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6 10:15: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训课程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物理实训课 设计 准备 实施 效果
一 课程设计原则
根据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高职2009 级教学计划,结合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专门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划》的要求,考虑到辽阳校区的办学条件和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岗位技术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为目标,确定了准确界定、保证基础、循序渐进和独立训练的物理实训课程设计原则。职业教育课程作为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准确界定
物理实训既不是物理实验,又不是专业实训或实习,它是与产品的加工、组装、调试和检测等工艺过程相关的、与物理学的应用密切联系的基础性实践活动。
2.保证基础
开设一些最基本的物理实验项目,使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与了解,学习使用基本的仪器或量具,了解实验的一般过程。这样既可以补充中学物理实验训练不足的缺陷,又为后续实验打下良好基础,起到承下启下的作用。
3.循序渐进
按照难易程度将物理实训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实训项目,每一项目分为若干模块。初级实训为1 个模块,中、高级实训为2~4 个模块。
4.独立训练
让学生根据物理实训项目的要求,自主设计实训方案和步骤等,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训内容。
二 课程的准备
依据沈阳工业大学辽阳校区高职2009 级教学计划和物理实训课程设计原则,制定了物理实训教学大纲,确定了20 个物理实训项目,并按照实训项目内容填报仪器、用具购置计划,编写实训讲义,试做实验等。
三 课程的实施
经过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师认真准备、精心组织,于2009/2010 第二学期2~7 周首开2009 级高职工科各专业613 名学生的物理实训课,共进行三个批次,平均每批次205 人。每名学生平均选7 个项目、计14 个模块。实训项目需要精心挑选,包括安装、调试和检测等内容。
1.初级实训通过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使学生学会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了解科学实验和技术测量的一般过程例如,在初级实训项目“回路接线法”教学中,通过电压和电流的测量计算电阻,给学生的实训任务有三个:第一,学习电路基本连接方法;第二,学会电流表的内接与外接方式;第三,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每个工作任务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教材信息和经验,按回路接线法概念连接电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重点是限流电路和分压电路,难点是电流表内接与外接。教学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讲解,并进行引导、互动、监督、评估。
2.中级实训主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操作训练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训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数据处理方法及数据记录表格,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表达,绘制特性曲线,进行误差分析和实训总结等。例如变阻器研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己设计实训方案,总结、整理操作步骤,对实训结果进行表达,分三个模块:模块一:比较变阻器两种接法的用途、调节范围、程度,研究变阻器的限流特性。模块二:研究变阻器的分压特性,对于不同负载电阻,随变阻器取出部分电阻占总阻器的改变,电压比的变化规律不同。模块三:变阻器在控制电路中的应用,设计1:设计用伏安法测量阻值为100Ω负载的控制电路,要求电流在0.01~0.1A 之间连续可调;设计2:校正电流表的控制电路;设计3:设计一个十一线电位差计工作回路的控制电路,要求在定标时工作电流的精度达到1mA。学生通过这三个模块训练,学会了处理数据,绘制曲线,设计电路,安装、调试仪器。
3.高级实训着重对学生进行产品的制作、组装和调试等拓展性操作训练
指导老师首先讲解物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及历史沿革,由此激发学生对物理与科学技术的探索欲望,然后对所制作的产品提出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设计,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制作。例如风能发电项目,学生通过风能发电四个模块实训,复习了物理学楞次定律,实际制作线圈在电磁中的作用和电磁感应现象,以及对电吹风的拆装。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实际操作,制作出了风能发电装置,各组发电大小不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物理实训课的效果
通过物理实训课程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生对实训课抱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使教师对进一步搞好实训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参考文献
[1]乐传永等.回顾与展望:2009 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概况[J].职业技术教育,2010(4)
动物繁殖学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课,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根据“动物繁殖”课程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打破传统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岗位为核心,企业要求为导向,让学生不仅具备繁殖岗位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培养能够独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具有宽口径和较强专业素养,可以和企业零距离接轨的技术型人才。本文通过岗位设计要求进行了课程的设计,并以课程设计为基础探讨实训基地的特色化建设。
【关键词】
畜牧兽医;动物繁殖;实训基地
动物繁殖是主要研究动物繁殖生理,满足家畜繁殖工岗位要求,通过学习繁殖技术改良品种,对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满足集约化、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任务。基于职业教育的根本是培养职业性和岗位性为目标人才,所以在课程设计上以满足岗位任务要求进行设计,培养就业前的职业能力,以实训基地为实训场地,让学生参与猪的生产、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相互对接的形式,为企业输送人才。
一、课程设计
“动物繁殖”课程设计的理念是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满足企业所需的人才需求。课程设计本着教学环节与生产岗位相吻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可持续性,以繁殖基本知识为基础,关键技术为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围绕着猪场采精员、品质鉴定工、配种员、接产员、各功能区技术员等工作岗位,课程内容上设计种公畜的选择,公猪的调教和采精;围绕着品质鉴定工,课程内容上设计了稀释液的配制,的稀释,的密度检查,畸形率检查,的保存与运输;对于配种员的岗位,设计了母猪的鉴定与配种,种母畜的选择等;接产员设计了母猪的妊娠诊断,母猪的接产助产及新生仔猪的护理,母猪舍的体况管理(BCS),育成育肥舍的体尺测量,种畜留种的标准与选择等课程。并结合我国规模化猪场的生产实际,将疫苗免疫程序,生物安全,以及各个生产单元的饲养管理流程融入课程的实训中。
二、课程目标
通过实训基地与教学合作,融合并带动繁殖专业的人才培养,推动动物繁殖专业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双师工作站”等基地,健全实训合作办学相关制度和激励政策,激发学院办学活动。“动物繁殖”的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繁殖理论知识,能熟练运用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分娩与助产等繁殖技术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以满足各畜禽养殖场、育种场及相关部门繁殖工的岗位需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方法,教师通过网络学术平台查找动物繁殖领域的最新理论、技术、方法及研究成果,补充到教案中去,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国内外动物繁殖专业的研究动向,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通过收集相关的动物繁殖实际操作的教学视频,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演示实验操作流程,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学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学习有很实际的价值。注重网站建设,网站建设是信息化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建设,其中包括对课程简介、教学资源、参考资料、新闻动态、远程链接、实践教学和在线答疑等模块。其中“远程链接”可以直接和实训基地链接,在上课的同时就能让上课的学生和实训基地的内容直接链接,学生和老师可以直接对话,实现现场交流的高效率教学效果。“新闻动态”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动物繁殖知识动态。“在线答疑”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即讯平台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自我学习。
四、课程实施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理论学习后,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实训基地实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做中学”,在各个岗位中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重点是母畜的鉴定与输精方法;公畜的采精方法及品质检查、稀释和保存方法;母畜妊娠诊断的方法;种畜的选留与改良方法。整合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现有的“填鸭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以往的教师在教授实验课程时,总是先讲解试验的目的、原理和步骤等,改革后教师针对试验先设计试验要求,让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再审查学生方案的可行性,若方案通过,学生则按照方案要求来操作。如以“猪的颗粒冻精”为例,教师只对颗粒冻精解冻后的成活率达标作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试验过程,要求最后结果能够达到教师的要求。实验结果不达标,则要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实训基地的教学以“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实施,要求学生按岗位分组,按照养殖场的规定作息时间,完成填写实训记录,使学生能够学到企业所要求的技术,经过训练学生能够毕业后在养殖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实现“零距离”就业。如在教学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猪的人工授精,品质检查,手握法采精,鉴定与妊娠诊断,实现教学与实际生产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基地的多功能作用,积极接纳毕业生实习,将基地建成“教学的课堂、实习的车间”。
五、实习成绩的评分标准
实习期间的成绩不仅要查看学生个人的实习报告,还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实结,以小组长实习汇报的形式给予评价分数。在实习之前将学生分好小组,并设小组长。根据各组在实习期间的动手能力、实习报告认真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指标综合评价。通过分组制评定成绩,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
六、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由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投资兴建的产学研及农业观光旅游基地,位于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内,总占地面积1km2。示范园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理念,保持了里下河地区风光特色,遵循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规律,以牧为主,农林牧渔相得益彰。产学研区由种猪、水禽、宠物这三大产业组成。养猪教学实训主要集中于国家级姜曲海种猪场完成,该猪场是江苏省首批农业资源保种场之一,2008年由农业部正式授牌,成为首批国家级种质资源保种场。目前种猪场有专兼职人员21人,硕士、博士构成的专家顾问5名。学生在猪场顶岗实训一个月,在学习过程中,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种猪场主要承担姜曲海猪的保种和优质瘦肉猪研发工作。猪场采用全封闭、工厂化流水线生产模式,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细化成内设采精室、品质检查室。这两个实训室可以让学生完成公猪的采精,品质的检查,的分装,的稀释,的保存与运输工作。猪场设有母猪舍、产房、配种舍、公猪舍、保育育肥舍、公猪运动场、种猪性能测定站等设施。在配种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母猪期的生理特征的识别、最佳配种时机的判断、传统的子宫颈人工授精、最新的子宫内深度人工授精、初期妊娠诊断的判定等操作;在母猪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母猪妊娠各个阶段的体况进行饲料调节,以及妊娠阶段不同时期的疫苗接种工作。在产房内对产后母猪以及哺乳仔猪的各项管理操作,包括母猪产后的饲料渐进性的加量饲养管理方法,母猪分娩时的各种助产手段,新生仔猪的看护管理,以及产房内母猪以及仔猪的疫苗接种方法以及正确操作。在公猪舍内可以完成种公畜的选择、饲养、护理调教、采精等工作。在保育舍进行断奶仔猪期减少应激反应的各项管理操作以及防疫流程。在育成/育肥舍进行种猪的体尺测量,种畜留种标准的培训。
七、实训课程的建设
示范园作为教学实训基地,承担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学生在养殖场定岗实习期间,在学习过程中,指定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讲师和技术导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把握理论知识贯穿在实践当中手把手教会学生养殖技术,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零距离就业人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品牌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专业建设标准制定工作为抓手,不断深化“工学研融合”“双元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前店后校”为主体的多样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作者:陈静波 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响英,等.农业高职院校“动物繁殖”课程岗位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通讯,2014,(3):64-67.
[关键词]工作任务 成人护理 综合实训 项目 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蔡小红(1965- ),女,江苏张家港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高职护理教育。(江苏 苏州 21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卫生厅立项课题“高职护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临床护理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20110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6-02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据此,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其中最受推崇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2007年开始我院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开展了项目课程教学,提高了护生的护理技能。但是,项目课程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其虽解决了护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但是因强调了护理工作过程的实践性却“割裂”了完整的工作过程;强调了某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却又“脱离”了实际的工作过程;强调了某项护理技能的训练,但是对护理思维过程的训练,对如何提高护生内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问题尚未完全解决。2009年,我们在行业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建设了护理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方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指导进行了高职护理专业临床护理课程“成人护理”的课程设计,设计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研究、分析。
一、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1.突出内化的护士职业能力的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策略层面上的技能型人才。要培养策略层面上的技能型人才,不能机械地拷贝或复制技能和知识,而是要培养其能力,逐步使学生获得、无形的、内化的、人本的、个性的能力。若能对课程进行系统化设计,在“有形”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能力的内化,便可逐渐生成属于个体自身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中,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有形”项目,如由较简单的“哮喘病人护理”,递进到较复杂的“心力衰竭病人护理”,再到更为复杂的“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护理”等,旨在通过对一系列基于工作任务的护理项目的综合模拟训练,使护生逐步形成“无形”的内化能力。
2.设计典型的成人护理学习情境,以多个学习情境训练使护生获得迁移能力。学习情境是指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目标及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构成的多个“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我们根据前期调研时医院护士所提供的重点护理工作内容来设计成人护理的典型学习情境,设计时突出两大基本原则:一是凸显护理工作过程在“工作对象、内容、护理方法、护理流程、效果和环境”上的六要素特征;二是实现完整的思维过程训练,完成“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训练。通过多个学习情境项目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应对“项目”所界定的工作过程,而且还能获得一种迁移能力,从容应对超出“项目”之外的全新的工作过程。这是我们在“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时的重要指导思想。
3.树立课程实施、评价的系统化理念。课程改革不仅是改变课程内容的“课程设计”,还应树立涵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改革的系统化的“课程开发”观念。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是实施过程。由于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护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教学目的是提高护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顺利完成护理工作任务,所以我们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护理实训中心,教学方法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法。在每一个项目的模拟训练中,都以护理工作小组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来引导教学过程,按护理工作流程来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体现对病人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个步骤。
二、编写综合实训教程和成人护理新教材
1.以常见护理情景为基础编写《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教程》。在学习、借鉴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理论与其他院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向省内多所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调研,对主要护理工作项目进行描述,请资深护理人员和教师集中研讨,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筛选出聚集度较高的成人各系统及传染、五官、妇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项目,按照临床护理人员岗位工作情景,对成人护理综合实训项目课程进行了系统化设计,设计了20个临床护理人员推荐度最高的综合实训案例,并对其中的哮喘、心力衰竭、冠心病、糖尿病、传染病等病人的护理进行了重点训练和效果分析。
2.在《成人护理》教材中编写基于工作任务的综合实训项目案例。根据近两年来对我院高职护生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实施效果和经验,我们对成人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编写了“基于工作任务的综合实训项目案例”,并将其编入修订的《成人护理》教材中正式出版,供师生们在教学时参考。
三、模拟仿真实训过程安排
模拟仿真实训过程安排:(1)教师在实训课前几天将设计好的护理实训案例印发给学生,其中有5~6项护理工作任务,学生进行预习预练。(2)实训中心模拟病房有高端模拟病人,并有能将实训录像同步传输至教室供其他学生观看的装置。(3)实验员预先将实训案例中病人的体征或实验室检查参数输入高端模拟病人程序中。(4)预先设计好模拟病人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准备好相关的抢救仪器设备和药物。(5)实训课开始时由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抽签,抽到的小组为实训工作小组,其他同学观看同步转播视频。(6)实训工作小组某项任务完成后,全班集中到示教室,对训练表现进行反思,提出主观评价意见。(7)预先设计《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实训效果评价表》,上课时发给每位学生,对实训表现进行客观评分,下课后交给教师。
四、实训成绩界定与效果评价
目前,由于综合训练涉及学生多门课程知识技能及多项能力素质,我们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尚未形成完善的训练成绩评价机制或方法,仅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总体表现给予成绩,对参与的班级赋予一个基本分,参加表演训练的小组成员另可获得一定的表演分。
为了研究“冠心病心肌梗死”实训项目实施的具体效果,笔者设计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实训效果评价表》,从“护士准备、健康评估能力、护理诊断正确与否、制定护理计划正确与否、护理措施实施能力、护理效果检查与评价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对病人的关爱意识”9个方面、15个子项共赋分100分,印发给参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病人护理”的某2个实训班级(此2个班级此时为第三次实训课),由全体学生对实训工作小组的成绩无记名评分,共发放100份评分表,收回91份有效问卷。学生评分结果统计显示总评分为73分,与教师和实验员的评价基本一致,说明全班同学能较客观地进行自评和他评,这为今后进行实训效果的成绩评价提供了思路。
为了研究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的总体实施效果,笔者设计了《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实训效果问卷》,同步印发给上述班级学生进行调查。91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通过几次综合训练,自己的“健康评估能力、护理诊断能力、制订护理计划能力、实施护理措施的能力”有“显著提高”或“提高”。51.65%的学生认为通过训练自己对病人的关爱意识有“显著提高”。学生们普遍认为实训中最大的困难是“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技术不熟练、团队配合不默契、不熟悉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情绪紧张”,认为实训有助于自己“关爱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85.71%的学生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对实训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愿意参加这样的实训。
五、自创网络版训练系统,拓展训练时空、提高效率
模拟综合实训效果虽好,但是需要在实训中心的高端模拟病人环境中进行,对于有大量护生的高职院校来说,实训资源仍显紧张。很多护生反映他们都想参加所有项目的训练,但是由于课时和每次实训的人数限制,每次实训课仅有部分护生能参与训练,其余护生只能通过观看转播的视频和讨论来强化临床思维和技能,而且反思讨论的时间也十分有限,不能反复观看。
为了弥补实训资源的不足,笔者研发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护理临床思维与技能仿真训练系统”,将学生参加每一个项目的实训实况拍摄成录像,再制作在该训练平台上,并且设计了相关的反思性问题,供护生在线拓展训练。训练方法:上网、登录训练网站,观看训练录像,对每一段录像中同学完成护理工作任务的表现进行反思,回答反思问题,系统根据答题情况自动显示评分,对自主训练进行评价和鼓励。在每个训练项目中设计了10~30个反思性问题,根据训练项目的先后和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逐步增多、难度逐步递进。这一自主设计的网络版数字化“护理临床思维与技能仿真训练系统”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就可以进行自我训练,不仅可训练护理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训练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不受实训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提高了训练效果,是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仿真实训和反思教学法的完美结合,应用后不仅受到我院师生欢迎,也获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一类课件,向全省师生开放,体现了基于工作任务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课程设计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辐射作用。目前课程组还在研发更多的综合实训项目,不断增加“护理临床思维与技能仿真训练系统”中训练项目、内容和难度,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本研究成果转化的推进作用,探索职业课程开发理论在护理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和临床护理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出更多适合护理职业岗位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型高素质护士。
因此,我们认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为指导的成人护理综合实训项目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护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护理教育质量,值得倡导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小红.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临床护理仿真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26).
[2]蔡小红,闻彩芬.基于工作任务的健康评估项目课程设计与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0(35).
[3]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raining courses in WEDM, several types of training projects was design.Norms and standards of the basic operation of the students was exercised.At the same time, cultivating of the abi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use of the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of the innovativ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direction independent gathering knowledge and use of them to form results was emphasised Specially.
关键词: 线切割实训;实训项目种类;评价方法
Key words: training in WEDM;training project types;evalua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13-02
0 引言
特种加工是与普通加工相区别的现代加工技术体系之一,与机械能切除金属表面不同的是特种加工技术利用的是脉冲电能、光能、声能、超声波等能量来加工金属材料获得所需形状和精度与表面质量,其中的线切割技术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加工技术,在模具行业的各种简单和复杂的直纹曲面的加工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1]。自开办模具专业以来,特种加工中的线切割与电火花技能培训课程就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具备线切割加工这一项必备的技能,我们特意选择了与企业实际加工中最有相关联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间一方面存在区别另一方面又有紧密联系;在强调老师教学作用的同时,又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线切割综合运用的技能;在强化掌握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创新性素质能力的培养,用创新性项目来引导学生开展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创新。
1 项目选择体现“工学结合”思想和渐进学习的教学规律
工学结合的思想体现了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各项技能的训练必须以与行业企业各个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设想。线切割技能的锻炼最终要体现学生今后在模具企业的实际就业能力,培训的项目就必须与企业实际的加工相似或者相近,完全一致目前很难做到,比如材料、机床精度、复杂性等都不允许。我们走访了各个模具企业,经过调查,征询企业意见,确立了以冲压模具的带锥度的凹凸模具的加工项目为最终指向性项目,其它的实训项目都是带有铺垫性的前期项目。前期项目中安排有机床基本操作性的项目、还安排有机床认识、开关机、绕丝与穿丝等项目;程序方面安排有手动程序的输入、绘图与自动程序、虚拟加工等;加工方面有参数设计与调整、对刀与工件安装、简单几何形状工件加工、锥度加工、跳步加工、最后到凹凸模具的加工;从各项目的安排中可以看出:项目间是先从简单进入复杂,先从单项进入综合,充分体现了渐进学习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模式。以下是各实训项目的关联图。
2 知识的讲解融入具体的实训项目中
线切割实训的理论知识都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分散在各个实训项目中,在实训的步骤、要点中以提问方式探究行动的理论背景,认识其为什么的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的能力,让其明了要改变老师所教的内容应该从那些地方去探索才有可能获得好效果[2]。
为了让学生理解线切割加工的原理,我从学生已经理解和实际操作过的车、铣、钳等加工出发总结这些切削方式的共同之处,也就是原理:利用最终的机械能来挤压金属表层,从而剥离多余金属获得所需金属表面,条件是加工工具必须比被加工金属要硬、强。而比较线切割的加工工具极丝与被加工金属的硬度强度却并不需要两者间的强弱差别,从而引导出线切割加工的最终使用能量是电能的概念;从雷电、开关插座起弧等现象再引出电流击穿介质放电产生弧光高热融化金属;脉冲的电流电压有利对其大小强弱能量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方便控制加工的速度、精度等;最终对于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原理再进行归纳。
工艺参数的选择对于加工质量的影响知识也是不容易理解的一个知识点,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加工中通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先从感性上体验出来,激发好奇心之后,再进行每项参数对于加工质量的影响情况的总结。
如对加工表面质量有影响的有脉冲宽度、脉冲间隙、电流功率等因素,可以每次只改变一项,每项取大、中、小三个段做比较来获得不同的加工结果,最终引出各个因素的影响表面质量的经验公式。
故障的诊断与维护是线切割加工中最困难的操作内容,常见的一些小故障应该让学生学会诊断和排除。线切割机床是机、电、数控高度融合的设备,要充分理解故障的内在含义不容易,这些知识只有通过在加工过程中一旦出现某方面故障之后在排除这些故障时来引发学生思考,并让他们积极查找各方面的资料来逐步找对原因。如断丝问题,处理起来只是重绕丝、再穿丝等,但是理解为什么会断丝,则原因很多,有加工材料、加工参数、绝缘介质、机床等单项或者综合因素[3],针对具体问题,每解决一次,引发学生理解某个方面的原因,并提出那些方面还可能产生相同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去找原因。
3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素质
在机床基本操作、程序基本操作、加工基本操作三个模块的项目中,老师讲解详细,包括操作的步骤、操作的要领、知识背景等都要作尽量详尽的说明,并具体演示出来和加工出来,以师带徒方式地做到手把手教,但是在演示过程时做到不断地提问,让同学根据前面所讲内容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
在综合项目中,则只是布置几项加工的凹凸模具的题目,要求加工出需要的内外各个轮廓,并达到要求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改变前面各基本操作一人为操作评价方式,将两人划分为一组,允许加工二件中取一件为最终成果。两人一组就有了加工前的计划、讨论、做方案并选择等一系列所有完成任务前都必须的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准备内容,学生要将前面各基础操作中的技能全部综合起来才能完成任务,从而培养锻炼了学生行动前思考问题并做决策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老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难时点醒学生,不下正确或者错误的结论。因为加工材料与基本操作有所不同,加工中工艺参数的选取也是鼓励学生根据基本操作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与一定的理论知识,再查询各种资料,选择比较方案,又经过实际加工后调整方案,比较中所获得的经验是学生十分珍惜的。
我们为培养学生创新性素质专门设计了一个项目,这项富有一定挑战性的全新创意性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并极大调动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该项目是让每个学生加工一个复杂轮廓外形的图案工件。在这一项目中,我们将它设定为竞赛项目,每个班创意成果被评定为前六名的作品都会被专业永久收藏,这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与以上的综合加工件项目不同的是复杂轮廓件的加工难度不体现在加工过程中,如工艺参数选择、精度控制、对刀等,因为HL系统(其它系统也基本相似)中复杂轮廓图案绘制难,出程序难,因此难度主要体现在程序不易产生,且图形的来源十分广泛:Autocad中的曲线轮廓,照相机所摄照片的人物和事物的轮廓图形,网络上的点阵图、矢量图形,报纸杂志上的图片等都可以作为原始素材,学生要搜集和制作原始素材,要学习如CAXA等线切割软件、PHOTOSHOP等处理照片图像成轮廓曲线的的软件,最后产生三B程序导入线切割系统中。老师只是在学生有疑难时大致介绍大的方向,一切全靠学生自学各种新知识、新技能,最后才能完成任务。成果的提交必须除了加工的产品外,还必须提供创意过程的文字和图片的介绍,相当于创意作品制作过程的说明书。
4 创新线切割技能培训的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线切割实训的几个方面设定了教学评估考核的几个指标:基本操作部分、综合运用部分、创新性项目部分。每个部分又划分一些二级指标:基本操作部分相当于入门性的师带徒式手把手教学,且涉及操作安全、操作规范与操作标准,要求操作过程的正确为主,成果为辅;综合性项目则要考虑到实践方案的可行性与经济性等,实践结果是否达到指定的精度与表面质量;创新性项目则要评价实现项目过程中的复杂性、知识含量,成果的复杂程度与可观赏性。以下是线切割实训成绩评价表。
根据上表,学生自评占权重为1,学生互评权重为2,老师评价权重为3。
5 结语
线切割加工实训的项目选择与评价方法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让学生学习了规范标准的操作内容,另一方面又培养了他们在单项技术基础上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塑造-自主根据研究方向搜集知识加以应用并产生结果的创新性素质的开发。
参考文献:
[1]刘晋春等.特种加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ERP沙盘;就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本文为2012-2013年度院级科研课题《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与我院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成果之一(课题编号:A20121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21日
一、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安排紧张。目前高职院校中只有部分院校开设有实训周,能够保证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以后简称沙盘课)课时的充足及课程的连贯性。而更多的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实训周,折中的做法便是将沙盘课开设在周末的两天,共20课时左右,但只能保证实训的完成,没有安排知识讲解和总结的课时,另外与校内公选课等会发生时间冲突。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大多数院校在开设的沙盘课中讲授的内容大同小异,一般为三部分:理论及规则讲解;初始年运营;学生模拟经营。三部分教学内容更多只是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沙盘模拟实训,对于通过实训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则很少进行讲解和指导,这远远达不到通过沙盘课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时角色缺位。沙盘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但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引导者、信息者、股东、客户、供应商、审计、咨询顾问、评论分析家等。如果教师态度不端正、责任心不强或者业务能力有限,则很容易陷入“放羊式”管理的局面,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三点,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确定,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重新设计,以保证沙盘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
二、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系统研究
沙盘课教学系统可分为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
(一)手工沙盘优缺点分析。手工沙盘将企业的资产负债指标清晰地通过各种实物沙盘教具在沙盘盘面上展现出来,更加直观。学生完全靠手工去记账及推演,在模拟经营中也充满着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手工沙盘有利于学生对沙盘模拟规则的记忆和理解,但手工沙盘费时费力,学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很容易集中在沙盘模拟推演本身,而不是沙盘模拟课程对就业能力的提升作用上。
(二)电子沙盘优缺点分析。电子沙盘是将企业的资产负债指标清晰地通过沙盘软件界面展现出来的,省去了手工记账及推演的环节,通过点击相应的操作按钮,计算机会自动进行记账及推演。这使得学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思考与总结,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但缺点是由于采用计算机自动记账,许多学生不做认真思考便一味地操作,模拟企业很容易中途倒闭。
鉴于手工沙盘和电子沙盘的上述优缺点,有必要将二者结合使用,在初期阶段通过手工沙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于相关理论及规则的理解,后期阶段则通过电子沙盘的模拟经营真正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设计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ERP手工沙盘与电子沙盘相结合的方式,初期以手工沙盘为平台,训练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后期以电子沙盘为平台,训练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加深学生对企业经营的本质及生产型企业经营流程的了解;2、使学生掌握并能够应用市场营销中的定位思想;3、加深学生对企业预算重要性的了解;4、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通过数据了解优胜企业与失败企业;5、提升学生的16项就业能力,尤其是口头交流能力、倾听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两个阶段的模拟经营实训,让学生反思企业经营决策成败,感悟经营决策真谛,切实提高学生的16项就业能力。具体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等如表1、表2所示。(表1、表2)
(三)课程的教学方法。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形成一套融角色模拟、讨论式、案例式及汇报式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1、角色模拟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按角色扮演企业管理者,分别承担各自的工作任务,会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实际感受,激发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创造性,不但有利于牢固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还有利于他们将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之中。
2、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模拟实训课程中,教师可以就“企业”中出现的问题、竞争对手的情况、改进措施等方面让每个小组进行内部讨论。小组成员通过查找资料、分析数据、独立思考后与其他成员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概括点评。这一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索,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
3、案例式教学方法。各模拟企业经营思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案例,教师要及时发现典型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4、汇报式教学方法。教师让每个小组回顾过去6年企业运作的成败,进行汇报式展示,这既是对学生实训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中,无论模拟经营的成果如何,教师要求学生思路要清晰,内容要丰富多样,同时还应展现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多角度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一位学生的课业进行评价,体现“能力本位”。手工沙盘阶段采用的成绩评定标准与电子沙盘阶段采用的标准略有不同,如表3、表4所示。(表3、表4)
1、组内综合能力评分纳入考核成绩。本课程特色之一就是采用分组对抗的方式,所以各个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更清楚地了解各位同学的表现,因此我们将在总成绩中占20%的综合能力评定权力赋予学生。在这个部分中包括对规则的理解能力、口头交流及倾听能力、团队协作的意愿及能力、职责内工作的决策能力、对决策或指令的执行能力等5个方面的评价,每个方面各占4分,这部分的最终成绩根据本组内其他几个成员的评价取平均值而得。
2、学生模拟经营业绩排名纳入考核成绩。手工沙盘阶段,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20%,排名第一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都得20分,排名第二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都得18分,依此类推。对于宣告破产的企业,如独立经营未超过3年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得0分,如超过3年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得5分。
电子沙盘阶段,这部分成绩取自多轮模拟经营的平均成绩,占总成绩的50%,排名第一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都得50分,排名第二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都得47分,依此类推。对于宣告破产的企业,如独立经营未超过4年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得0分,如超过4年的经营小组每个同学得15分。
3、教师评分。手工沙盘阶段,占总成绩的50%,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综合表现,10分,包括考勤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2)记录检查,10分,检查是否完整记录了与职位相关的各项工作内容;(3)课后论文,30分,课程结束后一周提交,对模拟经营的总结和反思。
电子沙盘阶段,占总成绩的30%,主要包括出勤、随堂测试两个方面。(1)出勤,10分;(2)随堂测试,20分,检查对自身角色职责的掌握情况等。
以上三个部分成绩的累加即为每个学生的最终成绩。
主要参考文献:
[1]康元华.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为例.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2]董志胜.浅释提高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品牌(理论月刊),2011.5.
【关键词】项目设计,程序设计,能力培养
1、前言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能力,因此加强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对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都是很重要的。但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学科体系教学,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入手,一步步理解掌握,再到应用的方式教学,学生学着没兴趣,理解困难,学完了不会应用,教学效果很差,学生学完程序设计课程基本不会做开发设计。由于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程,相关课程较多,学生一旦失去兴趣,放弃学习,几乎等于放弃了大部分专业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提高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对计算机专业是至关重要的。
2、认真做好课前准备
2.1选择好要设计的项目。项目设计教学要选择好所用的项目,项目过简单涵盖的知识面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项目过难学生难以理解,增加教学难度。因此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进行教学,是项目设计教学的关键,项目设计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训和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的案例应该是连续的,前后关联的,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要循序渐进,实训是程序设计课程的关键环节,实训的项目要和课堂教学的接近但又不要完全相同,要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否则实训课就变成了打字课。课程设计是对程序设计类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设计的题目要和教学与实训的内容接近和相似,但要在平时上机实训的内容上有一定的扩展,要尽量涵盖所学的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课程设计任务太少使得设计过程中学生闲暇多,涉及到的知识点少,动手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设计任务分量过大,学生难以完成,导致设计过程草草收兵,应付了事,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设计应该选择一个较完整的项目,让学生从分析任务开始,到看到一个能运行的较完整的成果,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因此选择合适的项目是项目设计的关键,只有选择了合适的项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2做好各门课之间的协调。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是由多门课程来完成的,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信息系统开发等课程,在教学中各门课程要相互关联配合,前期课程要为后续课程打基础做铺垫,后续课程要结合前期课程的内容,这样学生学起来前后有连续,知识点反复使用,加深了理解,也知道这些知识的用途,学习的目的性也更强。因此制定好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是关键,各门课程的知识点和内容要互相协调和补充。
3、做好教与导的关系
3.1理论与应用相结合
程序设计能力表现在项目开发上,开发能力的培养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高职的重点在应用,因此教学中重点是教会学生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和查找别人的成功例子,开发项目中有大量的相似工作是自己和前人已经做过,教会学生看懂这些案例,把这些案例变成自己的程序,能快速地实现自己的项目,过去我们单独地讲解每个命令、控件的用法,学生用起来很困难,分离的代码学生也不会在项目开发中使用。用项目案例讲解,代码是上下文连贯的,学生就容易理解,再重点介绍针对不同的应用怎样修改哪些内容,这样学生也会在别的项目中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2做好上机实训辅导
上机实训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有时学生课堂上听懂了,上机实训却不会做,或者只会照着书本输代码,不知道代码的用途,这样就没有达到目的,因此上机指导也是教学环节的重点,不能只训不导,老师要在实训过程中认真指导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这对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老师不熟练,不能及时帮学生解决碰到的问题,学生被问题难住就会失去信心。老师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指导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兴趣。
3.3做好课程设计的指导是关键
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的,课程设计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应用,因此课程设计的选题非常关键。课程设计中老师要认真做好准备,认真写好设计任务书,任务书应包括:(1)设计目的、任务;(2)设计依据;(3)设计相关资料;(4)设计步骤与要求;(5)成果内容;(6)设计进度安排;(7)纪律要求;(8)成绩考核标准。如有必要,还应编入相应的设计例题,供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时参考,但也不能把老师做好的项目程序给学生,把课程设计变成打字和调试,这对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课程设计中老师要随时检查辅导,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任务,也要及时帮学生解决碰到的问题。对优秀的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追加一些内容,这样能让好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升自学能力和自信心,也能带动中等学生的积极行。在课程设计中知道老师要对一些设计规范、设计方法和设计步骤做详细介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规范的设计步骤,这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是有很大帮助的。设计过程中要倡导同学间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团队精神,对一些学生做的好的通用类可以介绍给其他同学用,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精神。项目课程设计用小组的形式比较好,这样能照顾到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承担一些较难和关键的任务,能力较差的学生承担一些简单的任务,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同学的鼓励和督促下能力差的学生也不会轻易放弃。
4、总结。综上所述,用项目设计来促进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项目案例,好的案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及时跟进、认真指导是关键。项目设计开发是个团队合作的工作,培养同学之间团队合作精神袁互相帮助和鼓励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遥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 404000)
摘要:针对单片机实训体系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本文介绍了相关的改革情况。采用项目化模式组织理论教学和工程开发模式组织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改革单片机课程设计模式,增加课题宣讲、系统验收答辩等环节,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组建单片机兴趣小组及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的结合,促进课内外单片机学习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单片机实训体系的多层次多模块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改革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 :单片机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60-04
作者简介:谢辉(1969—),女,硕士,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业测控系统的教学和研究。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3013);重庆三峡学院教改项目“应用本科单片机课程实训体系的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120668)
一、现代工程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及现行教学模式的不足
现代工程对应用型人才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工程素质是一个技术人员创新意识、团队意识及知识技能等的内化表现,实践能力则体现为一个技术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外在执行力,二者相辅相成,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是培养造就合格工程师的主渠道,需要每门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动,特别是实训课程的系统化培养。
单片机是现代测控的核心。“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电子、机电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软硬件技术结合紧密、理论性与实践性强的课程。特别是单片机实训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技能训练,巩固和加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环节,与单片机理论课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我院开设多年,虽实践教学经验较丰富,但单片机实训课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单片机实训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紧密。目前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仍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以单元章节划分知识体系,课内实训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到了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很难对实训课题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不知道软硬件如何分工,如何开展模块化程序的编写。许多时候课程设计变成了教师做课题,学生只能做简单的电路焊接、程序录入等工作,没有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效果。
第二,实训课题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设计是学习单片机系统设计与开发的综合过程的重要环节,实训项目应该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但目前绝大多数的实训项目都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绘制原理图、编写程序及电路板焊接等方面,对单片机系统在生产实际中可能遇到的重要问题如故障排查、系统优化、抗干扰、性价比等很少涉及。
第三,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工科的学生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就是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单片机课程实训涉及电子、传感、程序设计及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优质的载体。但由于现行课程体系的条块分割,课程实训没有与课外实践及相关课程知识进行有机衔接。为保证课程设计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实训项目往往省略了文献资料查阅、设计方案论证、任务分解及答辩等诸多步骤,直接给出一个可以完成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
总体来说,现行单片机实训课程任务较单一、考核不够全面,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为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工程素质的提高,单片机实训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二、单片机实训课程体系的改革
单片机课程实训体系的改革,最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及实践项目训练,使学生能站在工程应用的角度,更深入地理解单片机的理论知识,掌握单片机系统的开发流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职业应用能力。为此,实训课程的改革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将单片机课程规划为基础知识、单元技能及综合能力三个层次,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
根据电子信息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精心编选了6个非常贴近实际的工程项目,编写出版了相应的单片机项目化教材。每个项目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片机应用系统,包含单片机的一个或若干个知识模块,从实现实用性、能力化的教学目标;每个模块又由一个或多个任务组成,将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知识点、能力点加以整合和重组,贯穿在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项目中。
课程教学按照工程项目开发的模式,即“项目提出模块分解任务完成项目总结”的流程进行。如“单片机最小系统”项目是让学生理解单片机内部结构和最小系统的的简单应用,又将其划分为“51单片机初步认识”、“最小系统构成”、“流水灯控制器“、“简单程序设计”等几个主要任务,每一个任务就是一个或几个项目知能体系指标的具体体现。通过实物演示、多媒体授课及实验室任务程序的调试运行,将单片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在每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还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如“彩灯控制器”,除常见的流水、追逐、跳跃等基本控制效果外,还引导学生思考多重跳跃、旋转及不规则闪亮效果,进一步思考更多LED组成点阵的控制方法,更深一层地思考I/O口不够用时的接口扩展问题及延时时间的控制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钻研教材及课余查阅资料提出想法,并将想法变成可行的系统设计框图;对一些技术难点留到课程设计阶段进行论证与解决。
(二)工程实践型课程设计的开展
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单片机实训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其主旨就是加强实训课题与工程实践的紧密联系,真正培养学生具备单片机系统设计开发的基础能力。课程设计改革主要做了课题论证宣讲、过程指导改革、规范设计报告及答辩验收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实训课题论证与方案宣讲
课题论证是工程项目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开发难度、售后维护及产品性价比。在前期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横向与纵向的知识扩展,为课程设计做准备。如“数字电压表设计”横向的知识扩展包括不同种类A/D转换器的选择、显示器及键盘设计方案的比较,纵向的知识扩展包扩电压表量程的切换、电压表到万用表的转换,其他非电量,如温度、流量、湿度、压力的检测,从单机仪表到组网仪表的扩展等。在学生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课程设计的要求,并给出相应的实训指导书,鼓励学生开始项目化小组筹备,寻找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指导学生到专业网站查阅资料、下载模块。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写一份相应的文献综述。
课程设计阶段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实训课题方案论证,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进行一次公开的课题论证宣讲。宣讲内容主要包括设计方案选择、设计框图、系统原理说明、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教师会在此过程中检查学生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相应芯片数据手册、设计参考范例等,指出设计方案的优点及不足,对可能遇到的设计问题给出参考意见,要求针对方案宣讲中发现的问题再修改整理。如常做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要求每个课题组明确控制背景、控制精度,进而选择合适的温度传感器与A/D转换器,鼓励学生选择性价比高的芯片,如内置A/D转换器的单片机,串行总线传输的小尺寸贴片封装的芯片,或一体化的数字温度传感器等,提示学生注意温度是大惯性控制量,需要一定的算法处理以提高控制精度。通过课题论证宣讲过程的训练,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工程项目开发的严肃性及系统性,意识到前期准备及系统规划的重要性,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思考与解决问题。
2.项目化小组的开发过程训练
课程设计以贴近实际的项目化小组的方式开展。根据课题工作量的大小及各自的兴趣爱好,3~4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硬件原理图设计、控制程序编写及调试、系统仿真验证及实物制作等。项目小组的形式既能发挥不同学生的能力优势,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及产品竞争意识。课程设计强调系统的整合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管理程序编写、系统调试、故障排查、性能优化等,使其更贴近工程实践的开发过程。整个课程设计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索的机会,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主要起到启发、把关和解决一些棘手问题的作用。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难题,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必要时指导学生进行软硬件调试,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所做的“16×64点阵控制屏”,最先驱动方式是采用串行移位寄存器控制。当做16×16点阵实验时,一切正常,但扩展到16×64点阵,进行字幕左右移动时,会出现重影,通过教师指导及实验验证,确定是串行驱动方式带来的问题,改为并行驱动方式后,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
3.规范设计报告及验收答辩
课程设计后期主要完成设计报告写作及实物验收和答辩。通过这些手段促进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项目开发各方面的技能。
(1)设计报告写作。进行设计报告写作培训,指导学生从课题任务、设计方案论证、设计内容、硬件及软件工作原理、系统调试、仿真及实物展示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要求做实训总结,最后的附录按照规范格式附上完整的硬件原理图、元器件清单表、程序清单及实物照片,成为一份有价值的技术文档。通过培训,学生课程设计报告整体质量较好,报告言之有物、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描述完整,杜绝了原来抄袭芯片手册,缺乏实质内容的假大空形式。
(2)验收和答辩。原来的课程设计没有验收答辩这个环节,不利于学生总结反思项目经验。程设计引入验收答辩机制,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也是确保考核评价真实公平的重要依据。验收主要从系统设计、功能演示、硬件质量及软件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并进行作品之间难度的对比与竞争。答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以PPT形式展示课题所做主要工作,每个组员都要回答指导教师的1至2个问题。验收答辩促进学生对系统设计相关原理进行更深入地理解并总结反思项目经验,从而从考核层面督促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设计的改革实现了从以前重结论重报告到重过程重能力的转变。
(三)实训过程的考核改革
考核方式改革是实训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以往的实训课程考核形式相对单一,主要以实训产品及设计报告为考核对象,没有细致地考核实训过程及团队成员知识水平的真实情况。改革的重要理念是重视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能力考核为主的方式进行实训成绩的评定。考核内容主要由“综合能力考核”(30%)、“实训过程考核”(40%)及“总结与答辩”(30%)三部分组成。“综合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文献查阅、设计方案论证及课程设计报告等部分,重点考核学生对单片机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实训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实训过程的软硬件设计、编程及仿真、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系统的查错与纠正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总结与答辩”也是实训考核的重要环节。通过课题总结,让学生明白系统设计性价比的重要性,实验室方案与工程实用方案的区别,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可能的改进措施;验收答辩可以让学生对课题做全面的总结反思,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实践过程,重视知识点的细节学习。单片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从根本上杜绝“高分低能”现象的发生,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四)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一些综合性的项目开发仅靠课内实验实训环节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将课内实训与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及电子竞赛等环节有机结合,是培养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组织成立单片机兴趣小组,建立QQ交流群,将一些优秀的单片机教程、设计范例、芯片手册及常用的单片机开发网址等资料上传到群里共享。每个同学的电脑上都安装了Keil和Proteus软件,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虚拟实验室。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开发验证,对课程实训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在群里相互讨论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教师也会针对一些难点问题在线答疑。对一些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推荐他们进入创新实验室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进行课余科技实践活动的平台,配备了完善的电子仪器、单片机开发装置及刻版机等设备。学生可以选择实训过程中一些难点课题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再进行研究,也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及大学生电子竞赛课题进行研究,甚至可以承担教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的一部分内容开展工作。学生在教师指导和高年级学长带领下,独立进行系统设计、编程调试、仿真验证、电路刻版直至实物完成,最后写出课题报告。实验室还要经常召开讲座,介绍一些新型单片机及先进设计方法,并进行设计作品的讲评。通过这些多模块、多层次的课外科研训练与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将单片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具有一定的单片机系统综合开发经验,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谢辉,陈立万,陈强.以“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应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2(273):109-110.
[2]嵇萍,徐香梅.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4(1):88-89.
[3]谢辉,陈立万,王悦善.“理实一体化”单片机课程项目导向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三峡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1(16):46-47.
[4]谢辉,李洪兵,李焱.单片机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5]葛浩,林其斌.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38-140.
[6]郑梁,胡冀,徐平原,高惠芳,秦会斌.单片机课程设计的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09,31(9):99-101.
[7]王敏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实训教学考评模式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1):33-34.
(天津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国 天津 300384)
【摘要】《ASP.NET程序设计》是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一门重要的开发技术类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本文从培养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的角度出发,在试验指导书编写、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设计和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组合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ASP.NET程序设计;试验指导书;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实训
Discussion on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ASP.NET Programming Curriculum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Xin-hai
(College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Abstract】“ASP.NET Programming” is an important and much practical specialty curriculum of computer-related specialty about development technology categories in higher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new talen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reform and exploration in practical teaching process including computer experim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training wer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has improved students’ ability of knowledge combination, practice operatio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nd achieved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ASP.NET programming; Experiment instruction; Computer experiment; Curriculum design; Training
0 前言
《ASP.NET程序设计》是一门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编程语言(如C#)等多种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是我院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课之一。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最好手段之一[1],也是帮助学生巩固和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是《ASP.NET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实践教学重点不是教学生做什么,而在于教学生怎么做。为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ASP.NET技术的精髓,并能够独立自主的使用ASP.NET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笔者在课程教学中一直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并将实践教学贯穿于课堂内外,对《ASP.NET程序设计》在试验指导书编写、上机实验、课程设计和实训四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自编实验指导书,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
传统实验内容偏验证,轻设计,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实验内容偏重一些基础性的实验验证内容,而且大多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实验安排,学生并没有把学到的编程语言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如何在有限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将课程的基础教学内容、综合性教学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实验指导书的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办学特点,从培养新型农业信息化人才的角度出发自编实验指导书。在实验指导书内容的安排上,减少了验证性的实践内容,曾加了一些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内容。验证性的实验设在开始时,每个实验中给出详细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实验。设计性的实验只给出问题的描述和重要知识点的分析,由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相应的任务。综合性的实验设为最后一个实验,将本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完成一个综合性实验。
2 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上机实验效率
在上机实验中,由于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个人应用能力存在差异,必将导致部分编程能力差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实现目标,而一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早早完成任务而剩余大部分时间无所事事。部分学生在理论课中都能听懂,可上机动手操作时却无法将理论有效地结合实践,出现无从下手或者是将书本代码生搬硬套的情况,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虽然是完成了实验,但并不能真正去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学生学完后,即使考试成绩很好,但仍然缺乏实际能力。学生对一个完整项目的整个分析和设计过程不甚清楚,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完整地应用起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很茫然。
在机房进行理论教学把理论教学与上机合二为一,把所有的教学活动,包括上机整合到一起,全部在机房完成,不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那样,教师上课时用投影仪演示,上机实验课时学生才能自己实践。这样,可以使学生一边听课,一边马上动手跟随教师写代码,让学生及时地体会到ASP.NET这门技术的内涵和魅力,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更加深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3]。
3 注重课程设计环节
在东欧国家,如俄罗斯的高校,课程设计是每门课程每个学期必不可少的作业[4]。在国内课程设计是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践教学必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提出采用加强课程设计辅导、选择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课题、培育学生学习兴趣三方面来进行教学和管理。
3.1 加强课程设计辅导
课程设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一般两周的时间。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选题和准备,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就提出课程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学生的设计进度要进行跟踪,对学生的上机操作要做及时的指导。
3.2 选择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课题
课程设计是综合运用ASP.NET、ADO.NET、JavaScript、HTML、XML、AJAX、设计模式等专业技术开发一个应用系统。课题的内容应与实际应用需求挂钩,在选择课题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关的题目。
3.3 培育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能否编好程序,与学生是否对编程有兴趣有很大关系的。在课程设计中,由于是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开发一个应用系统。为达到这个目的,培育学生编程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要培养学生“乐于学、勤于练、善于思”的能力。
课程设计把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的各知识点综合起来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进行应用系统开发的基本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得到锻炼,也使得其他同学能参与进来,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模块设计、数据建模、技术架构、界面设计、编写代码、调试等,最终完成课程设计。
4 组织实训锻炼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公司的实训项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目前和天津华苑软件园管理中心、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天津市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天津市金威乳牛庄园有限公司、天津市雅浪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密切合作,联合建立了专业实验和科研基地,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和项目实训提供了方便。我院学生大三下学期进入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术的实习与培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通过实训学习知识,既接触到企业的真实任务和真实工作情境,又能积累宝贵的实战经验。实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职业需求,教学方法更加适应能力培养,通过实训部分学生已经达到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信息化建设政策扶持和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农业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中最首要的问题就是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5]。
通过对我院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采用上述的实践教学方法后,学生使用ASP.NET技术开发Web应用系统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实践效果来看,这些方法对提高部分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有显著效果。随着我国沿海都市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对农业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农业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促进沿海都市型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侯树成,韩雷,张为民,等.构建高校与企业实践教学合作平台的思考[J].煤炭技术,2006,25(1):131-132.
[2]赵银娣.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地球信息科学课程中的实践[J].煤炭技术,2009,28(12):168-170.
[3]颜素莉.程序设计类课程之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与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303-304.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通过接受高职教育可以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在社会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会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它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仍然处于学历师范教育的阶段,没有做好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教育。我们要重新审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为培养旅游业的服务人才做好准备。
1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观念比较落后
我国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建立在传统的高等专科院校旅游专业基础之上的,主要是培养导游、酒店管理、旅行社工作以及相关的管理等服务业人员。部分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是以学科课程理论和职业理论两部分进行的,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课程设计大多是简单的叠加式教学课程,即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在传统的专科院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必然会受到专业院校的影响,并且简单的叠加式课程设置和学科课程理论的设置明显受到了本科院校课程设计的影响;同时职业理论又体现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样的课程设计观念严重滞后,没有体现出高职院校的特点,只是受到不同教学模式的影响,进行简单的组合,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学习和能力情况,缺少课程设计观念上的创新和发展。
(二)课程设计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般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的专业,即游管理、涉外旅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导游这六个专业。虽然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这些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各个课程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缺少更加专业化的分类和课程设置。比如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专业技能没有进行具体的划分,使得酒店管理、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管理的专业出现重复和交叉,这样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课程设计现象大多出现在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高职院校,而那些发展比较成熟的院校,还设置了相关的旅游语言类专业,使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变的更加细化和深度不断加深。
(三)专业实习比较单调
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放到了课程体系之内。所以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和培训。但是经过调查和研究,大部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组织学生们取得实习地点是酒店和旅行社,而且安排的岗位大多是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能的岗位。缺乏专业性的管理岗位来供学生们进行实习,这样的实习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培养了学生们较低层次的实际工作能力,对学生们管理水平的提高缺少锻炼的机会。
(四)实训课安排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但是经过调查和研究,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大多是在学生的理论课程完成以后,主要是集中在学生的实习阶段。这样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进行实训的训练,缺少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很多的实训课程流于形式,忽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时候把实训课程安排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组织学生全体去酒店、旅行社进行实习和培训,但是大规模的学生涌入实习单位,肯定会大大降低实训的实际效果,并且学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的管理岗位,使得实训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起不到明显的作用。
2 完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明确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目标
高职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教育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解的能力相对较慢,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使学生们能够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和能力。
(二)创新课程设置的理念
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时要坚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这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表现。旅游管理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主体地位,相关的理论课程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能力的辅助课程,学校还可以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
3 结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济的发展,高职的旅游管理专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进步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质量比较高的实训机会和实习单位。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实现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
1引言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里程碑,是紧跟时展的要求,是教育回归其本质的体现。2017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文,要求各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这是保证我国工程教育从接轨国际到领跑全球的信号,在国家引领下,各高校应当全力探索领先全球的工程教育中国模式[1-3]。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当是新工科建设的主力,新工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实现转型、提升专业力量的重要机遇,因为地方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的重要责任,需要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提出的创新要求能给予有力支持,培养适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另外,地方高校应当结合当地产业,凝练办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特色学科办好办强,从而带动整个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4-6]。土建类专业是我国工科教育中的传统强势专业。本文的研究对象湖南城市学院就是一所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该校的土建类专业是传统优势专业,特别是在湖南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如何强化自身优势是其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以湖南城市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该专业面对新工科教育大背景所做出的实践教学改革尝试。
2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本专业原有实验教学内容中演示型实验较多,存在一定问题。原有实验教学是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而设置的,主要配合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电工电子学和专业核心课程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技术、空调工程、通风工程、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而设立,实验开设种类齐全。但是受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数量的限制,许多实验设备数量不够,仅能进行演示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没有机会实际操作,设计实验方案更无从谈起。在这种实验课中,学生被动接受,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实验教学条件不能满足新工科所要求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课程设计本专业原有的课程设计是针对这一门课程设置,并没有兼顾统筹其他课程,缺乏综合性和总体性。原有课程设计分别为供热工程、冷热源工程、工业通风、空调工程、工程概预算、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对应的课程设计,每一个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2~3周。这种课程设计的方案时间短,学生往往刚刚理清思绪,明白该怎么做,方案怎么选择,负荷计算的方法是什么,就花费了大量时间;接下来还要熟悉规范,进行图纸绘制等工作,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刚接触工程设计行业的学生,这样完成的课程设计计算的准确性和图纸的完善度都不会太高。同时,经过长期与学生的沟通发现,把这种课程设计安排加在一个刚入设计行业的学生身上,只会使他对这个行业充满畏惧,最终仅仅为了完成课程设计而做课程设计,毕业后也不会再选择这个行业,这是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问题。毕业设计在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中,以前主要是进行一个完整项目的工程设计,但是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项目不都是真实存在的项目,有的是虚拟项目,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上可能存在不合理,设计出来的方案与实际中的方案相差较大。比如建筑是按照北方的标准设计,而进行暖通设计时却采用南方的气候条件,或者采用了过时规范设计的建筑,将会导致建筑本身就与现有规范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也存在考研热,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能够升学,进入科研型大学从事科研工作;而地方高校的年轻教师大都是博士毕业,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考上研的学生没有人将其带入科研大门,而想做科研的教师又缺乏助手,实际上毕业设计正是这两种需求能很好结合的途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工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学生直接与企业接触,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本专业的应用情况并能提高实践能力。以前的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办工厂内进行实践操作外,企业一般难以接待如此规模的学生进行实践动手操作,所以实习实训往往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参观中。虽然一般都有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习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但是通过长期观察,整体效果不佳,需要找到一条合适路径来提高实习实训的质量,这也是目前各个高校都面临的困境。
3建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近年来,本专业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经费保障实验室设备的配置。每年都有固定经费用于实验室设备购置,而且为了适应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特别购置了整套的建筑外门窗及墙体保温性能测试装置。该设备是为了适应建筑节能检测的需要,最新研发的全自动检测系统。该设备是国内首次将标定热箱法(用于门窗)和防护热箱法(用于墙体板材)两种方法综合在一套装置中,能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检测方法、检测精度要求,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也可以为地方经济服务。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在教学改革方面,为凸显本专业服务地方的特点,经过优化整合建设了暖通空调核心课程群和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暖通空调核心课程群主要由空调工程、通风工程、供热工程、制冷原理、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课程组成;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主要由建筑电气、建筑设备自动化等课程组成。在教学资源方面向核心课程群倾斜,主要包括对师资的能力提升,加大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投入,定期派遣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去企业进行实践。由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以设计院和施工单位为主,因此派遣核心课程任课教师前往设计院或者施工单位较多,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考试,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论水平。课程设计改革方面课程设计方面,实施综合课程设计模式,让学生对同一实际已完工建筑先后完成空调、通风、供热、供燃气的设计任务,这些任务合并为“暖通空调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综合考虑设计方案,得到整体的设计训练。并在设计过程中设置多个节点,每到一个关键节点就组织学生到建筑现场进行对比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提高学习效率。将工程概预算、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等内容合并为“设备安装综合课程设计”,使学生对设备安装过程建立总体的工程理念,系统地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对设备安装整体性观念。将新课程群涉及的新领域“建筑智能设施”以及“建筑电气”合并为“建筑电气综合课程设计”,该领域是目前就业方向的热门,而且在湖南省同类高校中,笔者所在院系是在建筑电气方面力量较强的,是特色所在,通过设立建筑电气综合课程设计,能进一步提升本系在建筑电气方面的教学能力。以上课程设计时间较长,总时间为17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都结合了实际工程进行设计,选择已建成的项目,学生将自己的设计与实际工程对比后能快速找到自己的问题、设计的缺陷。通过以上综合课程设计,学生普遍反馈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更加科学合理,能提高学习效率,不仅可以熟练掌握暖通空调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而且对建筑电气设计也熟悉,同时具备安装施工的基本能力,真正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毕业设计改革方面试点成立设计小组,分工合作,分块完成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其中分配任务时主要考虑学生自己的兴趣方向和今后就业的方向,将这几方面结合起来选择。毕业设计主要分为暖通、电气、给排水和BIM方向,其中BIM方向也是紧随现有工程设计的趋势所新建立的方向,并且每年都参加MDV和BIM的毕业设计大赛,获得不错名次,这在地方普通高校中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试点实行周汇报制,以便导师掌握设计进度。毕业设计(论文)同时试点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打破以前只采用工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内容的传统,加入一部分科研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让有课题的教师将课题中的某一部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题目。这主要是针对考研通过的学生,可以让其提前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提高他们的文献检索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促进研究思维的启蒙等。通过以上方式的改革使毕业设计多样化,能够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特别是在毕业后,学生普遍反映毕业设计收获很大,许多学生将毕业设计所学直接应用于工作中。实习实训改革方面实习实训的改革主要为了提高实习质量,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学到实践知识。但是限于每个实习时间较短,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实习实训改革首先定在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与寒假连在一起的,相对来说,学生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对实习工作有更深入的了解。另外,毕业实习阶段正是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实习进入有意向的单位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初步进入工作状态;也让企业和学生进行一定的相互了解,双方都满意后再签订就业协议,这是企业与学生都愿意看到的。所以在实习实训教学改革中,首选鼓励学生进入有工作意向的单位进行实习,这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但是总会有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这部分学生由教研室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在这些单位里轮岗,等到寒假过完要返校进行毕业设计时,可根据毕业实习情况选择留在实习单位进行校外毕业设计。通过两年的试点,毕业实习效果得到极大改善,获得学生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4结语
本文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研究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工作,总结了以往的问题,并一一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实践,该方案得到企业和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能够更好地从事土建类相关专业工作。该实践教学体系也可推广到其他专业,为地方本科院校顺应新工科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传感器技术及应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既是电子、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在现代检测与控制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一门内容繁杂的交叉学科。从转换原理上来说,涉及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学科;从应用角度来看,又与测量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紧密联系;从每一种传感器的转换机理及应用场合来说,内容相对独立;就学习方法来说,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
随着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高,我院在教学中本着“技能为主、理论够用”的原则,结合企业对于工作人员传感器应用能力的要求,对《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切实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因为该门课程内容繁多,教学课时又有限(40~60学时),教学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在企事业的实际应用中,不同行业所使用的传感器也各有侧重。针对以上特点,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基础模块包含测量基础知识模块、温度测量模块、光测量模块、磁测量模块;选用模块包含力测量模块、位移测量模块、其他传感器模块(如超声波、火焰等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模块。基础模块为各专业必讲内容,而选学模块则供不同专业在组织教学时选用,如机电一体化专业可选学位移、力传感器模块,而电子类专业则不选或降低要求,以满足不同领域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
目前的传感器教材在内容的编排方面,考虑到系统性和完整性,顺序一般安排为基础知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最后介绍智能型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等新知识,这样的安排不太适合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如“信号处理电路”的内容安排在各种传感器内容之后,当讲到该部分时,相关实验都已做过了,这时再来学习接口电路意义不大。为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1)将“信号处理电路”的内容放在基础知识模块。这样调整的好处是,在学习具体传感器之前,先掌握对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电路,等讲到具体传感器时,学生便能针对不同的传感器选择相应的处理电路,并进行相应的实践,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技能。(2)将“智能型传感器”一章打散,把对应的智能型传感器放到每一个具体的传感器教学模块中。目前,传感器的智能化、集成化已走向成熟,很多半导体制造商都研制、生产出了各种智能化、集成化的传感器及传感器专用处理电路,将该内容分布到每个模块中,一是可以使学生对智能传感器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二是能做到将最新技术、产品介绍给学生,三是每一模块仍自成一体,不会使教学内容离散。为此,我院编印了部分智能型、集成化传感器补充读物,供学生课后阅读。(3)教学过程的组织淡化理论,重在应用,充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该门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为转换原理、基本特性等,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生产一线,重点在于应用,只要知道如何使用、选择传感器即可,很少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只需要让学生定性地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特性,对于原理性的理论推导可以不做要求。对于一些定理,只要知道定理内容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即可,对于定理公式的推导则没必要详细介绍。对此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有问题再向教师请教或自己查阅资料。例如热电偶传感器的中间温度定律,学生只要明白该定律的作用为热电偶传感器的冷端补偿,至于该定律的理论推导则无须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学习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传感器手册、应用场合、测量范围等指标选用传感器,而对于很多公式、理论等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新技术、新知识或相对比较简单的内容,如“传感器网络”、“超声波传感器”等内容则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智能型传感器,则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传感器发展的最新动态。
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院将实践教学内容由传统的实验调整为实验、实训和课程设计。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目前,传感器教学主要是在学完理论后做1~2个实验,这些实验绝大部分属于原理性、验证性的参数或性能测试类实验,而且现在的各种传感器实验仪也只能做验证性的实验,应用性、综合性的实验几乎没有,导致学生对待实验兴趣不高、实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我院在保留几个典型的原理性、验证性实验(如电阻应变片性能测试)的基础上,大量增加实训环节。原理性实验供学生测量传感器的特性,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实训环节为每学完一个传感器模块后,针对所学内容,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个相应物理量的测量电路,主要训练学生对传感器的选择、信号处理电路设计等实际应用能力。每个实训设计成小型项目,主要内容为:(1)温度传感器应用实训;(2)压力传感器应用实训;(3)磁传感器应用实训;(4)转速测量应用实训。实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传感器,掌握常见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调试方法、步骤等。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
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设计是职业类院校培养学生实际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进一步巩固、深化、扩展本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并用来指导实践技能。根据企业需要及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院测控类专业安排一周专门时间的课程设计,通过一周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技能,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实践教学的实施
实验教学传感器基本特性测试实验仍采用传统的方法,在CSY-2000型传感器实验仪上完成。学生主要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出的步骤测量若干个数据,并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出相应传感器的特性曲线,计算其灵敏度等,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掌握基本的测试技术,这些都相对比较简单,也容易实现。
实训及课程设计相对于实验来说,实训和课程设计要难得多,但也是最能锻炼学生技能的环节。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3~5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实训。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加大难度。例如,“温度传感器应用实训”项目的实现框图如右图。在该实训的教学中,若所有的电路都让学生去做,难度较大,有的学生能做出来,而有的学生会觉得实训太难而退缩。因此,我们在实训时,对于后面的三个部分不要求学生去做,用数字电压表来代替,学生只需要做前面两个方框,即传感器的选择和信号处理电路,学生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传感器的选择与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与制作、调试上来,难度降低很多。而接下来的实训则逐步要求部分学生做出全部电路,并能正确调试电路,直到完成相应物理量的测量。
通过前面四个实训内容的锻炼,大部分学生已能够基本掌握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工作,也为课程设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技能基础。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将课程设计的课题看成是一个项目,每个项目由3~5个学生来完成,指定或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在认真研读课程设计指导书,了解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分工,使每个学生负责一部分电路,并明白每部分电路之间的联系,集中小组所有学生的智慧,协作完成整个课程的设计任务。经过两轮课程设计的验证,每个小组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使学生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与原有的教学方法相比,《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提高,也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贸单证;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740.4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05
1.课程的历史沿革
2007年,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设“外贸单证实务”课程,至今该门课程已开设8年。2007年,我们使用自编单证软件为学生提供外贸单证模拟实训。2008年,结合学院关于“双证书”教学培养目标的建议,确定进行“外贸业务员”“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三个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和优化,使该课程的职业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至今已确定十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提供校外实训资源,使该门课程的实践性得到显著增强。
2.课程定位
“外贸单证实务”是培养学生熟悉国际货物贸易的单证操作流程,能够熟练制作外贸合同和相关业务单证的外贸核心技能课程。前修课程是外贸业务基础知识,是拟定合同条款、了解相关单据作用的基础;后续课程是对国贸实务所涉及的重点环节的强化训练。
3.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是以外贸单证员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单证员工作过程为逻辑顺序,以工作项目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为依据,强调课证融合、校企合作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建设模式。
(2)课程设计思路。①以外贸单证员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单证业务的操作能力。②以项目为导向,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及素质的培养。③利用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强化业务技能培养。④注重能力考核,用任务考核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实现考核标准的职业化。
(3)课程设计特点。①开放性体现在本课程的双元建设主体由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贸企业外贸单证业务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建设。②职业性体现在课程培养定位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目标岗位――外贸单证员。③实践性体现在课程内容以外贸单证员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为中心,结合项目教学法来实现。
4.课程内容
(1)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理论知识目标、实践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
(2)课程内容的选取。①以国际贸易主要单证流转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②依据不同结算方式完善课程理论授课项目。③依据外贸单证员典型工作,分解课程项目,规定项目任务。④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项目。⑤课程项目及任务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的融合和优化,并将证书考核内容合理分配在不同的项目任务中,充实项目任务涉及的知识内容。
5.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①坚持“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仿真教学,分组学习,角色扮演。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身份的转变使学生真正能够从角色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索所需知识,积极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③案例教学,贴近实战。案例教学既克服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情况,又实现了课与证融合的教学目标。④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在校内,利用校内实训室,依托浙科外贸单证实训软件平台,对学生进行初步实训;在校外,以理论授课及校内实训为基础,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开发校外实习项目,为学生提供见习单证员的实际工作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①E化设备(普罗米修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熟练使用E化设备,通过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②互联网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丰富,利用网络教育技术,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实地参观,顶岗实习。充分利用学校的合作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观相关部门,使学生提前熟悉了解业务环境;使学生参与到具体贸易环节的操作中来,体验工作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