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4 19:2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时、分、秒;测量;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集合)。
2、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学习内容有:
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复式统计表;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年、月、日;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广角──搭配。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生活教育;小学数学;新人教版;创设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6年版)》(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生活是小学生直接经验获得的最主要途径,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生活教育,是满足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需要,也是促进小学数学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那么,小学数学课程应当通过哪几个方面具体实施生活教育呢?
一、因地制宜教学,安排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指的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一类学习活动。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_展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每一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都安排了形式不一、丰富多彩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例如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搭配(一)”,三年级数学下册“我们的校园”,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等等。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教材,因地制宜教学,上好综合与实践课。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深入生活感受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他们体验到了用数学认识生活的重要价值,极大提高了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课内外教学相互结合的方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到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机会,促使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的数学过程,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奥加涅相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深远意义。小学数学生活教育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在于创设生活情境,努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他们置身于亲切又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以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法》教学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巧妙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相关内容,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节选课堂实录如下:
师:现在已经正式进入春季,周末你们有没有出门踏青呢?
生:当然有了,我和爸爸妈妈去了郊外的公园,还放了风筝,可好玩了。
师:放风筝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你们是自己做的风筝吗?
生:不是,我们在路边买的,有很多人推着车卖。
师:哦,原来是这样。你买的风筝多少钱一个?
生:本来是12块钱一个,我妈妈跟人家还价,便宜了5毛钱。
师:嗯,那就是......
生:11块5。
师:我这礼拜也想和语文老师、英语老师、美术老师一起去放风筝,那我们要买几个呢?应该带多少钱呢?
生1:老师们一共有4个人,要买4个风筝。11块5就是11.5元,一共加4次,就是46元。
师:很好,有没有其它计算方法?
生2:把11.5元看做115角,115乘以3等于460,460角就是46元。
......
以上教学片断很好体现了创设生活情境对于导入数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借助放风筝这一生活情境,小数乘法知识不知不觉间就得到了渗透。
三、应用数学知识,妥善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理当回归生活。回顾我们过去的小学数学教学,没有做到回归生活,空中楼阁式的理论讲解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数学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审视自己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养成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真正体现学习致用教育理念。
六年级下册《百分数(二)》教学结束之后,我为学生留了这样的课后作业:(1)周末陪父母去商场购物,了解促销优惠活动的情况,运用本堂课所学习的百分数知识,计算一下怎么样购物更加省钱?(2)了解家附近银行最新利率,并与教材第11页的利率表进行对比,分析一下国家为什么要调整利率?这两个作业都体现了百分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以及实际情况,任意选择一项完成。有的学生选择了第一项作业,了解超市日用品优惠情况,为父母制定了一份最佳购物指南;有学生选择了第二项作业,实地调查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利率,进一步认识到了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
通过应用,学生不仅提高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同时深入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每一环节,学习质量显著增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到广阔的生活天地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数学是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育应当从生活角度切入,帮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素养。除了以上提及的几点内容之外,小学数学课程还有很多其它途径可以接一接地气。全体数学教师应当加强生活教育的实践探索,努力增强小学数学课程活力,促使数学教育事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李本芳.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下旬,2013.7(09):123―124.
关键词:几何直观;小学数学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增加的核心词汇。标准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正因为几何直观能使一些抽象的概念、算理、法则等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能看得见”;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因此,教师应该把它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以下结合自己的数学课堂实践粗浅谈谈“数与代数”领域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的体会。
一、借助几何直观,理解概念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甚至有的学生能把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背得一字不差,但运用起来往往漏洞百出,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如果能将一些概念、定理等与几何直观图的意义相结合,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使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学生脑海里得到了具体、形象的支撑。例如,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的例题: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月饼?许多学生对于3÷4为什么等于四分之三不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商的意义,我引导学生借助三张圆片图在折一折、想一想的直观操作中加深对计算结果的理解。
方法一:
■
有的学生把三个饼中的每个饼都平均分成4份,然后先给每个人分四分之一个饼,再继续分下去,最后每个人就得到了3个四分之一个饼,再把3个四分之一个饼合起来就是四分之三个饼了,即3个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
方法二:
■
也有的学生把3个月饼叠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就分到3个饼的四分之一,再展开拼在一起就是四分之三个饼了,即3的四分之一是四分之三。这样借助几何直观,就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了分数的另一种意义,即表示具体的数量,在理解分数商意义的同时,也为学生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充分的表象建构。
二、借助几何直观,明晰算理
计算教学既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又要让学生理解抽象的算法,还要让学生体验直观到抽象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掌握。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学生不明白道理又怎么能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呢?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理解算理的策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时,课始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学校暑假期间粉刷了部分教室(出示粉刷墙壁的画面),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1/4小时可以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我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算一算。有的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的纸看做一面墙,学生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1/5,再涂出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1/5的1/4,学生很直观得出1/5的1/4是1/20,如图:■接着学生进一步推导出把这张纸看做单位“1”,根据两次涂色结果可以看出求这张纸的1/5的1/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20份,取其中的1份,从而得出■×■=■=■,这样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三、借助几何直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几何通常被喻为“心智的磨刀石”,在数学研究中起着联络、理解,甚至提供方法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运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一课,在探究新知时,我出示团体操直观图,根据图中信息:团体操队伍有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根据团体操队伍直观图,纷纷动手画一画、说一说解题思路,有的学生画出了■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算式:10×8=80(人),80×3=240(人)或10×8×3=240(人),还有的学生画出了■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算式:3×10=30(人),30×8=240(人)或3×10×8=240(人),此时我并没有急于结束此题的教学,而是让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想法吗?受前面的解题思路启发,有些学生想到了■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算式:3×8=24(人),24×10=240(人)或3×8×10=240(人)。这样借助几何直观,将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一题多说、一题多解,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三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逐步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借助几何直观,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连除两步计算问题”时,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新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最初我出示书架的实物模型图,接着用长方形的图示代替来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一:■先算每个书架放几本书?方法二:■先算两个书架共有几层?方法三:■先算两个书架的第一层共放几本书?这样借助“形”的直观,促进学生形成“数和形”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的意识,即帮助学生感悟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数学本质,也有机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许多学生往往不能灵活运用,即使到了高年级也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老师在教学时只注重它的文字和字母表述,让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死记硬背。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几何直观,引导学生借助圆片直观图和长方形面积图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形成直观的认识。如图:■要求学生算出左图一共有多少个圆片?学生列出了3×8+4×8和(3+4)×8,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学生表述如下:3×8,表示黄色的圆片有3个8,4×8表示红色的圆片有4个8,黄色圆片的个数+红色圆片的个数=圆片的总个数,(3+4)×8,表示每行有8个圆片,黄色和红色圆片一共有7个8。根据乘法的意义可见左右两边算式是相等的:3×8+4×8=(3+4)×8,这样借助计算圆片个数的两种方法引出乘法分配律的雏形。接着我又引导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图,进一步发现乘法分配律这一规律,如图■,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25×4+9×4表示左边长方形的面积+右边长方形的面积=大长方形的面积,(25+9)×4表示大长方形的长×大长方形的宽=大长方形的面积,这样与图形相结合,再让学生说说乘法分配律是什么意思,学生能够就头脑中的表像很好地描述出来,并且能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说明一些错题。如判断25×(40+80)=25×40+80对错等,学生就能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说出错误的原因。这样,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既让学生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完整建构和检测,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机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借助几何直观可以展示问题本质,有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的思考方法,有利于学生体验创造的过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我们要从数学发展的全局着眼,从具体的教学过程着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渗透几何直观思想的教学,使之成为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引导;转换;从教到学;自主学习能力
一、理论依据
著名的教育学家江山野教授在其经典教育观中指出:“一个完整的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独立,教师作用告终。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江山野教授把教学过程划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刚入学的前三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每一点知识都要靠教师来教,在学习中每前进一步都要靠教师引领。
第二阶段是基本上依靠教师的阶段(三年级到小学毕业)。
在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已经可以不完全依靠教师了,他们已经获得了一些自己学习的能力(25%的知识是可以自学的,老师的教的比例下降到75%)。”
二、具体措施
1、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讲引导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到基本依赖教师阶段的转换。
有别于低年级主要运用的演示教学法和讲解法,在此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运用活动教学法和愉快教学法等。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亿有多大》这一课,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来研究一亿有多大。比如学生可以选择探究“一亿本数学课本有多厚”,“一亿个小朋友受拉手有多远”,也可以选择“一亿个苹果有多重”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题,他们才会有兴趣去积极的进行研究。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就尤为关键了,这不同于低年级的演示教学教师先进行演示后再让学生去模仿,而是引导学生分步骤、分工合作,来完成课题研究。让学生制定研究的步骤,如具体的准备实施,具体的试验步骤,以及所需的信息采集和记录。并根据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分工。这样在一堂活动课中让学生满怀兴趣的去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具备了自主意识。这里的自主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因此我认为在这一阶段充分的运用活动课程来让学生培养自主意识是很关键的,如果这样的一堂课程依然是像低年级数学课堂一样的师生确定课题,老师进行分工,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任务…,这样学生不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而且依然是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安排部署,没有自主意识的体现。
2、从数学语言的表达讲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到基本依赖教师阶段的转变。
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体现他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会数学思维,更需要教会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语言的表达是数学思维的体现,同时数学语言的表达也有助于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示范、重复重要的数学语言,让学生字字句句的学会重复。而要让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转换到基本依赖教师阶段,教师需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数学语言来表达。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时,展示算式23×16+77×16这个式子后:
师:说一说23×16和77×16这两个乘法式子的意义。
生:“23×16表示的是23个16是多少”,“77×16表示的是77个16是多少”。
师:发现什么了吗?
生2:23个16和77个16和起来就是100个16
师:在算式中表示出来就是(23+77)×16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说一说每一个乘法分配律式子表示的意思,“如19×48+19×42表示19个48和19个42的和是多少”这样只要学生会说式子的意义也同样就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因此让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转换到基本依赖教师阶段的转换中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学思想是很重要,也是有益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
3、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讲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转换到基本依赖教师阶段的转换。
学生在低年级完全依赖教师阶段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教师演示知识的形成,学生模仿解决的方法和步骤。而要让学生学会自主的学习基本依赖教师,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一定的归纳、概括学习方法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中,我们在教会学生估算、理解算理、学会进位的方法等等这些细琐的环节之后,学生也许学会里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却不知道在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应该如何下手。因此教学的最后还应该让学生“回头看”。所谓“千金难买回头看”我们回头看应该是一看解题的思路发展,二看书写的步骤发展,三看自己、概括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和书写格式。只有清楚的知道这三个问题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弄懂了一个知识。
在四年级以上的数学知识中,各块内容都日趋深入和复杂,如果只是单一的依赖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只会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并且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而在学习中教会学生总结、概括解题思路和书写步骤才能使知识让学生真正内化。
4、从培养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程度来讲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转换到基本依赖教师阶段的转换。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倡导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而怎样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参与的深度又应该有多少?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经考虑的问题。而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我们给予学生的参与应该是两方面一是观摩教师的教学过程,另一个是教师引导下的练习过程。要让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转换到基本依赖教师的阶段就应该增加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兴趣与深度。
增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深度应该是有多维度的,也应该有一定的梯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这一课时。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具有间隔特点的图片,(竹笋、甘枳、斑马线、路灯-------)等让学生思考。介绍植树问题,接着让学生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在课堂上这样简单的基础性的学科问题让学生每一个人都动脑、动手,参与其中。
而在探究第一个问题:只栽一端的情况时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的数学活动找出树的棵树和间隔树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能清楚的通过数学活动得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同桌二人讨论,通过二人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每一个学生依然很好的参与课堂中,同样也解决了课堂中稍微复杂的问题。
当在完成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情况时,需要给学生构建三种植树问题的问题模型及解决的策略。这样的问题显得比较大而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四人小组合作,经过分工,互助来完成模型的总体构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稍难的问题,体现合作的力量也教会学生用同学间的互助来解决问题。
而在学生学会了植树问题后还有一个本堂课很关键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从植树问题延伸到生活中类似的数学问题。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植树问题,但是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怎样学会变换和应用呢?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类似的敲钟问题、锯木头问题、站牌问题,等。在这样具体的问题中让学生寻找它们与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找到联系。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来解决不是植树问题的植树问题。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第一次学习植树问题没有这方面经验的四年级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之前的学习,其中有一部分聪明的学生能体会其中的关联。教师应该给予这样的学生整理思考问题的机会,也要给它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这样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他一个人的想法带动全班人的思维开窍,就像草原上的星星之火,给予他点燃的机会。这样也解决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学生亦是很自主的参与其中。所以在教学中并不是教学难点就只能是教师教学生思,甚至是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在课堂中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困难的问题,都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深度是学生从完全依赖教师阶段到基本依赖教师阶段的一个转换方式。
四、在教学实施中所显现效果
在这几年的四年级数学的教学中,我根据以上思考将其具体的实施在自己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有很大的收获。其中一方面是在这样的引导方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实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并体现了对教师依赖的逐渐减少。体现了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开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其次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是因为自己的兴趣而学,从而也很好的发掘了学生的潜力。
数学广角渗透方法数学思想在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中,“数学广角”以单元为呈现形式,独具特色。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内容虽然不多,但其内容新颖、与生活联系密切,活动性和操作性较强,教与学都有着较大的探究空间。
一、恰当要求,把握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恰当,直接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也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每一册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都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中的优化就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突出主体,体现价值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突出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体现了新课程的一种理念“重要的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物品,通过学生小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充分地操作、实验、讨论、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在活动中找出一些共性的问题,教师可以集中解决。活动完成后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问题却有多种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后面寻求最优化的解决策略打下了研究、分析的基础。
2.注重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和探索精神
教材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五年级数学下册“找次品”例1就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次品,仅仅要求学生说出找出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各种解决策略,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方法最好,在此基础上,就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从而可引发学生进一步进行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方法中,从简化解题过程的角度,转而采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抽象的分析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
三、巧用素材,有效提升
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广角的巩固练习创设了许多现实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作为学习的素材。有的教师如果是平时上课他会按教材一题一题讲解,不考虑素材安排的目的;如果是上公开课,因为数学广角的练习题量也不多,他又会自己创设出好多的素材来巩固,究竟如何去巧用素材,使数学知识有效提升呢?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组合》这一课,教材上安排了组数、早餐搭配、走路中的数学问题、拍照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情境牢牢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在教学时只是让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一摆”“用线在书上连一连饮料与点心的搭配”“自己用笔画一画从儿童乐园到百鸟园的路线”或“用线连一连一共拍了几张照片”,这些问题情境的设计与展开是平面的,除了情境的不同,要求上并没有提升,始终停留于具体操作层面,缺少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每一个问题情境应有目标重心,组数问题要突出“有序思考”,把点心搭配从“二三搭配”拓展为“三三搭配”,既是对前面思想方法的巩固应用,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游玩路线问题则侧重于“符号思想”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路线”,拍照问题则可以拓展为“如果我们全班同学每个人都想单独和聪聪、明明各合一张影,一共要照多少张”,只有这样发挥教材的编排作用,挖掘每个素材的独特功能,才能使学生的各种技能有效提升。
“数学思想方法是自然而平和的,我们不能把活生生的数学思考变成一堆符号让学生去死记,以致让美丽的数学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数学广角内容是我们新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思维训练的材料,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真正发挥“数学广角”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作为具备较强抽象性的课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十分必要,也是新课程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教学方法。基于此,文中主要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综合分析。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育价值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
小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形式各异的数学元素,如计算所有支付的费用与花费的时间等,对于此种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计算问题而言,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可取代。简单地说,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生活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与看待外部世界的视角。同时,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充分转变数学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更加全面认知数学知识,进而有效构建数学知识框架。
(二)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数学元素入手,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而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便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解数学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作为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物质基础,密切联系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化元素,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知识,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具体实施策略
(一)引导学生从数学视角解析现实生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及时传达以下思想:在万千世界中,处处都有形式各异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知识探究,从数学的视角来解析现实生活,切实感受知识与现实生活间的关联。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这一课时,“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教师此时则可以拿出重为1千克洗衣粉,引导学生自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要求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然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袋绿豆、一袋大米、1包鸡精、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引导学生选出四样物品中约重1千克的物品。通过有效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数学素材,可以使数学课程教学变得更具亲和力,进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用作教学背景,关注学生的在校表现,利用电话或者家访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充分挖掘出学生现实生活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二)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生活问题
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对于此群体而言,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都是晦涩难懂的,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简单数学知识,将比较难理解的知识合理转化为易于解析的生活问题,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进而不断降低教材内容的学习难度。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年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今年王老师的年龄是陈强的3倍,王老师6年前的年龄和陈强10年后的年龄相等,陈强和王老师今年各是多少岁?”要想求解陈强和王老师两个人的年龄,我们可以设今年陈强的年龄是X岁,王老师的年龄是3X岁,然后根据“王老师在6年前的年龄和陈强10年后的年龄相等”这个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设今年陈强的年龄是X岁,王老师的年龄是3X岁,可列方程:3X-6=X+10,2X=16,X=8,3X=3×8=24。答:陈强今年8岁,王老师今年24岁。通过有效利用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项工作:其一,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从生活中找寻教学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可以简化成为生活案例,教师在实际利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知识的衔接问题,站在全局角度分析事物,不可以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
(三)积极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
小学数学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风趣且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诸多关联的数学素材,尽可能做到素材的多样化,展示方式多彩性的发展目标。这也就要求教师需要在选取数学素材上,倾注大量的教学精力与时间,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而不是将自己的解题思想强加给学生。在实际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保留充足的讨论时间,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在教学前教师需要事先准备若干塑料板,要求学生求出班级地面的面积。首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探究面积的求解方式。A组学生:摆满后数出来的;B组学生:不用摆满,每行摆5个,摆了3行。师:这样一共可以摆多少个?与它的长和宽摆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它的面积是多大?猜想一下,它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学生掌握面积的计算方式后,教师需要布置一个趣味性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为自己的房子地面测试面积。此举不仅有效强化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而且在学生参与公式推导的全过程中,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以学生的学习思维为切入点
数学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须要及时摒除复杂难以理解的教学手段,从小学生的学习思维入手,积极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且可以有效解决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首先,当前阶段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并没有形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想到的内容比较跳跃,在很大程度上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与多元化数学思维,有机结合不同类型的生活元素,以此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次,从学生学习思维这一视角入手,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问题有效转换为比较常见的知识,进而有效解决问题。最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才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生活化数学思维。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分析学生的学习思维,侧重关注一些特殊学习想法的学生,利用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活动,进而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阶段数学作为一种基础课程,只有数学基础打的牢固,才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生活化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所利用。通过有效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爱玲.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分析[J].求知导刊,2016,(08):92.
[2]陈坚.浅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生活化[J].读与写,2016,(05):194.
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5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学生57名,中等生约占60%,优生约占20%,反应迟钝、学习不用功的学生约占20%,总体看经过上学期的管理,学生纪律普遍好些,上课基本能认真听讲,但也有少部分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发言不积极,作业不认真,有些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错不能主动改。
经过两年半的数学学习,本班学生已经有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已经能用自己独特的方法思考问题,能熟练地运用一、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对表内乘法也比较熟练了,有了计算乘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经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和思考问题。在合作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本班学生由于年龄、农村家庭环境等差异,导致本班学生差异较大,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经历充分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质疑精神,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位置与方向、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统计、年月日、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数学广角
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在空间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用正确的语方描述行走路线。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又如,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学习小数乘法的必要基础。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本册还引入了面积的认识和计算。这部份内容也是生活中应用性比较强的,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遇到有关面积的知识和问题,这部份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扩大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两种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看这两种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通过学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实际应用,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安排了一个单元,专门教学生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并能应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与任务:
使学生:
1、在现实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
3.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4、结合生活经验,能辨认从不同方位
5.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实施措施:
1、先由学生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试着独立解决
2、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小数和面积的意义
3、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位置与方向
4、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四边形变换的奇妙,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帮助与辅导
个体分析: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老师应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形象的动作思维和抽象的计算思维结合起来,把讨论与交流结合起来,实现内化,从而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效率,在教学中我们应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由于学生个体上的差异有的孩子表现得特别优秀,而有的孩子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针对本班孩子的特点,有选择的进行帮助与辅导。
辅导目标和措施:通过辅导让后进生在基础知识方面掌握比较牢固,成绩有所提高,基础好、智商高的学生更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措施:面批作业,及时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多与家长联系;利用课余时间辅导
六、教学检查与评价
评价是为学生服务,本着让每一个孩子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为原则,我从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优化数学课评价过程入手,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结合现实问题教学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加深学生对统计作用的认识,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4、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7、创设一个自由、开放、安全的学习氛围,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点击,学生的创新火花。
8、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拓展练习,课堂上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练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大部分的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活泼好动,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较被动。还有一些学生作业时常要拖拉,学习上有较大的困难。大多学生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思维活跃,敢于大胆发言。但有的学生有粗心的现象,还有几位学生学习自觉性还不够,需要加强平时督促,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我我班继续保持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使每个班级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了解24时计时法;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认、读、写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认、读、写分数,会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能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长度单位千米和毫米的含义,知道1千米=1000米,1厘米=10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二)情感与态度
1、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
2、学会与人合作,并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的过程,了解同一问题可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并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一些特征,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3、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观念,尝试于实际教学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自己在教学上能有所提高。
2、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帮助和引导,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5、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效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几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
6、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又针对性地布置作业。
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7、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上吸引学生。
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8、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培优辅差措施
(一)培优对于优秀生要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和朗读。
(二)辅差
1、理解,尊重后进生,保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2、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后进生感情的浪花。
开展“一帮一”活动,号召班上优秀生组成志愿者,每人帮助一个差生。
3、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力争做到:①关心爱护后进生,激励后进生“想学”的愿望;
②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③在讲新课时,我适当降低起点,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能学”;④根据后进生的学习特点,改善后进生的学习方法,使后进生由“能学”变为“会学” ;⑤及时检查反馈、辅导和矫正,进一步使后进生提高学习成绩。
4、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
基础不同的辅导的内容也根据其实际进行,如王灿港,我计划每天教他一个字,循序渐进,慢慢提高。
5、借助学生家庭的力量及时地给学生提供辅导和矫正。
6、建立档案,积累转化经验。
七、课题研究根据学校的课题研究,我班决定开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的研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3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课程改革,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制定本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2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位置与方向,面积,年、月、日,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用数学解决问题,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进一步扩大计量知识的范围,除了面积单位的认识外,还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并通实际操作与具体体验,培养学生估计面积大小和时间长短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标对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1、会笔算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3、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初步知道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4、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5、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并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6、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知道各月以及全年的天数;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8、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初步了解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面积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和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和面积两个单元,是本册教材的另两个重点教学内容。
奋斗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组合信息,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与数学有关的身边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感兴趣,有学好数学的愿望。
4、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
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尖子生的培养和学困生的转化
1、学困生的转化
(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
(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尖子生的培养
(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
(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
八、课时安排
(一)位置与方向(5课时)
(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3课时)
1、口算除法3课时左右
2、笔算除法9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统计(4课时)
1、简单的数据分析2课时左右
2、平均数2课时左右
(四)年、月、日(5课时)
制作年历1课时
(五)两位数乘两位数(8课时)
1、口算乘法3课时左右
2、笔算乘法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
(六)面积(7课时)
(七)小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
(八)解决问题(4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4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在计算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使他们养成认真审题、书写整洁、仔细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完善学生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口算、估算和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四、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以有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在学习中,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亲自感悟和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
重视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发展,逐步形成技能。
4、重视对两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方法的回顾和整理,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8课时。
1、口算乘法。
1课时
2、乘法估算1课时
3、口算与估算1课时
4、笔算乘法(不进位)1课时
5、笔算乘法(不进位)练习课1课时
6、笔算乘法(进位)1课时
7、笔算乘法(进位)练习课1课时
8、整理和复习。
1课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5一、基本情况
本班学生共31人,其中男生9人,女生22人,他们通过两年多的学习,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热爱劳动,拾金不昧。就上期期末检测,班平数学成绩优秀,如唐戬、何小雨、刘佳等,十名同学语数各科96分以上,但也有少数同学年龄偏小,反映较慢,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学习和怎么去学课堂纪律较差,想说就说,甚至个别同学上课玩玩具,常常拖欠各科作业,如张艳琼等连乘法口诀都不熟,相当大部份同学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根本无法正确管教,从而给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因此在本期的教育工作中,老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结合当前的教改动态,择其良好的教学方法,耐心指教学生,力争为祖国、为人民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建设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七个单元,在编排上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向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
2、倡导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构建新的知识。
4、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环境。
5、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6、提示学习活动的线索和学习方式。
7、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设计富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9、有计划地介绍数学活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计算。
2、初步认识小数,会正确读写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能正确地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3、正确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意义,会进行面积单位的简单换算。
4、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会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5、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进一步学习填写统计表和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数学思考:
1、经历初步认识小数,进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和整数乘除法计算的过程,发展数感。
2、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4、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时,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三)解决问题:
1、在各类口算、笔算、估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
2、能运用本册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对自己的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评价。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册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3、经历探索数学问题,发现并总结一些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在学习中培养探索精神和自信心。
4、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5、在学习中培养计算仔细,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况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注意应用情景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环境保护的有机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智力、品质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积极影响。
3、重视情境创设,激发认知需求。
4、教学内容设计以活动为主线,倡导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5、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做到明显、具体、生动有趣,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6、经常了解学生和分析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现实情况,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7、教师应以身作则,坚持做好六认真工作,充分运用好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灵活运用优良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哪些不明确学习目的,应多花精力和时间,耐心指教,使他们不断转化。
8、努力做好与家长联系工作,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了解和解决本班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教导学生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争当优秀学生。
10、认真钻研教材,大纲和课标,结合教学实际备好教案。
11、练习过程不能单调,注意练习的形式多样话,要进行大量的变式练习。
12、对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完成思考题或一题多解。
13、对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的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还可以进行一帮一的活动,对学生的双基进行落实。
五、课时安排:
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16课时
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15课时
三、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15课时
四、统计……………………………………6课时
五、小数的初步认识………………………6课时
六、轴对称…………………………………5课时
关键词:小学数学;团队协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149-01
所谓团队协作,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没有团队的意识和协作的能力,将来走入社会也难有所作为。
一、加强团队意识
我在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红星小学三年(1)班和三年级(2)分别选出10名同学参加一次团体数学竞赛,哪个班10名同学的平均分高哪班就获胜。同学们算一算哪班是最终的冠军?
班级 参赛学生得分情况
三(1)班 100 100 100 100 100 88 100 100 72 100
三(2)班 95 98 98 96 90 100 99 98 99 97
1、不计算,先猜一猜哪班同学获得冠军?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多数学生都认为三(1)班获胜,原因是三(1)班有8位同学得到了满分,而三(2)班只有1位同学得到满分,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是三(2)班获胜。
2、实际操作,分别计算出两个班的平均分。
三(1)班:(100+100+100+100+100+87+100+100+72+100)÷10=96(分)
三(2)班:(95+98+98+96+90+100+99+98+99+97)÷10=97(分)
很显然,三(2)班的同学过得最终的冠军。这个结果让许多同学不可思议。
3、通过这个案例的探讨,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汇报:虽然三(1)班得到满分的同学有8位,但是这个团体由10位同学组成,另外2位同学做得到不好,影响了整个团队的成绩;而三(2)班虽然只有1位同学得到满分,但其他同学整体水平比较均衡,导致平均分高于三(1)班,继而加强了团队的意识。
其实,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方法比较多,比如讲寓言故事,讲一些团队创造力的故事,勉励大家团结齐心;做一些团队才能完成的小游戏,事后让每个人都发表感言;讲解每人在全班总成绩中的影响力,让每个人都明白,个人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集体。培养团队意识就如同知识教育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点点滴滴的措施汇集起来就会使团队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有凝聚力。
二、培养协作能力
在教学中团队我们常称为“小组”,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协作”的手段能否充分的运用,这是体现团队协作学习是否能真正展开的两个关键性的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上还必须明确,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在教学《垂线》时,画垂线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书上只是介绍了用三角尺画垂线,方法比较单一。如果只是按照书本这样教学的话,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自己先动脑动手画垂线,再在小组中交流画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想出了各种方法画出了垂线,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小组成员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很多启发,获得更多的知识、方法。我想,平时的教学中如果经常这样训练的话,对学生帮助是很大的,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解题思路,又能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再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根据“把一块6米长的布,剪成1.2米长的一段,可以剪多少段?”列出算式“6÷1.2=?”后,让学生合作学习:如何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一阵热烈的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老师则要抓好反馈与调控工作。有些小组运用乘除法关系计算:因为5×1.2=6,所以6÷1.2=5。我肯定了这样的想法,同时又指出这种解法有其特殊性,如果数目较大,乘法有困难,就不适用了。而其他几种算法:
先换算单位:6m=60dm l.2m=12dm 60÷12=5
根据商不变性质得:6÷1.2=60÷12=5
根据小数的意义:6表示60个0.1,1.2表示l2个0.1,60÷12=5
以上几种算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把除数1.2转化成整数12。因此,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要把它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然后根据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于是问题得到解决。小组协作学习中的互动性把学生由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积极的参与者。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从他人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理解得更丰富全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
三、团队协作学习需注意
1、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协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寻求他人帮助时,进行协作学习才有价值。教学中,应让学生先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一个探究知识的过程。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60至63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做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同学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和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②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③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④ 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现实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四、教学过程
(一) 认识面积
① 认识物体的表面
今天我们把全班分成六个合作小组,在一节课里比一比哪个小组团结协作最好。首先人们开展一个小竞赛:黑板上有两个三角形需要涂上颜色,我们请两位同学来涂一涂,看看谁第一?
谁得第一?这样的竞赛公平吗?为什么?(让学生看着说涂得快慢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感受图形是有大有小的。)
板书:大小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也是有大有小的,比如我们的书本面和桌面(边说边引导学生摸),课桌面比较大而书面比较小,请你也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屏幕、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小一些呢?)
通过小组汇报,并点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描出物体的面。
小结: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② 理解封闭图形
出示了两组图形,第一组(长方形、三角形)请比较它们的大小?
出示第二组图形(长方形和没有封口的图形)比较这两个图形谁大谁小?
教师相机指出:什么是封闭图形,只有像这样封闭的平面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探讨:组内互相说一说我们身边物体的面积大小。(谁的面积比谁的面积大或小?)
(二)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张差不多大红色长方形和绿色正方形纸及一张比较小的白色长方形纸。同学们通过动手动脑团结合作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下面我们看看这三张纸你能比较它的大小吗?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容易看出较小的白色长方形纸是最小的,而比较红色长方形和绿色正方形纸时,会出现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学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正方形的面积大、有的同学认为一样大。
谁的答案是正确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智慧锦囊:在小组长手中的信封里有几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圆形、大正方形、小正方形、长方形、透明卡等五种,想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用信封里的材料帮你们验证一下好吗?
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比较两张纸的大小。
各小组汇报,代表上台演示,并充分发表意见(小组可以补充说明)。
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结合课件出示常用的几种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数方格(动画演示)。
如果在比大小时,绿纸上摆正方形,红纸上摆长方形,可以进行比较吗? 为什么?那你们为什么不用圆来比呢?摆学具比大小应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说。
小结:在比较物体面积的时候,必须要用统一标准的面积单位,用小正方形都用小正方形,用大正方形都用大方形,刚才我们用到每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一个面积单位。为了研究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你知道都有什么吗?(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里面的最小的正方形,这就是1平方厘米,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每条边各是多少?(学生量并汇报。)
你发现了什么?(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你还能找出身边约是1平方厘米的物体吗?
现在请你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量一量哪个指甲盖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你知道1平方分米有多大吗?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学具。你为什么认为这个图形是1平方分米?我们就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现在请你用手量出1平方分米有多大?请你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表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生可以用学具摆一下。)
我们知道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有多大,那1平方米究竟有大呢?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一张1平方米大的纸,它的边长是多少呢?谁来猜一猜。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三) 练习应用
① 择正确的单位。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一张邮票的面积是4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② 出示小马虎改错:糟了,七点半了!小马虎从2平方分米大的床上迅速爬起,来不及吃饭,顺手从80平方厘米宽的餐桌上拿了一块约1平方厘米大的饼,背起15平方米大的书包,飞快地冲出了2分米高的家门。他一路小跑,身边的物体不断闪过。终于,在铃响时,他气喘吁吁地进了教室,坐在了9平方厘米大的凳子上。此时,小马虎抬头一看,16米高的赵老师已经站在了教室门口,她正笑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来复习昨天刚学过的面积单位……”
③ 比较下面三组图形的面积的大小。
(四) 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了哪些面积单位?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它们的大小。还学习了什么是面积?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米 1平方米
【关键词】小学数学 主题图 教学
1. 前言
为了让学生从实际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到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且在数学解题中加以应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在这些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添加了大量的主题图。主题图就是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为主题场景来串联数学的教学内容,将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和带有浓浓生活情谊的图画融于一体,使数学具有生活气息,使学生在感觉亲切的同时,理解了生活,并且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而且对于老师来讲,给老师的教学也添加了不少的资源乐趣。将主题图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来,就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存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主题图的运用不是很恰当,存在对主题图的理解和内涵把握不准确的情况,影响了主题图发挥最大的作用,不能在教学中进行更有效的运用。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不恰当应用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策略。
2. 主题图简介
2.1主题图的价值
1)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题图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主题图中的相关教学问题进行探讨,从中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带有主题图的新教材中,对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提出一些关于学生身边的事情的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主题图的应用为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主题图从学生的经验和已学的知识出发,给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乐趣学习数学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探索发现和研究,然后根据对数学的理解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主题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探索方向,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和学习知识。
3)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在通过主题图对数学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学基本的思想。教师在讲解主题图时也将数学思想渐渐的渗透进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内,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并且从中感悟出数学思想方法。
4)加强了人文教育的渗透。将主题图运用到教学中,不仅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拓宽了更大的学习空间,而且还可以结合主题图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小学数学中添加主题图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好学生,为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做好了准备。
2.2小学数学主题图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情境性
主题图的情境性原则就是要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教材上主题图的情境,设立合理的、符合学生学习状况的、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还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先将主题图进行深入剖析,将主题图的信息揣度清楚后,然后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这些情境主题图的设定,让学生对数学没有生疏,贴近他们的生活经验,而且将他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和应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2)灵活性
灵活的运用主题图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主题图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之后,然后进行灵活的运用和把握,使主题图的主旨更明确,有效性更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对主题图进行灵活的应用,不能只是简单的对主题图进行解析,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的灵活的处理和改编演变,通过主题图的运用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有效。灵活性原则并不是要教师将每个主题图都进行大幅度的演变,只是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改编成符合学生的创造性的主题图。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图的运用过程中,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然后对主题图进行深度的挖掘剖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的运用主题图。
3)数学化
数学化原则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主题图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被生活化,成为具有生活味的、贴近生活的数学课堂,但是教师不要只理解主题图,忘了传授数学思想和知识,主题图的运用最终目的还是在于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基础。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中有“用连乘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在主题图中有三个方阵的学生,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站着10个人,求总人数。教师根据主题图提出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得到的数学信息,进行讨论解决数学问题,计算出人数。生活中学生就会遇到这种数人数的问题,这样的生活情景运用数学的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将生活数学化,将主题图的内容数学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掌握。
4)社会化
小学数学教学中主题图的社会化是指在主题图中要包含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名的建筑以及社会的文化蕴涵等等多个方面,这么多的社会文化也是数学学习的一部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另外,在主题图中有包括贴近生活的场景情境,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些主题图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以后的生活打基础。
3.在主题图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3.1对主题图使用的不重视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点已经很熟悉,对添加的主题图还是不予理会,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主题图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一组关于“8+几”的教学内容,教师原来的教学模式从引入“9+几”的内容来推出这个内容的。在新教材中加入了主题图,这就增加了教学的资源。这些丰富的图画,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如果教师在课堂对学生不合理的进行引导,学生将会只是看着图画觉得好玩,而不会学习到真正的数学内容。正是因为这点,许多老师都不会将主题图添加到教学中来,而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案继续按旧方式授课。小学数学中的主题图不仅具有教会学生计算数学的作用,还培养学生从复杂的情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种做法就不能将主题图的作用发挥出来,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忽视了主题图的作用,淡化了它的功能。
3.2对主题图编写意图的不正确理解
在对包含有主题图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对主题图的目的和内容正确的理解,只有在教师对这些主题图所包含的信息和出现的目的做到了正确的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对主题图的教学内容做到有效的教学。在含有主题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对主题图不认真的研究其目的和价值的现象,不能正确的发现隐含在主题图里的数学知识,对主题图所要表达的内容也做不到正确认识和传达。对于学生关于主题图的问题,也只是含糊的回答,这就给教学的有效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不断的减少。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做到在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目标的基础上,对主题图进行正确的认识,对主题图的核心内容进行正确的把握,对主题图的应用偏离了主题,同时也偏离了教学目标。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材中出现了一幅《百羊图》,图上画了一百只羊分布在草原上,吃着青草,很是生动。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在黑板上直接画了100个方格,将整幅图的内容简单化,失去了它原有的意图和韵味。将百只羊简单的换作一百个方块,这就无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意境中,利用开放的思维空间学习数学,而局限在了课本上,思维含量大大降低,失活于生活。
3.3 对主题图使用目标的忽视
如果在带有主题图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起不到必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那么整个主题图的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方向。主题图虽然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和吸引了学生的众多关注,但是整个主题图的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教学就是不成功的。一些老师在对主题图的讲解时,只是让小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对整个教学的目的不做任何提示和引导,小学生们就对主题图里面他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行探讨,而没有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例如在画有学生们做课外运动的主题图中,一些小朋友在踢毽子,一些小朋友在跳绳,还有一些在吃东西,等等。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内容,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他们看见的内容,踢毽子、跳绳、喝牛奶等等。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只是会讨论小朋友喝的是牛奶还是饮料,吃的是月饼还是点心,等等诸如类似的一系列问题。学生对这个讨论热火朝天,短短的课堂时间,就浪费在讨论这些内容上了,教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展开,而且学生们的注意力也很难回到老师的教学上来。
3.4对主题图的使用不灵活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仍然存在对主题图运用不灵活的现象,教师们按照固定的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如:展示主题图―找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进行课后的巩固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伴随着许多教师的课堂进程,教师成为主题图简单的执行者,没有对主题图进行适当的运用和开发其价值,对主题图不能做到灵活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对主题图的理解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而课堂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对主题图做到灵活的有效应用。
有些教师只是对该讲内容的主题图进行讲解,也没有根据学生最近的学习状况和自身对主题图的把握以及主题图的目的来进行灵活的安排使用,没有对主题图的合理性和使用方法进行研究,在讲解主题图的过程中很是呆板和不生动灵活,没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极高热情。
4.恰当使用主题图的策略
4.1动态化主题图,围绕教学目标
教材上的主题图往往都是静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将这些静态的主题图利用多媒体或者以游戏的形式,将主题图活动起来,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活动并参与其中,那么教师对于教学目标和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把握得很到位。动态的主题图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然后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奥妙所在,引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极高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虚拟的活动,比如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有“第几”的主题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装扮成图中的学生、老奶奶、军人、叔叔等角色,然后让他们排队,并且说出自己是排第几。在这个教学内容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们进行数数,另外还可以教会他们要尊老爱幼,看见老爷爷老奶奶要主动让座,等等问题。在这项静态化动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让学生在设定的活动场景中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还培养了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场景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继而将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的结合。
4.2现实化主题图,提升教学内容
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将教学内容限制在课本上,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从现实中找到标本,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前,将主题图演变成富有内涵的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内容。相比于学生,教师具有对主题图理解和深入挖掘主题图内涵的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前对主题图进行合理的设计,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对主题图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的数学知识和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进行课堂设计,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使课堂更生动,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和发现、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现实化的主题图更有利于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例如:在教材中有一组“位置”的主题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如下的教学环节,布置一些座位卡,让学生在游戏中,猜到自己和同学的位置号。这样现实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增加了数学教学的乐趣,还给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学习。
4.3具体化主题图,进行有效教学
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以直观形象为主,但是小学数学内容本身是抽象的,这就需要教师将教学内容直观化,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小朋友面前,这样他们更有兴趣和注意力来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如果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了学生的参与,例如画画、摸摸、比比等活动,要想建立很好的表象认识是困难的。要想将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就需要教师准备足够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探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找规律”一节中,教材提供的就是抽象化的静态的规律,需要学生找出主题图中内涵的规律和理解主题图的真正含义。对于小学生,这些教学目标都比较困难,但是如果将这些主题图从书上拿出来,回归到现实中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找找其中的规律,并且进行分类,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让学生对这些规律进行发言交流,然后教师进行汇总点评,学生们发现的规律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拼凑和分堆,这就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了,让学生们在他们的大脑里建立了形象生动的直观认识,对规律的认识进行了加深。
4.4简单化主题图,突出教学重点
虽然主题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和生动具体的情景,但是如果教师对主题图不进行精心的选择,并且加上对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主题图就会演变成观赏而非教学,不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将主题图绝对化,认为每一个教学内容和目标都要通过对主题图的理解来实现完成,不能做到在主题图中挑选出合适的图片进行有效的教学。教师在教学备教案时,应将一些繁杂的主题图进行大胆的删减,删除一些没必要的主题图,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主要核心。要删除那些华而不实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不能让教师真正的明白教材的编排意图,以致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主旨把握不准确和表达不准确。例如前面提到的《百羊图》,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进行认识。教师如果在讲解这个内容时,使用那个动物园的主题图,学生就只会关注动物园里有什么动物,都在干什么。教师不能直接对学生的积极发言进行反面的评论,只能不断的进行表扬,到最后这节课主旨不能做到很好的突出出来。这时,就应该在教学中大胆的将这幅主题图进行删减处理,对图画的内容让学生自己课下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就可以在短短的课堂上突出主题。对于那些学生研究很长时间还是不能够找出图里面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就应该适当的进行删减,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小结
主题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给小学数学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教师们也越来也注意到主题图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希望找到更好的办法来提高主题图的利用,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主题图在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主题图的作用,对主题图没有做到正确的认识,加上对主题图的不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主题图没有发挥很好的有效性。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主题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只是起到增添教学乐趣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整体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明荣.小学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实践与思考[J].教学月刊, 2005(9).
[2]郁红.新教材中主题图开发“四字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6(1).
[3]钟茜.小学数学主题图使用过程中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4).
[4]斯苗儿主编.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
[5]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 宁波出版社, 2004 .
[6]邵陈标.充分挖掘主题图内涵,提高主题情境的有效性――“找规律”教学案例与反思[J].辽宁教育,200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