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健康论文

体育健康论文

时间:2022-01-27 13:36: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健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健康论文

第1篇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虚弱,而且是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完美、良好状态”。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把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才是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体育活动对人的身体有着积极的作用,不仅能增强体质,而且能调节情绪,消除紧张、不安、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发展。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与适应的情况。”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这表明,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据《大众心理学》刊载的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介绍,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发病率为16%~42%,其中神经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据《东南早报》报道,一名××大学的研究生因患有抑郁症而跳楼身亡。可见,心理障碍对高校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及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

1.生活与学习环境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生疏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独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对新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等不适应。其中还有部分大学生由于离开了父母,失去了家庭对他的约束力,加之学校管理不到位,便产生了很多不良的嗜好,如吸烟、酗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等,这些因素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伤害。

2.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一些人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不健康现象,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现象严重、黄色网站渗透进校园等,对大学生的影响甚大。

3.个性特征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意志力薄弱,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4.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

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大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多;高校体育教学重视身体素质而忽视心理素质的现象比较严重。

二、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功能

1.体育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的身心矛盾,减轻心理压力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在激烈的竞争和完善自我的奋斗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变化。通过参加某些体育活动,就会使运动中枢神经兴奋,兴奋从大脑传到肌肉;肌肉的工作状况也可以通过运动神经传至大脑,使运动中枢兴奋,并释放出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物质,从而抑制由于挫折而造成的焦虑和抑郁,起到转移、分散注意力和放松神经的作用,使学生忘掉那些失意、压抑以及悲伤等不愉快的事情,最终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去面对挫折,克服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

2.体育活动能增强人的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

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失去自信心,陷入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充满了不信任感甚至敌意。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尤其是集体体育活动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体育游戏。这些活动会增强大学生之间感情上的交流,使他们忘却烦恼和痛苦,减轻孤独感;使大学生变得开朗、活泼,增加亲密感和安全感;使大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有利于摆脱猜疑和不信任,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体育活动可满足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现在大学生上体育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项目的。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的高低都会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使大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这样,会使大学生精神百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每一天。

4.体育活动能改善人的智力

体育活动能让人的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消除大脑疲劳,从而改善人的智力。焦虑症患者往往由于内心的紧张和不安,造成思维混乱,逻辑性变差,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如果经常选择一些可促进脑细胞发育、提高心理功能的项目(爬山、打拳),就能使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有利于人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有效地缓解或消除心理疾病。

5.体育活动可消除疲劳

在身心疲惫的情况下,做一些轻松的体育活动,对其身心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延缓疲劳的出现,并可锻炼意志,做到不向命运屈服,不向困难低头。

三、合适的体育活动项目有益身心健康

1.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要想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就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把学生的心理特点与体育活动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如开展太极拳、游戏、慢跑等体育活动,可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其强迫症症状;开展足球、排球、篮球等体育运动,可使人际关系融治,消除其人际关系敏感的困扰;经常开展健美操、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娱乐性较强的活动,使学生身心放松,缓解心理压力。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他们的身心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

2.选择好的活动项目

要教育学生懂得,当决定采用体育活动的方式来调治心理疾病时,要选择有效的体育活动:一是自己特别喜爱的活动项目;二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感觉有趣的活动;三是有针对性的磨练自己的意志的活动。正确的、合适的体育活动,不但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而且还能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3.适宜的强度与时间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活动对人的身心健康有较大的益处,活动时间以半小时为佳。

参考文献:

[1]段景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第2篇

一、中职学生心理现状及成因

中职学生受到家庭社会和年龄因素等的影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易患焦虑症、神经衰弱、抑郁症、抗挫折能力差、意志力不强、危机意识不足、团队协作精神缺失等等。造成原因一是家庭影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庞大,多数家庭溺爱孩子,很多优良的意志品质无法形成,反而造成学生懒散、自私、畏难、怕吃苦等不好的品质。在家庭教育中,怕耽误孩子学习,没有要求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好吃懒做,不爱劳动、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二是中职学校因高校扩招,社会需求变化等原因,出现招生难、教学难、管理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组织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所以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难免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情况,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三是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动力不足等因素,中职生自我管理能力差,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

二、研究对象与目的

张掖市某中职院校学生50人以体育游戏教学法作为施加因素,解决心理异常学生的心理问题,改善和提高全体初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体育游戏教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及作用

教师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地因材施教。游戏可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冲动潜意识,化解烦闷和单调,满足人与人之间交往和友谊的需要,磨炼性格和锻炼意志。体育活动和脑力活动合理交替,使学生消除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有效地提高人体的灵敏性、协调性、肌肉的持续工作能力、腰腹臀部肌肉力量、大脑及动作的反应速度,消除紧张、烦恼、焦虑的情绪,易于增强自尊和身心健康。通过自己健身与健心的独特功能,从身心两方面帮助学生培养智力。在游戏中,适当地加入音乐,学生可以在音乐和旋律下放松身心,情绪自然会愉悦起来,道德情操也会得到提升,与同伴精诚合作,面对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人与人需要大量的交流可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既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又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在与对手激励的竞争和对抗中收获胜利的喜悦,实现自我价值,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在体育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是重视中职学生的个性化,利用多种体育项目开展教学。二是依照职业特点,考虑学生的兴趣,加入心理方面的素材。对男女学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区别教学。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当今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重视,学校采取种种措施并不尽如人意,教育应充分发挥高校教育中不同教育模式的独特作用,尽可能全方位地关注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如体育教育对于中职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等才能从根本上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起到缓解效果。

作者:李莹 王永平 单位: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专

第3篇

(1)体育与健康学习动力:指的是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的认知与主体需求水平。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动力强的中学生,会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各种体育与健康活动中来;(2)体育与健康学习意志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支撑与驱动中学生向着更高体育与健康目标拼搏的动力,意志力水平的高低,会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体验带来直接的影响。(3)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指的是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习得能力、创新能力的总称,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能力的高低对体育与健康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特征

2.1体育与健康学习的自觉性

素质教育胸怀的广阔性与愉悦性,指导着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让中学生愉悦的进行体育与健康学习参与,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哲学意蕴。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等工作,目标高度契合于《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健康第一”、“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2]”等基本的理念。在以知识技能为学习内容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开展过程中,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表现出了“自然与生态性”、“成长的愉悦性”、“人际交往的博纳性”等教育情怀与追求。

2.2体育与健康参与的广泛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兼容并包、广泛接纳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学生运动参与的开阔性,这种开阔性既包括人本层次的开阔,如:教师对学生的接纳、学生对他人(教师、同伴)的接纳、师生对自然环境的接纳(场地、器材等)。也包括运动时间(在校、放学后、假期)、运动地点(家庭、学校、社区等)的开阔性。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运动参与的开阔性,是通过学校体育与健康这一平台,培养中学生善于接纳、勇于承担、乐于创新等胸怀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素质教育特色体育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方法。

2.3体育与健康关系处理的博纳性

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过程中的关系处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同伴、学生与场地器材、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注重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关系处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培养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习与参与中的关系处理能力,达到提升中学生的责任感、集体意识与博纳胸怀的目的。例如:在素质教育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在“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一栏,我校创造性的提出了“发展学生博纳情怀,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这一目标。

2.4身心健康成长的主动性

素质教育关注中学生发展的过程与可持续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是培养与发展中学生运动技能与良好体育与健康行为习惯的手段。关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运动参与的体验,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与习惯,是体育与健康教学与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的己任。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工作的开展,对促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与情感体验的提升、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与习惯,有着独特的教育方法与路径。探寻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可持续性,是素质教育不懈的追求。

3素质教育视域下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培养策略

3.1学校要引导体育与健康教师发展

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与体育与健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师作为主导者,体育与健康教师的责任感、专业水平、创新意识,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在体育与健康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要勇担体育与健康教师发展的领航员,通过教师在岗培训、人才交流、省市体育与健康教师培训、基本功比赛等途径,满足体育与健康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塑造优秀的素质教育师资,为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培养,提供更为全面的人力资源支持。素质教育在关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体验的同时,注重体育与健康师资培养“反哺“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价值。

3.2不断改革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中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习得的主要平台。体育与健康课堂这一平台的坚实度与厚实度,对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素质教育视域下的中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提出了:“怡情导学、悦性主学、悦动互纳、快乐展示和博采善思”的基本范式。在这一基本范式的引领下,需要从体育与健康教学理念创新、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体育与健康课堂评价方法等角度入手,在全面调动师生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力的有效提升,不断丰盈的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同时,学校要积极发挥体育与健康兴趣小组的引领作用。

3.3提高体育与健康赛事的参与度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Abstract:InthecourseofcarryingoutCharacterEducationandadoptingtheideaof"HealthFirst",strongphysiqueisthepremise,onwhichyoungstersarebasedontoserveourcountryandourpeopleandbywhichthegreatvitalityofournationisreflected.Frommypointofvies,weshouldcombinephysicaleducationwithhealtheducationinordertoformanewkindofeducationthatincludesphysicalexercises,healthcareandmentalhealth.Inthatcase,wecanincreasetheexercise,improvethepsychologicalcondition,overcomethepsychologicalbarrierandformthepositiveattitude.Thereforestudentsmustadjusttotheirmoodandexperiencetheinterestsandsuccessoftheexercisessothattheycangain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HealthFirst;mentalhealth;physicaleducation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部分,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人生观,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协调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终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在对我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观中存在着极端矛盾心理。数据表明,50%的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43.77%的学生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20.12%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别人关心自己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而身体素质又是实现一切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体制,实践等方面的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过渡和不稳定期,而体育运动是以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水平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

体育活动既有预防作用,又起着改进作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一方面陶冶情操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体育疗法对于治疗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紧张,压抑和烦恼,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平衡,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使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身体锻炼,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利用每一堂课和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依赖关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把一个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有序,优化的环境里进行身体练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凝重的社会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体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进行调整和培养,以达到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二、体育理论常识教育的培养

大学生活泼爱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应开设基础运动心理学。公共体育课应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同时,讲解一些国内外的体育形式,体育新闻,竞赛和裁判(规则)知识等。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普及体育常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一)学生兴趣培养教育

兴趣是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人的认识和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从事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被激发,从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某种满足,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兴奋及坚强的意志努力等积极感体验。教学中发现学生每次上课时,开始惰性很大,情绪低落,跑起步来腿都沉重地拖在地面不愿抬起,而准备活动中的应该选择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趣味性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节教学氛围,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和明确的目标用“心”去学。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求动的天性和跃跃欲试的好动心理,抓住学生掌握动作后的自我欣赏,自我表现的欲望,即使恰当地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自我,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生情感培养教育

社会情感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实际中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师生之间关系对于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体育课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整洁美观的服饰,大方自然的教态,关怀信任的目光,耐心细致的指导,生动清晰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喜欢看你上课,喜欢上你的课。经过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懂得如何用美好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以及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情感,通过各种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

第5篇

体育教学要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健康是三维的。所谓三维健康观是指不仅要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就给体育教学设计带来了新的课题。

一、如何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观的束缚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导致了在教学设计和操作上过分追求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和完整,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只片面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基本上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如何摆脱传统的体育教学观的束缚,用三维健康观进行体育教学设计?它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新的课题。我们要在传授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身、心、社”的健康,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应当以“运动”和“运动技能”为载体,突出“身、心、社”健康的教学设计新思路,强调课程目标在三维健康上的达成,用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用教学评价把握教学方向,进行教学设计。

二、突出三维健康观的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应当围绕增进学生“身、心、社”健康进行设计,牢牢把握住体育课程的作用方向。在设计时,它主要把握以下教学设计环节:确立作业目标、设计教学等。通过对作业目标进行合适的技术性的界定,可使目标得以最好的实现。通过设计教学为实现作业目标提供支撑和途径。

三、如何确立作业目标

确立作业目标时,首先根据各“活动目标”之间的关系,筛选教学内容;其次,应把“活动目标”分解成具体的下位作业目标;然后,应把这些下位作业目标进行整合。现举例说明确立作业目标的方法,以“水平四”“活动目标”为例。

第一步:将学段课程目标进行合理整合,形成三维健康的多目标体系。《课程标准》在“水平四”的“活动目标”里有: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中的技战术;通过多种练习(如球类运动等)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灵敏性;通过积极的体育活动,逐步增强自尊和自信;在体育比赛中,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等。这些“活动目标”容易融合成作业目标体系,实现多目标的整合。因此,可以选择篮球教学内容。

第二步:将篮球教学内容分解,筛选出运球、行进间传接球、投篮、运球上篮、教学比赛等。上述教学内容都可以发展学生的反应速度和灵敏性,如分解成运球练习、行进间传接球练习等;而上述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如分解成自己统计成功率的投篮练习和运球上篮练习等;而通过教学比赛,借助运动角色的分配、转换,能与同伴配合,如谁打中锋、谁打前锋等。

第三步:复习运球、行进间传接球,实现发展反应速度和灵敏性的目标;复习投篮、学习运球上篮,实现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的目标;进行教学比赛,实现在体育比赛中能与同伴合理分配角色的目标。

四、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任何一种教学内容都有可能具有多种教育功能。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和已有教育功能,挖掘其增进“身、心、社”健康的功能,注意多目标的整合和实现。下面举例说明。

例1“耐力跑”的教学设计。

(1)自定慢跑速度的2分钟节奏跑。要求:自己跑,体会技术动作、呼吸方法、呼吸节奏和慢跑节奏。注释:实现作业目标之一,掌握耐力跑的途中跑技术。(2)2人商定慢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要求:2人一组,跑速一致,快者应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下来后,要交谈体会。注释:实现作业目标之二,培养同学间的情感和顽强的毅力。(3)用动作代替语言描述,传递信息接力跑。要求:4人一队,每人跑400米,排头在弧形起跑线后起跑。注释:实现作业目标之三,发展耐力。

例2“障碍跑”的教学设计。

(1)每个学生挑选一种自己最有把握通过障碍物的方法做尝试性练习。(2)每个学生挑选两种自己最有把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Abstract:InthecourseofcarryingoutCharacterEducationandadoptingtheideaof"HealthFirst",strongphysiqueisthepremise,onwhichyoungstersarebasedontoserveourcountryandourpeopleandbywhichthegreatvitalityofournationisreflected.Frommypointofvies,weshouldcombinephysicaleducationwithhealtheducationinordertoformanewkindofeducationthatincludesphysicalexercises,healthcareandmentalhealth.Inthatcase,wecanincreasetheexercise,improvethepsychologicalcondition,overcomethepsychologicalbarrierandformthepositiveattitude.Thereforestudentsmustadjusttotheirmoodandexperiencetheinterestsandsuccessoftheexercisessothattheycangain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HealthFirst;mentalhealth;physicaleducation

一、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部分,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是人生观,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协调统一,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学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养成终生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在对我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观中存在着极端矛盾心理。数据表明,50%的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43.77%的学生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20.12%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别人关心自己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强健的体魄是青少年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保证,而身体素质又是实现一切素质的重要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体制,实践等方面的制约,学校体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发展趋于成熟过渡和不稳定期,而体育运动是以身体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特殊的实践活动,在发展和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起着其他教育形式不能比拟和替代的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水平有密切关系,体育锻炼水平越高的人,心理健康程度就越高。

体育活动既有预防作用,又起着改进作用。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一方面陶冶情操纠正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体育疗法对于治疗心理障碍,缓解心理紧张,压抑和烦恼,放松身心,维持心理平衡,锻炼心理承受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该使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形成身体锻炼,卫生健康和心理健康全面结合的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利用每一堂课和体育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学生心理现象对客观环境的依赖关系,有目的地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把一个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快乐有序,优化的环境里进行身体练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陶冶情操,培养凝重的社会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因此体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的教育过程。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进行调整和培养,以达到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二、体育理论常识教育的培养

大学生活泼爱动,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正处在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应开设基础运动心理学。公共体育课应在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传授的同时,讲解一些国内外的体育形式,体育新闻,竞赛和裁判(规则)知识等。增设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监督与评价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内容。普及体育常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调节和自控能力。

(一)学生兴趣培养教育

兴趣是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于人的认识和活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学生从事活动创造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经被激发,从生理上,心理上得到某种满足,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兴奋及坚强的意志努力等积极感体验。教学中发现学生每次上课时,开始惰性很大,情绪低落,跑起步来腿都沉重地拖在地面不愿抬起,而准备活动中的应该选择一些和教学相关的趣味性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调节教学氛围,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的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他们带着求知的渴望和明确的目标用“心”去学。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求动的天性和跃跃欲试的好动心理,抓住学生掌握动作后的自我欣赏,自我表现的欲望,即使恰当地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运动的快乐,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地自我,充分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学生情感培养教育

社会情感的强弱,取决于个人在实际中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感受,师生之间关系对于学生社会情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在体育课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整洁美观的服饰,大方自然的教态,关怀信任的目光,耐心细致的指导,生动清晰的讲解,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都会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到轻松,喜欢看你上课,喜欢上你的课。经过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懂得如何用美好的道德情感去对待别人,以及正确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问题。

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各种情感,通过各种教学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三)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教育

第7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功能与途径

Abstract:Thearticlemainlythepsychologicallyhealthyeducationquestionwhichdevelopedtothesportsteachingaspect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onthepresentuniversitystudent''''spsychologicalcondition,elaboratedtheuniversitysportsteachingtothestudentpsychologyeducation''''sspecialfunction,andproposedraisedthestudenthealthypsychologyinthesportsteachingthemethodandtheway.

keyword:Universitysportsteaching;Psychologicallyhealthy;Functionandway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2006年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之际,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及各类竞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著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戏中,教师不分组、不定项目,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比赛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赛的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1.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3.建议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兰自力,等.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第8篇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1.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2.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3.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1.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2)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三、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1.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2.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注重体育课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因此,各小学、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小学生积极开展他们所爱好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放松身心,劳逸结合,从而促进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以及心理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写作当中借鉴或者引用了前人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正常不过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表明了论文作者对相关的学术研究了解到了什么样程度。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参考。

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徐家锦.高中化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石柏兴.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

[4]赵冬.中国人群的血脂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1):74-78.

[5]张亚琴.血液透析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LDL/HDL-C及ApoB/ApoAl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12):1103-1104.

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

[1]翟一飞.中学生体育锻炼自我妨碍行为的调查研究[C].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

[2]李珊珊,王海俊,马军,张世伟.全国五城市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调查分析[C].膳食营养、身体活动与健康——达能营养中心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08.

[3]季成叶.中国青少年生长与营养状况变化和改善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05).

[4]刘海刚、王兆芬.如何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康饮食习惯[J].中等职业教育,2008(3)

[5]张金菊.怎样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J].跨世纪,2008(11)

健康饮食论文参考文献:

[1]董维杰.大学生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M.济南:齐鲁书社,2006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式浅谈[J]J.中国职业教育,2004(5):25-26.

[3]戴士弘.谈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J]J.教育研究,1996(5):10-15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

 

休育锻炼是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完成体育作业的重要环节,通过体育锻炼,能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友好协商等良好品质,通过对商丘市大、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调查与分析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及商丘市第十中学部分学生,共100人,各为50人,其中男生50人小论文,女生50人。

2 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查阅了国内有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了检索,分析和利用。

②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的问卷进行了专家论证,认为问卷设计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符合要求,发放问卷总计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

③数据统计法

对所有数据资料通过EXCEL进行处理。

二、研究结果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因素,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不容乐观,并且学生都希望远离统一组织模式,开展小群体活动,特别是取消早操,由他们自己选择锻炼方式。

表1大、中学生体育锻炼情况问卷调查统计

 

问题

选择

大学生人数

%

中学生数

%

1.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经常

11

23

7

15

偶尔

30

61

28

58

不一定

8

16

13

27

2.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

2小时

4

8

9

19

1小时

17

35

27

56

半小时

28

57

12

25

3.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

1次

11

23

11

23

2次

25

51

13

27

2次以上

13

26

24

30

4.开展课外活动以何种方式为佳

小群体活动

23

47

27

56

个性参与

4

8

2

4

学生强制实行组织

10

20

8

17

学校统一组织

12

25

第11篇

关键词:休闲体育,大众生活,促进作用

 

1、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于生活的要求不再满足于解决温饱的水平,如何能够提高生活质量,更好的享受生活享受生命已成为人民大众的一致追求。结合这样的契机,休闲体育应运而生。有别于追求人类极限的竞技体育,休闲体育着重改善提高参与者的身心健康。是一种在闲暇时间内,为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宣泄等目的的一种体育方式。

2、休闲体育的定义与分类

2.1定义

休闲体育是指进入小康社会的人们在摆脱了物质与文化环境的外在压力和支付了各种必要时间后相对自由的生活活动。这种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为个人所喜爱和本能的感到有价值,从而成为满足人自身精神文化、心理和生理需要的重要活动方式。

2.2分类

休闲体育可以根据活动场所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其中,室内可以分为徒手项目:健美操、武术等;借助器械项目:健身、桌球、飞镖、保龄球等。室外可以分为空中项目: 滑翔、跳伞、热气球等;水上项目:冲浪、帆船等;路上项目:登山、越野、自行车等。同时也可以根据运动项目分为竞技性、非竞技性和传统性项目,还可以根据观赏与渠道分为观赏性、参与性以及自己性、社会性和商业性休闲项目。

3、休闲体育对生活的促进作用

3.1休闲体育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自由、欢快、轻松的生活活动,它完全摒弃了竞技体育的纯竞争性、功利性及政治性,人们可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抛开一切烦恼敞开胸怀融入大自然。现实中,休闲体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而且多倾向于选择在野外大自然中进行活动。例如登山、攀岩、定向徒步越野、山地自行车、野外旅行、探险、滑雪、雪山摩托、划船、赛艇、帆板、水上摩托、潜水、冲浪、滑水、钓鱼、游泳、漂流、滑翔、跳伞、热气球等活动。可以说,众多休闲项目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提供了非常便捷的条件,大自然成为了现代人参与休闲体育的最佳舞台。人们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特别是野外休闲体育活动,可以尽情的感受大自然神气与超然的魅力,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光,领悟大自然豪迈与奔放的激情,感慨大自然宽阔与博大的胸襟,从而让人们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善良的人们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崇拜的感情,增强了对大自然爱护与珍惜的意识,从而以实际行动掀起保护大自然的活动,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技论文,休闲体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及人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

3.2休闲体育促进了人与人直接的和谐相处

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化率越来越高,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于是,人们整天忙于应付单调、重复、紧张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将自己局限于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网越来越小。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功利意识也越来越强,相互谦让的意识逐渐减退,人情味变得越来越淡薄,造成人与人之间缺少沟通、缺乏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倾向于选择集体性、合作性、趣味性较强的体育项目,如网球、足球、篮球、羽毛球、橄榄球、保龄球、交谊舞、野外旅行、交游、踢毽子等。这些体育活动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同时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扩大了人们的社交圈,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和谐相处。参与休闲体育活动,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向往之情。科技论文,休闲体育。

3.3休闲体育促进了人身心健康发展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脑力劳动者数量越来越多。科技论文,休闲体育。长期伏案工作,用脑不用体,从而造成运动不足,长此以往在生理上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缺陷,表现在运动能力下降、肌肉萎缩、心血管机能下降等。同时,社会财富的充盈,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习惯和饮食方式随之发生变化,膳食结构中脂肪、蛋白质、糖类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营养过剩。于是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文明病”、“富贵病”等现象,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成功的阻碍因素越来越多,事与愿违已是司空见惯,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包括工作、学习、生活等使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以致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象,戴着不同的“面具”,现代人渐渐失去了“面具”下的真实自我。因而,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抑和忧郁,这也潜在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成为了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体育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一种真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本性的还原。在休闲体育活动中,不仅仅是人的体质得以增强,最重要的是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个人能与自然界亲密接触,在与他人互动交往及自由选择的运动方式中,使个体从枯燥、机械的劳动环境中摆脱出来,从“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促使隔阂和疏远得到消除,让被损害的人性得到宣泄和复归,释放理性重负下的情感,找回真正的自我。通过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人们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调节了心理平衡,减轻了心理压力,消除了心理忧郁,促进了心理健康。

3.4休闲体育满足了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真正高层次自我实现谈何容易。于是,休闲体育为人们自我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滑翔、攀岩、滑板、滑水、漂流、蹦极、冲浪、水上摩托等项目,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自我,进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人们通过获得这种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有利于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从而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4、休闲体育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4.1休闲体育项目策划水平较低。没有进行项目的宣传和促销,休闲体育项目的吸引力和生存能力不强,休闲体育资源开发不足,休闲体育基础设施薄弱。

4.2针对正常人群的休闲体育的研究多,针对残疾人、智力缺陷人群和吸毒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活动研究少。科技论文,休闲体育。这些缺陷和不足正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尤其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休闲体育的研究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意义。

4.3由于功利主义的驱使使得目前国内研究多停留在商业运作方面,业界总是以赚钱为目标,导致了我国休闲体育的畸形化发展。

4.4休闲体育的学校研究还只是停留在高校的曾面上,这和我国的教育体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休闲体育生理学研究的文章不多,导致休闲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休闲体育毕竟不同于广泛意义上体育的生理机能,因此从生理学的角度审视休闲体育的功能和价值是提高人们休闲体育意识,实现休闲体育价值回归的一个重要手段。

5、结论和建议

5.1结论

休闲体育是一种积极、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方式。在闲暇时间里从事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满足个体需求,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人格;端正国民的人生态度和道德情操;充实国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准,改善社会风气,使国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地升华和提高.所以,休闲体育必将成为一股潮流,使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都投身于这股浪潮之中。科技论文,休闲体育。科技论文,休闲体育。当前,我们要抓住《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这个契机,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体育对生活质量的贡献,使人们形成在闲暇时间里参加体育活动文明高雅的新观念,并从理论高度和操作两个方面去研究、整理和进一步开发休闲体育内容和形式。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消费水平、不同环境条件的人们都能科学地进行休闲体育活动,从而使休闲体育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服务。

5.2建议

5.2.1积极开展休闲体育的学术研究。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一批休闲体育的专家及人才,尤其是休闲体育的经营人才。

5.2.2建立和逐步完善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通过宣传,正确引导人们的休闲体育需要,并且建设足够的休闲体育设施,满足其需要。

5.2.3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但为促进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尽量避免休闲体育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如此,休闲体育还应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

5.2.4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弱竞技性,较强的娱乐休闲性,我国开展休闲体育运动要结合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比较符合我国的国民性格,是结合我国国情开展休闲体育项目的很好手段。

参考文献:

[1]杨远波,许传宝.休闲体育在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4(10):47-49.

[2]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8.

[3]许宗祥.中国小康社会休闲体育发展的构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1-4.

[4]卢锋.休闲体育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136-137,156,256.

[5]李建国,吕树庭,董新光.社会体育[M].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4.10:220.

[6]陈永军.对我国居民体闲体育消费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4):11-12.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模式;中学体育;传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53-01

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这就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既是激发并保持学生体育与健身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必不可少的教育,又是增进学生健康的重要途径。体育运动的多样性、实践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及体育教学的效果远远表现得比其他学科直接和显著,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同时也是学校更加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和革新,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发展与完善学生的个性,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为教育界接受。

根据新时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重新设定其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人的爱好取向,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挖掘体育教学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我们落实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选题依据

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较好地贯彻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时代性,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二、传统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吕力在《浅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中阐述了“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具有课程内容竞技化”;“课程内容的重复和陈旧”、“课程内容规定过死”的弊病,并由此提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原则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方向【1】。健身是体育课的本质属性,体育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体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达到调节情绪缓解学习压力,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之中是体育运动的目的所在。而目前,大部分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还不是很完善,其重视程度也并不高,导致体育课出现“放羊”式的现象,体育的价值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其次,体育课上课形式单调乏味,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无法调动学生运动的兴趣。传统教学不分主次,统一上课,课堂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个性的需要,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动力。学生运动的动力不足,导致学生的体质急剧下降。

其中主要还有还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小学中好多体育教师并非是体育专业的,而是如数学、语文等学科类教师所担任的,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只看作为学生玩耍的课程,随意性较强,也很少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导致体育课开展情况不是非常理想。

总之,中学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和任务,还是局限于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鼓励学生参与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协调、健康发展,对学生的情意性、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关注不够。

三、结论与建议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偏重于技术传授,形成一套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模式,脱离了“快乐体育教学”目标方向,忽视了一些其他应该注意的东西。如让学生在技术学习的同时,能够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所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与现在的课改相脱离,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学体育课要从多方面下手,依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以上所谈到的几项优质性教学模式,只是对此做了潜在的分析,探讨了他们教学上所带来的优势。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多方面因素进行选择制定,以上教学方法作为一个潜在的参考,以期不断改善学习的策略,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完善整个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 力.浅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5).

[2] 吴本连,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的量表编制与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

[3]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