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素养教育

人文素养教育

时间:2022-03-13 20:38: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文素养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文素养教育

第1篇

目前的职校生大都是“90后”,他们有独生子女的共性,又有职校生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个性:

1.重个体轻集体的价值取向。职校生一方面反对束缚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集体主义,反对的人冠冕堂皇地宣称集体主义原则,反对束缚身心自由的封建家长制和扼杀个性的所谓集体主义,这些特征客观上养成了学生批判性思维;但另一方面,又容易使学生走极端,滑向否定集体、轻视规则的歧途。相关调查显示,75%以上的职校学生权利、义务观念不够强、不强或很差;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23%的人赞成先己后人,54%的人赞成利己但不损人,5%的人赞成只要利己不顾他人;在人生追求方面,63%的人认为人的一生照自己的想法活过、奋斗过的人生才不算白过,有敢想敢干、讲个性重自我的特点,更愿意谋求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2.重物质轻精神的信仰选择。很多职校生学生重视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轻视提升精神境界。自我发展的目标依顺序一般是:金钱、自我奋斗、科学、权力等,由此,职校学生的道德信仰选择呈现出显著的个体经济价值的特征。这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职校学生有务实的一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精神目标的缺失,对物质享受的热衷客观上会影响其职业审慎判断,构成了企业录用职校生时的隐忧,在应职校毕业生与年长的应聘者之间宁愿选择后者。

3.重时尚轻传统的品质认同。高职学生与其他青年人一样,喜欢时尚,容易追随当下流行品质,如竞争、效率、平等、自由、人权、注重技能等,这些品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相一致,体现了历史进步性,客观上激励着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接受新知识,形成新意识,然而传统道德中的忠厚老实、节俭、谦让、服从等品质已不再被大多数职校生所认同。

4.重认知轻行为的人格特征。大部分学生赞成德智和谐发展,但其道德行为表现却往往不如人意,片面追求技能发展,忽略道德人格的修养。主要表现有,某些学生考试作弊,生活懒散,不遵守公德,举止粗俗,将调侃和庸俗当作美;某些学生为了获得眼前物质利益而荒废学业,有的甚至丧失人格;某些学生视权力为谋取利益的媒介,所尽的义务只是为了换取今后更大的实惠;某些学生只能看清他人是非却分不清自己是非,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去尊重他人,等等。

二、职校人文素养教育路径选择

1.调整培养目标。目前职校财会专业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循着专业或职业需求的轨道,经过几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发展成“经济人”“、职业人”,学校更多地发挥着职业培训机构的功能,而不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精神和文化殿堂。结果是学校只是教会了学生知识和技能,并没有成功地教会学生该如何“做人”,学生并不具备会计职业所要求的人文素养,即使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其教育就本质而言也是失败的。因此,应将人文素养教育目标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把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以培养能自如应对诸多财会伦理问题的专业人才。

2.完善学生评价体系。近年来,职业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很多方面仍然回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仍然是考试成绩,学生应对考试的一般办法是:平时上课应付了事,考前老师划一下“重点”,有的学生寄希望于考试作弊或老师“开恩”,表面上各门成绩都还说得过去,但实质上与会计职业要求却背道而驰。因此,应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设定建立重过程评价、轻终端控制,重人文素养、轻知识重现的评价指标,引导、激发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内在自觉。

3.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开展职校生人文素养教育,教师是关键。而目前我国职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考核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机制并不健全。二是教师较少关注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大力倡导教师从学科研究和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在进行财会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时,充分揭示本学科所包含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伦理思想、创新思想等等,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

第2篇

一、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大量的生物教学资源,为了更好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就需要整合大量的资源素材并制作生物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就需要熟练地运用有如Powerpoint软件、Prezi软件、Photo-shop、Flash制作软件等工具。例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知识非常抽象,为了在课堂中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使用Powerpoint软件整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形成过程的视频、Flas,并制作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学生学情的教学课件。同时,资源网中提供了一定大小的个人空间,每位教师完善个人空间,就需要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教师学会利用各种工具进行搜索、开发生物教学资源上传至自己的个人空间。在制作教学课件、建设个人空间的过程中,教师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创性地开展生物教学工作。

二、提升生物教师人文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刘恩山教授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指出,中学生物教师不仅仅要具有生物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生物史知识,也就需要中学生物教师具有人文素养。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不仅仅含有生物学科教学资源,而且含有大量的包括生物史资料和其他学科的相关资料。例如,关于DNA的发现过程,就有《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命运的螺旋———克里克和沃森》等大量的资料,这样可供生物教师不断地学习。通过这种方式生物教师可以丰富生物史相关的知识,从而提升生物教师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资源网促进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笔者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利用网站中相关的学科资源,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小步调、大整合”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就是将一节课的知识分为几个知识点,逐个采取“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评价”,对知识点进行逐一突破,最后实现本节知识的“大整合”。师生共同利用“思维导图”或者“概念图”,将知识图示化从而完成对本章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具有生命活力。教师也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在生物课堂中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在协作交流的互动氛围中学习知识(具体教学流程如图1)。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学科资源主要是进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突破难点的教学,具体而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切分为不同的知识点,每节课乃至每个知识点首先利用Flash交互式动画或者音视频内容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有自主开发的或者转载的音视频素材,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合理利用。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我将此节知识分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两个知识点。通过资源网中介绍沃森和克里克的获得诺贝尔奖时的如图2的资源引入本节课。学生很快就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4],它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和自控型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必修2第3章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知识点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自主开发的如图3的《DNA分子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自主学习DNA分子的结构特征,获取相关的知识。

(二)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6]。具有互动性和交互性的特征[5]。例如在学习《感知信息》这节内容时,可以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自主开发的如图4《眼球的结构》Flash交互式动画,学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帮助学生突破“眼球的结构”这个难点。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正深刻影响着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利用资源网中的学科资源,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更好地为教师成长服务、开展生物课堂教学,对生物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在湖南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背景下,生物教师可以将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丰富的资源与互动功能合理地与新的教学方式融合起来,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作者:向炯 杨帆 单位:常德市第六中学

第3篇

关键词 人文教育 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国内外学者论述,其价值对于提升学生素养更是被推上了至高的席位。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人文素养低下常被众多学者论述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建设顺势而生。人文教育的价值不容置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对人文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甚至有越演越烈之势。在笔者查阅的文献中发现,其中对于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策略更是多不胜数。然而最近的调查显示,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无显著提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文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可以发挥多大的价值,是否有被过分夸大之嫌?我们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否有误区?现如今我们应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将从上述三个问题展开分析,期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厘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1 人文教育与邻近概念的辨析

笔者在梳理文献中发现,诸多文献对于人文教育、德育、素质教育三词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文献中出现三词混用的情况枚不胜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由于这三个词语有共通之处,容易混淆;另一方面是这三个词均带有时代意义,从其提出的先后顺序可排列为:德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后面一词在使用时通常被无限扩充内涵,因此常造成使用上的混乱。概念不清、使用混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因此厘清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和实施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1.1 人文教育与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概念的内涵较为丰富,但是从现代公民教育特征上讲,它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意识形态、理想模式等。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具体应表现为拥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奋发向上的进取意识、厚德载物的博怀、崇德重义的道德情操和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等。①而“人文教育”从其性质上来说是以育人为根本的教育,它首先是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而人文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哲学和艺术教育等;其次,是人文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目标。

1.2 人文教育与德育

人文教育与德育的目标都在于教人做人,但是二者的概念内涵并不完全相同。德育从广义的概念来讲,它的核心是对“人伦道德”的培育。对德育较为多的解释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同时,德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因此,大学德育的主渠道主要是: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②而人文教育则主要通过学校的制度、人文环境以及相关的课程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实质上是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它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察生命、关照灵魂、陶冶情操,并能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顿悟生命的最高境界。因此,人文教育与德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德育偏重“人伦道德”,人文教育偏重“自我超越”。③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德育,又不能忽视人文教育。

1.3 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可概括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专业及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四大素质的教育。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可分为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与人的专业相关的、对形成人的职业能力起支撑作用的基本素质。非专业素质是指每个人必须备的、对其终身发展起作用的基本素质。 这里我们所探讨的高职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素质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向受教育者传授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它不仅具有社会性、道德性,还具有艺术性。而人文教育从一定层面而言,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人文教育。从教育的目的上来说,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为增加学生的道德知识,更好地帮助他们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以及个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其主旨不仅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同时还使个人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从二者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比人文教育更为宽泛,人文教育的目标比素质教育更显隐性,要避免素质教育成为空而泛的口号,就需要人文教育作为普适性的基础,否则素质教育就是虚幻的。

2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实施的误区

2.1 人文教育肩负着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未完成素养的养成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当地培养有技能型的专门型人才,因此,专业性的学习是重点,但是切不可把目前大学生在基础性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方面所表现出的某种欠缺归咎于普通教育(如高中文理分科),归咎于高考对学生的甄别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靠普通教育的改革,如果因为普通教育所存留的问题,要求“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将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高等教育将不再是专业教育,充其量只能称为“大中学”。④而高等教育中的高职教育更具专门性,培养专业技能型的人才是高职教育存在的根本。因此高职教育应与普通教育严格区分,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任务应围绕其专业教育目标开展。如过将普通教育未实现的目标输送给高等教育,其结果将会使高职教育的专业目标模糊不清,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2.2 为保证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加大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相比本科院校学生更早面临就业压力,对课时较少且缺乏短期效益的人文课程,学生多持轻视态度,多数学生更注重专业课学习。这是事实,但是如果人为的加大人文教育的课时比例,一方面可能会使原本就少的专业学习受到挤占,另一方面人文教育实施的效果并不一定真正见效。这些课程的学时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对人文课程产生厌恶的情绪,多数学生虽表面上选修这些课程,但是课堂上多半在做专业课作业。因此,在开设人文课程时,一定要处理好其与原有德育课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3 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实施途径

3.1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养

实践证明,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需要示范榜样的作用,仅靠说教式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榜样较少。社会上的榜样能影响到学生的较少,而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也是最真实、可信的。通常,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行、敬业精神等各方面的素养能够通过上课或平时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养的力量。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力争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一是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二是学校要严格规范管理教师,三是鼓励教师积极进修。通过宣传使教师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并促使其加强自身素养的自觉性,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在言行举止等各方面注重表率作用;制定规范的制度,督促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敬业精神;鼓励教师参加人文系列知识的培训,并根据其参与培训的课时数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及公示,争取引起全校师生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重视。

3.2 营造高职院校人文环境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应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针对上述论述的人文教育的自身的特点,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高职院校应从两点积极营造学校的人文氛围,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二要提高软件投入。其中加强硬件建设包括学校总体规划的开发、教学设施的投入、人文景观的建设等;软件投入主要包括人文课程建设及开发、人文教育专业的合理设置、人文教育学术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广泛开展等。人文素养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因此,硬件和软件建设务必要考虑到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例如:定期举办各种级别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系列讲座、人文系列知识竞赛以及人文经典指导阅读等活动。

注释

① 司娟.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8):57-58.

② 徐秀萍.论大学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第4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 教育途径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既要承担培养“专才”的“专业教育”使命,又要承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人文教育”使命,使人成为“现代人”。[1]156正如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所讲:“每当一种新技术被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会产生一种要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否则新技术就会遭到排斥。”[2]38事实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活动无不体现某种社会的文化和人文素养价值。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

《教育的四大支柱》一书指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3]235人的全面发展有赖于人文素养教育,科学技术迅速进步有赖于人文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非常紧迫。

人文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文化素养、价值取向、心理素质、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个性品质。它的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4]35人文素养的精髓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是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二是理性,对真理的追求;三是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5]61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指大学生通过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积累而内化为相对稳定的人格、气质、修养等的总和。[6]268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7]135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

人文素养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成为不断进步的现代人。[4]35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的缺失,表现为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盲目的追求时尚化与自由化等,遇到棘手问题,往往心理承受力差,酿成一幕幕惨剧。如2010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连刺八刀致其死亡等事件的曝光,引发全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普遍忧虑和广泛关注。杨叔子教授曾发表《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一文,认为现代大学将出现“五精五荒”——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而“荒于人文”则为其根源。[8]5-11的确,当代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素质下滑,理想信念世俗化、功利化,人文素养降低等问题,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来自社会、学科、家庭及自身等诸多方面,从高校教育角度看,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失衡,重科技轻人文方面。从高校的人文素养评估体制上看,由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直接作用,高校形成了重视科技人才和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观念。[1]157无论是高等教育的投资方向,还是课程设置和专业安排,重理轻文现象严重;高校人文学科教师力量薄弱,大学校园没能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途径

人文素养是人才素质的基础。21世纪,这种素养越发受重视。笔者对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对策方面作了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完善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强调成绩,忽视了塑造和评估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情怀,涌现出了高分低能,有知识没文化的一群大学生。[9]105有人指出:21世纪,一个年轻人只掌握某一种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警惕“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10]78因此,社会和学校应转变传统观念,实行以人文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大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以此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2.加强人文学科建设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高校应从根本上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确立人文公共课的核心课程,辅之以相应的人文公共选修课和跨学科课程,完善人文公共课的课程体系。[11]87可将历史、哲学、法学、社会学等课程确立为人文公共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教师应发挥自身在人文素养教育教学、教育实践中的渗透作用。教师应具备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的能力,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12]103

3.营造校园人文环境,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民主和教育》中指出:“人文环境无意识地、不设任何目的地发挥着教育和塑造的影响。”[13]105由此可见人文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人文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共同创建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如我校的标志性建筑“校训和学校精神纪念碑”,是进行人文熏陶的良好载体。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人文素质的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在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中,“品德”是方向,“学识”是根本,“才能”是核心。[14]112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历史以它无可替代的时空内涵和认知深度,给人以心智的陶冶、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熏陶,使人获得深厚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赵磊.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内涵与提升[J].重庆大学学报,2002(2).

[2][美]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四大支柱[A].张民生.教师人文读本[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4]王秋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浅议[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4).

[5]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A].张民生.教师人文读本[C].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6] 刘伟.大学生人文素养内涵、缺失现状及原因剖析[J].才智,2011(26).

[7] 韩奇生、卿中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与培育[J].高教探索,2008(5).

[8]杨叔子.人文教育 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9]莫军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探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10]蔡中宏.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对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再探讨[J].社科纵横,2002(4).

[11]昂晴.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刍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12]高思龙.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J].大家,2011(19).

第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实施对策

【Abstract】With Chongqing Zhengda Software Polytechnic College, for exampl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human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measures humanities, humanities education, vocational exploration summary and reform in the results.

【Key words】Vocational students; humanities; educational status;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0【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1)08-0056-02

一、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当前在“重技术轻素养”、“重专业轻通识”、“重短训轻积淀”等错误教育理念的导向下,高职教育往往被误解成通过短、平、快的集训方式,将学生批量化地训练成单单为了就业上岗的“工具人”。在高职院校简陋的“加工车间”里,学生们就像是通过统一生产流水线加工出来的“工具”,他们仅仅具备单一的技术和单薄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匮乏,通识教育欠缺,更谈不上具备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

为提升我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教研室专门针对本校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文素养状况,以及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以下问题:

1、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

2、人文技能低下。经调查,有85%的学生不知道科技论文、调查报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甚至有近60%的学生在“感到困难的写作文体”栏中,填写了思想汇报、计划总结、读后感、演讲稿、求职自荐信等实用文体。

3、人文情感冷漠,人文价值残缺,人文责任失落。部分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实施对策

1、做好“两个结合”,科学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①知能结合,构建人文素养教育体系。即从知识和能力上同时展开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和培养。在人文知识的教学上,实行必修课、选修课、系列讲座、社团活动、咨询指导五位一体的人文教育模式,在人文能力培养上,采取校内训练加校外拓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训练。

②共性与个性结合,构建人文素养课程库。将学生应知应会的人文通识和不同专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相结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行业文化特色。从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综合构建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库。我们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有: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中华传统节日文化、IT行业文化、文学鉴赏、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普通话训练等。此外,我们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个性课程的设计,学生可通过个性类自选课程获取与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相关的素养知识。如:网页设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可选修“视觉艺术鉴赏”、音乐鉴赏等课程。我们旨在通过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成为既懂IT技术又具有人文素养的复合性人才。

2、坚持全方位育人原则,构建“全程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全程”即从学生一跨入校门开始到毕业离开校园为止,做到全程人文素养教育不断线;“全面”即注重人文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联合校团委、学生处、就业办等部门构建高职学生素养提升平台。同时,以课堂讲授、课外活动、专题讲座等为载体,强调“知能结合,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重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优化师资队伍。

针对人文素养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的情况,我们采取了将校外名师请进来、本校教师深入外校调研学习的方法强化师资力量。目前,我校人文素养选修课邀请了数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良好的教学效果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人文知识,开阔了学生的人文视野;同时,本校人文素养教师深入到知名高校,通过观摩、调研、交流的方式向他校人文课程建设“取经”,并结合本校实际着力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探索和改革。

4、“以点突破”,打造亮点活动“正大人文讲坛”。

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浓厚校园人文氛围,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人文教研室设立了一个面向全校师生的经常性的人文、社科知识系列讲座,暂定名为 “正大人文讲坛”。

“正大人文讲坛”旨在通过讲座帮助学生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人格、 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个人内在品质,并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正大人文讲坛设有传统文化、商务礼仪、职业指导、心理健康、创业之路等板块,所有讲座分为必选讲座与自选讲座,学生通过参加讲座的方式取得相应学分。目前正大人文讲坛已举办了“从大学开始准备人生的盛宴”、“国学经典与个人修养”、“收获金色的人生岁月”、“自信的风采”、 “大学生法律素质与法律思维培养”等多期讲座,在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亮点活动。

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精神。

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以 “自强、 乐观、执著、 奋进的正大人”为主题开展系列有意义、有影响力的人文素养拓展活动,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职业形象大赛”、“经典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为学生加强自我形象管理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指引了方向。通过大量的素质拓展活动,还启迪了学生思维、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6、联合学生处、团委、图书馆等部门,积极开展“读书月”活动。

为辅助第一课堂的人文知识传授,人文教研室联合校学生处、团委、图书馆以及各系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月”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文、史、哲、艺术等经典文献,感悟优秀的经典文化。同时,针对馆藏不足、开放时间短等问题,我校加大了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和科学规范管理,力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读书服务,让健康有益的书籍占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吸取文化营养。

三、高职人文素养教育探索和改革中的成效

1、建立了较完备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做到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过知识课程和能力课程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建立了人文素养教育的激励保障体系。将人文素养教育(选修课、素质拓展讲座、社团活动)与学生的学分、评优等挂钩,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和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人文素养系列讲座――正大人文讲坛的品牌效应已初步形成。通过与名师的交流互动,提高了学生参与人文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6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培养;人文素养

大学音乐教育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无法动摇,除了在培养学生人文情怀上具有很大的作用还在情操品格的培育上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由此,培养同时具备精湛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的音乐人才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的。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学生的音乐教育中,除了传授专业课知识外,更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以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成长,多留意他们的精神世界保证积极给予学生些人文关怀。

一、把握大学音乐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概念

人文素养,即人类在人文方面能达到一定发展程度时所拥有的综合素质。进一步解释人文素养就是指“人文科学”和“能力要素、精神要素”的统一有机的结合而成。音乐是人类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更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法宝。音乐有着独具一格的人文魅力和丰富的感染性。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人们很容易受到音乐这门艺术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音乐逐步的培养了学生的优雅气质,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敏感性,传达着人们表达思想,心绪的音乐特性。在哲学意义上,人之所以为人的理念和态度就是指人文精神。由此可见,人文精神对于人类何其重要。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重现,又作为人类情感的凝聚的主体。没有感情的音乐是空洞无力的,有感情而无音乐是苍白没有感染性的,这二者的统一正是音乐的感情和旋律的结合,更为人类的人文素养提供了好的培养途径。大学音乐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更是为一种艺术,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能把自己的知识局限在熟悉本专业的理论方面上而忽视了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对于人类感情上的涵养的培育。音乐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之所以格外重要是因为人情精神的陶冶决定着人的精神世界的状态,使得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及其所蕴涵的价值标准,审美情趣,道德观点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受教育者的气质及处世哲学。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之处也正是由于文化的不同,人文知识的优越更是使得我们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巍峨雄壮的重要一点。时代的发展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在专业知识上更有所作为,更要他们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

二、明确大学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的地位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加强人文素质是其发展的必然的要求。针对现在的大学音乐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关注点更多的是中专业知识而把人文素养至于无关紧要的位置,这是相当错误的行为。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把课本上的内容完整无误的传授给学生,更是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的精神的发展,充当学生前进道路上的引导者。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文化的掌握,且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作,不能急于求快,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故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能把眼光局限在未来一两年的发展境遇,而要追求一个长久的发展前景,不能只考虑教学目标而忽略实际的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人文情怀的培养,学生对于人文素养的认知从“知之甚少”到“无所不知”,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够自主的深入分析音乐大家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还能够深刻的理解出作品的实际意义,在不断地培养中,提高了自身对于善恶美丑的认知能力。从一个较高的层次去解释,学生在经过人文素养培育之后,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具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才是我们进行人文素养培育的根本目的。面对现在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课下认真的制定教学计划,严谨的进行备课,不仅保证其具有的适用性更要有人文素培养的渗透。除此之外,教师也要为学生制定好读书的计划,正确的引导学生读书,有时也可以把读书计划列为教学任务的一项,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能够感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在无意中就被人文情怀所感化。

三、落实大学音乐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提升

学生所处的环境十分重要,即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文化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表明,校园文化教育是大学生的隐形课程,在一个充满人文素养的校园中,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都会受到其的影响。要提高校园文化的人文素养,就需要老师等集体努力。例如,上课方式从原来的说教形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把人文素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使得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收到人文素养的培育。此外,结合本专业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的组织例如音乐人文素养的知识竞赛,聆听音乐人文素养的讲座之类的活动,使得学生亲身实践这些活动中学量的人文知识,提高了人文修养。人文素养的培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群体,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作为一名大学音乐教师,除了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显而易见,如果老师自身的文人意识十分强烈,他的学生在他的音乐教育下,很容易获得人文素养的培育。挖掘音乐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利用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在课上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有一定的收获和感受,领悟人文素养的魅力,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大学教育中,人文素养的重要培育方式是音乐的教育,大学音乐的教育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在不断地音乐人文素养的陶冶下自身的人文情怀也会有所提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为音乐教育注入新的血液。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得音乐教育和实际生活更加贴近,与学生的需求也更为贴合。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得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储备,在亲身的感受中,更是自身智力水平的提升,和感知音乐的魅力。只有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音乐教学的目的才能实现,为祖国培养一批同时具备音乐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的高质量的音乐人才。总而言之,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新时展下对音乐专业学生的新的要求。在如今的社会中,单纯的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的人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社会的要求。大学音乐教育感染着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而影响着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情操,最终挖掘学生的人文感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为一名专业音乐人才,不仅能够具有音乐的扎实基础,还要有着优秀的身心素质的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在进入社会后,才能传播优秀的音乐文化,以自身为源点,感染更多的人,担当起时代给予学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刘瀛莹.大学音乐教育模式刍议[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0).

[2]刘彬,蔡梦.音乐为何应成为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J].中国音乐教育,2013(1).

第7篇

关键词 历史教育;人文素养

一、历史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关系

历史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认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因和规律,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世界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何为“人文素养”,“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

二、历史课程改革在培养人文素养方面的优势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历史新课标在前言部分提出了要“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提出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要“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学习方式方面提出了改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评价机制方面,要求教师的评价更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更是使教育者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政治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转变成为可能,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历史时必然会拥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灵体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对人的尊严进行捍卫,对自由、平等、正义进行呼唤,对人的生死、信仰、终极价值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做到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甚至共鸣,才能触及到历史的灵魂。而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学习又会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才会充分发挥。

三、教师如何让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1.教育者要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① 教育者首先要领会教改精神,领会新课标精神,加强自我教育。从某个方面讲,教师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学生更重要也更艰难,因为教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自己较为固定的知、情、意、行,而学生的可塑性则更强一些。教师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先天缺陷,一方面要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给教师观念带来的冲击。② 教师要明确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是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③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教育是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当教师所宣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时,教师要有捍卫科学、捍卫人文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2.明确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

现在的历史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各种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我们一定要时刻提醒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否正确,因为一旦教育目的出现问题,教育手段的先进只会使我们在错误的方向走得更远。

第8篇

随着社会诸多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地位在当今社会日渐凸显。由于社会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生活的转换,高校美学教育课程仍然需要加以完善。处于此种背景下,美学的多重动态结构形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促使美学教学改革脚步加快。与此同时,对于享乐主义的抑制,学生品质的提升,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关键词:

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意义与对策

一、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美,美育也是教育立足的根本。美学教育重要性地位凸显的当下,美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美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美育教育的核心是以自然之美滋润学生自然成长、以生活之美启迪学生自己成长、以艺术之美促进学生自由成长、以崇高之美引领学生自觉成长。

2)美育教育在全面教育中的必要性。美育教育因其独有魅力,在学生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中改革中占据一席之地。美育教育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标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美育教育,学生能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3)美育教育于成长过程中持久性。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德,成于乐”,著名学者王国维则是对孔子的名言总结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由此可见,美育教育不仅贯穿于学生的某个阶段,而是陪伴终生,具有持久生命力。

4)美育教育在学生中的隐蔽性。教育过程中的每个学科涉及研究对象不同,不过不同的学科能够展现出不同的美,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美育教育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提升审美标准的同时也对周围事物有了更新的评判标准。

5)美育教育的艺术性显著。美育教育是艺术教育的体现方式之一,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素质教育始终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的魅力在于美的品鉴,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其美的评判标准也随之提升。

二、人文素质教育现代化意义

1)明辨是非、遏制不良消费。我国的经济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文化形态发生着转变。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盛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盛,有利于世界不同文化意识的相互影响。物质生活得以保障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主义的文化观念重视交换价值.漠视使用价值:看重声誉与利润.轻文知识与真理,导致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世俗观念在肉身欲望的驱动下沉渣泛起,并最终产生人的精神萎缩、情感淡薄、人性缺失的恶果。鉴于上述情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我国应试教育相结合,用人性基础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缺失就变得极为必要。人文素质教育讲求将人文精神作为学生培养的本质,将人文知识与实践训练作为教学手段,从观念上挖掘人性价值,激发学生实现梦想决心,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所以,从本质层面分析,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用培育“双向度的人”来遏制消费主义文化,防止人性的丧失,从内心深处对学生心灵进行呵护,激发学生情感交流。

2)铸造优秀品质、构建核心价值观。因为消费主义观念对青少年思想的“侵略”,加之我国传统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不完善,学生完整属性有所破坏,进而使得人性、感情、信念以及肉体方面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但是想要改善当前状况,就应该加强学生自我意识的调整,完善自我功能,使得人文素质教育得以提升,通过此种方式促进人全面发展,推行素质教育。通过这种方式,人文素质教育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品质,完善自身,铸造优秀品质,同时还可以丰富学生自身内涵,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社会的和谐发展,要求每个人都要将自身价值最大化,在社会关系中发扬优秀品质,展现丰富的个人内涵,将人文素质贯彻于现实实践之中,促进经济文化、人文地理、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实现,使得社会在统一状态下,协调一致发展。

3)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方式。我国从事科研项目研发的工作人员用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也能够从人文学科与人文素养中得到启发,尤其是人的第一感觉。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这一点在信息资讯时代显得更为重要,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中,想象力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科技信息产业主要是针对软件的开发与网络平台迅速传播,但是想象力能够在软件的生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以上因素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就成为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三、改进美学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对策

1、加强学生审美意识培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者,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勇于发现身边的美,从主观上对外界产生兴趣,进而萌发改造客观世界的想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素质培养。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发表言论“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制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审美意识的培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生活态度的培养应该借鉴实际,从实践中寻找美的所在,养成良好的生活情趣。

2、加强学生艺术鉴赏力

学生艺术鉴赏力的提升可以分别从以下几点着手: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判断的基础。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在于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从本质上若是缺乏对美好事物的鉴赏能力,就会思维僵化。

2)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客观事物美的展现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理解,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继而对其展开评述,发现其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审美理想,提升心理素质,在充分展现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不只学会发现美,还要创造美,从创造美的过程中丰富内涵,以待厚积薄发。

四、结束语

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创造者。其中的美育要培育个体的和谐人格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主动地扭转传统美学教学偏重于上述审美统一体中的后者的局面。并遏制大众文化思潮中享乐主义的心理冲动对审美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赵卫东.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2(09):120-120.

[2]韩文涛.高职人才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研究.中国人才,2013.3:216-2170.

第9篇

关键词:汉字;书法教育;人文素养

书法在迅速发展的今天,其实用价值渐渐淡化,仅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书法的艺术性充分体现出书法文化深刻的内涵和生命力,以及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普及书法教育,可以唤起全体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对书写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文化、人文历史等知之甚少。这充分反映出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上的不足,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人文精神的养成。因此,书法教育必须适时地渗透相关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书写中感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一、认识汉字历史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书法教育必须建立在对汉字历史认知的基础上。书法课可向学生介绍汉字起源、发展的相关历史内容,如,介绍原始社会时期陶器上的彩绘符号,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悠久与深奥。教师可以从汉字构字规律入手,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字,阐述文字所具有的特定含义,让学生了解汉字远古的历史韵味,以提升学生对汉字的解读能力与书写兴趣。如,“贝”在甲骨文里是实物的正面刻画,“马”在小篆中是实物的侧面形象,“戍”表示人的一只手扛着戈守卫,等等。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感受汉字的魅力,体味汉字历史的久远。将汉字的历史融入书法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崇敬和对书法的喜爱。

二、激发书写兴趣

书写汉字贵在熟悉汉字的空间布局与书写时手、眼、心、力、神的到位。一些学生往往在书写时下笔变形,因而出现浮躁、随意和心急等情绪。为了消除这种状态,教师可以采取勉励和授法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勉励,即鼓励学生。学习书法要持之以恒,教师可以介绍王羲之临池学书的经历、王献之与十八缸水的故事以及康熙求字习字的典故等,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学书当心静勤勉、持之以恒。授法,即传授书写方法,使学生能够据法学书,不入歧途。如,采用偏旁形象附会法,构建一个必要的书写体系。以点为例,直点称为“一手遮天”,右点称为“胳膊弯肘”,左点称为“麋鹿犄角”等,用人的肢体语言或其他动植物的部分特征命名各式各样的点,把枯燥乏味、静态无声的点赋予了生命的意义。通过这样的定位练习,学生在写字时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感受书法魅力

书法蕴含丰富的人文情趣,它是展示书写者情操的载体。学生往往只注重书写性而忽视了书法的抒情性。汉字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书法历来强调“字如其人,人如其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主观意识受所处时代特殊性的影响,他们难以感受古代书法的艺术魅力。因此,首先要扩充有关书法的理论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夯实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触发他们更深切地感受书法的魅力;其次要以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为例,以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人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引导学生观赏,认识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厚重、苏轼的逸趣,感受不同书法风格的魅力。书法蕴含深厚的人文内涵,它为书写者留下了丰富的欣赏、借鉴、提升、推崇的典范,而许多书法家因德才兼备、正气凛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古人历来强调“作字先做人,心正则笔正”,只有心正,方能字正。所以,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自身书法境界的提升。

四、强调书写个性

书法学习实际上是人与汉字的交流过程,是书写者个性的表达过程。学生在书写时会不断感受到汉字的熏陶,其优美的形体使人感到精神的愉悦。不同的书法风格是不同个性表达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往往需要书写者将自身的情感力量与认知力量结合起来,以形成鲜明的书写个性。个性的形成往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书体认知,包括演变历史、结构特征等。如,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不同书体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个性,因此,书体的认知是个性形成的前提。二是书法风格的把握,意味着需要对历代书家风格、不同书体风格进行比较,从而对书法风格形成整体的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觉了解书法史,而钻研书体非常必要,因为这对学生的书体与书法风格的选择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选定一种字体,往往是与这种字体所代表的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交流,往往因为对这种字体的喜好而去了解、研读有关这种书体的历史。从这一点上看,书写个性的养成离不开书体的选择和风格的把握。书法教育通过汉字教育、兴趣培养、书法品鉴、个性强调等手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今后性格的形成、志向的选择、思想境界的提升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前言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大课题。中职人才培养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学校教育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实施人文教育、展现人文关怀、提高人文素养的重任。

二、关于人文素养本质与内涵的探讨

人文精神是一种重视人的价值、需要、个性和发展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其本质在于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通常包括艺术精神、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一般来说,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而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则是其鲜明的标志。

对于社会个体而言,是否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最为关键的是看其是否具有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讲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原则。

三、中职教育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之所以说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主要原因在于:

对于中职的学生们而言,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中职的教师们而言,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去实现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与此同时,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也往往能够帮助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使其逐渐形成某种形式的发散思维,并逐渐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一些问题。

然而,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育者们却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片面认识和偏颇之举。例如教师单方面追求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叙述, 忽视学生的心理、思维、个性发展的需要, 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 过分注重概念化、系统化的理论知识, 而忽视了包含在知识中的更为丰富的文化要义和人类在创造知识及文化过程中所注入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追求;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过分重视一些知识原理和知识的灌输, 忽视了学生在追求知识过程中的理性思考、情感体悟和个体成就感的获得; 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 方法单一, 手段陈旧, 追求规范,极大地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参与意识、责任意识, 忽视了学生自己探求真理、辨别是非、感受荣辱的精神需求等。上述种种现象都大大削弱了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

四、通过中职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

虽然通过中职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然而仅仅通过纯粹的教学活动很难达成这一目标的,而是需要通过多环节的综合努力才能够达到的。

1.落实三维目标以推进人文素养教育

三维目标就是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综合体。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将其视为独立的个体,忽视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并未真正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这也是制约哲学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中职教育教学改改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

俗语说得好: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通过中职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要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确立教育的人文精神。通过新课改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只有树立人文精神的教育新理念,才能实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接受、落实新课程,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在现代教学模式中,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僵化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而代之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是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系,我们既不能孤立三者的关系,把知识硬性支离成三种目标的范畴,又不能只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作用,遗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如何能够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尤其突出地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落实上。因此,教育教学活动要切实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在每节课的备课中,把它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上,切实探索有效达成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创设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材本身是有情有境的,知识是在情境中产生,也是镶嵌在情境中的。“情境”如今已成为世界的话语,一切知识产生于情境,最终又运用到情境中,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应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第11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 教学评价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它是一种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想不断成熟、日趋稳定的关键时期。现在使用的新课改教材弥补了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面向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教育理念。初中语文教育必须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教师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

教师要树立“面向每一位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老师进一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扎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初中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能力,让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情感体验、道德修养和人格形成。通过教育,他们不仅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必须丰富教材的人文内容,挖掘人文精神内涵。

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个性为前提,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教育目标。语文学科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必须在教学中丰富教材的人文内容,丰厚人文精神内涵。

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就要首先尊重人格和其独特的个性,做学生的情商培育者、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者和学生信心、志向的激励者。初中语文教材中对这些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教材的理性化,忽略教材情感化的一面,而且要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加以强化,使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

2.重视学生情感教育

初中生虽然心理上、生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极不稳定,但情感却特别丰富。随着学生情感内容的社会性特点的增强,情感体验日益深刻,形成许多具有明显道德意识的社会感悟,如同情心、爱心、正义感、社会责任感等。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中的情感投入,关爱每一位学生,将一些励志故事和感人事迹穿插于教学中,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力求每一次活动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意识得到强化。

三、进行人文素养教育,需要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要秉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道德辨析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2.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等。凭借这个过程,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地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

四、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完善评价方式,保障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实施。

传统教育的评价受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的限制,以找出“优秀者”为根本目的。新的课程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其评价在于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目的。因此,科学的评价体系,能有效促进人文精神在课内外的落实。

1.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参与性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只是老师的唯一权力,而且可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形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如学生自评,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这样能使学生看到他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最终实现自我改正、自我完善。这样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地位,将评价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2.评价内容要求全面性

唯“学习成绩”论英雄是传统的教育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生学到什么,到考查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等进行全面的考查和综合的评价。

第1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策略探究

一.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概述

一般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素养,都是指人们在后天通过活动所形成的知识、能力、习惯和思想修养等,素养主要就是由个人能力与个人精神两部分组成的。而人文素养,也是以人为中心,其中对人文科学(包括文学、道德政治和经济学等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从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一种精神。人文素养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中心和重心的精神,对人类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进行关怀。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当中,实施人文素养教育,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与道德伦理,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并不是直接将教育转化成实际的效益,而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成效。因而,在学前教学专业中,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

在学前教育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得到均衡的发展,这也说明人文素养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够促进人文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来源于学校方面,因为学校的教学宗旨就是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因而出现了许多与学校办学宗旨出现偏差的现象,比如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这就使得整个教学都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中心和重心,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却被严重的忽略了。长此已久,这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就会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降低,职业技能也不佳,而且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标准。

第二,来源于老师方面,因为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老师依旧以灌输式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这就使得传授的专业技能知识有所限制,不能够拓宽知识内容,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也会使得老师的综合素养降低。因为老师自身没有渊博的知识,从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老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尤其是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够将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在教学中体现不出人文素养的教学,使得教学中缺乏诚信、敬业等方面的教育,不能够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相符合。

第三,来源于学生方面,学生自身的人文知识与专业技能都比较薄弱,基础不够多,很多学生还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流畅的问题,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出现自卑的心理,制约和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学生对自身的人文素养要求不够严格、不够高,自身没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的教育工作。

三.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1.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的考核,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奠定雄厚的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有一个协调而稳定的发展,通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养和教育目标联系在一起,制定出相关的教学档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标准,通过相应的活动或者比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与自信心,让学生从提高自身开始,最后达到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2.通过完善课程的体系,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地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和增加人文素质课程,通过丰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多数的情况下,人文素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课程:(1)文化修养课程,这门课程以历史文化为主,把文学经典作为主讲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修养;(2)审美艺术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诗词、书法、绘画和舞蹈等艺术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3)社会生活课程则,这门课程主要是讲解一些社交礼仪和哲学等内容;(4)人文知识讲座,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讲解儒家思想,让学生学会更多的育儿知识,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总而言之,作为人文素养的四门基本课程,都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将这些课程纳入到学校的必修课当中,能够丰富人文素养培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如说,通过人文知识的讲座,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修养得到快速的升华,;社会生活课程中的哲学,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学生的思维;文学修养能够把人性和人文进行良好的融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精神品德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