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6 09:34: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高职数学教学整体教学学科间协调配合数学教学体系多元化教学方式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不是狭义的就业教育,而是同样要体现马克思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主题。数学课作为基础课,以提高学生的基础性素质为己任,教师一方面要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的核心能力。经我国专家确定的核心技能包括八个大类: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运用。高职数学教学要为专业课程做好服务,保证专业课的顺利进行。
一、树立整体教学的理念和学科间协调配合的观念
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往往只会考虑到该门学科的前后延续性、整体性和次重点。区别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专业性突出,专业课程是教学的主旋律,数学等基础课程应当为专业课程服务。八类核心技能要求职业教育要以专业课程为主心骨,基础课程为辅助教学,形成一个教学整体,全力为社会打造专业的技术人才。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研究课程改革,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执行者,应当首先打破学科之间各自为营的陈旧观念,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和各学科间协调配合的教学观念。
二、结合专业特点,以专业需要重新构建数学教学体系
数学课程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并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体现数学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根据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或职业岗群,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教师应针对专业进行数学教学,要使学生知道数学的职业应用价值,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态度,最终形成解决职业岗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高职数学教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职业高中阶段有哪些数学知识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数学知识是介绍性传授的。同时高职数学教师还要与专业课教师建立沟通的渠道,了解数学内容对各专业所需的时间段和侧重点,做到根据专业需要认真选择或编写教材,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从而重新构建以专业需要为主的新的数学教学体系。在调整过程中教师可不必过于强调数学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关键是要突出职业学校数学的实用性和服务性。例如财会专业要以学习函数、概率与统计初步等知识为主;电子电工专业要以学习三角函数及复数等知识为主;机械专业(包括数控专业)要以学习立体几何、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等知识为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而与学生专业知识联系不大的内容则可以让学生作一般性的了解,教师更不必要深入和拓展。这样,学生就能深切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有用之处。
另外,学校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编制合适的校本教材,建立一套独立而全面有效的数学题库,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真正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到达最优的教学效果,为专业课程做好服务的角色。
三、打破教学常规模式,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都是以课堂讲授的单一模式进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教师从头讲到尾,演绎着纯数学的严密逻辑推理,学生也多是机械化接受,应付考试,毫无乐趣和生气可言。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深入,教师应大胆尝试创新,打破死气沉闷的教学模式,探索数学实验、合作交流、动手游戏等方式结合而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科学设计,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寓于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中,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力。
如在一次讲授“椭圆的观摩课”上,笔者在开始新课之前,拿出了二十几块预先制作好的教具,分发给学生,让同桌的两个人一起合作按照要求画出椭圆的时候,整个班级都沸腾了,接下来整个一堂课的教学气氛一直保持在热烈积极的状态下,教学效果非常突出。而这是一个数学基础很差的电子电工班,课后学生普遍反映这是一堂记忆深刻的数学课,对椭圆的形成非常直观又理解深刻。
现代金融经济国际化、微观数理化的趋势迫切需要金融从业人员具备较深厚的数学功底,以适应在我国资本市场不具备半强有效性的条件下建立数学模型测度金融风险,改进预测资产收益率的方法,寻求资本市场价格运动规律等。
金融数学,亦称数理金融学,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在对金融经济现象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研究金融经济系统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数量变化及其规律性 [1] 。
国际上从事金融数学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大学的数学院系和相关的研究所,如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数学系,英国的利兹大学数学系等,设立硕士学位、学士学位以及培训证书。在国内,1997年北京大学率先成立金融数学系。 由于国内外的社会制度、学科划分、金融运行体制以及教育基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国内外在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备、教材的选编等方面各院校情况不尽相同,形成了各自的金融数学教育教学特色。在学士学位层次,西方国家院校在金融数学方向开设的金融类课程和统计类课程要比国内院校开设的门类多,覆盖面广,而数学课程相对于国内少而精,在课程教学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国内的金融数学教育教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与我国金融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上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广州大学是国内创办金融数学本科层次教育较早的地方高校,现已初步形成了硕士、学士两个办学层次,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合理性,教材的选编, 课程教学环节的有机设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形成了自己宽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教学特色。
从多学科多专业交叉融合的视角分析可知,在金融数学教学中, 金融类课程要用定量和定性混合的方法来教学,本着经济―金融―经济,货币―信用―银行,定性―定量―定性的三结合原则, 围绕金融经济现象所呈现的各种本质特性,进行金融问题的数学建模、产品定价和风险度量。这种定量定性的多学科交叉教学,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多元多专业性的复合型知识结构。而在学生方面,同样需要具备多专业知识的积累,通过对其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达到累积综合效应递增。在基础课程方面对数学专业和金融专业应同等重视,缺一不可。金融与数学专业交叉程度高的课程(如保险精算、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金融时间序列、风险管理学、统计软件操作等)是金融数学的核心所在,应根据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 [2] 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应用性。因此,只有深入细致地研究金融数学教育教学上的这些特殊性,结合实践中的经验数据和调查数据,才能深刻认识金融数学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质量间的相依关系,避免只从金融学或数学片面看待和认识金融数学。
二、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的金融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至少使学生懂得数理(微观)金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金融数据统计建模、产品定价求解和风险度量能力。为此,广州大学依托数理统计、随机分析、模糊集方法等数学学科优势,整合力量,校企联合,做好金融学与数学的重点交叉课程建设,用概率统计硕士点的金融数学核心方向的研究带动该方向本科层次教育,形成了金融数学教育宽基础、重实用的特色。然而,当前金融部门需要金融数学人才的岗位入职资格提高至硕士、博士层次,这迫使金融数学方向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调整到既要为地方金融经济发展提供实用人才,又要注重向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人才。在新生入学时要求学生做好个人规划,或立志考研深造,兼修金融学或会计学或保险第二专业,或在课程设置中按选修课形式加入相应专业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金融学或会计学专业或保险专业学生基本相同。同时,要处理好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做好向硕士研究生层次输送人才的工作,对于数理金融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其考取金融数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郝华宁,孙晓群.金融数学的教学与研究[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4(2):98-99.
[2]姜礼尚,徐承彪.金融数学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08(10):11-13.
关键词:专业需求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资源整合
一、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近几年,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推行了新的教学目标,执行了新的教学计划,有的学校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了国外职教课程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英国的BETC等。部分职业学校逐步建立了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加上普遍生源质量下降等因素,现行的数学课程设置已经不能为专业课程提供必须的数学知识,也使专业课教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听不清楚。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看不到数学本身在专业中的应用,体会不到数学自身的魅力,也就逐渐失去了对数学课的兴趣。而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的整合必将更好的推动整体教学的发展,是对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认识更新和揭示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完善数学教学的过程,更是形成和普及有关中职学校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过程,课程的整合也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让基础课程更好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帮助。[1]
二、中职校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1.针对我校机械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开设有机械专业课《机械制图》,《制造基础》,《零件测量》等,同时教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比如在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知识主要依靠语言讲述和黑板画图的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也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依旧解决不了学生对空间概念的建立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的难题。有些学生对平面(视图)到立体(三维视图)、立体到平面的转变概念还模糊不清,甚至有些学生的空间概念还停留在二维坐标(X 轴、Y 轴)的时期。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方面,教师可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利用不同的实物形状(如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棱柱、球体等)为载体,再结合这些实物形体与平面图形(视图)的讲解促成学生思维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有效转化。从而学生可以便捷地认识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深化自我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完善相关课程整合教学方案并改进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准确定位教材,课程目标,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我们对机械专业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以专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为尺度,融通各类学科体系,结合专业需求,面向机械制造领域。比如增加正弦、余弦定理的相关应用,解决机械制造实训中的相关计算问题。将实践实训中遇到的相关计算问题作为案例并归纳总结出各种类型问题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车床上的测量计算问题,包括钳工等。 另外,三角函数特别是三角特殊值的计算、三角关系、计算锥度、采用正弦规进行检测、渐开线的计算、数控中点的坐标计算、连杆机构的计算等等,诸如此类专业知识的学习都需要有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例如在《机械零件测量》这门课中,需要讲授《用正弦规测量圆锥角度》这节课,教师需要分析解决工件测量面的圆锥角a与量块正弦规圆柱中心构成的直角三角形的a的相等关系。找到等高a,b两点时,如何利用三角函数 ,求得圆锥角大小。这不但要求学生了解量块、正弦规和带指示表的高度尺的使用方法,还要懂得三角函数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角度的测量步骤,会用计算器的反三角函数计算圆锥角等。其中在计量器具准备过程中,需要擦拭平板,检查杠杆指示表指针是否摆动灵活,转向如何;还要检查高度尺,并将杠杆指示表安装到高度尺上;清洗零件,测量被测工件的大端直径、小端直径及椎体长度,记录数据,利用公式,求出参考量块尺寸h;所有这些内容都需要数学和机械知识紧密相连,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乐趣。
3.实行推行新的建设方案,尝试编写校本教材,在教材试行版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试想在第一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安排如下内容:基本作图及投影的基本概念,点、线、面及基本几何体的投影;三视图的基本概念;轴测图可以作为选学内容安排。第二部分识图、读图部分的思路是:由一些常见的简单图形入手,就识图、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培训,从简单到复杂逐渐递增。随着图形复杂程度的增加,读图的内容也逐渐增加,包括斜视图、局部视图、剖视图、断面图以及一些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方法等内容逐步地加入到读图中,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2]
三、数学课程与机械专业课程整合的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程整合以职业教育应立足市场需求,服务社会为宗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推行“培训菜单”等教学方式。通过工作任务,把专业基础数学课融入教学体系,经过选择、提炼,有机整合,更好服务于专业课程。比如分析任务的图样表达、技术要求、相关工艺等,从而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等融入到理论教学基础模块中,体现了任务引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和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等教学特点,从而保留了专业基础课的系统性,易于普遍的实施和推广。[3]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去接触了解机械专业问题解决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不但能更好地进行数学教学,也拉近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距离,学生专业思想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总之,为了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我们愿意贡献全部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 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字:教育转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一、师范大学数学专业改革的背景
2001年,《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公布使得负责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大学经历了重大变革:师范教育转型为教师教育。《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鼓励综合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样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一方面鼓励了综合性大学兴办教师教育另一方面强劲冲击了原师范大学的发展,使其逐步向综合性转型。师范大学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不仅是学校对社会经济发展现实需要的回应,也是学校对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展变化的应对,更是师范大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 。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数学是师范大学传统师范专业中的重要学科,学校的转型带动数学专业转向综合性教育。数学“教师教育”与“综合性教育”如何合理兼顾成为师范大学综合化体制下数学专业发展的新课题。一方面数学专业要解决如何在原来师范教育的基础上弘扬教师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在向综合性大学数学专业靠拢的同时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安排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优质服务于学生和社会。
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地方综合性师范大学数学本科毕业生只有一部分学生到学校就业,更多的学生要选择考研或到其他行业就业。数学专业在向“综合性教育”转型的改革实践中一定要研究好如何使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更适应当代学生的就业形式,更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提出的高数学素质要求:不但具有深厚的数学专业知识,而且能缜密地运用数字、符号、图像及数学逻辑分析推理能力在数学相关领域触类旁通地开展探究性学习。由此,综合性师范大学本科数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向多元化转型,教学模式应遵循多样性与系统性相协调原则,充分利用数学是教师教育类、理工类最基础的学科的条件积极拓宽专业服务范围,做到人才培养有的放矢。
三、数学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3.1 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培养,实行“4+0”培养模式
多年的师资培养经验和教育学科优势坚定了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发展过程中应坚守完善教师教育特色。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一般针对重点中学高水平师资培养尝试进行“4+2”的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而一般地方性师范大学则采取了“3+1”、“2+2”等不同培养方式,努力在本科四年内进行必要的教师教育改革和尝试。
天津师范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增加非师范专业发展成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学校将原师范类的专业教育教师及专业教育类课程全部调到教育学院成立了教师教育中心,统筹规划总体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而原师范专业则本着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育人标准重新构建了培养方案。学校设有专门的职能部门教务处、教师教育处分别负责与各学院协调学科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势,对本科生实行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的 “4+0”培养模式。该模式下,数学专业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数学的学科专业教育,在4学年的学习期间,要修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课程,达到本科毕业水平并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学有余力且志愿将来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本科生同时还可以在2-4年级通过择优选拔到教师教育中心选修数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包括教育理念、教师职业基础理论、教师职业基本技能、教师职业体验与能力养成四个模块,同时完成教育教学顶岗实习任务即可获得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结业证书及数学方向教师资格证书。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分离培养的“4+0”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不但实现了以综合的学科知识促进教师教育的教育改革理念而且也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提供了双重保障。
3.2. 发挥交叉学科优势联合培养创新人才
综合性师范大学可以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的相互渗透方面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前,师范大学的专业设置只是围绕着中小学的课程而设计。转型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增加了很多非师范专业,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可以考虑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通过优化基础课程,深化专业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等形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增强其发展后劲。
天津师大数学科学学院与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共同承办了天津师范大学2010级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实验班,该实验班学制4年,通过优化数学与应用数学、经济学、管理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组合成具有精英式平台课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加大学生掌握数学、经济或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方法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基础。该实验班实行一定范围内的专业自选机制,实行独立教学班管理,配有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和班导师,1-4学期主要以优化后的基础课程及深化后的专业课程构成的平台课为主单独上课,5-8学期在确定专业的基础上进入经济或管理相应专业系统学习,毕业时根据学生所选专业分别授予经济或管理学学士学位。因为实验班是在新生入学时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经过严格的选拔才产生的,所以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都已对四年的大学生活进行了规划,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学习动力大,积极进取,成绩优异。#p#分页标题#e#
3.3 教学模式遵循多样性与系统性相协调原则
基于综合性师范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性,数学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就业需求遵循多样性原则,但不能盲目追求“高大全”,致使课程堆积,不成体系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基础主干课实行分层教学、专业选修课实行分方向培养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元性学习需求。
3.31 基础主干课实行分层教学
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数学专业负责人在新生入学后要专门结合当今数学专业的发展及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部分学生入学初就明确了考研的目标,迫切希望扎实深入地学习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基础主干课程,对授课内容的质量和难度提出较高需求。由此,在学生自愿申请的基础上择优对 1-2年级数学专业主干课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快班特别聘请授课经验丰富的教授在原大纲基础上加大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提高学习要求,为学生将来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分层普通班依然执行原大纲要求,使得想在其他方面发展锻炼自己的同学在时间和精力上因学有余力而成为可能。
3.32 专业选修课实行分方向培养
考虑到学生就业出口的多样性,3-4年级的数学专业选修课进行了系统的方向分类:基础数学方向、统计方向、应用数学方向等。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及将来发展需要选定一个方向修读课程。例如:对数学有学习兴趣并想考研的学生可以修读基础数学方向,本科毕业后想先工作的学生可以选择应用性强的统计方向或应用数学方向的系列课程。通过限选、任选学分的要求,保障每个方向所修读知识的系统性,避免了学生为拿学分而盲目选课,为学生向数学高深知识研究、金融、统计、计算机等领域发展提供了知识的保障。
四、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通过对数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受益的学生在考研、数学专业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历史的好成绩。首届实行分层教学的07级学生考研率在20%,在考上研的学生中约有45%的学生考上了211工程高校,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专业组(天津赛区)获一等奖2名(天津市共1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2009、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3项,天津市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
综上所述,转型后的综合性师范大学可以在原有的单一的“师范教育”基础上,合理兼顾数学“教师教育”与“综合性教育”达到质的飞跃:综合化的学科平台不但促进了教师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高水平的“双专业型”教师教育人才;而且可以利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的相互渗透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中专;数学教学;专业;融合
职业中专的教育重点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所以专业课程教学是职业中专教育的重心,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重视,但基础课程在职业中专教学中现状堪忧,特别是数学课,存在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现象。现在专业课程的改革重新制定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都做了新的调整,促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出更全面的技术人才。本文就职业中专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措施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供大家参考,旨在促进职业中专数学教学工作。
一、数学教学在职业中专中的现状
现在职业中专的数学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职业中专的学生不愿学
曾有人对职业中专中计算机、模具、汽修、电子等专业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其中喜欢数学的学生仅有8%,而讨厌数学的学生则高达35%,只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笔者分析后认为与学生进入职业中专学习的目的有关,这些学生在初中的学习本就一般,有的甚至学习成绩较差,进入职业中专学校,只是想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能找一份工作。他们的兴趣都在专业课上,从思想上就认为学数学没有用,再加上数学本就枯燥乏味,更加重了学生的厌烦心理。但职业中专的专业课程中又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数学成绩差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则显得更为吃力,时间长了,使得学生数学没学好,专业技能也没学到。
2.职业中专老师不愿教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中很明确的提出了数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课,不仅仅是因为数学是主要文化基础课,更主要的是因为数学有很强的工具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但在各职业中专的教学指导方案中对数学课程的教学说明只注重了数学本身的学习,很少提到和专业课的结合。数学教师只是在按部就班的教授学生数学课本的知识,出现学了的用不着,用得着的没有学的情况。再加上职业中专的学生数学基础差,教师教的辛苦,使得教与学双方都失去了兴趣。
二、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重要性
职业中专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重心是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面,学生也是报着来学得一技之长的目的而来,所以职业教育在注意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数学教学。学生应具有数学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来构建教学内容和体系。因为数学教学能够促进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有些专业如旅游、服务业等,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就很低,数学中大多数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上都用不到。所以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应与本专业的具体情况相融合,针对专业的特点来设计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真正起到促进专业课程学习的目的。
三、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措施
1.根据专业课教学需要制定新的数学教学体系
先要对职业中专的各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作一详尽调查,明确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层次,确定教师讲授数学知识的侧重点,并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必要的沟通,确定讲授数学知识的时间段。数学教师在讲授时可不必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的完整性,关键是要突出职业学校数学的实用性和服务性。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把数学知识分解成若干模块,各专业只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既保证不同专业的要求,也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适应了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
2.根据专业课教学的需要编制相关专业的数学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职业中专的数学教材的编制应当符合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要求,要具有实用性、创新性,要打破传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编制出真正适合职业中专数学教学要求的教材。
3.找准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点,改变教学方式
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所讲授的数学知识,还要清楚这些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内在联系,找准二者之间的融合点,然后再根据所要讲授的数学知识,确定教学方式。可以多引入一些实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数学问题具体成专业知识问题,甚至可以把学生带到真正的工作场景中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既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用途,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4.重视对职业中专数学教师的在职培训
要想达到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目标,数学教师的素质、能力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数学教师不断的努力,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深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再利用这些知识创设情景教学,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所以对数学教师的培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通过培训,提升数学教师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不断的创新,提高职业中专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总之,职业中专的数学虽然只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数学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把数学教学与专业教学融合起来,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江泉.职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析[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9(1)
[2]王岳华.浅谈高职高专数学教学与专业知识教学相结合[J].广西轻工业,2010(4)
关键词: 财会专业 高等数学 校本课程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校本课程的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展中,研究者对高等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地位和作用已基本达成共识:工具作用,为专业课程服务;对高等数学校本课程与教学的现状形成初步认识:结合专业课程,适时引入专业背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科恩(Cohen)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狭义上是指学校如校长、部分教师等少数人员开发课程文件或成品;广义上是指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学校成员参与课程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课程开发的全部工作[1]。石伟平教授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一是课程改革要积极主动且有计划地进行;二是课程权利与资源配置要不断优化;三是课程决策的中心是学校;四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校长和教师[2]。
同时,对高等数学校本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研究,在研究中,大家对高等数学校本课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做了很多分析,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虞峰提出高等数学要基于应用,以“必需、够用”为度,要强化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满足专业课程的教学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与后续专业课程做好衔接,增加数学人文方面的内容[3]。丁志清认为简化复杂数学推导和抽象定理的推导,淡化其内容的理论性,把重点放到数学的实用性上,解决专业实际问题[4]。加春燕认为在经管类专业课程需要的基础上,修订出相适应的高等数学课程标准,通过适当的专业案例加强高等数学知识与经管类专业知识的紧密联系[5]。
在财会专业高等数学教学实践探索中,我们尝试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构建财会专业高等数学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包括课程目标改革、教学内容选择、创新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等数学教师参加财会专业相关培训。
1.我们在教学实践探索中,根据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需、够用、实用”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拟定了“财会专业高等数学课程目标”,并进行了修改完善。财会专业高等数学课程标准对各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练习、作业等环节及教学方法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要求,特别是对各章节中包含的高等数学知识在财会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例如常用经济函数:收入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在基础会计中的应用;导数微分在经济学中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弹性需求问题中的应用等。
2.针对财会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专业课程实际需要出发。注重高中数学与高等数学知识的衔接,切实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门槛。针对当前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背景,在尽量兼顾教材系统性的前提下,删除那些深奥及与实际不符的内容,选择那些能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职业服务的最必需、最重要的数学知识。组织专业教师与数学教师共同研讨,探讨统计、基础会计、成本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对高等数学知识的要求,注重经济中常用函数及其建立;极限思想与永续年金的计算;导数的含义及其经济意义;最优化问题等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高等数学课的例题与习题大多为会计、财务管理和经济上的实际问题,突出高等数学在财会专业课程中的应用性。
3.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授概念定理,通过例题讲解概念定理的应用,最后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引入一个财会专业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这个实际问题,提炼出高等数学问题,讲授所要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高等数学问题进而解决财会专业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引导学生从专业实际问题导出相应的高等数学结题思路和方法,针对性和应用性都很强。
4.高等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以往教师通过黑板、粉笔、实物幻灯片、教具模型等传统媒体进行教学,现在可以使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对其进行必要的处理(如动画等),加工成文字、图形、视频等资料,并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设计成相应的电子教案、课件等。尤其是通过平面或空间图像讲解导数、定积分等几何意义时,可以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教学,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适中速度播放,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吸收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5.高等数学教师应参加财会专业相关培训和进修,到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经常与专业教师教研交流,钻研专业知识,了解财会专业、岗位工作实际中所需要的高等数学知识,在教学中参考财会专业需求进行教学。
总之,在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从财会专业和财会岗位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知识更好地理解财会专业术语和理论,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财会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优能力,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允t,杜萍.校本课程开发-辩护与批判[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1999(11):32-36.
[2]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吉林: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9).
[3]虞峰.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教师教育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35-01
1.背景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10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以教师〔2011〕6号印发《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该《意见》分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十部分。这为我校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支持。
1.1传统高师院校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定位上“学术性”和“师范性”方向摇摆不定导致双重滞后。课程设置上偏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训练。
杭州师大叶立军认为目前国内数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主要问题有:①照搬综合性大学的学科结构和课程体系。②高数知识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严重脱节。③课程设置缺乏时效性。④教育类课程比重相对较低。⑤不能很好地与基础教育改革相衔接。[1]云南师范大学陈静安认为目标定位不准,向综合大学看齐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课程设置也不合理,学科教育类课程缺乏先进性,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老化,方法手段及观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足。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认为应该设置:少而精的基础课程,宽阔且简要的专业课程,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高质量的数学教育课程。
1.2 课程改革是各项改革的重点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上。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许多年,也获得了一些成就和经验。高师院校课程体系改革将直接作用于新教师的培养,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可以直接上岗”的教师是高校各项改革的重中之重。
2.高师院校新课程体系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云南这个祖国边陲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师范院校,如何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成了数理系一致的追求目标。
2.1培养模式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系自2007年起在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强化专业素质+强化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1+1模式)。
2.2新课程体系构建指导方针
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方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改革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 2.3新课程体系构建目标
学科专业素养目标:掌握数学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实践经验,了解数学学科及数学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发展前沿。能高屋建瓴地驾驭基础教育数学学科内容体系。
职业素养目标:掌握数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基本技能。了解数学教育教学发展进程与研究前沿。有较高的师德修养和职业信仰,能为人师表。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理念。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4新课程体系内容[2]
在原有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坚持“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原则,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师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为实现培养目标,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理论够用、实践为重、体系创新、素养为本”的宗旨,优化专业课程结构,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品性。
课程框架:加强通识课程统整,突出教师专业化素养。精简数学学科专业课,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在设置课程时,通识课程占21.13%,专业课程占30.99%,教师教育类课程占47.2%。
在增加教育类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同时,重点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达57.63%。
课程分解: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彰显人才培养特色,强化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结论:提倡多元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应有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服务;职业发展;策略
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兴趣有热情,但学习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缺乏动力。
一、中职数学教学现状
1.中职学生现状。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都是中考的“牺牲品”,大多数中职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会学习,自控能力差,对学习数学丧失信心。他们认为来职校是获得一技这长,学数学与所要掌握的技能没有关系,学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学习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厌学情绪严重,数学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2.中职数学教师现状。中职学校重视专业课程的教学、忽视文化基础课教学,是普遍现象,中职学校数学等文化基础课教师被“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中职数学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毋庸质疑,但教法学法研究不多,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热情不高。
3.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根据教育部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编写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等三个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没有意识到中职数学对于专业课程的工具,只在一年级甚至只在第一学期开设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也只涉及到基础模块,与专业课程关系更密切的职业模块、能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拓展模块,根本没有相应的教学安排。各专业有专业课教材,但各专业没有相配套的数学教材,中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脱节,数学学科本位主导教学观念,普教色彩较浓,课堂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听得烦,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中职数学教学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拿破仑曾说过:“一个国家只有数学蓬勃发展,才能展现它国力的强大。数学的发展和至善和国家繁荣昌盛密切相关。”当今社会竞争,不是简单的知识竞争,也不是简单的技能竞争,而是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竞争。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数学也是一种文化,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数学能促进人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形成,数学使人精细,能促进人的行为的改善。数学是工具,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更是一种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可能忘记所有的数学知识,但数学思维与研究方法将深深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2.强化数学知识的职业应用。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目前,数学已经成功地运用于经济、管理、通讯、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医学、军事与国防等领域。中职学校的数学课应该具有“职业性”,几乎每个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都要用到数学知识,融合专业课,为专业课程服务,强化职业应用,有利于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
三、中职数学教学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策略
1.转变观念,重视中职数学教学。中职学校以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并没有错,但轻视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则不可取。中职数学必须以满足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基本的数学需求为基础,以服务专业课程、符合职业生涯的发展为中心,从适应学生专业学习要求和实际接受能力出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中职数学课程的地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数学课,并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文化基础课。很早以前马克思就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没有数学等文化基础课作支撑的“技术”,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的“技术”不能持续发展,终将夭折。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转变单一的“技能”教学观念,从教学安排上认真地重视起数学等文化基础课的教学。
2.根据中职专业需求制定数学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新课程提出,“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笔者所在学校有会计、物业管理、物流服务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服装设计与工艺等8个专业。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与专业相匹配的数学知识,根据专业课的教学安排,制定与专业课教学进度相适应的中职数学教学计划,还可以根据专业课的需求调整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师需要适当地了解专业课程,参与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差别很大,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明确各自的教学内容。会计专业数学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集合、函数、数列、矩阵、方程、计算方法、统计初步等;物业管理专业的电工基础课程中的正弦交流电需要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图像作为基础,三角函数、向量和复数应是教学重点;物流专业的数学教学应以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矩阵和极值等作为教学重点;数控、模具等专业要求学生会看立体图、会识图、绘图,学生要具有空间立体感与空间想象能力,立体几何应是教学重点;计算机类专业的数学教学应以集合、数理逻辑tml += '北京精神
关键词: 中职数学课程 课程改革 专业学习
中职数学课程主要是按学问化导向和学科逻辑体系构建的,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难,二是繁,三是全。我们说它难,是由于传统课程基本沿袭普通中学的课程标准,而未充分考虑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制缩短等客观因素,因此课程内容难度过大,而这些难度过大的内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就业可以说是毫无作用的;说它繁,是由于目前的中职数学教学以“学问知识”为中心,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侧重“为什么”,导致课程内容繁琐,学生望而生畏,而当今社会要求中职学生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主要掌握“怎么做”,而对“为什么”并不作过高要求;至于全,是由于课程只注意学生的发展性,忽视了学生就业岗位的针对性,课程内容虽全但没有考虑专业学习和今后就业的需要,使得学生学有专业而无专才,与“就业导向”的定位相距甚远。
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念,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职业教育的活动方式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身心成长。但目前数学课程模式仍以传统型的学科课程为主,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主,与职业实践相脱节,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数学课改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改革中职数学课程结构、内容、形式,加强课程实施评价。而单单就“结合专业教学”而言,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在于把握住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的特点,找准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以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的应用性为三个结合点,借数学课程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使数学课程成为联系专业课程的纽带,让数学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的有机衔接。
一、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使数学课程成为联系专业课程的纽带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对于数学教育,当忘却在校学得的全部知识后,剩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总称,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它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手段和工具。其中,数学思想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程序,是对数学思想的具体化。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已广泛渗入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用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对方法的取舍组合具有规范和调节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产生“好思路”,具备导向作用;数学思想方法更是联系专业知识的纽带,是数学知识迁移的基础。虽然中职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在工作中不直接用数学,但必然要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的形成、方法的掌握,才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人教版数学教材,在《前言》的编写原则中就要求我们“突出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数学方法的教育,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要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反复循环,使学生真正掌握”。因此,教师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还应遵循目标性、渗透性、层次性、概括性和实践性原则。由于数学思想的内容相当丰富,方法也有难易,因此,确定教学目的要求之后,教师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对此加以概括,并结合专业的具体实践开展教学,以此为纽带来解决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按照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二、注重数学基础知识教学,让数学课程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依据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行)》,目前所编写的一些数学教材都把“注重基础”作为教材的主要特点,并对传统的初等数学教育内容进行了精选,但这些“基础”的东西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来说还是显得太难了点。教师可以从“专业够用”这一角度出发,对其中的基础知识作一些取舍。
中职学生与普高的学生相比存在着很明显的区别:(1)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差;(2)学习缺乏动力,不感兴趣;(3)专业课程多,学生也比较重视专业课。基于上述特点,重视并加强数学基础教学,尤其是加强概念教学,就可以降低起点,激发兴趣,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和提供必要的工具。数学定理、性质、公式及解题教学,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对概念的应用,并且可直接用概念来解题。因此,只有当它们融合时,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能完整化、具体化,才能形成概念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另外,中职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存在恐惧和抗拒的心理。为消除这些不良心理,教师应从基础知识教学入手,改革数学课程内容,增设生活数学这一最基础的模块。另外,为了有利于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发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学模型,在“做”中学数学。例如结合立体几何侧面制作柱、锥、台的模型,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注重数学的应用性,实现数学课程与专业学习的有机衔接
目前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数学学习与专业课程相脱离,未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教师上课就是为了让学生会做数学题,很少与日常实际生活相联系,与专业课结合也很少,这样脱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不能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样,由于经常出现专业课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学生还没有学到的问题,专业课教师常常抱怨学生的数学基础太差,严重阻碍了专业课的教学。应用性是中职数学的灵魂。进入职业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面临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有的行业与数学联系紧密,如IT行业、经济类行业;而有的行业需要用数学的机会就不是太多,如旅游专业。而且不同的行业对数学知识要求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计算机行业对算法的要求就会高一些,而商业方面主要侧重于利润和最优化方面。另一部分进入高职进行深造的学生,由于选择的专业不同,也将面临着数学方面的不同要求。但他们都需要在职高阶段为他们的这种不同打下一个适应他们未来的基础。
首先,应对各个专业目前所需用到的数学知识和需要在这个专业上进一步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作一个详细的调查,确定在中职阶段有哪些是必须传授的,哪些是可以传授的。
其次,结合专业内容,及时补充或者强化相关数学内容的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机械制图中,已知标准齿轮的齿顶圆直径da、齿数Z,计算该齿轮的齿根圆直径df,分度圆齿距p,齿槽宽e,基圆直径db时,除了会准确计算外,还要知道三角函数的知识。机械制图中的圆弧连接,必须知道两圆内切、外切时的半径关系,以及点的轨迹作图,否则就无法完成连接。在钳工技能训练的钳工修配测量中,燕尾槽位置的精确确定中,用游标卡尺测量600斜面位置时,必须利用数学中的勾股定理、特殊角三角函数值来计算,学生如果勾股定理与特殊角三角函数值不会,这个技能训练就无法完成。因此,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补充或者强化这些相关的数学内容教学,让数学为专业教学提供“智力支持”和知识方法的保障。总之,将数学问题具体成专业知识问题,学生求知欲强烈,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既能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用途,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调动兴趣、激发求知欲之目的。
再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不断发展完善,出现的新的涉及数学方面的内容也应及时地引入教材。例如现在商场上实行换季打折,有的商家先标高产品的价格再来打折,它的实际折扣是多少?利润率如何计算?如何结合这些商业行为来分析成本、标价、售价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弄清怎样来计算盈亏率、折扣率。又如,社会上各种贷款方式与还款方式的组合及选择,学生能对它们作出理性的认识和鉴别吗?这是一些现实生活中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关系到具体的专业的,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时,不妨引导他们从算法的最优化说起,如果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就了解了本专业的具体内容,不仅能增强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及时地让他们对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所认识,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最后,配合教材,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补充。在教学过程中,凡是能用数学知识去直接或间接地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我们都应该积极地、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加以延伸,采取专题讲座、课外兴趣小组和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完善基于专业学习需要的数学体系,夯实宽广的数学基础。
正是基于中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专业种类繁多,而数学以服务专业,服务日常生活为主,因此我们数学课改就是改造现有中职教材,剔除难度大又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密切的内容,加强与专业学习相关内容的联系,选择不同专业各自不同的选修内容,真正做到让学生“书本中学数学”和“生活中做数学”并存。
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很好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搞好中职数学课程的改革,那么数学课程就会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世虎,肖鸿民.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孔企平等.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高职 信息安全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 关系 梳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36-03
信息安全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所包含的课程数目也比较多。在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开设以及课程组织过程中,经常面临着专业课和基础课相互抢占课时的现象。而且专业课和基础课所开设的内容界定也不够清晰,从而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基础课开设的内容对专业课的学习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而有些专业课在学习过程中又反映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课内容不够,甚至有些部分的基础知识缺失,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着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正常开设以及正常的教学秩序的组织。为了彻底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信息安全专业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每一门课程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和教学要求,分析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围绕提高学生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技术,提高应用信息安全知识能力为目标,对信息安全专业目前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建立所有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使得高职院校在开设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时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依据。同时也能够根据所建立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理清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在不同课程的教学分工,合理安排教学秩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安全专业核心知识和技术,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根据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信息安全专业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围绕三条主线来开展:其一,提高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网络编程能力。与之对应的将有一系列的相关课程形成版本课程体系。其二,促使学生对网络安全协议的理解认识能力,与之相对应的也会有一个系列的网络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其三,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的掌握分析和应用能力,与之相对应的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当然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生还会有一些基础文化课程,如数学、英语、体育等,这些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重点研究和梳理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对学生网络编程、安全协议应用、网络安全应用等三个方面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界定每一个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范围,梳理清楚每个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依托关系。
一、网络编程课程体系
网络编程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任职岗位当中有很多岗位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程序开发的基础。因此,学生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一定的程序开发和调试的能力。整个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也是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支撑课程体系,其所包含的课程都是信息安全专业中非常核心和重要的课程。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条件,以及在网络编程过程中可能会应用到的各种技术,本文设计了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l所示)。在图l之中将所有课程分为了两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离散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组成与原理、数据库系统。这些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性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以及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相应的一些程序开发过程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也能够比较顺畅地与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如图1所示,网络编程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网络编程技术,这些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应用程序的开发能力。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网络编程的主流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需要说明的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放置了汇编语言课程,主要是由于随着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很多安全领域中的程序开发越来越朝底层转移,仅仅让学生掌握顶层的一些面向高级语言的程序开发技术和网络编程技术,还不足以满足信息安全领域的开发要求,因此适当地给学生开设一定的汇编语言程序开发的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不同的应用条件和环境下的程序开发能力。
通过图1所示的课程体系,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所有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支撑情况。比如离散数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对计算机基本应用基本概念的理解基础。而计算机组成与原理课程则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内部组成结构,这对学生进行各种程序开发,理解程序的运行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汇编语言的程序开发更是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支撑作用。而数据库系统课程主要是为学生开拓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视野范围,而且现在有很多信息安全的程序开发都和数据库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通过图1的结构,将网络编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
二、安全协议课程体系
安全协议在信息安全领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协议的应用是实现信息系统安全的一门重要技术。因此,在对学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的时候对安全协议的相关课程的开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从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毕业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事的工作于安全协议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建设好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同样是对学生的就业情况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通过对安全协议知识的结构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前后关联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建立了如图2所示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结构图。同样在图2中也将安全协议的课程体系分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部分。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信息安全数学基础、网络密码、网络通信基础、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这些课程所开设的内容各有侧重,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信息安全领域所需要用到的各种数学基础知识。由于目前构建信息安全体系过程中,很多安全问题都是依赖于数学的问题,所以为了让学生对各种安全技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有必要对学生开设与之相关的数学基础课程。网络密码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网络安全协议以及网络应用过程中所使用到的密码技术。密码技术是在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实现和应用,服务于整个信息安全体系,应用网络密码技术来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是目前信息安全领域常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网络通信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则主要给学生介绍当前的信息安全领域中通信方法和通信技术。通信基础是安全协议应用的前提和条件,各种安全协议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也需要依托各种网络环境来实现,因此这两门课程也是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如图2所示,安全协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协议分析、VPN原理与应用、IPSec协议进阶。这三门课程主要给学生介绍典型的安全协议及具体的应用方法,如网络协议分析是对目前常用的网络协议工作原理及工作机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帮助学生对于网络环境下各种通信协议建立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建立起一些专业安全协议的理解和认识的桥梁。VPN原理与应用课程、IPSec协议课程则完全是为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安全协议,目前在信息安全领域中所使用的安全协议主要是各种VPN协议,其中也包括IPSec协议。因此对这些协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一系列当前实用的安全协议,促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从图2中反映的安全协议课程体系可以看出整个安全协议的教学过程应该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因为所采用的这些课程即使是分为专业课和基础课,实际上课程与课程之间有着相互的依托关系。整个课程体系中网络协议分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各种基础课程对网络协议分析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而网络协议分析技术则有助于学生深刻地去理解和掌握各种安全协议工作机制。
三、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各种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中最活跃的技术部分,而且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技术更新速度最快的都集中在网络安全技术中。因此,对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各种具体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快速有效的解决各种实用的网络安全问题。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变化最为活跃,因此也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能够紧跟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地作出调整和变化,以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需求。
针对网络安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当前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本文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结构图。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支撑地位的课程有计算机组成与原理、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这三门课程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基础课程。计算机组成与原理在网络编程课程体系中也是基础课程,由于在该课程中对计算机的工作机制、组成结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上各种程序的运行机制和运行过程,对后续的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这门课程也是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基础课程,而Linux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结构分析两门课程重点给学生介绍目前操作系统内部的结构、工作过程以及操作系统对各种安全问题的关联情况。之所以选择Linux操作系统作为网络安全课程的样本,主要是由于Linux操作系统结构比较清晰,有助于给学生讲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组成情况。而Windows操作系统虽然是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但是由于这些操作系统是不开源的操作系统,因此不利于给学生把整个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讲清讲透。因此,在操作系统结构分析的课程里面将会给学生介绍当前主流的Windows操作系统内部机构以及操作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安全技术和存在的安全缺陷。
网络安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从图3可知,主要包括防火墙技术、数字水印、木马及病毒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缓冲区溢出攻击等,这些课程有的是关于网络安全防护及安全提升方面的技术,有的是网络威胁和网络攻击方面的技术。可以说,目前所开设的这几门网络安全专业课程涵盖了当前主流的网络安全实践技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网络安全工作凡是涉及的网络安全操作都主要以这几大类的技术相关联,因此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周期。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网络安全应用技术都是依赖于操作系统环境的,因此在网络安全课程体系中将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的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是非常科学合理的,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撑作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能够理清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对各种网络安全应用技术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比如,木马与病毒分析课程,其中有很多涉及的关键技术都是与操作系统的安全缺陷有直接的关系。缓冲区溢出攻击课程则有一部分的场合也是利用操作系统的漏洞来开展,因此,图3所建立的网络安全课程体系,课程之间的依托关系非常清晰,有助于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与组织。
1.1什么是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将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引入数学教学后出现的新事物,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尝试。它是一种新兴的数学课程模式,是以学生在计算机平台上自己动手、动眼、动脑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用数学软件来做实验,分析和解决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数学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做然后知不足”,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选择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实验案例,使基础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说明,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专业学习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2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现状
笔者经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调研发现,各高校对数学实验课程开设及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向:
1.2.1数学实验以选修课形式开设
数学实验作为高等数学的后继课程,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验证性实验,或者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实践和创新意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此方面的研究关键是实验内容的选择,它一般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来决定,比如工科院校多选择和工程有关的实验背景,经济类学生多的院校可以选择一些经济背景下的实验内容,艺术类甚至也可以通过名画来体现数学元素,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融入到专业的学习中,提高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具有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1.2.2数学实验与高等数学同步开设
将“数学实验”课程与“高等数学”的一些课程同步开设,起到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教师通过选取适当的实际案例作为引例讲解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发现将要学习的定义、命题、结论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解知识点之后,也可以给出与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或者应用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耗费大量的课时,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要求也相对比较高,但是很容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经济管理类专业数学课程教育的现状
2.1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和模式陈旧
传统的数学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的学习中,都是在“算数学”“,重理论轻应用”,学生看不到数学的实际用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文科学生又占有很大的比重,文科生的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数学学习也有一定的畏惧心理,而且高等数学的内容比中学数学的内容更抽象难懂,传统的“算数学”的模式让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识,即数学就是公式推导、证明计算,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大部分同学都是“不会用”、“用不好”数学,这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力度。
2.2经济管理类专业数学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
2.2.1大学数学基础课程设置偏少
目前,各个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数学基础课程主要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有条件的学校还会开设后继的一些数学课程,比如“运筹学”“多元统计分析”等,但大部分院校受学时限制必须精简和压缩内容,使得数学课程开设偏少,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需要用到某些数学知识时,只要求学生会用就行,并不要求学生理解数学原理,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并不能真正掌握其应用实质,更谈不上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2.2.2数学教学内容和形式枯燥单一
现有的经济管理类高等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不能满足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要求。多数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材的数学逻辑性较强,内容上只是理工类专业高等数学教材的压缩和简化,以公式、定理的介绍为主,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和经济管理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很少涉及经济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经济问题联系不起来,也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另外,大部分高等数学教师毕业于综合性院校或理工院校,缺少必要的经济专业知识背景,在教学中只注重其理论推导,与专业知识结合不强,对教材中的经济方面的数学知识不讲解,或者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学生认为高等数学不过就是理论推导,没有实际应用,从而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2.3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对数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方法被大量应用在金融、财会、管理、统计等各个领域,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数学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从本科专业学习来看,学生后续的专业课程需要大量的数学背景,如“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都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并且数学方法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经济管理类数学基础课程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加强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成为高等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数学实验课程在这项教学改革中扮演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3数学实验为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探索
针对目前经济管理类专业数学教学体系的现状,笔者在近些年数学基础课教学和数学实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使数学实验思想更好地为专业学习服务,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3.1将数学实验思想融入数学基础课教学
在不影响正常课程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将数学实验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利用数学软件图像的可视化功能,解释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删除复杂的理论推导和证明,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也可以选择简单的经济案例,通过案例辅助理解知识点,起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解一元函数的导数时,给学生讲解导数的实际意义,明确函数的变化率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劳动生产率、国民经济增长率等;在讲解第二个重要极限时,选择“复利问题”作为其应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学有所用”。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自然就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使得数学实验的思想真正融入到基础课的教学中去。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笔者在对大学三年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很重要,但不能将高等数学知识很好地应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们发现高等数学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些脱节,甚至有些专业课程的学习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在高等数学中并没有学习过,而专业课老师一般只是告诉学生如何计算,但不讲其数学原理,大部分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接受起来就很吃力,学习效果自然不佳。鉴于以上情况,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使数学教学为专业课服务,教师自身的素质也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提高。为此教师应做到:
3.2.1数学教师应与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座谈交流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建议高等数学教师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教师进行定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经济管理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适当讲解,让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发现数学在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做到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3.2.2数学教师要学习一些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
数学教师在钻研本专业的同时,还要学习与经济管理有关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一些经济数学模型,如存贮模型、最优价格模型、运输模型等等,在基础课教学中穿插一些简单的经济模型,或者在数学实验教学中讲授这些模型,让学生更加体会到数学和自己所学专业的紧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3.3多种方式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加强数学在专业课程的应用
在传统的三大基础课“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选修“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课程,适当安排数学实验活动,比如安排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数学实验和建模比赛,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学生运用数学实验技术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通过对选课和参赛学生的反馈,选修课程的同学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成绩较好,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比例也相对比较大。这说明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一)专业培养目标的比较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各维度上的综合体现。从6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如下共同点:
(1)培养目标的定位较为多元。从目标的表述上,6所高校均致力于“高素质的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但在具体表述上各有侧重,如培养“教育工作者”(学校A)、“应用型小学教师”(学校B)、“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学校C)、“专业人才”(学校D)、“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E)、“复合型人才”(学校F)等。
(2)培养目标在素质要求上追求全面。6所高校的培养目标,大多数强调人才培养的“一专多能”“能力全面”“素质较高”,从“专业理论素养”“专业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到“教育管理能力”“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二)专业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的比较
专业培养规格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反映了本专业培养的最基本要求,是新入职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标准。从6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的文字表述中可以看出,在培养规格上,6所院校专业培养规格具有如下共同内容:
(1)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方面: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具备儿童保健知识与能力,注重个人身心素质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
(2)在专业知识方面:具有广博的通识教育知识,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一定的小学生保健知识。
(3)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6所高校在专业培养规格上均突出小学教师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兼顾到时展对小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如艺术素养与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课程体系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的比较
分析从6所高校制定的课程计划表来看,课程体系结构一般分为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又称“任教学科课程”或“学科基础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构成。从表1来看,6所高校在课程结构设置与学分学时分配比较的具体情况如下:
(1)在学分学时比上,6所高校总学分幅度为160~18分,课内教学总学分幅度为125.5~154学分,课内教学总学时幅度为2072~2472学时,6校之间学分最大差距2分,课内学时最大差距为400学时。
(2)在周学时安排上,六所高校课内教学总周数幅度为104~112周,课内教学周学时幅度为19.2~22.时,6校之间的平均周学时数差别不大。
(3)在四大课程模块的学分分配上,6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6.1%~33.4%;“教育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1.2%~37.6%;“学科专业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15.3%~27.1%;“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10.6%~27.2%。6校在四大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分配上,除“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例差距不大外,其余三大类课程学分比例的最大差距均超过10%,依次为16.4%、11.8%、16.6%,可见各校在课程学分分配上还是存在较大差异。
(4)在四大课程模块的学时分配上,6所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学时比例幅度为34.0%~40.1%;“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幅度为25.3%~45.6%;“学科专业课程”的学时比例幅度为18.9%~34.6%。可见各校在课程学时分配上总体还是呈现出较大差异。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比较分析
6所学校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情况比较如下:
(1)关于“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6所学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比较一致,范围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学习领域,具体内容基本包括思想政治、计算机、英语、体育等四类课程。在必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21.2%~26.7%,学时比例幅度为27.8%~31.6%;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4.1%~8.2%,学时比例幅度为5.4%~10.0%。可见,6校在“通识教育课程”必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差别不是十分明显,但在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存在明显差距。
(2)关于“专业课程”①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35.3%~43.8%,学时比例幅度为44.3%~53.3%;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学分比例幅度为6.1%~17.5%,学时比例幅度为9.7%~20.1%。可见,6校在“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上差别较明显,必修课程最大学分差距为22学分(8.5%),最大学时差距为344学时(9.0%),比例均接近10%;选修课程最大学分学时比例差距均超过1倍,其中学分比例差距接近2倍。
(3)关于“实践课程”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学时分配:必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8.1%~21.4%;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例幅度为2.5%~11.2%。从学分分配上来看,6校实践课程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学分分配差距较明显,必修课程学分最大差距接近2倍,选修课程学分差距接近4倍。至于学时分配情况,从统计表上来看必修课程差距不大,比较一致的地方是,六所学校都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集中(或综合)实践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但在选修课程上有一定差别,由于各校实践类课程设置不一致,有些课外拓展课程不便统计学时,导致在学时安排上差别较大。
(五)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从6所高校专业培养方案来看,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具有如下共同点:
(1)6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程的组成部分基本一致,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教育类课程、学科类课程、艺术与技能类课程。
(2)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中,教育学基础、教育科研方法、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6门课程是6所高校基本都开设的课程。
(3)在学科类课程设置中,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两门课程是6所高校都开设的课程,现代汉语、写作、高等数学、初等数学等四门课程是大多数高校开设的专业学科必修课程。
(4)在艺术与技能类课程设置中,教师口语、汉字书写等教师技能课程是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艺术素养课程被绝大多数学校列为必修课程,反映了对小学教师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的重视。不过,6所高校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上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
(1)教育学类课程设置的门数、学分存在较大差别,门数幅度为9~18门,学分幅度为26~46学分。
(2)在学科类课程设置上,课程门数、学分也存在较大差异,门数幅度为5~11门,学分幅度为13~34学分,在学科方向门类课程设置上,大多数学校仅开设小学语文、小学数学2个学科方向,仅2所学校开设有3个及以上学科方向。
(3)在艺术与技能类课程设置上,课程门数、学分也存在较大差异,门数幅度为0~12门,学分幅度为0~24学分。
(六)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6所高校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具有如下共同点:
(1)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皆是对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力求达到在门类总量上的一种平衡。
(2)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集中在教育心理类和学科方向类两大课程模块。差异性表现为:
(1)专业选修课程在学分学时上存在较大差别。选修学分幅度为11~28学分,学时幅度为232~416学时。
(2)选修课程的类型上存在差别。四所学校专业选修课程仅设有专业任选课程,两所学校既设有专业限定选修课程,还设有专业任选课程。
(3)选修课程可供选择的范围上存在差别。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范围最多有四大类课程,最少仅一类课程;可供选择的课程学分与所需学分的比例最高为2.8∶1(50/18),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比例最低为1.1∶1(24/22),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小。
(七)实践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6所高校实践课程的开设情况如下:
(1)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是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实践必修课程。
(2)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多数学校开设的实践选修课程。
(3)创新创业实践、课外素质拓展实践等反映时展需要和学生素质提升的实践课程并未得到大多数学校的重视,仅有两所学校开设有此类实践课程。
(4)实践课程设置在门数上存在较大差异,最多达16门,最少仅3门。
二、讨论与对策
根据对6所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修订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与策略。
(一)培养方案的基本特点
1.在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要求上
培养“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是6校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定位,但6校又各有侧重,有的偏重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的偏重于教育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有的偏重于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6所高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求均比较全面,人才素质结构既包含一名合格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等,也兼顾到时展对小学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如艺术素养与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等。
2.在学科归属和培养模式的选择上
在学科归属上,6所学校一致同意,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修完规定学分,可以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学校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反映其培养模式的差异。6校培养方案表明,学校A、E倾向于“综合培养”模式,学校B、F倾向于“分科培养”模式,学校C、D倾向于“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中间模式。这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定位的三种主要模式。
3.在学分与学时分配与安排上
六所高校平均总学分为175.1学分,课内教学平均总学分为140.3学分,课内教学平均总学时为2301.8学时,课内教学平均周学时为21.3学时,课内教学学分学时比平均为1∶16。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课程模块的学分比例大致为3∶3∶2∶2,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的学时比大致为37∶35∶28,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分比为3.5∶1,学时比为3.4∶1。以上数据表明,6所学校的总学分略微偏高(160~170为宜),课内学分和课内周学时比较适宜,通识教育课程学分比较适宜,但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学分比例(≈1∶1较合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学时比例(≈7∶3较合适)略微偏高。
4.在课程设置上
(1)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没有较大差异,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四大块,学分学时的分配与安排各校之间差别不大。
(2)专业必修课程体系比较全面,涉及教育心理类、学科类(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方向)、教师技能类、艺术素养类,各校专业必修课程设置在心理学类课程设置上比较一致,但在其他类型课程设置上是差异性大于共同点。
(3)专业选修课程相对比较集中,主要涉及教育心理类和学科方向类,并呈现出一种对专业必修课程的补充与平衡的特点。
(4)实践课程相对比较集中在一些传统项目上,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是6所高校共同的实践课程,但在素质拓展性实践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上,除少数学校有所重视外,其他高校相对都较为缺乏或忽视。
(二)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1.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的多元
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问题,即是回应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虽然目前在国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目标定位在理论上达成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共识,但就具体学校而言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偏颇,培养目标的外延较为宽泛,内涵素质要求较高。从湖北省属6校培养目标来看,6校均倾向于培养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管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优秀小学教师,即“教育家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我们认为专业培养定位明显存在偏高的倾向,仅靠4年的职前培养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从世界范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的成长必然要经历“师范生———新教师———优秀教师”这样一个过程,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磨砺,方能实现“优秀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
2.专业培养特色上的模糊
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自设置之日起,目的就非常明确,即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落脚点是“小学教师”,“本科层次”是针对原有培养模式下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学科程度不高和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而提出来的。那么小学教师,相对于其他学段的教师而言,在专业培养上其特色应该是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不少学校尚未进行过深入思考,现有的培养方案或沿用中师的“浅泛型综合式”培养方案,或沿用高师培养中学教师的“学科本位”式培养方案,或采用当前多数高校采用的文理“分科教学”的培养方案。国外不少发达国家在专业培养特色上更注重小学教师“怎么教”的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相对弱化“教什么”的知识与能力。专业特色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培养模式、学科归属、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3.专业学科归属上的矛盾与纠结
由于在专业特色问题上不明确,因此,在专业的学科归属上也存在含糊的认识,虽然6所学校一致同意在学生修完规定学分的基础上颁发“教育学学士学位”证书,但在一些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地方。关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在国内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从学科归属上来看,到底是属于“教育学”学科,是属于语文、数学等具体某一学科,还是属于“双专业”学科。从学位授予情况来看,6校又一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显然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4.课程设置上的两难分立
鉴于小学教育的全面性、基础性、综合性特点,要培养合格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就既要兼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双专业教育”(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重)的专业个性,又要兼顾“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专业特性,在课程设置上如何平衡,这就给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6校培养方案来看,课程设置中的两难问题不可避免,一方面表现为课程设置“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游离”,同教育学专业和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小学教育专业在“师范性”上难以与教育学专业相匹配,在“学术性”上难以与学科专业相抗衡,“师范性”不足,“学术性不高”的问题必然会阻碍专业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课程设置“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的“分立”,取向于“综合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导致学科专业的丧失,取向于“分科培养”的课程设置模式又导致教育专业的迷失。
5.课程数量与质量要求上的分野
湖北省作为全国较早开设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省份,在近20年的发展中,专业设置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在专业发展与建设方面参差不齐、各自为政,各校之间尚未达成明确共识,“协同创新”的意识有待加强。从培养目标定位来看,虽然共识大于分歧,但在专业课程设置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显然是分歧大于共识。譬如专业总学分差距最大达2分,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差距最大达2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差距最大达17学分,实践课程学分差距最大达30学分,教育专业课程数量差距最大达9门,学科课程数量差距最大达8门,实践课程数量差距最大达13门。同为省属高校同一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数量与质量上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反映了对小学教育专业知识构成的基础与范围的认识不足,对具体课程设置对小学教师从业影响力的分析不够,反映了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性认识不深,对课程资源整合能力不强。
(三)培养方案调整和修订的思路与策略
1.结合小学教育、小学教师的特点,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培养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为小学生的发展打造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制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处理好一元与多元、基本取向与多元取向的关系,在坚持基本取向的基础上兼顾多元。即在坚持围绕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基本取向上,构建素质要求的多元化,既要培养学生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小学教师所需要的基本教育理念、基本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具备教育管理、科研及教育创新等综合知识、能力与素质,为将来造就小学教育专家、优秀校长奠定基础。
2.坚持“综合培养”思路并赋之新的内涵,打造专业培养特色
关于小学教师综合培养问题,国内学术界在设计理念上基本达成共识,争议较小,但在释义和实践操作层面存在明显偏差。也就是说,现在存有争论的难点是“课程如何综合”的问题。我们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坚持“综合培养”思路,从小学教育教学和儿童认知规律出发,赋予“综合培养”思路新的内涵,凝练和打造专业培养特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应在建立“双专业”(即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的学科基础上,坚持“综合培养”的思路,打造专业培养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既要体现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共性”,即大学普通教育的通识性;也要体现高等师范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性”,即教师教育的双专业性;更要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性”,即小学教师教育的全科性与综合性。
3.依据教师专业标准,逐渐规范专业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