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2 00:4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临床医学创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一般说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学领域以及教育学观念领域内进行理解创新。首先要从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规的教育怪圈内跳出来,转向创新型的思想教育,从文化功能角度来转向文化创新教育的角度。创新教育对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要建立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在接受创新教育的时候,能够没有其他顾虑,体现人们对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
2.基本要求
2.1创新教育要与科学方法相互统一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创新教育对每个学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让学生通过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但是每个学科也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点,需要认识清楚,结合科学的方法,提高专业的素质,在临床医学方面更要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因为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是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切记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走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之路,达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
2.2创新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里,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好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好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真正在临床实践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斗志,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一样的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时候,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临床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
切实可行地发展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可依靠的理论依据,才能让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走的更稳、更远。我们可以从现阶段的知识背景的理论角度围绕临床医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具体的实践以我校的实践为案例进行简要谈论。
1.相应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建立研究型的理论课程是最为适合发展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当前社会下,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对社会和医学相结合的需求下,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对于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
2.相应的目标内容
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的培养,发展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创造力;在技能与临床专业的双重指导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对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在认知度商不深的情况下去发现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其次,在技能专业的操作下,对学生的主要讲课方式是结合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专业操作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感受,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技能课程;最后,让学生能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在课余时间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从而解决遇到的难题。
4.对于我校的具体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首先,建立创新的教育基地,集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在院领导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相关的创新基地以及制定相关的管理建设原则。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相关课题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设立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触到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更好更快地接受医学项目,增强其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关键词] 临床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c)-104-02
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未来就业尽管是临床工作为主,但不等于不需要创新能力,而科研是创新能力的最佳载体。我国医学研究生入学时的质量差距不大[1],一般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能力也很强,然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研究生的教育中不注重创造性思维方面的培养,以学习已有的学说或学术成果为主要目的,持怀疑态度的非常少;而在临床学习过程中,研究生培养过分强调医疗规程和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许多单位引入人才时以论文为衡量标准,这使许多研究生放松了对能力的要求和培养,为发表文章不得不完成导师指定的课题以追求尽快发表文章,成为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目前研究生扩招造成研究生增长速度过快,有些导师被迫指导多个研究生,无法胜任研究生平常的教学工作,更没有精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认识。
1 培养研究生建立扎实的知识积累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基础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形式,其本质特征是新颖性和开拓性;而创新品格是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严谨、自信心、激情、好奇心、乐观、容忍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等意志品质。知识积累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起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把当时已有的科学水平作为起点和前提的,包括: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技术的学习和积累;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经验的积累。
从科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出发,一般意义上的知识积累主要有:
第一,科学思想。包括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的指导思想而形成科研选题的思想方法;
第二,科学理论。包括对所研究方向系统性、规律性知识的掌握以及研究方向的发展动态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科学方法。科学研究中人们认识与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规律和运用的技术手段;
第四,科学事实资料。包括某一研究方向所开展的工作,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正在进行的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所取得的经验及其教训等。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深入阅读专业的及其相关的知识,还要广泛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阅读最新论著和开展研讨交流,上网查询。
2 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提高创新思维的工具
一般来说,研究生都要通过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摸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达到的水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随着信息沟通交流的便捷,研究生要努力打破学科之间的边界,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平台,扩大研究生的学习视野和时空,在多种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中活跃创新思维。有专家指出[3],研究生不能像蚂蚁一样只是简单地收集,也不应像蜘蛛只会构筑资料网,而是应像蜜蜂那样,对所收集的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有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尚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提供基础。
3 参加学术交流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思维不是导师一个人所能胜任给予的,应该由导师与研究生共同创造自由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自由发表观点。导师应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鼓励逆向思维。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又不要拘泥于他们所有的条条框框,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从各种争论和怀疑中得到知识,充实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形式多、类型多、方法多。研究生一开始进入学术交流活动时不能像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一样,可以先通过培养同级研究生的交流来实现。研究生之间专业或研究方向不同,但他们年龄相仿,认识问题也比较一致,比较容易沟通,在彼此的交流探讨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易于激发,为科研工作寻找新的突破点;同时同学之间彼此交流和激励,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意识,有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术风气;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倾诉有利于缓解工作、学习压力, 降低忧郁症的发病率,对于网络成瘾起到防止作用,又促进友谊,对今后的职业生涯大有裨益。
4 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
科研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靠一个人单打独斗创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研究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努力[2],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解决问题。最新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情商的作用远远大于智商,情商与智商的作用在一个人成功原因中所占的比例大约是7∶3。情商除了自我情绪调节与控制外,更重要的是与人的沟通、协作、配合、相处的能力。
5 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力
由于本科教育没有固定的指导老师,而研究生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实践,研究生导师的人格魅力、治学风格、学术水平和修养等对研究生一生的成长部分产生重要的影响。导师首先不能一味地将其学生作为临床工作的助手,或者完成自己科研项目的实施者。导师应该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研究生更多的设计空间,引导研究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最大的创新能力甚至是想象空间,导师的最大作用在于引导而不是安排学生的科研工作[4]。导师应将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无形的课程,贯穿于整个临床和科研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工作中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求正确答案,指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研究生应善于向导师学习在其高超临床技艺背后的临床思维,临床医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医,更重要的是学习临床思维方式,学习一种学习解决临床问题的方法,医学虽然是一门经验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离不开创新,简单的重复劳动是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的。实际上,导师的临床思维也是经过创新之后总结得来的。
6 培养研究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献身科学精神
正确处理科学和名利之间的关系,课题的参与者和论文的署名者,首先应为责任的象征,其次才是荣誉。个人名利的获得,必须严守职业道德规范,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获得。创新成果的产生,必须在求实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逻辑分析、严谨的试验设计和严格的试验操作。应当摒弃以学习成绩衡量研究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在科研上不能唯“SCI”成败论,一切为了“SCI”而不顾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只能出现类似韩国“黄禹锡事件”的发生,所以宽松而严谨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将有利于研究生创新型思维的逐步形成和发展。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是创新的动力,自由的学术氛围是创新的保证[3]。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丘天翼,陈芳.扩招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分析及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42-143.
[2]周华军,张浩.研究生寝室文化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2006,19(10):51.
[3]唐魁玉,白淑英.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2004,(3):119.
[4]赵玉忠,张侃,高德海,等.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支持功能的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03-104.
【关键词】医学生 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实践
1 引言
医患关系是影响一个城市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医院日常管理的阻碍因素。在我国,部分医院基本上每天都会有患者在医院吵闹,甚至有一些家属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因为医患关系导致上法院的例子非常多,例如广东潮州某家庭将当地的一名医生告上法院,主要是该医生在临床中用药不慎,导致治疗婴儿失策。医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影响着病人救治的成功率。我国每年都有一大批医学生进入临床医学工作中,这些医学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要更快地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就要加强临床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21世纪,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医学生的竞争非常严峻,如今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招聘基本要医学博士生,普通本科医学生找工作非常困难。在这种形势下,医学生要增强自身的职场竞争力,就要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个人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不仅增强求职筹码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的必然要求。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意义,同时为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科学的建议对策。本课题在理论上丰富了医学人才培养理论,同时为现在临床医学实践的教学、培养优秀临床医学生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价值。
2 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分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医学M步的根本动力。作为医学生,要提升临床实践水平,就要具备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出就有丰富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新观念或者提出新发明,新方法的能力。如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如今各行各业离不开创新,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华为、中兴到民营企业这些年取得如此骄傲成绩,归因于它强大的创新能力。如今医院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尤其是民营医院,以盈利为主,进入了市场化竞争,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提升以学生创新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以下的意义[1]。
2.1 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医学生临床实践技能
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比较重视医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对于临床实践技能的不够重视,导致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普遍偏低。一方面,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比较低,虽然理论知识学得比较扎实,但是在实际临床治疗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较慢,虽然部分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刻苦钻研,可是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始终不够熟练。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有助于加强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各种疾病的临床实践更加得心应手。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以满腔热情的精神参加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随机应变的思维,在临床实践中学会融会贯通,提升学习的效率[2]。
2.2 提升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升学生临床实践的用药知识以及沟通能力
作为一名医生,手上具有处方权,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病人开适合的药。俗话说“对症下药可以救活病人,未对症下药则治死病人”,这些年在医学临床中,出现了许多用药不慎而引起的医疗事故,甚至出现开错药导致病人死亡,例如几年前广州某三甲医院,由于医生开错药导致5名儿童生命垂危。因此,要提升医疗水平,就要提升学生临床实践的用药知识[3]。如今的临床实践中,学生用药知识依然薄弱。教师可以通过提升以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医学生快速掌握各种药物的功能与副作用,提升学生的用药认知水平,例如以往很多医学生认为非处方药是市场流通药品,副作用相对比较小,因此也不太重视非处方药的副作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各种药物的副作用,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安全灵活使用各种药物。另外,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创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沟通技巧,为将来减少医患矛盾打下基础[4]。
2.3 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提升临床医学实践的教学水平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比较落后,那种“分数是考核学生的唯一标准”“理论高于一切”旧观念依然存在着现在医学教学中,很多医学教师依然偏重理论轻视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在现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教师很多时候采用呆板单一的教学方法。要提升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水平,就要加强对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变固定思维,激发创新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对医学的崇尚意识,为提升学生学习临床医学技能奠定基础[5]。
3 结语
总的来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时展的永恒动力。医疗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医疗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创新。提高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医学生快速掌握临床医学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临床实践用药知识,同时有助于提升临床医学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卢长艳.融入医学人文的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3:20-25.
[2]梁嵘,胡晓桦,李永强,刘志辉.临床医学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探索[J].华夏医学,2013(6):1145-1147.
[3]郑英,史宏灿,陈轶群,王正兵,龚卫娟.临床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9-92.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型研究生;创新能力
一、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
(一)抓好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物质基础。要选拔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组建优秀的学术梯队,制订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科学研究(研究方向、科研项目与经费等) 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情况等。
(二)抓好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要注意改善导师队伍的结构; 加强指导教师本身道德品质、文化修养、教学能力、科研素质的培养, 要严格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 加强对新上岗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并做好导师队伍的动态管理, 建立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复审制度, 对不符合招生培养条件的指导教师分别予以停招或缓招, 以促进研究生导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导师当好参谋
教授协助研究生选好基础课,从多年教学实践来看,我们既考虑到了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又兼顾了他们以后的可持续性。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设置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4 类。其中,公共必修课有公共英语和自然辩证法等8门,基础必修课有分子生物学等4 门,这两类课程是各个专业研究生学位课程的重点。研究生在选课之前,要对课程体系有充分的了解,导师帮其选择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结合将来课题研究的需要来选课,虚心接受导师的建议和指导。
(四)导师对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作用
研究生导师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导师指导研究生选好学位课程;协助抓好学位课程的学习和辅导;指导研究生选题并做好开题论证报告;指导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实施,启发式地引导研究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所以,应该全面提高导师素质,强化导师队伍建设;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课题研究的质和量
(一)提倡学术交流,鼓励创新意识。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即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还可拓宽研究生知识面,促进创新思想的萌发。研究生进入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就是在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基础上,选好研究课题。要完成好这一步,必须对所要研究的课题领域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找准目前仍然没有解决的主要问题,选准突破口。研究生导师要积极倡导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互相交流与切磋学术问题,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
(二)注重选题内容,保证课题质量。选题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前提,做好研究生选题,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阶段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是一个有效的检验。按照有关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博士学位论文应当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并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研究生入科前进行岗前教育。医院将邀请有关专家、教授集中授课,讲述选题方法和定题依据,研究生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与其有关的课题内容与导师切磋,医院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帮助研究生了解医学前沿及学科进展。对有课题研究任务的导师,研究生应围绕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选择导师的课题分支或重新选题,以促进研究生科研素养的养成。在确定课题后应组织开题报告,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集中评议,不断完善实验方案。对未通过开题论证者,不允许其实施课题研究,且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四)注重论文撰写与答辩。运用科学的分析、归纳、综合和逻辑推理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导师要及时修改并争取让社会承认研究成果,这同时也是研究生答辩和申请学位的一个基本条件。从我科毕业研究生论文情况看,大多数质量达到优良水平。但在论文修改阶段,还是存在着与其他学科相同或类似的问题。所以,一定要让他们端正学风,打好基础,对论文反复修改。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反复试讲来修改多媒体,锻炼演讲能力,保证答辩中表达准确、流畅。
(五)杜绝抄袭等不良行为。临床型研究生在临床时间短,了解和分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视理论学习、轻视临床操作和机能的思想问题,解决并引导研究生树立理论和临床机能并重的思想,干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开发科研思维,建立求是的科研设计,踏实的论文写作,不剽窃他人的成果和不复制他人的科研论文。掌握本专业的先进的理论和先进技术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并在导师指导下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指导实习医师及低年住院医师的工作,能熟练地掌握儿科基本功,独立从事临床工作,在处理好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能诊断处理疑难病及危重病人的能力。
三、研究生的规范与管理
(一)规范临床研究生的管理
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根本保障。临床医学是一门技能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临床技能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和长期的经验积累。因此, 如何让临床研究生时时得到有效的指导、评估及管理对研究生的培养至关重要。成立临床研究生指导小组, 采取集体指导方式, 具体指导、监督、评估、考核临床研究生临床能力训练, 使研究生无论在那里均有导师组对其进行指导、考核。只有加强过程管理, 才能使临床能力考评贯穿于临床研究生的整个轮转培训过程, 这样不仅能使临床研究生的培养更扎实, 也会使考核更有效。
四、临床技能的培养与管理
(一)培养创新意识,强化创新理念
对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让研究生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导师一起讨论、研究,从而制订出自己的培养方案和研究课题。在强调创新的同时,也要避免贪大求全,而要量力而行。根据实践来看,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必须经过多次思考和论证,甚至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改和补充,才能逐步完善。但有的研究生,将开题论证视为多此一举,嫌麻烦,从而错过了接受大家帮助的一个良好机会。论证时,除本专业专家教授参加外,我们还根据课题所涉及的内容邀请相关学科专家教授指导。
(二)定期课题检查,强化质量管理
研究生在确定课题之后,导师与研究生处联合组织和检查研究生课题实施情况。在课题研究期间,医院教育科采取不定期随机抽查、集中检查和阶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控制,实时掌握研究生课题研究进展和临床训练情况。此外,医院还督促导师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困难,多方面、多层次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管理体系。
五、临床型研究生的综合测评
(一)研究生综合测评
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其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临床学位研究生存在着课题选题时间短,临床负担重,医院事务性多等不利因素,这样容易导致学校生源质量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没有经过系统本科学习的应从研究生入学后着重培养实践,因此,把好招生关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关键。
(二)实行临床综合能力考核
在阶段考核中, 应进行临床的综合能力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是全面反映研究生临床能力的考试, 也是对临床研究生临床技能的最后检验。对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应包括教学能力、医德医风、临床操作技能、病历质量评估、临床病例答辩等。考核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并且也有利于对各临床教学医院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综合能力培养质量进行比较, 以利于各研究生导师就临床研究生培养的经验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临床技能考核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玉梅, 田宝鹏, 王拥军.浅谈如何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0)9.
[2]咸春艳,等.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2006 ,(25)(3)39.
关键词:临床医学;基础技术;检验技术;提高策略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医学事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这与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逐渐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随着人们对医学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界对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如何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进行研究,有着较高的临床价值[1]。
1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概念
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标本收集、标本检测、生成检测报告、结果反馈、提供指导。①标本收集。主要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收集标本,如:临床上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并将肿瘤作为病理标本进行保存,除此之外,标本还包括血清、抗体、微生物等;②标本检测。主要是指通过正确的方法对病理标本进行检测;③生成检测报告。主要是指根据对病理标本研究的结果书写检测报告,检测报告要注重考实及正确性;④结果反馈。是指将生成的检测报告反馈给患者或医生,医生再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所患疾病进行判断;⑤提供指导。将此次检测结果作为将来临床医学研究及诊断的指导及参考[2]。
2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2.1检验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等各方面的加速发展,并且随着一些较差生活习惯在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深入,近年来我国的患病人数有了明显的上升,而导致疾病的因素以及疾病的类型也有了明显的上升,这给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增加了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项目,而且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工作量。这就对参与检验的工作人员的技术以及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临床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参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工作人员存在综合素养较低的问题,一方面其检验技术不符合检验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其对于检验工作存在仔细度不足的问题,这都对我国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障碍。2.2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用的不成熟。众所周知,全球的医学水平的发展速度较快,近年来在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方面的技术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随着该项技术的逐渐提高,若我国应用得当,不仅可促进我国医学技术的综合发展,也可使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到达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存在较明显的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用不成熟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我国医学技术的进步,而且对我国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完善及提高也会产生不利影响。2.3基础问题处理不到位。该问题主要体现在采集标本方法的不正确,以及送检不及时,这与参与此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分不开,这不仅导致检验工作进展的不顺利,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亦有所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是衡量我国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重要指标,因此,此类基础问题处理的不到位,会影响我国对自身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评价,进而影响其有效提高。
3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
3.1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此方法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选择检验技术、工作认真度符合要求的人员参与检验工作。在选择检验人员时,除了要考核其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还应让其进行现场模拟工作,判断其工作状态是否符合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要求;二是提高在职检验人员的综合水平,全球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日新月异,为保证在职检验人员技术的进步,也为了提高我国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应安排在职检验人员对新兴的检验技术不定期进行学习,并定期考核其综合素养,从理论知识、临床检验操作、检验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其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检验人员,应安排其暂时停止检验工作并进行培训指导,若培训指导后考核仍不符合临床检验的要求,则不应再让其参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工作。这样做,不仅可以综合提高检验人员的综合素养,而且可以达到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最终目的。3.2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临床疾病类型的增多,使得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于日益增多且有着病理多变性质的疾病,原有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难免会存在一些错漏之处,因此,必须提高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创新研究力度,对此,可以通过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来达到此目的。创新研究小组人员的选择尤其重要,需选择有丰富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经验的人员,且其必须对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发展以及病理判断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其次,创新研究小组主要负责在原有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新出现的疾病类型对技术进行创新,并通过临床试验确定技术的可用性。3.3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应用效果。众所周知,近年来不仅是我国,全球的医学技术均有所进步,临床检验技术更是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不仅检验技术的项目得到了拓展,检验技术的高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进而对我国临床医学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必须要合理应用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首先,在进行临床医学基础检验之时,除了本有的检验技术之外,还要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例如:免疫学、微生物学、血液学等方面的技术,进而达到有效提高检验技术的目的。3.4规范标本采集及送检管理。标本采集及送检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基础所在,因此采集和送检技术也关系到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提高。是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行业均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工作中,对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医院也可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对标本的采集及送检进行信息化管理。例如:首先利用电子信息系统,通过患者住院号查找到患者相关信息,确定标本类型,填写相关信息并保存;护士在确定病理标本及患者相关信息无误后,打印病理标本标签并贴于标本袋上,医生与护士进行信息核对后,再将病理标本对应的放入标本袋;再通过气动传输系统将标本传至临床检验科室;临床检验科室通过扫描标本标签,对电子信息系统内的标本的状态信息进行更新;最后,应注意一般应在工作日下午4点之前将标本传至临床检验科室,若超过下午4点,则应对标本进行妥善的保存,在第二日再送检[3],例如:病理标本等应使用4%的甲醛溶液浸泡标本,浸泡液的体积一般约为标本的5-10倍,并且应注意好与夜班护士的交接签字工作。3.5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监督及反馈小组。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监督小组,除了不定时考察检验人员的工作情况外,还要不定时抽查检验人员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例如:随机抽查一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中关于检验方法、技术、结果等的叙述是否存在错误的地方,通过监督小组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工作的效率,而且对于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进步及完善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建立临床医学基础检验反馈小组,主要是通过收集检验人员对检验的心得以及对检验技术的意见,来寻找出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将其反馈给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以便检验技术创新研究小组对检验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研究,进而达到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目的。
[关键词]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医学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和发展医学科技双重任务,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除了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理论等综合能力外,核心能力提高可更好地胜任未来岗位需求。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对研究生成长成才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1]。教育部要求各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研究生培养单位重视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学科发展质量和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2]。因此,实施符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及需求的各具特色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本文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作一探讨,现作报道。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国家、省部级和校级针对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相关文件;界定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和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1.2方法
1.2.1课程体系优化通过分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完善分类考核机制等措施实施,探讨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分类培养的可行性。1.2.2文件文献研究法全面了解针对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文件;把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分类培养要求;全面了解国内外临床医学课程体系研究现状以及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核心能力培养要求。从而总结目前我校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1.2.3问卷调查法针对不同对象、核心能力培养的差异性,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不同类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针对自身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满意度,如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科研条件、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和师资队伍;以及导师和培养单位对不同类型研究生核心能力的评价,如学术学位型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实践能力、素质评价和专业学位型的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以及医学专业素养的评价。科研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等[3]。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5份问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放96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59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发放71份。
2结果
2.1临床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培养差异
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突出问题是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其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针对这种状况,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将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学术学位型”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专业学位型”侧重从事实际工作,以培养具有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相应的“学术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型”培养的核心能力注重在临床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临床专业技能体现在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较强的临床分析和实践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与医患沟通能力。
2.2课程体系的优化
2.2.1培养方案的完善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分类修订培养方案。分别修订了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取消以前按专业分别制定的培养方案,而制定了统一执行的培养方案,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课程按选修课程安排;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学术学位培养方式以理论学习和教学科研为主;专业学位采用理论学习、临床轮转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以临床轮转为主;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培养过程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进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和综合素质。2.2.2课程改革的加强硕士研究生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组成,学术学位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专业学位要求为20分;在教学方案上,原专业课程集中理论学习第一学期,经修订后,专业学位型课程教学采取集中授课、网络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相结合;在教学安排上,原专业学位型按各专业方向自行安排临床轮转,修订后,统一安排临床轮转,不少于33个月,达到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并每月安排不少于两个半天的集中学习;课程设置中,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案例库建设,建立了临床医学技能培训中心,强化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了创新,学术学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国际性,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更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临床医疗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并积极推动慕课(MOOCs)、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在医学创新平台课程中的应用,目前已建立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网上选课、成绩查阅、教学管理等。2.2.3课程考核制度和质量保障机制的完善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在考核方式上,以知识考核、过程考核和创新水平考核等方式为主,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采用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如出科考核、阶段考核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临床医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标准体现在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体现在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选题需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文献综述或病历分析报告;建立了相关课程管理制度,如《研究生课程管理规定》《研究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培养专家督导工作规定》等制度,对课程设置、教学改革、质量督导、评价考核等作出严格规定,为实施分类培养研究生课程改革奠定了制度基础;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标准,建立了“开-选-授-评”四环节全流程管理机制,规范、严格的课程分类审查机制。2.2.4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通过支持教师学术交流、访学、社会服务和优秀导师的经验交流,加强了现有导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引进、聘请和合作等方式组建了合作化导师团队和培养平台,目前我校已与六家国家首批认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所在医院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通过深化教师薪酬制度改革,不断提升了导师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2.2.5课程满意度调查从培养方案定位准确性、课程体系专业性、科研条件先进性、教学资源多样性、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师资队伍水平等方面,进行硕士研究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研,整体来说,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课程满意度较高,均达90%以上(见表1、2)。2.2.6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能力评价从理论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素质评价以及专业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单位和硕士生导师调研。整体来说,导师对学生满意度较高,优良比例达90%以上。但学术学位中,优秀比例不高,尤其表现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专业学位中,优秀率较高(见表3、4)。
3讨论
通过不断强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育与培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综合竞争力。另外,通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为部分考取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科研实践工作基础,为进一步提医学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途径等方面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不仅强调要有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而且对实践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其在校期间参加实践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科研能力培养就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本领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其科研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特点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生教育教学的学制上以五年制教育为主。与以四年制教育为主的专业比较,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相对较多,注重强调“基础知识掌握全、综合素质要求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方法上,专业基础知识教授与见习实习等实践训练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能从事卫生医疗以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教学效果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强化临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在国家对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明确提出了,“必须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必须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必须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必须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并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必须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较多较为严格较为具体的硬性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临床医学专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已经引起了较高重视,但由于教育教学方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从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方面来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好较弱,有的甚至被忽视或淡化,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高等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多年来,受到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打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一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有效深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采用的是以灌输与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开展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将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未被广泛采用。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在深入教学改革上力度不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教学,轻科研现象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更多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另外,由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在实验室条件和管理方面,实验室仅能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和教师科研所需,并未充分考虑到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所用,致使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基本上没有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验条件。总之,在目前较多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并未提上真正的议事日程。
2.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自身科研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受专业培养计划影响,该专业普遍需要开设较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自然科学等理论以及医疗预防技能等较多课程,同时,还要辅开设政治理论、外语等多门公共课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疲于完成正常开设课程占据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因此,平时学生顾及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另外,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过多强调课堂和实验教学环节,忽视科研方面的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未能使学生对科研活动引起重视。即使有些高等医学院校注重强化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但往往仅限于一些“三下乡”、“挑战杯”、“临床技能大赛”等科技实践活动层面,致使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目的和意识,也仅限于挣学分或盲目跟风,学生未从根本上对提高科研能力高度重视。
2.2.3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体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也逐渐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举措,加大工作力度,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但就实际来看,有些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有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差,顾及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有些学校科研管理缺位,尤其是本科生管理机构未建立或不健全;有些学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不健全不完善,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有些学校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计划安排缺失科研能力培养力度;有些学校整体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不强,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机制;有些学校未能建立有效的奖惩等机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调度不够;有些学校学生科研经费不到位或缺位,科研经费保障不到位等等。
3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临床医学也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也就始终伴随着时展前行。临床医学教育事关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发展,事关人类健康幸福,更事关卫生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培养质量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笔者就实现路径常识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高度重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应立足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标,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切实将该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育人模式,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同步化育人的思想理念。要在不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教学大纲,适当开设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选修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进行分类教育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注重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努力探索实现后期实践教学科研准入机制。要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后期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后期实践中感受、感知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实际动手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后期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提高。
3.2增强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参与科研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临床医学本科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辅导课等方面,积极对其进行科研意识的思想教育引导。同时,要将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举办报告会等形式,积极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分析讲授,使学生尽可能了解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新发展和新问题,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另外,要形成全员教育引导意识,学校学生、教务、科研、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临床医学专业院系,可根据学生思想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技、文化、教育等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突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不断增强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3.3搭建平台,不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关文件和制度,尤其是要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内容、奖惩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其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注重资金保障与倾斜,科学合理设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资金保障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等建设,不断强化科研条件的改善,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和开放工作,确保本科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和便利。要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后期实践教学和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加大学生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科研活动能有效与社会互动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提高。
关键词:临床技能 教学模式 医学生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94
1 前言
临床医学的技能教学注重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教学时侧重于对学生基本知识、临床基础理论以及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这“三基”的培养。其中临床医学技能教学工作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是整个临床教学中的核心任务。但是在当前的临床技能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等,因此,创新临床技能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各大医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临床技能教学与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相关背景分析
临床医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医学生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最基本技能,若是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对基本临床医学概念以及基本临床医学理论的教学,而不重视对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操作的培养工作,可能会导致医学教学过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应当将临床技能的教学培养工作当作整个医学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工作仍然采取以教师课堂讲授、医学生被动听讲为主要形式,或者是课后通过录像观看弥补相关临床实际操作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很难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1]。因此,创新临床技能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确保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医学电子技术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样导致医学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当前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多功能的仿真电子标准化病人等教学设备问世,为临床技能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在这种形式下,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个医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 临床技能教学以及医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技能的教学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完整的、系统的以及有效的教学体系,并且在临床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检验。然而随着医学教学的发展与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一些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诸如医学教学理念以及相关教学设备发展滞后,医学生医疗伦理道德教育工作以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等,这些都将影响今后医学生进入医疗行业的临床实际操作水平。
3.1 医学生的人数持续增加和临床技能教学资源的有限性矛盾分析
临床医学技能教学体系包括了课堂讲授、医学生的实验室见习以及病房见习这三个部分组成,这其中病房的见习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近几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不断扩大化,导致以前只有数千人的大学现在都变成了上万或数万人的大学。一方面在校医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医学院的教学资源数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比例增加[2]。在病房见习的教学部分中,因为临床教学的资源有限性,导致临床技能成为教学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严重削弱了医学生对于临床时实践技能的掌握,影响了临床技能的教学质量。
3.2 临床技能教学和病人的自我保护间的冲突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病人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很多病人甚至难以理解病房教学对于临床医师的培养重要性。医患间的关系冲突导致医学生之前可以在病人身上施行操作的临床技能教学工作无法进行。同时,教学医院对于医学生的临床动手操作技能教学工作也非常谨慎,害怕会因此承担医疗纠纷,从而影响医院的医疗工作。
在这种情形下,一方面病人由于自身的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对临床技能教学工作不够支持与理解,另一方面,教学医院因为害怕产生不必要医疗纠纷,在临床技能教学上采取相当保守的措施,这势必导致临床技能的教学工作无法正常有效地进行[3]。因此,为提高临床技能教学质量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只有将加强对当前临床技能的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临床技能的教学模式,变成整个医学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进行。
4 创新临床技能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分析
4.1 改革临床技能教学方式
传统临床技能教学比较散乱,在临床医学的《诊断学基础》、《外科学总论》、《急诊医学》、《西医内科学》等课程中,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特点,难以将所有课程有效进行融会贯通。在传统临床技能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充填式知识灌输为主,教师过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工作,而对于应当重点进行讲解的临床技能教学却弱化,导致医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学习态度。对于临床技能学习一般是看教师做来进行,医学生主要是摸摸临床教学的模型走个过场,根本没有参与实践操练。
所以,首先应当对多学科临床技能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以临床技能培养作为主线,并通过现代化的医学教学技术、虚拟教学手段为保障,强化对医学生团队协作、医患沟通和科研创新技能的培养,以构建一种全新临床技能的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广西医科大学于2000年起获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目前惟一一所具有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为了更好地开展少数民族地区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高层次医学人才需求增加的需要,培养更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我们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就地方性单科医学院校的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进行论述。
1 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
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是具有医科学院特色的教学模式,与五年制临床医学教学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学制长。学生要经历从中学生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的转变,度过从青年到成年的心理成熟期。(2)学生素质较高。一般来说,七年制医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高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表达、理解与自学能力较强。(3)经历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育阶段学习。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注重独立性、实践性、科学性,更倚重学生的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和科研精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飞跃。(4)学习任务较重。从临床医学角度来说,七年制学生的教材难度较高。对基础知识和抽象思维的要求高于五年制学生。同时七年制学生往往需要进一步学习专业外语或第二外语。
2 地方性单科医学院校教育的局限性
2.1教师因素:从我校师资来源看,多数教师虽然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但是,随着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求的不断加强,仍然需要在授课手段和方法上加强;另外我校的年轻教师中还存在着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
2.2学生因素:学生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成就动机、学习能力与方法等因素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程度,亦即通常所说的“学苗”好坏直接影响到培养质量的高低。
2.3教学内容: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然经历了几轮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在先进性和普遍性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表现在课程结构上还不合理,必修课多,选修课少,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重视陈述性、记忆性材料的教学,教学内容缺乏发展性和创造性,忽视对学生求异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4教学条件:高等学校扩招以来,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学校自己也千方百计引进资金,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学校教学用房、学生住宿方面确实有了很大改善,但总的方面,教学条件的改善速度还远远落后于招生增长的速度。学生均教学用房、教学仪器设备数量和价值、图书资料、实验经费、实习(实践)经费、体育运动场馆等不同程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5教学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的部分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或完善。有些工作事先没有立规矩,有些规定早已过时,有些规定本身就不够严谨,甚至相互矛盾,这使管理的制度化难以到位。还存在少数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法规意识不够强,工作存在随意性,甚至出现管理上的失误,使得管理的规范化难以落实。
3 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3.1明确定位。七年一贯,本硕融通:“七年一贯,本硕融通”是七年制的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理医结合、文医渗透”的七年连续培养模式。
3.1.1充分利用广西大学这所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把学生第一学年安排医科上公共基础课,走“理医结合、文医渗透”的道路,这对培养宽厚型、复合型、创新型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十分重要。
3.1.2将伦理道德教育贯穿于培养及教学的全过程,开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全面提高学生人文伦理道德素质。
3.1.3将外语和计算机教学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加强自身现代化建设。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手段。
3.1.4将综合能力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并将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学、实际操作、创造、研究、思维表达、协作及获取知识的能力。
3.2整体优化,面向临床:整体优化,面向临床就是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突出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具有自身特点的l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复合型人才。
3.2.1实行通式教育:即由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转到注重知识、能力、素质(KAQ)协调发展,科学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的综合素质教育。
3.2.2早期介入科研活动:在七年制培养过程中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可在直接的科研实践活动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能提高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2.3加强医学基础课与临床课的互相渗透和交叉,淡化基础和临床各教学阶段的界限;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渗透、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渗透;加强医学基础课与临床专业课的交叉融合,使学生早接触临床;加强综合能力和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3.3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充分利用我校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创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
3.3.1加强基础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生命实验科学从原有的额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有利于加强基础医学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融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开设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
3.3.2整合与优化现有课程,促进课程结构综合化:在构建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过程中,避免分割过细、脱节或不必要的重复。
3.3.3增大选修课比例,着力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和创造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选修课则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3.4促进课程的国际化,增强医学教育的国际性: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把学科发展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中贯彻,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作为七年制医学教育的重点。
3.4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3.4.1改革教学方法。着重能力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和交互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法(PBL)和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临床课程教学方法,推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并重的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4.2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积极鼓励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最适合教育规律和教学需要的手段,并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制作适合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需要的CAI课件和视听教材。
3.4.3改革考试方法:我校除进行课程考试外,还进行阶段考试。并充分利用我校一附院及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有利条件进行临床执业医师模拟考试。
3.5进一步完善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体制:在教育部颁发的七年制医学高等教育评估的体系中,其中一条,明确提出了应有符合医学教育规律和特点的管理体制。各级管理联系密切,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也保证七年制教学的顺利进行。
医学七年制学生虽然是本科长学制学生,但出口是硕士研究生学位,从学生人学开始,就给学生定位为研究生,列入研究生管理范围,充分利用研究生学院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加强对七年制学生的管理,让学生有明确的归属感,能从学生管理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体现与本科五年制的不同,将七年制学生融入研究生学院浓厚的学术和科研氛围当中,营造七年制良好地学习风气和拼搏精神,以调动七年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利用研究生党总支和研究生联合会加强管理,也可充分发挥高年级优秀研究生的示范带动作用。
4 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中职院校内科临床医学教学多媒体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内科临床医学教学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传统的依靠教师讲解及一面黑板开展教学工作的模式已经不满足现代内科临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提升学生内科临床医学能力和素养的需要。中职院校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实现结合,能够使抽象的临床医学内容形象化,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创新,直观性很强,较为深奥内科临床理论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生动直观的呈现,复杂问题简单化,对于提升内科临床医学教育效果是一种极大的促进。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内科临床医学教学的必要性
内科临床医学教学的理论性很强,并且很多医学理论,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而中职生的基础较差,学习意识不坚定,遇到问题很容易逃避,这样,就导致中职学校的内科临床医学教学效果普遍不是很理想,导致所培养的人才,在进入社会后,由于专业技能不够硬,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在中职院校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技术,实现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就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声音、色彩、图片、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对相关抽象的医学概念进行直观的展示,这种生动化直观的展示,能够使学生对各种抽象的医学理论知识有直观的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对于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内科临川医学的教学效果都是一种促进。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内科临床医学教学的策略
1.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内科临床医学教学内容进行处理
在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教育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首先需要树立全局意识,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内科临床医学教育内容进行处整体处理,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内科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学习,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消化系统的疾病内容时,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相关内容在整体上处理一下,首先,利用多媒体对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进行展示。其次,要能够利用多媒体对消化系统的疾病的具体内容进行展示。再次,要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的临床案例。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设置,要能够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整体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使学生对重难点内容,有正确的认识,并通过案例的展示,为学生实践素养的积累提供有效的支持。最后,教师还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设置一些相关练习题,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2.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态化的教学
在内科临床医学专业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对相关知识技能领悟的不够深刻。并且,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到患者生理活动的变化,而传统教学活动,很难对将相关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化展示,这不利于学生实践素养的发展。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内科临床医学教学,可以利用动画模拟方式对患者生理活动的变化过程直观地模拟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对疾病发展过程就会有全面的把握,这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教育内容是一种促进。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还可以通过多种视频方式实现内科临床医学的动态化教学,通过动态化教学,为学生创设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内科临床知识及其应用,这对于提升使学生的知识素养和认知素养是一种促进。
3.利用多媒体开展实验演示
在内科临床医学教学中,涉及到的有很多实验内容,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内科疾病发病原因的认识,并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医学实践素养。但传统教学中,由于医学教育资源不足,不可能保障每一项临床医学教学内容都可以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这就影响到学生实践素养的提升。而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利用多媒体能够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各种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认识。在日常教学中,作为教师要能够多到医院进行实际拍摄,能够多搜集一些医学实践过程的图片资料,多搜集相关视频,并把这些内容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多媒体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生动展示,以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实际的内科工作过程,对内科临床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作者:李恒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临床医学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积累,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理论知识体系,即将走向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今后在临床工作的质量。医务工作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学生实践操作与创新能力培养,才能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将要服务于广大患者,从事专业科学研究,其综合素质的凝聚直接关系到医学事业建设,包括责任心、理论基础、临床能力、创新意识、身心素质都是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1.1责任心
医者仁心,作为医生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医德医风,面对患者的求助,医生要保持崇高的职业道德,积极为患者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健康水平的保障,学生责任心的建立和积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研究生阶段高校应时刻以医生的职业精神为指导,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1.2理论基础
临床医学研究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一系列理论课程的学习是开展临床实践的基础。尤其是研究生阶段学生来自不同院校,自身理论功底存在差异,高校更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在从事专业研究和实践操作时具有很好的理论素养支撑。
1.3临床能力
临床是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从理论知识的吸收到转化为实践应用,这个过程也是一种质变的飞跃。如果学生的专业基础训练较为单一,就会出现临床思维不足的问题,很难驾驭实践工作。所以研究生培养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指导,给予学生广泛接触不同科室的机会,使学生积累案例经验,获得启迪,进而提升临床能力。
1.4创新意识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医学事业每天都在飞速进步,世界范围内无论是药品的研制还是治疗方法的变革,都凝结着创新精神。创新是以大量的临床观察、分析和总结为基础,从中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后因素。因而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应当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范流程,通过选题、规划、收集数据,逐步积蓄科研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临床问题的解决。
1.5身心素质
从临床工作来看,医生需要消耗巨大的体力和精力,门诊接待患者较多,工作节奏紧张,手术过程往往耗时长,必须时刻保持全身心投入。所以医生首先要具备强健的体魄,能够承载工作负荷,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工作压力,理性面对治疗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积极储备这种工作动能,完善人格,以博大的胸怀迎接未来挑战。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意义
从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剖析可以看出,以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培育将服务于学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同时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必然选择,是推动医学事业前进的基础。
2.1提高研究生未来的岗位胜任力
临床医学直接关系对患者的治疗,综合素质涵盖多方面的内容,从职业精神到临床能力,以及科研素养,都与临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入临床领域,仍然存在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或是缺乏科研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引导学生理解综合素质的内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自身的能力构建,进一步积累临床经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岗位胜任力。
2.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医患之间发生矛盾的现象并不少见。作为医生必须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掌握先进的治疗方法,用心服务患者,才能在临床工作中树立形象。而这些正是对医生综合素质的诠释,综合素质培育是一个从理念确立到实践表达的过程,学生在学期间就应以服务患者为目标,形成职业认同感,不断研究临床治疗方案,以便在工作中提高患者满意度,塑造良好的社会健康氛围。
2.3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今后医疗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医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人体各异,影响一个人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u,这就决定了对不同患者的治疗必须保持审慎态度,选择更为科学的方式,才能实现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所以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学生今后发挥职业精神、促进医学创新的基础,人才素质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也是医学事事业前进的动力。
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培育的策略
临床医学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树立职业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临床经验的积累,同时高校应当打造教学与科研平台,并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从多角度促进学生素质的积淀。
3.1深化對医生职业精神的解读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应当以职业精神作为基础,学生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科研实验探索,以及临床实践参与,都需要建立在职业精神与使命认同的前提上,其具体内容包含对患者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等予以关怀的思想情感,核心可以追溯到医学人道主义伦理精神。这一内涵的诠释应当与模范形象有机关联起来,教师在教学中要广泛搜集感人至深的素材,通过生动的画面、经典的视频、深刻的解说,对医生的职业精神给予深入阐释,引导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职业精神。3.2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解,学生毕业后实践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教学体验,包括案例分析、情境模拟、项目实践等,都应当融入现有的教学之中。教师可以选取临床诸多代表性的案例,通过互动教学,向学生讲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拓展学生专业思维;而情境模拟有助于学生感受临床实践环境的熏陶,教师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支持,用丰富的视频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学习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另外教师还可在带教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配学习任务,由小组成员扮演不同角色,相互讨论研究,提升实践能力。
3.3加强临床经验积累
临床治疗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从药物的合理使用到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自身病情的评估,都与最终的治疗结果息息相关。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避免更多的风险,实现更显著的治疗效果。例如一项适合的药物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有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一份临床检验结果中相关指标的异常很可能与患者日常习惯有关。而这些都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很多看似偶然的发现都是来源于大量的经验积累。教师在带教活动中要努力增加学生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向学生传授经验,并严格对学生临床技能的考核。
3.4打造科研与实践平台
信息技术为互动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捷,目前很多高校也在尝试采用学术沙龙、高峰论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些学术碰撞的平台和机会,所以高校应建立专业科研与实践平台,吸引学生参与专业互动交流。例如,针对某类疾病组织多学科联合治疗讨论,在微信群平台中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这种多学科交叉讨论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如高校可以举办研究生创新大赛,激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并根据每年研究生创新成果,评估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明确今后的培育发展方向。
3.5引入其他学科的辅助
研究生綜合素质的培育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学本身,相关学科的引入不可或缺,例如体育、文学、美学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打造积极心态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期间参加多种体育运动,学习体育文化,形成持之以恒的运动习惯,才能为工作奠定身体素质。同时医学一直都有和人文学科互动的历史,并在互动中进步,包括审美意识、创造力都是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美学的吸收可以激发人的创新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在繁忙紧张、充满压力的环境中释放内心,凝聚心理健康要素。
关键词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问题基本策略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水平的不断更新发展,人们面临的挑战日益的严峻,仅仅学习课堂上的那些知识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展的需要,我们必须要形成一个自主学习的终生学习习惯,以不断的提高我们的知识涵养,增强我们的知识储备,成为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的人才,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功,我们在临床医学实验实践课堂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当前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临床教学方法和医风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不足。
医风医德教育对于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导向,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的医学高校在教育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足,“高、大、空”的教育弊端突出,政治色彩浓厚,不能够正确的培养医学生的得到品行,对于临床领域了解不足。
2.临床医学生存在特殊的情绪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
医务人员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其常见的情绪心理问题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相比具有其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身耗竭、自信受挫等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学生时期若是没有学习到今后工作岗位上解决压力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措施,若是处理不慎将可能会引起更为复杂的心理问题。
3.影响学习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在传统的讲授教学过程中,老师是核心,学生充当的是旁听者、记录者的角色,这大大地减少了学生了参与程度,久而久之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完全不符合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的思想。并且传统的讲授方法的长时间使用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形成了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的等待老师来进行讲解或解答,这样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临床医学实验学习水平的提高。
二、新时期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1.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对临床医学实验实践课程的学习兴趣。
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影响因素。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学习者能够激发内部的自主学习动机,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学生自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自我的学习目标,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老师要不吝赞美,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效进行自我奖惩,不断的自我强化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改进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的课堂上进行自主的学习,就要转变老师的教学理念,充分的认识到老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之上,老师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充分地发挥学生自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拥有充分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的气氛搞活跃,使学生时刻的充满学习的激情与活力。
3.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对临床医学实验的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主要指的是在学习的情境中,个体对学习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及学习过程的调控。在临床医学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个体的学习策略是在具体的学习环节之中,为了有效地提高自我的学习效率而逐步的形成的一种固定的、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要想使学生在临床医学实验学习中有效的提高自我的学习策略,就必须要先优化学生的认知策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使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的情境自主的进行调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自主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充分地利用环境和资源,促进学生临床医学实验自主学习的发展。
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学习的氛围是进行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在实际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老师应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整洁舒适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中轻松愉悦的学习,从而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的状态转变为活跃的状态,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之中,自主的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实验学习能力。
三、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个体只有通过自主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在今后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自我能力和内在潜能,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邹菁,仇菲,吴荫梅,王之通,蒋健.以学生为中心探索临床医学实验实践教学[J].新疆中医药,2011,(02):58-60.
[2]潘銮凤,殷莲华,严钰锋,孙利军,马淑兰,左伋,刘雯,鲁映青,钱睿哲.以能力提高为导向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J].基础医学教育,2013,(06):595-598.
[3]肖建英,王顺,王爱梅,王琴.医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方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06):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