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4 06:43: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振兴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质量强区为中心,围绕培育一批质量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我区工业、农业、建设工程、环保、服务等主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基本目标
1、产品质量
产品在国家、省二级质量监督抽查中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监督抽查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整改率达到100%;全区工业生产企业杜绝无标生产,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进一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食品企业HACCP认证,加大对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传;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无食品安全事故;争创国家免检产品,积极培育中国、省、市级名牌产品,争创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85%以上;主要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指标98%以上达到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2、工程质量
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的安装工程,所有工业、交通、电讯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程都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质量的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综合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或正常使用,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6%。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率继续保持为“零”,基本消除一般质量通病。
3、环境质量
辖区大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包括氧化硫在内的14种污染物排放总量保持在全省的平均水平以下,并有明显下降。城区饮用水源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形成的固体废物污染基本得到治理或利用。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
4、服务质量
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应在培养专业队伍的基础上拓宽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巩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工作,推进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绿色社会建设,加快社区服务建设,建立社区服务标准化。
5、自主创新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争创国家、省级火炬计划和国家、省级星火计划;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培育省级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载体建设上要有新的突破;农业科技项目要取得新的成效。
三、主要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1、建立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区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区质量振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教育、考核检查等。质监局、区委宣传部、区总工会、区发改局、区经贸局、区科发局、区财政局、区建设局、区交通局、区水务局、区农发局、区卫生局、区环保局、市公安局分局、工商局、市规划局分局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质监局,具体负责协调和推进质量振兴工作。各镇、开发区要把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本辖区内质量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认真开展质量振兴活动,及时调整和充实质量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进一步完善质量工作制度,把本辖区内的质量振兴工作落到实处。
2、完善质量目标考核制度。根据我区“计划中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和今年质量振兴工作主要目标,在深入调查分析本辖区内质量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质量振兴实施计划和质量工作目标,围绕所确定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提出应的对策和措施,并将全年计划和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区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区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做好定期检查督促工作。对关部门和镇(街道)、开发区签订目标责任状,明确责任和目标,建立考核机制,加强奖惩,推动质量振兴工作。
(二)加快品牌战略实施
3、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各部门要充分调研,对辖区内规模型企业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强扶持,突出地方产品特色,切实做好本辖区内企业名牌申报工作的指导和服务。一是以重点企业、名优特产品为重点,扶持一些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加快发展。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挖掘品牌优势,努力打造电子、家具、升降机、农产品等一批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使“制造”、“出自”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质量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落实对获省级以上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称号等企业,给予政府质量奖励,加快我区品牌经济的转化。三是积极引导本地具有一定质量基础的企业,增强品牌辐射能力,扩大品牌效应,引导优势资源向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聚集,提高名牌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营造质量振兴氛围
4、加大质量振兴工作的宣传。继续加强对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活动广泛宣传,深入发动,提高全民质量意识,提高社会对质量振兴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全民质量的法制观念,加大对《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计量法》、《食品卫生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质量法律法规的普法。通过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国质量月”等活动,动员全社会参与质量振兴活动,自觉参与质量监督,营造全社会“质量诚信、品牌消费”的良好风气。
(四)稳步推进各项基础工作
5、提升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认真引导企业做好标准化、计量、质量管理、认证认可、质量监督检查、食品监管等质量基础工作,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认证的有效性;督促企业做好产品执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产品进入市场后的监督和服务;引导中小型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开展质量体系认证;指导企业完善实验检测设施,提高产品质量检测能力;督促企业完善计量管理基础工作,提高计量管理能力和节能降耗水平,对集贸市场、超市、卫生、安全等领域,加强各类衡器、加油机、压力表、血压计、住宅水电表等计量器具的监督和强检工作,开展对各类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的监督检查,积极引导各类社会检测机构开展计量检测体系认证,推动计量合格确认和计量保证证确认;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实施,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做好对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宣贯,巩固消灭无标生产的成果。
6、有效开展“打假治劣”工作。加大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安全、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扩大监督抽查的覆盖面,以产品标准作为切入口,开展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工作。做好大米、面粉、油等食品的质量安全市场准入,严厉查处需国家强制性认证而未获得“3C”认证标志的产品;抓好建筑铝合金窗、人造板、化学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的审查工作;深入开展食品、农资、建材、生活用品的专项打假工作;继续抓好土锅炉、土压力容器、土起重机械的专项整治工作,严厉打击无标准生产或生产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产品的违法行为。
7、促进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房地产、信息咨询等服务业,按示范窗口标准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建筑工程业要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巩固建筑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100%的成果。环保质量要以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用水的水质监控。
(五)加强沟通和信息报送
如何解决当前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单调、制作简陋、包装低劣等问题?怎样改善传统工艺领域模仿传统的多、创意创新的少,陈设把玩的多、实用日用的少,大众的不精致、精致的不大众等现象?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上获悉,为了发现和弘扬中国的手工精神,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振兴传统工艺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新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非遗保护水平的新契机。文化部启动制定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基本目标是在尊重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前提下,搭建起传统工艺与艺术、学术、现代科技、现代设计及当代教育的桥梁,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从业人群的传承水平,明显提高传统工艺为现代大众的接受程度,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制品的品质和效益,明显提高传统工艺对城乡就业的促进作用。
据悉,围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制定,未来文化部将着重开展三项措施。一是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实施好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进一步选择能够充分反映手工精神、生活化程度高、产品可成系列的项目,协调高校和企业开展更加专门的研修、研习及培训,帮助传统工艺从业者开阔眼界,提高设计和制作水平,着重培养其走进生活的意识和追求精致与完美的手工精神。二是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创企业、设计企业和高校到民族地区及传统工艺项目所在地,包括各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工作站。三是支持商业网站与相关专业网站设立传统工艺展示和销售平台,帮助传承人推介传统工艺产品特别是创新产品。
与上述三项措施相配套,文化部还将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申请设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解决与传统工艺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民族地区和18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重点,依托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再增设一批非遗传习中心,促进形成浓厚的传习和交流氛围;在具备条件的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自然、人文景区,支持设立非遗展示、展演和产品展销基地;利用非遗节、非遗博览会等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比赛。
一、2020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低保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20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2020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67.23%。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
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18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20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20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20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
(三)农村特困人员。
2020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2019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20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日前联合印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简称《振兴计划》)。
扩大入学机会:向中西部投放18.5万个东部高校招生名额,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覆盖所有国家级扶贫重点县
《振兴计划》提出,要通过坚持新增招生计划向中西部高教资源短缺地区倾斜和继续实施专项招生计划的方式,扩大中西部学生入学机会。“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是指将招生计划增量和对东部高校调整出的生源存量计划投向中西部高等教育升学压力较大的地区。适度降低东部地区中央部门高校属地计划比例,继续将学校从属地调出计划及学校计划增量投向中西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招生录取率的差距。据悉,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该计划在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8.5万个名额,由东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同时,《振兴计划》提出继续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
增强院校实力:重金投入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新建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优化中西部地区院校设置成为《振兴计划》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高校设置工作中,将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单列审批。据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已经启动,以5年为一个周期,一期实施期限为2012―2015年,计划投入100亿元先期支持100所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中西部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也被给予关注。《振兴计划》要求,加强对中西部高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等试点工作的指导,引导中西部高校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振兴计划》还提出,加强中西部高校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设,新建一批体现中西部区域学科集群优势和特色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提高师资水平:人才计划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支持骨干教师到东部高水平大学研修
对于人才建设,《振兴计划》不遗余力: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建立优先支持政策机制。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各项人才计划实施中,优先支持中西部高校。在“海外名师项目”中,重点支持中西部高校聘请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海外名师任教和合作科研。实施“千名中西部大学校长海外研修计划”。据了解,教育部与香港李兆基基金会、培华教育基金会合作,计划在2012年到2016年间,选派千名中西部高校领导干部赴海外研修培训。实施“西部之光”等访问学者项目,支持中西部高校骨干教师到东部高水平大学研修访学。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支持1万名中西部受援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锻炼。实施就业指导队伍培训项目,用5年时间将中西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轮训一遍,提升就业指导水平。加大国家公派留学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倾斜力度。
加大经费投入:地方政府要健全所属高校经费投入机制,国家奖助学金向中西部倾斜
《振兴计划》提出要完善中西部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地方政府要加大所属高校经费投入,健全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中西部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健全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继续对中西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生均拨款给予奖补支持。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和资金向中西部地方高校倾斜,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国家助学贷款奖补资金向中西部省份倾斜。继续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据《人民日报》 赵婀娜)
一、实施范围
年我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范围共10个县区(以下简称实施县区)。
二、目标任务
(一)大力实施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工程。按照年度招录计划,从高校毕业生中为全市7个县区的乡镇共招录43名公务员。
(二)大力实施基层教师、医疗卫生、农技队伍建设工程。为实施县区每所高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2名,每所农村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1名;每个乡镇卫生院招录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名、医护专业专科毕业生1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招聘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以上毕业生6名;为每个实施县区的乡镇招聘专科以上农、林、水、牧、机或城镇规划建设等专业毕业生5名。全市共计划招聘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人员500名。
按照省上安排,做好我市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选拔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设立110个助学金名额(其中师范类60名,医学类50名),为实施县区选拔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每个实施县区确定资助对象50名。
(三)大力实施支农、支教、支医(以下简称“三支”)工程。从市级选派90名(其中农技人员30人,医生30人,教师30人)、各县区选派20名(其中农技人员5人,医生5人,教师10人)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和医生,到实施县区及所属乡镇开展“三支”工作。
(四)大力实施学历教育工程。在“振兴计划”实施县区的乡镇、街道办事处选拔200名35岁以下、未取得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进行学历教育。
(五)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
三、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
本实施方案下发后,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及时制定本县区、本部门的具体实施意见,部署安排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具体实施意见于6月底前报市人事局人才引进开发办公室。
(二)实施阶段
1、调查摸底,确定需求。
基层公务员招录确定需求工作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由各实施县区在5月以前按目标任务,对拟招聘人员及接收由助学金资助大学生的专业、岗位、数量进行调查摸底;“三支”工作由市、县相关部门负责对本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情况和基层需求情况进行调查;资助有志到农村基层工作在校大学生工作按照省人事厅和教育厅安排,由市、县人事部门协助高校对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资助贫困高中生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牵头,教育部门组织进行调查摸底;学历教育工作由各实施县区人劳局按照省、市要求进行调查摸底。
各实施县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各相关单位编制空缺情况和省、市振兴计划年度目标任务,提出具体工作方案和人才需求计划,商县区编办审核确定后上报市人事局、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编办共同审定后报省人事厅、省编办及其他有关部门。
2、分项实施,完成目标任务。
(1)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工作。5月底前,省、市人事部门按需求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信息。各县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广大高校毕业生及家长及时了解相关信息。6月底前,按照省上规定的招聘条件、范围等,由市人事局统一组织,按县区进行公开招聘。招聘工作结束后,市人事局将招聘人员名单报省人事厅,由省人事厅通过媒体予以公示。8月底前被招聘毕业生持就业协议、报到证、资格证书到有关县区人劳局报到。
(2)选派人员开展“三支”工作。市、县农业、教育、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情况,及时抽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6月底以前支医、支农人员进驻各乡镇开展工作,秋季开学时支教人员进驻支教点开展工作。“三支”人员的考核由各实施县区负责,并将结果反馈给派遣单位记入本人档案。
(3)开展资助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工作。各实施县区要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做好大学生到农村从医从教助学金项目实施工作。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为全市选拔确定110名有志到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资助。
(4)开展高中贫困生跟踪资助工作。由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人事部门配合。每个实施县区在其所属高中选择50名困难家庭、学业优秀的农村贫困高中生进行资助,费用从市、县振兴资金中列支。贫困高中生个人先行申请,经所在学校和县区教育局确认后报县区人劳局,县区人劳局审核同意后报市人事局审核确定受助生。
(5)开展学历教育工作。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进行调查摸底后,将确定的学历教育人员名单报市人事局,经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上报省人事厅。省上将由教育厅负责落实实施学历教育院校,8月份组织考试,9月份考试合格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分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两种形式,由参加学习人员根据情况自主选择。脱产学习人员学习期间保留本人职位,其工资来源、发放渠道不变。对列入学历教育计划、按照学历教育程序进行,并获取国民教育学历的人员发放资助金。
(6)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各县区和市级人事、农业、水利、林业、扶贫、劳动等部门要依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采取短期技术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函授教育与脱产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田间地头实际操作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三)检查验收阶段
年底前,各实施县区人劳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对本县区年振兴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重点检查招录人员的到岗、奖励费发放等情况,“三支”人员工作情况,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等方面工作的完成情况,并将自查报告报送市人事局。市人事局要与相关部门组成检查组对各有关县区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四、保障措施
(一)确保选派毕业生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对振兴计划选派到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和福利待遇由相关县区政府按照国家标准,按时足额予以发放。为了鼓励各县区为基层招聘高校毕业生,从年起对列入振兴计划为基层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由市财政在转移支付资金中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拨付工资补助资金,由县、区财政弥补振兴计划招聘人员的工资支出。
(二)加大振兴资金的支持力度。对选派到基层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本科毕业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由省、市各负担50%;到乡镇卫生院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工作的医学专业本科生基层工作奖励费,省级负担2/3(每年3335元)、市级负担1/3(每年1665元)。
(三)增加对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在省、市振兴资金中列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急需实用技术人才培训工作。
(四)确保招录高校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招录的基层公务员,部分使用本单位行政编制,部分使用周转编制或专项编制。切实落实振兴计划招聘的从医从教、从事计划生育和农技服务的高校毕业生编制。各县区事业单位新增人员,必须控制在市上下达的增人计划以内。振兴计划实施县区为农村中小学、基层站所等招聘工作人员,全部纳入振兴计划,并享受振兴计划相关政策。各县区自然减员后的空缺编制,优先用于振兴计划招聘的人员。
五、工作要求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
(一)、农村公路养护
1、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维修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公路交通流量日益加大,农村公路损毁随之加重,农村公路养护费用及任务也日渐繁重。为此,区财政今年开始将增加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投入,年度养护经费由原100万元增加到200万元。今年上半年,我站组织人员对、、、等镇完成的农村公路养护维修工程(2011年下半年养护计划)进行了检查、验收,共下拨农村公路养护资金87万元。
雨季期间,我区农村公路水毁严重,我站及时组织技术骨干到一线组织协调水毁公路抢修工作,确保公路安全与畅通,并对全区农村公路进行了全面检查,下达了2012年上半年公路养护计划。
2、农村公路养护队成立
自《市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实施办法》出台以来,我站一直把农村公路养护作为全站主要工作来抓。通过几年的养护实践发现,农村公路养护点多、线长、面广,加之现在交通流量不断增大,公路灾害也逐渐增多,我站农村公路养护难度日渐增大,日常养护与维修往往很难全面完成,养护效果有时不尽人意。为了全面、规范地把我区农村公路各个路段养护好,切实保护我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我站广泛征求意见,听取各镇、村建议,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成立我区农村公路养护队,专职对农村公路进行养护。经区政府办公会研究通过《区农村公路养护队管理办法》,同意成立区农村公路养护队。经过全站人员的努力筹备,7月1日,由18名养护队员组成的“区农村公路养护队”及由22名队员组成的“农村公路应急小分队”已正式成立。7月8日进行了农村公路养护知识培训,增强了养护工人的养护专业知识。
(二)、农村公路建设
1、通组公路建设
为解决农村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未通公路带来的农民生产生活不便,我站将通组公路的建设作为今后三年的重点项目推进,计划2012—2014年三年时间实现“组组通公路”,计划建设总里程60公里,计划总投入300万元。上半年,我局已组织人员对全区组级公路现状进行了调查摸底,确定实施的具体线路,做好开工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计划今年通组公路完成20公里、投入100万元。
2、路肩硬化建设
按照《区2010—2012年农村公路路肩硬化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继续督促各镇做好路肩硬化工程,争取年底完成100万元、20公里的路肩硬化任务。
(三)振兴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工作
为做好振兴发展规划工作,我站安排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各镇、村、组,掌握农村公路各方面情况,调查通公路情况,编制农村公路建设台帐,为振兴发展规划提供基础、详实的资料。
上禾至凌源沙土公路作为振兴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对接项目,其总里程5公里,计划投入55万元。目前,上禾至凌源公路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完成投资约40万元。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贯彻落实好《区农村公路养护队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公路养护队的管理,定期检查其养护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养护队的作用,做好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与维修。
2、抓好通组沙土公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完成20公里建设任务。
3、继续抓好路肩硬化项目的实施。
日本是个法制完备的国家。先立法,计划与立法相结合是日本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之一。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对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首先始于立法,其法律大致分为全国性大法和地方法。全国性的法规有,《国土综合开发法》(1950)、《土地利用计划法》(1949)、《国土利用计划法》(1974)、《土地基本法》(1989)等。这些都是针对国土综合开发而制定的法律。地方开发政策方面的法律主要有:《落后地区工业开发促进法》(1961)、《城市振兴开发特别措施法》(1971)、《新产业城市建设促进法》(1962)、《工业整备特别地区整备促进法》(1964)、《关于促进地方据点城市整备和产业业务设施再配置的法律》(1992)等。各地区开发的法律主要有:《北海道开发法》(1950)、《东北开发促进法》(1957)、《九州地方开发促进法》(1959)等;特定地区开发的法律主要有:《特殊土壤地区防灾及振兴临时措施法》(1952)、《豪雪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1962)、《过疏地区活性化特别措施法》(1990)、《海岛振兴法》(1953)、《山村振兴法》(1965)等。另外,还有与地方开发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水资源,交通,生活环境整备,公害,国土保护,防止灾害和公共事业长期计划等方面的法律。
在法律规定下,日本进一步制定了地方开发的计划体系。这些计划按照开发对象不同,分为全国综合开发计划;都、道、府、县综合开发计划;地方综合开发计划和特定区域综合开发计划四种类型。这些计划对落后地区每一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作了明确规定。
经济计划。1955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15次经济计划,其中的《公共投资基本计划》和《社会资本整备长期计划》,是国土综合开发和地方开发的重要环节。
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是日本国土开发中最重要、最根本的计划,也是国土开发的中心环节和地方开发的基础。1962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五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即《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2年10月)、《新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69年5月)、《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77年11月)、《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1987年6月)《21世纪国土的宏伟目标》(1998年3月)。
国土利用计划。1960年以来,日本政府共制订了三个国土利用计划,其中第一次计划称为《工业布局计划》。另外,根据有关法规,还制订了城市计划、农业振兴地区整备计划、森林计划、公园计划和自然环境保全计划等相关计划等。
地方开发计划。各个落后地区都有相应的开发促进计划,例如,对于北海道,日本政府1951年以来就制订了五期《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其中,第一期包括第一次、第二次计划,第五期为《新北海道综合开发计划》。
特定地区开发计划。根据有关法律,一些因特殊原因而落后的地区,如半岛地区、渔村、海岛、豪雪地区、特殊土壤地区等,政府批准指定为特定开发地区后,都制订了相应的开发计划或振兴计划。
二、建立专门的行政机构
日本政府是干预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开发落后地区时设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在总理府设立了三个开发厅:北海道开发厅、冲绳开发厅、国土开发厅。开发厅负责制订开发计划、政策和措施,对开发工作给予行政上的指导,建立了这样一个中央直辖与地方辅助的双重管理机构。提供财政金融支持帮助,为此还设立了一些相关的机构。
公共投资。根据历次的经济计划和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日本政府都制订了相应的《公共投资基本计划》或《社会资本整备长期计划》,对地方开发进行了相应的公共投资。
促进地方开发的特别会计。现有《城市开发资金融通特别会计》(1996)和《特定国有资产整备特别会计》(1969)。前者除三大都市圈外,主要是为政府指定的33个人口30万以上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厂迁移等提供低利或无息贷款;后者主要是为政府建筑物等特定国有资产向地方转移提供低利或无息贷款。
促进地方开发的公库。现有《北海道东北开发公库》(1951)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1972)。作为财政投资机构,其资金来源除政府出资外,主要是政府借款和发行政府保证债券所筹措的资金。
促进地方开发的公团。现有《地域振兴整备公团》(1974)。该公团利用财政投融资提供的公共资金,主要是从事煤矿地区振兴事业、地方城市开发建设事业、产业设施和工业在配置事业等。
民间城市开发推进机构。这是1988年根据《关于推进民间城市开发的特别措施法》而指定的财团法人,它通过日本开发银行,对特定民间城市开发事业提供长期低利贷款。
大力振兴落后地区的科教事业,充分发挥科教教育的带动作用。
为了提高落后地区的科教水平,日本政府非常注意科研机构的布局,在每个地区分别设立了一个国立的工业开发实验所和一个农业实验场,各地方政府在本地区也设有公立的科研机构。国立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在进行基础性的共同研究,同时,对基层的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给予指导。各地区设立的公立的科研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有关课题的试验研究,为中小企业设立开放的实验室,为他们进行有关试验研究提供方便,实行技术指导。这些措施对于提高落后地区的科教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日本对落后地区的开发是卓有成效的,首先,缩小了地区差距,各个地区的人均收入趋于平衡。其次,缓和了人口过度集中的趋势。再次,保护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由于过疏过密问题的缓和和环境保护对策的成功,日本不仅成为治理公害的先进国家,而且由于森林和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还成了自然灾害损失最轻的国家。
三、日本落后地区开发的主要经验
1.以法律为依据,以计划为引导
日本政府无论是对全国性开发,还是对地方性开发或特殊性开发,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并根据各项法律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了政府各项开发政策的实施。日本落后地区的开发是在全国综合开发的基础上展开的,即使是针对地方的开发,也都有全国性的开发计划。在地方性开发中,又有一般落后地区开发和特殊落后地区的开发。这样以来,就形成了以国土综合开发为中心的立体交叉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国土开发格局,从而使落后地区没有死角,无一遗漏地得到了普遍的开发。
2.中央跟地方的开发计划应该协调一致
日本政府在制订开发计划时坚持了公开透明的原则,地方与政府的分歧在政策、计划制定之前就得到了很好的协调。这样既保证了开发计划的权威,又提高了实施的效率,大大减少了在实施中的扯皮现象。
3.注重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又被称为社会现行资本,它的完备与否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的程度。日本在开发的过程中将基础设施建设摆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4.注重环境保护
无论在国土综合开发中,还是在地方开发中,自然和环境的保护都一直是最基本的开发理念和开发方针。例如,第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21世纪国土的宏伟目标》就明确地提出:在中小城市和自然环境优美的农村、渔村和山区,要以适于21世纪的新生活方式为目标,保持宽松的居住环境,既使居民能够享受到现代的物质文明,又能领略到大自然淳朴的美,从而创造“多自然居住的地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外开发借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2]钱津.日本开发北海道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世界,2000,(5).
[3][日]地域经济纵览[N].东洋经济新华报社,2001.
[4][日]金森久熊,香西泰.日本经济读本[N].东洋经济新报社,1990.
关键词 西部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振兴计划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Problems of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Revelation of "Mid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Plan"
HU Yulin[1], WANG Chengduan[2]
([1]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Leshan, Sichuan 614007;
[2]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Zigong, Sichuan 643000)
Abstract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revitalization plan" brings a good opportunity to optimize education resources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Western universities should through the adjustment of discipline structure, improve the investment mechanis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education service to socie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Key words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revitalization plan
0 引言
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区域布局不合理。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存在高校数量少、政府投入低、办学条件差、高层次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针对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西部高校的发展,如重点建设西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计划、省部共建高校计划以及近期刚出台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①这些政策和措施给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抓住这一有利契机,通过调整学科结构、健全投入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增强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等措施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这是摆在西部地区各地方高校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资源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教育资源。有形的教育资源包括学校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运动场所等公共设施以及教职工的工资奖金、科研基金、学生奖学金等经费来源,还包括师资队伍、重点学科、科研水平、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管理等因素。无形的教育资源包括高校的办学声誉和形象、高校的人才产出资源、高校的品牌和社会知名度以及与大学相联系的其他社会资源。
通过解读这个《振兴计划》,我们发现当前中西部高等教育现对于东部经济地区而言,尚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是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数量较少,学科专业布局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不尽合理,服务区地方的意识和能力有限,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教育改革力度不够深入,流于形式。西部地区高等资源受其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的问题则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数量少。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稀缺,主要表现在重点直属高校少、重点学科少、重点实验室少、研究生学位授权点少、以及招生名额少等方面。二是政府财政投入不够。现在,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中央和地方财政拨款。西部高等学校大都处于经济基础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各级财政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地区,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不少高校在教学仪器、图书资源、教学实验室等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额,整体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高校扩招后,学费偏高,致使西部高校贫困生群体扩大,增加了居民尤其是农村家庭的负担,造成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三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由于自然环境较差、财政水平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长期处于落后水平,高层次人才缺乏、师资队伍流失严重、引进人才极端困难、高校生师比普遍超标、专任教师和行政人员比例失调等,已经成为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高等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不高。西部高校在使用高等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忽视资源的动态效果,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造成资源的使用效益不高,更加影响了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2 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
(1)加强西部重点大学建设,打造优势学科群。据“振兴规划” ,结合中西部省份的具体情况,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能力的本地需求,研究出台并在该地区实施“十二五”规划,建立教学卓越,专注于多项功能,高水平的正规地方本科院校并加快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质量,并提高区域产业和产业服务能力发展,增加在该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示范性高水平大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该地区的科学发展中的作用。除了促进地方高校的建设,鼓励相关部门,行业和地方共建的产业转移政策的决策机构,以协调和资助各种资源,深化高校改革和高校推广和建立体制机制,提高办学水平。重点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学科群,该学科群的专业特点和优势专业的战略性,应当集中于新兴产业和国防、海洋、农业、林业、水利、采矿、石油和其他涉及民生的领域,提高行业的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科能力。与此同时,优化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大力支持建立应用型和技能专业人才的相关专业,以及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区域性人才相关的专业。
对于西部高校教师而言,要积极拓展来源。在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的基础上,严把入口关,促进优秀的兼职人员进入西部高校工作,支持从科研机构和产业界,选拔一专多能的双师型教师,西部高校可以探索和研究机构、产业界,合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雇用、租用更多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作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学校通过签订协议,以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西部学校致力于教学和研究,积极推进校际、国际之间的教师资源共享,公共课和部分专业课教师实行相互之间的互聘,积极挖掘社会剩余的人力资源,扩大西部高校教师的来源。
(2)完善政府财政监控与投入机制。根据“振兴规划” ,当地政府应加大对高校,使投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对于西部高等院校,中央要进一步完善预算划拨制度,提高筹资的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中央政府继续在西部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和支持。进一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坚持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以实现政府投入资金资产的规范、有效使用,确保资产资金的安全。与此同时,增加对西部地区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资助力度。国家资助的奖学金名额和筹资,倾斜到西部的地方性院校。坚持不懈地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和代偿的办法,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偏远地区的困难地区工作。
(3)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师资结构。人才,是高等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师资队伍建设则是高校发展的战略方针。 “振兴计划”当中,通过建立机制,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速度,强化质量,充分发挥高级别人才的主导和示范作用,大力加强高等院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方面的培养和培训。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于人力资源的配置与整合,高等院校要给予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强化。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一流的大学。西部各高校及其二级办学单位大学的管理,都要建立起人力资源开发相应规划,实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策略。通过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合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并提高教学和科研的比重,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进一步优化高校队伍结构。道德教育为核心,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针,必须坚持。
(4)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高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之间应该开展协作,大力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这是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一种方法。按照《振兴计划》,西部各省区应通过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加大西部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的技术的推进力度。引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教学方法的革新。建立中西部高校校际之间的交流和优势互补,不断完善中西部高校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完善数字化的远端教学技术支撑,使用,评价服务体系,促进优质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与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快整合和共享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交流合作,也是一种提高利用教育资源的效率和效益的有效途径。
《振兴计划》提出了如下几个层次的交流合作:加强区域内外高校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展与周边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支持西部高校学生出国留学和回国创业发展;西部地方政府和部门积极引导留学人员回国,给他们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推动和促进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去西部地区工作,积极鼓励并引导他们在西部创业。进一步加强中西方的交流,努力为西部高校接收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中西部地区来华留学事业发展。关于改进这些服务,也就是大学社区服务的能力问题 “振兴规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服务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西部高校应该面向区域发展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完善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机制。同时,西部高校应积极推动成人教育和继续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3 结语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出台给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带来了实质性的启示,给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使西部的人民看到了教育公平的希望。西部各省区应抓紧新时期的新机遇,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有效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案和措施,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实现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愿。
本论文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现状与配置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1YJA6301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 http:///gzdt/2013-05/22/content_2408927.htm
[2] 梁辰,张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西部高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2).
关键词:东北文化;创业;价值极大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001-02
引言
近几年,东北发展持续缓慢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作为全国重要的资源大省,东北的落后和发展缓慢一时间为人们所不理解、不接受。其实,东北的发展持续缓慢是一个过程,在一个缓慢、漫长的积淀之后,直至今日这个积淀恶果才逐渐地显现出来。在诸多的积淀因素中,文化是一个无论如何也无法回避的话题。
一、东北文化与东北发展
在广袤的东北地域内,由于自然、气候等原因的存在,使得东北人们的生活更加依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发的协作关系,而不是所谓的社会制度关系,所以东北地区人们的制度意识是比较薄弱的。
比较薄弱的制度意识就非常容易滋生非正式的自发小团体组织,在组织社会学里面,非正式的自发小团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团体组织。这个组织形成是自发的,而且没有固定、规范的组织制度,组织内部运行完全依靠人为因素和人情因素,造成与社会应有制度之间的冲突。例如在沿海地带,人们之间的相互帮助是需要遵循规则的,是按着交易规则来进行交往的,这样人际关系就会变得简单得很多。而东北地区却是以这种小团体为单位进行人际交往的,这无形中便增加了合同成本和市场运行成本,而传统社会的信用成本也会无限的增加。但是,当代社会却是现代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传统社会御用因子的增加无疑会增加现代社会的发展负担。东北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东北地区没有现代化的理念,没有现代化的观念,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东北地区源于当代制度建立较晚,没有较为完善的成熟的现代制度文化理念,这些文化的薄弱使得东北“形成了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城镇化机制、途径和模式”[1],东北地区成为一个所谓的人情社会,而不是一个规则社会。当代社会发展实际上应该是一个现代化规则化的社会,传统社会才是一个人情社会,所以在当代的现代化快车道上东北地区的发展自然就会落后,东北经济自然就会持续低迷。
东北制度文化影响东北地区发展还体现在东北的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上。众所周知,东北拥有着大量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顾名思义就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的企业,是依靠国家指令而运行的企业,对于国有企业地方的约束权力是很小的,而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东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实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有企业的。国有企业既然是依赖于国家的,就是要接受国家指令和调遣的,指令与调遣实际上是与现代化的市场经济相违背的,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强调的是自由的贸易,而不是指令和调遣。东北自建国开始便接受国家的指令和调遣,几十年下来已经养成了一种所谓的等待文化,这在东北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民俗,但“乡规民约是一种道德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2],资源等待国家指令,市场等待国家指令,这种几十年的风俗惯性使得东北经济不习惯甚至是不会去争、去抢,这在计划经济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文化已经在东北存在了许多年,已经成为一种阻碍东北发展的可怕的不适应于时代的文化。直至今日,在国家的强力推进下,东北已经开始逐渐地接受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东北的重工业性质的国有企业其实还是需要完成一些不是市场交给的,而是源自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比如石油、粮食、有色金属等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重大项目。在这种惯性下,还需要完成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这是一种双重性格的养成。就文化、心理发展规律而言,这是不利于正常文化发展的,也是不利于社会的常态发展的。
概言之,东北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是不得不承认文化,特别是制度方面造成的文化因素,对于东北振兴起着制约作用,“当下中国在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与之相适应‘制度立国’已经成为一种必然。”[3]因此,当谈及东北振兴这个话题的时候,必须重视制度文化冲突这个必然性的话题,为东北建构良性的制度文化而努力。
二、东北振兴的文化内容
“东北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带动社会发展。”[4]东北振兴更是一个伦理文化上的议题,就理念文化方面而言,无论是东北因建制较晚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文化理念,还是东北重型国有工业而形成的等、靠文化,其实归根结底都是没有所谓的创业精神。
所谓的创业精神,是指在人们创造生产力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并不是那些消极的文化理念。创业精神的“创”其实是包含开拓创新之意,开拓创新其实也就是指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业精神的“业”其实就是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事业和产业,涵盖所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层面在内。因此所谓的创业,其实质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或者原来比较缺乏的事业或者是产业。东北文化中,在过去其实是拥有着极为雄厚的这种创业精神的,从荒无人烟的垦荒到大庆石油的创造,都充分地体现出了东北人曾经的那种创业精神,但是时至今日不得不承认东北人的那种创业精神已经在时光的岁月中被冲刷殆尽。人类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事实都已经证明,创业精神是所有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创业精神本身就包含有开放、与时俱进等诸多优良特点,可以为落后地区提供最原始的动力。东北地区曾经拥有的创新精神已经不再适合于当今的社会,东北老工业基地目前创业精神不足,文化观念落后,要求我立足时代大力培养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创业精神,为东北振兴注入根本性的动力。
东北的创业精神培养,最为突出的是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根本要求,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所谓的创业。针对东北地区的现实,需要做到的文化理念主要是观念创新:将东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意识彻底地从经济领域中清除出去,同时还需要将计划经济造成的官本位思想从经济服务领域中彻底地清除出去。使东北彻底地摆脱对于土地的依赖、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对于政府的依赖、对于计划经济的依赖,在文化理念中改变整个东北地区的“等、靠、要”等负面不良心理,“新一轮振兴一定要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5]将适应于市场经济的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引入到东北地区,将开拓创新、自主自强、公平竞争等现代化文化理念彻底植入东北地域所有人的骨髓深处,使东北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现代化的、适应甚至是引领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文化理念。其实在众多的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效率意识。效率是在既定的投入量中创造出极大化的产出,就是经济学界所说的“价值极大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上是非常重视公平的,其实经济学早就告诉我们,效率和公平在价值序列中是不一样的,而且效率与公平的这种价值序列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是计划经济所以在计划经济体系内需要的是公平第一,并不是效率第一。但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价值序列发生了变化,效率是市场经济的首要标签,效率应该是第一位的。即东北文化惯势传承下来的无论是等、靠心理还是公平第一心理,其实都不是特别吻合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的,都需要调整东北惯性思维式的吻合计划经济的重工业经济文化。在将重工业性质的国有企业彻底引领到市场经济上来的同时,对于那些涉及百姓生活的诸如城乡二元对立、生态旅游、生物工程、医疗卫生等诸多项目也都引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加快完善东北地区的整体性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氛围。只有这样的文化氛围的形成,才能最后打造出真正的东北市场经济环境。
众所周知,文化、心理是具有滞后性的,同时也是深入人们灵魂深处最难以改变的,东北地区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实也是这样,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真正地做到却非常之难。因此,为保证这种宝贵的创新精神的真正实现,还需要做足实现的条件和保障,就文化领域而言,其实现条件和保障就是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其实东北历史上并不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东北是流民的故乡,曾经荒无人烟,来到东北的人们正是因为具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奋斗精神才把东北打造成了国家的宝库。但是同样如上所述,东北的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时间的长河里已经成为过去,当年来到东北的人们是在用生命与自然搏斗,当生存不再受到威胁之后,东北给生存居民提供的是相对优越的生存环境了,而不是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了。在东北,你可以说生活压力较大,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其生存环境却是相当优越的,物产丰富、资源丰富,人们不用每天都为生存犯愁,东北地区的生存压力相对小很多。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使得东北人逐渐忘记了曾经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渐渐地养成了生活方式懒散、温饱则安的心态。东北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创业,需要的就是克服这种小富则安的温饱心理,也就是需要重新树立那种勇于冒险、勇于奋斗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上述的文化心理转型。
东北“为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6],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东北的文化情结已经不再适合目前的经济环境,因此必须做出如上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平宇.“振兴东北”以来区域城镇化进展、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1):39.
[2] 郑文宝.乡规民约的当代意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版,2016,(1):106.
[3] 郑文宝.道德制度化建设路径探微[J].道德与文明,2015,(2):65.
[4] 谷民崇.“东北振兴”战略下的东北地区公共服务发展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4,(4):66.
近日,红河州召开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推进会,通报教育金秋计划2016年度推进情况,总结推广经验,部署新任务。据了解,为实现红河教育振兴,推动红河教育科学发展,红河州启动实施了《红河教育事业振兴金秋计划(2014-2019年)》(简称“金秋计划”),计划以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扩大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着力打造教育品牌为主要目标,重点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普通高中扩规提质、职业教育提速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六大工程。该计划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红河教育的发展振兴。特别是2016年,红河州基础教育取得新成绩,高中教育有新突破,职业教育取得新进展,教育公平获得新成效,全州教育工作呈现出普及提速加快、质量明显提升的新气象。为此,本刊特选登本次会上具有代表性的4家单位经验交流材料,以供参考。
一、夯实质量均衡基础条件,让学生进得来
一是优化布局。2014年以来,撤并校点94个,有效解决农村和山区办学点分散、管理难度大、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二是抓好项目。2014年以来,累计投资2.3亿元,着力实施“全面改薄”等项目。采取投资回购模式,投资3.7亿元,实施可容纳4 000名W生的中枢镇初级中学迁建项目。三是创新融资模式。2014年,采取融资租赁模式,融资1.3亿元,建成以“一网三通两平台”为主体内容的覆盖全县村委会完小以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项目。
二、完善质量均衡管理机制,让学生留得住
一是完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2014年,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泸西县中小学教学质量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健全完善了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升学率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为主要指标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资金作为专项工作经费,建立覆盖义务教育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质量监测体系。三是全力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不断加强“控辍保学”工作,全力解决特殊群体的就学问题。2014年以来,全县小学入学率均在99.6%以上,小学辍学率在0.16%以下;初中毛入学率在100.21%以上,初中辍学率在1.63%以下;残疾儿童入学率在94%以上;留守儿童入学率在99%以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
三、抓牢质量均衡发展关键,让学生学得好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以来,共招聘教师435人,其中290人补充到乡村学校;创新师德师风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依托“国培计划”等项目,共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18 326人次。全面落实每月发放500元的乡镇岗位津贴和500至700元不等的乡村教师差别化生活补助等政策。二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2014年8月以来,纵深推进以问题引导教学为基本模式、集体备课为基本方式、课前设计六环节和课后研讨五步骤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2016年,全县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6 377人,参考人数居全州最高;平均分717.92分,居全州第四;成绩按满分600分折算后,500分以上人数为1 147人、550分以上人数为233人,居全州第三;县内各中学成绩呈现均衡发展态势。三是努力拓展课外活动空间。以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带动学校体育教育、体育运动和课外活动的深入开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锻炼学生心智,强健学生体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以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以及省长最近到我县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目标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召开了专门党政联席会,就如何抓好2012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谋划。确定工作思路为:贯穿一条主线(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夯实一个基础(抓班子,强队伍,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基础),抓住一个关键(民生工作),发挥三大优势(区位、土地、企业优势),培强五大产业(铸造、纺织、淀粉、建材、养殖),努力打造科学发展、和谐进步新a镇。
具体说,就是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基层组织建设。
一是认真完成学习实践活动各项任务,并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把活动始终落实到人民群众得实惠上,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成果。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培训,认真开展好“两创一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创业的本领,促进新农村建设。三是继续抓好后进党支部排查整顿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 项目建设
项目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经济工作的核心和基石。明年需重点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强化专职队伍科学发展意识,落实领导干部分包项目责任制,千方百计优化发展软环境。二是对东、西尹3000多亩荒岗未利用地做一工业园区整体规划,让项目向园区集中。抓好在此落户的唯强牧业公司扩建项目,帮助其协调新征土地100亩,使其总产能达到年出栏种猪5万头。三是抓好远大阀门1xx平方米大型铸钢机加工车间建设。四是抓好洪利淀粉扩建项目,新上骨朊粉和酒精生产线各一条。
二、小城镇镇建设
在小城镇建设上,要重点抓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规划先行,在镇域总体、一个中心镇、4个中心村规划的修编完成的基础上,加大祥规的编制步伐,让规划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二是认真落实现有新编《a镇振兴路街道景观规划》,加强对该路段两侧的建设工程管理。三是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振兴路两侧涉及38个农户,5家单位的平房拆迁改造,全部改建成两层及两层以上建筑。同时,要抓好振兴路与107交界的t字路口的建设,推进标志建筑和广场的规划建设进程。四是镇区绿化。抓好振兴路两侧苗木补种和管护,着手107国道尹村段绿化。五是强化镇区户外广告牌位统一管理。
三、民生工作
一是加大跑部进京、跑省进厅,全力争取改善民生的项目和资金,如统一供水和人畜饮水工程等。二是不折不扣的落实现有的粮食补贴等惠农政策。三是继续落实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计划打井 眼,修路 公里,上变压器 台套。四是探索企业与村结对子等模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
六、其它工作
在绿化工作上,以尧山绿化为主,完成植树造林 亩。在稳定上,狠抓领导干部接访和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领导干部大接访长效机制。继续强化村级综治组织建设,加大对村级调解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调解矛盾的能力,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计划生育工作上,要集中精力,再增措施,搞好四个季度生殖健康服务和四术一征工作,将政策外生育率降到最低,严厉打击“两非”案件,有效控制人口出生性别比,实现计划生育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镇党委镇政府工作计划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计划
(一)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考核检查和督促指导工作。
(二)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全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联席会议,总结上一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确定下一步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研究其他应由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
(三)按要求对各县区推进质量振兴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组织考核,并通报考核结果。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职责
(一)督促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落实领导小组会议作出的各项决定,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汇总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
(二)负责收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推进质量振兴年度工作计划,拟定全市推进质量振兴年度工作计划,提交领导小组审定后,印发各成员单位实施。
(三)负责组织开展年度考核工作,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四)承担领导小组会议的具体筹备和组织协调工作,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制度。
(五)承担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市推进质量振兴的相关工作。
1.市质监局:按照国家质量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全市质量工作的宏观指导,全面组织实施质量振兴工作;指导和帮助企业提高标准化建设水平,建立完善计量检测和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等领域在用强检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总结推广企业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导企业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建立企业质量档案,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开展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组织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从源头上抓好质量,实施产品质量跟踪检查与信息制度;积极开展打假治劣、扶优扶强活动,依法规范生产企业质量行为。
2.市工商局:负责依法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依法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和商标侵权等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3.市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省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强化对建设工程项目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重点突出从业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市交通运输局要按照国家相关服务质量标准要求,提高营运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4.市教育局:负责开展质量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重点加强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质量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指导积极探索开设质量管理、标准化等相关课程,培养质量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5.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负责全面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示范成果,推广应用优质出口农产口标准,加快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农林产品。加强林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不断完善林业建设标准和规范,建立营造林和林木种苗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工程质量评价机制,实施科学管理,确保林业工程质量。
6.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负责将质量工作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行业质量振兴规划,制定实施扶持名优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和新产品研发,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7.市科技局:负责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高新技术研发机构,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自主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向产业化转化。
8.市财政局:负责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推进质量振兴政策经费保障工作,并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9.市卫生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查处食品、药品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负责监督和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及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标准。
10.市环保局:负责环保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完善各类环评标准及污染物排放标准,切实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督工作;鼓励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
11.市安监局:负责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加强对高危行业和重点生产经营场所的监管,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12.市统计局: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会同市质监局积极探索建立质量指标评价体系,逐步将重要质量指标纳入统计范围,收集质量信息数据,开展质量竞争力测评。
13.市商务局、市旅游局:按照国家相关服务质量标准要求,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职工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改善服务设施和条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强化行业自律,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二)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质量振兴的意见》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方案的通知》(陇政办发〔〕172号)要求,积极推进质量振兴,制定本部门工作方案,分解年度工作目标,提出工作措施,抓紧抓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