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时间:2022-05-27 23:23: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护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心理护理

第1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产时;心理护理

1进行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2]。对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时可通过与产妇交谈、观察等方法获取资料。在与产妇的交谈中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准确地掌握产妇的心理反应。在交谈的同时要注意观察、了解产妇的身体状态,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满足产妇分娩前与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2确定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就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产妇心理状态的资料,确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娩过程中产妇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恐惧

产妇的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分娩过程中持久而强烈的宫缩疼痛,离开了亲友的陪护,待产室、产房的陌生环境和孤独感等。有些产妇刚被接到产房就哭着要回病房,害怕难产,要求剖宫产。

2.2焦虑

焦虑是产妇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产妇对分娩没有充分的认识,担心产程的进展不利、胎儿的健康状况及对助产人员没有完全的信任感等。

2.3过分依赖

大多数产妇是独生女,她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从怀孕开始就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随着孕期的增长,生活角色的改变,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

3制定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要以心理护理诊断为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产妇心理问题的计划,它是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的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时,应针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

3.1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多同产妇交流,针对产妇对分娩的恐惧、不安和依赖,应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主动讲解分娩知识及心理因素对分娩的“消极”及“积极”影响,使产妇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懂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同产程的进展有密切的关系,强烈恐惧、焦虑和依赖等负面的心理反应易延缓产程进展,同时也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鼓励产妇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保证产程顺利进展。

3.2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取得产妇信任

进入产程后,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擦汗,按摩腹部,征求她们的意见安排可口饮食等,尽量满足产妇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妇疼痛。

3.3理解体贴产妇

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医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真正理解体贴产妇。分娩虽是生理过程,但对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渐渐增强的宫缩阵痛可使产妇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产妇着想,从各方面关心体贴产妇,并让有分娩经验的产科护理人员用切身体会讲解分娩经验,对产妇进行现身说法,让产妇从中得到鼓励与支持,正确认识分娩过程[3],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

4实施护理措施

实施是护理程序的第四个步骤,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际。在实际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评价护理效果

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评价的标准是预期目标。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心理反应,再将心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对产妇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缓解她们的心理障碍,产妇大多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安全顺利的分娩。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

第2篇

分娩是妇女一个正常而特殊的生理过程,产妇的精神及心理状态会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所以产科医务人员应认识到影响分娩的因素除产道、产力、胎儿外,精神心理因素也很重要。

1.产妇心理特点

1.1 恐惧和焦虑心理

分娩对初产妇是重要的时刻,她们大多对分娩有种渡难关的感觉,尤其是临近分娩,更觉大难将至,难免产生几分恐惧和焦虑,怕痛、怕大出血、怕难产、怕剖宫产、怕婴儿畸形、还有的担心胎儿的性别不理想、或听到其他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喊叫,或目睹过难产的场面,联系自己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当然,这种心理因人而异,或轻或重。

1.2 陌生和孤独感

孕产妇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特别照顾,成了“重点保护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她们过分依赖的心理。住院后环境的改变,自我患者角色的转化,使她们感到陌生和孤独,对自身和婴儿的安全感到不安和缺乏自信,常常表现为夜间失眠、食欲减退、情绪不稳定、感情脆弱等。

1.3 家庭背景的影响

有些孕产妇,受传统的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迫切期望生一男孩,临产后精神紧张,不进食、不饮水。另外,还有人认为手术生孩子聪明,不影响自身体形,希望剖宫产。

2.妇产科临床心理护理

2.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心理护理方法主要是支持疗法,这种疗法是通过母亲的安慰,支持,咨询,指导和监管方法,是产妇在医务人员的互动。医患关系一旦建立,助产士按照产妇的性格,文化水平,家庭状况和孕次,深入了解产妇的各种情况,并通过她们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得到助产士产生信任,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性。

2.2 有针对性有做好心理护理

一是自卑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多给予患者关心以及开导;其次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向患者介绍病情的治疗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尽可能的消除患者悲观、绝望的心理,从而使患者可以重新树立信心,放松心情,接受治疗。二是紧张、害羞心理护理:通过暗示、转移以及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把患者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家人一样对待,给她们宣传讲解关于女性生理的知识,并提供相关书籍给她们进行阅读。在进行注射、换药、导尿、阴道冲洗的时侯,要尽量的让异性回避。三是焦虑、恐惧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医护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心理开导,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以热情的服务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关系。告诉患者关于手术的信息,使患者能够对病情以及手术过程等情况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有效的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

2.3 正确的知识宣教

医护人员还应该合理的为患者安排病房,让老病友的经验可以轻松的转变成新患者在手术前的心理指导,这对于缓解患者手术前的恐惧以及焦虑状态是有良好效果的。对于处在分娩期的产妇应该细心、耐心、诚心、关心、热心,利用自己的这些心去解除产妇的各种心理问题,并做好正确的知识宣教工作,告诉孕妇有关于正常分娩的知识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症状,在胎儿出生后应该在第一时间告诉产妇婴儿的相关信息。尤其是对于高龄产妇,护理人员更应该给予她们多一些的关心以及帮助。

3.加强教育指导

3.1 做好产前健康教育

孕妇入院后,向孕妇自我介绍,然后介绍病区的环境、制度,病区护士长,主管医生和科室主任。让她们感觉到医护人员对自己的关心,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医患关系。护士以口头健康教育为主,书面的相关资料为辅,每天对孕妇进行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临产的分娩知识,胎儿自我监护方法,营养卫生知识,母乳喂养知识,并针对病情实施个体化教育。如妊高征的病人需要安静休息,避免声光等一切不良刺激,饮食以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主,讲解左侧卧位,间歇吸氧,自数胎动的意义和方法。

3.2 做好分娩过程的教育

产妇进入代产室后,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免会产生忧虑、孤独与担心,因此,要尽量做到一对一的全程陪护、关心、体贴她们,告诉她们分娩知识,使她们知道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消除恐惧心理。同时鼓励产妇的丈夫陪伴分娩,他知道产妇的爱好,可以在产妇疼痛不安时给予和安慰,给予感情上的支持。以缓解其紧张恐惧的心理,减少产妇的孤独感。应该严密观察产程,进行系统监护,并对产妇进行心理护理,满足其需要。同时讲解母乳喂养相关的知识。或者利用电视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知识,最大限度调动产妇的主观能动性,指导产妇在分娩时正确应用腹压,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顺利渡过这关键时刻。

3.3 做好产后护理与指导

产妇送回母婴同室,护士立即对其进行身心评估,简单地讲解母乳喂养和产后保健指导。内容包括:一是产后食物应富有高热量,高蛋白质,多吃水果,蔬菜和多喝汤,以利于乳汁分泌。剖宫产后的产妇禁食6~8小时后进食汤类再逐步过渡到半流饮食,普食。二是注意产褥期卫生,产后6小时内应及时尽早自解小便,注意会伤口情况及阴道流血情况,保持外阴清洁,勤换纸。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三是做好产后心理护理,防发生产后抑郁。

3.4 做好母乳喂养指导

一是向产妇及家属宣教母乳喂养技巧、喂奶姿势、挤奶手法、新生儿日常护理、新生儿沐浴、新生儿脐部护理等。手把手的把这些知识教会产妇及家属。二是每天播放产后保健及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让“新妈妈”及家属尽快掌握其相关知识。出院前再向她们进行示范性教育,对于新生儿护理的操作技术,如新生儿沐浴、新生儿脐部护理、新生儿抚触、新生儿黄疸观察情况等。当面示教,让她们掌握其知识,强调注意事项,防止出现常见的操作错误。

3.5 做好出院指导

第3篇

1.1心理支持向患者介绍已手术恢复良好的患者,让他们面对面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家属的工作,大多数家属不想让患者知道自己患了癌症,怕打击太大,承受不起,但是手术知情权的实施,不得不让患者知道实情。这个心理承受过程也要看个性,有的人需要几天,有的人需要一段时间。病员座谈会也是心理问题的释放场所,手术前后各阶段的患者坐在一起,分别谈谈自己在什么阶段出现什么顾虑,如何度过,走到现在的心理过程,给手术前的患者最大的安慰[2]。

1.2生理支持接触或减轻患者的症状,如呼吸困难、咽痛、咯血等,使患者进了医院有安全感,心理压力有明显减轻。

1.3家庭支持子女家属的支持,多看望,多关心交流,经济困难的家庭少谈医疗费用的问题。医务人员还要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4交流支持患者有文化知识,可进行书面上的交流。如果是文盲,可以在术前教会几种手语交流方法。伤口恢复后能装人工喉。

1.5对治疗的支持术前医生对手术过程与患者及家属谈话,有疑问可随时提出来,临床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从睡眠、饮食心理上进行关心,每个班次对手术前的患者的心理、睡眠等动态进行关注、引导、记录并交接班。手术室麻醉师与手术护士深入病区,对患者进行评估,患者提出担心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担心麻醉后的疼痛问题和进入手术室的紧张。如果手术后进重症监护病房的话,重症病房的护士会带患者参观监护室,了解环境,消除紧张陌生感。2术后干预

2.1心理方面虽然患者接受了手术,但是失声后的失落感会加重,特别是文盲患者感到生活上的不便。家属及医务人员耐心护理,可放录像或请装人工喉的患者来交流。

2.2外表方面气管切开后的瘘口给患者外出交往带来了压力,使患者有不愿外出,不愿与人交流,怕家人嫌弃等想法,一开始我们医务人员主动为其吸痰、换药、清洗消毒套管,待要出院前2天我们教会家属或患者这些工作。我们规定护士只要走进他的病房就要与患者打招呼、微笑,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及需求,给予更多的关心。

2.3健康教育每个阶段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是体现我们的关爱程度,和我们知识水平的程度,能增加患者的信任感。根据不同病种出院时我们发不同的健康教育处方,改变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2.4访视和复诊出院1周我们会电话询问患者的情况,让患者感到自己的恢复是被医生所重视的。出院20天左右提示复诊。使其积极配合各个阶段的治疗,改善生活质量[3]。

【参考文献】新晨

1张洛灵,李永萍,李蕴.喉癌患者术前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9):1050.

2王春云,许秀枝.喉癌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包头医学院学报,2002,18(4):353.

3杨卫英,高风,崔萍.喉癌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临床肺科杂志,2004,9(3):307.

第4篇

四川汶川大地震不仅夺去生命、摧毁房屋,对于生者的心灵也是一次重创,我科2008年5月至8月共收治了从四川转院来的12例患者,其中有8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和恐惧心理,在救治地震伤过程中,除了救治生理疾病,心理上主要措施为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干预的8例地震伤患者,年龄16~87岁,2例干部,大专文化,经济条件好,2例学生,4例老年患者均伴有各种老年病,其中1例患者无陪护。8例地震伤患者来时均有不同程度抑郁、烦躁、情绪波动等心理问题。

2 心理护理的原则[1]

2.1 控制刺激的原则 把各种刺激控制在患者当时能承受的范围内,是对患者不稳定情绪和不佳心态的一种保护,因此给患者创造一个相对安静和适宜的休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2.2 坚持疏导的原则 所谓疏导,就是疏通和引导,让患者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当前面临的困难,帮助患者选择理性的态度和方式面对目前发生的问题,因人施教,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情动人。

2.3 允许患者宣泄的原则 我们要患者说,有多少说多少,说错了也不要紧,就是说过火的话,也要让他们说完心里话,发完怨言,减轻心理负担,获得心理平衡。

2.4 解决问题的原则 是根据病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帮助他们利用自己及其可利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来改善他们的应对水平。

3 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

3.1 入院介绍 病人入院时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和制度,态度要真切,语言要温柔,以取得病人信任,从而消除其陌生感、不安全感。

3.2 护患沟通 利用治疗和非治疗期间与病人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向病人解释各项检查治疗目的、意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向病人反馈检查结果,配合治疗。

3.3 紧急救护时的心理护理

3.3.1 进行评估 对所有病人进行评估,内容包括恐惧、悲伤度、自我护理的理解内容,采用问答观察病人行为与情感,收集第一手资料。

3.3.2 进行干预 指导病人如何宣泄情绪,如何静心休息,如何面对困难,并通知家人、亲友、有关部门领导,给予精神物质支持,传媒的关心和采访也会带给他们很好的宣泄。

3.4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3.4.1 采取自我暗示放松法 例如:让患者感到舒适就怎样的卧位。

3.4.2 支持与安慰 护士是患者的贴心人,也是最信任的人,我们要态度诚恳地帮助患者,交谈中要着重如何对待突发事件的经历和目前要帮他们解决的问题。

3.4.3 集体讨论 让症状、年龄和性质相同的伤病员集中在同一病室,让他们随意交流、进行沟通,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互相鼓励。

3.5 恢复期的护理 恢复期病人情绪逐渐稳定,应适时进行疾病的康复指导。对康复者出院的状况随访,并告诉随访中的患者,责任护士的联系方式及在岗时间,这样让患者对你和自己都有一种信心和满意,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4 体会

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是医护人员通过语言或其他交流方式,对于地震伤患者所表现的心理反应,通过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做好患者的思想安抚和心理护理,受到良好的效果,8例患者均情绪稳定康复出院。由此看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第5篇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1]。老年人往往都患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这些疾病一般病程长、治愈率低、易复发、并发症多。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导致其心理社会功能的退化,生活质量低下,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笔者分析了老年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1 心理状态

        1.1  缺乏信心 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使这些老年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缺乏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有厌世心理。

        1.2 依赖心理 老人患病后多有依赖感,表现为药物依赖,家属、医务人员和对周围环境的依赖,认为只有贵药、新药才能治病,家人及医务人员常在身边给予关心、治疗才有安全感,对于外界的适应性越来越差。

        1.3 敏感多疑 老年患者自以为“风烛残年”,人生的路他们已迈到了最后,特别是体力及精力明显衰退,做事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久之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心理,以致于敏感多疑,总以为自己是多余之人,是家人的负担。从而喜欢看笑脸,喜欢被晚辈及护理人员称赞,一句话或者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也可以引起伤感。

        1.4 孤独寂寞 人到老年又生病住院,特别是离退休干部,社会角色及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活重心由规律的工作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2],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寂寞感。

        1.5 恐惧心理 慢性病的反复发作,病人产生紧张恐惧情绪,惧怕死亡威胁,留恋生活,求医心切,希望即刻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满意的治疗,对疾病治愈期望值很高。这时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格外敏感,向医护人员刨根问底,向病友“取经”,或者翻阅大量有关书籍,渴望弄清疾病的来龙去脉,企图主动把握病情。

        2 心理护理

        2.1 热情接待病人 根据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安排一个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环境,室内空气要流通、温湿度适宜,病床要低,被褥要轻暖,以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护士要尊重老年患者,称呼得当,言行有礼貌,举止文雅,尽量听取患者的意见,鼓励他们向护士倾诉心中的不悦。告诉病人战胜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信心也是治疗的主要条件。

        2.2 与患者沟通 向其介绍病情,要遵守医嘱,不要私自乱用药物,更不要乱用游医的偏方,以免产生严重后果。并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动去影响他们的感性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使其尽快适应新环境。

        2.3 对敏感多疑的患者 护士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表现得大方得体,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加上娴熟的操作技术赢得病人的信赖,尽量减少病人痛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平时说话要肯定老人过去的成绩,可以搜集患者人生经历中值得自豪和愉快的业绩,通过交谈的方式反复刺激病人,调动其自身的潜能,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当然还要注意聆听、触摸、沉默等交谈技巧。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影响患者,使患者克服厌生的心理现象,从而积极地与疾病抗争[3]。

        2.4 护士应主动照顾其生活起居 老人易冷易热,需随时加减衣被。向老年人进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调节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4],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比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聊天、跳舞、打太极拳、下棋等活动,使老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5]。

        2.5 针对患者的恐惧心理 护士应以关心、安慰、解释为主。告诉病人这些慢性疾病的特点就是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用护理人员的真诚去打动患者,让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取得患者的合作,并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这样一定会取得好的护理效果。

        2.6 家庭的支持对患者至关重要 老年患者一般都盼望亲人来访,护理人员要告诉家属和亲友多来探望、关心、体贴患者,细心照料,尽心尽孝。护士应多抽时间与患者交流,与他们分析病情和预后,做好心理安慰,并启发病人学会调解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的自制力,能更好地促进其身体的早日康复。

        3 小结

        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有密切的联系,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因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准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王建荣,刘玉春,马燕兰.老年护理新观念及老年人特殊问题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2):959-961.

        [2]王育姗.从老年人的情绪相关因素谈社区护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1999,4(14):49.

        [3]刘义兰,王桂兰,任小英,等.住院患者对护理行为关怀性评价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45-247.

第6篇

【关键词】 妇科患者;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3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47-01

1 心理分析

1.1 紧张恐惧心理 由于环境的改变,大多数的患者会产生孤独。患者常因担心手术的安全性、怕手术时的疼痛及术后身体能否恢复,而产生恐惧心理,有的患者术前几天即烦躁不安,导致日不思食、夜不能寐,常常导致情绪不稳定,体内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过度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导致术前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等。

1.2 精神忧郁、自卑心理 由于传统观念及性知识缺乏等影响,妇科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特别重。如患子宫肌瘤的年轻患者,怕手术摘除子宫后影响夫妻性生活或内分泌失调、过早衰老、肥胖等,自认为失去了性特征及生育能力,觉得自己不是个完整的人,产生自卑感,表现为自信心动摇、敏感多疑、曲解别人意思、易激动;还有的患者害怕妇科手术带来后遗症,影响今后的体力劳动等。

1.3 紧张、害羞 妇产科往往会涉及到生殖、性等比较私隐的话题,不少患者尤其是农村的患者,在患上妇科病以后因为怕被误会而显得非常的紧张,甚至有的患者选择不就诊;入院后显得更加的紧张,不愿意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即使有了疑问也不向医护人员咨询。

2 心理护理

2.1 工作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取得成效的关键 通过融洽的交谈,逐渐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态,加以分析后,做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解释、开导工作,消除他们对妇科手术的种种思想顾虑。

2.2 甜美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和蔼的态度可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亲,而过硬的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使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可信,患者可从这两方面获得安全感和信赖感。医护人员还应该合理的为患者安排病房,让老病友的经验可以轻松的转变成新患者在手术前的心理指导,这对于缓解患者手术前的恐惧以及焦虑状态是有良好效果的。

2.3 主动向病人宣教,让病人意识到手术的安全性、无痛性,以及良好的预后。并且告知病人医护人员会尽最大的责任心妥善处理手术中的各种情况,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消除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要经常与患者接触,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鼓励患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深层感受,进而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采取及时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2.4 妇科手术对象均属女性,心理承受能力更差,思想顾虑大,更易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因此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继续加强心理支持,多做患者家人的心理护理,让他们多体贴和关心患者,给患者情感上的安全感,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并应当对患者进行认真的术前指导,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和术前新做的检查均应及时、准确、耐心地给予解答和说明,并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这样双管齐下,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焦虑心情,平静对待手术。

3 小 结

心理护理在妇科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管是术前心理护理还是术后护理,都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对于妇科手术的患者来说,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经历等的不同,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亦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手术患者在医生明确告诉需手术治疗的时候起,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性信号刺激,开始不断地影响患者的心理。患者的一些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患者对手术的体验和术后行为反应,间接影响躯体恢复过程,从而影响整个手术的效果。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通过心理指导和教育来帮助患者消除或减轻紧张情绪和行为反应,从而达到了促进手术治疗效果的作用,常言道“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孕产妇在分娩前后和分娩时十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可导致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大出血等不良后果,本文对孕产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办法。

[关键词]孕产妇;心理特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87-01

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孕产妇的心情更是十分复杂,因急躁,紧张,惊恐常可引起宫缩乏力,致产程延长,造成滞产,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及产后泌乳减少,因此应该注意孕产妇的心理护理,使其在最佳状态下分娩。

1 产前孕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鉴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产妇为初产妇,无经验。加之社会家庭对分娩的重视程度提高,更增加了对分娩的精神紧张程度,大部分孕妇临产前的共同心理活动是紧张,焦虑,恐惧,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指导,帮助,关心,怕分娩时疼痛。怕出血,怕难产,担心胎儿不正常,一旦出现产兆常表现出心慌,意乱,吃睡不宁,高度紧张的心理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致造成原发性宫缩乏力,使分娩不能按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熟练的专业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善于掌握孕产妇的不同心理,以保证分娩的顺利进行。

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宣传工作。解除紧张心理,要以热情、亲切的态度向孕妇介绍病房、特产室、产房的环境及有关妊娠与分娩的知识,宣传母婴同室,母乳喂养的好处,耐心解答孕妇提出的问题,以取得她们的信任,同时要使孕妇注意饮食和休息,使其了解分娩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宫缩好可促进产程顺利进行,消除临产孕妇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增强自信心。其次,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对I临产孕妇要同情,态度诚恳热情,关心体贴照顾她们,给予其更多的温暖和关怀,让孕妇感到医护人员和蔼可亲,使其得到安慰,增强安全感,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最后,护理技能是不可忽视的,精湛娴熟的护理技能,能使临产孕妇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在进行操作时,态度要认真,动作要轻柔,手法准确熟练,观察细致,(如临测胎儿情况及孕妇生命体征)记录及时。并将产程进展情况主动告知临产孕妇,让她们感到自己已被重视,增强她的信心和安全感。以减轻心理压力,消除产妇的顾虑。与此同时,还应保证临产孕妇的正常进食和睡眠,使她们从精力、体力和心理上为顺利分娩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娩时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随着产程的进展、频繁的子宫收缩引起疼痛发生。形成产妇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希望减轻疼痛和尽快结束分娩。此时,护理人员的主要心理护理任务就是对疼痛的护理,产妇疼痛的程度和表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产妇对疼痛敏感,阵痛感觉强烈,有的虽疼痛但能控制,有的痛得难以忍受,大声喊叫,不能自我控制,使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导致宫缩乏力,极易造成难产。护理人员对自控能力强的产妇要多鼓励,并告知产妇及时反映自己的不适,对自控能力差的应多接近,给予安慰,陪伴,不要对他们批评、训斥和表示厌烦。宫口即将开全时,产妇会产生各种恐惧心理,部分产妇大声或喊叫,这时护理人员应守在床边,尽量多跟产妇交谈,因分娩是剧烈的体力活动过程,出汗多,应及时用湿毛巾擦汗解除不适,宫缩间歇时,给予适当饮食,来分散产妇对疼痛的注意力,告诉她们分娩是自然生理现象,指导她们正确的屏气方法,用力方法,只要鼓足勇气,思想放松与接生人员配合就可以尽快顺利结束分娩。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另一心理护理任务是让家属。特别是丈夫陪伴整个分娩过程,可起到精神支柱作用。分娩是女性完成人生最艰难的生命延续程序,在这艰难的时刻,得到丈夫的温暖、安慰和支持,对临产孕妇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满足,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护理。

3 产后产妇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胎儿胎盘娩出后,分娩结束。产妇有一种轻松感。此时产妇的心情主要表现在新生儿性别及一般状况的关注,如胎儿娩出后发现异常情况或婴儿性别不符产妇心愿时,暂不告之产妇,待胎盘娩出,按摩子宫至子宫缩复良好,再告知产妇实情,这样可避免产妇过度紧张造成大出血。如胎儿无异常情况,可及时告知产妇胎儿一切正常及性别,待婴儿断脐后抱至母亲胸前,进行胸贴胸,腹贴腹,母婴皮肤接触,并帮助婴儿吸吮母亲双侧,以促使子宫收缩,减少子宫出血,增进母子感情,并刺激乳汁分泌,为产后成功的母乳喂养奠定基础。

第8篇

    随着儿童哮喘发病率剧增,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哮喘的防治。1993年我国制定了儿童哮喘诊断、治疗规范,同时开展培训与科研协作、自我管理教育等活动指导家长为儿童科学合理地防治哮喘,让病人接受科学治疗并积极倡导规范使用激素。

    1哮喘发生原因

    11气温升高由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城市烟雾、废气、家用煤气、机动车排气、取暖设备放出的热量等致使气温升高。人的黏膜组织菲薄,耐受不了高温刺激,久而久之便诱发哮喘。

    12环境污染严重在全球环境日趋恶化的前提下,人们所接触的空气、水源、食物都受到了污染,各种有毒物质削弱了人体抵抗力,特别是空气中的飘尘、化学微粒等损伤了呼吸系统功能而诱发哮喘。

    13致敏性食物增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虾、蟹等海产品得到普及。这些食物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有较强的致敏性,很容易诱发哮喘等过敏反应。各种蔬菜水果反季节上市,南北互运以及洋水果大量入境,人们食用后也增加了哮喘的发病机会。

    14养花玩物伺弄花草、养鸟玩物成为许多人的嗜好,然而,许多花草也有致敏作用。

    15滥用药物滥用药物是导致哮喘等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许多药物本身就可以引起哮喘、皮疹等过敏反应。滥用抗生素、激素还可以显著削弱人体抵抗力而诱发疾病。特别是儿童哮喘用激素后,会对激素产生依赖而难以治愈。

    16体质下降当今人们以车代步,以电梯代替登高,以家电代替家务,缺乏锻炼。同时,现在的孩子已极少参加户外运动,疫苗的广泛接种、抗生素的使用、母乳喂养的减少,使免疫系统缺乏锻炼。

    17化妆美容各种美容化妆品的普及也增加了哮喘等过敏疾病的发病机会。

    18其他据报道,吃快餐也是导致哮喘的因素之一。

    2哮喘的护理

    21家庭护理具体措施有:(1)保证患儿良好的睡眠:只有良好的睡眠、充分的休息,才能更好地使疾病恢复[1]。(2)尽可能避免诱发因素,例如受凉、过度疲劳、激动等。(3)居室温度适宜,空气清新,避免吸入尘埃、油烟等,发作时,枕头需抬高,可半卧位。(4)在饮食方面,平时禁止吃刺激性食物和过冷过热食物。发作时要给予半流质或软食,以免哮喘加重。(5)在哮喘严重时及时给药。药物可以及时有效地控制哮喘剧烈发作,同时应减少对患儿的精神刺激,消除精神负担,鼓励患儿树立抗病信心。(6)平时注意加强体格锻炼,常去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22心理护理在做好家长的护理工作的准备同时,还要及时了解患儿的心理反应,及时给予心理的支持和疏导以消除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儿童感情脆弱,情绪变化快,意志薄弱,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特别在患病期间表现更为突出。同时,哮喘患儿在社会适应能力上与正常儿童相比较难结交新朋友,感到孤单、情绪沮丧。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心理护理,使他们精神愉快,减轻疾病带来的心理负担,让患儿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家长要言而有信,要有耐心,因为很多患儿不合作,患病时间长而害怕治疗,所以家长应该更多地鼓励他们不怕疾病,树立信心,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2]。

    23运动护理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室外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肺功能的发育,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系统的防御能力。然而,对于哮喘患儿来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那么,对于确诊为哮喘的患儿应如何参加体育活动呢?剧烈运动会加速呼吸频率,吸入致敏物质,使气管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呼吸道温度下降,导致支气管痉挛诱使哮喘发作。轻微的运动可防止哮喘。调查证实,长期参加如散步、慢跑、轻松体操等能增强体质的活动,可调节人体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提高支气管黏膜上皮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阈值,减少哮喘发作。另外,哮喘患者因情绪紧张,长期不活动对疾病抵抗能力差,反而易诱使哮喘发作。因此,鼓励患者适当参加体育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呼吸功能,增强肌肉张力,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减少哮喘发作[2]。

    同时,体育运动前15 min吸入β受体激动剂,或吸入色甘酸钠气霉剂,也可以在运动前期2 h口服β2受体激动剂,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运动前应做热身运动,因为热身时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有一个逐步的适应过程,就可以减少不良刺激诱使哮喘的发作。

    选择合适的运动地点和方式,应当避免在寒冷的环境中进行体育运动。此外,运动时间要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总的原则是避免长时间的体育运动。注重加强哮喘的预防措施,使家长意识到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康,鼓励患儿尽可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参加有易于身心的体育活动是医生、家长、患儿之间取得理解、共识和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笔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个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旨在研究心理护理对于急诊患者的重要性,取得了显著研究成果,现将研究程序进行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诊患者122例,男女比例为72:50;年龄在22~76岁,其平均年龄约(40±5.03)岁;病程在0.5~24h,其平均病程约(6±0.12)h。其中,有58例患者为外伤,31例患者为急腹症,18例患者为中毒,15例患者为其他类型急诊患者。将122例急诊患者随机分成两个组,每组均有61例,且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疾病类型等相关资料中的比较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研究对象行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研究对象则实施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对策如下:①外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外伤类患者,其身体均受到了相应的刺激和伤害,加之伤口疼痛与出血,导致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的心理。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作出反应,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处理患者伤口,予以快速止血和包扎。为了避免患者直视自身伤口,护理人员还应主动与之进行沟通,以此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和疼痛感,从而提升患者配合度。②急腹症类患者的心理护理。当机体患上急腹症类疾病后,其心理上会形成巨大恐慌,剧烈的疼痛感使之产生濒死感,因此在情绪方面的波动较大。这类型患者极易被激怒,在态度方面也会发生转变,不仅语生硬,而且动作粗暴。针对这类型患者,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予以心理护理,防止其生命活动终止,使之急性症状得以有效缓解。针对患者家属,还需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使之知晓确诊之前禁止使用止疼类药物,以防具体病情被掩盖,不利于患者接受针对性治疗。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理解以及在支持,使之形成治愈信心,从而提升治疗疗效。③中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中毒类患者可有分成两组,即自服毒和误服毒。?自服毒类患者的心理护理。自服毒类患者均有轻生的念头,引发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其心理状态大多较为狭隘,觉得自杀是解除烦恼的重要方式,对于抢救工作也保持消极态度。针对这类型患者,在予以及时抢救的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理解和体谅患者的心理与过激行为,主动关心和关爱患者,尽力取得患者配合,确保抢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误服毒患者的心理护理。误服毒患者因担心自身病情,在心理上会出现焦虑感和紧张感,针对这类型患者,需予以及时胃管洗胃、催吐等措施,并讲解治疗方法与效果,取得其信任后,使之以积极心态对抗疾病。

1.3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指标: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进行对比。?疗效评定标准:以抑郁自评量表及焦虑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分值越高,代表抑郁情况、焦虑情况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及处理本组研究数据,通过(x±s)代表一般资料,通过χ2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果

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在焦虑评分以及抑郁评分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较为显著(P

3 讨论

急诊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起病重等特征,多是由于突然的发病或遭受伤害所致,且在治疗环节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以至于其心理层面出现明显的偏差。加之受疾病的困扰,就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1]。在过往的护理工作中,大多护理人员将护理重点放在躯体疾病方面,期望能够尽快解除患者躯体上的痛苦,最大限度挽救其生命,以至于许多患者在治疗环节都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治疗依从性也始终停滞不前[2]。对于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还需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以取得患者配合作为基本处出发点,通过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提升其信任感、依从性和安全感[3]。

在本次研究实践中,笔者将122例急诊患者视作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组,给予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经护理后,实验组研究对象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

经研究表明,给予急诊患者全方位心理护理,可提升其治疗依从性与整体护理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卢训华.心理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焦虑心理影响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0(10):5480.

[2]冯艳会,王玉梅,初.循证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应激心理护理方面的研究[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04):127-128.

[3]谢妮.研究心理护理对急诊患者心理情绪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07):4404-4405.

第10篇

1.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

心理护理的教学需要考虑护生的身心特点,从护理职业及具体岗位要求出发,以护理对象为中心,与其他护理方法、手段有机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心理护理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偏重于心理学理论和护理技术的

教学

心理护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这是心理护理教学实施的前提和条件。但是过多、过深地强调心理学理论或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技术的掌握,容易增加护生学习的难度,脱离护理工作本身以及医学诊疗的要求,甚至超越护士职责和能力要求范围,难以真正培养护生的心理护理能力。

1.2偏重于心理护理技术与护理工作实际的直接对接

心理护理教学必须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但过于直接的衔接,容易忽视护生必备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目前很多医院心理护理工作流于形式,无法提高其应用水平和效果,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护士心理学理论和知识较为欠缺,甚至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把其与心理治疗、思想工作混淆起来。护生心理护理能力的培养,就无法立足于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没有从易到难、从普遍性到特殊性、针对性的内化过程,甚至显著地忽略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要求。

1.3 一些心理护理教学的教材内容和观点存在片面性

目前国内护理心理学教材有关心理护理的内容和观点众说纷纭,有的偏于心理疏导,有的偏于心理干预,有的只强调心理支持,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一些教材对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缺乏统一、规范和科学性。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护生对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充分程度,也制约了心理护理技术结合其他护理方法综合实施的系统有效性。

2.心理护理及心理护理工作的定位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技术和方法,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其在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这是对心理护理的内涵较为科学的定位。据此心理护理工作应该定位为:有效的护患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并准确把握其身心特点和需要;提供针对性、适宜的帮助;创造积极影响患者身心状态的条件和因素;配合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实施主动干预,等等。心理护理教学应以此为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实施。

3.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思路

心理护理的教学应从简单实用、易于掌握和操作出发,强调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三个结合”。

3.1与护生身心特点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正处于生理机能和人格日趋健全与完善的关键阶段,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显著发展,他们希望通过学习、参与和体验认识社会和职业,提升并实现自身价值,但缺乏与社会现实尤其是职业要求主动融合的明确态度和成熟心态,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存在一些片面和不足,需要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

3.2与护理工作实际相结合

护理工和始终需要围绕着服务对象来展开,服务对象往往可能是健康丧失或心态失衡的人,这要求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品格、相当的专业化知识、专门的操作技能”(南丁格尔语),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护理工作是压力性职业,护士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护理的水平和质量,影响服务对象的治疗和康复,也影响护士自身的身心健康。心理护理教学必须突出护生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的培养要求。

3.3与课程教学的实际相结合

一是护理心理学课程本身涉及了非常丰富且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客观上提高了护生学习的难度;二是护生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和职业经验;三是教学时间十分有限,一般教学安排周课时仅为两节;四是从事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老师专业背景不同,会导致教学实施中内容、方式及要求等出现较大的差别。这些实际情况需要在心理护理教学中加以重视和针对性改善。

4.改进心理护理教学的建议

4.1立足于心理护理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术的教学

护生的心理健康观、医学观、护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护患沟通等,是护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必须强调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四项心理护理基本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心理支持;信息提供;健康咨询与教育;心理放松与行为矫正。无论是面对哪一种病人或病人的哪一种状况,护生都可以通过分析从中找到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途径和方法,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显著地锻炼了护生的心理护理

能力。

4.2突出护理工作中普遍性或典型性问题的心理护理技术教学要求

如病人常见的情绪问题、术前术后病人、慢性病人、癌症病人等的心理护理。既能训练护生心理护理技术的针对性应用能力,又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职业结合度。

4.3充分运用灵活、多样且适合护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如讲授法结合案例法、讨论辩论法、职业情景法、角色扮演法、问题解决法等方式,融合电教、网络、心理测验、心理游戏等,能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性和分享性。

4.4始终重视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护理的教学应突出护生的人格塑造、自信心训练、职业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情绪调适和情感品质、职业应对方式等方面要求,并贯穿于教学始终。

第11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30-02

国际护士协会认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的核心是人的健康,对病人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促进病人尽可能地恢复自己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的平衡功能,以达到全面身心护理的目的。要做好全面的身心护理,临床护理工作者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心理状态及心理问题,以科学而系统的心理护理措施满足病人的需要,做好病人的整体护理。

1心理护理的概念及重要性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护患间的人际交往,帮助病人消除心理问题或缓解心理压力,使病人心情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促进病人身心全面康复的方法和手段。心理护理与生活护理、技术护理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是现代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局限在“人体各器官系统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即为健康”。由此普遍存在着护士不过是“打针、发药、铺床、倒屎倒尿、照医嘱办事”的偏见。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也使一些护理人员忽视了心理护理。事实上,医疗效果与病人的精神因素密切相连。祖国医学认为“因郁可致病,因病而致郁”,肯定了情绪波动太大可成为致病因素,患病后又能导致情绪改变。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遗传素质、理化及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人格特征、情绪状态、心理活动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心理因素有关。

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是个值得注重的问题。护理人员与病人接触最多,若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护理学知识就能较大幅度地提高护理质量。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细微地观察病人的变化,包括其每一姿势、表情、语言等,从而正确地了解病人,做好护理工作,以完成防病治病的任务。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护理工作不单单是疾病的护理,而应该是“病人”的护理,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有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的社会化的人。护士教育的奠基者南丁格尔早就指出“护士工作的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块、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所以护理工作要着眼于病人提示的各种可能的心理因素,从整体的观点(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去观察病情,为病人的全面康复提供有利条件。

2心理护理注意事项

2.1深切同情病人

同情心是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前提。病人无论男女老幼,病情轻重缓急,都有共同的心理状态,就是在肉体上遭受折磨,在精神上往往思虑重重,心理负担较重。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才能改善服务态度。正如南丁格尔所说:“护理工作是精神艺术中最精细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护士必须具有一颗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应设法满足的心理要求,使其得到必需和及时的安慰,以保持与疾病作抗争所必需的良好的心理状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品质。

护理人员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数护理文献中均反复强调病人和护理人员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心理学的课题。近年来,大部分医院开展“假如我是一个病员”的活动,就是通过启发医护人员的同情心理而改善服务态度的尝试,收到了有益的效果。

2.2取信于病人

护理人员表现出对病人关心、热情、严肃的态度都是取得病人充分信任的基础,也可以为病人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当接触新病人时,病人的重要症结是疾病。护理人员用同情的态度听取病人的陈述本身也是带有心理治疗意义。护理人员倾听病人的陈述是最能帮助病人的,但也不要将自己未弄清的有关病情的猜想告诉病人。病人在诉说后需要的是安慰,安慰病人的方法就是从病人的个性差异、病情的特点来为病人指导。尤其要为病人介绍正在为他治病的医生是有经验的,鼓励其安心养病。

在测体温、服药、输液等护理工作中要细心、耐心、体贴入微。懂得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不少病人在住院期间,总会有如果所在医院有一个亲戚或朋友就会“放心”多了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使病人放心,是需要认真、努力才能办到的事。有些护理人员随便在病房内闲谈、开玩笑或议论其他有关医院的差错、病人的情况、死亡等话题,将会对病人产生不良的影响和心理反应。

2.3防范护源性疾病

护理工作中如把病人的苦恼和与疾病相联系的心理现象加以分析、综合,指导病人纠正不良的情绪反应,将有助于病人的康复。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理人员对病人缺乏必要的同情心,以致一句不必要的话就可以使病人丧失治病的信心,给病人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导致所谓“心身疾病”或“护源性疾病”的发生,甚而引起更为严重的后果。如有1例参加高考的学生在例行体检胸透后,护士告诉其一周后复查。该生回家后即感胸闷、全身不适,当复查时医生告知是编号差错,该生短时间即感症状消失。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表情都可以影响病情的发展,引出“护源性疾病”,这是作为护理人员千万不可忽视的职责问题。

心理护理暗示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护理人员在晨间护理时,对自己护理的病人的轻微的进步及时加以肯定,这就是很好的暗示治疗。如对病人讲“今天你精神好多了”、“这种药对很多人效果很好,你若能按这样治疗下去,病很快可以好转”、“今天比前几天的食量增加了,看样子你快好了”。在暗示中一定要注意信心充足,语气肯定。注意对病人进行心理安慰和暗示,病人病情会好转得快些。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不仅药物对疾病有治疗作用,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也常能起到治疗和康复作用。心理护理提示我们:护理人员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对病人的精神和心理都有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护士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的理论及技巧,以科学的方法对病人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汪勇.护理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2]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

第12篇

关键词 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 护患关系 儿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4

心理状态的改变常常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情绪烦躁、好哭、不安等。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变化。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既要配合医生治疗小儿疾病,又要考虑小儿的心理要求,并要顾及家长的情感需求,给予恰当的心理护理。护士要成功地完成一项护理措施,必须懂得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有关知识,具有必要的动手能力。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坚持做好心理护理,不仅是医学模式转变、丰富整体护理内涵的需求,也是树立良好形象、促进医院发展的保证。现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浅谈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体会。

正确认识护患关系模式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护患关系存在着三种模式[1]:①主动-被动模式:也可称为支配-服从模式。在这类模式中,护士处于主动或支配地位,病人完全是被动的。一般地说,对于昏迷、婴幼儿病人适用于这一模式。由于病人此时没有主动性,完全听从医护人员的处置,护士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和娴熟的技术诊治病人,不得给患儿以任何伤害。②指导-合作模式:该模式中的病人,有一定的意志要求,需要护士帮助,并愿意合作。主要应用于年长患儿及生活能自理的患儿。③共同参与模式:这类模式以平等关系为基础,护士和病人及家属各自发挥自己的积极性,相互支持,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和疾病做斗争。这种模式是比较正确的护患关系模式。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倡导符合患儿心理特点的服务模式,对患儿来讲,护士扮演多种角色:母亲、姐姐、老师、朋友等,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患儿及家属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护士服务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温暖和可接受的氛围,护士用平静、友好和接受的方式清楚地、不慌不忙地与其交谈。对婴幼儿可抚摸、搂抱,用玩具逗其开心,对比较懂事的患儿可通过讲道德、讲故事、玩游戏,询问一些学习、生活方面的需求,调节医患关系及患儿的精神心理状态,尽快消除陌生感,适时安慰鼓励患儿,应用形象易懂的语言解释住院原因,告知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就可以不用打针,使患儿确信住院是为了治病而并非惩罚。诊疗操作完成后,鼓励患儿勇敢坚强、漂亮干净等,并表示坚信他会越来越棒的,多数患儿能顺从的接受治疗。

需要和谐的环境、适度的活动与刺激

儿童住院后被束缚在病房这个窄小单调的小天地里,往往会产生单调乏味感。加之活动范围小,平日的生活习惯被不同程度限制而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上疾病折磨,往往极度烦躁、恐慌。因此,患儿需要生活在一个和谐的环境里[2],不仅需要安静和舒适的医院生活,同时还需要适当的活动与刺激,以改善不安和恐惧的心绪。医护人员可给儿童病房尽量摆放植物和鲜花,使用防滑地板,墙上悬挂各种壁画,以自然景色和卡通人物为主。病区设立娱乐室,组织患儿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通过活动与刺激,使儿童心情愉快。

做好心理护理评估,提供全程优质服务

护理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在护士为病人做出护理计划前,首先要识别和定义病人的问题,这一环节的核心是收集资料。资料来源于病人、家属、医生、试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以及护士的询问和观察。通过正确的评估,以达到预计的护理效果和目标。

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由于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儿童患病后家长会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家长的心理状态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的情绪倾向可以转化为患儿的情绪倾向,这会直接影响医患配合和患儿自身的康复。因此,护士一接触病人,就要向家属介绍护士的工作责任,让他们知道护士能为他们做什么,这样能使他们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护理资源,同时有助于家属对护理人员建立客观的期待,更能促进信任的护患关系。护士应实事求是地引导家属正确认识患儿疾病和预后,理解治疗和护理原则,避免由于过高期待造成的失落、不信任反应。

讨 论

心理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使患儿及家属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不但提高了护患合作的效果,增强了护患关系,而且对完善儿科整体护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