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程序管理

程序管理

时间:2022-06-11 02:55:26

程序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程序

 

1 护理风险及护理风险管理概念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病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医院有组织、有系统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1]。有关医疗风险专家认为:“医疗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界的共识;有规模的医院经过长期研究,已建立了完整的医疗管理机制,可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用风险管理系统进行连续识别,及时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

2 护理风险识别

要进行风险管理就要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也称为护理风险识别。护理风险识别就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评估和归类,并分析产生护理风险事故原因的过程,是护理风险管理程序的第一步[2]。护理风险评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病人自身的危险因素 临床中,一些不安全因素可能来自、病人自身,如消化道出血恢复期病人,由于大量出血病人血容量下降,下床行走时可能会因血压低产生眩晕,造成跌倒摔伤;心梗病人,容易发生猝死。因此,临床护士在病人管理中应考虑到病人自身危险因素,履行告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病人的免疫力、抵抗力也属于病人自身危险因素,如使用同样的药物,有的人会发生药物反应,有的人则不会发生,因此护士在=评估中首先要考虑病人自身危险因素。

2.2 环境的危险因素 环境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病人就诊环境、病人治疗环境、病人居住环境是否达标。如医院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特别是医院的手术室、监护室、新生儿室,这些地方空气质量不达标可能会造成院内感染。医院科室布局及看病流程是否合理,人流、物流是否交叉,地面是否光滑,病房有没有壁灯,这些也都属于环境危险因素。发表论文。

2.3 给药的危险因素 临床中给药错误发生最多,因此给药的核对、层层把关是关键环节,医嘱执时间也很重要。发表论文。另外,护士交接班中存在危险因素,临床交接班中交接不及时、不彻底、不完善给病人造成不良事件的情况也比较多,因此护士在交接班时要做到及时、全面、准确。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交接制度、查对制度都作为核心制度来要求。

2.4 工作流程上的危险因素 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制度确定流程,护理操作要有前后顺序,不能随便颠倒,因此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遵守操作流程。比如抢救流程,停电流程等,在这些抢救和应急过程中,如果颠倒顺序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2.5 医院感染因素 目前控制医院感染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在评估中要检查医务人员是否达到一诊一洗手,一操作一洗手,以及消毒隔离是否到位,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否合理等,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2.6 仪器使用中的危险因素 在医院管理活动中特别强调抢救仪器操作程序的设置,以及操作流程的掌握,这些也是医院管理活动中检查的重点。应做到仪器处于备用状态,报警系统合理设置。

2.7医务人员素质和水平是保证病人安全非常关键环节。管理者要注重医务人员素质和水平的提高。

3 护理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护理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风险处理是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采取的应对风险事件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风险预防,如修订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制定防范措施、护理风险教育;风险处理,如一但发生不良事件,处理方式分为医院内承担(院内能够解决)和转移其他机构(院内不能解决)。

4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

每个医疗机构要成立一个专门组织对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即建立风险管理。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了护理缺陷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差错事故管理、病人投诉管理和压疮管理三方面工作。第一:制定护理风险管理的计划。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建立后要做好明年的管理计划,明年制定一个工作要点。第二:通过护理风险管理组织的管理和对护士的培训,增强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第三:在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要抓好基础护理质量。虽然现在培养专科护士,注重专科护理,但是基础护理质量永远是护理管理的重点。

5 护理风险研究

抓好护理风险管理还要注重对护理风险的研究。发表论文。在医院形成一个风险管理研究体系,是高层次护理管理的体现。做好这方面的研究,首先要了解医院护理风险现状,在此基础上探索护理风险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明确高危因素。如有案例分析发现,新护士和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是高危人群;外科、妇产儿科、急诊是护理风险的高危科室;管理制度、风险的教育、操作规程的执行、责任心、防范措施等,其变量与风险发生成负相关,工作量与风险发生率呈正相关。由以上结果制定出防范措施,并指出:加强高危科室和高危人群的管理是减少风险发生的重要环节;建立和完善护理职业保险制度是化解哗啦风险的重要手段;加强风险教育,严格落实制度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根本途径;完善管理组织,加强风险管理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根本保证;妥善处理病人的投诉,完善护患关系是防范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54—459

[2] 斯李加宁.宋雁宾. 加强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J] 中国护理管理,2005(1)

第2篇

基于此,行政程序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限制行政权力的恣意行使,防止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行政权力的侵害;二是使行政决定具有确定性、合法性,维护行政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例如,《行政处罚法》第一条就表明了立法目的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条例》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有关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道路运输行政处罚规定》第一条规定“保护道路运输经营者、旅客、货主和其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为体现上述精神,道路运输行政法规及规章设立了一系列具体的程序来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略述如下。

1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

行政处罚种类繁多,它对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影响很大,因此需要对这种权力的行使规定一个正式而严格的程序以保障相对人的切身利益。然而,其中一些较轻的处罚如警告、小额罚款等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甚小,而正式、严格的行政程序一般手续繁琐、费用较高,国家所付出的较之当事人受到保护的利益更大。《交通行政处罚规定》第十条规定了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简易程序即:“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第十五条规定“交通管理部门必须对案件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地调查、收集证据;必要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进行检查”即为道路运输行政处罚的普通程序。两种程序的不同在于普通程序有着严格的调查、质证、抗辩、决定、送达等规定,而简易程序较为简便,可以“当场”作出决定。

2听证程序

其目的在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重大利益,因为听证能扩大相对人的行政参与权,收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便于行政决策切实可行,通过为当事人提供辩论、陈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以避免行政机关片面地作出行政决定。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二十五条确定了行政处罚的听证程序。在普通程序基础上,对“交通管理部门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证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规定行政许可的听证程序“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交通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交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它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许可事项”〔第二十条〕;“交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冲突的,实施机关在作出交通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力”。

听证程序的核心是抗辩,即当事人可以对于自己不利的证据提出异议并要求指控方加以证明,同时可以提出利于自己的证据。当事人通过这种参与、介入对行政行为的事实和理由加以论证,防止了行政专横和自由裁量权的恣意行使,保持了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的平衡。

3申辩和质证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执法人员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成立的,应当采纳”。《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申请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

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使行政主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时注意到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促使依法行政;二是允许当事人申辩、质证,可以澄清事实、避免失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可以促进法治观念的形成。当事人在申辩质证过程中,可以增强维护主体权利的意识,受到生动的法制教育,有利于法治观念的培养。

4职能分离程序

(1)办案与决定处罚相分离。在普通程序中,规定由执法人员调查或检查、收集证据,而由行政机关负责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罚决定,重大复杂的违法行为导致的行政处罚还应由行政机关负责人集体讨论决定。在听证程序中,要求听证由行政机关指定的非本案调查人员主持。

(2)罚款决定的机关与收缴罚款的机构相分离。作出罚款决定的机关不得自行收缴罚款,由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到指定的银行交纳罚款。同时罚款必须全部上交国库,任何行政机关或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分截留。

5说明理由程序

《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十一条“规定执法人员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当讲认定的违法事实处罚的理由和依据告知当事人”。第二十条“交通管理部门…告知给予处罚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第十七条规定“实施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的,…说明理由…”

理由,是行政决定作出者对法律、政策和自由裁量权所持的观点的解释说明,也就是对行政决定的事实依据和法律政策适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的认识。行政机关如果不对这种理由作出说明,就会使得行政权力行使趋于草率、专横,当事人往往也无法明了其理由及行政机关所执行的法律政策的意义,不利于法律和政策的顺利实施。因此说明行政处罚决定的理由有助于限制自由裁量权力的恣意行使、促进合理、谨慎行政,有助于行政处罚决定的可靠性、稳定性,对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也有助益能成立。

6资讯公开程序

资讯公开是现代行政程序的重要制度之一,指有关行政主体活动的情况和资料,凡是涉及相对人权利义务、不属于法律法规规定应予保密的范围,都应依法向社会公开,任何公民、组织均可依法查阅或复制。资讯公开制度是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的体现,可以增进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加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调动公民参与行政的积极性。此外,也便于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和《交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都确立了公开原则,规定对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的结果必须公布,后者还规定了进行公示的方式。

7通知程序

通知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或其他管理活动时,将应该让公民了解的事项通过一定的途径告知。通知的对象不仅指利害关系人,有时也针对一般公众。听证程序中规定,行政机关应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如时效、回避等,在此不一一详述。就前者,《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定了行政机关的调查、送达、听证等法定期限;关于后者,明确规定了在听证程序中“当事人认为主持人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回避”。

摘要:行政程序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以及时限的总和。根据道路运输管理法规、规章中的行政程序,阐述了行政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道路运输管理;行政程序

第3篇

对统计行政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

何谓统计行政行为?简言之,就是统计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所作出的影响到相对人权益的行为。具体化地说统计行政行为包括统计调查项目审批行为、统计调查行为、统计资料公布行为、统计确认行为(包括统计资料的认定、统计行政登记等)、统计行政许可行为(包括发放统计上岗资格证等)、统计行政处罚行为,等等。一般而言,政府统计行政机关业务处室所涉及到的行为只要与相对人发生关系的,都是统计行政行为,都要受统计法的调整和规范,都要依法行政,而不仅仅是统计行政处罚行为。只要统计行政行为不当,影响到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作出该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统计行政机关就有可能当被告。譬如讲,统计局向某基层单位布置了一张调查表,这就是统计行政行为,基层单位认为这项调查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既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那么,统计局就是被告,就有出示作出这项调查的依据和具体审批程序等证据的义务。没有合法、合理的依据,法院可以判决撤销这项统计行政行为。如果因为调查给基层单位造成损害(人力、物力等),作出这项调查决定的统计行政主管部门还要作为赔偿义务机关进行国家赔偿,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追偿。

为何要强调统计行政程序的建设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减少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克服撊酥螖的现象,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在统计行政法律关系中,统计行政机关作为统计行政主体,处于领导的地位,而相对人(统计调查对象等)则处于服从的地位。统计部门随意制发一张调查表就有可能给相对人带来较大的工作量,增加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特别是不科学的统计指标更给填报带来极大的困难,而这些数字汇总上来后,领导也不见得就是很需要,甚至于统计部门通过现有的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也可以获得。因此,这种在统计工作中的撊酥螖现象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控制。即任何统计调查都必须要进行立项论证,确定有无必要进行专门调查,若确有必要进行调查,还要对调查表进行审查,弄清指标的设置有无必要,指标设置是否科学,调查时间是否合理,调查经费有无保障,等等。在此基础上由有关领导进行签发,在统计调查前还要进行公告等。

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增强统计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日常的统计行政管理工作中,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对一系列的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些都是必须要认真贯彻执行的,不履行这些程序上的义务,也就是违法。从另一方面来讲,讲究一定的程序,可使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是由于在一个良好的程序中,必然有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予对行政行为论证这个环节,有的还要进行必要的听证环节,重要的事项还要通过有关的办公会议集体讨论拍板,经过这样的层层把关,统计行政行为的质量,也必然得到极大的提高。如在统计报送期限的问题上,过去不经过论证,给基层单位的上报期限规定得太紧,以至于到了基层必须25日前就要报整个月的数字,这样质量是难以保证的。如果在制定这样的决策前听取相对人的听意见,也不至于作出这样不近人情的行政行为来。由于时间紧,基层就采取统计加估计的办法来报数,不仅影响了统计数字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弱化了统计法制观念,为弄虚作假提供了温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统计数字上的不实事求是的现象,与调查组织者对待搜集资料的不实事求是的行为有着一定的联系。

在作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中,强调统计行政程序,有利于加强统计执法,明确统计行政关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从统计行政管理领域上来讲,在统计行政权(公权力)与统计调查对象的私权利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我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除了要对统计行政管理权进行控制以外,在统计行政管理的某些方面要加强对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执法检查。由于统计行政行为未经过一定的程序造成相应的手续不完备,给监督检查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如在组织年定报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一个统计行政行为,首先必须要以统计行政机关的名义下发一个开展统计年定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开展统计调查依据、目的、意义、统计行政主体、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应的统计法律责任。最主要的是要对每张表要列出具体的表名、表号、填报单位、上报日期、上报给谁(受表单位),等等。如果上报日期推迟和提前都必须要有相应的正式书面通知。其次,开展年定报的通知和有关的统计指标解释,要采取适当的形式送达到统计调查对象手中,并留有送达的依据,如采取开年定会的形式进行工作布置的,则必须留存会议签到单,以便于查阅。对于一次性重大调查要在有关报刊上进行调查前的公告等等。通过上述程序,便于明确统计法律责任,有利于统计执法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统计行政程序的探讨

统计行政行为是统计行政机关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这个表示一经作出就具有公定力、执行力、拘束力等法律效力。

统计行政行为意思的形成程序

我认为行政行为的意思可分为贯彻性意思、创设性意思两大类。在这两大类中有不同的特点:

贯彻性意思的形成。所谓贯彻性意思是指统计行政机关为贯彻上级统计部门有关统计工作的总体布置所要进行的具体统计行政行为的意思。如开展全市年定报工作就是贯彻全国、全省统一部署进行的。在这类意思的形成中,要吃透上级的文件精神,在满足上级要求的同时,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具体化。重点就是要明确本地基层单位如何上报、以及上报的时间、地域、对象等各种要求。一般由统计行政机关部门草拟文件,并对基层上报时间、上报方式进行合理论证后,由分管局长签发即可。

创设性的意思的形成。所谓创设性意思又可分为自身创设性意思、他人创设性意思两种。自身创设性意思,即根据当地党政领导的要求或根据实际工作开展的需要所要作出的各种具体行政行为的意思。这是要重点控制的。

首先,开展这项统计行政行为要合法、合理,不能违反法律。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程序上要遵循(听证、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等基本过程。

申请立项。这是一般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必经程序。立项必须要有立项的依据(法律依据)和实际的需求。一般还需要有可行性研究的报告。

讨论。这里的讨论指对立项需求(申请)的可行性问题的讨论。一般由一个参谋性(辅)的机构(组织)来实施。这个机构(组织)要吸收相关的专家或有关方面代表(最好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重大的涉及到相对人切身利益的应进行公开的听证。一般的也可沿用传统的召开座谈会、放发征求意见稿等形式。重点讨论项目需求(申请)的必要性、可行性的论证科学性等内容,然后对实施内容、形式等要素进行讨论和优选,形成一个意见报决策层会议或交由首长拍板。在上述过程中,要注意听证与召开座谈会的区别。首先,听证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是靠众多法律原则支持的一种程序,具有严格的法律规则和意义,它不是泛泛的道德要求,也不是简单的工作作风,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工作规则,一旦违反这些原则和规则,将影响某项决策或行政决定的效力。其次,听证的核心在于撎龜和撝两方面。所谓撎龜就是撎,如果只听摬蝗,或撎龜而不撊,则起不到撎的作用。所谓撝是指决策部门的决定必须建立在利害相关人提供的证据事实基础上,允许利害相关人就对方提供的证据加以质证、辩驳。换言之,决策部门不能偏听偏信,必须兼听各方意见,而且每次决策必须是建立在相关证据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有力证据基础上的意见。

办公会研究或首长拍板

对于重大的一般要经过办公会集体讨论,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举手表决。在表决程序上应规定不得投弃权票,即要么反对,要么赞成。各人表决情况记录在会议纪要中,这虽是集体决定,若出了问题,凡投赞成票的,要承担责任,投反对票的不负责任。但同时要建立一个约束机制,凡三次投反对票而该项行政行为却分别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领导集体成员,要受到相应的处分,承担相应的责任。那么,认定行政行为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讲要坚持撊鲇欣跀的标准,具体可采用民意测验、跟踪调查、综合评价等方法来论证。

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的决策可在经过必要的程序后,依据领导分工由行政首长拍板决定。

上述贯彻性意思和创设性意思是相对的,有些创设性意思经过决定后,对于具体的部门(如专业处)来说又变成了贯彻性意思。有些贯彻性意思,为了贴近各地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补充或修正又具有创设性意思了。

而他人创设性意思,即他人为贯彻党政领导的需要或自身需要就统计方面的工作,向统计部门提出的利用统计行政权的申请的意思。如市机械局为了调查全市机械工业的情况,向统计部门提出要开展统计调查的创设性意思,若经统计部门依法审核同意就具有法定效力。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就受到统计法的保护。其具体的程序同自身创设性意思的程序。

统计行政行为的签发和公告的程序

统计行为一经确定下来,要经行政首长的签发,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使有关相对人知晓。其送达方式同法律文书的送达方式。有委托送达、留置送达、公告送达、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送达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在对不特定的相对人作出统计行政行为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在报纸上公告的方式。这里的撘欢ǚ段要与统计行政行为的实施范围相一致。如要在南京市开展全市范围的居民出行情况的调查,可在《南京日报》等全市性的报纸上进行调查公告。

统计行政程序实施中的在关问题

程序与效力的问题

行政活动有其多、杂、变化快等诸多特点,讲究一定的程序就必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而行政效力总是与一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必然要影响行政效力。为了解决这一对矛盾,在作为具体统计行政行为时,有必要把统计行政行为区分为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和一般的统计行政行为。对于重要的统计行政行为毫无疑问必然要严格适用上述的程序。面对于一般的行政行为,要有限度地适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可将立项申请、讨论、办公会审议等过程有选择地压缩适用,但作为行政首长的签发是必经的程序,不可忽略。

对于时间紧迫的重大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决策,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适用简易程序,但必须是十分慎重,且不宜多搞。

统计行政程序必须公示。

为对统计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各项统计行政行为的程序必须采取公示的原则,使统计行政管理相对人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避免摪迪洳僮鲾,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实践证明,公示的方法对于提高统计行政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过法定审批程序的统计行政行为的客体要有法定的标志。

第4篇

第二条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明确的建设程序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三条本暂行规定适用于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企事业单位独资或合资以及其它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等大中型(包括新建、续建、改建、加固、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参照执行。利用外资项目的建设程序,同时还应执行有关外资项目管理的规定。

第四条项目建议书阶段

1.项目建议书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进行编制,是对拟进行建设项目的初步说明。

2.项目建议书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编制。

3.项目建议书编制一般由政府委托有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由政府向社会公布,若有投资建设意向,应及时组建项目法人筹备机构,开展下一建设程序工作。

第五条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1.可行性研究应对项目进行方案比较,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和进行初步设计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法人(或筹备机构)组织编制。

2.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编制。

3.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同时提出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及运行机制、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结构及回收资金的办法,并依照有关规定附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签署的规划同意书、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书面审查意见。审批部门要委托有项目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估,并综合行业归口主管部门、投资机构(公司)、项目法人(或项目法人筹备机构)等方面的意见进行审批。

4.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在主要内容上有重要变动,应经原批准机关复审同意。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准后,应正式成立项目法人,并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管理。

第六条初步设计阶段

1.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必要而准确的设计资料,对设计对象进行通盘研究,阐明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规定项目的各项基本技术参数,编制项目的总概算。初步设计任务应择优选择有项目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依照有关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进行编制。

2.初步设计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编制。

3.初步设计文件报批前,一般须由项目法人委托有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或组织行业各方面(包括管理、设计、施工、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初步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论证。设计单位根据咨询论证意见,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补充、修改、优化。初步设计由项目法人组织审查后,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4.设计单位必须严格保证设计质量,承担初步设计的合同责任。初步设计文件经批准后,主要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变更,并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的技术文件基础。如有重要修改、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复审同意。

第七条施工准备阶段

1.项目在主体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完成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1)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

(2)完成施工用水、电、通信、路和场地平整等工程;

(3)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

(4)组织招标设计、咨询、设备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5)组织建设监理和主体工程招标投标,并择优选定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队伍;

2.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前,项目法人或其机构,须依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中“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的分级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手续,项目报建须交验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工程项目进行项目报建登记后,方可组织施工准备工作。

3.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除某些不适应招标的特殊工程项目外(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均须实行招标投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执行。

4.水利工程项目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施工准备方可进行:

(1)初步设计已经批准;

(2)项目法人已经建立;

(3)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筹资方案已经确定;

(4)有关土地使用权已经批准;

(5)已办理报建手续。

第八条建设实施阶段

1.建设实施阶段是指主体工程的建设实施,项目法人按照批准的建设文件,组织工程建设,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2.项目法人或其机构必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主体工程开工申请报告,经批准后,主体工程方能正式开工。主体工程开工须具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明确的条件,即:

(1)前期工程各阶段文件已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施工需要;

(2)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年度计划,年度建设资金已落实;

(3)主体工程招标已经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经签订,并得到主管部门同意;

(4)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建设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主体工程开工前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建设管理模式已经确定,投资主体与项目主体的管理关系已经理顺;

(2)项目建设所需全部投资来源已经明确,且投资结构合理;

(3)项目产品的销售,已有用户承诺,并确定了定价原则。

4.项目法人要充分发挥建设管理的主导作用,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建设条件。项目法人要充分授权工程监理,使之能独立负责项目的建设工期、质量、投资的控制和现场施工的组织协调。监理单位选择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的要求;

5.要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重要建设项目,须设立质量监督项目站,行使政府对项目建设的监督职能。

第九条生产准备阶段

1.生产准备是项目投产前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阶段转入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项目法人应按照建管结合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适时做好有关生产准备工作。

2.生产准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要求确定,一般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生产组织准备。建立生产经营的管理机构及相应管理制度;

(2)招收和培训人员。按照生产运营的要求,配备生产管理人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之能满足运营要求。生产管理人员要尽早介入工程的施工建设,参加设备的安装调试,熟悉情况,掌握好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为顺利衔接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阶段做好准备;

(3)生产技术准备。主要包括技术资料的汇总、运行技术方案的制定、岗位操作规程制定和新技术准备;

(4)生产的物资准备。主要是落实投产运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协作产品、工器具、备品备件和其他协作配合条件的准备;

(5)正常的生活福利设施准备。

3.及时具体落实产品销售合同协议的签订,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为偿还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条件。

第十条竣工验收

1.竣工验收是工程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基本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即从基本建设转入生产或使用。

2.当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并经过单位工程验收(包括工程档案资料的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水利部水办[1997]275号)的要求完成了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决算等必须文件的编制后,项目法人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规定,向验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根据国家和部颁验收规程,组织验收。

3.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须由审计机关组织竣工审计,其审计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基本资料。

4.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的建设项目可先进行初步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验收;有遗留问题的项目,对遗留问题必须有具体处理意见,且有限期处理的明确要求并落实责任人。

第十一条后评价

1.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一般经过1至2年生产运营后,要进行一次系统的项目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影响评价——项目投产后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经济效益评价——项目投资、国民经济效益、财务效益、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可行性研究深度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对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竣工投产、生产运营等全过程进行评价。

2.项目后评价一般按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即项目法人的自我评价、项目行业的评价、计划部门(或主要投资方)的评价。

第5篇

关键词:工程索赔;管理;程序;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索赔原则

⑴根据招标文件及合同要示中有关规定提出索赔意赂书,意向书应包含索赔桩号(结构名称),索赔事由及依据、事件发生起算日期和估算损失,无须附有详细的计算资料和证明。这样,使监理工程通过意向书就可以把整个事件的起因、地点及索赔方向有大致了解。

⑵索赔意向书递交监理工程师后应经主管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必要时施工单位负责人、现场负责人及像现在监理工程师、主管监理工程师要一起到现志核对。

⑶索赔意向书送交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后要及时收集证据,收集的证据要确凿,理由要充分;所有工程费用和工期索赔应附有现场工程监理工程师认可的记录和计算资料集相关的证明材料。

二、索赔的具体操作步骤

⑴当索赔事件发生后,及时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监理工程师提出索赔意向书,意向书应根据合同要求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⑵索赔项目种类及起止日期计算方法。

a.延期发出图纸引起的索赔:当接到中标通知书后28之内,施工单位有权得到免费邮业主工期委托的设计单位提供的全部图纸、技术规模和其他技术资料,并且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如果在28天之内未收到监理工程师送达的图纸及相关资料,作为施工单位依照合同提出索赔申请,接中标通知书后第29天为索赔起算日,受到图纸及相关资料为索赔结束日。由于为施工前准备阶段,该类项目一般只进行工期索赔,相应施工机械进场,达到施工程度因未有详细图纸不能进行施工时,进行施工时应进行机械停滞费{机械停滞费=(机械折旧费+经常维修费*50%}用索赔。

b.恶劣的气候条件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损失索赔及工期索赔;业主一般对在建项目时行投保,故由恶劣天气影响造成的工程损失可向保险机构轻损失费用,在建设项目未投保时,应根据合同条款进行索赔;该类索赔计算方法;在恶劣气候条件开始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恶劣气候条件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c.工程变更导致的索赔:分为工程施工又进行变更、工程施工项目增加或局部尺寸、数量变化等:计算方法:施工单位收到简历工程师书面工程变更指令或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日期为起算日,变更工程完成日为索赔结束日。

d.以承包商之能力不可预见引起的索赔:由于在工程投标时图纸不全,有些项目承包商无法正确计算,如地质情况,软基处理等,该类项目一般索赔工程数量增加或需重新投入新工艺、新设备等。计算方法:在承包商未预见的情况开始出现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终止日为索赔结束日。

e.由外部环境而引起的索赔:属业主原因,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如征地拆迁、施工条件、用地的出入权和使用权等)而引起的索赔。根据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计划影响的第一天为起算日。经业主协调外部环境影响自行消失日为索赔事件结束日。该类项目一般进行工期及工程机械停滞费用索赔。

f.监理工程师指令导致的索赔:以受到监理工程师书面指令时为起算日,按其指令完成某项工作的日期为索赔事件结束日。

g.其他原因导致的施工单位的索赔,视具体情况确定起算和结束日期。

2.2同期记录

a.索赔意向书提交后,就应从索赔时间算日起至索赔时间结束日止,要认真做好同期记录,每天均应有记录,又有现在监理人工程人员签字,索赔事件造成现场损失时,还应做好现场照片,录像资料的完整性,且粘贴打印说明后请监理工程师签字。否则在理赔时难以成为有利证据。

b.同期记发的内容有:事件发生及过程中现场实际状况、导致现场人员、设备的闲置清单;对工期的延误;对工程的损害程度;导致费用增加的项目及所有用的人员、机械、材料数量、有效票据等。

2.3详细情况报告:在索赔事件的进行过程中(每隔一个星期,或更长事件,或视具体情况有监理工程师而定),承包人应向监理工程师提交索赔时间的阶段性详细情况报告,说明索赔事件目前的损失款额影响程度及费用索赔的依据。同时将详细情况报告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2.4最终索赔报告:

2.4.1当索赔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结束后,施工单位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向监理工程师提交最终索赔详细报告,并同时抄送、抄报相关单位。

2.4.2最终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施工单位的正规性文件。

b.索赔申请表:填写索赔项目、依据、证明文件、索赔金额和日期。在高速公路工程施工中,索赔项目一般包括工程变更引起的费用、工期增加,由于地方关系影响造成局部部分地段停工等引起的机械、人员停滞,相应工期及费用增加等。索赔依据一般包括在建工程技术规范、施工图纸、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工程承包协议、业主对施工单位施工进度计划的批复、业主下达的变更图纸、变更令及大型项目技术法案的修改等。索赔文明文件包括业主下达的各项往来文件用施工单位的施工过程中收集到的各项有利证据,施工单位往往在施工过程中只存在的问题向上级主管单位进行口头汇报或填写索赔意向书而不注重证据的收集,故业主使很多本业对施工单位有利的索赔项目不进行最终批复。索赔金额及工期的计算一般参照承包单位与业主签订合同中包含的工程量清单、工程概算定额、定额编办法、机械台班单价,地方下达的定额补充编制办法及业主、总监下达的有关文件。

c.批复的索赔意向书。

d.编制说明:索赔时间的起因、经过和结束的详细描述。

e.附件:与本项费用或工期索赔有关的各种往来文件,包括施工单位发现的与工期和费用索赔有关的证明材料及详细计算资料。

三、索赔的管理

3.1 由于索赔引起费用或工期增加,往往为上级主管单位复查对象,为真实,准确反映索赔情况,施工单位应建立、健全工程索赔台账或档案。

3.2 索赔台账应反映索赔发生的原因,索赔发生的时间,索赔意向提交时间,索赔结束时间,索赔申请工期和金额,监理工程师审核结果,业主审批结果等内容。

3.3对合同工期发生的每笔索赔均应及时登记。工程完工时应形成一册完整的台账,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

四、索赔存在的误区

可以说索赔时对施工单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故很多施工单位在索赔工作上大做文章,然在索赔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少误区,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点:

4.1当索赔时间发生时,有些施工单位考虑与业主、监理单位的下一步合作,而不敢提出。

4.2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对索赔工作意识不到位,对可提不可提的索赔往往不提出。

4.3主管人员对技术规范文件及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往来文件理解不深刻,对实际存在的索赔项目无充分理由。

4.4只注重索赔意向的提出,不重视索赔过程中的证据收集和及时作最终索赔报告。

第6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 学校目标管理 程序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257-02

目标管理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目标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一种常规方法,它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校管理的绩效水平,更有利于一个学校目标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整个学校组织的发展。

一、什么是目标管理

管理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组织目标,把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有选择的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并加以协调和控制,以取得组织系统最佳活动效果的社会活动。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学所倡导的一种基本理论,也是当代管理实践中颇为时尚的一种管理方法。其概念是由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 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思想是经过上级与下级协调,把组织的基本功能和任务转化为组织的工作目标,并把组织的总目标层层分解为部门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形成一个上下一致、矢量叠加的目标锁链,并以此来确定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的工作责任,同时也以目标的达成情况来作为对部门和个人进行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

二、学校中的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产生以后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组织,同样,在学校管理中也可以应用目标管理理论。在西方,20世纪60―70年代目标管理即已引入教育领域。80年代,我国一些学校管理者开始运用目标管理思想来指导管理实践。逐渐地,目标管理这一现代管理中运用心理方法最具有代表性和实践意义的管理思想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当今世界普遍流行的学校管理模式。所以,在学校实施目标管理对于促进我国学校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依据以上对目标管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给学校目标管理下这样的定义:学校领导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结合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上级指示、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校成员参与,共同制定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与个人,明确各个部门、个人的职责,并以实现目标的绩效来评估和决定部门、个人贡献和奖励报酬,以实现学校发展的管理过程,切实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三、学校目标管理程序

1.科学论证和决策学校工作目标

确立目标是组织中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目标既是管理和工作要达成的理想状态,也是激励和控制员工的一种基本准则。目标管理是为目标服务的,是围绕管理目标展开的,没有正确的管理目标,就不存在有效的目标管理。制定目标是目标管理的起始阶段。有正确的管理目标,才有目标管理的针对性,才能避免盲目性。学校进行目标管理,关键是科学的制定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确立正确的管理目标须做到目标的制定要以教育方针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目标的制定要全面综合信息,根据上级指示,结合学校校情、社会需要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协调近期需要与长远利益;目标的制定要有特色,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目标制定要民主,努力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上来,坚持下去”。

2.层层分解目标,形成目标锁链

在学校总目标形成后,要按照各部门的职能和各学科、各年级的任务行分解形成纵横衔接、上下一致、封闭整合的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亦称“目标锁链”或“目标树”。在层层分解目标的过程中,一要注意上下沟通,尽可能达成认识统一、思想一致,切忌上级对下级一味地弹压或硬性下派;二是助目标既要有硬性的指标、量标规定;三是上级在对下级下达目标和任务的同时,要科学地授权,做到权责相应;四是上下级之间要签订明确的责任书,并通过一定的仪式将信息发知于广大师生员工以便于师生员工广泛的参与和监督。

3.定期检查反馈,科学指导帮助

在实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上级在给下级下大了目标责任、授予了管理权限之后,就不应再对其具体实施过程做直接干预和控制,而把目光放在对目标达成的关注上。检查就是要通过上报统计报表、巡回时差等方式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目标达成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指导就是对下属完成目标的过程进行咨询、指导和点拨;帮助就是要认真解决下属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二难以客服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服务即是为下属完成目标扫清障碍,并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领导要利用自己居于组织上层的优势来注意控制各部门、各单位、各成员之间的行动进度,化解各种矛盾,做好协调工作,促进全校各项工作整体推进,立体滚动,和谐运转。

4.严格考核评估,科学实施奖惩

在实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在年终或活动结束进行总结工作时,要坚持把目标任务的达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估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地实施奖惩。当目标实施活动已经按预定要求结束时,就应按目标计划标准对实际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并使评价与奖励挂钩。以便促进学校领导工作的改善,鼓舞全体教职工的斗志,为高一层次总体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奠定基础。学校目标管理的成果评价一般可取自我评定、组织考评、奖励总结这三个步骤进行。

四、在落实目标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以人为本

学校目标管理的操作,中心是促成目标的达成度逐步增大。关键是激励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断完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到了一定的阶段就有了被尊重和认同的需要了。因此尊重和认同员工,是情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目标管理的操作过程中,必须以目标为中心,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不断向教职工进行目标教育,使每一位教职工不仅体验到工作的意义,而且感到进行个体工作确实需要知识、能力和精力。使目标具有挑战性。由“要”变成“我要干”;其次,让教师参与。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

2.畅通信息渠道,加强监督反馈

目标管理强调目标是学校一切管理行为的导向标。管理者必须建立多维的信息网络,密切关注学校管理活动的运行状态是否与确立的目标体系相符。学校上下级及时的沟通与反馈,组织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商讨分析情况并提出解决对策,对不恰当的管理行为作出修正,确保目标管理不至出现目标值的偏差,避免“生米煮成熟饭”的现象发生。

目标管理是一种根据工作目标来制定每个职工行动的管理方法,目的是通过目标的刺激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学校总目标的顺利实现。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强调实绩,重视实绩评定。以“目标”作为各项管理活动的指南针,贯穿于学校管理整个过程的始终。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并有助于学校领导人员能够从繁杂琐碎的文山会海和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从而真正实现提高学校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彼得・德鲁克. 管理实践[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1

[2]司晓宏.教育管理学论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7篇

【关键词】 护理程序 安全 管理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普遍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医疗纠纷有增加的趋势[1]。尤其是肿瘤科的病人及家属,在治疗无望病情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医疗纠纷。针对此现象,我们在加强护士的法制教育,狠抓护士的综合素质、努力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运用护理程序对护士的护理行为和病人就医环境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干预管理。二年来无重大差错及医疗纠纷发生,为科室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稳的环境,提高了安全护理质量,保障了病人及护士的合法权益。

1 临床资料

2009年至2010年间在肿瘤科工作的17名护士和住院的危重一级护理的407名病人探讨对象。

2 潜在不安因素

2.1护士护理行为中潜在不安因素

2.1.1部分护士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临床工作中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2.1.2正确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欠缺,不能及时正确评估病人健康问题,预见性措施差。

2.1.3心理素质不稳定、应对和沟通能力差。遇事解释不够或不耐烦。

2.1.4现代护理理论知识缺乏,对新增仪器,新开展的技术不熟悉:新药的作用、副作用了解少,不能及时对病人进行防护指导。

2.2病人方面

2.2.1病理、生理、心里、方面:由于肿瘤治疗效果十分不满意,病人及家属主观期待值高;家属的隐瞒使病员在临床状态加重时而引发心理障碍如焦虑,认为花了钱未治好病。

2.2.2社会支持方面:部分病人的社会支持不力,主要表现在:经济和情感支持。在矛盾和再婚的家庭及病久治疗花费大,而病人又不是家庭经济和精神支柱较为突出、使病人得不到治疗保证和爱的需求、表现为不合作、易怒、把情绪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2.2.3文化精神方面:文化低、不能正确理解疾病的预后;文化水平高,自我保护意识强,片面了解一些医学知识。一旦认为服务不到位,也是引起纠纷的主要原因。

2.2.4治疗方面:血管穿刺困难,如反复穿刺极易引起病人及其家属的不满。

3 防范措施

3.1护士方面

3.1.1加强教育、提高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系统组织学习“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护市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各种护理杂志中“护理与法”的经验来增强护士法律和“质量是生命、安全是保障”的意识,鉴定护理安全责任书,督促护士在各种护理活动中自觉而认真的履行职责、提高防范差错纠纷的认识能力。

3.1.2深化整体护理内涵建设,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意识,提高护士正确运用护理程序的工作能力,主动服务。

3.1.3护理安全教育周到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完善防范措施。

3.1.4严格执行特殊药品的管理、确保用药的安全。给肿瘤病人实施麻醉药止痛治疗时严格按毒麻药品管理条例进行操作,对新开发的高价药物,及时组织学习“药品使用说明书”提高护士对病人解释或指导相关药物副作用的的防范,以减少病人的不满情绪。

3.2病人的安全管理措施

3.2.1加强沟通理解能力、建立融洽、信任的护患关系。工作中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主动为病人服务,坚持早、晚查房及时发现病人健康问题及不利言行,对病人反映的问题不论大小均予重视及时解决、不能及时解决也做好解释工作来满足病人心理和情绪上的需求、报账、家庭关系等社会家庭问题重点进行帮助协调、联系、让病家感到护士无微不至的关怀,满足其爱的需求。

3.2.2务实解决病人疾苦,确保病人的合法权益。①加强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病人及家属对所患疾病、治疗护理措施和药物幅反映的正确认识,以积极配合。另对收费项目公开、自觉接受比病家的监督,让其明明白白交费,确保病人得到知晓的权利。②积极拓展业务解除病人疾苦。开展:“深、浅静脉留置针”解除肿瘤病人血管穿刺难得问题和“关怀护理”来维护病人终末期的尊严,提高生存质量,使之安详、无憾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以维护病人生命健康权和自主选择权。

4 效果评价

2年来科内医疗纠纷、重大差错、事故发生率为0一般差错4例。

5 讨论

5.1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法治的健全,肿瘤病人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安全护理尤显重要,护士工作中的任何疏忽大意,均可酿成不良后果,给病人和护士带来终身遗憾。如康复报某专家所讲:病人在就医中的医患关系首先是合同和法律关系,可追究法律责任。护士作为护理者应义不容辞的把安全护理放在首位,确保病人生命安全,因此在护理活动中的每一细小环节应以法律法规为准则,严格按护理程序规范护理行为、提供安全护理为己任,尽量避免差错纠纷等发生;如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也以法律途径解决来保护自己和病人的合法权益。

5.2医疗纠纷是由于医患双方对医疗后果及其造成的原因在认识上发生分歧和矛盾,当事人一方要求在追究医疗责任和赔偿损失而引发的纠纷[1]。作为病人在护患活动过程中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应纳入安全管理干预对象,对其自身存在的安全因素,通过教育、解释、有效沟通帮助等方式进行合理解决,增强信任理解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同时充分利用病人社会家庭文化等支持系统和对病人自身独特感受帮助我们判断潜在不安全的隐患,以便及时措施加以防范。

5.3护士出现差错的心理因素不容忽视:定势思维和人本主义理论现象[3]发生的差错时有所闻,作为管理者运用护理程序正确评价护士工作,给予及时指导、表扬、,使他们得到关心、尊敬、认可、赞扬等心理需求和宽松的工作氛围。能防止潜意识的不良心理反应,以积极稳定的情绪面对病人;同时合理安排工作避免疲劳上岗,也能使差错事故降到最低。

5.4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的核心,是先进的工作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业务和护理管理中[4]。从实践上看,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安全管理,通过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双方面、全方位的评估,根据个体差异提出了针对性和切实可行的防范及整改措施,确保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合理地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利,给护理安全带来了实用、规范、科学的管理手段,应大力推广。

参 考 文 献

[1]张威廉.医务人员学法必读[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第8篇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程序化管理;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20-02

手术室对于治疗以及抢救危重病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手术治疗领域得以拓展,手术的难度增加,手术室的护理工作需要改进管理的方法。我院手术室在进行管理时,把病人作为管理工作的中心,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护士只是被动的配合手术室的工作,对病人心理护理并不重视,应用程序化管理方法,把护理程序与护理实践相结合,与病人加强交流,提升护理的质量。

1 设计护理程序

结合手术室护理人员的数量,根据工作的需求,计算工作量,进行表格汇总,便于进行程序化管理。在手术前一天,对患者进行手术前的探访以及巡视,与患者加强沟通,为患者解释术前的注意细节,并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工作。

1.1 阅读患者的病历 在术前,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历情况,熟悉患者的病史,如过敏、心肺功能,检查术前需要的设备,保证设备齐全。到病房区查阅患者的病例,了解护理的计划以及措施等。

1.2 与手术患者进行交流 手术护理人员与患者加强交流,亲切的向患者解释探访的目的,介绍项目包括:①手术室的进入时间;②麻醉剂用量;③注入的时间;④手术的开始时间[1]。向患者描述手术室的环境以及温度,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患者之间加强沟通,分析患者的体型特点,研究其精神状态,对于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做好计划。

1.3 制定护理的计划 结合诊断的结果,分析患者出现的护理问题。诊断为寻找护理问题提供依据,对于特定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方法,制定护理计划,并落实到实际的护理工作中。

对于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患者因其体质、病情不同,诊断结果存在差异。结合收集的病人资料,整合分析,对于患者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如情绪失控等,为患者制定个人护理计划,包括护理的目标、防护的方法。

2 物品以及人员管理

2.1 环境和人员的程序化管理 首先成立感染控制的小组。监控小组组成人员是护士长、监控员以及感染控制组组长,感染科为其提供指导。对环境质量进行跟踪观察,执行消毒隔离的制度,做好物品灭菌、卫生清洁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改进的方法。

其次,对人流以及物流进行严格的管理。控制手术室人员的进出情况,根据通知的人员名单进行核对,如果有参观人员,必须限定参观的人数,一台手术的参观人员必须控制在3人以内,特殊的手术拒绝外人的参观[2]。严格按照规定着装,衣服放在指定的位置,手术患者身穿干净的病号服,交换车负责接送。清洁以及污染性具有严格的界限,设立专门的手术室人员通道、污染物的通道以及手术患者的通道。

再次,进行卫生的清洁管理。在净化空调系统的条件下,采用湿式清扫洁净的手术室。术前1小时,设定净化空调机开关为低运行的状态,术前30分钟调节为高速运行的状态,术后调节为低运行的状态,便于室内的清洁工作,对通风口做好清洁工作,定期的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空气、灰尘、湿度等情况,上报检测结果。

2.2 对物品进行程序化管理 手术室物品的种类比较多,护士需要完全掌握,准备常规的手术用物、特殊机械,确保器械性能良好。

2.2.1 无菌物品 为防止发生交叉感染,无菌物品需要进行正确的包装,标识清晰,包括灭菌、责任人以及失效日期,按照灭菌的先后顺序,分类放置,储物架上贴上醒目的标识,发放时按照从左到右的原则。如果从无菌间取出物品,但是没有使用,也不能放回。无菌物品的有效期限是7至14天,在雨季以及潮湿的天气,有效期限是7天。每个月进行生物检测,并做好记录。

2.2.2 一次性物品 对于一次性物品需要建立入库和出库的制度,检查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对出厂日期、数量、生产厂家等进行核对,一次性物品由专人负责,并填写单据。在存储期间,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1小时,室内的地面保持干燥,安装空调,室内温度控制在20℃-25℃[3]。

3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较为重要,它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制定质量管理的计划,并进行定期的检查。

3.1 专科配合 结合护士的工作年限、工作能力、个人专长,科学分工,合理的安排,仪器操作需要相对熟练,针对专科,固定配合。这样的做法能够促进专科的配合以及专业性的管理,与此同时,手术医生的满意度增加。

3.2 业务技术 为了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需要进行业务学习,每月两次。学习的内容包括配合复杂的手术、抢救重危病人、使用新的仪器。护士长进行早会提问,建立护理工作质量的记录本,每天进行记录,月底进行统计,新来护士需要做好工作的笔记,强化业务学习,提高工作效率。与此同时,护士长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评定的成绩和年终的考核相结合。

3.3 标本管理 标本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我科严格执行标本的管理方法,巡回护士把术后标本放置于标本袋中,记录姓名等信息,手术室护工送至病理科,实行双签名工作制。

4 小 结

运用程序化管理的方法,使手术室护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对手术患者进行全面的管理,落实护理工作。在手术室护理中,进行程序化管理,护理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程序化管理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加强知识学习,发挥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手术室运用程序化管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的满意度增加,减少了医疗纠纷,增强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否佘景霞.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146-147.

第9篇

第二条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5]128号)明确的建设程序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程序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

第三条本暂行规定适用于由国家投资、中央和地方合资、企事业单位独资或合资以及其它投资方式兴建的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等大中型(包括新建、续建、改建、加固、修复)工程建设项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以参照执行。利用外资项目的建设程序,同时还应执行有关外资项目管理的规定。

第四条项目建议书阶段

1.项目建议书应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专业规划,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投资建设方针进行编制,是对拟进行建设项目的初步说明。

2.项目建议书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暂行规定》(水利部水规计[*6]608号)编制。

3.项目建议书编制一般由政府委托有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并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项目建议书被批准后,由政府向社会公布,若有投资建设意向,应及时组建项目法人筹备机构,开展下一建设程序工作。

第五条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1.可行性研究应对项目进行方案比较,在技术上是否可行和经济上是否合理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项目决策和进行初步设计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项目法人(或筹备机构)组织编制。

2.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电力部、水利部电办[*3]112号)编制。

3.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现行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申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同时提出项目法人组建方案及运行机制、资金筹措方案、资金结构及回收资金的办法,并依照有关规定附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签署的规划同意书、对取水许可预申请的书面审查意见。审批部门要委托有项目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估,并综合行业归口主管部门、投资机构(公司)、项目法人(或项目法人筹备机构)等方面的意见进行审批。

4.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不得随意修改和变更,在主要内容上有重要变动,应经原批准机关复审同意。项目可行性报告批准后,应正式成立项目法人,并按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行项目管理。

第六条初步设计阶段

1.初步设计是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必要而准确的设计资料,对设计对象进行通盘研究,阐明拟建工程在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规定项目的各项基本技术参数,编制项目的总概算。初步设计任务应择优选择有项目相应资格的设计单位承担,依照有关初步设计编制规定进行编制。

2.初步设计报告应按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电力部、水利部电办[*3]113号)编制。

3.初步设计文件报批前,一般须由项目法人委托有相应资格的工程咨询机构或组织行业各方面(包括管理、设计、施工、咨询等方面)的专家,对初步设计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咨询论证。设计单位根据咨询论证意见,对初步设计文件进行补充、修改、优化。初步设计由项目法人组织审查后,按国家现行规定权限向主管部门申报审批。

4.设计单位必须严格保证设计质量,承担初步设计的合同责任。初步设计文件经批准后,主要内容不得随意修改、变更,并作为项目建设实施的技术文件基础。如有重要修改、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复审同意。

第七条施工准备阶段

1.项目在主体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完成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

(1)施工现场的征地、拆迁;

(2)完成施工用水、电、通信、路和场地平整等工程;

(3)必须的生产、生活临时建筑工程;

(4)组织招标设计、咨询、设备和物资采购等服务;

(5)组织建设监理和主体工程招标投标,并择优选定建设监理单位和施工承包队伍;

2.施工准备工作开始前,项目法人或其机构,须依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中“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的分级管理权限,向水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报建手续,项目报建须交验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关批准文件。工程项目进行项目报建登记后,方可组织施工准备工作。

3.工程建设项目施工,除某些不适应招标的特殊工程项目外(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均须实行招标投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投标,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5]130号)执行。

4.水利工程项目必须满足如下条件,施工准备方可进行:

(1)初步设计已经批准;

(2)项目法人已经建立;

(3)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计划,筹资方案已经确定;

(4)有关土地使用权已经批准;

(5)已办理报建手续。

第八条建设实施阶段

1.建设实施阶段是指主体工程的建设实施,项目法人按照批准的建设文件,组织工程建设,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

2.项目法人或其机构必须按审批权限,向主管部门提出主体工程开工申请报告,经批准后,主体工程方能正式开工。主体工程开工须具备《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明确的条件,即:

(1)前期工程各阶段文件已按规定批准,施工详图设计可以满足初期主体工程施工需要;

(2)建设项目已列入国家或地方水利建设投资年度计划,年度建设资金已落实;

(3)主体工程招标已经决标,工程承包合同已经签订,并得到主管部门同意;

(4)现场施工准备和征地移民等建设外部条件能够满足主体工程开工需要。

3.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主体工程开工前还须具备以下条件:

(1)建设管理模式已经确定,投资主体与项目主体的管理关系已经理顺;

(2)项目建设所需全部投资来源已经明确,且投资结构合理;

(3)项目产品的销售,已有用户承诺,并确定了定价原则。

4.项目法人要充分发挥建设管理的主导作用,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建设条件。项目法人要充分授权工程监理,使之能独立负责项目的建设工期、质量、投资的控制和现场施工的组织协调。监理单位选择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部水建[*6]396号)的要求;

5.要按照“政府监督、项目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保证”的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重要建设项目,须设立质量监督项目站,行使政府对项目建设的监督职能。

第九条生产准备阶段

1.生产准备是项目投产前所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建设阶段转入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项目法人应按照建管结合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要求,适时做好有关生产准备工作。

2.生产准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要求确定,一般应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生产组织准备。建立生产经营的管理机构及相应管理制度;

(2)招收和培训人员。按照生产运营的要求,配备生产管理人员,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之能满足运营要求。生产管理人员要尽早介入工程的施工建设,参加设备的安装调试,熟悉情况,掌握好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为顺利衔接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阶段做好准备;

(3)生产技术准备。主要包括技术资料的汇总、运行技术方案的制定、岗位操作规程制定和新技术准备;

(4)生产的物资准备。主要是落实投产运营所需要的原材料、协作产品、工器具、备品备件和其他协作配合条件的准备;

(5)正常的生活福利设施准备。

3.及时具体落实产品销售合同协议的签订,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为偿还债务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创造条件。

第十条竣工验收

1.竣工验收是工程完成建设目标的标志,是全面考核基本建设成果、检验设计和工程质量的重要步骤。竣工验收合格的项目即从基本建设转入生产或使用。

2.当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并经过单位工程验收(包括工程档案资料的验收),符合设计要求并按《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档案资料管理暂行规定》(水利部水办[*7]275号)的要求完成了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完成竣工报告、竣工决算等必须文件的编制后,项目法人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规定,向验收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根据国家和部颁验收规程,组织验收。

3.竣工决算编制完成后,须由审计机关组织竣工审计,其审计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基本资料。

4.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较复杂的建设项目可先进行初步验收。不合格的工程不予验收;有遗留问题的项目,对遗留问题必须有具体处理意见,且有限期处理的明确要求并落实责任人。

第十一条后评价

1.建设项目竣工投产后,一般经过1至2年生产运营后,要进行一次系统的项目后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影响评价——项目投产后对各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经济效益评价——项目投资、国民经济效益、财务效益、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可行性研究深度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对项目的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竣工投产、生产运营等全过程进行评价。

2.项目后评价一般按三个层次组织实施,即项目法人的自我评价、项目行业的评价、计划部门(或主要投资方)的评价。

3.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必须遵循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做到分析合理、评价公正。通过建设项目的后评价以达到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研究问题、吸取教训、提出建议、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投资效果的目的。

第十二条凡违反工程建设程序管理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项目行业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责任者进行处理。

第十三条本暂行规定是《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5]128号)的补充。

第10篇

关键词: 程序化管理 大学英语 教务管理 应用

高校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对大学一、二年级大学生开设,在整个高校基础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部分高校因类型、规模等原因,大学英语课通常由外语系的大学英语部承担全校学生的教学任务,因涉及面广、学生多、班级多、教师多等特点,大学英语教务工作内容最为具体、最为繁琐。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务工作程序化管理,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一、程序化管理的概念及运用的基本条件

程序化管理是指将管理中重复出现的活动进行程序化处理,建立一套处理类似情况的程序,当它们重复出现时不必再重复作出决策。

程序化管理的前提是管理工作的例行性,核心是确定什么时间、什么方式完成什么工作。大学英语教务管理工作周期性、稳定性和集中性鲜明,每学年学期中常规教学管理工作基本雷同,不断重复,这就决定了可以进行程序化运作。教务管理人员只需要以学年学期或阶段作为主线,制定一套合理、高效的最佳程序,每学年或每学期开学前只要根据工作计划对管理程序稍作修改或完善即可沿用,而对于偶然的或不常出现的任务,可以根据其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处理。

二、大学英语教务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的具体运用

大学英语课通常以2年为一个教学周期,每学期管理工作相对集中在开始、期中和期末三个阶段,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务管理可以以时间为主线,将整个过程中的重点工作程序化。

1.期初准备阶段

(1)开学“三教”到位。开学“三教”指教师、教材、教室,大学英语课程安排过程有一定特殊性,加之学校自身也会存在经费紧张、软硬件资源不足的情况,开学前需检查教师是否到位、教材是否发放、教室是否冲突,确保教学环节能正常运行。

(2)排课及课表的运行。新生入学后面临排课时间短、工作量大的特点,排课除遵循均匀分配学生学习精力的原则,还需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大学英语课程一般采用小班上课,每个班人数在35―45人之间,而专业课程一般采用大班授课,排课时尽量将各小班同步安排;每位大学英语老师一般都要承担三到四个班的教学任务,排课时尽量做到每位老师兼顾不同专业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大学英语周课时为4节,授课班级多,但教学语音室、多媒体课室资源有限,排课时需合理分配充分利用。

(3)动态停调课的协调。大学英语部女教师所占比例较大,绝大部分由年轻讲师组成,均属于适婚未育阶段,教师病、事、婚、产假调课成为停调课的主要原因之一。每进行一次调课意味着要停2节课和补2节课,实际上是导致4节课教学秩序的变更。在管理中严格停调课手续的办理,由任课教师填写申请表,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签字,再由学生所在系部教学主管领导审批,最后由教务处长审批。此外,大学英语教学班分班情况特殊,学生均由不同专业或行政班学生构成,任课教师还需及时通知学生停课及补课情况,避免造成的混淆。

(4)补考重修的管理。大学英语的补考重修一般安排教学周第2―3周进行,这个阶段老师忙于课程最开始阶段的教学,学生也忙于新课程的入门学习,因此完善的补考重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补考因人数较多,一般安排在晚上进行,任课教师监考,以便及时解决出现的疑问;不同专业学生安排在同一考场,遏制考试作弊现象;安排系部主管领导进行巡考,对违纪事件作出快速反应,使补考同样公平、公正、规范,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修管理则需要在开学初整理出需要重修学习的学生名单、相应学年学期、跟班班级及任课教师,以书面形式通知有重修任务的学生在第2―3周前完成申请手续的办理。上课期间注重和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关注重修学生的考勤、作业情况,确保重修学习教与学的质量。

2.期中监控阶段

(1)跟踪学期初各项计划实施及各教学环节执行状况。大学英语教学一般以课程小组形式出现,同一小组教师教学内容、进度相同,因此,通过收集各教学组别中学生反馈意见、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性听课等方式了解教学过程和学生听课的反映,形成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2)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文件材料进行选择收集。根据不同阶段工作需要,以教研室为单位提前将所需材料做成明细表,逐一注明何时要上交哪些材料;对于外聘教师,随时进行沟通,及时把各类教学要求进行传达;对于即将要离职的教师,则需要登记课程进度及检查基本教学文件是否交清,以便于接任教师继续进行教学。

3.期末服务阶段

(1)完善的考试管理。大学英语期末考试往往具有四级模拟的性质,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期末考务工作的组织者,监控着整个考试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仔细考虑,不能有一点闪失。一是周密的考前准备。掌握四、六级考试的题型及流程、规范试卷格式、检查各考场试卷分装整理情况;二是规范考试过程管理。严格对监考员进行考前培训,迅速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组织领导进行考场巡视,如实填写考场评估表。三是有效的考后评估。及时收集每个考场的记录表及学生考试签到表,确保考生人数和试卷数量的一致。阅卷标准及时下发到任课教师手中,并对教师进行网上成绩录入及试卷装订的培训。

(2)细致的成绩管理。大学英语成绩管理过程中常出现的个别学生成绩记录与实际不符或缺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有:阅卷教师统分出现错误、未按百分制登分、错登或英语教学班分班不规范导致的网上录入成绩时漏登、混登等。因此,期末成绩收集完成公布前,教务管理人员需严格审核每一份成绩表平时、期末及总评的比例;核对成绩表的班级人数等,如需更正则通知任课教师提出书面申请并经相关负责人同意后修改,从而增强考核及成绩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三、大学英语教务管理工作程序化管理的成效

程序化管理的应用,一方面,大大减轻了主管领导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教务人员可以根据预先制定的程序对工作进行准备,并迅速展开,提高了管理的效率。新进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根据程序能迅速对工作内容作出正确反映,避免接受任务或执行任务的盲目性,加之程序化流程还可以反映各阶段的工作动态,有利于发挥教务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监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晶.高校外语院系教学秘书工作之我见[J].新西部(下半月),2008.6.

[2]陈颖.新时期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秘书工作浅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第11篇

关键词:钳工实训;安全事故;程序化管理;管理模块化

安全事故在钳工实训中屡有发生,小到手指划伤大到机毁人亡,很难预料;管理难度大、处理方法复杂。若形成一整套事故预防体系,就可以有效缩小事故规模,减少甚至杜绝事故的发生。

一、实训常见事故分析

纵观国内外中等职业学校钳工实训事故,最常见的是人为操作不当事故和管理不当事故两大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每个学校都采取了很多预防措施,但是实施起来困境主要有两点:

内因:1、学生个人因素原因造成的:思想麻痹,对操作不当,应变能力差,培训不足,对机床设备理解不够,疲劳操作等。

外因:外部因素决定的:如自然因素、管理制度、机床设备隐患等非自身原因造成的。

有些事故是偶发的,偶然因素属于不可抗因素,难以避免,但是若管理不当,事故可能经常发生,难以避免,为了克服管理弊端,本文提出程序化管理方法,专门用于预防管理不当造成的事故。

二、程序化管理探索实践

(一)概念解释

钳工程序化管理:是在钳工实训过程中,依照一定的预定程序,从事故的起因,事故的发生过程和事故预后三个场景,把管理制度程序化,形成可打分评价的程序,机械地按部实施,每班次强化,最终从根本上减少事故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程序化管理特点

1、机械性:制度实施过程是按照规定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的,虽然很古板,却很可靠,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干扰,只要触发到某一程序,就按照后一段程序进行处理。

2、规范性:标准化的程序具有互换性,每条制度是多方面综合考虑后所制定的,而且经过实施后不断完善得到的,不光有可操作性,而且有科学依据。经过模块化改造后,细化成若干个大小模块,可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定制。

3、可操作性:制定的管理制度可操作,有操作步骤,有评价体系,能打分,管理省力,学生容易执行,节省人力物力。制度制定是以现场为基础,现场是提出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切合实际,所有策略都具有现场可以实施,能指导现场的操作,而且是第一时间处理。制定出的制度容易实施,如果要求太过苛刻,实施起来就会大打折扣,最后影响可行性。比如,考核分只要达到80分就能满足要求,不一定非要每个人都达到100分,否则难以实施下去。

(三)、程序化管理实施方法

1、制度的制定。先进行调研,到兄弟单位现场考察,吸收先进的软件和硬件,根据调研报告,把优点融入,进行消化和吸收,确定管理方案,制定自己学校的管理细则。制定规则时,围绕可实施,可打分的前提。

包括5个大的模块:场地建设制度,安全操作制度,事故处理制度,事故处理回访制度,制度修订完善制度。每个大的模块可以细化成若干小的模块,每个小模块都可以转换成可以执行的程序,每条程序或程序组都可以打分,在打分时,可以把多个程序组合并起来打分,也可以把一个小模块打分,也可以几个大模块总的合并打分。

2、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打分。良好的管理制度核心在于实施,在于考核来保证。安全细则落实到每节课中的每个操作步骤中,只要开端时切实地执行,后面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按规矩做就可以了,因为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打好分,记录好成绩就可以了。合格分可以采取积分制,积满60分算是完成一个模块,换成一个大分。这些安全分可以转换成为学生的学期总积分上,对学生进行过程管理。

3、制度优化和完善巩固。当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冲突和不可调和的矛盾时,或者制度不能有效避免事故的部分,需要经过修订来完善。制度的科学性,前瞻性总是随着制度的实施和技术发展变化的。有一些修订部分常常是在事故回访后发现的,有一部分是学生提出的,有些是其他兄弟单位学习得到的,有些是从其他部门学到的。它总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的事故最少的,最简单的,最省力的办法。

4、程序化管理流程:母程序细化成若干子程序,每个子程序按实训过程按步骤进行,完成打分,表示该段子程序完成,可以进入第二段子程序。还可以通过特定途径,选修某段子程序,若该段子程序完成,可以跳转到另一段程序,只要积分符合预定要求即可。

(三)案例分析

以钻孔为例,理解程序化管理。

1、场地布置管理母程序。考察调研兄弟学校钻孔环境,问卷常见事故,布置设备场地环境,排除设备和环境隐患,包括细则有安全隔离墙布置,通风和消防,场地采光,电缆布置,隔噪处理等。本段子程序完成后,跳转到场地布置:包括7s管理标语安置,实训区域划块及命名,上墙标语,实训安全事项,实训作品陈列,事故安全提醒和处理步骤标语等。

2、事故预防程序。根据事故分析原因,按程序进行操作来降低事故烈度。分母程序和子程序,子程序有一级,二级子程序等。母程序是:程序一,上机前培训阶段,程序二,简单操作阶段,程序三,复杂操作阶段。如简单操作母程序:根据钻孔两大事故时段,开始钻和即将结束时,再做好减小事故烈度的处理程序。子程序分开始钻子程序,结束钻子程序,事故发生处理子程序等。

上机前培训包括规章制度,理论学习,参观等,让学生只看不动手,熟悉场地,熟悉设备,熟悉操作程序,营造氛围,避开新手事故集中时间。

简单动手阶段,做简单的操作和低危险操作,达到一定时间后才准进入第三步正式操作。每个阶段记录在打分卡上,都要记录在安全日志里面,作为学生考核内容。

3、事故处理程序:事故上报,事故调查,事故处理,事故结案。 事故上报包括时间,地点,机床设备,当时自然状况,事情发生过程,伤亡情况,已采取的应急处理,上报部门等。事故调查包括责任认定,证据采集,当事人陈述和教师陈述学生代表陈述等。事故处理包括学校处理意见,家属意见,经济垫付,事故处罚决定等。事故结案包括事故结案登记,回访记录,处理材料收集归档,处罚简报,事故总结,改进措施验收等。

4、制度完善程序:根据事故总结和回访,分析制度中的弊端,从事故的源头,事故的起因,事故的发展,事故的预后等方面进行制度改良。

三、探索成效

(一)实践的效果

1.对事故减少的效果:按程序走可以减少大量必然事故,但不可以减少偶发事故,可以降低事故50%以上的事故发生概率。在实训前,学生已经对程序过程很熟悉,而且每道程序需要打分,所以学生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实训过程是循序渐进地进行的,只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后才可以转入其他一段程序,所以得以有效减少事故数量。

2、对事故危害性降低的效果:通过程序化,可以顺畅地进行处理程序,减小事故烈度,减少预后危害性,也可以降低处理的不确定性,增加透明化。当事故发生时,触发事故处理段程序,怎么按照事故性质进行应急处理,怎么节约时间,怎么降低危害性都啊按规定标准地进行的。

3、对事故发生后,后果和预后的效果分析:按程序处理事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如果某一段程序处理不当,可以重新回到该程序段进行再处理,也可以对该段程序进行修改,大大减少工作量。特别是实行制度完善程序后,每次小事故必须进行一次制度修改,回访,都大大提升了制度的完善程度,最终是减少了事故的发生频率。

(二)问题与思考

这个程序化管理方法还有几个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一是程序制定的科学程度和高度没有止境,需要不断学习国际国内和企业先进经验。二是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套用模式,要根据学校实际,不断完善的。三是打分管理需要精简和典型化,减少工作量。

四、总结

本钳工程序化管理不是一种表面化管理,是一种切合实际的具体化管理,是可打分互动,按步骤进行的一种的可操作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模块化实施后,不光对钳工实训有指导意义,对学校内其他实训也有可复制的之处,达到安全实训的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堆 老化管理 数据库

为了保证研究堆安全运行,要防止安全重要系统和设备的老化,需要制定并执行有效的老化管理程序。执行老化管理程序的过程是一个对研究堆进行有目的的监控、持续记录监控数据,并对工况和程序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动态过程。有效的老化管理可以及时发现系统和设备的老化情况、并对这些衰退进行修正,之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对工况和管理程序进行积极的优化和修改,缓解或防止衰退影响的再次发生。本文以49-2反应堆为例,探讨了满足上述要求的研究堆老化管理程序建立和实施的过程。

一、IAEA对研究堆老化管理的要求

(一)文件背景简介

IAEA于1988年成立了一个内部工作组,开始研究堆老化问题的研究通过七年左右的研究,IAEA于1995年一部用于指导研究堆老化管理的技术文件:《研究堆老化管理》(IAEA-TECDOC-792);2010年,IAEA了全新的用于指导研究堆老化管理的安全标准:《研究堆老化管理》(IAEA安全标准丛书No.SSG-10)。本文按照这两本文件的要求,探讨了研究堆的老化管理。

IAEA的老化管理文件中认为研究堆的设计、运行和利用体系同核电站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即使材料的老化机理相似,也要为核电站和研究堆建立各自不同的单独管理标准。

(二)研究堆老化概述

研究堆上系统和设备产生的老化现象可以被认为是不需要的结果或机能失效。系统和设备产生老化现象的原因是它们处于某种频繁的工况中,受到特定的老化机理刺激,长时间后产生老化现象。

老化现象分为物理老化和非物理老化。物理老化是指系统和设备的物理特性随着时间和使用而逐步的退化;非物理老化是指的是系统和设备与当前的知识、标准和技术相比过时了。研究堆的老化管理需要同时考虑这两种老化情况。

(三)研究堆老化管理概述与重要性

老化管理的定义是:通过采用工程、运行、维修的方法和行为,把反应堆系统和设备的老化情况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当前,老化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研究堆综合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堆开展老化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研究堆的安全水平具有充分性和延续性,运行可靠,并符合运行限值和条件的要求。因此,老化管理要通过执行有效的程序,来监测、预测、及时发现并缓解安全重要系统和设备的退化,维持它们在寿期内的完整性和功能有效性。有效的老化管理,不但可以发现和评价系统和设备在一定工况下的老化后果,也能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缓解老化后果。

老化管理会加强研究堆的安全性,并将促进研究堆长期稳定有效的运行。IAEA认为,研究堆在整个寿期内都应对安全重要系统和设备进行老化管理,整个寿期分为以下五个阶段: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

IAEA认为新建研究堆所需要的高额费用,为加强现有研究堆的延续运行提供了一个充分理由:没有基于明确“设计寿命”而设计的研究堆,因为系统和设备老化的不确定性,所以研究堆没有明确的“寿命期限”,加强研究堆的老化管理,可以缓解系统和设备的老化情况,满足反应堆运行的安全目标,从而达到延长研究堆运行寿命的目的。

(四)研究堆老化管理程序

IAEA的老化文件中认为研究堆老化管理程序应包含以下要素:(1)筛选需要进行老化管理的系统和设备;(2)确定和判断老化衰退;(3)使老化衰退最小化;(4)发现老化现象,监测并判断其发展趋势;(5)缓解老化衰退;(6)对老化管理程序进行持续性的改进;(7)持续记录。

研究堆老化管理应分成四个关联并互相影响的动态步骤:设计、执行、记录和评估。设计的步骤包含要素(1),执行的步骤包含要素(3)和(5),记录的步骤包含要素(7),评估的步骤包含要素(2)、(4)和(6)。执行步骤用来执行设计步骤中制定的程序,记录步骤用来持续记录执行步骤的结果,并为评估步骤提供素材,评估步骤的结果用来持续分别改进设计、执行和记录这三个步骤,这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可以缓解老化衰退,达到持续安全的目的。

设计步骤要求确定老化管理的内容、标准和对象。内容和标准的来源有:监管部门要求,设计要求,安全分析报告,运行限值和条件,管理部门确定的管理要求等。研究堆上拥有众多系统和设备,应集中资源,对具有安全重要性的系统和设备进行老化管理,因此要对所有系统和设备进行分级。IAEA提供了两种分级方法,分别为直接使用文件附件中的设备分级推荐,或具体依次按照安全重要性进行分级。在设计步骤中要对设备进行分级,确定管理目标后再确定管理标准。

IAEA认为评估老化对系统和设备安全性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通过定期检查和相关方法来进行评估。在实际操作中,老化管理应当联动现有的管理和检修程序来进行,程序包括:维护、检查、监控、性能测试、周期试验、无损检验(包括目视检验)等程序,并应从运行经验中总结教训。研究堆上进行的例行维护、定期试验和检查程序与老化管理程序密切相关,安排适当时,对相关系统和设备进行上述工作时,就是同时在执行老化管理程序。

记录是指将执行老化管理过程中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全面、持续的记录。

通过对老化管理记录数据的评估,可以发现系统和设备的老化情况,判断并确定老化程度,得到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老化管理行动,使老化影响最小化;改进老化管理程序,完善老化管理内容。

(五)研究堆老化管理数据库

研究堆开展老化管理时,应使用数据库来记录系统和设备的可靠性和维护历史。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研究堆老化管理的动态过程中,老化管理数据库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它是发现老化现象、预测老化发展和改进老化管理的基础。

老化数据库的作用有:(1)证明并评估老化影响;(2)预测未来性能;(3)决定维修的类型和时机,并决定老化管理程序的修改;(4)使运行条件的最优化和减少老化衰退;(5)发现新的老化现象。因此,数据库记录的数据应包括以下三种类型的数据:基准信息,运行记录,维护记录。

老化数据库的规模和性能,直接决定着老化管理程序实施的效果,因此应该重视老化数据库的设计和建造。

二、以49-2反应堆为例的老化管理实施构想

根据对IAEA相关研究堆老化管理规程的学习,按照设计、执行、记录和评估四个步骤,以49-2堆为例进行了老化管理程序实施构想。

在设计阶段,首先要对49-2堆各系统和设备进行全面分类,找出需要进行老化管理的安全重要设备。根据《49-2堆维修大纲》中物项分类清单中的记录,49-2堆现有11大类系统、65类设备。将这些系统设备与IAEA提供的需要进行老化管理的系统和设备名单相比较,其中共有46类设备属于安全重要设备,需要进行老化管理。在这其中有15类设备,49-2堆认为其所属的安全重要性与IAEA所推荐的不同,还需要按照逐级判断法对这些设备进行具体的安全重要性判断。

在对这些设备进行老化管理时,设计的要求、标准应满足49-2堆的安全分析报告、运行限值和条件、老化管理规程(1份大纲和8份子程序)和其他相关规程(35份)的要求。综合考虑这46份文件中对系统和设备的操作、检查和维护要求,并结合相关材料的老化机理,才能使老化管理全面并具有可操作性。在之后老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会发现管理可能存在需要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应总结经验,对老化管理程序进行持续改进。

老化管理数据库是持续记录安全重要设备运行状况数据的工具,通过长期对系统设备的运行、检查和维护数据和资料的记录,并与基准数据和资料进行比较、判断其发展趋势,可以及时发现系统和设备的老化现象,并对此展开分析。下文将具体讨论老化数据库的设计和实施。

在充分记录老化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评估的方式,来开展更多的缓解老化影响、优化运行状况和改进相关管理程序的工作,实现研究堆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

三、以49-2反应堆为例的老化管理数据库设计构想

49-2堆老化管理数据库需要记录的数据类型包括:系统和设备的基准信息,反应堆运行时的可测量数据,维护数据(包括定期检查、维护、维修和实验测试数据)。数据的来源涉及到9个组:运行组、控制组、剂量组、机械组、电气组、回路组、仪表组、化学组、物理组等。初步统计需要记录的数据达到186项,其中每1至2年检查一次的数据达到33项,每1至6个月需要检查一次的数据有22项,每次开堆前后需要检查一次的数据达到49项,开堆期间每1至6小时需要检查一次的数据有82项(其中有37项需要一小时记录一次)。

传统的记录方法:将纸质记录数据二次输入进电脑数据库的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老化管理数据库数据输入的要求。原因为:(1)老化管理数据量巨大,即使设有专职的输入人员,也很难满足数据录入量的要求,并且手工二次输入非常容易产生错误;(2)数据来源复杂,监控一个设备老化数据的取得,可能来源于多个组和方式;(3)难以长久持续记录。

为此,通过调研,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设计一套整体的数字化数据库,在一次记录数据时就将数据数字化。它由三部分组成:数据录入端、数据转移端和数据库。数据录入端是指用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记录设备,在上面按照原有记录方式设计电子表格,取代原有纸质记录方式,在记录一手数据时,就直接将数据电子化;数据库是指按照老化管理程序的要求而编写的数据分类、保存和分析程序,它可以将各种来源的数据自动汇总、分类,按照预先设定的要求进行数据的储存和处理(例如绘制运行趋势、比较标准数据、运行相关计算等);数据转移端是指运用某种方式将录入端的数据转移到数据库中,当前有两种方式,通过无线网络或者优盘,考虑到保密的要求,应选择优盘作为数据转移端。

这套解决方案在当前已广泛应用于其他行业中,技术成熟稳定,可以实现长期制作全面老化管理数据库的要求。

四、总结

本文通过学习IAEA的研究堆老化管理规程,并结合49-2反应堆的实际情况,探讨了研究堆老化管理的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有如下体会:

(1)有效的老化管理可以大大提高研究堆运行的安全性,并能为研究堆延长运行期限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依据;

(2)有效的老化管理程序实施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它不但能及时发现、预测老化的发生,更能缓解和避免老化产生的不良影响;

(3)对设备按照安全重要性进行分类,和联动现有管理和维护程序,是老化管理程序是否具有可实施性的关键;

(4)原有的管理和记录手段已不能满足实施有效老化管理程序的要求,所以应该广泛借鉴当前其他行业成熟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研究堆老化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