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6 16:34: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专才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进入21世纪,人才毫无疑问已成为时展与社会进步的主导因素。人的智力活动以及创造力是最大的资源,培养优秀人才和振兴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至关重要。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优秀人才。
二、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呢?我国人事部自1982年起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作为人才的统一口径,将“人才”与学历和职称划上等号。但实际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人才的标准和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时代,象牙塔不再那样高不可攀。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青少年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本是件好事,但是大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却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和担心。过去人们认为大学是“学问之府”,而现在大学在相当一部分人们心目中则成了“休闲地”“就业之前的缓冲地”,现在的大学生则如“拿粒石子掷向年轻人,包准打着大学生”,这样的说法反映了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精英分子,不再是人们所期望的优秀人才的代名词,由于文凭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学校颁发的文凭和各种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也已大不如前,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判断标准逐渐转向能力等更为实在的因素。高校作为向社会输送“人才”的核心部门,其社会责任非常之重大,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潜力却并没有完全挖掘出来。
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2006年就业大军的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尽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是仅仅依靠高等学校就能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已经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机制与现实形势的严重错位。滞后的专业设置缺乏与就业市场紧密对接,大学生不能在社会上充分发挥优势;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学学课程时更注重如何能取得好成绩,甚至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没有真正从课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另外许多大学课程的设置,重知轻行,大学生毕业之后缺乏最基本的动手能力,正是由于这种跛脚教育让许多高校学生难以逃脱“毕业即失业”的选择。这些“天之骄子”在就业市场上的屡屡碰壁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对于就业的恐惧。中国社会调查所2006年公布对北京、上海等2000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就业,逾九成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目标,8.3%的学生曾想过轻生。2006年10月31日清华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洪某某因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本科生因找不到工作离家出走或者自暴自弃的案例也屡见不鲜。这些都在警示教育者除了培养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之外,更应该重视他们直面压力和困难的勇气、在不利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积极心态。笔者认为本科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为大学生构建合理的、具有开放性的知识体系结构并且使其具有一定专长;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再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多种能力。
为实现这样的大学教育目的,应采取适时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片面强调专才教育或者通识教育都将无法兼顾这两个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的融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适应力强并具有一定专长的人才。本文在分析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着眼点,阐明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路。
三、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辩证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高度细分化和综合化的加强,对人才的界定有了更高要求:至少具备一门以上精湛的专业技能,又需要了解其他领域的知识。近20年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合的重大转变。我国的专才教育模式是在建国初期引入前苏联的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目标是技能培养,使人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有效解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培养专门人才。这种教育模式为迅速培养大批为我国经济、科技以及国防军事的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知识体系交叉综合的趋势以及人才多元化的要求,专而不通,导致了“知识专业化、思维片面化、‘情趣’专业化”。21世纪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人类所面临的复杂课题都需要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性的突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四位科学家中有生物专业、物理专业以及化学专业的,他们发挥了各自专业的特长为该发现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其获得者分别具有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研究背景,他们的研究与医学研究交叉结合产生了对人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成果――核磁共振图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的突破。我国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指出:“将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能够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学科交叉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据北京大学科研部的一项资料,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和基本理论的创新成果,几乎没有一项是在传统的“一级学科”(如数、理、化、生、地)的范围内取得的,都是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而取得的。自然科学技术是这样,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是这样。如社会生物学、社会哲学和考古哲学等都是最有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学科。知识结构单一的专才教育已不能符合学生自我完善、社会进步和知识创造的要求。
从知识多元化的角度而言,通识教育很好的弥补了专才教育的不足。一方面,大学所提供的关于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领域广泛的知识,有助于克服专才教育的弊端,有助于学生以跨学科的、文理综合的广阔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另一方面,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智能培养,帮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作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积极心态并且德才兼备。通识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指某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更不能与人文教育等同起来,事实上通识教育蕴含于各门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北京大学推行的本科教育改革计划――元培计划的理念就是要打破不合理的学科壁垒,合理安排教学资源和学科结构,使学科相互渗透,不仅在文科之间、理科之间相互渗透,而且文理相互渗透。
但是通识教育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什么都懂的‘万事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懂”。过度强调通识教育会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导致肤浅。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他们在大学四年中涉及的知识面不够广,无法对所需的知识融会贯通。另一种看法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大精力用于学习专业之外的课程,并没有掌握多少真正“专”的东西,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发现自己竟然“什么都不精通”。这两方面不同的看法也恰好说明了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专而不通使得知识片面化而无法适应科学技术的高度综合化,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社会需要的是那些兢兢业业在自己岗位上奉献自己某种专长的人才,当今社会杰出的成功人士往往都是那些专业有所长、术业有专攻者,通而不专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专才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鉴于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这两种教育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因此应将两者融合、互补,探寻更为合理的教学模式。
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指导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路
为了兼顾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我国很多高校将四年本科教育分为前两年的通识教育和后两年的专才教育,即“二二分段”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第一,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有机的联系,没有考虑各个专业的特点,使学生前两年的学习远离其所学专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大学课堂学的大多是理论的东西,我读了两年感觉越学越没兴趣”这样的话语道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心声;第二,由于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很难全心的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兴趣并不是很高。而专业课主要集中安排在了三、四年级,很多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前安排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某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却是要有一定基础的。比如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课《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开设,学生应该具备《线性代数》、《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学习背景,才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那么如何处理这些矛盾呢?本文认为应该结合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工作思路如下:
一是首先通过调研确定企业和社会需求,更新专业与课程设置,提高高校与社会的关联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二是加强实践环节,诸如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与企业间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挥自身潜力的实习机会,如微软实习生计划就是通过各种实习岗位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解和加入微软的机会。
三是提供多样化的通识教育途径,而不仅仅局限于在低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可以通过讲座、论坛、选修课、辅修课以及社会实践环节,使“专”“通”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四是对于低年级的基础课程如大学生思想道德、大学英语等可以压缩一定的面授学时而通过其他途径来加强。如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可以通过英语角、英语竞赛、英文歌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加强,不提倡初、高中的应试教育。再如大学生思想道德可以通过课余时间班级活动或者其他课程中的渗透教育来强化,也许比单一的说教更能深入人心、更有实效。
五是应该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无论是对于创新性教育还是学生毕业后接受再教育都是非常有益的。
六是尽可能使学生提前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同时有意识的强调基础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应用。这样能够较快的使学生进入角色,为学生发挥才智提供指导。
[关键词] 高职本科 市场营销专业 柔性专业方向
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是指在保证本科层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态势, 企业招聘人才的要求和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工作内容, 灵活设置可供选择的细分专业方向:市场营销战略人才、市场营销战术人才、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 如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物流管理等), 以增加教学的开放性,这部分是动态的、柔性的、可变化的,是用来满足企业、学生的特殊要求的。这种课程设置,体现了教育为现实服务的要求,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先进性和前瞻性,符合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要。
一、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的必要性
1.高职教育的要求
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一直强调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紧紧围绕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研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才”岗位实际能力问题,而不能搞“一刀切”。每一所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
2.行业和新兴行业发展对复合人才的要求
作为市场经济中各行各业获得利润的核心环节,营销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在人才市场上的反映,就是每当行业对人才出现集中需求时,首当其冲的是市场营销类人才。资料表明,近2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保持近17%的年增长率,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未来3年~5年,将需要100万个医药营销岗位。另据报道,今年以来,通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及石油能源等四大行业人才需求大,且有较明显的人才缺口,其中市场营销类人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今后几年,通信业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汽车业最为紧缺的人才除了研发机械工程师外,销售与市场人员的新增工作机会将非常可观。此外,房地产、金融、保险、快速消费品目前市场营销人才供不应求。
然而,不同的行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有特殊的要求。从医药营销人员的现状看,目前中、小型医药企业从事医药营销的人员可分为3类:一是经验型,这类营销人员既没有医药学教育背景,又缺乏市场营销学知识,营销手段简单,效率低下。二是医药型,这类营销人员毕业于医学或药学专业,医药学知识丰富,具备较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但营销能力有所欠缺。三是营销型,这类营销人员具备营销专业知识,但缺乏医药学知识,无法领会医药营销的重点和特点,难以胜任学术推广工作。我国中、小型医药企业要做大、做强,需要既懂营销管理又有医药技术背景的专业人才。其他行业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工业品,房产等。企业在招聘中也特别强调行业经验,行业知识、技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和业内竞争的加剧,营销人员需要具备更加专业的产品知识,技术素养和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把握。行业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这就是企业需要既有一定的营销理论知识和技能, 又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原因。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学校应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营销人才,柔性专业方向就是其针对这种问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案。
3.社会对营销人才多元化倾向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规模的扩大, 竞争的加剧和系统的健全, 营销正在从“跑单帮”时代过渡向“组织化、体系化营销”时代。营销的岗位、职责划分日趋精细, 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也从“全能型”向“专业型”转变,社会呼唤各类营销专才的出现, 如策划专才、谈判专才、调研专才、传播专才、公关专才、广告专才、推销专才、渠道专才等。另外,社会急需中高层次营销管理人才,据统计,2007年最热门的营销职位包括品牌经理、产品经理、城市经理、大区经理、渠道经理、重点客户经理等,可见社会对营销人才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营销岗位的层次看, 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类营销人才。高层营销人才是从事企业营销决策的专家型人才,如企业的营销总监或营销副总等, 这类人才目前在市场上很抢手。中层营销人才是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组织和实施者, 他们是营销部门内的各分部门负责人、各个区域的营销主管, 负责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营销工作, 如销售经理、市场经理、企划经理、市场调研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客户服务经理、区域营销主管等, 这类人才目前也是市场所急需的。基层营销人才是向中间商、消费者宣传推销产品的一线营销人员, 如业务员、导购员、理货员、促销员等, 这类人才的市场需求量较大, 但进入门槛不高。
从营销岗位的工作内容看, 分为销售类、市场类、客户服务类、营销管理类四类营销人才。销售类主要是企业销售部门的人员, 包括业务员、理货员和销售经理人员, 所有产品的最终销售基本上都要由他们完成。市场类主要是企业市场部门的人员, 工作包括市场调查、策划、公关、广告、促销等,他们是以发现需求和启发需求为工作核心。客户服务类主要是企业客户服务部门的人员, 包括售后服务人员、处理顾客投诉人员, 如销售工程师、售后技术支持人员等。营销管理类营销人才,主要是企业中高层营销人才, 包括公司各级营销主管人员, 主要负责做市场研究、营销计划、建立和有效管理营销团队, 制定合理的团队营销目标和激励、考核机制、营销监督等。
营销人才的专业性需求,要求学生在全面了解营销岗位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集中个人优势和精力,在某些方面有所特长,以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
同质化的人才与同质化的产品一样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的营销人才培养忽视个体差异,趋于同质化。很多学市场营销的学生没有充分了解专业,其职业要求与个人性格能力是否匹配,选择了并不适合自己兴趣或特长的专业,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佳,更难谈到根据自身情况深入钻研某一专业方向。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来挖掘个人潜力,体现不出学生个体的特性,个人就业竞争力也难以形成。 另外,平均分配专业学习时间的培养方式,使学生专业发展兴趣或擅长专业领域得不到引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各个方向都必须等量投入,知识面虽然拓宽了,但专业纵深方向知识钻研不够深入,T型知识结构没有形成,知识深度和社会需求脱节。
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其个性、气质、能力有很大的差异,不少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对未来的职业心怀恐惧,觉得与自己的条件和志向相去甚远,特别是跑业务,有较大的挑战和风险,所以有些学生干脆在学校就另做打算,转向别的专业。其实营销是个职位群,也包括行政人员和财务等岗位,学生完全没有必要过早放弃专业或散失兴趣、信心。职位群最常见的职位有三个:市场营销、销售和客户服务。三种职位对人的要求不同,市场营销的职位主要做市场研究、营销计划、制定考核制度、组织设计、营销监督工作,在办公室工作,更多的工作特点是动脑;销售的岗位是面对客户打交道,是一线的工作,是在外面跑。对人的要求是沟通能力强,吃苦耐劳、较强心理的承受能力;客户服务也是在营销的范畴内,主要解决用户投诉、退货、定期保养等问题,工作需要耐心,从内心尊重顾客,理解顾客,换位思考。这三种职位对人的要求不同,基本可以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可见设立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专业的柔性方向,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异质化人才。
二、现有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分类
搜集国内高校市场营销本科的有关资料,发现设立柔性专业方向的院校不多。湖北经济学院设立了市场营销专业(连锁经营管理方向)、市场营销专业(预备经理特色班);江苏三江学院设立市场营销管理专业(物流管理方向)(本科);沈阳药科大学设立(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设立了市场营销(营销工程师、国际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展营销专业方向)。吉林农业大学设立汽车营销专业等。综合其他资料,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大致可作如下分类:
1.根据行业分类
汽车营销 金融、保险营销传媒经营 房地产营销
工业品营销医药营销服装营销 服务营销
2.根据经营模式分类
连锁经营管理特许经营管理传统经营管理
3.根据产品的属性分类
快速流转品耐用消费品
4.根据职业岗位
预备经理销售代表营销策划
5.其他分类
物流电子商务 网络营销移动商务
三、柔性专业方向选择的原则
柔性专业方向实质上是专业细分,细分时应把握以下原则:
1.显著性原则
柔性专业方向的产生源于经济发展、竞争加剧导致的行业分化和专业化的需求,在设置市场营销柔性专业方向,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岗位进行市场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和岗位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所需专业方向。
2.经济性原则
从柔性方向细分的分类看,种类较多,开办如此细分的柔性专业方向会增加学校的成本负担,而且隔行如隔山,对很多院校来说, 可能并没有这种实力和条件去开办如此细分的方向,在运作时应充分发挥校内优势资源,积极探索校际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也可由学校配备专业方向导师,指导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和职业意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性别、性格、专长、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因素来选择一个理想行业, 然后由导师指导他们用营销的思维去掌握该行业的相关知识: 该行业目前总体的发展态势,宏观的环境,业内的布局,业内的主要企业和品牌,该行业的目标市场,市场细分,购买者情况分析, 各个企业的4Ps等来掌握了全面的行业知识。
3.灵活性原则
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短期(1年至2年)预测,及时调整专业方向,灵活而主动地适应社会对各种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方向,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完全取决于职业院校自身,并不是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开设什么方向,就开设什么方向,而是主要取决于企业和学生的需要。凡是企业和学生需要的方向,职业院校都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去开设,凡是企业和学生暂不需要的方向,职业院校即使有条件开设也不应开设。而且柔性专业方向是动态的,今天深受学生欢迎的方向,并不意味着明天就一定受欢迎,当前暂时不受欢迎的方向,并不意味着以后就一定不受欢迎。它是一个活跃的市场,不断地增加新的方向,同时又将一些不合时宜的方向淘汰。
参考文献:
[1]张成垣: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强劲[N].立业周刊, 2007-07-11
[2]廖远兵:营销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实践性与行业适用性[ 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一、通才与专才的平衡
郭秉文认为:我国传统教育“不为实际与日常生活而设,乃为官吏之养成”,其目的过于狭隘。新教育应,“以农业、工业及其他生活之预备为其目的”_jJ,为社会培养多种类型人才。因而,一所学校既要设置文、理等偏重于学理的“正科”,又要设置农、工、商、教育等偏重于应用的“专修科”。“正科注重通才教育”,但不忽视应用;“专修科注重专才教育”,但不忽视基础。既通过普通学程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知识面,又通过专业学程使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精深的掌握。“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个综合大学的好处,在于通才与专才互相调剂,使通才不致流于空疏,专才不致流于狭隘。大学生都应该成为平正通达的建国人才。”在学科设置上,郭秉文主张高校应是多种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当设多种学科。在他的主持下,南高除了“注重通才教育”的国文、理化部的本科之外,还陆续增设了“注重专才教育”的体育、英文、教育、农、工、商等专修科。这样一来,南高既有注重通才教育的本科,又有注意专才教育的专修科,基础与应用相辅相成,“学”与“术”相互支撑,彼此影响,有利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科的特点选修相应的课程,从而获得“通”与“专”相结合的培养。在教学制度上,南高、东大实行选科制,其学程的分配与选择上也体现了郭秉文“通”与“专”平衡的办学思想。如东大选科制学规中不仅有“必修之专科学程”的要求,还有“必修之普通学程”的要求;不仅有“选修之主系学程”的要求,还有“选修之辅系学程”及“任选学程”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落实“通”、“专”平衡,避免学生“营养不良”,东大还把要修的学程划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里面有2至4个学程,要求学生必须从每个小组中选修至少1个学程;并规定如果某一小组中有学生所属的主系的学程,那么,学生必须避开,在其他学程中选修。郭秉文这种“通才与专才的平衡”的思想还体现在“寓师资于大学”办学实践中。“南高”本是培养中学教师(属于“专才”)的师范学校,郭秉文依照其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兼办师范学院的办学模式,提出“寓师范于大学”的主张,力图打通“基础”与“应用”的分野,使“通才”与“专才”的培养有效结合,遂将高师升格为大学,在大学里面培养师资;并强调大学对教师的培养须同时注意两种标准,一是学业标准,其要求不应该低于大学,一是专业标准,需要加以另外专业训练才可以达到。对此,张其昀解释说:南高改组为大学,并非如一般人所想的升格,或好高骛远,而是他(指郭秉文)的教育理想的实践。他对师资的问题,具有真知识,他认为中等以上的教师,应是双料的学士、硕士和博士。这话怎说,师范生的学业标准完全要与大学一样,并且希望能出类拔萃,有过之而无不及。另外还须加工加料,具备两种修养,一是教材教法的精研,一是器识抱负的培养。因此,他认为教师来源,不必局限于师范学院,应广求人才,着眼于全国大学的优秀青年,再加上一番训练和熏陶才好。
二、人文与科学的平衡
郭秉文批评中国传统教育只偏重于人文学科的做法,认为“(我国)数千年之教育性质,皆偏于文学、哲学与道德方面,而近世所谓实验教育,则百不得一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郭秉文认为中国教育必须“有关系于受者之生活问题”;在注重文、史、哲等“文字教育”的同时,还应“翻然变计,注重实用教育’’。首先,在学科设置上,南高突破了一般高师重心偏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构模式,创建了一批奠基在现代科学之上的科系,形成了科学与人文相平衡的学科格局。这种格局到东南大学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文”有国文、外文、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理”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学、心理;其余四科,社会科学方面有教育科与商科,自然科学与技术方面则有工N-和农科。其次,在人才培养上,郭秉文强调既要掌握科学知识,又要增进人文素养。如在文理科学生培养的学规设计中,必修课除国文、英文外,要求学生在5组科目中,每组选修4至8学程;其中,甲、乙两组是人文社会科学科目,丁、戊两组是自然科学科目,而丙组则兼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科目。为了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结合,东大还把心理系兼属于教育科与文理科;生物系兼属于农科与文理科。南高、东大的学生由于同时受业于人文与科学大师,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的大家。最后,在人文与科学的平衡这一办学方针的指导下,南高、东大又担起了弘扬、光大民族文化和传播、发展现代科学的双重使命。事实上,南高、东大当时既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团体,以发展科学为职志的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又是在五四“打倒孔家店”潮流中别树一帜,以“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己任的“学衡派”的策源地。
三、师资与设备的平衡
郭秉文认为,我国传统教育重科举而轻学校,致使学校的师资建设与设备建设处于无序状态。新教育制度下,“大学教育当然以师资为第一,但物质条件亦不容忽视”;因而,办学者既要注重延揽人才,搞好师资建设,又要注意加强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从而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注重“筑巢”又注重“引风”,使学校获得良性的发展。首先,在办学过程中,郭秉文时时刻刻都想着延揽优秀师资,并为此不遗余力。在当时的中国高校校长中,“郭秉文先生专拉、能拉好教授出了名的”j。“东大所设文史地部、数理化部、教育专修科、农商业专修科,皆极整齐,尤以所延教授,皆一时英秀,故校誉鹊起”l。其次,在延揽师资的同时,郭秉文又千方百计谋求办学条件的改善。“采取公家拨款、独资捐助、个人赞助、校董会集资、银行投资、外国基金会捐资等多种渠道”,为东大募集到大量的资金,教学设施与科研设施(如图书、仪器、标本等)、生活设施、体育与休闲设施等配备齐全。此外,为了改善商科的办学环境,便把东大的商科办在上海,因为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更有利于获得人才和资金;其教学实习、科研活动的进行也更加方便,并能及早接触到国际、国内的前沿问题。为了改善地学系的办学条件,郭秉文争取到北极阁中央观象台江宁测候所,作为地学系师生实验、实习的场所。为了改善农科的办学条件,郭秉文把玄武湖建成了东大农科的水生植物和鱼类试验池,并建立了总共近4000亩的农业试验场。优良的设备、高水平的师资使南高、东大的办学业绩蒸蒸日上。“南高、东大办理优良的呼声,几乎浸被于中华教育界。而南高之善,尤过于北大,所以一般学子先生们,都均用全副眼光来注重,人人都有‘一瞻仰门墙’之愿。”
四、国内与国际的平衡
郭秉文认为:“自宗教、政治而外,尚有一物,大影响于吾国之教育者,日‘好古心’是也.以为时代愈古,文明愈甚崇拜古之圣贤,其一言一动,后生所矜式而唯恐不及。”E”这种“好古心”容易局限人们的视野,令人画地为牢,为我国教育的一大“障碍”。新教育制度下的大学校长,必须克服上述弊端,具有宽广的办学视野和强烈的国际意i.R,把中国教育置于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中来把握其未来的发展——既关注国内,又放眼世界。在师资聘任上,郭秉文不仅聘请到了国内许多学术名家,同时还把眼光投向国外,亲自走访尚在留学的中国学生,商请归国后在南高、东大任教;或者直接聘请外国专家、学者。据20世纪20年代《国立东南大学教员履历》统计,在222名教员中,有国外学习和研究经历的中国学者及外籍教师共有143人,占教员总数的64%。其中,理科、工科、农科中归国留学生所占比重都在80%以上。在筹集办学资金上,郭秉文在发动国内政府、银行、企业等组织以及个人集资的同时,还把眼光投向国际。20年代初,郭秉文争取到了美国卡内基基金会的支持。该基金会为东大在苏浙两省所作的“心理知识测验”捐助1万美金,用以购置设备,开中国大学接受#1-国基金会捐助之先例。郭秉文还通过孟禄争取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帮助。1923年东大“口字房”毁于大火,郭秉文则以此为契机,向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寻求捐助。该基金会派孟禄博士等专家前来调查,认为东大在师资设备及科研力量上实力最雄厚,于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向东大捐助建筑费10万美元;科学馆建成后又捐助了仪器设备5万美元,并派专家前来讲学。在合作办学上,2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想在中国物色一所适当的大学合办工科大学,孟禄博士遂推荐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校董、外交部长王正廷也极力支持。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便派代表麦洛埃来东大考察、洽谈,达成《中美合办工科大学之计划》。该计划已经东大校董会讨论通过,并经郭秉文、麦洛埃、孟禄草签。后因连续两年的江浙战争,省库罗掘一空,上海工商业亦凋敝衰退,美方也失去积极性,致使计划落空。在学术交流上,南高、东大首先是国内学术研究的中心,它不仅是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学衡派的策源地、中国新教育的中心、史地研究会的所在地,还是国内学术交流的中心,每年都有许多著名学者来东大讲演或讲学,其举办的暑期学校驰名全国。其次,南高、东大又是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的窗口,每年都选派留学生、资送教师出国考察,邀请各国的名人、大家,来东大参观、指导、讲演、讲学甚至是授课。郭秉文还参与国际教育事务的管理,连任三届世界教育会副会长,负责亚洲教育。在人才培养上,郭秉文以国内与国际视野兼具的人才为目标。在培养方式上,郭秉文提出了包括交换教师、交换学生、交换访问、交换出版物,建立联合的教育事业,开设有关外国文化与国际问题的课程,组织国际大学联盟等。在教育功能上,郭秉文认为教育不应仅仅为本国的发展服务,还应为促进整个世界的和平服务。对于郭秉文的这些努力,朱斐在《东南大学史》一书中评价说:“在20年代的国际科教文舞台上,国内似没有比郭秉文更活跃的了”_J。
五、学术与事功的平衡
郭秉文认为我国传统教育仅仅是作为统治阶级选拔官吏的工具,根本没有意识到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而新教育则把培养思考的能力与培养行动的能力结合起来,把科学和服务结合起来,讲求学术与事功的平衡。大学不仅要服务于知识、服务于学术,还要服务于学生的生活,服务于当下的社会;不仅要注意传授、研究学理,还要注意其实际的运用;不仅要注重理论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还要注重应用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不仅要重视学者的培养,还要重视各行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职能,还要注重服务社会的职能;不仅要注重大学学术与事功的功能,还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即学术是以事功为导向的学术,事功是以学术为基础的事功。事实上,郭秉文以“应社会需要”为宗旨,统筹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学术与事功平衡的方针贯彻到南高、东大办学的各个环节。在培养目标与学科设置上,南高为师范性学校,最初仅设有国文、理化两部和一个国文专修科,其目的是尽快为普通中等学校培养师资,以满足东南社会的需要。郭秉文长校后,突破了南高师范教育的框架,以迈向综合性大学为目标。在原有系科的基础上增设英文、体育、农、工、商等专修科,不但为普通中学而且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以应社会的亟需。更为重要的是,南高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突破了师范的框架,开始培养具有一定技能的职业人才和具有一定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这样一来,所有系科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学术”与“事功”的双重任务:如文科、理科既具有为中学培养师资的“事功”的一面,还具有培养从事理论研究学者的“学术”的一面;农、工、商、教育科既有培养职业人才与师资的“事功”的一面,又具有培养从事农、工、商、教育等研究的专业人才的“学术”的一面。在教学活动中,南高、东大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还注重技能的学习和学识水平的提高,以养成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南高、东大文、理两科多是做纯理论研究的,“事功”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理论的“应用”上,如鼓励文科学生多联系实际撰写文章、理科学生多做实验,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并鼓励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学术与事功兼重。对于农、工、商、教育等专修科,南高并入东大后,其“学术”的一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郭秉文强调教育要“关系生活”,“以应社会需要”。南高、东大“一方面根据本国情形,及在本国验试所得之方法施诸教育,一方面采取欧美先进良法”,终于找到了专修科中“学术”与“事功”的结合点,实行研究、教授、推广或实验“三结合”的办学模式,使得专修科的教育,不仅仅注重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发明,更注重研究结果的及时推广和应用,“以期收东南数省农、工、商业上之最重要问题逐渐解决”,从而把“学术”与“事功”很好地结合起来。追求“学术与事功的平衡”,还使得南高、东大把社会服务融入到学校日常活动中来,大学在知识、技术上服务社会,社会在经济、政策、舆论上支持大学,学术与事功“相互为用”。需要指出的是:“平衡”是基础,“和谐”是关键。实际上,平衡作为一种理想所能够实现的程度是和当时的教育、文化、政治、经济、人事等密切相关的,因而,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平衡”而失却了“和谐”,否则就难以发展。郭秉文把东大的商科办在上海,本为求得“师资与设备的平衡”,但在此过程中却未与当时的商科主任杨杏佛相协商,以至于招来许多“不和谐”的声音。还有,郭秉文为了纠正中国传统教育过分注重文、史、哲的偏向,而大力发展农科、教育科,以求得“学术与事功的平衡”,但在此过程中却忽略了对理科在资金和宣传上的支持,以至于招来厚此薄彼的“不和谐”的怨言。1925年,由于政治原因,教育部不给任何理由而强行罢免郭秉文的校长职务;本来凭着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协调与化解此事,然而,上述的“不和谐”使得学校内部分裂为“倒郭”与“挺郭”两派,相互争执,终于酿成了长达两年之久的“易长风潮”,严重影响了东大的发展。“发展”是目标,是一切努力的出发点、归宿地。当今教育的问题并不是因为不重视发展,反而是由于过分追求发展。虽然发展是硬道理,但也不能为了发展“不顾一切”,因为这样的发展多是盲动冒进、不可持续的“自戕式”发展。实际上,急切渴望发展的冲动却往往使人们急于求成。郭秉文在追求东大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由于铺的摊子太大而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万般无奈下只能裁减工科。可见,“发展”必须以“平衡”、“和谐”为基础,脱离了“平衡”与“和谐”的“发展”终会出问题,难以长久。总体上看,郭秉文的教育发展观与当时的教育实际相契合,从而使得南高、东大在1915年至1925年间迅速崛起,与老字号的国立北京大学南北对峙,隐隐然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时人遂有“北大南高”之称。
关键词:测控技术 仪器专业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已发展为只有信息获取、存贮、传输、处理和控制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微型化、集成化、远程化和虚拟化成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测控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面对这样的深刻变化,1997年版5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6中新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覆盖了原来的10个仪器仪表类的专业。本文将从我国仪器仪表专业的创建及发展的角度研究测控技术仪器专业的发展规律,对多数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特点及国内发展概况
测控技术与仪器、仪表广泛用于制造业、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国防工业以及科学研究等部门,是观察、测量、计算、记录和控制自然现象与生产过程的工具。教育部于 1997 年对与测控领域相关的11个专业重新组成的一个宽口径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它是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所属的唯一的本科专业。2000年后全国高校专业设置统归教育部管理,2000―2005 年仪器仪表教学指导委员会由14所高校的14名委员组成,主任单位是天津大学。近年来,我国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高校数量也有显著增加,1997 年有80多所,2004 年已达 160 多所,目前已超过 180 所。
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及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微纳米技术的发展,测控技术呈现出虚拟化、网络化和微型化的发展趋势,从而使仪器仪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及多系统集成而形成的边缘学科的属性越来越明显。测控技术与仪器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信息科学技术学科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和预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21 世纪的仪器仪表学科是集机、光、电、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密集型综合学科。
测控技术与仪器行业是一个专业面很宽的多学科结合的行业,是现代工业技术中的重要支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可靠保障。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特别是在尖端技术领域中,重大成果的取得都与测控技术是分不开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测控技术,支撑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面向目前市场发展的大趋势来规划测控技术与仪器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是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建设的基本战略。因此,为了适应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合理的教学计划。探索制定合理的适应 21世纪科技发展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近年来,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改革传统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和探索。比如,在制定培养方案时,突破传统仪器仪表学科的限制,构建涵盖多种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测控领域技术体系;在优化整合课程体系方面,重新确定主干课程,打破原有学科内容划分,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加强信息类以及计算机和控制方面的课程建设。
2.仪器仪表学科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的演变
2.1 由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
前,仪器仪表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沿用前苏联的,实行“专才”教育,基本属于精英式教育。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真正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转变是1998年教育部颁布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后。此次调整将十几个仪器仪表类专业合并为一个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宽口径通识教育从此开始了。在这次调整中,我校的几何量计量、力学计量和热工计量合并为一个专业。
2.2 人才培养规格向多样化发展
仪器仪表学科初建时以本科生培养为主,直至上个世纪6”年代才有了少量属于我国自己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开放后,经济转型使研究生教育大发展。近年来又出现了专科教育的形式,形成了仪器仪表学科的多层次教育格局。
人才培养模式也从“专才型”逐步定位于“研究型”和“技术型”两种类型。研究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掌握一定学科前沿知识和良好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毕业后可攻读硕士学位或到企事业从事研究工作。技术型人才要求具有较规范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动手能力,熟练的专业技能。两者课程体系设置有所区别。
3.结语
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取得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计划在保持现有特色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向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方向延伸,加大与测控技术有关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比重,同时创造条件开拓新的学科方向,采用停、并、转的方法整合相关课程。另外,继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完善实验室管理模式与体制。
实验项目要打破课程界限,以课程主线来确定,体现整个专业培养的要求。从根本上认同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综合型、设计型及开放型。实验内容的安排要做到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技能标准 工作内容 工作要求 技能等级
课 题:本文系深圳市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适应“深圳质量”的职业技能新标准研究》(课题批准号:ZD-2011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概况
1.历史沿革
我国职业技能标准的建立源于20世纪50年代,参照原苏联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工人技术等级标准与企业实施的8级工的工资制度相适应。我国先后于1963年、1979年及1988年3次对职业技能标准进行了修订。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种分类目录》,涉及45个行业,4700多个工种。199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1838个细类(职业)。在此基础上,将原来用于对工人职业能力评定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扩展到全体劳动者,对《职业分类大典》所列全部职业逐步建立起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职业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且不断涌现出新的职业。2005年及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继颁发《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新职业申报审核程序》。截至2011年4月,我国已颁布国家职业技能标准1023个。
2.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本框架
《国家职业标准制定技术规程》规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框架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例表四个部分。
(1)职业概况。职业概况是对本职业的基本情况的描述,包括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职业能力特征、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内容。其中职业名称、职业定义原则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职业等级由低到高分为五级,一级为最高等级。等级划分是按照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范围、工作责任和工作难度来确定的。职业环境条件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处的客观环境。职业能力特征是指从业人员掌握必备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和潜力。培训要求明确了对培训期限、培训教师、培训场地设备的要求。鉴定要求确定了适用对象、各等级从业人员的申报条件、鉴定方式、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鉴定时间、鉴定场所设备等的具体要求。
(2)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其中职业道德是指从事本职业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意识、品质和行为的要求,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知识、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基础知识是指本职业各等级从业人员都必须掌握的通用基础知识,主要是与本职业密切相关并贯穿于整个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知识。
(3)工作要求。工作要求是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职业能力的描述。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等。其中职业功能指本职业所要实现的工作目标,或是本职业活动的主要方面(活动项目),根据不同职业性质和特点,可按工作领域、工作项目、工作程序、工作对象或工作成果来划分。工作内容指完成职业功能所应做的工作,可以按种类划分,也可以按照程序划分。技能要求是指完成每一项工作内容应达到的结果或应具备的技能。相关知识是指达到每项技能要求必备的知识,主要指与技能要求相对应的理论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等。
工作要求分等级进行编写,各等级按照职业活动范围的宽窄、工作责任的大小、工作难度的高低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工作要求以表格的形式列出,是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主体部分。
(4)比重表。比重表包括理论知识比重表和技能比重表。其中,理论知识比重表反映基础知识和每一项工作内容的相关知识在培训考核中应占的比例;技能比重表反映各项工作内容在培训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3.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历史作用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依据的纲领性文件,作为衡量劳动者技术水平高低的客观尺度,它以不同方式在国家、教育培训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个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国家层面,它在培养技术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实施劳务输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育培训层面,它成为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为教育培训部门设计和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来说,它成为用人单位考核、聘用以及鼓励员工努力争取事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重要依据,为劳动者确立了规划学习、提高进取的目标。
二、开发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的必要性
我国现行的职业标准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在制定之初受原苏联中央集权体系影响,致力于反映的是计划管理部门的要求和利益,忽视了从事实际生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的要求和利益,忽视了劳动者的要求和利益,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虽几经修订,仍未跳出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的大框框。加之国家标准务必统揽全局,未免顾此失彼,在具体实施中出现诸多漏洞。
按照标准化级别,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几类。地方标准适用于一个地区或城市。在国家范围内,国家标准是最低标准,地方标准的指标一般高于国家标准。我国大部分省市在技能鉴定中都直接采用国家标准,在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制定地方职业技能标准,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开发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能有效地解决国家标准和原地方标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需要,因而其必要性毋庸置疑。
1.能有效实现工作内容标准与生产技术发展的吻合
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网路化、集成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行业的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劳动者面对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我国每次修订标准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由于其程序复杂、耗时漫长,结果是标准修订尚未完成,就已经过时。这导致职业技能标准落后于生产和技术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比如数字电视、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数码复印机、激光彩色多功能复印机等产品已经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家庭和办公场所日益普及,而家用电器维修工、办公设备维修工的职业技能标准的工作内容还停留在维修模拟、单色、单一功能的产品上,显然与这些地区行业的发展和要求不相适应。
制定出适合地方行业需求的职业技能新标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深圳市在产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相同的职业在工作内容上与全国其他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打造深圳效益、深圳速度的要求出发,深圳市劳动部门早在20世纪末就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深圳市行业要求的地方职业技能标准。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借助职业院校、知名企业、行业的力量,组建起稳定的专家团队,按照科学的工作流程,制定出深圳市职业技能标准,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根据产业与生产技术发展的情况,及时针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的变更,修订鉴定考试大纲,完善题库。由此做到静中求动,稳中有变,很好地解决了标准滞后生产技术发展的问题。深圳的经验值得借鉴。
2.能有效实现技能等级标准与人才需求的吻合
我国职业技能标准分为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5个级别,如何科学地在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上区分这5个级别,是制定职业技能标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将职业活动范围的宽窄作为衡量技能等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的,却也带来另一个问题。
无论哪个行业,都存在通才和专才之分。行业所涉及的大多数工作内容需要通才来完成,有些工作内容则需要专才来完成。作为专才,他只在工作内容的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具有不同于一般人员的特殊技能和专门知识,而在其他方面可能相对较弱。比如电工工种,涉及到单片机、拖动、可编程控制、变频调速、传动、触摸屏等诸多现代技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企业岗位需要通晓各种技术的通用电工,有些岗位则更需要精通某一门技术的专业电工。其实,只要精通任何一个模块,都可能成为企业的高级电工人才。
按照现行职业技能标准,专才无法晋升到更高级别,这与人才的需求是不相吻合的。显然,地方职业技能标准可以通过制定两种不同标准来解决这一问题。深圳市电工职业技能标准将电工涉及的多项技术分模块进行培训与鉴定,其出发点是解决培训和鉴定难的问题。借鉴深圳职业标准结构模块化经验,分模块制定出适合专才的职业技能新标准,则技能等级标准与人才需求将更加吻合。
开发制定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是解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借鉴国家标准,依据原则,采取科学的流程制定出地方职业技能新标准,成为各地区人才培养、职业技能鉴定与人才使用交流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晓阳.职业标准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我国的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
[2]李晓阳.发达国家的职业标准建设及启示[J].科技信息,2011(13).
[3]王雁琳.功能分析: 英国职业标准开发评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7(22).
[4]刘登高.关于职业技能标准的思考[J].技能鉴定,2003(2).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7-01
2015年,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中央提出农业农村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如何实现创新成果与服务“三农”的宗旨和目的对接,对农业科研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其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1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政治素质的新要求
作为农业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这是从我国政治经济大格局的角度和中央对农业经济的总体部署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该主动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形势,从思想深处确立服务“三农”的意识,努力学习和掌握国家各领域的扶农、惠农政策、法规,转变科研管理理念,在做好专业领域内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自身政治素质。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武装。自觉用党的方针政策武装头脑,培养政治敏感性和政治素养,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政策指导工作。二是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爱岗敬业,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状态,履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三是做懂法、守法、执法的管理者。强化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熟悉和掌握国家各项农业科研管理的法规、政策,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范日常管理行为。四是严格规范管理行为,廉洁自律,努力成为政治上成熟、有觉悟、守纪律的合格的科研管理人员[1-3]。
2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新要求
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虽然受到各科研院的重视,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要求与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普遍存在。很多科研院所中存在着科研管理人员配备不合理、知识结构与专业不符、管理理念陈旧、知识更新慢、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能力提升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同时关注和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一是要实现专才专攻,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计划,按人员知识结构合理调整和配备科研管理岗位。二是创新管理模式,细化管理程序,明确职能定位和责任分工,建立一整套管理人员激励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三是建立科研管理人员调研制度。科研管理人员每年必须抽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参与调研,实地了解一线科技人员的实际需求和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状。四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业科研管理人员短期和长期培训计划,通过自学和系统的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五是为科研管理人员创造条件,组织参与各类专题研讨和专题讲座,通过学习交流实现知识的更替、更新。
3 农业科技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新要求
在“大科学,大协作”的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需要在合作状态下完成,必须建立全局观念,才能实现管理与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换的有机结合和衔接,形成良性循环和互动,这要求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做管理的专才,还要成为管理的通才,具备在全局工作中的宏观调控能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是综合协调能力。善沟通、懂协作,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二是战略思维能力。能够用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全方位、多渠道、开放式地认识问题,工作有一定的预见性。三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创新管理理念,能够利用新型科技手段,探索建立网站式管理技术服务和建立多种形式的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网络化的科技信息共享,为科研人员提供方便快捷的管理服务手段。四是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手段开展工作,能够协助科技人员完成信息采集和建档,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4-5]。
4 结语
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研的主力军,是构建国家农业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而农业科研管理又是农业科研院所比较核心的工作,涉及到对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条件、科技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并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换为科技驱动力,最终达到科技创新服务于“三农”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突出科研人员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科研管理人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基础性工作。科研管理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有效的管理才能带来创新的效益,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实现高质、高效,才能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
5 参考文献
[1] 周攀,周晏起,刘笑,等.谈新时期农业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农业科技管理,2012(8):94-96.
[2] 刘凯.新时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思路浅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3(1):117-119.
[3] 王芸芸,王玺,蒋建兵.影响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因素及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4(10):112-114.
关键词:人格培养 大学教育 高等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51
当代大学生作为心理弱势群体以及人格发展不成熟的特殊群体,不仅面临自身学业和人生发展的巨大压力,同时不断经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激增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多元混杂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普遍的诚信危机以及随之不断涌现的各类社会事件,都重重围绕着正在建立自我观念和人格体系的大学生周围。
1 推进以人格培养为根本的大学教育的必要性
从大学生多重身份看,人格危机不仅仅是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所专属,更是社会转型特殊历史时期的一般特征。因此,获得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途径和对策必然是站在系统和整体的角度关照和考察,才可能不违背历史的客观规律。大学生一方面作为家庭、社会的个体存在,另一方面作为教育体系的培养对象存在,同时作为成长中的自然人存在,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也必然从这样几个层面出发,构建相对有利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以及建立相互关联的、系统的教育培养体系,从历史的纵向及现实的横向两个维度展开人格培养的全貌。
从转型社会对大学生影响及因素看,一方面,积极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革单一的专才教育体制,创新育人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作为大学改革创新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积极应对社会转型期影响大学生人格健康的各种因素,建立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格局。当然,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根本上来自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修养,充分激发大学生对自我人格建设的内在动力,养成理性思维和高尚情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样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界定了大学功能“育人为本”,育人工作“德育为先”。
2 大学人格培养尚处探索阶段
然而以人格培养为根本的德育教育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一是国家政策尚未有明确界定。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虽然多次提到德育,但尚未对德育有专门的统一的界定,多处对于德育的表达在内涵上有所区别和交叉;对德育的教育类型也没有明确说明,还未将德育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其它教育类型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较为明确的界定。二是当前教育界对德育与人格健康教育的理解也同样众说纷纭,对德育和人格教育还处于各自摸索和实践的阶段。三是高等教育相对其他社会机构具有稳定性和迟缓性,其原有的德育和人格教育方式,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彻底地进行调整。综合以上情况,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当前仍然处于大学自发状态,而人格教育的水平也只能依赖大学具体的传统条件和创新实践的努力。因此,在从教育部门到各个高校普遍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人格健康的重大问题的同时,大学健康人格教育依然只能有赖大学自身的自觉与警觉,具有人格培养的社会危机感,同时调动可控资源进行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
3 由专才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
从现代大学制度诞生以来,经历了以育人为中心的初期阶段,科研创新为中心的中期阶段,以及当代侧重服务国家和社会的三个历史阶段,这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人才和技术不同的需求和历史特征所决定的。而我国自建国初以来,主要是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即国家计划下的教育结构和培养方式。从大学类型的设置,到学科专业的制定,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都实行统一计划安排,其目的是在短期内迅速造就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投入生产建设。在这样一种教育培养方式中,人格教育被归入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而失去了其独立存在的核心地位。
由此,高等教育亟待将以往以专才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向以知识、能力、素养为要素平衡发展的素质教育方向改革,将大学三项基本功能均衡发展,适当突出育人功能在人格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4 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格能力
长久以来,大学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始终受到社会、市场和大学本身三者的影响,大学对人格培养的实现也同样受其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一方面要始终保持人格培养的独立性,同时也应根据国家、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从长远的发展视角,大学肩负为未来培养健康有创造力的人才的重任,必然要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专科教育和综合性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也要避免“急功近利”式的短期市场效益,为迎合短期市场需求简单满足专业化需要的人才培养观念。然而人格培养所具有相对的超功利性,必然要求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既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其高尚情感、崇高理想的熏陶和培养。只有在现实利益和理想价值的平衡点,才可能实现健康人格的构建。
当前大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目标轻过程、重实用轻理想、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学教育还需要有效处理理想与功利、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等的辩证关系,在专业技能的培训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突出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大学生人格能力相对落后的现状。
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高职院校本身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是高职院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措施中,必须优先做好的工作,因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的重点专业、示范专业等专业建设与评选工作,对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市场在不断变化,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和提高,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专业建设也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尽管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工作的影响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专业教学计划、学校的师资力量、教材以及校内外的实践条件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四个关键因素。
一、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了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虽然各校现行的专业教学计划较前些年的计划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实事求是的讲离高职教育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课程设置多而广,而不是少而精,理论教学有的不是以“够用”为原则,综合性课程偏少,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等。如果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专业能够制定相对标准和统一的而各高职院校又可根据地区情况灵活处理和把握的专业教学计划,那么,对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职教育应该是“专才”教育,而非大学本科的“通才”教育,所谓“专才”教育就是应该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1―2门过硬的技能,现在是“技能改变命运”的时代。反思现在的一些专业教学计划,未能突出一个“专”字,这种蜻蜓点水般的课程设置和知识传授,培养不了“专才”。
对理论教学时数和实践教学时数比例问题,曾有过激烈的讨论,当然随着对高职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在总教学时数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但仍有少数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这其中有相关老师的利益会受到影响的因素在里面,因为有的课程教学时数少了,老师的课时报酬相应的就少了,老师不能不据理力争,而有的老师认为实践教学时数比理论教学时数来得容易轻松,于是,教学计划改进和优化的阻力就产生了,矛盾也随之而来。有的学校为了平衡某种利益,缓解某些矛盾,对实践课时乘以小于1的系数。
现在的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存在学校闭门造车想当然编制出来的,虽然有的事前作了相应的所谓市场调查,但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这种调查形式大于内容,虽有一定作用,但起不利关键作用。而要制定突出高职教育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的专业教学计划,应该由现场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进来,即:所谓的专业委员会相关人员要参与进来,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师资力量的强与弱直接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好与坏,试想一个好的专业教学计划,如果没有好的师资加以实现,那也是一纸空文。
在师资方面,各校都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各种措施,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培养或引进高素质之才。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双师型教师比重越来越大,师资学历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研究生教师比例大大提高。
但是,由于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大量外聘兼职教师来解决,但由于地区人力资源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外聘的兼职教师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在相当程度上会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今年的热门专业,明年有可能就成了冷门专业。因此,为适应市场需求,稳定学校办学规模,各校几乎每年都增设市场急需的新专业,淘汰或停招毕业生很难找工作的个别专业,而新专业的教师来源于现有教师的进修改行或新进教师。显然,这样的师资力量是满足不了新专业建设需要的,也必然影响新专业的发展。当然,一个成熟稳定的专业,它的师资力量是比较雄厚的;而一个新专业,相对而言它的师资是比较薄弱的;但只要政策有力措施得当,新专业的师资力量也会迅速强大。只是,笔者认为,一个高职院校,不宜一次上很多新专业。
客观地说,现在在校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不是缺知识,而是缺技能,缺少高职教育所要求的能够指导学生动手实践的高水平的技能,特别是年青教师,理论上可以滔滔不绝,实践上却显的力不从心。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校必须安排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到企业去顶岗实习,积累工作经历;另一方面,学校可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专业能力的实践技能课程可由这些兼职教师讲授。
另外,在重视教师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师德教育。所谓教育德为先,同样教师也要德为先。
三、实践教学条件
高职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实习和实训条件,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条件,特别是工科类专业,所谓专业建设与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等于一句套话、空话。由于办学经费不足,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投入方面很难完全满足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进而也制约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总体上讲,成熟而稳定的所谓老专业实践设备相对丰富但又相对落后,这是多年的积累和逐年累计投入的结果,但因科技进步加快,市场变化迅速,无法紧跟市场和科技的步伐。而新专业实践设备投入相对不足,在专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学校的投入是非常谨慎的,反过来又影响了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各校惟一能跟上科技进步和市场的恐怕就属计算机了,因为它的受益面太广了,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专业和领域,从经济上来讲投入是相当有效益的,文科类专业或文科类高职院校这方面更有体会。
为解决设备不足和重复投资问题,同时提高设备利用率,国家已开始着手对某些重点专业领域以某些职业院校为依托或单独建立若干个生产性实训基地,但一些偏远地区的高职院校目前还很难享受到国家这一惠及高职院校的政策。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或解决校内实践设备落后及场地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安排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也是一条有效途径。但目前有一个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实,有的校外实习基地有名无实,企业以各种理由拒绝或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前去实习,现在的实习更多的是靠人情、师生或朋友关系等才得以安排,如果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企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情况上也许就不一样了。
四、教材
教材建设和选用也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建设不是一两所学校能左右的事情。“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建设3000种左右的规划教材和实训教材,这将对专业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目前,高职教材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教材内容滞后或落后于市场,新技术新工艺在教材中体现较少;二是有些教材对职教特色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教材的选用和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也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的教师面对高职学生选用的却是大学本科教材,显然这种做法是不负责任的,有的教师不同时期的同一门课程喜欢选用同一版本的教材,这种做法也值得商榷。对教材内容有的过于陈旧问题,教师应及时补充相关内容的最新科技。对不同的专业相同的课程选用的同一门教材,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应该是有取舍和侧重的,而不是一视同仁。
专业教学计划中,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作了相应的规定和阐述,但很难有一本教材百分之百的符合上述规定,这就要求在教材选用上要严格把关,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关键词】hr 进入 发展 技能
由于企业越来越意识到hr管理工作对组织效能的影响,所以在hr领域内的职业生涯机会正迅速扩展,同时,hr从业者的门槛不断提高,一名合格的hr从业者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必须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并尽最大努力为其服务的组织和员工贡献价值。美国密歇根大学罗斯商学院教授戴维·尤里奇曾说,“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在加强,客户和消费者的行为在改变,商业环境也日趋激烈,这都会给人力资源提出新的问题。”从他的调查看,中国hr所承担的更多的是日常工作,而不是更重要的部分。他们常常被支付工资、招聘人或者解聘人等事务缠绕。“这是明显不够的,也无法让公司满意。hr在企业内应该成为一个主动的、积极的角色,中国hr的影响力和贡献力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1 hr的职业生涯选择
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hr管理专业人才600多万,但真正的合格人才远远不够,hr管理人员的地位近几年也一直是水涨船高。在一般的民营企业,人事助理年薪可能2万~3万元左,hr总监年薪可能10万~15万元左右。而在较好的外企,一般人事年薪有3万~5万元,主管经理级别大概6万~10万元,hr总监的年薪能达到10万~40万元,多的甚至可以拿到80万元。希望进入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人可以选择两条路径中的一条:进入一个中小企业或一个大企业,成为hr管理通才或hr管理专才。
1.1 hr管理通才
初级水平的hr管理通才职位通常在中小型的企业中,这些企业所聘用的hr管理专业人员很少,1~2个人要做“所有的事”。hr在中小型的企业中除了可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培训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还可以使hr从业者在职业生涯早期获得领导力和解决员工问题宝贵经验。由于他们的多职责,hr管理通才没有时间和资源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1.2 hr管理专才
大型企业中,每个hr专业人员的领域趋向于更集中在某些特殊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上,占有这些位置的个人被称作hr管理专才。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员工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招聘与人员配备、劳动关系管理、绩效管理、继任计划、企业文化培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等。大企业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发展hr管理的专业技能是至关重要的。
2 hr职业生涯的进入和发展
2.1 hr职业生涯的进入
目前,hr管理专业人员中大约有1/3是由企业的其他部门转移进入hr管理部门的,直接从大学工商管理、心理学以及人文学科等专业背景的切入hr管理工作相对比较容易。hr领域的不同职业阶段对从业人员有着不同的要求,hr助理、hr专员和hr主管主要负责执行hr管理的相关政策,需要对招聘、薪酬、考核、培训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具体的操作了如指掌;如果是人力资源经理、总监,就应当熟悉各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工具,精通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且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等等。另外,当今的hr管理者必须具备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如会计、财务、市场营销、管理和经济学等,熟悉企业是如何运营的。
2.2 hr职业生涯的发展
大型企业提供hr管理职业生涯的最大发展机会,大多数资深水平的hr管理专业人员沿着两条路中的一条在企业内的阶梯攀登。一些以专才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并最终成为他们的专业领域的管理者。要向更高水平发展,他们必须扩大他们的技能并成为hr管理的通才。另一条通向资深水平hr管理职位的道路,是从在一个大型企业中的小工厂或小单位做hr管理通才的助理开始,进入较大的工厂或单位的hr管理角色。hr的职业生涯在制造业中的典型的晋升过程是:人力资源助理(hr-assistant)人力资源专员(hr-specialist)人力资源主管(hr-supervisor)人力资源经理(hr-manager)人力资源总监(hr-director)。
3 hr职业生涯专业技能的培养
一种“专业”要求专门化的知识和长期的、强化的技术准备。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增长,对此领域的专业化的需求也在增长,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职业化要求已经在近年迅速扩大。为在专业上成长,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准备继续培训以及和其他hr管理者接触形成网络联系。主要途径有:
(1)成为专业协会会员。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有一些专业组织,成立于1988年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简称chrd),作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唯一一家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国家级社会团体,致力于提高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chrd可以为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各类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业务交流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其他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协会则聚焦于该领域的特殊专业领域如中国人力资源协会,中国劳动学会等。大多数专业协会每年都召开地区性或全国性会议。这些会议由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和大学教师参加,讨论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研究和发现,这些会议还为参加者提供了在人力资源管理同行中建立“网络”的机会。
(2)获取职业证书。个人可以通过持有证书来显示他们的职业化。证书代表某种承认,即此人已掌握了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工作所需的主要知识。国内hr管理的证书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共设四个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全国通用)、上海市人事管理岗位资格证书(上海市委组织部、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成教委联合颁发,该证书有效期三年,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适用)。其他证书如企业文化师、企业培训师、职业指导人员、人才测评师等对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就业也很有证明力。国外相关的证书有:信息化人力资源总监证书(e-hr)、aci注册人力资源经理(phr)、高级人力资源专家(sphr)、国际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证书(ihri)、shri人力资源管理高级专业证书、全球职业规划师证书(gcdf)等。
不要把工作计划当作是交差了事的例行事项,应该要藉这个机会, 重新检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研拟工作计划的目的,一方面是在跟主管沟通下年度的计划,另一方面也是作自我检讨。
在内容上,对主管而言,你是在设定明年预计达成的工作目标,对自己而言,是在设定自我突破的计划。
研拟工作计划的第一步,是事先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
别忘了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
主管在设定你的下年度工作内容时,通常是在贯彻公司由上而下的年度目标,因此,你必须先仔细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这点很重要却总是被忽略。
另外,你一定要花时间想清楚自己下年度希望的成长,是学习?是薪水?还是发展另一项专才?
如果你想要的是学习新技术,你的工作计划就必须加入学习计划;如果是想增加收入,就必须研拟增加业绩的计划,或是调换部门的准备计划。
先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以及个人年度工作计划,你在研拟工作计划时才不会无所适从。
计划合理但要具挑战性
接着,研拟工作计划的原则是「勿好高骛远、目标合理、具有挑战性。
如何避免好高骛远,设定合理的目标呢?
多数人在研拟计划时不会想到自己的缺点,于是,建议可以找你的家人、好友,或是较熟的同事与主管,请他们检视你设定的目标是否太过理想?研拟的计划有没有避开或改善自己过往的缺点?
为什么要具有挑战性?
主管不会希望你只是去设定你原本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他会期待你在未来的一年,无论在工作上或学习上都能有所突破,所以,虽然要避免好高骛远,但也得设定自我挑战的计划。
目标数字化、行动具体化
有了上述的准备与调整,接下来就进入实际研拟工作计划的4个步骤:
1.目标数字化
只有形容词的空泛目标是没有意义,所以要把工作计划的目标与内容数字化,例如时间化、数量化、金额化。
甚至,连学习计划都可以数字化,例如,你预计花费多少时间学得某类技术,或通过某项认证。
2.行动具体化
有了数字化的工作目标,还要附带有效的执行计划。
拟定高度可行性的策略,除了让你在落实目标时有依循的步骤,另外也会让主管更相信与支持你的工作计划。
3.学习计划
你应该同时研拟年度的自我学习计划。公司对员工自我学习通常是抱持正面的看法,有些公司甚至规定学习计划是工作计划应具备的项目。
学习计划应该清楚的包括:学习项目、学习管道与时间、预计对自身工作产生的效益,以及希望公司给予的协助。
4.与主管面对面沟通
我强烈建议,完成工作计划后,你一定要面对面地与主管沟通,而不是只用电子邮件把工作计划传送给主管。
面对面沟通的好处,是你可以透过主管的表情与肢体动作,更清楚了解主管对你的各项目工作计划的看法。
工作计划 的目的,一方面是跟主管沟通年度的计划,另一方面也是作自我检讨。在内容上,对主管而言,你是在设定今年预计达成的工作目标,对自己而言,是在设定自我突破的计划。制定 工作计划 的第一步,是事先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
公司目标与个人目标
主管在设定你年度工作内容时,通常是在贯彻公司由上而下的年度目标,因此,你必须先仔细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这点很重要却总是被忽略。另外,你一定要花时间想清楚自己年度希望的成长,是学习?是薪水?还是发展另一项专才?
如果你想要的是学习新技术,你的工作计划就必须加入学习计划;如果是想增加收入,就必须制定增加业绩的计划,或是调换部门的准备计划。
先了解公司的年度目标以及个人的年度目标,你在制定工作计划时才不会无所适从。
计划合理但要具挑战性
制定工作计划的原则是勿好高骛远,应该目标合理、具有挑战性。如何设定合理的目标呢?多数人在制定计划时不会想到自己的缺点,于是,建议可以找你的家人、好友,或是较熟的同事与主管,请他们检视你设定的目标是否太过理想?制定的计划有没有避开或改善自己过往的缺点?
为什么要具有挑战性?主管不会希望你只是去设定你原本就可以达到的目标,他会期待你在未来的一年,无论在工作上或学习上都能有所突破,所以,虽然要避免好高骛远,但也得设定自我挑战的计划。
目标数字化、行动具体化
有了上述的准备与调整,接下来就进入实际制定工作计划的四个步骤:
1、目标数字化。只有形容词的空泛目标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把工作计划的目标与内容数字化,例如时间化、数量化、金额化。
2、行动具体化。有了数字化的工作目标,还要附带有效的执行计划,可以先把明年的工作时间表大致罗列出来。
3、学习计划。你应该同时制定年度的自我学习计划。公司对员工自我学习通常是抱持正面的看法,有些公司甚至规定学习计划是工作计划应具备的项目。
4、人脉建立规划。学会沟通、建立自己的人脉圈,搞好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更好的融入团队。
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5岁(1991年1月1日)
居住地:上海
电 话:(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9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房地产开发
职 位:商务协调员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工商管理
学 校:上海大学
自我评价
本人综合素质佳,能够吃苦耐劳,忠诚稳重,坚守诚信正直原则,勇于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善于学习,勤奋务实,刻苦钻研,具备广泛的兴趣和很丰富的知识。适应能力强,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融入一个新的领域,适应它并且把它做好。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一个月之内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房地产开发
目标地点:上海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商务协调员
工作经验
2015/2 2015/11:XX有限公司[9个月]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商务部商务协调员
1. 建立销售目标及确定战略,并按照既定战略计划如期实现目标。
2. 管理提案发展流程,并确保方案按计划实施。
3. 使与团队标准化相配合,适当时机适时调研潜在商业机会。
2014/7 2015/1:XX有限公司[6个月]
所属行业:房地产开发
商务部商务协调员
1. 协助沟通和维护客户关系,对原有客户和潜在客户进行定期回访。
2. 协助维护渠道供应商关系,辅助管理合格供应商管理库。
3. 负责出入库登记、合同管理、订单跟进、回款账期跟踪等工作。
教育经历
2010/9 2014/6 上海大学工商管理本科
证书
2011/12 大学英语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