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测量教案

测量教案

时间:2022-12-30 01:3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测量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测量教案

第1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nm—μm(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

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教学前分析:

第2篇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

2、从常用电器的电流值感知电流的单位“安”。

3、了解电流大小与用电器的工作状态的关系。

4、学会把电流表连入电路侧电流。

5、学会电流表使用不同量程时的读数。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电流的概念;电流的单位;学会使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

难点:正确使用安培计测电流并可熟练测串、并联电路电流。

教学过程

【实验引入】连接图4-15的实验图,你只要一按开关,灯立即会亮,这是为什么?

--原来,电路接通后形成的电流把能量从电源输送到了用电器(电灯)上。

电流的方向如何呢?--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讲述】在没有发现电子以前,科学家曾经认为电流是正电荷从电源的正极经导线流向负极的。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带负电的电子的移动产生的,它们是从电源的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电子的移动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一、电流的形成与方向

电路中的电流形成原因是电荷定向移动。在金属导体中,是电子发生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与电子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流向电源的负极

二、电流的大小、单位

电流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从水流的情境想象电流的情境。当你打开两个自来水龙头,一般会看到两管中水流的强弱是不相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水龙头从管口流的水量多,就说这个水流强。

【实验】使用同一只灯泡来做两次亮度不同的演示,分别用一节和两节干电池作为电源。--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导体中通过的电流强弱也会不相同。灯泡越亮,通过的电流越大。

因此需要一个描述电流强度的物理量——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字母I表示,它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为A;更小的单位为毫安和微安,符号分别为mA和µA。

换算关系:1A=103mA,1mA=103µA

【练习】3安=______毫安=_______微安;

15毫安=______微安=______安;

400微安=______毫安=______安。

【识表】了解常见用电器工作时的电流值

如:普通家用白炽灯约0.1A~0.3A;晶体管收音机约0.01A~0.1A;晶体管电视机约0.1A~0.3A;普通家用空调机约4A~8A。

三、电流的测量

【引入】不同的电路和用电器中的电流的大小是不同的,怎样测量电流呢?--使用电流表

【实验】图4-16

--实验中,灯的亮度随着电池的增多而增加,电流也随之增大。但是,根据灯的亮度并不能确定流过灯的电流的具体数值。我们用电流表来测量电流的大小。

1、电流表的符号:-A-

2、使用电流表时都有哪些要求?

1).接入电路前

(1)一定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指针在零刻度线偏右处,使用后测量出的数据会比真实值偏大。因此,若发现指针设有指零刻度,一定要进行调整后再使用。

(2)正确选择量程。每个电流表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量程,被测电流超过量程时,电流表会损坏。实验室里使用的电流表通常有两个量程,0~0.6A和0~3A。当使用0~0.6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0.2A,每小格表示0.02A。当使用0~3A量程时,每大格表示1A,每小格表示0.1A。

估测待测电路的电流强度。若小于0.6安培,选0——0.6安培量程。若在0.6安培——3安培之间,选0——3安培量程。在不能预先估计被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拿电路的一个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较大量程的一个接线柱,如指针偏转很小,则可换较小的量程;如指针偏转较大且在量程之内,则可接较大的量程;如指针迅速偏转且超过量程,则所用的电流表不能测量。

2).联入电路时

(1)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待测电路中。

(2)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电流表。(3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联入电路后:电路接完后,在正式接通电源前必须先试触,同时观看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

(1)指针不偏转:可能电路有断开的地方。

(2)指针偏转过激,超过满刻度又被弹回,说明量程选小了。

(3)指针偏转很小,说明量程选大了。

(4)指针反向偏转,接线柱接反了。

应根据情况给予改正后,才能正式接通电源。

4).读数

读数时应“先看量程,再看中点,然后读数”。如图1所示的电流表,选用0~0.6A量程,指针相邻两个标度值分别为0和0.2A,其中点值为0.1A,指针所指的值是0.1A过两小格,每小格为0.02A,电流表示数为0.14A。这种方法为“中点助读”,可有效地防止读错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用电流表测电流

四、对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的理解

1)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在串联的电路中,不论电流表连入电路的位置如何,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

2)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第3篇

关键词 课程 能力目标 教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55

On Realiz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Mechanical

Foundation Capability Goals

WANG Dehai

(Chifeng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0)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typical lesson plans of college mechanical foundation course, discuss the status of classroom teaching basic courses of modern machinery and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odern theor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course the ability to target difficult to achieve, and made possible analysis to achieve the ability goal under modern curriculum standards .

Key words curriculum; ability goal; teaching plan; student

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下,从表面看,只要我们遵循了大纲,设计了互动甚至是学做一体的内容,实现能力目标应该不是问题。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简单。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能力为本位,课程评价要把能力目标放在首位。于是我们的老师在教案中,把能力目标写在了第一条,有的写在第二条(第一条是德育目标)。但从教案分析和我们听课结果来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手段很少,或者根本不得要领,真正实现起来也有相当的困难。有的老师讲到后来,又强调知识的重要,回到了知识本位的原点。可见,这是一种理念问题,也是课程评价标准的问题。

1教案分析

下面我们以几个较有经验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的课程设计为例,分析一下课程能力目标实现的问题。

(一)典型教案一:

一位较为优秀的教师讲几何精度时所用的教案是这样设计的。

【课题名称】几何精度。

【教材版本】栾学钢主编。机械基础(多学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力目标。能读懂工程实际图样结构上几何精度标记的含义。

(2)知识目标。理解几何精度的含义,读懂图样上几何精度标记的要求。

(3)素质目标。能读懂工程实际图样。

(4)教学要求。能准确读懂图样上几何精度标记的要求。

【教学重点】形位公差项目及符号的含义。

【难点分析】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学资源】

(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吴联兴主编.机械基础练习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教学安排】3学时(135分钟)。

教学步骤:讲授与演示交叉进行、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

我们看这位老师列出的技能目标是能读懂工程实际图样结构上的几何精度标记的含义。但接下来,这位老师用精彩的讲解,把几何精度的组成要素用多媒体讲解了出来,并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讨论。然后拿出几张工程样图,讲解了几何标记,并用说明了几个量具的使用。在我们经历的整个授课过程中,教师只拿了一套量具,认真地演示了一遍,而且也挑选了几个学生跟着做了。那么问题出来了!学生课的内容是听了,应该说多数同学也听明白了,但工程样图真正能读懂了吗?答案应该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并未完全懂。能力目标达到了吗?不能说完全达到。

(二)典型教案二:

我们再看另一个老师的教案。这是机械基础课程中,讲解其他常用机械的典型教案。

从教案上,我们可以看到,同样,这里也提出了能力目标的问题:就是掌握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及特点。整个教学中表明是用讲授、提问法、自主探究法。

在教案授课内容的部分,我们看到了这位老师用多媒体演示了变速、换向、间隙三个机构的应用及动作原理。中间还设置了提问,而且和学生还有互动,应当说,从知识的角度,笔者和其他听课老师听得很明白。从知识本位讲,这次课算是一次好课。但问题是,学生掌握了三个机械的原理了吗?会设计、会应用了吗?

表1

多数学生应该说没有!

那我们探讨一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设计了能力目标,但不能很好地实现呢?

2学生课堂能力目标实现的条件

我们还得分析一下能力的概念。不同于知识的是,能力的定义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使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能力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属于知能范畴,特殊能力在职业教育上,应该体现为技能。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受许多因素制约。能力是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首先,我们解读一下能力目标这个概念。

职业教育的课堂当然在于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但技能不像知识那样简单,仅仅靠传授,技能是要反复训练才能得到的。当然,我们课堂上要完成的还应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能力,学习能力。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两个老师的课程教案与授课过程。

既然要训练,那么前提就是要有训练的任务,其次要有训练的项目载体。那么这两个课堂有吗?第一个实例中,应该说有,但仅仅是演示,几乎没有训练项目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要实现能力目标的是学生,训练的主体是学生。而这次课,学生只是听众和观众,个别学生是互动的代表,但不是主体。所以能力中的技能目标没有实现。第二个实例中,只安排了提问,没有项目和任务,更谈不上训练。

再说学习能力,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要有任务和项目载体,仍然要有训练。第一个实例中,安排了一个学习能力的训练过程,讨论法。但是实际上,在课堂中,就是老师问,学生答,没有一个项目研究的过程,这不是训练,教师仍然是讨论的主体。第二个案例中,安排了自主探究法。探究什么呢?实际上就是自学。但自觉学习等于训练吗?当然不是!那么我们最想实现的两个目标,技能目标和学习目标仍然没有实现。

3课程的评价标准问题

总的来说,这样的课程安排,不全是老师的责任。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课程评价标准问题。

笔者在很多职业学院的网站上看到了各学院的精品课程。分析一下他们的教案安排,按照很多老师的教案来安排课程,应该不会是一堂成功的课。那么以什么标准评价职业教育的一堂好课呢?笔者非常赞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戴士弘教授的观点,我们课程评价的主体标准:一是能力目标,二是任务训练,三是学生主体。还应该有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以这样的目标来衡量,我们再看看两个课程实例,能力目标都设置了,但任务训练没有安排,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而且项目没有充实的载体,一体化设计也没有到位。自然,我们就明白,能力目标为什么没有实现了。

我们试着改造一下这两个课程。

(1)第一个实例。其他的我们不变化。我们把课程分为两个任务,一个是读图,一个是测量,分成若干组,反复训练。在测量过程中,讲解形位公差的要素。学生在测量中,知道每种量具的用法和其测量的形位公差的范围。在读图中,知道了图中涉及的公差符号。这样一变,项目,任务成了重点,学生成了主体。能力得到了训练。

(2)第二个实例。这个设置项目比较难。但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要求,反复讨论,项目载体可以是多媒体,也可以是模型,也可以是实物,设置一些工程实践中应用三种机构的例子。如果我们学校的实训基地有这样的机械,我们就应该把课堂搬到场地,反复设计,不断讨论,模拟实验。在实例问题中,再讲解这些机构的特性。把设计机构作为任务,这样不就可以训练了吗?其结果是学生有了根据工程概念,选择机构的设计能力。

这样一变,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把能力目标―任务―项目载体―学生主体,对应原来的,能力目标―讲解―问答式讨论―教师主体。看来课程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第二个能力目标是空的,没有实际的实现内容,其实归根到底还是知识目标为中心。

4能力目标改革的难点

有些老师动手实践能力不足,因此不愿意搞任务导向法;项目教学备课很费力,要准备项目载体、要准备任务,工作量加大。教师不会找项目,或设置项目不得体,无法找到载体或无法训练;没有条件训练;教师没有课程改革的动力,缺乏市场观念;习惯于传统知识目标体系,不懂得按能力目标体系组织教学;不相信学生有学习能力;只教书,不管育人;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课堂效果。

任务导向等新职教理念,符合教育规律。课改是不可阻挡的洪流。但课改,总是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以能力目标为主体的评价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项目训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

参考文献

第4篇

首先,能节省时间。传统教案写在本上,课本上有的内容仍需搬到教案上,把教案写在书上后只需用符号标出来就行了,这样就能节省好多时间。

其次,能方便教学。把教案写在本上,教学时既要想着课本又要想着教案,难免分心;把教案写在书上,只需拿着书就行了,这就避免了分心。

(山东省定陶县第1中学刘玉真)

对beside是形容词的质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起点英语第三册教科书生词表226页Moduel 4 Unit 1中,beside一词的词类标注为形容词。而在28页课文中,这一词出现在“The river was clean and there were many old trees beside the river”这一句子中。我们都知道,形容词在修饰名词的时候,如名词前有冠词,形容词应放在冠词的后面。而介词却要放在冠词的前面。在这句话中,beside放在了冠词的前面,而不是后面,显然在这里应是介词,而不是形容词。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新英汉辞典》和商务印书馆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辞典》里,都认为beside一词只有介词词性,而没有形容词词性。也就是说beside只有介词一种词性,根本就不是一个兼类词。

在英语中,一个词属于哪种词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使用情况,是很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词类标错的词要及时给予纠正,以免误导学生。

(富裕县富海中学巩遵成)

注射器在化学实验中的用途

为了测定变质的烧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如果在反应的开始、结束时使用注射器反复地排送气体,实验效果就会非常明显、清晰。实验步骤为: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称取一定质量的干燥的烧碱样品放入广口瓶中,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准确称量装置F的质量,连好装置。

③关闭弹簧夹3,打开弹簧夹1和弹簧夹2。反复推拉注射器。

④关闭弹簧夹1和弹簧夹2,打开弹簧夹3,然后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开关,让稀硫酸逐滴滴入样品中,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1,立即不断反复推拉注射器。

⑥再称装置F质量,根据CO2的质量来计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可见:步骤③反复推拉注射器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CO2,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而步骤⑤反复推拉注射器的目的是使生成的CO2充分被F中的试剂吸收。

(重庆市綦江县古南中学 李世权)

跳高运动员为什么要助跑?

跳高运动员能腾起越过横杆,靠的是助跑的惯性和起跳蹬地的支撑反作用力。由于惯性的方向是水平向前的,而支撑反作用力是垂直(或近似垂直)向上的,所以起跳后的身体重心沿着一个抛物线轨迹运动。这个抛物线轨迹的高度,取决于起跳时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的大小,也就是说,腾起初速度和腾起角度是增加跳高高度的关键。一般说来,应该尽可能增大这两项数值。最大腾起角为90度。

然而,由于跳高不是单纯的垂直向上运动,越过横杆还必须有一个向前的力量,而且还须充分利用水平速度来增大腾起初速度,因此,腾起角应小于90度。至于腾起初速度,则和运动员的素质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腾起初速度越大,跳得就越高。当腾起角一定时,腾起初速度是起决定作用的。

(摘自《教师博客》)

怎样开展10分钟演讲

演讲时机:一般在一堂课开始,也可以在一堂课结束之前,视情况确定。

演讲人员:全班所有学生。

演讲顺序:以座位顺序而不以学号为序。一般来说学号是按学生成绩的好坏依次排列的,座位是以学生个子高矮为依据安排的。以座位为序进行演讲,可以打消成绩落后演讲者的自卑心理,利于演讲者正常水平的发挥,亦有助于评价时不以成绩论英雄,使评价更趋客观、公正、合理。一天一人演讲,直至全班全部演讲完毕。

演讲内容:古今中外名人轶事、自然界中感人肺腑的事例等。

演讲要求:讲清人物事迹或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具体情况,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一两句话总结出自己由此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演讲程序:演讲者演讲(5分钟左右),学生自由评论。评论角度:写――看粉笔字的大小、工整度、清晰度和力度;说――声音响亮程度、口齿清晰度、普通话标准度;态――脸色、手脚、神态的自然程度;事――看所讲内容是否完整,是否精当;悟--听到这次演讲后听者的感悟或疑问。前4项评论演讲者的表现,后一项听者谈感受(3分钟左右)。教师评价:教师对演讲者和评价者作出综合评价(2分钟左右)。

(江苏省通州市刘桥中学姜秀琴)

万用表使用“巧记”

我们知道,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用电流表,另外还有粗测电阻的欧姆表。为了使用方便,现实中常将这三种表组合在一起,这就是万用表,它是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测量仪表。

万用表表头内部结构比较复杂,对于其原理,学生很容易掌握,但电源部分学生则易于混淆,多数学生都是机械地识记――“红表笔接正极,黑表笔接负极”。但并没有理解其实质,这一叙述是指用万用表测电压或电流时,红表笔接电源的正极,黑表笔接电源的负极。学生都知道,当用万用表的欧姆档测电阻或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时,需将待测电阻或二极管与外电路断开,这里用到的是万用表的内部电路,“红正、黑负”这一结论是否还成立呢?恰恰相反,这时红表笔与万用表内部电路电源的负极相连,而黑表笔与内部电源的正极相连,如果再用“红正,黑负”这一规律去判断,将会出现错误性的结论。通过比较不难发现,无论是用万用表测电压、电流这些物理量,还是用其测电阻、二极管等元器件,只需记住电流始终是“从红表笔流入,从黑表笔流出”这一统一规律就会带着学生走出误区。同时欧姆档内部电路也呈现在我们面前,不必再死记硬背“红正,黑负”这一有约束性的结论,避免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5篇

关键词:科学学科 单元教材 集体备课 课堂生成 疑难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36-01

1 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就是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以一人分析为主,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脉络和安排体系,对教材具体内容作出简要分析,阐述对教材采取的教学措施等,最终使大家对教材的理解、目标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等方面达成共识,给教师提供一个自我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教材分析的主讲人,要选择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至少要教过本册教材,在常规教学和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建树的一线教师,最好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单元内容相一致。

2 疑难问题研讨

这一方式主要应用于教材单元体系明了,易掌握,教师只需个案备课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活动主题,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在集备的时候提出来,集体讨论并得出统一的解决方法。如四年上册第二单元“在阳光下”,第二个活动主题“影子”,在测量完不同时间影子的长度和竿子的高度的数据,书中要求学生在课内做一个统计图,并把两个顶点连接起来,看能有什么发现。大家对这个图要说明什么问题很是不解,有的老师说能证明太阳的高度,夹角是多少度就是太阳的高度,有的说是为了证明书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有的认为说明了物体的高度是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的,由此可以算出大树、楼房的高度等意见。这些答案都是有依据的,但课堂上要呈现给学生的主要应该是什么呢?经过教师间的交流、讨论,最后确定只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和“物体的高度与影子的长度成正比”就可以了,“确定太阳的高度”和“计算大树、高楼等的高度”作为预案,学生想到了再作适当引导。这样针对突出的问题,学尺度,避免了个别课堂偏离教材,忽视重点的现象。

3 课堂生成反思

教学前的备课更多表现为一种教学的预设,还没有落实到课堂中,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与教学预设不相符的情况,会生成很多预设之外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反思在备课中出现的问题或疏漏。这些课堂的生成可能有很多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备课中对学生探究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引领,学生真正带到探究的兴趣,研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比教师预设更好的结果;也可能是因为在备课阶段,忽略了某个环节或细节的预设,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情况;还可能是因为教师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不够而导致的尴尬等。不管哪方面的原因,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反思,并把这些反思作为一种对备课工作批判性的评价,进一步完善备课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连续贯性。而集备中教学反思的交流更是教师共同修正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积累教学经验的一个重要过程。因此说,课堂教学生成反思作为一种集备形式,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 备教案设计

教案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晶,是教师备课的记录。而写教案又是在备课阶段要花去教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的工作。而在大部分学校,只有一名科学教师,全校的科学课只有一个人上。三年至六年四册教材,教师要写四本教案,近160课时,写教案量非常大,很多教师常常处于疲于写教案的状态中,冲击了钻石教材和未完准备的时间,花大量时间、仓促写出的教案往往存在着环节设计不科学,机械摘抄,过于简略、备用不一致等问题,失去了教案的实用价值。要想让教师在应付教案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准备教具等方面,就需要把教案设计也作为集备内容。其方式之一可以是,在个人初步备课的基础上,集备时交流每一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教学设计的思路,然后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讨论出比较科学的设计思路,最后由几个人分别誊写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内容,再复印到每一位教师手中。二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指定的教师写好一至二课的教案设计,再全体讨论、修改教案,再成稿复印。以上这两种方式虽然可以在写教案上为教师减轻一定的负担,但是统一的教案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位教师,教师还要在教具、环节设计等方面针对自己的学情和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附在教案中。这种附案包括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和对教案的修改等。因此,写好附案才是这种集备方法的关键。

第6篇

一、 随机应变抓热点,灵活运用动态生成资源。

尽管教师事先对教学过程已有周全方案,但动态的教学过程仍然常常“节外生枝”。此时,教师不能因为有既定教案而压制学生的思维生成,应该挣脱教案的束缚,适时调整方案,使整堂课能行云流水。

[教学片段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老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根长7、5、4厘米的小木条搭三角形,学生开始动手搭建,没想到有人叫了一声“哎呀”,他把5厘米的木条折成了两段,一量,两段长度分别为2.6和2.4厘米。这下糟了,无论他拿哪一段,都没有办法和原来的两根木条拼成三角形,急得他直抓耳朵。其他同学不知情况觉得纳闷:怎么他的三根木条就不能拼成三角形?到底要怎样的三根木条才行?大家产生了疑问,思维状态活跃起来,一时间议论纷纷。几名基础较好的学生便实验其它木条,边做边讨论,思路通向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结论呼之欲出。看到这种情况,原本打算正面讲解三角形三边长度关系的教师,立刻改变了预设流程,加入学生之中,和他们一起探讨这种不能构成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师生互动互助,结论水到渠成,学生印象深刻。

当课堂出现了新热点时,教师很快意识到这个热点能够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动力,及时抓住那“宝贵得如同春天早晨的晶莹露珠般稍纵即逝的学生的思维火花”适时生成,效果较好。

二、抛砖引玉,捕捉闪光点,提升生成质量

动态的课堂常出现无法预见的意外,这种“小插曲”中或许就蕴含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此时教师慧眼识珠,善于捕捉闪光点,放大这些动态生成的瞬间,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调整教案,课堂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片段二]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选用

上课开始,教师要求全班学生在小组内测量组员的身高,然后计算每组身高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测量工作很快完成,数据汇总后各组结果都出来了,身高平均数最小的只有142厘米,最大的却有171厘米。正要转到另一问题时,坐前排的一位女生嘀咕了一句:“哎!要是姚明在我们组就好了,我们组就不会低人一等了。”教师借题发挥,设问:“要是姚明在第一组,第一组的平均身高会如何变化?学生不假思索回答“增大”。“姚明的身高大家知道吗?”“知道,226厘米!”“好,请帮第一组计算一下现在的平均身高。”

“老师,我算好了,”那位女生马上举手,“现在我们平均身高达到170厘米,快赶上最高的男生组,真厉害!”

“那么,我再问你:这个平均身高能准确反映你们小组成员的真实情况吗?”

“这。。。。。。”她支吾了。“老师,他们组最矮的140厘米都不到,最高的有2米高,相差太悬殊了,这个平均数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课上到这里,非常自然地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成话题引出重要结果,在生成中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这效果,比起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学生开小差,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尊重学生,发展个性化能力,展现民主化课堂氛围

课堂,面临挑战;老师,略显尴尬,是大手一挥,“你说的方法,我们课后再研究,”或者“时间关系,别的方法不再详细讲解,”继续将自己的教案进行到底呢,还是应该大大方方地让学生发表新的见解?这,恐怕也是每个教师需要认真面对的常见情景。

[教学片段三]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师出示例题分析题意:“已知条件告诉我们可以应用等腰三角形的等边对等角来解题,下面我们请一名同学按这个思路来完成解题过程。”(同学做题)教师讲评:“这样做,思路顺畅,方法娴熟,最后一步到位求出答案。”话音刚落,“老师,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我的方法更快。”教师一楞:下面还想讲好几个题目呢!可发言者已起立,目光炯炯,不容拒绝。“好,请把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听。”“只要连接GF,就可以应用线段中垂线性质了,。。。。。。”精彩!老师不禁喜上眉头,发言的同学,一口气说完,神采飞扬。没错,教案搁浅了,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没完成,但这又何妨呢!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及时抓住其中的独特想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坚定学习的信心,才能让学生克服不同的困难,得到发展。

第7篇

Ⅰ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讲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角形哪些元素与“三”有关 生:三个顶点,三个角,三条边 师:几何里我们通常研究物体的形状、位置还有大小,今天我们来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大小关系。大家把书翻到64页

(引入不能太长,又不能和要讲的内容无关)

Ⅱ新课 一、发现定理

师: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样的大小关系呢?我们一起通过画图来研究

活动:任意画ABC,测量其三边,并填空AB+BC___AC,AB+AC____BC,AC+BC____AB(先让学生们说他们的发现,教师再展示自己的)发现: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证明定理

师:我们每个人画的三角形不一样,但结果却是一样的,说明我们的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该如可为我们的发现寻找一个理论上的依据呢?(这个问题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给一点提示) 师:从A经过B到C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线?

生:折线

师:从A直接到C是一条什么路线?

生:直线

二、得到定理

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简单运用定理、引出做题捷径

例1 有三根木棒长度分别为

(1)3cm,4cm,5cm

(2)3 cm,4cm,9cm

这三根木棒能否构成三角形?(让学生严格按照定理,说出两问过程,教师记录在黑板上)师: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命运是由谁来决定的?

生:较短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可以构成三角形较短两边之和小于最长边,不能构成三角形

三、完善做题捷径

师:如果较短两边之和等于最长边,能否构成三角形呢?

活动:拿三根木棒2cm,4cm,6cm摆三角形(学生动手,教师用课件展示)

师:较短两边之和等于最长边时,同样不能构成三角形

四、总结做题捷径

2捷径 ①较短两边之和大于最长边,可以构成三角形②较短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最长边,不能构成三角形

Ⅲ 巩固、提高

一、基础知识关

1. 有四根木棒长度分别为1cm,2cm,3cm,4cm

(1)从中任选三根有几种选法 (2)哪些可以构成三角形

二、综合运用关

2.①等腰三角形一边长5cm,一边长8cm,求其周长

②等腰三角形一边长4cm,一边长8cm,求其周长

三、巩固提高关

3.一条长18cm的绳子能否围成一个一边长4cm的等腰三角形

Ⅳ小结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了哪些

内容

生:(定理、捷径内容)

Ⅴ作业 课本P65 1、2

第8篇

关键词:电子教案;PowerPoint;技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6-7564-02

The Practical Skill and Realize in Electronic Teaching Notes Based on PowerPoint

DAI Hong-quan

(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Physics,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To make electronic teaching notes in every subject teaching of the domestic school ,the popular software is PowerPoint. this papers introduces the skill ofPowerPoint, including fully utilize the template , mother edition , inserted skill,etc.

Key words: electronic teaching notes; PowerPoint; skill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投影仪配合来辅助教学已经成学科教学中深化教改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 为了制作出有个性化的多媒体电子教案,选择合适的制作软件就显得很重要了。国内外市场上可供应用的软件平台很多,有Tool Book、Action、Authorware、PowerPoint、Director、FrontPage、Excel、Flash及几何画板等。在国内学校的各科教学中,PowerPoint使用率最高,使用面也最大,以幻灯片为基础的PowerPoint具有直观操作、数据共享、版面丰富、自动格式编排等特点,有系统提供的模板和各种体贴的提示,简单易学,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课件随着讲授者的逐步讲解,一步一步演示和出现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所以,PowerPoint是制作电子教案的拿手工具。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工作实践,以Microsoft Powerpoint 2003多媒体演示软件[1-2]为例,总结了PowerPoint制作及放映电子教案的一些实用技巧。

1 充分利用PowerPoint的模板和母版

PowerPoint最方便的地方是其内部预置了许多文档模板,初学者完全不必从头另起炉灶,选用合适的文档即会获得不错的效果。方法是,选择“视图”“母版”“幻灯片母版”即可。 当然,想要发挥创意,自己制作模板也并不困难。其中的诀窍就在于充分利用“母版”功能。“母版”的作用就像是舞台的布景,无论演员(即演示的文字等要素)在舞台前如何表演,其布景总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切换的。母版就是这样,能够全面控制PPT演示文档的每个相关页面的外观以及动画效果等。 接下来,就是利用母版快速创建拥有自己特色的模板了。如果需要设置动画效果、幻灯片切换效果、幻灯片背景等,只要该效果需要从头到尾出现在该演示文档中,就可以设置在母版中。这样做的好处是一遍成功,无须对幻灯片逐个调整,十分便捷。每个演示文稿中只能使用一个幻灯片母版,也就是说一个幻灯片只能有一种统一的风格,页面设置也只能有一种。要使演示文稿有不同的外观或页面设置,可使用超级链接功能,在一个演示文稿中跳转到其他演示文稿,被链接的演示文稿可以具有不同的设计模板和幻灯片母版。

2 PowerPoint中一些插入技巧

2.1PowerPoint中插入数学表达式

在理工科课程教学中,经常要用到数学表达式,PowerPoint与Word一样,也可以用公式编辑器,操作方法是:“插入”“对象”“新建”一“MicroSoft 公式 3.0”;或者是:“工具”“自定义”“命令”“插入”“公式编辑器”,然后将公式编辑器图标拖到工具栏上面,以后直接点此图标,就可以编辑数学表达式。调整表达式中字体的大小,可通过拉动所插入的表达式的高度和宽度来实现。

2.2在PowerPoint中插入能够适时计算实验数据的电子表格

在物理、化学这些有大量实验规律课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电子教案经常需要插入一个能根据测量的实验数据,自动进行相关计算,得出相应的结果表格,有这样的活动电子表格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直接插入Excel表格是不能实现这个要求的,但可以利用PowerPoint的“控件工具箱”来做这个工作。其步骤是:1) 首先在PowerPoint中调出“控件工具箱”,方法是:“视图”“工具栏”“控件工具箱”。2) 选择“控件工具箱”中“其它控件”的“Microsoft Office Apreadsheet 10.0”控件,在PowerPoint中画出一个矩形,便出现一个表格框,然后根据需要将有关属性进行设置。3) 进行表格的各个栏目的输入和公式的设置。这样的活动电子表格在放映时就可输入测得的实验数据,即可自动完成计算结果了。

2.3注意插入对象的路径问题

在使用PowerPoint制作教案时,为了教学的生动、直观,经常会用到影片、音乐等素材。这类素材因为与图片或绘图文件嵌入到演示文稿中不同,影片、音乐文件是被链接到演示文稿中的。如果要在另一台计算机上播放带有链接文件的演示文稿,则必须在复制该演示文稿的同时复制它所链接的文件,同时还要注意链接文件的路径问题。无论是使用“插入”菜单下的“影片和声音”命令插入的影片和声音文件,还是使用“幻灯片放映”菜单下的“动作设置”中运行的程序文件,都应在调用之前,将其保存在与演示文稿相同的文件夹中,然后再调用。否则会出现,在家中制作好的电子教案,拿到教室后影片、音乐却不能正常播放。

3 文字与旁白同步

为使文字与旁白一起出现,可以采用“自定义动画”中按字母形式向右擦除。但若是一大段文字,字的出现速度还是太快。这时可以按需要将这一段文字分成一行一行的文本框,甚至几个字一个文本框,再对于每个文本框中的字,分别设置它的动画形式为按字母向右擦除,并在时间项中设置与前一动作间隔几秒,就可使文字的出现速度和旁白一致了。

第9篇

新课标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它对课件的要求是,要能辅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快地组织起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从而得到思维的训练。现在课件最典型的模式是,前有头后有尾,中间按照教案规定程序发展,这种课件常常为课件评委们看好,故常为课件制作者所喜欢。在某些具体的教学环境(如远程教育)中,这种课件能发挥很好的作用,但在课堂教学中最没有生命力的恐怕也是这类课件了。课件成了课堂的中心。鼠标替代了教鞭,表面上教师控制着课件,使人感到教学如此轻松、新奇,但我们慢慢会发现,实际上教师由课件牵着,亦步亦趋去完成教学任务,不能越雷池一步,老师成了操纵按钮的技师。

这里,我们要问,课件是什么?权威而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利用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这基本上是目前专家们的共识。由这一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专家阐述的:“由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从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制作者的“想法”,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写成的便是“教案”,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便成了“课件”。原来课件是用声光电表现的教案。课件的脚本就是教案,先有了教案然后才有课件,这就是课件的本质特征。于是问题来了,教者不同教案各异,教案具有鲜明的个性,而教无定法,同一知识点的教法因教材、教师、学生的变异而五彩缤纷,如果用同一教案去指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会出现什么局面?

一个好的课件,除了给学生以美感和传授知识外,还应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作用。我想起了两个“影子”的课件:一个是由淄博市一位老师制作的《影子》,曾获“金海航”杯多媒体大奖赛二等奖。它以动画的形式,配以欢快的音乐、学生的朗读,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内容----人与影子的关系展示出来,其目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件内容。这个课件获得了在场教师的好评。另一个是美国教师的《影子》。课件很简单,只有一天中影子变化的动画设计、影子变化的测量数据、影子的照片、有关影子的知识等内容,其界面也很简单。它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大的思考余地,甚至使学生们立刻产生了一种愿望:到太阳下去,看自己的影子。

一位老师不禁感叹:“教学这么多年,今天我才知道应该如何当教师……”

两个《影子》差别在哪里?

淄博《影子》制作者孟老师感慨地说:“我们的教学设计远远落后于别人,这之间最大的差距,也是最重要的差距就在于开发思想。”“如果从开发平台、制作技术方面讲,我们与国外教师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因为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如此便捷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不论是Microsoft还是Adobe等公司开发的软件平台都是在全世界同步发行的,我们的软件版本并不逊色他们,技术设备都不是决定因素”。“国内课件多是再现书本知识的呈现式学习,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色彩,更直观地了解许多课文的知识。虽然课堂容量大,精美的界面能吸引学生,但学生仍然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学用一两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任务,课前往往要花一两个月来收集整理资料,设计课件。”

中国《影子》建立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而美国《影子》则打破了计算机仅仅用来演示教学内容的传统方法,设法让学生接受信息,教师只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就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

学生是新课程的主人,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完全按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这样,教学过程就充满了不可预见性和非秩序性。这个特点就决定新课件必须是交互丰富、链接自由的,要像一座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如果只能按一个顺序按次序播放,学生的思维便被课件所限制,“学生中心论”就会化为一个美丽的泡影。我曾看到一个小学低年级的识字课件,多种交互达一百多处,可以从一处前往任何一处,没有任何羁绊或中转站,极其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学生的发展,因此,它要求课程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新课件的最高评判者不是教师,更不是评委,而是它们的真正主人――学生。因此,新课件再也不能以教师、课程为中心来制作,而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制作,满足学生的知识欲求,呈现学生的思维意向,这将成为新课件的最高要旨。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的实用性,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光学技术还不够,要做出好的课件,课件制作者必须改变传统观念,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只有这样,交互式、探究式、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成为现实,而这,正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

(作者单位:山东省垦利县黄河口镇一中)

第10篇

1.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使之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高中教育作为将学生培养成人才雏形的重要阶段,我们为学生做了什么?事实上,我们的重点学科(如语、数、外、物、化、生)的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能力的教育,而这个能力可能还大多局限在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要实现完善的高中教育,首先要发挥各个学科的综合作用,从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表现出的气质。

高中物理作为整个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应该是通过物理知识为载体,在学习基础物理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高中生经过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具备了高中生所应具有综合素质。

2. 物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新课程不仅仅改变了教材内容,更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的素质水平决定着新课程实施的程度。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素质是:物理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素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素质、课堂教学设计素质、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和教学评价素质。

为了适应这些特殊素质要求,教师应从学科专业性知识与教育专业性知识两方面加强自身修改。使自身在学科专业性知识方面 具有广博的物理基础知识、应用技术基础知识、物理学史以及广义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知识、跨学科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在教育专业性知识方面具有相关的教育的政策法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论与学习论知识、教学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

3. 高中物理新的教学模式

高中物理教学的“2+1”模式指的是在高中三年教学中,用2年的时间教完高考所要求考查的内容,用1年的时间总复习。这给新课程的推进带来了很大阻力。有人说,这种模式可以提高高考物理成绩,而事实上,2003、2004及2005年三年理科综合中物理部分的得分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不是考试题目难了,而是应付考试需要的是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题海”中“泡大”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已淡然无存。认真分析一下近年学生的答题情况后发现,每年计算题的得分率都很低,很多学生只能完成物理考试的选择题部分。难怪有人说:我们高中三年教学就是为了高考的几道选择题。为了最后能用一年的时间总复习,很多教师在高一、二就赶进度,本该做的实验没做,本该探究的没探究,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又等同于物理题目,从而失去了物理课程原本所就具有的功能,失去了借助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及培养学生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4. 以鼓励质疑引导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 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中应尽量创造问题情境,将这些问题筹划为各种形式,给学生造疑,促使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勇于质疑与相互讨论的良好学习氛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巧妙设计疑点,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在质疑的思维活动中产生各种猜想。例如:做“动滑轮省一半力”实验时,把此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测出拉力大小后,发现测出的数值与课本结论有出入,从而产生质疑,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又如:教师在讲授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利用伏特表和电流表测出的电压和电流可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能不能只用一个电流表或电压表来测量电阻呢?如果能,还需哪些辅助器材?怎样测量?请说出你设计的方案并画出电路图。通过这种说疑、释疑的教学活动,就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性的思维。

5. 教案设计要有创新性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而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要有一个设计科学、思路创新的好教案。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了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使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创新。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的一言堂变为现在的师生互动大课堂,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要转换成今天的能力立意。要求教师做到在教案中要渗透先进的教育思想,充分展现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整个教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及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优化45分钟全程,充分体现教学进程的导入、推进、、结束几个阶段,重在教学思路的启发教学思路的创新。要重视技能技巧的传授,由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到能力,追求教学的艺术性和高水平,突出研究性、开发性课题的设计。

6. 物理实验的探讨

(1)进行多项实验活动,建立立体交叉体系的实验教学体系才能取得。

物理实验教学的各个要素分为由课内到课外,由演示实验到学生自制教具和学具等六 个方面。在实验中,我们把这六个要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课堂教学、学生实验、教具学具的制作、小发明和小创造、实验竞赛、专题讲座六个要素组成的实验教学系统的总功能不是各个部门各自直接地、单独地体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特殊联系间接地、综合地表现出来。

(2)抓好课堂内的实验教学,寓实验课改革于趣味之中。

实验教学能否达到最优目的,系统各部分能否协调运转,关键的问题是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如果学生对实验感到乏味,那是难以达到目的的。兴趣的培养必须是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综合进行。

(3)以学生实验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风。

第11篇

上述教学案例,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很显然不在教师的课前预设中,教师似乎在无奈之中生拉硬扯地将学生拉回了自己预设的教学轨道上。试问: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感兴趣?学生还会主动探求知识吗?说不定,学生还在回味无穷地想着怎么报出30个5相加的加法算式呢!

其实,教师如果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就不会有这样的尴尬了。比如,教师可以稍作等待,让学生先说下去,等他自己也觉得弄不清楚说了几个5相加后再追问:“怎么不往下说了?”“你刚才说了几个5相加?”“别人能知道你报的结果吗?”……这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认知冲突和心理需要:要是能有一种更加方便的计算方法,那该多好啊!此时,教师再恰如其分地引出“乘法”,新知教学自然会水到渠成。

以往,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根据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以学生新的思路为基点,灵活调整教学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并巧妙引导,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几种策略作以下探讨。

一、“预设者”策略,创建课堂生成空间

以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是采用单线型前进方式,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跟着教案走,学生跟着教师走”的现象,课堂上一旦出现了离开预设的动态生成,教师就会手足无措。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预想更多的可能,充分考虑课堂上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做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尽量有多种供教师临时选择的设计。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适时捕捉学生瞬间产生的思维火花,及时运用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轻松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意外。

例如,设计“搭配”一课教学时,教师就预想了本节课可能有以下的生成:(1)如果学生搭配是无序的、有遗漏的,怎么引导?(2)如果学生只出现以上装搭配下装的方法时,要不要告知学生以下装搭配上装的方法?(3)如果学生在用符号来表示搭配方法,且大多用画实物的方式呈现时,要不要做出更多的提示?(4)如果学生在第一次搭配中就出现用“2×3=6”来表示搭配的方法时,怎么调控?(5)如果学生提炼不出用乘法表示时,该如何处理……在这节课教学中,由于教师课前注重预设学生的多种学习行为,预想学生出现的多种可能,所以就有更多引导策略上的准备,就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为教学预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便于在课堂中及时选择预想的方法,及时找到距离学生最近的“切入点”。

二、“守望者”策略,机智面对课堂生成

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其思维方式是分析性的,而学生的思维却是随机的、丰富的,因此再完美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计到所有学生思维的变化。生成性的数学课堂,就好像是悬崖边上的“麦田”,有一群学生在“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不断出现新的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上的守望者。教师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学生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学生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例如,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我在课堂小结时就采用了这一策略。我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一学生很快站起来回答:“在这节课上,我学会了加法。”面对这一动态生成的错误资源,我本来想否定的,当时我只要指指板书或让他听听别人的小结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并没有进行否定,而是继续问道:“很好,那你学会了哪些加法?”他回答:“我学会了加数相同的加法。”我进一步引导:“这样的加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呢?”……对于教师而言,这位学生的回答是一种不需要的生成资源,教师采取这样的教学策略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不比采取简单的读板书或让其听其他学生小结的策略来得精彩得多吗?

三、“引领者”策略,点拨课堂思维生成

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虽然要预想学生课堂中会出现的多种可能,但学生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想法,预设再充分,也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意外生成,虽然教师课前未预设到,但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就要及时地捕捉,机智地生成。

例如,教学“元、角、分和小数”这一单元后,我安排了一节复习课,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当复习到小数的读法时,一位学生问:“为什么小数点后面要分开读?比如13.51,为什么不读成十三点五十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思考,而是直接回答:“本来就规定这么读的。”“为什么不规定读作十三点五十一?”学生似乎非要找个合理的解释不可。“你们说呢?”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个个都皱着眉头思考,或许他们也奇怪这一点吧。过了一会儿,有学生举手了。“前面是整数部分,后面是小数部分,为了区别,所以小数部分分开读。”一位学生解释道。“我知道了!”一个学生好像突然发现了什么:“是因为小数部分的末尾加上0,大小都一样,如果按照整数读法就读不清楚了。比如,13.51如果读作十三点五十一,那么13.510就读作十三点五百一十,五十一怎么跟五百一十一样了?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一位一位分开读。” 还有一位学生说:“我发现从意义上来说,这种读法也是不妥的。如15.15,整数部分的15是表示一个十和五个一,小数部分并不表示一个十和五个一,而是表示十分之一和百分之五。”……经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我也有了正确的解释,并及时进行了小结,这时学生一个个恍然大悟。

在上述教学中,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我用一句话“你们说呢”引领学生去考虑,去寻找合理的解释。学生给了我们意外的生成,更给了我们生成的惊喜。这里,正因为教师机智的面对动态生成,采取了恰当的教学策略,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充满活力。

四、“助产士”策略,促进课堂智慧生成

当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可能会和教师课前的预设发生偏差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时甚至可以果断地放弃自己课前的预设,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创造性的生成。像苏格拉底那样,教师应做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为学生课堂的智慧生成“接生”。

例如,我在教学“摆一摆”时,先出示一张数码宝贝的卡片,请学生估计这张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接着,我引导学生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结果是54平方厘米),师生评议后将数码宝贝的卡片送给估计得最正确的学生。然后,我拿出一块花手帕,请学生估计手帕的面积,再检测验证。正当许多学生拿出小正方形来铺的时候,一位学生说:“这样测量太麻烦了。”这时许多学生都停了下来,思考着。沉寂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学生说:“是的,太麻烦了,刚才我摆了好久才摆完。如果每一次要摆才能知道某物的面积,那也太麻烦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我正要引导学生进入“摆一摆、填一填、找规律”的教学环节时,又有一位学生说:“我刚才摆的时候发现,每排摆6个小正方形,摆了这样的9排,总共是54个小正方形。”紧接着,一学生又说:“1个小正方形是1平方厘米,54个小正方形就有54平方厘米了。”我马上请这位学生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卡片和小正方形的大小。

生1:一排摆了6个小正方形,摆了9排,6×9=54,卡片的面积就是54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生2:6条小正方形的边刚好是卡片的长度,是6厘米。(学生仔细观察,都说“是的”)

生3:一列有9个小正方形,那样卡片的宽就是9厘米。

生4:6×9,刚好是卡片的长×宽。

生5:卡片的面积=长×宽。

师:是不是凑巧呢?

接着让学生动手画几个长方形来验证自己的发现,然后探索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先估后摆,在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并大胆质疑,思考寻找更简便的方法。同时,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发现方法,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样的课堂生成无疑是精彩的。正确地采取引导并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恰当地调整教学策略。

第12篇

在xxxx实习的六周期间,我获益良多。除了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提高了自己的执教能力。

我确立好自己的角色,实现从“学”到“教”的角色转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组织教学,“以身立教”,从心理上做好当老师的准备。以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学知识、增才干,用自己的行动换取他们的信任,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为我成功的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实习目的明确、动机端正,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明确施教对象结合施教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备好一份教案后,向实习指导老师、本组同学一一征求意见,改了又改,才实施教授,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实习期间除了上好自己的实习课外,我还有目的地听课、评课,弄清好的好在哪里,差的差在何处,以便自己教学时作为借鉴,并做好把听、评课记录。

实习自我鉴定范文:首先,在体育课教学工作计划方面,我积极、主动地向指导老师学知识、增才干,用自己的行动换取他们的信任,营造和谐的实习环境,为我成功的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见习周期间,我认真观看指导老师的每一节教学课,做好看课记录,并对体育课练习密度和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测量,为之后自己上课做好准备。在实习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施教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真备好每一份教案,并向指导老师、本组同学征求意见,经过改良后才进行教学,并努力培养体育骨干,以此把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其次,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以多沟通,多谈心的形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班主任的工作打下了巩固的基础。期间,我组织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主题班会,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协助班主任处理班里的日常工作,与班干们一起努力维护班风和学风。通过助理班主任的工作,使我懂得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同时也提升了我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总结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在存在不少缺点,如:教学技能、技巧仍较薄弱,专业基本功不扎实,语言表达不清等。我应该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的学习,为做好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