中,形成流行文化权力掌控者主导的代议制文化叙事和大众狂欢景象,受者将内容生产的主动权和国际传播的话语权拱手相让。只要中国电影业同中国其他媒介一样受到政治的束缚,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对外形象就将会继续由他人来描绘。近年来主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挤压和抑制,难以形成更具冲击力和破坏力的流行文化思潮。《江南style》的传播案例对中国流行文化安全发出了预警,中国主导的流行文化模式与内容生产亟待创新突破。
其二,《江南Style》的文化表现框架极富张力,这为文化内容创新和二次传播提供了更大空间。在CCTV《梦想合唱团》节目中,由吴克群领衔的宁波队,将《江南Style》的骑马舞改编为江南水乡意蕴的划船舞,从音乐、歌词、舞蹈内容与编排、文化精神等方面彻底颠覆了原版模式,“鸟叔”风格蜕变为CCTV风格,依稀可见的仅有原版模式提供的一些创意思路。
其三,网络媒体具有的碎片化、快餐化、互动性等特点,使《江南Style》中的某个文化元素或者具体到某个传神动作,获得文化特征的提炼和文化内涵的浓缩,表现出强有力的文化共鸣。航母style、消防style仅仅表现了一个舰载机和消防车的发令动作,这一简单的肢体动作与《江南Style》的基本动作特点相契合。后现代主张在一个整体中把握某些令人记忆深刻的亮点,或许就那么两个简单的惟妙惟肖动作,足以建构丰富的内容联想和文化意义。
其四,嘻哈风格对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和社会观念具有一定的破坏力,在期待文化革新的群体中表现出强烈的价值认同。《江南Style》极力讽刺富人生活,意图颠覆公共领域,文化反叛色彩溢于言表。这种大胆的文化改编活动所蕴涵的解放思想的教育价值,得到了某些具有创新行动诉求的教育工作者的承认。
三、从《江南Style》看流行文化国际传播三要素
以上三个章节内容所要表达的观点,可以提炼为流行文化国际传播的三要素,即话语立场、形式创新和文化主张。从《江南Style》的国际传播来看(话语立场方面),“韩流”、“汉风”、“美雨”等流行文化传播模式,均映射一种文化话语权的国际影响力,在具体的国际传播实践中,演化为不同的话语立场,进而形成不同的媒体政治阵营。一个文化模式或风格的国际传播,必须得到某个媒体政治阵营的话语支持,才能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形成国际舆论影响。嘻哈文化30年发展变迁,从黑人艺术到青年亚文化,再到大众文化流行风,乃至演化为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影射出美国青年风格、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等文化商业和传播霸权的成长轨迹。反观之,比如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并非武术运动本身不具有文化性和丰富的内涵,而是以中国为话语主体的辐射能力不够强大,难以在欧美政治阵营主导的国际传播格局中突围,去彰显与助推武术运动倡导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及国际发展道路。
[关键词]韩剧 文化共享性 电子媒介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09(2010)07-0082-03
自1993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第一部韩剧《嫉妒》开始,韩剧在中国的热度就一浪高过一浪,其后引进的《爱情是什么》、《蓝色生死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爱上女主播》、《看了又看》、《大长今》、《浪漫满屋》、《传闻中的七公主》等更是吸引了中国观众的眼球,可以说每引进一部韩剧都会在中国掀起不小的波澜。
韩剧为什么能够在中国久盛不衰?
首先是由韩剧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韩剧类型丰富,侧重展示多方位的社会生活及普通人的情感追求。生活化的剧情、强烈的时代感、完美的画面、音乐的和谐、市场化的运作,这些都是其在中国风行的基础。
从过程上看,流行是传播的结果,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流行的传播方式不尽相同,在现代社会大多是从大众传播媒介传向社会大众的。但无论如何,传播得以实现的条件是清晰的,这些条件运用的充分性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好坏,从而也决定了是否流行和流行的程度。韩剧得以风行也是受这些条件影响和决定的,我们从以下四个条件进行分析。
一、文化共享性
文化的共享性是人们对文化的认同和理解。首先,韩剧的风行是由中韩文化的共享性决定的。韩国的流行文化不是简单的韩国传统文化,而是一种中介文化,即亚洲文化和欧美文化融合改造过后递交的作业,是传统与现代的糅合。最热门的风潮由欧美最先走进日本和韩国,再从那里分流,亚洲的时尚潮流多是从那里兴起并熏染了独特的理解后蔓延开来。所以中国观众在接受韩剧时要有对这两种文化的理解和解读。
(一)中韩文化
从地缘的角度上看,中韩两国同处于东亚地区,相似的地理因素孕育了许多共同的文化,因此存在文化的趋同性,文化起初、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相同之处。儒家文化的影响,使两国同属于以重人伦为内在本质的文化圈,在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上也存在着相近之处。而交流和往来更加深了两国在文化范围内的相互了解和学习,长此以往,中韩文化的共享性使中国人对韩国文化产生了心理认同。这是两国跨文化传播和文化共享的基础,对双方来说有十分广大的共同的意义空间。
(二)中西文化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日益发展,西方文化以其绝对强势充斥着全球。文化没有优劣,西方文化中适合我们的部分会通过文化的内旋机制被吸收。这是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
韩剧正是韩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统一,由于中国文化与其皆有契合之处,对双方都有一定的认同和理解,韩剧被中国观众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了。韩剧中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适合了中国不同观众的要求,无论从韩剧所展现的传统内容、伦理道德,还是现代的繁华闹市、新奇的服饰透过剧情所发出的信号,都被中国观众统统接受。
二、传播关系
传播关系是在文化中发生的联系。韩剧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基于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交往关系,在转型中的中国风行起来的。
(一)全球化语境推动下的文化输入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在不同程度上卷入了全球化浪潮,这不仅表现在经济上、政治上,也渗入到不同的文化形式之中。全球化趋势携带流行文化席卷着世界,转型中的中国迅速融入国际化轨道,与世界流行文化的脉搏一同跳动。韩国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儒家文化与美国工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利用了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调和,将传统伦理与现代性的冲突、东西方价值观的冲突体现得淋漓尽致。代表流行文化的韩剧传入中国并迅速风行就成为一种必然,而且势不可挡,这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结果。
(二)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文化由单一向多元发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化的过程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方式革命性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行为方式乃至观念变化,新阶层的出现和阶层结构的变化等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这都为韩国流行文化的输入提供了条件。
(三)历史上,中韩两国的交流
在长期的历史岁月里,两国在文化交流中,韩国在大量消化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又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东方文化。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后,随着两国政治、经贸、教育、科技交流的飞跃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也顺畅发展。根据两国政府部门商定的年度文化交流计划,两国民间、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正在正常进行。而且在两国政府部门推动下,中韩两国的民间文化交流十分活跃。这种背景下,韩剧更成为韩国文化产业输出和中韩文化交流的一部分。
三、传播媒介
前面提到,流行是传播的结果,在现代社会流行的传播主要是依靠大众传播媒介,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媒介文化。媒介文化的生长条件是由大众媒介的传播功能和社会的流行趣味共同构建的。这种全新的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裹挟其中,成为我们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大众媒介便是一架便捷的造神和造梦机器,是现代神话孕育的温床。
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陷入到物的包围圈中不能自拔,被物的结构所控制,但是失去信仰的人必然要寻找精神上的救命稻草。而现代神话的叙事对象是普通的人和物,因此其题材范围要广泛得多。它不仅可以在每一个细小的题材上做文章甚至做大文章,还往往与广大的观众在共谋的情况下达成一致。现代灰姑娘的神话、百万富翁的神话、丑小鸭的神话、阿甘的神话便在影院和电视机屏幕前完成。其实神话的种子是早就埋在人们的心底的,人们只是借别人的台词表白自己的爱情,借别人的手帕擦自己的眼泪,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东西在精神世界里寻找补偿,满足年轻人寻找代言人的心理需求。
韩剧本质上就是媒介文化的产品,它自然也是由大众媒介构筑的神话。韩剧中不乏这样的剧情,一般是一个或长相普通或家境贫穷,平凡但却坚强甚至个性野蛮的女孩,同时被两个以上高大帅气、有钱有势、温柔专一的男子追求,中间不乏一个高挑美丽、气质出众却用心险恶的女人挑拨离间,从《星梦情缘》、《冬季恋歌》、《玻璃鞋》、《明朗少女成功记》到《那小子真帅》、《我的女孩》、《浪漫满屋》,女主角多是灰姑娘式的人物,而男主角则是白马王子式的人物。
媒介文化的造神机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对这种产品的消费,填补了中国民众尤其是都市消费者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空虚和迷茫,为其提供了一个宣泄渠道和缓解压力的好办法。世界的联系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在疏远,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电视人”,将感情寄托在电视等媒介编辑的一系列符号的意义中回味一样的经历、体味不一样的人生。虚假的个人想象空间带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电视及其通过这种渠道传播的电视剧成了他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传播方式
在电子文化时代,由于电子媒介的作用,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由间接性变为直接性,观众简直用不着思考、用不着理解、用不着想象,就可以直接感受,直接看、直接听。
电视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现实与影像就处于一种新的关系之中。电子媒介与市场的结合,必然形成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被动的文化行为。现代神话依靠电视这一媒介手段,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便可成为一种物美价廉的商品,并且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色彩、光线、煽情的语言、真实的镜头、拼接的画面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等构成了一个时空包围圈并一步一步逼近观众,满足了他们的感官需要,使其沉浸在其间,不能自拔。艺术再也不像古典时代艺术创作那样神圣、神秘、永恒。机械制作、大量复制、流水线上的文化制品充斥文化市场,把创作和欣赏带入新的境界,观众有时也变成了作者。
韩剧在制作方式上有别于中国电视剧的产生。中国电视剧需要编剧先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后要把这个故事编写成剧本,最后导演与编剧对剧本进行完善之后,才进入拍摄阶段。而韩国电视剧是在拍摄过程中,在观众反馈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观众的反应是电视剧是否继续拍摄的唯一根据,受观众欢迎故事就一直发展下去,一旦观众对故事失去兴趣,电视剧就会应声而止。
韩剧就是利用电视这样的电子媒介,收买了广大的中国观众。韩剧《蓝色生死恋》和《冬季恋歌》的导演尹锡湖在介绍韩剧的制作时曾说:“韩国电视剧是在流水线上完成的艺术作品,是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律的。”他认为现在韩剧在后期制作上追求尽善尽美,完全按照电影镜头的标准精雕细琢,使每个镜头都充满美感,正是整个行业人员在每个环节上都精益求精,才使得韩剧在亚洲久盛不衰。
综上所述,韩剧是在文化全球化、中国的转型时期得以发生,以文化的共享性为基础,依靠大众媒介产生的媒介文化,采用电子媒介的各种光怪陆离的手段使观众深陷其中,并感到其乐无穷。因此,韩剧在中国的风行是一种必然。
[参考文献]
[1]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本的图像世界之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粉丝经济、粉丝文化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被英美学界纳入研究范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本《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是一本相当杰出的粉丝文化研究专著,出自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南加州大学传播、新闻、电视艺术与教育学科的教务长特聘教授亨利・詹金斯。尽管这本书诞生于大众互联网时代出现之前的1992年,却清楚地剖析了电视时代、电影时代以来,延续至互联网时代的娱乐经济产消一体化趋势、参与式文化这一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什么叫“文本盗猎者”?盗猎,可以理解为游牧民族的行为方式,比如匈奴人、鲜卑人,以及欧洲历史上的哥特人、诺曼人,他们会侵入其他群体、个人的领地,劫掠对于自己有用的财富及其他资源(例如人口)。文本盗猎,是粉丝深度沉浸于深爱的文学、影视作品,不仅会享受着相应的愉悦,还会尝试用游牧骑兵的方式,用原作的人物形象、剧情,甚至某个故事、情节细节进行再创作。
你可以将恶搞文化理解为文本盗猎的一种表现。对了,你会想到周星驰与《大话西游》;你还会想到金庸的武侠名著、《三国演义》小说,以及因此诞生的同人小说、恶搞视频、大幅度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有,近年来大行其道,却始终显得“不上台面”的字幕组。互联网时代为粉丝文本盗猎的二次创作提供了更为可行的技术支持。
文本盗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成为美国等国家的突出文化和社会现象。《星球大战》、《星际迷航》等影视作品的大受欢迎,让美国的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大跌眼镜。因为这些剧作甚至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电子宗教”,粉丝们热衷根据原作开展新创作,并作出很多让学者感到不可思议的疯狂举动。
亨利・詹金斯认为,当时的学界很大程度上将粉丝、粉丝现象、粉丝行为进行了妖魔化,将之定义为纯粹的对象,这其实是因为粉丝的特殊话语、特殊行为,挑战了媒体产业、娱乐产业、文化界定义的所谓“好品味”、恰当的言行或者美学价值。这个判断显然是准确的,尽管电视剧《西游记》跟吴承恩定稿文本本身就有很大差别,但这并不影响该剧主创将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以及粉丝再创作的西游故事定义于破坏传统文化。《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这本书希望改变读者的认知,即粉丝的妖魔化形象(“没文化的蠢货、社会不适应者和无脑的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理解、接纳粉丝对其所喜爱的媒体文化产品的反应方式。
按照亨利・詹金斯的观点,粉丝在文化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基本上只被看成是票房数字及周边商品买单者,也通常没有能力影响娱乐产业的决策制定者。文本盗猎行为本质上是对娱乐产业提出的反抗,这打破了产业巨头及拥有独立地位、影视产品版权制作机构的权力垄断。因而在最开始的阶段,文本盗猎行为(无论是同人小说、短视频还是更长的影视制作)往往都会极其小心地开展,直到这种行为成功地培育出一个同人艺术产品市场、同人艺术家自我展示的平台。
在书中,亨利・詹金斯写道:“对粉丝的美学来说,重读起着核心作用”。他在写下这句话时,粉丝们是利用廉价录像带来“拥有”文本,并反复演练、解读直至重新生产。而在之后,粉丝们可以更加便捷地使用各种软件,来重新阐释和生产媒体产品,展示也更加便利,强化了“粉丝对于叙事的控制”。
更进一步,粉丝中会涌现出很可能表现得非常激烈的粉丝批评家。《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书中介绍了当美国一些电视机构在翻拍、续拍热播剧集时,违反了粉丝的喜好,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粉丝群体的分裂,其中一部分粉丝会抢占文化权威高地,向电视机构提出抗议。事实上,近年来,《哈利・波特》、《暮光之城》等热门影视作品的后续续集都遇到了类似的抗议,而粉丝的力量随着越来越为充分的表现,也开始成为一种震慑。虽然影视制作机构试图投其所好的举动,未必能够真的取悦(所有或主要)粉丝。但可以将这种转变理解为文化权威的部分转移。
文本盗猎的重要表现是粉丝写作,“以群体建立的原文本作为基础,生成规模庞大的与媒体相关的故事”。这种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甚至之前)就已经变得极为流行,虽然主流文化界总是试图将之边缘化,定义为无关紧要的亚文化现象,但要看到,从美国、日本,到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再到我国内地粉丝写作等粉丝文化行为,其实重新定义流行文化本身。以粉丝写作为例,无论是所谓的背景重置、时间扩展、重新聚焦、道德重置,还是其他的处置方式,都不仅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而且将非常多的、原先处于边缘位置的文化价值注入其中。这意味着,粉丝写作的参与者和受众(这可以理解为产消一体)对于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多元化价值会有着天然的接纳意愿。如前所述,这再次起到了打破“好品味”、恰当的言行或者美学价值的作用。
关键词:大众流行文化;当代视觉艺术;关系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81-01
一、大众流行文化
20世纪以来,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飞速发展,大众流行文化以成为世界的普遍现象。那什么叫大众流行文化呢?大众流行文化,它是一个相对来说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也可以叫为消费文化,商业文化,是以大众消费为流行基础的,是以商业性为目的的,以传媒为核心制造产生流行符号的一个文化概念。它通常是把流行当作一种意义。大众流行文化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形式也将会不断的延伸。
大众流行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特定性:时间性(20世纪以来的流行文化);大众性(一种麻木的集体意识在里面);商业性(流行文化的产生本身就具有经济因素在里面);世俗性(米兰·昆德拉将这种流行称之为“媚俗”);娱乐性(如选秀节目,征婚交友节目等都带有很强的娱乐大众的心理)。
大众流行文化所产生的意义:大众流行文化是自由和民主的产物,是大众追求文化自由和文化民主的结果;它正在慢慢的改变人们原有感知觉和审美趣味。
二、当代视觉艺术
当代视觉艺术的界定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视觉,视觉性,视觉艺术毋庸置疑成为了当下最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社会不断的改进,发展,视觉艺术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动(视觉艺术的产生,它也打破了“精英艺术”,“高雅艺术”为主流的局面,它将这种范围逐渐扩展到了“大众艺术”和“通俗文化图像”上,从而在艺术史学上也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研究,而是吸收了各个其相关学科的研究)。那么,当代视觉艺术我们该怎么去界定呢?它又为何兴起呢?当代视觉艺术:“当代+视觉艺术”这两个术语组成的。首先,视觉艺术,出现于机械复制时代(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出现了摄影,广告等;图像制作,复制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视觉传达感受)。而当代艺术是以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波普艺术)为分界线的,因此,当代视觉艺术应该就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到现在的视觉艺术,它主要涵盖了新型的科学技术,材料(如计算机,网络传媒,信息传媒,数字化媒体等)。
三、大众流行文化与当代视觉艺术之间的关系
1.大众流行文化使当代视觉艺术的表现对象在不断的扩展,也更为大众化,世俗化,商业化(这其中原因也包括:视觉艺术本身也是生产力技术不断改进所带来的一个产物;审美标准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先的美学——现在的丑学转变)。
2.大众流行文化使当代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在逐渐的多元化,直观化,模式化。20世纪以来,随着文化范式的大幅调整,出现了现代人的媒体化生活和通俗艺术,它们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消解,全球化的浪潮,也让流行文化在国与国之间,市与市之间相互渗透,变得多元化,模式化。
3.大众流行文化同样也使当代视觉艺术的传播载体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在现有的传播载体的操作体制中迅速的流行,扩展。
我们以大众流行文化中的广告为例。我们现在最常见的: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出现的LED显示屏上打的广告,它是数字化媒体的产物之一,也是如今典型的一种当代视觉艺术传达,它最初从发达国家传入,它由原先单一的形式,加入科学技术之后变成了现金的多元化形式,它已日趋成为商业城市的标志,也日趋成为城市夜景的象征,是流行文化中较常见的一种。
同样,当代视觉艺术的出现也深化了其大众流行文化内在本质的深度。
1.视觉艺术本身就具有符号性,而当视觉艺术与现在的科技媒体高度融合的时候,这种符号形式就愈加突显,并活跃在其大众流行文化之中。
2.视觉艺术的图像学,在这个科技媒体的年代也被广泛的流行,传播,并深深的渗入到了大众流行文化之中。
我们以漫画,插画为例,在这个“图像时代”漫画已经成为了大众流行文化之一,较为著名的日本漫画就涵盖其中。现在漫画已不在是以一种单一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
从20世纪之前的“精英艺术”,“高雅艺术”到20世纪后的“低俗艺术”,“通俗艺术”,“流行艺术”等,艺术本身就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而继之后的视觉艺术到当代视觉艺术,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当代视觉艺术与众流行文化这种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又将是可持续的吗?我们又应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去看待它们之间的融合,发展,变化?我想,这些应该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去理解的,去探究的。
【关键词】 流行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挑战
流行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文化、娱乐文化与解构文化,它传播功利价值观,同时也解构传统道德价值观。因此,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社会化也不可避免的产生多种负面的作用。就其现实表现来看,当代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流行文化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过程趋于平面化
当今主流文化所传递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往往经过深思熟虑的加工和艺术化处理,因此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化进程中必然表现为厚重而高尚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流行文化却是一种平面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在无孔不入地进入人们的社会生活后,进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之中后,这种轻松愉快的载体会把深刻、高尚的话题和价值观转变为表浅、平淡甚至滑稽的玩笑,把这种严肃的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变为搞笑的“无厘头”和“恶搞”,把感动中国的英雄转换为流行的“追星”和“选秀”。流行文化是一种偏重于娱乐的感性文化,它拒绝形而上的价值追问,它往往更多地借助接受者的“感官”而非深入的理性思考的延续来传播。
流行文化用刺激感官的华丽形象消解了对文化深层思考、用经验的直接取代了价值的超越、用瞬间的体验取代了长久的思考和时间的考验。在这种文化熏陶下的青少年会逐渐变得头脑懒惰、机械、简单、迟钝,只关注形象的、平面的、肤浅的东西,对理性深邃的意义、价值和思想不再感兴趣。它最终也会促使青少年在道德感知能力上平面化,逐渐失去理性思维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进程中,这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向社会化进程渗透的过程中土崩瓦解,使深刻的价值观念转变为平面的、表面的文化消费品,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大大降低。
二、流行文化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渗透性逐渐淡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要求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介体和环体中去,使青少年在如沐春风的领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融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管理之中,回避了思想政治教育枯燥的说教,但绝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弱化或淡化,只是其行动和作用变得更加隐蔽,更加润物细无声。
青少年流行文化具有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影响内容的全面性、影响过程的隐蔽性和影响效果的持久性。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它又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并且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方式是全方位的、渗透性的。 因此,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作用方式也具有强烈的渗透性。流行文化风靡流行的一个显著优势就在于它通过人的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流行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往往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影响来产生的。而这种思想道德品性一旦形成,就会在时间上持久地发生作用。
三、流行文化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逻辑路线产生混乱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过程是一个适应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就具有两种不同的社会化逻辑路线。就现实社会而言,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向,离开现实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就缺乏有力的现实支撑力,必定会陷入形式主义境遇,会造成与现实脱节,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率低下进而会进一步扩大它与社会现实的差距,形成恶性循环。所以,为避免此种恶性循环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须时时以社会现实为参照,来不断调整其目标从而与社会相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另一条逻辑路线主要强调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的能动方面,它强调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改造而影响整个现实社会。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化路线,不能仅仅将社会化过程视为对社会的单方面的消极适应,而往忽视了这条社会化逻辑路线。这种社会化逻辑路线的最初动因不存在外部社会,而是存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中。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他们在社会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并非片面地接受来自于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是在主观能动性下对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筛选,并将其逐渐内化。
两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逻辑路线看似互逆的路线,由外到内的路线从外部现实社会出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最终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的共同参与又使思想政治教育再次发生改变;由内及外的路线则以共同参与的主体所达成一致的见解为起点,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模式上发生变化,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拓展到现实社会各领域。这两个互逆的过程是,是同时发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在这种双向运动之下,不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的影响作用也波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主体和外部社会、各方都在互相作用下发生变化,总的方向渐趋一致。 流行文化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在逻辑路线上不仅呈现出互逆的运动,也使这种互逆运动在方向上呈现出不平衡性、甚至在力量的对比和运用上有些混乱。
参考文献
[1]牟德刚,文化与高校德育模式变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04期
[2]王敏,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一、社会形态与统治力量
阿尔文?托勒夫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社会仍处于这次伟大变革的风口浪尖。每段时期社会总经由一股主导力量操控――当权者抓住此命脉,牢牢牵引着普罗大众,窃以为,这股力量在三次浪潮中分别为:政治、经济、文化。
农业社会里,皇室贵族为统治者,执封建主义政权。这个年代百姓赖以生存的是土地,当权者依靠庶民血脉里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与自己手中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土地进行严格的监管,大众因为土地的束缚而屈从于“政治”之下。
工业社会里,大财阀为统治者,执资本主义政权。这个年代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是经济,企业家掌握了先进的发明技术与大量的资金,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大众因为金钱的驱动而栖身于“经济”之下。
信息社会里,阶级的痕迹在一步步被淡化抹平,世界上不再存有明面上的统治者,自由、平等成为深入人心的价值观念。然而在民主主义的政权下,这种隐性的力量却从未消失――它换上了更柔软无害的糖衣,不动声色地实施引诱,由于已习惯浸泡于每日狂轰乱炸信息流中,大众在无意之间已受到感染,心甘情愿地沉沦于“文化”之下。
由此可以得出,文化已成为“软权力”的象征,此词由美国前副国务卿约瑟夫?奈提出,指一国通过自身的吸引力而非强制力、在国际事务中实现预期目标的能力,而这就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无形力量”(Nye, 1990)――在这个物质需求已逐渐接近饱和的年代,人类开始转投心灵的荒原,像渴水的鱼儿般不倦地接受精神的粮食,而能填饱这一饥饿感的“野心家”即可引领文化潮流,成为统治者。
二、流行文化与电影产业
文化,总与所处时代息息相关。信息革命的浪花底下孕育的后现代社会注定是属于流行文化的。有学者比喻,流行文化是一种来自“广场”声音,在对峙中与来自“庙堂”的声音无数次地发出碰撞,然而沉淀下来的仍然是自然的选择――质疑与批判不能浇灭普罗大众对其拥戴的热情,同样,精英的鄙视也不能磨灭其流行的价值。流行文化,这种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娱乐为目的,以流行趣味为引导的世俗的大众日常生活文化已取代精英文化、传统文化,成为无可动摇的“世界最强音”。
电影,是当今社会炙手可热的文化形式之一,也是流行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以最富盛名的好莱坞光影魔术工厂为例,从商业市场来看,目前全球放映的电影大约85%由好莱坞制作,以沃尔特?迪斯尼公司为首的七个顶级好莱坞电影工场在全球电影事业中占据着支配性地位,其取得的票房收入却占电影院放映总收入的75%左右;从文化市场来看,“只要在美国这片机会均等的土地,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致更好生活”的“美国梦”深入人心,近年“留学热”的持续不断升温正是最具说服力的论据。在中国,出国留学的人员从2003年的不足12万人,到2007年近15万,再至2012年突破40万大关,而其中赴美人数相较其余诸国,稳居第一。更有人戏称好莱坞电影为“铁盒子里的大使”。无可辩驳,美国电影正被全世界所有人种、文化和信仰的观众热忱地接受着。
“好莱坞现象”使世人看见了电影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电影产业的发展也由原先的“艺术航道”变更为如今的“文化路径”,借流行文化的温床催生的主流电影也因此涵盖流行文化的主要特征,在此,笔者就“理性规避”和“情感认同”两点附上个人拙见。
三、电影产业的文化特征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以来,各行各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衰退,然而电影界却是极少数依旧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产业,私以为这种局面须归功于“艺术”走向“文化”的成功转型。在创意产业学领域,只有时刻保持与大众活在同一物理与精神时空,才能谋求长盛不衰的稳定发展。
那么,主流电影究竟是如何赢得人心呢?一千个读者又如何钟情于一个哈姆雷特?
(一)抛弃复杂叙事与艰涩主题
荣荣在《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一文中写道:“流行文化不是精致的文化,也不是静止的文化,它的魅力在于其粗犷的包容性、轻盈的流动性、易于沟通与理解的表现方式,以及深入人心的感染力。流行文化追求时尚,具有很强的亲民效应,通过传媒的感官刺激加强传播,回避逻辑推理与深度反思,它抛弃了“文以载道”的历史束缚,而以“游戏”和“娱乐”的姿态示人,号召人类甩掉沉重的思索,及时行乐。”流行文化的内容浅显、直白,内涵既不可能深刻,也不可能丰富,因为只有将体积和结构都限制在一个相对微小的模式下,才能保证批量化的生产与病毒式的传播。
结合电影产业而言,主流电影在叙事手法与主题内容上都表现得中规中矩,乏善可陈。他们通常采用常规的线性叙事,回避边缘题材与晦涩情愫,更倾向于简单易懂、乐观向上的主题与感情,这是“理性规避”法则迫使其在市场争夺战中默默做出的选择。
回顾这些年票房大卖的商业电影,绝大多数都可用一句话完整概括其全部内容,笔者在此摘录几条网友们妙语横生的点评:
“一次星际版伟大的反拆迁斗争”――祥瑞玉兔评《阿凡达》
“这是一个白富美为了高富帅卖肾的故事”――Dr.希鲁鲁克评《画皮II》
“爱情来得快也去得快,只有坚果是永恒的”――扭腰客评《冰河世纪III》
点评固然只是看客们戏谑打趣的一种方式,但亦反映出大众在对待主流商业大片时乐此不疲将其“扁平化”的审美趣味,在他们眼中,一座史诗般恢弘大气的三国赤壁或许比不上一句不合时宜搞笑台词“我需要冷静一下”来得印象深刻;一部结构精巧、主题深邃的《雨果》也比不过《复仇者联盟》里一群英雄帅哥 “基情卖萌”博得会心一笑……笔者无意比较其背后艺术价值孰高孰低,单从市场青睐的角度,浅显直白的影视作品更能斩获大众的芳心。
2012年底贺岁档两部国产大片《人再?途之泰?》《西游?降魔篇》分别以12.56亿及12.45亿的傲人成绩,创造了华语电影的票房最高历史,这样两部低成本喜剧的辉煌成功恐怕叫许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但细来掂量,却是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
《泰?》讲述了商业成功人士徐朗用了五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叫“油霸”的神奇产品,却与商业竞争对手高博在决策上发生了分歧,唯有得到公司最大股东的授权,方可达到各自目的。徐朗前去泰国寻访周总,高博一路尾随,路途中又遇上傻里傻气的王宝,三人共同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泰国之旅……《泰?》的优缺点都很显著,其优点如下:(1)用力很集中,将人物性格和行为方式的冲突所制造的喜剧效果极致化,这是尊重和善用套路的结果;(2)远胜前身《人在?途》,笑料更自然,趣味更纯粹一些。最有趣的地方集中在人妖、spa、床震这些元素上,虽然这有点低级趣味,但对于喜剧来讲,这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3)基本的技术手段都尽可能做到了位,音乐尤其突出,节奏感烘托不错。而其最大的硬伤在于情节设置不严密,经不起仔细推敲,观众若纯粹为图一乐而走进影院,想必在捧腹大笑之后不会留有任何遗憾;但若打算回头咀嚼,恐怕在几声爽朗的笑声中忘得连渣都不剩。周星驰执导的《西游?降魔篇》在视觉元素的运用、情感线索的铺陈上都更胜一筹,但毛病还是与《泰?》如出一辙,用解构主义重写的西游故事在情感渲染上过分夸张,以致给人“亵渎经典”的扯淡感。
(二) “接地气”寻求情感共鸣
流行文化具有“制造同意”的功能,其根源基于一种被普罗大众所认可的价值体系或情感共鸣。当前,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不可遏制的趋势,它不仅仅表现在经济领域依赖性显著增强,政治领域、文化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与世界的联系都在加强。在全球化趋势下,各民族文化不可避免被纳入世界一体化范畴。这种后现代文化语境造成的全球文化的同构现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替芸芸众生达成思想与情感的一致。
结合电影产业而言,时下热门电影大都在情感上牢牢紧抓观众,从而掀起集体的共同情绪,引发普遍认同感。依附社会主旋律,如《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借助争议性话题的东风,如《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雅图》。当电影院被观众泛滥的泪水和唏嘘的叹息填满时,敏锐的媒体人已对下一个全城狂热的热点话题了然于胸。
“青春”是萦绕在2013年春天的上空最热闹的话题,此间,两部青春校园题材电影的公映拉开了这场沸沸扬扬的全民议论的序幕,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取材于新东方真实事迹的《中国合伙人》。
《致青春》由赵薇执导,讲述的是大学某女生宿舍几个好姐妹青葱岁月里的成长与爱情;《合伙人》由陈可辛执导,诉说的是“土鳖”朝着心中的“男神”不懈奋斗,最终写下了令人侧目的中国梦想。鉴于两位导演性别的差异,电影关注的主题也落在了不同层面。女导演心思细腻,感情丰富,所以赵薇镜头下的《致青春》流露出更多少女的情怀,事业(学业)则只是烈火青春中一颗闪动的小火星;陈可辛描绘的《合伙人》是一副更恢弘洒脱的画作,是男人立于事业的顶峰才可领略的景致。两部影片一前一后上档,颇有几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挑衅意味,也怪不得网友热衷拿两者作比:“女人的青春,出了校园就结束了;男人的青春,出了校园才开始。女人的青春只有恋爱,男人的青春是奋斗实现梦想,恋爱只是一部分。女人的青春是用来怀念的,男人的青春是用来励志的。女人的世界只是男人,男人的世界是全世界。”且不论大众更偏向何者,但其中对逝去青春的缅怀情愫却是无二的。
四、结语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文化人类学属于人类学,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称谓。在英国称为社会人类学,在美国又叫文化人类学,在欧洲就是民族学,但三者在本质上大同小异。本文主要运用民族学这一学科分支,对各领域人群的社会文化与生活加以探讨、分析。
流行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同学者对流行文化的定义表达出不同的观点。一般来讲,流行文化与高雅文化相对,如古典音乐、诗歌、舞蹈等。流行文化是大众容易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的文化,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和热烈追捧,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吉登斯认为,流行文化是指被成千上万人阅读观看或参与的娱乐。海蒂兹进一步指出流行文化就是电影、录音录像带、电视节目等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
当身处流行文化的氛围中,时刻都接受着丰富多彩的信息,人们可能喜欢也可能愤恨。所以当流行文化变成一种趋势时,它可能变成那些缺少权利的群体表达抗争的手段。像街头音乐或涂鸦漫画等流行文化,就是那些受压迫的群体表达抗争与不满的方式。因而,很多学者认为,流行文化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缺少权利的人提供了表达不满的手段。
二、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媒体功能作用
文化人类学创立的时间不长,但发展态势非常迅猛。与大众媒体的发展相比,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视野更为宽广,偏向于从整体把握事物。但是,大众媒体无疑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无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提供社会凝聚力,都与媒体的功能作用密切相关。媒体具有两种功能,一是提供人们无法获得的信息,二是提供社会凝聚力。
当人们无法轻易在本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时,便开始向外部寻求帮助。此时,媒体就发挥了它的第一个职能,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外部连结网络以帮助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通过卫星、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其他资源,媒体使人们取得连结信息的社会支持。
媒体的第二个职能是提供社会凝聚力。当家人或朋友共同观看喜爱的电视节目时,这个职能作用发挥得尤其明显,媒体可以为更大范围,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群体提供共同的基础。例如,在观看精彩世界杯的时候,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可能因一个相同的进球而有不同的表现。胜利一方的球迷会围在一起欢呼雀跃庆祝胜利,失败一方的球迷虽然情绪低落但仍相互安慰。重要的是,他们可以清楚记得这个赢球或者输球的瞬间,并长达数十年之久。这也恰恰体现了人们通过接触相同的媒体而习得了共同的信息与知识,为更多的群体提供了社会凝聚力,呈现出人类学所揭示的文化概念。
同样,当媒体所传达的信息与现实情况发生冲突时,人们便对媒体持有轻视与猜疑的态度。例如在巴西,电视剧中的内容更加自由而当地习俗保守,因此很多热衷电视剧的人们运用自由开放的电视剧内容来挑战当地的保守习俗,从而表现他们对自身的渴望与追求。一些较少权利的人、传统的信息媒介者、老人、传统精英、知识分子、教育工作者与神职人员等,往往对媒体更加不信任或持有敌意态度。但在美国一些地区,人们往往挑选那些能够足以支持他们的观点或生涯选择的媒体信息,这样能使他们大致了解其他人正在想什么与做什么,从而认同或对比这些媒体角色。
然而通过研究,人类学家发现,虽然媒体提供了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径,但对于很多安于现状的人而言,媒体的连结角色反而并不重要,有些人安于孤独,甚至试图增加孤独程度,他们限制自己接触媒体,甚至限制自己的子女与外界社会进行接触。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砜矗此时媒体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职能也就不能完全凸显出来。
三、文化人类学视角下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关系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可知,人类学的研究与流行文化、大众媒体的研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媒体作为一个传播载体,帮助人们连结一个更大的世界,无论这个世界是真是存在的还是想象虚无的。媒体给人们所带来的价值早已超过它自身,因为大众媒体就是这种想象的重要来源,而人们所谈论的流行文化恰恰表达了这种想象。因为流行文化在创造理想社会的同时,媒体也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媒体能够让人们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越来越深刻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为社会提供了凝聚力;其次,在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中,流行文化同大众媒体一样,一方面丰富人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成为人们表达不满或质疑的手段。人们所处的文化氛围允许其想象环境和经历之外的可能性,大众媒体通过发挥它的职能,来帮助人们连结到这种“想象”。流行文化同大众媒体一样,在丰富人们的生活并帮助人们获得想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表达不满或质疑的载体。人们对大众文化的使用,包括流行文化、大众媒体,都可以从象征角度来抵抗每天所面对的权利不平等关系,无论是在家庭方面还是工作方面。在用来表达人们自己观点或情绪上,流行文化和大众媒体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一、流行文化的内涵
流行文化(PopularCulture)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定义众说纷纭。首先,关于“流行”这个词,威廉斯认为有四种意思:“被许多人特别喜欢的:”“较低等的制品”:“希望赢得人们喜欢而蓄意制造的作品”:“那些事实上是为自己而制造的文化”。流行文化则是被普遍喜欢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其主要功能是娱乐。如吉登斯就这样定义:“术语流行文化指的是被成千上万或几百万人观看、阅读或参与的娱乐”。根据上述文化与流行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二、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流行文化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无所不在。流行文化通过媒体的传播超越了地区、国界,跨越时空,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全方位地影响,似乎成为这个社会当中主流的、强有力的东西。所以,流行文化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影响的积极面表现在:一是流行文化作为新时代的一种文化形态,有提倡个性,解放思想的作用,有利于高校学生追求个性解放。二是流行文化的娱乐性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其生活色彩多样化。三是流行文化本身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使高校学生群体的文化视角多元化,文化选择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学生价值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乃至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过度消费的价值取向。流行文化通过广告、影视等形式不断的灌输着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强化了高校学生消费的价值取向。二是追求功利的价值观念。大学生追求功利性表现在对富裕、富足生活的过分追求和期盼。
三、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一)搞好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的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面对流行文化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提高对流行文化的认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是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应该树立高尚、进步、优雅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观,学校应保持校园文化在多元化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三)严格规范流行文化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流行文化的积极因素,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流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要提升流行文化的品位,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不健康的、低俗的、黄色的文化内容,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加强对流行文化的研究
流行文化对社会和人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如英国社会学家D·斯萃纳梯(D.Strinati)所指出的,流行文化的研究成为大学教育中的课程,并吸引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中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受其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也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转向流行文化甚至大众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