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女大学生创业

女大学生创业

时间:2022-05-20 22:37: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女大学生创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女大学生创业

第1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6-0263-01

一、国内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高校的创业教育自1997年清华大学举行的创业计划大赛拉开帷幕开始,至今已历时八载。回顾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八年来的研究与实践,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在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总体认识不足。尽管大家都已经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相关的创业教育活动在各地高校中也开展了起来,但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通行一个体系,现行的体系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或者还不可能深入到在创业过程中女性或者女大学生的特异性,从而针对两性的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势必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以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这样也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我国高等教育中对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极其薄弱。由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我国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就目前高校的总体见解而言,除了少数重点大学开展创业教育外,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活动的相应开展与研究。

二、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改革理念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任何变革的前提条件。从观念上通过改变外在舆论氛围和内在的自我认知来开创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

改变传统社会观念对女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营造平等的两性校园文化。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的性别偏见和性别模式还是通过伦理、道德风尚等方式根植于许多人的头脑中,以一种观念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得到传统社会心理的广泛认同。那些创业成功的女性往往会被看作“女强人”、“铁娘子”,不是一个“纯粹的女人”,甚至也被剥夺了成为“贤妻良母”的可能。

(二)帮助女大学生充分认识女性的创业特点。现实的研究成果显示,女性身上所具有的某些特质不仅适合创业,并且某些行业更适合女性创业,女性的创业行为还呈现出与男性不同的特点。比如女老板的获利能力更强,而且她们的企业成长呈现稳定的趋势。据报道在150万女企业家所经营管理的企业中,亏损企业仅占5% ;而由妇女领导的法国企业不仅更有利可图,而且更有活力。调查表明,年营业额在l亿一5亿法郎之间的中型企业,由妇女领导的企业的平均收益率是所有企业平均收益率的3倍。

女性领导的企业会展现出这样的特点是由于女性本身所具有的不同于男性的美德和特质并具有自身的优势,如语言能力的优势,女性运用语言词汇的能力强于男性;女性在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具有优势;交往能力上普遍具有温顺、和蔼、容易与人相处、感情丰富且善于体谅别人的特点,在社交场合或工作协作中表现出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忍耐力上,在相对单调乏味的条件下仍能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态度认真,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三)进行创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对女大学生进行产业教育的最终落实以及承载的主要渠道还是创业课程,因此就要求我们考虑到女大学生的差异性对创业教育的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

1.教育内容上的针对性改革。基于对女大学生创业特质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更适合于在第三产业发展,并主要采取中小企业的形式,所以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我们在内容上首先要更突出关于第三产业以及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等的研究和教育。

第2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动机;复制型创业

课题编号: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0004990666)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影响北京市女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因素调查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7日

一、调查背景及方法

(一)背景。根据2014年全球创业观察项目(GEM)的创业报告可知,全球范围内,早期阶段创业活动中,最活跃的年龄段是25~35岁,这个阶段刚好是大学毕业的前10年。但是,年龄分布最为均衡的是北美经济体,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这个趋势暂时不是很明显。在性别方面,男性与女性对于机会感知和创业能力感知,并无明显差异,但在失败恐惧感上,女性要高于男性,因此,在创业活动中,女性创业要远低于男性,而作为大学生创业群体,女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例如对社会的不了解、家庭的不支持、自身追求稳定害怕失败等,在实际创业中,女大学生所占比例更是远低于男大学生创业的平均比例。但是,女性因需求驱动创业的比例高于男性。尤其是处于中等经济发展阶段的中国,民众创业意愿强烈,对创业期望值较高,GEM认为这些经济体的国民更易于看到机会,相信自己的创业能力,同时崇尚创业精神。

在中国,女性创业的发展相对较晚,学者对女性创业的关注也较少,但这丝毫不能掩盖眼下女性的创业热情。GEM对35个国家和地区的创业情况调查结果显示,GEM的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6.90%,中国女性全员创业活动指数高达11.16%,高出平均指数4.26%,排在第六位。而女大学生作为中国女性创业群体中鲜明活泼的群体,在大学这个宽松的群体中,创业氛围更显浓厚。2010年11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5号)要求,引导女大学生创业,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以及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决定,在共同组织实施“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的基础上,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扶持行动”,全方位调动政府、知名企业、媒体和社会等多方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女大学生创业热潮正在加速沸腾。

(二)方法。为调查北京市女大学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笔者选择方便抽样法、滚雪球抽样法和个案访谈法对北京市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数据。

笔者在发放问卷时,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形式。在线下发放时,笔者在北京市的部分高校内进行方便抽样调查,采取自填方式和指导填写方式,并赠送小礼;在线上发放时,利用网址链接方式,在高校内通过已接受采访或线下填写问卷的学生推荐,邀请同学填写。

笔者通过导师介绍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寻找到符合条件的访谈对象,根据访谈对象的特性进行访谈。

二、北京市各高校女大学生创业动机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影响因素。笔者在调查前期,经过资料查找和试调查阶段发现,影响女大学生创业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为经济影响因素。在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家庭因素和收入因素作为主要调查对象。

1、家庭因素。在调查中,发现创业意愿较为强烈的女大学生,70%来自经济不发达的三四线城市。主要原因可归为三点:大学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家乡就业;由于种种原因,在北京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想要回报父母家人,改变自己目前的家庭状况。

2、收入因素。问卷结果显示,家庭收入的多少影响着创业意愿的程度。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被调查者的创业意愿也更加强烈,但是对于被调查的186名女大学生中,58名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女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笔者针对这一结果,随机抽取了5个被调查者进行访问,发现这与女性天生的母性责任感和想要依靠自己改变家庭境况的心理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之后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中,发现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多,女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也随之增大,然而在调查女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的程度时,家庭收入并没有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各个收入层次的被调查者对创业的感兴趣程度分布也较为均匀。那么,为什么会在之后的实际创业中,家庭收入成为了影响创业抉择的重要因素?我们通过之后的问卷和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女大学生在面对是否选择创业时,初期创业资本成为她们主要担忧的问题,在被调查群体中,选择有资金的合伙人比例最高,占据总群体的76.92%,其次是选择官方资金,为71.15%。而60.58%的女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身积蓄。相当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自主创业的“原始资本”来自于家庭的支持,虽然在总体中只占30%,但是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被采访者都表示已经得到家庭的金钱或物资支持。同时,我们结合社会实际,以及大学生作为创业者,没有经验、没有人脉的短处而言,这一部分的资金往往在被调查者创业初期占据资金的较大比例。然而,对于家庭收入较低的女大学生而言,获得来自家庭的资本积累可能性较小。

(二)个人意愿影响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价值观的调整,高等教育下的女大学生受商业时代女性创业成功案例和经营环境因素的刺激、影响,现行就业压力的下行,社会趋势的利好,以及女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关注创业、期望创业,并有许多女大学生逐渐在实践自己的创业构想。笔者在众多影响女大学生创业动机及实效的主观因素中选取了个人兴趣、接受培训和创业方向选择作为调查指标和评价标准。

1、个人兴趣。在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中,有63名女大学生对创业很有兴趣,有98名女大学生表示创业兴趣一般。被调查者中,存在创业动机的有104人,占比55.91%;无创业动机的有82人,占比44.09%。由此可见,女大学生群体中,想要创业的略多于无创业意向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是对于自主创业有想法的同学,也只有5.77%的同学经常关注并十分清楚国家出台的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51.92%的同学表示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关注,并且不了解。该项调查从侧面反映了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以及被调查者的视野狭窄,关注面不宽等。

2、接受培训。接受调查的女大学生中有55.69%的人接触过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也就是说被访者中有一半以上是了解经济管理学的。78.49%的人表示并未参加来源于学校或政府方面关于创业的实践。65.59%的女大学生对国家创业方面扶持政策不关注,但知道一些。而在具体培训方面,相较于创业方向而言,83.87%的女大学生更注重于兴趣爱好,其中不可避免掺杂了部分女性的感性思维,但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基本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在专业和创业管理方面,女大学生更注重经济管理知识和沟通组织能力,思维并不局限和单一。

3、创业方向选择。在调查和访谈时,笔者发现超过80%的女大学生已经选择的或者未来想要选择的创业方向多为复制性创业,是指在现有经营模式基础上简单复制的一种创业模式,即选择类似于服装、餐饮、手工饰品等服务型行业。但是,在个人访谈时,笔者遇到了几个毕业超过6年的女性创业者,她们都是大学期间就曾经进行过创业尝试,之后也一直坚持创业,从初期的校园小范围小规模的店铺,到如今的结合社会经济走向、拥有自己的创新品牌,虽然在这一阶段,创业领域在不断改变,但创业的尝试和实践始终在继续。

三、女大学生创业面临的问题

(一)初始资本金来源狭窄。对于女大学生而言,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问题,比例高达86.56%,可见在创业中,融资渠道有待开拓。在个案访谈时,多数的女性创业者也表示自己的初期创业资金来自父母、亲戚的支持。在问及是否寻求过外界帮助时,一部分认为自己的创业项目较小,盈利能力不强,未曾想过寻求外来资源;而另一部分则表示曾经寻求过帮助,但是都遭到拒绝或找不到合适的投资人。

(二)创业所需技能缺乏。缺乏市场和营销知识,对行业的不熟悉成为女大学生创业失败的主要困扰,当然,对创业知识的不了解、自身经济压力、接受教育问题、组织管理能力、融资渠道等因素很大比例。很多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对于学校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而设立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开设的相关课程等不以为意,认为这些实践和课程多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太大用处。然而,在进行具体访谈时,超过八成的女性创业者表示创业需要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技能培训,这些既需要社会实践的锻炼,也需要书本知识的夯实。

(三)政府政策宣传力度不足。问卷调查显示,在创业意愿较强的被调查者中,只有5.77%的人经常关注并十分清楚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调查访谈中发现较多女性创业者对政府关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具体内涵、相关保障等问题了解甚少。由此说明,政府在关于扶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方面存在较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四、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建议

(一)适当提高本科毕业生可申请的贷款额度,以帮助大学生创业。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我们知道女大学生创业初期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初始资金缺乏。而且,部分家庭总收入情况为人均5,000元水平以下的女大学生虽然创业意愿浓厚,但找不到合适的投资者,因此,创业资金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大学生创业的实际情况和创业者家庭的储蓄水平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贷款方案,同时,对于一些确实困难的创业者可适当提高贷款额度,加大补贴力度,制定相应的鼓励条件。这就要求政府对创业者的创业过程进行适当的引导、监督和支持,以保证创业成功率,对此,政府可以将贷款银行作为社会监督者引入监督机制,采取双向监督和管理。

(二)加大创业政策宣传力度,激励大学生创业。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大学生对政府关于扶持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的了解较为局限,很多大学生虽然知道政府有关于创业的政策,但是并不了解具体情况,该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国家部分政策和现今的大学生创业实况脱离较多,难以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借助现代媒体大力宣传关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还要让政策走入大学校园,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认知程度。

(三)自我提高,自我学习。在调查和访谈中,笔者发现较多的女大学生虽然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并不完全具备,所以女大学生应该利用大学作为利用网络的发达和大学作为知识的集合地这两个优势,自己寻找关于创业的知识,自我充实和提高;同时,多多参加学校创业孵化基地的相关活动,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为自主创业夯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建河.中外女性创业特性的比较与女大学生创业.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第3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创业;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12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以创业促就业”的今天,自主创业开始日渐成为高校女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学校教育及自身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女大学生却面临着创业机会的不平等。本文从女性特有的视角,分析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女大学生创业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历年大学毕业生数量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33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为495万,2009年为610万,2010年为631万,与此同时,女大学生的比例更呈现递增趋势。作为特殊群体,在大学教育阶段,女大学生虽然与男大学生享受着平等的教育学习机会,但由于先天生理、历史发展、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应聘机会不均等、竞争不公平、就业质量偏低等状况,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根据2009年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开展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于是,不想遭遇“毕业=失业”的女大学生们纷纷选择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一股“创业热”便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可以说,正是日益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催生了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

二、女大学生创业的不利-因素

尽管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业意愿,选择了创业并且有所成就。但整体来看,女大学生的创业实际参与率并不高。具体来说,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传统观念束缚严重,创业环境欠佳。由于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德才观、尊卑观、贤良观的影响,“男尊女卑”的性别偏见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模式深深地根植于许多人的头脑中,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人们对女性事业的期待值较低,认可度不高,女性创业的整体社会氛围比较薄弱,女性创业者往往被看作“女强人”,或者被认为是“不安分的女人”,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女性创业的弱势心理。而女大学生在创业中也遭遇社会的性别歧视,特别是在关系到大学生创业的关键问题上,如经营、融资和税收等方面,创业的女大学生几乎没有享受到真正的扶持。因此,创业之路对女大学生来说是异常艰难的。

2.从学校角度来说,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尚属空白。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教育部门开始日渐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教育部近十年的针对大学生就业工作文件中,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字字数占文件全文的比例,总体上明显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所谓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常识教育。众多研究表明:女性在创业的动机、创业的行业选择、企业规模等方面与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却往往忽视男女两性在创业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通常是用研究男性创业的方法来研究女性创业,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空白状态,这就导致女大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对创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尽管当前一些女大学生有创业的意识,但单凭其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实践,难以使创业形成规模,而且一旦遭受挫折,便将放弃创业。

3.从女大学生自身来看,女性主体意识欠缺,创业意识淡薄。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对女孩的期望值和女孩对自己的期望值一般比男孩低,所以,尽管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女大学生将女性的价值局限在“贤妻良母”的家庭范围之内,很多女生热衷于化妆、服饰、喜欢织毛衣、学烹饪。有些女生认为“学得好,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迫切地希望过上家庭式的生活,她们不太关心政治,对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更不热心,这就导致她们在就业态度上缺乏自立自强的主动性,创业意识淡薄,对自主创业缺乏信心,更多的是消极被动地依赖父母,等待用人单位的录用。

三、促进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应对措施

从人力资源发展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是优秀的人力资源之一,因此,鼓励女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仅是为了摆脫就业困境,更多的是,其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能量。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着手,充分发挥这一特殊群体的潜能和可持续性创新能力。

1.政府及各级组织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政府应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同时完善原有的优惠政策,并将其落到实处,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优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支持和帮助女大学生创业。比如,建立适合女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库,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对接活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风险融资等服务;构建女大学生创业孵化和实训平台,提供小企业创业初期所需的配套服务,为女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条件;对有志于创业的女大学生提供培训、项目咨询、开业指导、经营顾问等服务;为女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规避法律纠纷等。此外,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对大学生在面对创业失败及由此而导致的发展乃至生存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基本保障。

2.学校应加强女性创业教育。早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时就提出,21世纪的青年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教育护照”——创业教育。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但是,高校的创业教育很少会考虑到女性的性别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女大学生群体开展创业教育。因此,高校应该开设适合女性性别特征的课程,比如“性别与发展”、“女子教育史”、“女性学”、“女性心理学”、“女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陶冶”、“女性与创业”等选修课程,使女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女性的发展史,帮助女大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自己,树立主体意识,通过传授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帮助女大学生解决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困惑和行为障碍,引导她们正确对待人生。此外,学校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鼓励女大学生成立创业社团组织,邀请有实力、有经验、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女企业家组成创业导师团,开设“女大学生创业大讲堂”,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女大学生提供市场分析、项目论证、政策指导等方面的具体指导。

3.女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女大学生创业成功不仅需要外在环境、机会,更需要创业者通过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自身创业能力。这就要求女大学生在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同时,努力学习学校的创业课程、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心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以增强创业的适应力。此外,女大学生应该仔细审视自身特点,比如同男性相比,女性往往喜欢凭直觉办事,把一些重大决策用细微处体现的道理来化解。这种直觉效果往往比理论更为有效。做生意需要与人沟通,少不了语言能力,而从生理特征的角度讲,女性的语言能力天生要比男性强一些。女性一般过日子比较节省,会注重实惠性。这种特性用在经商上,当然是最合适不过了。此外,善于合作、引导和善解人意是女性的共同特点,而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女大学生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这些优势,在适合女性的相关领域努力发掘市场的空白,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参考文献:

[1]徐杰玲,徐朝亮.女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105—109.

[2]王静.高职院校女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82—84.

[3]王荣珍,王瑜卿.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6):120—123.

第4篇

一、社会文化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弱化了女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性别刻板影响是中国几千年的男权社会文化沉淀的结果,这种传统的社会文化潜移默化地、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众传媒,通过商业广告、电影、电视作品到报纸杂志和互联网,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或暴露或隐晦的方式大量复制着男女角色的陈规定型或模式。如商品+美女=销售、性感+=对象、洗衣+做饭=贤妻良母、成功女士=灭绝师太等。以这种模式不断地对受众“主观现实”施加影响,让广大受众都觉得女性的重点应该在年轻美貌的外在价值和贤妻良母的传统性别角色上。这种被强化的传统观念,逐步促使女性对传统角色的认同,对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及价值取向的正确塑造是极其不利的。女大学生作为最具朝气和活动的知识女性群体的代表,她们坚强、独立、阳光,有个性,不少人都有通过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但社会氛围中明显存在的性别偏见和大众传媒呈现的女性形象又令她们产生性别自卑甚至性别自我歧视的倾向,因此,真正将创业付诸实践的是少之又少。对大多数女大学生来说,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首要的选择,正是社会文化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导致女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被动和薄弱,影响了其成就动机和潜能的发挥。

二、高等教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抑制了女大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才发展的重要环境,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非常重要。但是,目前许多高院忽视性别的教育,忽略了学生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性别差异,在教育、管理、评价学生的时候,有意无意的传递的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行为规范的确立和性别角色。教师对男女生所持有的特质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她们愿意用认真、听话、乖巧等词语表扬女生,用个性、坚强、聪明等词语表扬男生;在安排工作的时候,总喜欢给男孩子安排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而女孩子受到一定的“照顾”。不少研究生导师在挑选弟子时也普遍喜欢男生,理由是男研究生科研能力、社交能力更强,在学习上,导师对男研究生要求更为严格,会经常督促他们的科研成果,相反对女大学生则较为宽松,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便是不错的目标。在这样性别刻板印象影响的教育环境下,即使女大学生有想通过创业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意识,也会深受影响,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规定模式,并顺延着这种模式发展。她们会对穿衣打扮的关注甚于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对课本知识的热忱远远超过课外知识的涉猎,从而忽略了创业素质的培养和积累。创业的艰难与复杂性不仅要求女大学生要注重自身的素质提高,更需要高校根据女大学生的身心特征,针对性的开展创业教育。但是我们高校在男女生的创业教育上,开展一视同仁的模式,忽视了对男女大学生在创业中的个体差异性。这种一视同仁的统一式创业模式教育非常不利于女大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三、家庭教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固化,束缚了女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家庭教育一度被认为是一个人成长与传统性别观念建构的第一场所。受到历史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多数家庭对男、女孩子采取的是差别式的教育,从男女出生起,父母已经开始了最初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如给子女取名字就赋予了不同的性别角色含义,男孩子取名要体现力量、睿智、权势等阳刚之气,女孩子取名则要赋予温柔、秀美、简约等阴柔之意。此后,在为子女选择衣物、玩具,教育态度与行为,对男孩、女孩实行显著差别对待,潜移默化得诱导着孩子朝着不同的目标发展,形成了最初的刻板印象。虽然大学生的创业浪潮不断高涨,中外女企业家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激发了女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与渴望。但是父母自身的性别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日常行为方式,将会对孩子的创业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嫁一个好的人家”仍是大多数都是父母对女孩子未来的期望。这种期望,使得女孩子对自身的期望值普遍降低,束缚了弱化了女大学生冒险、创新的意识,导致她们对于自身生活和事业选择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依赖性。即使有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对创业产生了向往和心动,但是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和周围群体的影响,自然而然使得她们望而却步。虽然性别刻板印象坚如壁垒,但并非难以破除,我们要集中政府、高校、家庭及女大学生个人多方力量,加以改变。营造性别平等的社会环境,鼓励把女大学生创业纳入女性素质发展的范畴,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如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培训机会,完善现有的创业导师制度,建立女大学生创业的信息库,为女大学生与女企业家搭建交流的网络平台。高校打破“一锅煮”的创业教育模式,在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女大学生身心发展量身打造创业教育的课程及培训内容,依托校园文化开展模拟创业、创业计划比赛、创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活动,为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实践场所,增加她们参与企业运营和管理的体验。家长应转变传统的“单性化”教育对男女孩子的性别定型,改变女孩子不需要太辛苦,学得好,干得好,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鼓励女大学生创业,积极支持女大学生的创业精神。

作者:林景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第5篇

为了深入研究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经管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者对苏南高校经管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筛选出有效问卷851份,并对有效问卷使用了SPSS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合Excel做统计图表处理,具体采用了描述性统计、因素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调查问卷的信度采取用Cronbachα系数作为指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了0.688。这说明本调查问卷信度较好,可以使用。参加问卷调查的被试: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城市)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对学生发放问卷924份,收回有效问卷851份,回收率92.1%。其中,男生51人,占6.0%,女生800人,占94.0%;大一133人,占15.5%,大二261人,占30.7%,大三242人,占28.4%,大四215人,占25.3%。经管类760人,占89.3%,非经管类91人,占10.7%。

2性别差异视角下女大学生创业特性分析

2.1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曾有调查显示,受传统女性社会角色观念影响,32%的女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创业活动,嫁个好丈夫,作一个贤妻良母更实际。传统的男权文化影响着女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压抑着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然而,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在不断苏醒,其创业动机较过去而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对女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调查中,42%的女大学生认为可以挑战自我,19%的女大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9%选择了“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由此可见,实现价值,实现理想和创造财富已成为女大学生创业的最主要动机,然而更多的被调查者还没有把创业和生存直接联系起来,可能因为还沉浸在象牙塔般的大学生活中,不能真切感受到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

2.2女大学生的创业特征

由于女性自身心理、生理条件的特点,多数女大学生在创业时会选择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操作简单的产业。第三产业由于其所具备的投资小、吸收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优点,成为女大学生的首要之选,尤其相对集中于住宿、餐饮、娱乐、文化等第三产业。与男性相比,女性具有交往能力的优势,在以服务、信息等为主的第三产业领域创业更能发挥她们的性别优势,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2.3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和劣势

女大学生创业的优势表现在她们擅长沟通和建立团队,企业更富人情味,相较于男性,女性更具有耐心、坚韧的特性。她们的劣势也同样很明显,她们往往具有缺乏冒险精神、依赖性强、缺少竞争欲望等心理弱势;弱者心态导致缺乏领导才能;传统文化中对“贤妻良母”诉求也造成女性创业者的角色冲突。和男生对比,女大学生更缺少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及魄力。在被问及“您是否参加过类似创业实践活动”时,被调查者中有75.9%表示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活动;而在“是否参加过针对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培训”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给出了否定答案。

3专业差异视角下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特性分析

3.1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动机

经管类大学生因其所学专业的特点,本身就具备区别于其他类专业大学生的商业素质,创业动机更加明显。经管类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综合了文理科的特点,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作支撑,又有发散性思维作延伸,也就是说,相较于非经管类大学生,经管类大学生的心理学层次上具有非常好的创新创业潜力。

3.2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特征

①创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理工科大学生设计创业计划时,大多数会选择高新技术方向,但是毕业后想凭自身的力量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往往显得势单力薄,风险投资公司大都不愿意将资金注入规模小、风险大的企业中。据调查分析,经管类大学生相对愿意选择第三产业作为创业的主方向,更多的会偏向住宿﹑餐饮﹑娱乐文化等技术含量较弱的第三产业,这是因为经管类大学生②具有更为感性的创业理念。被调查的760名经管类女大学生中,有200名认为“创意”是重要的创业理念,“技术”有96人选择,与之相对比的是理工科女大学生的选择,在45位被调查者中,有8名选择了“创意”,7名选择了“技术”。经管类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明显更为感性,试图用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但缺乏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

3.3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和劣势

①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优势。经管类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系统掌握了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与理工科学生相比,易于接受一些基础性管理理念,在创业时具有更强的企业管理知识优势。他们的课程设置上拥有与企业管理实践相关的技能练习,通过学习,无疑提高了经管类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他们更为敏感地感知市场需要。同时,经管类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善于沟通、整合资源,与社会有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接触与联系,与理工科大学生相比,他们不仅在封闭的实验室做实验,而且也走向社会与他人交往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②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劣势。经管类大学生的技术能力不强,主要体现为缺乏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的实用技术,无法实施高科技创业。经管类大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社会性和灵活性,又弱化了准确性和严谨性,缺乏独立思辨能力,同时还存在心理预期不足,创业行动准备不充分的问题。

4经管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创业教育,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不区分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的教育模式,高校针对女大学生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开展的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少之又少。

4.1缺乏健康的校园创业文化引导

当代大学校园尚未形成一种健康的、完善的、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协作精神、创业精神、创新精神明显缺失,相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缺乏核心技术的经管类学生创业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置身于一种循规蹈矩、甘于平庸、封闭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消磨了本应属于大学生的朝气和激情,而女大学生更是由于潜在的不自信和相对并不平等的创业文化氛围,很难轻松地跨出第一步。

4.2缺乏具备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调查显示,大多数高校经管类专业只将创业教育作为正常教学活动外的一个附属部分,并未将创业教育纳入正式的学生培养目标和体系当中,不能系统而独立地设置专业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学生获得的相关知识碎片化倾向明显,实际支撑效应有限。

4.3缺乏专业、高素质的创业导师

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创业导师,难以提供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方案,也没有具体帮扶措施。学生所接触到的知识大多由本身缺乏实战经验的在校教师讲授,缺少创业成功人士的鼓舞和引导,不能从根本上激起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创业欲望。

4.4缺乏具有普适性的创业实践平台

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和表面利益,仅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竞赛活动以推动创业教育的实践。虽然这类比赛,经管类学生参与机会较多,但整体上看有机会参加竞赛的毕竟只是少数学生,严重缺乏更适合面向大众学生的实践平台。部分高校尝试的创业训练中心模式也鲜有成功的案例。

4.5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女大学生在创业时普遍面临缺乏实践经验、启动资金不足、创业优惠政策不够、融资渠道狭窄、限制条件多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男生同样会遇到,但由女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她们更渴望在努力过程中得到帮助。现阶段高校没有形成与社会各界的良好互动关系,产业研合作的重点也在于成果转化方面,而不是直接面向人才培养。企业和政府所拥有的创业人才培育资源没有被高校很好地利用,校政企也没有形成创业人才培养的合作联动机制。

5开展经管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5.1营造和谐平等的校园创业文化

中国社会的从业文化远比创业文化厚实。面对高比例的女生群体,高校不仅要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更要营造一种女性创业值得赞赏和尊重的创业文化氛围,关心扶持女大学生的创业,以便给女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形成内在的自我认知,激发其内在的潜能和自信心。除了课堂内的教育,高校还需要有意识地改变舆论氛围,形成平等的两性校园文化,消除传统社会观念对女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利用校园宣传媒体,用实实在在的女性创业事迹感召女大学生们的创业欲望,引导女大学生形成良好积极的就业观和创业观。

5.2整合教育资源,开设特色课程

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注意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创业教育理论体系,针对女大学生的创业优势,扬长避短,设置具有女性性别特色的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多角度了解自身优势,克服其心理障碍和内心的不自信,为其进一步进行创业知识的学习和今后的实际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导师资源短缺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第一,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普及创业基础知识,纠正、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创业观,吸引有兴趣的女大学生进行进一步探索;第二,在占多数的应用型高校中逐步调整经管类学生培养计划,以创业需要为主线来组织课程的开设,正视多数学生的职业规划并不是继续学术深造这一现实;第三,鼓励将MOOC概念(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引入高校,发挥出MOOC的“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的理念,利用互联网在线共享国内外顶尖学府的教育资源,弥补自身师资的不足。

5.3提供更加大众化的创业实践平台

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举办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论坛,邀请风险投资专家、白手起家的女性企业家们到校现身说法,向女大学生传授市场、财务、融资、人事等各项专业知识,引导她们走出对自身发展的困惑,追求更高的人生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在创业训练中心进行创业项目模拟孵化时,提供更多适合经管类女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将创业教育拓展到创业前、创业中、创业后的全流程。

5.4推出更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相对男生来说,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备较多劣势,这很容易造成她们缺乏创业成功的信心。这就要求有能力提供帮助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不断拓宽女大学生创业支持渠道,增强其创业信心。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法律法规,健全女大学生创业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扶持基金、税收优惠等方面予以倾斜;其次,针对经管类女大学生创业比较倾向第三产业的特点,高校在选择人才培养的合作企业时,要更多注意行业特点,为女大学生创造较多的锻炼机会,利于她们更快地积累相关行业经验,利于她们提高对市场的洞悉把握能力以及经营能力,降低创业失败的风险。

6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电子服务质量;实证分析;顾客忠诚

1引言

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飞快的发展,电子服务已被众人所熟知,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所以人们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服务是存在于顾客与提供线上服务的企业之间的一种服务,与传统服务不同之处是它没有销售人员,没有传统商品的有形要素,所有服务过程由顾客自主完成。那么高水平的电子服务质量就成为了电子平台交易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或个人开始关注传统营销到电子营销的过渡,建立一个信息丰富的网站并提供的高质量的电子服务以吸引、满足以及留住顾客。顾客忠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影响,绝大多数企业都意识到顾客忠诚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着手致力于培养顾客忠诚,在帕累托的80/20定律中指出一个企业80%的利润是通过20%的老顾客带来的,所以顾客忠诚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青睐,许多学者致力于找到提高顾客忠诚度的方法,更有效地设计市场策略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帮助企业获得利润的最大化。基于上述的研究背景,本文将对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展开进一步探究,并验证电子服务质量究竟对顾客忠诚会产生何种作用。

2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2.1电子服务质量维度的确定本文以E-SERVQUAL和E-S-QUAL理论模型为基础,并结合当前电子服务质量的发展,确定本文研究的电子服务质量的六个维度:易用性、隐私性、可靠性、反应性、补偿性以及履行性。2.2概念模型的构建本文以顾客满意作为中介变量进行研究,并提出如下图的关系模型。2.3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想要研究问题或变量之间关系进行的一种假想。根据本文研究目的,并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和;2.2中构建的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概念模型,本文提出以下的研究假设。(1)电子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有直接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采用本文归纳的六大维度进行测量。具体假设见表1。(2)电子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有间接相关关系。本文假设电子服务质量以顾客满意为中介变量会对顾客忠诚产生间接影响。具体假设见表2。2.4调查问卷的设计2.4.1变量的选取及测量本研究设计的问卷题项根据实际进行了多次调整,最终将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情况;第二部分内容是关于被调查者对电子服务质量及顾客忠诚的真实经历的有关调查,问卷中的第二部分采用Likert五点量表测量工具,在测量题项方面借鉴了Zeithaml、Parasuraman&Malhotra的E-S-QUAL(在线服务质量)量表。2.4.2样本选择(1)调查对象对于多数大学生而言,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其校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开始选择通过网络来购买自己需要的物品,比如手机淘宝,网络购物显然成为一种时尚。总的来说,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有三个优点:第一,样本比较集中,可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数据搜集,使得数据更加准确;第二,大学生很快就会接触社会,成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军;第三,在校大学生本身知识层次比较高,对于电子服务质量的理解会更加充分,可以保证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本研究同时对大学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他们是具有高知识水平的群体,对事物往往具有独到观点,因此,他们的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当然,只选择在校大学生作为样本会有局限性,缺乏代表性,因此本文会增添其他样本来源,例如公司员工以及其他职业的人员。(2)样本容量关于样本数量的选择,Gorsuch的研究成果证明样本量的大小应保证测量问题与受访者的比例要保持在1∶5以上,最好是达到1∶10以上,该观点被普遍采用。本文的样本容量定为360。(3)问卷的发放情况本次研究将于2016年5月10日起进行问卷发放,用一周的时间进行调查。具体安排如下:通过微信、QQ、E-mail等通信工具请同学、网友填写并协助转发扩散,用这种形式发放问卷36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45份。

3实证分析

3.1描述性统计分析

参与调查的男女比例分别为36.81%和63.19%,女性参与调查的数量较多些。调查样本的年龄主要分布在18~30岁这个区间内。该区间所占人群比例达到88.98%,其中18~24岁占72.17%,25~30岁则占16.81%。接受本次调查的样本人群学历主要分布在专科、本科、硕士及以上,共占比例96.52%,其中本科生参与调查的人数最多,占74.20%。根据对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本次调查样本中有87.83%的调查对象有“一年以上的网购经验”,且其中网购经验多于三年的占54.21%,说明大部分样本人群具有较丰富的网购经验,因此用该样本来分析电子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在“经常选择的在线交易平台”这一题项的调查中,有78.8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淘宝网,京东和唯品会所占比例均很小,其他主要是一些小规模的交易网站。

3.2信度分析

本文采用Cronbachα系数法对问卷调查表进行了信度分析,在SPSS结果报告中给出的Cronbachα系数估计值如表3所示。由上表可知,本研究采用的六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17、0.973、0.967、0.799、0.727、0.802、0.834和0.964,这六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都在0.7以上,因此,各测量变量的信度系数都达到了测量标准,表明了各测量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良好。

3.3效度分析

为了对样本的结构效度进行较好的检验,本文将对调查问卷的测量题项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中测量问项进行KMO和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由表4可以得出,电子服务质量的六个维度及顾客满意与顾客忠诚的KMO的值均大于0.7,符合作为因子的标准,同时显著性为0.000,因此各测量题项符合要求,本文中调查问卷的各测量题项符合标准,有效性良好。

3.4回归分析

3.4.1顾客忠诚对电子服务质量的回归分析为了验证H1的假设,本文将电子服务质量作为自变量,顾客忠诚作为因量,运用SPSS对两者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5。由表6可以不难看出,R值等于0.794,说明线性回归关系较密切,R方值等于0.63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方差分析表与系数表中,概率P值均等于0.000,小于0.05,所以该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由系数表得出顾客忠诚对电子服务质量的回归方程:顾客忠诚=0.593+0.913×服务质量。因此,研究假设H1得以验证。3.4.2顾客满意对电子服务质量的回归分析为了验证H2的假设,本文将电子服务质量作为自变量,顾客忠诚作为因变量,运用SPSS对两者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7。由表8我们可以得出,R值等于0.865,说明线性回归关系较密切,R方值等于0.749,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方差分析表与系数表中,概率P值均等于0.000,小于0.05,该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由系数a表得出顾客满意对电子服务质量的回归方程:顾客满意=1.752+0.630×服务质量。因此,研究假设H2得以验证。3.4.3顾客忠诚对顾客满意的回归分析为验证H3的假设,将顾客满意作为自变量,顾客忠诚作为因变量,运用SPSS对两者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9。表10可以得出,R值等于0.872,说明线性回归关系较密切,R方值等于0.76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在方差分析表与系数表中,概率P值均等于0.001,小于0.05,该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由系数a表得出顾客忠诚对电子服务质量的回归方程:顾客忠诚=0.228+0.823×顾客满意。因此,电子服务质量直(下转P100)挥对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支持作用。

3促进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若干对策

3.1政府及社会应进一步为高校女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高校女大学生创业政策与法规,切实落实各项创业政策,为女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阶梯形保障和针对性扶助对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上级政府政策的实施,加强政策宣传教育,设计实施完整的创业培训体系,提供人,为女大学生自主创业保驾护航。整个社会也应积极为女大学生创业者打造各种创业平台,尽可能为她们提供多的社会资源和创业渠道,帮助她们积累经验,推进女大学生创业成功。

3.2高校应重视创建女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方面,各高校要加强创业教育与培训,建设强有力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和师资队伍,增设女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女大学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开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女大学生真正接受到创业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独特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如建立师生创业沙龙,不定期邀请企业家、创业者到学校开展讲座,举办有奖创业竞赛、挑战杯等,引领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活动,发现自己的创业潜能,培养创业意识。

3.3高校女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要自觉加强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精神。因为女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比较脆弱,在面临不可估测的创业风险时,容易失控,所以女大学生要注重培养创业心理素质,增强自身抗压能力,勇敢面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同时,女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加强对自我的认识、理解与分析,积极开展择业、创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努力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自己开拓出一条宽阔的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胡珍珍.高校女大学生创业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5).

[2]李新宇.女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冯秀红,刘风云.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创业教育[J].江苏高教,2013(6).

第7篇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大学生创业 对策

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又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创新创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已经成为时展潮流和经济前行引擎。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社会就业问题更加凸显,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创业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双创战略”可以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烟台作为多所高校聚集的地方,大学生创业风潮涌动,如何更好的提升创业的效果,许多问题值得研究。

一、烟台大学生创业面临良好机遇。

(一)烟特的区位优势适合大学生创业。

地理位置优越。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依山傍海,风景优美,是全国文明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绿色食品城等荣誉称号,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工农业水平较高,被称为中国北方水果之乡,苹果、梨、樱桃、葡萄等水果享誉海内外。文化繁荣,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大量的旅游资源。高校林立,有烟台大学、鲁东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大学生数量众多,创业市场广阔。

(二)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大力扶持。

为帮助大学生创业,烟台政府出台一系列创业扶持政策,包括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各类创业补贴、免费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项目推介等。烟台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合行动,于2017年3月出台《关于促进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见》,通过开展专项教育培训、搭建农村电商平台、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积极构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新格局。为促进女大学生创业,烟台市妇联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举办女大学生创业推介会,提供大量适合女性从事的创业项目,邀请知名创业导师、职业规划师为女大学生创业提供专业指导、政策咨询、素质测评、权益保护等服务。建立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能同时容纳400余家创业企业入驻孵化的“大学生创业园”,被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认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被山东省认定为“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山东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烟台高校鼓励大学生创业。

各高校为了支持大学生创业,采取一系列举措:制定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方案,设立创业学分和资金奖励,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创业,举办SYB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教育。烟台大学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设立每年百万元的“思源助梦”创业专项基金,奖励创业大学生。鲁东大学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招收创业学位。山东工商学院充分利用校友及社会资源促进大学生创业。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和服务。

(四)烟台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效果良好。

在政府和各高校设立的创业园里,活跃着创业大学生的身影,他们有的推介营销,有的提供服务,有的开发产品,不一而足,热情高涨。创业园之外,许多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成效显著。部分大学生开办实体店,经营餐饮、外卖、生活用品等;有的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创业,取得不错的业绩。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刘建坤同学注册成立烟文网络技术服务工作室,开办i生活网上餐厅和实体店,提供配送服务,不但自己创业,还带动周围同学就业,其创业项目先后荣获山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第二届山东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张伟康同学休学创业,先投身于电子商务服装销售,后来加盟58同城项目,成立烟陌科技有限公司,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烟台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创业经验不足。大学生受制于自身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市场缺乏应有的认识,不够敏感,在开发产品和投资项目上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设计、论证和风险评估。虽然有创业激情,但在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还有短板,对政策和法律了解不够,不善于运用政策和法律。

(二)创业质量不高。许多大学生采取摆地摊、开办小吃店、上门推销等方式创业,层次低,效益不高。创业项目形式单一,多数创业大学生从事餐饮、外卖、服装销售、考试培训类行业。没有特色,不能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和地域优势,创业产品和服务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做大做强。

(三)创业资金匮乏。要想创业,必须有资金作保障。大学生一般没有资金来源,家长也很少给予支持,筹集资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些大学生将目光锁定在外部融资,但仍面临诸多障碍,并且存在较大风险和隐患,校园贷让许多大学生背上沉重的负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创业教育不到位。许多高校重就业轻创业,对学生创业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训。师资力量不强,大部分教师没有创业经验,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只会纸上谈兵。校企合作还不深入,企业家进学校不够经常,学生的经验阅历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创业人数还偏少,驻烟高校学生近10万人,但据不完全统计,烟台高校创业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比例不到2.4/1000,这远远低于全国1%的水平,与西方国家20-30%的比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专业 性别 创业行为

一、引言

2016年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13处谈及“创业”,表示要继续简政放权,为创业提供便利,形成新创业浪潮。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推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创业。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个体创业意向的专业差异和性别差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相关高校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创业行为专业差异和性别差异,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希望本本能够对当下的创业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二、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关于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创业行为影响的资料。

第二,问卷调查法: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主编制了“关于大学生创业行为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基本信息的调查,第二部分是影响创业的相关因素调查,第三部分是性别差异的调查。

第三,数据来源及统计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向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发放421份纸质问卷,同时进行网络问卷的调查。筛选出有效问卷385份,有效回收率为91.67%。样本结构如表1。

本研究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8.0/for windows和EXCEL等工具进行数据录入和描述统计及差异检验等分析工作。

第四,归纳总结法: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的归纳汇总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三、实证研究结果和分析

(一)专业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影响

数据显示,0.6%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3.5%的理工类专业学生已经创业,文法类专业学生没有已经创业的;7.8%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14%的理工类专业学生,3.0%的文法类专业学生很想创业;52.8%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42.0%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45.5%的文法类专业学生不太想创业;8.3%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2.8%的理工类专业学生,12.1%的文法类专业学生表示肯定不会创业。综合数据得出结论,不同专业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都较少。其中,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更为明显,经济管理类次之。

(二)专业与父母亲友对创业的态度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我们将专业与父母亲友对创业的态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P值为0.036,取显著性水平为0.05,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结果显示,59.6%的父母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是中立,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是否能获得来自家庭的支持方面有明显差异。经管类学生中,23.9%的父母亲友对他们创业的态度是支持,文法类学生中,30.3%能获得父母亲友的支持。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40.6%都能获得家庭方面的支持。因此,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

创业课程和专业之间没有显著性关系,但是从数据可以看出,理工类专业既有课程又有讲座的比例是46.2%,而经济管理类专业比例为41.7%,文法类专业比例为36.4%,各专业比例之间存在差异。说明理工类专业创业课程全面性更高,这和理工类专业学生拥有更强烈的创业意愿有关系。同时,专业和是否参加创业类比赛也无显著相关关系。

(三)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影响

数据显示,3.2%的男性已经创业,15.1%的男性很想创业,38.4%的男性正在考虑创业,40%的男性不太想创业,3.2%的男性肯定不会创业;女性中没有已经创业的,4.7%的女性很想创业,33.1%的女性正在考虑创业,53.4%的女性不太想创业,8.9%的女性肯定不会创业。由此可以看出,性别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男性的创业意愿明显强于女性

(四)性别和影响意愿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大学生创业意愿被看做是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本次课题的研究综合了下列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性格特征、过往经历等内在因素;父母的支持程度、父母是否创业、学校是否开设讲座和课程、学校的创业资源等外在因素。为了分析影响因素和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我们对影响因素和创业意愿进行显著性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内部因素分析。分别将性格特征、过往经历与创业意愿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2所示:

根据表2数据我们可知,性格特征和过往经历的phi值均大于0.1,说明性格特征及过往经历对创业意愿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外向型性格中男性占比32.4%,女性占比24.6%;内向型性格中女性比例65.7%,男性占比55.1%。男性天生具有冒险精神、成就需要、创新倾向,决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的性格是偏外向型的;女性则在自我管理,内部控制方面具有优势,使得她们更加倾向于内敛的偏内向型性格。实践证明,外向型性格更适合创业,因此性格因素是决定创业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往经历表示大学生在校期间具有参加相关创业比赛经历以及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课外活动,有参加相关创业比赛经历的男性大学生的比例为29.7%,高于女性大学生参加此类比赛的比例22.1%。依此得出结论,性别差异对大学生的过往经历有着显著的影响。

2.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外部因素分析。根据数据可知,父母中是否有人创业和学校的创业资源的phi值小于0.1,说明这两项因素对性别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父母及亲友对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创业的态度有显著差异。大学生能够从事创业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家庭的经济支持。父母对于男性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占8.1%,对女性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占5.5%,72.9%的父母对女大学生创业表明了不支持的立场。数据显示,父母对男性大学生创业更加支持,希望男生能够通过创业,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但对于女生,父母则更希望她们能选择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从而对其创业表示不支持。因此,性别与父母对创业的态度之间存在联系。

(五)创业活动认知

1.男女性在能否获得公平对待的认知上存在差异。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在创业过程方面性别差异并不明显。Brush研究发现,女性创业者和男性创业者在机会识别、资源获取等方面的相似性要多于差异性。Ljunggren和Alsos研究发现,女性创业者在创办企业,以及通过相关咨询机构、利用网络联系方式来获取信息和资源等方面与男性创业者没有太大差别。在我们的研究当中,45.6%的被调查者认为男性和女性能够获得同等的商业机会和服务,而剩下的54.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获得同等的商业机会和服务”上存在性别差异,两者所占的比例差距较小,与之前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大致相同。由SPSS分析结果可知,卡方检验中的Asymp.Sig(双侧检验)值为0.007,取显著性水平为0.01。显然,“男性和女性能否获得同等机会和服务”与被调查者的性别之间有显著的相关关系。60.2%的女性被调查者认为男性和女性不能获得同等机会和服务,这一比例远远高于男性被调查者的47.0%。从调查的总体比例来看,男性与女性在获取商业机会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是大多数女性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明显性别差异的。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这种差异,我们分析了在对于男女性创业者获得创业机会的大小上的性别差异。调查发现,91.1%的人认为男性更有优势。卡方检验中Asymp.Sig的值为0.038,取显著性水平为0.01,则二者的线性关系不显著。由此可知,认为男性和女性不能获得同等商业机会和服务的绝大多数人都相信男性在这个问题上更有优势。

2.男女性更倾向于与男性创业者合作。作为补充,本研究调查了男女性创业者对于合作者性别选择的差异,从而分析在商业合作上是否确实存在性别歧视。结果显示,79.7%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更倾向于与男性合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对应,男性在创业过程中存在更多的潜在机会,拥有更多的优势。

四、总结和建议

第一,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更为明显,经济管理类次之,文法类最弱。另外,父母亲友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创业的态度显著不同,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较之其他专业能获得更多家庭的支持。针对这种情况,各高校应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多样化、灵活化、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针对性地举办与创业相关的专题讲座和调研活动,为不同专业的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实验基地或者提供校外资源,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创业视野。同时,在各专业之间引入竞争机制,有关文献指出处在同一环境下的竞争有利于提高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动性。

第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显著不同,男性的创业意愿明显强于女性,并且男性的性格特征及过往经历更有利于创业意愿的产生,父母更倾向于支持男大学生创业。男性与女性在获取商业机会上并无太大差异,但是(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大多数女性却认为男性在这个问题上更有优势。二者在商业合作上确实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创业过程中是有更多优势的。为了更好地激励女性大学生参与创业,各大高校可以制定适应女性创业的专门课程,开办女性创业讲堂,着力提升女大学生的创业信心,鼓励女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国家和政府可以在创业政策上适当向女大学生倾斜,改变社会观念,增强大众对女性创业的信心,减轻社会上对女性创业的不利因素,为女性创业提供良好公平的社会环境。

第三,学校在充分支持、引导和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实践社团的同时,积极推动创业实践社团向品牌化方向发展。主动引导创业实践社团,有效地利用校内和校外周边资源,为参与的学生提供相互交流、团队协作、集体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以及团队合作创业能力。

第四,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国家和政府应继续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创业场地,优惠创业贷款条件,减免财税费用政策,增加大学生的创业资本,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形成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气氛。

(作者单位为江南大学)

[作者简介:杨晨晨,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2013级本科生。王小燕,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2013级本科生。徐宜佳,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2013级本科生。谢丽丽,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2013级本科生。辛雅倩,江南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2013级本科生。指导老师:沈伟晔,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徐建伟,江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项目编号:2015Y0503)“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研究;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编号:2014SJD344)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出发机理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贺玲,周霖.大学生创业动机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 (4):71.

[2] 胡怀敏.我国女性创业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3] 鹿立,李永玲,崔天去.大学生创业性别视角透视――以山东省威海市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3):23-29.

[4] 刘敏,陆根书,彭正霞.大学生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55-62.

[5] 姜雪梅,邵晶晶,郝维燕.性别与专业类别差异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04):4-7.

第9篇

目前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以创业形式实现就业,各大高校也纷纷开办有关创业的课程,培养创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并提供在校生创业项目的实践机会【1】。然而,与大学生“创业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实。据最新公布调查,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只有4%的成功率,而全国范围的成功率仅1%。在大学生创业成败的背后,既有创业能力的彰显和错位,又有创业平台的支撑和不足,还有创业政策的激励和缺失。本次调查针对高校创业的大学生展开,目的是了解正在创业中的大学生群体有何特点,哪些因素对创业成败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共发出1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0份,通过对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一、对创业大学生群体的分析

(一)性别比例基本平衡

根据调查,创业大学生中男女的性别比例为48:52,基本平衡,女生还稍微多点。

一般认为,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念使很多女性的理想角色定位是贤妻良母,社会对女性的家庭期待大大高于对其社会角色的期待,这样的角色期待削弱了女大学生的创业动机,但在高校中,大学生创业的男女比例正在逐步趋向平衡。另外,数据也可能从侧面反映女大学生找工作相对较难的现状,通过自主创业也是实现就业的可选途径之一。

(二)大二学生占创业人数一半以上

在被调查的创业大学生中,大一学生占3%,大二学生占53%,大三学生占16%,大四学生占10%,其它(已毕业离校学生)占18%。从结果看,有一半以上创业者为大二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大多刚刚结束高考进入高校,正处于对高校的熟悉阶段,还不敢贸然创业。大三、大四学生则更多的忙于考证、考研、考公务员等其他机会使得精力分散,也无暇顾及自主创业。而大二学生则相对处于一个宽松档期,既有较多时间又有较强意愿来进行创业实践锻炼。

(三)社科专业学生更倾向创业

被调查的90名创业大学生的专业类别覆盖理工、人文、社科、信息、医学、其他六类。其中39人为社科类专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43.33%;22人为人文类专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24.44%;14人为理工类专业,占全部调查人数的15.56%;剩余的少数创业者来自信息、医学和其他类专业。显然社会科学类的学生较具有创业意识并身体力行,他们所学的经济管理方面知识,使得他们对经济活动、商业机会存在敏感性。人文类的大学生对社会了解具有优势,也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具备创业意识并敢于创业。但是除社科、人文之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在创业实践方面相对薄弱。

二、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描述

(一)启动资金较低,创业持续时间短

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大多集中在1万以下,启动资金普遍较低。从启动资金的统计结果看,在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的范围内,共有82个创业大学生,占被调查总数的91%。大学生创业平均时间为13个月,取中位数的创业时间为12个月。被调查的创业者中,有十个人的创业时间是24个月。就最大值为60个月和最小值为0.5个月来看,创业大学生最短半个月就结束创业,最多坚持五年的创业时间。大学生创业持续的时间大多不长,一般在两年以内。很多人的创业在刚刚起步阶段就夭折了,能够把创业保持下去的人并不多。

(二)创业次数与创业成功次数都较少

从创业次数和创业成功次数的平均值来看,创业次数平均为1.44次,而创业成功的次数平均为0.66次。说明大学生创业次数普遍较少,而创业成功的次数就更少。创业次数与成功次数均呈现右偏分布特点。创业成功次数在一次或一次以上的被调查者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达到56%。这个比例似乎含有虚高的成分。究其原因可能是在统计调查中将创业初期取得的阶段性成功也包括进创业成功范畴,其实成功是否可持续还有待时间检验。

三、影响创业成败的因素分析

(一)创业次数

以创业次数为解释变量,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考虑到若没有进行创业,则创业成功无从谈起,因此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458x。判定系数为0.610,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次数所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61%。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创业次数对创业成功次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每进行一次创业,平均能成功0.458次。45.8%的成功概率比现实的情况要高很多,这可能是因为模型中只有一个解释变量造成,而实际中影响成功次数的因素应该有多个。

(二)创业时间

以创业时间为解释变量,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若没有时间进行创业,则创业成功无从谈起,因此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04x。判定系数为0.486,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时间所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48.6%。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创业时间对创业成功次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创业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创业成功次数平均增加0.04次。

若解释变量同时取创业次数x1、创业时间x2,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y,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363x1+0.012x2。判定系数为0.625,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次数与创业时间共同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62.5%。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进一步对x1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线性关系显著,在创业时间不变的条件下,每进行一次创业,平均能成功0.363次,此结果相比只考虑创业次数一个解释变量的情况要更小。对x2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65,线性关系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在创业次数不变的条件下,创业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创业成功次数平均增加0.012次。

(三)启动资金

以启动资金为解释变量,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若创业没有启动资金,则创业成功无从谈起,因此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7.265E-7x。判定系数为0.053,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启动资金所解释的比例达到5.3%。对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28,说明在5%显著性水平下启动资金对创业成功次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若解释变量同时取创业次数x1、创业时间x2、启动资金x3,创业成功次数为被解释变量y,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常数取零,得到估计方程y=0.356x1+0.016x2-4.230E-7x3。判定系数为0.638,表示在创业成功次数的总变差中,由创业次数、创业时间和启动资金共同解释的比例能够达到63.8%。回归方程通过F检验。进一步对x1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接近0,说明线性关系显著,在创业时间、启动资金不变的条件下,每进行一次创业,平均能成功0.356次,此结果相比只考虑创业次数、创业时间两个解释变量的情况更小。对x2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17,在5%显著性水平下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在创业次数、启动资金不变的条件下,创业时间每增加一个月,创业成功次数平均增加0.016次。对x3的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P值为0.075,线性关系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但注意到启动资金与创业成功次数是反向变化。若显著性水平设为5%,则结论是启动资金对创业成功次数无显著线性关系。统计结果反映出启动资金对创业成败影响不明显,启动资金大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可能反而面临更多投资不能回收的风险。

(四)创业主体特征

将被调查创业大学生的性别分为男、女两类,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其他(已毕业离校)五类,专业类别分为理工、人文、社科、信息、医学、其他六类。利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创业者的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是否对创业成败有影响。统计检验的结果显示:创业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类别,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交互性作用,都不构成对创业成功次数的显著影响。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创业大学生群体的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大二年级的创业人数较多,社科、人文类专业的大学生更倾向创业的特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启动资金较低,持续时间较短,创业次数与创业成功次数都较少,显示出大学生在校创业的实验性目的,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弥补创业经验的不足。回归分析显示,创业次数、创业时间与创业成功次数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是影响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创业要提高成功概率,需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在发展初期也需要政府对尚处于弱小的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待其具有自生能力后健康发展。

注:本次调查由杭州市商务信息分析重点实验室资助,同时感谢以下参与调查的同学:戴梦娇、边亚娣、包睿、吴旻玥、陈雨薇、吴雯斐、王菲、王韦晓。

参考文献:

[1]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第10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就业能力 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和国家教育模式的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这影响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影响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以女大学生就业力为研究视角,探讨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

一、女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就业力是指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就业力不仅是在狭义上理解的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含持续完成工作、实现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就业力也不等同于职业技能,就业力是把工作向更高层次提升,为组织和社会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进而为个人创造有尊严的、富足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能力,并在更高层面上引领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成长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力、学习力与创新力。

为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在笔者所在学院2006级和2007级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850份,回收率为85%。在本次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女生700人,占被调查人数的70%。

本次调查结合女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实际,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力水平的评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要求;高等教育与就业力的关系;社会兼职与就业力。

1.对自身就业力水平的评定

参与调查的女生中有38%人认为自身具备了学历、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各种奖励证书等这些进企业的“敲门砖”;58%的人认为人际技能和个人素质很重要,包括责任心、忠诚度、团队协作、口头表达能力、压力承受能力等。40%的女生对自身就业能力信心不足。这一结果显现出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在迈过了最初的就业门槛之后,职业生涯逐步展开,其中与人际沟通和个人素质相关的核心就业力对就业成功的重要性不断增强,而在学校期间,很多人忽视了这方面的学习和锻炼。

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力水平的要求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发现,45%的企业认为能力比专业重要。女大学生具备的就业力总体水平低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要求,许多人存在眼高手低,自卑依赖、实际操作能力差的弱点。而企业最看重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冲突能力。上述能力要求基本属于承担较高层次工作所需要的具备的,而这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要方面,也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关键环节。

3. 高等教育与就业力的关系

本项调查要求,毕业生根据其大学经历、求职经历和工作经历来评价本校教师对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及模式的重视程度,以及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及模式对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和就业成功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就业力培养较重要而高等学校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的缺失性项目包括:培育良好心态、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应用性知识、以学生操作为主的课堂教学、师生课外交流、就业指导与培训、有竞争性和压力的学习气氛、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自。高校重视程度超过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实际所需的项目包括概念理论性知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等项目。上述分析揭示了高等学校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着力方向和重点,即一方面要控制和缩减冗余性教育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弥补和强化缺失性教育教学模式。

4. 社会兼职与就业力

调查显示,在校期间,58%的女大学生都有社会兼职的经历,但其兼职工作经历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的仅占20%,主要是师范类毕业生从事家教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一般的占15%,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低的占35%。只有在兼职工作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程度相关性的条件下,兼职工作经历才能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产生积极影响。这项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兼职工作和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但是与所学专业相关性一般的兼职不仅起不到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还可能挤占正常教学时间,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女大学生外出兼职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学校必须强化对大学生实习实践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安排,加强实习实践与所学专业的关联性,实现常规教学活动与实习实践活动的整体对接,促使这项工作向更具有实质意义的层面发展。

二、高校要建立提升女大学生就业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所培养出的具备核心就业技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毕业生,就是将来为社会创造新就业机会的源泉。高校的招生、教学、管理和就业是一整套环节,毕业生的就业是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学校多年教育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同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和家长最初愿望的实现。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女大学生采取差别教育,加快学科专业调整,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培养人才的定位和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入手,不断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坚持体现课程的复合性、实践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综合素质获得提高。高校可以开设有弹性和选择性的科目,方便女大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高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女生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为她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道路。

2.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和实践活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能力为重,并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 高校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尤其是顶岗实习,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企事业单位,角色从在校大学生转换为单位员工,内容从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到执行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女生占95%以上,通过在酒店5个月的顶岗实习,学生已经从在校期间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在参与团队工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锻炼了她们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

3.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业知识教育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创建创业型社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本次调查显示,40%以上的女生都认可尝试自主创业,这表明在激烈竞争环境下,当代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觉醒,对国家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作出了积极回应。高校要增设创业教育课程,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大学生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在课外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使学生从日趋合理的创业课程设置中获得创造能力的培养。

4.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引导解惑的作用。针对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要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将全程化就业指导的理念灌输到高校教学中,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之在竞争中更好地发挥潜力。高校要结合女大学毕业生的特点,为其有针对性的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还可以通过聘请社会成功人士举办讲座、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开展就业方面的教育活动,帮助女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三、女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大学生第一应解放思想,重新认识就业的含义,转变“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大学生就业行为有导向功能。这就要求女大学生们把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充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把握机会,展示自己,这样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第二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生涯规划目标是大学四年乃至一生前行的动力。女大学生可以利用现在熟知的理论进行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确立目标,合理安排大学生活,从德智体美劳方面提高自身素质,做好最佳生涯规划,科学择业,理性就业。第三要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国家也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各项政策。所以女大学生们认真衡量自身条件后,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可以选择自主创业之路。

2.女大学生要不断完善自我,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随着社会发展,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也在扩展,它指“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教育等影响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结构,是人们生理及心理的人格发育健全程度、知识结构程度、为人处世通达程度等方面特点的综合。”用人单位最看重那些身体素质好,思想政治素质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有责任意识,会管理善交际,有合作精神的大学生。女大学生应该看到社会需求,在理论扎实、成绩优秀的基础上全面发展自己,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完善能力结构,同时具备社交、组织、表达、文娱、文字、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女大学生们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增强就业取胜的信心。

3.女大学生在就业时要摆正心态,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首先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知识、价值和人格,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面对社会的种种诱惑,女大学生要准确把握自身价值,不为金钱和权力所诱惑。

其次要做到自信。有些女同学,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认为一两个就业单位对自己的否定就是所有单位对自己的否定,从而变得悲观不主动,在犹豫徘徊中贻误机会。要克服自卑依赖心理,发挥优势,勇往直前,要坚信自身的力量、潜能和优势,迈好人生每一步。

再次要做到自立。部分大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尤其是女大学生更加娇生惯养,没有独立意识,责任性差,出现了“啃老族”现象。女大学生应该有自立精神,拥有自己的事业、专业和专长,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最后要做到自强。在就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业中遇到挫折要做到在困难中崛起,奋斗不止,自强不息。要改变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敢于应对各种挑战。

第11篇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内涵

学术界对社会资本概念仍无准确界定。国内有学者将社会资本的解释归纳为五种:资源说、能力说、功能说、网络说、文化规范说[1],其中网络说和资源说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网络说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特征,认为不同的社会网络对行为者的行为和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格兰诺维特按照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频率和关系强度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与强关系相比弱关系具有更高的异质性和更多的机会管道,从而具有“极快的、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与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密切相关[2]。资源说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资源,而网络则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如布尔迪厄指出社会资本是与体制化的网络密切相关的“潜在的和现实的资源的总和”[3]。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区分,是个人所有资本财产的社会结构资源[4]。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社会资本就是建立在社会信任和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嵌入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中能够为行动者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获取、利用的资源,并随着社会网络的扩展而延伸。在市场中,个体或企业能够通过社会资本为其带来实质上的经济利益。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位置,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程度,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强度基本决定了个体获取的社会资本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染下,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已经演变成一种差序的伦理关系,关系表现为一圈圈水的波纹差序,这种文化特性已经泛化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对大学生创业产生影响[5]。

二、大学生社会资本现状

大学生的生命历程阶段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社会资本状况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大学生社会资本网络规模小,网络结构单一。大学生的生命历程阶段和生活环境决定了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较少,社会网络不发达。基于血缘和学缘的亲属、老师、同学等强关系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的主要成员,其社会网络结构相对单一。同时,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利用社会资本的技能相对较差,导致社交范围狭小。甚至一部分大学生还将社会资本与社会不公平、不平等现象联系起来,对社会资本的错误认识更阻碍了大学生优质社会资本的构建。

其次,大学生社会资本存在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由于身体素质、心理、教育和文化传统等因素,男生在社会交往中较女生更主动、乐观、积极,因此有可能建构更大规模的、更优质的社会资本。有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社会资本的网络结构、网络关系密度和社团活动参与主动程度等三个方面都要逊于男大学生,同时女大学生创业意愿也要低于男大学生。[6]另外,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络同质性更强,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更难与更高层次的社会成员交往。农村大学生初次来到繁华的都市,会在心理上感到不适应,从这个角度上说,农村大学生较城市大学生相比,社会资本更加匮乏。

最后,大学生社会资本受家庭先赋性因素影响突出,且呈现出“差序格局”。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其在社会上缺乏完全自立能力,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和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家庭的社会资本[7]。在社会结构中,按照财富、权力和名望的三维分布,个体占据不同的位置,从而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进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网络。大学生社会资本水平因为其家庭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不同。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质量呈显著正相关性,家庭社会资本的“差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质量的“差序”[8]。尤其是对贫困大学生而言,社会资本的匮乏影响了其人力资本的发挥、运用和就业质量。

三、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

(一)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理

在大学生总体缺乏优质社会资本的状况下,家庭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社会资本水平,同时性别和城乡差异会对其社会资本构成影响。社会资本会进一步对大学生创业意愿起到促进作用(如图1)。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周边有良好的创业氛围,有家庭、同学和朋友的支持,并且有成功案例,那么在环境氛围和典型示范的双重驱动下,有助于大学生做出创业的决策。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能够为个体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支持,从而降低创业风险预期,则也有利于个体实施创业。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主动性人格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正向因素;社会资本对创业意愿具有促进作用,并对主动性人格和创业意愿起到正向调节作用[9]。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性别、城乡差异不仅会对大学生社会资本构成影响,进而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而且会影响大学生个体心理、生活环境等其他与创业意愿有着密切关联的因素,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必须与社会资本区分开来的。

(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实证分析

为具体分析不同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笔者对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江苏教育学院等五所高校的4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以偶遇抽样调查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6份,其中有效问卷381份,问卷有效率为95.25%。其中,男生占39.6%,女生占60.4%,城市大学生占68%,来自集镇和农村的大学生分别占11.3%和20.7%。采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1.性别差异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表示对创业感兴趣的比例达到被调查人数的61.9%,说明大学生总体上对创业比较感兴趣。其中男生对创业感兴趣的比例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67.5%,高于女生的56.1%,高出11.4个百分点,可见男生对创业的感兴趣程度要高于女生。这是因为,一方面男生较女生有更大的心理资本优势,男生的性格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冒险性特征,另一方面,男生性格中进取外张特征更有可能建构更多的社会资本,从而对自己的创业更有利。

2.城乡差异与大学生创业意愿

在城乡差异与创业意愿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城市、集镇和农村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比例分别为61.4%、61.9%、64.2%。从总体上看,来自不同城乡地区的大学生对于创业感兴趣程度差别不大,原因在于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处于大致相当的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有更多的文化和价值理念认同,群体同质性较高。尽管城市大学生相对而言具有更加优质的社会资本,更容易获取较多的创业资源,但是创业意愿反而要略微低于农村大学生。这表明对创业意愿的影响不仅存在社会资本这一因素,还要综合考虑诸如个体心理、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城乡差异带来的大学生社会资本差异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较小。

3.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对于家庭社会资本按照社会资本的认知维度和结构维度,本文将其划分为家庭创业氛围和家庭经济水平两个方面。对于家庭创业氛围的测量设定为:(1)很好;(2)较好;(3)一般;(4)较差共四个选项。对家庭经济水平也同样设定为:(1)家庭年收入3万及3万以下;(2)家庭年收入3~10万;(3)家庭年收入10~30万;(4)家庭年收入30万元以上共计四个选项。对创业意愿按照对创业感兴趣的不同程度将其划分为:(1)对创业非常感兴趣;(2)比较感兴趣;(3)不太感兴趣;(4)不感兴趣,共四个选项。将家庭创业氛围和家庭年收入分别与大学生创业兴趣程度做pearson相关性分析。

(1)家庭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从表1输出结果可以看出,家庭创业氛围和对创业感兴趣程度两者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r=0.436,p=0.000,在显著性水平a=0.01条件下达到显著性相关。这说明家庭创业氛围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显著性正向相关关系。如果家庭具有良好的创业氛围,甚至家里有人参与创业,其典型示范效应往往会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会从中学到一些创业知识,掌握更多的创业信息。而且一旦选择自主创业之路,家里的人就会理解支持,给予更多的帮助。

(2)家庭经济水平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分析

从表2输出结果看来,相关性系数r=0.029,p=0.577>0.05,未通过显著性假设检验,大学生家庭经济水平与创业感兴趣程度呈微弱负相关。该结论不但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论有出入,如魏巍、李强(2013)的研究就认为家庭收入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相关影响[10],而且似乎与人们的一般看法有区别,即家庭经济水平好的大学生往往在社会分层中占据更高的结构位置,因而能够建构出更加优质的社会资本,进而为创业提供有利的外部支持。此外,良好的家庭背景能为创业提供更多诸如资金、信息等资源,从而弥补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资源的匮乏,因此家庭经济水平似乎应该与创业意愿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这些并不能否定本次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

笔者认为,这种悖论可以通过对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差异和大学生创业主要动机进行分析提出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在大学生最希望的职业和家庭年收入的交叉分析表中(如表5),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选择自主创业比例仅占7.6%。家庭年收入3万或3万元以下、3~10万元、10~30万元、30万元以上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为11.6%、7.5%、6.3%、0%,这说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差,越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反之,选择自主创业的倾向越小。这印证了表2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即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程度呈不显著负相关。

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调查通过问题“如果您选择自主创业,那么您的创业动机主要是什么”体现,答案选项设置根据人的不同层次需要和主客观因素对创业意愿的驱动,将大学生创业动机归结为四种类型,分别为“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多财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周围环境的支持”。数据输出结果表明,“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创造更多财富”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9%、38.3%,其次是“解决就业问题”,为23.5%。可见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目的在于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创业是一种风险和收益同样巨大的职业选择,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需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承担相应的风险,但同时,创业能够迅速给创业者带来巨额财富,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因此,家庭经济水平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呈微弱负相关的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大学生创业的动机主要在于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创造更多的财富,越是家庭贫困的大学生越希望通过自主创业、艰苦奋斗改变现实处境,同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能得到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少,职业选择空间小,职业起点相对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大学生虽然总体上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在创业过程中拥有更大的优势,但是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职业选择空间大,起点更高,就不愿意“舍近求远”付出更多的机会成本,开辟自主创业之路。有研究认为随着政府和高校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和鼓励的增加,大学生初次创业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难度下降,将为贫困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条件,因此家庭经济状况与创业意愿没有显著性关系。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家境越是贫困的大学生其创业倾向越强烈的现象。

四、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温州; 房价; 女大学生;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21-002

一、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小组在2011年5到2012年5月针对性的对温州五所高校的女大学生抽样发放了问卷和个别的深入访谈,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共发放600份问卷,回收513份,有效利用率为85.5%,其中,有效问卷为500份。调查对象年级分布为:大一70人,大二190人,大三140人,大四100人。

问卷主要以11道单选题,1道主观题组成。问卷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个人基本信息;2.女大学生对温州房价问题的态度;3.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方向;4.留温女大学生对住房问题的态度。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高房价对女大学生的影响

1.1女大学生对未来住房压力感受不明显。调查结果显示,女大学生对房价问题虽有关注,将住房问题考虑进未来规划中者少。由表一数据可知,大学期间,女大学生深入了解温州房价的群体占8.2%,她们表示对房价问题特别关心,经常关注相关动态,并且有将住房问题考虑到未来规划中;52.6%的女大学生表示对房价有关注,但对温州房价具体不是很了解;有45.2%的在校女大学生表示,大学阶段重点是学习,暂时不考虑房价问题。

1.2女大学生多数期待未来能够生活在生活质量高的城市。关于理想的居住城市选择上,有14.6%的温州高校女大学生期待生活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54.4%的女大学生表示更加愿意生活在杭州等二线城市。相较于生活水平高、消费水平高的一二线城市,表示愿意生活在三线城市以及县城、农村的温州高校女学生共占据31%。

2.女大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

2.1女大学生毕业之后人员流动性大。参考表三,有38.8%的女大学生表示大学毕业之后留在温州;61.2%的女大学生表示,毕业后选择离开温州谋求发展。其中,43.8%的女大学生表示毕业后希望能回到家乡发展。

2.2女大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多数不考虑继续学业。参考表三,仅有2%的女大学生表示继续学业。小组对此对个别受问卷者深入访谈,得出不愿继续学业原因:考虑到高校扩招,继续学业使得将来竞争人数叠加,就业竞争更加激烈;考虑年龄因素,继续学业使得将来组成家庭年龄压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生育压力;部分女大学毕业生考虑先就业后找机会继续学业;有少部分表示,学历对于未来工作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没有必要继续学业。

2.3留温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于高稳定性、高社会地位的岗位。表四的数据显示,留温女大学生中,有43.3%的女大学生表示期望能够成为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工作;选择在外企和私企工作的占30.9%;选择自主创业的15.5%。

3.留温女大学生对住房问题的态度

向银行贷款购房,自己或夫妻共同买房成为女大学生理想的购房模式。考虑女大学生毕业之后的收入预期,买房压力巨大;部分女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脱节。表五和表六显示的数据,约有62.4%的留温发展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来买房的主要方式是向银行贷款,自己或夫妻共同买房。其中多数女大学生倾向于夫妻共同向银行贷款买房。因此,41.8%的女大学生期待大学毕业之后每月工资能够在4500元以上,在一定程度上负担购房压力。仅2.1%的女大学生表示将来留在温州发展愿意租住,绝大多数认为,拥有私人的住房为将来生活必要。5.7%和18%的留在温州发展的女大学生将来住房解决主要依靠父母,自己不存在压力。

三、问题及对策

通过上述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女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对自己的职业起点要求过高,一定程度上过分的依赖父母;温州城市对女大学生的吸引力还不够,毕业生流动性大,造成城市人才流失严重。针对这些问题,将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女大学生要认清现实,准确定位,合理规划未来

女大学生应当端正择业态度,合理规划、准确定位。不能想着一步到位,一下子就谋到理想的职位,也不能盲目从众,看着公务员待遇高全都去考公务员。对工作不能仅仅以眼前的工资收入为标准衡量,关键看是否有发展空间和前景。

2.学校和家庭要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教育不仅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学校要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中,培养其责任与忧患意识,鼓励其积极进取,,例如鼓励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创业竞技节目、专业实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尽量避免毕业后包吃、包住、包工作的三包行为。

3.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温州政府有建设性与针对性的出台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还要创造大学生创业的机会;保障基本住房需求,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沈若愚.高房价在阻止大学毕业生进入大城市[N].东方早报,2007-9-29(10)

[2]曲可欣,王海英,吴伟娇,姜珊,崔莹莹.高房价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