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8 08:57: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学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课程教学观念有待更新
美国医学教育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西方医学教育模式,医学生很清楚将来发展的方向,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也比较重视,经常组织各种讲座。反观我们的医学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老旧、落后,往往对学生学习分数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学生实际临床能力,学生学习效率并不高。
(二)教学模式落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高职院校内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也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信息量比之前有所增加,内容也更加生动有趣。但其教学模式没有改变,依旧是灌输式教学,很少出现互动式、谈论式的教学方式,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内容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够
内科学教材的编制通常会涉及各种流行病资料,并按照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多个课题进行说明。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能够介绍一下相关知识背景,进行基础知识纵向串联,那么就能提高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由于内科学教学课时的限制,教师很少有时间介绍相关知识背景,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了解教学内容,无形中增加了教学难度。
二、高职院校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在进行内科学课程教学时,可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内科学教师可以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分享给学生,师生共同进行讨论。我国内科学教学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实习,在临床实习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临床工作,学习临床诊断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内科学教师可以将病床旁教学作为主要的实习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问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探究,减少教师讲解的时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从而将枯燥乏味的临床实习变为生动有趣的知识探究过程。
(二)采用病例分析教学法
病例分析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一个系统讲解完成后,将收集到的一些典型病例分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最后进行总结。例如在讲解完呼吸系统疾病后,教师可以将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常见的临床病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指出疾病诊断、治疗的原则。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能够学习如何从大量的分散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分析,从而判断疾病特性,最终做出科学的诊断与治疗。病例分析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
高职院校内科学教师要重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的结合,打破相关课程、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积极调整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解新的系统疾病时,可以回顾、复习一下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学、组织学、解剖学以及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而推导出这些器官病变时可能出现的疾病以及对本系统的影响,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相关基础知识,为新课做准备,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开阔学生眼界。例如,在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一下心、肺的结构和功能等生理学知识,然后回忆一下瓣膜听诊区、肺部听诊以及心脏杂音产生机制等内容,再之后讲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等新知识,这样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能掌握新知识。
继续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研究;围绕我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提升科学教学的教研质量与教研水平;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有效资源,强化教师业务学习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与学术性、群众性研讨并行,增进我校科学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一、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 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2) 组织学习《科学课》等专业性杂志,加强平时的总结与反思。
(3) 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求科学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
3、“上网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网上学习实践活动。
二、继续深化科学课程改革,提高科学
教育教学质量。
1、本学期要抓好实验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江苏教育网”中的教材教法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亮点与精华,向全镇科学教师展示一些精品课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强与溧阳市教研室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依托远程教学资源,带动学校科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调动教师参与科学教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挖掘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共同协商、互动交流,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2、积极探索“看中学”的形式、内容,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资源。
3、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涵。
4.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5、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实验仪器的保管使用及实验登记工作。
6、继续做好小
小气象台的指导工作。
四、具体工作:
九月份:
1、制订课题组计划。
2、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
十月份:
1、 中学《科学》新教材分析与培训活动。
2、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
十一月份:
1、积极参加 “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组实验教师研讨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优秀课”评比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元月份:
1、做好科学的的期终考核工作。
2、归纳收集资料,检验实验效果。
科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相关文章:
"
论文摘要:小学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要转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信任学生;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课堂;自主探究;课外科技活动
当今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无疑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之一。小学教育是人的基础教育,在小学的各课程中,科学这一课程学习的知识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科学的知识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自然客观规律,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向往。而科学课恰恰就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场所。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想象和创造,形成科学志趣,养成探究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发展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听课情况,就几点做法和体会与同仁交流。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
传统的科学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学生没有兴趣,效果也不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易于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主动探究、去发现:例如,在学习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20世纪70年代咱们国家从德国进口了两台火车机头,准备仿制。于是拆了一台做研究,正值夏季,研究之后怎么也装不上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又提出:到了夏天自行车胎打足气,停放在阳光下时间长了就会爆胎,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实践者和发现者。于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面前积极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做了用热水把瘪乒乓球给鼓起来的实验;有的学生做了钢球通过小孔的实验;有的做了热气球飞起来的实验,证明了气体、固体也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有理有据地觎释了以上两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创新
三、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些知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在科学课堂中依托《科学》教材,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式,有了基础的铺垫,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开展科技活动是形成科学志趣.养成探究习惯,更是向“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标的迈进。教师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现象,通过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了“克隆羊——多莉”,学生对生物繁殖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在网上或书店收集、阅读有关克隆的信息和资料,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召开“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的讨论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活动结束时学生还将收集的资料做成展板,在校园进行展示。
探究既是科学课程学习的方式,又是科学课程的学习目的。我们要在新课标引领下,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以其课本为载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享受科学的学习过程,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进步,在探究中成长。
在集中培训的二十天中,我认真地聆听了十多位专家的讲座,听取了李保伟等多位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以及观摩了多节优质课等等。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中我掌握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9月起,我上了四年级的科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集中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根据教育局的安排我于10月22日至26日在万安县城实验小学实习一周。在实习期间,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汇报课。经过一周的实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在课余时间,我能坚持记录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小小的进步,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写出了我的教育论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
经过这近半年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我对小学科学课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思想有了大转变
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我的思想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作为一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想品质,特别是骨干教师,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再把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因此,在科学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的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科学探究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对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科学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事情具有较强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兴趣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堂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第三、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应加强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与整合。
三、教学观念有所改变,教学思想有所更新
1、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前我们总认为教师是权威的象征,学生要绝对的服从,特别是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是容纳知识的容器。通过培训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而科学课程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的。因此,我们要改变教师的角色,成为学生的朋友。
2、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手段,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教学自然会成功的。通过培训学习,我知道目前提出的科学探究法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为主,相对而言是适合科学课程的。自主的探究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喜乐。
论文摘要: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思维能力决定了其对于课程的理解程度,因此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科学课的学习尤为重要。本文以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为基础,总结出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能够养成科学探究思维。通过对自然、社会、制作等课程内容的传授,保证学生能够形成系统化的思维能力,为中等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但是我国应试教育的发展历程导致小学科学课程丧失其应有的教学意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未能通过小学科学课程掌握到科学思维能力,要求能够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现状
1.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丧失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学活动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培养自我探究能力,同时养成学科思维。为继续接收教育奠定基础。但是事实上,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科所涉及的内容较广,课时设计时间较短,导致学生在一星期一课时至两课时的课程学习中,难以寻求到良好的衔接。而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照本宣科,无法真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缺失,无法很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2.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明确
素质教育标准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获得浅显的科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培养学科兴趣以及学科思维能力。但事实上,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兴趣的培养,大多数小学生都忽视自己曾经学过科学课,对于科学课的课堂内容印象不深刻。在更进一步的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时,基础知识不牢固,难以很快地进入到相关学科的再学习中。
由上文可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学目标,因而在整体发展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同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目的大相近庭。从1903年开设科学课程以来,旨在提高我国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其创造力。但是现实显示,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难以培养具有较大科学探究能力、应用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实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实践教学法能够有效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活动的认识,培养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实践教学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实际演示的方式导入小学科学教学活动
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有物理、化学等自然的科学知识,还有历史、人文等偏文科性的知识内容。对于人文理论较强的知识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框架的构建中,如科学课程“植物的一生”中,教师将不同的植物带到课堂上,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教师自己做好课前准备,通过录制自己种植物的历程的相关视频,有效地导入到课程内容中。同时也指导学生在课后种植某一种植物,并参照教师的方式将成果在期末的时候在班级演示。通过实践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动手创造有一定的兴趣,从而参与到科学活动中。
2.通过野外实践方式提高学生对科学教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并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求能够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植物,观察自然现象,对自然科学产生好奇心。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在设计中所涉及到到知识原理较为简单,如生物所需的环境一课中,仅仅提到的几个主要的环境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等等。但是一些具体的东西或是细节无法一一阐述,但是通过野外实践同理论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学生验证课堂上所提到的理论同时提出自己观察思考出来的答案。某小学科学教师在讲授“生物对环境的需求”一课时,首先通过理论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环境是怎样的,同时引导出学生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整体认知,最后带领学生进入到野外,观察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的生存情况,由此保证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生物同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能够保持疑问,进行自我探究。
3.通过课堂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采用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些自然科学现象的认识仅限于表面。如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于植物的脉络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只会画框架图,但是对于植物不同细胞所起到的功能作用却半知半解。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事物的功能作用。如通过制作植物书签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到植物叶片的不同结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掌握到一些化学溶液的作用和注意事项。通过衍生思考,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原理的困难时,能够更快的进行转化,使得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实现其生活化教学的目的,还能够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如有的学生将书签加入一些色素,制作成各种颜色。由此观之,实践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科学思维不强、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现象,可以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抛弃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最终奠定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意义[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第一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5:1.
[2]潘羽.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4:33-34.
坚持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强教科研工作的专题化,树立教师天职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的观念,注重校内和校际交流,努力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全体科学教师通过新教材培训,逐步适应了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较好地解决了从常识过渡到科学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但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分析,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如教学的有效度、结构性、科学性、价值取向等方面需进行研究。本学期将以规范、有效、创新为重点,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科学教学水平。
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科技教育必须同教学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老师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围绕推进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总目标,积极宣传、辅导学生开展科普工作,落实有关计划内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在全国教育科学“xx”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科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研究——架设科学素养目标和学校实践的桥梁》总课题的引领下,我校小学科学组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尝试改变过去单一的、一次性的“观摩式”的教研模式,提出了《小学科学“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本学期我们将更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聚焦课堂,让传统的科学教研活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学校教研的主流形式,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开学初,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其精神,认真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实际,制订教学计划,分析前一学期学生基本情况、本学科教材内容基本体系、教学目的及任务,提出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具体措施,制订教学进度表。
倡导教师在课下经常性讨论交流教学中遇到的困惑、获得的经验、取得的成功、经历过的失败,经常开展互听活动,并及时交流总结,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
教研组要组织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并充分利用好《科学课》、《科学课程标准》等专业性学科期刊,定期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教学文件和教学业务知识,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且做好记录。每位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进修、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评比等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工作中,要加强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组内形成一种和谐、默契的同事关系,以求大家共同进步。
每位教师应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认真钻研新课标、教材,分析学生实际,编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认真写好教案。全组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并讲究备课的实效;深入落实“探究——研讨”教学法,注重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形成自主的科学态度,发展科学素养,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与科学实践。每位教师还要根据课题做好研讨课并及时总结反思,促进教科研与教学实践的契合。
1、制定各类工作计划
2、确定本学期教研活动主题
3、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校教研活动展示课
2、组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
3、参加市、区新课程培训
4、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做好区教研组长会议的经验交流准备
2、教学常规检查
3、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校本教研流程观
2、摩课题阶段性小结
3、组内科学教学理论学习
1、组内教研组学习
2、期末复习和测验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学科系数;科技活动;实验室管理
文章编号:1004-2326(2016)02-006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教学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课程标准》对这门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义的: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科学课对教师要求高、教材较难操作、教学较难组织。与科学课程紧密联系的小学科技活动、实验室管理,在教师月考核、年度考核、评优树模、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方面的实际落实过程中,“优先”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为了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笔者认为,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应解决好以下几个“小”问题。
1小学科学课程学科系数需要提高
课程学科系数指各门学科教师完成单位教学时间的教学任务,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现在基层学校一般执行的课程学科系数小学语文、数学为1,其他学科系数为0.67。这是20世纪80年代执行的课程学科系数。从20世纪自然课演变为现在的科学课程,时间过去了20多年,随着课程的改革,科学课程的加强,这门课程对科学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通过对教育“普九”“两基”的验收,特别是国家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查验收,上级对科学课程的要求在不断加强,难度也有所提高。因此,科学课再执行过去自然课程学科系数0.67已不合时宜。笔者认为,科学课程系数要适当提高。(1)学校教师实际授课时有难度,有难度就要费时、费力、费心。表现在课前实验的准备(实验借用单、实验通知单等按实验步骤要求的各种实验记录单),课中的教学组织难度以及课后的许多后续工作等方面。一般来说,上一节实验课平均至少要准备半节课以上。(2)课堂教学和资料整理。上课时,几个问题、几幅图画,就需要教师挖掘拓展相关内容,就要师生进行探究,这对师生来说都有难度,要有所准备[2]。课后,对实验用具要整理归柜,演示实验单教师要填,分组实验单每个学生要填,每个分组实验要给每一名学生一个成绩评价。(3)对于科学课程上级教育部门每学期都要统考、抽考,作为评价学生科学素养的依据。(4)从理论上来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同样各科的教师从事的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学校不能有学科歧视,不能有主副科之分。从事教师职业的各科教师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是一个整体。然而事实上,主课和副课的说法虽没有科学依据,但确实存在,且差别较大。各科教师于课前、课中、课后所付出的脑力、体力劳动有所差别(含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个别辅导、技术设备维护维修等)。其实,教师的工作是复杂性的工作,无法严格用系数来区分。
2科技活动(科技辅导员)
应该计入教师工作量科技活动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它是科学课程的延伸和补充。以笔者所在地区学校情况为例,它主要包括放假前“四小”作品的安排,每个假期开学后“四小”作品的收缴、整理、评比,每年7月份开始的科技创新大赛挑选、评比工作。同时包括学校科技节等其他科技活动,例如,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科技周等,科技辅导员都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科技(科普)活动室的管理,也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科技活动既是一项常规工作,又是一项富有变数和挑战的工作,应该计入教师工作量[3]。特别是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科学幻想画等活动,负责科技活动的科技辅导员要干好这项工作,要真正熟悉这一行业至少需要5年时间。
3科学实验室管理工作量计算应该更加科学
例如,笔者所在学校共有29个教学班,开设科学课程的班级是3~6年级,共有19个班级。按照正常的实验室管理流程和要求,这样规模大的学校,需要一个专职实验室管理员,或至少有一个人来主要负责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实验室管理主要有以下工作:实验室管理制度及安全的保障;实验室管理卫生、保洁;实验室账目建立、补充;实验室管理10种表册的填写;实验室实验班级教学前实验器材的准备、摆放,教学后实验器材、资料归档、入库;迎接各类检查[4]。此外,还有数学课教具的借出、入库及登记。据笔者了解,在酒泉市肃州区,大部分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定量是3,即每周3个工作量,这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实验室管理工作定量,比较低。总之,实验室管理工作量在定量上需要提高。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核心课程,它在教育教学的实施中还存在上述“小”问题。只有解决该类问题,才有利于这门课程的顺利实施,才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郁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师科学(3~6年级)教学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3]江苏省科协联合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S].2013.
关键词:综合性学习;指导教学;科学课
专家研究发现:儿童他们所认识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而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门类偏多、分科教学过细,各学科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系与整合。如此现状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不利于培养儿童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是儿童由原始地认识世界向科学地认识世界过渡的起步阶段,课程适度综合更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更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渐次发展。小学科学课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学科学习必然走向综合化。
一、将“数学方法”融入孩子们的科学探究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教授在《现代思维与改革漫谈》中早就提出思维的基础是大量的感知。观察是感知的最重要的途径,观察中的“质”是重要的,但只注重“质”的观察而不注意“量”的观察则是不完全,不确切的。以“数量”观念去思考事物,用一定的数据来描述事物可以帮助人们忽视某些无关因素,对具体事物进行数学把握,思考更为本质的问题。我有幸聆听了全国著名科学特级教师、人称科学教学“三剑客”之一的路培琦老师亲自执教的课例,并与他作了现场交流,发现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提倡“用数学方法学自然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定量观察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其他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了。所以课堂教学往往成了单向传授的“静堂教学”,学生更多地是在看,在听,教师也是反复地在提醒学生要注意“听讲”。
针对这种教学状况,我在平时教学过程别注意挖掘教材中有利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借用数学方法发现规律,研究问题,让学生人人有事干。如在《水到哪里去了》教学中,教材设计实验取两支同样的温度计,将其中一支的水银球部分用湿布包好。然后,同时向两支温度计吹风,过一会儿看看两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否一样。为了便于学生建立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水分蒸发时要吸收热量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小组进行分工,一人记录时间,二人观测读数,一人记录和统计数据,同时将统计图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把每个数据标记在坐标纸上,并将相邻两点连成直线,做成一幅温度变化的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快乐的实验过程中分析了数据,学会了绘制统计图,并且从对比非常明显的图象中真切得感觉到空气流动加强可以使水分蒸发得更快,水分蒸发时会吸收热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探究科学的方法,又提高了发现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用“语文方法”丰富科学课的教学手段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科学教学中也同样有着重要的地位。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借用语文方法将会使课堂中的探究活动更生动,探究内容更丰富,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科学课以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经历亲身的典型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理解科学。而“体验”“理解”是在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中进行的。原先“静”式的课堂将变成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式的课堂。而要提高学生“动”的兴趣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也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表达的自信心,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在交谈中善于倾听,充分地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不同的意见与人沟通,与人商讨,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兴趣的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观察实验课中常见到学生在充分地观察后(课内、课外观察)汇报自己观察结果时往往词不达意或表述不全的现象。学生对自己所观察的结果并不能正确地进行描述,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全国著名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历来主张学生应能对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生动、形象、准确的描述。基于上述认识,我要求学生在观察时视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学习方法,采用书面记录的形式与口头表达相结合,用自己的笔将观察所得记一记,并作整理、取舍,将最有价值的所得(发现)汇报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三)加强学科知识横向联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堂教学内容应是开放的、多元的。语文课中有很多的知识是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实际入手,有意加强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样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蜻蜓》、《动物的牙齿》时,在学生对相关内容作充分探究、讨论后,我将课堂引伸到与蜻蜓等动物相关的成语上,学生很快就能举出蜻蜓点水、豺狼当道等成语,在学生了解成语的比喻意义后,再引导学生去分析成语的本意,学生自然而然饶有兴致地研究起了蜻蜓为什么点水,是否所有蜻蜓都点水,豺狼这么凶狠是否与它的牙齿有关等相关问题。
(四)让学生写一写典型的有意义的经历
科学探究非常重视学生亲身经历一些典型的经历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这些典型经历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而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活动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有的甚至是终身难忘的,面对如此有意义的亲身经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会象模象样的做起“学问”,写出科学小论文、研究小报告。如我在教学《蚯蚓》时,为了满足学生充分探究的欲望,我没有直接准备蚯蚓让学生观察,而是让让学生找蚯蚓、看蚯蚓,并且从找蚯蚓中出现的问题――蚯蚓变成两段后会怎样入手,让学生充分研究了蚯蚓的再生情况。学生兴致勃勃地研究了蚯蚓后写出了科学小论文。学生把研究过程、方法、感受记录下来,这样既可以扩展延伸学生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用“音乐、美术方法”优化科学课的教学环境
音乐、美术等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发挥学科扬长补短作用,优化科学课教学的探究过程,使课堂活动形式显得更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音乐、美术许多素材即来源于大自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大自然的理解及责任感、自身科学探究成果展示等都可以借助音乐、美术方法来实现。如我在执教《有益的小动物》时,我将培养学生关心爱护有益的小动物视为重要的情感目标。简单的说教或讨论很容易使情感教育流于形式,变成一种空洞的“口号教育”。而MTV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叙述了一个女孩从小爱养丹顶鹤,大学毕业后她仍回到了养鹤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她为了营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而滑入沼泽地就再也没有上来的真实故事。为此我先向学生动情地讲述了这一个“真实的故事”,再请学生观看MTV《一个真实的故事》,课前请音乐、舞蹈老师帮忙,让有歌唱、舞蹈特长的学生结合音乐创编符合歌曲情境的舞蹈并在课堂上进行歌伴舞小节目表演来结束课堂教学,学生的心被震撼了,在特有的情境中学生觉得保护好有益的小动物是那么的有意义。
在执教《蚯蚓》时,我首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课前先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记忆中的蚯蚓(学生只能画出大致轮廓,蚯蚓外形显著特征很少涉及,很多学生甚至搞不清蚯蚓究竟是一个头部还是两端都是头部)。学生观察探究后再让学生画一画新认识的蚯蚓(此时学生能画出头部环带,身体环节,细心的小组甚至画出尾部小黑点――),两幅蚯蚓图一做对比,再做交流,学生恍然大悟。学生原有的认知不断地被修正和完善,学生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也是我国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小学自然教学前辈刘默耕老师在论述其著名的“三性”理论(自然教学全息性、模糊性、兼容性)中的兼容性理论时,也曾明确提出小学自然教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含有数学、语文、社会、音乐、体育、美术、劳技等各学科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综合课程。科学课中综合性学习的素材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研究范围还可以进一步拓宽,只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方兴未艾,学生科学素养才能真正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培琦,戴汝潜.自然教学改革探索[M].山东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科学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师资队伍
科学教育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一个新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经过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科学教育专业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领会科学本质,满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教育专业虽然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还有许多亟待我们深入、广泛探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科学教育专业能否顺利、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就科学教育专业建设之专业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以及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能力建设等方面谈点认识。
一、科学教育专业定位探索
我国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型师范专业,是为培养正在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急需的具有全新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的综合型科学课程师资而设立的。自从重庆师范大学于2002年首次获教育部批准设置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现在从国已有近80余所高等校开设了科学教育本、专科专业 [1]。在教育部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科学教育专业归于教育学类。
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应用科学,领会科学精神,发展科学本质观。因此,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知识,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二是要坚持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方面得到教育,发展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所以科学教育专业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高校设立科学教育专业既要体现高等教育普通水准的通识文化教育,又应体现中小学综合型科学课程师资的综合科学教育 [2]。因此,科学教育专业是以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学等自然学科为主体构成的,并涉及技术、环境科学、生命科学以及科学史在内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教育专业体系。
经过多年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索,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 [3]: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专门人才。既能够传播科学知识,帮助大众理解科学,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又能够胜任中小学综合型科学课程教学或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课程教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综合理科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满足了传播科学知识,形成大众正确的科学观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满足了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对实现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制有两大类 [4,5]:一是典型的教育型课程体系,教育类课程占比重较大,其它课程相对较弱。这类课程体系的院校该专业往往开设在教育院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背景,科学知识相对弱化。二是典型的科学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中突出了科学成分,教育学理论弱化。而开设以科学课程体系为主的院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因科学教育专业开设院系不同而带有相当的大差异。总体而言,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由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组合而成,但是这个组合不拼盘,是经过多年科学教育专业教学实践的辩证整合。
(一)课程模式的结构
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保障证学生知识结构科学合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合理地课程结构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此方面,我们参考其它本科院校科学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多次的分析与探讨,按照整体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思路,并结合渭南师范学院2+2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综合教育课程”的要求,对科学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即科学类课程+学科(方向)专业课程+教育理论类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
科学教育之科学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知识, 使他们具有深厚的科学修养与科学探索精神。科学类课程为:自然科学概论、科学思想史、普通物理及实验、大学化学及实验、普通生物学及实验、地球科学概论、天体物理概论等。
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综合科学课程教学或者分科教学等专业所需要的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是在科学课程基础上的根据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的深入。通过学科(方向)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个体未来发展储备知识基础。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物理学方向、化学方向、生命科学方向、教育学方向等。
教育理论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知识,要求掌握教育科学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学生认知特点,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趋势,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科学课程教学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
综合实践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从事科学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和传播科学知识的初步能力等。实践类课程有: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科普宣传、毕业论文等。
(二) 课程实施类型的结构
依据科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注重科学教育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课程性质,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科学教育专业科学类课程和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和科学类课程以及学科基础课程组成。选修课程包括限选课和任选课程两种,限选课为学生确定专业选修方向后根据专业特点选修的课程,该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体发展而量身定制的。任选课为面向全体学生的选修课程。学科(方向)专业课程又划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三种形式。实践类课程定为必修课程,除各门课程的具体实验以外。另外开设有课程实习、教育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专门的实践课程。
三、科学教育专业师资能力探索
科学教育专业是伴随新课改和基础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专业,和传统专业相比有其先天不足,或依附于教育院系或依附于理科院系。科学教育专业师资往往来自于开设该专业的院系,他们现在从事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和他们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科学素养、科学本质观与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因此,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一) 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实施科学教育课程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目前该专业的课程由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组成。渭南师范学院的科学教育课程开设在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物理系。物理学专业是传统的资深专业之一,教学资源丰富,实验条件与实践场所优越。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它是研究物质、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她不仅是化学、生命、材料、信息、能源和环境等相关学科的基础,同时还是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前沿。如量子力学的建立从理论上说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阐明了形形的物质的结构原理。现代物理学理论、概念、技术和方法进入介入生命科学领域,使人们了解了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从分子水平上认识了生命现象。物理学和技术关系密切,以原子能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纳米技术等为基础的现代高新技术引领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物理学对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自然具有普遍意义。因此,科学课程设置为主的科学教育专业开设于物理学系,是十分正确的抉择。但是,科学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不同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专业课,它不是这些专业课的拼盘,也不是各分科课程的简单相加,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科学素养的养成。因此,科学教育课程在把科学课程和教育教学课程辩证地整合起来,形成合理地课程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资源优势。因而,从事科学教育专业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整合、开发、应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能力,使分科形式的教学资源配置实现无缝对接。
(二) 挖掘科学课程中科学资源能力
科学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不容置疑,没有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社会进步。纵观整个科学发展史,其中既有科学家追求科学精神,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壮举,又有科学探索过程中丰富的情感体验,还有科学关怀的人文精神。以科学课程设置为主体的科学教育专业,其课程涵盖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等科学类课程。这些课程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载体,又是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过程的媒介,还是帮助人们理解科学本质的平台,它们蕴含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挖掘科学课程中科学资源的能力,就是通过研究科学课程中反映人类有目的地探索自然,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的漫漫征程,向学生传输科学的力量,科学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科学教育教师应具有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科学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深入研究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挖掘出每一门具体的科学课程中的创新求异的科学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缜密细致的科学方法以及献身科学的敬业心。在讲授科学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向学生渗透科学家探求科学知识、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把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索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寓于教学之中,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达到对科学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三)科学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科学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科学教育教学目标是指科学教育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了通过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有机融合,形成科学素养,它是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旦确定了科学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选用适合学生特点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科学教育教学内容设计。科学教育教学内容是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科学教育教学内容设计,就是要结合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选择使学生理解科学,体现科学教育专业特征的教学内容,而不能用分专业教学内容替代科学教育教学内容。
(四)科学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直接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了解科学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问题,有着丰富地教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经验。然而在教育教学评价中,教师只充当了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的对象,而不是作为评价主体,或者游离于评价之外。科学教育教学评价就是要教师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与结构,科学评价科学教育体系。具体而言,要求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对科学教育专业体系的评价能力,积极参与包括教学评价在内的整个评价体系的建设。就教师个体来说,一是对教师自身科学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二是对科学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三是对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价。
教师应具备这种评价能力,通过对科学教育体系提出合理批评与建议,对课程资源、课程体系、课程计划与实施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完善科学教育专业体系。
(五)科学教育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教师追踪科学发展前沿,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的重要方面。教师通过科研,把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以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实教学,做到教学促科研,科研带教学,教学科研相长。
科学研究不同于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属于教育学的范畴。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更多的偏重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科学问题的研究,较少关注科学教育研究。科学教育研究需要教育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有机契合。在以科学课程体系为主的科学教育专业设置中,从事科学教育教学的教师,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相对较弱,应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科学教育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寻找科学教育的规律,确定科学教育的研究方向,发现、研究、解决科学教育问题。
四、结语
科学教育专业是新兴的师范教育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施处于起步阶段,在培养模式与课程建构过程中需要研究与探索的问题很多。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探索,科学教育专业没有独立的教材体系,缺乏科学综合课程的开发,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相对较少,难以满足科学教育专业的需要;教师缺乏文理兼备的知识素养,难以能适应对学生跨学科训练的要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统观知识的建立重视不够,等等。因此,在科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教育类课程和科学类课程、科学类课程和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使教育类课程、科学类课程以及学科(方向)专业课程之间有机融合,形成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适合科学教育专业特点的教材建设。同时加强科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科学教育专业教师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本质观的理解,实现科学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长春.科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亟待研究的若干问题[J].高等理科教育,2009,(5):12-14.
[2]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9):18-20.
[3]汪先平.高师院校设置科学教育专业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139-141.
[4]白秀英,张晓玲.我国科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透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1,(2):72-76.
[5]吕晶,崔鸿,郭旭.科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完善途径[J].高等理科教育,2009,(6):5-8.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收集数据,分析数据,问题,对策
新课程标准理念认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方式。其中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是科学探究技能中的核心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本质不仅仅是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怀疑等科学精神。
一、收集与分析数据的重要意义
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科学课强调对事物不仅要在质上的认识,更要从量上的分析得出结论。定量分析会使学生的头脑更精确化、更科学化,只有能用数据来描述事物时,才算达到了对事物性质的真正了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范围也由课堂扩展到了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学生接触到的数据也越来越多,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多。教师应引领学生学会辨别和选择有用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自觉运用数据来进行解释相关的问题或现象。通过对教科版科学教材的统计发现,小学阶段基于数据收集的科学探究课占相当大的比重,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增强,此类课型迅速增多,对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开始的收集一些单一的数据,到后来收集对比数据或多组数据分析数据,并分类,画出统计图等等。因此,大力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收集数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数据的收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一环,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关键。而在小学探究实验中,往往由于实验器材的选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观意识等,造成收集的数据不准确,学生很难从中找到科学的普遍规律。
关注材料,排除障碍。如:我在教学《水结冰了》一课时,由于课堂上学生采用的是酒精温度计,各组测出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为—1℃或—2℃,没有一个组测得0℃。这样的结论是有背于科学结论的,但是,又确确实实是学生亲身所经历,这种错误的经历直接影响到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课后,我在仪器室里找到了唯一的一支水银温度计,再次进行了这个实验,测得水结冰的温度刚好是0℃。于是,通过多方查找,终于在县城的香菇材料店里买到了10多根水银温度计。在另一个班级的教学时,我把酒精温度计换成了水银温度计,避免了上次那种尴尬事情的再次发生。
“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一个探究实验,教师都必须在课前进行亲自操作,对实验器材及实验操作中的细节性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注重引导,规范操作。为了得到比较准确可行的数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让学生明白如何控制好应变量和不变量,然后再进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杂志网。
如:一位教师执教《拱形的力量》一课时,在学生研究了平桥和拱桥的承受能力实验后,得到了如下的数据。
平桥
8
3
1
10
2
3
3
3
2
2
4
拱桥
11
6
10
12
14
14
10
6
6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科学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实施的新课程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在科学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贯彻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与教学计划,提高自然科学任课老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空间,张扬学生个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一步让自然科学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重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自主探究、实践等能力,切实使学生充分重视、学好科学这门基础学科,引起学生对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二、工作任务
为了实现实验室实践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本学期各项实践教学任务,结合本实验室实际情况,本学期实验室将从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建设符合标准;装备综合配套;管理科学规范;使用注重实效。
2、仪器保管责任到人。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低值耐用品与低值易耗品的管理,要做到:
(1)定期检查、核对、统计实验室仪器设备,做到帐、物、卡相符;对丢失、损坏、报废的要进行登记备案并上报;存放定位存放,取用方便,尽量做到科学、整齐、美观。
(2)实行仪器设备等入帐、借用登记制度,凡丢失或损坏的要酌情处理。
(3)实行易耗品入库、领用登记,严格控制易耗品在使用上的浪费。
(4)经常维护保养实验仪器设备,保证仪器设备完好率,做好使用与维修记录。
4、学科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基础学科。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实验教学的工作的领导。学校实验教学有分管校长负责,主要领导经常检查,自然科学教师的配备要相当集中、相对稳定,另外要配备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老师当兼管员。
5、执行好自然实验室守则、借还赔偿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
6、配合组织教师开展活动,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上好公开课,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并撰写论文。
三、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搞好实验室安全与日常清洁卫生工作。
2、认真学习省标准化实验室的标准要求,逐项对照、认真改正,形成共识,加强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各项工作。加强科学教学的常规管理,促使教师上好实验课,在实验课上大力提倡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期初认真做好各实验室内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使设备能够正常运转,保证实验课正常开出。
3、加强请示汇报,及时向领导汇报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取得领导支持。
4、加强现有人员的业务学习,注重自身的提高。由专职教师组织全体自然科学老师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科学课程的要求,重视科学的重要性,上好自然科学课。开展对实验仪器使用的培训学习,充分利用仪器设备,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和电教材料(如多媒体、光盘资料等),开足、开全实验课。组织自然科学老师间相互听课、外出听课,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来弥补自身不足,取得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最佳效益。
5、教师撰写学科论文,积极参与各项竞赛。
6、鼓励教师自制教具,丰富教学材料,充实实验设施。
7、辅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写小论文、小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