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

时间:2022-07-04 23:4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民币汇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民币汇率

第1篇

未来一段时间内,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上将会稳健反弹,而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压力会因此有所减轻。

一般情况下,当股市上升时,债市会下跌。但在伯南克被提名为格林斯潘的继任者之后,美国股市一直在上涨,债券市场则保持平稳,美国十年国债的收益率在4.5%-4.7%之间徘徊。这既说明投资者对伯南克保持美联储现行政策延续性的信任,也说明投资者们认为,伯南克会在需求不足时采取减息等果断行动。

美国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的正面表现,有助于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的反弹。欧元/美元近日跌破1.18,美元/日元缓升到117;而欧元/日元这一重要交叉汇率,已逼近这几年的最低点137。股市、债市及外汇市场在短期均面对同一问题――美股与美元的反弹何时结束?

对于伯南克能否在长期有效地抑制通胀,市场其实不无担心。

伯南克一向认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威胁来自需求不足,而非通胀失控。他曾用一个极端例子来阐明其观点:假如需求极其不足,通缩迹象呈现,联储将从一个直升机上直接投钱,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一旦这种情况真的出现,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势必动摇,从而令美元下跌、美国政府的融资成本增加。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可以预期,联储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其基本思路仍将是引导市场预期。美股上涨和楼市过热会令联储继续提高短期利率,并采取措施使美国楼市软着陆。

美国楼市软着陆的必要因素,是防止长期按揭利率的大幅上升。目前美国15年按揭率大约为6%,其水平与美国长期国债挂钩;因此,要防止美国楼市硬着陆从而引发经济大滑坡的最好办法,就是维持美国国债市场的相对稳定。

逐渐提高联邦基金利率,对维持市场对联邦控制通胀的信心至关重要。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达4%,与十年国债收益率相差不到1厘。如果短期利率在半年内升到4.5厘,国债收益曲线将几乎成为一条直线。一旦如此,则意味着存在很高的经济衰退风险;市场不免担心,联储的紧缩货币政策会成为压倒消费及楼市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这种风险其实基本可以排除。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些有助于美国抑制通胀的变化。

人们对美国的“双赤字”一度过分悲观,使外汇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美元沽盘,每个盘少则几百万美元,多则上亿元,导致美元的超跌。当前美元的走势很大程度上是超跌之后的反弹。美元的反弹,加上借美元买欧元的成本在上升(美元短期利率已经升到4%),导致外汇市场对美元需求大幅增加。外汇市场与股市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外汇的止损水平要严格执行,原来普遍预期美元继续下跌的人,在美元反弹过程中不得不在欧元/美元为1.30、1.25、1.20等关键水平建立了止损买盘。止损交易常常又会令市场产生雪球效应,进一步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以及对欧元的供给,欧元因此进一步走弱。

在欧元/日元交叉盘上,亦存在着类似现象。到小泉政府以邮政银行改革作为大选契机之时,市场对日本经济的复苏开始转持乐观态度。日本大选后,大量热钱进入日本股市,引发欧元/日元在数个关键水平的止损交易。

未来一段时间内,欧元对美元和日元的持续弱势将促使欧洲央行提早加息,而欧元利率上升则会减少全球市场的流动资金;而且,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抑制了全球通货膨胀。这在客观上都有助于美联储抑制通胀的努力。

综合而言,美元利率仍将上升,但美联储有足够的能力抑制通胀,而无需将利率提升至危及经济稳定的程度;美元在短期将保持强势,而市场对美国经济和美元将仍有很强信心。

随着美元不断走强,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实际上也在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利率的上升空间非常有限,人民币利率将在相当时间内维持较低水平。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目前的通胀水平不足以构成加息理由;

第二,建行上市只是四大银行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如果农行、工行要顺利上市,宽松的货币条件是必要条件;

第三,紧缩货币政策不利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

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利差的扩大,实际上起到减少人民币资产回报的作用,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将因此减少。

第2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汇率制度;改革;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汇率作为国际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纽带,已渗透到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一切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所关注。因此,正确分析与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探讨汇率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政策制定与投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兑换的比率。如果把外国货币作为商品的话,那么汇率就是买卖外汇的价格,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因此也称为汇价。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指的一个国家或国际社会所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等系列规定。其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维持与调整汇率的办法,管理汇率的法令和政策,制定、维持和管理汇率的机构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由来已久。 1948年人民币发行伊始,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各地区物价水平的差异增大,中央统一规定由各地区管理人民币,并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公布各自的外汇牌价。 1953年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国内金融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直至1972年底,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1973年起,人民币实行“钉住汇率制”政策,即钉住一篮子货币政策,致使汇率频繁调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统一平衡,国内价格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人民币汇率是由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只有在外国货币升值或贬值幅度较大时才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汇率与对外贸易的联系并不密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时期,1979年起,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外汇经营权下放,使得汇率高估造成的出口亏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拉开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序幕[1]。

1979年,由于人民币汇率出现严重高估,长期以来的单一汇率制度已无法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特别对我国的扩大出口极其不利。因此1981年到1984年,国家实行人民币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政策。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外贸体制,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出口生产企业和对外贸易单位把收入的外汇卖给国家,国家则按照一定的比例拨付。贸易内部结算价的采用,解决了外贸部门出口换汇成本过高以至于亏损的问题,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明显增加。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内部结算价,贸易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换采用官方汇率。根据当时国内物价的变化,我国政府多次大幅度调整官方汇率。由于单靠官方汇率难以解决外贸核算问题,并且企业难以承受大幅下调的人民币汇率对物价和国民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从1988年3月起国家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实行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制”,以放开调剂市场汇率,扩大外汇调剂量,增加留成外汇比例。但是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存,也带来了人民币两种对外价格和核算标准,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l994年初,国务院围绕“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推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综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汇率的形成改变了原先行政决定的做法,变成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发挥了市场机制对汇率的调节作用。

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之后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外汇的银行结售汇制。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在运行机制上,在外商投资、对外贸易等相关方面都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及日本、韩国货币纷纷贬值的情况下,依靠国内通货紧缩和外汇储备充足的条件,人民币保持了相对稳定,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形成,并对亚洲的金融稳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及其原因。

由国际贸易扩大而来的贸易、债权债务、国际收支、投资等不平衡现象,使一个国家币值的升贬面临着异常复杂的选择。汇率的变动,不仅面临国内的诸多问题,而且还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欧美以及日本近几年来不断向我国施加影响和压力,希望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就呈现出不断升值的趋势。 2006年5月15日,汇率中间价历史性地突破“8”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换7.998 2元人民币。 2008年4月10日,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 2011年9月27日上午,定在1美元兑换6.376元人民币,创下自汇改以来的新高。近几年来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正不断加快。自2010年6月我国央行增强汇率弹性至今,人民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收支状况。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总和称为国际收支,它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一般情况下,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是因为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不应求;国际收支顺差则会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我国十多年来的国际收支都处于顺差位置,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 ②国民收入的变动。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商品供给和扩大内需都是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商品供给增加,则货币的购买力得到加强,外汇汇率下跌,人民币升值;扩大内需,则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涨,人民币贬值。 ③利率。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国内外资本流出流入进行套利活动,而资本的流出流入则会引起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巨大影响。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该国货币就会升值;反之亦然。由于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由此形成我国和其他国家(地区)间利率水平的相对差异,使得中国在外资金回流和国外资金涌入,从而抬高了人民币汇率。 ④制度。在外汇管理上,我国目前仍采用人民币结售汇制度,限制了出口企业的外汇留存,抑制了出口企业的外汇需求,使得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背离。由于我国只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兑换程度还有限制,而资本项目却未完全放开,这些制度性因素都抑制了外汇需求的增长。 ⑤升值预期较强。在全球经济萧条的环境下,美元汇价的大幅下跌使海外投机资本对人民币产生了一定的升值预期。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预期会导致大量的国际流动资本涌入该国,推动该国货币的升值。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下,大量外资的正常或不正常流入,会进一步增加其升值的压力。 ⑥欧洲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避险情绪加重,资金纷纷回流美元。纵观整体经济现状,中国自然成为一个能规避资金风险的重要目标市场。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美国实行弱势美元的政策下,欧元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出于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而加入到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行列中来。同时,中国又是欧盟唯一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故欧盟试图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来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其积极影响表现在:①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随着我国重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紧缺程度大为增强,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亦不断上涨,出口成品的国际价格却大大降低。由于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致使我国国内资源大量流失,出口商品经常被国外反倾销。通过人民币的升值可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避免中国变为一个贫困的贸易国。②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而过量的外汇储备则是一种资源闲置,是国家财富的极大浪费。人民币的升值可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吸收海外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瓶颈。 ③减少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频繁遇到的贸易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均与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有关,而且越发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之上,因此受到欧、美、日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抨击,贸易纠纷越来越多,致使人民币升值与否成为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因素。 ④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民币的汇率被低估,对于相关出口部门是利好,而对于国内其他服务业和制造业而言则以牺牲利益代价,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均衡配置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相关资源。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同时也具有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①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引发失业。在人民币加速升值、制造成本上升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走软的影响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失业率上升,引发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一系列问题。据海关统计,2011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 70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6%,其中出口3 059亿美元,增长21.4%,但是,低于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中国出口下滑意味着中国政府可能面临经济过热和经济放缓的双重风险,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更为增强。 ②迎合投机资本的预期,制造资产泡沫。由于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更大预期,一方面减少外商对1,另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入,扩大对地产、股市等的投资和投机,更有甚者,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趋向非理性化。 ③引发“热钱”对金融体系的冲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备,用来应对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央行在灵活汇率下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和能力还有待增强,国内金融体系尚显脆弱,因而对汇率波动预期下大量“热钱”冲击的抗击力亟待提升。

4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对策。

除了制度结构性矛盾外,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①外汇市场的功能尚不完善。自2005年汇改以来,央行尽管出台了许多举措发展外汇市场,但到目前为止,其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并与其他金融市场相隔离。我国外汇市场的半开放半封闭状态,使资本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外汇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供求关系未能真正体现市场自身的意志。对汇率的不确定性容易增强公众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其短期行为,导致大规模的资本流入。 ②汇率形成机制存在不足。当前,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是市场结构的封闭性与垄断性。其中,对大部分国有企业仍实行经常项目强制结汇,在这种交易体制下,银行的交易能力受到限制。 ③影响国内经济环境的稳定。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交易成本逐步减少,便利了资金的流通,汇率已不仅仅是影响我国贸易收支的变量,它还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以及就业状况的重要变量。综上,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

1)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表面上源于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但究其根源却来自出口的快速增长、资本流入、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等多个方面。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水平偏低,不同要素间比价关系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要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必要积极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美国是我国对外贸易中顺差最大的国家,通过调整对外贸易地理结构,我国可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继续鼓励外资流入的同时,我国企业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他国市场。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

合理的市场汇率,源于外汇市场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多元化的交易品种、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相当的交易规模。故需从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和大额交易;增加交易品种,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逐步开展远期外汇交易,扩大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交易方式,积极发展商业银行的“做市商制度”,活跃外汇市场;改进中央银行市场的调控方式,建立规范的干预模式,减少干预成本。

3)继续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我国资本、商品进出口的增加,需要采取更为弹性的汇率制度,以自发调节国际收支,并保持利率政策的独立性。为此,首先应继续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扩大外汇市场产品,提升国内市场对本币汇率的定价权,逐步实现本币汇率由政府控制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二,继续支持有实力、守信用和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同时,不断扩大QDII(认可本地机构投资者机制)的规模,帮助投资者通过合规渠道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第三,完善对贸易外汇收结汇、个人外汇流动的监管政策,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电子化水平,加强对贸易信贷等资金流入的管理;最后,逐步放宽人民币浮动区间,放宽结售汇限制,引导人民币朝最终可兑换货币发展。

4)采用综合手段处理汇率升值影响物价水平所产生的问题。

渐进式本币升值策略是目前国情下的最佳选择。政策上应确定与年汇率升值幅度相适应的通涨目标,既要避免物价上涨过快,又要避免物价低迷,采取综合手段将物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密切关注粮食等基础性商品价格,确保正常的市场供应;将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与物价水平的调控结合起来;密切关注物价水平与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间此消彼涨和相互推动的关系,搞好物价与重要资产价格间的平衡;建立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使个人年收入的增长与物价水平的变动相适应。

5)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美元独霸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 端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国在2009年就已启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人民币国际化这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我国需以积极的态度谨慎应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第二,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与支付中的试点工作,巩固并扩展与具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货币互换协议成果,完善政策配套。第三,加快内部改革进程,降低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建立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第四,深入研究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国际化的实践历程,总结其发展演化的背景、原因、条件和影响,有鉴别地汲取其中有益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稳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杨帆。 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回顾[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4):59-64.

张辉。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进出口行业的影响[J]. 对外经贸实务,2006(2):7-10.

第3篇

不久前公布的二季度经济数据表明,在出口增幅迅速下滑的拖累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并将进入一个下降通道。同时,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的影响,进口增速居高不下,使中国的外贸顺差出现减少迹象。于是,有些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未来很快会面临贬值的压力。

然而,笔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尽管人民币的升值速度有可能放缓,但其升值趋势不会改变。人民币汇率出现持续性贬值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如果人民币汇率完全浮动,其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当外汇市场出现供大于求时,人民币汇率就会升值;反之就会贬值。为分析的方便,暂不考虑资本账户项下产生的外汇供求变化。当有外贸顺差时,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人民币会升值;当有外贸逆差时,市场上外汇供不应求,人民币会贬值。

所以,当外贸顺差减少时,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的程度会相对缓解;但由于供绝对大于求的局面不会发生改变,人民币升值的基本态势自然也不会变化。当前,尽管中国的外贸顺差有减少迹象,但笔者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外贸顺差不会消失或转变为逆差,因而,人民币贬值没有市场基础。

笔者测算,即使出口在未来一直保持同比10%的较低增幅,同时进口以其两倍的幅度增长(即同比20%),中国直到2010年6月以后才可能出现持续的外贸逆差。

有鉴于此,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人民币汇率不会贬值。

乍一看,似乎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是存在的。

首先,当前人民币汇率并不完全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实际上,汇率在中国仍然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政策工具,其变动反映的是政策意图而不是供求关系。既然是政策意图,如果政策制定者想通过人民币贬值,达到特定的政策目标(如支持出口企业), 理论上他们是可以做到的。

其次,我们先前没有考虑资本账户项下产生的外汇供求变化对汇率的影响。如果由于大规模资本净流出而产生对外汇的需求,从而抵消外贸顺差产生的外汇供给,外汇市场也可能出现供不应求,导致人民币汇率贬值。

接下来的问题是,在外贸顺差仍然相当大的形势下,中央银行会加大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致使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吗?中国政府会放松资本账户管制,使中国改变过去连续九年的净流入,变成净资本流出,并使其大到足以抵消外贸顺差的规模吗?上述两种情形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虽然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不会改变,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速度却很可能会放缓。这是因为,当前,出口增速下降,出口企业面临困难。政策制定者希望能通过放慢人民币升值速度,来帮助缓解当前出口企业面临的压力。

这是一个政策折衷:一方面,政策制定者尊重人民币趋势性升值这一市场基础;另一方面,要尽量发挥人民币汇率作为政策工具的角色,以服务于在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

有些市场人士反对放缓人民币升值速度,认为既然人民币汇率被结构性低估了,那么,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正是其向均衡水平矫正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加速淘汰竞争力弱的出口企业,帮助中国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若放缓升值,只会延续汇率被低估所造成的市场扭曲,故不可取。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混淆了宏观经济政策短期内发挥相机抉择的调节作用,和结构调整政策中长期内发挥促进制度变革的作用。

诚然,在过去的12个月内,无论是从减少人民币被低估程度这一中长期结构目标出发,还是从抑制通货膨胀这一短期宏观经济目标出发,都需要人民币汇率升值。

然而,前瞻地看,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并将进入一个下降通道。同时,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已触顶回落,其下行趋势已经确立。在这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有必要让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发挥它们固有的“逆对风向”调节作用,防止经济增速的过快下降。

人民币汇率中长期升值的市场基础固然存在,但是如果此时继续加快其升值速度,短期内只会对经济放缓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就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4篇

力度较小,意义重大,短期助推人民币升值加速。

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从2006年8月人民币加快升值速度以及波动幅度加剧开始,人民币兑美元的区间波动幅度远未触及上下0.3%的区间,即原有的弹性区间还完全够用,所以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对汇率改革的立场和态度。尽管幅度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1%,但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我国在走向真正浮动汇率制度的过程中又迈出的实质性的一步,为进一步增加弹性打开了想象空间。

更重要的是,这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使人民币升值加速,但就长期而言,不断增强的汇率弹性将有效缓解外资对人民币单边大幅升值的预期,反而在较长的时期内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笔者预计,在我国资本项目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的浮动区间将会逐步放大,而其双向波动的特征将日益明显。

资本项目开放的必然要求。

随着QFII及QDII等重要资本项目开放的不断深入,客观上要求人民币波动区间扩大以便真实反应市场供求关系。此前,人民币汇率窄幅管理区间无疑会加大央行的外汇管理成本,不仅使政府积聚过多的汇率风险,且大大降低了外汇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要想有效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过窄的汇率波动区间加大了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难度,而人为的振荡极易被市场识破和利用,不利于央行汇率政策的实施。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各种汇率衍生品的相继出现,要求人民币汇率更大区间的弹性波动。

另外,在我国与国际经济周期联动性增强的过程中,僵化的汇率体制将增大外部冲击对国内经济的风险,只有足够弹性的汇率机制才能过滤多变的外部负面影响。例如,当外部经济发生货币供需变动时,允许汇率自由变动将能隔绝国内外汇储备的被动性调整,防止国内货币市场的冲动,从而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传递。

宏观、微观基础兼具的自然选择。

从宏观角度看,一季度以来人民币汇率与美元出现较大背离的走势特征充分表明,央行对人民币走势的自主掌控能力逐步增强。笔者认为,人民币汇率作为央行的重要调控工具,今后更加具备自主性和可控性,将更多的为国内经济需要而调整,对外部压力依赖性减弱。

从微观角度看,汇率敏感企业已基本具备汇率波动风险的管理能力。适时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发展,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培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培育金融机构自主定价和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的灵活性。

货币调控的护航之策。

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与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的货币紧缩政策同时出台,表明了央行力保调控效果的意图。更大的弹性空间将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为将来更多的加息措施留出空间。

根据经典的蒙代尔三元悖论,在资本项目开放的背景下,僵化的汇率体制将使国内的货币调控措施效果失效,所以,人民银行要想拥有主动、可控而有效的货币政策,真正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富有弹性的汇率机制是必要的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使用利率这样的价格调控手段调节经济将是必然,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的结构性过热问题的情况下。然而利率政策的有效传导必须有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相配合,所以目前的关键问题不在于人民币升值,而在于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弹性,否则,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经济,央行将失去最为有力的调控手段。所以可以判断,本次货币的调控措施效果将更加明显,而今后更多的利率调控措施可能出台。

并不必然导致中长期大幅升值。

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在短期之内可能会使升值加速,但笔者认为,汇率作为解决中国经济多重矛盾,尤其是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根源,是今后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积极主动适度升值,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逐步消除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是减少升值成本,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用的政策意图。所以,人民币会在可控的范围内稳步升值,2007年升值幅度将保持在5%左右。

提高有效汇率,减缓贸易顺差。

第5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钉住汇率有管理浮动汇率汇率制度改革

自1994年开始,我国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近年来的市场表现说明,人民币汇率已经异化为单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虽然这一制度在稳定外汇市场、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在目前的国内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下,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因此,改革人民币汇率势在必行。

1人民币汇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现行的单一钉住汇率比较刻板,不能及时反映对外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

当我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周期不尽一致,尤其是两种货币的利差较大时,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增加。一般地说,一国汇率制度或货币政策的安排是同它的经济周期相一致的。在钉住汇率下,钉住国的汇率必然随着被钉住国汇率的变化而变化。当钉住国的经济周期同被钉住国不一致时,钉住国汇率变化的方向很可能对其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这种情况必然带来其国内货币政策的扭曲,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2在世界经济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决定出口不是名义汇率而是实际有效汇率

人民币名义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变化状况,加剧了国内外物价的脱节,不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当我国贸易出口竞争国的汇率大幅波动时,不利于发挥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节作用。而实际汇率的贬值将改变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的比例,促使出口增加。而实际汇率的升值将导致出口能力下降。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变化不太大,但实际有效汇率升值了30%以上。但由于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是钉住美元的,当我国贸易出口竞争国通过贬值扩大出口时,就必然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压力。为了钉住美元,我国不得不在贸易中做出较大的牺牲。

1.3不利于培育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

汇率风险来自于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由于汇率的变化,使得在外汇交易和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风险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和进出口企业作为外汇交易和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并运用灵活的风险管理技巧,才能规避交易中的风险。然而,在单一钉住汇率条件下,汇率的变化被人为的因素所左右,从表面上看,汇率的风险降低了。但由于被钉住的汇率是浮动的,因此这种人为地控制汇率变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会淡化人们的风险意识,对于外汇交易的主体必然是不利的。

1.4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不完善,对国内企业实行的强制结售汇使得中央银行承担了每天外汇供求差额的责任

强制性的结售汇不仅使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而且强制性的结汇还使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超过4000亿美元,但当外汇储备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如果在国内企业外汇需求不多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还要继续买入市场多余的外汇。而买入外汇的同时需要支付人民币,这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将会影响国家宏观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5加剧了资本外逃

资本外逃是一种不正常的资本流动,随着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相继出现资本外逃的现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出现了较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然而,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却不同于墨西哥、俄罗斯和东南亚国家:一是我国的资本外逃不是因为投资者出于恐慌或怀疑而导致短期资本流动;二是我国的资本外逃也不是对政治或经济危机、税负加重、恶性通货膨胀等因素所作出的反映。实际上我国资本外逃的原因除了在于来自压抑的金融环境、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以及不完善的法律监管外,还在于对外汇风险的规避。虽然政府承诺保持不贬值,但是在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的情况下,周边国家货币的贬值却加剧了人们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资本外逃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2.1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促进因素

2.1.1国内金融市场的更加开放

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要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组织体系。从目前的改革来看,利率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货币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资本市场的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外贸和外资的总量、流向和结构都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基础产生影响;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后,将对国内金融交易服务提出全新的要求;服务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中心,也将受到来自国外金融中介机构激烈竞争的挑战。

2.1.2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多变

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看,一是经济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着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因特网技术的发展将使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二是金融市场的电子化极大地提高着市场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三是市场创新层出不穷,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也使市场投机活动日益猖獗,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1.3亚洲货币合作的进程加快

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过分依赖美元的汇率安排威胁到了亚洲经济的稳定发展,亚洲国家要维护金融稳定,不能依赖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必须积极开展亚洲货币合作。其模式有中国与东盟十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日本、韩国三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日本与东盟十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三种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加强亚洲地区的贸易和金融的合作,已成为亚洲各国和地区的普遍要求。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贸易关系的加强,从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角度,我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推进亚洲的货币合作。通过货币合作促进成员间贸易的进一步增长、稳定成员间汇率和促进区域的金融稳定。

2.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根据我国实际,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主要是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汇率水平;二是确定汇率调整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绝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同时应综合考虑多方利益,把汇率制度改革同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国际收支状况、国际货币合作及国际汇率制度的新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近、中、长期目标。

(1)近期目标是逐步由单一钉住过渡为钉住一篮子货币,以适应贸易与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像一些小国那样只对美元作出反映。当前,欧元诞生后的国际货币市场已呈现美、欧、日三分天下的态势。由于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进行贸易与资本往来,一旦国际贸易形势与世界货币市场发生变化,与美元的单线联系将无法全面反映这些因素的变动。因此,恰当的选择应该是钉住一篮子货币,通过篮子货币及其权重将中国与外国的经济联系程度进行合理反映。事实上我国货币当局近年来一直采用一篮子货币来监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及其合理性。尤其是美国、日本、香港、欧盟、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和台湾十大经济体与国内的贸易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80%以上,可以将上述十个经济体作为一篮子货币。基本思路是设计一个多种货币所构成的虚拟货币,人民币汇率在进行调控时不再钉住美元,而是钉住人民币与该虚拟货币的汇率。同时,该虚拟货币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包含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币种,二是该虚拟货币的汇率能够反映中国产品在所有境外市场上的总体竞争力,三是该虚拟货币的升值与贬值反映出短期国际资金流出(入)中国市场的可能变化方向。

第6篇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国际化 利与弊 对策

一、人民币汇率国际化的背景

1、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的波动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和贬值,而本币的升值会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开发等非贸易性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汇率的波动也会对本国的通胀或紧缩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切实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2、汇率对贸易的影响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体,其贸易发展状况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一国货币贬值时,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增加贸易外汇收入;反之,一国货币升值时,会抑制出口,减少贸易外汇收入。中国已经从2004年5月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这一现象也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外部市场恶化等因素在2011年3月中止。

由此可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结构、贸易规模及贸易条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低,外资出口比例较高,这都是贸易结构上比较明显的问题。从贸易规模上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贸易会受到阻碍,进口贸易会增加。随着中国越来越追求贸易的效益,而不是出口的数量,中国的贸易条件也会有所改善。2011年3月的贸易逆差就是在出口也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并非是衰退性的。

汇率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进口贸易规模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带给他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汇率好像“更经花”了,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花同样多的钱,可以办比以往更多的事。如果你要出国旅游或者留学,所花的钱好像比以前更少了;如果您想买进口的产品,比如说轿车、相机、冰箱等等,你会发现,好像它们的价格变得比以前更“便宜”了。人民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的成本将会以相同的幅度下降,从而也就降低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和在进口环节支付的费用,自然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也就相应下降了,我们的老百姓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我国依靠进口较多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钢铁、航空、电力设备等,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会大大降低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也会对相关行业的赢利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可谓是非常有利的。

2、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改善

长时间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时间得不到优化,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商品层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能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被挤出市场。从长远看,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在世界经济中的价值更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了,人民币汇率更值钱了,就可以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更好的商品了。这一优势如果放在投资上,尤其是对外投资上,其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中国的企业家也开始可以依赖中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在国际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回报。人民币汇率升值正是中国企业正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未来,中国国内也将有更多的国际型大企业拔地而起。

三、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中国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就缺乏出口价格竞争优势,成本提高,不利于一些弱小的依靠规模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1、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随着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及在我国的不断贬值、汇率的变动、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相对提高、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使我国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如钢材、铜、铁、玉米、大豆等等,从2009年初到2010年6月,涨幅额基本上都在20%以上,导致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远高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都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例如,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目前的毛利仅仅只有2%到5%之间,这也就表明,就算是人民币汇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由于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我国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每年都有超过2成面临倒闭的危险。

2、降低了出口企业利润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非常巨大,人民币汇率就好像秤上的秤砣一样,稍微变化都会引起称盘上的巨大变化。有调查发现,当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会大量的下滑。从图1中可以看出,每当人民币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我国棉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2%左右,毛纺织品企业的利润要下降8%左右,服装外贸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3%左右。对于我国外贸企业多以低利润进行运作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其打击非常之大。

以温州鞋业市场为例,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汇率的变动每年最少要挤压掉外贸型鞋业企业5成以上的利润,很多温州鞋业老板都诉苦说,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利润最少百万,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了其利润直线下降,情况好的能够赚20―30万,情况不好的还要面临亏损甚至倒闭。

3、企业竞争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管理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人民币兑换升值导致我国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使得我国这些依靠低价竞争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愈加艰难,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关门倒闭的困难现象。人民币兑换升值,还使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亚洲的周边国家。

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人民币兑换升值加快,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我国很多企业主都纷纷反映,以前出口到海外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随着人民币兑换不断升值,以及印度、越南、巴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企业成本的降低,传统成本优势的丧失极大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四、我国针对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

1、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我国外贸企业之所以受制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企业依靠的是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也就意味着产品的低利润,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容易被人取代。这样使其在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中无所适从,一方面由于提高价格将会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要是继续低价将会导致利润下滑。

2、多渠道、多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从我国出口企业来看,生产性企业所占比重比较高,由于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内,其出口成本也就相对较低,自然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能力也就比外贸流通企业强得多。面对人民币汇率上升所引起的利润的下降,这类企业可以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能耗,缩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入手,来化解因政策调整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创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严格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费用支出,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充分利用低廉的人力成本等优势,扩大出口,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根。

3、走差异化和品牌化运作的道路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面对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大市场。中国大多数出口型中小企业本身缺少品牌意识,以及对品牌长远的规划,许多企业一直是通过靠低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利润空间相对就很小。我国出口企业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赛能力,提升出口利润,必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完成从低价竞争优势转变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必须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创建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走国际品牌化运作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利用反倾销、特别保护等对中国企业进行的外部施压。

4、利用金融避险工具控制升值损失

在我国可通过对金融避险工具的宣传与推广,引导企业主动灵活地运用避险工具;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加大对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外汇衍生产品的宣传工作与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有选择性地采取避险操作。

五、结论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问题在近些年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很多人都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得我国很多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我国的经济将走向衰退,而就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确有很多竞争力不强的外贸企业倒闭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变得更加强大,国家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 王健、黄健:以国际视野调整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 崔莉、梁青: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

[3] 单飞:中日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8,22(12).

[4] 马文秀:日元升值下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3).

[5] 逄锦彩、孙海梅:从日元升值透析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3).

[6] 张晓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7] 华晔迪:人民币汇率升值超2%或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10-26.

第7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变动;历史;因素;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1-0029-0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人民币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连续10年较大幅度升值后又持续3年贬值。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后的第五种世界储备货币。这一系列事件,将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也产生了“人民币汇率被高估”和“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笔者以为:首先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然后应进一步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最后结合当前国内、国际现状和未来各影响因素的变化,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历史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大致经历了5个时期。

(一)1981-1984年,由单一汇率制到双重汇率制改革

1980年之前,我国长期实行单一汇率制。1981年起为加强经济核算并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务院决定实行两种汇价制度:继续保留官方牌价作为非贸易外汇结算价,另外制定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即所谓的“双重汇率制”或“汇率双轨制”。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四年间,我国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为1美元兑换2.80元人民币;官方公布

的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换1.50元人民币。80年代初期,随着美元的大幅升值,我国也相应调低了人民币官方外R牌价。到1984年底,人民币官方外汇牌价己调至1美元兑换2.7963元人民币,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基本持平。

(二)1985-1990年,实行新双轨制汇率制度

由于人民币外汇牌价己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持平,1985年我国取消了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外汇牌价为1美元兑换2.50元人民币。1986年以后,随着全国性外汇调剂业务的全面展开,我国又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官方外汇牌价与多种不同的市场调剂汇价并存的新双轨制。外汇调剂市场的汇率形成机制,也逐渐从试办时的人为定价过渡到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过程。1986年1月1日起,人民币放弃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做法,改为管理浮动。其间经过三次大幅下调,外汇牌价下调至为1美元兑换5.2221元人民币。

(三)1991-1993年,实行多重汇率制

1991年4月起,我国开始对人民币官方外汇牌价实施有管理的浮动运行机制。我国对公布的人民币官方外汇牌价进行适时适度、机动灵活、有升有降的浮动调整,改变了以往阶段性大幅度调整汇率的做法。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实行了官方外汇牌价与市场汇率(即外汇调剂价格)并存的多重汇率制度。其间,人民币官方外汇牌价进行了数十次小幅调低。到1993年底,人民币官方外汇牌价为l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

而调剂市场汇率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左右。

(四)1994-2004年,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

从1994年l月1日起,我国真正实行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并钉住美元,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两种汇率合并,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定为l美元兑换8.70元人民币。人民币汇率并轨后,我国人民币汇率逐步由官定汇率向市场汇率转变。

(五)2005年至今,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经短期小幅下挫后,进入了一个长期升值通道。至2009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达到1美元兑换6.8282元人民币。2010年央行提出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要求,使得我国的汇率制度更加合理地与世界接轨。到2014年3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扩大到2%。2015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货币篮子,形成“收盘汇率+-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透明的、规则化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

自2005年汇改至今,人民币汇率波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05年7月至2008年6月是较快升值阶段;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是基本稳定阶段; 2010年6月至2014年1月是弹性增加阶段;2014年2月至今是贬值压力增大阶段。从2010年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七年来,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升值、贬值的时期和幅度发生了较大差异,参见表1。其中,2010-2013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64%,2014-2016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贬值13.78%;而这七年中人民币对欧元升值25.42%,人民币对日元升值23%,人民币对英镑升值20.85%。

二、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加之我国汇率制度日益市场化、国际化,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起伏已成为新常态。人民币汇率变动不是某一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才能进一步判断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汇率变化趋势。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状况、国际收支状况、货币国际化程度、政治因素等。

(三)国际收支持续适度顺差是人民币R率保持坚挺的动力之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顺差状态。我国不仅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也将成为第一大进口国、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第一大投资目的地国。尽管近几年我国的国际收支在贸易项下顺差缩小,在资本项目下资本流出的压力加大,但从较长时期来看,国际收支持续适度顺差是人民币汇率保持坚挺的动力之源。

(四)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低通胀率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保护器

近几年来,我国基本采取了较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赤字长期低于国际平均水品,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保持适度。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和财政赤字的减少有利于国内通货膨胀的改善。我国已连续3年通货膨胀率低于3%,也大大低于国际通胀率平均水平。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低通胀率成为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保护器。

(五)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控制器

由于国际收支的长期大量顺差,我国形成了巨额外汇储备。尽管近几年由于全球经济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贸易顺差收窄,对外贸易增速放缓,外汇储备有所下降,但中国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仍高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不仅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控制器,更是对人民币保持信心的定心丸。正是源于对人民币的信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才将人民币纳入“篮子货币”;不少国家,甚至包括一些发达国家也将人民币纳入储备货币。

(六)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干扰器

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对我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也必然产生各种干扰。例如,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本国优先”的利己主义盛行,必将对国际自由贸易产生负面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又如,当前的美国加息造成大量资本流入美国,导致美元对其他货币升值;再如国际游资的套利、套汇行为,非贸易项目支出和资本项目输出的大量增加,等等。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剧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另一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出于减少贸易逆差、增加本国就业、甚至延缓中国发展等原因,有意制造矛盾,向中国政府施压,迫使人民币大幅度升值。我国政府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排除各种干扰,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基础比较稳定,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将保持长期稳定并有一定的升值空间;从短期看,尽管受国际因素干扰,有升值或贬值的压力,但人民币汇率整体保持稳定,可能略有小幅波动。

参考文献:

[1]李萌,赵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6(1):56-57+63.

[2]赵雪情.人民币汇率进入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新常态[J].国际金融,2016(2):33-36.

[3]刘寅,孟昕.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波动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物价,2016(10):12-14.

[4]孙国申.浅谈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途径[J].清华金融评论,2014(3):73-76.

[5]路妍,吴琼.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16(2):137-149.

Analysis on RMB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 and Trend

YANG Xin, HU Zeng-fang

(Department of Finance,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第8篇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改革

人民币汇率问题自从被提出以来,国内国际对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就一个国家经济体制而言,汇率是个调节经济的杠杆,这就决定了人民币汇率改革要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下配套进行,其改革的进程主要根据主题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对他的要求和所提供的条件而定,而不能独自的就汇率改革而改革,否则汇率改革就失去了方向和基础。

1 概述

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无非集中在两点:人民币汇率制度和人民币汇率水平。1994年开始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人民币采取事实盯住美元的制度是在1997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才形成的。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目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十分明确的。这样,对我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国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在什么位置,以及汇率如何从当前水平过渡到合理水平。我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参考一揽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2008年因金融危机实行了短暂的紧盯美元后很快就恢复了汇率浮动机制,并在2012年4月14日将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很多人认为我国应该完全放开人民币汇率管控机制,使其自由浮动。当前人民币汇率真的需要自由浮动吗?人民币大幅升值对我国出口和投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2 均衡汇率的理论分析

目前人民币汇率问题争论的焦点是人民币有没有被低估,如果被低估,那均衡汇率应该在什么水平。计算均衡汇率的传统方法是购买力平价理论(PPP),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均衡汇率可以通过相对购买力平价的方法计算。实际汇率计算公式是:e=(Plf/Pld)*E,其中e为实际汇率,Plf为外国的一般物价指数,Pld为本国的一般物价指数,E为名义汇率。相对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均衡汇率需要确定基期汇率水平,这里假定基期实际汇率为均衡汇率,然后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对基期汇率的调整,可计算出以后各期的实际汇率。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当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时,长期均衡汇率将偏离PPP确定的均衡汇率。

1978年以来,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实际汇率、贸易条件、非贸易品与贸易品的相对价格等经济因素都有了很大变化,已导致长期均衡汇率偏离PPP均衡汇率。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认为,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的贸易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高于非贸易部门提高速度,由此导致贸易部门工资的提升。但由于工会等非经济原因,非贸易部门的工资也会跟着提高,可非贸易部门生产率不能够跟上,就会导致非贸易部门的产品价格相对要高于贸易部门的产品价格。根据购买力平价法汇率计算公式可知,经过价格指数的传导最终会导致实际汇率的上升,我国经济发展基本印证了这一判断。

3 历史经验:日元升值的日本经济形势与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比较

日元升值是在1971年开始的,到1973年已经实行了完全的浮动汇率制度,并且在此后的20多年一直处于升值状态。这里简要对比一下日元升值时日本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并就日本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进行探讨。

3.1 目前我国经济实力与当时的日本不同 一国的汇率水平根本上是由该国的经济实力决定的,与1971年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我国经济实力要落后许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GDP总量为1.7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总值的4%,大约为美国GDP总量的14%。同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706美元,居世界第106位,而同期美国人均GDP为42076美元,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比较低,处于世界中下水平。可见,虽然我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仍旧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与1980年代的日本经济实力相距甚远。

3.2 我国对外贸易形势与1980年代日本不同 首先,我国商品出口世界占比小,对外贸易依存度高。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对外贸易2005年达到14221.2亿美元,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3%,出口影响力还很小,而中国贸易依存度却达到了66%。日本1984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时,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仅为20%左右。对我国而言,过高的贸易依存度使我国经济面临很大的风险,尤其是汇率变动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其次,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或低附加值产品。1984年,日本出口额占据世界首位,达到2579亿美元,而且主要是电子、汽车和机械产品等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汇率变动对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影响较小。而我国出口贸易主要是加工贸易,以2006年前四个月来看,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2454.6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额的47.7%。可见我国目前贸易结构中,出口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此类产业利润低,受汇率波动影响很大。最后,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贡献度较小。从出口对本国经济影响力大小的角度来比较,虽然出口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年增加,但是来料加工的贸易模式使得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贡献度并不大,而从长期来看,中国国内广阔的市场仍将是带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这和当时日本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完全不同的。

3.3 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与当时日本不同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是依靠固定投资。2003年以后,制造业投资增速超过30%。而个人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只是结构性的。日本高速增长时期,政府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很小,而且资金利用效率很高;与此同时,日本个人消费对日本经济的贡献度在一半以上,这种以内需主导的经济能够很好的抵抗日元的升值所产生的不利冲击。其次,我国农业人口占比较高。日本上世纪70年代农业人口为总就业人口的19.3%,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已上升到46.6%;日本早在60年代初期就消除了因起始于1955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而产生的城乡收入差距,国民的富裕使得日本在应对日元升值时更为轻松。而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例过高,农业领域的生产者收入比较低,同时城镇人口实际失业率较高。不合理的就业结构和高失业率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造成低收入人口主要在低利润行业企业工作,而此类行业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时便首当其冲。最后,中国的金融体系及其功能远没有当时日本的金融体系稳健、完善,日本银行虽然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以引导资金的配置。但是并没有直接对银行的信贷进行干预,商业银行主要是根据商业利益进行贷款决策。我国则不同,即使现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还是会受到政府的干涉。我国利率还没有市场化,信贷规模的变化对利率并不敏感,政策性贷款更是如此,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够畅通。

4 结论

根据以上理论和历史经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①我国目前不应该实行完全自有浮动的汇率制度,应逐步进行人民币汇率升值,并逐渐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目前,我国第二产业存在着过剩的投资压力、过大的收入差距以及比重较低的第三产业等问题,汇率自由浮动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②我国实行人民币大幅升值和完全浮动之前,应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培育,努力进行技术变迁,培育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同时,还应该抑制固定投资的快速增长,缩小收入差距和启动国内需求,以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这些才是回应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治本之道。③中国在实行人民币升值时,应该选择国内外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时机。良好的外币经济环境可以增加我国的产品出口;另一方面,良好的国内经济条件也会减少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降低因人民币升值而引致企业进行产品调整的压力。④我国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逐步地进行汇率改革,在建立强大的产业竞争力和合理的产业机构之前,绝对不能签订与《广场协议》类似的国际协定。

参考文献:

[1]安场保吉,猪木武德.日本经济史――高速增长[M].三联书店.

[2]冯昭奎.日本经济.

[3]潘国陵.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2000.

第9篇

1994年1月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了3次升值过程,分别升值了5%、21%与8%(累积升值恰好三分之一)。这三次升值过程被两次国际金融危机打断,两次中断分别延续了七年半与近两年时间。

当前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一汇率制度下,尽管短期汇率有波动,但预计中期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仍将升值。预计2012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可能升值3%,这意味着2012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接近6.1。

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如果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将会削弱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可能导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进而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既然如此,为什么1994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三分之一,而且未来还可能继续升值?换句话说,为什么人民币汇率应该动起来?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当年中国政府为什么会选择让人民币在较低水平上盯住美元?

笔者认为,人民币在较低水平上盯住美元,从国内外两种视角奠定了中国“投资驱动+出口导向”经济增长模式的基础,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一,如果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视为中国国内非贸易品(即服务品)对贸易品(即制造品)的相对价格,那么低估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实质上压低了非贸易品相对于贸易品的价格,这就会引导资源由服务业向制造业流动,从而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大发展;其二,如果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视为中国出口商品相对于全球市场其他商品的价格,那么低估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实质上使得中国出口商品在全球市场上卖得更加便宜,从而推动了中国出口的高速增长。

然而,尽管“投资驱动+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在过去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并非没有代价。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任何形式的价格扭曲必然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资源错配与福利损失。首先,非贸易品价格相对于贸易品价格的持续低估,导致大量资源流入制造业部门,形成制造业过度发展(产能过剩)与服务业发展不足的产业结构失衡;其次,低估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意味着中国出口商品价格被低估、进口商品价格被高估,这无疑会导致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背后则是贫穷的中国人用本国的资源(福利)补贴富裕的外国人。

进一步来思考,由于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通常高于服务业,当前的产业结构失衡又导致了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制造业过度发达、服务业发展不足的格局不利于解决就业问题,从而造成一旦外需萎缩、出口增速下降,国内真实失业率就显著上升的局面。那么,人民币升值究竟会加剧失业还是缓解失业?正确答案是,如果人民币升值能够引导资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那么人民币升值最终反而会增加就业。

二是在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中,企业家在工资制定过程中的博弈能力更强,从而导致劳动者在产出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因此,在过去10多年来,制造业过度发展、服务业发展不足的背景下,出现劳动力报酬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简言之,从国内资源配置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将提高服务品相对于制造品的价格,引导资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流动,这不仅有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而且有助于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工资比重。这又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动起来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出口导向”向“国内消费驱动”转型的必要条件。

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水平难以为继

从国际视角看,低估的人民币汇率水平也已经难以为继。

原因之一在于,随着中国经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价格接受者。中国出口的增加会压低全球制成品价格,中国进口的增加会抬升全球能源与初级产品价格,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上升会显著恶化中国的贸易条件,加剧相应的福利损失,而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改善贸易条件。

第10篇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升值;外汇储备

前言

近年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民币升值的内外压力不断升温。国内外一些主流经济学媒体、政府官员以及著名的经济学家都纷纷加入到人民币汇率的大讨论之中,对人民币是否应当升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观各方争论观点,主要有三种:人民币升值论、人民币稳定论和增加人民币 汇率浮动弹性论(人民币温和升值论)。

一、 人民币升值论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较早言论,一是2001年8月7日英国《金融时报》上的文章《中国的廉价货币》;二是在2001年9月6日《日本经济新闻》上的文章《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中国的升级》。其后,2002年10月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在《中国因素》一文中提出“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的观点, 认为亚洲生产商在当今生产全球化的环境下,已经能够影响世界商品的价格水平,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低价输出商品,对世界通货紧缩的影响越来越大,是造成全球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接着不少亚洲国家尤其是日本政府官员开始在不同场合纷纷鼓噪,力促人民币升值。2002年日本副财相黑田东彦 (Haruhiko Kuroda)及其副手河合正弘(Masahiro Kawai)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全球性通货再膨胀正当其时》;2003年2月22日,日本财务大臣盐川正十郎(Masajuro Shiokawa)在OECD七国集团会议上向其他六国提交通过提案,要求逼迫人民币升值。2003年3月2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向亚洲 输出了通货紧缩”。同时,在欧美,健全美元联盟(Coalition for a Sound Dollar)、经济学家毕格斯(Barton Biggs)、伯格斯坦(Fred Bergsten) 、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芬里顿(Eamonn Fingleton)等以及美国财长斯诺、欧洲央行总裁德伊森贝赫和欧洲委员会主席普罗迪等均认为人民币存在着严重低估,而且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另外国际清算银行(BIS)在2003年年度报告中,批评了亚洲国家不惜余力地阻止货币升值获取外贸顺差的行为。

    主张人民币升值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根本原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世界经济萎靡不振的强烈反差。20世纪80 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蹶不振,持续低迷,给日本国内的就业和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随着进入21世纪美国新经济的破灭,美国经济进出了衰退期,世界经济走 向了萧条,全球笼罩在通货紧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好象黑夜中的一颗明珠,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认为是中国向世界输出大量的廉价商品,是造成世界性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第二、持续的双顺差和巨额的外汇储备是人民币升值的直接理由。他们认为中国通过严重低估人民币币值,一方面提高出口竞争力,向 世界大量输出廉价商品,获取贸易顺差,另一方面凭借廉价劳动力吸引大量外资,拉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巨额双顺差,是造成美国失业增加的原因。第三,他们还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好处。人民币升值可以减轻中国外债压力,可以提高人民收入,用来购买更多的进口产品,可以增加中国货币的吸引力,为国内经济 向制造高质量产品转轨提供条件,以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人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减少投机资本的流入。

二、 人民币稳定论

   针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舆论,我国政府和国家高级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声明,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安排是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制度选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政策是正确的,今后我国将继续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也将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 下,完善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本野村证券、蒙代尔(Robert Mundell)、麦金农(Ronald Mckinnon)、谢国忠等国际机构和学者以及国内学者李扬、光、华民、干杏娣等都认为必须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升值百害而无一利。

   他们反对人民币升值,主张人民币币值稳定,主要有以下理由。一是人民币升值信号“失真”,人民币汇率走势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不存在被严重低估的问 题。他们认为在双顺差的构成中,主要是资本、金融项目下的顺差,对外贸易顺差占的比重不大,并且外贸出口增加往往是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增加拉动。二是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他们认为人,首先民币升值会造成出口顺差减少,甚至会出现逆差,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不利于吸引外资。经济增长速度将由 此而下降,并对就业产生巨大的压力;其次人民币一旦升值就会形成升值预期,升值预期将导致大量投机性资本流入,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加大了中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最后人民币升值对国内外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具有抑制作用,将导致通货紧缩恶化,甚至会步日本后尘,陷入长期通货紧缩的困境等。三是中国汇率政 策不是全球通货紧缩的根源,不能夸大中国通货紧缩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不是解决全球性通货紧缩的灵丹妙药。另外有的学者(如徐明棋)还认为主张人民币升值,是西方国家想搞跨中国经济的阴谋诡计。

三、 人民币温和升值论

第11篇

[关键词] 汇率 基本因素 关键因素

一、引言

汇率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突出揭示了汇率对世界各国出口的显著影响。我国自1994年起建立起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基本上是盯住美元不变的。2005年7月21日汇率制度改革,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了更高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因素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按照众多经济学家的观点,实际汇率被定义为一国商品与服务相对于另一国商品与服务的价格,而名义汇率则为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换言之,实际汇率是两国商品与服务之间的相对价格,名义汇率为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实际汇率q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q=eP*/P

其中,P*和P分别代表外国和本国的一般价格水平,e指单位外币兑换若干单位本币,即名义汇率。实际汇率是用名义汇率将外国商品与服务以外币表示的价格转换为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之后,再对本国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之比。由上面的计算公式可知,除外国和本国的一般价格水平因素外,名义汇率的变化应该对实际汇率有重大影响。因而,我们有必要关注一般汇率决定理论及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专家见解。

关于汇率决定的理论很多,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货币主义的汇率理论。然而,有不少学者已经指出,上述三种汇率决定理论均有自身的局限性,它们的有些前提条件在中国并不成立,可参看易纲,潘国陵等人的论著。因此,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汇率变动的因素,才能得出正确判断。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者关于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易纲认为影响人民币汇率的有下列主要因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差、利差、经常帐户余额、外资流人、官方储备及货币政策等。杨帆通过对人民币汇率发展历程的详细分析指出: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影响因素是货币供给和产出水平,它的中期影响因素为物价、财政因素和进出口,而短期影响因素为利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他还详细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魏巍贤的看法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率是由西方主要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变化率、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率、国内外利率差、外债余额对收人比例的变化率及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率共同决定的。潘国陵利用推导出的适合开放经济的汇率决定方程。除上述经济学家指出的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外,还特别提出:工资率或劳动生产率是影响汇率的主要经济变量。其他影响因素按重要性分别为:信贷和利率、固定资产存量和折旧率及间接税。

由以上专家、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综合出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因素如下:(1)国际收支;(2)实际利差;(3)通货膨胀率差;(4)经济增长率;(5)工资率;(6)外汇储备;(7)进出口;(8)货币供应量;(9)外商直接投资;(10)物价水平(消费价格指数);(11)信贷;(12)美元汇率(l00日元兑换的美元数);(13)中央银行干预;(14)市场预期心理;(15)政策因素;(16)政治因素;(17)固定资产存量。

但我国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几个关键因素归纳如下:(1)物价水平;(2)通货膨胀;(3)利差;(4)国际收支;(5)政策因素;(6)市场预期。下面将从上述几种关键因素对人民币的走势做出分析。

1.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

在信用纸币本位制度下,长期汇率由每种货币的购买力决定。即长期均衡汇率购买力决定。这种购买力决定平价理论最初由瑞典经济学家Cassel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中首先被表述为:不同国家的货币若换算成同样的单位度量,当所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同样多时,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就被决定了。通货膨胀和价格水平决定了两国的名义汇率。我国著名学者杨帆也认为短期通货膨胀率对人民币汇率有影响,而中期物价水平为另一影响因素。笔者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基础作用还是存在的,但其局限性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汇率反映的是两国之间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比率,而购买力平价采用的是全部商品的物价指数来解释汇率变动。由于国与国之间消费结构的不同,购买力平价理论对汇率的解释程度有限。二是,一直以来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完善中,体制变化影响将经济变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减弱甚至扭曲。

2.利率

利率评价理论认为:根据金融市场套利均衡的条件,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利率的提高在短期内将导致国际套利资本的流入而使该国货币具有升值趋势,利率的降低则使该国货币有贬值趋势。事实上,1998年以后,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一直低于美国,2002年~2003年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均高于美国,应该说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套利条件都具备了,人民币应该升值。而人民币却在1997年~2005年保持了超强的稳定。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汇率政策使利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失效。

3.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集中体现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按照汇率调节的灵活性程度,IMF将汇率制度分成九种不同的安排:货币联盟、货币局、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爬行盯住、一揽子盯住、汇率目标区、管理浮动和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也有学者提出“没有一种汇率制度适合任何国家或任何时期”。但是汇率制度的选择与其他因素是密切关系的。比如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下的资本项目。我国从1994年起实行的是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是事实上我国汇率一直没有“浮动”,原因在于资本项目的严格管理。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易纲的研究,在资本项目管制下,无论政府争取何种汇率制度,事实上它都收敛于固定汇率。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得到的汇率政策建议也许是失效的。蒙代尔到中国访问是就曾经指出:不可能三角并不适应中国。一直以来,经济学家们倾向于将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分开研究,忽视了汇率制度选择与资本项目管制和开放程度的关系。学者赵庆明认为,固定汇率制度与资本项目管制、浮动汇率与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合理搭配。因此,必须透过资本项目的分析来判定政策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4.国际收支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汇率的水平。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经常账户,主要包括商品贸易账户,利息和利润以及劳务支付;第二部分是资本账户,记录所有的资本流动;第三部分是官方储备,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外国资产。现在央行的储备主要是外国金融资产,特别是美元和美国政府债券。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均为顺差,必然导致央行的官方储备急剧增长。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汇率影响函数中,变量权重在随时间发生着变化。在目前的汇率改革趋势下,国际收支项目下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对于汇率和变动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它与汇率制度之间的搭配则有可能对人民币未来的汇率走势起决定作用。从国际历史经验看,历史上几次的金融危机都有一个共同的历史制度背景,那就是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与固定汇率的错误搭配。人民币汇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可兑换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衍清:影响汇率变动的短期因素[A].COMMERCIAL RESEAPCH,2002

[2]雷超超 王 琰:人民币汇率影响的因素探讨[A].财经界,2007

[3]贺昌政 任佩瑜 俞 海:人民币汇率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4]杨 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理由[M].管理科学文摘,2002

[5]胡海鸥 马哗华: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 汇率制度

一、汇率、汇率制度及我国相关制度

研究当前中美汇率之争,离不开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一)汇率、汇率制度的概念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汇率制度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传统上,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固定汇率制是指汇率的制定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形成汇率之间的固定比值。

浮动汇率制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并非固定,而是根据市场货币供求变化,任其自由涨落,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原则上不加限制,也不承担义务来维持汇率的稳定的制度

(二)我国的汇率制度

当前我国采用放弃与美元挂钩,引入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与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银行间一篮子货币兑人民币的每日收市价,作为翌日买卖中间价,上下波幅0.3%。

二、中美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实质

尽管经济问题本不该政治化,但国际经济关系从来都不局限于经济视角。多少年来,为保住在全球金融与产业分工领域的顶层地位,持续低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美国经常交替运用金融与贸易手段来打压主要竞争对手。如今,充当主要掠夺工具的金融业因受危机冲击而获益能力相对衰退时,美国紧咬人民币汇率不放,实乃多年来竞争策略的自然延伸。

(一)中美汇率之争的经济因素

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结果是中国低成本的优势受到威胁。

这种威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会使中方对美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带来美方进口的减少,出口的增加,进而促进美国出口企业发展,刺激美国经济,增加美国就业。其次,由于中国的低成本优势,许多美国跨国公司都将总部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使美国的就业市场受到严重的打击。如果人民币升值,就抑制了美国企业向中国的转移,从而提升美国就业率。

(二)中美汇率之争的政治因素

从短期方面来看,奥巴马为了总统大选急于解决美国国内的就业问题,或者即使解决不了,也需要找一个替罪羊,将民众的不满引导过去。从本国内部解决就业问题显然没有要求人民币升值容易,因此要求人民币升值是奥巴马政府短期内维持政权稳定的选择。

从长期方面看,美国以世界霸主自居,对有成为其潜在竞争对手的国家都极力遏制其发展。美国1985年逼迫日本签订的“广场协议”就是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打压。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美国的防备,使得美国试图用人民币升值来阻挠中国经济发展。

三、我国对人民币汇率之争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当今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和选择一种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汇率制度,增强抵御外来风险和经济冲击的能力,确保和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无疑是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是出口企业和外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势必会加深我国的失业问题。首先,人民币升值会使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提高,进而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商的利润会减少,从而影响出口企业的规模,进而使得部分人员失业。同时,人民币升值会使外商投资成本上升,从而使外商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不利于我国就业人口的增加。并且出口经济在带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如果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我国出口产品的低成本优势就会消失,这将会带来出口的大幅萎缩,必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使许多以美元标价的商品的人民币价格不那么高,从而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

人民币升值在使我国企业出口成本上升的同时,也会带来进口成本的降低。对于我国来说,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燃气、钢铁、航空、电力设备等高技术行业,人民币升值会使这些产品的成本降低,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从而改善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

(三)我国应对人民币汇率之争采取的措施

1 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为了平衡境内外资金流动,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我国应该加强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力度。2008年,我国吸引的对内投资达到了924亿美元,但是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只有559亿美元,二者相差很大。我国可以通过对在外投资企业的政策支持来推动境内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平衡境内外资金的流动,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 转变经济结构,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

人民币升值会对出口市场带来冲击,为了降低冲击的范围,我国应该努力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对国内消费需求的依赖。一直以来,我国也在探索拉动内需的方法,就目前而言,房价成为了拉动我国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高房价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开始凸现,我国应该积极思考转移拉动方向,将注意力放到有消费潜力但尚未被开发的潜在消费者身上,健康有效地拉动国内消费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