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制度管理体系

制度管理体系

时间:2022-12-20 14:48: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制度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制度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制度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也备受重视。只有科学、准确的数据才可以正确指导公路工程施工,提高公路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公路工程建设质量,因此公路实验室在现代公路工程施工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正常、高效运作,提高检验数据的精确性、科学性,是公路实验室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公路实验室管理评审工作主要是检查、监督实验室日常活动,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中制定的所有文件要求全面落实,由此可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就可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高效运作。

1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基本概念

根据相关文件规定表明,在实验室中,最高管理者应该按照预期制定的程序及日程表,对实验室管理体系进行定期检测、评审,如果发现有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纠正和改进,从而保证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充分性。具体而言,管理评审也即是以管理体系有效性、科学性、充分性等为基本原则和目标,客观评价实验室管理体系业绩,寻找实际业绩和之前预定的预期目标的差距,找出其中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创新、改进措施。其次,还需要立足于研究分析结果,对比市场上其他竞争对手以及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从而找出后期改进的大体方向。

2管理评审实施的前提条件

为了使公路实验室管理评审工作顺利开展,首先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应高度管理评审工作。因为只有实验室最高管理者积极主动参与管理评审,同时给予内部政策支持以及人力、物力支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才可以使实验室管理达到预期目标。同时,管理体系部门以及关键岗位人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实验室管理评审需要的材料信息主要来自于管理体系部门及其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体系部门及人员在输入管理评审材料时,一定要保证输入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样才可以在管理评审活动中进入深入分析,解决具体问题。

3公路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实施

3.1制定管理评审计划。周详的管理评审计划是管理评审活动展开的向导和框架,管理评审计划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管理评审活动的实施效果。通常实验室管理评审计划主要分为评审时间、目的、内部、成员等。而管理评审的主要内容是评价、总结实验室在过去1年时间内的业绩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是完成、达到、超标还是未完成。同时还要评价在评审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下,实验室在新1年里的管理、监督状况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3.2组织准备。在正式开始管理评审活动前,管理体系运行管理部门应向管理层质量负责人、最高管理者提交评审活动策划、实施方案,得到审批后应明确管理评审机会内容的责任方,并且将其送往实验室管理体系管理层及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审核,检查评审内容是否存在问题,以便及时改进、完善,最后再根据评审内容事前准备好管理评审需要的相关材料,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确保输入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

3.3具体实施。应该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负责主持管理评审活动,参与人员应包括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质量管理人员、每一个部门责任人、关键岗位人员。质量管理部门责任人应对近期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相关工作进行总结、汇报,根据其汇报的内容,所有大会参与人员应共同参与讨论、研究、分析,最后质量管理部门还需要做出书面总结报告。最后一个环节应由实验室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做出针对性、有效性的总结,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而管理办公室人员应该将整个大会进行的评审内容详细记录下来。

3.4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主要是总结管理评审活动,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对管理评审基本情况的介绍,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要求等。对当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在办公室人员记录的内容基础上对评审报告进行整理、分析。管理评审报告需要上交给最高管理者审批,管理体系管理层及相关部门人员一旦收到评审报告,应该根据管理体系中的相关文件,对各部门以及部门内部加强监督、指导,及时纠正、改进评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5管理评审后续工作。管理评审的最终目的是有效评审实验室管理体系的实施情况,协助相关部门正确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尽量避免一些不达标项目产生,因此,需要做好管理评审活动的后续工作。首先应收集、整理管理评审相关的记录、报告,妥善存放在办公室内。同时应跟踪验证管理评审报告内容,尤其是不符合项目,需要和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交流、沟通,督促进行纠正措施,并且检查是否按期完成不符合项目纠正工作,评价纠正后的实施效果。

4提高管理评审活动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实验室管理评审活动首先应联系实际,应结合实验室质量管理活动实际情况,建立和实验室管理体系结合的管理评审活动制度。当然,管理评审活动需要突出重点,不需要完全覆盖所有要素,在实验室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制定针对性的评审计划。同时,管理评审活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真实、客观的分析实验室发展、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有效的改进实验室运行缺陷,提高评审的实施效果,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

管理评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因素:(1)管理评审制度是否与单位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相符。(2)应定期评价管理评审中的结果,找出其中的问题,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纠正措施,尽可能将质量安全隐患消除。(3)对于质量管理问题的改进对策,应组织相关部门共同商讨、协商。(4)应加强现有人员的管理培训工作,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相关技能。(5)应制定中长期实验室质量管理方针以及中长期规划。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进行改进验证,也即是跟踪验证管理评审活动提出了的纠正措施。

结语

施工质量是公路工程施工建设的核心,不仅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公路施工企业获得效益的关键,因此公路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公路施工质量监控。确保施工数据准确性,维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是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而管理评审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值得深入研究。

第2篇

【关键词】 医院 成本核算体系 新医院会计制度

医院成本核算管理是指将在医院的各项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耗费按照核算对象的不同进行归集、分配,并核算出单位成本以及总成本的过程。医院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就是要真实、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医院的各项成本信息,强化相关部门的成本观念,降低成本,提高经营管理绩效,从而提高医院自身的竞争力。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提出对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责任,即“实行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制度的调整不仅对成本核算管理的领域进行了扩展,并对一些原制度中不明确的事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对原有的成本核算管理进行了必要的改进,因此医院财务部门与管理者应当根据新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一、新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变化的分析

1、成本核算科目的调整

新《医院会计制度》将原制度下的两个会计科目“门诊收入”和“住院收入”合并成为一项“医疗收入”,同时在医疗收入下新增了“材料收入”这一科目,这一科目的新增使得对医疗收入这一部分的信息了解更为具体和详细。在医院不断的发展中,材料收入在各大医院的医疗收入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在这一趋势下新制度将医疗材料的收入进行单独的划分,对于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医院对材料收入能够更有效地统一管理,也对医院整体经营绩效的管理与考核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根据反映出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和方式。

在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收入划分中,还增加了“药事服务费收入”这一核算科目,这也与药品收入进行了区分。药事服务费这项收入相较于药品收入来说,它所包含的项目更多一些,主要是与治疗相关的试验和检查等,因此,新制度规定医院在进行的成本核算时,将该项收入进行单独核算。

2、对医院科室划分的不同

在新制定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当中,为了使医院能够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对医院的各个科室进行了明确的划分,所有科室在总体上分为四大类别:医疗技术类、临床服务类、医疗辅助类以及行政后勤类。在上述等级划分的基础上,每个医院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进行区别对待,在遵守医院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各医院灵活地进行成本核算。例如,某些医院在对制度的执行中,按照自身管理以及临床的需要把麻醉科、手术室、恢复室、体外循环等科室作为平台性科室为各临床科室提供服务,在这一情况下医院在进行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建立时,就要首先将平台性科室的成本分摊到各个临床科室的成本中去,再进行具体的成本核算。

3、增设了成本报表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中,为能够明确地反映医院的成本费用收支情况,增设了成本报表的相关内容。成本报表的增设不仅可以对医院成本核算的真实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医院具体的收支情况。另外,成本报表还有对医院进行成本分析和制定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提供参考的作用,也进一步完善了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4、对固定资产核算管理的优化

新制度中,首先将医院的固定资产定义为千元以上物质形态的资产,而且将原有的固定基金改为待冲基金,可以看出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的规定更为细化。其次,新制度取消了“修购基金”这一科目,而是对固定资产净值采用按月核算的方式,这一改变有效地解决了原来固定资产的损耗不能进行成本核算的问题。新制度采取企业会计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医院资产的实际状况,也使得医院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可靠。

二、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现状

1、成本控制有效性的缺失

我国医院的成本核算方式长久以来就存在不小的问题,财务部门在核算工作中都是为了核算而核算,大部分的工作是归集和整理成本数据,缺少了核算过程中对事前、事中、事后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医院某些成本发生的变化,财务人员未能对成本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也忽略了对相应的负责人以及成本出现差异的原因的查找,使得成本控制始终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地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另外,存在问题的核算方式,不科学、不完整的核算科目,都会导致最终医院的成本会计信息的失真,对于为医院管理人员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并对医院发展做出决策有严重的影响。

2、成本核算还停留在二级核算模式

大多数医院的成本核算目前还停留在二级核算模式,各层级间的有效对接还没有实现。目前许多医院都是以科室为单位进行核算,这种以科室为单位的核算方式尽管可以降低医疗资源浪费的情况,并提高各个科室成员之间的工作积极性,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科室为单位的核算会造成医院内部控制机制制约作用的缺乏;第二,医院中的很多科室也许在受到利益驱使的情况下片面追求利润,从而导致医院的设备更新成本以及科研成本的降低,制约医院的长远发展。

3、费用分担的问题

在原有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当中,将成本费用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两种,很多医院在对间接费用的处理上十分混乱,主要表现为:有些医院对间接成本中的管理费用只是简单地进行统一计算,而没有进行分摊,这就形成了医院管理费用不断增加的问题;有些医院的某些辅科室存在对间接费用多次分配的现象;有些医院在对管理费用进行分摊时,按照科室人员数量的比例来分摊,这种分摊方式也缺少一定的科学性。以上出现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会造成医院成本信息的失真,影响期末医院进行财务分析及预测的有效性。譬如,当前大多数医院按科室为基础进行的成本核算同于医院奖金分配,这就偏离了成本核算的本来用意。

4、核算科目不健全

对于医院突发的医疗救援、公共卫生事件和政府的指令任务等,医院仅仅将其作为了一项成本进行处理,这种情况的核算方式与实际的会计成本信息并不相符。新制度中仍没有设置“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对于无法归集到正常业务范围内的收支缺乏法理依据。

对于某些医疗事故的赔偿以及政策性医疗费用的减免,医院也缺少必要的会计核算科目。这些成本的升高,会导致医院在药品的成本核算中“以药补医”的不良现象,最终形成医院药价的上涨。

三、医院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完善

1、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医院进行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还处于信息沟通与交流的阶段,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经营目的,还需要医院加强各个方面以及各部门的成本控制,需要科室以及临床、各种辅助单位的积极配合参与。因此,在建立健全成本核算组织结构时,应当由医院领导亲自组织,才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成本。医院可以采取全成本、全过程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室的成本控制,包括了医疗技术成本管理、医疗设备成本管理、医院行政部门和后勤成本管理等,最好能将成本划分成更为具体的小单元,直接对每个小单元进行控制,提高成本控制效率。

各个科室以及职能部门要指定具体的成本核算人员,独立负责成本核算及相关成本指标、考核指标的完善工作。由医院领导层专门管理,专业财务人员负责,在财会部门配备专职的成本核算管理人员,提高成本核算的信息质量。另外,健全自身组织环境,设置合理的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组织结构,建立院、科级的两级管理责任制,另外三级医院应当按照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总会计师,完善医院的财务治理机制。

2、做好医院成本费用的多级核算工作

在新制度的科室划分基础上实行成本三级核算制度,医院可以结合自身的经营状况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对核算的具体项目进行更为详细的整理和划分。例如,对于之前没有把医疗辅助类科室独立划分的医院,在原来的成本核算过程中对于很多细节的核算存在缺陷。解决的方法是,尽量按业务类型及开支部门(科室)建立明细科目或辅助核算,通过这样的划分,尽量实现三级核算,尽量使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3、合理进行医院成本费用的对象化工作

(1)充分根据会计基本原理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做好成本及费用的对象化工作。譬如,对于管理费用,应根据行政性开支与业务性开支设定合理的划分标准,在预算体系的控制下,要求财务人员严格掌握。

(2)完善医院成本核算激励机制。人工成本是医院的重要成本开支内容,完善合理的工资考核机制既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更能够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首先,进行绩效考核时,根据科室的整体成本费用与收入的比值确定权重,根据长期的历史数据给予相关科室设定基准目标。其次,在考核科室收益、成本的基础上,对每个人的考核成绩进行结合。就成本管控而言,应充分关注同等业务量条件下,成本、费用上升的合理比率,单位医护人员的成本变动数据,如发现异常,应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及对策。再次,要注重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考虑个人收入增长与医院积累的合理关系。例如,可以根据各个科室特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人员绩效考核方案,某医院对临床医技科室基础绩效工资与效率奖金的发放中,结合参考其他指标进行考核,将科室工作量以及经济收入为基础,不同工种不同权重,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基础绩效工资和效率奖金,对于科室纯收入增长10%及以上的部分,医院和科室按比例分配后作为科室个人的奖金发放。另外,对于消耗比值有所降低的部门也以一定的比例的奖金作为激励措施。

4、完善会计核算科目,做好会计监督

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医院会计制度,增设“营业外支出”或“风险基金”等类似科目,用以核算医疗风险或政策性卫生事件开支等成本费用。医院的财务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医院及时发现在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修正。这不仅要求医院对财务活动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管,同时要求将这一监督管理理念融入医院的整个财务部门。另外,为保证监督的有效进行,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部门,保证成本核算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指引下,对医院建立与完善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不能完全依赖于新制度,而是要求医院根据自身的具体管理情况以及经营现状,进行有效的调整工作,以此来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效降低医院的运营成本,保证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包兰平:新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的探索与实践[J].财经界,2013(1).

第3篇

三大进展

步正发说,收入分配问题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解决中国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不能就分配论分配,必须从中国现阶段国情出发,着眼于解决制约影响收入分配的深层次问题,标本兼治,循序渐进,深化分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改革,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整体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经济社会等相关管理体制改革。

步正发在论坛上透露,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确保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薪酬制度、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等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五项新举

本次论坛明确提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将采取五大新措施。第一,研究确保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问题。特别要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发挥最低工资对确保和提高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的作用,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状况、居民生活水平、物价、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以及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整体战略的研究,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面对就业形式多样化趋势,还应加强小时最低工资的规范和调整工作,研究小时工资如何在各类非全日制劳动者中全面推行。要重点研究分析各地最低工资标准相互关系,特别是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我国各地劳动力流动和人工成本的影响,从中寻找规律。此外,针对目前我国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尚属空白的情况,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讨论建立行业最低工资标准,并与地区最低工资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第二,研究建立并完善普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第三,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第四,研究解决少数垄断行业过高收入问题,进一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

第五,研究构建科学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体系,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本次论坛可谓专家云集,群贤毕至,劳动保障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局长熊志军、陕西省劳动保障厅厅长鬲向前、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等领导到会并就我国薪酬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原则作重要讲话。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林泽炎、中国人事科学院薪酬研究室副研究员岳颖以及来自国内知名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的多位专家作了精彩实用的主题演讲。

四个亮点

本次论坛具有四大亮点。一是层次高,参加论坛的有薪酬政策制定与管理部门的主要领导及全国知名的薪酬专家。二是理论探讨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这对我国的薪酬改革将具有影响和推动作用。三是传递最新的薪酬改革信息、预测改革方向和趋势,探索改革的措施和方案,突破难点问题,探讨热点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明确改革方向。四是根据事业单位代表的要求,设置了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问题分论坛,使各专题的探讨更为深入和具有针对性。此次论坛对于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薪酬管理制度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4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各行各业的有序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政治的建设,都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而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必须依靠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根据相关国家会计制度的发展精神,进一步推进会计战略,提高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经济效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2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虽然呈现稳步上升状态,但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少动荡因素,例如:体系建设缺乏核心方法,制度建设缺少秩序以及管理模式滞后,缺乏创新等。针对各个领域的种种问题,建设完善系统的会计管理体系,需从以下3个基本方向入手:

2.1理论管理体系的建设

2.1.1理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理论体系建设是我国会计管理体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组成部分,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具体的实践情况,进一步提升与企业和社会的接壤,实现经济与手段的完美契合。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稳步前进的上升时期,正在从事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方向转变,而有效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必将成为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举措。事实上,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管理理论大多借鉴外国系统,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我国的国情以及具体发展状况,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应该是指导我国社会和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指南针。

2.1.2理论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会计管理体系的理论建设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整体的考虑:第一,明确企业与单位的建设目标,促进各项管理决策的整体作用发挥,以整体带动局部,实现由"散”到"整”的综合性发展;第二,为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提供明确的知识结构管理规章,从管理体系的内部入手,由内而外逐步推进体系建设;第三,帮助各部门制定完善的会计政策制度,对不成熟、不成文的各项理论体系建设进行综合的整治、治理和整合。

2.2预算管理体系

2.2.1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和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指在企业正式的资金经营和运作之前,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需要资金运转的所有资源进行考查、计算、预估、整合的预计过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是在企业与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同时,编制财务预算,做出财务报告,确保企业正常的年度利润所进行的一切管理活动。它连接企业财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各个环节,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带功效,是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所在。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和管理水平,从而实现风险规避的有效性。

2.2.2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

“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要源于实践,同时又高于实践”,这意味着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企业与单位的具体实际。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大中型企业的分支公司分布零散且种类繁多,造成了很大的资金管理麻烦,因此,预算管理体系必须做出全方位的考虑。首先,预算管理体系建设要求对企业、单位各部门的财务预算制度进行核算、分配、管理,为了完成最后的盈利目标,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资金投入、存放、运行和回收做出具体的资金预算、业务预算和全面预算。其次,企业应该秉承稳固对等的原则,确保真实的经营方针,围绕企业的战略要求和发展规划,以流动的资金收入与支出为基础进行整合,并编制详细具体的财务报表进行记录。最后,对于预算管理体系来说,应该将建设的重点放在管理工作上,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对内部会计责任经济制度的制定,对母公司资金的组织整合上,进行升级管理,制定具体的预算管理规定,保证各项成本、受益、效率实现最大化。

2.3资金管理体系

2.3.1资金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资金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货币资金管理,货币资金管理是企业全部资产中循环性最强的资产。目的在于保证正常的经营生产之外,减少货币的持久持有量,增加货币短时间的流动量,让货币资金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而有利优化货币组合,在资金安全、监控和使用效率上完美整合,防范企业经营所带来的未知资金风险。

2.3.2资金管理体系的内容

资金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应收货款,增加货币资金的流入量,同时,延缓货币的流出量。因此,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资金完备的首要手段,有利于保证资金的安全。再次,对于资金的回收率也要做好严格的把控,资金的支出显示出了一个企业整体的规划能力。资金管理体系的建设应该注重各企业、各单位财政部门的重要作用,坚持机制创新,协同发展。重点完善诚信创新、会计管理体系,更好地在财务部门进行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集体管理职能,让企业和单位做好会计管理体系的建设。

3会计管理体系建设的深远意义

会计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运行,实现各单位、各部门会计内部策略的有效整合,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实现会计人员自身职务的有效发挥,保证会计体系建设的提前完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会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把握管理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要推进理论体系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实现“扭转”效应,促进实践的发展,促进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运用。

4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 公平 效率

一、背景简介

图书馆座位预约管理制度,指的是学生利用微信、APP等客户端对图书馆的座位进行预约、使用,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辅助监管的一整套预约体系。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预约制度对图书馆座位资源进行管理,根据笔者的了解,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等学校已实行这一制度。预计未来使用图书馆座位预约管理制度的高校会不断增多。

图书馆的座位是具有正效用和公益性的准公共品,当学生对图书馆座位的需求超过供给水平,而供给能力又不可能迅速增加,即短缺与非排他性的矛盾同时出现时,对其消费的竞争,即占座,将不可避免。[1]图书馆座位预约管理体系的出台便是为了解决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占座”问题,提高图书馆座位资源利用的公平性。而在它正式实施之前,许多学校要么对图书馆占座现象无作为,要么对占座进行“暴力管理”。然图书馆占座屡禁不止,在很多人看来,预约管理体系成为图书馆座位资源有效管理的“良方”。但在笔者看来,图书馆资源的合理使用不应该仅仅用“公平”二字来衡量,图书馆预约管理制度在提升公平的同时是否可保证效率也是需要关注的话题。

二、文献综述

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属于新兴事物,目前对其研究比较少,但评价比较一致,主要认为,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保证了座位资源使用的公平性。如张文娜(2015)认为,经过2个月的试运行阶段,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占座问题,提高了座位使用效率,并且系统稳定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明显地减少。[2]笔者发现,现有学者大多基于管理着的视角对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进行评价,本文则基于制度成本的分析,在肯定预约管理体系公平性的基础上对其效率问题进行质疑。

三、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的效率分析

(一)占座问题

首先,我们基于成本效益理论,在与教室自习对比的基础上,对图书馆占座问题进行分析。笔者在对北京理工大学徐特立图书馆占座现象分析(2017)的文章中提出,教室自习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首先是“被赶走的风险”,学生对空余教室信息的掌握与教室使用者对教室信息的掌握是极不对称的,这便导致很多同学在自习期间,被持有批条的同学打断,进而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寻找空余教室。第二,教室设备的不齐全、书籍查阅的不方便。笔者认为,在不考虑图书馆座位资源供给的前提下,以上两点,尤其是前者,是图书馆“占座”的主要原因。每个学生都是理性的,寻求交易成本最小化,为了拥有一个稳定、持续的学习环境,花费更少寻找教室的时间,许多同学选择了“占座”。

(二)预约管理体系的实质

下面,我们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对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的效率问题进行分析。2017年2月27日 BIT学业指导中心官微公布的“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座位预约系统规则”,全文近1600字,不仅需要进行签到、签离、暂时离开等繁琐操作,而且对预约时间、签到签离时间,暂离时间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且惩治严厉――任一种违规项满3次将被暂停选位权利7天,高昂的制度成本压力下,其带来的效果是图书馆上座率的减少,或预约管理制度的直接废弃,而不是座位使用率的提高。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的执行流程:

备注:第一,预约时间6:00~24:00;第二,刷卡签到签离必须通过特定机器操作;第三,任何不遵守程序者都将违规,违规满三次,一周内不得使用图书馆预约系统预约座位。

笔者基于成本收益法的考量,收集、整理了图书馆预约管理制度实施所需各项成本。

表1

制度成本 制度变迁成本 图书馆、官微的关于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的公告

制度形成成本 签到、签离设备

座位二维码的制作

座位二维码的张贴

制度监督成本 图书馆管理员监督同学刷卡进馆

制度执行成本

(也可称为学生交易成本) 预约成本

及时签到签离及暂离的成本

潜在违约成本

学生更关注的是制度的执行成本,当这种制度、规则的执行成本超出教室自习的成本,学生会选择执行成本更低的教室学习。这样看起来,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是公平的――原因承担更高制度成本的学生优先享用图书馆教育资源。但是,对于高年级的同学及学业压力相对来说比较重的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往往时间精力有限而无力与他人竞争,从而在图书馆这道无形壁垒前望而却步。

再看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的实际执行效果。在预约系统的执行效果上,笔者参考了i北理2017年3月18日的微信推送征集同学们图书馆预约系统的用户体验。该推送得赞最高者留言为:“并不是每个去图书馆W习的同学都会运用占座系统进行预约,其实事实是预约的人特别少。你预约的座位可能已经有人了,又不好意思要求别人离开,从而又找了一个座位坐下,如此循环,占座系统的意义失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已经实行,占座为题依旧存在。

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规定,更是一道比较高的制度成本。无论是基于成本收益法的分析还是关注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的实际执行效果,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都是失效的。但是笔者并不认为预约体系的实际执行情况在此后一直是失效的,我们需要――大考冲击。每逢大考,教室资源紧张,图书馆人员密度增大,占座者和预约者之间的摩擦会增加。笔者姑且认为预约者会获胜,因为预约体系是一种正式的制度约束,而占座没有理由和根据,是不文明的。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在预约体系下,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执行成本。

四、结语

图书馆预约管理体系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应该盲目效仿。图书馆座位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而不应仅仅为了消除占座现象而降低其利用率。

(作者单位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露天矿山;危险因素;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式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由于露天矿山危险因素众多,因此,分析露天采矿中存在的众多危险因素,并从方法、制度上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是保证露天采矿作业安全和有效的必由之路。

二、露天矿山危险因素分析

1、危险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而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具有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险因素分为三种类型:(一)实质危险因素。(二)道德危险因素。(三)心理危险因素。

2、露天矿山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危险因素是指可能诱发露天矿山突发性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影响露天矿山安全的危险因素众多且复杂,本文结合保险行业的危险因素分析,将露天矿山的危险因素分为三大类: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露天矿山道德危险因素、露天矿山心理危险因素。这三大类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露天矿山突发事故的发生。

(一)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是导致露天矿山突发性事故发生或促使事故扩大化的物质性条件,主要包括矿山的基础设施设备及开采、防护的相关技术决策手段等因素。

(二)露天矿山道德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道德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由于部分矿山高层管理者的道德素质水平低下,急功近利,只抓经济效益而无视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投入保障不足,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事故影响因素。

(三)露天矿山心理危险因素

露天矿山心理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矿山中低层管理者及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存在心理安全区,侥幸心理严重且技术水平有限,无视或忽视安全生产法规及管理,进行违章作业等导致矿山事故发生。

三、危险因素控制的方法

1、采矿技术控制,即采取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采用的技术控制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危险源屏蔽、坚固防护设施、不靠近危险源、消除薄弱环节、闭锁危险触发、冗余技术、替代操作、警告警示、个人防护等。露天采场应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存在状态及企业能够采用的技术、物力、财力与人力,有选择地采用以上技术措施来达到消除、控制、防护或转移危险源的目的。

2、人的行为控制,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指挥错误,操作失误,错误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懒散,厌烦,紧张,疲劳,疾病或生理缺陷,不正确地使用防护用品或防护装置等。人行为控制首先要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要实现操作安全化,制定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做到岗位操作安全化。

3、现场管理控制。危险源的管理控制是防止事故发生的关键。管理控制措施包括完善与落实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作业人员的安全态度与技术水平、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应急演习等。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危险源进行管理控制:

(一)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危险源辨识后,在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危险源重点控制实施细则、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制度、班一前会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日常管理制度、信息反馈制度、考核奖惩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事故应急措施等。

(二)明确责任,定期检查。对露天开采中的各个系统的危险源管理指定负责人,并明确他们应负的具体责任。特别要明确各工区、车间对划定的危险源定期检查的责任,包括作业人员每天自查、车间及工区定期检查、企业领导的不定期督查等。

四、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体系构建方式

本文将矿山安全管理体系划分为三类子体系(实质安全管理体系、道德安全管理体系、心理安全管理体系)来对三类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优化。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中一定要强化露天矿山安全文化建设。通过子体系的建设和安全文化的贯穿来构建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体系,如图1。

图1露天矿山安全管理体系框架图

1、实质安全管理体系

实质安全管理体系是针对露天矿山实质危险因素进行优化的。实质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对边坡失稳事故等六类突发性事故影响因素优化而建立的。通过对六类事故的实质危险因素分析,结合不同事故的不同特点分别建立边坡安全管理体系、爆破安全管理体系、尾矿库安全管理体系、运输安全管理体系、电气安全管理体系、其他安全管理体系六类安全管理体系。这六类安全管理体系共同形成了实质安全管理体系。

2、道德安全管理体系

道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通过优化道德危险因素来实现的,主要针对矿山的高层管理者,主要包括提高高层矿山管理者的思想觉悟及道德水准、消除高层管理者的不安全心理、保障安全投入等。

2、心理安全管理体系

心理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针对中低层管理者及从业人员而言的,主要包括消除中低层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不安全心理、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素质等。

4、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也属于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一部分,是建立在良好的安全管理之上的,贯穿和作用于整个管理体系。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提升管理职能的重要举措。安全文化建设是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完善的理论体系及基本要素来得以实现的。通过露天矿山安全文化的建设可以优化管理体系,实现员工从不得不服从安全管理到自觉服从安全管理的转变,从而为矿山提供良好安全生产氛围,进一步提高管理者及从业人员的整体安全意识。

五、构建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管理制度需要明确检查时间、内容、频率,检查人及其职责。依据检查类型不同,安全检查制度应包括巡回安全检查制度、例行检查制度、专业检查制度和综合检查制度。

1、安全检查频率

根据检查时间不同,可以分为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一)日常检查。员工每班操作前要进行仔细检查;工作时,每隔一段时间要对所操作的设备进行一次检查;在交接班过程中,根据岗位分工对相关设备和系统进行一次检查。

(二)定期检查。即公司、厂级、车间等按规定的时间对所管辖的设备和系统进行的检查。一般说来,公司每半年检查一次,厂级每季度检查一次,车间每月检查一次。

(三)不定期检查。即根据设备或系统存在的问题,在原规定的时间外相应增加的对管辖设备和系统进行的检查。

2、安全检查中人员职责

(一)领导干部的职责。公司、厂级、车间领导负责组织各级安全检查,督察安全检查工作的落实。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定整改方案、定整改负责人、定完成整改的时间限期,应督促整改,解决问题,评价检查方法。

(二)工人的职责。要在班前、工作时间内,对所操作的设备、工作环境进行安全检查,认真进行交接班安全检查,并做好岗位日常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有关领导。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露天矿山作业中,降低作业中风险因素的办法为构建有效可行的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安全检查制度,并认真的执行,以提高露天矿山安全作业的水准。

【参考文献】

[1]郭茹.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安全标准化考核体系设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48.

[2]张军.露天铜矿安全评价系统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14.

[3]郭进.金堆城露天矿安全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33.

第7篇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精细化管理;分析应用;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近年来,新闻上经常会报道一些这样的事件,在各个地方的煤矿经常会出现一些坍塌的事情,而最终导致的是煤矿工人的死亡受伤,而在近几年这种类似的事件比较频发。而针对这样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员工在煤矿下进行工作的时候危机意识的薄弱,当然更加主要的原因是煤矿生产地中对于安全措施的不完善,只是一味的注重产量而忽视了员工的安全。因此在煤矿中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本课题主要是根据煤矿管理体系中的不足来进行分析,并且提供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来进行实施。

一、何为精细化的管理体系

精细化的管理换一个说法也就是科学化的管理,首先想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科学的管理体系来进行,要有规范性。精细化的管理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在一些高危机作业的条件下必须要实施的一项措施。精细化管理是根据基础的管理体系进行更加细致,并能够把握细节的体系。在精细化管理的体系中最主要的是要掌握好关键的部分,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深入的管理。建立完善细致的科学化管理体系,才能够在企业市场的生存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在煤矿中强化之前的管理体系,形成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而煤炭精细化管理体系的特点就是将管理制度进行制度化,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等等,这样才能够在降低企业风险的同时,提高煤矿的产量,最终在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好成绩。

二、煤炭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实施

煤炭精细化管理包括业务环节和生产工作的环节几个方面。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可以这样进行,在进行煤矿产业运行之前,要做好监测和计算的准备工作,根据预定的目标来进行实施生产。其次还有煤矿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的管理方案,对于煤矿工人要及时的进行各种突发事件的培训,对于管理人员来说可以指定相应的考核规则,并且根据职员的考核成绩最终进行工资的奖励或者职位的提升,希望在此基础上能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对工作的积极性。

前面所讲的精细化也可以说成为科学化的一种,而科学化是指通过科技的发达和对电子科技的使用,达到能够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在煤矿中实施的精细化的管理中要加强对于科技设施的使用和引进,科技设施不同于人力,它能够精准到一定的程度,而对于人来说,有些是做不到的,使用科技设施能够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矿大煤矿的生产量。煤矿产业的大多数的工作场地是位于地下的,对于生命的威胁程度会比普通的工作高,所以在实施煤矿精细化管理的时候也要注重工人的安全问题,要定期的对于煤矿的场地进行安全隐患的监测,还要完善相应的地下工作的制度,要做到安全生产。

三、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效果

在煤矿管理体系中改革的精细化的管理对于煤矿的生产量和员工的安全,以及相应的市场竞争力都具有促进的作用,而针对这些成果来分析在煤矿管理体系中实施的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效果如何?

(一)员工积极性的提升

在煤矿中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对于员工实施多劳多得,奖罚分明的制度,让员工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这样让员工在工作的时候能够认真对待。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让员工充分的认识到了煤矿工作的严谨性,发挥管理人员的主动性,使员工们自觉的参与精细化的管工作。在精细化管理中对于管理人员和地下工人都分别培训,这样能够不断的促进煤矿技术的发展,提高员工的技术和素质。

(二)规范制度的落实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煤矿产业来说也是同样受用的,面对煤矿生产中必须是在地下作业的情况,危险系数高,而员工在地下工作时所要遵守的规则也有很多。精细化的管理体系,对于规章制度进行了细致化的安排,实施一定的规章制度,加强了地下工人的纪律性,做出细致的规定,比如在煤矿井下的时候不要随意的走动,出去和进来都有整齐划一,这样也能够减轻井下拥挤的情况,在出现危险事件的时候也能安全有序的撤离。精细化的管理体系能够让员工在严谨的制度中降低风险,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于危机的危机意识

(三)管理水平的提高

实施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使煤矿的员工能够掌握主动权,从被管理的地位转变为能够主动的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大大提升了煤矿企业对于管理部分的效率。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对职员的技术和素质的培养,让员工由之前自由散漫的状态调整到能够督促自己,自觉遵循井下工作时的规章制度。精细化的管理也让管理层的人员审视煤矿的管理体系,要善于与井下工人之间的交流,经常下井检查,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井下的环境,以至于更好的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四、总结

煤矿产业中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个体系能够全面的调动管理人员和井下工人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煤矿企业的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地位。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为煤矿的生产过程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降低煤矿企业的风险性,将危险降到最低。在管理体系中运用的科技设施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生产效率,节省人力和物力,降低煤矿企业工作中的成本,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相应的煤矿精细化的管理也要随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增坡.煤炭企业精细化管理问题探讨[J]. 经营管理者. 2013(24)

第8篇

关键词:HSE;石化企业;以人为本;领导重视

1 概述

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men)管理体系,简称为HSE管理体系,是集合了各国同行管理经验优势而形成的,可适用于各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其主要的管理思想为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现代化管理的主要评价标准。我国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推行HSE管理体系,既是满足政府对健康、安全、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保障员工健康与安全,实现安全生产,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2 我国石化企业HSE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HSE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HSE管理体系的最大目标是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实现零事故、零伤害和零损失的管理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制定HSE管理体系过程中,将健康、安全与环境进行有机结合,而不可相互独立割裂开,否则难以实现动态的良性循环的模式。我国石化企业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存在范围标准及专业术语方面缺乏明确的界定,多采用国际标准模板,而在HSE管理体系实践当中,与管理制度严重不符,从而导致管理混乱、职责不明、标准不一现象层出不穷。

2.2 HSE管理体系实施力度不够

HSE管理体系对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但该体系的作用需要切实可行的执行手段和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否则再完善的管理标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传统石化企业管理主要以不定期安全检查、事后处理等方法控制企业的生产管理,HSE管理体系的引入极大的改善了管理方式,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有效控制,但在风险管理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环节中,仍处于相对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

2.3 企业内职工对HSE管理体系重要性认识不足

HSE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企业职工的身心健康。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中,75%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如,兰州石化“1.7”爆炸着火事故、川东北气矿“12.23”特大事故等均是责任人未能担当责任而造成的恶性事件。因此,HSE管理体系的实施,需要企业各方人员的协同配合才能得以实现。

3 我国石化企业提升HSE管理水平采取的措施

3.1 完善企业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

3.1.1 企业领导重视,全员配合,提高审核效果

HSE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需要企业领导及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审核是在HSE管理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监督机制,只有企业建立科学有效的体系运行机制,审核才能在管理体系中发挥作用。企业在进行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时,应坚持以规范管理、简化流程、明确责任、严密接口、有效沟通、执行到位、持续改进为工作原则,从企业生产需求出发,在领导高度重视、职工积极配合的情况下进行科学严谨的内部审核。

3.1.2 加强企业内部审核人员队伍的培养

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一批高水平的审核人员,以确保内部审核工作的高效性,因此,企业应加大审核人员的培养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审核队伍。

3.2 加强HSE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施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动态的工程,需要各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汲取失败经验,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企业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3.2.1 明确体系内各职能的责任,确保体系运行协调统一

HSE管理体系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决策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三方的责任。其中,决策者是管理体系的最高指挥者,这是体系制定及运行的核心驱动力,失去决策者支持的HSE管理体系,整个体系的建立及运行就缺乏指导思想,以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中层管理者是整个体系的传导神经,是沟通最高决策者及基层操作者的桥梁。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对上级部门的管理指令应坚决服从,并将各项指令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各基层人员;基层操作者是体系运行实践的直接接触者,作为企业生产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基层操作者的素质及工作习惯,对HSE管理体系的运行具有直接的影响。

3.2.2 运用风险控制手段,提升HSE管理水平

HSE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应将降低风险作为体系的重要评判标准,风险消减措施是一个具有目的性强、创造性强、科学性强的管理活动,具有极大的操作难度。

为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活动的风险,应对企业生产活动中各种可能发生的危害行为进行全面、正确的分类识别,确定危害发生的范围;然后对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危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及企业经营状况制定合适的评判标准,从而对需要进行控制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最后根据风险划分标准及其危害性,对需要控制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同时满足管理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具有可执行性两方面的要求。

4 总结

HSE管理体系的制定及实践是石化企业由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转变的开始,该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完善的过程,需要企业及全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以确保安全第一、环保优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雷文琪.HSE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5,01:243.

第9篇

目前,虽然我国的很多大中型企业集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非常不完善,财务管理不健全的现象在国内还是比较普遍的。有的甚至连基本的会计账簿也不健全,更不用说会计制度、成本控制、资本运营、内控管理等更深层次的财务管理。企业迫于生存压力,在资金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会将主要资源放在追求产品销售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上,基础性的财务管理不会放到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这种状况在企业生产经营还算顺畅的情况下不会有什么问题,一旦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利润大幅下降甚至严重亏损等重大问题时,就会因平时财务管理工作不到位而不能立即做出正确的补救措施,使企业受重大的损失,甚至是走向破产。只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二、国内企业集团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原则

国内企业极端财务管理体系的原则主要包括四大类:系统管理原则、高度重视原则、实事求是原则以及全面参与原则。现分述如下:

1.系统管理原则

企业集团内部的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多的,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造成非常大的难度,所以在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层次性、整体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原则,对组成财务管理体系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全面管理,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方针和相关财务目标。

2.高度重视原则

企业集团内部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与整个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高效、顺利的进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整个企业集团内部的相关领导只有真正的认识到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严格的遵照企业集团内部的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执行。

3.实事求是原则

企业集团内部的财政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从发的基础上的,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根据企业内部实际的情况出发,通过正确的决策方法做出判断。

4.全面参与原则

所谓的全面参与原则主要是指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不应该仅仅归结为是企业集团内部相关领导的责任,而应该将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从全面出发,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广大员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集思广益,并将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措施落实到位,否则整个财政管理制度就仅仅停留在制度的层面上,没有任何实际的价值。

三、企业集团内部建立财政管理体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现阶段,虽然财政管理体系形式繁多,但是企业集团内部只有建立适合自己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具体的建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做好财务管理中的信息收集以及分析工作

企业集团内部建立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具体数据为依托,切不可凭空构想,盲目构建不符合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体系。同时还应重视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来安排企业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2.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方法

当前我国内部的企业集团内部主要采用的是分块段编制预算方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财务预算制度,这就导致企业内部的财政预算部门在处理不同的财政工作时非常容易产生之间的冲突,这就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工作效率的降低,这就要求企在编制相关的财务预算时,要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全面均衡考虑各种分预算,系统编制相互协调的全面预算。

3.采取积极的措施,修正财务管理体系的偏差

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日常的工作记录和考核,将实际数与预算数相比较,以评价各部门的工作实绩,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强化会计控制。

四、优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策略

优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切不可从单一的方面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而应该是多方面协调管理。具体而言,包括绩效评估、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预报、财务分析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先简述如下:

1.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业务评估体系

对企业所有的经营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建立有效、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将部门各项经济活动成果,通过客观的数字表现出来,企业每个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透明平台,参与到企业财务管理监督中来,同时也使管理决策者对各部门的投入、产出有整体的把握,为企业长远发展决策提供借鉴和依据。此外,通过业绩评估结果能够对企业的发展潜力有基本的了解,使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够根据数据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从具体实践来看,通过绩效考核后,企业在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上会取得很大提高。

2.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企业集团要想发展,没有人才是不行的,现代企业的竞争根本上也是人才的竞争,这对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也是一样的,企业内部要想建立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只有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并且人才都各有领域,相互协作、相互帮助才能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企业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的同时强化企业现有人员的培养。比如,引进优秀的新人,大胆让新进人员参与企业管理。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注入新鲜血液。

3.建立健全的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实行科学的控制体系需要紧跟企业的经营理念和进程,在同企业业务发展中能够对企业的效益起到促进作用,所以我们要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做好控制工作。建立一套切合实际,操作行强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10篇

扎实推进稳步实施

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科学合理、稳步实施,邯郸烟草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明确质量方针,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经过大量调研,邯郸烟草建立了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等纲领性文件,并重新界定机关工作职责,组织各部门编写工作手册,建立部门质量目标,使总的质量目标得以分解细化。

同时,公司对原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补充,共汇总归纳市公司工作职责193项,县营销部工作职责37项。修订和增补了管理制度99项,编制发放各类质量文件320余本共计50余万字,涵盖了资源配置、过程运作、产品控制及纠错预防等质量要素,使部门的职责权限、员工的岗位职责更加明确,业务操作更加规范,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加强绩效考评,有效落实体系。公司成立了内审考评领导小组及内审考评组,建立了三级内审考评体系,分别对机关各部门、营销部以及各部员工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目标进行考评。

公司及时督导各部门认真整改问题,促进各项工作规范水平的提升。例如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后,公司设计开发了一套绩效考核软件,搭建了统一的考核平台,实现部分考核数据自动生成,减少人为因素,形成了以岗位绩效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改进和完善了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五个加强”,充实完善体系。加强培训,公司通过组织学习班、开辟学习专栏、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将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融入日常工作中;加强过程管理,在对主要工作过程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标准流程,纳入体系进行维护管理;加强接口衔接,重点完善痕迹化管理,强调关键过程、关键环节和接口必须落实记录;加强协调联动,建立了对体系运行过程中产生矛盾和问题进行跟踪处理的机制;加强考评质量,实现了统一考核软件、统一管理文本、统一记录表格、统一考核形式的“四统一”。

丰富内容形成体系

在扎实推进的基础上,邯郸烟草进一步充实、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形式、方法,逐步形成了具有邯郸烟草特色的综合质量管理体系。

企业文化。在管理实践中,公司确立了“志存高远,行者无疆”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与质量体系管理有机融合,通过调动执行人的主观能动性,使质量管理体系永葆活力。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邯郸烟草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整合,提出了“安全每一刻,健康每一天”的职业健康安全理念,并将其纳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之中,使综合管理体系更具亲和力。

6s管理。6s管理与质量管理一样强调规范化、文件化等因素,看似简单却精细而实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方法,是质量管理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qc小组活动。qc小组活动促使员工关心自己的工作和周围的环境,比较充分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在开展qc小组活动过程中,可以有效地促使质量管理体系永葆创新与活力。

服务品牌建设。公司将服务品牌建设纳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之中,严格按照开发新产品的步骤实施,改进一线服务流程、规范服务标准,使综合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升华。

对标管理。公司收集汇总分析标杆管理的各项指标,与自身同期和全省平均水平比较,摸清现状、查找差距,为深入开展对标工作、改进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几项工作,邯郸烟草逐步建立起了科学、高效、协调的综合质量管理机制,实现了由粗放型、经验型管理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跨越式转变。

持续改进效果显著

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原则是持续改进,使企业强化管理、科学管理,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企业和市场、企业和零售户的和谐健康发展。

坚持持续改进原则。公司先后4次修订完善体系文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120余项,梳理改进工作流程169个,促进了企业在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上健康平稳发展。

员工凝聚力不断增强。公司从底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确立科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到通过贯标认证,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科学严谨”的管理理念。5年来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增强了每一名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广大员工亲身参与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物流建设、6s管理、qc管理等活动,实现了思想和行动双跨越。

客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强调“服务无界限,服务无止境”,建立由服务沟通、服务指导、服务多元化、服务监督、团队建设等五方面组成的新客户终端服务体系,形成了企业内部互为客户、互相承诺、彼此监督的有机服务链条,促进了内、外部服务水平的提升。同时,作为全国行业网建全面提升示范单位之一,公司逐步培养、造就了一支高素质品牌经理、市场经理组成的营销服务团队。

终端营销信息互动体系建设。公司加快了以订货、信息互动、信息采集为主要内容的终端营销多元化信息互动体系建设,实现了零售户通过“烟信通”、“网上订货”自主提报订单,既方便了客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公司为客户经理配备pda信息终端机,方便采集市场信息。公司开发、利用“烟信通”、“网上订货”、“手机短信息平台”等方式,为客户提供货源供应告知、订货日提醒、节日祝福、紧急通知、行业动态等延伸服务。

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经过项目论证、审批、征地、建设、设备安装和调试等一系列工作,邯郸烟草物流中心于6月试运行。物流中心适时制定了包括卷烟仓储、卷烟分拣、 财务管理、车辆管理、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预案共计92项,制定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35项、流程图34幅,编撰了12万余字的工作手册,逐步建立起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安全体系、全员培训体系、绩效考核体系等现代物流管理模式。10月份,国家局副局长何泽华考察邯郸烟草时对物流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11篇

关键词:山东省;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

“十二五”期间,国家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把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落实万家企业节能工作十项要求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求建立健全符合要求的能源管理体系。山东省有1188家企业列入国家万家企业名单,节能目标任务2530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的9.92%,位居全国第一。山东省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作为推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总抓手,在前期制度探索研究、试点示范基础上,山东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政府节能办组织召开全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印发了《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推进计划》和《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管理试行办法》,通过了《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自律公约》,标志着体系建设全面启动、整体推进。这些企业通过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节能管理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轨道,形成了能源管理长效机制。初步测算,年可实现节能量500万吨标准煤,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开展探索研究

能源管理体系是运用现代管理思想,借鉴成熟管理模式,将过程分析方法、系统工程原理和PDCA(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循环管理理念引入企业能源管理,建立覆盖能源利用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构建自我发现问题、持续不断改进的节能管理机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有利于企业改进节能工作,优化节能管理,提高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能源消耗。能源管理体系作为一种综合性、系统性的现代能源管理方法,已经引起国内外业界广泛关注和认可。早在2007年,山东省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节能法规政策落实不到位、节能技术获取渠道不畅通、节能目标责任不明确、能源计量统计薄弱等问题,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从制度研究、制订标准入手,沿着试点示范、总结推广的路径,研究和探索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并总结提炼出符合国内企业节能管理特点的“四个机制”、“三个持续”,即: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主动采用先进节能管理方法与技术,实施能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注重节能文化建设的长效节能管理机制,做到节能工作持续改进、节能管理持续优化、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山东省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认监委的认可,其经验做法写入了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为在全国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2制定地方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

一是理论先行。2008年,山东在全国第一个能源管理体系地方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要求》。随后,陆续了造纸、热电、水泥等10余个地方标准。这些标准丰富了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为推进标准的实施和应用,山东又在实践基础上组织编写了《能源管理体系》教材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案例”(视频教学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为重点企业正确理解、认识能源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示范引路。2013年,在淄博、德州两市开展体系示范市创建活动,率先制定实施计划,出台鼓励政策,培育示范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组织企业开展认证等评价活动,两市163家企业2014年底前全部提前完成体系建设任务。同时,山东省先后分6个行业选拔68家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试点,通过现场交流会、能效对标等形式,发挥典型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比如,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运行能源管理体系,强化全过程管控,科学安排生产节拍,深挖节能潜力,体系运行取得显著成效,其经验做法不但在省内推广,还受邀到省外交流。

3建立信息平台,实现高效管理

为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山东省开发了“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平台”,1188家企业、77家咨询机构、37家认证机构、313名评价专家及188名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监管人员均可在平台上上传、查阅相关信息,实现了体系建设咨询服务、认证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机联动。利用工作平台每月定期调度各市体系建设进展,并通过“山东省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进度”窗口动态展示。实行认证信息网上登记,强化跟踪调度,及时掌握认证机构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在全省推进计划和各市实施计划指导下公正、独立和客观地开展认证工作。

4规范第三方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一是规范第三方服务。山东省制定了《能源管理体系咨询机构管理试行办法》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效果评价办法》,对咨询服务和评价工作做出明确要求。据此遴选的77家咨询机构共为861家企业提供咨询服务,选拔的313名评价专家,共对710家企业实施评价。省节能监察机构定期对咨询服务机构进行执法监督,对发现违反节能法律法规的机构,依法责令整改或实施处罚。二是引导行业自律。邀请国家认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37家认证机构共同订立《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自律公约》,承诺依法、依规开展认证工作,自觉接受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认证服务,共为207家企业提供了认证服务。

5争取资金支持,实施政策激励

实践证明,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是一项一分投入十分产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切实推进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山东省建立了项目申报和表彰奖励等制度在内的激励机制,在组织申报国家和省节能项目等工作中优先支持建立并有效运行体系的企业。同时,还通过争取省财政资金补贴及世界银行赠款项目等,对部分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企业予以资金补贴。“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安排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用于支持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了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积极性。

6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6.1初步形成持续改进的节能机制,企业能源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已经建立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普遍形成了4个机制:一是节能遵法贯标机制,实现了主动收集并自觉贯彻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企业能源管理活动更加规范、更加系统化、制度化。二是能源的全过程控制管理机制,实现了对能源管理和利用的全过程、即时化、系统化控制,能源计量、统计更加完善,能源利用过程监视、测量不断强化。三是节能技术进步机制,实现了主动追踪、获取、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节能技术进步常态化。四是节能文化促进机制,节能制度不断完善,员工节能意识不断提高、节能习惯逐步养成。

6.2单位能耗普遍降低,企业节能效果明显

建立并有效运行能源管理体系的企业,节能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产品能耗指标均有下降。对山东钢铁集团济南分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协庄煤矿、张店钢铁公司等4家企业的调查显示,这4家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运行后第一年即实现节能量10.12万吨标准煤。山东钢铁集团济南分公司2013年吨钢综合能耗580公斤标准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累计节能60万吨标准煤,利用余热余能发电123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硫12万吨、二氧化碳725万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

6.3产生联动效应,“三能”建设形成合力

第1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0-0035-02

1 财务管理体系创新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是适应电力经营环境应运而生的管理体系。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点,财务管理体系是企业众多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管理龙头的财务管理,在公司的组织机构中属于经营管理较高的层次,是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各环节的综合性管理。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不断改革和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形式上恒古不变、内容上无懈可击,唯有在未来企业经营发展中不断的完善、不断创新财务管理的体系内容,明确和把握电力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模式,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才是立业之本、发展之基、强企之路。

财务管理体系创新、亟待重构财务管理体系解决实际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结合财务管理的工作步骤和关键环节,通过梳理财务活动流程、调整财务管理组织的设计、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及运筹学在相关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应用,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内容。通过体系的有效管理实施,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控制,对经营管理提供一种财务管理的新思路、新导向,增强企业科学发展的动力。

现行财务管理特征是独立运作核算,伴随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建立,延用至今。

体系内容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财务预算指标的偏差、制定的财务制度缺乏完整性、财务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等问题。事物发展,寻根究因。

一是财务管理组织机构与管理职能的不匹配。现行组织机构框架,管理人员往往会忽略财务预控和监督职能,因管理岗位分工与职责不明确,各司其职,经济业务发生的事前与事中环节,交叉部门出现无人问津的状况,给管理带来的负加值是不容忽视。

二是财务管理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为适应新形势,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势必进行完善和创新。

三是有待提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素质。财务管理人员除了应具有基本的财经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应具备财务管理的风险预判能力、责任驾驭能力及财务分析能力。人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和实施者、财务信息的采集分析者和被考核者,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工作效果优劣的决定性因素。

2 财务管理体系的设计

建立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化,完善当前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来展开。

设计出一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财务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是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其中,财务管理是联系企业整体管理子系统之间的重要桥梁,是经营管理中具有综合性的管理行为,财务管理设计的科学性程度以及其与企业是否能够适配,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有序运营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基于上文论述的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企业重要价值,笔者认为,企业在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创新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坚持三条原则。

首先,任何的一套财务管理体系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任何事情的发展和推进都需要人去做,只有人才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推动历史的进步。财务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行同样如此,依靠人才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良性运行,达到预期的财务目标。

其次,坚持创新财务理念的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时,我们不能仅仅考虑一个单一的方面,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同时,社会效益也不能忽视,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进步,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优化为目标。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集团化运作以及标准化建设的道路。因而在进行财务管理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全局出发,注重细节,协调稳步的推进财务管理体系的创新。

最后,坚持信息共享的原则。信息是财务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也是财务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进行交换的中枢地位,其对信息的占有和要求是最严格的。因为,只有以正确的、完善的、丰富的信息为基础,在确保财务数据及信息准确、及时、可靠的前提下,决策者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故此,为实现财务管理的高效运作,坚持财务管理与其他内部管理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化管理,与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制度建设等息息相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财务预测是根据公司经营各项财务活动发生的数据资料,测算出生产经营方案的经济利润,预计财务收支的发展变化情况,以确定经营目标。如何进行财务预测呢?只是凭借财务管理人员的主观地臆断进行预测是不准确的。只能经过科学的预测得出科学的论断。建立财务预测的科学模型需从定量预测和定性两方面展开。基于对历史经营数据和相关联的信息的分析,对未来作出的科学预测。

确立了财务预测的结果,而预测的结果自然离不开财务专业技术的运用,这正是财务部门发挥决策支持作用的重要体现。财务决策是管理过程的核心,管理者必须要有科学的理念,掌握科学的决策原理与方法。财务决策体系是建立一套完备的决策程序,以确保决策和战略的有效整合。

加强预算管理,完善修订财务预算执行的评价、考核与奖惩机制,推行预算刚性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是整个公司财务预算执行的根本保证。财务分析是稳健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离不开科学的统计工具,可以选择运用常见的统计软件包,如Excel、SPSS软件等,有效的处理和分析财务数据和信息,清晰直观地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3 财务管理体系设计的实施

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与手段,完善财务核算与管理的新组织架构,财务部门应依据部门的工作目标和财务的岗位职责,建立保证财务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手段。调整当前财务部门的组织结构,加大财务管理的组织建设力度,形成会计实务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两大部分。

体系的实施过程离不开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参与管理,财务人员的角色是多样的,不仅要做好传统的会计核算的记账员、结算业务流程监督员这个基本角色,而且应在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下,更多的成为决策管理者的好参谋,好帮手,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会计核算型的财务向经营管理型的财务的转型,而实现这种跨越和转型的关键,依赖于财务管理者的创新性意识、较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过硬的财务专业技能。对于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相关的岗位人员,必须经过学习培训、考核,使之具备相应的理财能力、学习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财务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

为使财务管理预算中的各项指标任务实现, 需要将财务管理的考核机制予以落实, 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坚持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体系建立是从实践中构建,体系实施是到实践中发挥,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达到设计财务管理体系的初衷。

花开要有果,掷地要有声。财务管理体系建立之后,其后紧抓落实,最终要见成效。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财务管理体系按规定的流程运行,并在运行过程中实施、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跟踪财务体系的实施过程, 准确掌握体系执状况,及时反馈信息并做出调整公司经营方案细节,结束后进行评价,总结经验。

4 财务管理体系实施的预期效果

在财务管理体系运行中,制订一套适合本企业具体情况的财务管理文件,一般可由财务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等组成。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一定经营期间的经营状况、经营业绩进行定量与定性的考核、分析,为公司的战略发展和价值创造提供数据支撑。此外,将实施的效果及经验教训总结成册,为将来体系的重新完善提供资料支持。

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风云在即、变化莫测,尤其是经济形势和竞争压力,对于管理都是难以预控的因素。因而,时时刻刻应增强风险意识,减少和分散风险的冲击。对风险因素采取措施,从而使风险潜在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以掌握过去财务运行状况、把握现在并对未来的财务状况进行策划、继而修正、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 李延喜,周颖.财务管理[M].大连:大连理工大大学出版社,2006.

[3] 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Robbins, S.P.,Coultar, M.管理学(英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