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18:49: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趣味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苏霍母林斯基说过:“世界通过游戏展现在孩子面前,人的创造才能也常常在游戏中表现出来。没有游戏也就没有充分的智力发展。”而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游戏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情趣盎然,恰恰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开辟了良好的空间。在任教低年级的两年教学实践中,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游戏会让学生在动身的同时动脑,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轻松主动的学到知识。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教学到“一元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我没有“以本为本”干枯的介绍一元钱的价值,而是按新课程的精神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一个数学游戏: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唐老鸦商店,有的叫米老鼠商店等,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真买真卖,好似在超市购物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物的情况。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争先恐后,亲切感受到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游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低年级的孩子们具有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爱玩的特点,一旦在课堂上缺少了他们喜欢的内容,孩子们很快就会对这节课失去兴趣。因此,我觉得每一位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形象,应该走进孩子们的中间,用孩子的心灵从儿童化的角度去看数学,更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编儿歌、看数学医生、演数学课本剧等数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1.讲一讲数学故事
课改数学的迷人之处,恰恰是它的趣味性。教材中的每一课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它的身体里涌动着无数有趣的细胞,它时刻吸引着孩子们。让他们在生动的故事中探索发现。
如::《小猫吃鱼》一课以精彩有趣的谈话出现:同学们都知道,熊猫爱吃竹子,小狗爱吃骨头……你们知道小猫爱吃什么吗?(鱼)对,老师给小猫准备了一顿大餐,数一数,盘子里有几条鱼呢?小猫的胃口可真大!仔细观察每幅图的变化,应该怎样列式呢?让孩子们在有趣的谈话中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
2.编一编数学儿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要让数学课堂有趣,变成和小学生一样可爱、一样绚丽多彩。一样的稚嫩可爱。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那就是把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引进数学课堂。
如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一首儿歌引人“嘀嗒、嘀嗒,铛、铛、铛;嘀嗒、嘀嗒,铛、铛、铛;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同学猜谜的兴致很高。通过这样的引人,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上。要想让数学散发迷人的芳香,还要让孩子们在数的规律中有自己的新发现,运用自己的想象,使数学更贴近自己,更吸引自己,如:学习《有几瓶牛奶》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完成9加儿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学生自己编制儿歌《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学生在自己编制的儿歌中不仅学到知识,而且还发现了数学的有趣,数学的可爱。
3.演一演数学课本剧
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我的欲望,让孩子们自编自导课本剧等数学节目,数学教师帮助他们搭建粉墨登场、竞相“唱戏”的平台,提供一些必要的头饰等“道具”,做好孩们忠实的观众。童趣盎然。润物无声的数学课本剧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中玩。
在教学“上下”这节课时,我组织学生编排了妙趣横生的童话课本剧:
[话外音]北风呼呼的刮着,小鸟、松鼠、小兔三只小动物在寒风中哆哩哆嗦地四处寻找着他们的安身之处,走着走着遇到了大树爷爷。
快嘴快舌的小鸟忙上前说:“树爷爷您好,冬天快要到了,松鼠、小兔我们三个好朋友想搬到您这来过冬行吗?”
大树听后地说:“行啊。我这有三问房,不知你们想怎么安排呀?”
小鸟接着说:“是啊,我们各自应该住在哪个房间最合适呢?”
聪明的小松鼠跑上前:“鸟儿小弟,你常年在空中飞来飞去,你住在我的上边最合适了。”
机灵的小兔也赶接上说:“松鼠大姐姐,你在树上能爬上爬下,我最喜欢你住在我上边了。”
这时小鸟和松鼠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异口同声地说:“可爱的小兔弟弟,你的腿腿最灵便,你住在我们的下边是再好不过的了。”
教师创设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原本抽象的数学内容赋予了生命灵性,让学生主动地卷入童话角色体验中。即让学生明白了小动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表述,而且还受到一次很好的文明礼貌教育。
三、在数学操作中,手脑并用的学习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七八岁的孩子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指一指等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加深理解知识的同时动手操作能力也增强了。
例如,在教学第二册“七巧板”时,我借用“守株待兔”这个学生非常享受的故事导人,学生积极性即刻被调动。接着我给每位学生一套“七巧板”学具盒,学生随后发现“七巧板”也不过是由5个三角形、1个正方形、1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有什么奇妙之处呢?学生求知欲被点燃了。这时我欲擒故纵,只是引导学生象摆守株待兔的故事那样随心所欲摆弄“七巧板”,看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很精彩,学生们个个就像拼“藏定图”一般,兴致勃勃、争先恐后地拼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时而一声惊呼。时而手舞足蹈,时而笑声朗朗……结果,不仅有学生能拼出“七巧板”原型,而且还“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绚丽多姿的比卡丘、葫芦娃等动漫图案。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垒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的新发现。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七巧板”的奥妙不言而喻。正如皮亚杰认为的:“在逻辑――数学领域,儿童只对那种亲自创造的事物,才能真正理解。”
四、在数学竞赛中,紧张积极的学习
【关键词】初中数学 少先队员 趣味数学 活动课 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48
“少先队”这是一个令少先队员感到自豪的组织,虽然初中阶段的少先队组织陪伴少先队员的时间不会太长,但是这正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成熟期、收获期,小学到初中的学习是需要进行平稳的过度的,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教学的重点就是让少先队员从小学阶段的学习中脱离出来,顺利的进入到初中阶段的有压力的学习之中,同时对少先队员的各种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本文就重点探讨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审美意识的培养。
一、辅导员在教学活动中要具备审美意识
辅导员是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的实施主体,要对少先队员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首先辅导员自己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这样辅导员才能在教学设计中对审美教育的目标进行合理的把握,使得辅导员能够将审美意识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审美素养
辅导员要做好初中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的实施,要对少先队员精心什么意识的培养,就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这样才能肩负起向少先队员传授审美自身和审美技能的重要责任。当然,辅导员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的重大责任。因此,辅导员应当把数学当作是一门艺术来进行教学,努力的把对数学的活动课进行创造性的提升,让少先队员从美的角度来对数学进行学习,让美的感悟来塑造少先队员的情感。正因为这样,在数学活动课中就要求辅导员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辅导员才能够把审美的观念带到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之中,借此来唤醒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并有针对性的对少先队员的审美意识进行培养。由此可见,审美素养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综合素养之一,辅导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以求达到提升自身审美素养的目的。
三、辅导员的审美素养分析
辅导员的审美素养分为:内在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素养两大块。这些都是在活动课中对少先队员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优秀的辅导员能够通过活动课程的教学,将发现美的能力传授给少先队员。
第一,内在审美素养。这是指内化于辅导员内心深层次的东西,是辅导员自身数学文化结构中实际存在,却不可见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的发展水平的审美素质,其主要由辅导员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知识构成,同时还展示出了辅导员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及讲课的人格魅力。
第二,审美技能素养。这一素养在辅导员的举手投足间有所流露,随着辅导员的一言一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其主要体现为辅导员对数学教学美的展现。辅导员教学美的展示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讲授来表现的,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将数学知识以美的形式进表达,让少先队员感受到其中的审美因素,其主要从数学教学结构化审美技能和语言化审美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表现。
数学活动课结构和审美技能是指,o导员在趣味数学活动课的设计中,以符合美的形式来对课程内容和课程教授方式方法进行设计的能力。语言化审美技能是指,辅导员在趣味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用教学化的语言将数学原本真实的美进行描述,使少先队员能够在辅导员的语言引导下去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一方面,辅导员的数学教学语言要规范,即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表达,并让少先队员能够较为容易的理解辅导员所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数学教学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即辅导员要将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道理用具有情绪感染力的方式向少先队员表达,让数学课本上原本“二维”的知识瞬间“三维”化,使知识更为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少先队员眼前。
四、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引导少先队员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
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例如,少先队员在对轴对称一章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辅导员通过对少先队员进行趣味活动教学,让少先队员了解到轴对称是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而且这些轴对称图形有一种对称的美。让少先队员对书本、课桌、直尺、半圆量角器等物品进行观察,让少先队员了解到这些物品就可以对应相应的轴对称图形,这些物品看起来这么自然,正是因为它们具有轴对称性,所以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对称美。通过这样的趣味活动教学引导,让少先队员对数学课本的内容充满了美的认知,使得少先队员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辅导员要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中诱导少先队员创造美
首先,辅导员要对板书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辅导员认真、规范的进行板书是教学中的关键一步。将数学知识以一种美的形式展现在了少先队员的眼前,这样更能激发起少先队员的对美的追求,使得少先队员在数学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对辅导员进行效仿,潜移默化的让少先队员养成了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同时,辅导员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字体规范、创意独特,这些都能让少先队员看见板书就开始欣赏美,并在欣赏时借鉴这种美,少先队员创造美的欲望就被成功的勾起来了,少先队员在数学笔记、作业、考试时就能自觉的将书写规范,保持书写干净整洁。
其次,辅导员要注意教学语言的美。辅导员在少先队趣味数学活动课程教学中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成功的将少先队员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活动教学中来,从而让少先队员积极踊跃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少先队员在课堂上还会因为意见的不合进行激烈的争辩,这正是趣味数学课程教学中的一种课堂氛围的美。
关键词:趣味数学 理论联系实际 幽默教学语言 适时单元检测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的成绩想不提高也难。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搜集趣味数学知识,激发学习热情
也许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一节数学课,自己虽然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上也能按教学设计细心实教,但从课堂教学效果及课后学生作业质量来看,总感觉自己已经很用心了,知识的讲解也很透彻了,但课堂总不能达到的预期的效果,学生好像什么也学不会,无耐之下,反复实教,本该一节课能完成的教学内容总会花费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课后无论教师怎么反思,却总是百思而不得其解。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实对一节课来说也是如此。如果你的课堂没有一个很好的开始,那么整节课就都会陷入被动,在后面的环节中,无论你怎么努力,也总不能按照自己预设的那样环环相扣,有条不紊,甚至一节课会变得非常失败。所以,大多数教师在每节课开始之前,总会为自己的课如何开场而绞尽脑汁,大费周折,尽管如此努力,却往往适得其反,总会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糟。其实,数学教学并不像语文教学那样,从情景导入到每个环节的讲授,都要用华丽的语言来为之装饰。笔者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已有多年,几年来,课前并没有为此而大伤脑筋,只是利用闲余时间从网络、书籍或者生活实际中去搜集一些有年级差异的、具有针对性的趣味数学知识,以此来作为自己数学课堂的情景导入。如笔者在给四年级学生讲授《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时候,把从网上搜集到的一组数字----神奇的“142857”介绍给学生,通过讲解“142857”的神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数字的魅力,体会古人的智慧,对更大的数字产生更多的好奇心,从而为整节课开一个好头,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又如笔者在讲解数学统筹知识时,课前利用幻灯片,情景再现“田忌赛马”的精彩场面,启发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田忌之所以能取胜的真正原因,从而为整节课设下疑问,正确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为寻求问题的根源而认真听讲。因为每节课总会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趣味数学知识,所以整节课,学生学习主动,教师实教轻松,慢慢的,学生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明确学习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而生活又离不开数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很抽象,那么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总是照本宣科,机械式地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再进行反复的题型训练,这样,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处处联系生活实际,变抽象为形象。比如在讲授“单价、总价、数量”这三种数量关系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实例,如“一支铅笔5角钱,我买了两支应付1元钱;妈妈给我10元,我买了两个一样的文具盒,那每个就是5元钱……”与此同时,课堂或课后,也可以开展“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游戏等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三者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为例题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在全班做一次小调查,如调查全班学生的体育爱好,学习爱好等情况,调查结束后通过收集整理数据,再绘制出相对应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这样做,比老师干讲几节课的效果都要好。除此之外,教师在平日的教学环节中,也要处处联系生活实际,如在学习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或运用到这些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理解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的真正内涵,记学生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三、幽默语言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不同的老师去给同样一个班级,讲授同样的内容,课堂气氛肯定不一样,其教学效果更是截然不同,这一点大家都深有体会。幽默风趣的老师,因为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他的课堂肯定是非常活泼的,既便是什么都不会的学生也敢在这样的课堂上举手发言;相反,总是板着一个脸,一出口就让学生感到害怕的老师,他的课堂总会死气沉沉,既便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也总是一言不发。所以,作为教师,想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有活力,有生机,就必须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的课堂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教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的。“王先生,灰太狼来了!”这是在提醒一位由于休息不好而正在打瞌睡的学生;“饭吃完了,洗碗了吗?”这又是在指责一位不细心作业的学生……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今的小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都很差,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用过于严厉的语言去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批评和指责,我们要学会如何运用幽默委婉的语言去正确引导他们,从而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适时单元检测,增强学习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练习;技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将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趣味数学并就怎样提高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行论述。
一、趣味数学课堂
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虽然一堂课的开头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它却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堂课要教授的内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别出心裁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介绍如何营造趣味的数学课堂。
1.用故事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比如,在讲“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时,我用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引入“比”的内容:你们听说过神算“小智慧精灵”吗?有一天,他去朋友“小可爱精灵”家玩,发现“小可爱”正在做一道数学题:1600÷25=?“小智慧”看了后,口算就得出了答案:64,同学们知道他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吗?原来他是运用了比的基本性质。同学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通过运用一个小故事,引出了今天要讲的内容,这样就会立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2.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总是有利于学生思考,发展思维。因此,老师要善于在课堂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思考,然后慢慢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小数乘法的内容时,可以设置一个问题,问学生们:大家不要计算,谁能知道4.235×2.4的结果有几位小数?给学生造成悬念,让他们因为好奇而更想知道结果,因而思考、探究,在这种好奇心的驱使下,更加努力的学习本堂课。
3.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使他们有亲切感,由于与生活密切联系而要努力学习数学
比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的内容时,老师可以从家里带来一个钟表,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观察,问学生:“今天老师从家里带来一件东西,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然后老师可以边放映幻灯片边发问:“上面有三幅图,看起来一样吗?他们都有三根指针,为什么他们长短都不一样呢?还有,指针的指向每幅图都不一样,有不同的寓意吗?是不是指不同的时间?学了本堂课,我们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学会看时间吗?”用生活中的实物引入新课,既贴近生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此外,还可以用些其他方法,不管是好奇心、求知欲,还是情感,关注的需要,都使学生形成一种努力去发展思维、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本身来讲,就是一种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因此,老师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趣味数学练习
练习可以巩固先前学习的知识,它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能为教学营造一个重要的环境。但是,如果练习的形式呆板,内容乏味,能将学生学习新知而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湮没,把学生学习的愉悦心情、兴奋竟然扼杀在摇篮里。因此,需要老师将数学的练习设计的趣味精彩。
1.注意练习形式的层次性
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老师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先让学生做模仿性的基础练习,然后做提示性的变式联系,最后让学生做拓展性的思考练习,使练习具有层次性,降低了习题的坡度,能够照顾到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学生将会保持兴奋的学习兴趣。例如,知道三角形的两角之和,求第三角(利用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求另一个内角(利用直角三角形的两角之和是90°);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和其中一个角的度数,求相等的角的度数是多少(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且其中两角相等解题)。这样的设计,是有层次的练习,难度逐渐加深,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学生学习起来有兴趣,不枯燥。
2.注意练习形式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教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一些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练习让学生做,通过这样的习题,可以让学生产生乐趣,变知之为乐知。比如,给学生出一个三角形内角和的练习题:同学们在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其中要有两个内角都是直角。这时候,同学们开始画起来,可是画来画去,个个苦思冥想,没有一个人能够画出来,关键时刻,老师说出这样的三角形根本“画不出来”的原因,W生们会恍然大悟。
3.注意练习的技巧性
例如,做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同学做个简单的练习:“某个钢铁厂,它一周可以生产2.8万吨钢材,那么这个厂子这周平均每天生产多少吨钢材呢?”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即: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然后再让学生做比较复杂的练习:“某一钢铁厂,它一周的前三天生产了1.2万吨钢材,后四天每天平均可以生产0.4万吨,那么这个厂子这周平均每天生产多少钢材呢?”通过这两道题的比较,让学生找出异同点,从而找到本题的关键,培养学生的技巧性,解答此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趣味性 提升
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环节,对于小学生基本数学思维和数学理念的形成意义重大,因而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空间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又尚不成熟,对于一些基本数学理论的接受显得比较困难,这些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好处。正是如此,关于如何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通过生活化的素材开展教学
由于数学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在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学习素材,并由此来开展我们的学习。为了使这一过程生动化和形象化,我们更可以将其与CAI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大家能测出咱们学校的教学楼有多高吗?”这样的问题开始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但同时也可以引起他们极大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讲解,学生会对相似三角形和比例尺等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而教师便可以由此顺利地开展“巧测教学楼高度”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中关于测量电视塔高度的一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大概知道了解其中的方法,之后教师再给大家进行详细讲解。待准备妥善之后,教师便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一起在学校操场进行测量实践活动,最后将学生测量的结果进行整理,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大量的素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周围事物并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对训练学生数学实践能力和数学建模的基础而言,都大有裨益。同时生活化教学的素材都是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的东西,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亲切感,从而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
2.注重教学的生动化与形象化
由于小学生理解和推导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第二课堂应该通过CAI系统大力提高教学案例的生动性,以便于学生理解。
例如,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十分重要的一类题型,对于应用题中的场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相遇问题、追赶问题、大小比较等大量问题都可以用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又可以将整个数学过程进行分解,方便学生的掌握。
又如方程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思维和想象力的限制,不少学生对方程思想的接受有一定的困难,“X”的含义他们往往不能理解。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将“X”这个未知量形象化为“一个已知的元素,只是用X来表示罢了”,给学生灌输“未知即已知”的观点。具体来说,还可以从简单的应用题入手。例如:“甲乙两地距离120千米,一汽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多少时间?”题中的未知元素即我们要求的时间,可以设其为X。根据未知即已知的观点,我们此时告诉学生完全可以将X作为一个已知项,和距离、时间等已知项没有任何不同,而我们只需要根据所有的已知条件建立关系式即可。例如:80X=120,120/80=X,120/X=80,等等,所有的这些关系式我们可以完全抛开格式和可行性的限制,只要求学生列出关系式即可。经过一定的训练之后,再加大难度,使条件复杂化,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20千米,A、B两辆汽车分别以60千米/小时和7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甲乙两地出发,问何时两车相遇。”这时关系式变得复杂一些,可以列出60X+70X=120。通过未知即已知的训练,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到方程解题思维的入门,会快速地将未知(即要求解)元素设为未知数进而建立起关系式。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例如,可以采用目前在西方国家广泛推行的角色扮演法,利用儿童表现欲望强烈、活泼好动的特点,让他们去扮演各种角色,加强自身的展示,以及和教师的沟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扮演教师,自己准备“教案”,上台进行讲解。不要小看这样的方式,为了不在众人面前出丑,学生对此的重视程度往往会超出我们的预期,而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也会觉得十分有趣,从而十分投入。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扩展学生的课外学习,加强他们自学的能力。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讲解,更加清楚学生对哪些知识点的理解存在错误,从而在后续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以趣味数学知识小竞赛的形式来丰富教学,也可以将“猪八戒买珍珠”等趣味数学故事改编为小游戏让学生参加。这些形式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只要我们能紧紧把握小学生的特点,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和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迈上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涂全波.小学数学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邵新裴.人文关怀下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M].数学教学,2005.
一、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现在的很多学生会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尽管他们是小学生,但是来自家长的潜移默化地教育“只有学习好,长大了才能有出息”,便从小就逼孩子在双休日或假期上补习班,奥数班。还有数学比较地偏向理性思维,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学起来较为吃力。所以很多孩子对于数学是有很大的心理顾虑的。那么,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数学也变得不容忽视。最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给学生一个他们对于数学的心理定位,告诉他们数学并不难,而且很有趣。这个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给学生心理暗示,以至于他们能完全接受。当然,不能仅是口头上的潜移默化,还需要给学生们做一些趣味数学题,不需要太难,但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趣味性。可以出一些趣味数学题,例如:甲、乙、丙三人一起去宾馆准备住几天。恰巧这天宾馆有活动,本应每人10元,现在每人9元。三人一共递上30元,老板现在没零钱,就让伙计从库房里取3元钱来。伙计拿了5元,但偷偷留下2元,把3元钱给了甲、乙、丙,就没他们三个的事了。现在问:老板一共收了27元,而伙计拿了2元,加在一起是29元,那1元钱去了哪里?这种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个神奇的东西,不难而且有趣。
二、激起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会自主地有动力地去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来。比如说,今天要进行带有小数点的数的加减运算,那么,我们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事情,开场白就可以说“今天大家要一起去吃肯德基”,这可以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叫大家付账算钱了。其次,可以是给同学们抛一个问号,以疑激趣。例如:问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呢?”“谁帮忙解决一下呢?”最后,就是要给学生们一些情境,让他们充满兴趣地进入,在自然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得到满足感,得到后续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得到尊重
在课堂上,学生于老师的配合特别重要,这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学习,还可以激励老师教学。所以课堂气氛一定是需要和谐和,活跃。做到整体活跃,需要激起学生们的兴趣。而上面的一些例子和说明足以激起学生名的整体兴趣。但是学生会有自己的个性,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因材施教就显得至关重要。对于那些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回答较难的问题,以带起更多学生的兴趣,起一个榜样的作用。而对于不太好的学生,可以叫他们回答一些不太难但是具有挑战的问题。这样的话,可以让同学有一种满足感,去“征服”下一个难题。但是要有一个和谐的氛围的话,就需要给予学生一种尊重,不要让他们感受到太大的压力。所以教师的措辞很重要。比如:学生答错很简单的题目,不要过分地责备,同时请别的同学帮忙。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有些数学问题具有很多的答案也比较难,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和多向思维。而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同学们的合作,这时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遇到一个难得问题的时候,就给同学们自由组合和讨论的时间。每个人的思维都是独立的,也不一样,在团队中可以让他们感受到思想的碰撞。还需要他们相互摒弃自己的一些思维,进行合作,从而找出答案。这样的做法不仅能找出不一样的正确的答案,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为人处事的方式的优化。这种互帮互助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帮助别人,与别人交往,还有凸显集体和个人的作用。
在小学的教学中,数学很重要,所以贯穿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就会是个培养学生的学习、性格很好的方法。教师需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学习和注重他们的心理教育。这是当代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
最近我读了小学生最好奇丛书之《30个趣味数学故事》。对数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大家都知道数字是没有生命的,可是这本书却把一个个数字写活了。这本书充满了朴朔迷离的数学故事,读完后你们肯定会和数字成为好朋友。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自己还不知道的知识。比如无理数,它们没有特定的规律,和有理数的性质不一样,所以导致它们无限的连续。还比如奇数和偶数,我们将偶数和奇数分别加、减、乘、除一下,就会发现他们的独特性质:奇数与奇数之间的和或差都是偶数,奇数与奇数相乘或相除的结果都是奇数……
我想:数学世界里的知识无穷无尽,只要我们细心研究,多多去想,很快就会发现,数字们将变得精神饱满、活力四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有效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启蒙性质,要帮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理解、单纯的计算解题中解脱出来,使数学成为小学生喜欢、爱学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当适应低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深入发掘数学教材中的诸多趣味元素,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具、教学方法,打造趣味数学课堂,引导学生由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地掌握基础数学知识.
1. 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范畴,是鼓励、动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前提. 任由学生停留在“师云亦云”的被动接受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不仅学生无法体会参与数学学习的成功乐趣,课堂教学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了趣味故事,借助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神奇童话故事,通过师生的编、讲、听,活跃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预想的学习情境中,达到活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如教学“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有30个桃,4个猴,美猴王要怎样分配才公平呢?20个桃,5个猴呢?这个故事中最吸引学生眼球的就是主人公――孙悟空,人物形象的熟悉和对故事情节的期待,瞬间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好奇. 当学生的思维与学习兴趣被教师带动起来时,课堂教学就能得以顺利地推进. 当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无需拘泥于故事内容或是故事主角的使用,不同的故事固然存在不同的教学预想作用,但其学习目标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角色转变.
2. 趣味游戏,深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是皮亚杰关于儿童教育研究的精辟概述. 在新课程教学语境下,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快乐学习并从中汲取知识已成为小学教育改革中的共识. 游戏无疑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在数学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数学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枯燥的数学概念学习,将数学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富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尤其是在部分章节重难点的教学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直观地感受很少或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趣味游戏过程中,必定能够在亲身体验中直观轻松地领悟知识规律,进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比如“10 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在巩固练习阶段,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比一比谁摘的梨最多”的数学游戏. 教师可以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挂满“梨子”的大梨树,梨的背面是各种不同的 10 以内的加减法算式. 游戏规则要求算式得数要与篮子里的号数相同,哪一组摘得又快又多,谁就是“摘梨冠军”. 在老师的鼓励下,班级里的学生积极踊跃参赛,很快“梨”就被摘光了. 通过这种带有竞赛性质的数学趣味游戏,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提高数学成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也能在这种兼具趣味性与自主学习性质的数学游戏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经验,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深化了数学意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不定时地组织一些易于操作的数学游戏,如组间口算、速算PK,抢答,夺红旗,等等.
当然,在数学课堂中的趣味游戏不能仅采用竞赛形式,合作学习同样也很重要. 如在“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机会,按照小组发给一套积木,让学生们搭出不同的形状. 活动结束后可以提问:“你们用积木搭出了什么形状?”此时,学生不仅能够活学活用,答出教材中所列举的几种形状,甚至可以超出教材要求,答出其他未教授过的图形来. 这样,学生就能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复习、巩固了课本知识. 学生们也能在趣味游戏中获取合作交流的机会与体验学习的乐趣.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简单易行的趣味比赛,参与对象应当更多地倾向学习后进生,鼓励班级整体学生的参与,才能使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做到趣味横生.
3. 趣味儿歌,展现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理解记忆能力较差,教师就可将难记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规律编成顺口溜、口诀等,不仅能够活跃课堂内外的数学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常记常背,逐步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 如我们在讲解“小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就可以借鉴其他教师整理归纳出的快板式口诀,让学生诵读记忆:
小朋友,要记住,钟面数字12个.
两数之间有5格,一圈共有60格.
时针走一字是1小时,分针走一格是1分钟.
1小时等于60分,60分就是1小时.
要问走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一年级的10的加法教学也是这样,教师可以借用儿歌《娃哈哈》的旋律,在课堂教学中拟出这样的儿歌式数学口诀:“一加九,十只小蝌蚪;二加八,十只花老鸭……”显然,借助于儿歌、顺口溜或快板形式的小学低年级教学,无疑比刻板枯燥的数学教学更容易赢取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能在背诵趣味儿歌的过程中轻松快乐地掌握新知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儿童阶段的心理特征,在课内外教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趣味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研究数学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成为孩子们生活学习中的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杨红梅.运用趣味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1(09).
一、活动目的: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老师和学生都有收获!
二、活动主题:“奉献爱心,传播知识。成就未来,实现梦想”
三、活动时间:即日起—6月初,每周二下午
四、活动地址:高新区芦堡小学
五、教学内容:大纲要求的必读诗文,小学生应知道的名人轶事,历史文化。典故,讲授作文,语文,学校有所需要数学,音乐相关教程。具体内容如下:
数学:做一些趣味数学题,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发散思维,寓教于乐。
英语:教学生们英语儿歌,动物名称,简单的对语,小故事。
自然:介绍奇妙的大自然,解说大自然中各种趣闻轶事,激发学生们的乐趣。
语文:西游记等中国四大名著片段讲解,成语再现,开展情景教学。活跃教学气氛,实现寓教于乐。
思想品德:教育学生们要讲卫生,讲礼貌。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爱祖国,爱人民。
集体做活动:开展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教学生们基本的动作。
六、活动方式:
(1)前两周协助有经验老师教学,以熟悉教学流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际国防工程等数据的处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数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精彩。
一、提取生活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取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活动,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应用》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一些百分数应用的资料。上课时,同学们兴高采烈的拿出了搜集的资料,并兴致勃勃的讲着搜集的过程。如有的同学说在超市里物品打折用到了百分数;也有的同学说银行里的利率用到了百分数;还有的同学告诉我们,广告词“百分百包你满意”也是用到了百分数……。同学们在准备的过程中,就已经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时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提取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思维。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这些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的生活现实,而且可以让他们通过这些生活经验,理解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如临其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折扣”时,我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儿童书店所有图书一律七折销售,新华书店所有图书一律买四送一,六年级要买20本《趣味数学》,到哪家书店买比较便宜?”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他们通过积极思考,讨论得出:假如每本《趣味数学》为1元,那么到儿童书店买20本就是14元;到新华书店要买16本送4本,加起来是20本,16本需要16元。所以到儿童书店买要便宜一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例如在《设计包装纸》的实践活动课上,我出示活动题目:包装墨水瓶盒子(课前每组已准备10个同样大小的墨水瓶盒子);明确活动要求和问题:把10盒包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大长方体,称为一包。可以怎样包装?算一算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包装纸的重叠部分不计人)。然后让学生开始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包装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动手实践,互相合作,有的动手包装,有的测量数据,有的画图设计,有的互相讨论,有的在本子上记录和计算……在各小组设计的包装方案完成后,我让学生分别把不同的方案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比较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比较合理?……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不同包装方法的盒子表面积,发现了只有长方体的长、宽、高最接近时,包装纸的用料最少。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的精彩。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动之下,小学数学教育应该向着更加实践性和趣味性的角度去发展,但是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数学教育的地位被冲击的现象,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于数学教育的地位认知错误。因而在教学实践的开展当中,如何实现平衡已经是实践者所应当思考的问题和考验。
2、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理念的养成
针对于上面所述的问题,该如何去克服所存在的弊端,如何去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寻求科学路径,我认为,培养独立思考的理念,是一条合适的路径。所谓独立思考是指在不借助于外界的辅助力量,而能得以依靠自身的探索和思考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的能力。对于小学教学来说,这种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何为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
的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包括不同的内容,但是首先:独立思考能力指面对问题能够一个人想出应对的方案和办法,并能够在内心反复思辨。当完成这些后,即使和身边人交流问题和看法时,也只是为了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和处理是否正确。其次,独立判断事物真伪能力,这是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紧密联系的,只有生活经验丰富、勤思考、爱动脑、有思想有主张的人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事物的真伪。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成功、较成熟、具备个人人格魅力。
(2)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说对于一个合格
的人才至关重要。除此之外,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课程教学来言更有着极大的意义。首先,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教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可以知道,小学教学的目标可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智力水平的提高。第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提高逻辑有推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足以见得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包括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追求。其次,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依据,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单单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是为其余的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基础。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是需要良好的独立思维能力。
3、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路径
从教学目的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来看,之前的“灌溉式”的教育方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而作为新的世纪环境下的教育实践者,我们应该在追求素质培养的前提下,以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追求,具体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做到对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3.1改革教学方式,建设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分析和研究可以知道,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之所以呆板效率低下,就在于教学研究的角度调整,应该改变当前的以教师为主动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现状,而创设以学生为主角的,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并且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比如在计算“2+2+2+2=8”的题目时,就不能仅仅靠老师讲授,而是应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言,并鼓励他们采用尽可能多的算法进行计算。在学生提出3到4种算法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公布答案。
3.2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新颖趣味数据显示,84%的小学生认为目前的数学学习内容枯燥无味,使得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加上儿童本身的对于兴趣和去趣味的追求,更是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数学自身便是生活的艺术,因而在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结合现实生活,将数学规律现实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授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根据每个数字的特殊性,充分利用学生身体中的数字(如手指等);在教授100以内加减法时,就可以利用算盘、火柴或自制小模型等一些道具,使得课堂生动有趣。
关键词:数学学习;游戏教学;故事教学;学生兴趣
小学生都是儿童,他们的天性就是爱玩、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因此,这种天然属性决定了教育要从这些特点出发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好好研究如何提高教学内容和手段的兴趣,只有做到内容有趣、呈现手段有意思,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才能学得好、教得好。提高教学有趣性所涉及的方面太多,笔者在下文仅以游戏法、故事法为例,来阐述如何让小学数学的教学更加有趣、让教学绩效更加突出。
一、通过游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很喜欢的,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可游戏化教学的内容不少,教师要充分开动脑筋,将游戏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玩中受到启发、开启数学智慧、活跃课堂气氛。一般来说,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游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的很多知识是比较枯燥的,也是比较难懂的,教师有责任运用游戏的方式来化解这种困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和美,而不是只让他们感受到厌烦和痛苦。比如,在上概率初步方面的内容时,要讲解可能性的概率问题,如果单纯地讲解这些知识,“可能”“概率”“几率”等都是小学生听不懂的内容,他们也不会感兴趣。这时候,教师可以考虑用一些道具来让学生感性地体会到这些知识:准备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装若干个颜色不一的球状物体,让学生分组在看不见物体颜色的情况下摸出一个,根据每次摸出物体的颜色推测自己摸出特定颜色的可能性,并且让学生猜测自己摸出某种颜色的可能性。最后,在多次摸的结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知道每次摸出的颜色概率在总体上是分布平均的。通过游戏,结合“猜想――实验――验证”的认知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快地熟悉概率的初步知识,并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数学逻辑推演的教育,不仅让他们体会到了数学之美、应用之广,还能让他们通过动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游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外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开设趣味数学活动课,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对称时,可以先讲解语文中有一种诗的体裁是“回文诗”,比如,“山连海来海连山”,无论正读还是倒读都可以读得通,而在数学中也有一种回文数和这种文字比较相像,比如,“11×11=121,111×111=12321,1111×1111=1234321…”这种数字就被称为“对称数”。通过讲解这方面的内容,结合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王国”里也有无穷乐趣,大大激发了学数学的兴趣。
二、通过故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听没听过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故事教学法,将一些数学史上有趣味而又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1.可以在讲解数学知识的时候,讲解这个知识的历史故事
比如,在讲解概率基础的时候,可以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数学教材的知识,讲解概率问题的起源: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最先提出了概率问题,如果在一次赌博中先赢6次为胜,两个赌徒在一个赢5次,另一个赢2次的情形下,赌博因故中断,那么总赌金应该如何分配才合理?然后教师再讲解概率的知识,学生就会因为感兴趣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就能让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事半功倍。
2.在讲解知识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借用数学名言
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中,涉及数学知识的还真不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数学名言,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合理利用,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比如,在讲解概率时,可以使用我国科学家王菊珍的一句格言“干下去还有50%成功的希望,不干便是100%的失败。”在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时可以使用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等于1%的灵感加99%的血汗。”在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时,可以使用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